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范文

时间:2024-01-10 17:29:57

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

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篇1

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企业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知之不详或操作不当。比如对由谁来担任新闻发言人,在什么情况下举行新闻会,如何邀请、接待记者,如何选择会的时间、地点,如何预测记者可能提出的尖刻问题等等,都缺乏正确的认识。笔者根据国内先进企业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一、新闻的基本规范

企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重点要规范以下内容:

1.建立健全的日常工作机制。主要是要成立固定的新闻发言工作小组,对有关新闻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比如要确定由谁担任新闻发言人、谁接听记者日常来电、谁组织策划新闻会、谁起草新闻稿和准备应答口径等等。

从事新闻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因为他们直接与记者打交道,任何一点失误可能将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是由传播部门担任新闻的工作,但是,由谁来担任新闻发言人一职,各企业的做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由老总亲自担任,有的由公关部长或传播部长担任,有的由媒介经理担任,有的则由长相姣好的女职员担任,还有的请公关公司的人越俎代庖。

笔者认为,新闻发言人一职最好由企业内部熟悉公关传播工作的高层领导兼任,退而其次,也只能由负责公关传播的部长级干部担任,绝不能交给企业其他人员或外部人士。因为担任新闻发言人的人员,如果本身在企业的职位不高,就接触不到企业经营的实质层面,对记者提出的诸如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策略等问题,不会有准确而且较深刻的认识,自然也就做不出有利于企业的回答。

2.建立规范的媒介记者档案。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企业要在新闻活动中把握主动权,就应该事先对出席会的各个记者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平时要建立起规范的记者档案。比如要对各主流媒体的记者的生日、籍贯、兴趣、爱好、特长等等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哪些记者侧重行业发展的问题,哪些侧重经营管理模式问题,哪些关注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哪些提问的角度较偏、刁钻等等。企业只有事先建立起详细的记者档案,才能预测与会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

3.建立舆情跟踪分析机制。主要是平时要指定专人收集报纸、电视、网络上媒体和记者对企业报道的信息,对报道内容加以研判分析,为新闻和回答记者提问提供参考。比如记者所报道的内容对企业经营工作有哪些看法?正面的有哪些?负面的有哪些?哪些对企业不利,需要澄清?哪些虽然对企业不利,但不宜炒热?哪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被忽视掉了?这些都需要经常性的跟踪和分析。否则,就难以掌握记者会问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效果更好。

4.建立新闻后的评估机制。在新闻会后,跟踪媒体对新闻会是如何报道的,反响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通过跟踪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找出不足和问题,从而决定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二、新闻的主要形式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不久编写了一套新闻教材,将新闻的形式分为主动和被动,正式和非正式。

(一)主动就是主动对外消息。比如企业发表澄清公告、企业领导人谈话等。被动新闻,主要指新闻发言人应询回答记者提问。

(二)正式新闻就是通过一种正规的方式传达信息。主要方式有:

1.新闻会。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新闻形式。一般的做法是:在企业的会议室或专门的新闻厅内,主持人和发言人都在主席台上就座,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然后发言人先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被主持人允许提问的记者,一般要求通报记者代表的新闻机构。

2.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是一种更正式的、更大范围的新闻方式。一般用于企业经营方面的重大信息,除了发言人到场外,通常还会邀请有关领导、嘉宾出席。先由发言人作开场白,简单介绍被邀请的来回答记者问题的嘉的身份和背景,然后由他们回答记者的提问。记者招待会上一般不先新闻。记者招待会的优点是,可以更正式地、更权威、更大影响地对外传播信息。

3.冷餐会或酒会。这一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新闻会或记者招待会合并使用。通过这一形式,可以轻松地将有关想的信息传达出去。

4.网上新闻和网上在线交流。这是一种全新的新闻形式。随着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网上新闻、网上论坛和网上在线交流等形式,阐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做法越来越常见。

5.接受专访或多家联合采访。采用这种形式是为了透露重要信息,扩大影响。一般挑选影响比较大的媒体。另外,企业实施一项重大决策前,为了营造声势,也采用这一方式。

6.传送新闻稿。一般做法是,把具有新闻性的信息,由专门人员写成新闻稿,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传送给记者,请他们发表或在撰写新闻时参考。

(三)非正式新闻的方式主要是:

1.公开场合交谈。 一般来讲,是指企业高层领导应邀出席有关单位公共活动时,有可能被主办方邀请出席的记者采访。在这种场合,发言人可以不委婉拒绝采访,但从宣传本企业工作,或从与记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角度出发,有时还是有必要与记者聊聊天。而且,如果企业的确有一些可以的信息,即使记者不提问,也可主动向记者透露消息或发表看法。

在公开场合与记者交谈时,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对敏感问题不要轻易表态。因为你事先没有准备,对记者所提的情况很可能会把握不准。同时,在这种场合谈话很可能被其他事情打断,影响观点的表达,容易让记者断章取义。如果记者一定要求回答,可以坦诚地告诉他,自己不能肯定,或者给对方名片,约他们下次再谈。

2.背景吹风会。 背景吹风会是一种非正式新闻的渠道。一般是企业遇到没有必要热炒,但又需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问题时采取的新闻形式。这种形式气氛可以比较轻松,可邀请为数不多的,平时与企业关系良好的记者,在一个小会议室或发言人的办公室里,甚至饭桌上举行。

吹风会的内容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可以报道和不可以报道,有的内容由于时机不成熟等原因,不供即时报道,只供报道时作背景参考;二是可具名和不可具名报道,也就是说内容是可以报道的,但不能讲出消息来源。

3.向个别记者提供重要信息。主要是选择一两家强势媒体的记者,向他们透露企业的重要信息。目的是,让它们率先消息,吸引其他媒体进一步报道,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4.请记者吃饭、喝茶。通过请记者吃饭、喝茶的形式,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既可增加彼此的友谊,又可传递或透露某些信息。

三、新闻时机的选择

企业举行新闻会,应选择有利的时机进行:

