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2:33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篇1

调研工作采取资料调查法、个别访谈调查法、表格调查法等方法,分2个层面进行:一是各地填报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表;二是从每县(市、区)中随机抽取4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全市33个乡镇和60所中小学,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调研人员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和分析,对所查数据从多个侧面进行了认真核实。

调研工作得到各县(市、区)的大力支持,各地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为调研组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一、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根据各县填报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表统计,目前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基本情况

专任教师数教职工数编制数空编超编数

小学216092392723144783

初中137111641220434-4022

高中5426687850901788

合计407464721748669-1451

全市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基本情况(见表2、3、4、5)。

表2全市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基本情况

30岁以下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51~55岁56~60岁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小学424317.7278411.6265011.0319813.3383516.0303712.6418017.4

初中374622.8389923.7230914.1169210.314428.79725.9235214.3

高中213631.1121017.687212.65568.12493.62533.6185126.9

表3全市中小学教师职务结构基本情况

高级教师中级教师初级教师未定职教师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小学1690.71274353.21021042.68053.3

初中11847.2720143.9765046.53772.1

高中83112.1196728.6361752.64636.7

表4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硕士及以上本科专科中专中专以下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小学13155.5997841.71212950.75052.1

初中478729.1902655.0241014.71891.2

高中30.04448565.278011.3150021.81101.6

表5-1全市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情况

思想

品德语文数学外语自然社会信息

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其他当年

不任课

小学教

师数量56089477800776705498355646530421139232

所占百

分比(%)2.641.436.13.63.32.31.62.92.51.90.61.1

表5-2全市中学专任教师学科结构情况

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信息

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

技术其他当年

不任课

中人

数1026220423798455647998858811842386531351297108613

%7.516.117.46.24.15.86.46.413.42.83.92.52.10.84.4

中人

数32984683751047426823729574214524813517910261

%6.115.615.49.48.74.94.45.413.72.74.62.53.30.24.8

二、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向城区集中,城区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造成了教师在区域分布上严重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

2、教师队伍各学段均缺编。由表1可见,小学段超编783人。但据调查分析,实际小学缺编严重,一是非教学人员(多为接班)比编制规定超660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3%;二是外借教师550人,占小学专任教师的2.5%;三是病休教师(重大病号)2085人,占小学专任教师的9.6%;四是联校机构占用小学教师编制1290人,占小学专任教师的5.9%。合计占用小学教师编制4585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21%。若与超编783人相抵,实际缺编3802人;初中段缺编4022人;高中段超编1788人,但与办学规模相比,仍存在惊人的缺口。目前我市高中在校生12.1万人,是五年前的2倍,而编制仍以五年前在校生为基数,实际应增加编制4615人,高中段缺编2863人。因此小学和高中实际缺编6665人。

3、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配套。小学段语文、数学教师基本够用,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外语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初中段化学、地理、历史教师富余,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编严重;高中段整体学科教师缺编。据调查,有的学校教师总体上不缺编,但某一科或几科教师偏多,有些学科却无专业对口教师。被调研的村小学及教学点的一、二年级均长期实行包班教学,包班教师一般要教小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运河两岸、音乐、体育、美术8门课,长年累月一个面孔贯穿始终,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现象。农村小学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教师,英语、信息技术、体育及艺术规定的课程均未能正常开设。80%的乡镇中小学没有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某乡镇四处完小三个教学点中没有一名音、体、美教师,上音乐课只能靠听录音带,搞歌咏比赛,开运动会都十分困难。小学外语缺口最大,某乡7处完小和教学点没有1名英语专业教师;某镇5处完小,4个教学点没有1名英语专业教师;某乡小学只有1名英语教师,只能跨年级教学和“走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教职工构成结构不合理。非教学人员占教职工比例偏大,全市中小学非教学人员编制5143人,实际超编1328人。

5、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据统计,全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46岁以上的占46%。某乡共有小学教师84人,平均年龄47.2岁。目前,全市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状况呈倒金字塔结构,学段越低年龄越大。

(二)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两少一多”。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被调研的33个乡镇中有32个乡镇的农村小学没有音、体、美专业教师;80%的农村小学没有专业英语教师;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一人是专业教师。聊城大学曾对来自4个县参加培训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是多数达不到初中英语水平。二是正规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少。某县两个乡镇的小学教师中,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不足10%;乡镇中学教师中,第一学历为师范院校专科毕业的教师仅为3%。其他教师第一学历均为电大、教育学院、中师或是接班人员。某乡镇中学第一学历正规师范专科毕业3人,其中1人是校长,1人是教务处主任,只有1名专任教师。三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多(见表6)。据调查,某乡镇民师转正97人,占全乡小学教师的61%。由于民办教师普遍学历偏低,未接受过系统教育,自我更新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差,年龄偏大,总体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某办事处民师转正的小学教师中经常被学生家长电话投诉的达13人,另有5人主动申请离开教学一线;某乡一民师转正教师长年在教学点教小学1、2年级数学,由于学校合并改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但分数式她都不认得。

表6全市农村小学民办转公办教师数及所占比例

教师数民办转公办教师数比例(%)

全市18945942649.8

(三)我市中小学代课教师依然大量存在

1、分布广泛。从地域看,多数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代课教师,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情况愈严重;从学段看,小学和高中代课教师较多,初中相对较少;从城乡看,代课教师在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较为集中,城区中小学总体偏少,主要存在于高中学校。

