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46:20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保健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环境日趋复杂,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负面影响极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本文结合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表现以及形成原因,阐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方法措施。

1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正常表现

学生时期是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正常的健康心理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智正常、2)精力充沛、3)性格开朗、4)自控力强、5)应变力强、6)善于交际、7)人格完整。

2青少年心理问题类型分析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智问题从心理学研究角度上来看,青少年学生的心智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方面。2)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心理等。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事情矛盾时心理焦虑严重,心理压力及情绪波动大。3)意志问题意志是个体由意识支配、调节个体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4)人格问题青少年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为我世尊,骄奢淫逸,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心理缺失现象,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

3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

目前,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

1)攻击心理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是个体宣泄不良情绪的极端消极方式,攻击心理可分为直接攻击与转向攻击两种形式,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对象上。转向攻击则倾向于自我折磨、自虐或自杀心理。2)叛逆心理学生时期的自我意识观念极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争强好胜心理严重,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人争论,发表见解,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3)自私心理由于教育方式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青少年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倾向。它是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行为,自私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同时也是产生交际不和谐的根源。4 )嫉妒心理嫉妒是由自私所导致的一种狭的排斥心理。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自我为标准,在自我观念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产生妒忌心理障碍。5)忧郁心理忧郁心理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具有忧郁心态的人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忧郁心理往往会造成个体自卑和自恋心理行为的产生。6)自卑心理自卑是自信的严重缺失,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特征。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没有主动积极的意识,消极自闭。

4青少年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现代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复杂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加大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矛盾。

2)家庭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导致了青少年骄奢自傲、叛逆妒忌的心理障碍,造成了青少年的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学校生活是学生家庭生活的延伸,许多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造成过度紧张、枯燥、压抑的学习压力,导致许多青少年的心理矛盾日益严重。

5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方法

青少年心理的自我保健,必须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为基础:

1)正确对待心理矛盾障碍青少年要正确对待心理障碍问题,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技能,做好心理调节。2)积极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时主动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采取一些诸如听轻音乐,多与人交往等有益活动调节情绪,克服不良情绪。3)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对开阔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发展学生心理个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4) 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新平台,立足于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特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塑造完善的心理性格,是当代青少年保障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5)学会与家长师生进行沟通青少年要学会人际关系的沟通,经常与家长、老师、同学等进行交流,善于倾诉,及时化解自己的心理矛盾,尽量避免将不良情绪积聚心底,孤独自封,学会及时释放排解精神压力。

6结束语

总之,青少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后备军,保障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前提,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确保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李晓文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职业技术学院 德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在人的职业素养中,人的心理素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成为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德育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学的总体目标。针对学生的某些错误习惯,只有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入手,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才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形成完美人格,达到教育应有的效果。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我们通常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往往学生还对我们的批评不服气,如果能从问题产生的成因分析入手,效果应该较明显。比如对最常见的不诚信这种不良品行,一方面要教育他们诚实守信,另一方面需要从心理辅导角度进行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为此,我们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才能切实收到教育成效。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引发许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心理、性格孤僻、情绪恍惚、固执己见等,这些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非常严重。不良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环境不好的家庭。家庭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第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失去应有的原则,这种情况在隔代抚养的家庭比较严重。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增加他们的精神压力,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当代社会充满竞争,家长比较焦虑,为了激励孩子,父母总是向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有时会把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希望孩子能像他们一样或者比他们还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使孩子心理压力较大。第四,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有的家长自身存在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

2.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在社会现实下,青少年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据调查,有人把电子游戏机室设在学校附近,故意把青少年学生作为主要客户,为青少年上网提供便利,违背社会道德。青少年迷恋上网,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体健康;很少有人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有利于学习的知识。第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它们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中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形成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第三,不良传媒文化的影响。一些不良的非法出版物大力宣扬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冲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心理发生扭曲,影响正常人格的形成,严重的话,会误导他们走向犯罪歧途。