1.企业经营战略做出重大调整。这是最常见的新闻形式。企业做出新的战略决策后,绝大多数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了解和认同,而利用新闻会直接宣布有关内容,是最吸引记者的做法。因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行业、甚至宏观经济的发展,这些内容大多有很高的宣传价值。如果企业能够恰如其分加以宣传,客观上对推动新经营战略的实施,以及树立新市场形象,将会发挥积极作用。

2.推出新产品。企业推出一个新产品,是为了将市场潜在的需求转变化消费者的购买行动,而选择召开新闻会向社会各界消息,通常要比广告的效果好。因为它克服了广告赤裸裸诉求的缺点,让人觉得公正、权威,从而自然而然深入人心。

3.谣言横行。 如果社会上的谣传危及企业的经营,或者损害企业的形象,就可以考虑举行一次或多次新闻会。通过系统地正面信息,击毁谣言,解惑释疑。

4.出现突发事件。主要指企业遭遇巨大的灾祸,或者由于产品问题导致严重危害社会的事情等等。一般而言,企业遭遇突发事件应做到及时向媒体通报,这样利大于弊。一些企业出现了危机事件后,认为躲避媒体是最好的办法,其实,纸是包不住火的,企业应该把面对传媒与处理事件一并考虑,把事件真相及时告诉公众,否则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四、新闻的准备工作

一场较正式的新闻会,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确定答问的口径。 无论新闻发言人对的新闻内容多么熟悉,都要准备答问口径。敏感问题的口径,常需要请示公司高层领导同意或与其他部门会签;跨部门问题的答问口径一般需要与有关部门协调确定或向高层领导请示。

2.准备新闻背景材料。主要指那些发言人在会上没有讲到,但与会议内容相关,同时是记者需要的背景材料。在撰写新闻背景材料时,要注意新闻性,简明扼要,避免空话。必要的时候,还要准备电视录像片、多媒体图表等多媒体等资料,以便更直观地帮助传递发言人要表达的信息。

3.彩排。新闻发言人在出席记者会前,还应考虑与助手一起作一些彩排。一些与传媒打交道很有经验的老手,在接受采访前都要一再彩排,而且每一次都这样做。

五、新闻地点和时间的选择

一般来讲,新闻会的地点应选择在媒体最集中的地方举行,这样一方面方便媒体采访,一方面可以节费费用。目前,全国性主流媒体集中地有3个:北京、广州、上海。当然,如果是小规模的会,也可以将地点定在企业内部举行。

确定新闻的时间要考虑以下因素:

1.会一般应尽量安排在上午举行。因为这样方便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实现同步发稿。如果安排在下午举行,由于大多数报社都规定记者的稿件必须在下午六点前送主编室定稿,而在这之前,还要经过编辑修改、润色,这必然导致很多记者写作的时间不够,稿子难以及时送审,当然也就发不出来。如果拖到第二天发稿,由于电视、网站等竞争媒体已经捷足先登,稿件成了过时新闻,很可能被主编“枪毙”。

2.避免周未或假日。一是因为这个时候邀请嘉宾比较困难,他们可能要外出休假、探亲等等;二是社会公众也会由于同样的原因,没有时间去看报、看电视,从而达不到传播的目的;三是很多媒体没有可供发稿的版面。大多数媒体都有一个习惯,周末和假日都侧重做休闲、娱乐类的节目,一般不刊登企业新闻方面的信息。

3.要避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中国媒体是受约束的宣传机构,国家如果举行重要的政治活动和社会事件,有关部门都会要求各级媒体进行报道。如果企业在这个时候举行新闻会,记者很可能无法出席会议;即使出席了会议,也可能无法发稿;即使发了稿,也会由于铺天盖地的政治报道而冲淡会的传播效果。

六、新闻会时间的控制

企业新闻会的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纸质媒体记者专访可达到一两个小时。电视采访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

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篇2

过分依赖通讯员,不愿到新闻现场

笔者在担任记者部主任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刘姓记者交来了一份社区基层干部的人物特写,笔者签发见报后,另一位韩姓记者说,这篇文章是她在两年前写的,几乎一字不差,连标点符号都一样。可是刘记者认为自己是清白的,说稿子确确实实来自社区。震惊之余,笔者展开调查,后来才真相大白。两年前,韩记者采写了这篇文章,两年后,与韩记者联系的这位通讯员因为有发稿任务,就把韩记者的文章直接传给了本报的刘记者,结果刘记者在没有核实稿源的情况下,也没再去采访当事人,就当做通讯员自然来稿署上自己的名字。最后刘记者受到了处分,但这件事情也给编辑部一个教训,记者“扒”通讯员的稿子存在普遍性,而且此风有愈演愈烈之势。

毋庸讳言,新闻写得时间长了,人容易变得“油滑”,写法上容易程式化,由于新闻纪律本身各种“高压线”多,有些记者产生了浮躁情绪,想尽快完成任务,于是就形成了新闻界的长期积弊。新闻界有句名言“脚底板上出新闻”,相对来说,跑出来的新闻要难于“送”上来的新闻,难于会议新闻;鲜活的新闻难于刻板的、官样化的、程式化的新闻。

而现在有些记者本身的“战线”跑熟了以后,大部分依赖通讯员供稿,不愿意亲临一线,把通讯员的稿件改编几下,加上自己的名字就见报了,有时候改动不了十几个字。试想这样怎么能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保证文章质量?这样的二手稿件怎么能写出好东西?这不仅是作风上出了问题,行为上更无异于剽窃。有的记者与通讯员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长期与通讯员合作写系列报道,通讯员负责写稿,记者负责发稿,各取所需。还有的记者喜欢混会,成天写会议新闻,写不出新意来,不动脑筋思考,只知“扒”材料。成天浮在上边,写出来的东西怎能鲜活?这样不但新闻的基本真实难以保障,而且也失去了新闻本身的意义,更有违职业道德。

作风不转,就会产生惰性,而这种惰性像慢性毒药一样,使新闻失去了鲜活性和生命力。因此,新闻采写提倡下基层去,改变作风、转变文风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扒”材料的现象如此严重,已经到了非刹不可的时候了。

