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3 17:15:09

移动互联网知识

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第1篇

互联网会展服务,又称虚拟会展,指的是利用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展览和贸易活动,利用各种虚拟技术、实现立体互动,从而达到用户体验和交易的目的。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国外的互联网会展服务已经十分发达。著名的有德国的汉诺威展,它利用虚拟计算机技术,在网上建立了三维立体的展示系统,并且增加了互动环节。不仅参展商数量众多,而且交易量巨大。世界虚拟展会的“FairNFair”3D虚拟展会平台在2009年正式成立,宣告全球会展服务进入3D时代。2010年,我国上海的世博会在国内首先使用了3D技术,在网上同步展出[7]。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等)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不断获取信息。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8]。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行业带来转型突破的机会。一方面,移动应用的开发使用,改变了人们创建、使用和共享信息的方式;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即时化、场景化等特点,使主办方、参展商和观众等通过手中的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参与会展活动,提高会展信息化水平[9]。

2、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与知识产权

传统会展服务往互联网方面的发展,首先是在PC端。PC端的会展服务,是第一代的互联网会展服务。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也随之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将来,以智能终端为渠道的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将会成为主流。对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来说,其涉及的知识产权比起传统会展服务更为复杂。商标、专利、版权、网址、域名等方面都有移动互联网的特质。

2.1在版权方面传统会展服务在会展过程中产生和涉及到了大量的智慧成果,如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等等。这些智慧成果在移动互联网上,也是版权所保护的对象。所不同的是,这些智慧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展示给移动互联网用户,而网页在物理上,则体现为数字代码,是数字产品一种。以代码形式存在的数字产品,也应受到版权法的保护。所以,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的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来说,在版权方面受到保护的对象,不仅是图片、文字、设计或创意,还有代码形式存在的数字产品。除了上述列举的集中受保护的对象以外,还有网页的设计和创意,也是版权所保护的对象。随着移动互联网会展的快速发展,对于网页设计和创意的保护,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所保护的重点。另外,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点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虽然伯尔尼公约已经在大多数国家成为法律的一部分,但也仍然存在着在非缔约的国家或地区便不受法律保护的情况。而互联网具有无国界的特点,所以对于版权的保护来说,在非伯尔尼公约的缔约国就会显得比较困难。

2.2在商标权和专利权方面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是传统会展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传统会展服务来说,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包括对于参展商品或服务、展会本身商标权的保护,对参展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保护。而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与传统会展服务来说,不同的是,那些用于展示网页上商标标识所使用的数字代码,受到版权法的保护;用于展示在网页上的专利或专利产品所使用的数字代码,也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还有,如前所述,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而商标权和专利权也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所以也存在着地域性的特点。在一个国家受到保护的商标权或专利权,在另一个国家并不能同样受到保护。在这一点上,商标权和专利权显著区别于版权。虽然在商标权和专利权方面,全世界多数国家缔结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但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没有制定统一的工业产权法。《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只是确立了几项原则,如国民待遇原则,优先权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参加《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参加缔约的国家或地区受到保护的商标权或专利权,也能在其他缔约国或地区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一点上,不同于伯尔尼公约。所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存在着无国界的特点,因而在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2.3在域名方面传统会展服务是在具体的场馆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而互联网是虚拟的空间。对于移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空间来说,域名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区别网站的根据。2007年4月上海国际车展的域名为,2007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展览会的域名为。由于域名的类似,导致300多家的参展商搞错了展会,损失巨大。上述案例说明了移动互联网会展服务中域名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在知识产权法中,网址或者域名是否属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AIPPI)1992年东京大会认为,知识产权可分为“创作性成果权利”与“识别性标记权利”两大类。相应地,知识产权的客体就可以分为创作性成果和识别性标记两大类。显然,域名就属于识别性标记。识别性标记为知识产权所保护,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标记体现了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是制止不正当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知识产权法上,域名是否为一种知识产权,并没有确定的结论。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域名的争议通常与商标权关联在一起,所以一般法院在处理时,将其作为知识产权的争议。在于移动互联网会展的域名来说,由于其也存在无国界的特点,所以在保护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目前在国际上,对于域名的保护并无统一的国际公约。域名的保护还是国内法上的问题。而每个国家的法律状况差别是相当大的。

3、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其区别于传统会展服务,有以下几项特点。

首先是,其参展展品、使用软件、展台设计、广告手册、广告创意、宣传标语、图片、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说明书等智慧成果,除了以传统的方式展现以外,还以数字代码为形式展现在网页上。这些数字代码也是版权保护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延伸至了智慧成果所赖以表现在网页上的数字代码,还有商标标识、专利和专利产品所赖以表现在网页上的数字代码。这些数字代码都是版权保护的对象。其次是,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网页设计和创意也是版权保护的对象。再次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特点,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无国界特征,导致移动互联网会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版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在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尤其是商标权和专利权。这个方面亟需国际间加强合作。特别是在统一工业产权法方面,国际社会需要付出重大的努力。如同人们已经在版权领域所做的那样。最后是,域名权作为一项新的权利,对于移动互联网会展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是否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如何在实践中保护好域名权,都是相当重要的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考虑到域名权的重要性,以及其与商标权或者企业名称权的重大关联,应当将其视为识别性的知识产权而加以保护。

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

中图分类号:D6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73-01

一、文献综述

笔者在CNKI上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为关键词键入,限定时间为2013年以后,共搜索到论文6篇,其中除去与本文研究无关的三篇,得到剩下的三篇作为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的文章来源。分别是赵军辉在2013年第8期《新闻研究导刊》媒介观察栏目中发表的文章《媒介知识分子的角色探讨》、陈晓玉在2013年第5期的《传媒E时代》中发表的文章《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意见领袖特征与作用》、蒋琳在2013年15期《新闻界》上发表的《网络知识分子:公共性与媒介化生存―从微博名人约架谈起》。

