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19:18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篇1

一、对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认识

所谓“本质”是指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因此,我们在探讨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过程中,必须融入社会大背景,保持其时代性;必须立足于军队担负的历史使命,保持其科学性;必须耕作于民族饮食文化的沃土,保持其泛融性;必须多元化多层面吸收各种文化元素,保持其先进性。

(一)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融入“现代”背景

所谓“现代”,就是要求我们站在当今时代的“定位点”上,将现代军营饮食文化放在时代背景下进行客观的具有前瞻性或趋向性的研究,这样才更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科学内涵与丰富内容,才更有利于我们深入探讨和揭示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属性、特点和规律。

(二)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汲纳“军营”元素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中的“军营”,是一个相对宽泛或广义的概念,研究主体的定位要以战斗力的标准检验和衡量一切物化对象,要与军营文化协调一致,与现行装备、服饰、福利等文化成果相统一,从而形成诸如营区饮食文化、演习饮食文化、战场饮食文化、单兵饮食文化等,以突出军营饮食文化的战斗性。

(三)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扩展“饮食”外延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中的“饮食”概念,不能完全局限于“吃”和“喝”这两个基本的需求层面上,还应反映在人们观念、思想、消费理念、行为习惯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及体现在供应标准、保障方式、烹饪技能、设施设备、膳食调剂制作等物质形态的内容。这样,研究和探讨现代军营饮食文化问题,就能找到一个牢固的根基。

(四)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体现广义“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不是从狭义上去认识的文化,即单纯地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目前,在对众多文化现象的研究之中,大多选择了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相融合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视角,形成了比较客观、务实的研究方式方法,并创立了社会科学领域相对独立的文化分支体系,从而为研究和探讨现代军营饮食文化本质属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可以定义为:军队在饮食建设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与物质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含义是: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着力培养广大官兵科学、健康、文明的饮食消费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探讨满足军事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饮食保障需求的基本规律,逐步实现给养标准调整机制化、饮食保障方式多样化、烹饪技术培训鉴定基地化、炊事设施设备制式化、膳食调剂制作标准化、伙食管理科学化的建设目标,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有力的饮食保障。

二、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特征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渊源或根基是中国饮食文化,它在建设、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必须从内涵与外延、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等多个层面,研究把握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特征。

1.科学性

科学性是建设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核心。要在吃得饱、供得上的基础上,强调伙食调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膳食制作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硬件建设布局合理、流程科学,伙食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有序,装备器材先进适用、精确高效,官兵普遍掌握基本营养知识,按膳食营养科学就餐,以满足官兵生活需求和部队战斗力生成的要求。

2.时代性

时代性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任何一个时期的军营饮食文化,都会有一些全新的元素充实进来,展现出不同阶段的历史痕迹。伴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伙食保障组织形式、机械化保障程度、管理信息化水平、物资筹措方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必须广泛吸收时展的新鲜元素,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中丰富自己,始终与时代合拍。

3.创新性

创新性体现出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军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奋斗史,标准结构的变化、伙食组织形式的改革、分餐制和自助餐的推广,以及不锈钢给养器材和炊事机械设备的配备,充分反映了给养战线的与时俱进和锐意创新。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明显加快的背景下,只有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才能满足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4.包容性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篇2

[关键词]动能对等;英译策略;有效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49-01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本论文试图从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翻译中国饮食文化英译的有效策略。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味多样;第二,四季有别;第三,讲究美感;第四,注重情趣,讲究寓意;第五,食医结合。而在西方的烹饪书中介绍的菜都是以材料和烹饪的方法来命名的,所以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要从中国的特色入手,同时考虑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西方人在对待饮食文化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不同的,他们考虑的是食物是否有营养,是否健康。

二、文化差异在饮食文化上的不同表现

(一)词汇空缺

文化当中独有的事物(物态的或精神的、具象的或抽象的)在译语文化当中缺乏对应的词汇来予以表达,从而造成“词汇缺项”(lexical gap)的现象。如中国饮食文化中所独有的“包子”“汤圆”“米线”等,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与其所指意义相同的单词。而有些中国菜又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东坡肉”和“龙须面”;如果西方人不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就不会明白这两道菜是什么意思。因为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找不到相对等的词来翻译这两道菜。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说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的“肉”和“面”来理解这两道菜。

(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饮食问题是中国人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习语中也有一些表达和饮食有关。“吃……饭”在英语中翻译过来就是“making a living”,但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这个翻译另当别论。比如“吃政治饭”对等的翻译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 going in forpolitics”,而“吃算盘子”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doing business”(兰保荣,1985)

三、饮食文化的英译策略

有时候文化信息的翻译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去,其结果就是对等的标准不能完全做到了。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1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2.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汉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或罕见或被忽视。3.原语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英语的green-eyed,翻译成汉语是“眼红”或者是“妒忌”而不是“眼绿”。由于在中西文化中的巨大差异,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由此会导致原文读者的反应与译文读者的反应不对等。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照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在一起,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酿酒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