2、数量较大。根据调查表统计,目前全市代课教师有2690人(参见表7)。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有的县在调查表中显示没有代课教师,但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代课教师。一些县代课教师数量很大。某县代课教师总数达到1699人,占该县全部教师数的20.4%;某镇代课教师79人,占该镇教师的31%。估计全市实际代课教师约3500人。

表7全市代课教师数及所占比例

教师数代课教师数代课教师比例(%)

小学2160921379.9

初中137112241.6

高中54263296.1

3、素质不一。高中段代课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年富力强,很多已成为学校的骨干;初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代课教师素质偏差,不具备教师资格的社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有的虽具有相应学历但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隐患较多。国家已禁止使用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的存在隐患较多。乡镇政府大多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在管理上放任自流。在聘用上,有的由乡镇统一招聘,有的由村庄自行聘用,有的由学校自主招聘(按照规定,乡镇和村没有中小学教职工的招聘权)。招聘后,大多未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在使用中,受当地财政或领导换届的影响,代课教师时有时无,去留不定。他们看不到发展前景,存在着临时观念,人心不稳,而且都有强烈要求转为正式教师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引发许多纠纷,这些都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及教育稳定的消极因素。

(四)教师健康状况不乐观

被调研的乡镇中患偏瘫、心脏病、癌症、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教师一般有一二十人,一旦不能上岗,大都本人出资外聘代课教师。某县若学校支付代课费,财局不仅通报学校还扣发患者20%的工资。患颈椎病、腰椎病、咽炎等慢性职业病的教师就更普遍了。而教师的医疗保险还非常滞后,多半实行的是合作医疗性质的医保。某县医疗费在1000元以上的部分报销50%,1000元以下自费。

(五)教师工资仍有陈欠

调研发现,部分乡镇教师工资陈欠尚未还清。某镇党委、政府2002年12月15日为解决同年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书面同意联校贷款37.5万元发放教师工资,并承诺本息由镇党委、政府偿还,时过四年本息已达52万元,当时承诺仍未兑现。52万元的债务压在联校校长身上,每逢过年校长四处躲债,无心考虑教学工作。同时该镇还欠2001年6个月的教师工资。

(六)农村中学有负债运行现象

某县三个乡镇由于“普九”和功能性用房建设分别负债50万元、100万元、170万元。欠债只能从每年收取的学杂费中偿还一些。07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后,债务偿还成为了问题。

(七)经费拨付运行不畅

目前,县教育经费拨付是由县财局拨到乡财所,由乡财所拨到乡中学或联校。而乡财所拨付不及时,影响正常教学。某乡2006年的生均公用经费5.2万元,县、乡两级政府各承担2.6万元,县财局已足额拨付到乡财所,但乡财所不仅乡政府承担的部分未拨付,县财局拨付款也未划拨。

(八)摊派教师订阅党报党刊

11月中旬正值报刊订阅高峰,某镇党委下达2007年党报党刊订阅一览表,全镇中小学教师要完成5.6万元的报刊摊派任务。夫妻均为教师的就要订阅2份聊城日报,需547.20元,教师意见很大。镇委要求,如果完不成任务由乡财所扣学校经费。

三、原因分析

(一)师资配置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从2001年开始启动,2005年起在中小学全面推行。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要求,调整各学科专业师资配置,必然会出现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不足,而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剩余的现象。二是教师学科间调整措施及力度未能及时跟上。一方面部分教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专业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对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普通重视不足,没有按时开足课时。三是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师资整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部分农村教师观念和教法陈旧。四是教师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新机制未能有效构建,知识更新与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少,缺少持久有效的专业支持。致使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很多青年教师纷纷外流,导致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

(二)教师编制标准不适应我市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市农村小学缺人问题主要是编制标准低和班额小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农村小学编制标准未能体现“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力求精简和高效、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编制核定未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出现了“一刀切”现象,农村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与城市倒挂。

据专家测算,现行的农村教师编制标准须在校生达到300人时才适用[1]。农村人口分散,效能不便,很难达到这样的学生规模。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到了极限,受走读半径限制小学(教学点)仍然比较多,分布较分散,班额较小。据统计,目前农村小学班额在35人以下的班级占60%(其中班额在25人以下班级占25%),这使得农村小学按编配人无法满足需要。根据目前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如果按山东省执行的城镇师生比1:19核准编制配置师资,并折合成班级数计算,或者按教育部每班配备2.1—2.4名教职工的折算标准,基本符合我市的状况。

高中教师缺人问题主要是核编工作滞后造成的。省里规定,教师编制三年一核,上次核编是2003年,依据2001年高中在校生人数。“十五”期间,我市高中规模逐年扩大,至2006年,学生数已经翻了一番。但教师编制没有随高中规模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教师补充出现受编制所限的困难。

(三)教师队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真正落实,有关政策规定未能完全贯彻执行。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中小学教师的职能(招聘录用,调配)仍没有到位,难以统筹调配教师资源,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有的县(市、区)还没有将教师的管理权上收到县;已经上收到县的,尚有部分没有按照规定将教师人事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教师管理某种程度仍处于多头并管状态。

