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6 17:14:27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篇1

变局,移动互联网终端超越:智能手机销量指数式上升,2011年销量超PC,2013年超越非智能手机

DCCI 2011中国互联网调查显示:智能手机销量将在2011年超越PC,在5年之内手机市场格局就将彻底颠覆,智能手机销量将在2013年超越非智能手机,份额达51%,非智能手机将逐渐淡出市场,智能手机将成数字时代第一屏。

扩展,开放下的智慧终端时代:Android领跑智能终端OS时代, APP王者降临

DCCI 2011中国互联网调查显示:2010-2011年间,Android全球市场份额超越iPhone,从市场上证明了开放的潮流是大势所趋;从用户对智能手机功能的偏好来看,应用程序的扩展能力最为重要;不具有良好的扩展应用程序的智能手机,将被替代。各手机厂商争先恐后地通过移动应用商店、手机应用内置等方法提供移动应用,恰恰印证了架构与整合移动应用将成为手机厂商在智能手机、互联网手机上最重要的发展方向。DCCI的调研发现,用户对手机应用/软件的付费意愿较高,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用户表示只用免费版的应用,智能终端进入APP为王的时代。

平台之变,开放领跑市场:全球市场是Google、Apple的未来,塞班滑铁卢比当年MOTO更厉害,WM、RIM等唯有免费求生开源求存

DCCI 2011中国互联网调查显示:山寨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搅局者,尽管鱼龙混杂,各路厂商纷纷力推Android,加速市场向智能转型,并使胜负天平倒向Google,开放、免费潮流压过半开放;大屏-触摸-智能-千元以下3G智能机将成主流。全球市场是Google、Apple的未来,塞班滑铁卢比当年MOTO更厉害,WM、RIM等唯有免费求生开源求存。RIM、Android、iPhone OS、Symbian、 windows phone、Meego当中,Android、Meego都基于Linux但并不一样、互有竞争。

跨越,应用的移动化仍需跨越资费制约:手机上网仍以轻应用为主,社交应用迅速发展;资费问题尚待解决

DCCI 2011中国互联网调查显示:阅读、即时通讯、搜索、下载、音乐分列主要应用前五位,社区、网游2008年以来增幅明显;极为占用流量的视频虽然增长较为迅速,但有略微放缓的势头。总的来看,中国的手机上网的应用主要以轻应用为主(流量占有较少的),资费依然是限制手机上网的较大阻力。从手机用户每月上网的流量分布可看出,流量在50兆以下的占了超过7成,可见,中国手机用户上网的资费预算仍非常低,资费问题成为手机视频等相对耗流量的应用的发展阻力。

转移,向移动云的演化:移动应用的开发正在从以手机为中心向移动网络为中心转移

DCCI 2011中国互联网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开发者开发的前5大应用类型是手机单机游戏、手机管理类工具、生活消费&出行类软件、LBS应用以及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而在未来一年,开发者打算开发的前5大应用则为手机网络游戏、LBS应用、手机单机游戏、生活消费&出行类软件和SNS社区应用;从这些热门开发应用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手机应用正在从手机本身走向手机网络,联网类的移动应用正变得越趋丰富,奏响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号角。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3G;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

0 引言

在3G时代,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的结合而成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生活以及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移动通信产业以及互联网产业在我国的出现、发展时间都不是特别的长,其发展还是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二者结合而成的移动互联网更是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对于国内的各大移动互联网运行商而言,了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情形,对其今后发展进行高瞻远瞩性的预见,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都是使得自身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

1.1 3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形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在通信产业以及互联网产业两个产业领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革新。随着3G时代的到来,这股力量越加推动着两个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为了更清晰、明了的展现3G时代移动互联网在目前的发展状况,将对2008年到2014年的移动互联网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

1.2 2008年到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

从图1中可以看出,经历了2008年到2010年的市场规模增长率稍稍下降之后(市场规模增长率从2008年的42.2%到2009年的29.6%,直至2010年的31.1%),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率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甚至出现了2011年的93.1%和2012年的96.2%等增长率,虽然随着而来的增长率小有降幅,但是总体增长率仍然是处于50%之上(2014年的增长率是52.2%)。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各大移动互联网运行商加大了对计费等各项内容的整治力度,管理越加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电子商务、游戏等细分行业市场表现良好的影响。

1.3 2008年到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

对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还需要对于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情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图2中可以看到,我国移动互联网从2008年至2014年7年之间的用户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2010年,其用户规模高达30300万人,同比增长率达到了30%。之后的增长率稍微有点下降,但是用户规模的绝对值却是仍然在增长的,可见中国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数规模呈现的是增长的趋势。出现以上所述的现象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大移动互联网运行商对于3G网络的大力建设和推广,另一方面是手机的功能极大地迎合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用户的使用率以及忠实程度。

1.4 移动互联网主要细分行业构成

在我国,移动互联网因为3G时代的到来发展的越加繁荣,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行业构成也越加细化。从表1中可以发现2010年,在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构成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一项是移动增值版块(高达总份额的57.3%左右)。紧接其后的是手机游戏、电子商务等行业,其占据份额分别是12.7%和11.8%。在其他项目所占的11.1%中,包括了旅游预订、手机阅读等项目。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手机电子商务这一行业,因为手机支付形式的大力推广以及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频繁交易,移动电子商务的前景以及潜力将不可估量。

2 3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2.1 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细化

虽然上文中已经提到,2010年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构成已经包括了移动增值、手机游戏、手机电子商务、等部分,但是需要明白的是,移动互联网潜在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在移动互联网各大相关利益主体的操纵下,移动互联网的行业构成也出现了细化。移动互联网市场出现细化大体归于两个因素,一是因为各种终端技术的提升,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及其操作系统更趋多样化。另一方面是相关利益主体的介入(如手机制造商等),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使得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生变迁,市场的构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2.2 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化

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化是我国移动互联网以及国际移动互联网今后发展的必然,各大运营商今后将致力于平台建设API接口开放等工作,达到移动互联网内资源共享的局面。此外,因为这种平台化以及资源的共享化,出现技术创新、营销推广等成本也将会大大降低,这种开放所带来的商业秩序、产业格局势必对移动互联网产生深远影响。

