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2:33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1

【关键词】 饮食习惯;运动;危险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0985-0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和农村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青少年健康模式发生改变。我国青少年死亡率迅速下降。在死因构成比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而机动车交通事故等伤害相关行为,使用烟草、酒精等成瘾性物质,肥胖以及性传播疾病等的发生率在青少年中呈明显上升趋势[1]。这些健康相关行为不但导致青少年早死、伤残和患病,而且这些行为及其影响会一直延伸到成年期,成为导致成人死亡、患病和出现社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了解南京市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发生状况,为制定相关行为干预及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笔者于2006年10-12月,对南京市县乡15所学校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南京市县乡级学校随机抽取初中6所、高中6所、职业学校3所共15所学校,各学校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二级随机抽样抽取班级,对被抽取班级进行整群调查,共调查4 124名中学生,其中初中生1 640名,高中生2 484名;男生2 121名,女生2 003名。年龄11~21岁,平均(15.59±1.94)岁。

1.2 方法 统一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吸烟、饮酒、吸毒和等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相关行为问题。其中初中问卷有64个调查项目,高中问卷有67个调查项目。由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培训调查员,调查员在学校班主任的配合下,统一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资料收集后采用EpiData 3.0双份独立录入,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以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学校的差异。

2 结果

2.1 饮食及运动锻炼相关行为 中学生每天吃牛/酸/豆奶报告率为39.2%,每天吃早餐报告率为77.0%,偏食报告率为34.6%,每天锻炼报告率为14.5%。不同年级、性别中学生饮食及锻炼相关行为见表1。初中男生每天锻炼的报告率高于女生;高中男生每天吃牛/酸/豆奶、每天锻炼的报告率高于女生,而每天吃早餐的报告率男生低于女生;总体男生每天吃牛/酸/豆奶、每天锻炼的报告率高于女生。初中男生、女生每天吃牛/酸/豆奶和每天锻炼的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 不良生活习惯 中学生曾尝试吸烟报告率为22.2%,饮酒报告率为52.8%,吸毒报告率为0.9%,网络成瘾报告率为4.8%,参与报告率为20.0%。初中男生吸烟、饮酒和报告率高于女生;高中男生吸烟、饮酒、吸毒、网络成瘾和报告率均高于女生;总体男生吸烟、饮酒、吸毒、网络成瘾及参与行为均高于女生;高中男生吸烟、饮酒、吸毒、网络成瘾及参与行为均高于初中男生;高中女生吸烟、饮酒、网络成瘾与相关行为亦高于初中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故意及非故意伤害行为 见表3。

中学生30 d内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的报告率为51.3%,受到欺侮的报告率为54.7%,12个月里考虑自杀报告率为15.6%,想过离家出走报告率为22.2%。初中和高中生30 d内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受到欺侮均是男生高于女生;高中女生12个月里考虑自杀高于男生。合计30 d内男生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受到欺侮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过去12个月里考虑自杀高于男生;高中男、女生30 d内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12个月里考虑自杀、想离家出走均高于初中男、女生;而初中女生30 d内受欺侮高于高中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4 性相关行为 初中生未参与调查。2.9%的高中生报告有过,其中4.9%的男生和1.0%的女生有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南京市县乡中学生不良饮食习惯较高和锻炼普遍不足。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身体健康也是很不利的。有研究表明,早餐吃得好的学生明显比不吃早餐和早餐质量不好的学生精力充沛,考虑问题积极,文化课不及格的比例也明显较低[2]。中学时期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营养是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和鼓励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应保证学生每天有1 h的体育活动。调查发现,学生中每天锻炼者仅占14.5%,至少85.5%的中学生锻炼不足,尤其是女生每天锻炼者更低,其中初中女生为13.3%,高中女生为8.5%。这可能与女生性格相对男生较文静且学习负担较重,尤其是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有一定的关系。

调查发现,南京市县乡中学生曾尝试吸烟(22.2%)、饮酒(52.8%)及参与(20.0%)相关行为报告率高于河北省廊坊市中学生曾尝试吸烟(12.3%)、饮酒(48.2%)和参与(15.4%)报告率[3];饮酒亦高于辽宁省中学生(50.7%)[4]。吸烟、饮酒、网络成瘾以及参与等不良行为不仅影响青少年健康及其家庭的经济,还影响学习,甚至还会引发暴力、伤害、自杀或杀人倾向等不良行为及心理问题。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状态上都处于从幼稚转向成熟的阶段,而学校是给予他们正确指导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青少年健康教育重任,提高学生对危害健康行为的防范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江苏省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5]。因此,需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文件,为在青少年中开展戒烟、控酒、禁毒和禁赌提供法律依据。

南京市县乡中学生故意及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较高,尤其是30 d内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受到欺侮超过50%以上,说明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校园环境亟待加强和改善。学校应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建立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12个月里中学生考虑自杀、想过离家出走报告率低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学生[6],但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女生考虑自杀(18.8%)和想过离家出走(26.4%)比例较高。中学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特殊的身心特点,学生有较多的困惑和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高中学生面对的巨大升学压力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对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必须采取家庭、学校、社会多方位、多维度的综合干预策略。父母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应加强师生间沟通、学生间沟通,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宣泄,为学生创造和谐温馨、充满爱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调查结果还显示,南京市县乡中学生多个健康相关行为初、高中和性别差异明显。初中生每天喝牛/酸/豆奶和每天锻炼的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高中生吸烟、饮酒、吸毒、网络成瘾及参与行为的报告率均高于初中生;高中生30 d内骑车经常或总是违规、12个月里考虑自杀、想过离家出走的报告率均高于初中生;高中女生12个月里考虑自杀的报告率高于男生;高中生有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提示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时,应注意到高、初中以及男、女生之间的行为及心理差异,选定其重点不良行为方式为内容,制订不同的健康教育策略和干预措施。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289-291.