3.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13-17岁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危险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理想、信念迅速变化;形成初步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在这个阶段,他们生理迅速成熟,心理发展跟生理发育不协调;自制力较差, 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逆反心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塑造青少年的良好心理,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克服不良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扰,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形成。比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拓宽学生评价体系,改变过去把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错误做法。为此,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入手,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另外,要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策略,建立新型的教育机制,明确心理健康重在预防。平时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促使他们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形成健康心理。作为学校来说,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要在各项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除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等专门渠道外,还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要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依赖德育课堂;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活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客观定位心理咨询。要开展宣传活动,一方面,力求消除社会上对心理异常存在的种种误解,改变过去有人把心理咨询者和精神病患者联系到一起的错误认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不要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意识到心理咨询需要专业知识,一般人不具备开展心理咨询的资格。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推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有必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经常研究和分析不同阶段的心理档案,制订科学的教育计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心理档案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材料;是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切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以徐州技师学院为例,我们不仅通过德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学院各项工作中都会按照心理咨询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院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心理咨询师,为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益民.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教育与职业,2000.

[3]刘先和:从心理学视角浅析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4]黄钟艳: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百度文库.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篇3

1.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政府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并且起步早。

美国政府部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在国家和政府的努力下,美国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探讨,2001年美国卫生部提出了青少年信息健康教育的办法。针对当时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可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并且能够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地治疗。

(2)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范围广、规模大

经过数十年的反战,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最大分支。该分会在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中都有他们的工作岗位,很多学校都安排了专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会支持的心理学专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从学校发展到了社区和家庭。

(3)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手段先进,形式多样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手段的现代化,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时,通常采用具有较高精度的神经科学研究仪器,比如,脑电记录仪等。美国为青少年设计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比如,学校生活适应、情绪波动不定、人际关系紧张等,利用以上活动能够有效地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能够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地结合起来。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一方面,劳动力的重新组合、过去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下降,引起了青少年不同心理应激因素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青少年自杀现象明显增加等问题。中国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断增多,而中国心理健康研究相对美国比较晚,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了中国急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不断增加,一些教育类期刊或医学类期刊纷纷开办了心理教育版。另外,中国各级政府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政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级甲等医院设立心理科,大、中、小学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并且聘任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提升。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内容不断丰富

目前,中国并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一样的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我国中科院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情绪抑制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影响、诊断和干预等等,除了这个机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研究的机构。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测量表的编制和借鉴,比如,心理健康测查表、心理健康量表等等。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④青少年脑-认知-心理健康的相关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学者希望能够利用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技术分析脑的机制,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疾病的预防。重要通过转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且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的治疗。

二、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比较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中美两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并采取随机选取、网络发放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38份,回收69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90份。有350位美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调查,占50.7%的比例;有340位中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占49.7%的比例。问卷结果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2.美国和中国青少年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的比较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美国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获得较全面的帮助,这和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完善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不具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三、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对中国的启示

1.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不断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更具专业化应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效率。

2.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应充分地体现职业性、合作性和广泛性。中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仅仅是形式。随着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不断深入,应该意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环境健康以及生活态度健康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该不断增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青少年应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素质,有效地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善于调节自己,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联合起来多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力度,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娄文静,李义安.人格特点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

[2] 邱成平,杜李琴.美国儿童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与思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篇4

[关键词] 健康教育;学校;农村

[中图分类号] R1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68-02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系统的社会活动。行为对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类面前。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将改善人们的行为作为当前减少疾病风险的最重要策略,而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任务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而学校健康活动更是一项对人类健康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处在生命准备期的儿童青少年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对他们一生中的其他发展阶段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行为方式受益终身。现对农村学校推进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看法如下:

1 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学校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儿童青少年是接受教育,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好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学校建立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良好发展和健全人格的修养。

1.2 学校健康教育是实现全民基础保健的有效途径

儿童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易形成“动力型”,较易形成良好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对他们一生的行为与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是实现和促进全民基础保健,提高群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1.3 学校健康教育是影响家庭、社会和整个人群的根本措施

儿童青少年与家庭有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儿童青少年一旦获得卫生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技能,不仅其本身可以茁壮成长,还对其父母、邻里、亲友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卫生面貌,推进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角度看,较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

