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2 17:22:42

网络空间安全概念

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篇1

【关键词】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法》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形势日益严峻,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领域安全日益凸显。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党的十以来,为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全面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需要制定一部应对国家安全各种威胁和风险,统领国家安全各领域工作的法律。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都已经颁布了本国的国家安全法。比如美国的《国家安全法》立法历史比较悠久,1947年美国国会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在这之后,世界各国政府和法律文件中开始陆续出现“国家安全”的字样。再比如俄罗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接管了苏联的国家安全机关,仅在1992年,就颁布了四部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法》、《俄罗斯联邦侦缉行动法》、《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机关法》、《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机关法》。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的新特点,俄罗斯在2010年12月出台了新的《俄联邦安全法》。除了美国、俄罗斯之外,像土耳其、伊拉克,还有亚洲国家中的日本、韩国、印度、蒙古、泰国等国家都规定有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可以看出,通过制定法律来维护国家安全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在2015年7月1日《国家安全法》公布之前,中国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当中唯一一个没有综合性《国家安全法》的国家。新《国家安全法》是全国人大在2015年颁布的唯一法律,新法对国家安全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法律规定。对国家安全的概念、任务、职责、安全制度、保障机制、公民和组织的权利义务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化规定,改变了原有《国家安全法》仅仅针对间谍行为的规定,解决了国家安全的定义过窄的问题,将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全部纳入到了法律规范的范围。正如英国路透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所说:中国的新国家安全法目前也许还未显露其重要程度,但在五年之后,也许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它的法治力量。

通读新《国家安全法》给我留下很多印象深刻地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国家安全法》的一个亮点。《国家安全法》在第一条立法宗旨当中明确强调“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第三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中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在第七条基本原则当中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在第十六条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中专门规定了人民安全的内容,“即国家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卫人民安全,创造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工作生活环境,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等。这些规定体现了维护国家安全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立法理念。

其次,对国家安全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扩充,根据时代特点和时代需要,明确了其比较宽泛的外延。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网络空间、领土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问题,全部纳入了《国家安全法》的范围。这种对国家安全进行原则性立法,明确其范围的方式,符合《国家安全法》在新世纪发展的趋势。

对国家安全的概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明确定义,即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新《国家安全法》对立法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可以防止国家安全工作人员滥用或者不当地行使权力,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再次,第一次提出网络空间这一概念。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利益。”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扩展而不断丰富。在互联网时代,国家疆域呈现陆地、海洋、空间、太空、网络空间五维格局,网络空间随之出现。在国家安全法中确立网络空间这一概念,有助于我国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参与网络国际治理和合作,捍卫我国网络空间安全。

最后,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设置国家级别的安全领导机构,总体负责国家安全工作。因此,总的来说,新《国家安全法》对于我国的国家安全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为国家安全实现在法律层面上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的国家安全教育日。

特别是在今年的4月15日,也就是第一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中,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要以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法,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从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国家安全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是实际上,事关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发展的方方面面。所谓的“安全感、幸福感”首先来自“国家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篇2

关键词:主权;网络安全;国家安全

1.互联网发展与全球网络空间关键资源

网络空间是指全球互联的数字信息,是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总称,它的发展便利了通信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方便了公共福利的提供成为正常社会运转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之一。支撑这一网络空间的基础设施,某些维系整个网络空间正常运转以及保障不同行为顺畅使用网络空间的有形和无形的设备、要素构成了网络空间的关键资源。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根服务器、根区文件、根区文件系统:这三部分共同支撑着域名解析服务器的正常运转。所谓的域名解析是指在网络用户使用的自然语言与网络传输协议当中所设置的IP地址之间进行转化的操作,用户访问互联网,输入的网址使用自然语言记录的,而终端和服务器需要将其转化为对应的IP地址,才能真正的实现有效的访问,而国际共用的13台服务器当中就有11台位于美国。

骨干设备:一整套复杂的海底电缆系统以及全球网络空间的主要节点构成全球互联网空间的骨干结构。对一个国家而言,拥有的骨干设备越多,互联网交换的节点越多,网络通信条件就越为优渥,能够使用的网络宽带资源就越加的丰富。

2.中美两国的网络空间政策

2.1美国由防御到进攻的网络空间战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率先实施了一系列保障信息安全的文件。1998年发布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将网络关键基础设施纳入国家保护之中,2000又提出网络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国家总体计划《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关于保护美国关键基础设施的第63号总统令》、《2000年总统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等文件,在这个阶段美国的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是防御性质的,重点在于开始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计划的全面防御。

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美国先后发布了《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关键基础设施和国家重要资产物理保护的国家战略》。这一阶段美国的网络空间战略已经从传统的防御阶段转化为攻防一体的新的历史时期。

2011年美军网络司令部颁布了自己成立以来的第一份总纲领式文件《国防网络安全战略》。5月16日,《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出台,制定了针对网络空间战略的全盘计划。7月1日美国国防部又抛出《国防部网络空间行动策略》为配合国际战略实施这三大网络空间战略文件清晰地勾画出美国主导的网络空间的构想。

2.2中国网络空间政策的主权核心观念的构建

2015年我国发布《国家安全法》,首次将网络空间主权这一概念提升到法律高度。同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将“尊重网络空间主权”作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之首。2016年11月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在该法案当中多次提及“国家主权擴展延伸到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主权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主权不容侵犯”、“坚定不移的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网络空间主权是构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主权不容侵犯”、“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网络空间是国家主权的新疆域”,可以得出我国强调网络主权的重要性。2017年3月1日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该战略主要是规定了纲领性的框架,旨在追求网络空间的国际合作并表明我国对网络空间治理的态度。

3.网络空间主权原则的确立与实现

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主权是一个国家拥有的独立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主体的基本权力。主权一律平等是《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适用于国家交往的各个领域,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虚拟空间的自然延伸。其次,网络空间具有人为可控制性。再次,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具有可查性,以我国为代表,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在办理相关业务和服务的时候,要求用于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信息实名制,这保证了人们在网络空间的活动并不是毫无踪迹可寻的。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所确立的重要原则,其要求各国在相互关系当中必须尊重对方的主权,尊重对方的国际人格,不得有任何形式的侵犯,随着网络空间成为生存新空间,网络主权就必须得到尊重。

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篇3

2015年5月6日,美国国防新闻网站刊登文章称,美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正在寻求拟定新的“机载通信网络路线图”以便为向“联合空中层网络能力”迈进提供引导。据悉,“联合空中层网络”一旦完全具备运行实效,将为美军“战斗云”概念的实施提供关键保障能力。

首先,“战斗云”概念是指在机载传感器、指挥与控制节点和进攻火力之间建立起“无缝连接”式的信息共享模式。而一种保密的“机载网络通信能力”能够确保处于高危环境下的地面和空中指挥与控制网络在受到干扰时获取顺畅的信息流通渠道。“机载网络通信能力”可被视为是复杂战场条件下更为安全、可靠的通信选择方式。与此同时,“机载通信网络”能够将新型的F-22和F-35五代战斗机与轰炸机、情监侦飞机以及指挥中心有效“联系”起来。需要明确的是,“战斗云”概念除“机载通信网络”外还涵盖卫星及地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领域,但并不是将所有与作战相关的通信部门都连接起来,而且这个概念目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要寻找到能够激活“战斗云”的通信制式。