严肃认真有余,生动活泼不足

我国历史上曾经历了三次新闻改革。第一次是1942《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反对党八股;当时的《解放日报》也存在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第二次改革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同样提到了改进文风,反对党八股,要使《人民日报》成为“生动活泼的报纸”。而现在,新闻业正处于第三次改革中。不知道从何时起,这种“不愿走下去,眼光只向上看”的新闻八股文风又吹出来了,这种现象体现在工作报道、成绩报道、会议报道和数字报道中。有的记者丝毫不管读者是否能看得下去,密密麻麻的文字堆在那里。有些读者反映说,看某某记者写的东西,比催眠曲还灵,一看就困,根本看不进去,能读上一遍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这样的文章居然能见报,这说明已经不仅仅是记者的问题,而是整个新闻队伍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样枯燥无味的稿件能从记者手里通过编辑,再到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到总编审稿并发表出来,每个环节都严重忽视了最基本的“传播效果”和“可读性”,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

不仅仅是日报、晚报存在这样的问题,都市报在报道时政类新闻时也有类似情况。而今报纸已经不再是宣传工具,而是市场化的产物。消费者不买账,报纸广告、发行就不会好,报纸就卖不出去。加上现在来自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多重竞争压力,生存会越来越难。写的东西枯燥无味,没有价值就没人看,这样的东西无论是宣传还是新闻,效果统统是零。用《北京青年周刊》上的一句话来说:“不以好看为目的的写作都是在‘装’。”

因此,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提出了正确的新闻改革方向,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又提出了具体方法。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改懒惰为勤奋,才能真正接地气,才会下笔如有神。

笔者所在的《锦州晚报》从上到下深入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报社重新制定了稿件评判标准:对于编发通讯员稿件的记者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不仅稿子不发,还要开会批评教育;对于参加会议“扒”材料而没有采访痕迹的稿件将降低评分等级,从A稿降低到C稿或者D稿;对于深入居民生活、到现场采访的新闻不但提高等级,还会加大月评奖励;提出政府会议材料更要强调可读性,对于政府的政策要加以深入浅出的解读,以便于受众准确把握理解。此举目的在于让记者把真实性、可读性摆在第一位,真正搭建起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

体验式新闻不应是“走转改”的全部

在“走转改”的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形式主义不容忽视。相当多的新闻单位把“走转改”仅仅理解成为体验式新闻。比如跟着工人下了几天井、当“城管”、体验锅炉工生活等。这当然是一种走基层的形式,但绝不是全部。如果仅仅把这理解成为走基层,那就是对走基层的一种片面理解,可能会让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钻了空子,甚至可能会有作秀之嫌,无法达到转变作风的目的,更无从谈起改文风了。

“走转改”应成为新闻工作的常态,也应该成为新闻工作的良好习惯,不应变质。如果衡量是否落实“走转改”的标尺仅仅是是否上了栏目、是否发表了“我与某某一起体验某某行业”这样的文章,那显然会使“走转改”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一些弄了很多体验式文章的记者很可能会投机取巧,报上去一大堆体验式的稿子,但一些人体验之后照样是新闻现场不去,依旧在会上“扒”稿子,依旧靠通讯员“喂”稿。而那些整天跟基层群众打交道,了解实际情况,反映真实问题,无论是火灾、水灾、车祸,抢险救人都亲临第一现场的记者却因为没有写体验式的文章而报不出“走转改”的材料。

所以,真正的“走转改”不应该只看记者写了多少体验式文章,而是应该看记者在工作期间,有多少次亲临现场,多少次在会议上“抓”出了新东西,更应该看看这位记者的采访是不是有理有据,是不是有充分的事实说服力。

在考察“走转改”的成果时,不妨找出一段时间的报纸,或者抽查一段时间的电视节目,或者找来以前的报纸和电视节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了清新之风,看看有多少新闻是来自基层的,有多少新闻是枯燥无味的,有多少是真正反映群众生活的,是否做到了上下通气儿。

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篇3

【关键词】都市报 会议新闻 创新力

企业老板与市委书记在会上就用地问题“讨价还价”和一个城市新蔬菜批发市场建得怎样,这两者对于百姓来说更关心谁?尽管这两者所牵涉到的是一个事,但对于参会的都市报记者来说,角度如果选择前者,普通市民看后可能会觉得事不关己,如果选择后者,就可能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都市报的会议报道最重要一条就是坚持“亲民”原则,要找准政府关注和百姓关心的契合点,会议新闻要做到让老百姓喜欢看、记心上;读得懂、够实用。

一、准确定位都市报的会议报道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一项受众需求调查表明,选择“非常关心国内外大小事”的被调查者占到了总样本量的50%;关心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时政新闻的占31%,仅有3%的被调查者很少关注时政。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时政新闻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大事的知情者”的心理需求,时政新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有了扎实的受众基础,都市报需要准确地把握时政类会议报道的定位。

在会议新闻报道中,都市报应是一座政府机关和普通市民之间的心灵的桥梁。所以我们的报道要以百姓身份、百姓眼光、百姓心态来看事,才能与百姓心思、习惯相吻合。

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接收终端技术日新月异,论信息传播速度,报纸已远输给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但都市报的优势在于其公信力和深读能力。所以都市报在时政会议新闻报道中,不能只满足于信息的简单告知,而要做好会议新闻的信息集纳和解读。要善于从纷繁的会议信息中,挖掘深度报道的题材。

二、如何让会议新闻做到“绘声绘色”

让都市报会议新闻活起来,要注重其可读性和服务性的塑造。

传播学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提出了以下假设:人们在介入文本时受到某种“需求”的驱使,就好像在社会交往中出于某种“需求”与他人打交道一样。英国传播学批判学派学者格雷姆・伯顿把该理论中探讨的各种“需求”概括如下:信息需求、个人需求(维持自身的身份/认同)、社会需求(通常是以社会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娱乐需求(包括对各种消遣的需求)。①因此要让都市报会议新闻报道成为读者乐于和必须去“打交道”的对象,新闻记者报道会议新闻就要找准切入点、找准会议信息的事件关联,突出可读性和实用性,舍弃不相关的属于模式化、礼仪化的内容。

