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47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快速变迁和青少年自我成长交织在一起,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叛逆、恐惧、自卑、孤独、猜疑、嫉妒等心理,因此,带来的抑郁症、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等问题见诸报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怎样科学有效地进行预防和干预,怎样构建一个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党的十八报告中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承诺,关怀着青少年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魂强健、意志坚强”,党和国家正以积极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这为新常态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又好又快的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点。全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也促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研究样本,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平衡性发展。本文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对苏北地区S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解答目前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与调查样本选择

本文观察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与便利性,研究者通社会服务关系进入到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选择了1所中学、1所小学、1家课后辅导机构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内容等,同时在机构内观察学生的心理等。观察完毕后,撰写观察日志,并汇总和梳理分析相关日志。本文还采用深入访谈法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途径、方法等教育体系。秉承聆听、开放、干预服务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谈对象采用立意抽样方式进行选择,总共选择了12位访谈者,其中学生10名,老师2名,每次的访谈或提供干预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每次访谈进行了详细记录,记录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访谈记录中,以便于数据分析。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边缘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组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完善人格、适应社会。在推广素质教育的时代,应试教育仍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学生到家长,甚或学生本人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所以在应试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尚不清晰,应试目标是中小教育的根本,家长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被访谈的中学老师直接简单明了地说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访谈者直言不讳地谈到,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以文化课教学为主,把学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等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导致学校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文化课侵占,使得心理健康教师无事可做,不得不借调到其他部门从事非专业工作。部分领导和教师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小城市的学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城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且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城市生活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被应试教育目标所取代,重视语数外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较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略好于中学,原因是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偶尔也会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一些心理素质训练、心理辅导等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非正式方式进行,甚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被访谈的小学老师谈到,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一般不安排上课时间,主要在课间或者其他时间开展。被访老师说,如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活动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他们始终认为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次要的,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和研究团队的其成员在三家机构进行观察时,主要观察到了学习类的活动,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活动。看到最多的是海报栏和黑板报上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展示与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被边缘化,重视心理健康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上,理念转变为行动还需一段时间。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趋形式化。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学校也不得不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出现了形式化趋势。笔者在两家学校中发现他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者小组活动室之类的空间,但经过一个月的驻点观察发现,这些活动室要不大门紧闭要不就是用作它途。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团队对10余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他们普遍反映自己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也没有听说同学去过心理咨询师,只知道有这样空间,不知道怎么使用,甚或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教育空间的形式化,心理活动也日趋形式化。某些心理测试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观察期间曾经看到某中学把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活动放在课间,给学生发一张表格随便填写完就可以,没有进行专业的指导与训练。未进行专业训练的学生错误地把心理测试看成是一种形式活动,心理健康的答案可以进行百度搜索。当问及这些被访者时,他们都认同学习是第一位的,没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被形式化了。心理调适、心理辅导、抗逆力培养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能容和方式,但学校很少开展类似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学校和学生都把心理咨询疾病化认知,师生都把心理咨询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根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家校合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前,这种生态系统尚未理顺,家长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学校以倡议书、家长信的形式向家长开展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导致单相传达,缺少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机制。学校开展的各类心理将康讲座和心理游戏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很少亲自进行相关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减少,知识传达有效程度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支持系统处于断裂状态。家庭方面,访问的学生多以隔代抚养为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较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认为一切都好,这是一种错误的培养观念。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几乎不与学校进行沟通,家校合作系统尚未有效建构。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媒体的话语权较重,是媒体在唱独角戏,只是部分的社会团体进行参与,参与力量不足。课后辅导机构主要对强少年进行课后作业的辅导,较少涉及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提升方面的辅导。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尚不健全。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问题分析来看,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且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观念和教育方式。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边缘地位走向核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教育主体的优势,充分挖掘各教育主体的优势,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健康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从思想走向行动,学校、家庭与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联着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主动地扭转已有的教育误区,走出唯成绩论范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边缘地位进入教育核心位置,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三方也要重视学习能力提升、人际关系调整、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现心理健康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2.从形式走向实质,多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行动上。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学校、家庭、NGO等教育主体推动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积极宣传与思想认识,还应从行动上积极推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生态支持体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应尽快构建生态支持体系,形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互动模式,邀请家长、社会成员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张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张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4]林菁.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032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关系研究的取向就是整合研究,所以整合也泛指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结合、协调研究。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有效发挥,并且將系统中的心理、环境和生理等因素组合协调起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整合理论,整理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总结出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整合研究理论依据