综上所述,以前对于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研究均局限于微博或者是单一的方面,大多指向其在网络中的作用,并未指出可能或者已经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二、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意义

哈贝马斯提出:“一种新的硬性范畴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网络知识分子如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利用好媒介,在参与公共事务的时候能够体现出真正地公共性的实质是值得我们一起去探讨的。

(二)现实意义

分析网络公共知识的特征,了解现有传播现状之下他们的话语影响力和局限能够让广大的网络用户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中,不随意盲从也不随意批判,能够更加自主独立地看待公共事务,也能更加理性地理解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力量,督促网络公共知识分子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

三、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征

(一)热心于公共事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对于公共事务有着不同于一般网络用户的参与热情,他们通常在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比一般的公众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更能为公众谏言,更敢于问责,追求事件的真相。

(二)拥有专业知识,受过高等教育

活跃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在现实中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都受过高等教育,在现实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他们更能感召更过的公众。

(三)积极践行言行,充当公众的领头羊

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除了在言论上要领先于公众之外,并且通常也会将自己的言论践行,例如崔永元除了发表言论,每次参与两会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平时也不断地行动。

(四)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往往比较独立,他们对于公共事务通常能有更多的见解,他们甚至能够看到媒体没有看到的方面,履行监督媒体的义务。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影响力

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中,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事件发生之前,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进行提醒,引起相关权力部门的注意。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他们能够对事件发表有深度的见解和看法,并且能够追问事件的真相,同时带领广大网民开展广泛的讨论与非制度化的参与。最后在事件发生之后,他们能够发出反思之声,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

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由于自己固有的意识形态,因而可能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选择与公众的利益背道而驰,甚至他们会受到一些利益集团的“裹挟”。在一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不能理性地看待,而是发表极端言论,挑起个体和阶层之间的冲突。而有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行动和自己的言行不一致,使得有的公众效仿,另外有一部分公众又因为他们的言行不一致而对其他的公共知识分子形成不好的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1]赵君辉.媒介知识分子的角色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3(08).

[2]陈晓玉.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意见领袖特征和作用[J].传媒E时代,2013(5).

[3]蒋琳.网络知识分子:公共性与媒介化生存――从名人微博约架谈起[J].新闻界,2013(15).

作者简介:

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共享平台 实践成效

移动客服中心是劳动和知识双密集性单位,人才和知识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广东移动客服(广州)中心(以下简称广州中心)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碎片化、移动化、团队成员之间知识不能有效共享,带来的绩效不平均、能力不协调、员工效能低的各种问题,通过建立“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致力打造“泛学习――人人为师”特色学习模式,为知识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一、“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的背景和需求

1.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管理面临全新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才和知识已成为企业特别是通信提供商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广州中心由于员工自身需面临循环往复的大量日常业务,导致学习时间少,不能对专业知识、经验案例、现有文件进行系统学习,影响了日常业务的高效开展,给企业的知识管理带来了全新挑战。

2.员工能力面临现实问题,创新模式成为迫切需求

广州中心作为全省最大的移动客服中心,工作量大,标准高,员工在日常客服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工作绩效不平衡、熟练员工离岗、新员工适应岗位慢等问题,因无法及时高效的获得有力的知识支持而影响了问题解决,降低客户满意度。

二、“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的模式和执行

1.平台及具体模块定位

广州中心“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具体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智慧达人风采馆、超能团队竞技台和业务精英部落格。其中智慧达人风采馆针对优秀员工,搜集经验智慧,展示优秀员工的风采;超能团队竞技台针对各专业团队,整理团队核心能力和运作经验,促进团队间的相互交流;业务精英部落格针对业务精英,引导具有相同志趣或业务强项的员工,分享经验,实现共同进步。

2.具体执行及任务分解步骤

(1)整理共享知识。根据员工岗位职责,将员工分为管理层、骨干层、班组长、员工层四个层级,分别确定主题方向和内容定位,增强共享知识的针对性。同时,结合员工职业发展路径,提炼关键工作指南,使共享知识对各个层级和岗位的员工起到有效的引领、培养和支持作用,从而增强共享平台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纳入共享计划。以科室为单位,对拟报的经验、知识、体会、案例和客户反馈等共享知识进行记录、评选,并推荐进入广州中心“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实现有效共享。

(3)细化共享形式。平台具体分为E文档共享、微课堂分享、互动问答互访三种形式。其中,E文档共亨通过班组博客、客服之家网站、微信等平台知识;微课堂分亨通过视频录制、微课堂面授知识;互动问答专访就某个特定的方向或主题进行问答专访。

(4)进行评估激励。由人力室与各科室共同对平台共享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对具体分享的知识、案例、经验等共享知识对中心起到的促进作用和价值实现进行评估,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进行物质和荣誉的双向激励。

三、“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的实践与成效

1.传播了典型经验,优化了业务实绩

广州中心利用智慧达人风采馆,发动员工中开展经常性的调研活动,对发现的典型经验、业务技能等知识实现共享。同时,注重风采馆栏目的创新与细化。2015年,在人力微信中添加了“员工智慧-业务也疯狂”栏目,提炼2014年“十佳服务能手”的服务经验、业务技能,形成了“3勤4乐5巧”工作法,运用线上线下开展调研互动进行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估,收集员工学习反馈和建议,使智慧共享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2.组建了专家团队,强化了平台支持

中心通过邀请淘宝大学讲师陈平等在线服务业务专家和优秀讲师,分享在线服务运营管理经验,开展“五个一”课程开发活动:组建一支面授讲师团队,培养一支电子微课开发团队,开发一套“线下面授+线上微课”课程系列、搭建一个在线服务标杆、强化一个微课平台,使“互联网+”智慧共享平台栏目更丰富、形成更贴近各层次员工实际。

