市场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5 17:01:06

市场发展规划

市场发展规划篇1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结构调整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作用,更好地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为指导,以服务“861”行动计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加快培育、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体系,扩大规模,完善结构,规范运作,防范风险,优化环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为企业改革发展、优化资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服务,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目标任务:一是积极培育各类优质企业,不断丰富上市公司的后备资源,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手段和渠道,力争到*年全省上市公司达到60户;二是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做大,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再融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其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力争到*年全省首发、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过35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债券、期货、产权交易等市场,到*年形成较为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强我省在全国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是加快培育和壮大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综合实力,积极发展基金管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到*年形成若干家实力比较雄厚、管理严格规范、综合竞争力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金融类公司和中介机构。

3.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化原则,按市场规律办事;坚持企业上市与股份制改造相结合、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协调、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法律、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持市场稳定。

二、培育上市资源,大力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上市

4.加大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工作力度。有关部门要制定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的整体规划,形成“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核准发行一批”的上市批次推进格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尚未改制上市的重点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公司、投资集团公司、优秀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要建立重点联系制度,引导和推动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改制,对企业从改制到发行上市实施全过程指导。积极推进优质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手段,实施境外融资。要加强与证券监管机构的沟通,建立指导和支持企业改制上市的协作机制,提高企业申报上市的效率和通过率。

5.抓住中小企业板设立的机遇,大力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中小企业板上市政策,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板上市业务培训;通过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其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普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市资源,排出上市后备队伍培育名单,分类进行指导,做好拟上市企业的辅导期工作;对照中小企业板的上市规则,指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规范改制、夯实基础,并做好相关审查、审批环节的协调服务工作;主动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相关证券交易所的工作联系和沟通,争取支持和指导,做好企业上市辅导和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申报核准的相关工作。

6.适应实施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企业上市推介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企业上市项目交流平台,定期举行企业上市工作经验交流和推介,组织企业和保荐机构进行信息交流,为企业保荐上市创造条件。有关部门要按照企业改制上市的条件和要求,认真分析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降低企业改制上市成本的政策规定,加大对改制上市企业的政策支持。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市、县先行探索,积累经验。

三、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培育实施“861”行动计划的载体

7.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创新资本运作模式。有关部门要支持和引导由集团改制的上市公司采取吸收合并、定向增发等方式实施集团资源的战略性整合。支持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融资能力强的上市公司,收购兼并同行业上市公司和其他企业。推动以资本为纽带的强强联合,拓展规模经济优势。

8.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债和境外发债等形式,形成良性融资循环,实现低成本扩张。各级政府要牵头协调解决上市公司申报再融资中的问题,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申报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要限期办理登记备案和优先审批。

9.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承担“861”行动计划项目的上市公司发展。特别是对承担“861”行动计划中省政府直接调度的20个重大项目的上市公司,要在资金、项目、相关财税政策和审批服务等方面,重点予以倾斜。10.加大对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支持。有关部门要定期向上市公司提业政策、宏观经济及行业发展等相关信息资料,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引导。各级政府要支持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实施产业整合,通过购并、改造有产业关联度和发展前景的企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或转型。上市公司收购和兼并国有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国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鼓励上市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有关部门对投资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的上市公司,要按规定优先落实贴息贷款、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政策。

四、推进上市公司实质性重组,实现可持续发展

11.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重组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牵头组织制定我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政策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上市公司的重组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采取以股权招商的办法,引进国际同行业领先的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介入我省上市公司,推动上市公司的重组和直接融入国际市场。特别是要做好所在地风险隐患较大和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尽快通过重组化解风险,恢复其持续经营和再融资能力。

12.有关部门要牵头制定我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分类重组整合方案,指导上市公司重组工作。对优质上市公司,鼓励支持其通过并购重组,做优做强;对产品有市场、经营前景较好、但受历史包袱困扰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通过不良资产剥离、债务重组或减免、债转股、资产置换等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发展;对主业不突出、缺乏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要支持和推动其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对主业经营困难、自身力量有限的上市公司,要通过剥离原有主业和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等途径,实现彻底转型;对主业瘫痪、资不抵债、退市风险突出的上市公司,争取通过与有实力的新公司进行股权置换等形式,实现废旧立新,脱胎换骨。

13.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既要为上市公司重组牵线搭桥,又要对重组方的资质、信誉、实力、管理能力、付款保障、经营者素质、收购意图、重组计划和发展战略等进行评估和论证,完善和严格执行重组决策程序,把好“入门关”。对支柱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参与上市公司实质性重组的,经批准可适当减免重组相关费用。对实质性重组后符合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要积极支持其申报再融资。

14.妥善处置和消化上市公司重组成本。有关地方政府和控股股东要协调做好高风险和业绩差的上市公司相关不良资产处置、债务安排、富余人员安置及社会保障等工作,为上市公司重组创造必要条件。控股股东无力解决的,有关地方政府应协调有效资产进行置换,或以股权转让收入作出补偿。上市公司剥离出的劣势企业,符合条件的优先列入政策性破产计划。上市公司重组分流的员工置换身份补偿金和公司改制前离退休人员移交社保的管理费,由控股股东与重组方协商解决。积极争取证券监管机构的支持,进行上市公司以股抵债和定向回购股份等试点,用市场化方式妥善解决历史形成的遗留问题。

15.在重组过程中控股权发生变化的上市公司,应妥善处置债权债务,不得变相逃废和悬空金融债务。同时应明确职工安置方案,确保不因重组而影响社会稳定。

五、增强证券、期货公司综合实力,扩大市场开放度

16.鼓励和支持证券公司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增资扩股、发行债券、改制上市和合资合作等方式,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支持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开展资产抵押或股票质押贷款等融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开展企业年金、养老金和保险资金的资产管理业务。

17.发挥证券公司在企业改制上市、债券发行、购并重组、管理层收购、项目融资、受托理财和财务顾问等方面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证券公司推出集合投资理财和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分拆证券承销、经纪、资产管理等业务,控股或参股证券经纪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等,与具备条件的境外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合资合作,为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创造条件。

18.鼓励支持期货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充实扩大资本金,优化资本金结构,提高竞争力。加快期货市场网点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期货公司设立期货网点,特别是在有市场需求的“空白地带”设立期货网点。支持设立与当地经济关联度较高的期货品种交割仓库,带动物流和仓储业的发展。鼓励、引导企业,特别是粮食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广大农户开展套保避险业务,通过“公司+农户”和“订单+期货”途径进入期货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

19.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的证券期货机构来皖投资。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省外、境外的证券期货机构,尤其是基金管理公司等在我省尚属“空白”的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证券期货机构在安徽设立法人机构、业务总部。要把吸引证券期货人才纳入全省人才战略统筹考虑,研究制定吸引证券期货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推进债券、产权等要素市场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