[2] 孙杰,尹俊水.早餐质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1994,15(6):447.

[3] 刘体霞,于静,任蕊,等.廊坊城市3 592名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流行状况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34-135.

[4] 谢学魁,宇广华,范会弟,等.辽宁省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 330-1 331.

[5] 戴寿桂,孙中友,祈朝霞,等.江苏省青少年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829-831.

[6] 郭亚文,徐大麟,周祖华,等.上海市静安区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检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34-336.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7-02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伤害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心理病理症状不但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与自伤、意外伤害行为存在密切的关系[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理亚健康评估在青少年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预测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20162名初、高中以及大学生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并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随访,对自伤与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省10个城市的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抽取其中的20162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生10102例,女生10060例,年龄在13-24岁之间,平均(16.5±7.6)岁。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对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展开心理亚健康评估,对受检者基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而后展开为期9个月的随访,统计受检者自伤、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对比男生与女生的伤害报告率,统计受检者基线心理病理症状个数与自伤、意外伤害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2.2评估方法采取“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受检者展开心理亚健康评估,共包括39个条目,涉及有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这3个维度,采取6级记分法进行统计,1级:没有或者是持续不到1个星期;2级:持续1个星期以上;3级:持续2个星期以上;4级:持续1个月以上;5级;持续2个月以上;6级:持续3个月以上。症状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赋值为0,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者赋值为1,计算每个学生评估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得分,总分不低于1分者视为存在心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总数超过8个以上者视为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2]。

1.3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受检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形式表示,在对比过程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取Χ2检验,在P

2结果

2.1伤害报告率经统计发现,本次调查中男生自伤报告率为19.4%,意外伤害报告率为62.2%;女生自伤报告率为19.9%,意外伤害报告率为53.0%。显然男生与女生自伤报告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男生意外伤害报告率较女生发生显著升高(P

2.2不同心理病理症状数与意外伤害报告率的关系研究中将受检者按照心理病理症状数分成了0个组、1-7个组和≥8个组,并对各组受检者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0个组中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7.0%3427,1-7个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32.0%6452,≥8个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1.0%。显然随着症状数的增加,意外伤害报告率随着升高(P

3讨论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与青少年伤害已经成为全球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近期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伤害发生情况的关系研究不断深入,曾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对伤害行为的发生进行预测[3]。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理亚健康评估在青少年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预测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10个城市的20162名初、高中以及大学生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和伤害发生率统计,结果发现,男生与女生自伤报告率无明显差异,而意外伤害报告率则表现出男生高于女生,经分析可能是由于男生性情好动、活动频率较高范围广、喜欢刺激性游戏和冒险行为,又加之家长与老师对男生的教育方式和保护方式不同,从而导致男生意外伤害发生率较女生高。

研究中对统计的20162名受检者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并对不同心理病理症状个数者的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随着心理病理症状个数的增加,学生意外伤害报告率逐渐升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证实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可以对青少年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预测,值得对其给予一定的关注。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3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64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07-02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危险行为;对比研究;学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感染性疾病和营养障碍等已经不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伤害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为了解张家港市中学生的伤害行为发生现状,并为制定相关的干预措施和预防控制青少年伤害发生提供基础数据,2006年9-10月对张家港市部分中学生的伤害及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选取张家港市有代表性的4所普通初中、3所重点初中、3所普通高中、3所重点高中、3所职业高中,共16所学校,再从每所学校的各班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共计调查初一~高三学生5 012名,收回有效问卷4 8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7%。其中男生2 535名,女生2 362名;初中生2 191名,高中生2 706名。

1.2 调查方法 使用“江苏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行为。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调查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回避,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教师不参与阅卷。

1.3 统计分析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校对数据。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项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的频数和百分数,频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与交通意外有关的危险行为 过去30 d内各项骑车违规危险行为中,以骑车带人检出率相对较高,为25.3%;其次为骑车时双手离把和骑车逆行,检出率均为9.5%,各项行为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为男生多于女生,其中骑车时双手离把的男、女生比值比ORMH(调整了分层作用后的综合OR值)达到6.1;攀扶其他车辆、互相追逐打闹、骑车逆行等的ORMH为2.9~3.6;在不同学校之间,高中生双手离把、骑车逆行、骑车带人和闯红灯乱穿马路等的行为检出率均高于初中生。

2.2 与溺水相关的危险行为 过去30 d,初中生(15.1%)曾到无安全措施地方游泳的报告率明显高于高中生(8.9%),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与校园暴力有关的危险行为 过去30 d,有34.3%的学生曾被恶意取笑,18.0%的学生曾被开色情玩笑,10.4%和10.9%的学生曾被有意排斥或孤立。各种欺侮行为不同性别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比值比ORMH为1.3~2.9;高中生开色情玩笑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初中生。

过去1 a中,5.2%的学生经常感到上下学时无安全保障(ORMH=1.4),15.0%的学生曾与人动手打架(ORMH=3.5),职高生打架的报告率(20.5%)明显高于其他学校。

2.4 自杀和离家出走倾向 过去1 a,15.3%的学生曾有过自杀意念,6.1%作过自杀计划,2.1%曾采取措施试图自杀,女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ORMH=0.8),而男生曾采取措施试图自杀的报告率高于女生(ORMH=1.6);普通高中学生有自杀意念和作过自杀计划的报告率均高于其他学校,重点初中学生自杀意愿和自杀企图报告率明显高于普通初中。

过去1 a中,23.3%的学生想过离家出走,5.3%曾尝试过离家出走(ORMH=2.2),高中生曾想过离家出走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初中生,其中以普高生的报告率最高;普高和职高生尝试离家出走的报告率均高于其他学校,重点高中学生离家出走愿望的报告率明显高于普通初中。

