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书画市场形成的原因及特征(下)

时间:2022-03-07 05:10:07

试论唐代书画市场形成的原因及特征(下)

三、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主要特征

1 专业书画艺术市场网络的初步形成

前文就详细地论述过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原因,如有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和不同绘画科目的画家(艺术生产者)等。笔者认为,这是其书画艺术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作为这个时代书画艺术品的消费者和艺术市场的中介人,在其整个艺术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网络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所示:

结合前文的论述和图示,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专业的艺术市场网络和艺术市场运行机制,即既有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有艺术市场的中介人,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作用与运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即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可以反作用于生产,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也不例外,图示正反映了此种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以唐代周防的人物画为例。周防,字景玄,唐代仕女画家,出身于官宦之家,曾任越州、宣州长史。由俞剑华注释唐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就对周P绘画风格进行了最好概括,如“周P,字景玄……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间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同时,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就有相关周防绘画作品价格的记载,如“贞元末,新罗国(朝鲜)有人于江淮以善价收市数十卷,持往彼国,其画佛像真仙人物士女,皆神品也。”从以上的记载,我们能看出其绘画风格的基本特点及唐代绘画作品的消费者由国内逐渐扩大到国外即艺术品消费需求队伍的扩大和远销朝鲜的历史事实。由于周P的人物画远销国外,这也促使了唐代人物仕女画的迅速发展,导致从事此类画科创作的画家也日益增多,更加体现出图示中的艺术消费反作用于艺术生产的原理。其所擅长的“妙创水月(观音)之体”,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被后人称之为“周家样”,传为其作品的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下面,我们可以通过对《簪花仕女图》和《调琴啜茗图》的欣赏,来大致了解其风格,基本上符合张氏所记载的特点。

经过安史战乱之后,唐代的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此时的书画艺术市场仍然很活跃,就拿“川样美人”为例。在周畴人物仕女画风格的影响下,仕女画逐渐成为市民阶层的消费对象。在江南和西蜀一带,官商大贾、新兴地主等,都把绘画当做奢侈品之一。因而,荆南富人纷纷去西蜀购买“川样美人”。

前文就提到过,至唐代才出现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其称之为“卖书画人”、“书侩”等,也是专职书画商人。他们既是书画艺术市场的“初级书画艺术消费者”,又为艺术生产与消费之间起着搭建桥梁的作用。同时,在艺术生产与消费相互之间的影响中,他们起着中介的作用。

在唐之以前的各朝代也有鉴赏家,今人称之为书画鉴定家,如《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称之为“鉴识艺人”,如“前代御府自晋、宋至周、隋收聚图画,皆未行印记,但备列当时鉴识艺人押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晋至唐都有“鉴识艺人”,即书画鉴赏家。但是,在唐之以前却没有出现专业的书画艺术市场中介人。笔者认为,“卖书画人”、“书侩”等书画艺术市场中介人的出现,不仅是其书画艺术市场的重要特征和“初级书画艺术消费者”,而且也是促使其书画艺术市场网络与运行机制倾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类似于现在艺术市场的中介机构。

2 书画艺术品的消费供不应求

从整个时代来看,唐代书画艺术品的消费是供不应求的,即艺术品消费需求大于艺术生产,这也是其书画艺术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或许,我们会产生疑问,为何唐代书画艺术品的消费供不应求?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受到民间与宫廷的公私书画收藏,人为因素、战争对书画作品的毁坏,繁荣的经济以及书画艺术品消费需求队伍的扩大和艺术品流通外国等方面的影响。关于民间与宫廷的公私书画收藏、繁荣的经济、艺术品消费需求队伍的扩大和艺术品流通外国等方面,在前文中就探讨过了,在此就不详细论述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有关战争、人为因素对书画艺术品的毁坏和唐代帝皇对书画作品搜刮的历史文献记载。由俞剑华注释唐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记载:“圣唐武德五年,克平僭逆,擒二伪主,两都秘藏之迹,维扬扈从之珍,归我国家焉。乃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砥柱忽遭漂没,所存十亡一二。……太宗皇帝特所耽玩,更于人间购求,天后朝张易之奏召天下画工,……锐意模写,仍旧装背,一毫不差其真者多归易之,易之诛后为薛少保稷所得,薛殁后为岐王范所得。王初不陈奏,后惧,乃焚之。时薛少保与岐王范、石泉公王方庆家所蓄图画皆归于天府,禄山之乱,耗散颇多。肃宗不甚保持,颁之贵戚,贵戚不好,鬻于不肖之手。物有所归,聚于好事之家……”。