20.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要协调有效的担保资源,落实偿债保障机制,为债券发行创造条件。

21.建立和完善与资本市场相配套的其他要素市场。进一步理顺关系,积极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支持长江产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产权市场的发展,并鼓励在全国范围内联网,尽快形成覆盖全省、面向全国、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监管制度,规范产权交易行为。

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市场主体规范运作

22.深化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关部门要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置换、定向增发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进行二次改制,优化股权结构。推进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建立混合所有制,完善股东外部制衡机制。

23.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建立控股股东责任追究机制。有关部门要明确上市公司、证券期货机构控股股东的行为规范,加大对控股股东的检查和考核力度。对控股股东未严格执行与上市公司“五分开”规定,未执行与证券公司“六分开”规定,随意干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经营的,要督促其进行整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动控股股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存续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增强其整体发展能力,为防止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提供保证。

24.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和完善制衡机制。要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规定的要求,在控股股东单独或合并持有30%以上股权的上市公司全面推进累积投票制度。积极推行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公开征集投票制度和流通股特别股东大会制度。要按照《证券公司治理准则》和《期货公司法人治理准则》的要求,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形成有效制衡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证券期货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强化企业经营决策监督、风险控制和责任追究。

25.积极推动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设,推行独立董事由流通股股东提名和公开选聘。建立独立董事向股东大会“述职”制度,定期向投资者公开披露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情况。建立独立董事自律机构,设立独立董事人才库,完善独立董事的评价机制。

26.改革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用人机制,依法保障上市公司独立的用人权。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市场,支持上市公司自主选聘经营管理人员,加快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职业化进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积极实行国有企业员工身份置换,真正实现用工制度的市场化。

27.有关部门要引导和督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制定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管理办法,全面建立董事、监事、经理人员薪酬与公司业绩有效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将薪酬中与业绩挂钩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认购本公司股票的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对经营管理层和技术骨干进行认股期权试点。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受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实施管理层持股。

八、加强资本市场诚信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8.各市场主体要强化诚信意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建设“信用安徽”的要求,及时、真实、完整地披露信息,实施高级管理人员诚信责任承诺制度,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要强化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和证券期货中介机构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对严重违法违规、严重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坚决实施市场禁入。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证券期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帮助投资者明确主体责任,认清市场风险,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防范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倡导理性和稳健的投资文化。

29.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起人虚假出资、虚构利润、公司设立程序不规范、相关法律权证不完备、大股东占用或侵占上市公司资产,以及违规担保等产生的风险。要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实际,切实防范其改制不彻底、家族经营、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行为不规范等引发的上市风险和市场风险。证券监管机构要健全证券期货机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制度,确保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专户存储、封闭安全运行。要与相关部门合作,督促证券期货机构大股东解决出资不实、抽逃出资、违规占用资金等问题,防范和控制受托理财等产生的风险。

30.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应对资本市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要按照“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各种风险。对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各级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共同做好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工作。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关规定,加大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的力度,妥善处理各种投资纠纷,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

九、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1.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安排,研究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各市政府要明确专门的协调指导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扎实推进企业上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和发展、资本市场融资等工作。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对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成绩突出的市进行表彰奖励,对进展缓慢的予以通报批评。

市场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静态交通 ;P+R

Abstract:Parking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lanning, each subsystem of city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need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mutual promot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ity parking planning point of view, the parking lot planning guidance for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in-depth study,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king lot planning and planning of public traffic, vehicle development, center area dynamic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static traffic planning of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to the city traffic planning.

Keywords:Static traffic; P+R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概述

哈尔滨市于2011年9月启动《哈尔滨市停车场规划》项目,并于今年年初编制完成,目前,近期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静态交通规划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主要是随着城市机动车交通量迅速增长,城市静态交通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城市中心城区已出现较严重的“停车难”问题。

哈尔滨市区现有停车泊位总量约14多万个,其中中心城区(二环路内)现有公共停车泊位约为2.6万个。从现状停车供给可以看出,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公共停车泊位数量较少,而且多为路内停车,特别是商业中心区、中小学周边、医院等区域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对动态交通影响较大。人行道上乱停乱放,堵塞人行道,行人安全和环境得不到有效保障,破坏哈尔滨(冰城夏都)吸引力,制约城市发展。

2 国外静态交通发展状况

国外的汽车工业相对我国要早几十年进入高度发展阶段,2011年,巴黎已有机动车500多万辆,多数为小轿车。莫斯科为540多万辆,洛杉矶为650多万辆,纽约、东京更是达到800多万辆。

飞速增长的汽车拥有量。给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停车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外发达国家的停车设施建设从路边免费停车开始,逐渐过渡到路边收费和路外地上、地下立体停车。

8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是欧美城市中心区的稳定发展时期。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发展已从大兴土木的建设阶段转入强化管理的完善阶段。这一时期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发展重点是通过各项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来抑制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的供给量,并使之既满足停车需求,又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

3 哈尔滨停车场规划

3.1指导思想

近期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范停车管理秩序、扩大停车供应为主,停车需求管理为辅的停车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城市广场下、公园(灌木区、广场区)下、桥下空间,结合棚户区改造、庭院改造、道路升级改造、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广聚资源,政府统筹,政策引导,多元化投资模式,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形成促进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推动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同时,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带动停车设施的建设。同时成立专门的停车建设部门,按照“取之于停车,用之于停车”的原则,使资金流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3.2规划原则

以优先解决中心城区停车矛盾集中地区的停车需求为重点,“先内后外,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逐步缓解矛盾。

近期重点解决道里中央大街(哈一百)地区、南岗秋林地区、道外中华巴洛克地区、三中(医大一院)地区、沿江地区、学府地区、动力广场地区、会展地区等停车矛盾突出的地区。

3.3规划目标

实行区域差别化停车政策,以经济杠杆调节停车需求,做到主干路网动、静态交通合理组织,各畅其行;重点地域、重要节点静态交通疏导能力大幅提升;区域路网交通顺畅衔接,直通交通能力得到保障;居民停车难得到改善,实现“停车有位、停车有序、停车有法”的目标。

3.4规划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共新建社会停车场170处,总泊位约9.4万个。其中:中心区新规划路内停车场8处,停车泊位约2100个;桥下停车场10处,停车泊位1900个;停车楼17处,泊位约0.8万个;地下停车库50处,泊位约2.3万个;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地下停车库57处,泊位约4.5万个;地区停车场28处,规划泊位1.4万个。其中近期共规划建设社会停车场63处,总泊位约2.3万个。

3.5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5.1政策保障

制定公共停车场项目免收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停车场。

逐步调整停车收费价格。形成“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室外高于室内、白天高于夜晚”的收费价格体系。试行地段差别收费制度。对于中心城区繁华地段,通过提高收费标准调节停车行为;对“停车+换乘”配套的停车场,实行低收费。

