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产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15 11:29:55

低碳生产技术

低碳生产技术篇1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农业生产 技术体系 模式构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改善,但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低碳经济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农业是基础产业,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温室效应,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人类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总量的14%,所以发展低碳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应用低碳经济视角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意义

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下,人们通常会使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使农业生产朝着机械化和密集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的负担,比如温室效应的增强。人们运用耕作机器进行深耕翻土,使得土壤的结构受到破外,并使得二氧化碳被大大释放。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人们还将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应用到粮食复种上,让一年三熟的蔬菜和粮食作物出现一年四熟。复种率的提高虽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是这也使得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随着增加,并且还会使得水土流失的问题加剧,从而使得土壤碳排放量增多。因为植物吸收化肥之后就会增加对碳的吸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投入了大量的农药,会在无形中增加了碳排放量。同时,现代灌溉技术需要使用到电力,这也会增加碳排放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农业技术会在较大程度上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碳排放量。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问题,并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2应用低碳经济视角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实施要求

2.1结合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都是农业生产中所需面对的问题,要是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收成。这就要求人们从病虫害本身出发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生物和物理办法,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治理。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对不同作物进行轮作,或者采用生物引诱剂对病虫的行为进行干扰。不同于化学药剂的是,这种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相结合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所以,对农田进行管理时,应该根据农田实际情况选择病虫害防治措施,确保低碳农业的实现。

2.2利用生活垃圾开发生物质能源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们不妨将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农村的能源使用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且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碳排放问题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以往,农民在处理秸秆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焚烧的方式,这会使碳排放量大大增加。根据低碳经济视角而言,人们应该看到秸秆的多方面用途,比如将其用作饲料和肥料,或者将其转化为沼气能源。当然,人们在生活中还可以利用家禽和家猪的粪便进行能源化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同时还能够改善能源利用现状。

2.3采取“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技术

“种养结合”指的是,将粮食种植和动物养殖相互结合,使农业生产实现良性循环。比如,农民可以将粮食作物的废弃成分作为动物的口食,然后将动物的粪便作为粮食作物的肥料,这样能够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实现。

2.4通过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

使用轮作这种方式进行耕作不仅能够有效节约人力物力。当然,使用轮作这种方式还和地力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运用轮作的方式还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有机物,从而减少土壤中的碳排放。很显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土壤实现碳增汇,使土壤结构变得更加适应农作物的生长。

3应用低碳经济视角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趋势

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出发,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可以分为四种。(1)结合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2)利用生活垃圾开发生物质能源;(3)采取“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技术;(4)通过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通过对以上四种方式进行灵活运用,可以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并使农业生产体系变得更为完善。结合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的方式能够降低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利用生活垃圾开发生物质能源的方式则能够有效调节土壤的营养成分。“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技术则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碳排放量。通过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得出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对耕地进行统一管理,并对作物进行反复种植,可以促进光能的有效利用,使粮食作物合成有机物的总量有所提高。这也是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趋势所在。运用以上方式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影响。同时反复种植也可以使土壤中的碳成分得以累积,并确保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所以,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出现了环境问题和水土流失现象等。针对这些情况,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从低碳经济的理念出发,采用新的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和模式构架,确保低碳农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子军,张海清,吴敬学.低碳经济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与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5).

[2] 管琳,丁红梅,张元B.低碳经济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396-397.

低碳生产技术篇2

[关键词]地产发展 绿色低碳 道路

一、引言

当今世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低碳竞争力”也成为提升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我国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18%,成为全球第一大的碳排放国家,同时也是受到环境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为应对全球环境气候等问题,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降低40%~45%,发展低碳技术将成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于碳排放量几乎占全国碳排放总量50%的建筑地产业而言,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势在必行。有专家估计我国到2020年的建筑耗能将达到社会总耗能的40%,因此,作为我国典型的高排放行业,地产业是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另外,地产业的相关产业甚广,在该领域采取低碳战略,比如,采用大量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或者绿色建材产品,将拉动上游的产业,带动下游消费,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有统计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已有建筑面积达430多亿平方米,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我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在我国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已有规定,要求从2010年开始,新建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以及一些条件允许的地区实行节能65%标准。也就是说,未来的建筑市场将是绿色低碳节能建筑的天下。对此,早在2009年我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就已经在绿化、节能、节水以及交通等绿色低碳建筑住区示范项目的这四个系统中大力推行绿色低碳技术,平均可以减少碳排放20.1公斤/年/平方米,平均节约约20元的运行费用/年/平方米。如果按照此标准进行推广,到2020年在住宅地产方面全国如果按100亿平方米的绿色低碳型住区计算,总减碳量就达到2亿吨/年,总共可以节约大约1000亿元的运行费用。因此,我国地产走绿色低碳的发展路线是发展的必然,对节能减排有着重要意义。

二、绿色低碳的内涵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因此,世界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低碳包含的范围很广,比如: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然而,其核心内容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在2009年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后,顿时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最早由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它指的是一种以三低(即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三高(即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为主要特征,通过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采用碳中和技术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房地产业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碳含量不容忽视,而且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综合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行业,拉动上下游20多个相关的产业发展,尤其与电力、石化、建材、钢铁、有色以及化工轻工等这些传统的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关系密切,因此,房地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不容忽视的。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生态减排的当代社会,房地产业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顺势掀起绿色地产运动,从设计、用材、构造、能源以及景观等各个方面实现“低碳地产”的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道路。

三、地产发展走绿色低碳道路的意义

(一)低碳地产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大约430亿平方米建筑的中,99%以上都是高能耗建筑,只有大约4%左右的建筑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而且我国的建筑每年以16~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倡议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低碳地产发展的市场空间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而且,我国对节能建筑会投入相应的资金。到2020年,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将高达1.5万亿元,国外对低碳节能建筑产业的投资也同样比较高,美国预测到2013年投放到低碳建筑的资金将达到目前的三倍,也就是906―1400亿美元。

