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6:41:47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篇1

一、青年官兵心理压力的成因

当前青年官兵心理压力的产生,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部队环境等原因密不可分。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巨大。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社会竞争激烈,对军人的思想观念带来强烈冲击,引起青年官兵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心理品质方面的深刻变化。一些青年官兵由于不能正视现实、缺乏适应能力,容易出现困惑、迷惘、不安、紧张等问题,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二是对军人职业特殊性认识不足。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危险性,军营生活的严格性、军人生涯的阶段性等特点,使青年官兵承受着比社会同龄人更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现在基层青年官兵的主体大都是“90后”,“00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适应环境能力差,在部队的严格要求下,一些青年官兵产生紧张、恐惧和压抑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训练带来严重影响。

三是有些实际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军队执行任务重,节奏转换快,青年官兵的休假、自考、结婚等往往会与执行任务冲突而无法完成,特别是部分青年官兵因家庭发生变故、邻里导致纠纷等这些突发事件往往得不到及时、圆满的处理。购买住房、家庭涉法、两地分居、亲属下岗、子女入托上学、自己转业退伍后的工作安排等实际问题一直困扰着当代军人,引发心理压力。

二、缓解青年官兵心理压力的方法

一是构建心理工作网络,认真了解青年官兵心理压力的状况。坚持把部队的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工作当做一件大事来抓,纳入到党委工作之中。首先是要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心理预警制度,连每月、营每季度、旅团每半年分析一次青年官兵心理压力状况,掌握心理动态,逐级汇报开展心理工作情况,为做好青年官兵心理压力问题研究、疏导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建立心理骨干培训制度,采取选送骨干入院校学习、聘请专家辅导授课等形式定期对心理骨干进行业务培训,提高骨干开展心理疏导能力;建立内部交流制度,通过组织专题调研、座谈讨论、体会交流等形式,强化心理骨干的业务素质。其次是要健全骨干队伍。成立由医院、基层卫生部门组成的心理咨询机构,设立专职心理医生,经常分析青年官兵的心理压力情况,及时做好心理咨询、疏导工作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成立由教导员、政治协理员、指导员等政工干部为主的先期心理压力疏导小组,负责做好青年官兵出现过重心理压力时的教育疏导或心理稳定工作,避免出现严重问题;成立以思想骨干队伍为主体的基层心理信息员队伍,结合思想工作收集反馈青年官兵心理压力变化情况,特别是执行重大任务时个别人的心理反应,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及时报告,以免错过最佳疏导治疗期,有效保证青年官兵的心态时刻保持健康。最后是要建立心理档案。内容包含青年官兵的性格、爱好和过去的心理测评数据结果,还有血型、家族病史、心理情绪变化情况、人际关系状况等多方面,由直接政工领导、卫生部门负责人和心理医生保管,定期更新内容,全面了解青年官兵心理的成长过程。通过积极地构建心理工作网络,及时了解官兵心理压力的变化,从而有的放矢的去缓解青年官兵的心理压力。

二是大力开展心理知识教育,增强青年官兵心理压力调节的能力。重点抓好“三个结合”。一要把心理教育和心理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使青年官兵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看待心理问题;让青年官兵掌握自我心理调控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心理现象,维护心理健康以及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及时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在荣誉、进步、婚恋、家庭等问题上的心理承受能力。二要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结合青年官兵日常的训练、学习、生活,开展一系列青年官兵喜闻乐见的军营文化生活,用真正的军营“精品文化”丰富青年官兵的精神生活。比如,在军营广播中创办“心灵鸡汤”栏目,网上设立心理论坛,讲述自己或身边的心理成长故事,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三要与完成大型任务相结合。密切关注在完成演习、野外驻训、比武等训练强度大、条件艰苦任务中,青年官兵易出现的心理紧张、情绪焦虑等问题,及时打好“预防针”,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个别谈话等形式,把青年官兵反映的共性的心理问题总结出来,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消除青年官兵在大项任务面前的心理障碍,在类似实战的情境中磨练意志品质,不断提高青年官兵尤其是新入伍战士应对困难、挫折等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是认真解决实际困难,注重减轻青年官兵的心理压力负荷。帮助青年官兵解决实际难题是“暖人心、聚兵心”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青年官兵心理压力、促进其投入工作的重要手段。要针对青年官兵实际难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为青年官兵解决好后顾之忧。针对青年官兵个人婚恋难的特点,要统筹安排好休假时间,对于休假回家的人员尽可能不中途召回;针对家庭涉法问题,要认真了解事件原委,主动致函联系地方有关部门,寻求地方的支持和帮助;针对青年官兵患病问题,要加强医疗看护,跟进做好思想工作,对少数因病不宜在部队工作的青年官兵要经常嘘寒问暖,使其在调离或退伍以前能安心服役,防止发生问题,针对青年官兵来队家属住房拥挤和购房困难,要积极兴建和改善家属楼,让青年官兵和家属来得高兴,住得舒心。要和部队所在地政府洽谈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设的问题,让随军家属能够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真正的安心随军,免除青年官兵的“后顾之忧”。