其次,新的“机载通信网络路线图”是一个全面促进“机载通信网络”发展的纲要,将为美空军内部和为空军服务的工业界朝着灵敏和灵活的“联合空中层网络能力”迈进提供方向指引。从形式上讲,“联合空中层网络”是新的“机载网络路线图”具体实施的重要环节,它更为简单实用,并不需要像旧的“机载网络路线图”总体要求那样来研发新的航空平台,例如部署在中东战场上的用于联合空中通信使用的EQ-4B和E-11A“战场机载通信节点飞机”。“联合空中层网络”就是构建一种联合的、空中层面的多样化网络构架,目的是将多种物美价廉的通信系统加装到诸如加油机和运输机等不同航空平台上,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最终形成合力。

再次,就“联合空中层网络”而言,美空军还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系统化验证,这也要求与工业界密切协作。当前,美空军制定的“联合空中层网络”文件涉及工业界所希望美空军所投资的18个领域,主要包括超视距通信(是指利用大气对流层内的湍流运动产生折射率不均匀性通过,电磁波在超过两点间直达距离的传播)、无线电频率调制解调技术、通信天线、数据链接、无人控制平台、授时及定位转换服务等。该文件要求,“联合空中层网络”要实现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开发更为先进的极高频通信终端和受保护卫星通信终端。此外,空中作战司令部还需要一套实现五代机和四代机之间通信连接的“广域适应性处理系统”。

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篇4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场域。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约为9.0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64.5%。庞大在中国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主力军,成为网络空间环境中的最主要群体。数据显示,在9亿多网民中,按照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人群占了21.5%;按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达到了26.9%。上述数据突显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一方面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深受网络空间信息、观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又对网络空间环境进行着重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一个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本文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要厘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意识形态,从其本质来看,可以概括为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每一个社会群体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认识观念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这种观念的集合。在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有其特定的功能。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主要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秩序提供思想观念层面的合法性阐释和支持。正是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一重要作用和功能,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禀赋、制度体系以及文化观念,是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三要素。文化观念从国家构成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意识形态。自然禀赋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为国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规则和秩序,而意识形态则是将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粘合起来,形成关于统一国家认同的“黏合剂”。因此,意识形态安全,从宏观上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群体对于国家、民族能够形成稳定的文化价值认同;从中观角度来讲就是对政党制度、发展道路等等制度、文化、法律等等具体观念、制度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同;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在面对具体境遇和观念冲击时,有相对稳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判断。意识形态因其往往涉及思想观念、价值的特性,其安全往往有着自身的脆弱性,极易受到外界舆论场域、观念和具体事件的冲击和威胁。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延伸,人们客观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叠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事件、观点和价值观念往往能够借助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发酵,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一定的舆论场;同样的,网络空间当中形成的舆论场,因其所引起的巨大传播效应,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形成客观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上所述,特定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揭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即网络空间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网络空间环境,不会对网络空间中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构成威胁;反之,则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处于不安全状态。

二、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在摆脱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导向下的填鸭式知识学习阶段后,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的自由探索阶段。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网络世界的遨游,在此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否发挥了实效,个体自身科学理性思维是否形成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生认知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认知结构和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去认知发生在自己身边和所处社会空间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属于拥有高级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之一;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拥有相对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其所展现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在推动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进步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大学生群体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特点,则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上述两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课通过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力图强化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认同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被关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群体,而是与校园围墙之外的社会时刻发生联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甚至是治理的年轻群体。与已经发生巨大现实变化相比,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出现诸多局限性,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即主要通过课堂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形成。然而,课堂教育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如课堂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一趟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离开课堂后,学生更多是被网络空间中的世界所包围。极有可能发生的是,刚刚在课堂上初步构建起的主流意识形态,转眼就会被网络空间中的热点事件以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形成的舆论场结构。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来看,只有极少数注意到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措施、手段。随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在网络空间达到相对良好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第三,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相对滞后。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成为网络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在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谣言、抱有特定目的的价值观宣传以及网络营销宣传等,涉世不深的人生阶段特征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身处网络包围中的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真假,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但在实践当中,受限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高校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效都难以尽如人意。

三、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篇5

美军网络能力仍面临不足

目前,网络司令部正与其他军种共同建设一支专业、高水平、能够开展全频谱网络作战的作战力量。但是,美国所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在层次和种类方面与网络司令部刚成立时已发生很大改变。美军在处理持续增长的网络威胁时,仍面临关键能力缺失:①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武器系统仍缺乏足够的网络健全性;②缺乏网络培训,没有为应对先进网络做好准备;③美军指挥官对网络脆弱性带来的风险缺乏充分认识,无法获取可靠的全球或美军军事系统网络态势感知信息。指挥官的网络指挥权限过于分散。

优先发展事项

网络司令部正发展其网络能力,应对上述不足。根据《国防部网络空间行动战略》,网络司令部正与国家安全局(NSA)一起,重点发展以下5项优先事项。

⑴防御体系结构。网络司令部正与各军种网络分部、NSA以及国防信息系统局(DISA)一起,提供用于动态防御的网络态势感知能力。美国防部现有的网络体系结构还不具备全面防御能力,为此,正建立联合信息环境(JIE)。JIE由共享基础设施、企业级服务、单一安全体系结构构成,能够提高任务效能,增强安全,提高信息技术利用效率。

⑵训练有素和战备良好的网络部队。过去一年,美军在建设联合网络部队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初,网络司令部开始筹建网络任务部队,并计划2016财年前,建设133个网络任务部队。其中,多数任务部队用于支持作战指挥官,其余的将支持国家任务。美军对这些部队的培训包含两个层面:在团队层面,培训网络任务小组遵循严格的联合作战标准;在个人层面,利用军事学校及国家安全局的所有培训力量培养网络任务部队人员的网络技能。

⑶增强的作战态势感知。增强网络情报和态势感知将帮助美军更好地理解网络空间情况。网络司令部正寻求与NSA合作,建立一个通用作战态势图,供美军和所有政府部门使用。该态势图的建立将使美军同步保护美国网络的作战,理解对手攻击行为与防御作战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有利于规划者制定策略。

⑷作战能力。2013年,网络司令部加强了与私营企业和国际合作伙伴的网络协作关系。网络司令部已被纳入政府层面的国家事件响应程序。这种定期演习将帮助决策层能够快速有效对重大网络事件做出响应。网络司令部还参与政府网络作战,应对国外政府针对美国公司发起的网络入侵和分布式拒止攻击。此外,网络司令部已与主要合作伙伴及盟国的军方和政府合作,共享网络威胁信息。

⑸网络空间作战概念。网络司令部通过演习验证作战概念,有规律地与作战司令部、盟军、其他部门举行了20多个1级演习。其中,“网络旗帜”和“网络卫士”作为司令部旗帜性演习,演习内容更加广泛,并直接与美军联合作战条令和军力部署相匹配。各军种、跨部门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参与,使得网络司令部进一步了解网络作战规律,并开发了一些网络工具供指挥官用于常规作战。

未来发展方向

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篇6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认知;英语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整合网络