为了达到功能对等翻译,译者必须:1.权衡在交际中涉及地所有因素;2.显现出各种选择余地的描写,尤其是在复杂的章节中;3.尝试一些可接受和易理解地描写(Jin,and Nida90),因此功能对等翻译被看作是许多译者的翻译方法。

当意译为了译文优美而忽略了译文的忠实时,功能对等翻译能够产生最接近原文的对等。一些译者在意译中,觉得有义务改正出现在译出语境中的错误,还有一些译者碰到他们不喜欢或不赞成的语句时,会毫不犹豫地删掉。这些译者的这种做法是修改文章,而不是翻译。因此意译中改正错误或删掉文中的内容会导致正确的表达意思,即原文中的意思表达错误,由此就缩小了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翻译目的就是产生最接近原文的对等。

意译的翻译者为了达到译文的优美,便倾向于夸大翻译或缩小翻译。另一方面,功能对等翻译目的是尽可能产生翻译准确。这两种方法虽然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是将导致两种理解意思。在翻译中,当处理文化内容时,过多地扭曲文化意思或过度地解释文化特点。意译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功能对等翻译也就不同。

四、结束语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其翻译的情况,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相关文化知识的培养,这非一朝一夕之功。读者应该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样,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饮食文化被介绍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都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7

[2]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9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篇3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如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我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其中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很多国外朋友的青睐,但如何通过语言的形式向国外朋友传递饮食文化,成为翻译界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技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技巧;文化内涵

如今国际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交流中逐渐流向国际,受到很多外国朋友的青睐,但如何通过翻译的形式,让外国朋友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成为我国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分支,其以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种类受到广泛的关注。要使对中国饮食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则需要在翻译中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及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种可以体现和传承某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风情、习俗、艺术、思维、价值观念等,是一种可以进行交流的意识形态。宽泛而言,人类社会与文化关系非常紧密,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人类行为等都与文化相关。其中饮食文化应当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传,其存在深厚的内涵和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如今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被中国特色文化所吸引,其中中国饮食文化以期独特性和丰富性,受到广大外国朋友的关注,中国饮食也逐渐流传到国外。如何让外国友人在了解和品尝中国美食时,并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成为翻译界考虑的问题。在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时,如果仅仅采用简单的字面翻译方法,则会让外国友人无法了解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翻译应当展现出饮食文化的内涵。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地理、生活习惯、习俗、思维及价值观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导致中国饮食文化与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也较差较大的差异。很多翻译者在进行饮食文化的翻译时,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中国饮食翻译后,外国友人难以理解,甚至会误解为另一种东西。如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饮食文化差异,中国人民认为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使为了填饱肚子,还是促进人与人交流的主要条件。但西方国家则认为饮食单纯只起到营养品的作用,并没有赋予饮食更加深厚的内涵。中国在请客时和宴会时,会非常注重饮食内容,而西方国家则比较随意,其主要注重时间观念。另外中国饮食的烹饪方式比较多样化,其造型也比较精美。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及西方饮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作为饮食文化符号和代表的菜名也体现出很大的不同。一般西方在进行菜名的命名时,主要是在菜名中体现材料及烹饪方式,比较简单直观,让人更加容易理解。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取菜名时会有诸多考究,有很多菜名具有较深厚的含义,让人们无法直接根据菜名了解到菜肴的内容。很多菜肴的菜名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如其包含有菜肴的由来,菜肴的历史文化背景等,采用这种命名方式不仅加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虽然该种命名方式会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彩色的内容,但却可以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及饮食文化特征。