(二)低碳地产关系到低碳经济的成败

预计到2020年,我国地产业的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所以,我国房地产业既是典型的高排放行业又是潜力最大的节能减排行业。鉴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其与20余个产业相关,处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中游。房地产领域如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将会影响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使这些产业都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比如,在地产建筑中使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产品以及采用低碳技术,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可谓关系到低碳经济的成败。

(三)低碳地产有助于平衡房价

经济性是低碳经济重要特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低碳经济会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以及机制来进行,其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使人们生活条件以及福利水平下降。换句话说,就是低碳经济既反对能源浪费型的奢侈消费,又要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由于我国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高科技发展等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顺应低碳经济推广的低碳地产会在短时期内使房价增加,不过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则有助于降低房地产成本,进而推动房地产市场趋于平稳发展,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强有力的助推器。

(四)低碳地产降低减排量利国利民

地产建筑的碳排放量巨大,是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环境恶化的中要原因。地产走绿色低碳道路,不仅自身能降低碳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带动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二十几个行业都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上游产业进行绿色生产,拉动下游实现绿色消费,成为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中要途经。

三.发展绿色低碳地产业存在的困难

不管是政府的减排低碳政策,还是地产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我国地产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都是必然。但是绿色低碳道路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的地产业在绿色低碳道路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低碳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出现无章可循现象

其实在2004年,我国原建设部就出台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建科函[2004]183号),提出“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理念,即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环保。围绕这个理念,在理论界及相关业界等之后也提出了一些生态建筑、低能耗建筑、环保建筑等概念,这些都是与我们所说的低碳地产范畴一致。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低碳地产的发展依然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有一些局部示范低碳建筑,对于具体的低碳评价标准,比如哪些建筑环节需要进行低碳处理、哪些低碳技术是必须采用的、哪些低碳规则又是必须遵循的以及哪些材料必须符合哪种具体的低碳标准等等,这些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应的技术规范也比较缺失,这种无章可循的状态对低碳地产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低碳地产的大规模推广还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技术支持。

(二)绿色低碳道路的普及推广较为困难

由于我国地产业的发展并未成熟,尚处于粗放式开发阶段,行业在整体上仍然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实心态,因此,在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自身研发力量非常薄弱,想要走低碳发展道路,目前主要得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节能材料,这肯定会使得低碳节能产品的造价成本增高,故这样的产品只能面向少数的高端消费群体,受众范围较窄,推广普及环保节能建筑的难得就比较大。

(三)绿色低碳道路的成本高、风险大

仅管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就现阶段来说,国家支持低碳地产发展的相关政策却显得比较滞后和缺乏,而且由于低碳节能技术还没有进行标准化和工业化,低碳节能产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等等,发展低碳地产,企业将会承受较高的成本压力,在开发过程以及后续维护过程中也将承担较大的风险和责任。因此,地产企业对绿色低碳道路的理念都比较认同,但在实际行动上持观望态度的较多。也就是说地产企业开发绿色低碳建筑的动力不足。

(四)民众缺乏低碳地产意识

民众对于低碳建筑的缺乏足够的认知,基本上对低碳经济、低碳地产的概念都停留在模糊状态,或者有的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多数民众关心的只是初始的购房价格,而忽视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据测算,开发节能50%的低碳建筑,会使房屋建设成本增加10%,加上低碳新能源,建筑成本可能每平方米会增加1000元。增加的建造成本都会不同程度地通过房价来转嫁给消费者,肯定会使本已较高的房价进一步上扬,这样的低碳建筑会超出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四、低碳地产的技术体系构想

低碳技术体系的支撑是低碳地产的核心,是发展低碳地产的重中之重。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指的是应用于建造低碳建筑的各种技术,涉及到建筑设计施工、采暖通风、建材电器、空调照明、能源使用以及智能化等方面的内容,横跨整个房地产产业及相关产业。仅管我国目前的低碳地产技术系统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对于其技术体系的构想却不可少。从低碳技术的运用方向及作用进行具体划分,大致包括着四个部分:

(一)建筑主体的低碳技术,即是在进行建筑物主体的建造过程中应用到的低碳技术体系,又可以细分为规划设计(比如用地控制、朝向控制、日向以及风向利用等等,还有体型系数控制技术和窗墙比控制技术)、主体施工(包括高强度结构体系、混凝土大空间结构体系、工业化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彻筑结构体系;新型节材钢筋应用技术、可循环利用施工材料、高性能施工技术等等)、围护结构等三个方面;(二)建筑配套工程低碳技术体系,这主要指的在建筑主体的配套工程上所用到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有能源供给系统、建筑设备系统、排放系统以及通风系统等等;(三)建筑环境低碳技术体系,指的是在对建筑环境进行处理、优化等工作时应用到的低碳技术体系,主要有绿化系统、建筑环境控制技术、运行控制系统和再生循环系统等;(四)对已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技术体系。前面我们说到,我国现有建筑面积巨大,而且其中99%以上都属于高能耗高排放的建筑物,对这些建筑进行低碳改造十分有必要,而且还可能带来较大的市场收益。建筑低碳的改造技术体系主要有既有建筑的围护系统、既有建筑设备的更新改造、既有建筑不同生命周期的适应性改造以及供热采暖制冷系统节能改造技术等等。

五、发展绿色低碳地产道路的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地产的历程较短,对低碳住宅的开发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根据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低碳地产将是未来我国地产发展的趋势。因此,仅管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一些困难,仍然要走绿色低碳的道路。