3.活化了知识管理,提升了员工能力

借助超能团队竞技台,广州中心选择4G精英、业务技能、营销案例,以知识库、楼道电视、博客等多渠道实现共享,有效提升员工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在知识管理中,“互联网+”共享平台只是一个支点和起点,真正发挥平台作用,需要系统整理各个层级和具体岗位的共享知识,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深化平台内涵,才能发挥“互联网+”共享平台的最大作用,使知识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中收到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广东移动客服(广州)中心:人力室“面向2015”-组织智慧共享促能力锻造

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个人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如何管理知识,如何使知识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信息查阅或知识学习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学习变得简单,只需轻划指尖,无论是别人推送过来,还是自己主动获取,海量信息触手可及。但看的多了,听的多了,能够记在心里里的却少之又少,灵感与感悟转瞬即逝,眨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价值的信息很容易流失。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为6.2亿。手机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大,为25.2%。①其中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移动终端设备的重要使用人群。同时,对大学生来说,他们迫切希望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来建立移动的个人知识库,但往往又不善于系统地进行知识的管理。

1 移动互联网与个人知识管理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即将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②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必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更大的能量。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个人的知识从收集、分类到存储、管理再到利用、创新的一个有序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人吸收知识并把隐含的知识变成显露的知识,以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互联网及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很快,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用者可以仅通过点击保存或者分享按钮,就足以完成知识的传播。③在信息海洋中,灵感一闪而过,对有价值知识的有效管理就成为知识的更新和应用的基石。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管理迫切要求移动化。以移动技术、无线技术为支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使用户能够通过手持设备与后台门户中心进行知识的获取、搜索、联系、组织和创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知识支持。④

2 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注重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渐渐变得越来越受重视,知识工作者层出不穷,合作与竞争的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阻挡,知识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这个注重知识的时代,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

如今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每天接触的知识信息呈指数形式增长,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必须具备从信息的大海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能力。把信息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这一过程就是在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同时,大学生还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紧跟时代的步伐。而要想在实际中应用和创造知识,唯有通过不断学习,加强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因此,不管是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还是信息量剧增的原因,亦或是知识应用与创新的社会需求所致,当代大学生必须对知识进行管理,方能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3 大W生个人知识管理流程的探讨

现如今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借助这些设备,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信息、获取知识、分享内容并能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也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价值不一,真伪难辨,要及时找到所需知识并非易事。鉴于此,笔者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作了探讨,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3.1 分析个人的知识需求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本科学习期间的专业要求和课程设置决定了他们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有的可以在课堂上得到满足,还有一些往往需要借助网络或其他方式来解决。除了专业方面的需求,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阅历、兴趣爱好、原有认知结构等也会影响到他的知识需求。基于此,大学生可以综合这两方面来分析自身的知识需求。同时,为了能够精准地“对症下药”,可以把自身的知识需求按照领域的不同进行分类。分类不仅仅指简单的分为几个大类,而是进行树状的层级分类,达到知识的细化和具体化,这样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即为整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个人的知识需求。

3.2 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

确定了个人的知识需求后,接下来就该探讨搜集知识的途径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M-learning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于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网络检索、社交活动、记录备忘、与人沟通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体现为对手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就个人知识管理来说,大学生可以借助智能手机来做以下事情:访问各个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登录高校图书馆网站,下载各类数据库中的文献;安装手机阅读器,学习知识内容;收集各类App上有价值的资源;从社交软件上获取别人所分享的信息等等。现如今,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同时也有不少的伪知识。所以在知识收集时一定要辨别真伪,切不可全盘接收。

3.3 选择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后,就该考虑如何管理这些知识了。在计算机中,我们可以借助Windows系统中自带的树状结构层级文件夹或者某一知识管理软件(如OneNote、PKM2、CyberArticle等)来管理各种格式的文件。同样,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可以进行知识管理的手机App,如印象笔记、为知笔记、有道云笔记等。这些手机版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存储、管理及分享知识。同时,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其中一款或多款并用的方式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4 建立并维护个人知识库

安装了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后,就要开始充实它了,即建立个人知识库。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应该制定一套分类存储,及时更新、修改、删除及与他人分享交流的规则,便于以后快速查找与利用。然后在实践中逐渐扩充与完善,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知识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知识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需要不间断地对个人知识库的内容进行调整,如补充、更换、删除,使之更符合自身的需要。

3.5 应用并创新个人知识

此外,创建个人知识库的目的是在合理运用自身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在与他人进行信息分享交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改善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知识的创新。知识唯有通过实际的检验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不能通过实际检验的知识就相当于没有用的垃圾。对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要知道积累知识的方法,还要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学习、工作、生活相联系,付诸实践。让学到的知识产生更大的价值,让所学的知识成为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人发展。此外,还需要及时地补充更正原有的知识,从而创造出可以适应新环境的新知识,也就是知识创新。在这个知识就是金钱的时代,知识创新格外吸引世人的关注,创造知识就是创造财富。大学生要在注重积累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同时,能够创造新的知识。

4 结束语

从前面的分析,可得知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不间断的过程,需要随时添加的新的资源、更换甚至删除失去价值的信息。所以说,在个人知识管理系y中,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是相对的,也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借助知识管理系统得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搜索信息或浏览网页时,如果没有及时保存和管理所需信息,之后再寻找的话往往花费很多倍的精力也不一定能找得到。手机上移动的个人知识库因其随身携带性,在信息的保存、灵感的记录方面要比传统的计算机上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更为便捷和及时。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想法多多,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能高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知识创新。此外,大学生利用App软件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地促进个人的成长。

注释

① 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01-22.

② 吴彦国.移动互联网浅析[J].轻工科技,2013(9).