1.整合研究理论基础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目前我国心理研究教育的两个概念,在进行整合研究之前,要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并且分析出其具有的特点和相互之间关系。而对过度悲观的消极心态,在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缺陷。西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状态的核心是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是主观幸福感,而心理健康消极指标则是心理疾病,所以将心理健康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的评审范围内,从而弥补了心理疾病的单一视角。在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审的过程中只是用普通心理健康诊断,所以极难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发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互作用

在教学体系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为复杂的体系之一。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提升理论基础储备,应该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换理论,青少年的心理活动频繁、快速,经常出现毫无预兆的交换,所以将两者交融在一起,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在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需要结合现实环境,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出发,从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特征和频率,通过多个层面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整合工作。

二、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考试成绩攀比与升学压力引起的焦虑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全部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优异,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无形中增加了青少年的考试压力。学生的考试水平经常会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而容易产生考试失利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长不断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仿佛青少年一出生就必须要不断战斗,所以使青少年形成严重的学习成绩攀比心理。学校、社会将青少年进行分类,并且划分出重点和一般等学校等级,从而导致师资力量不均衡,也是青少年升学压力的重要原因。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目前,青少年在进行人际交往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青少年进行社交的过程中,部分的青少年经常会保持极大的社交热情,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并且付出极大的努力,保持单纯的情感,但并非周边所有的人都会接受,所以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2、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缺乏交往自信心,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习成绩等因素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另外的青少年则是因为自身性格内向敏感,过于在乎别人的反应,担心自己的社交是否会其他人带来困扰,从而形成社交障碍。

2.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引起的困惑

青春期是青少年阶段所面临改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性别特征逐步明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严重变化。最典型的心理反应是情绪波动剧烈,所以出现了青春叛逆反应,对家长和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均抱有异议,情绪激动的主要表现是青少年无法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出现情绪忽高忽低的反应,长此以往则会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伤害,消极情绪无法有效排解,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长期伴随青少年左右,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养成

1.青少年学习心理素质的养成

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增加学生的家庭、学校的认同感,在精神上要给予青少年肯定,并且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使青少年能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习热情属于非智力学习因素,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行动,只有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才能够使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2.青少年健康性心理素质的养成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界负面因素,从而影响了其内在心理,所以社会、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指引,理解青少年的改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激烈的情绪,主要是希望获得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关注,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的肯定青少年的进步,并且鼓励青少年继续发展,使青少年能够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3.青少年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素质的养成

为了使青少年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青少年进行正当的社交,并且给予青少年宽容的社交环境,帮助青少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法,在面对拒绝时要及时调整心态,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要逼迫青少年进行学习,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共同发展。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策略

为了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培养效果,学校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内容。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该项研究的具体标准和方式,在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够寻找出关于心理健康科学研究方式,并且能够将其他学科应用到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涉及心理科学的方法,而且涉及教育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方法,为了达成研究目标,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相关研究方法和手段尤为必要。实践表明,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相互补充和印证,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2.遵循“人在环境”的理念

在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人在环境”的理念,并且对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和反思。“人在环境”主要依據以下几方面:

应该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将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比如:人格、情绪、思维等等,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需要依据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且通过环境来反应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能够将环境和个体的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人类是心理和生活等综合因素结合的整体,所以人类具有非生理性因素和生理因素两方面,并且两者互相影响。人类的心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方面,所以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非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进行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素质教育要求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等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掌握整合办法,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工作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洪英.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8):11-11. 

[2]任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6(18). 

[3]李红香.基于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J].运动,2017(6). 

[4]任代江.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5(3). 

[5]王鑫强,张大均,苏志强.简明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的修订及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7,37(1):84-90. 

[6]周银.初中生物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分析[J].学周刊,2015(35):79-79.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3

一、增强参与意识

这次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2019——2022)是我镇16个单位联合参与的,我们关工委是其中一员。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是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有十分重要的重大政治意义。开展这次行动是塑造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成为合格建设者的需要,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树立正确的“三观”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各单位和广大“五老”志愿者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神聚力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把儿童青少年培养成为一代“四有”青年。

二、推动健康行动

我镇关工委要围绕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要做以下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宣教,镇关工委要组织老干部、老教师要深入村屯、校园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讲演,重点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进行疏导,关心他们学习、生活。对生活困难家庭我们一对一帮扶。

三、镇关工委要组织村、场及各单位要积极参与儿童青少年有活动,要搞好协调,密切配合。行动中,要与有关单位加强协作,广大“五老”志愿者增强配合意识,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取得进步和发展,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98-01

培养社会所需的心理、行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就是青少年阶段就引导他们的个性、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1]。现将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于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介绍如下,特别针对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辅导干预方法进行详述。