二、中国式菜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传承上千年,其内涵深厚且丰富,而如何让外国友人直接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第一步就需要通过菜名体现出现。中国饮食文化主要是以直接和联想的方式,对菜式进行命名。在采用直接命名法对菜肴进行命名时,主要是根据菜肴的成本和烹饪方式进行命名,如“清炒小白菜”、“青椒煎蛋”等。在采用联想命名法对菜肴进行命名时,主要是借用其他因素,如地名、植物名、历史典故等,从而展现该菜肴的文化内涵,如“北京烤鸭”、“芙蓉鸡片”、“霸王别姬”等。这些名称在中国人看来具有简单直观或具有美感,但如何让外国友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通过菜名可以直接了解到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式菜名翻译的重要考虑问题。对菜名进行良好的翻译,可以直接对中国饮食文化起到传播作用。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炒、爆炒、蒸、煎、炸、炖等,如果对其用英语翻译,一般为stirfry、saute、steam、panfry、deepfry、braise。中国在形容美食时,主要是从色、香、味、形等方面进行赞美,即color、scent、taste、shape。在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时,首先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只有准确的翻译才能够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不至于对中国饮食产生误解。如人们常常采用“dumping”翻译中国面食中的饺子、馒头等,其存在一定的误差,“dumping”主要是形容圆形,有馅的面食,另外在英语中“soup”是指汤,但主要是指浓汤,对于中国饮食中的清汤、或者其他滋补汤则不能用“soup”,如鸡汤需要翻译成“chickenstock”。在中国饮食中,有很多属于联想命名法的菜名,如“狮子头”,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则会让外国友人难以理解,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简单解释,如“lion’shead-porkmeatball”,另外还有水晶宝、怪味鸡等菜肴,也需要通过简单解释的方式,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一些菜肴因为制作工艺复杂,涉及材料较多,因此在命名时包含较多的内容,如八宝粥,其涉及“八宝”,但如果将“八宝”全部翻译出来,则会比较冗长,因此可以翻译为“babaozhou-mixedcongeewitheightsweetseasonings”,另外菜肴“全家福”也包含多种食材,如猪肉、鸡肉、牛肉等,不能将其全部翻译出来,应当采用“HappyFamily-stewedassortedmeat”的翻译。中国饮食文化翻译要体现出中国饮食的特色,中国有很多菜肴都无法简单翻译,因此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式便于外国友人理解。另外还可以在翻译中突出菜肴主要的特色,如虎皮蛋“deep-friedegg”,该种翻译方式突出了烹饪方法。

三、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存在问题

(一)拼写错误问题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拼写错误,很多商家在对饮食进行翻译时,没有考虑过其他国家的语法问题,致使翻译错误。外国友人看到翻译错误的饮食,从字面就难以理解,也就无法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如会有”如很多餐馆在翻译桂花拉糕时,会将其翻译成“SweetOsmanthnsCake”,很典型出现拼写错误问题,应当改成“SweetOsmanthusCake”,很多商家都会在菜品上出现拼写错误问题,如盐焗猪肚“BakedSaltyPig’sStumach”、虾仁焖豆腐“BraisedTofuwithSha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agar”等都出现拼写错误问题,正确的应该是盐焗猪肚“BakedSaltyPig’sStomach”、虾仁焖豆腐“BraisedTofuwithShelledShrimp”、老醋泡花生“Deep-FriedPeanutsPickedinVinegar”。翻译错误问题,会导致外国友人无法理解该道菜到底是什么,对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造成了影响。

(二)大小写问题

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字母的大小写问题,如国际流最普遍的英语,其很多词的首字母都需要大写,然而在中国饮食翻译中,翻译者为了图方便,而会采用全部小写的方式。中国汉字由于不涉及到大小写问题,因此人们在翻译中,不会过于关注其他语言的大小写问题。但对于外国友人来说,如果出现大小写问题,则会对翻译感到难以适应。如我国很多酒店会将黑椒牛仔骨、松鼠桂鱼翻译成“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其正确翻译方式应当为“BeefRibswithBlackPepper”、“FriedYellowCroakerwithPresevedVeg-etables”。这主要是由于翻译不细心,没有遵守英语语法和规则,导致出现翻译问题,不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三)语义模糊问题

中国饮食中有很多菜肴的名称具有文化气息,然而很多翻译者在翻译时,没有将菜肴背后的文化气息展现出现,而是采用字面翻译的方式,让菜肴失去了美感,甚至还会让外国友人无法理解该道菜。如在进行椒盐排骨、腌笃鲜汤等方式,常常翻译为“DeepFriedSaltyPorkRibs”、“FreshSaltedPork”,这两道菜的翻译都存在语义模糊的问题,让外国友人无法理解这两道菜,因此为了让外国友人根据菜名就能够加深对这两道菜的了解程度,应当采用椒盐排骨“SaltandPepperPorkRibs”、腌笃鲜汤“StewedPorkandHamwithBambooShoots”。

四、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方式是直译法,其主要有读音直译法和材料及烹饪方式直译法。其中读音直译法是直接将中国菜肴的读音,通过音译的方式,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特色。如中国特色食品“豆腐”,其是采用音译的方式,很多外国友人都知道“Tofu”为豆腐,这样不仅利于中国饮食文化是传播,还能推动我国汉语文化的传播,从而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材料及烹饪方式直译法,采用此种翻译方法常见的菜式有炒鸡杂“FriedChickenGiblets”、炖猪蹄“Stewedpig’sTotters”、煨羊肉“SimmeredMutton”。材料、配料及烹饪方式直译法,如排骨年糕“friedporkchopwithglutinousricebars”,肉沫豆腐“Stir-friedtofuwithmincedpork”,黑椒牛排“SizzlingSteakwithBlackPepper”。材料、形状直译法,糖醋金钱肉“seeet-and-sourporkslicesshapedlikecoins”,松鼠黄鱼“yellowcroakershapedlikeasquirrel”,芙蓉鸡片“slicedchickenwitheggwhiteshapedlikelotuses”。材料、器皿直译法,砂锅鱼头“FishHeadinCasserole”,荷叶包鸡“ChickenWrappedinLotusLeaves”。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种类,即药膳。药膳属于我国特殊的意识,其主要是将中草药加入食品中,起到治病和养身的作用。然而其他国家的语言中,几乎没有关于草药的单词,因此对于药膳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并将其药用效果在后面标注。如“天麻炖鸡”可以翻译为“StewedChickenWithHerbs”。对于具有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等中国饮食文化,也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如常见的名人菜色东坡肉“DongpoBraisedPork”。

