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22:43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篇1

 

美术教育,它至少应该含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专业美术教育,即培养画家、雕塑家、设计师、美术理论家等的专业教育。即对属于少数的美术专业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定向培养。其二是普通美术教育,这是一个比专业教育任务更重、范围更广阔的教育概念,它从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着眼,从促进全体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这一学科教育总目标入手,用美术的形式和手段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小学、高中的美术教育和教学,也包括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高校艺术欣赏教学活动。对于接受普通美术教育的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接受系统美术教育的机会。普通美术教育是为了完善素质教育目标,在美术教学中既要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鉴赏能力、造型能力,又要培养设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或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及其教学活动程序设计。过去,许多学校推行的是 “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即讲解接受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讲授和学习。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而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因为过去我国美术师范教育的师范意识淡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多年来都基本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排,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方面,普通美术教育都有着明显的专业美术教育的痕迹,这些,无疑又使偏重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模式的做法进一步强化。

 

普通美术教育在其教学过程特点上,第一是教学的直观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有实物为对象。第二是形象的审美性。美术教学中无论表现的对象是什么,其所表达的内容和用以表现的形式、方法以及范画、教具、欣赏的作品等,都必须是美的。第三是制作的技能性。在美术教学中,表现美的具体体现主要反映在美术技巧、技法的学习与实践,如中国画、素描、色彩等绘画实践以及设计、手工制作等等的实际操作实践,学生既要学习美术理论知识,也要通过具体的训练和亲自动手参与,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索、运用和领会。第四是美术的创造性。它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美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创造活动反映出来,这也同时是教学中占一定比重的内容,即通过学生的设计、创造方法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是学生运用学到的美术知识,对心中美的形象的创造,通过实际动手设计,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反映出来。

 

根据以上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四个特点,可见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它为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和创造表现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知识技能条件,因为不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学生就难以进行美术活动,特别是不可能自如地进行较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和表现活动。我们常见一些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并且很想把自己所见到的东西画出来,可结果却往往不顺人意,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不知道如何用笔来表现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所以,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知识技能掌握的多少。中小学生的确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但由于受自身美术知识技能水平的限制,这种创造力往往难以发挥出来。可见,在美术教育中,一概否定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不对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好坏直接地影响到整个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美术课中的欣赏绘画、设计、手工制作、雕刻等“双基”教学实践,有力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空间概念的发展,使其诸种能力得到提高。造型艺术本身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与清晰的结构体系,形式美感有赖于形体,明暗、色彩、节奏、动态等造型因素为其实体才能得以体现。而且,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观察、分析、体验中展开,批评、筛选、修正、创造同时进行;主动思维与下意识、潜意识的心态交替作用,才能逐渐积累众多的审美经验并转化为良好的内在素质。因此,教师坚持在美术技能训练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致力于开拓学生的各种能力,造就完美的人格和高尚情操。

 

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客观描绘外部事物的写实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的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表现不能只依靠创设自由的审美氛围,要提高审美表现水平还需要掌握和运用表现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绝对自由的自我表现是不可能的,倘若没有一定的表现手段,自由就成为空空如也,一无所有,根本谈不上审美创造与表现。事实上,当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审美创造时,都迫切需要教师的适时帮助,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从观察的方法到表达的方式,或是从欣赏的技巧到运用艺术媒介的技能,都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教师必须进行引导、帮助并传授一定的表现技能与方法。但在进行一些内容上相对客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冲动压抑掉。普通美术教育毕竟不是专业院校的教育,在该教育教学中,美术知识技能再怎么重要,也不能使其成为美术教育所追求的全部或主要目标。普通美术教育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专业美术教育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有明显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普通美术教育的美术知识技能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我们所强调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一是基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是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二是基于中小学生现有水平所限,无法领会更深更专业的知识技能;三是基于美术课的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及知识面广,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不齐。因此,美术教育中的美术知识技能不应该专业化,而是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把美术课中的技术性教学活动建立在向学生提供美术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之上。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技术;教育技术;本质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47-02

分析教育技术的本质,首先要探讨技术的本质。美国教育技术学者海涅克(Robert Heinich)曾指出,教育技术的根基是技术。伊利(Donald Ely)认为必须更新对技术一词的理解与认识,重新发掘技术的深层次含义,使用技术范畴作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来统领整个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他也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技术一词为教学技术这一领域的发展及其向一个学科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组织学性概念(Organizin Concept)[1]。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教育中的技术’”[2]。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对技术的追问就成了一个恰当的起点。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技术本质进行探讨,无疑会促进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