一是教师流动困难。某县县域内教师流动需县长签字、编办审批,乡镇政府同意,县财局认可,方能进行调配,县教育行政部门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调剂教师很困难。该县一个镇中学超编教师45人,向本镇缺编小学调配分流,至今一个也调不动,该镇小学由于缺教师,联校不得不外聘25个代课教师,每月支付7500元代课费,用生均公用经费垫付。二是教师补充不及时。从表8可以看出,小学、初中新教师补充数远小于自然减员数,教师进不抵出。某县自01年大中专毕业生直接分配政策取消后,至今尚未向农村小学、初中补充过新教师。其他县补充的教师多是到高中学校任教,能派到农村小学、初中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某乡中学八年没有补充过教师,建校三十年没补充过音乐专业教师。某乡联校校长说:若再不补充年青教师,小学校长已选不出来了。三是教职工分流工作做得不到位。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要参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分流政策,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分流工作。但大部分县对非教学人员及年龄偏大、教育教学能力和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教师没有完全按规定进行调整和分流。

表82003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调出、自然减员和补充新教师情况

A.自然减员和调出人数B.补充新教师情况C.净增教师数

(C=B–A)

小学16741113-561

初中1182790-392

高中6811563882

2、农村教师待遇未落实到位。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城乡中小学教师同工不同酬。大多数县没有给农村教师落实“三金一补”的社会保障政策,个别县还存在城乡工资两个标准,仅有个别县落实了国家和省出台的农村教师上浮一级工资的政策;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比较差,大部分农村小学多人一个办公室,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成为标准的走读教师;初中教师双职工有一间宿舍兼办公室,单职工没有宿舍。

(四)财政投入不足,制约了人员补充和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从根本上讲主要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的。有的县(市、区)领导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承诺多,行动少。在中小学教师缺编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基础教育人力成本而不愿引进正式教师。尽管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大多数县区农村教师的工资是由乡镇财政划拨到县财政,再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实质上仍由乡镇财政负担。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乡镇财政紧张,仅保障现有人员的工资就存在很大的困难,无力再承担新分配教师的工资。因此,乡镇政府普遍拒绝接收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

四、对策建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新的历史起点为契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当、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一)启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采取倾斜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积极做好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建立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交流制度。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解决农村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

一是有计划统一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制定中小学教师招录规划,根据学段和学科结构先急后缓,分步实施。小学段音、体、美专业教师每完小需各配1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两完小配1人,英语专业教师两完小配3人,同时兼顾专业语文、数学教师每学科4人,每乡镇一般4处完小,共需28人,全市共计3640人,可分三年补充;初中段分三年为每乡镇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每学科招录1名正规师范类专科毕业的教师,每学科有1位带头人,全市共计1200人;高中段要按现有学生数核算编制,缺编人员可分三年补充。

二是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占用或者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要开展专项督导活动,对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彻底清理的县(市、区),建议在全市范围内通报批评并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三是精简、压缩非教学人员。对不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教育部门应会同人事部门做好安置工作。年轻教师可参照公务员分流政策安排进修或直接分流;年龄较大且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建议实行离岗政策,离岗年龄参照机关单位改革53岁,待遇不变,不占编制,这样可节省编制10513个,其中小学5698个,初中2838个,高中1977个,用于招聘新教师;非教学人员超编的学校,应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其中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调整到教学岗位上去,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坚决予以分流;建议为重病教师办理内退,不占编制;精简联校机构,一般联校机构9—20人不等,且占用教师编制,建议联校机构设3人(1个校长,2个工作人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撤销联校。

四是积极稳妥地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建议出台措施,依法逐步清退代课人员,坚决杜绝聘用代课人员的现象。

(三)加大资金投入,有效解决师资流失问题。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改变目前教师工资和教育经费的发放途径,实行“校财局管”。既解决了教师县域内流动的问题,免去乡政府、县编制、财政部门繁琐的手续,又保障了学校经费及时到位。各县(市、区)要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国家规定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档工资的政策规定,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议落实农村教师的“三金一补”社会保障政策和发放农村教师岗位津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仍执行的20年前的标准(15元/月),建议适当向上调整,且随工资按月发放。

(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

一是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教师队伍县域内统一管理。各县(市、区)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市委组织部等联合下发[2004]8号及市委、市政府两办[2005]30号文件的规定,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和校长队伍的管理,真正做到还权与教育。目前,这一政策市直学校落实较好,自2005年市直学校解决入编教师310人,2006年又解决96人,市财政每年增拨经费800万元,到2007年市直中学37个空编将全部解决。建议各县(市、区)政府,尽快受权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招聘和调配农村急需的中小学教师。

二是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办法。改变现行以县为单位按学生数核编的办法,试行以学校为单位,按班级数兼顾班额的核编办法(大班额按人数,小班额按班数)。改变由县编制部门直接核定到学校的做法,实现由县编制部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额,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额内,科学确定中小学教职工工作量,依据在籍学生数、标准班额、每班教师定员等指标,计算并分配中小学编制数额;创新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建议县(市、区)政府仿照县财政预算由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做法,将当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方案交县人代会审议通过,实现人大监督、政府保障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各县(市、区)可根据学生数量、学校布局调整、本县财政状况、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等,及时调整教师编制数量,实现县域内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

(五)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督导评估。建议市政府在教育综合督导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督导,其中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督导。督导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的落实、《县级政府近3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制订、县政府关于中小学教师招录计划、农村中小学急需的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的招录情况、教师工资发放机制建设、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落实情况、乡域内、县域内教师人力资源调动、交流、配置状况等。