要塑造好可读性和服务性,并且让都市报会议新闻报道避免同质化、党报化、宣传化,跑会记者需要打造自身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发现力:寻找独特视角

记者在采访会议时,要努力使自己养成这样一种习惯:首先了解与会议有关的新闻背景,再仔细研究会议议程和会上的发言稿,特别是领导脱稿之外的讲话,尽可能从中发现能“令人眼睛一亮”的重要信息。除此之外,参加会议报道时,作为记者,要眼六路,耳听八方,注意捕捉会议之外的新闻。②

强化跑会记者的发现力,就需要记者善于从发言人的一句话、一个会议场景中发现新闻,并将这个新闻做深做透。

试举一例。此前,合肥市召开新一年的秸秆禁烧会议。会上,大部分内容都是老生常谈,诸如划定禁烧区域、列出处罚措施等等。但会上,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在发言时提到了一句话:合肥禁烧要动用新式“武器”――无人机。

张庆军市长的话到此就结束了,那么无人机究竟长什么样?怎么在秸秆禁烧中发挥作用?真的能有效杜绝秸秆禁烧吗?

在合肥秸秆禁烧期第一天,新安晚报派出多路记者进行了采访,其中一路记者就前往安徽省测绘局揭秘无人机。记者采访发回来的稿子内容很充实。比如:一共有四架无人机投入秸秆禁烧监控,一架无人机有四位机师,分别是机修、地勤、测控员和操控员,他们各司其职保证无人机顺利运行。无人机起飞以后,地面上行走的人的脸也能拍清楚,可见其秸秆焚烧监测的能力。一旦发现秸秆焚烧点,就可以通过软件画出地址坐标,可以节省很多人力成本。

这也一一回答了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很多问题,将读者的疑问解开。因为从会议新闻中寻找到了独特的视角,此稿也是当天合肥都市报中的独家新闻。

2、跑动力:做到人无我有

会议新闻容易落入空洞,是因为会议的展现形式只停留在说辞上,很难有画面感和现场感。

所以要将会议新闻做活,需要记者的跑动能力,要强化重要会议新闻的会外采访,将会议涉及到的人和事方方面面都采访到、探访到。

比如,前不久合肥市开了一个重大项目调度会。其中两个方面内容老百姓比较关心。一是合肥市将启用2000辆电动出租车;一是百大老总向吴存荣书记抱怨新周谷堆用地拆迁很困难。会议信息仅限于此,如果单纯就会写会,也就是两个消息稿,简单地告知读者有这么个事。

线索发回来后,新安晚报安排两路记者对会议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和现场探访。要增加这么多电动汽车,充电桩够用吗?目前保有的电动汽车用得怎么样?电动出租车什么时候投入使用?营运模式是什么样的?

百大老总和市委书记就用地问题进行“争论”,透露出的信息是合肥最大的菜篮子迁建工程可能遇到了阻力。记者很快对新周谷堆的项目建设现场进行了探访,结果发现,工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老周谷堆搬迁日期可能面临延后。

会议新闻透露的信息,加上后方记者对这些问题深入的采访和探访,稿件内容大为充实。原本空洞枯燥的会议稿,有了画面感和现场感,这些内容是其他媒体见报稿件中所没有的,给读者带来一种“眼见为实”的亲切感。

3、思考力:做好人有我特

从受众的利益角度入笔,武汉大学李昌先生认为,其实也是都市报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和强化,同时也意味着会议新闻信息的过滤与取舍,就是要抓住主要的、实用的信息报道。③有时候会议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可能关系到当前的新闻热点事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会议本身,而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将新闻信息放在热点事件的大背景下去采写稿件。

比如在合肥滨湖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药品博览会,如果单写一个药品博览会,读者未必有多大的关注度。而当时正值毒胶囊事件在全国发酵的时候,所以记者就毒胶囊事件切入去采访,效果很好。记者相继采写了“涉及毒胶囊企业被临时撤掉展位”、“毒胶囊事件对药品原料及行业影响”等稿件。

会议信息有时候很简单,往往就一句话新闻,这时候需要记者发挥逆向思维,将会议新闻做深做透。

2012年5月初,记者在合肥市物价局开会,了解到一个信息,合肥将新增80家惠民超市。于是记者写了篇服务信息,有超市名单。按说,服务信息写到这里也就可以了。

但反过来想,新增80家惠民超市,原来已有50多家。这么多惠民超市究竟是怎么惠民的?优惠措施是不是真落实了?老百姓对这种优惠有没有话要说?惠民超市是不是还要扩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一进行了采访,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最后以三个整版篇幅呈现:《一元菜 惠民之余还需更给力》、《让菜篮子更加“惠”声“惠”色》、《想买便宜菜来这里看看吧》,追问和服务并重,报道深度和服务力度明显高于同城媒体。

4、解读力:提高报道高度

随着城市发展和社会政策完善,时政新闻经常面临重大城市规划与重要政策的会议报道。但很多规划和政策都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有的又太宏观很难懂。这就需要记者有做好规划及政策解读的能力。省内、市内的规划和政策,要找政府官员、知名专家做好解释,国家层面的政策,则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做好解读。

比如,合肥此前的滨湖岸线规划,共五大方案,尽管有图示,但文字表述上还是过于专业,记者逐一找到了方案设计方,以百姓的视角进行解读,充分提升了报道的张力和吸引力。

引入智库对政策措施进行解读,是提升时政新闻会议报道高度的重要手段,而要做好会议新闻内容的解读,记者平时就要注意积累,比如建立自己的专家库,解读政策时随时能找到人;建立自己的“文件夹”,解读政策的时候能够熟悉政策沿革,知道最新的新闻在哪里。

5、策划力:提升报道深度

记者负责对会议信息的发现和收集,后方要做好对会议信息的分析和提炼。只有对会议信息掌握得及时了解得透彻,才能保证报道的“大船”往指定的方向去航行,不至于偏离航道。一个会议信息的,可能百姓关注的并不仅限于此,他们需要知道更多甚至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加大策划力度,满足公众知情和参与的欲望,提升会议新闻的深度和互动性。

2012年5月15日,合肥市召开会议,市委书记吴存荣提出合肥要学习台湾士林夜市的模式,大开城市夜市。

夜市,对于城市来说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空间,对于公众来说则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是无比头疼的大难题。属于合肥自己的夜市怎么打造?