1 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分为5大类: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特别是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已开始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 [2]。造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具体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四个方面。

2 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辅导越来越重视,教育部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方针;在各大医院和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也相继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辅导室等。我中心把青少年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了落实,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中也存在着不足。

2.1 取得成绩。构建“三二一”活动载体,拓展青少年心里辅导和治疗的渠道。“三”即三个室,精神文明展览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二”即两个中心,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活动中心;“一”即一个活动之家。

(1)精神文明展览室: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忆往昔、展未来。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大树新风。

(2)图书阅览室:提供生殖保健、自然科学、心理咨询等内容的图书,供随时阅览。

(3)心理咨询室:在尊重青少年的隐私的基础上,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服务。

(4)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通过系列健康教育活动,科学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障水平;定期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远离暴力、网瘾、毒品和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

(5)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配备健身器材,包括乒乓球、象棋、围棋、书画等活动设施,丰富青少年的娱乐活动,促进青少年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6)活动之家:融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娱乐为一体,丰富了活动之家的活动内容。利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面向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开办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2.2 存在不足。

2.2.1 缺乏具有医学心理学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目前,卫生服务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匮乏,理论水平参差不一,具体操作不够规范。从事心理咨询辅导的专职人员少,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尽快形成一支专职队伍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我们今后将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

2.2.2 人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存在误解与偏见,对心理问题存在不科学的认识。由于对心理咨询业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许多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不愿去看心理医生和接受心理咨询。大多数受访者缺乏科学的心理问题认知,认为看心理医生,则很可能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这提示今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

3 青少年意外妊娠心理辅导干预

据北京市的调查 [3],北京男孩子的首次遗精年龄已经从60年代的平均16.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3.7岁,女孩子的月经初潮从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的12.2岁。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和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其中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这两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甚至性冲动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下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预:

3.1 青少年意外妊娠原因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显示,年流产手术40%为未婚女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和学生,在40%的手术中30%的未婚女性是重复流产 [4]。未婚青少年妊娠的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对盐城卫生技术学校650名在校学生和盐城技师学院550名在校学生调查,六成以上的学生未能从学校获取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而仅有30%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避孕方法,更多的学生是自行通过报刊、杂志、网络零散地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在性行为已发生的情况下,根本不懂得如何避孕及处理可能产生的后果;而一旦受孕后,也不可能及时采取恰当手段终止妊娠。

3.2 青少年意外妊娠的后果分析。人工流产手术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既然是手术,其并发症不可能完全避免和预料。跟据我们对盐城协和医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该院妇产科要求终止妊娠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者(15~24岁),共248例,青春期有性行为的女性发生盆腔炎的几率为1/8;盆腔炎发作1次,以后不孕风险为15%~25%;若发作3次,不孕风险上升到50%~60%,患有盆腔炎发生宫外孕的危险性较健康妇女增高6~10倍。值得关注的是早孕女孩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连自己怀孕了都不知道。多数人对待流产很漠然,其中有不少患者还是反复流产,其中最多的达4次。可见关爱女性特别是未婚女性,指导科学避孕,避免非意愿妊娠及重复流产势在必行。因此减少青少年的非意愿妊娠是保障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5

一、民族地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党和政府作出的伟大的战略决策,西部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西部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2.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民族地区要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当务之急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民族地区教育要持续、稳定、长久地发展,也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族地区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素质,就必须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3.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需要。教育是具有政治性的,民族地区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政治性,民族教育的成败得失影响着民族关系,因此,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4.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根据我们研究的结论,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内地汉族地区。因此,有必要针对民族地区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二、影响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1.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存在误区。从许多民族地区家庭的教育来看,望子成龙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某些家长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课程教育的延续,从而挤掉了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的时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能力的训练,使孩子对课本以外知之甚少,在步入社会之前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第二,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有求必应,舍不得批评,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任性性格,心理脆弱,独立生活能力差。第三,家庭不和甚至离异、亲子之间关系紧张等因素也会造成一些孩子自卑、逆反、嫉妒等心理问题。

2.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只重知识灌输,衡量教学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分。一方面,教师、家长都无暇顾及心理素质教育,缺乏对青少年进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自制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升学考试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加重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目前,有不少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还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他们把有孤独感的青少年说成是不热爱集体,认为内向性格的青少年是“思想复杂怪癖”;把人际交往困难的青少年看作是不团结同学;把学习成绩不好,简单看作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不踏实、不刻苦;对自控能力差、违犯纪律的青少年,看作是故意捣乱等。认识上的偏差,使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未能把寻求答案的目光投向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上,学校方面也有许多不足。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一味用教条、主观、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来自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民族地区最敏锐、最活跃的一部分人,青少年往往率先感觉到民族地区的变化和冲击。他们一方面为民族地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又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给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影视以及外来文化等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听觉、视觉,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再就是一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模范英雄人物少;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以上原因造成青少年中追赶时髦、模仿名人明星者有之;盲目攀比、追求物质享受者有之;孤僻自私、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者有之;玩世不恭、自暴自弃、道德淡化者有之等。