(六)其他建议

1、每年为教师进行一次健康查体。

2、在乡镇驻地尽快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3、建议采取开放式的教师招录方式,走出去,到省内外的高等院校引进本专科人才,形成多元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

4、县级政府要把解决农村中小学陈欠工资及建校过程中形成的债务问题列入重要议程,认真解决。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篇2

摘 要:近年来,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注重与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以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为例,总结我们两年来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做法与取得的经验,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探讨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专题报告;软件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JY2010G09);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Z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京教高办20083号)。

作者简介:孙昌爱,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王昭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段距离[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说来,众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侧重点[2];在课程教学方面,基本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学内容依然比较陈旧,缺乏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考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标准化考试方式[3]。这样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支持与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众多高校近年来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资助大约15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改项目。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针对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中开展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1]。本文进一步总结研究性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报告两年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两年前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博士生课程“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硕士生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专题报告为载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尝试。本文以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难点)是听课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硕士生、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来自非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软件工程,而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软件工程基础,针对听课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做到差别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共计36学时,教学大纲与课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软件工程(甚至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少),教学内容中涵盖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学;针对已经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安排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兼顾软件工程新进展,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

根据实际教学时数与学生特点,专题报告的主题、组织方式与进度稍有变化。表2总结了2009年度与2010年度专题报告的设置情况。

1) 专题报告的主题通常安排在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对象方法或技术的新发展,如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2)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如软件测试新进展,需求工程新进展,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3)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环节,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自动化。

2) 通常在课程第一讲中列出本年度拟开设的专题报告主题与进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如果报名的学生超出预期人数时,通常将专题报告优先安排给有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

3) 专题报告的组织方式分为教师报告与学生报告。其中,教师报告一般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介绍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如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可邀请工业界资深工程师做报告)。学生报告从选题、文献收集、讲稿准备与演讲、回答问题全部环节由学生完成,通常由组长安排与协调报告的分工,任课教师监督报告的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任课教师在专题报告前组织试讲,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主持专题报告,学生演讲并回答观众(包括教师与听课学生)问题。为了鼓励讨论,专题报告中演讲环节不超过70分钟,提问环节不少于20分钟。

在讲授软件工程类课程时,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设置课程大作业环节。课程大作业可选择“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一个小型实例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生选择专题报告,原因在于专题报告不仅有助于上述诸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后续培养环节(如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有很大的帮助。受限于课时,我们不得不限制专题报告的数量。另外,我们发现专题报告是否成功涉及众多因素,报告选题、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态度与投入、学生的演讲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对专题报告的准备、试讲与演讲等诸多环节的指导与建议)等,其中学生的投入与态度最为关键。

两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引入专题报告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诸多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题报告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是学科发展前沿,由学生完成这样的专题报告,可以领略该领域前沿发展,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2) 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模式实施,学生提问与回答环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查找资料文献,快速把握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由于专题报告的准备与演讲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5)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专题报告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短期内的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众多听众,并能回答来自听众的提问,这个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

2 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围绕教材、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专题报告的投入、专题报告的收获、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3。其中,问题5与问题6是针对选择专题报告的学生设置的,选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的学生回答其他类似的问题。

注册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项“专题报告”(原计划完成5个专题报告,因准备不充分取消“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专题报告,每个专题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课程论文。注册2010年秋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项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其中部分专题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课程论文”,7人完成“课程设计”。表4总结了2009年与2010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确认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是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不存在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2)课时量不足;(3)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调查问题(1)、(3)和(8)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5),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仅有小部分学生推荐了合适教材。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适,少数学生(2010年仅为5%)认为深度不够;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5%)认为内容过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5%和89%)赞成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11%)反对采用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

调查问题(2)和(4)与学生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满意度有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6),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任课教师胜任课程教学任务,只有1名学生(2009年)回答仍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8%和95%)满意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多的学生认为专题报告的教学形式新颖,部分学生觉得可以进一步增多专题报告的数量;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2%和5%)认为还需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学生的认可。

调查问题(5)和(6)试图了解学生在专题报告中的投入与收获情况。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7),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超过15小时(或阅读文献超过10篇);少于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少于15小时(或阅读文献不超过10篇)。然而,100%学生认为专题报告收获大,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锻炼了文献搜索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讲稿准备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但部分学生投入不足,影响了专题报告的质量。

调查问题(7)和(9)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改进意见相关。返回调查问卷中(见表8),绝大多数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均为92%)回答收获较大,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8%的学生未回答课程学习的收获。半数以上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54%)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如部分学生提出应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时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较大收获,部分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调查结果,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诸多的创新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必须指出的是,从专题报告中受益较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并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还应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此外,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限制,如建设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鼓励灵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进研究性教学效果。

3 关于提高研究性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关键。

1)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与投入研究性教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并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成效令人怀疑。国外(如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本科生层次上已经广泛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我国学生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 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以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不仅熟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花相当多地精力组织学生探索前沿领域,辅导学生准备专题报告。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挥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3) 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合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革新,它牵涉到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授课规模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是“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课程设置零散、部分课时量设置过少;课程考核仍强调以考试为主;授课规模庞大[3]。如不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性教学实施起来必然举步维艰。

4 结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尖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我们探索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取得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建议,此项调查及探讨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昌爱. 面向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37-40.

[2]陈笑蓉. 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3):45-48.