四是营造和谐内部环境,积极引导青年官兵心理健康成长。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员的特点,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因势利导,耐心说服,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环境,。要把科学带兵、文明带兵作为衡量基层干部能力素质的关键环节,每个季度召开士兵代表大会,设置意见箱和举报电话,结合半年、年终总结对干部进行民主测评、交流带兵经验,进一步消除粗暴简单的带兵方法,减少带兵的盲目性。部队领导要着重对心理压力大的青年官兵做到主动关心、诚恳帮助,尤其对有严重心理疾病或处于精神康复期的青年官兵,一视同仁,为他们创造与别人互相交流接洽的机会,使他们减少孤独感,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军营文化生活设施建设的投入,丰富军营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官兵广泛参与,使他们在群众性娱乐活动中得到乐趣,放松身心,减轻心理压力,积极地引导他们心理健康成长。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着力为青年官兵创造有利于发挥才能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篇2

[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原因及对策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1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否定性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的否定。

1、2 评判性

青少年已不是处于对老师崇拜的小学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会评判老师,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嗤之以鼻。

1、3 对抗性

由于生理和心里各方面的成熟,青少年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而父母总觉得自己永远是长辈,孩子永远是孩子,以一种长辈的姿态自居。青少年抗击父母的强势和约束。

1、4 闭锁性

由于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青春期的初高中生,渐渐的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内心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初高中生写日记是很常见的现象,他们往往买那种带密码的笔记本,也会把日记本放在安全的地方。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1、2、思维品质的发展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宽容,有求必应,这样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半点批评和劝告,受不得一点委屈,容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相反,另外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命令式的,甚至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暴力行为之下,这样使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抵制情绪;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此外,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忽视孩子的存在,甚至殃及孩子,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2、2、学校因素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就会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或者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做出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稍微犯点错误就一棒子打死,使学生产生‘‘老师已经放弃我了”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2、3、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但并不应适合中国价值观的信息。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由积极的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指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种赞美,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批评和指责有时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里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指责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逆反心理的调适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美。为了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教师不但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还要注重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轻松的教育氛围。教师要学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

生,要学会倾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敞开心扉告诉老师,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对老师有什么要求,教师都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人生,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工作意图,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2)学校应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3)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

(4)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3、3、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明天,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化解他们的对抗情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不但他们自己需要努力,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4、优化社会环境,更多接触社会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良的社会环境。教育者要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不能把他们局限于学校、家庭,而应该把他们置身于社会。只有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才能使他们更快地社会化,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疏导和调适青少年消极的逆反心理。为此,就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大力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和消除社会阴暗面和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害,阻断产生不良思想的源头,消除滋生逆反心理的温床。同时,应多建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意渗透理想教育、价值教育、创新教育等,将其逆反心理转变成探索创新和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总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7,9(22)

[3]刘孜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杨嘉民,张彤,陈颖.试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1)

[5]高红霞,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

[6]何莉,甘金贤.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与调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7]王云霞,强普霞.略谈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9)

[8]苏碧霞,黄艳明.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07,2.