加强道路临时停车管理。在能够提供充足停车泊位的新建停车场服务半径300米范围内,取消占道停车,引导车辆路外停车场泊车。

3.5.2机制保障

成立停车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领导挂帅,建委、发改委、规划局、土地局、法制办、城管局、房产局、交管局、物价局、办及各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

3.5.3资金保障

将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建设列入城建计划,由市、区政府投融资平台负责投资建设。

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鼓励社会投资建设、经营公共停车场。

4 停车规划对机动车保有量的引导作用

4.1现状分析

目前,哈尔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80万辆,其中市区内约有60万辆左右,且以年12万辆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近几年哈尔滨市汽车市场发展比较迅速,70%左右的机动车为三年内购买的新车。

哈尔滨市机动车购置年限情况分布图

机动车的高速增长为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以哈尔滨市典型交叉口省政府为例, 2001年每小时的机动车流动量是8200辆,而2010年的每小时机动车流动量是13000辆,早晚高峰出现了一定的交通拥堵。

4.2停车规划应对措施

为引导机动车车保有量的合理增长,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目前,国内北京、上海等城市采取了限购和拍卖号牌等方式抑制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取得了较好效果。

通过停车规划,采用“带位购车”的方式引导机动车合理发展,做到“两权一体”,即车位或车库产权和车辆购置权挂钩,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价格杠杆引导机动车合理增长;二是做到满足“车者有其位”的基本要求。避免远期居住区车辆过多为城市带来交通矛盾。

5停车规划对机动车使用量的引导作用

5.1国内外现状

一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并不可怕,关键是机动车的使用率,东京机动车保有量为800多万辆,但车辆出行率只有10%。纽约机动车保有量同样为800多万辆,但车辆出行率也不到20%。但是从国内看,很多大城市超过80%的机动车每天在路上行驶,导致大规模的交通拥堵。北京市去年年底机动车保有量为500万辆左右,只是东京和纽约机动车保有量的62.5%,但是每天上路的机动车却有400万辆左右,是东京和纽约的3—4倍,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面临严重考验。

5.2 停车规划应对措施

5.2.1社会公共停车场适度供应

根据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配套停车水平,以路外为主,适度供应社会公共停车场水平,通过对出行讫点停车位数量上的控制,减少车辆出行比例。

5.2.2提高中心区停车收费标准

以纽约市曼哈顿中城停车场为例,每小时收费包括税至少要9美元;在一些闹市区,停车费用甚至高达每小时20美元。

虽然私家车主也可以利用街边的停车计时器停车,每小时只要1美元,但这种路边停车是限时的,一般少的只有1小时,最多也不会超过2小时,超时停车也会遭重罚。如果上街办事时间超过1小时,车主还得回来续硬币,这样做费时又费钱。

在划定的城市中心区大幅度提高公共停车场收费标准,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中心区上班的人主动放弃驾驶私家车上下班。减少车辆出行比例。

5.2.3严格管理和控制违章停车

在中心区设立违章拖车区,严格管理执法力度,对违章车辆开出高额罚单。这样能够确保价格和车位有限供应手段得以有效发挥作用。

6停车规划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引导作用

6.1结合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设立P+R停车场

近年来,哈尔滨市一直着手实行道路和地铁的快速建设,同时我市已经完成BRT快速公交网络规划。但是停车换乘设施的建设一直被忽略,在中心区建设停车换乘设施,有利于减小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停车换乘设施设在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为了促进小汽车换乘,停车换乘设施应设在主干道上或方便进出站点的道路上。

停车换乘设施应有一系列的功能。除了为小汽车提供的停车换乘设施,也须要有电动车和自行车的停车设施。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土地,停车换乘枢纽应尽可能与对外交通设施相结合。机动车应与行人分开,目的应该是为所有乘客提供安全、舒适和方便的换乘。

结合哈尔滨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快速公交 (BRT)规划,规划建设11处停车换乘枢纽

6.2项目配建停车场和公共交通联动机制

如果在建筑物周边500米范围内建有公共交通站点,则开发商可以少建50%的停车位。同时开发商会把节省的成本的25%-50%上交市政府,用于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同时,如果公共交通延伸至一个未开发区域,则开发商需要对公交的发展进行投资,同时可以在地块开发时,减少配建停车位的数量。

在申请建设工程许可证的过程中,公交公司就是一个权力机构。如果该区域的公共交通没有解决,开发商拿不到许可证。

7结束语

城市静态交通规划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各个方面,一个科学的规划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实现城市远景交通的发展目标作为规划的目的,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协调、配合,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杨东援编著.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②毛保华等著.交通规划模型极其应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③陆化普等著.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④杨兆升著《交通规划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⑤日本土木计画学会编,《交通Network分析》,日本土木学会,1999

⑥M.G.H.Bell and Y.Iida,《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alysis》,WILEY,1997

⑦张秀媛等著 城市停车规划与管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姓名:刘冠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4.08

最高学历:大学本科

工作单位: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职务:副主任工程师

市场发展规划篇3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

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规划由于权力构型还不稳定,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真正适应从计划到市场的这种转变。从而使城市规划从制订到实施管理常陷于自相矛盾之中。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规划工作的系统性不能全面落实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是在全民所有计划经济时代完成的制度设计,其理论基础是在空间上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设计是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业规划相协调的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方案。但是由于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东西部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大量人口和产业向东部发达地区聚集。而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更使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往往沦为“数字拼凑游戏”。基于人口控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便失去了基础,甚至无法做到“实事求是”这个基本的要求。另外,有些城市出现了没有规划就建设或者规划跟着建设走的不利局面,导致无法发挥规划的指导调控作用。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客观性不能得到保证

一些地方的城市规划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承受能力,不顾发展规律,提出不切实际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盲目扩张趋势有所加剧,有些甚至背离国务院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超过国家公布的建设标准和批准规划确定的建设规模,严重超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讲投资效益热衷于建设行政中心区、中央商务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缺乏全局性、科学性、前瞻性。

(三)城市规划工作的立法体系不完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社会活动,也是一项政治活动,它更是一项法律活动。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力根源是上级政府行政审批通过的城市规划方案,大城市总体规划则通过国务院审批成为国家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立法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制定、或已制定的规划随意进行主观上的干涉和更改的现象十分普遍。长官意志主导城市规划,一些地方打着发展经济的旗号,不顾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限制,盲目引进项目,与规划有冲突时不是放弃项目,而是靠调整规划来迁就项目。行政权威有时甚至比规划专家更有权决定某些本应由规划专家考虑的事情,如建筑的造型和色彩等。政府首脑对诸如某一块地皮应该给哪个房地产公司开发这样的问题的关注,有时甚至超过他对更大范围城市全局战略问题的关注。行政权力的不合理扩展,导致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四)城市规划工作可持续发展不能得到贯彻