[3]孙昌爱,骆四铭. 适用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高质量教辅并重的小班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SUN Changai, WANG Zhaoshun, WANG Chengyao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Recently, many universities have realized that exploratory teaching may be crucial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ut many efforts to encourage attempts and exploration of exploratory teaching.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kind of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which is illustrated and summarized through teach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s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We further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exercising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aiming at achieving a better performance.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an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very helpful to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hina.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实践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4月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在200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再次明确要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从2010年起至今北京城市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英语(国际商务)专业进行了相关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结合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实践,作者对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毕业论文的现状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学术气氛浓厚、重复率高。多集中于“商务谈判的技巧”、“商标的翻译策略”、“商务广告的语言特色”等,与商务实践密切相关的文章寥寥无几。学生在选题上还是侧重于文学和文化,没有充分体现出商务英语的专业方向性。多数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内容脱离实际,没有注重毕业论文的自身价值与实际意义。缺乏实证分析,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同学撰写的内容与将来所从事的商务活动毫无关系。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指导教师布置的论文题目独自搜索文献、分析整理资料、缺乏了团队协作、限制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如果毕业设计能够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撰写必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与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与实践

1.毕业论文改革的形式和内容。

掌握商务文书的基本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能,能运用娴熟、得心应手地撰写各类商务文书是衡量现代商务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准。根据我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学生实际情况和商务文书撰写的难易程度,英语(国际商务)学生选择商务报告中的调查报告(SurveyReport)开展毕业论文改革。调查报告具体要求:调查报告由2人共同完成,学生需进行社会调查、访谈或其他调研方式。要求调查报告的字数不少于5000字英文,其中含1000字中文概要,调查问卷样卷和访谈提纲样卷为中英文对照版。

2.行业人士进行调查报告撰写的指导和培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商务文书的撰写规范,行文要求,专业安排了行业人士对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了指导和培训。调查报告撰写的培训方案:调查报告撰写指导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调查报告的定义、结构、撰写过程进行宏观指导;第二部分主要讲解调查报告的研究方法、资料的收集与研究、问卷和访谈内容的设计;第三部分调查报告的选题和开题指导。

3.调查报告双导师指导的管理与监控。

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指导模式是依据北京城市学院办学目标和特色,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通过校内英语指导教师与来自其他学院跨学科或者行业的合作导师“双导师”联合指导,重点实施理论学习环节、调研环节、理论与实践整合环节等双导师式培养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选题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指导教师严格把好选题关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条件。校外合作导师提出若干个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操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毕业论文选题来自于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既体现了实际应用价值,又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学习环节。为了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入第七学期的学习和第八学期工作岗位的实习,我们将理论环节的学习提前到夏季小学期。由校内指导教师和行业合作导师进行联合讲解。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开题报告准备等环节。调研实践环节。在夏季小学期结束后的暑期,学生要开展为期约4周的调研活动。在调研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监督和指导学生的调研实习实践活动,补充学生理论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商务实操能力。在这一环节,校内英语指导教师也需要及时与校外指导老师沟通,协助学生完成调研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整合环节。学生在调研实践活动后,即完成问卷发放和访谈活动,回到学校进行调研报告的撰写。学生需要在这个环节听取校内英语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建议,展开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双导师综合评定给出毕业设计的成绩。答辩环节。采用校内老师和行业人士联合组成答辩专家组,对调查报告中涉及的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提问,双导师以及答辩专家组综合评定后给出每组同学毕业论文成绩。对于学生各项成绩的评定,第一指导教师占总成绩的60%,第二指导教师占40%。专业要求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严格进行前期、中期检查与考核。如果因为教师指导不力,学生没有圆满完成毕业设计,将追究校内导师的责任。对于毕业设计工作不认真、投入不够、完成质量差而又达不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部将根据毕业设计要求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指导模式强调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弥补了高校英语教师缺乏商务实战经验的弊病。“双导师制”将显著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从而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巩固发展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日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4.调查报告的评审标准要适当调整。

毕业论文评价体系是引导毕业论文工作的杠杆和指挥棒。重点考察学生毕业论文的原创性、实效性,即毕业论文必须是学生经过努力研究真实做出来的,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某一个问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水平。在评价程序上,整个撰写过程采用双导师(校内英语教师与行业专家)综合评定和指导,在评审的各个环节均采用英语教师和行业专家双评审制度。评分标准也相应地区别于传统的学术论文,例如在选题上要评定“选题是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符合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要求”;调查问卷的设计上要评定“调查问卷的结构、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较为清楚地说明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上要评定“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图表对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和数据进行恰当、科学、有效分析”;在调查报告整体质量上要评定“研究结果摘要部分:论述清晰;正文部分:理论运用正确,数据分析科学、合理,论述充分,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结论与建议部分:结论正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调查报告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全文专业术语使用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毕业论文的答辩和评审标准都结合实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得体性和公平性。

三、政策建议

1.深化毕业论文以及配套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以毕业论文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使教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学校与企业和政府建立实践教学合作关系;请行业专家到学校授课或开办讲座;提倡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教学;鼓励英语社团组织承接社会项目;等等。

2.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教师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课题研究、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等,并且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学校派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企外贸公司挂职锻炼,以此来增进教师对社会的了解,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渗透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也可以将具有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各类人员融入到教师队伍里。通过上述措施,强化学校的实践人才培养特色,加快相关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学条件的改善步伐。

3.毕业论文的体裁和形式多样化。

毕业论文体裁可以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特点,体裁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论文,而且可以将其拓展为商务实用文书的撰写和商务情景的模拟。前者包括标书的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广告策划、营销方案等,后者包括商务谈判、国际会展、商务洽谈、产品推荐会情景模拟等。毕业论文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均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各尽所长、发挥集体的智慧。

参考文献: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R].