(二)注释法

在中国菜式翻译中,由于很多菜肴没有办法通过简单的直译解释该道菜肴的内容,因此需要在菜肴名称的后边进行简单的解释,这样久而久之会让外国友人看到该道菜肴时,就能够明白该道菜的特色和内容。如火锅是一种比较具有特色,且内容非常丰富的菜色,如果翻译不好则无法让外国友人理解火锅的特色,因此可以采用“Chafingdish-instantboiledmutton,beef,andvegetableswithchillisauce”的方式,充分体现火锅的特色。图文法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即利用图片注释,让外国友人直观感受到菜肴的特色。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且更加鲜明,但却比较占据篇幅,且如果使用口语交流,则无法应用图片。通过灵活应用几种翻译方式,掌握翻译规律,可以使我国传统意饮食文化冲出国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与国外交流越来越普遍,如何交流过程中将中国各类传统文化推广处国门,是我国重要考虑的问题。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目前在进行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时,常常会出现语义模糊、拼写错误等问题,制约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推广。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可以采用直译法和注释法的方式进行翻译,且在翻译中要避免出现大小写问题,拼写错误问题。

作者:孙妍 韩雪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艳.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8:55-57.

[2]贾立平,潘雪.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西安饮食文化的翻译[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142-143.

[3]郭映雪.中国鱼菜式翻译技巧探讨[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48-50.

[4]耿立娜.通过菜名翻译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简论———酒店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J].职业时空,2012,08:155-156+159.

[5]周苏菡.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中式菜名英译探析[J].海外英语,2012,22:185-186.

[6]顾秀梅.浅谈中式菜单翻译的现状及技巧[J].海外英语,2014,02:133-135.

[7]翟晓丽.《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研究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启示[J].海外英语,2014,07:148-149+153.

[8]李翔,刘春亮.从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国》探究中国饮食翻译[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15-118.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篇4

本文分为有机食品内涵、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西方人本思想、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中华传统哲学观、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传统艺术形式等四个部分,对有机食品包装设计的传统文化基础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设计师只有充分理解了有机食品包装设计的传统文化基础,才能在有机食品包装中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人本思想;传统文化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机食品行业在我国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与有机食品相关的服务业的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其中就包括有机食品包装设计行业。目前的有机食品包装设计整体上和普通食品包装差别不大,缺乏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表现,缺乏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要在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与普通食品的区别,就要求包装设计师对有机食品的内涵与理念有透彻的理解;要在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就应借鉴与有机食品理念相契合的传统思想观念与传统艺术形式。

一、有机食品的内涵

有机农业是采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以及养殖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使用有机肥与天然矿物质肥料,不允许使用化肥;使用自然的、生物的方法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不允许使用化学农药。有机食品则是指遵照上述标准生产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乳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蜂产品等种类。因其土壤增肥方式主要是施用有机肥,所以冠以“有机”二字。

二、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西方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是指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自由与尊严,是“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人本思想在西方有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形成了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思想以人文主义形式表现出来,强调人的独立和价值,主张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到了18世纪,人本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人道主义的提倡,人道主义倡导博爱,珍视生命,重视自由平等;到了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则以人权主义的形式表现得更为深刻。20世纪30年代,出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长远目的,有人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概念。有机农业的兴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西方传统的人本思想在当代的重要体现。人本思想对有机食品包装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设计师应该将人本思想贯彻到包装设计的每一个细节,消费者的点滴需求都应该是包装设计师实践人本思想的重要考量点。在包装材料设计上,应该选择有利于环保的材料,材料种类不应过多,种类过多不利于包装的回收利用;在包装结构设计上,应该进行减量化设计,并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方便于使用的结构设计。包装设计师要解决成本核算与应用新型环保材料的矛盾,要寻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都有赖于人本思想在设计中的深入贯彻。

