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揠苗助长”教育方法的思考

时间:2022-10-04 03:43:09

对“揠苗助长”教育方法的思考

“花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这是泰戈尔笔下的名句。之所以提及这段诗句,是想探讨一个尽管已经讨论许久,却似乎仍然“难解”,甚至“无解”的命题:“揠苗助长”,让无数孩子不能承受之痛。

这是一份属于一个5岁孩子的暑期课程表:“周一至周五,幼儿园暑托班,学写字、图画、数学、英语、唱歌、舞蹈;周六上午参加游泳班,下午是钢琴家教‘一对一’上门辅导;周日上午上钢琴班大课,下午是英语口语提高班。”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一再三令五申,禁止社会上举办五花八门的培训班、补习班,尽管各大媒体一再倡导理性的教育方式,要求学校、社会、家庭齐心协力为孩子减负,让孩子轻松、快乐、健康成长,但是,因为大多数家长都信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给孩子超前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这实际上就是“揠苗助长”。殊不知,这种“揠苗助长”式教育孩子的方法危害很大。

一、从教育学角度看,“揠苗助长”不符合孩子发展的一般规律

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必须尊重这些规律。孩子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孩子的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一般孩子的发展需要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水平与发展的优势或领域则千差万别,例如,同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突出;有的学生发育较早,才华早露;有的学生玩心重,大器晚成。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主张儿童的发展应该顺应“内在自然”与儿童的“天性”一致,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进行教育,而不能越过这个发展阶段去“揠苗助长”,正是每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顾孩子实际的特殊性,毅然把孩子推到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洪流当中去,上名牌大学几乎是每位家长给孩子的终极任务和终极目标,或是过分期望孩子来完成自己当年未曾实现的梦想。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揠苗助长”容易使孩子产生急功近利心态

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现在社会上的浮躁心态也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来,教育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应试”的弊病迟迟未得到有效遏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培养人”的宗旨,让孩子从小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忽视个性,不同个性的孩子从小到大都采用同一教育模式去打磨,不能真正“因材施教”,类似于“把鱼鳅拔成黄鳝一样长”的笨拙教育方法,扼杀个体的个性,其实质也是“揠苗助长”。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慢”的过程、“等待”的过程,人与万物一样,也是一点一滴地成长。但是社会上充斥着重视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的潮流,容易使孩子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利于把孩子的身体与心灵引向和谐发展的轨道,培养个人对他人和世界的美好的感情基础;不利于培养孩子快乐的精神世界。

三、从社会学角度看,“揠苗助长”不利于社会专才的培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浪费的根本含义是人类生命的浪费,就是说“儿童就学期间生命的浪费和后来由于不适当的和谬误的准备所造成的浪费”。西方的教育走的是专才的道路,西方的小学让孩子学会快乐,初中让孩子发现兴趣,高中发现兴趣后培养兴趣,然后大学再宽进严出,走的是专才的道路,众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西方专才教育的成功典范。而中国却与西方的教育相反,走的是全才之路,家长想让孩子琴棋书画都会,什么都要学到优,但是一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个性、爱好是千差万别的,若要面面俱佳,就类似于强迫兔子既要学奔跑,又要学游泳和飞翔,各方面均衡投入精力,这样做不但浅尝辄止,学不出什么特色,反而逼之过急,物极必反,孩子不堪重负。如果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去专项发展,则全部精力用在这个“专”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专才的培养。

四、从脑科学角度看,“揠苗助长”不利于培养孩子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有关研究证明:在孩子0~2岁时,不要让孩子急于学习语言、计算等具体知识,而是让孩子大脑不断地接受图片,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在小学学习期间,主要是培养孩子学习、听课的好习惯,而不是通过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去追求什么学习成绩。应该保护儿童的异想天开的性格,注意在感觉和运动技能的训练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在训练中注意孩子的观察———理解———联想的能力,这样可以综合开发大脑潜力。如果家长违背教育规律,单纯地靠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来追求成绩,那就是“揠苗助长”,最终会扼杀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更不用说身心健康发展。

五、从健康角度看,“揠苗助长”导致孩子累趴在中途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如果采取“揠苗助长”式教育孩子,那孩子暂时赢在了起跑线上却会累倒在中途。平时孩子在学校学习规定的课程,周未参加家长安排的英语口语班、奥数竞赛班、作文辅导班、幼儿舞蹈班、钢琴班、轮滑班、武术班、游泳班、美术班、象棋班等,孩子每天都处于高强度、高节奏的运转状态,根本没有时间去玩耍,孩子的童年就是这样在学校和各个培训班中度过的,许多小朋友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快乐童年,同时也使身体过早疲惫。很多家长总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全才,“让兔子拜鸭子为师学游泳”,即使孩子不擅长某项特长,家长为了不想让孩子错过学习的关键期,硬把孩子打造成琴、棋、书、画、乐的全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所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家长究竟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要借鉴“根雕理论”,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正确对待孩子身心发展暂时不平衡的问题。笔直的大树固然是材,但形状各异的树根,经艺术家雕琢成艺术品,其价值也不可估量。教育的责任,就是千方百计发现孩子特长,挖掘潜能,培养志趣,磨炼抗挫折能力和生存耐力,扶孩子上马,让他策马扬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开创未来。

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一般不会学坏”。二是让孩子在高中阶段形成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家长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所要改变的主要就是一些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家长们不要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奇谈怪论所迷惑。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坏在中途。无数家长正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他们对此却浑然不觉或无能为力。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我们的家庭到底是给孩子提供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家庭教育不能被应试教育绑架,家长更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但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着眼于开发孩子内在潜能和培养孩子自主建构能力,使孩子有兴趣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多样化地发展;教育孩子要懂得做人做事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个有道德的合格的现代公民,让家庭真正成为孩子守望的文明家园,这是现代家长对现代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底线要求。

家长素质高低,教育孩子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孩子的前途,关系家庭幸福,也关系国家的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终将害了孩子,害了家庭,也害了国家。我们要变“成才”教育为“成人”教育;变“片面”教育为“全面”教育;变“逼迫”教育为“宽容”教育;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要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采取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参与权和隐私权,在开放式教育中,把孩子培养成适应各种环境和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为此,家长们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在教育主管部门努力践行教育均衡,并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的时候,每一位家长都应自觉成为国家教育这个大的系统工程当中传导正能量的小分子,尊重教育规律,遵守国家“减负”令,遏制补课、培训之风,助推理性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科学的育人观,要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真正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为子女创造健康、轻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而有追求,充满活力、朝气活泼、轻松愉快茁壮成长。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期盼家长要端正教育理念,正确对待孩子,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下,让每一朵花都开得娇艳,每一把琴都音色饱满。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果、困惑及其... 下一篇:献身杏坛 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