1、引言

复合名词(compound noun)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素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组合构成并表示名词概念的词汇结构[1]。复合名词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其表层形式不一定是概念结构的直接反映,其词义也不能简单地通过组成词素的语义来理解,所以词义的分析和提取问题较难掌握。fauconniers[2](182)提出语言是概念整合的结果,概念整合理论为探究人们如何建构意义开辟了新视野。英语复合名词正是整合了组合词汇中原有的词素语义义项,以此实现复合词的语义建构。过去对英语复合名词的研究多从其结构和形式的角度出发,从认知角度对其语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不多见,并且忽略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因素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的四个子网络对英语复合名词的语义建构进行分析,从概念及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心智层面来阐释其意义生成机理。

2、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对英语复合名词意义建构的认知阐释

fauconnier[3]在其著作《心理空间》中提出了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系统地考察了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系统中的体现。他指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维会话时,在大脑中临时、动态建构的一些相关信息的概念包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心理空间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压力的综合作用下建构起来,这些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创造出一个动态的概念网络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在线整合加工形成自己的层创结构从而构建意义[4](113-129)。fauconnier & turner等人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5](149-151)。

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其核心思想认为: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被认为是贯穿于整个语言系统的世界范畴化的普遍原则。 fauconnier把人们的思维和意识流动想象为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认为人们在认知操作时把概念从一个空间映射到另一个空间。在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1 & input space 2(以下简称i1&i2)包含来自自身范围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包含文化、语境、观点和其它背景信息的附加结构, 人们从来自不同认知域的两个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提取部分意义并将之整合起来,进而产生一个新的层创结构。

整合空间的层创结构通过以下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来产生: (1)组合(composition):溶合输入空间的相关对应元素并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 (2)完善(completion):利用相关背景框架、认知和文化模式以及概念结构,从而在整合空间中提取所激活的型式结构(pattern)不断完善并形成一个更大的层创结构;(3)扩展(elaboration):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emergent logic)对整合空间进行运演(running the blend) [6](141)。根据fauconnier[5](149-151)、fauconnier & turner(2002)的观点,概念整合的整个认知运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

该图代表概念整合中四个空间交互映射的认知模型,其中四个圆圈代表心理空间,连接中间两个圆圈的两条实线表示输入空间1(i1)和输入空间2(i2)之间的对应映射关系,连接各圆圈之间的虚线表示输入空间(input space)、类指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 space)之间的连接,整合空间中的方框表示以上三个空间部分地投射而形成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层创结构的产生过程,就是意义的运演和形成的过程。正因为有不断的认知思维和心理运演在此展开,整个认知模型昭示出一个充满动态的认知运作过程。

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具有较为强大的认知阐释力,汪榕培[7](38)认为两个词一旦结合成复合词后,语义就不是原来两个词语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从中引出新语义,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概念化的过程,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描述新经验、形成和理解新概念的过程。熊学亮[8]提出词义是一种规约意义,人们在使用某一词语的概念域时,会激活一种固化的长期记忆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与一定的预存场景知识相匹配,形成相应的概念结构,表现为词的特定意义。王寅[9](181)认为意义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具有动态性、相对性、模糊性,不能用简单组合和形式主义的方法通过运算获得,意义要靠整合方式对其加以描写。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能够得出该理论对语言意义建构的强大阐释力:因为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理解假说,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提出了语言理解的认知机制,它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理论,对语言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概念整合理论让读者把语言单位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信息与背景知识和相关的环境信息整合在一起,可以提供对语言理解的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并通过揭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它可以丰富语言学研究的手段与方法,促进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语言意义建构过程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语言理解的准确性。下面,我们以英语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为例加以说明。

3、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英语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

fauconnier & turner把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分为四种:简单网络( simplex networks)、镜像网络( mirror networks)、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和双域网络( double-scope networks)[10](120-131)。其中简单网络和镜像网络比较简单,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略显复杂。概念整合网络充分体现在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英语复合名词语义可以由概念整合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英语复合名词种类繁多,一般从词类角度可分为n+n 如silkworm;adj+ n 如high street, red pencil;gerund+n如sleeping-pill;v+n如pickpocket;n+gerund 如sun-bathing ; v+adv如get-togethe; adv+v如outbreak 等等。而张子宪[11](i) 对《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中的复合名词统计约为5566个,而其中n+n复合名词就占2871个,本文将专门分析n+n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从语法角度可分为偏正型、修饰型、并列型等,从语义角度分为离心型和向心型。关于英语复合名词的构型、句法和语义关系研究可参见jackson & amvela[12](85)、王文斌[13](140-145)及其他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尽管概念整合理论主要思想在认知领域正在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但人们对概念整合网络的四种子网络却知之甚少。下面将详细论证这四种概念整合网络如何为英语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提供合理的解释。

3.1简单网络中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

简单网络是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两个输入空间容纳了需整合的认知信息元素,其中一个包含了完全概念化了的抽象框架,而另一个则包含了还未被完全概念化的可用以构筑新概念的成分[10](120)。在由简单网络构建的英语复合名词中,中心词构建的输入空间包含了一个有力的框架(frame),由另一个成分构建的输入空间包含了一些成分(role),框架和成分分别由这两个输入空间投射出来。在整合空间中,它们以最简单的方式得到整合。如果凭直觉,由简单网络构建的英语复合名词不像经历了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因为一个输入空间中的框架和另一个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具有相容性,两个空间不产生冲突,因此,这种复合词就成为最简单的一种。例如复合词“star fish”,其中i1中fish包含框架,i2中star 包含成分,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鱼根本是两回事,当想到每种鱼都有形状,读者头脑中产生star-shape的形状时,i1 &i2投射到整合空间,读者才能产生形状像五角星一样的“星鱼”的概念。又如“elephant fish”, 这里的“elephant”并非真指“大象”,可大象与鱼似乎是风牛马不相及,在整合空间中, 人们对“大象”最突出的概念结构是“体积庞大”和“长鼻子大耳朵”, 然后根据“鱼”在头脑中的概念结构,尝试把两个空间进行叠加和映现,而根据人们的常识, “elephant”与“fish”两者放在一块,整合空间中代表“体积庞大的鱼”的概念比“长鼻子大耳朵的鱼”的概念似乎更合理, 所以最终形成“big fish”这样的层创结构。此外plastic judge(丧失职业道德知法犯法的法官),cobweb page(很久没更新的网页)也可用简单网络分析其意义建构。这一概念整合过程主要在于说话人能利用认知模式的关系来建立映现由此建构了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

3.2镜像网络中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

镜像网络的类属空间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的抽象概念信息。在一般概念框架网络中,所有空间共享一个内容丰富的事件框架,镜像网络的特点是该网络所包含的四个心理空间共享一个组织框架[10](123)。因此在组织框架的层面上,两个输入空间之间不存在冲突。比如说复合词“factory ship”就属于这一类型。i1中factory包含“工厂、工人、经理、机器”等信息,i2中ship包含“船、帆、在水上、渔船捕鱼、客船载人”等信息,i1 &i2投射到整合空间,“船”跟 “工厂”一结合,共享的组织框架组合后既是工厂,又是渔船,经过推理加工产生层创结构,读者就得到了“捕鱼加工船”的概念。

再如“trash and treasure”,i1中trash包含“物件、没用的、将被扔掉”等信息,i2中treasure包含“物件,有用的、将被收藏”等信息,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成分为“物件、价值、如何处理”,i1 &i2投射到整合空间,“没用的物件”跟 “贵重物件”一结合,共享的组织框架组合后既有没用的物件,又有贵重东西,经过推理加工产生层创结构,读者就得到了“放错了地方的东西与宝藏”的概念。