三、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中华传统哲学观、饮食观

《易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于《易经》。后人在解释“天人合一”时,将其阐释为两层意思,一是天人相类,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道家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产生万物的本源,自然是“道”的本性,天地法之,则天地因而自然;万物法之,则万物因而自然。天地万物和谐完美的秩序都是道无为自化、自然生成的结果。人类作为道的自然运化的产物,应该效法道的自然本性,对一切事物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而不应妄加干预。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看重“人”的价值。儒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自然万物,对基于生存需要,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持认可态度。但儒家在肯定开发自然的同时,还主张人类必须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说:“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种思想可以称为一种涵盖社会和自然的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精神。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有机农业追求的环保与健康理念不谋而合,这是有机食品在中国发展的最有利的理论支撑。“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出现在有机食品包装的说明性文字中或者广告语中,从情感上拉近有机食品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粗茶淡饭”被我们的祖先推崇为健康的法宝,其有不挑食、节制饮食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受到了老子自然观的深刻影响。对于“饮食自然”的观念,在《山海经》中描绘为“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老子坚持强调人类的一切活动应该合乎“自然”,因为“自然之道,何所不知,何所不化,动错自无所私。饮食天厨,衣服精华,欲复何求,是太上之君所行也”。中国人十分重视饮食,《周易》中谈到“生生之谓易”,先哲讲“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自古以来,吃饭是头等大事。管仲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天”在古汉语里面的解释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凡所仰赖者皆曰天”。也就是说饮食是人得以存在的最重要基础。《黄帝内经》中也认为:“救疗于后,不若摄养于先”。同时,饮食也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礼记•礼运》中写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足见中国人对饮食理解之独到与深刻。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饮食自然”“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救疗于后,不若摄养于先”这些传统的饮食观念,与有机食品追求健康、环保,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完全契合的。这些传统的饮食观念都可以作为广告语或说明性文字出现在有机食品包装上,使有机食品的理念更容易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四、有机食品包装设计与传统艺术形式

华夏文明孕育了多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如:书法、中国画、剪纸、年画、壁画等等。在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中,笔者认为最适合在有机食品包装中应用的就是书法与年画。书法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感,表意明确,识别性强,且符合现代的简洁设计语言的要求,很适合表现有机食品追求纯天然的环保、健康理念;年画的色彩明快,装饰性强,寓意美好,消费者乐于接受。另外,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纹样也各具特色,例如,青铜器纹样、画像砖图案、京戏脸谱、中国结等,这些图案纹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生存观念,具有强烈的平面装饰性,也很适合作为包装的图形加以应用,对我们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有机食品包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包装设计师只有深入理解有机食品的传统文化基础,只有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将民族艺术形式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才能在包装设计中更好地表现出有机食品的深刻内涵,以及既时尚又传统的民族文化感。

作者:石辰三 单位: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任继愈,张岱年等.中国哲学史通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篇5

论文摘要:汉字里蕴涵有饮食文化信息它包括饮食的内容与对象、食物的制作力一式和品类。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它既反映出我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又通过与其相关的各种行为反映出人们在享用食物的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心理与礼仪。汉字是研究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沃野是丰富的矿藏这就是研究汉字形体的意义所在。 

古人说食色性也。也就是说人之于饮食与美色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须。而在这先天生就的两种物事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是人维持其生存的物质必需品的主要来源。囚而古人从果腹之初就一分注意对可以食用的物类、制作的力一法、制成的品种和食用的力一式力一法与礼仪等进行研究或总结从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信息在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产生的语言里就有留存而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除其读音与意义里有保存之外在其形体之中还有着语言音义里所寻觅小到的珍贵信息。 

饮食文化应当包括两类一是“饮”即茶、酒之类二是“食”即食物的摄取其对象应为饭食肉菜之属。《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郑玄笺“渴则与之饮饥则与之食。”应当说这是一种大类的划分。小过在古代越古越如此“食”‘饮”是可以与相包含与代替的。古有膳夫之职据文献记载其小但管吃也管喝。但是我们此处所论之“饮” ‘食”则于此小采而仅就摄取食物这狭窄区域内淡“饮”论“食”。“饮”就是汤类、粥类的食物“食”就是饭类主食、菜肉类副食的食物。而对于其上一层次的所谓“饮”的内容我们仅取“酒”文化之一种专题论述之。 

    “饮”“食”的构形贮存着熟食与造酒的信息“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食”的产生则表明人类饮食进入熟食阶段。“食”字的甲骨文形体下而是“篡”的象形字上而像一个盖子。“篡”是古人盛黍.程.稻、粱等主食的器具圆形上而有盖子来保温。“食”所从的“篡”字到小篆时形变作自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称《说文》说“像嘉谷在裹中之形”意思解作“谷之馨香”又说可当“一粒”讲。这样一来小篆的“食’夕也应当做重新的解释。“食”上而的盖子变作“人”是“集”的古字下而的自字当为一粒一粒的米集在一起而成食物的意思。但是小论怎么变“食”表示粮食所做的主食这点信息还保存着。 