(一)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低碳地产的发展

鉴于地产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国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倡导发展绿色低碳地产,并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紧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期,可以在能源、技术、消费以及产业等方面的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与发展低碳地产利益相关的主体,比如低碳技术企业、消费者、地产企业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等参与其中,并建立低碳合作机制。可以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比如设立低碳基金或者对低碳技术企业提供低碳信贷产品等,奖励并扶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又或者是对低碳地产企业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

在逐步发展和成熟阶段,可借鉴发达国家采用的低碳政策工具,如政府管制、碳排放税、财政补贴、碳基金、碳排放交易、标签计划、自愿协议、能源合同管理、生态工业园规划等,以加大低碳政策力度。

(二)完善低碳地产的技术体系

低碳地产发展的核心是要有低碳技术作为支撑,关键是要通过技术创新以及建立完善的低碳技术体系,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消费方式发生转变。在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技术体系基础上,转化为生产力并进行应用,比如采用低碳技术、零碳技术甚至是负碳技术策略;加速发展核电、风能、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水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变建筑耗能及耗能结构;通过优化设计,在地产建筑周期内实现“3R”―― 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节约(Reduce),以及“四节”――节地、节水、节能、节材;转变当前地产的毛坯房销售模式为精装房销售,减少二次污染等等。

(三)注重培养低碳建筑的专业人才

发展低碳地产最主要是建造低碳建筑,而实现低碳技术的关键是人才。地产发展走绿色低碳道路离不开人才。因此,要想真正发展绿色低碳地产,建造低碳建筑,就需要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可以引导各高校在建筑专业中重视对能源、环保等课程的开设和研究,保证专业人才的教育。其次各企业可以加强对现有建筑人才的培训,将其打造成低碳专业人才,或者举办一些低碳环保建筑设计大赛,激励相关人才发散思维,推广低碳建筑理念。另外,还可以在一些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中,加入对低碳环保方面的考核内容,引导培养低碳建筑专业人才,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

(四)倡导低碳地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除了低碳生产还包括低碳消费,低碳地产的生产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前提,而低碳生活方式则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和目的。因此,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是促进低碳地产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加强低碳生活的社会认同性,充分调动物业管理公司和广大业主们的积极性,形成低碳消费的意识,营造低碳地产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提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董哲.房地产业如何应对低碳模式[J].城市开发.2010(01)

[2]冯国亮.绿色地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住宅产业.2009(01)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02)

[4]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05)

低碳生产技术篇3

关键词:产业链;创新链;低碳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3-0032-04

随着全球能源与气候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日益加深,低碳经济愈发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这种以绿色增长为导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增长模式,正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相关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国际产业结构的变革,以低碳为核心的产业和技术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推动力量和新的增长点。[1]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技术、制度和组织创新是低碳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由于我国低碳产业起步较晚,各方面的创新基础都较为薄弱。创新能力的欠缺,尤其是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的结合不足,正成为制约我国低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融合的视角,探寻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路径,对推动我国低碳产业快速有序、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产业链与创新链割裂是制约我国

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薄弱,知识的经济化过程成功率太低,高新技术产业程度不够是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发展中一个不争的事实。[2]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低碳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不可避免的遇到此类问题。由于低

碳产业是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科学技术转化能力的不强,对其发展的制约影响要远大于传统产业。此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制约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析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转化能力较弱的内在根源,即是因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相互割裂。我国低碳产业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程度不高,传导机制不畅,甚至在部分行业存在着各行其是、互不相交的状况,已成为我国低碳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低碳产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相互割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整体性的产业创新系统尚未建立

在当今世界,随着技术创新的日益复杂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单靠企业自身的封闭式创新已经无能为力,开放式的系统创新正成为提升产业创新质量,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主流方式。官产学研相结合,本身是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有力路径。但由于我国低碳产业起步较晚,相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薄弱,作为产业创新主要平台的产业创新系统尚未建立健全。[3]同时,由于受到目标各异、机制欠缺、利益不均等各种原因的困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两张皮”的状况还很严重。这就造成了我国低碳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得我国低碳方面潜在的科学技术潜力并没有真正转换为

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核心技术掌握不够,龙头式的创新链整合企业尚显欠缺

低碳技术是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的低碳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前景看好,但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层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技术基数较低,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受制于人”,已经成为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我国大多数低碳产业的核心企业,还是以模仿的平台衍生技术创新为主,即在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衍生技术创新,在前沿技术和平台技术方面的创新准备工作严重不足。[4]这就造成了我国低碳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不够,从而难以突破跨国公司构建的技术锁定与战略隔绝机制,更无法有效整合产业链的相关创新资源,并在技术创新链上进行突破性的创新活动。

(三)创新资金投入渠道不多,全面化的产业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

低碳产业的发展,必须是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同时进行。没有多元化的大量资金支持,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投资手段还相对单一,主要以政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动的直接投入为主,全面化、多渠道、宽领域的投融资机制还未建立。在技术成果产业化后,随着政府投入的逐渐减少,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又未形成,必然导致低碳技术产业化出现资金缺口,并因缺少外部资本的有效投入而无法扩大产业规模,从而无法实现技术创新持续稳定的产业化,最终影响其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

二、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视角下

的低碳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低碳产业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创新。我国低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大部分企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的现象,从而产生经济总量大而经济效益低的“高技术不高”的悖论[5],归根结底是由于产业链与创新链割裂所致。因此,只有将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起来,切实培养“双链”融合条件下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路径机制,才能够使得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目的性、市场性和系统性;才能够优化并促进低碳经济下产业技术链上的主导低碳产业技术的发展,协调资源、资金和人员的合理分配,降低产业技术链上企业的组织和经营成本[6],最终提升我国低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一)加快产业创新系统建设,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