2 现有农村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状况

经济水平的滞后和低下,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基本健康水平。目前,农村地区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高于城市,包括城乡共有的常见病、农村多见的寄生虫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农药中毒、农机伤害等。宣传普及一般健康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是其首要任务。

2.1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健康教育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往往蔓延迅速。为预防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采取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三个环节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农村儿童青少年仍然受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其身心健康不容乐观。

2.2 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地方病主要为自然地理环境或生活条件等因素所致,以地域性发病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如碘缺乏病,地方病目前仍严重危害我国农村广大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识是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3 农业劳动相关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防治知识的普及

包括常用农药的种类、保管方法、急性农药中毒的表现及自救互救知识,以及预防农药中毒的措施等。农药的误服误用,在农村儿童青少年中时常发生,致残误伤甚至失去生命,惨痛的教训令人不寒而栗。加强农村学校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

2.4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其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会产生不良影响。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要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农民及其子女科学地安排衣食住行。合理摄取营养,提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5 家庭及个人行为习惯

家庭的起居和日常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健康。对儿童青少年要注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如饭前便后洗手,行走坐卧的良好姿势。注重戒除不良习惯,防止青少年吸烟及防范吸毒也应成为行为方式教育的重点之一。

2.6 学校集体的饮食和营养的健康教育

2.6.1 营养营养包括人体对营养的需要,膳食的合理搭配等。

2.6.2 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包括食品容器卫生,食品加工卫生。在农村小学更要懂得饮水卫生与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发生的关系,水的澄清及消毒方式等。

2.6.3食物中毒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及原因,预防措施和抢救原则的健康教育等。

3 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及目的

3.1提高儿童青少年卫生科学知识水平

儿童青少年中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往往是由缺乏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所致。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方式向儿童青少年传授卫生科学知识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引向正确方向。

3.2 提高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

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学校的膳食服务,体育教育以及学校的卫生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均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创造对生长发育有利的环境,消除不良因素,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3.3 降低儿童青少年常见病的发病率

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某些疾病,微生物的免疫力较差,往往由于不良的学习生活条件,某些不利的因素影响易患某些疾病,如近视眼、龋齿、蛔虫感染等。只要对儿童青少年及时普及各类常见病的有关知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有关的预防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结合学校定期体检和矫正,可使患病率降低。

3.4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认识自己,充分挖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能够克服心理困扰,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乐观进取,追求卓越,不畏艰险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为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改善儿童青少年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

儿童青少年对待卫生的态度是促使其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是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儿童青少年对待卫生问题的态度,是通过卫生知识的学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且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就比较困难。为此。必须抓住生命早期这一有利时期,让学生运用卫生科学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

3.6 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自我保健能力

当前,对卫生保健的观念正在从依靠医疗机构的“依赖型”,向多依靠自己的“自助型”转变,而自助型的核心,则是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发展,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导致成人期死亡的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等,均与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关,而其原因往往是在儿童少年期。因此,必须从儿童期开始培养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为其终身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更要下大力气抓好,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社会家庭学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搞好学校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申仕莲.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98-101.

[2]杨淑民.对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449-450.

[3]杨再励.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34-36.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47-01

21世纪的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心理矛盾非常突出,从近几年来,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了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做一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

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围绕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的心量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本文转自:]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已不理解,从而便这些所谓好学性也不想努力再学习。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实事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象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的指责,严重地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的学生态度上,认为老师“嫌盆爱富”轻视自已,认为老师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已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三、情感类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等。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做为教育心理工作者,应明确青少年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做法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的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的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

2、现在的青少年处理性,自制力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的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因此对其进行心理调节时,首先是注意日常行为的训练,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家长都要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孩子的信任感,教师的教育方法,人格特点,心理状况对学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塑造青少年优良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职业与教育,2007, (17)。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篇7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16-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广大人士的高度关注。如今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中国的家长们在拼命的为生计奔波的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这一大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埋下很大的隐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地域、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扶困助学”学生有显著的强迫症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青少年在心理服务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当青少年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衔接不上的时候,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会真的是遍地开花,全国各地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差距的觉察和确认。它是个体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普遍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备良药,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应该多多注意他们的心理问题,培养优秀的人才。