3.3单域网络中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

单域网络具有下列特点:两个输入空间拥有不同的逻辑结构的概念框架,其中一个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进行概念整合,也就是说来自其中一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进行投射的那个概念框架的特性决定了整个合成内容的本质。由于只是其中一个输入空间提供了概念框架,因此这种类型的投射是不对称的[10](126)。在由单域网络构建的英语复合名词中,中心词和另一个成分建构了两个输入空间,复合词的语义归因于这两个输入空间的整合。两个不同的框架包含于两个输入空间中,但只有一个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并在那里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以时下非常流行的“家庭煮夫”一词可以阐述其在单域网络中的意义的构建。在英语中,该词相对应的词是“househusband”。househusband 中i1为housewife, i2为husband,当i1选取相关成分特征如“全职太太,在家做家务,照顾家人,抚养孩子”,i2选取“丈夫,工作在外,家里的经济来源”映射入类属空间时,两个输入空间有共同的成分为“人和劳动地点”,在整合空间中产生了“在家做家务,照顾家人,抚养小孩的丈夫”,中文里用“家庭煮夫”,以烹饪这一主要家务代表了全职丈夫的形象。

由单域网络构建的英语复合名词经常涉及到隐喻。由中心词构建的输入空间是焦点空间,或目标域;由从属于中心词的那个成分构建的空间是框架空间或源域,它为整合空间提供组织框架。我们再看《中国日报》中的一则报道:he said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remove the long-existing energy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bottleneck”。该句中复合名词“bottleneck”的概念融合如下:i1中的bottle选取相关成分特征“瓶子的形状”映射入整合空间时, i2中的neck则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手段提取出相关成分,用头与身体的连接处“颈”比作 “瓶口与瓶体的连接处”,在类属空间成分描述的映射下,相关成分融入整合空间,由人的颈部联想到是个必通之路,空间狭小,再往上便是出口,但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颈处。受到知识背景等作用,根据逻辑结构和认知模式整合成 “瓶颈”的新意义,引申为“困难”、“障碍”之意。

3.4 双域网络中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建构

当前存在于两个概念框架中的一些内在逻辑关系在合成空间里仍然得以保留,这种类型的概念网络属于双域网络[10](131)。在由双域网络构建的英语复合名词中,两个输入空间包含了它们各自的组织框架,整合空间继承了这些框架的部分内容,形成了自己的层创结构。两个框架之间显著的差别引起了两个空间之间的冲突,由此形成的整合空间具有高度新颖性和创造性,这对于人们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战,如“cover girl”这一品牌名称,cover由“封面”转为 “引人注目”,girl由泛指年轻的女性转指“年轻漂亮的女性”。i1和i2的特征都被修改了,两次合成后才产生“被刊在杂志封面的漂亮女性”,但单独两个词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漂亮”的意义,然后漂亮又转指“使人变漂亮的东西(抽象变具体)”,最后生成为护肤品的品牌名称。

双域网络下复合名词意义建构过程体现了语言的扩展能力以及人们理解概念的方式,充分表明了语言和思维的创造性。我们再看potbelly一词意义的建构: i1(pot)运用隐喻手段压缩相关成分“表形状的罐子”,将其比喻成相关成分特征“像罐子一般突出的,隆起的”, i2(belly) 则运用转喻手段压缩相关成分,以“ belly 肚子”部分代表整体“person(有肚子的人) ”,作为中心词包含了在类属空间成分描述的映射下,这些相关成分融入整合空间“像罐子一般隆起肚子的人”,依据人的认知思维复合出有逻辑的新的意义“大腹便便者”。同样,drug mule(贩卖者)和sea horse( 头部形状像马头一样的鱼) 也可用双域网络分析其意义建构。

以上例证充分表明:具有生成和理解概念整合的能力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刘正光[14](176)所指出的,概念整合把本来各不相干的单位以新奇的方式组合起来表达新的思想,指派新的范畴,催发新的观点或想法,简明有效地传递信息。复合名词意义的概念整合在语言和认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及时反映变化的语言事实,展现语言原始的组合能力,扩展语言的功能,增加语言的创造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

4、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恰当地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有助于我们挖掘英语复合名词隐藏的背景知识以加深语意的理解,而概念的能产性以及人类能在各种抽象层次上容纳各种框架以适合各种变化着的环境条件决定了用整合理论来分析复合名词的可行性。因此,英语复合名词的意义不是合成性的,也不是来自合成的形式编码,而是对其概念结构经过重新整合后的层创意义。通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研究意义的动态过程和语言意义生成的空间机理,可以深化我们对英语复合名词意义建构过程的认知,培养我们语言理解的概念整合能力并更深入清晰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john ayto, j . 20th century word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fauconnier, g.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182

[3]fauconnier , g. mental space [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fauconnier,g. &m.turner.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a]. ed.adele goldberg.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c].stanford: csl i publications, 1996: 113-129

[5]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149-151

[6]彭增安.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41.

[7]汪榕培, 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8.

[8]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2:181.

[10] fauconnier, g.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20 - 131.

[11]张子宪.概念合成与英语中的复合名词[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i

[12] jackson, h. &amvela e. words, meaning and vocabulary[m].london:cassell,2000:85.

[13]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0-145.

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篇7

概括最近几年来关于计算机犯法的各种定义,可以分为广义以及狭义两种。

? 广义的计算机犯法是指行动人故意直接对于计算机施行侵入或者损坏,或者者应用计算机为工具或者手腕施行其他背法犯法行动的总称。

? 狭义的计算机犯法概念认为,计算机犯法是以计算机系统内的信息作为犯法对于象进行的犯 罪或者 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有关的故意背法的财产损坏行动。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计算机犯法 法案》第八一五章第二条规定:“计算机犯法系通过计算机,将虚伪的资料引入计算机,未经授权 使用计算机装备,更改或者毁损计算机中的信息或者档案,偷盗财物证券、资料及其他资产;此种 行动在金融机构、政府的计划、政府的记录及其他工商企业间产生的机会极大。”

从犯法学角度讲,所谓计算机犯法是指损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包 括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和系统的正常运行状况)的完全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或者者以 计算机为工具或者手腕,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知识施行的犯法行动。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播送、电视、报纸等)最大的不同点是在传统媒体中无从下手作案的不法份子而在计算机网络中却可等闲找到施行其背法犯法行动的空间以及手腕。因而自从计算机网络发生以来,网上背法犯法行动便相伴而生并与日俱增。网上背法犯法已经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1个凸起的问题,要有效的减少以及禁止计算机背法犯法流动,就必需首先认识清楚其发生的本源,这样,才能依法从根本长进行防范以及治理。

1、计算机犯法的缘由

应用计算机进行背法犯法行动的缘由是多种多样的:

一、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虚拟性

有人认为网络空间是相对于于领陆、领水、领空、浮动领土的第5空间。在现实的陆水空世界里,到处布满了“边界”以及“卫兵”,小到家庭有铁窗防盗门,大到国家有国防扞卫兵,此间大大小小的单位都有围墙以及岗哨。这些设置的目的只有1个:避免非法侵入、偷窃以及损坏。网络空间是1个开放的空间,信息资源是公然的、同享的,人们很难应用传统的手腕维护自己的信息资源;与现实的世界相比,网络的世界是虚拟的,它没有现实世界的围墙,这就给不法份子提供了10分便利的前提以及工具。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无界线特征也致使了法律效率的衰减。正如尼葛洛庞蒂所指出的,在网络世界里,人类社会现存的法律,就好像1条条“在甲板上叭嗒叭嗒拼命喘气的鱼”。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懦弱性