三、民族地区青少年和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我们对四川、重庆民族地区1012名青少年(有效问卷968份)和内地青少年222名(有效问卷218份)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大多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符合其年龄特征,是良好的,但是仍有少数(约20%~25%)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不是良好的和健康的。和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内地青少年,主要表现在:

1.在认知心理素质方面,民族地区青少年总体智力认知水平低于内地,幼稚与早熟两极分化现象比内地明显,观察力和想象力和内地差距比较显著。

2.在学习心理方面,我们认为,由于统一划一的教育模式使民族地区和内地学习要求、教材内容等相同(甚至比内地更多更难,因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母语大多不是汉语,双语教学困难重重),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学校教学、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内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学习渠道单一,感到学习困难,少有学习兴趣,对于难学的理科多数不喜欢,考试紧张,成绩不理想,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很难达到。

3.在社会适应方面,和内地相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稍低,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性比内地青少年弱。

4.在情感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青少年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比较害怕上学,自身满意度差,稳定性差,少有机变。

5.在性别角色心理方面,民族地区青少年性别角色观念传统、保守、被动,而内地青少年则开放、积极、主动。

6.在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稍逊,选择朋友幼稚、盲目,而内地青少年则更理智、成熟。

7.在人格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比内地青少年单纯,少有幽默机变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从理念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更应该从理念出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这是做好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可作以下归纳:

1.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而且不平衡。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了呼吁――起步――发展――提高四个阶段,广大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飞跃,各地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却相对发展缓慢,部分学校受全国中小学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多数学校,特别是所处地区偏僻、经济贫困、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的学校,并没有开展这项教育活动。

2.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大。多数民族地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没有引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系统、持久、有序地开展起来,实效不显著,远远满足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

3.理论研究薄弱,缺乏对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历史发展、研究对象、目标、功能、任务、内容、原则、教育环境、管理、师资与培训、教育的模式、途径、活动课程的确立、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暗示等基本概念还有不同认识,其理论框架还不是很清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于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种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阻碍了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科研部门和学校投放力量,加大力气,对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力争有所突破,形成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6

关键词:心理教育模式;建构;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51-02

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问题关乎重大,不仅直接影响到其自身各方面的成长,而且对其以后踏入社会也起着相应的决定作用。心理教育作为解决心理疾病的主要手段方法,应该树立起高度重视的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努力建构心理教育的整合模式,为其健康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心理教育的现状

我国具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在少数,其心里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其中普遍青少年都存在着自卑,任性,嫉妒,孤僻,交流困难,逆反心理,或者逃避学习,抽烟饮酒,自杀犯罪等等心理问题,据有关统计,在江苏省与浙江省对一千多名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查,其中有心理疾病的占了16.53%,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调查数据比例为26.17%,对广州市的一千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测试,有53.2%的青少年有心理疾病,而对北京市的8869名青少年调查发现,存在心里疾病的青少年占了32.0%[1]。

在我国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家长与学校老师都单一地追求学生升学率的高低,偏重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培养,对于那些非智力方面的因素直接忽视,使青少年学习任务担子重大,从而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在如今的大网络时代,各种移动手机铺天盖地而来,网络信息充斥各个角落,其中不良的信息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现今社会各种心理诊所,心理医生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纷纷建立,但其中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少之又少,一些借着心理诊治的名义大行敛财之道的大有 人在,对社会与公众造成极为不好的负面影响。

二.心理教育模式建构与整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是我国的主要目标,而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建设与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其心理健康与否极其重要,因此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具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首先,心理教育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其次,心理教育在我国的中高等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在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疾病与健康性格与人格等有非常好的预防作用,能够消除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多疑,恐惧,焦虑以及胆怯,敏感,嫉妒等各种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与情绪释放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从而知道自己的重心在何处,为自己定下远大的目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健康的人格以及健全的性格等。

根据目前来说,我国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第二个是地方性的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这其中主要有心理诊所,心理医院等医疗机构,但无论哪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对于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都没有显著的作用。在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往往较为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系统知识传授,却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不小心”忽视掉了,这严重违背了心理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在我国现阶段的心理教育中起步较晚,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流行于我国内地,而这其中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机构却是少之又少,许多都是徒有其表,缺乏真正的心理医疗方面的专家学者,难以发挥出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的真正作用,因此,新的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的措施方法