一、技术的本质

1.技术的内涵

高度技术化的现代人,技术对于人来说犹如蜘蛛网之于蜘蛛,蜗牛壳之于蜗牛,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它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历史使命。所以在技术时代,探讨技术的内涵及本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Technology)从词源学意义上看,源自希腊语Techne,该词有很多意思,它原用作表示所有与自然(nature)相区别的人类活动,尤其是表示一种技能性。意为“工艺、技能”。而且,在希腊人看来,人们不能在科学、技术和艺术三者之间作出明确区分。

技术也是一个历史性范畴,技术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本身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从人类磨制第一块石器开始,技术发明的漫长历史就此展开了。技术经由原始时代伴随浓厚巫术色彩的技术、古代以工匠们的身体体验为主要基础的技术以及近代工业时代的技术发展到了现代科学时代的技术,其含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正是由于技术的历史性,要给技术下一个确切的、大家公认的、非历史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鉴于技术含义的丰富性、历史性以及人们对技术认识和解释角度不同,也不可能形成一个恒久不变的定论。综合而言,对技术含义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一是技术是工具或手段;二是技术是方法或者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三是技术是人类活动(过程)或人类行为;四是技术是技能、方法、手段、工具和知识的某种组合或总和。

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技术生存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认识什么是技术?德国人卡西尔认为技术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文化以技术为基础,并对技术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产生宏观调控。可以说文化与技术是一体的。当然,由于人们对技术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而且大都是针对技术某个角度加以描述,即使这样,它们在某些方面却也触及到了技术的基本内涵,那就是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稳定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3]

2.技术的本质

对技术的本质的探讨一直是技术哲学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历史上很多技术哲学研究者都对技术的本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技术研究者们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工程学等多个视角对技术的本质内涵进行了分析。从哲学角度讨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技术是目的的手段,技术是人的行动”并进而认为现代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是“引导、促成自然的暴露”;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J.埃吕尔(Jacques Ellul)把技术理解为“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具有绝对有效性的方法的整体”;德国技术哲学家卡普(Emst Kapp)认为技术是人体器官外在化的工具,一切技术手段都可以理解为人体器官为原形,把技术视为文化、道德和知识进步及人类“自我拯救”的手段。

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主要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技术的本质。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尼尔·波特曼(Neil M.Postman)认为技术是“控制社会的工具文化”;英国史学家梅森(Mason S.F.)认为技术是“用作实际目的的知识体系”,把技术的本质解释为“人的解放”。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十分强调技术的思想内涵,强调技术首先是一个内部过程,并且一定具有伴随着人类自身活动的特征,是为了有利于完成人类活动已经明确了的方向和最终目标而存在的,技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与西洋人相比,日本的技术论对技术的认识则更加明确,更加辩证。日本学者认为技术是作为主体的劳动手段和客体的劳动手段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技术是主观的存在方式——观念的技术(技能、智能)和客观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技术(工具、机器)的统一体。

马克思则一方面把技术归结为劳动资料,另一方面又指出技术内涵中有理性因素。马克思强调“怎样生产”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的本质是“怎样生产”,至于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则是技术活动方式本身之外在的表现形态[4]。

我国学者有的认为“技术即技巧与关于技巧知识的总和。换句话说,技术即内化为人的本能的娴熟技巧,它是人的现实活动及能力标志”[5]。

尽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技术的本质做出了不同的描述,但是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认识:技术的本质或意义就在于对事物存在的自然状态或发展的自然进程的“打断”,并在人为干预下将事物带入人工进程。也就是说人将自然的“自发状态”逐步人为化。

二、教育技术的本质

本文讨论的教育技术是指“教育中的技术”或“教育的技术”而不是“教育技术学”。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千差万别,所以对教育技术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李芒认为,教育技术是用于帮助主体(学生)得到发展的技术,是对人的技术,“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6]。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主要是从教育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关系来认识教育技术。他们指出,虽然教育中的技术也具有技术的一般本质,但一旦技术进入教育活动中,技术就打上了教育的烙印,技术就被教育化了。教育中技术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中介环节,其应用目的都在于实现教育的特定目的,所以,教育中技术的本质也只能是培养人的价值性或精神性的实践活动。而且教育中技术的本质不是预设的,是历史的、生成的,其最终目标是走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7]。杨开城博士认为,教育技术即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是其核心内容[8]。刘美凤博士综合了多个关于技术的定义后指出,狭义的教育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广义的教育技术包括教育教学中所采用的全部物化技术和全部智能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就是从狭义技术定位走向广义的技术定位。