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7]在产业创新活动中,只有实现创新要素的系统整合,才能够增强协同创新的能力,提高创新效率。因此,建立高效而又完备的低碳产业创新系统,对于低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以市场为创新导向,企业为创新核心,政府、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相互作用与配合的创新网络。同时,要通过创新活动,将相关创新主体连接起来,以推动创新成果的现实应用与产业化,并促进创新系统的目标优化和协同发展。加快低碳产业创新系统建设,促进低碳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相互融合,尤其要注重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搭建。要鼓励以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联盟,在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性创新的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二)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实施创新链整合战略

核心企业不仅是整个产业链的生产组织者和资源整合者,在创新链的创新组织和资源整合方面,同样要起到主导和协调的关键作用。针对我国低碳产业目前核心技术掌握不够、创新链与产业链割裂、自主创新资源分散、集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快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制造商的培育。要依托核心龙头企业在生产规模、创新能力和投入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链整合战略,在提高核心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同时,建立起以龙头大企业为创新中心的较为完善的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链构建机制,最大程度地积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要通过低碳产业链的上下游互动,带动创新链不同环节之间的知识和信息流动,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民族企业,提高整个低碳产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形成自主创新型的我国低碳产业发展模式。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成果转化能力,促进我国低碳企业的良性发展,仅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同时进行,借助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东风,构建适合低碳经济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化投融资体系。要根据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构建多元化的低碳产业投融资渠道,促使资金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低碳企业集中,使得创新性高、竞争性强的企业的多元化有效融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得到高效满足。同时可借鉴高科技企业,特别是软件和网络企业的投融资方式,将风险投资引入低碳产业的投融资体系中,并通过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推动企业改制上市、促进股权私募、组织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形成促进不同阶段低碳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三、对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低碳经济的内涵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8]因此,技术创新在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企业的创新主导角色作用,将市场需求作为低碳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源,以实现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其次必须把加快自主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积极鼓励各创新主体对低碳原始创新技术进行开发,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增强我国低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要切实加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协同和系统创新机制,构建市场机制运行下的低碳产业创新系统。

(二)深化校企合作能力,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基地,也是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无缝对接,可以使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这对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9]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深化学校和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合作,对于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建设,积极引导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大力对接、有机融合,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共进、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低碳技术创新的联系纽带作用,以市场为载体,通过技术转移、专利购买、股权换技术等方式,提高技术扩散能力,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三)注重市场调节能力,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任何新产业的诞生或旧产业的变革都是需求的产物。[10]一个产业,只有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该产业才能够发展壮大。低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创新发展同样离不开市场需求的内在驱动。只有低碳产品和服务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被市场所接受,我国的低碳产业才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我国低碳产业的创新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使得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更加低廉,质量更加出众,使用更加方便,以形成低碳产品对高碳产品、国产低碳产品对进口低碳产品的全方面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提倡“低碳生活”的价值观,形成购买低碳产品、使用低碳产品的消费理念,用市场需求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的发展。

(四)提高政府引导能力,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低碳经济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决定了在低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予以相应的引导和支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力支持,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规范低碳产业的发展。要制定国家低碳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方面的指导。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有关低碳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低碳产业竞争环境;其次,政府要制定面向低碳产业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低碳转型: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和扶持低碳项目的开发,并用税收减免等鼓励措施促进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通过限制性的财税政策对“高碳”企业进行约束,促进其低碳转型;再次,政府要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创新机制建设。政府要通过其引导作用,为企业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建立起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全方位地推动低碳产业的协同创新和系统创新。最后,通过政府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提高民众的低碳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构建以低碳为导向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以此形成低碳型的消费需求,推动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低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中.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7):141—145.

[2]蔡翔.创新、创新族群、创新链及其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35—39.

[3]梁中.低碳产业创新系统运行的动态仿真分析——以安徽高技术产业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9):40—44.

[4]朱瑞博.“十二五”时期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战略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7):94—103.

[5]贾良根.中国“高技术不高”悖论的成因与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5):78—82.

[6]王晰巍,林明兴,刘恋.低碳经济下产业技术链演进中知识创新螺旋及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1(7):1010—1015.

[7]陈文婕,颜克高.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2):200—203.

[8]李金辉,刘军.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1(3):37—40.

[9]张治栋,贺晓宇.安徽省动漫产业发展分析——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37—40.

低碳生产技术篇4

一、江苏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低碳发展领域的促进作用,围绕低碳建设总体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集成、推广和应用步伐,实施了一大批节能降碳技改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力量不足以及技术转让障碍是江苏低碳技术的发展瓶颈。

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江苏是光伏产业大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生产规模已成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拥有10家上市企业,6家海外上市,其中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电、苏州阿特斯等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然而在新一轮的国际低碳产业大发展中,我们依然存在重产能扩张、轻核心技术的倾向。

在太阳能光伏电池领域,我国产量世界第一,江苏占全国产量比重在50%以上,但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制备生产技术落后,与美、日、欧盟存在较大差距。江苏自产的高纯度多晶硅,仅能满足需求量的一半,关键技术与设备多数依赖国外引进,系统集成技术是产业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急需优化系统设计与配置技术、跟踪系统技术(单轴系统、双轴系统)、发电系统平衡技术、伺服系统技术及光伏电站并网安装技术等。由于不注重内涵式发展而过于粗放式扩张,加之对市场预期的不理性,造成了2012年以来严重的光伏行业危机,产能过剩、价格滑坡和债台高筑等问题集中凸显。

在风力发电领域,风力设备整机制造业是风电产业的核心,目前江苏省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了风电机组整机制造,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依旧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中,自身缺乏研发能力,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不够,尚未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在节能LED(发光二极管)领域,发光材料的外延生长技术和芯片技术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关键,占行业利润的70%。外延片方面,国际上只有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少数企业能够进行商业化生产,行业内最领先的日本企业对技术严格封锁;芯片方面,核心技术同样也只掌握在美国、德国的几个大企业手中。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LED核心技术,企业主要是做下游的封装和应用。国产芯片大多只能应用在中低端的产品中,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80%以上依靠进口。