[9]李争平、王爱莲.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治疗与调适[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篇3

【关键词】逆反心理表现成因调适的措施

近来班上有一个学生小a的家长向我诉说,她的女儿最近一段时期特别不听话,经常与家长对着干,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家长不能多管她,管她,她就嫌烦,父母对她是一筹莫展。虽然我从事教育的时间不是很长,但象女生这样不顺从,甚至是反抗父母和老师的现象,也接触过不少。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是困扰我们教育的一大难题。尤其对私立学校B层次的学生来说,若能找正确的方法来调适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对高部分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就在这浅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调适的措施,希望能够给深受此问题困扰的同仁,包括我自己一点启示: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性及其表现: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和具体表现: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然而当代中学生,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1)见多识广,接受信息渠道多。2)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而绝不随声附和,不再是老师讲什幺、他们就听什幺。3)兴趣广泛,尤其接触网络,更是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今年本人担任高二四班班主任。高二四班是个理科B层次的班级,在教育过程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的,这个班级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是男生居多,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思维异常活跃,同时学生较大一部分的或多或少存在着“逆反心理”,只是有的还尚处于潜伏阶段,而有的学生已经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如:

1.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这在平时的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我印象中较为深刻的是在一次班会课上,我想通过讲述了《白猫与黑猫》的文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与吃苦精神。文章大致内容是两只小猫兄弟的成长过程,小黑猫虽遇到重重困难却自立,自强,成为捕鼠高手:而小白猫一直依赖母猫,后来母猫死,小白猫也最终饿死了。而当我让学生发表看法的时候,班上一些学生故意大谈小白猫是多么聪明,活得潇洒,反正最终谁都要死的,何必要那么累呢等观点。居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趁机应和着。虽然当时尴尬的局面是控制住。可我的心并没有静下来,事后我反复地思考:高二的学生不会不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而是他们所处的心理阶段的叛逆和抵触情绪所致。而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2.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3.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正气无法上升”的局面。

4.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5.更甚至学生公然顶撞老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以上种种表现正是我们甚为头疼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之所以苍白无力,长期存在“隐患”的根源。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原因。

要想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及时的,我们必须先“寻得病因”,这样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开展调适和引导工作。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观因素。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各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青少年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导致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第二、客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良的家庭及学校因素。首先,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再者,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不了解、不尊重、不信任、不公平公正,或教育方法武断粗暴,动辄指责批评、讽刺挖苦,或唠唠叨叨地说教等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孩子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自卑而无助,便破罐子破摔,采取对立的态度,这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不良的社会因素。一、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一些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上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筝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三、“求解药---疏之,导之”——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调适的措施。

因为“逆反心理”是人类意识深层的心理问题,决不是靠“堵、管、卡”等粗暴的方法可以解决的。所谓“川壅而溃”,水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的意识情绪呢?所以我们在了解逆反心理的“病因”的基础上,要求得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进行调适的“解药”———即要坚持疏导原则。

疏导是通过妥善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进入广阔的精神境界,调解消极的情绪、情感,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坚持疏导原则,就是把堵移到导。因此,教师不要轻易责备学生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应引导学生去干这样,去干那样。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妥善的引导。

根据本人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疏导;

1、“多一些微笑”

“微笑是沟通的桥梁”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普通的人际关系,更适用于师生之间。在我的印象之中,读书时自己最喜爱的那些老师大多都是一些和蔼可亲不容易发脾气的人,而整天板着脸孔的那一些呢,上课固然是没心思去听的,下课了有问题也不敢去问。因为他们总给人一种拒人千里甚至很凶的感觉。对待学生,应该友好而亲切,不要动辄训斥。诚然学生犯错让人生气,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真正懂得分辨对错,并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话,他们也就无需我们的教导和指引。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

“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已清楚地说明了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学生和我们一样,都需要情感的交流。多一些微笑,能使大家都很愉快,都拥有快乐的学习和教学的心境,再调皮的、再桀傲不逊的学生,也会接受老师真诚的微笑的。

因此,“多一些微笑”能较好搭建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沟通的桥梁,从而才能避免正面冲突,进而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与学生多一些思想交流

加强感情投入,密切关系是基础。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冷静处理师生矛盾

师生之间难免有矛盾,关键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若处理不得当,其后果不堪设想。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的教育初衷是好的,有时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严厉批评学生或甚至发生过激行为,我曾有闻老师与学生争执,甚至动手的现象发人深省,令人遗憾。看过这样一则资料;一位老师因为教学上的一件小事与学生发生了不愉快,本来是有些误会,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当时比较生气,冲动下大声说了那位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由于事后没有相互沟通,事隔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还在耿耿于怀,在同班同学中相互传说,在本次期中学生座谈中提及了此事,该班学生一致认为这位老师没有修养,而且语言十分偏激,而完全忘了自己的同学也有错。相信如果当时这位老师稍微冷静一下,事态就不会扩大了,学生也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生之间产生摩擦、不愉快时,不管成因如何,老师都应保持冷静,保持理智。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大约都在18~19岁的青少年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也很强。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极为敏感。往往是老师的一言一语都可能使他们激动或愤怒,当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公正评价时,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不尊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逆反心理加重,可能会朝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引起学生的过激反映。这一点,相信老师们都会有同感的。