2.5 严重受伤的原因及后果 过去1 a中,有38.5%的学生曾严重受伤(由于外伤而需要得到医生或护士的治疗,或者至少1 d不能上学或参加运动),受伤原因主要是跌倒(32.7%)和物体砸伤或碰伤(19.6%),和别人打架、受到他人攻击、虐待、溺水等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ORMH为2.2~5.0。受伤后果中,割伤、刺伤或捅伤(3.9%)以及骨折或关节脱臼(5.1%)较多,男、女生ORMH分别为2.0和1.3,大多数项目的学校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张家港市中学生普遍存在一些易导致伤害的危险行为。伤害是导致青少年死亡和失能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溺水、交通事故、自杀和他杀是10~19岁青少年外因死亡的前4位原因[2]。控制和减少各类易导致伤害的危险行为是预防伤害发生的主要措施。调查结果显示,张家港市中学生骑车违规、到无安全措施的非游泳区游泳、校园暴力和自杀意念等是导致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危险行为,其中自杀意愿(15.3%)、自杀企图(6.1%)、离家出走愿望(23.3%)、离家出走(5.3%)等的报告率均高于上海市中学生平均水平[3],初中生到无安全措施地方游泳报告率(15.1%)高于全国5省市平均水平(1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及心理发育的不稳定期,其行为特征表现为既成熟又不成熟,既独立又依赖,是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充满矛盾,情绪不稳定,容易发生各种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甚至自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各方面的压力,并以学校教育为平台,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技能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教会学生进行人际交流、情绪控制,抵制来自同伴的压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有效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以学生为中介,向家长、社区及全社会进行辐射,提高父母乃至公众对预防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意识。

根据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特点,各中小学校应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开设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类危险,正确掌握控制情绪、沟通交流技巧,完善自我教育[2],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建议大力开展学校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学校、家长及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全体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健康的安全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努力消除造成学生伤害的各类隐患,积极预防和控制学生伤害的发生[4]。

4 参考文献

[1] 林琳,林国桢,倪莉红,等.广州市青少年伤害及相关危险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71-773.

[2] 星一,季成叶,白燕,等.北京市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14-115.

[3] 彭宁宁,罗春燕,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浅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4):163-167.

[4] 聂少萍,李海康,许燕君,等.广东省城市青少年伤害危险行为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30-931.

(收稿日期:2007-04-10)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 危险行为;吸烟;饮酒;;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 (2007)09-0829-03

吸烟、饮酒、吸毒和等健康危险行为不但影响青少年的学习,而且也将影响到他们 成年时期的健康和工作。为了解江苏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状况,根据《中国城市青少 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方案》的规定和要求,于2004年10-12月统一组织具有代表性的市区初 中、高中、中专和大学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选择20所乡村中学在校学生开展问卷调 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12月在南京、徐州、苏州、盐城市区随机抽取68所学校( 24所初中、24所高中、12所中专、8所大学),农村20所中学(宜兴市10所,射阳县10所) ,每所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年级随机抽取2~3个班,中专一~三年级各抽取1~2个班,大学一 ~四年级各抽2~3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学生19 532名,不同地区、不同学段调 查学生数见表1。

1.2 方法 统一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分中心提供的“中国青 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吸烟、饮酒、吸毒和等 危害青少年健康行为的相关问题。其中初中问卷有64个调查项目,高中(中专)问卷有67个 调查项目,大学问卷有65个调查项目。

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培训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员,在学校班主任的配合下 ,统一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8.0软件进行统计,并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 区、年级、性别、学习阶段、城乡、父母学历、是否住校、不同学校类型的差异。

2 结果

2.1 吸烟 见表1。

2.1.1 尝试吸烟情况 4 407名学生曾尝试吸烟,曾尝试吸烟率为22.7%。 曾尝试吸烟率男生为34.4%,女生为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学 生为22.6%,乡村学生为22.5%,城乡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曾尝试吸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尝试吸烟率为38.0%,优秀学生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住校生为28.6%,走读生为18.6%,住校生与走读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1)。父母学历越高,子女尝试吸烟率越低,其中父亲小学以下为28.9%, 大学以上为15.3%;母亲小学以下为28.5%,大学以上为14.3%。

2.1.2 吸烟年龄 曾尝试吸烟学生中,有2 146名学生开始吸烟年龄≤13岁 ,报告率为11.1%。其中男生为16.2%,女生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城市学生为10.2%,乡村学生为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学习 成绩差的学生为17.6%,优秀学生为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校生 为12.2%,走读生为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父母学历的升高, 其子女13岁前的吸烟率逐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父亲学历小学 以下为15.2%,大学以上为7.7%;母亲学历小学以下为14.6%,大学以上为8.1%。同时,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在校学生13岁前尝试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3 目前吸烟情况 在调查的近30 d中,有1 d和1 d以上吸烟的在校生有 1 865名,吸烟率为9.5%。其中男生为16.2%,女生为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城市学生为9.6%,乡村学生为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目前吸烟率为19.0%,优秀学生为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住校生为12.7%,走读生为7.7%,住校生与走读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着父母学历的升高,其子女尝试吸烟率逐步下降,其中父亲学历小学以下为11.1 %,大学以上为6.5%;母亲学历小学以下为11.8%,大学以上为7.0%。在校生近期吸烟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年级的上升而呈上升的趋势,即不同年龄在校生近期吸烟率从13岁的2.4 %上升到23~24岁的45.2%,从初一年级的2.3%上升到大学四年级的37.6%。

2.2 饮酒 见表2。

2.2.1 曾尝试饮酒情况 被调查学生中,8 343名学生曾尝试饮酒,曾尝试 饮酒率为43.1%。其中男生为50.3%,女生为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城市学生为44.3%,乡村学生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 区、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习阶段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学 习成绩差的学生曾尝试饮酒率为52.9%,优秀学生为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住校生为50.6%,走读生为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 父母学历的升高,其子女曾尝试饮酒率逐步下降,其中父亲学历小学以下为43.9%,大学以 上为40.7%;母亲学历小学以下的为43.7%,大学以上为38.2%。