③ 田军.基于移动App的大学生个人知识高效管理刍议[J].图书馆界,2015(2).

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第5篇

1.1移动互联网学习的定义

关于移动互联网学习,目前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因此,本文通过结合移动学习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尝试给移动互联网学习下一定义。移动学习的概念,概括而言是指一种通过运用移动计算设备,以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第三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通过高速数据传输,可同时传送声音和数据信息。综合两者特征,本文给出的概念如下:移动互联网学习是指利用现代数字化通讯设备(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掌中电脑等),让学习者摆脱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1.2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特点

第一,从性质方面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数字化的体现,移动互联网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第二,从技术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第三,从学习方式来说,移动互联网学习是通过移动设备实现的,因此具有移动性。第四,从学习容来说,由于移动互联网包含丰富的信息,所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信息筛选的过程。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学习定义和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与一般的学校教育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其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移动性这一特征,与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灵活多样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此说来,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运用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觑。

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一般影响

2.1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有利的影响

2.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而移动互联网以传播事实性知识为主。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使得学生极为苦恼,学生想学的在学校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也就理所当然的求助于移动互联网[2]。伴随着移动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多,学生可以用手机连接到互联网,从互联网上了解丰富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地位,学习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个性去接受信息,拓宽视野,有着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体育信息的能力,为以后体育研究型性学习的发展打下基础。2.1.2拓宽了学生间的交流范围和打破了师生间的交流阻碍。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信息互相传递变得更便捷,学生通过QQ等聊天工具,进行学习交流,交流的人群不仅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通过浏览周围的网络状态或者分享自己好友的信息,让自己或者他人通过你的状态获取更多的信息,结交更多的朋友,这样循环,互相交流,社交范围也越来越广[3]。对于师生间交流最大的阻碍就是角色平等问题,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师生不再是课堂中的角色,两者角色地位有所改善,学生通过QQ博客等形式向老师报告体育学习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不敢提问、害怕的心理,从而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教师的体育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再以口头和书面为主,而是以数字化为主,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将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学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查阅出与自己相关的评价,突破了课堂交流这个限制,并且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可以迅速的给予答案,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体育的学习[4]。2.1.3缓解了体育的学习压力。体育的学习不论是在技能学习,还是备战各类考试,还是参加各种级别和类型得到比赛前的训练都有一个承担运动负荷、累积疲劳和消除疲劳的过程。消除疲劳的方法很多,目的在于愉悦心情放松身心。移动互联网中的在线音乐和在线电影功能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听音乐和看电影来放松的机会和可能,能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从而对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2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科知识学习的不利影响

2.2.1互联网信息的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错误信息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由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库的强大,很多错误的信息也在其中,有关体育的错误信息也比比皆是,学生没有经过筛选信息,错误地选用信息,导致对体育的相关认识的不正确,从而学习的是错误的东西,对以后体育其他技能形成、理论学习起了阻碍作用。2.2.2影响学生身体健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电子产品运用也越来越频繁,而电子产品的一个很大的威胁就是他的辐射。长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代表———手机,会导致学习者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还会使学习者的眼睛和大脑处于过度疲劳状态,降低对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是极其不利的,严重时还会引起学生生理上的头晕、烦躁、厌食等多种症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导致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2.2.3过分沉迷于网络,造成体育学习的假象。由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系统学习的时间远远小于上网时间,导致学习低效,并且有不少学生抱着不会就上网学习的想法,在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使得听课的质量严重下降,更错过了与教师最佳互动的时机,而课后却因为没有头绪而不知道从何学起,从而造成了学习效果的下降。并且移动互联网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是优点也是缺点,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对移动互联网学习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影响学生系统的体育知识体系的建构,出现体育学习深度浅薄化的趋势[5]。

3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特殊影响

3.1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有利影响

3.1.1有利于体育运动技术的规范化。传统的老师的技术动作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不难理解有些技术动作在完全具备了最基本的技术环节的同时也允许带有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大多都是自己专业课老师的特征,就像平时在训练中动作一出手,大概就能辨别出是哪位老师的学生。而对于现在移动互联网在体育专业学生中的使用,也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找到上传的标准技术动作的视频,在那些视频中每个技术动作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被分解并一一的分析,一些要求标准动作的运动项目得以规范化。3.1.2有利于复杂技术动作的学习。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中的某个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视频教学,领会完成某个技术动作时哪块肌肉需要动员,哪块肌肉需要抑制,并且还可以通过调节视频播放速度,把完成的动作放慢速度以便能够透彻的学会技术动作。并且在休息时进行分析,观察每个技术环节有没有准确的完成,自己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是不是全身协调有力地完成,并且可以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把所有的视频放一起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在完成领会动作有没有得到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3.1.3有利于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游戏是带着娱乐性质的,移动互联网中的体育游戏功能,能刺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这些游戏中有些是模仿现实版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也感受着竞技体育带给我们“视听盛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尝试新的运动项目,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

3.2移动互联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不利影响

3.2.1运动量的减少运动风险的增加。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进行手机游戏、阅读、聊天等,无心思进行体育运动,不利于体育专项技能发展。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而是私下手机上网,课堂注意力下降,使本来就具有风险的动作在完成过程中更容易出意外,影响教学质量。3.2.2抑制了一些需要创新运动项目的学习。一些需要创新、有新意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在这些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寻找相关视频或图片,在动作的创编环节因为网上有现成的,就不思考套用,动作都大同小异,不能突出学生对该运动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特点,该运动项目的学习就大打折扣。3.2.3危险动作的盲目尝试。有些极限运动项目具有刺激、冒险的特点,同时危险性也较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观看,对视频中华丽的动作和刺激的情感体验都很感兴趣,盲目的去尝试,不了解该运动的特点,从而导致受伤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4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体育学习的策略