4)创设情境,探求多样疏导方式。

A利用人际关系进行疏导。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办法。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当发现不良风气,积极地正确利用群体力量进行的正面教育和疏导,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则是非常必要的。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班级班干带头造舆论。这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师单纯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

B要善于把消极的情感和欲望引导到社会认可方面去,因情而导,并使其升华。可以化自私自利为自尊自强,化嫉妒为进取向上,化成帮结伙的情感倾向为热爱集体的精神,化哥们义气为忠诚信义,化打仗斗殴为见义勇为等。教师要创造情境和氛围,使他们体验到升华后的情感愉悦和幸福。并使这种升华得以加强和巩固。

C要引导学生学习点辩证法。青少年的思维尚不成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程度较低,有时人云亦云,有时固执己见或钻牛角尖。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不够,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愿意议论时政,针贬时弊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讨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利用科学的辩证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勉力。”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学点辩证法,使他们的思维逐渐成熟起来。

D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篇4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阻碍青少年接受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对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反而表现出轻而易举的、更乐于接受的倾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实施。教师、家长要了解分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中学阶段,保证其健康成长。

二、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再者,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再有,一些家长身上的不良思想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网络)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认知水平偏差的影响。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逐步产生了社会独立性要求。这种社会独立性要求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用要求小孩子的方法、标准来要求青少年。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同时,随着青少年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杜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折,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番。

当然,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重而复杂的,是因时因地而改变的,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而不能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视其他方面。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

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

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4.注重了解青少年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再次,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

最后,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正确对待,耐心教育,直至学生接受教导。

5.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6.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31.2%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老师偏心,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

7.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青少年往往有意无意地对师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师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教师要学会宽容,要有大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心理发育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呢!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难免犯错误,犯点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教师也就不会为了学生的一点错误而大动肝火了,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了!

总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掌握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实质,了解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6).

[3]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哲社版,2000,(5).

[4]袁章奎,白杨,石艳梅.青少年自我价值感与自信特点的现状调查[J].教育科学论坛,2005,(2).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缺失的主要表现

虽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这种重要性。在实际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缺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略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体现。其中,视学生为“主体”,或者说,把学生看做像教师一样的教育“主体”才能实施有效的人文关怀。但是,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上还停留在把学生仅仅视为“对象”的境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往往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教育内容、参与教育活动的客体,不能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多元需求,施加给学生内容单一、缺少目标层次性的教育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缺乏人文学科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实施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众所周知,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等多种因素。但是,针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而言,更多地是要借鉴和引用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哲学、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疏导方法,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大。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还缺少人文关怀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渗透与融入,缺少基于人文关怀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人文关怀及人文关怀下的心理疏导,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过程,而是一个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过程,这种反思需要提升到哲学的层面,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哲学的抽象层面下沉到个体心理的人文情怀实现过程。

(三)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偏低

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身体素质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之于其他教育者更具特殊性,这就是,他们具备以上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辅导员,很多辅导员是“80”后,有的甚至是“90”后。他们年轻,具有贴近学生的优势,但是,可能学历高而社会阅历浅,知识多而人生体验少,整体人文素质偏低,担任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的人文素养有待提升,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路径分析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探索逐步形成的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它用于改造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它要求做到:第一,要尊重青年学生成才发展的个性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成长差异。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增强他们个人发展的信心,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体系之中,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教育和服务;第二,要满足并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群体、不同类型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搭建各种学习和教育平台,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第三,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自我发展、建构、激励、完善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第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发展,并得到持续性的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的发展是基于个人内心要求的发展。

(二)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教育目标相对理想化。它比较强调人生意义的宏伟目标,缺少具体教育背景下的基础目标,缺少对实现基础目标的指导与跟踪。因而,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要从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评价等方面建构完善。要将这一理念上升到精神层面,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构建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这种工作体系中,要具体健全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体系,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平台。

(三)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施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辅导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加强辅导员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开展了心理辅导、发展辅导、学业辅导、深度辅导、就业辅导、网络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的业务培训,大大提升了辅导员的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还是陷入到学生日常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之中,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对话。因此,加强辅导员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2.