此外,在此书中的《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说:“开元十年十二月太子中允张悱充知搜访书画使,天宝中徐浩充采访图画使,前后不可具载名代也。”关于唐代帝皇对书画作品的搜刮,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过多处记载,在此就不再一一例举。从以上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帝皇对书画作品及书画收藏的狂爱,也从侧面反映了整个时代书画作品的稀缺性。

结合以上的记载与前文的论述,唐人对书画收藏的狂爱而导致公私收藏书画的矛盾,繁荣的经济,战争、人为因素对书画作品造成的毁坏,艺术品消费需求队伍的逐渐扩大,佛像画和人物画作品的远销等,这些都是导致其书画艺术品消费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毕竟唐代书画家创造的作品和历史遗留下来的书画艺术品极其有限,而且并不是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市场,这远远不能满足强大的书画艺术品的消费需求。正是由于唐代书画艺术品市场消费需求的旺盛,促使其艺术生产繁荣,画科也逐渐趋于完善。

3 绘画作品的定价问题

此外,唐代书画艺术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当时绘画作品的定价问题。张彦远作为晚唐的美术史家和收藏家,其家族对书画收藏数量之多,势必对当时的书画艺术市场有过详细的了解与研究。

下面,我们就从张氏《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的论述中,来看当时绘画作品的价格及定价问题。一般而论,书法和绘画作品的价值、价格是不同的,如其在此文中所说:“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文中还说“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于画,自古而然。”从张氏的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书法比绘画作品在数量上要多,在艺术生产过程的时间上,相对绘画来说其生产时间要短。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经济学原理,商品数量的多少与其价格成反比,类似于“物以稀为贵”,与生产时间的长短(指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时间)成正比。笔者认为,张氏在此文中所说:“况汉、魏、三国,名踪已绝于代,……其物犹存,则为有国有家之重宝……”就反映了上述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唐代绘画作品仍然是按照此规律来确定其市场价格。结合以上论述,可以说明书法跟绘画作品的价值和价格是不同的。

此外,张氏把绘画作品分为三古以定贵贱,即上古为汉魏三国;中古为晋宋;齐、梁、北齐、后魏、陈、后周为下古;隋及国初为近代之价,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代表画家,并对三古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比较。

张氏在此文中还提到“凡人间藏蓄,必当有顾、陆、张、吴著名卷轴,方可言有图画,……必也手揣卷轴,口定贵贱,不惜泉贷,要藏箧笥,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亮、郑、乙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推此而言,可见流品。”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书画艺术品消费者不惜重金购买名家的作品已是一种趋势,而且绘画名家作品的市场价格也是不菲的,画家的等级、品第的高低也会影响着其市场价格的高低。

更重要的是,在此文中也反映出品第的高低并不是决定其市场价格的唯一因素,还受其艺术市场上消费需求的影响,正如此文中所说:“夫中品艺人有合作之时,可齐上品艺人……”。他还认为,同一画家作品的价格并不是一样的。与其各种题材作品相比,其所擅长科目的市场价格要高于其所不擅长的科目,如张氏在此文说:“韦鸥以画马得名,人物未必为人所贵。”当然,唐代书画作品的市场价格中,还是包括画家知名度的因素,至今这一因素仍然发挥着作用。