2.2.2 饮酒年龄 曾尝试饮酒学生中,有4 523名学生在13岁前曾尝试饮酒 ,饮酒率为23.4%。其中,不同地区学生13岁前尝试饮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男生为29.1%,女生为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学生为23.9 %,乡村学生为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型、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校生学习成绩越好,1 3岁前饮酒率越低,其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为32.4%,优秀学生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住校生为20.9%,走读生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父母学历的升高,其子女13岁前的饮酒率逐步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其中父亲学历小学以下为21.3%,大学以上为26.1%;母亲学历小学以下为21.5% ,大学以上为28.0%。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在校学生13岁前尝试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3 近期饮酒情况 在调查的近30 d中,有1 d和1 d以上饮酒的在校生有 4 140名,饮酒率为21.4%。其中男生为26.4%,女生为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城市学生为21.5%,乡村学生为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习阶段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 均<0.01);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近期饮酒率越低(P<0.01),其中成绩差的学生近 期饮酒率为26.5%,优秀学生为19.1%。住校生为26.4%,走读生为18.3%,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1)。父母学历的升高,其子女近期饮酒率逐步上升,其中父亲学历小学 以下的为20.7%,大学以上的为21.7%;母亲学历小学以下的为20.8%,大学以上为22.7% 。在校生近期饮酒率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即不同年龄在校生近期饮酒 率从13岁的12.3%上升到23~24岁的61.4%,从初一年级的10.8%上升到大学四年级的58.2 %。

2.3 吸毒情况 被调查学生中,有182名在校生曾使用过,吸毒率为0.9 3%。不同地区学生吸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其中男生为1.43% ,女生为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学生为1.05%,乡村学生为0 .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曾尝试吸毒率为1.93%, 优秀生为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校生曾尝试吸毒率从13岁的0.42 %上升到23~24岁的3.01%,从初一年级的0.50%上升到大学四年级的2.12%。

2.4 情况 在被调查学生中,有3 234名在校生曾经,报告率 为16.6%。不同地区学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其中男生为 21 .7%,女生为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学生为16.1%,乡村学生为 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习阶段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曾尝试率为21.9%,优秀生为16.3%,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1);在校生曾经从13岁的7.1%上升到23~24岁的25.3%,从初一年 级的6.4%上升到大学四年级的28.6%。

3 讨论

江苏省青少年吸烟率、饮酒率和率均明显低于1999年中国5省市调查结果[2], 也明显低于2003年北京市[3]和合肥市[4]的调查结果,高于国外报道结果 [1]。

青少年吸烟、饮酒、吸毒和等危险行为存在“六高现象”,即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欠 发达地区,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普通学校高于重点学校,住校生高于走读生,大 学生高于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学段的上升,青少年吸烟、饮酒、吸毒和等危险行 为呈上升趋势,且青少年吸烟、饮酒、吸毒和等危险行为与学习成绩、父母亲文化水平 有密切关系,即学生学习成绩越好或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其健康危险行为越低;反之,学生 学习成绩越差或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其健康危险行为越高。

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是干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学校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 少、见效快的卫生防病措施,也是以学校为基地预防青少年吸烟、饮酒、吸毒和的一个 重要环节和场所。据WHO预测,我国0~29岁3亿男性中将有2亿烟民,其中有1亿人最终会死 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根据江苏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 在城乡学生中开展戒烟、控酒、禁毒、禁赌的健康教育,给予他们健康行为指导,不断提高 全省青少年卫生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此外,青少年吸毒率为0.93%,报告率 为15.0%,特别是大学生吸毒率高达1.77%,明显高于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为此,针 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禁毒和禁赌教育刻不容缓,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公 安、文化、广电、卫生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画廊、讲 座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吸毒和是违法行为,提高他们对吸毒和对健康、工作、家 庭危害的认识。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心理辅导和生活技能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就 业、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坚定信心,去迎接挑战和克服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与国外交往的增多,江苏省青少年各种健康危险行为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 势。因此,全社会必须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应法律法规文件 ,为在青少年中开展戒烟、控酒、禁毒和禁赌提供依据。同时,学校要抓好健康教育,通过 学校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吸烟、酗酒、吸毒、对健康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认知 水平。此外,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态度,为此,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也要 参与到戒烟、控酒、禁毒、禁赌的教育中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榜样作用。

(致谢:参加课题调查的还有史祖民、潘晓群、戴月、刘辉、孔庆兰、沈蕙、吴小群 等医师,在此表示感谢!)

4 参考文献

[1] CANDACE C,CHRIS R,ANTONY M,et al.Young people's health in context:Health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tudy: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20 01/2002 survey.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2004:63-72.

[2] 孙江平,宋逸,马迎华,等.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调查报告(三).中国学校卫 生,2001,22(5):396-398.

[3] 陈晶琦.北京与沈阳部分初中生危险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74- 576.

[4] 高茗,张金霞,马尔健,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5年变化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4,25(2):143-144.

(收稿日期:2006-11-24;修回日期:2007-01-05)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 饮酒;危险行为;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09-03

青少年饮酒行为常常与吸烟、吸毒、暴力等问题行为综合相关联,是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的早期征兆[1-4]。相对于非饮酒者而言,饮酒青少年更易发生吸烟、药物滥用和不安全[5],其心理发育、课余生活和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均受到消极影响[6]。本文利用2003年中国全球学校学生健康状况调查(GSHS)数据,试图描述中国北京、武汉、杭州和乌鲁木齐4城市初中生的饮酒行为与其他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北京、武汉、杭州和乌鲁木齐4个城市13~15岁的初中学生。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样本[7],第一阶段以初中学校为抽样单位,第二阶段以班级作为抽样单位,被抽中班级的所有学生均参加调查。根据调查精确度(±5%)、学生参与率(80%)和调查总体大小估计每城市应调查初中学生数约1 875人。各城市调查有效问卷数依次为2 348,1 947,1 802和2 918份。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根据GSHS核心模块设计问卷,内容包括饮酒和药物滥用,饮食行为,卫生,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保护性因素,吸烟以及暴力和意外伤害8个方面17个问题。问卷经预试验、修改后形成最终版本。