以上种种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让我们明白,理解教育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层面,而是应将技术放在教育的背景中来认识,更多的是要从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从而更加科学、辩证地看待教育技术。实际上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人文氛围,因为人是有思想、有风格、有主见的社会人,不是工具性的教育系统的构成零件。在我看来,教育技术概念的精髓是系统思想与方法,而非硬件设备与机器。“技术绝对不是工具、机器的代名词。在教育领域目前仍有不少人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指媒体或工具,这种看法往往忽视技术的理性内涵,忽视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9]

总之,要认识技术的本质以及教育技术的本质,一定要在技术—人—社会的相互关系上来分析,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技术对教育对人的影响与作用,不分析技术时代对人的精神的影响,而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工具层面,显然就不能真正的触及到教育技术的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1]Donald 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irty Years On[J].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30(4):305-310.

[2]冯秀琪.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7):24-26.

[3]杨开城,王斌.从技术的本质看教育技术的本质[J].中国电化教育,2007,(9):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5]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李芒.技术与学习—论信息化学习方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7-130.

[7]单美贤,李艺.教育中技术的本质探讨[J].教育研究,2008,(5):51-55.

[8]杨开城,王斌.从技术的本质看教育技术的本质[J].中国电化教育,2007(9):250-251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教学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其基础性内容,在系统论观点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其为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资源开发与设计利用等方面服务。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中也存在着三大支柱型技术,即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能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笔者认为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实用性不可否认,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1)学校软硬件配置问题。在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学校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条件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硬件设备不足,教师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限,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这都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2)认识方面的问题。尽管我国目前的现代教育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部分学校也有能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条件,但是却存在着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正确的问题,以至于在升学压力下仍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及提高策略

(一)建构和完善学校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环境

软硬条件的配置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如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教师的专业能力、设备操作能力等,此外各学科、各学段特点都存在差异,因而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同时教师和学校也应当积极构建和完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1)因地制宜完善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硬件配置。为了更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当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师生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针对部分学校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可以积极给于政策支持,并且带动社会各界人士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以构建相对完善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环境;(2)积极完善学校教学软件环境,构建动态教学评价体系。为了更好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应用,学校需要积极借助网络专业人士的力量,搭建校园网络工程,以实现教学软件资源共享,从而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此外,学校需要建构一套新的动态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与设计,从而为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奠定基础;(3)重视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当地相关部门或是学校应当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培训活动,使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方法。同时,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可采用考核方式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检测,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其次,教师需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不断加强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此外,中小学教师还需要积极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工作的辅助作用,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

为了更好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价值,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及时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工作的整合,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防止出现对现代教育技术过度依赖的情况,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服务于中小学教学工作,并且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以提升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篇4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归纳为:

(1)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

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to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to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

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篇5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归纳为:

(1)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江主席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遭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

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 to 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 to 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4)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篇6

论文摘要:当下中小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许多误区,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深化和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确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学科地位,加强对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建立和完善健全有效的教学方法。

21世纪,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面对这种信息化趋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本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教育部于1999年底拟定了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些都促成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推广。但是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清这些误区,对于加强今后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

1.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育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延伸。就技术层面而言,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是,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是有实质性区别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是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机技能,包括学生应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编程的技能。而信息技术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绝不能因计算机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将两者等同起来,以前者替代后者,而应当赋予信息技术教育以广泛的现代信息文化内涵和外延。

2.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次要科目

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以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因而学校工作始终都围绕升学考试展开。面对升学压力,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把它看成是继音、体、美之后的又一门次要科目。一些学校领导认为作为非高考科目,信息技术教学投资大、收效低,因此,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从而造成了应有的课时、师资不能保证,教学使用的软、硬件远远滞后于社会信息化对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要求,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发展与普及。

3.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是特殊的教辅人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制定信息化等决策的首席顾问,他们的专业地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专业发展,也关系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教授信息技术课程,而是为学校其他部门或其他学科服务。如管理机房、维修计算机、义务培训、制作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时间钻研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4.认为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教授计算机基本操作,更不是单指学习操作系统的应用、文字的编排、网页的制作等,而是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是,眼前的实际情况是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课上成单纯的计算机培训课,教学目标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没有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注意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策略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思想,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所以,为了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面对上述误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针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认识误区,首先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这是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应组织教师到信息技术教育先进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通过这一活动,使领导和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做到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为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学科建设,确立学科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面向信息化教育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学科建设意义重大。首先,开设信息技术课可系统地教授和训练广大师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要。其次,新科学建设既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措施。第三,新学科建设要求专职和兼职教师要参加经常性的培训。因此,要想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加强其学科建设,确立其学科地位。