3 各大运行商的应对3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措施

3.1 商业模式的创新,合作开放意识的增强

3G时代,移动互联网平台化趋势将会非常显著,因此,各大运行商必须要在合作、开放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合作、开放不但能够进行移动互联网内所有资源的共享,还能够达到降低各项成本支出的目标。在3G时代生存的运营商,不能还是满脑子的排外、守旧思想,而是需要积极地和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各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一起开创出新的业务和应用。运行商需要积极“走出去”,再而“引进来”,最后才能够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内走出一条“共赢”的新道路。

3.2 无线宽带资源的有效利用

无线宽带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是各大运行商应对移动互联网今后发展趋势的一条必由之路。虽然有的运行商拥有优质的无线网络资源,但是这种资源的拥有也是有限的,为了实现长期、科学的发展,目光还是需要转到无线宽带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此外,无线宽带具有强大的网络接入能力,在终端处理能力、业务内容一致的前提下,这一强大接入能力将会为运行商留住更多的用户。

3.3 积极以用户的需求为最终导向

对于所有的服务行业而言,用户的需求始终是至高宗旨,对于移动互联网运行商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说,把握了用户的需求就是把握了整个市场。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日益成熟的现今,各大运行商必须要专注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创造出更庞大的用户群体,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4 结语

对于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各大利益主体而言,既要面对各种挑战,也要独具慧眼的利用各种机遇,只有在打破原有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出新的运作模式,才能真正适应3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谢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J].科技和产业,2009(03).

[2]江山.3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11(04).

[3]张宁.3G时代移动互联网价值链竞争与商机分析[J].通信企业管理,2010(07).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生态系统; 产业链; 双边市场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079- 02

0 前 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据CNNIC最新统计,截止到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上网人数已经超过电脑上网人数,达到3.88亿人。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苹果所向披靡,微软结盟诺基亚,三星异军突起,微信、米聊、飞聊,小米手机、阿里云……移动互联网所代表的技术和商业创新浪潮,不仅席卷了互联网和电信市场,更开辟了一个无可估量的蓝海市场。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多产业链、多层次的新兴市场,融合了终端制造、电信网络运营及互联网应用开发3个领域的技术与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移动互联网表现出与传统行业甚至互联网行业不同的行业特点,主要有以下鲜明的行业特性。

1 产业链与生态性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和崛起打造了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在原有的ICT产业的架构上,终端及设备制造业、通信网络运营和互联网应用基本互相独立、以横向竞争为主,各领域的厂家和运营商注重于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而纵向的竞争与合作则较少。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苹果模式”打通了终端、网络与应用并取得空前成功,谷歌以开放的终端操作系统为契机打起了行业联盟的大旗,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终端行业,移动运营商纷纷进入互联网应用行业并计划推出自己的手机,一时间行业渗透与融合、阵营与联盟纷纷登场,“纵横交错”,彻底颠覆了原有ICT格局,产业链、价值链重新打造,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日新月异。所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表现出明显的产业链特性、价值链特性和生态特性。

2 双边市场与多边市场特性

以移动应用商店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是移动互联网的聚焦点之一。终端厂家(如苹果公司)、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Vodafone等电信巨头)纷纷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及移动支付平台,传统互联网公司(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更雄心勃勃,倾力打造自己的移动互联网门户平台。与很多传统产业具有的单边市场特点不同,移动互联网平台(如应用商店、支付平台等)有显著的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的特征。Rochet & Tirole在其开创性研究中这样定义双边市场:假设一个交易平台,对交易双方(即买方和卖方)的每笔交易分别收取费用为a = aB(买方支付的费用) + aS(卖方支付的费用)。平台上完成的交易量V,如果仅仅取决于总价格 a = aB + aS,即平台的交易量对总价格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配不敏感,则为单边市场;如果V随aB(或aS)的变化而变化,而a保持不变,则此市场是双边的。按此概念推广开来,如果涉及多方交易,且平台的总交易量与多个交易方的变化都有关系,则市场为多边的。按照上述定义,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市场,是明显的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以移动应用商店涉及的终端用户和移动应用为例,移动应用的种类越丰富,就能吸引更多的终端用户,而终端用户越多,移动应用提供商(开发者)也就越有动力,因为同样一个应用的下载量会更多,获取的收益当然就更大。上述双边市场的情景可进一步扩展到三边市场:移动应用平台接入的终端用户、移动应用越多,则会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家接入,而广告商家的增加,可能会影响终端用户接入平台和使用移动应用的兴趣,同时广告的增加则给移动应用带来收入,但也可能会降低应用的易用性。

3 垄断、竞争与竞合

原有ICT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网络资源的天然垄断性及政府管制等多方面因素,尤其是在我国,电信网络运营甚至出现了寡头垄断的格局。以中国移动梦网为例,无论是终端厂家、终端用户、网络设备厂家,还是移动应用,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都围绕电信运营商实现。苹果公司率先打破了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价值链,在与美国AT&T、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合作中,按照“苹果模式”进行运营,实现了在价值链中的领导地位。与苹果IOS系统相对应,谷歌的Android平台以开放为招牌,微软Windows Phone借用其在个人电脑及其应用的优势,也都在打造各自的产业链,目前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平台上的移动应用超过70万个,Windows Phone上的应用也达到12万个,业界三大移动互联网阵营已经形成。3个移动互联网阵营,既形成了寡头垄断,同时各阵营中的设备和应用厂家又存在激烈竞争,如阵营内部终端销售的竞争、各移动应用的排名竞争、应用商店的竞争(Android应用商店超过数千个)。但阵营的各方又存在相互的合作,各厂家均受益于设备元件的规模化采购、丰富的移动应用促进终端用户的快速增加、阵营用户量的增加而市场规模更大等。

同时,各阵营之间也出现了紧密的合作,同一个应用提供商、同样的应用既可接入苹果商店,也可以接入Android应用商店和Window Phone 商店;同一个终端厂家,既生产Android手机,也生产Window Phone手机;各阵营内部、各阵营之间甚至出现了“竞合”的局面;三星和苹果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但同时三星又是苹果最大的手机元器件供应商。这种“竞合”关系,使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动态合作竞争关系,最终实现共赢局面。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绝非互联网的“升级版”,而是IT业、电信业、互联网业交叉融合创造的新市场,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曾说过,“互联网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移动互联网更是如此。

主要参考文献

[1] J C Rochet,and J Tirole. Two-sided Markets: An Overview[R]. IDEI, University of Toulouse Working Paper,2004.