网络这类高科技的通信手腕却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末可靠:二00六年一二月二七日在台湾南部海域强震影响下,亚太地区互联网严重瘫痪。多条中美海缆受损,网络走访不通、电话路线受阻、国际金融交易中止或者受限。严重依赖互联网的IT、国际贸易、 媒体、金融等行业遭到极大影响。亚太地区各国电讯运营商纷纭租借其它路线的光缆临时传输数据,致使有限的网络走访通路异样拥塞。《华尔街日报》2108日说,“这就好像主路上产生交通事故后,车辆纷纭绕上辅路造成大塞车1样,速度几近像爬行”(《2101世纪经济报导》,二00六年一二月三0日)。例如,用来在金属桌面上固定便条的磁铁,可以损坏软盘上的数据。在软盘左近六至八英寸内的强永远磁铁,会引发数据无可挽回的丢失。溅到计算机键盘上的咖啡或者者饮料,可能对于计算机或者者软盘造成几百或者者几千美元的损失。(詹姆士A范根《计算机犯法:1个技术缺点》,载《比较与利用刑事司法国际杂志》第一五卷第2期)

计算机技术的最大特色是信息同享,由此抉择数据交流格式必需具备规范性,从而使患上计算机信息系统拥有相对于的开放性。因而,计算机中所有信息不但对于直接操作人员是完整公然的,而且对于进入网络的其他成员也是完整开放的”;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懦弱的另外一首要缘由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日益繁杂所致使的安全机能日趋降低。网络犯法者中多数是熟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以及精晓计算机的未成年人,他们对于计算机的爱好到达了痴恋的程度,能够洞悉计算机网络的漏洞,从而应用高技术手腕突破网络安全系统的防护,实现其犯法目的,所以,1种安全软件极可能在使用几天后就被电脑高手破译了。二000年初,微软公司、亚马逊、雅虎等有名网站遭黑客繁重攻击,这充沛暴露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懦弱性。

三、计算机背法犯法侦破、取证难题

1般犯法案件都有现场、血迹、枪弹等实体的迹证。然而,网络犯法留下至多仅是电磁记录,而且作案的直接目的也常常是为了获取这些无形的电子数据以及信息,犯法份子作案后常常不留任何痕迹。因而这类犯法行动不容易被发现、辨认以及侦破。据1项统计显示网络犯法大约只有一%被发现,而且只有大约四%的案件会被正式进行侦察。(《虚拟财产亟待维护》,二00四-0二⑵七 3湘都市报)

因为网络的时空跨度超过了传统的限制而且操作拥有长距离 、大规模、易修改、不留痕迹等特色,因而网上背法犯法行动在侦查以及取

计算机犯法是跟着计算机的运用而呈现的新型犯法,自世界上第1例计算机 犯法于一九五八年在 美国硅谷产生后,计算机犯法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对于此进行了广泛的钻研,并对于计算机犯法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但是,至目前,国际上尚无统1的计算机犯法概念。

概括最近几年来关于计算机犯法的各种定义,可以分为广义以及狭义两种。

? 广义的计算机犯法是指行动人故意直接对于计算机施行侵入或者损坏,或者者应用计算机为工具或者手腕施行其他背法犯法行动的总称。

? 狭义的计算机犯法概念认为,计算机犯法是以计算机系统内的信息作为犯法对于象进行的犯 罪或者 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有关的故意背法的财产损坏行动。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计算机犯法 法案》第八一五章第二条规定:“计算机犯法系通过计算机,将虚伪的资料引入计算机,未经授权 使用计算机装备,更改或者毁损计算机中的信息或者档案,偷盗财物证券、资料及其他资产;此种 行动在金融机构、政府的计划、政府的记录及其他工商企业间产生的机会极大。”

从犯法学角度讲,所谓计算机犯法是指损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包 括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和系统的正常运行状况)的完全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或者者以 计算机为工具或者手腕,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知识施行的犯法行动。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播送、电视、报纸等)最大的不同点是在传统媒体中无从下手作案的不法份子而在计算机网络中却可等闲找到施行其背法犯法行动的空间以及手腕。因而自从计算机网络发生以来,网上背法犯法行动便相伴而生并与日俱增。网上背法犯法已经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1个凸起的问题,要有效的减少以及禁止计算机背法犯法流动,就必需首先认识清楚其发生的本源,这样,才能依法从根本长进行防范以及治理。

1、计算机犯法的缘由

应用计算机进行背法犯法行动的缘由是多种多样的:

一、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虚拟性

有人认为网络空间是相对于于领陆、领水、领空、浮动领土的第5空间。在现实的陆水空世界里,到处布满了“边界”以及“卫兵”,小到家庭有铁窗防盗门,大到国家有国防扞卫兵,此间大大小小的单位都有围墙以及岗哨。这些设置的目的只有1个:避免非法侵入、偷窃以及损坏。网络空间是1个开放的空间,信息资源是公然的、同享的,人们很难应用传统的手腕维护自己的信息资源;与现实的世界相比,网络的世界是虚拟的,它没有现实世界的围墙,这就给不法份子提供了10分便利的前提以及工具。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无界线特征也致使了法律效率的衰减。正如尼葛洛庞蒂所指出的,在网络世界里,人类社会现存的法律,就好像1条条“在甲板上叭嗒叭嗒拼命喘气的鱼”。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懦弱性

网络这类高科技的通信手腕却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末可靠:二00六年一二月二七日在台湾南部海域强震影响下,亚太地区互联网严重瘫痪。多条中美海缆受损,网络走访不通、电话路线受阻、国际金融交易中止或者受限。严重依赖互联网的IT、国际贸易、 媒体、金融等行业遭到极大影响。亚太地区各国电讯运营商纷纭租借其它路线的光缆临时传输数据,致使有限的网络走访通路异样拥塞。《华尔街日报》2108日说,“这就好像主路上产生交通事故后,车辆纷纭绕上辅路造成大塞车1样,速度几近像爬行”(《2101世纪经济报导》,二00六年一二月三0日)。例如,用来在金属桌面上固定便条的磁铁,可以损坏软盘上的数据。在软盘左近六至八英寸内的强永远磁铁,会引发数据无可挽回的丢失。溅到计算机键盘上的咖啡或者者饮料,可能对于计算机或者者软盘造成几百或者者几千美元的损失。(詹姆士A范根《计算机犯法:1个技术缺点》,载《比较与利用刑事司法国际杂志》第一五卷第2期)

计算机技术的最大特色是信息同享,由此抉择数据交流格式必需具备规范性,从而使患上计算机信息系统拥有相对于的开放性。因而,计算机中所有信息不但对于直接操作人员是完整公然的,而且对于进入网络的其他成员也是完整开放的”;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懦弱的另外一首要缘由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日益繁杂所致使的安全机能日趋降低。网络犯法者中多数是熟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以及精晓计算机的未成年人,他们对于计算机的爱好到达了痴恋的程度,能够洞悉计算机网络的漏洞,从而应用高技术手腕突破网络安全系统的防护,实现其犯法目的,所以,1种安全软件极可能在使用几天后就被电脑高手破译了。二000年初,微软公司、亚马逊、雅虎等有名网站遭黑客繁重攻击,这充沛暴露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懦弱性。