3.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力度

当前,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快速发展,建设一支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关键。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师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又由于教师对此课程的认识、态度、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实施,所以,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机构应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快速发展。而且,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培训要分层次性,不要反复搞零起点的低层次重复培训,而应根据对象的不同程度,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培训形式要多样化,不能采取“一刀切”,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4.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教研

“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要想搞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都离不开教学研究。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多数信息技术老师对此课程缺乏教学经验,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方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所以,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尽快探索出适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近几年,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士的不懈努力下,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我们终于探索出一套比较适合现在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法。例如,其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等。此方法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总而言之,要想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学科建设,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科研,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吕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是人类在信息时代的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称。现代教育技术强调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育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拓展,扩大了教育教学功能。它能够增加例证的数量和范围,扩大学习者活动的空间。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无止境地扩展了。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各种工具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清晰。尤其是当代的各种电子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突出学习内容,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清晰。职业教育不仅要更好地承担知识与科技的传播和转化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肩负起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担,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学习和创新。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形态,也必将引起课堂教学基本因素的变化。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电脑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不但保证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也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更多地选择合作式的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力而行的责任分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舞台,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教育技术将改变师生的角色和责任。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解释者转变为合作者和帮助者,教学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由原来的纸笔测验转向更多地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电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监测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把教学时间更多地分配给学生从事探索和开展讨论,教师在更多的时间里是提醒学生如何讨论,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所计划的课堂活动中不可预测的活动有所增加,一节课中有很多随机生成的东西,这样,教师就要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引导。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学生也会发现他们自己对学习负有更大的责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改变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在传统的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侧重于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侧重于调动各种认知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对概念本身的加工和记忆则相对减少。要创设问题情境,仅靠教师口授和板书常常是不能奏效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教材内容与相关课外资料进行整合,再现问题情境,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想象,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然后再引导学生用理性多角度认识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实现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设计

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口号,他通过长期探索,得出了几点基本结论:有不同的学习结果,就有不同的学习条件;对掌握不同的学习结果而言,必须有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促进学习的内部条件,这就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从教学的分析、展开及评价等方面做出一系列事先筹划。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能较彻底地分解复杂的知识技能信息,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真实的背景资料,教师可以充分考虑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进行探索,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课堂上枯燥的讲授毫无兴趣,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同教学中各种概念,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现代教育媒体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传统评价学生的方法是作业和考试。实际上评价应该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过程,即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设计相关的评价。多媒体程序在教与学的交流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出各类信息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反思,促进学生对自身认知结构中缺点和优点的认识,从而优化认知结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现代化是当今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的改革和进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我学”的被动式学习效果较差,而“我要学”动机下的主动学习则效果很好。作为外因,学校的教育技术是否先进,运用教育技术的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是否先进则是关键。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通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中,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要学”的环境与氛围得到了建立与强化。学习者是在与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越来越进步,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教育要适应这种需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先进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在现代教育中,要充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宁波大学师范学院

2.王伟炜.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程大纲设计初探.东南大学

3.郝中超.对教育技术学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价值的分析与评价.东北师范大学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篇8

(一)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高

由于我国高校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较长,很多教师也都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成长的,特别是年长的教师队伍,他们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也不到位,不懂得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认为现代教育制度是可有可无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操作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有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意义并不明确,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存在盲目性。有些高校实施现代教育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做面子工程,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差

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堂变得灵活多样。但是就实际而言,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还是习惯性的实施灌输式教育,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很多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黑板上的内容放大;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上也没有用心,大多都是在网上搜索的教学课件,下载后应用于教学,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没有针对性,并不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组织的课堂教学。从以上可以看出,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思路

现代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加强其在教学中的实践。通过对现代教育制度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好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让教师对此引起重视,才能更好的在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普及,并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影响到了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传统识字教学的不足。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集中了声音、文字、图形以及图像为一体,拓宽了知识来源,形象生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二)提高教师现代技术教育的运用能力

教学改革中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日益更替,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不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和重要性,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其次,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制定好培训目标,并按照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教师的现状,实时的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有关专家进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的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三)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技术引起重视

教师要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对其引起重视,才能更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果。首先,要明确教师的职责,鼓励教师优化教学方案,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期,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质量;其次,学校为了激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可以组织相关的比赛,例如精品课程比赛,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重视。

上一篇:网络空间安全概念范文 下一篇:电子信息工程的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