[2] 方亮. 移动产业的生态系统之争[J]. 移动通信,2011(5).

[3] 肖志辉. 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 电信科学,2009(10).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市场营销;消费者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无线网络、wifi、热点、3G/4G网络环境中,利用手持终端设备就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网络活动。移动互联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了人们碎片化时间,可以随时使用移动应用APP,浏览新闻、交友和购物等。这为企业提供了无尽的商机,市场营销的核心本质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切入点,分析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因素,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对企业传统市场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创新市场营销,是摆在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经济发展中,企业关注品牌价值,主要在产品的功能、设计、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消费者往往以品牌为依据选择产品与服务,更关注企业人性化的服务。在传统经济发展中,企业与消费者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通过对比价格、对比款式等相关产品信息,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结了企业依靠强势媒体自我宣传的时代,企业自顾的强调产品质量好、服务好这样的营销方式已经被消费者直接屏蔽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果将企业的品牌比作宝藏,那么移动互联网则是开采的金矿的金钥匙。

一、移动互联网络时代下的企业市场营销新形势

2014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元年,市场规模季节1900亿。由于移动终端的便利性,突破以往消费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的局限性。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消费行为。消费者建立基于兴趣、区域等形成“圈子”,直接对经营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分析比较传统媒体和移动互联媒体――消费者初期考虑购买商品的时候,传统媒体和移动互联媒体都对消费者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在比较阶段,移动互联媒体则发挥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作用较小;最后在购买阶段,移动互联媒体继续发挥作用,而传统媒体则没有作用。市场不断发展,企业市场营销更关注的是客户体验和口碑影响,客户体验并不能通过移动互联媒体实现,这就需要企业要明确自己做什么,传统的市场营销与移动互联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应实现综合有效利用。

二、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对企业市场营销提出的新挑战

目前,企业市场营销从业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传统营销有三宝――广告乱轰炸、渠道金字塔、会打价格战。”广告乱轰炸,最令消费者熟悉的广告“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在今天的移动互联时代,这类广告早已被使用移动设备的消费者所屏蔽。渠道金字塔,是在国内市场中,企业建立的三至五个层次渠道,通过多层级的销售渠道延伸至每一寸疆土,但是这样渠道的建设所耗费的成本也是显而易见的。价格战,利用低价格占领市场,但是针对企业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价格战已经不具有优势。

面对传统市场营销的三宝消失,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对企业市场营销提出了以下挑战:

(一)营销渠道需要扁平化。随着竞争和信息透明,生活在微博、微信、微营销时代的消费者,城乡距离在逐步缩短。无论消费者在哪里,都可以使用移动应用APP、二维码、移动搜索等工具满足自我的消费需求。传统企业营销组织通常包括业务员、营销部、营销区等,在每个层级中还会细分,形成复杂的金字塔结构,但是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销售渠道结构仅需要2层,主管和业务员两个层次。扁平化的销售组织,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管理成本,最关键的是管理者及时对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关注消费者体验结果,利用大数据分析及时调整企业营销战略。

(三)用户定制至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客户数据库信息,未来的市场将会实现产销合一,消费者将最大程度的融入商品的生产过程,工厂将会按照消费者需求实现定制生产。要实现消费者的定制要求,由市场营销变化所带给企业的挑战包括:第一,所有的商品按照订单生产,零库存;第二,工厂的制造车间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商品的生产管理理念与制造生产流程全面变革,与之适应的企业制度建设也需要全面提升。

(四)粉丝经济的推动。传统年代,商家将消费者比喻成上帝,为“上帝”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商品不在仅仅是单一的物品,而是被赋予了精神具有生命力的商品。如果说企业市场营销最初是关注的是价格、然后是性能、最后是品牌,但是现在企业市场营销应该更多的关注的粉丝经济。粉丝经济是什么?粉丝经济实际上是粉丝从恋人到恋物。例如果粉从对乔布斯的膜拜转化为对苹果手机的疯狂,这种精神的力量足以强大,让人感觉着了魔一样。企业未来的发展一定要重视社群组织的发展,其效应远远超过了广告的效果。

三、企业市场营销的变革

(一)突破传统组织架构,建立大数据思维。在移动互联时代,营销距离消费者更近了。企业可以利用OT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和Offline To Online线下到线上)模式,关注消费者体验,企业不断利用大数据挖掘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利用扁平化组织实现企业成本降低,通过及时配送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最多的便利,利用全面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实现在线与客户沟通交流。

(二)以激发消费者兴趣为核心打造品牌策略。企业在利用移动互联网营销时,应先确定消费者的兴趣所在,设计能够吸引消费者的产品主题、形式,使消费者主动参与营销的互动中。例如大众点评网建立的公众微信号,其内容包括了吃喝玩乐的常规团购,还特别推出了热门活动,如:霸王餐、0元抽奖等,吸引消费者。企业可以建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组合,刺激消费者购买行为。通过产品细节设计,超出消费者预期,使其产生惊喜。例如在小米电视中设计了“寻找遥控器”的功能。

(三)建立社交群体,营造紧密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利用各类社交平台,建立社交群体,鼓励带动消费者随时随地发表对产品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反馈使用效果,让便携的终端设备成为消费者的话筒,可以结合消费者的建议和问题开发定制产品。例如在企业要对消费者提出的各类问题和意见给予及时回复,使消费者体会到互动的乐趣,有助于形成产品的核心价值,形成粉丝经济。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篇5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选择互联互通对于通信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文章提 出,在电信产业的发展 中,政府应 当发挥积极作用 ,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 执行 规则从宏观 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 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 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 间存在 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 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 目的的市场主体。