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从科技投入强度看,2011年江苏的研发支出占GDP达到2.2%,与发达国家3%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在企业创新能力来看,江苏乃至全国的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能力不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倾向,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着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组装活动,还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在加快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面对产业发展对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迫切需求,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创新还是以技术和外观设计为主,核心技术的创新数量较少,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数倍于国内,如在半导体、光学和发动机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依次为国内的2.2倍、2.9倍和3.1倍。虽然先进技术的引入推动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压缩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空间,从长远来看,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领先位置,如果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低碳产业将会成为新的低端产业,可能和此前的制造业一样,沦为世界低碳业的“制造工厂”,成为发达国家污染和能耗的转移地。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低碳经济的软肋。

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按全国平均水平来说,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江苏太阳能电池生产全国领先、全球知名,太阳能电池的出厂转化率一般仅在14%~15%,实际运用只有11%左右,生产过程的高能耗和效能的低利用并存。根据1996~2004年的《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资金问题、市场不成熟、技术成果本身质量不高等因素是制约我国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主要障碍。另外,由于我国基础科学发展失衡,在材料、控制、系统集成等基础技术方面差距显著,导致在某些领域中即便出现了高端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共生技术支持,仍然不能形成系统技术,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最后,国内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果比较零碎,缺乏系统化和工程化,这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在核心技术或相关配套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下,低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制于他国,不仅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也削弱了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

低碳技术成本和信息障碍,国际转让受制约。低碳技术的研发和示范需要高额的投资;同时,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生产成本较高,即便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根据IEA预测,要实现蓝图情景下的减排目标,到2050年我国在风电技术上的投资总额高达1.1万亿美元。2008年,欧洲陆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投资费用(包括风机、并网、基座、基础设施等)在145万~260万美元/兆瓦之间。在北美,投资费用的范围在140万~190万美元/兆瓦之间;中国在100万美元/兆瓦左右(全球风能理事会,2009)。风电、太阳能、CCS和LED技术的商业推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障碍。在低碳技术应用方面,以CCS技术为例,目前国内CO2捕集成本最低的IGCC电厂即使能够通过强化采油(EOR)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取得收益,也不能获得净利润,常规煤粉电厂(PC)和NGCC更是入不敷出。在发达国家向中国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问题上,技术转让方和技术接收方均存在阻碍技术转让的障碍。技术转让方即发达国家方面,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缺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政治意愿;掌握先进低碳技术的企业缺乏转让技术的经济动力。技术接受方,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国际技术转让的障碍。

二、推进江苏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路径

当前,江苏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低碳化增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大力发展低碳生产技术对加快江苏转型升级步伐,构筑低碳产业体系,提升低碳环境下的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应综合考虑全国及江苏目前自主创新和技术转让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提出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保障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是促进发展低碳技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加大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才能有效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引导企业、个人在低碳行业的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形成稳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大对已设立的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增长;要建立财政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完善、稳定的低碳技术研发资金供应体系,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将发展低碳经济相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发展低碳经济研究及实践后备队伍;建立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人才培养引进的优惠政策、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利用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发展低碳经济的科研领军人才,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的科研示范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碳金融、碳交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建立省级发展低碳经济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库,组建专家咨询队伍,为江苏省实施低碳产业路径计划奠定人才队伍基础。在培养与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江苏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的优势,整合资源、联合协作,切实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积极搭建高端科研平台、组建专门性机构,加快开展相关的跨学科交叉与集成研究,开展低碳发展宏观战略和政策研究,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扎实的人才基础推动江苏省低碳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更快的发展。

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政府应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加强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注重低碳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改造升级技术与低碳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突破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设备、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化工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节能提效控制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通过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抢占低碳产业发展制高点,奠定低碳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基础。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尽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进行税制改革,促进企业减排。在具体实施中对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减免税收;在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措施上,鼓励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完善针对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围绕低碳技术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快速通道、低碳技术专利发展基金制度、低碳技术专利信息分享机制、低碳技术专利的保护期及低碳技术专利质量监控制度等制度的创新,更好地激励和保障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加强国际低碳技术合作与交流。江苏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技术交流,尤其需要加强与欧盟、美国的低碳技术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积极探索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学术研究和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交流合作机制,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

低碳生产技术篇5

[关键词] 低碳生活方式;家用低碳技术;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低碳生活方式是应对国际气候变化、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内在要求。建立低碳生活方式,离不开家用低碳技术的支撑作用。而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离不开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

一、家用低碳技术的内涵及构成分析

家庭生活涉及吃穿住用行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留下碳足迹。其中,住、用、行过程中留下的碳足迹更多一些。“住”主要涉及住宅。人们住在房子里,通常要涉及取暖、制冷、排风、用水、用电等方面。在现有的制度和技术框架下,这些方面皆可能导致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留下较多碳足迹。“用”指的是日常生活起居中可能会用到的一些生活用品,如耐用消费品、普通家居用品(生活必需品)等等。生活用品的消费也会消耗能源,制造碳的排放。例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家用计算机的使用运行中,消耗大量电能,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碳排放源。“行”指的是家庭出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的变化,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人们日常出行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延伸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副产品,即各类碳氢化合物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因此,开展家庭环节吃穿住用行等家居产品技术创新,推动家用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降低全社会能耗水平、降低碳排放十分必要。

所谓家用低碳技术指的就是围绕家庭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各环节的节能减排而产生的各类科技创新产品和家用新产品。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将极大地降低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强度,减少人类家庭活动中留下的碳足迹。其中,根据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吃穿住用行与节能减排的感性认识,本研究提出:解决家庭“住、用、行”环节的节能降耗是家用低碳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的重点。