据上文所述,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建构与整合的措施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教学与课外辅导活动相结合。在心理教学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青少年可以有效了解自身心理的发展规律与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同时,在课外学校应该组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各种心理知识竞赛活动,心理主题班会以及各种心理讲座等,并督促青少年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校方与教师应坚持以理论课堂教学与课外心理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其健康成长[2]。

2、心理教学与道德思想相结合。道德思想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之一,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后期的身心以及性格与人格健康成长问题,建构以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有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道德思想哲学教学为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其思想境界,为心理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3]。

3、心理教学与生物学相结合。在心理教学上,以青少年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以其独特的进化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世界观来进行心理教学教育,促进学生对我国生物资源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情怀,以及崇高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心理教育模式应以心理治疗为辅助来整合课堂教学。在心理教学上,青少年学生首先通过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理学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并适时地经过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的辅助治疗,经过心理专家医生的悉心疏导,对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疾病慢慢起到治疗作用,长期坚持教学以心理治疗为辅助这样的整合心理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势必会起到改善作用,从而保障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接班人,其心理健康问题需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而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其自身各方面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相应的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06:41-44.

[2] 黄 晨.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1:80-81.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7

【摘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以来的三十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从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多数都以已婚育龄群众为目标人群,而对广大的青少年关心较少。目前,我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状况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计划生育性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仍面临覆盖面狭;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因此要加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有:扩大性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在性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优势;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性健康教育体制。

【关键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计划生育

作为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1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进展状况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向青少年开展性健康教育起步较晚。1985年7月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首届性教育讲习班;1986年11月由吴阶平主持举行了全国首届性教育研讨会;1988年8月国家教委和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 此后,部分省市也相继开展了性健康教育工作试点。据报道,上海95%以上的学校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程;北京的中学为性健康教育课列出固定课时;深圳在中小学校开设了性健康教育选修课;重庆渝中区在63所中小学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涉及学生6万余名;我省温州在初二以上年级和个别条件好的小学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2000年,中国计生协与国际组织合作,在14个试点地区开始了为期5年、旨在改善青少年与未婚青年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的青春期教育。海宁市在2002年被确定为中国计生协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项目拓展点,重点围绕校外青少年性/生殖健康教育方面的要求开展对目标人群的培训,通过提供科学知识,改变观念,提高青少年处理性/生殖健康问题的能力,增强青少年自尊、自信、积极的性别平等和基本权利意识,以及安全、健康、负责任的性/生殖健康行为能力,使青少年做到对性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迄今,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 青少年性教育存在问题

尽管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2.1 性健康教育对象局限。性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国家规定的课程安排中,主要对象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时间提早了近一岁,很多学生小学未毕业就出现了遗精和月经,小学高年级学生成了被忽略的对象。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更是成为被忽视的群体。

2.2 性健康教育教材少。中学课堂现有的性健康教育课本基本上只有《生理卫生》教科书,课本内容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怀孕、性生活等知识遮遮掩掩,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需要。海宁各镇(街道)特设了“花季之友”热线及信箱、开设了“花季之友”门诊、制作“花季之友”宣传册,为广大青少年服务。

2.3 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规范。青少年一方面缺乏性知识、避孕知识以及获得相关的指导,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和服务的需求如果不能从正规的渠道得到满足,就会受到不科学的、不健康的信息误导;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地认可婚前、初次低龄化,从而导致婚前、意外妊娠、性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尖山新区(黄湾镇)对近15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俗杂志、影视作品、网络、学校性教育课程、同学间交流以及其他非正规方式。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建指出,目前我国10至24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人数超过3亿,但针对这一人群的性健康教育仍处在“半地下”状态。这反映出社会对性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3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扩大性教育覆盖面。积极探索幼儿期、儿童期的生理健康教育。基层对外来青少年应该实行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3.2 多出好教材。海宁市各镇(街道)根据不同情况,制作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方案。在实践中,我们引入国际通用的PLA培训方法――参与互动式培训方法,在教育中突出新的婚育观和人生观教育,传授科学、文明、健康的性/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倡导文明新风,提高青少年的行为素质。为总结推广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经验,2005、2009年分别组织两届了主持人大赛和教育活动方案评选活动。

3.3 充分发挥媒体、网络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包括生殖健康知识、性安全与性健康、艾滋病预防知识、禁毒教育等内容,使青少年及时获得科学、健康的信息,适时、适度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为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媒体网络氛围。