在城市规划的实际工作中,“领导一换,规划重来”等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城市规划变更的频率过快。中心城市经济区域范围内,周边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引导不力,小城镇发展重点不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还有就是在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文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短视思维下,破坏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资源现象严重,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重开发,轻保护,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致使城市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五)城市规划工作中权力构架不平衡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对城市规划的控制更应强调法制管理,健全的规划法律体系是城市规划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政府作为城市规划主导部门,考虑发展的同时必须兼顾公众和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但随着“经营城市”等等理念的提出,市场经济本身要求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被忽视。各方权利理应得到尊重的平衡被打破。矛盾重点出现在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拆迁问题上,一些地方一味求新求洋,大规模拆迁房屋,在拆迁过程中安置不落实、补偿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强制拆迁,加之工作方法不当、态度粗暴。甚至采取非法手段,致使拆迁纠纷增多,加重了城市建设成本和市民负担,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还有的地方大肆圈占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闲置和荒废,失地农民从土地收益中所得甚少,生活难以为继,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城市规划工作无形中演化成侵占弱势群体最后一颗稻草的帮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大环境背道而驰。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由于至今仍然沿用全民所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安排”与“控制”的静态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现实脱节。因此,要解决中国的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发展需要,积极跟踪国内外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发展动向,以规划实践为基础,以理论研究为突破口,以立足国内、接轨国际为目标,构建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规划体系就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城市规划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统筹兼顾是现代系统科学的精髓,也是城市规划的本质和精髓。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城市规划在继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协调城乡的共同发展,也需要统筹安排。城市规划体系的确立,应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合理配置城市各类资源,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的建设标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要树立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观念,科学协调系统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树立空间整合的观念,走出过去单纯追求平面规划的误区,重视城市立体三维空间的协调与整合。要树立历史与文化的观念,城市规划必须注意保护和挖掘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努力提升文化品位,努力塑造城市个性特色。要树立开放观念,使城市规划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

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二)城市规划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化和民主化道路

城市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需要。因此城市规划工作必须确立“人本”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规划实践最大化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保障城市规划科学民主决策。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应当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增加规划的透明度,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扩大规划的公示度,让公民评议规划。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努力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进一步提高公民对规划的认同感,增强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凝聚力。还应当注意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规划在实施中要避免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大规模侵害。

(三)城市规划工作要坚持依法行政,走制度化和法律化的道路

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性战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的主旨一直是存在的,它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章程,既有法定的强制性。又有执行的周期性,不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一切建设项目必须在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因此,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遵守法律、尊重科学的模范,带头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结合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群众满意才是最大的政绩。在政绩考核上,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当前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虚报浮夸、扰民坑民害民等问题。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规定时限和程序等实施规划管理。依法履行职能。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建设,坚决杜绝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问题。

(四)城市规划工作要坚持改革完善,走制度创新的道路

城市规划体系建设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的不仅是观念变化,而且还有制度设计,只有制度创新。才能确保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成本观。因此一是要改革规划编制模式和内容,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向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转变。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用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来系统谋划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二是加快规划设计体制改革。采取多元化形式,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开发建设项目的详细规划,要采取招标的方式组织进行,通过竞争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三是加快规划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规划决策和审批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运作体系。四是改革现行规划编制经费投入制度,将规划经费列入政府经常性财政预算,每年按计划及时拨付。同时建立“城市规划编制基金”,从城市土地出让金和规划罚没款中按比例提取,基金专户专管,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逐步解决规划编制经费不足的问题。

市场发展规划篇4

2013年5月工信部印发了我国首部《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产干线飞机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民用飞机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同时明确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重点、布局导向,为实现我国民用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而言,为抓住《规划》实施的机遇,积极谋划布局,以开创发展新局面,需要深入理解《规划》,透析现状,明晰方向和重点。

一、国家明确民航工业布局战略,通用航空成为鼓励地方发展的重点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航空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无到有建立起完整体系,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民用航空器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尤为突出。随着国家将民航工业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后有关部委还将出台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专项,预计未来几年内国家将投入上千亿元来支持《规划》以及专项的实施。

民用航空器主要分为干支线客机和通用航空飞行器。依据《规划》,在干支线客机领域,未来的发展主体已锁定为中国商飞和中航工业集团。《规划》指出“以上海、陕西及天津为基地,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发展民用干支线飞机”,要按照“支线飞机―单通道干线飞机―双通道大型干线飞机”的路线推进民用客机发展。无论是C9型客机,还是ARJ21、新舟60系列以及新舟700型等支线客机,开发过程都需要投入上百亿的研发资金,研发周期长达7~10年,技术积累和经验要求高,承担的风险巨大,是国家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的领域,地方发展面临较高的门槛和壁垒。

通用航空器方面,国家将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优势地区发展大中型通用飞机、直升机、公务机和特种飞行器,鼓励其他地区积极发展轻小型飞行器。5月23日在杭州举行的《规划》宣贯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和民航总局副局长李建等领导均强调了国家鼓励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决心,未来几年国家在低空空域改革、通航飞行器适航标准完善、机场建设审批、私人飞行驾照培训和考试改革等诸多方面会抓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私人飞行驾照将从目前的商业飞行驾照培训考试体系中独立出来,降低学时及部分要求等门槛,加快地方飞行培训学校建设。同时从国务院在5月15日公布的新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调整的决定中,原先由国家发改委审批的“企业投资扩建民用机场项目核准”事项明确取消,审批权下发地方,表现出国家在发展民用航空产业上的开放态度。

应该说,围绕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话题已经在国内行业内外炒作了多年,但随着今年《规划》的出台和一系列政策推出,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春天或许将真正来临。

二、国内航空工业格局成形于三线建设时期,新一轮发展正当其时

我国航空工业的布局主要依托各地整机制造商生产基地,最早一批航空产业基地如沈阳、西安、成都等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防建设与三线建设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基本形成沿哈尔滨、沈阳、北京、西安、成都一线以及天津、上海、珠海等沿海一线的发展格局。

当前国内民用航空整机制造企业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中航工业集团、中国商飞两家中央企业,例如中国商飞承担了国产大飞机C919、ARJ21支线飞机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中航工业集团则构建了从机载设备、发动机到各型飞行器的研发生产体系;第二类是民营企业,如山东滨奥、青岛海利、珠海雁洲,受资金、技术和政策限制,多发展通用轻型飞机;第三类外商合资企业,多选择与中航工业集团旗下企业合作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如空客公司与中航工业在天津合资建立空客A320总装基地,意大利阿古斯特与昌河航空在南昌合资建立的直升机生产基地等。