4.1以户外体育运动的学习为主,移动互联网学习为辅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身体运动,而长时间的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脑力。而体育的学习必须以大量运动为基础,所以户外体育运动在体育学习中是必须放在重要地位的,然而在运动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就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搜索相关的资料帮助解决问题,然后再到户外进行身体练习。将户外体育运动学习和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体育学习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基本的体育运动之外,还充分地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知识。

4.2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在学习前人的动作,还要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出来,在学校的体育学习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在不改变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去创编技术动作组合,多提出相应的创新理念,周期性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层不变重复的动作组合进行批评和要求学生修改。

4.3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对防止一些极限运动项目盲目学习,教师要提醒并制止,告诉学生不能盲目模仿,让学生了解每项运动项目都有它的危险性,每项运动项目都不是看到的那样简单。

5结语

移动互联网对体育的学习有着很大推动作用,载体的多样性有利于体育学习者获取相关的体育知识,它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习者认识到主体的作用,它所提供的虚拟世界的教学,创设了一个适合体育学习的环境,符合现在所提倡的构建主义学习模式,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些缺点也显示出不能一味地追求移动互联网对体育的学习,它更主张的是片段、零碎学习,而体育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要将传统的体育学习与移动互联网体育学习相结合。移动互联网对体育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学习要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移动互联网学习方式相结合,同时学生和教师要提高相应的素质应对体育学习,学校、家庭、社会方面也要给予相应的帮助。

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第6篇

《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和其他此类书籍相比,具有众多优势。首先,书中提到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智能设备的普及给学生群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一直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对于教学模式改革而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更加先进、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书中也表示:努力研究如何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去,对于提升课堂内外的学习效率和真正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形式灵活、教学内容可定制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除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发生变化外,传统教育模式受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写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第一,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以及思维模式。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巨大,也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组成群体,也是受互联网时代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个群体。和老一辈的人有所不同,现在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和信息,他们更愿意随时随地分享信息,并且能够互相交流体验;同时,移动互联网对于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知识来源也有着很大的拓宽作用,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而兴趣相近的人也成为他们更加愿意亲近和沟通交流的伙伴。第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课堂教学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现代教育异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和途径不同。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意愿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但随着移动互联网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多、更丰富、更新鲜、更刺激的知识和信息时时刻刻在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诱惑,使得很多学生沉浸在移动互联网的超量信息中,不再愿意在课堂上抬头看黑板,跟随老师的节奏来学习,这无疑加大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第三,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很难完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来传授知识,通过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源自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作用则被学生自觉弱化;学生不愿意通过课堂获取知识,而更愿意通过网络得到答案,而忽略了“思考”这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不利于教师对于学生状况的掌控,而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方式会使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逐渐丧失。更使得教学目标越来越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教学任务完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第四,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也会越来越低,当执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时,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主要基于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感,学生只有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教师,才能够以一种积极和愉悦的情绪去配合教师,使教师在课堂内布置的任务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得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越来越低;这也让教师的权威性不断受到挑战。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感自然也越来越低。那么,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有哪些措施可以应对这个问题呢?《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也给出了答案。

该书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能够对学习效果作出良好的改善,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课前预习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在预习的过程中和同学甚至是老师进行实时的交流是无法实现的,导致预习效果极差。作业是课后复习的关键,同时也是衡量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然而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非常重,学生的课后作业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检查,这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即反馈信息失去了时效性。《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中写道: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手段。上课前,教师可以将需要预习的内容通过社交APP推送到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上,安排和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及时跟踪学生反馈的信息,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对于学习效率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提高,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总结学生的问题,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而对于课后复习过程,可以设计和预习内容类似的内容,并且教师还可将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普遍问题加以解答和作业一起推送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参考。

书中还提到,对于课堂效率而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这难免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现在,教师开始尝试借助互联网终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上课的重点可由传统的简单传授改为解决问题。

《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认为利用移动互联网积极改革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也非常重要,这一点对于研究高校教学改革有很高的价值,在高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都不是正确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将主观的东西过分放大,使教学模式对象化,这必然对互动产生影响,导致师生双方不能实现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教学局限于课堂有限的四十几分钟之内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冲破时空限制,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教与学,这就需要我们创建互动教学新模式,构建出‘主体D主体’的教学新型关系。”这也是《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所提倡的方式。教师除了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解答疑难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如随时随地将网络中获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分享给学生;在QQ群或微信朋友圈中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习;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是拉近师生关系都作用巨大。

虽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教育改革的尺度问题还需要我们自己来掌控。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课余时间,在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手拿手机的低头族。如《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中所述,“信息网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占据了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我们不能保证他们所接触的所有网页内容都是有益的,网页内容有好有坏,作为教师,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地扶持和引导,以防止学生浏览无意义的网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积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明事理懂善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甚至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而在高校的课堂之上学生沉溺于手机,忽略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这种现象已不足为奇。许多教师都对此感到无奈,如此一来,有些教师甚至养成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习惯。这些现象都是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这个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应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各种先进产品,做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尝试。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建设和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书中我们也不难得出:移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不但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挑战,也给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因此,广大教师应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从而消除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诸多消极因素;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应当不断跟进和适应,与时俱进,利用网络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完善,不断给自己充电,从而将学生吸引回课堂上。总之,个性化、移动化和社交化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模式发展创新的必然趋势。

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Android 案例 理论知识

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大学工科信息类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具有更新速度快、实践要求高的特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大学老师自身要密切关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动态,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大学老师也要抓住其中的核心技术进行深入讲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通过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发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由于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较低,其入门时间较长;对于新问题的分析,缺乏正确的逻辑思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案例;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开发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却不太愿意通过网络等渠道主动学习,学习过程缺乏热情。通过长期的深入实践与分析,作者对于大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好移动互联网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改进。