民生政策能否落实好,关键要看所涉及到的人的想法,这也是会议新闻报道的需要关注的:听取民声、贴近民生。接到这个会议信息后,报社迅速形成策划,以“合肥大开夜市”为主题,邀请市民、摊贩以及各部门来畅言心目中的“夜市”,对合肥如何打造好精品夜市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探访现有规模较大的夜市,看看在品位提升和环境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的问题。报道以《合肥开夜市,你想说点啥》、《现在的夜市,如何更诱人》、《未来的夜市,如何打招牌》三个层次四个版展现。

同时,采写了外地夜市的一些典型做法,给合肥大开夜市以参考。最后,邀请环保、城管、卫生主要负责人以及市民、摊贩、专家等坐到一起,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并形成书面意见,交给合肥市政府。

整组策划层次明晰,逐步深入,完整剖析了一个会议信息的各个层面,报道深度自然形成。

参考文献

①[英]格雷姆・伯顿 著,史安斌 译:《媒介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②刘朝阳,《浅论如何提高都市报会议新闻的可读性》,新浪博客

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篇4

对媒体来说,改文风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要一项一项认真去抓去做。每一件事都能落实到位了,报纸的文风才能从整体上有所改进。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以下几项具体工作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改进时政类新闻报道方式。时政类报道,特别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是改文风的重点之一。对这类报道,一方面要严格执行中央、自治区和市委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要求记者从领导活动和会议上找线索抓新闻,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从而保证时政要闻不漏报、不缺位。实践表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并非没有新闻,而是一些重要的信息过去一直被湮灭在一些程式性的报道中。而改进文风,则使有新闻价值的时政类新闻真正以新闻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丰富了报纸的内容。过去,日报的第一版基本上都是大大小小的会议和领导的活动,而现在,这种情况则有了明显的改观。改进时政类报道是改文风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中我们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来自的问题,但是编辑记者在新闻的选择与判断上却自觉把握“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三大原则,少抄材料多写现场,把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作为新闻采编工作的自觉行动,把改文风落实在报道中,体现在版面上,着实给报纸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

――改进报纸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让新闻宣传到位、出彩,成为报纸最具活力的主流内容。去年以来,《巴彦淖尔日报》围绕巴彦淖尔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了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应该说,主题宣传年年有,但是今年不一般。编辑记者按照要求,把宣传任务与宣传效果统一起来考虑,力求从新闻的角度,对每一项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策划,对每篇重要报道精雕细琢,对每一个版面精心安排,使报纸新闻宣传不仅始终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而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充分发挥引导舆论、推进工作、促进发展作用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报纸的内容。2013年,报社作为宣传“8337”先进集体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表彰,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也在不同场合高度评价《巴彦淖尔日报》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表明,领导活动、各类会议、各项主题宣传任务也是重要的新闻资源,是新闻的富矿,只要用心挖掘、精心打造,把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改进作风文风,就能推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内容。二是最大限度地回归报纸的新闻属性,让新闻在报纸上唱主角、座正席。《巴彦淖尔日报》从多方面加强和提升报纸的新闻性。除了完成日常宣传任务外,要求记者分片包单位包行业,采写有价值的新闻;要求编辑选稿编稿把新闻价值放在首位,精心制作新闻标题,精编细改稿件,体现短、新、活,杜绝假、长、空。这些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特别是一些跑部门跑行业的记者,瞄准社会热点,关注民情民生,不仅采写了大量来自一线、来自生活的鲜活报道、传递了正能量,而且还主动采写了一批气象、医保、就业、出行等读者关注的实用信息,增加了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是报纸生命之所在。报纸只是信息和观点的载体,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得以实现。新闻做不好,报纸没卖点,读者不看,发行量上不去,舆论引导力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重视新闻,是内容建设的重中之重。三是设置专栏专题,丰富报纸内容,满足读者多方面阅读需要。落实“一报在手知天下”的办报理念,在一版开设“知天下”,在二版和三版辟出两个侧栏,分别开设“中国”“天下”两个专栏及时报道国际国内重要新闻,使地方党报有了全球视野,为读者开启了一个及时了解国内外资讯的窗口。二版设置了“城事微博”,精选网络热点新闻并配以“微点评”,轻松幽默,时尚好看;三版对应开设了“城事”专门报道,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乡土气息浓郁。这些栏目,给严肃有余的党报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深受读者欢迎。

――让设计体现服务。形式总是先于内容而被接受。一张好看的有品位的报纸,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而且还应该有与之相配并相得益彰的好的版式。这是营销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传播的需要。经过调整,目前《巴彦淖尔日报》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统一的版面风格,这种风格将会产生品牌效应。我们认为,对于党报来说,设计工作与文字工作同等重要,发挥好设计在传播中的作用,是改进文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记者采写了今年临河地区小学升初中学区招生划片的新闻,光看文字虽然也能明白,但要费很大的劲。刊发时,编辑将文字稿的3个部分内容设计成3个独立的单元,每个部分都有小标题,这样便一目了然,极大地方便了阅读。实际上,针对一些较长的稿件,这样的编排处理方式已在版面安排里被广泛使用。出现在报纸上的一些重要的稿件、重点专题、重大新闻报道和主题专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过的,这种设计,升华了新闻稿的主题,增强了传播的效果。有些报道,还专门配有插图、图表,以帮助读者更便捷地了解报道的内容。这种版面语言,是传播更是服务,反映的是文风,体现的则是作风。

――发挥考核制度的导向作用。改文风是一个系统工程,推动文风向好的方向发展,需要有钢性的考核制度与之相配套,通过奖罚手段,达到引导的目的。在编辑记者量化考核条例中,巴彦淖尔日报社规定不同类型新闻稿的基本分值,同时以付加质量分的方式对编辑记者的工作进行奖罚。这种奖罚就是一种导向。如,制度鼓励记者到一线出现场,记者只要做到了,写回了细节生动的新闻,便可得到付加的质量分;如果抄材料空对空,写了新闻价值不高的稿件,则以扣质量分的方式进行处罚。新闻报道失实或违返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条例中有严格的处罚规定。我们力求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引导和推动“走、转、改”走向常态化。