国内民用航空配套及零部件业的布局与整机制造有极大的相似性,这主要是由于民用航空装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整机拉动特点导致,如陕西汇集了西控公司、西飞公司、航空动力、中航电测、中航起落架等多家生产航空零部件企业,成都聚集了中航凯天、成发科技、中航工业成飞等企业。目前,国内民用航空配套及零部件制造主要可分为机身部件、动力系统、航电设备及其他零部件配套。随着国内航空装备制造业生产制造水平的提升,许多国内大企业都进入了国家航空装备转包生产供应链,为国际航空巨头转包生产飞机零部件,如昌河航空为阿古斯特CA109制造机身和尾梁,为波音767-300BCF生产部分零部件,西飞公司与美国波音公司、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意大利阿莱尼亚、欧洲空客等10多家世界著名航空制造商建立了转包生产合作关系。由于技术差距,在航电设备和动力系统方面,国内企业仍集中于仪器仪表、传感器等零部件的制造,2011年,中航―通用电气民用航电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产一体化航空电子系统,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中国航电系统制造水平。

当然,整机制造在航空工业格局中起着核心作用,可带动从研发到运营服务等上下游产业的集聚。近年来,随着国产大飞机项目的推动以及通用航空的发展,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国有大型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战略调整,上海、天津等地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新建设的民用航空制造基地发展势头良好。珠海、重庆、北京、滨州等城市抓住通用航空发展的机遇,积极培育市场,有侧重地招商引资、争取资源,当地通用航空产业正逐步成形。

与美国民用航空相比,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尚处孕育期,民用机场和飞机数量均不足美国的百分之一,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我国人均GDP水平正逐步迈向1万美元大关,在空中作业和私人飞行等需求大幅增长等市场因素推动下,国内民用航空工业的格局将进入到新一轮发展演变中,各地方抢抓机遇促发展正当其时。

三、推进地方民用航空工业发展须避免“贪大求全”,要着力从市场培育做起

在国家政策保驾护航,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等有利因素影响下,截至目前国内有超过二十个省市(区)都公布了发展地方民用航空工业的计划。对这块千亿级蛋糕,谁也不想落后一步,投资热暗潮涌动。

但是应该注意到,在C919、ARJ21等干支线客机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低空空域尚处试点阶段,通航飞行器适航标准尚在修订,国内私人飞行驾照培训尚在起步期,当前地方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须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布局发展。尤其是避免“贪大求全”,某些地方逮到机会就着手上马类似“双通道宽体客机”等投入和风险巨大的项目,做起规划来恨不得从支线客机到大中小各型直升机,从航空发动机、机载雷达、起落架到客机座椅等配套产品,都想尝试并涉足。特别是在产业链构建上,制造业的垂直一体化从过去时忽然一夜之间又成了将来时,地方招引项目均希望承揽从零部件到整机全线产品。这些问题若不重视,都会成为未来发展中的严重隐患。

首先,应客观地认识到,中国民用航空市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是市场总量上,尽管预测表明未来10到15年中国民用航空器(主要是通用航空飞机)的需求量将达10万架之多,但目前距离形成年销万架的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培育发展过程,在2020年之前实现年销千架民用飞机应是比较现实的预期。另一方面则是在市场结构上,当前低空空域开放改革沿着“点―线―面”的方式在推进,各试点区域处于培育本地市场的阶段,未来才逐步发展到跨区域市场。也就是说,应急救援、警卫反恐、消防救护、赛事娱乐、观光旅游等以城市为中心的单一区域通用航空作业将是近一时期的主流,轻小型固定翼飞机和中小型直升机是发展重点。而公务机、中重型直升机等飞机则是在跨区空域开放、机场设施及相关安全标准条件具备后才拥有市场。

其次,地方民用航空工业须注重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发展民用航空的广阔市场空间。前期立足本地市场打好基础只是起步,未来地方民用航空产品要逐步面向全国乃至走出国门。要认识到,现今美国发达的航空市场是建立在国土与我国相当,但人口仅是我国四分之一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还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未来我国民用航空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格局将会较现今美国的更庞大且更多元化。因此,同质化的规划布局和封闭守旧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方式,都是短视的行为,已经在激烈的国际航空市场竞争中被证明是失败的做法。各地方应该找准定位,发展出自己特色的民用航空产品,要树立“全国一盘棋”和“经济全球化”的思维,扩大开放共享,融入到全球分工协作中,同时注重协同创新,发挥“各取所需”的资源优化效益,这样才有利于地方民用航空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市场发展规划篇5

2020年重点商贸市场项目建设规划

一、规划原则、思路和目标

(一)原则。

1.x盘考虑、城乡统筹原则。立足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环境,x盘考虑县域城乡商贸格局和发展特点,正视城乡区域差异,科学制定商业统筹发展战略,引导市场项目建设在县城、集镇之间形成统一、开放的有机体系。

2.远近结合、协调发展原则。理清城区发展脉络,按照开发建设时序,结合产业发展规划,近期调控布局,远期引导发展,建设城区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的商贸市场流x体系。

3.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原则。科学预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合理布局各类综合、专业市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适应多样化消费趋势,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注重相关配套建设,营造和谐消费环境和宜居生活空间。

4.优势互补、突出特色原则。挖掘区域与本地产业优势,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x过差异定位,合理布局城区商贸市场项目建设区域。与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定位相适应,重点发展辐射范围较广、区域竞争力较强的专业市场,同时完善综合、农贸市场建设、发展模式,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有亮点、有特色的商贸市场体系。

(二)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推进x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基本宗旨,以构建城乡之间生产、生活资料和农产品双向流动的现代流x体系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主动适应发展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进一步规范和健全我县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商贸市场项目支持带动作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目标。依托本地加工制造业、流x业和资源优势,健全统一大市场基础机制,初步建立以大型外向型专业市场集群为核心,部分中小型市场为基础,高效规范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为重要补充,农产品、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均衡发展,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相匹配,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业态多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凸显的商贸流x市场体系。

二、重点市场建设项目设置规划

(一)功能定位。重点商贸市场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家居、汽车贸易、再生资源、物流等市场类型,具有商品交易、信息、形成价格、展示、质量检测、物流配送、聚散、服务、城市名片等功能。

(二)发展导引。

1.市场向郊区转移。以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区商贸市场建设,x过“规划引领、功能完善、郊区集中”的原则合理布局市场。x过实施综合配套,实现资金和土地最大效率利用,对零星网点划行归市,将同类市场逐步整合,最终形成“城区有商场、城郊有市场”的商业格局。

2.市场发展以本地产业为支撑。依托本县产业发展,以开发大型市场项目为支撑,发展大型专业化市场,吸引周边县市部分相关产业市场转移,将x县打造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3.市场走品牌建设之路。摒弃大而全、管理混乱、无特色的综合市场建设,按照建设专业市场、树立品牌市场的思路,规划兴建新市场,采取排他原则,规划区内不批建第二家同类型市场,专注单一市场规模、效益和品牌,在节约社会资源的同时,避免市场同质化恶性竞争。