1.2.2 质量控制 按照GSHS统一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调查管理[3]。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负责组织和进行调查。调查采取匿名和自愿参加原则,由学生直接在机读答题卡上标出答案,并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问卷。调查时,班级教师和学校有关人员回避。

1.2.3 资料整理分析 调查资料的读取和整理均由美国CDC完成。合并4城市数据,将设有多个备选答案的问题转化为是非题,将17个健康行为分成4组:直接健康行为风险、其他健康行为风险、环境健康行为风险和心理健康行为风险。使用SPSS 13.0完成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各项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的有效调查情况 见表1。

2.2 过去30 d内的饮酒行为与其他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OR值) 以过去30 d内的饮酒行为作为自变量,探讨其与其他健康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2。

吸烟、吸毒、习惯性久坐和不吃早餐等行为均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健康,归入直接健康危险行为之中。过去30 d内发生饮酒行为的学生,更倾向于报告在过去30 d内曾吸烟、曾经吸毒、每天静坐时间超过3 h或以上以及在过去30 d中经常不吃早餐等行为。

逃课、打架、乘车时不系安全带等均属于社会交际相关的行为,是当事人明确选择后发生的。与健康行为风险不同,这些行为对健康结果不会造成直接影响,归入其他健康危险行为之中。过去30 d内发生饮酒行为的学生,更倾向于报告在过去30 d中逃过课、在过去1 a中打过架以及在过去30 d内发生过乘车时不系安全带等行为。

个人遇到的外部事件如有人当场吸烟、有人提供、受人欺负或严重受伤等均不是个人能选择或受个人直接掌控的行为因素,归入环境健康危险行为之中。过去30 d内发生饮酒行为的学生,更倾向于报告在过去7 d内有人当面吸烟、过去30 d中被人欺负以及过去1 a中曾经严重受伤等。

心理健康危险行为包括孤独、因焦虑而无法入睡、伤心或绝望、认真考虑过自杀或计划过自杀等。过去30 d内发生饮酒行为的学生,更倾向于报告在过去1 a中曾感到孤独、焦虑、心情沮丧、认真考虑过自杀以及计划过如何自杀等。

4个城市饮酒者与非饮酒者发生其他健康危害行为的类型基本相同,只有杭州在“有人提供”和“感到孤独”2项出现例外,在过去30 d中发生饮酒行为学生遇见“有人提供”现象显著高于非饮酒学生(P<0.05) ;饮酒学生和非饮酒学生在过去1 a中大多数时间感到孤独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国内外多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均发现饮酒与吸烟、非法吸毒、抑郁症、暴力、习惯性久坐、乘车不系安全带、不健康饮食习惯等相关。Adu-Mireku[8]的研究发现曾经饮酒是非洲加纳高中生最普遍的物质滥用行为,且与曾经吸烟和曾经吸大麻关系密切。2001年美国YRBSS结果同样报告了饮酒行为与吸烟、吸大麻、使用可卡因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9] 。对德国年轻人健康行为的一项调查发现饮酒、吸烟、缺乏营养和缺乏体育锻炼之间存在相关关系[10]。O'Malley[11]的研究指出,经常逃课的学生更有可能是饮酒者。Molcho[12]的研究发现以色列从六年级到高一年级的学生,喝醉和狂喝滥饮、每天吸烟、 吸毒均是卷入打架致伤类暴力行为的最佳预警信号。Orpinas等[13]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九年级到十一年级学生中,饮酒和产生自杀念头是打架的2个预警信号。对我国武汉市初一年级学生的一项研究发现,学生在过去6个月经历的生活压力事件与过去30 d吸烟、饮酒和患抑郁症有关[14]。更多的研究显示了饮酒与吸烟、吸毒、暴力、缺乏体育锻炼、不良心理等“问题行为综合症”之间的联系[1-4]。 本文以饮酒行为作为因变量,从一个广泛的视角来审视中国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结果表明饮酒与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虽然并不能呈现因果关系,但这种相关性在接受调查的4个城市学生中均得到体现。

由于不同研究对饮酒行为的定义不同,进行不同研究之间的比较是很局限的。例如GSHS定义为过去30 d内的任何饮酒行为,在其他研究中有的定义为2 h内喝了5杯或者更多[2],有的定义为一口气喝5杯或更多[12,15-16],还有的以在相同时间段是否喝醉过[11]作为定义。此外,不同研究在设计饮酒行为问题时选用的时间段也不同,如过去30 d、过去12个月、当前情况或曾经饮酒的情况等。然而,其他国家文献均很清楚地表明健康相关行为之间常常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本文数据也同样证实这一点,即与其他国家青少年一样,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之间还存在相互联系,至少在饮酒与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相关上相同。

对这种关联的认识提示了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几个契机:第一,如果在幼年时发现不健康的行为聚集,健康教育就需要从幼年开始;第二,一旦观察到或识别出一种健康危险行为,就应注意是否还有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对有健康危险行为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第三,由于健康危险行为的并存,针对基本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可能会解决并降低多种健康危险行为的风险。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家长和社区的参与非常重要。家长应是最先发现孩子健康危险行为的人,应意识到健康危险行为是学习来的,其自身的行为、给孩子的东西(尤其是食物)均可能促成孩子形成健康危险行为;还应了解到一种不健康行为会和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并行出现,因此家长早在孩子入学之前就必须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健康的影响,并做好“模板作用”;在孩子入学后积极配合学校来促使孩子健康行为的形成并纠正健康危险行为。同样不能忽视的是社区这个大环境对孩子行为形成的影响,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意识到当地社区和组织的参与和贡献。

(致谢:感谢Michelle Maas在数据分析和文章编辑上提供的帮助,感谢赵捷翻译此文。)

4 参考文献

[1] HANNA EZ, YI H, DUFOUR MC, 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early-onset regular smoking to alcohol use, depression, illicit drug use, and other risky behaviors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results from the youth supplement to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 Subst Abuse, 2001, 13 (3): 265-282.