3.4 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尖山新区(黄湾镇)计生办联合计生协会结合本镇青少年的特点,精心策划教育方案,积极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让青少年在学习娱乐中受到科学知识的引导和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据2009年黄湾镇计生办青春性健康知识调查及有关统计数据与2003年项目初期相比显示,在校中学生参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活动的比例由50%提高到90%以上,校外青少年的参与比例由30%提高到60%,认知水平大幅度提高。

3.5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课堂、镇村计生服务室的作用,营造温馨、和谐和人性化的教育环境。 进一步依托人口学校、会员之家、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为广大青少年家长提供性与生殖健康资料、讲座,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准确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特别是从今年起将实施的《海宁市2010年学校人口与青春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统一开展初三毕业生青春健康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起对性与生殖健康及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和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和婚育观打下基础。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转变观念是当前继续深入开展性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不少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想教育却羞于教育,一提到性,大多数人总是持回避态度。性作为衡量文明的标准,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所以,还“性”自然、美好和高尚的本来面貌,坦然接纳并搞好性健康教育,以便使青少年能处理好有关“性”的问题,获得性健康知识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和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

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们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长期目标,同时,让全社会共同来关注未婚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推迟青少年的,使青少年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的、文明的、进步的生殖健康知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篇8

中图分类号:G807;G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34-06

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事实,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康计划纲要》以来,我国政府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中央7号文),明确规定了青少年的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内容。201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53号),对具体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力度及实施学校体育3年行动计划等具体内容作了详细规定。目前,我国不仅建立了5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而且建立了青少年体质数据库,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这对于进一步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不可否认,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相关政策的执行力不容乐观,执行效果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1]。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1)层级制的管理组织模式不能适应和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需要;2)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缺乏科学有效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3)学校缺乏充足的资源和能力完成体质健康促进任务;4)社会环境制约着健康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成为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理论和实践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管理学、健康促进等相关理论,结合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实践,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以期进一步丰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理论,在实践上为有效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指导。

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模式依据

1.1 健康促进和学校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2]。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观念,是解决公共健康领域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高效率的卫生干预策略和措施,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健康促进理论,从而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群体,鉴于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人群特点,所以在遵循基本健康促进理论的基础上,学校健康促进也应有其独特的规律性。

学校健康促进的推行始于1992年的欧洲,1995年推行至西太平洋国家,把学校的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学校健康促进有效模式”[3],以开展学校健康促进优先干预项目为特征,并吸纳青少年家长和教师为干预对象,着力创建家庭和学校作为支持环境的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同干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理论模式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社会认可。李凌等[4]针对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模式指出,家庭是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保障,学校是健康促进基础,社区是健康促进的纽带。张瑛秋等[5]在对青春发育期青少年进行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面相关影响因素测量的基础上,提出处于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青少年健康促进模式,旨在建立创建多维的体质健康支持环境,提供多元服务主体参与服务的学校健康教育。我国健康促进学校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机制的完善也为进一步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健康促进逐步推行的同时,管理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学校管理和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服务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析,从管理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4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已有的相关研究为健康促进管理策略、管理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健康领域,学校健康促进的管理理念仍沿袭了健康教育管理理念,缺乏青少年体质促进管理的内容。

1.2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及管理

目前体质健康促进的概念仍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从字面上去理解,体质是身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0]。健康是指生理、精神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不生病[11]。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其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作出选择。健康促进的概念应该蕴含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水平的要义。所以体质健康促进应该更加强调体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体质水平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故笔者认为,体质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增强自身体质,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其内涵是让人们养成良好的体力活动习惯和饮食习惯,降低健康风险,形成稳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水平的目的。由此看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的重点应该是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在管理理念上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意识,尽可能掌握多种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运动潜能,尝试多样的运动体验,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是由相关行政部门组织学校、家庭、社区和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协调优化一切社会资源,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体质健康促进项目,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实施项目多样化,受到多系统多层面因素影响,所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决定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从而为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单纯依赖政府指令,学校独立执行相关政策方针,远远不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 水平下降这一复杂问题,必须由政府作为管理领导主体,组织协调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少年营养、卫生、体育、健康等方面,设计开发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依托于学校、家庭、社区和媒体,协同开展此项工作。

2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的构建

2.1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理念

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12]。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应该保持统一的思想认识,坚持一贯的行动理念,各项管理工作最终落脚点必须是青少年,只有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为本,处处考虑他们的体质健康,才能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在健康促进过程中,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核心,社区、家庭和媒体共同支持的多方参与格局,紧紧围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这一根本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的实施,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提高青少年健康技能。