1 夯实语言基础,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历时还不长;与传统语言相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出的C,八十年代推出的C++,九十年代推出的Java,移动互联网技术的SDK开发出现时间也较近,因此大学课堂积累的教学经验不足,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常常感觉到入门较困难。但移动互联网技术中SDK发展,其语言的基础确是Java或者C++。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都会对Java或者C++知识进行简要的复习,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概要,对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其语言基础都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因此,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于类、对象的理解。如在Java的教学复习中,教师可以将开发工具Eclipse与Java语言的复习结合起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三个重要特点: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是此部分教学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语言基础中的重要概念,可以较轻松地学习SDK,对其它新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让学生快速达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入门水平。

2 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移动互联网技术虽然开发平台上可供开发的应用服务类型层出不穷,数目举不胜举,但其技术本身有一定的理论基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这些理论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平台运行的机理有透彻的领悟。如在Android平台上,任何应用程序都是一个Activity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Activity的生命周期进行讲解,并且以“Helloworld”工程为例介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发过程。

移动互联网技术中人机交互功能是项目开发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委托”事件模型着手,对事件处理中的事件源、事件注册器、事件触发等概念进行解释。如在Eclipse的开发移动互联网技术中,针对事件处理,提出了两种模型:基于回调的事件处理和基于监听器的事件处理。前者的事件源和事件处理合并在一起,当用户在GUI上操作时,由该组件负责的函数进行处理;而后者则是将两者进行分离,有独立的监听器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当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些理论基础,才能够对新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热爱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由于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技术,因此大部分学生是喜欢这门课程。但涉及到背后技术的开发时,面对众多、繁琐的技术细节,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不喜欢钻研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案例,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细节本身,而不是技术带来的用户体验。如在Android平台的实例开发中,可以穿插诸如用户通信录管理、多媒体播放控制、地理信息服务等与学生平时密切相关的技术。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励,鼓励学生热爱移动互联网技术。

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期期末考试采用以小组完成项目的形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常一个小组的项目内容会涉及到某个特定的技术,如短信操作、GPS服务、图片管理等。让小组成员讨论形式,共同完成某个特定要求目标,并对其完成情况公开答辩。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完成项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精心安排实验内容,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与其它语言类课程相比,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过程也会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安排是否恰当,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与期末项目题目相比,实验内容往往只是涉及到一个或者两个小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单独自己完成。如在Android平台中,对于组件的操作,可以安排学生完成对一个窗口中组件字符简单的如显示、改变等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信心。

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由于新技术更新较快,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的能力。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自学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关键。所谓“网络即老师”,要让学生多看原版的文档,多浏览开发平台提供的技术资料。如在Android平台中,鼓励学生在其官方网站学习,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的说来,新技术更新快、实践要求高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对技术细节的热爱和钻研,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完成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栋梁.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

[2] 程子阳.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J].移动通信,2012(5).

[3] 任小芳,李锦仪,李波.移动互联网及其业务发展浅析[J].移动通信,2012(5).

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语文课堂;无缝连接;探索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52-0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移动终端(如iPad、智能手机等)的触角已进入校园,刷新了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的方法与模式,让师生俨然变身为“手机控”,使整个语文课堂都“潮”起来了。但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也让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连课堂上都在刷微博、购物、聊QQ、发微信,给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造成了负面冲击。如何引导学生在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获取正能量,变“媒介危害”为“媒介享受”,克服移动互联网对教学的负面影响,构建开放高效而又灵动的语文课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心的课题。

近年来,笔者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并就如何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中语文课堂的“无缝连接”,让移动互联网引领语文教学课堂进行了尝试。

一、推动课堂转型,让移动互联网适时融入语文课堂

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动态呈现、虚拟情景等优势,使信息能实时接收、动态传播而不受时空限制。它可即时、便捷地将教学所需的图文、声画、视频等传送显示到白板上,极大地改进和丰富了现代电化教学手段。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如影视、图片、电子书籍等教学素材)来开展教学,创设出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到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感受到移动互联网给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课堂内涵,推动课堂转型,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中语文课堂的“无缝连接”,使移动互联网不再是语文课堂的累赘。[1]

例如,讲解《选用、仿用、变化句式》等语言表达类知识时,笔者布置自学任务后,在巡视过程中,当发现学生书写的或个性鲜明,或生动优美,或存在问题的语言表达文字时,就会用手机将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拍摄搜集,并把拍摄搜集的图片利用iPad发送到白板上。通过动态直观的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案例比较,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交流,营造出一种热烈踊跃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移动互联网教学环境中,学生对习题的理解加深了,对相应的解题方法掌握得也更牢了,语文教学也更加高效了。语文课堂上,像这样的学习情景还是比较常见的,因此,语文教师应真正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移动互联网加强对优质学习资源的捕捉,丰富课堂内涵,与课堂形成“无缝连接”。

例如,教《短文三篇》时,笔者在利用幻灯讲述了“舍身救人的长江大学学生群体”、“戍守祖国海疆边关的士兵”、“十二年如一日扎根‘生命’――的女兵彭燕”等的感人事迹后,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短文中蕴含的有关生命和思想的哲理,笔者用移动互联网即时下载播放了一段当时备受全国人民关注、引发网友广泛热议的“佛山小悦悦事件”的视频。这段令人痛心的视频强烈地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也引发了学生们对“生命与生活”的大讨论,让学生们在移动互联网的课堂上懂得了生命的脆弱,懂得了思想的高贵,纷纷流露出“热爱生命、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情感。一切又回到主题,课堂归于和谐圆满。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有效实现移动互联网与课堂的“无缝连接”,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活泼、更灵动、更富内涵了。