三、计算机背法犯法侦破、取证难题

1般犯法案件都有现场、血迹、枪弹等实体的迹证。然而,网络犯法留下至多仅是电磁记录,而且作案的直接目的也常常是为了获取这些无形的电子数据以及信息,犯法份子作案后常常不留任何痕迹。因而这类犯法行动不容易被发现、辨认以及侦破。据1项统计显示网络犯法大约只有一%被发现,而且只有大约四%的案件会被正式进行侦察。(《虚拟财产亟待维护》,二00四-0二⑵七 3湘都市报)

因为网络的时空跨度超过了传统的限制而且操作拥有长距离、大规模、易修改、不留痕迹等特色,因而网上背法犯法行动在侦查以及取

计算机犯法是跟着计算机的运用而呈现的新型犯法,自世界上第1例计算机 犯法于一九五八年在 美国硅谷产生后,计算机犯法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对于此进行了广泛的钻研,并对于计算机犯法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但是,至目前,国际上尚无统1的计算机犯法概念。

概括最近几年来关于计算机犯法的各种定义,可以分为广义以及狭义两种。

  ? 广义的计算机犯法是指行动人故意直接对于计算机施行侵入或者损坏,或者者应用计算机为工具或者手腕施行其他背法犯法行动的总称。

? 狭义的计算机犯法概念认为,计算机犯法是以计算机系统内的信息作为犯法对于象进行的犯 罪或者 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有关的故意背法的财产损坏行动。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计算机犯法 法案》第八一五章第二条规定:“计算机犯法系通过计算机,将虚伪的资料引入计算机,未经授权 使用计算机装备,更改或者毁损计算机中的信息或者档案,偷盗财物证券、资料及其他资产;此种 行动在金融机构、政府的计划、政府的记录及其他工商企业间产生的机会极大。”

从犯法学角度讲,所谓计算机犯法是指损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包 括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和系统的正常运行状况)的完全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或者者以 计算机为工具或者手腕,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知识施行的犯法行动。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播送、电视、报纸等)最大的不同点是在传统媒体中无从下手作案的不法份子而在计算机网络中却可等闲找到施行其背法犯法行动的空间以及手腕。因而自从计算机网络发生以来,网上背法犯法行动便相伴而生并与日俱增。网上背法犯法已经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1个凸起的问题,要有效的减少以及禁止计算机背法犯法流动,就必需首先认识清楚其发生的本源,这样,才能依法从根本长进行防范以及治理。

1、计算机犯法的缘由

应用计算机进行背法犯法行动的缘由是多种多样的:

一、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虚拟性

有人认为网络空间是相对于于领陆、领水、领空、浮动领土的第5空间。在现实的陆水空世界里,到处布满了“边界”以及“卫兵”,小到家庭有铁窗防盗门,大到国家有国防扞卫兵,此间大大小小的单位都有围墙以及岗哨。这些设置的目的只有1个:避免非法侵入、偷窃以及损坏。网络空间是1个开放的空间,信息资源是公然的、同享的,人们很难应用传统的手腕维护自己的信息资源;与现实的世界相比,网络的世界是虚拟的,它没有现实世界的围墙,这就给不法份子提供了10分便利的前提以及工具。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无界线特征也致使了法律效率的衰减。正如尼葛洛庞蒂所指出的,在网络世界里,人类社会现存的法律,就好像1条条“在甲板上叭嗒叭嗒拼命喘气的鱼”。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懦弱性

网络这类高科技的通信手腕却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末可靠:二00六年一二月二七日在台湾南部海域强震影响下,亚太地区互联网严重瘫痪。多条中美海缆受损,网络走访不通、电话路线受阻、国际金融交易中止或者受限。严重依赖互联网的IT、国际贸易、 媒体、金融等行业遭到极大影响。亚太地区各国电讯运营商纷纭租借其它路线的光缆临时传输数据,致使有限的网络走访 通路异样拥塞。《华尔街日报》2108日说,“这就好像主路上产生交通事故后,车辆纷纭绕上辅路造成大塞车1样,速度几近像爬行”(《2101世纪经济报导》,二00六年一二月三0日)。例如,用来在金属桌面上固定便条的磁铁,可以损坏软盘上的数据。在软盘左近六至八英寸内的强永远磁铁,会引发数据无可挽回的丢失。溅到计算机键盘上的咖啡或者者饮料,可能对于计算机或者者软盘造成几百或者者几千美元的损失。(詹姆士A范根《计算机犯法:1个技术缺点》,载《比较与利用刑事司法国际杂志》第一五卷第2期)

计算机技术的最大特色是信息同享,由此抉择数据交流格式必需具备规范性,从而使患上计算机信息系统拥有相对于的开放性。因而,计算机中所有信息不但对于直接操作人员是完整公然的,而且对于进入网络的其他成员也是完整开放的”;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懦弱的另外一首要缘由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日益繁杂所致使的安全机能日趋降低。网络犯法者中多数是熟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以及精晓计算机的未成年人,他们对于计算机的爱好到达了痴恋的程度,能够洞悉计算机网络的漏洞,从而应用高技术手腕突破网络安全系统的防护,实现其犯法目的,所以,1种安全软件极可能在使用几天后就被电脑高手破译了。二000年初,微软公司、亚马逊、雅虎等有名网站遭黑客繁重攻击,这充沛暴露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懦弱性。

三、计算机背法犯法侦破、取证难题

1般犯法案件都有现场、血迹、枪弹等实体的迹证。然而,网络犯法留下至多仅是电磁记录,而且作案的直接目的也常常是为了获取这些无形的电子数据以及信息,犯法份子作案后常常不留任何痕迹。因而这类犯法行动不容易被发现、辨认以及侦破。据1项统计显示网络犯法大约只有一%被发现,而且只有大约四%的案件会被正式进行侦察。(《虚拟财产亟待维护》,二00四-0二⑵七 3湘都市报)

因为网络的时空跨度超过了传统的限制而且操作拥有长距离、大规模、易修改、不留痕迹等特色,因而网上背法犯法行动在侦查以及取

证时都有至关大的难度。背法犯法者作案,有时只需坐在家里悄无声息的按1下键盘或者点1下鼠标,瞬间就完成为了,而侦破却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分析核对以及筛选工作。如一五岁的电脑黑客凯文?米特尼克闯入“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美国动用了国家级强力特工组织联邦调查局来对于付此事,费尽周折才把这个小孩缉拿归案。在网络世界里,反犯法的技术必需要高于犯法的技术才能有效地打击犯法流动,可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网络上的反犯法技术还往往后进于网络犯法技术,因而抓捕1个犯人的本钱要远高于这个犯人做1次坏事的本钱。因为网络的开放性,网上跨国犯法必然发生,如果没有国际合作,良多网上犯法势必没法侦破。