[2]陈思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价值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16-18.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篇6

尤其处于开放、改革最早、商品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地区,中学生更趋于提前进入青春期,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对青春、友谊和爱情的信息特别敏感。改革开放,无疑给两个文明建设带来巨大成就,然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一是商业文化充斥街头,商业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煽情,诸如红唇烈焰的镜头,充满着爱恶和浪漫;撕肝裂肺的爱情故事,令青少年无心头撞鹿、脸红耳热而产生少许神往;那心痛得死去活来的流行歌曲,使他们听得如痴如醉,如在一片爱的海洋里飘浮。

而他们的父母呢?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碌,又有多少时间去关心他们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呢?也没有多少时间顾得上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说说心里话,给予积极引导。许多父母往往是看一下成绩单,留下人民币若干,又匆匆出门去了。辨别是非能力还不是那么强的中学生,其免疫力毕竟有限,很多时候又得不到家长的有效的保护和引导。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诱惑,影视的刺激,小说的渲染,成年人不检点的行为的负面影响等不利因素,这就形成了新时期中学生“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这一特点,男女生出于座位相邻,或性格接近,或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有些是外貌的吸引,彼此间的接近,容易产生“早恋”行为。

中学生的“早恋”行为,往往从互相接近交谈,发展到递纸条、写信,“互相倾慕”,再而发展到两人密切往来,结伴游玩,暗中幽会等,个别甚至发展到不堪设想的严重行为。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及时抛出坚实的缆绳,系住迷失方向的小船;架起温馨的小桥,把豆寇年华的心,从青天过渡到夏天。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和人生观的教育,并使知识成为学生抵抗不良影响的抗体,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预防“早恋”行为,顺利渡过青春期。

二、“早恋”现象的预防 “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采取一些“”手段。“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为此,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学生沟通,理解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这样,用耐心,爱心去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正如丁有宽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付出爱心的职业,因而它才显得神圣、伟大!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解决好中学生的“早 恋”问题,要做好“预防”和“疏导”工作。“防”胜于“疏”,“疏”是不得已的措施,是补救措施,“防”的意义远远大于“疏”。“预防”工作做好,就可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免受精神和心灵上的创伤。“防”是基本点。

“早恋”的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开展好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

(2)加强青春、理想、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根据青少年学生头脑兴奋性强,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精力充沛等特点,进行青春理想前途教育,“五自”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最好紧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青的时候。”学生应利用青春期这一有利时机,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为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3)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利用班会,团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充沛的精力引导到正当高尚志趣和对各种知识的探求上。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各种朦胧的感情得到约束和自制,对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如不健康小报、书画、录像等,也有很好的作用。扫除一切阻碍青少年成长的阻碍,除了进行一般的人生观、青春期性教育外,有两点必须予以重视:一是开展青少年年学生应该怎样正常交往的教育;二是开展高尚情操教育,让青少年学生进行专心,勤奋地学习和经常参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转移他们自然产生的性兴奋,增强他们的理智水平和自制能力。

(4)努力建设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

“预防”预防、防治,正如人的健康一样,要想加强抵抗力,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基础,其次还需“接种”,提高免疫力。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机体莫过于有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和班集体。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面。他(她)感受到充实,感到有意义,处处感到温暖。全校应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局面,提倡男女同学间发展一种兄弟姐妹般的纯真友谊,学生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形成。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长关系,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心贴心。这一点很重要,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试想一下:一个教师,学生有困难不找你,有问题不找你,有心事不告诉,班级工作能搞得好是很难想象的?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在事件的萌牙状态就得到及时处理;能够使班干部,同学们以你为核心,师生间有较强的凝聚力,班里的同学能团结协作。这样的集体,又有什么事不好解决呢?在本学期中,就有好几位同学主动地以周记的形式把自己的内心秘密(“单恋”引致的情绪波动)和盘托出。在日常的交往中,了解到其他同学也有“早恋”的迹象,所以,班主任取得 学生的信任是最重要的。取得学生的信任,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快速反应,开展有针对性教育,使不良苗头得到抑止,有“早恋”苗头的学生得到教育、挽救。