家用低碳技术主要涉及居民在日常生活起居中的能源利用技术,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设施的制造和利用技术,既包括对传统能源的节约使用,也包括日常的衣食住行用中对各种新能源的利用,同时还包括家庭用品及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等等。因此,家用低碳技术至少应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传统能源节约技术,主要解决人们的衣食住用行中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这一类可以称之为减碳技术;二是可再生能源和各种新能源的利用技术,主要解决家庭的衣食住用行中对太阳能、地热能等各种新能源的应用问题,这一类可以称之为无碳技术;三是家庭生活用品的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技术,主要针对有关衣食住用行等生活用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问题,这一类可以称之为去碳技术;四是家用碳中和技术,从性质上说也属于去碳技术。如果将这些技术进一步具体化,则可细分为:

——建筑类技术,包括建筑物设计与建造技术、各种新型建筑保温材料技术;

——家用电器类技术,包括家用电器的节能和能效提高技术、电冰箱运行中的减碳技术;

——太阳能应用类技术,包括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热效率技术、太阳能发电在家庭能源中的应用推广技术、太阳能家用电器蓄电池研发与制造、太阳能手机制造技术、其他电子产品应用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汽车和其他机动车辆研发使用技术;

——其他新能源技术,包括热泵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汽车蓄电池制作技术、生物质能源的气化技术;

——生活设施配套技术,包括家庭智能电网技术;

——生活必需品的新材料制造技术,包括服装环保面料技术、日用品的环保制造和节材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月第28卷 第2期 王喜红,等:推动家用低碳技术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家庭环节的去碳技术,包括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技术、碳捕捉搜集技术向家庭领域延伸的技术等等。

二、制约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分析

技术研发层次与推广水平归根到底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式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传统与现代两种,传统发展方式主要体现了资源或资本等物质力量的原动力,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则充分体现管理、知识等精神文化成果的贡献率。现阶段,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仍处于主要由资源或资本推动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体制与发展的惯性作用,传统发展方式还在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发挥着影响,无论是从全社会的绩效评价体系,还是全社会的消费文化及消费行为等,尚没有形成对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现实基础, 理论研究、市场需求、制度供给、政策引导等严重不足,构成了中国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最主要的障碍。

(一)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和必要的技术指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与支持,但是,中国低碳技术理论系统性研究严重不足,由此导致人们对低碳及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行为上的许多不足。一是概念研究多,制度、政策、宏观战略研究多,具体应用技术研究及发展规律探讨少。二是生产领域低碳技术研究多,家庭消费与生活领域涉猎少。三是绩效评价指标研究少,缺少相应的标准体系建设,缺少操作性强及示范推广性强的技术路线。

2008年国际能源署颁布了《能源技术展望2008》,其中给出了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决定性作用的17项关键技术。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科技部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点开发的9项低碳技术①。这些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一定参考作用,但对家用低碳技术发展不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二)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落后

低碳生产技术篇6

Abstract: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key means to realize low carbon economy, the subject of low carb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enhanc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which is the enterprise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in view of the enterprise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wer sources.

关键词: 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动力源

Key words: low-carbon technologies innovation;low-carbon economy;source of motive power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38-02

0 引言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企业自身情况来描述,发展低碳经济就是生产消费过程中很少或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清洁能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与之相应的技术水平支撑。当下温室气体的高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各国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技术为核心发展社会经济。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日益变为各国对低碳技术的掌控和创新程度。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力量,已成为促使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前提和保障。如今兴起的低碳经济,对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很多国家都在竞相研发推广符合低碳要求的实用技术。能占领低碳技术的高地,就能在世界技术贸易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贸易优势。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在当前国际局势变化不定的情况下,能否持续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最先发展好低碳技术,就有机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成为这次经济发展转型的“领头羊”。

1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工业企业是中国能源消费最大的部门,为了尽可能减少和避免高碳能源的消耗,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需从企业主体出发,激励企业自主低碳技术创新。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并不乐观,原因在于动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源进行分析。

1.1 企业外部动力

1.1.1 社会需要拉动 2007年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设定了“到2020年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根据国家最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1到2020年,国家对新兴能源产业累计直接增加投资额将达到5万亿,每年能增加产值1.5万亿元。在温室气体减排需求方面,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因而需要企业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来引导公民的消费和生活模式向低碳化转变。

1.1.2 政府政策导向 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政府对待技术创新的态度及其措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和进程。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低碳产业战略诱导技术创新活动。如《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等极大的促进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1.1.3 科技推动 “科技将决定未来能源,科技也将创造未来能源。”徐锭明说,“对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我国应转变资源配置的战略,制订能源科技发展的战略,明确方向、目标、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发展。专家们一致认为,能源科技的创新对我国能否顺利走上低碳发展之路起到关键性作用。对科技推动低碳技术的科学认识后,国家也已制定了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因此企业开始着眼于科技,重视对企业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投入。

1.1.4 市场竞争激励 当今低碳经济市场竞争给企业造成潜在威胁,迫使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投资更多的资金来研发低碳技术以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如: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低碳船舶技术正成为韩国和日本造船业的研发重点。特别是在当前低碳经济成为热潮的背景下,这一技术将成为竞争法宝。中国大船重工集团以超前的眼光捷足先登,敏锐地捕捉到此次热潮之中所蕴含的机遇,在船舶开发设计中注入低碳概念,抢先研发低碳船,积蓄力量为大船重工集团今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是应对潜在危机的一个举措。

1.2 企业内部动力

1.2.1 减少成本,扩大利润空间 因为企业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增加生产成本,只有低碳技术创新改进了生产工艺,才能最终抵消由政府保政策所带来的企业低碳化成本,否则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淘汰出局。特别在当今国际都在号召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出口国的低碳意识强烈,都想在低碳这具有潜力的广阔空间获得高额利润。比如西门子在石家庄的一个炼化厂改造项目。通过能源的节约,一年半就收回成本。