四、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稀薄

网络世界的出生,人类在现实糊口的空间外又创造了1个完整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世界。而这个虚拟世界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给人们以利便的同时,也严重地冲击了人类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虚拟的空间中,因为没有现实世界那样现实的边界以及障碍,于是凭着好奇心自由驰骋,有时越过界线,“触雷”以及“翻车”了也不知道。这就是没有边界意识以及法制观念的表现。有的青少年对于自己的行动的正当性缺少最基本的认识以及节制,不知道自己行动的边界,做了制造电脑病毒、损坏别人信息系统的背法犯法之事,还沾沾自喜,自以为了避免起,到处宣传以及夸耀自己的“才干”、“能耐”。比如,有的人在素日里遵章守纪,谦和懂礼,可在网络上,却慢慢自觉不自觉地减少了自我束缚意识与克制力。在“没人管、咱匿名、爱谁谁”心态下,个他人乃至俨然变为“此外1个人”――在网上动不动就对于“看不顺眼”的人或者事破口大骂、宣泄袭击;自重与道德意识降落,异性间随便打情骂俏或者不断骚扰;打着“自由”旗号,呈现各类奇谈怪论,大有现有道德观与价值观之势。更有甚者,蠢蠢欲动,把网络当作新型掩护,干不法勾当,等等。(新华网《网络,虚拟以及现实有多远?》,二00六年五月一0日)

五、计算机(网络)立法、司法的不完美

任何世界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在网络世界里也是1样。但现实社会中的法律不能简单移植到网络社会中。目前国内在网络的运行、管理、使用等方面的立法都仍是空白。例如司法实践中大量产生某些背法甚至于足以形成犯法的计算机严重背法行动,因为我国刑法关于计算机网络犯法的发条规定的不健全、不完美,现行《刑法》基本没有触及到网络犯法问题,只规定了两个计算机犯法罪名,远不能涵盖现有的各种计算机网络犯法。因为对于许多背法犯法行动的惩治没法可依,导致不少背法份子长时间逍遥法外。尽管有些行政法规对于计算机背法行动做了1些规定,但基本上是简单的、应急性质的,条文缺少可操作性,执行起来有难度。如“现在网络着作权纠纷层见叠出,但在《着作权法》出生的一九九0年,尚无“网络”这个概念,因而现行《着作权法》难以有效的处理好现在的网络着作权纠纷案件”(陈嘉珉 《计算机网络背法犯法缘由探析》 ,价值中国网,二00六年0三月一0日)。

计算机网络犯法是1种高科技犯法、新型犯法,因为普法工作的滞后,良多背法犯法行动人不知道甚么是制止的,乃至有些低龄化犯法份子缺乏法律观念,在猎奇冲动之下,频频应用计算机作案。

2、计算机犯法的防治对于策

一、技术对于策

要不断改良技术、拥塞漏洞、节制诱发犯法,完美与计算机有关的安全防护措施:

(一)计算机实体安全防范措施。计算机中心肠址的选择,要相符安全的请求:中心建筑要到达防火、防水、防尘、抗地震的标准,电磁屏散热机能要好,树立防盗以及监视系统;

计算机机房的症结出入口要设立多层次的电子保安门锁;检查入门者持有的安全卡或者全息卡片;增强计算机防电子磁辐射以及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并要设置防静电措施以及自己的空调系统;要保证电流畅通,确保数据存储介质(磁盘、磁电、光盘等)的保留以及运送安全(康树华,《犯法学:历史、现状、未来》,大众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初版,第五四0页)。

(二)计算机数据处理功能的安全防范措施。所谓计算机数据处理功能的安全防范措施,是指设计专门的安全节制计算机系统,以节制数据处理进程中的完全以及正确,并避免计算机病毒等犯法程序。包含对于帐目以及首要文件可才用读维护、写维护、读写维护或者编码时间锁定,远程终端可采取密码通信方式传送数据,1般用加密、用户鉴别以及终端鉴别、口令字等维护数据不被损害;对于拨号系统要避免直接走访或者1次走访胜利;银行系统的数据以及程序可分开寄存,使犯法不能通过单个帐号进行存取;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抗误操作能力,采取数据安全加密技术以避免软件的失窃或者修改(康树华,《犯法学:历史、现状、未来》,大众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初版,第五四三页)。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防范网络犯法的相干技术主要包含:防火墙防火墙以及防病毒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字签名、数字证书)、虚拟局域网技术、数据加密技术、IDS(网络入 侵侦察系统)、漏洞扫描技术等等。

二、社会对于策:

(一)计算机道德教育与安全教育

跟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广泛利用,计算机推进着人类流动的科

学化、技术化、知识化,扭转着人类的价值体系,从而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资基础以及科技基础。然而“人类现有的各种道德规范,是立足于原子(物资)世界钩建的,因而它其实不能完整知足电子(比特)世界的请求。”(李文燕主编,《计算机犯法钻研》,中国方正出版社,二00一年版,第二七九页)例如,人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充沛地表达自己的设法以及欲望,由于他的身份在现实的时空是可以确知的,因而他要经受各种社会压力(道德以及法律)。而在网络中,人们的身份是隐秘的,完整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没必要耽心自己被辩识。原子社会的道德束缚力在网络社会中被消解了。因而,必需树立踊跃倡导网络道德,网络世界的道德规范体系:1是加强网上内容建设,鼎力宏扬先进文化,为泛博网民提供更为丰厚的内容、更为便捷的服务,以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知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2是要深刻展开行业自律,完美自律规范体系,扩展行业自律介入面,把各类网站都纳入到互联网行业自律体系中来,坚决抵制不文明、不道德网络行动。3是要自觉接受公家监督,充沛施展泛博网民的监督作用,共建网络文明。4是要依法查处网上背法以及不道德行动,打击网络犯法,保护网络秩序(引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二00七年一月二九日在北京“大兴网络文明之风经验交换会上的讲话)。

在建设以及倡导网络道德的同时,还要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计算机安全意识,建立安全观念。

(二)树立计算机安全管理机制

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保护互联网安全的抉择》、《中华人民共以及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维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维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请求,计算机信息网络使用单位应该采用如下的安全管理基本措施:

①树立健全安全组织;②人事安全管理,即广泛展开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宣扬,提高全员信息安全意识;③健全规章轨制,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④运行安全管理,即深刻展开安全检查,切实整改安全隐患;⑤安全技术保障,即加强重点维护,落实安全标准;⑥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展开系统安全审核,踊跃改善安全措施。

三、法律对于策

制订与完美计算机的管理以及安全维护立法。因为计算机的广泛利用,随之呈现了计算机犯法。要竭制以及对于付计算机犯法,必需制订包含计算机安全、避免计算机犯法的法律。1般地说,计算机安全立法包含计算机安全法律以及惩治计算机犯法法律两大类。

一九四六年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问世,直到一九七三年瑞典率先制订了世界上第1部国家性的《瑞典国家数据维护法》。该法明文规定树立计算机安全监察部门、专门来监督、检查以及指点各部门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事实证明,在瑞典计算机信息系统呈现的问题就比较少。计算机安全监察的规模包含计算机系统装备认证、装备造型、系统设计、机房选址、系统树立,和使用与管理者的职责等等诸多环节,都运用法律情势予以明确规定。随后,丹麦、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巴西、新加坡等几10个国家,接踵制订了有关数据安全以及计算机犯法的法律以及规定(康树华,《犯法学:历史、现状、未来》,大众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初版,第五四二页)。