[3]李志生.建筑工程招投标实务与案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刘晓辉,魏俊玲.浅谈经济全球化中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商贸,2009,(15).

[5]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R].

[6]四川大学新闻系拟取消本科毕业论文[EB/OL].四川新闻网,2009-10-11.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篇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于中学各个学科来说,作业都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的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许多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历史作业模式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完成历史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传统历史作业模式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欠缺;

第三、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使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思维方式容易程式化,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不大;

第四、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式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存在的这些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针对上述这些传统落后的作业模式,试图通过调查、实验、论证、分析、研究,找出这些传统作业模式的缺陷,并针对这些弊端,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新颖的历史作业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通过这些新方法使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理念,同时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感受,让学生们由过去的应付历史作业到现在的喜欢做历史作业,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新颖有趣、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历史作业之中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愈加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课题名称的界定

所谓“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课题名称的解读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作业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研究,对于教师,在研究中试图给他们一种既能全面掌控学生,又能逐步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带给他们一些自己比较喜欢、便于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在课题研究方向上,我们紧扣“创新”二字,从理念和方法两方面入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将有趣和有效两点结合起来,总结开创一种先进的历史作业布置与评价理念和一些新颖灵活的作业布置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还要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教师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召集课题组及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论证,并在实验班级进行有效的尝试,进而总结出一些对历史教学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作业布置理念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听课调研、师生座谈、跟踪实验并结合有关文献理论的研究等方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x年4月初——9月初)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讨论研究筹备课题的申报立项等工作,并将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即由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申请报告,并考虑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即开题报告);考察并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即陕鼓子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课题组成员张涛老师具体参与实验,并负责搜集和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编写和收发问卷调查表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研究之前,要对课题实验学校以及周边一些高中进行走访调查,力争掌握更多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将涵盖各校历史老师对历史作业的常用布置方法;学生对各种作业布置方式的看法;老师对历史作业布置的一些想法及学生对作业布置方式的建议等。

2、中期实验阶段:(201x年9月中旬——201x年1月上旬)

(1)课题组将对调查搜集到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整理,并针对整理出来的数据,初步得出区域内历史作业布置上的问题所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吸收国内外的一些优秀历史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的奇思妙想,来展示一套先进的的作业布置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

(3)结合课题实验学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划定的高一年级六个实验班内进行分层次、分组别的具体的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一些操作性较强而且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

(4)在充分验证、反复实践之后,课题组将对有关作业布置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汇总、成文,由课题实验老师撰写阶段性教学实验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实验小结。再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小课题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结题阶段:( 201x年元月中旬——201x年5月底)

收集前期所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由张涛老师撰写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主件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交给西安市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准备好所有课题研究的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等待结题。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成果预期

1、总结并推出一套全新的历史作业布置理念;总结出若干套具体的历史作业布置方式供教师借鉴;

2、在实验学校老师中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风气;

3、能让这种全新的作业布置模式带给学生对历史作业的热爱并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4、进而通过教研室,逐步在全区推行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改革尝试。

二、课题成果的呈现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研究论文;

3、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形式下的作业布置实例若干;

4、《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5、《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中期报告;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MPA论文规范;公共管理;应用型研究生

公共管理硕士(MPA)是适应现代社会管理日益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主要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我国MPA是2000年设立的第10个专业学位,国务院学位办在10年中先后批准了四批高等院校共100所大学作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院校。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1]这表明MPA专业学位的教育培养模式,与一般的学术型硕士培养的目标、特点和标准应该有所区别。MPA的教育培养模式的导向应为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在公共管理应用型导向的教育培养中,MPA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高校培养水平的综合体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论文的相关要求是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这一要求为MPA学位论文规范指明了大方向,然而关于MPA学位论文的具体标准,MPA学位论文从选题、研究、写作、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目前国内各高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因此关于应用型导向的MPA论文规范和论文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培养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MPA学位论文选题规范与管理

1.引导应用型选题。MPA学位论文选题更加强调其应用价值,应引导论文选题面向研究生任职的公共管理领域,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解决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论文类型可以是管理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政策评估报告及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虽然一般不禁止写学术性论文,但为了避免空洞的理论堆砌、减少论文的重复率,保证MPA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没有第一手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为基础的学术型论文,要求必须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列明其理论创新点。

2.鼓励创新性研究。围绕MPA的培养目标,学位论文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应用型的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不侧重于考察论文的理论创新深度,但是要考察论文是否能够提出工作实践中的新见解和新方法。为了使论文达到一定的深度,在论文选题中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尽量使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从而充分地展现作者的个人观点。