[2] CARLINI-MARLATT B, GAZAL-CARVALHO C., GOUVEIA N, et al. Drinking practices and other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of Sao Paulo city, Brazil.Subst Use Misuse, 2003, 38 (7):905-932.

[3] ZWEIG JM, LINDBERG LD, McGINLEY KA. Adolescent health risk profiles: the co-occurrence of health risks among females and males.J Youth Adolesc, 2001, 30 (6): 707-728.

[4] OHENE SA, IRELAND M, BLUM RW. The clustering of risk behaviors among Caribbean youth.MaternChild Health J, 2005, 9 (1): 91-100.

[5] HIBELL B, ANDERSSON B, AHLSTROM S, et al. The 1999 ESPAD Report:Alcohol and Other Drug Use Among Students in 30 European Countries. Stockholm, Sweden: Council of Europe, 2000.

[6] CURRIE C,HURRELMANN K,SETTERTOBULTE W,et al. Health and Health Behaviour among Young People. Copenhagen, Denmark: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2000.

[7] 田本淳,钱玲,张继彬, 等.中国四城市学校学生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卫生统计, 2006, 23(6):507-511.

[8] ADU-MIREKU S. The prevalence of alcohol, cigarette, and marijuana use among Ghanian senior secondary students in an urban setting.J Ethn Subst Abuse, 2003, 2 (1): 53-65.

[9] LEE YG, ABDEL-GHANY M.American youth consumption of licit and illicit substances.Inter J Consume Stud, 2004, 28 (5): 454-465.

[10]HAZARD BP, LEE CF. Understanding youth's health compromising behaviors in Germany: an application of the risk-behavior framework.Youth Soc, 1999, 30 (3): 348-366.

[11]O'MALLEY PM, JOHNSTON LD, BACHMAN JG.Alcohol use among adolescents.Alcohol Health Res World, 1998, 22 (2): 85-93.

[12]MOLCHO M, HAREL Y, DINA LO.Substance use and youth violence: a study among 6th to 10th grade Israeli school children.Int J Ment Health, 2004, 16 (3): 239-251.

[13]ORPINAS PK, BASEN ENGQUIST K, GRUNBAUM JA, et al.The co-morbidity of violence-related behaviors with health-risk behaviors in a popul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J Adolesc Health, 1995, 16 (3): 216-225.

[14]UNGER JB, LI Y, JOHNSON CA, et al.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adolescents in Wuhan, China: Associations with smoking, alcohol us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Inter J Behav Med, 2001, 8 (1): 1-18.

[15]HAHM HC, LAHIFF M, GUTERMAN NB. Asian American adolescents' acculturation, binge drinking, and alcohol-and tobacco-using peers.J Comm Psychol, 2004, 32 (3): 295-308.

[16]GWEDE CK, McDERMOTT RJ, WESTHOFF WW, et al.Health risk behavior of rural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Zimbabwe.Health Educ Behav, 2001, 28 (5): 608-623.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流行病学研究;学生;城市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699-02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学习、交流等便捷的途径。但人们在享受网络这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它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就是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的负面影响之一。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动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在我国,青少年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因上网而引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解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11月-2005年10月进行了此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4个省辖市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将各省辖市市区内中学按照类型分为普通中学(含初中、高中)、重点中学(含初中、高中)、职业高中,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学校;然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年级随机选取2~3个班,以所选取班级的所有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学生12 860名,获得有效问卷12 64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3%,其中男生6 076名(48.1%),女生6 565名(51.9%);初中生5 080名(40.2%),高中生7 561名(59.8%)。年龄最小13岁 ,最大19岁。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影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成瘾行为是其中一部分调查内容。由经过培训的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班级教师不在现场,允许学生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予填写,并声明对学生填写资料进行保密,整个调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根据Young[2]网络成瘾诊断量表:(1)过去7 d内,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2)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3)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4)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5)上网的时间经常超过预期;(6)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7)因上网不能完成作业或干脆逃学;(8)向家长、同学、教师隐瞒上网事实;(9)因上网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10)借上网以摆脱困境、抑郁、无助或焦虑情绪。 根据Young 使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结合本次调查实际情况,将(2)~(10)指标中出现4项及4项以上者定为网络成瘾行为倾向,将必须出现(1)和至少(2)~(10)指标中的4项者,称为网络成瘾。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运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上网情况 被调查的12 641名中学生总上网报告率为76.2%。男生上网率为82.2%,女生为70.7%(χ2=227.126,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有上网行为的占71.0%,高中生有上网行为的占79.7%(χ2=126.95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点中学(含初中、高中)、普通中学(含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学生的上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162,P<0.01);按年级分组,随着年级升高,学生上网率有增加趋势。见表1。

2.2 长时间上网情况 城市中学生在过去7 d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 h的报告率为9.9%,2 h的报告率为7.2%,3 h的报告率为2.9%,4 h的报告率为4.1%。

2.3 上网目的 城市中学生上网目的中最普遍的是聊天,占70.1%;其次是多媒体娱乐,占66.3%;上网玩游戏占53.2%,通过上网浏览新闻或其他信息占47.6%,查阅学习资料的占43.6%;另外,利用网络下载软件、收发电子邮件、参加BBS论坛的中学生分别占23.9%,23.7%和20.7%;有其他目的的中学生占11.3%。

2.4 网络成瘾行为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2.2%,男生为18.8%,女生为6.1%,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χ2=476.40,P<0.01);初中生为10.5%,高中生为13.3%,高中生报告率明显高于初中生(χ2=22.279, P<0.01)。