一、引言

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以来,伴随着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进程,中国电信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通信运营商们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价格便成为他们争夺消费者的最主要手段。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各运营商纷纷降价,由此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而在互联互通方面,各通信运营商有意无意地给其他运营商设置障碍。这使互联互通受到阻碍,而互联互通的障碍会影响到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论证各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问题上有选择合作的必要性,也有选择合作的可能性,从而为通信运营商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我国电信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背景

1.我国通信市场的整体环境

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独家垄断时代的结束 ,从此我 国通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通信市场 由垄断逐步走 向竞争1999年 2月,原中国电信被拆分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寻呼业务并入中国联通。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铁通公司和吉通公司颁发了运营牌照。2001年底,中国电信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保留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北方与中国网通、中国吉通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至此。在基础电信领域。包括国际、长途、本地、移动等在内的各类主要业务都已同时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形成 了多家企业 共同竞争的局面,通信市场的竞争态势初步形成。

2.主要通信运营商的基本情况

中 国电信 2004年经营收入1612.12亿元人民币,实现纯利润28 0.2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截至2004年底。中国电信本地电话用户为 1.86亿户,宽带用户为 1384万户 。中国移动 2004年营业收入为 1923.81亿元。纯利润达420亿元,市场占有率为 64.3%:从业务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移动 2004年用户总数达 2.04亿户。中国联通公司 2004年 营业收入达到 793.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2004年 移 动 电话 用户 总数 达 到11208.1万户,累计用户市场占有率保持在 35.6%。中国网通 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 649亿元,纯利润 92.48亿元。

从业务收入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名列前茅,中国电信紧随其后,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收入水平相当,实力较弱。

3.细分通信市场的竞争状况

(1)固定电话领域。随着中国联通和铁通公司先后获得固定电话经营牌照及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原来独家垄断的固定电话领域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目前,就通信网络资源而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南北各自拥有自己的接入网资源,并且拥有全国范围的长途骨干网资源:铁通公司也拥有全国范 围的通信网,主营固定电话业务,但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中国联通 目前只在几个城市开展了固定电话的运营,规模有限。可以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从用户规模的角度可以开展平等的竞争,虽然两家运营商现有接入网络的覆盖重点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在地域上不重叠,但两 公司在业务层面 已经 开始相互渗透并展开竞争,如网通的无线桌面移动电话对电信的固定电话发起了有力挑战。

(2)移动通信领域。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离后,与 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形成了双寡头的移动市场竞争结构。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 的态势 ,从 2000年至 2003年,我 国移动电话用 户分别 新增 4197万 户、5955万户、6139万户和 6269万户。特别是 2004年 ,我 国新增移动用 户达 到6400万户,成 为近 年来新增移动用户数量最多的一年,用户总数达到3.34亿户,占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随后 ,中 国电信 的 “小灵通 ”和 中国网通 “大灵通 ”加入移动通信市场,在特定的区域中,“小灵通”和“大灵通’,对移动手机在功能上(如移动通话、发短信、彩铃等)有较强的替代性,而资费水平相对比较低廉,所以,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实际上已由双寡头变成多寡头竞争结构。

4,小结

从上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通信市场结构已经由原来的独家垄断逐步向竞争性结构演进。在通信服务领域,包括同定、移动、增值业务等 各类主要通信 服务都 已经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已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可以看出,电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通信市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各通信运营商已经陷入了价格竞争的 “囚徒困境”,这一困境使得运营商们把降价作为其竞争的主要手段,虽然降价扩大了通信行业的整体市场,但由于 ARPU的降低,运营商的总收入并没有上升,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在互联互通方面,运营商为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有意无意地设置障碍,以遏制对方。这种做法,在限制对方的同时 ,对 自己也造成了损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第一,在“囚徒困境 ”的博弈中,价格竞争并非一定会以非合作而告终,在一定的条件下,合作也是可能的。合作的结果显然优于不合作的结果,运营商之间应该合作。第二,各运营商有共同的利益,并且合作会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增进,那么他们在互联 互通的博弈上可 以建立起稳定 的均 衡,从而在互联互通 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三、通信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

1.通信运营商价格竞争问题的博弈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例子,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下面我们将以“囚徒困境’,型分析我国通信运营商的价格竞争。我们取移动通信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作为博弈的局中人,给出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见图 1)。

图 1支付矩阵中的数据是根据两公司的实际市场 占有比例虚拟的。在这里,我们采用划线法,可以得出,(降价,降价)是一个占优均衡,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来说,无论对方选择何种策略,降价始终都是其最优选择。这样,双方将陷入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

但是从支付矩阵可 以看出,如果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能够很好地合作,采用(不降价.不降价)策略,两个运营商的收益都比恶性的价格战为优。其中,移动得到 7000,联通得到3000,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两个运营商更好的选择。合作的结果明显要优于不合作的结果,理性 的企 业应当选择合作。在现实生活中,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战时有发生,恶性价格竞争不但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也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我国通信运营商应当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认识到实现合作是必要的。但是,实现合作是否有可能呢?下面我们将讨论通信运营商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囚徒困境”的博弈便可能出现合作解:第一,博弈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穷多次博弈中,选择背叛者即使从第一次的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得利益,它将会在以后的博弈中受到来自对方的报复,最终得不偿失。第二,参与博弈的人数少而稳定,各博弈参与者所感知到的风险会减少,并在以后不断的合作中趋于稳定。第三,有严格的外部约束机制,惩罚博弈中的背叛者,如在“囚徒博弈 ”中,两个犯罪嫌疑人均受到威胁,如果选择了坦白,他们将会性命不保,而其家人也会有生命危险,那么两个囚徒就有可能达成合作协议。我们用一个假 想的无 限次重复博弈模型说明局中人合作的条件。