2.2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组织系统

1)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主体与客体。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13],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来说,管理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人,一类是各级教育部门分管体育行政机构的负责人、学校校长,他们是督促完成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目标的核心领导人员;另一类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组织中具体执行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人,包括下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体育教育负责人、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团体等。

管理的客体是管理活动作用的对象。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受到多系统、多层次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由青少年直接接触的环境因素构成的微观系统和与青少年间接接触的中观系统以及由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系统等构成的宏观系统。因此管理的客体呈现多样性,包括以下几类:1)各级行政部门一般人员、学校教师、青少年、家长、社区及媒体等。2)组织中的其它资源,如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社区体育设施、经费、信息等资源。3)组织向外扩张时作用于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

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项目。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项目的多样性。管理的目标是使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的各个因素系统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组织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监测与评价体系是完成管理目标的基本保障;学校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主战场,因此在项目设计上要紧紧围绕青少年体育环境、学校体育教学、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营养膳食与卫生等内容展开,建立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家庭对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家长、家庭体育环境等也是重点干预对象;社区、道路、交通等建筑环境是青少年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活动的场所,应当着力改善这些外部环境,为青少年的运动参与提供充分的保障,并逐渐使社区成为学校、家庭之间的纽带。总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项目内容应该主要包括政策资金保障,学校、家庭、社区环境改善,青少年健康素养提升,学校体育活动推进,青少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以及青少年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等内容。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达到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的管理目的。

3)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架构。

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系统复杂性。单一的组织结构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工作多样化与专业化的需要。在组织策略上,选择混合的矩阵制组织结构比较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纵向上表现为树型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制度化、工作高度专业化以及权威式的领导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管理工作的项目化,集中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有利于有效实现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见图1)。

直线型组织结构是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各级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中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此种结构形式结构简单、责任分明、命令比较统一。比如,我国从国家到地方都设有相应的体育卫生管理行政部门,各级部门领导形成直线指挥系统。各级部门领导、下级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体质健康促进项目负责人具有管理的决策权、命令权和执行权。纵向各部门分别负责体育、卫生和健康的管理工作,通过联合下级行政部门、学校以及社会专家团体发挥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的职能。

各横向项目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领衔,参与者由各下一级行政部门领导、学校相关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专家组成。横向项目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并配合纵向行政部门指导实施健康促进项目。纵向职能部门和横向项目系统相互联系、紧密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协同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工作,从而形成了直线型组织和专家领衔的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型管理组织结构。

4)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系统运行机制。

(1)系统中各要素及职责。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管理系统中的纵向元素包括省、市、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及下设的职能部门,以及所管辖的学校。横向元素包括体质健康促进各种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及团队,一般由行政部门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纵向各部门负责战略规划、计划、组织和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包括体育、卫生与健康,并逐级监督、指导、评价各项管理工作。横向项目管理按照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进行体质健康管理项目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每个项目的总体设计往往涉及到体育、卫生与健康,从而增强了各纵向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在每个结点上,要求各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完成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2)系统运行机制。

我国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分为省、市、县3级,它受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并受上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或者业务指导。省级设置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市级设置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县级设置县教育局体卫艺室。各级部门设立体育、卫生与健康、艺术教育职能机构,并受上级部门的直接领导,从而形成“树型”直线组织,各结点元素负责计划、组织、实施相应的职能工作,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下级各学校 。

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要开展体育教学,而且要融入卫生健康教育,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4]。但直线型各组织部门的工作往往是独立的,限制了体育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的统一性,造成了学校体育与卫生健康教育相互脱节和隔离。而横向项目管理组织设计弥补了纵向直线组织的缺陷,实现了各部门的相互联系和协作。纵向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并提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总体规划,横向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促进项目详细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各级行政部门相互配合和协作,发挥直线领导的职能,并在横向项目管理团队的协助下,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3 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应用案例分析

江苏省根据中央7号文件要求,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3号文件)。2009年7月29日,颁布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在江苏省全面施行。2010年7月,启动实施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监测与公告制度,全省建立了82所覆盖7~17岁各年龄段的中小学监测点和10所高校监测点,形成完善的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网络。

3.1 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

江苏省教育厅根据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管理的需要,设立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和体质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作为教育厅体卫艺教育处重要的参谋机构和项目管理机构。研究中心聘请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作为中心主要成员,负责项目设计、开发和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编写、科研项目设立等工作,全面支持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监测中心负责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组织、实施和评价,通过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手段,确保获取准确、可靠的体质健康数据,组织结构见图2。