西方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并且仍再进一步深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在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其进行界定。中国也应该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演变到至今,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应该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如今的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庞大的环境,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毕竟只是沧海一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才是能够影响青少年内心的东西,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由于正在处于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分清是非的能力,然而,却处在纷杂喧嚣的环境里,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现如今如果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的未来将真的会垮在下一代的手里,到时候亡羊补牢已为时太晚。

一、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一)科普宣传(80.0%)、健康教育(77.2%)、同学朋友咨询(74.7%),是中国青少年首选的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同学朋友(79.6%)、学校心理专家(72.4%)、父母家人(66.5%),是大学生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而学校心理中心(71.2%)、社区心理中心(56.3%)、单位心理中心(55.0%),是同学们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由此可见,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更加倾向于科普宣传、向同学朋友倾诉,这就告诉我们在对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这件事上,必须采用“隐蔽”的方法,真正起到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治疗的效果,尽量减少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治疗的畏惧,消除外界条件的一切障碍。

(二)据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健康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我们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远高于关注自己的身心管理和学业问题方面。这个结果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青少年对学业的忽视无疑是对这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打击,虽然说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人都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自己未来的路才能少一点曲折,相对通畅一点。但是,青少年应该始终铭记学业是人生当中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在这个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帮你打开一扇扇的窗子。另一方面,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项目――人际关系遥遥领先,说明了如今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非常的薄弱,渴望能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通过改善自身,来获取更多的人际。这个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必需品,没有它我们将会在这个世界上寸步难行。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强度排列的前三位分别是:服务项目(2.99)、非专业服务(2.73)、态度与方式(2.71)。同时在调查样本中84.3%的青少年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83.2%的青少年认为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出:一方面,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将心理需求的服务项目放在最高的位置,青少年在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服务时,首先会考察的就是该种心理需求服务的服务项目有哪些,所以,国内在进行心理需求的研究时一定要注意着一个大的方面;另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已经相当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生活中也会自觉去了解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这种需求已经达到了最高,国内的各大相关部门再不出手,就会错失良机,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

二、应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新举措

(一)首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发评价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对于这个方法,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着实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如何深入,就要进行详细周密的思考,设计多套评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将这些东西引入校园,与学校进行配合,从而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问题,再制定出多套解决方案。

(二)将基础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与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联系起来,提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的观点。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青少年的自身先下手,在思想上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同学校和媒体进行联合,任何事情都必须事先通过宣传,相关部门应该借助相应的平台向青少年们传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和一些相关知识,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当中真正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因为,毕竟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青少年的人数为数不多,如果仅仅只是针对于那一小部分人,那么问题的根本始终得不到解决。必须让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需求服务的问题铭记在心。

(三)在全国范围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获得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的系统资料。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前提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进行全方面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打入青少年这个大群体中,以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然后,对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措施,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探讨客观健康、健康相关生活方式、服务可得性、生活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从中筛选出客观健康、生活方式和质量、服务可得性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质量。

三、结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篇8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社会工作;健康教育

一、研究缘起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例艾滋病在美国报道以来,全球已接近4000万人死于艾滋病,亦有超过3600万HIV携带者带病生存,艾滋病因流行迅速、死亡率高一度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发展的重大性公共问题。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三大途径,其中近年来性传播在艾滋病传播中占据主流,随着世界范围内青少年风险性、无计划性以及无保护性婚前性行为的增加,青少年群体已成为世界上HIV感染的最脆弱的群体。[1]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群体,生理发展的成熟并没有伴随心理发展的成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青少年群体在面对生理发展、性意识觉醒、自我认同等问题之时,呈现出诸多困惑,青春期一度用“暴风骤雨期”、“多事之秋”、“最危险的时期”等词语来形容。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家庭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上的缺失,一方面形成了全社会谈性色变的羞涩心理,另一方面又为性健康教育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生殖健康、性健康、疾病防治与自我保护等层面的困惑与需求。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青少年生命教育、青少年婚恋观等层面的议题也频繁出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等决策性文件之中。显然,加强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调查与研究,建立合乎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中国本土文化与国情的性健康教育体系,探索积极有效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法途径以及模式,不仅事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成败,也关系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发展,更关乎国家青少年事业的顺利进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以及美好生活图景的实现。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被调查者开展问卷调查与访问。一方面,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曲靖市M中学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81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回收率96.3%,被调查者年龄集中在12-16岁,参与调查者平均年龄13.4岁,男女学生比率431:349。另一方面,采用访谈法,选取20名学生家长、4名班主任老师和若干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对家庭、学校以及青少年性教育的状况开展了深度访谈,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三、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青少年性健康知识较缺乏,存在知识偏差与误区