假设 A与 B是通信运营商中的实力相当的两家,社会的贴现系数为 6=1,(1+ ), 是某一时期的市场利率,它们所面临的一次博弈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支付矩阵表明,如果 A、B都选择合作,将各得 5个单位的收益,都选择不合作各得 3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那么不合作者可得 6个单位收益,而合作者则只能得到 1个单位收益。由划线法可得,(不合作,不合作)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如果将这一博弈演变成无限重复博弈,结果会有所不同。

我们假设企业 A首先选择合作,一旦发现企业 B在此次选择了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同样会选择不合作,双方都采用触发策略。因此,博弈方可供选择的总策略有两个:一是合作;二是报复。下面分析两个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

(1)合作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 A与企业 B的总收益分别为 Ra.,Rb.,由于双方均选择合作,各得 5单位收益,因此长期合作下去,各自的收益现值为:

(2)报复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 A与企业 B的总收益分别为Ra2,Rb2,企业 A先试图选择合作策略,当发现对方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选择不合作进行报复,并将永远报复下去。此时,企业A、B各 自的收益总现值为:

对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对于任何,都有Ra->R啦,因此,对于企业 A来说合作策略收益最高。

第二 ,若可推出,也就是说,当时,合作是企业 B的最优策略。这 样,当B>I/3时,两企业从一开始就 会选择(合作,合作)。

通过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社会贴现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参与博弈的各通信运营商选择合作能够从中获得好处,并且由于背叛将会招致报复,它们谁也没有积极性脱离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合作是有可能实现的。而这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意义就是,两者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在可预见的时期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关系,要一直持续下去,对双方来讲,这种竞争可以等同于一种无限次重复博弈。既然是无限次重复博弈,从理论上讲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它们更愿意在博弈中选择合作。第二,从前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到,通信服务市场上的运营商少而稳定,相互之间容易达成合作协议。第三,政府可以限制和干预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价格竞争分析中所得的结论,可以适用于在固话、数据、增值业务领域展开竞争的其他通信运营商。

2.通信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

互联互通是通信业这种具有网络型特征的产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或是网络内部的不同节点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网络的价值就要打折扣。互联互通是通信市场形成有效竞争的前提和基础,是竞争性通信运营商开展业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原来在电信垄断经营时代,互联互通不存在问题。但是,电信拆分后,不同的运营商控制着不同饷网络资源,互联互通出现了较多问题。目前,互联互通问题表现在“联而不通,通而不畅”,或者是对网间通信采用与网内通信差别定价的价格歧视措施。由于涉及到自身的多重利益,通信运营商常把互联互通作为竞争的武器。

从理论上讲,对于拥有独立通信网的通信运营商来讲,只要有自己的主体利益,实现互联互通应该是理性的选择。下面用一个假想的博弈模型说明这一思想(见图 3)。

假设通信市场中有两家企业,其中企业 A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市场占有率大体是企业B的两倍。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不能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只是来 自网内的客户(2,1);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互联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不仅来自网内用户,还会因网络效应产生整体的提升(6,4);如果企业 A选“通”,即为企业 B提供接入便利,但企业 B选“不通 ”,不给企业 A提供接 入便利 ,则 两运 营 商收 入 为(5,2);相反,企业 A选 “不通”,企业B选 “通”,两者收入为(4,2)。

根据划线法,可以得到均衡解为(通,通),两个通信运营商的收入为(6,4)。毫无疑问,运营商的理性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联通便利,因为这样,两者的收入都会有所提升。

3.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信市场中的运营商,对待价格问题,既有实现合作的必要性,又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对待互联互通问题,运营商理性的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互联互通的便利,因此,从理论上讲,合作应该是竞争各方的理性选择实际上,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时有发生,运营商之间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为什么实际情况会与理论相背离?对此,我们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得到通信运营商可以实现合作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局中人都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中国通信运营商虽然经过了股份制改造,而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已经在海外上市(中国联通参股的主体最多),但是,其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其经营 目标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市场中的行为就会表现出与私营企业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本文暗含的建议是,要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问题和互联互通的障碍问题,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看来不可避免。

四、结论

通过全文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要企业持续性存在,每个参与方可以用隐含的报复来威胁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看重未来利益的企业,便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2.通过对互联互通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互联互通对于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因此,在竞争性市场中,互联互通应该表现为一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3.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

4.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l]刘红梅.以博弈论看待电信企业问竞争.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l0-l3.

[2]曾剑秋,赵龙.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通信世界,2002,(14):4 -4l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l996.15一l7.

[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47—152.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服务;趋势;对策

移动互联网金融不但凝缩了传统金融行业的精髓以及优势,而且引入了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两者结合的产物。相较于传统金融服务,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建立在移动设备的基础上,比较典型的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设备上的差异,使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务有诸多明显的特征,其中不但包括透明度强、成本低廉,还包括参与性强、操作简便。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使其得到了快速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策。

1.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1.1金融服务行业壁垒淡化

互联网产业改变了生活、生产方式,在很多领域都硕果累累,诸如网络基础建设、软件应用、信息服务等。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进步,资金、信息优势的积累,互联网产业将改造、改变更多的传统产业。一些和互联网“精神”、“发展趋势”相悖的企业,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挤压下,要么借助互联网提供的机遇“涅”,要么则走向终结。在互联网产业的推动、支持下,产业之间的壁垒将逐渐消失,产业融合的趋势将不断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服务行业的壁垒将日益淡化,直至融合。

1.2金融服务需求扩大、层次提高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金融服务需求、层次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两点:其一,高金融资产群体老龄化。现在高金融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青壮年人群,而未来这部分群体将变为中年人,这种老龄化的趋势正在悄然而变。为了适应新的金融需求,就需要加强产品研发,对以往的产品加以调整,特别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互助养老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高金融资产群体的老龄化,实际上催生了新的金融服务需求,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其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强,人们在各方面的需求水平将不断提高。这部分需求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形势下,城市人群越来越多,对银行产品、服务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尤其是在智能性、移动性等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必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数据的关联分析、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以推出更高层次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发展到一定程度,移动终端以其便捷、体验性、移动性等特征,在金融服务领域将占据更大的份额。