在惩治计算机犯法的法律方面,美国比较完美。美国是世界上具有计算机至多的国家,利用广泛,普及程度最高,同时也是计算机犯法最为严重的国家,在美国!除了此而外一个州均已经制订了惩治计算机犯法大法律以外,在联邦法律中,与计算机犯法有关的法律就有一九七四年的《个人秘密法》,一九七八年的《避免向国外的不正当支付法》、《资金电子挑唆法》、《金融秘密法》,一九八六年的《计算机欺诈以及滥用法》、《电子通讯秘密法》,等等(康树华,《犯法学:历史、现状、未来》,大众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初版,第五四二页)。

目前,美国国会正在制订的对于付计算机犯法的联邦法律有3部:1是《计算机病毒防治法》,该法将对于病毒制造者采用严厉制裁措施,即便没有分散,也要给予惩办;2是《计算机维护法》,该法将对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损坏者判处比目前更为首要的惩罚;3是《计算机网络维护法》,该法把州际间的网络维护作为重点(参见冯树梁主编:《中国预防犯法方略》,五六三⑸页,法律出版社,一九九四。)

综合斟酌国外的法律实践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咱们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一)加强立法,从重、从严打击计算机犯法行动

目前我国针对于计算机网络背法犯法的处分条款,还散见于《刑法》、《民法》、《中华人民共以及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维护条例》以及《保护互联网安全的抉择》等法律、法规中,不够系统、集中,操作起来也比较难题。为更好地依法打击计算机背法犯法流动,维护网络安全,有必要鉴戒发达国家的办法,制订1部专门法律,通过增强其针对于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为依法治理计算机网络背法犯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因为互联网作为全世界信息交换的纽带,正日趋成为首要的社会公共设施,许多信息库连接在网上,很大部份触及到国家利益以及公民财产安全,因而对于于计算机犯法行动应予以严厉的处分,从而提高犯法

行动的本钱。在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的情况下,可以斟酌采用以下办法解决计算机犯法定性处分难的问题:如修改《刑法》第二八五条规定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中被侵入的对于象从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扩展到经济建设、公共信息服务领域。或者者是增添“非法操作或者无权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以弥补两罪之间的空白;咱们也能够通过扩展法律的解释来缩小计算机法治的真空状况。

( 二) 加快“网络警察”队伍建设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警察”的呈现成为必然。网络警察的目标之1,是进行网上搜索,以跟踪在数秒钟以内就能犯下的、几近不留下任何痕迹的各种不良行动以及犯法流动。这就请求“网络警察”必需拥有较丰厚的计算机知识以及专业技巧,能紧跟新技术的发展,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技巧。因为互联网上的犯法行动有时很难在国界上赐与准确的划分,所以在反对于电脑化犯法的斗争中,警察的回应以及互相配合的速度是最症结的。例如西班牙国家网络警察这支新部队与欧洲其他相似的气力、尤其是美国的联邦调查局维持着亲密的联络。国家警察也与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美国等其他调查信息犯法的警察组织维持着亲密的接触。

(三)打击计算机犯法的国际司法合作

如今的信息网络使患上全球被连接到1起,形成了1个浑然1体的虚拟世界,计算机犯法已经是1种国际性的犯法。诸如国际间通过电话系统、微波系统、通信卫星以及电台系统进行数据的跨国传输,如果数据经由这些渠道时被窃走,或者者在异国的计算机上直接偷装1个远程终端,将发生国家之间双边的或者多边的计算机犯法问题。因而,必需加强国际间的交换与协作,制订1些国际间合用的法规条约、加强司法协助等措施来治理拥有国际性的计算机犯法问题。

(四)加强计算机法制教育

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篇8

一、概念图的简介

概念图(ConceptMap)是诺瓦克(J.D.Novak)博士等人(1984)根据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概念图教学法。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利用图示的方法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促进协作和创新。利用概念图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概念图制作软件有:StarTreeStudio、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

二、概念图在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教师要上好课,在课前必须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备课的过程。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很好地体现了项目化教学,但有些学习领域中个别项目的教学课时安排不是很合理,与前后项目缺乏关联,软件操作知识点讲解显得凌乱。例如学习领域三的项目3—4《编排古代诗词》,项目本身难易度与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让教师不知如何合理利用课时讲解知识,抓不住重点。由于概念图能够将烦琐的步骤转化为简单的结构图,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概念图作为信息管理的工具,借助它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分析知识结构,加强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和组织呈现,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更加有条理地组织教学。教师将项目《编排古代》设计演变成《制作诗词集锦》,分为四个子项目,合理分配课时。通过梳理,就可以抓住在整个制作的大项目中,每个子项目的重点。明确了这些,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每节课的学习中着重去突破要点。

三、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1.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一领域的内容都是一个专题,都有其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在刚开始对整个领域的全貌和系统结构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进行每一块知识的学习,接收具体的知识碎片。这不仅阻碍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还会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利用概念图展示此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的全貌,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体系,明确自己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

2.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清思路

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课中经常简单地采用三步曲,即首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紧接着直接讲解演示一遍,然后剩余的时间就让学生自由练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知识点教师说得不是很详细,口头表述学生听过也很容易忘记。遇到复杂任务时学生不知道怎样练,教一下动一下,总是不得要领。将概念图用到课堂上,具有条理清晰直观形象等特点,可以展示教学内容和操作要领,帮助学生明确课堂任务,理清思路。例如在学习从网上下载信息时,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保存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混乱。教师将这一任务展示在一张概念图上.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这节课任务内容,把握这节课的重点,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当需要学生自己练习时,教师将概念图投影在机房的屏幕上,方便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及时回顾知识,同时知道自己在整个学习任务中所处的位置。由于概念图形象直观,比起大段的文字展示和语言描述,学生更愿意去看,也更容易理解。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理论性内容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概念较多,相对操作性内容来说抽象且枯燥,教师通常又是采取单一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显得较为被动。将概念图引入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构图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促进自主探究,提升学习的参与度。在学习学习领域二《广袤无垠的e空间》的项目2-8《组建局域网》时,由于书本中关于网络的理论知识比较凌乱,学生在实践时缺乏理论基础,技能操作就很难开展。教师可以分配一课时内容用于讲解因特网的基础知识,用概念图的形式归纳出这一课时要学习因特网的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对概念图进一步拓展。概念图绘制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深入的过程,由于学生通常对画图比较感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学习理论知识枯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变被动为主动,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通过这节理论课时的学习,学生有了网络知识的理论基础,紧接着安排实践课学习局域网的组建,会比较得心应手,更容易实现任务.

四、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复习课中,基础理论部分的复习可以说是一大难点,内容量较多,但课时有限,因此也就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让学生能够在复习时唤起对以前知识的回忆,重新构建出知识体系。概念图在其中的应用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宽,从而达到概括化、网络化,并能灵活进行迁移。

1.确定复习起点

在进入复习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确定复习起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是初三信息技术必考内容,在复习之前,教师可以给出不完整的概念图,由学生填出空缺的概念,从完成情况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复习起点和策略,掌握牢固的直接利用此图复习,掌握不牢固的从构建此图开始复习。

2.纠正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复习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时,学生对输入和输出设备往往分不清,教师如果只是罗列着来讲,学生在头脑里比较模糊。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把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如鼠标、键盘、扫描仪、打印机等一一列出,然后引导他们自己进行归类画出概念图。从概念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容易混淆的设备,于是教师对此重点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概念图进行重新修正,完成了学生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去画,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3.总结出知识网络促进巩固

上一篇: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