(三)控制导引。

1.逐步取消并禁止在中心城区内经营水泥及其构件类、玻璃类、钢材类、石材类(含切割)、木材类、管材类、建筑内外装饰的涂料和陶瓷等行业,规范引导各类建材行业进入相关专业市场经营。

2.逐步取消并禁止在中心城区销售汽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整车或配件,统一规划引导各类车辆及配件销售行业进入相关专业市场经营。

3.逐步取消并禁止在中心城区建立物流配送点,统一规划引导各类物流资源进入相关专业市场运营。

4.鼓励中心城区内基础设施简陋、服务功能落后、经营环境不优、营销方式粗放的农副产品类市场,迁移至规划内的专业市场内经营,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四)规划布局。规划期末,县城区共改造、建成15个重点交易市场,分别为农副产品、工业品、汽车贸易、再生资源、电商物流等市场类型。

1.x县农产品综合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50亩,选址于x大道x路南,计划投资3亿元。建设内容:农产品零售市场,农产品、水产、海鲜批发市场,畜禽批零和标准化宰杀车间等项目,形成基础设备完善、功能齐全、消费便利的农产品零售、批发综合市场。

2.水果批发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1亩,选址于x南,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内容:拥有600个经营摊位的交易大厅、2000平方米的冷藏保鲜库,常年冷藏水果近1000吨。

3.花卉、苗木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0亩,选址于x大道西,计划投资7000万元。建设内容:花卉苗木交易、展览展示、信息平台及综合服务等。

4.华中中药材交易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00亩,选址于x草x村,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内容:药品交易区、分拣包装区、电子商务平台、质量溯源监管体系等。

5.汽车贸易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34.7亩,选址于x大道西,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内容:按汽车销售服务4S店配置,有整车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功能的综合汽车贸易市场。

6.二手车及旧货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0亩,选址于x大道西,计划投资6000万元。建设内容:二手车及旧货评估、检测、交易、过户等综合服务功能。

7.出租车租赁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0亩,选址于x大道西,计划投资7000万元。建设内容:出租车停放、租赁交易、信息平台及综合服务等。

8.x物流园: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50亩,选址于x大道东,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内容:“九区一中心”,即:市场交易区、货物仓储区、物流配载区、分拣中转物流区、综合商务服务区、大型停车区、网络电商服务区、国际物流服务区、物流文化展示及物流信息与服务中心。

9.电商产业园: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00亩,选址于x南,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内容:电商孵化、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电商运营服务中心、特色产品展示大厅、物流快递、物流分拣中心等综合电商运营产业园。

10.货运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0亩,选址于x大道东,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内容:货运车停放、货运交易、货运信息平台及综合服务等。

11.家具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00亩,选址于x大道,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内容:集高端家具销售、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区域性家具市场。

12.x商贸中心:项目规划占地面积80亩,选址于x路西,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内容:农产品深加工及物流配送、工业和民用建材、家用电器的集散港。

13.再生资源回收市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60亩,选址于x大道西,计划投资6000万元。建设内容:建立废旧物资、废旧农机及废旧家电3个功能区,对废旧物资、报废农机、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进行回收、清选、整理、整合利用。

14.报废车辆拆改中心: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0亩,选址于x大道西,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内容:对县域内废旧车辆统一回收、拆除报废、清选整理、回收利用等。

15.农业生产贸易市场:规划占地面积50亩,选址在x四公路,计划投资6000万元。建设内容:打造农资、农机、农技、农业咨询服务“一条街”。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x县重点商贸市场项目建设规划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x县重点商贸市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商贸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隽水镇、x和县商务、发改、住建、国土资源、财政、交x运输、食药监、城管执法、公安、环保、招商、工商、供销、规划、交x物流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对全县市场体系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检查。各相关乡镇、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支持重点商贸市场项目建设。县商务局负责牵头制定隽水城区重点商贸市场项目建设规划,指导和协调市场建设与管理中的具体工作;县发改局负责把市场项目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抓好市场建设项目的申报、备案、立项、核准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依据规划保障重点商贸市场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县财政局负责研究制定地方财政支持政策,为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县招商局负责征集、包装重点市场建设的项目书,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县规划局负责项目规划设计、专家评审;其它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二)坚持科学论证。重点商贸市场项目建设规划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部分,要与新型城镇化以及区域发展布局相结合,做好本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方面的衔接。对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重点商贸市场项目建设实行会审制度,设立规范的审核和征询程序,审核项目涉及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交x环境、市场饱和度、同业竞争、新开店就业贡献率、中小网点生存状况等情况,广泛征询有关各方的意见,并经县政府审议同意后,授权审批项目管理部门予以受理。未经县政府审议、不符合规划的商业项目,相关单位一律不得受理其纳入市场项目建设的申请。

(三)严格规划管理。一是加强市场规划设计管理。市场开发建设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凡新建市场项目必须x过部门初审、专家会审、政府定审“三审”制,坚决杜绝项目设置规划的随意变更。市场开发建设方在取得市场建设开发权一年内,向县商务局提出项目建设设计方案,由县商务局、规划局按照项目设置规划对方案进行初步审查。出具设计方案意见后,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会审,确保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在充分研究完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报县政府审议同意后,市场开发建设方才可组织开发建设。二是规范市场投资建设管理。要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性,广泛吸纳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各类商贸市场项目。同时,可以根据项目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灵活运用PPP模式,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切实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三是抓好市场培育管理。在市场建成后,设立市场3年培育期,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市场给予税收、规费、用电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实行低税费培育市场,“放水养鱼”,促进各类市场集群化发展。同时,加强市场开发监管,对市场开发建设方设置项目投资回收规定,不得出售全部房产回收投资,必须保留40%以上经营面积由市场开发建设方用于市场培育,严厉打击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行为。

市场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机场选址,城市规划,服务半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机场工程是一个涉及到国家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地理环境、交通和旅游事业等并且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中,选址是建设新机场最重要的一步,它是一项复杂、专业的工程,除机场距离消费人群的距离、机场净空、气象、空域等众多技术因素外,还应考虑机场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城市为机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机场为城市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一个场址规划合理的机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据分析从美国飞往欧洲大陆航班数由每天3班增至4班时,将增加3000个就业岗位,跨大西洋的每1000位乘客,就可围绕枢纽创造出约44―73个工作岗位。

目前,我国民航事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新增机场33个,迁建机场4个,改扩建机场33个。“十二五”期间,新建机场70个,迁建机场16个,改扩建机场100个,至2015年末,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届时将覆盖全国94%的经济总量、83%的人口和81%的县级行政单元。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间新建机场、迁建机场和改扩建机场的数量分别增长112%、300%、203%,我国已成为机场新建、迁建或改扩建最频繁和工程量最大的国家。因此,在机场选址时必须慎重地综合考虑,机场的地理位置不仅要满足战略和运输的要求,还要考虑机场建成后的使用及未来发展的需求。