1.3金融产品服务定价市场化

这里所说的金融产品服务定价市场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其一,汇率市场化不断成熟。出境旅行、投资、留学等更为便利,跨境结算的需求将不断增加。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客户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在对外投资、分支机构设立上也将更为积极,这些都标志着汇率市场化进程提速。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还主要停留在满足内需上,而随着汇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国际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国际计算业务将成为盈利的关键。而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降低境外网点设立成本,更好地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提高银行的经营、服务效率。其二,利率市场化不断成熟。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行业的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但是产品、服务的同质性较强,竞争激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相关政策的出台,利率限制将逐渐放松,存款保险制度将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发展驱使下,商业银行当前“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推出中间业务产品以及更为高端的金融服务。而这些产品、服务大都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

2.商业银行应对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趋势的发展对策

2.1提高对移动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

商业银行要发展必须要看到大的趋势、走向,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应该引起商业银行的注意。商业银行领导应该从战略上认识到移动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时刻关注产业布局,提高自身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以往,商业银行将互联网金融服务看作是自身业务的拓展途径。以电子银行业务为例,商业银行看重的是该业务对人力资源的释放作用。因为该业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这才引起了银行的关注。商业银行大多利用新渠道来进行传统业务的迁移,而不能利用这些渠道进行创新,研发新产品、服务,这使得其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商业银行还不能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必将自承恶果。

2.2挖掘潜在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点

商业银行要发展,眼光必须要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形势”,而应该预测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的产品、服务的趋势,并深挖、改造,推出更多新业务、产品、服务,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业内惊奇,而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产品、服务的模式将发生深层次的变革。以手机银行为例,该业务的发展和成熟,实际上建立在智能快速普及的基础上。手机银行的发展,不但有效地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也进一步优化了商业银行的功能和内容。而试想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平台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商业银行需要挖掘的业务增长点很多,盈利的角度和思维也十分多样,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2.3开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

依靠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社会公众可以享受到更为多元的金融服务。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竞争者们正在加速开辟新业务、新赢利点,以便在竞争中取得主导权。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尝试。它们通过提供更为智能的金融服务,弱化了客户对银行产品、服务的需求,凸显出自身产品、服务的有效性,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市场走向,掌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动向以及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且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和这些主体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积累在互联网金融上的经验,逐步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在支付结算领域,新产品屡见不鲜,业务类型也更为多元,结算行为更加复杂。在这样当前情况下,客户对支付流程再造的需求就会逐渐凸显出来。为了实现自身在支付结算领域的突破,商业银行可以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相关数据,以便更好地分析、评估客户的资金流特征、支付偏好、结算需求等,以更好地优化支付流程,为客户创造更为便捷、高端的客户体验。在投资融资领域,由于金融脱媒进程不断加快,客户的投融资渠道越来越多,在产品与服务的选择上,从注重考量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为了拓展自身的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应该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了解网络融资公司等机构的运行状况,并建立和这些结构的合作,以便从他们身上获取更多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评估、分析,建立健全自身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以便争取到更多的中小企业客户,为其研发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移动金融服务方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并购等方式,将竞争对手整合成自身的力量,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客户资源,还可以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更好地促进相关业务的开展。

2.4推进内外部系统的有效联通

为了更好地提高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就需要从满足客户智能化、移动化的金融业务需求出发。而要满足客户这样的需求,就需要加强对各类商业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这种研究和创新建立在内外部系统有效联通的基础上,只有实现有效、智能的联通,才能更好地精准的推送相关的信息,保持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有效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开展精准的市场营销。具体来说,要推进内外部系统的有效联通,就需要集中力量,构建移动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当前的业务系统诸多,运营管理较为复杂,交易数据量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业务间的融合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在从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对不同业务数据进行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在统一的系统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客户关系维护,把握客户的需求,搜集更为多元的交易信息,以便发现更好地销售机会。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在未来十年,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内部数据仓库建设,借助大数据技术、通信网络,提高自身的信息存储、处理、联通、分析、共享等方面的能力,依靠这些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开展与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

2.5深入感知金融市场需求信息

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是提品、服务的基础,为此,商业银行一方面应该尽量采集、汇总客户办理业务中表露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金融生态系统信息数据的分析。只有了解到真实、可靠的需求信息、数据,才能更好地进行决策优化,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未来十年,新兴信息技术,诸如语音识别、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将快速发展起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与客户的交互水平,掌握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并通过有效地分类,关注潜在的客户。此外,人口城市化、老龄化车孤独不断提高,移动金融、社区应用等正快速发展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将会产生更多的潜在客户需求。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支付业务存在诸多的竞争,其中不但有电信运营商的用户识别竞争,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工具的竞争,还包括移动互联网公司客户资源的竞争。总之,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移动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感知金融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凸显银行的渠道优势、技术优势。

2.6提升银行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了构建引动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新型数据挖掘技术的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助这些数据,完善自身的决策支持系统,优化业务流程以及知识获取流程。商业银行在运营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存在某些“痕迹”、“规律”的,但是这些“内涵式”的“痕迹”、“规律”都隐藏在大量的数据深层。要分析出这些有用的东西,就需要利用数据仓库。商业银行需要利用成熟的数据挖掘技术,筛选、分析银行的业务数据,将无用的数据剔除,选择那些对业务开展有用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为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源。在利用成熟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银行的业务部门要与技术部门保持合作,及时总结最新的实践经验,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保证知识库信息建立与管理过程中维持决策推理机制运行的准确性。

2.7打造移动金融产品创新团队

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行业存在大量高科技人才,且保持激烈的竞争。银行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引入的高科技人才比较少,这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具备与互联网企业想匹配的科技水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在互联网行业集中了大量的产品研发人才,且素质较高,而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该挖掘和培养更多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人才。

3.总结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移动支付 参与者 市场分析

一、移动支付概念

作为电子支付手段的一种,移动支付主要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无线射频技术、互联网技术实现商业交易,使交易买方能够对所消费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账务支付,其交易终端种类正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移动支付组织更多将手机作为主要交易终端。