网络成瘾报告率为2.4%,男生为3.8%,女生为1.1%,男生明显高于女生(χ2=102.162, P<0.01);初中生为2.1%,高中生为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6,P>0.05)。

2.5 网络成瘾各项指标出现情况 网络成瘾行为中,最高的前3项依次为“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上网的时间经常超过预期”、“不上网时,仍在想网上的内容”。见表2。

2.6 网络成瘾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学习成绩好者为9.1%,成绩中等偏上者为8.3%,成绩中等者为11.1%,成绩中等偏下者为16.8%,成绩差者为22.2%。

2.7 不同家庭类型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父母健全家庭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1.9%,父母非健全家庭为14.8%(χ2=9.95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位居世界第2,网民年龄结构表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网民中学生比例很高(36.7%),绝对数量接近6 000万[3]。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的上网报告率为76.2%,其普及程度与合肥市高中生上网率(75.3%)接近[4]。

学生上网目的中最多是聊天,其次是多媒体娱乐和玩游戏,这与其他报道[5]类似。目前中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更追求网络交友和娱乐功能,上网内容层次不高。如何丰富中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引导他们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使青少年学生更多地关注和应用对学习的辅助功能,从网上获取健康、科学的知识,是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2项指标,能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群体发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特征。网络成瘾的报告率虽然仅为2.4%,但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高达12.2%,说明网络成瘾行为作为精神成瘾行为之一,对河南省城市中学生的危害还是相当高的,值得高度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城市中学生无论上网率,还是网络成瘾率,男生均高于女生,说明不同性别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同[6];网络成瘾行为已对城市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父母非健全家庭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父母健全家庭的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已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受挫,甚至引起与家长、教师的冲突[7-9]。

综上所述,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上网行为已非常普遍,城市中学生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倾向者,并且网络不当使用行为的负面效应比较明显,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重视不当使用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危害,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对中学生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政府加强对网吧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及时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运用网络。

4 参考文献

[1] 林绚晖. 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74-76.

[2] YOUNG KS. Addition to the Internet: 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 Psychol Rep,1996,79(3 Pt 1):899-902.

[3]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8,50.

[4] 谢雯,方东玲,李晓驷,等.合肥市男女高中生上网情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05-207.

[5] 江光荣,胡姝婧, 韦霞霞.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21-122.

[6] 姚应水,高尘,周访华,等.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4-846.

[7] 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9-280.

[8] 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39-144.

[9] 席震芳,张晓阳.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3-155.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7

【关键词】 ;对比研究;学生;城市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079-03

可以导致意外怀孕以及性传播疾病(STDs,包括HIV感染),全世界每年有10%~14%的未婚女青年发生非意愿怀孕,其中发展中国家占20%~60%,每年在发展中国家有(200~440)万次人工流产[1-2],青少年已经逐渐成为当今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在中国,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恋爱、婚姻以及性的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表现在首次年龄提前,目前男、女青少年首次年龄分别约为18.8岁和17.4岁[3],正处于高三或大一年龄段。了解我国高中生发生的现状,有助于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针对性的性教育策略,为此,笔者对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高中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青海、新疆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好、中、差选取调查区域,确定县/区监测点后,在其辖区内采用PPS抽样方法随机选取3~6所普通高中、3~6所重点高中及3所职业高中作为观察单位,分年级采用简单随机方法选取其中的2~3个班,以班内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接受调查。研究对象为高一至高三的在校学生,共回收问卷111 670份,其中有效问卷110 954份(男生52 138份,女生58 816份),有效率为99.4%。平均年龄男生为(16.9±1.14)岁,女生为(16.8±1.10)岁。

1.2 方法 采用无记名自填问卷法,问卷借鉴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的相关内容,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设计《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其他健康危险行为等。调查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担任调查员,在教育部门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限时统一回收,学生独立完成,

1.3 统计分析 数据统一录入,采用SPSS 10.0进行逻辑检错后,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分析性别、年级、不同类型学校及地区间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比较多个百分率之间的两两差异及发生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高中生发生情况 如表1所示,有4.4%的高中生报告曾经有过,男、女生分别为6.9%和2.1%,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报告率都有随年级增加而上升的趋势(χ2趋势=86.48,P<0.01)。

2.2 不同学校类型高中生发生情况 如表2所示,职业中学学生曾经有过的报告率明显高于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Wald=416.15,246.07,P值均<0.01),其中职业中学男生曾经有过的报告率高达10.7%,远远高于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男生(χ2=428.73,219.37,P值均<0.01)。

2.3 不同地区高中生发生情况 如表3所示,各地区男生曾经有过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部地区高中生曾经有过的报告率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高中生,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277.83,275.08,P值均<0.01)。

2.4 高中生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以高中生是否发生过作为因变量,以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年级、学校类型及生活地区)、家庭情况(父母学历、是否与父母同住)、学习情况(是否为住宿生、自感学习成绩如何)以及是否阅读过色情书刊、影像制品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如表4所示,高中男生和女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看过色情书刊、影像制品是男、女学生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父亲高中以上学历、长期不与父母同住(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或留守儿童等情况)、生活在西部地区都是高中生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普通和重点中学就学、自感学习成绩好是高中生发生的保护因素。

3 讨论

所谓“危险”(sexual risk behaviors),是指易导致性传播疾病(包括HIV感染和AIDS)及非意愿性妊娠的与性相关的一系列健康危险行为的总称[4]。由于青少年时期发生更易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如生殖健康问题[5]、感染性传播疾病[5-6]、感染人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7]等,因此,研究者认为高中生的也属于“危险”。