(6)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

教师经常地,有意识地组织异性学生间互相互补,编排座位时注意男女生的搭配,安排班干部时考虑男女生的比例和配合。在开展学校、班级集体活动时注意男女生配合等,增加男女同学接近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间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经常地开展异性同学间的互帮互相活动,并使之成为一种风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不仅能成为预防和克服学生“早恋”的有效手段,还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早恋”现象的疏导 “疏导”就是疏导、调理学生的思想情绪。当学生出现“早恋”问题时要耐心地做说服、教育工作。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信任他们,理解他们。要了解“早恋”的心理特征:神秘、奇妙、热烈而又脆弱、敏感。普希金上中学时,才十四岁就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次自白:“一颗火热的心被征服了;我承认,我也坠入了情网!……。”“谁能禁止这种奇妙的感情突然出现呢?总有一天青年会忽然听见在他心底响起的一种最甜蜜、最温柔的音乐”(瓦西列夫)当前,这种“音乐”过早地在部分学生心中奏响了。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种“音乐”在适当的年龄才奏响。在班中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有一次去广播室点歌,和女广播员的一问一答的交谈中产生好感,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感情。她好可爱的一双圆眼中贮满了纯洁、快乐和憧憬。刹那间,温柔而甜密的遐想在我脑中荡漾开了。我被那一脸清纯给迷住了。每当见到她,我的心跳蓦地加快,眼睛像是被她拴住似的。那几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因为她,我一直在想,回想着她……”。我帮他分析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使她明白道理。不久,他又回复以前的朝气,充满活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实际的“疏导”教育中要把握下列三条原则:

(1)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中学生“早恋”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相互喜欢,相互学习;有的相互爱慕,往来一般;有的谈情说爱,如胶似漆;有的缺乏自控,发生了越轨行为等。

(2)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前三种情况应给予正确的疏导,及时进行性道德教育。同时要注意他们容易冲动的特点,要疏导他们明智地对待自己,理智地对待他人,把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懂得两性的道德、规范。切忌形成对立情绪,否则一切教育将是徒劳的。对有越轨行为的学生,要明确指出这是不道德的,对己对人都有危害,并要求他们立即纠正,不许重犯。

(3)讲究方法,正确引导,切忌粗暴压制强令使他们屈从。要善于发现苗头抓住时机细致关怀,个别指导是做好疏导工作重要一环。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比较早熟,容易产生“早恋”,但是,这种早恋由于年龄的关系,大多具有偶然性、状态的朦胧性、对象多变性、分手的干脆性等特点。他们彼此间的接近,大多出于座位相邻,性格相近,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的有是外貌的吸引,为求知音等缘故。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善于抓住时机。一般说来,有早恋现象的学生,由于兴奋、紧张、恐惧,加上精力的消耗,总有一些反常的表现,如注意力分散、沉思、萎靡不振等。一些家长对早恋的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笨拙的办法,损害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使孩子觉得不被尊重,形成逆反心理;有的由此自暴自弃,越陷越深;有的则从“地上”转入“地下”,变为秘密行动;有的双双出走,避开父母;有的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要及时发现这些现象,与家长一起做好引导工作。有一位女生一段时间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又目无神,若有所思,打扮入时,喜欢对别人评头品足。由此带来一些同学的讥笑、讽刺和挖苦,说她神经病。笔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主动关怀她,向她表示平时对她的关心太少,她成绩下降、处境困难的状况,老师也有责任。她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她主动向我敞开内心的秘密,原因是对一位男同学有好感,而男生却对她“冷若冰霜”。为发寻求“知音”,她跟一位社会青年来往频繁,而这又招来家长的责骂。笔者对她的作用持客观和宽容的态度,承认她青春期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有一个从朦胧到清醒的认识过程,又指出她的早恋是谙世事所致和发展下去的危险性,引导她精力用在学习上,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充分肯定她的成绩和优点,老师的耐心细致的教育,使学生对社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断绝了与社会青年不正常的来往,从此,她在各方面都取得进步,学习成绩也由中下升到班的前列。可见,学校应把青春期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老师要负起责任,敢于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并要注意工作方法,在提高全体学生的认识的同时,向出现“早恋”苗头的学生伸出热情之手,和风细雨,正确引导,才能因势利导、防患于未然,收到较好的教育实效。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下列方法:

(1)“跳”出来。引导学生用理智战胜情感。“早恋”虽易使人陶醉,但在年轻幼稚、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恋爱,得到的将不是幸福与欢乐,而是痛苦和烦恼。所以要引导学生跳出烦恼的圈子。首先从思想上认识上纠正错误的认识和想法,根据各人的思想性格,诱导他们树立理想和目标;其次,要给学生出路和机会,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鼓励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参加一些社团,推荐、提拨他们担任一些部门的工作,充实他们的生活,重新找到方向和体会到工作生活的乐趣。还要给他们一个有利于身心的环境,在座位上适当分隔得远一点,或安排几个品学兼优的同学在其周围去影响他。当他们在某种上进的需求,最好尽

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条件。例如,有文学兴趣的,可提供一些中外名着供其阅读,推荐其加入文学社,或向其推荐一些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特长的老师和同学。

(2)“冻”起来。“冻”起来,就是要求学生把情感冻结、埋藏起来,让其“冬眠”,把精力集中到学问上来。首先,在思想上“冻”起来,让其认识到“早恋”的害处,立下决心。协助他们找寻兴趣和目标,以转移他们的“视线”。其次,在行动上“冻”结起来,要求两人除了学习和工作上的问题外,不要单独来往,避免接触。使其“感情”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逐渐淡化,消失。同时鼓励他们多与其他同学交往,重新投入集体的温暖的怀抱,体会到友谊的可贵。

(3)“隔”开来,要尽量避免两人单独在一起,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发动一些与他们关系较为密切,行为良好的同学与他们多接触、交往。大家一同参加有益活动。共同讨论、研究学习上的问题,关心他们生活上的事情,排解心中的忧闷,遇事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尤其是在“分手”的初段,更加“隔”开来。人,毕竟是有感情的,要他们“分手”在心理上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分手”后的内心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和迷惘感,这是他们最痛苦,最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此时,如不及时跟进,则很容易出现反复,则更加难以处理。班主任、帮教的同学要乘“虚”而入,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抚慰,重新找到温暖和人生的意义、希望。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隔”,还要注意校外活动的“隔”开来,委派几年与其居住地相近的同学多点与他(她)来往,密切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监管”其外出活动的时间、范围及对象。这样,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形成一个严密的监督体系,有效防止双方的来往、接触。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篇7

【关键词】对话教育;说理教育;心理疏导;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微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开拓和创新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并注重实现不同方法之间的协调和整合,从而有效应对“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局。

一、从单向灌输转向对话教育

灌输教育又称理论教育,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人的思想不是自发产生的,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灌输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灌输虽然必要,但在实践中往往被教育工作者错误理解和运用,简单化为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说教和强“输”硬“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置于主客体的位置上,受教育者完全丧失了主动性和能动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大多都是“90后”的青少年群体,同时他们也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微时代”下的海量信息及发声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仅不能打动青少年的心灵,反而适得其反。微时代呼唤主客体平等的对话教育。

对话教育就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开放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相互理解和精神沟通,从而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对话教育首先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教育双方形成一种互动式的“交互主体”。其次,对话教育摒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灌输,实现了教育双方信息、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对话。交往对话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手指与屏幕或者键盘的轻轻触碰,便可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满足了当代青少年思想情感上的需求。

二、说理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在微时代的今天,即不同声音在微博平台上畅说欲言,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又会将不同声音迅速在微民中传播。思想的多元化,舆论的自由化等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结合时展特点及遵循当前人们的思想特征,创新说理教育法的运用。如创新“微时代”下青少年喜爱的传播方式是,借助人们喜欢的各种文艺形式比如电影、歌曲、微视频、微言大义等形式,更能表现出理论的魅力和张力。除此之外,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导,则更有助于其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心理疏导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既广开言路,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清除心理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活动。”心理疏导法是由“疏”和“导”两个环节组成,“疏”即疏通,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创设宽松的环境,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说出或释放出内心深处的隐情,理顺心结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因势利“导”,即引导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矛盾。“疏”和“导”在现实客观环境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及人们对心理问题存在偏见,往往限制了其使用的范围。而“微时代”下,微博微信的匿名性、打破时空限制的特性,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放下“伪装”,倾吐心理困惑,为教育者随时随地地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了方便。