机场一旦建成,迁建或改扩建都非常不易,规划的衔接,不停航施工,巨额的花费,漫长的建设周期都给机场的运营带来影响。由于机场选址前未深入调研了解机场及周边的发展情况,仅凭可研阶段保守的预测或以往经验对机场进行规划,往往造成大型运输机场不到设计目标年就已经达到了设计容量,有些新建或改扩建机场运行数年后,甚至刚启用不久就陷入饱和。频繁的扩建不仅给机场总体规划带来困难,同时与城市规划不协调等问题屡屡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双方面的,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条条块块”的分割,机场布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属不同的系统,城市建设与机场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协调好机场区域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是新建机场科学合理规划的前提。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针对不同需要要求编制交通、环境、消防等专项规划,比如专门针对城市交通运输的交通专项规划、专门针对改善城市环境的绿化景观专项规划等,而机场布局尚未作为一个专项内容被纳入到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中。从机场布局的角度来看:中小机场选址首先考虑解决当地居民出行便利问题,再考虑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大机场选址除考虑最基本的出行和技术等因素外,更要认真思考选址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以及对各相关产业的聚集效应等。以英国希斯罗机场为例,1982年被乘客评为世界上最糟糕的机场,到2009年依然如此。过去 20年里,通航城市数目下滑20%,在此期间无一家欧洲机场愿开辟更多至该机场的航线,将总部建在希斯罗机场周边的跨国公司也纷纷计划离去。英国政府曾计划修建第三条跑道,但这将使机场周围的整个村庄消失在跑道下而不得不最终放弃。北京首都机场已成为旅客吞吐量世界第二大机场,在航班业务量逐年不断攀升下现已达到饱和甚至超负荷运行,机场几乎已无航班高峰时刻,航班保障压力十分巨大。机场计划修建第四条跑道为机场扩容,但因建成并正在使用的六环路占据了可以用来建设第四跑道的用地,致使计划最终放弃。正是因为当初修建六环路未能认真考虑与机场发展的潜在冲突,致使机场不得不考虑限制规模或另规划新机场。

当前,城市发展太快也是国内机场迁建或改扩建现象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口机场、白云机场、合肥骆岗机场,包括大连机场等,要么早已完成迁建,要么已在迁建规划之列,例如,大连机场现年旅客吞吐量已经接近1500万人次,机场现有航站区和飞行区资源有限,保障压力巨大。大连机场距市中心仅9.5公里,但由于机场周边已被居民区等所紧密环绕,同时可用征地有限且大部分为军方产权,所以机场进行大规模扩建几无可能。自从上世纪90年代起,机场就已经开始筹划搬迁的前期工作。如此事例,不胜枚举。然而,国际上有关机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例子不在少数,东京羽田机场距市中心16公里、美国拉瓜迪亚机场距市中心15公里、伦敦城市机场距离市中心仅10公里,孟菲斯机场距市区 14 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科学合理的选址规划,更受到了联邦快递的青睐。甚至地处北京四环外的北京西郊机场,也没有因为安全和噪声的威胁而影响到该地区的和谐发展。这些机场虽都邻近市中心,但并未因城市扩张而迁离,却实现了机场与城市共同发展、共赢的局面。

我们在对国际成功经验学习借鉴的同时,更应对国内机场频繁迁建或改扩建现象做深刻反思。为了更好地使机场选址和城市规划相融合,笔者对影响预留机场空间位置的因素做了以下总结:

(1)服务半径:我国的大中型干线机场的服务半径应该至少设立150公里,小型或支线机场的服务半径应该在30~50公里,以满足人们对快速交通的需求。

(2)距离:大中小型机场选址均不宜离城市太远,尤其小型机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距离城市近,否则无法发挥其优势。同时需考虑新建机场与已有机场的距离关系,以及与周边市县未来发展的关系。

(3)综合运输体系:机场选址应该有利于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和网络优化,提高城市综合运输效率和效益。应充分考虑已有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实现航空运输与其他运输之间的有效衔接。

(4)特殊的民用航空要求。民航的行业特点决定自身布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净空条件、跑道方位、长度、飞行区保护范围等。

(5)统一规划协调。城市的机场规划应该被纳入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中,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机场布局作为一个专项内容进行规划,会同民航部门共同编制专门的机场布局规划,用以确定新建机场位置、机场未来发展方向、预留用地范围等,让机场成为城市及其周边资源的有效利用者,同时成为城市及其周边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市场发展规划篇7

[论文摘要]住宅(房地产)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消费资料,在城市发展中取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居民的生活与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又是息息相关并且相互影响的。 

 

住宅(房地产),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消费资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所在。作为关系整个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住宅的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地理、环境、居民需求、心理、行为等种种因素,而随着住宅的商品化,住宅开发建设的产业化,提供住宅商品流通的场所和信息、评价住宅商品价值的市场成为我们日益需关注的新领域。 

为了在比较中提出问题,我们首分析一下市场中的房地产开发行为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作为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都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担以重任。城市规划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综合科学,而房地产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 

由于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内涵、性质不同,在编制城市规划和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的过程,难免有不同的侧重点,城市规划侧重于从宏观、长远、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加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房地产开发注重微观、近期、局部的效果,更关心开发项目或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信息反馈角度看,城市规划侧重听取市民的反馈意见,满足大多数市民的需要,而房地产开发侧重搜集市场信息,适应市场的需要。虽有侧重点,它们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和规划设计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规划与设计并非孤立的创造工作,而是整体开发流程中的一环。 

在城市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设计处于不同阶段,面对着住宅这一商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过程中显露的不同方面的性质,也就是说,两者的劳动和经营对象是处于不同阶段的同一商品。房地产企业由于对开发全程负责,直接面对市场,有切身的风险和利益,因此,对市场机制和市场灵敏性有更加透彻的了解; 反之,在规划设计领域,传统的以物质形体规划为主的规划指导思想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便是人们评论开发商走到了城市规划前头的原因。其实,相关行业应随市场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发展为宗旨,与住宅开发相关的各行业都在进行有效的调整。 

对房地产开发公司而言,投资能否成功取决于时机、地段和建筑质量。地段的选择、总图布置与规划有关。当然,地段的选择与城市规划中的总体布局有关,经济因素、规划条件、业主的意图等等因素对规划设计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 

因此,作为业主或开发者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创造条件,以便得出符合整体城市规划的方案,同时要考虑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相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住宅的商品化市场价值长期以来依附于基本建设设施。建筑企业成为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它面对的是变幻不定的市场,其中包括建筑市场、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资金市场等等。它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在市场竞争中也承担风险。它不能在依靠国家计划分配生产任务,而要了解市场的产品需求,占领市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建筑企业要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高质量的住宅产品。