1.2.2 提高竞争力 随着低碳意识向生产、消费和贸易等领域的逐步渗透,低碳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谁最先掌握了低碳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可以在低碳转型期立于不败之地。以新能源产业来说,蓄电池是我国发展得尤为成熟的行业,但仍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突破。诸如超威电池就通过不断的技术拓展和技术创新才使整个蓄电池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以显著提高。

1.2.3 提升企业社会价值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重视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谋求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在公众的形象,力争为社会大众谋求福利,响应持续发展的号召,为子孙后代造福。如今全人类关注的焦点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以低碳技术创新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定为实现自身的这种价值而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1.2.4 获得融资渠道 随着社会整体环保意识的提高,低碳化的企业将在融资、获取政府扶持、获取供应商信赖、赢得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将大大缓解企业在进行低碳技术开发所面临的科研经费不足问题,从而降低创新开发费用,从而企业自发地进行低碳技术创新。

2 针对企业的动力源提出相应的策略

企业是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并且低碳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是企业、政府、科技创新、人才、市场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来实现的。

2.1 企业采取的措施

2.1.1 制定和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战略。制定科学的低碳技术创新战略,企业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明确,紧密研究和跟踪国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势,制定出低碳产业与产品的技术标准,超前作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

2.1.2 运用经济手段激励技术创新,通过在企业分配制度的调动来激励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人员的收入与创新成果成正比的分配形式。同时在企业产权制度上,可以让创新者以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入股获取企业的利润。

2.1.3 合理组织安排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应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在企业以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既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缺乏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因此,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重要部门来组织协调,促成这项工作,为企业实现创新组合提供组织保证。比如,设立企业发展部、聘请低碳技术专家、设立低碳技术创新小组、同实力强大的企业组成低碳技术创新的动态联盟等。

2.1.4 培育低碳技术人才。人才是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关键,企业要物力资本积累向人力资本优先积累转变,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把创新型人才放在第一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杰出人才。要充分尊重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即:创新意识强,技术创新型人才大都经历长期、大量的知识学习与积累,从事专用性程度高的工作,逐渐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自主性较强,技术创新型人才由于其工作特点和所受教育等的影响,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更珍视自身的独立性;稀缺程度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具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稳定的研究方向,精通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面临风险高,技术创新型人才面临三重风险:创新失败的风险;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风险,人才自身贬值的风险。要建立起“三位一体”的人才激励体系。

2.2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2.2.1 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来降低低碳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低碳创新的收益,对重大的技术创新企业给以奖励,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方面的优惠政策,对重大的技术创新企业给以奖励,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抵免和新技术的消费抵免、政府采购、技术授权、管制等。

2.2.2 加强创新主体的集成化 对企业、NGO、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主体(企业)的积极性以及各自的最大优势来实现优势互补、减低风险。

2.2.3 实施严格的效率管制 制定更严格的产品的能耗效率标准与耗油标准,促使企业降碳。如对建筑物进行能源认证,提高新建筑物和修缮房屋的能源效率标准;推广节能产品,逐步淘汰白炽灯等,加强对已实施的措施的监管,防止能耗效率问题反弹。

2.2.4 政府在企业申请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贷款、筹措资金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可考虑成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为低碳技术项目贷款提供担保、采取注入资本金参股的方式向低碳技术企业提供支持。

2.2.5 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的低碳合作。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

参考文献:

[1]李荣平,刘刚海,张吉良.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建伟.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徐大丰.低碳技术选择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低碳技术路线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0(2):73-75.

[3]王可达.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探求,2011(2),136-199.

低碳生产技术篇7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所以,笔者以为,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的,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由上述定义可知,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①经济性。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③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解决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还是对人类长远的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有人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把低碳经济的兴起,视为与工业文明同样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把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开创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在我国,能源日趋短缺和高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和社会问题,正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样也符合我国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1.资金挑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相关资料表明,企业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7克硫,每生产一吨铝锭要释放21.8吨二氧化碳,一升汽油完全燃烧要释放2.2公斤二氧化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火电、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目前每年耗煤量占原煤量的90%,高耗能工业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仅为10%~12%,但其耗能却占到50%~70%。能源的粗放利用和过度消耗,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环境问题,这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新能源,企业原有生产流程需要大范围升级改造,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目前许多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比如认为节能减排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不愿在这方面增加过多投入。加上目前我国现有的已经上马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不过硬等原因,经济效益缺乏竞争力,不能发挥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目前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也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些障碍性因素让许多企业在低碳道路上采取了“停滞不前,静观其变”的态度,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成功转变为低碳企业的风险。

2.技术挑战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目前,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从企业投入看,目前我国二万八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的只占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在英国贸工部的2005年“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上,在全球1000家企业当中,美、日、德三国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1000家企业总投入的71.9%,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仅有四家,研发费用都未达到2200万英镑,前15家研发投入额最多的企业日本占三家,研发费用都在25亿英镑以上。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都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市场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国内“游戏规则”行动将对企业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气候制度将会通过国际政治外交途径转化成为各国的法定义务。例如,《京都议定书》以及国际气候保护协议磋商会议都旨在要求世界各国做出承诺和行动,最终会通过各国因履约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将碳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碳税。美国加州西部地区自发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并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将导致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最早提出的碳关税议案,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保护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其商品遭受的不公平之竞争,以及2009年6月22日由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因此,有学者指出,美国“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正在发展,美国国会“碳关税”的贸易大棒或将成为其打击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一项工具。