二、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数据

国内移动支付业务从1999年开始试点,最初由广东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始移动支付业务。由于相关技术标准、行业规范以及业务场景等限制,虽然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到2010年移动支付业务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其交易规模仅仅达到0.6万亿元。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银联、支付宝、财付通等下发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开始作为正式的移动支付参与者加入市场。经过了两年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摸索,到2013年移动支付市场开始爆发,交易规模同比2012年增长317.3%,达到9.6万亿元。从2013年到2015年,中国手机上网用户数量迅猛增加,2015年底国内手机网民达到7.9亿人,同时在强大的移动网络用户数量的支撑下,2015年底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108.2万亿元,成为电子支付的主要渠道之一。

最初移动支付就由金融机构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参与创立的,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10年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市场参与者主要有中国银联和各大商业银行组成的金融组织机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组成的移动服务运营商、部门移动终端制造商三大阵容。随着人行对支付牌照的开放,移动支付市场增添了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这个重量级参与者。先天带有互联网基因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从创立之初就一直突破原有支付模式,在业务方式上不断创新并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广泛认可。从市场份额上看,2013年以支付宝、财付通和拉卡拉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占总体交易量的94.72%,其中支付宝占市场交易额的69.6%,2015年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支付宝以72.7%稳居第一,财付通以14.6%的占有率据第二,远远甩开了其他移动支付市场参与者。

三、移动支付市场参与者分析

移动支付市场体量巨大、参与机构众多,为何以支付宝和财富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够在统计数据方面占据主导,本文将移动支付分为三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为1999至2002年,移动支付市场处于萌芽状态,主要参与者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网络运营商,其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支付业务的主要创造和提供者,而网络运营商作为信息通讯支撑后端毫无话语权。受制于网络通信技术、安全技术等信息科技的发展,国内移动网络使用者体量很小,加之作为支付业务提供者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国有垄断单位缺乏业务创新能力,因此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缓慢。

第二阶段为2002年至2011年,移动支付市场正式起步,主要参与者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网络服务提供商、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成立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的SIMpass技术开始商业试点,近场支付为移动支付市场化提供了可能。此时移动支付业务和渠道接入的话语权更多的还是在金融机构手中。

第三阶段为2011年以后,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放开,获得牌照的机构有机会与各大银行签约,通过自身交易支持平台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相连接,移动支付市场进入蓬勃发展期。移动支付市场的参与者骤然增加,除银行等金融机构外,各大网络服务提供商、移动设备制造商和互联网巨头等机构纷纷获得支付牌照。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爆发和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依托淘宝平台和微信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在线上两大支付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创新基因开创了互联网理财、移动社交圈红包等功能,在线下借助O2O的发展大潮商铺全力推广支付终端,利用二维码、条形码等技术开展远场支付业务,为广大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获得了广泛的移动支付渠道入口。

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以三大运营商为主的网络服务机构和各个主要的移动设备制造商在如今的移动支付市场中占据很少的用户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先天具备垄断资源,缺乏市场创新能力。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丢到了很多用户接入渠道,直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侵占了自身盈利份额,商业银行才意识到支付作为获得用户渠道的重要性。各大银行纷纷推出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金融接入渠道,甚至有些银行直接搭建电商和社交渠道迎合用户需求,但是常年的垄断经营使得他们缺乏创新基因和用户体验意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与互联网机构争夺移动支付用户的过程中有明显不足。相比于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用户量增长速度仍然远远慢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二,拥有巨大用户量的移动、联通和电信网络服务运营商同样具有很多与商业银行一样的通病,虽然三大移动服务运营商纷纷创立移动支付子公司来重点开发业务,但是由于在远场支付产品设计方面缺乏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因此在市场反响方面一般。第三,目前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主要在远场支付业务上面,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在近场支付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但近场支付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能否获得市场青睐还有待验证。第四,各个商业银行和移动网络运营商虽然都有垄断资源,但是各家都各自为战,在同业竞争过程中存在账户互通限制,导致移动支付产品反而不如移动互联网支付机构的产品灵活。

在移动支付市场百家争鸣的时代,没有金融背景、没有技术标准、甚至起初没有多少用户,支付宝和财付通之所以能够占据先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借助了网络购物的大潮获得大量用户。通过近两年的相关数据可以得出,移动支付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源于网络购物。这就是支付宝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的御用支付工具能够在移动支付市场独占鳌头的主要原因。第二,作为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主推产品,支付宝和财付通不仅获得了多渠道的用户支撑,而且能够在年轻一代用户群中树立时尚、酷炫的用户体验。2013年的移动支付统计数据中,18岁至35岁之间的用户占80%以上,而这一代用户群正式淘宝、QQ和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网购、扫码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付款都是这些用户生活圈中的谈资和话题,两大互联网公司的圈子力量为各自的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竞争提供了强大支撑。第三,时刻关注用户体验。在近两年的移动支付用户使用报告中得出,操作简单、服务高效快捷、无需携带钱卡成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最主要原因。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强大的产品设计能力,通过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为移动支付市场创造了很多新的便捷支付、操作简单业务模式,获得了用户的认可。第四,用户在移动支付使用上偏重小额支付。餐饮、日常购物等业务模式是移动支付的主体,而这些支付额度一般都比较小,在小额支付的业务场景下用户更多地是关注灵活和便利,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付产品在风险控制严格,却在操作便捷等方面有明显不足,导致用户更加偏向使用灵活便利支付产品。

四、移动支付市场未来展望

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没有资源和产品创新的支付公司将逐渐淡出市场,未来市场将在支付方式和支付场景方面为有准备的参与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支付方式方面,近场支付随着NFC技术的完善以及HCE技术的成熟,安全性和便捷性将直接挑战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产品为代表的远场支付,同时苹果、华为为代表的终端设备制造商、中国银联和移动网络运营商将会在未来的近场支付市场赢得主动权。在支付场景方面,未来移动支付能够承载的业务将更加多样化,网上理财、D账汇款、线下交易等丰富的场景将在行业规范和安全技术进步过程中不断进入市场,这将为各大支付机构再次开拓、划分和细化市场领域提供机会。以日常消费和网购为代表的小额支付已经基本被支付宝等产品锁定,未来银行的金融机构可以从理财、转账等大额支付业务入手,凭借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赢得大额支付用户。此外,移动支付市场还需要政府作为裁判员参与其中,为后续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法律规范以及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李长城.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6-8.