近年来,我国各地有关高中生性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调查报告逐步增多。2002年余小鸣[8]在对北京和天津两市2 531名中学生(11~18岁)的现况研究发现,全部调查对象中承认发生过行为的有69人,占2.73%;近期(调查前3个月内)行为的发生率为1.6%。2003年彭宁宁等[9]在对上海市中学生进行危险行为现状调查发现,6 194名高中生曾发生的比例为2.3%[9]。既往区域性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发生情况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或稍高[10-12]。但由于性问题(尤其涉及到行为本身)的高度敏感性,多数报告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较普遍的共性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那些直接涉及的问卷调查,大多在一些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婚检女性、人工流产少女和少数高危(如)人群中进行。真正在普通高中生中以整群抽样方式进行的、具有全国/省代表性的流行病学调研资料较少。第二,许多调查问卷设置的指标不规范,意义含混,无法获得准确的调查结果。第三,有些研究比较深入,指标较规范,但仅在局部地区以小样本方式进行,无法反映我国青少年人群(尤其在敏感的高中阶段)的发生、发展现状,和国外资料不具可比性,难以进行趋势分析。但是,这些先驱性调查在了解我国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功不可没,也是本调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调查发现,我国高中生的报告率为4.4%,对曾经有过的高中生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下人群特征和规律:(1)男生比女生“易感”。男生曾经有过的报告率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青少年比女青少年更易发生性冲动,为其更易过早发生、在中更多地充当“主角”埋下伏笔。(2)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易感”。随着年级升高,曾经有过的报告率迅速上升,大学生的报告率显著高于高中生,说明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进行不同内容的性教育。对于高中生和大学新生,应当侧重性知识、性态度的教育,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正当的异往;对于高年级大学生,更重要的是提供技能方面的性教育,比如如何拒绝他人的性要求,如何控制自己的性冲动,以及提供避孕知识、避孕工具、避孕手段方面的内容。(3)职业高中学生较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尤其后者)学生“易感”。分析其原因在于,职业中学学生的生活目标伴随其进入职校已相对固定;而重点高中学生有相对更远大的人生期望追求,且为实现这些追求有更具体的安排和实施。提示今后开展性相关危险行为的预防性干预,应以职业高中生人群为重点。一方面要利用同伴教育、生活技能等方式和手段,提供必要的拒绝同伴压力等技巧;另一方面,又要帮助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和生活目标。要帮助他们把这些目标变得尽量切实可行,并能够在一步一步的努力中建立自尊和自信,将对防止其过早发生等发挥有效作用。(4)长期不与父母同住比与父母同住者“易感”。本研究未发现父母高学历是学生发生的保护因素,但确实发现长期与父母居住,即生活在核心家庭或大家庭的学生更不容易发生,提示来自父母的约束和情感支持是降低高中生的重要保护因子。(5)看过色情书刊、影视制品的学生比没看过的“易感”。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看过色情书刊、影像制品是高中生,尤其是女生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说明学生一方面会主动利用多种渠道获得性知识,另一方面色情书刊、影像制品等不良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提示进行适时适度的性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科学的性知识,从而对色情书籍、音像制品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对不同地区高中生的分析发现,西部地区学生的报告率,男、女生均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由于研究的限制,无法深入了解各地区学生不同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高中生的应当引起更多的重视,性教育在西部地区非但不应是空白,相反还应当是重点。

4 参考文献

[1] De BRUYN , MARIA , PACKER. Adolescents, unwanted pregnancy and abortion. Policies, counseling and clinical care. Chapel Hill, NC, Ipas, 2004,5 :1-56.

[2] CHRIS M. Adolescent girls' sexual attitudes and opposite -sex relations in 1970 and in 1996. J Adolesc Health, 2001, 28 :242-252.

[3] 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出版社,2007:32-34.

[4] KANN L, WARREN CW, HARRIS WA,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1995. J Sch Health, 1996, 66 (10):365-377.

[5] WH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draft global strateg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2007.

[6] UNICEF, UNAIDS and WHO. Young people and HIV/AIDS: Opportunity in crisis. UNICEF, New York USA, 2002.

[7] KENNEY JW. Ethnic differences in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genit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s. J Advan Nurs, 1996, 23 (6):1 221-1 227.

[8] 余小鸣,杨溢,杨书祥,等.中学生的现况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2):1 466-1 467.

[9] 彭宁宁,罗春燕,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一):艾滋病及的知识态度行为.中国校医,2003,4(17):97-99.

[10]孙江平,马迎华,陈虹,等.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一):艾滋病及的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1,6(3):202-204.

[11]陈晶琦,李祥虹,王兴文.高中学生2062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74-375.

[12]谢立春,忽兴泰,尹璐,等. 深圳和香港青少年性知识、态度、行为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10-113.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篇8

(一)加大宣传,注重普及,狠抓精细化管理

1.建立我区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的长效机制。逐步加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认真组织实施201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依据《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实施方案》要求,按照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做好现场检测和数据汇总工作。

2.积极主动开展健康教育和普及宣传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健康校园”活动,并实施动态管理。在疾病预防、青春期教育、科学膳食、爱眼护齿、禁烟控烟及艾滋病宣传等方面开展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意识。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

3.继续搞好“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红十字宣传教育和自救自护演练活动,继续开展评选“红十字学校”和“红十字好少年”活动,培养人道、博爱的红十字精神。

4.努力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工作。实施“爱眼防近”活动计划,对学生用眼和近视情况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的建议对策。落实中小学眼保健操制度,每年4次对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普查,普及科学用眼的知识和方法。

(二)抓住重点,注重实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1.全力做好学校传染病及常见病的防控工作。严格学校疫情报告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系统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制度,将市教育局和市疾控中心的“疫情监控系统”和“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系统”的报告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做到“人员、设备、时间”三个落实。

2.认真抓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实施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层层签订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书,并纳入对学校年终考核指标,确保饮食安全“零事故”。

3.规范搞好学生体检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按照《省中小学健康体检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建立健全学生体检制度,加强学生健康体检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体检项目,提高体检工作质量。

上一篇:走访情况汇报范文 下一篇: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