――解剖问题,推动工作。编辑记者在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文风问题。结合改文风,巴彦淖尔日报社安排阅评员在全体人员参加的周会上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原因,给出答案。这项工作,一周一次,一次10分钟,持续了近一年,大家很欢迎,效果非常好。如“磴口县在建国后的60年时间里,14任县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任接着一任干,不仅把沙漠变成绿洲,更……”这是见报稿中的一段文字,在编辑部周会上,日报阅评员点评:科学发展观才出来几年?就能在建国后的60年里“为指导”,“一任接着一任”地实行之?文风不实、虚夸、假话、赶时髦。我们工作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解剖这些问题,对当事人是警醒,对其它人是提醒。这样做可以达到点评一个教育一群的目的。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结合实际,找准问题,持之以恒,把各项要求落细、落小、落实,“走、转、改”就能取得实际成效。

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篇5

一、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的要素:

五个w和一个h

①Who何人②What何事③When何时④Where何地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三、新闻的特点:

特点一: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 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

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新闻失真或有差误,就会减低其新闻价值。

特点二:内容新鲜,有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新闻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特点三: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迅速是新闻的价值,新闻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新闻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

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特点四: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简短是新闻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

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四、新闻稿由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构成。

1、标题

新闻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

2、导语:

新闻的的导语,就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由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主要介绍时间、地点、到场领导和事件背景等。 校园新闻稿导语常采用的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例:3月27日晚,理学院首届“优秀推销员大比拼”模拟推销大赛决赛在***成功举办,理学院分团委书记王老师,***张老师以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们都来到了比赛现场。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例:9月8日晚,操场上阵阵欢快的笑声打破了黑夜的深沉,理学院、文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的学长学姐们带着准备的精彩节目,为大一同学们献上了一场小晚会。

3、主干:

①主干突出,内容充实。

新闻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 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

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

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结语: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常用的结尾方式:

1、概括性地作出小结,给读者完整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指明发展趋势作结,引起读者的关注。

3、不把话说尽,留给读者去思索回味。

总之,结尾应当是主题的升华。

五、写作原则:真、新、快、活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5、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特别注意:

1、领导的名字及排序绝对不能弄错;

2、不能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3、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客观,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新闻稿写作经验

一、关于标题

①标题是一句话;

理学院“爱心彩虹”启动仪式

②信息不多不漏,注意用语规范

12345班团日活动召开

理学院第2期“爱心彩虹”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正确:

理学院 “爱心彩虹”第2期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二、关于导语

时间:

举例:“3月19日下午”,这样写是正确的,不要写年,不能写“3月19号”,不够正式。

一般性格式:(为了……),3月19日下午,____在____成功举办。,出席的有_________,本次活动由_____主办……

三、关于正文

1、流程固定,气氛严肃,强调记叙;

如:开幕式、启动仪式、“三好表彰”等等。

写作诀窍:

快速准确地记笔记

抓重点,找层次,为我所用。

但注意衔接,语言避免过于死板,灵活变动句式。

2、文体比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

如:舞动之星、篮球赛、辩论赛等

写作诀窍:

充分发挥语言文化功底

写活跃一点,描写生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注意:

1、针对活动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来写

2、避免生硬的叙述流程,注意衔接词的使用

四、关于结束语

自然结尾

例:本次开幕式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升华结尾

这次讲座让大一同学们对未来的求职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从精神上极大地鼓舞大家努力进取,很多同学都表示获益匪浅。

注意:不要有节目预告和祝愿性的话语出现。

如:希望日后的活动会越来越精彩!

据悉,随着开幕式的召开,将会陆续开展??,期待大家的关注。 可以,预祝接下来的招新面试工作顺利进行

五、新闻稿的要求

1、完整而真实地反映活动现场情况

2、语言简洁有力,避免赘余

3、语句通畅,无病句、无错别字

发新闻稿的几点注意事项

1、文件格式word2003版

2、字体要求:标题宋体三号加粗居中,正文宋体小四,行距1.5倍

3、在新闻结束语后注明作者姓名

4、照片名称是简要的文字说明,大小不超过1Mb。

分类指导

一、会议类新闻稿写作方法

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

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第三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者举办该会议的意义。

写这类新闻稿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 1、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领导、由谁主持

? 2、写清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 3、领导讲话内容的提炼

? 4、介绍会议的程序要有主次

? 5、描绘会场气氛

? 6、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

二、活动类的新闻稿写作方法

? 活动类的新闻稿在校园中是最常见的一类新闻稿。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来体现的。所以,活动类的新闻稿就必须将校园的文化气息体现出来,这对作者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了。

? 这一类新闻通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导语、主承办单位、参与人员;

第二段主要写活动的过程,活动现场以及现场观众、青年学生的反应。第三段则评论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

写此类新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必须体现主题,参与人员的介绍要有层次感

? 导语必须体现主办,协办,主题。

? 活动的参与人员往往包括学校的主要领导,嘉宾、新闻媒体朋友,青年学生,这么多不同身份的人员同时参加了活动,如果仅仅写一句“校领导xxx、

我校青年学生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活动”则显得太随便,给人的感觉是人员很杂,反而看不到活动的覆盖面之广。所以一般的写法如“校党委副书记xxx、副校长xxx出席了活动,我校各学院师生代表共1000余人参与了活动。”

?