    人类饮食的具体内容最早包括哪些品种囚为可见的文献记载具有问接性而见仁见智。从历史上看我国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茹毛饮血的狩猎时期之后逐渐进入农耕社会的。就世界范围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考其源流许多农作物是古代人民从野生植物驯化选育而来的。远古传说中有神农氏“始作来相教民耕种播殖八谷使民粒食”。其中所谓“八谷”是:种谷物最初确为们物囚无记载而至今小得而知。现在所见最早的是汉代人的说法其包括麻、黍、程、麦、叔大豆等后世略有小同总体上看是八谷之中有“稻”而无“麻”。在古汉字里:种谷物的形体符号都有这也从另一个力一而是个印证。后世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小断发展“八谷”已小是仅指那些具体的谷物了而是泛指所有的粮食作物是粮食作物的总称。 

    就古人的饮食对象而言除上述八谷之类外其品种还涉及谷物、菜蔬、动物、鱼类等等日_在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有的在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汉字中还有其形是惟妙惟肖地对其记载对象的观摹写”是中国古代居于首位的庄稼。它是山荞狗尾草这种植物接驯化来的。许慎释之为“斋也八谷之长”。甲骨文“程”字形体山一个人形和禾苗形两个构件而组成是一个腿膝着地的“人”手持“禾苗”的抽象构形图像一个人在种禾的写意。就其字形而论这小是一个嘉禾的名称字而是一种生产活动的行为力一式咚。但正是通过这样一副农作图而鲜明地映衬出“程”这种当时主要农作物的形象来。“黍”是一种薪性的谷物囚为它是在大暑时成熟故而称作黍。在我国商代已有黍是酿酒的主要原料。甲骨文“黍”字的是一枝散穗的庄稼旁边都注上水的形状除水形符号另有寓意外其字形可谓惟妙惟肖了。“稻”是稻谷的通称。其小篆字形为形声构形法所致故许慎释为“从禾舀声”。甲骨文“稻”字“从米从酉象米在器中之形”“麦”许慎释其为“芒谷”甲骨文中有其形体是一株麦形的透视图即整株形体山两部分组成其上像麦的枝十和披散下垂之叶形下像其深入土中之根系这种构形将其麦根长而耐旱的特征给衬映了出来。“林”甲骨文“林”为“术”形是一株与“禾”稍有卜_别但其实质基本一致的禾类植物形状。叔是豆类食物或农作物的泛称。“叔’夕古谓之“乃、”汉代称做“豆”今字作“叔”是豆类之总名。囚而许j滇称其为“豆也”。对其字形徐楷《说文解字系传》以下称《系传》有释说“豆性引蔓故从有歧枝非从上下之上也。故口象乃、生形小象根也。 

古人所食之谷类农作物从山“禾”字所组成之汉字看也可以说是丰富多样如“穆”“禾也”“私”“禾也”“徐”“稻也”“秧”“沛玉谓稻口秧”“赚”“稻小薪者”“税”“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税 "等。《说文》里还收有多种粮食名称如精 ,粮,等等。 

    瓜果蔬菜之类也是古人食用的对象。在汉字里“瓜’川果”是有所别的在木口果在田口顽 “瓜者滕藤生布于地者也”。“瓜”字字形中像瓜实外像瓜蔓是一个生动逼肖的象形字。“果”一般指树木上所结出的果实。金文字形就是一棵木树上有果实的象形字是一个联系紧密形象生动的独体摹写符号。“菜”是可食用的菜蔬类的总称。菜属的字有“芥”“菜也”“葱”“菜也”古有“山葱”和“冬葱”等种类“蒜”“荤菜也”即辛荤均菜 “楚葵也”即今之水芹菜“韭”“菜名。一种而久也故谓之韭。 

    动物类的食物有家养和猎取的两类。家养的又分为专供食用类的和兼作食用类的。所谓专用的是指其驯养动物的目的就是为了食用它是狩猎时代的替代和功用的延伸5所谓兼用是指其驯养动物的目的小在于食用而是农耕时代的动力替代物是狩猎时代捕获物在使用价值上的派生。专供食用的如泵、羊、兔、鸡、鸭兼作食用类的有牛、马、驴、骡、犬等。猎取的食用类动物有虎、狼、野猪、野羊、野牛、野兔、野鸡、野鸭和鸟、鸽、燕、雀等等。对这些动物类的食用对象无论是其家养还是猎取是专供还是兼用汉字里都有惟妙惟肖的构形义索的象形字并山这些具有类化的义索组成相类的诸多动物名称字既是一个又一个动物的族类又是一个又一个汉字的族类。就汉字族类而言它承载和传递着一分丰富的汉民族古老的驯养业的文化信息。 