3.规范论文开题报告。MPA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向导师组提交论文开题报告,即设计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论文选题的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该项研究的条件、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及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论证的报告。通过阅读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按论文的类型选用不同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一般应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见解或新方法。选题和文献综述报告一般在3000字以上,并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4.注重开题指引教导。在学生提交论文开题报告之后,导师组要为其举行开题报告会,由学生对论文的选题特色、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措施、基本观点和预期成果等做出说明,并附上论文的写作大纲。导师组要对开题报告作出评价和指导,并作出通过或不通过开题报告的结论。经导师组讨论通过开题报告后,学生方可撰写学位论文。对不合格的开题报告,要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并需延期半年后再次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导师组要提出选题方向性的修改建议和论文研究的具体建议,从而使学生在论文研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二、MPA学位论文写作类型规范与管理

专业学位授予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职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对职业实践领域的知识有创造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反思实践的能力,对实践工作进行深度总结和提炼。因此,针对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领域的管理特点,结合以公务员为主的公共管理者的职业特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要求,本文将应用型导向的MPA论文写作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管理案例分析。围绕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已经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件,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要求:①案例反映的内容必须真实,具有代表性;②论文具有作者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③案例分析要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将实践经验和教训概括、归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分析层面;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引言、案例正文、案例分析、解决方案、结论。

2.专题调研报告。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现存的某方面具体问题,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部门或机构运行现状与突出问题的描述,以及统计数据深入而系统地分析挖掘,剖析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归纳或推论出结论,提出具体对策。要求:①调研分析的对象是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②论文具有作者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样本描述客观、科学、准确,资料数据翔实;③调研报告要以事实为依据,在分析中要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结论和对策要有科学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调研专题的背景与目的说明、国内外研究综述、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调研样本的选取与描述、调研数据分析结果、相关对策建议。

3.政策评估报告。针对某项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或实施后果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评价条件、代价和效果,并提出具体对策或改进建议。要求:①以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的某项政策或管理方案为研究背景;②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分析比较政策或管理方案的利弊得失,提出一定新的观点和见解;③政策评估过程要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评估过程具有逻辑性,对策或改进建议要有科学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政策或管理方案说明、政策或方案比较分析及选择、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结论。

4.公共管理对策研究。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原因,设计可行性解决方案,并进行方案的论证。要求:①研究目的是发现部门或机构现存问题、从而设计解决方案;②借鉴国内外理论模式和相关实践经验;③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辨析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问题描述、成因分析、备选方案的提出及筛选、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对策建议。

三、MPA学位论文研究流程指导与管理

自19世纪以来传统大学所固守的一切为了科学和学术的洪堡理念[3],在20世纪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日渐成熟,并成为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专业学位教育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学生至上的理念。

MPA研究生虽然主要是由公共管理人员这个群体构成,但是学生的学科背景、职业技能、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尽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研究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研究训练,加之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本身存在着诸如工学矛盾、与同学的沟通少、与导师见面机会少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完成论文研究,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所以,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相比,MPA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需要加强指导与服务。而研究生指导老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应该加强与在职研究生的沟通,了解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可靠性[4],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渗透到学生的论文之中,从而提高论文的创新性和研究深度。为了加强学生与导师的沟通,需要通过制定MPA选择指导教师的流程、MPA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流程,通过制度督促学生与导师的联系,加强导师对论文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同时,导师按照学术规范要求对MPA论文的内容结构及格式等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指导,从而帮助在职学生更好地提高论文质量。

四、MPA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管理

MPA的学位论文从开题至论文答辩的全过程有几个重要的审查环节,即论文开题评审、论文中期评审、论文预答辩评审和论文答辩的最终评审,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方向性错误,确保论文质量。其中MPA学位论文过程监督与管理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加强论文中期检查。在MPA学位论文研究的中期,要求MPA研究生对个人论文的调研情况、已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尚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案、对学位论文预期目标的基本估价和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形成文字报告,并交由指导教师审查。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科研态度和进取精神、调研工作完成情况、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开展的研究工作是否达到开题报告中提出的预期要求提出具体意见。论文中期检查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2.重视论文预答辩环节。目前许多高校的MPA预答辩或采取内部盲审、或启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查违规抄袭现象、或论文直接送外校审查。我们认为论文预答辩评审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问题来惩罚学生而是更好地提出改进措施来帮助学生提高论文质量。正如美国着名教育评估研究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5].因此,对MPA在职研究生论文进行现场预答辩评审,评委对论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使学生在答辩前的一个月内再次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论文的质量。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篇6

海南师范大学外语系以服务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为宗旨,在当地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与安排下,重组我系英语学科教师教育资源与中学英语教学实践资源,与琼中县基地学校共同建立起为期一年的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计划在琼中县培养10-12名研究型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提高学科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学研究能力,并以他们为种子队员,推动教师所在学校的校本教师培训与反思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琼中县初中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实现琼中县英语学科课程改革和海师大外语系英语学科教学研究的双赢目标,英语培训学校工作计划。

二、培训目标

研究型骨干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英语学科教学能力和愿意对英语教学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的积极态度与基本技能,包括:

1、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教学的目标、具体过程、结果和存在的教学问题;

2、对个人教学有自我监控的意识与能力(包括能够有效观察课堂、记录、反思和讲述自己的教学决策思路);

3、能够对教学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和诊断,并能够处理自己的教学问题;

4、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内容分析、学会对教学进行比较与归纳;

5、能够用有关语言、学习、教学等相关的外语教学理论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推理和解释;

6、习惯于与其他同伴教师进行反思性交流与合作;

7、对自己的教学问题或某种课堂现象能够采用正确方式进行调查;