2、活动意义要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向

? 举办活动一般就为了活跃校园的文化,所以,在谈及活动意义的时候,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有层次地概括活动的意义。一般也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对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其次是对活动主题本身的意义,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诗歌朗诵赛”的意义就有一条是“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深入人心”;最后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如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等。

三、竞赛类新闻稿的写作方法

? 竞赛类新闻稿跟活动类新闻稿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因为是竞赛方面的活动,它又有与一般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在新闻稿中,也要有所不同,所以特地分出一个大类出来。

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篇6

文章标题:公安类稿件写作技巧

公安类稿件主要分为“新闻形式稿件”、“发生大要案件稿件”和“破获大要案件稿件”

首先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新闻形式稿件”的写作技巧

从20xx年底,公安部在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开始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定期召开新闻会的形式把一些诸如公安政策法规改革、警务建设、治安情况预报等相关信息定期对外。

每当公安机关召开新闻会时,一般会在会议上向与会记者发放新闻通稿,明确会议主题、介绍会议背景。而这种通稿往往被负责公安系统的记者原文照抄或者是文不加点地,虽然这样做会节省一些时间和精力,但结果经常是各报社之间的稿件大多雷同,颇有十个孩子一张脸的感觉。

想要在拿到通稿的情况下照样写出具有新意的稿件,我建议大家按照下面的思路试试。

一、起一个好题目

在拿到公安机关涉及到政策、法规或者是警务改革的通稿后,记者首先要全面熟读通稿并吃透稿件含义。一般来说这些改革或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到百姓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选择标题时要寻找最贴近百姓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为切入点,一语点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日前新交通法规把驾驶证详细划分为各个等级,各地公安机关都为此召开了新闻会,会议上也发放了通稿。有的记者直接把这件事情的标题写成《近日起开始更换新版驾驶证》,结果反响平平,本来是很吸引读者的一件事情被这普通的标题压住了气势。但也有记者起了这样一个标题《再持老版驾照开车拘留你!》,其文章吸引眼球的力度当然可想而知了。

二、找对切入点举一反三

一般来说在熟读公安机关通稿后,记者会对于新的政策出台或变动有个全面的了解,所以记者应该在写稿件时注意参照通稿举一反三,即把每一处变化都对照到老百姓的生活中,举出适当的例子,告诉读者原来怎样,现在有了新规定后会怎样,使读者对于改革有个深刻的认识并能联系到自己实际生活中。

例如:20xx年开始,我国实行居民按需申请领取护照。公安部在召开新闻会后有的媒体只是发出了通稿的全文,但有的媒体却在全文后做了一个比照,就是原来申请护照需要什么条件,象是需要境外邀请函了、需要政治审查了,但是现在新规定出台后申请护照就简便了,只需要身份证和户口本就能拿到护照。当然这篇文章的结果和那原文照发的结果是两样的。

三、对会产生的新问题进行预测

在拿到通稿并详细阅读后,记者应该站在既不是读者也不是公安机关发言人的角度上重新审视,并试图预测到新政策或变化实施后会引起什么样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怎样解决?从而为公安机关和百姓提前预测到可能发生的一些潜在问题。

例如:日前在换发新驾驶证的新闻报道中,有的媒体记者就大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新版驾驶证换发前所领取的老版驾驶证遗失,而按照新交通法规没有老版驾驶证的或遗失的属于无证,必须重新考试。这样的驾驶员当在补发新版驾驶证时是否需要象新考证的人员一样参加考试呢?如果需要参加考试的话就会有这样的情况,也许是刚刚拿到老证才几个月的司机需要重新拿上1000多块钱去考试,这对于丢失驾驶证的人很不公平。值得一提的是,这则新闻出台后,公安部马上对于这种情况进行了调整,及时弥补了漏洞。

接下来介绍一下“发生大要案件”的新闻写作技巧

这类新闻稿件一般来说写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一旦某一地区发生大要案件时,警方一般会马上对于案情情况对外封锁,其实这不怪警方,因为为了案件侦破的需要而暂时封锁消息也是正常的。

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完全需要一个记者拥有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分析,同时要尽量多搜集与案件相关的信息。当然这种新闻在写作时完全可以参照前面提到的“突发事件写作方式”来写,但一定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一、在按照“突发事件写作方式”来写重大案件稿件时需要增加一块设疑,就是把公安机关在现场临时的情况与现场周围目击者和记者自己调查的情况比照,找出疑点,并就此再次展开调查。

例如:20xx年在深圳发生一起太平间尸体眼角膜被盗案件,案件发生后警方对外宣布是老鼠等动物吃掉了眼球,但有目击者和记者都发现尸体眼球的创口部分非常整齐,结果在记者报道这事件后引起了广东省公安厅的高度重视,调集警力重新勘察,一举破获了一个境内外勾结的人体器官贩卖案件,而当时设疑的那记者被当地警方嘉奖。

二、不要过分渲染血腥气氛

某地曾经发生一起重大的杀人案件,现场情况异常恐怖,有记者在写稿子时居然写到:现场门口丢弃着一条血淋淋地大腿,血迹一直延续到房间里,一具女尸靠在床边,腹部被剖开,肠子和内脏流了一地,女尸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地上的内脏,仿佛要重新拣起来装回腹 部一样……那稿件被主任打了个大大的叉,并要求重写,最后主任还挖苦那记者:你去当恐怖小说作家得了……

三、切忌不要把公安机关不允许报道的内幕公开

有时警方为了侦破案件方便会故意隐藏一些情况,不对外公开,但是有的记者就会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不允许的内容,结果是稿件、疑犯潜逃、记者下岗,有的更惨蹲了班房……

再来介绍一下“破获大要案件稿件”的写作技巧

这类案件的写作技巧是在拿到通稿后不要着急写作,而是尽量找到案件的侦查员重新按照案件发案侦破的过程进行采访,有条件的要采访到疑犯,因为公安机关的通稿中往往会遗漏掉疑犯内心斗争或者是侦查案件所走的弯路,但这些往往也是读者关注的内容。例如在采访全国知名的杀人犯马加爵时,有的记者只是围绕他的潜逃经历来写,而有的记者则深入剖析了他的心路历程,把一个病态的心灵展现给了读者,并由此引出了“暴力倾向在司法实践中是否等同于心理疾病”的大讨论。

另外,写作这类稿件时切记不要过分夸大侦查人员的神勇威武,要尽量客观公正地反映案件侦破全部过程,要知道树立高、大、全的形象现在的读者不接受。

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篇7

新一届新闻部成立面临的是新的挑战 , 面对各种繁琐而复杂的工作 , 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去 ,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 , 开拓创新 ” 为原则 , 必将学生会新闻部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现将本部2019年工作计划列举如下:

1、新闻部制度

(1)例会制度

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安排专门的干事做好每次例会的会议记录 , 在例会中安排干事每周的工作,工作要分工明确 , 责任分配到个人,在干事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醒和询问工作的进展情况 , 必要时提供帮助和建议,确保工作及时有效的完成。

(2)管理方法

对各成员的考察和评定,将统一按照拟定的标准实施,如每次例会的到会情况、工作手册的记录情况、工作态度(如是否积极肯干,是否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富于创新精神等)及工作水平的情况,都将准确地记录在册,在年终评优时,递交到主席团作为参考。

2、 新闻部干事的培养计划

根据新闻部的职能特点的同时,将根据每个人的专长进行培养和发展,主要想从采访沟通技巧﹑各类新闻稿写作技巧等贴合本部门职能需要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目前还在规划状态,将在一定时期的考察中,发现每个人擅长的方面并加以培养,务必将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到最优。

3、工作理念

新闻部是学生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部在学院学生处和学生会主席团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协助其他兄弟部门,服务于广大同学。本部开展的各种宣传工作,力求体现出我系和同学们作风严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学校和广大同学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示我校人文风采。

4、2019年度工作计划

(1).与院学生会各部门保持联系,快速、准确地把握各部的活动动向,得到活动的信息后,提前安排好人员,准备好相关事务,把任务责任到人。

(2)通过与各分院负责人的联系,在第一时间知道校内活动。全方位地采访、报道,及时投稿、整理、存档。在保证稿件数量的同时,所写新闻及时准确,经审核后向学校各个媒体投稿。

(3)对新闻稿完成后的仔细校对。校对工作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尽量消灭一切语法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予以解决。保证稿件质量。

(4)组织新闻部成员参加《齐鲁周刊》举办的“我的大学”征文比赛,以锻炼各成员文笔,同时达到发现各成员所擅长的文体,达到发现人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目的。

(5)近期将举办干事培训会,由部长和副部长介绍工作经验,开展各类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的培训,尽快使干事熟悉写作套路,熟悉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干事尝试写作各类新闻稿件,由各个部长进行批改,做到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培养。

(6)增加信息来源与宣传阵地的扩大化。加强学院各个媒体的联系与合作。若有必要,也可发放《新闻部工作调查问卷》,通过调查了解同学们对新闻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多人发言会议新闻稿篇8

在我再做这一论述的时候忽而想到现在在三秦报社的思考更多的是种对于中国新闻自由的排斥。记者说我怎么新闻写成那样了,而我只有在私下里去修改,不看三秦的人你期望他把新闻写成什么样呢?

在我大学的时候我一般不看什么都市类报纸,更别说什么三秦都市报。就如美国历史上的廉价报纸一样,这类报纸的适应人群都是些社会上想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的人,而很少去关注这样的事件背后意味着什么或是事情的根源何在。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新闻背后的新闻,我仅仅是在三秦上看到了中国的春运来临,而对于其后的时事分析却不得而知,所以说当我在写新闻稿的时候总是想要掺杂些时事的分析,却一再不被记者认可。我坦言自己不是新闻学的科班学生,而一个学过新闻的人和一个未曾学新闻的人他们的差距到底会在写新闻时何以体现出来,在此的思考或许有些牵强作罢。

今天去西安市政府参加一个会议,遇见一位师大的新闻学师姐,毕业已经三年,现在在中国食品质量报驻陕西记者站。她见我就说你一看就不象个记者,是学生吧。我说自己是实习生,本专业学的是法律业余修的是新闻。我又说:但我发现现在大多学新闻的女生都不搞新闻或是搞不好新闻。她说可能吧,再者她问我,你觉得女生和男生在搞新闻的时候差距在那里呢,我说,要说差距吧,其实没什么差距的,只有所谓的专长而已。我举了一个例子说明问题,假如说,南方周末让你做一个关于矿难的专题报道,男生会怎么做呢,一般情况下,一个男生先会自己搜集关于矿难的历史回顾介绍,以权威的专家言谈方式做一深入访谈,再比较中国和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发生矿难几率和死亡人数上的差异,并从中找出中国发生此种问题的社会根源和制度背景,再做一前瞻性的展望与合理制度设计,以此再结合具体的矿难实例采访受害者家属和矿主他们对此的个人看法,再去采访或暗访国家的管理机构是否在此次事故中有失职的嫌疑。就此站在一个宏观的制度背景下去深入思考矿难问题的历史沿革和现行根源,这样的报道于一个女生而言可能有些牵强吧。但是,你让女生去做某一问题的细致报道的话,她们可能会在考虑问题时想得很细微。这也就是我所认为的女生和男生在新闻学上的差异吧。

只是我很少看什么三秦报,所以说记者说的不符合报社用稿的要求我也只能以他们所认可和期望的那般去写。而我在想要是一个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不说自己是中国青年报的好记者,换在了三秦报工作的话,那会有稿件不被采用的可能吗?这个问题我也仅仅是做一猜想,我想很可能会有。和我一起实习的那个好朋友,他给我说,我在吉林日报都发了四十多篇稿子了我还不知道怎么写稿子吗,而我们共同的感受就是每一个报社都有他的用稿标准和评判体系,我们在某一个被别人认可的标准下做得很好不一定就一定可以在其他方面做的很好。

而关于新闻的自由度而言,我已深切的体会出,去做了一个关于房屋漏水而房地产公司迟迟不见维修的采访,回来本来说是要写稿子就可以发,没想到半路接到报社广告部的电话说那个暴光的单位是我们的客户,不要发稿了。我仅仅以一个实习生的名义是无法去抗衡三秦报社的,所以只能向那个采访对象说明缘由。在那时就如我经历的司法不公一般,内心无比气愤却又无从解决。也许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会面对社会难以调解的问题一般,在法院实习时料想法律可以解决所以问题,在报社实习时又遐想新闻的舆论监督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最后自己的一厢情愿总是让自己难以释怀。

上一篇:民法典学习方案范文 下一篇: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