二、促进模式创新,让移动互联网与语文课堂高效连接

移动互联网具备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即时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给信息量有限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有人认为网上的信息和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相比,前者要更丰富、更新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模式创新,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移动互联网技术要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上的流行趋势要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语言”传授知识的模式,改变“灌输”的教育观念,对知识的传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一步促进模式创新,如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讨论区、群组等,甚至可以通过微博等最新的即时通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传授。

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信息、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模式,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从而构建一个与移动互联网“无缝连接”的,更加开放、高效而有活力的现代语文课堂。[2]

例如,鉴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在品味诗歌环节,笔者转变以往“教师灌输、学生做笔记”的观念,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推荐学生朗诵,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经过紧张的准备,各小组推荐的学生代表接连上台朗诵诗歌。

此时,精彩的一幕出现了:在台上,他们一边播放着小组一致欣赏的用手机下载的小提琴名曲《小夜曲》、《梦幻曲》等伴奏乐曲,一边随着伴奏动情地朗诵着诗歌。那动情的乐曲、动听的诗歌,让语文课堂悄然成了一场音乐会。

课堂有了声音,旋律委婉,曲调悠扬;课堂有了画面,色彩清淡,用光虚柔,慢镜头的运用衬出了意境的缥缈、朦胧。学生在视听的享受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之中,对这首诗呈现出的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丽画图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促成移动互联网与课堂的“无缝连接”,增强了教学效果。

学习《杜甫诗三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首诗歌,更深刻地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笔者改变了以往偏重知识传授的“唱独角戏”模式,让各小组组织本小组成员在互联网上开展自主阅读鉴赏,自行探究杜甫晚年作品的风格。

任务一布置,学生马上行动起来。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自己查找有关杜甫的资料并有选择地利用,不断对比分析,创新自己的见解,然后借助本小组QQ群展开探究并逐步形成共识,再由小组长将QQ群里的共识形成文字,统一传送到教师的QQ上。最后,笔者通过“QQ群共享”将各小组探究成果总结、展示出来,由全班学生进行网上评议,选出优秀小组。

值得一提的是,鉴赏探究活动中,有的小组不仅完成了既定任务,还有创意地将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进行对比鉴赏,采取解说、讨论、评点等诸多形式针对杜甫诗歌的整体风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鉴赏短文,其探究成效超出了教学预期。课堂上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可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移动互联网与语文课堂的“无缝连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

三、创设教育环境,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中语文课堂的“全天候连接”

移动互联网具有多功能、全天候开放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它拓展了师生交往互动的空间,让师生互动变得更加开放、多元和频繁。学生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接通网络来学习他感兴趣的内容,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对话交流。语文教师可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动特性,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如:QQ、微信、微博、SNS等进行课堂教育的延伸,融入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创设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有效延伸课堂空间,真正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中语文课堂的“全天候连接”。

同时,移动互联网也让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连课堂上都在刷微博、购物、聊QQ、发微信,给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造成了负面冲击。

因此,利用移动互联网教学优势,教师还可通过互动教学来积极引导,促使部分“手机依赖”或“网络成瘾”的学生变“媒介危害”为“媒介享受”;通过互动交流来沟通理解,用最新、多元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所呈现的专业知识吸引缺乏兴趣的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浅尝辄止”变为“寻根究底”,从而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移动互联网,把学生从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有力地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时,笔者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谈论亲情的文章放到QQ空间,出乎意料的是文章引来学生们的热捧,被纷纷转发和点赞。同学们在评价亲情的同时,也谈到青春的迷茫。

笔者回帖和学生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爱”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教师创设新的教育环境,让语文教学课堂在互联网上有效延伸和“全天候连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领悟,而且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已彻底改变。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通过推动课堂转型、促进模式创新、创设教育环境等一系列举措,能很好地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中语文课堂的“无缝连接”。只要全体教师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就一定能让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语文课堂精彩绽放!

参考文献:

[1]麻娟,王晓曼,卜娟娟,肖瑞雪,多召军.无缝学习环境下基于片段式资源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J].软件导刊,2013(12).

[2]黄龙翔,陈之权,詹明峰,蔡敬新.以移动技术为中介――

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 教学模式 研讨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82-02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了解移动互联网基本概念,掌握移动互联网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熟悉移动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掌握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案。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没有成熟教材、核心技术变化、缺少实验环境等问题。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由于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学方式不科学、考核体系不完善、师资水平有限、学生能力良莠不齐等原因,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简介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

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移动互联网使人们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社交、位置、视频、购物、工作等移动互联网服务。真正实现了“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能的服务”的思想。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人,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其巨大的潜在商用价值越来越被业界看重。

2 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问题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一个新兴技术,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存在定义不明、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变动等问题。目前已有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教材数目并不多,而且缺少精品。虽然各书籍侧重点不同,但内容基本包括:移动互联网概述、IP技术、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移动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业务与核心技术等方面。基本都侧重于理论,内容广而杂,不利于学生自学;而且教师无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有限课时内将全部知识点讲解透彻。另外,部分教材内容已被淘汰,也给教学工作的安排和规划造成影响。

2.2 实验问题

该课程实验基本涵盖IP技术、无线网络、移动应用开发等。但此类内容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储备,且对实验室配置要求较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演示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等,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操作、解决实验问题的时间就不能保证。另外,随着高校扩招,教学基本都按照大班进行,实验环境不能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实验,或存在实验室配置更新滞后,无法开展最新实验等问题。实验课时、实验环境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2.3 教学问题

移动互联网技术学习需要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基础知识铺垫。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在高校教育中又普遍采用早已制定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所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可能出现课程衔接不当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高校教学中,采用集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透彻讲解各个章节点。而且侧重于理论的教学方式,加上专业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不能及时理解,容易造成缺少学习兴趣的局面,增加教学难度。