对比而言,城市规划具有的时间跨度式比较大的,规划设计人员在思路和运作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良好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是达成共同目标---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先决条件。面对同一的住宅商品设计生产,规划设计除了上述综合因素外,还应将对市场的关注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是由政府主导的,但规划设计管理还没有做到完全理性,还很不科学,这样就造成规划设计的不合理现象严重存在。有的城市房地产开发处于无序状态,这于城市的总体规划不明确的主要原因。而开发商主要选择地段好,中心城区的黄金位置,有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开发,而规模化的情况不明朗。 

有的城市土地价格和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连续几年大幅上涨,远远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人增幅,致使中低收人家庭难以买房。有的城市大量建造高档、高价的所谓“豪宅”,造成大户型、高档公寓严重积压,住房供求结构失衡,空置量增加。在信息反馈角度方面,以往城市规划侧重听取市民的反馈意见,满足大多数市民的需要。但是,这一行为往往并没有确定的途径和制度来实现,信息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滞后性,因此市民的广泛反馈实际上难以达成。而房地产开发商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却是行之有效的,市场调查正作为用的手段在发挥着显著的作用这一点值得规划设计人员借鉴。因此,市场反馈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切实可行,而且会对一般的市民反馈形成客观有效的补充,面对飞速发展变化的住宅规划设计,提高了反馈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在现在的社会中,消费者的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水平的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化。随着住宅产业的发展,不仅市场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且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一切都要求参与者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分析和研究相关的信息,为规划和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总之,房地产的整体规划应该满足整个城市的功能分区和整体布局,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地域性很强,中心城区的黄金位置不能作为房地产的开发区域,否则将无形中提高整个城市的房价,对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因此房地产的规划和整个城市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不仅相辅相成,而且要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韬,房地产市场反馈[n],2007,8 

市场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信息共享

1 引言

运用市场手段为城市规划行业提供知识产品、信息咨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服务门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从当前来看,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既是城市规划行业的分支业务,也是信息服务业或者出版行业的分支业务;从其运作方式来看,其更多具备的是信息服务业和出版行业的一般运作特征,而就其承载的内容来看,则主要是城市规划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在城市规划行业管理工作或信息产业中独立划分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对于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发展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意义

2.1 有利于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城市规划信息资源

独立界定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相互交流,通过各业务环节的相互衔接,可以充分运用各方的资源,实现分工合作的效益。例如城市规划平面出版媒体,可以通过其传统的、权威性的渠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筛算出更有价值的城市规划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机构,则可协助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建立与其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城市规划电子出版机构等部门的互动平台,提高信息供需双方交流的便捷度和速度。因此,独立划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供需双方的相互结合,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2.2 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如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育,一批原来从属于城市规划行业或者信息服务业、出版业的人才和队伍得到整合,提高其服务于城市规划信息工作的专业水平。例如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业务环节既需要熟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人才,也需要系统建设人才,在当前这两方面的人才和队伍绝大多数是相互分离的,而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的扩张,这种专业分离的人才和队伍将会在业务合作过程中整合为专门的人才和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2.3 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的发展,主要依托市场主体来实现。就全国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制定标准和工作交流等主要依托政府部门组织。而在城市规划信息市场发育成熟以后,一些企业将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企业间也将根据业务需求组织不同层面的交流,无需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此时,官方或半官方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构,则主要是依托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就各城市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推进,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在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通过采购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也将从繁琐的技术业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宏观层面的指导。

3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1 信息(知识)逐渐成为规划设计行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计部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业务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在这种背景下,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将越来越多,这将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规模化的需求。

3.2 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将促进政府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多数大城市已经开展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电子辅助报建等系统的建设。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建信息化工作尚未得到理想的推进。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每个城市都建立起完备的城建信息系统将成为必然,这将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服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3 部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己积累业务经验与市场运作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如1999年成立的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就是依托广州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的部分职工为主体,以自动化中心原有的成果为基础,面向市场提供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规划、环保、测绘、商业布点、人口统计等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对象已经达到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几十个城市[1]。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系列数据库的运行商,也开展了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并制定了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4 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深化对城市规划信息价值的认识

城市规划信息的持有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城市建设的水平。而目前,有一些政府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业认为专门开展信息工作是一项负担,将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拓展,更不利于政府部门与时俱进、科学决策,不利于设计部门把握时代设计理念、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产品。为此,需要行业的信息管理部门、社团组织积极宣传及依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宣传城市规划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改变部分机构和个人的不正确认识。

4.2 及时开展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工作

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是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相对统一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交换平台标准,交易双方就难以达成交易或者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互联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做到总体规划、统一标准,才能发挥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各个节点的互动性,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良胜发展。

4.3 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的城市规划信息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持有,而目前这些信息的共享程度普遍不高,另外不少城建档案馆(室)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或正在起步,信息质量不高。因此,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需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部门应当积极对所贮存的规划信息进行深加工,并以一定的补偿方式提供给城市规划服务企业。

例如城建档案馆中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历史照片,如果通过有偿使用机制提供给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再由他们加工、之后转售给设计部门,则可作为某些历史建筑复原重建的依据。

4.4 调整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不少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等工作;有些规划设计单位也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信息资料库,向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内设机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于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内部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对外的信息共享仍普遍处在较低的水平。随着城市规划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事业型城市规划信息机构也需要重新定位,以适应信息市场化的需要。目前,这些内设的城市规划信息机构,可向以下方向调整工作职能:主动提供有偿的对外信息共享职能;注入市场因素,推进其向企业转型;部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部门可剥离具体的技术业务。

4.5 培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业务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数据采集和输入、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业务环节是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的,但业务和系统管理等环节的人员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人才缺乏的弊端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议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者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课程或专门成立分支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并鼓励和支持一些机构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培训,如支持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开展面向全国各地的业务拓展和培训工作等。

4.6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培育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服务、自律和维权的作用。在当前可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在推行城建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资质认证,让有水平、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通过企业实力、业绩等评比,培育城市规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和服务队伍,让他们成为城市规划信息行业发展的先行军;为城市规划信息企业协调价格、开展合作,甚至战略并购等提供平台和仲裁;为信息企业和政府、非政府用户等供需各方的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以运作相对成熟的机构为依托,制定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标准;研究城市规划信息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协助物价部门维护行业价格秩序;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共同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5 结语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门类,其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具备了发展的基本市场条件。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价格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而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1]参见: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试行)(GDPG--006)[Z].2004:P56

参考文献

[1]雷翔,欧阳东.关于我国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6,(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政策与信息管理研究报告[R].2001.

[3]董宝青.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共政策设计[EB/OL].http;//www.ed n/20050510/313675l—1.shtm1.2005-05-10.

上一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下一篇:科学思维方法的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