在饮食文化中闪耀着光辉的是食物的制  

作力一式和品类其制作力一式包括对食物加工原料的制作和对接食用的食品的制作。 

    对食物加工原料的制作如案是碾轧禾穗而取谷。许慎谓其“栋禾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下称《义证》说“此言治登场之禾。音乡治场谓之案场。有田器口衰滚以石作之圆如屋柱长四八尺有轴转之故口栋。”禾谷碾轧取之之后就是脱壳了。古时脱壳的基本力一法就是用石臼春捣此法“稻”字一分形象逼真。“稻”字金文写作多种字形贮存着一分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有一字形上从“禾”表示其之所属是为一种可以食用的禾谷之类的农作物下从;即手手下从“米”再下而是春米的一分形象地表明了稻米加工的过程。与春捣之法加工谷物的还有相关汉字可以提供佐证。“枯”是春捣粟米而小破碎的种加工方法“呆”《说文》谓其“春模也。从臼米”。就其字形考察是山臼与米两个构件所组成臼为加工的器具米为加工的对象其寓意一分明了。据文献记载这是将炒熟的米麦春捣成粉的一种加工力一法。汉字里春米的工具和力一法也有遗留如“滩”《说文》“春也”是用脚春米的器具。土场《说文句读》以下称《句读》说“柞臼任手滩则任足。又有水滩小劳人力。”在加工力一法上也有精加工的程序如“踏”《说文尸臼已复捣之口踏”。《玉篇·石部》释“踏”“再春也。”综合二说之意“踏”就是初次春完之后又再春捣它是一种对米谷的精加工。谷物春捣去皮去壳之后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这种进一步加工的信息在汉字里也有反映如“精”《说文》谓其“择也”司马彪《庄子》注说“简拣米口精”段玉裁也说“简即柬俗作拣者是也。” 

这些都是拣择米粒的一种加工力一法“释”是用水将米粒淘洗以使之净的力一法。《说文》释其为“溃米也”徐楷《系传》作“渍米”。段注说“渍米浙米也。渍者初湛诸水浙则淘汰之。” 

    饮食文化在人类发明了用火熟食之后才得到飞速地发展。《礼记·礼运》己载说古者“末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酷酪。 

“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酷酪”的多种食品加工力一法在汉字中也遗留有丰富的信息。其中加工使熟的力一法有“炊”是烧火煮熟食物“烨即“炊也’夕也是烧火煮熟食物“烘”是烘烤食物“撒”是先将糯米煮熟使之扩张、肥美然后再十熬的一种制作法“鼓”的异体所载的信息是将米类蒸至半熟然后用笛箕出再用散蒸熟。这种做法是将米饭加工的过程分为两段前一过程是将米下水煮沸后过程是将捞出的半熟米蒸熟之。其前一过程称之为"鼓”后一过程称之为“馏”。“”《说文》“炊铺饥也”就是非常迅速地烧火煮晚饭。段玉裁注口“铺日加中时食也。晚饭恐迟炊之疾速。故字从火。” 

    在食品加工中制作十粮也是一种力一法如“粗”是将米麦炒熟“煎”是“熬也”是将有汁的食物熬十“熬”是“十煎也”是将食物用火煎炒致十。用火烤肉和鱼也是力一法甚多如“炙”是最原始的熟肉力法之一。炙是个多体象形字演变的会意字像用火烧肉火在下肉在上旱烤状。它是熟肉的统称。“熹”是“炙也”是用火烤肉。其甲骨文字形是上为食物类的器皿下从火故商承柞《殷虚文字类编》说其字形中的四个小点“像火上然”。“播”是把成块的肉去掉毛后一而一而傅于火上翻烤。《诗经·生民》传说“傅火口播。”“炮”其字形从火从包包又山“勺”和“匕”所组成“勺”《说文》释为“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匕”《说文》释为“象子末成形也”。这种分析是否完全合乎古人造字之初的真正用意姑日小论而“火”炙烧一个完整的日_含有内核的对象则是毫无疑义的。与之相似的制作方法还有“衷”是连毛在起烧烤肉的一种力一法与“炮”小同之处是用微火烤肉。囚为其有所相似故《说文》释为“炮肉”囚为其有所相异故《说文》释为“以微火温肉也”。土场《句读》也有释说“衷者古语炮炙者今语以微火温肉乃其事实也。”与这种既相似而又有微别的十肉之法有多样故有多种字形记载之。    

谓其“以火十肉”此字形有人认为“此即今之焙字”山此等可知其应当是用火将肉烘十的一种力法。其字有异议如徐铱以为“当从憔省声”“炙”《说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是把肉串在火上烧烤是守“炮”基本相同的一种力一法故徐激 《说文解字注笺》谓其“炮与炙对文则异散文则通”。与其相似的还有“燎”《说文》“炙也从炙寮声’夕也是把肉串放在火上烧烤。对其“炙”之同与异段玉裁注口“其义同炙其音同燎。”肉类之外也有将鱼放在火上烘烤的制作力一法如“憔”《说文》谓其“置鱼笛中炙也”是将鱼放在竹筒里烘烤的一种力一法。 