省体卫艺处对下级体卫艺处以及学校有直接的领导权,并授权于下级各部门、各单位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研究中心和监测中心是省体卫艺处下设的两个参谋机构,整合了省内外卫生、医疗、体育领域专家,负责设计、开发、辅助实施促进项目,为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和专业技术支持,定期体质监测报告和研究报告,逐步形成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相关单位、社区、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的良好局面。

3.2 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运作与效果

1)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运作。

江苏省自2010年开始运作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法规等文件,比如,[苏教体艺[2010]19号]、[苏教体艺[2011]12号]、[苏政办发[2012]64号]等。每年定期对测试点校学生进行体质测试。监测中心负责测试点校测试培训、监测监督、数据审核等工作,最后把有效数据汇总到研究中心,由研究中心负责编写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蓝皮书,并向社会公布。

2010年是江苏省实施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第一年,通过体质测试获得基点数据,初步了解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由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制定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并逐步在实验点校实施。2011年至今,江苏省教育厅并实施了多项行动计划,包括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体育活动推进行动、健康服务提升行动以及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并在组织、制度、资金、监督等方面为健康促进项目的有效实施建立了保障体系。随着项目实施的深入,各行动计划又得到进一步细化,在学校体育环境改善、体育师资力量培训、学校体育制度建设、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评价、青少年体育学习评价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大量的具有改革性的实验工作。

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效果及评述。

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认识程度逐渐提高,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初期,健康促进工作确实给各级行政部门增加了负担,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多数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存在抵触心理,但迫于行政压力,不得不配合完成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然而,随着项目实施的不断深入和相应配套管理措施完善,各市区体育行政部门以及试点学校,逐渐转变了传统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项目管理中来。目前,13个市辖区多数已经建立下级监测和体质健康促进网络体系,全方位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并适时本市青少年体质健康报告。一些学校在省健康促进项目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别具特色的健康促进项目,比如“青少年体质健康奖学金项目”、“青少年体质健康校讯通项目”等。

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改善。从连续3次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来看,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上得到改善,多数学业阶段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体重与胸围都高于2010年水平。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总体上较2010年有所增强。各学业阶段学生的速度、上肢力量、耐力、下肢爆发力、柔韧性等指标有所提升。各学业阶段男女青少年平均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均高于2010年水平。青少年部分常见病检出率下降,近视低龄化得到初步控制。通过与全国均值数据比较,除青少年肥胖率、超重率、近视率外,我省有19项指标总体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5-17]。

3)江苏省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有效管理因素。

学校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有效开展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的因素:(1)利益相关者群体统一的管理理念,是健康促进工作顺利开展的源动力;(2)矩阵制组织设计和直线参谋职权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了直线制行政命令的作用,又能够充分发挥参谋机构的专业化特点,增强各级部门管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善的管理制度成为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江苏省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过程,建立了资金保障制度、组织管理评价制度、体质监测规范化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开展,而且激发了管理组织各层系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4)专业化体质健康促进项目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关键,专家领衔制订项目设计、开发和参与实施, 保证了项目的专业化、科学化,使各项体质健康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位青少年身上;(5)全社会共同参与是有效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目标的长效之道,各行政部门、各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团体、媒体等多方参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不仅为管理工作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对于提高全社会共同健康意识,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是有效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项目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管理学以及健康促进理论界定了体质健康促进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建立了直线型组织和专家领衔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制体质健康促进管理组织结构,设计了直线和参谋权力运行机制,并应用于江苏省管理工作实践中,初步取得了成效。矩阵制组织结构和直线参谋权力运行机制,对于增强管理部门的政策执行力,有效实施体质健康促进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海元. 全国教育系统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基本状况[J]. 体育学刊,2008,15(3):47-48.

[2] 李枫,傅华. 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尚大光. 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凌,李俊. 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有效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7(21):35-36.

[5] 张瑛秋,孔垂辉. 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健康促进模式的实施方案[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39-1640.

[6] 朱美珍,董翠香,季浏. 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12,19(4):75-76.

[7] 邓宏伟,刘玉琦. 关于我国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2(4):61-62.

[8] 王东旭,常春. 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状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09,22(3):25-26.

[9] 岳保柱. 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53-457.

[10] 曹湘君. 体育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8.

[11] Js Larso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health[J]. 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1999,56(2):4.

[12]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3] 芮明杰.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 刘娟,辛利. 对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思考[J]. 体育学刊,2013,20(5):9-10.

[15]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2010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报告[R]. 2011.

[16]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蓝皮书——2011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报告[R]. 2012.

上一篇:动物保护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