8、能够对自己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并能将自己的调查过程与结论撰写成行动研究报告。

三、培训内容

海师大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英语学科从06年12月开始至07年12月结束,在琼中县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周末培训活动。

本培训着眼于提高教师个人对外语教与学的个人理解,发展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与对个人教学行为与思维过程进行研究的意识。为此,教师将以所在学校教研小组为单位学会开展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与交流活动,以提高其自我专业发展的技术和能力,特别是进行教学行动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方法、手段与技巧,并通过这种互助性的(Peer-Support)小组研究活动,在交互性的学习与研究中学会总结和扩展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为教师专业的终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矗

四、培训与检测方式

1、主题性集中培训

每次集中培训都以一个教学主题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分析与研讨活动,邀请本县全体初中英语教师共同参与,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全县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化的整体进程,同时为研究型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师教育氛围与同伴教师之间相互支持和交流合作的人文环境。凡积极、认真参加每次主题培训活动、并能大胆发表个人意见的教师均可获5学分。

2、自主性记录培训

每位研究型骨干教师必须填写专业自查表,包括:(1)本校英语教育的水平、条件和问题;(2)本人从教英语的历史及特长;(3)本人参加培训的需求与打算;每次训练后都要撰写训练笔记,总结收获体会;每次校本的小组反思后都要写教学反思日志;培训期间还要通过电子邮箱和写博客的方式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每周至少一次。凡认真完成以上学习与反思记录工作的教师均可获5学分。

3、任务性检测培训:

每位研究型骨干教师必须完成以下专业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学行动研究三项专业培训任务,以便进行培训目标的全面检测,凡达标者可获10学分,执行细节如下:

(1)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任务与检测:

每位研究型骨干教师必须在基地学校或所在学校演示1-2节公开课,清楚描述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结果和所存在的教学问题,接受其他教师的评价与建议,并写出自己公开课的反思报告。完成公开课任务的教师可获1学分,优质课可加0.5学分,能够在反思报告中清楚描述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思想过程的教师可再加1学分(共2.5学分)。

(2)课堂教学研究培训的任务与检测:

每位研究型骨干教师至少要将自己的1-2节课进行录音,转录成课堂话语文本资料,以便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性分析,并在指定时间与地点向其他教师报告自己的分析结论。完成分析文本的教师可获1学分,在分析报告中能正确归纳自己教学行为要点的教师可加1学分,能够在互助组内推广该课堂教学分析方法的教师可再加0.5学分,(共2.5学分)。

(3)教学行动研究的培训任务与检测:

每位研究型骨干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至少1个教学行动调研方案,并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和行动研究报告,完成该任务的教师可获1学分,在研究报告中能正确运用研究方法和手段调查问题、处理数据、进行调查结果讨论的教师可加1学分,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结论进一步进行后续研究、并在互助组内推广该研究方法的教师可再加0.5学分,(共2.5学分)。

教师在培训期间所撰写的其他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实验报告或相关论文、教学实践指导报告等都可分别获1、2或2.5学分。

以上各项培训的学分为20。凡获18学分以上(含18学分)的教师,评估总成绩为优秀、凡获得17-15分的教师为合格,获15分以下的教师为不合格。

评价考核工作由培训导师,研讨小组,及教师本人共同完成。流动学院英语学科工作站将为每位教师统一建立研究型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个人档案(包括纸质与电子两种文本)。评价以量化记分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利于教师的继续发展与本流动学院对我省贫困地区外语教师教育现状的深入调查和研究。

凡检测合格的教师将获得海南师范大学流动学院所颁发的相关证书,优秀的骨干教师将获得海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师范生英语教育实践导师的荣誉称号,他们还可以参与流动学院对其他县的轮训服务工作或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

五、协作管理机构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篇7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的特点体现为:

(1)真实性:

它的真实性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报告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真实,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过程、原因和结果也必须真实。

(2) 客观性:

客观性,指客观地反映事实,忠于事实,不带有调查者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对客观事实随意引申,或不切实际地渲染。

(3) 针对性:

社会调查报告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一些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面”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效性:

(5)、评价性: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续和补充。教师帮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学校所在的地区特点、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疑点,或联系教材的内容问题展开调查,通过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疑问。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调查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确定社会调查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拟定社会调查计划,制定可行的社会调查方案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施社会调查计划,如何从调查对象处获取有用的资料。调查内容最好由学生自选调查课题,教师审查把握原则问题,学生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自愿四至五名同学结合成一个小组,发现身边的一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有目的地的去采访、调查。学生还可以通过家长,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小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关于教师的调研报告篇8

调查报告的特点体现为:

(1) 真实性:

它的真实性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报告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真实,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过程、原因和结果也必须真实。

(2) 客观性:

客观性,指客观地反映事实,忠于事实,不带有调查者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对客观事实随意引申,或不切实际地渲染。

(3) 针对性:

社会调查报告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一些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面”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效性:

(5)、评价性: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续和补充。教师帮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学校所在的地区特点、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疑点,或联系教材的内容问题展开调查,通过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疑问。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调查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确定社会调查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拟定社会调查计划,制定可行的社会调查方案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施社会调查计划,如何从调查对象处获取有用的资料。调查内容最好由学生自选调查课题,教师审查把握原则问题,学生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自愿四至五名同学结合成一个小组,发现身边的一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有目的地的去采访、调查。学生还可以通过家长,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小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消防安全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