学生课余时间不属于教学规划时间,学生虽然可自主选择学习,但由于受到学习资料来源限制,自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所以该课程教学容易陷入教师讲不透,学生没兴趣、听不懂、不愿学的恶性循环状态。

3 教学模式研究

3.1 “研讨式”教学模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涵盖面广泛,涉及理论知识颇多,而且每个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仅靠教师的有限讲解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为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可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查阅资料,对相关知识点做出基本了解。在课堂教学进行时,打破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采用教师启发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对内容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基础知识,认同观点,构建知识体系。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到学生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保证教学效果。

研讨式教学不仅能用于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和最新前沿知识,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方式进行。以移动网络建构为例,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比较其对资金投入、技术要求、后期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恰恰就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

3.2 “移动互联网应用”教学模式

为将该课程“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思想应用于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可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中,网络已经做到全面覆盖,而移动终端也被普遍使用,这些都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教学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教师提前将教案讲义、课程重难点指引、参考文献等内容放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学生只要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接入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既可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预习、复习等资料,又可以通过终端仿真和录制视频的形式,提前查看实验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在终端设备上进行仿真实验,熟悉实验设备、安装顺序和实验步骤。在具体实验环节,可采用分组形式直接进行实验,大大节约实验时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主性。同时解决课时不足和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移动互联网,还可以将慕课、微课等新兴教育模式与内容引入日常教学中,方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前沿技术,解决教材受限问题。鉴于慕课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齐全、授课质量高,微课时间短、内容精讲,涵盖了课前知识储备、课堂核心知识讲解、课后重难点检测、互动交流等教学全部过程等优势,引入上述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还可以打破时间、师资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为满足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学需求,科任教师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快速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而教师也可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最新专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分享教学心得,提高自身水平。

4 结语

革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学生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对高校、教师、学生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鉴于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共享能力,也可能出现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缺少自主思考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减少学校教育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薛冬娟.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6(3):61.

[2] 吴大鹏.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 来凤琪.论教学设计和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关照[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35-42.

移动互联网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移动教学;个性化教学

1问题的提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制订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把互联网与传统教学结合形成的“互联网+”教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长期重要目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网络社交媒体软件功能的开发完善,信息技术在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方面开始发挥变革性的影响。“互联网+”教学的实现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协作化等多模式整合性改革,并重点依托功能强大的网络社交软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学习服务,构建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并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为移动个性化教学实现师生交互、人机交互、人与环境交互的模式。

2研究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既为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与其他社会成员便捷沟通的平台。传统教育需要通过网络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强有力的“教育能源”,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开放,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为实时教学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非正式、按需的个性化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社会成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微信、微博、大学城空间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的移动学习平台与课程资源平台,一方面为一线教师开展移动教学、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移动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及辅助教学资源。

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互联网+”教育相关研究在2015年“互联网+”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互联网教育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界已经对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逐渐与教育教学结合,传统的教学形态被科技的力量重塑,可以说教育行业已逐步实现高科技化与互联网化。学术界关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点:1)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课程的管理与实施;2)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比如近年热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社交网络软件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微信平台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教育之后,国内学者曲大为、赵福政(2015)从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可能性入手,站在产业元素重塑角度,提出建构“互联网+”教育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路径;王竹立、李小玉(2015)等人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误区出发,实证研究智能手机在“互联网+”课堂的应用;颜正恕、徐济惠(2016)分析了“互联网+”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传统在线教学的主要区别,提出构建个性化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分析如何实现一体化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移动个性化教学相关研究在国外,众多学者从移动学习理论及应用方面,对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教学进行了诸多研究,不仅研发了种类丰富的实践应用软件系统,而且在移动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学习者的心理变化等方面,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者难以长时间地保持集中的精力,因此,目前国外的大部分专家和学者普遍将移动个性化教学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专注度上,以微课、微视频为载体的微教学模式研究应运而生。此外,国外部分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移动学习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并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研发出具备不同功能的应用程序,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移动学习。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对于基于移动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应用方面,研究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探索出一条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道路。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网络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翻转应用、网络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移动教学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应用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微信大规模的普及应用,学者开始研究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微信实现移动教学的应用模式,并通过实践研究来探究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形式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4“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非正式学习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主要是通过偶发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的,常规的教学课程来传递知识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主要的方式。非正式学习理论为“互联网+”时代移动个性化教学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个性化教学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在移动个性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创设非正式学习的情境,帮助学习者开展意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外部环境和学习者发生相互作用,主动获取外部知识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教学应在以学习者为主导的观念指导下,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使用适当旳教学策略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移动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建与实际情境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形成有意义的建构。个性化学习理论个性化学习是一种由学习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教学是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软件平台只是辅助工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信息都具有较强的个性,为达到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在移动学习中,各种能力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混合式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习理论,它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移动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创造性,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混合学习理论注重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的学习方式构建。因此,混合学习理论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信息来进行学习的理论观点,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5研究展望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虽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互联网+”教育内涵的把握以及实现路径研究较少。“互联网+”教育不是“教育+互联网”,高等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放在集中建构“互联网+”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及深入探讨实时交互性强、使用率高的各类社交软件在“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应用上。尽管国内外已有很多针对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但它们多是基于互联网上Web浏览的方式,缺乏基于移动领域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具体到现代社交网络技术与应用软件在具体理论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研究则更少。然而,移动个性化教学方式要想在具体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互联网虚拟的环境是不够的,发挥移动个性化教学最大潜力的关键在于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学管理与教辅管理相结合。

作者:毛姣艳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2]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3]范文翔,马燕,李凯,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4]杜炤,萧潇.面向自主学习的互动式网络学习系统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440-445.

[5]王良周,于卫红.大数据视角下的学习分析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5(3):31-37.

[6]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7]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

[8]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12-15.

[9]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上一篇:低压电工培训教学范文 下一篇:创伤救护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