[2]刘超.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博弈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16:24-28.

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新互联网时代;数据业务;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How to Marketing Data Services in the New Era of Internet

Li Jincai

(Inner Mongolia Co,Ltd.,China Mobile,Hohhot010010,China)

Abstract:Data from the new Internet era,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business develop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business marketing data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d strategies for solving problems.

Keywords:New age of the Internet;Data services;Marketing;Strategy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Web技术的互联网产业也逐渐成熟;由于开放性思路在互联网产业中的深入,数据业务在当前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兴市场。在新互联网时代怎样进行数据业务营销?为公司和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每个数据业务营销人员必备的一种销售技能。在新互联网时代,要想做好数据营销业务,必须从我国新互联网时期数据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前景进行深入的剖析,针对数据业务在各级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全新的营销策略,并将不同需求的数据业务市场进行业务目标的细化,提出实施数据业务营销的策略。

一、新互联网时代下数据业务的现状

新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让丰富的数字资源能高效、安全的实现共享;数据业务是根据传输协议,在不同的功能单元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业务;是指通过移动网络在各种网络通信工具上传送语音、视频及各种信息事务处理的数字传输业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特别是现代化联系方式的使用,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数据业务的消费群体正在迅速增加,电信、移动、联通等三大通信巨头之间为扩大数据业务的市场份额展开了竞争,各个运营商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移动网络,拓展新的数据业务。

数据业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呈现了迅猛的发展态势。首先,数据业务量迅速增长,为迎合不同人群的喜好和使用特点,各个移动通信运营商不断地推出新的数据业务应用平台,大大地刺激了数据业务量的增加;其次,移动数据产品的用户群对运营商推出新业务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移动数据应用也越来也普及,其数据业务的发展也上升到主流业务的地位;再次,移动数据用户群体的需求专业化、多样化,专业化、多样化的群体需求迫使运营商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进行数据业务的详细分类,针对性地对不同的用户群体需求采用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的个性化化数据业务服务。

二、新互联网时代数据业务在各级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Web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运营商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采用不同的竞争方式占领着移动数据市场,面对激烈的竞争,数据业务营销工作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拓展。综合分析数据业务在新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中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数据业务营销在面对不同群体需求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业务促销方案及策略的影响。在各个运营商打入市场、占领市场过程中,多样化、专业化的促销活动是每个运营商惯用的手段,移动数据营销也不例外。由于在促销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不同,促销手段也应该进行科学规划,并且不断发生变化,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而现有的促销方案及策划形式单一,层次化不强,从而造成数据业务的促销活动起不到应有效果的状况。

(二)数据业务中业务价格定位的影响。有些移动通信运营商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以价格战争夺市场,忽略了必要的成本控制和预算,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还有的一些数据业务的营销,因缺乏市场的考察和对消费群体科学地分析,没有对市场中移动数据的消费群体进行详细的分类,造成层次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导致营销达不到必要的效果甚至造成某项数据业务的营销失败。

(三)数据业务营销中产品定位与服务的影响。数据业务中的每一个产品都是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移动数据产品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有些地区受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数据业务发展不均衡,手机短信平台的业务量占全部数据业务效益一半以上,而一些附加值高的数据业务营销率比较低,收入相对较少,这些数据业务的拓展还没有达到数据营销的需求;其次,虽然产品的业务平台很优秀,但是缺乏对应的数据业务服务措施,致使移动数据产品和服务相对分离,不能将数据产品定位及数据产品服务有效地结合,甚至会导致优秀产品失去应有的消费市场;再次,层次化、多元化的移动数据产品是面向不同客户需求而开发的,有些客服面对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时,不能及时准确地给予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这也给移动数据产品的营销带来不良影响。

三、新互联网时代数据业务的营销策略

(一)移动数据产品促销方案科学化的营销策略。在进行数据业务产品促销之前,应针对本产品所面对的消费群体和竞争对手进行深入调查及分析,对于竞争对手来说,价格的竞争很重要,但是循环的降价又会阻碍本产品的客户使用新的数据业务;这就要求在促销的同时与移动数据传输平台的主要供应商建立密切、可靠的伙伴关系,从而达到以价格的优势占领同类数据产品市场较大份额;同时,科学地选择不同的媒体进行推广宣传,扩大数据产品的宣传声势,针对不同需求目标的消费群体,在他们集中生活或工作的地区进行多样化宣传推广等。移动数据产品促销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移动运营商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数据业务促销前,必须对推广宣传的费用及预期新增加的利润找到一个平衡点,科学地进行促销规划,达到占领市场与扩大效益的双赢局面。

(二)复式定价模式促进数据业务的营销。每个移动数据产品的价格决定着这个产品的消费群体定位和市场的占有率,在数据业务营销中采用资费复式组合的方式,给消费者一个印象价格,同时制定弹性灵活的价格方案;既让消费者感觉到资费的低廉,同时让消费者对所用的数据业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有效地增加市场份额;同时,面对竞争对手推出同类的产品时,应该与其保持合理的产品价格差距,这样既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现有的客户群体使用新的数据业务。

(三)数据产品多元化及营销渠道多样化的数据业务营销策略。在对数据业务进行营销、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应坚持在原有移动数据产品基础上进行细化,在移动数据产品的定位策略上,以主打产品为主要载体,拓展外延的服务品牌,形成一个强势产品带动多个附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局面,同时还要建立渠道、新业务渠道等多层次的营销渠道,从而达到本品牌的数据业务在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华天明.3G时代数据业务营销[J].数据通信,2009,3

上一篇:高层建筑的优缺点范文 下一篇:跨境电商平台的盈利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