说理教育法强调从外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的阐述和讲解,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而心理疏导法则是从受教育者内心出发,了解受教育者内心困惑和需求,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虽然两者使用的路径不同,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目的是相同的,心理疏导法是对说理教育法的丰富和发展,但心理疏导也离不开说理教育,尤其是在“引导”这个环节中,教育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受教育者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

显性教育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外显的方式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政治报告会、形势政策讲座等。显性教育目的明确,有助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控制;教育形式公开,具有宣传力度强、声势浩大的优势;教育目的和意图明显,实效性高。显性教育优势特征,成为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涉世未深、思维不成熟、思想理论零散化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渠道。但显性教育又具有强制性、枯燥性及效果不稳定性的缺点,尤其是“微时代”条件下,海量信息及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大大削弱了其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在显性教育的同时,注意研究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发和运用隐性教育资源,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在预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促进受教育者内化为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者的角色身份和教育内容的阶级性,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渗透性,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微时代下,以微博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突破了过去传统媒体一个中心、单向辐射的传播机制,实现了多点到多点的网状全立体传播,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不再是唯一的发声源,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受众和者,思想政治教育则需经过一番乔装打扮,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可以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微语言”表述出来,从而使原本高度抽象化、政治化的理论教义经过“微语言”的包装和转化鲜活起来,也更契合了“微时代”下人们的接受心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显性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目标明确性弥补了隐性教育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之不足,而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愉悦性弥补了显性教育阶级性明显、直白说教之不足。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在显性教育过程中注意隐性渗透,在隐形教育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显性说教。

参考文献

[1] 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燕连福.走向“对话教育”范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2(5).

[4] 付喜凤.论思想政治工作视阈中的心理疏导[J].社会科学论坛,2010(4).

[5] 赵留芬.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J].高校辅导员,2009(12).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媒体载体研究”(课题编号:CJS13―086)研究成果。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法篇8

1、科学“灌输”论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十分重视把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传播、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使工人阶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变成为自觉的阶级,是无产阶级学说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也明确提出过自发的工人运动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但没有明确提出灌输的问题,较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思想,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卡·考茨基,他提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 [3] 列宁肯定了这种观点,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 [3]可见列宁十分重视向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灌输革命的理论和思想,并且列宁就“为什么要灌输”、“向谁灌输”、“灌输什么”、“灌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已将灌输论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因此,我觉得灌输应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列宁所使用的灌输这个概念,更接近于启发和开启人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带有贬义的灌输观念。

2、坚持并发展灌输教育

关于灌输教育问题,理论界一直争论较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党一直强调:没有正确的理论灌输,就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积极主动地向人们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灌输,可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灌输方法的陈旧和僵化,灌输途径的单一,使灌输教育背上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恶名。新时期,要求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灌输教育的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继承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的借鉴我国古代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在的国情,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教育主客体,教育环境的变化,创造出新的方法。科学的灌输方法,不是硬性灌输,应该是与时俱进,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是将“灌输”与疏导,对比,激励等方法结合起来的。

3、心理疏导是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价值多元化,这些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的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4] 心理疏导就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

4、心理疏导的内涵及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予以调整排除,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心理疏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都会产生困扰和烦恼,当人们无法自己摆脱心理困境时就会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因此,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会是心理疏导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或者说心理疏导人员就是一面镜子,疏导对象通过这面镜子看到自身的污点,也就是心理问题,并帮助使其摆脱,从这一点看,心理疏导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比较有针对性。我们党一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疏导以疏导对象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心理疏导,凸显了对疏导对象实际问题的关注,也表明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理论到实际的发展趋向。

毛泽东曾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5]青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面临求学、择业、恋爱、人际交往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承受着很多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很大问题,感情问题的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自杀在大学生中也很常见,尤其表明心理问题对青年的困扰,心理疏导教育方法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提升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方面起着显著的作用,心理疏导是完善青年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临压力和选择,人们在权衡选择中的得失苦乐必然引起一些心理问题,减少人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解决的任务。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我们不得不越来越关注研究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方法正是适应了调试人们心理,缓解心理矛盾的需要。心理疏导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认识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手段,在弄清疏导对象心理问题的同时,对疏导对象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预防和善意的提醒,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 结

上一篇:白酒的文化营销范文 下一篇:企业文化与企业宣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