三、面向低碳经济的企业应对策略

1.树立低碳经济观念

一方面,企业要切实认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企业,抓住了这个增长点,就给经济找到了腾飞的动力。有专家称,未来经济的竞争,有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意识,而把低碳经济视为可有可无,抑或可以减缓考虑的问题,就将失去新的发展先机。无论是地区还是行业,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中,一定要把它置于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上,不要因为有困难就回避,也不要因为投资大就“偷工减料”或敷衍应付。今天,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远见卓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低碳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笔直的大路可走,于是一些企业就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左顾右盼,徘徊不定,想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想等等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则认为,自己不是能源消耗大户,人家还没动,我着什么急!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只能丧失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机遇,丧失市场话语权。要知道,有关低碳经济的科学技术、投资模式、管理经验,也包括政策法规等,都是通过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每个企业都应当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创新者,要加快构建和形成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转型,企业需要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布局,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在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时,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对于企业自身和企业所处行业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法规的变动对企业经营环境产生的变革,以及国外游戏规则对企业海外资产运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约束,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2.及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

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企业唯有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获得低碳生产所需的技术,进而开展低碳产品的生态设计和营销。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义,从短期看,应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中长期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因此,面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前景,企业必须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可使企业具有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成本,也缓解了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每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通过技术创新联盟,可以获取发展低碳经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共享资源、相互学习、拓展产品技术链,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企业可根据实际条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借用外脑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通过以自身为主,与同行开展技术创新的联合形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联盟平台,从而提升企业面向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规模效应,提升企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弥补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扩展相关产品技术链,突破技术垄断,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进一步为企业的扩张和兼并奠定基础。

3.改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第一,建立企业总体低碳标准。企业应该根据行业和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能够约束企业自身的总体低碳标准,努力做到使用低碳能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持续发展,通过自律来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将能耗指标、排放指标、污染指标用规章制度的方式予以规定,并且对各项指标的指标值进行监测,当指标值超出规定值时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能耗、排放和污染。而且,随着低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员工低碳意识的不断加强,要及时更新规定的低碳指标值。同时,为了更好地监督企业低碳标准的有效执行,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用经济手段推进同行业的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第二,建立员工日常低碳标准。企业的员工对其实现低碳经济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来为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而努力。企业可以针对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制度,将员工为低碳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比如规定员工每天的用电用水量、或者约束员工用水用电的时间、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下班等等,对于执行得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于执行得差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在所有员工的身体力行中被实践和发扬。

4.实施低碳营销第一,低碳产品定价。低碳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品。从产业活动的结果来看,低碳产品不仅是产品自身,还包括产品创意、科研、投资、生产、销售、服务、回收这一系列全过程以及产生这个产品的各种社会环境。企业在制定低碳产品的价格时,要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把企业用于低碳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从而成为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低碳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低碳渠道策略。传统营销依赖层层严密的渠道,并以大量的人力和海量的广告投入市场,这种高投入、高能耗的方式是“高碳营销”的典型,而低碳经济则要求企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到低成本、低消耗和低污染的“低碳营销模式”。低碳渠道策略必须以产品策略和区域市场策略作为整体依托,持续深化渠道内部的观念、结构、关系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内外相结合,真正实现降低渠道成本,提高渠道产出,减少渠道的资源浪费。如网络化销售就是“低碳营销模式”的一种实现方式。

低碳生产技术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节能降耗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其实质在于提升和应用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减排和储存技术,以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并可能发展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对我们的一个巨大挑战,更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良好机遇。

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期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1.1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继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设立目标后,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和政策,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1.2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与灾害的频率与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面对未来气温升高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1.3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而来自能源结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现实的挑战。为了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导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英国,其目标也是到2050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目前处于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1 产业和能源结构的挑战

我国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许多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加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发展态势不可避免,对能源的巨大要求使得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意识较差。而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以上。这种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2.2 低碳技术水平的挑战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技术的关键,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我国低碳技术项目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三是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领域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许多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这对中国显然是一个沉重负担。

2.3 路径依赖的影响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这种现象成为路径依赖。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基础设施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等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石化能源技术依赖严重。当面对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很难摆脱。

2.4 强制性减排的挑战

发达国家从未放弃过将中印拉入减排行列,挑战来自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伴随而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尽管中国的碳排放许多来自出口产品,发达国家在享用中国廉价商品的同时,还要指责中国的排放。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比2005年减排40%-45%,从而把中国彻底推向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归路。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创新低碳技术。纵观世界各地为发展低碳经济而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应采用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式”的管理模式,加快低碳经济的迅速推广和应用。

3.1 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

确立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发展经济的指导原则。一是要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并落实到年度计划中,让低碳理念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目前国务院正在起草《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涉及建设低碳经济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配套政策、重点工程等诸多内容。各地也应该尽快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既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又能加速本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二是要尽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规。发达国家均将制定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做法,我国也应尽快考虑从财政补贴以及税收方面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低排放的环保、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

3.2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一是发展具有低碳特性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第三产业单位能耗量非常有限。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应提升现代生产业的比重。二是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打破路径依赖。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的低碳技术。三是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节能减排问题,首先要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要落实下去;其次要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逐步从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市场化过渡,从而使企业产生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再次,继续培育和推广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园区,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

3.3 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是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转型的原动力。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政府要加强对国家级研究机构的长期投入,构建国家级的低碳技术研究机构,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自主创新,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支持引进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加快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其次是加大对低碳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政府未来投资的重要领域,加大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持。同时支持各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优先安排低碳经济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和企业。

3.4 加强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引导

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角,政府应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发展低碳经济。一是建立奖惩机制。制定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指标,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核算指标和控制排放、治理污染的责任机制。对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要严格把关,并对完不成年度节能降耗指标的企业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县四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节能减排领域,重点支持一批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节能减排项目。三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既然短期内无法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那么煤炭的清洁转化和多联产综合利用就成为能源消费战略的重要内容。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新技术比如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工程,鼓励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群.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J].财会研究,2009,(23):

28-30.

[2]姜鑫民.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之路[J].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市场,2009,(24):45-47.

上一篇:对施工单位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艺术实践考察报告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