问及是否知道男性与女性的生长器官的名称,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回答不出来,参与调查的431名女学生中,80%对月经周期、排卵期的计算一无所知,41.5%的女学生认为“安全期进行性生活不会怀孕”。利用《艾滋病知晓率国八条》对780名被调查者进行检测,发现知晓率(八道题目答对6道及其以上的视为知晓)不足六成,依然有45.6%的被调查者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47.6%的被调查者对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能否生育健康孩子表示无从知晓。显然,被调查者群体对艾滋病的传播等知识依然还十分模糊,存在认知偏差与误区。问及是否发生过插入性性行为,居然有8.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性行为。问及“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态度,约30.1%表示只要双方自愿就可接受;约30.7%的学生表示“能理解但不会身体力行”,10.7%的学生表示“赞成”,20.8%的学生表示不赞成,7.7%的学生则认为无所谓,可见中学生对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态度包容性非常强,反映出学生的性健康意识淡薄。

(二)性知识来源渠道单一,性教育方式宜采用灵活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

学者陈运遂的研究指出53.4%的初中生从书本和同学处获得性知识,32.9%的初中生从家长和老师那获得性知识[2],宋桂云等人亦指出青少年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依次是学校、医学书籍、报刊杂志[3]。调查发现,性教育专题讲座以及性健康教育网站是受大多数青少年青睐的方式,分别占比10.63%和9.18%,选择个别咨商服务的则占比7.25%,选择科普读物宣传材料学习性知识的仅有3.86%,以上5大性知识学习培训路径总和仅达35%,65%的学生认为综合性、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是性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学生群体尤其对互联网为媒介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方式感兴趣,认为这种方式便捷、灵活而且符合当前大家的学习习惯。这也为当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启发,选择合适的多元化的性健康教育模式成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性健康教育内容必须是注重性道德、性生理以及综合性知识的教育

性教育是基于性生理、性心理与性道德的三个维度的教育,性道德教育是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两性关系与性生活规范以及行为准则的教化与规训,致力于青少年正确的性道德观念的塑造,从而避免性犯罪以及遭遇性伦理争议。有学者甚至认为青少年健康的性道德在降低性犯罪,减少未成年少女怀孕以及未婚先孕概论方面有着积极的功能。[4]当下我国社会生活中低俗化、庸俗化、不道德性行为依然存在,第三者、包二奶、婚外情这些刺眼的词语充斥在人们周围,加强青春期性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调查结果显示,26%的调查者最希望获得“性道德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19.9%的青少年最希望获得“性生理知识”,主要包括避孕、性传播疾病预防、性卫生等,17.96%的青少年最希望获得“性心理知识”,关于“性法制知识”的需求非常低,不到6%;25%的青少年希望获得两种或多种性知识的教育。

(四)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途径应实现泛化与多元

问及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主体,80.3%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当之无愧,76.5%的被调查者认为“父母”应该是性教育的承担者,43.6%的学生认为同伴也是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显然,家长和教师依然是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主体的核心力量。17.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父母会面对面向自己传递性知识,58.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父母会通过购买性健康教育读本和书籍给自己学习,20.2%的学生表示,父母会间接向自己传递性教育知识,如利用电视媒体中的案例,进行旁敲侧击,依然有4.3%的学生表示父母从来不向自己谈论性方面的话题。此外,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在教育途径上,性健康教育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而应与之相配合的家庭性健康教育、同伴式性健康教育引导,以及科学利用传媒进行性健康知识传播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