虽然,张氏在此文中最后认为,书画作品的价格“好之则贵于金玉,不好则贱于瓦砾,要之在人,岂可言价!”笔者个人认为,这明显地夸大了书画艺术品的实际价值,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但是,结合以上的分析和张氏的《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的全文论述,可以反映出此时绘画作品的定价,主要是以作品的价值、品弟、等级、作品的现存数量和历史时间、画家的知名度及艺术品消费者的需求等为依据,来确定其市场价格的高低和市场行情。

4 书画作伪现象严重和作伪水平极高

最后,唐代书画艺术市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书画作伪现象严重,而且作伪水平极高。唐代书画作伪现象的兴盛,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进献书画可以获官爵或赏赐以及消费需求旺盛等。

前文就提到过“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阎立本、吴道玄”等人的绘画作品的市场价格较高。事实上,从整个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市场来看,每个时期书画艺术市场的兴盛都会导致大量书画作伪现象的出现,如宋代、明代、清末民初等艺术市场的书画作伪。因而,这也是非常普遍的艺术现象,因为每个朝代的书画艺术市场中皆有作伪。中国书画作伪历史已久,发轫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经蔚然成风。张氏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说:“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亦有御府拓本,谓之官拓。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这说明唐代宫廷内部就专门设立机构来拓写书画,如“内库翰林集贤秘阁。”

除此之外,前文还提到过“天后朝张易之奏召天下画工,修内库图画,因使工人各推所长,锐意模写,仍旧装背,一毫不差其真者多归易之。”其大意为武则天时期,收藏家张易之借修内库图画之际,召全国画工修整内府藏画,将这些摹写本照原样子装裱,真假难分。完成之后,他将摹本归还于内府,而将真迹归为己有。从这件事情来看,可见当时书画作伪水平非常高,以至于“以假乱真。”同时,也反映出了唐人为了收藏书画真迹而不择手段,竟敢犯“欺君之罪”,足以证明他们对书画收藏的狂爱。

张氏在《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说:“开元十年十二月太子中允张悱充知搜访书画使,天宝中徐浩充采访图画使,前后不可具载名代也。或有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赉。……蓄聚既多,必有佳者,妍蚩浑杂,亦在诠量。是故非其人虽近代亦朽蠹,得其地则远古亦完全。其有晋、宋名迹,焕然如新,已历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何故开元天宝间,踪迹或已耗散?”谢稚柳主编的《中国书画鉴定》说:“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内府收藏已寥寥可数,所剩大王真迹仅剩28卷。唐肃宗再次悬赏各处进献书画,并且派使去各地查访搜求。此时书画原本已损失严重,但由于进呈赏赐甚厚,竟导致有伪造或收买赝品进呈以求赏赐者。”由此看来,唐皇帝采取“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赉”的进献书画政策,导致内府收到过许多书画赝品。而这些赝品即书画伪品,其大部分来自民间,也说明了民间书画作伪之风大盛。同时,从以上文献的历史记载当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书画进献的政策,是加速唐代民间书画作伪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民间书画伪品大量涌入宫廷内府收藏之列的事实。

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代书画作伪现象的程度和兴盛远超过唐以前的各个朝代。

四、小结

结合全文的论述来看,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基本特征为已经有了稳定的艺术品消费者而且在消费上供不应求,如唐代宫廷(内府)与民间书画收藏之间的矛盾就是最好的体现。其作品价格也是主要以其价值、品第、等级、作品的现存数量和历史时间、画家的知名度及书画艺术品消费者的需求等为依据。同时,书画艺术市场上已经有了专业的艺术生产者(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专职书画商人(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等。加之,唐代经济的繁荣、绘画题材和画科的逐渐完善,导致书画艺术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书画艺术品远销国外,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有强大购买力的消费需求队伍,初步形成了一个专业的书画艺术市场网络等,这些都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真正形成的原因及特征。但是,由于战争、人为因素对书画作品的严重毁坏和书画作伪现象严重等,这些也对其艺术市场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形成与专业书画艺术市场网络的初步成型,为以后各朝代书画艺术市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和积累了宝贵的市场经验。

责编 唐陌楚

上一篇:一张民国瓷板绘像价目表 下一篇:走出凭相片鉴定古瓷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