四、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实践对策与路径

社会工作作为西方舶来品,其发展至今历经一个世纪有余,其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倡导社会公平与正义等价值理念使其在服务于人的工作与职业中凸显其专业属性,社会工作专业主张用专业知识方法与技巧,发挥优势视角、实现资源的链接与整合,帮助有需要的个体、家庭、群体、社区等解决自身问题,发展自身能力,促进社会关系协调,实现社会稳定。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指导下的性教育实践,是以人为本的性教育实践。社会工作介入性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服务于青少年的社会工作者熟悉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基本脉络,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恰恰迎合了青少年寻求自尊、自决的需求,工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且注重参与互动与协作,能采用多样化服务方式与技巧,寓教于乐。

(一)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推动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普及,纠正偏差实现增能

首先,社会工作者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将社会工作方法、价值融入具体社会工作实务,通过鼓励青少年社会参与、培育青少年性健康同伴教育骨干、培育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组织与社团等方式,赋权于青少年群体,激发青少年的潜能。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在预防青少年社会问题、促进青少年发展等层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文娱活动、兴趣小组等方式促进青少年学习健康知识,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协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育其社会责任感,预防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国内外资讯,协助青少年关注世界发展态势,明确自身的任务与角色,促进青少年自我统一性的形成;社会工作者通过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方式方法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有关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与技能,促进青少年知识增长、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适应以及全面发展。第三,发挥社会工作专业资源链接与整合的作用,积极引进专业性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定期对社区青少年以及家长开展性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培训以及个别咨商服务,通过社区宣传与倡导,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

(二)以多元化教育培训与学习方式,满足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渴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探索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推进以及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传统的面对面的说教方式、学校家庭教育方式在适应现代社会变迁以及青少年群体需求方面变得力不从心,改革传统性健康教育模式,探索多元化教育培训、学习互动模式,在满足青少年性健康知识渴求层面变得十分必要。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来加以应用与推广,改变传统的直接互动方式、改变传统的空间互动概念,探究非面对面的、虚拟空间化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的高科技优势,整合优质家庭教育资源,通过合适途径最大范围传递准确的性健康知识。另一方面,结合青少年以及现代传媒的特点,通过精心策划组织专题活动、短视频、实务案例、心灵鸡汤等方式,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元化交流平台,满足青少年性教育需求,排忧解难,相关部门做好监管工作。

(三)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融入青少年性健康服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案主自决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服务,积极倾听青少年的心声,从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视角,关注其性生理健康、性心理成熟以及性道德观的养成教育。社会工作者可以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青少年家庭教育、学校性教育以及社区教育之中。一方面,通过对青少年家长开展青少年性教育关怀与辅导服务,协助父母学习必要的性健康教育知识与技巧,以便对自己的子女提供引导和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融入学校性教育团队,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阵地,开设专门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协助学生能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养成良好的性道德。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教育以及社会倡导等形式,督促报刊、杂志、书籍以及网络等宣传媒体规范管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实现家庭—学校—社区多元主体的整合,完善青少年性教育社会治理体系

按照福利多元主义脉络,发展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承担青少年性健康服务,促进青少年福利的新型福利供给模式,弥补单纯学校性教育的缺陷,使其向家庭、社区等层面延伸,构筑学校、家庭、社区多元一体的性健康教育网络架构,实现优势互补、相互渗透、资源整合,致力于青少年性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提升。一方面,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作用,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与学校教育优势,充分整合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育平台,有效利用各类性健康教育载体,普及青少年性健康知识,促进青少年性卫生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性健康意识、性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发挥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积极支持、引导家长学习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帮助青少年处理因青春期发育等引起的生理以及心理问题,给予积极关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最后,发挥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通过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整合社区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性健康指导与咨商服务,进行社会倡导,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总之,创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补充,社区教育为依托的青少年性教育体系,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力和优势,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群策群力,走上一条“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发展道路,构筑一道青少年社会保护网。

上一篇:对心理健康课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解和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