    在食品制作中还有将多种原料或食物掺和在起而成另一种食品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古人对于“烹饪”一要求熟二要调味的要求的产物。“妖”《说文》“内肉及菜汤中薄出之”是将肉和菜纳入沸汤之中急速取出而使其小熟也。是味调和的浓汤《诗经》里已有“亦有和嚣”的记载。从其字形所显示其小仅有烹制食物的类器具还有“羔”的形体段玉裁注“羔”“儿从羔者羔犹美也。”这是言说这种力一法制作的汤的美味。再从其异体字所见还有从羔从美者山羔之蕴涵美义而至接宣示其美义可见言其汤美之佐证无疑了。 

    《说文》谓其“以米和羹也”是用米掺和着肉菜羹汁而作成的食物。“尾”《说文》谓其“糜和也”“糜”是稠粥“尾”是用菜掺和着的稠粥也是用几种原料或食物掺和制作而成。土宁先生曾就几个汉字来分析其中所蕴涵的农耕时代观念的文化信息时说“同样反映农耕时代观念的还有《说文》上齐部‘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这个字用禾穗等齐的形状表示饮食的配力一《说文》八上皿部‘孟调味也。’这个字表示调味的器皿也从‘禾’。声音的和谐字也从‘禾’这反映了古人把人为种植、天然长成的庄稼看成是最和谐的东西。美声、美味都以自然谐调为审美的高标准。可见食品制作力一式的多样化小仅是满足人们日味的需要同时也有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等多力一而综合囚索的反映。 

    相对于饮食的原料加工和食品的制作力一法制作出的食品种类史是丰富多样可以依其品类将其分为饭类、饼类、肉食类和其他类也可以依现在的分法将其分为主食类和副食类。饭类的有“饭”《说文》“食也”是煮熟的谷类食物“撇”是用肉汤汁或菜汤汁所浇的饭“弩”是聚成团的饭生半熟的米饭或粥类食物“糜”是稠粥弩.等也是稠粥。饼类的有“饼”是用而粉做成的扁圆形的食品餐《说文》“稻饼也”是用糯米做成的把段玉裁注口“以秧糯米蒸孰饼之如而饼口餐”“弄”粉饼其或体为“饵”段玉裁注口“饵者稻米粉之为饼。”在食物中饼类为十粮易于携带故另有十粮者也可入此。“椎”是十粮“背’夕也是十粮还有“模”是炒熟的米麦也是十粮“果”是春捣成粉的十粮。在诸多的食品中肉类食品名称甚多堪称为一个肉食文化的大观园。在这个大观园中“肉”为类化的义索。“肉”在古文字中是一个大块肉的象形故《说文》谓其“献肉”。“献肉”是大块切肉甲骨文、金文均像肉块的形状。对其字形古人多所称说或谓其“象屠者所割胁肉形中二胁骨也胁肉最美故古人象之”谓其“篆象截育平而之形中乃肉之纹理以生肉难象取状于献与血同意"。山肉这个义索构成诸多的表示肉类品名的汉字传达着丰富的肉食文化信息。其可分为原料的精加工肉、丰肥类的肉、十制类的肉、将制类的肉和其他肉类食品。其原料精加工的肉有“献”“大育也”是大块的切肉“服”“薄切肉也”是薄薄的切肉“脍”“细切肉也”是把肉剁成细末拌以调和而烹食的肉“散”“杂肉也”是杂碎的肉“月等”“切肉也”是切成块的肉“掇”是挑取骨头之问的肉。丰肥类的肉有“月柔”是肥美的肉“胁”“肥肉也”“肴”可吃的熟肉“朋”切好的熟肉放在血中拌和成肉羹。十制类的肉有“脯”“十肉也”“修”“脯也”也是十肉“膜”和“月雨”也是十肉“月熬”是没有骨头的十肉“踞”北力一谓十鸟肉之名“膊”是贴在屋上暴晒十燥的薄薄的肉片。将制类肉食有“青”是蟹将“肌”是熟肉将"蜒”是生肉将是有骨头的肉将“腊”是猪肉将“耽”多汁的肉将。其他肉类食品有“脓”用肉调和的羹汁‘月竟’,多汁的肉羹“腮’夕也是肉羹“胰”猪肉做的羹“刚匕”祭肉后又为祭名“川”祭神时求福用的肉“舷”是牛的重瓣胃也就是牛百叶牛肚百也叫牛百叶。 

    汉字中有关饮食文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它既反映出我国烹饪饮食的传统与特色还通过与其相关的各种行为反映出人们在享用饮食过程中的各种形态、心理与礼仪。在饮食中饭适其时各种时段的饭食均有名称。 

“像”《说文》昼食也。从食象声”是午饭。土场《句读》说“音乡谓广几饭口像饭。”段玉裁注也说“今俗谓日西为晌午顷刻为半晌狄像之遗语也。”“飨”《说文》铺也。从夕从食”《二苍》说"铺夕食也”均说其为晚饭。“铺”《说文》“日加中时食也。从食甫声。”是说日头在中时吃晚饭。这几个字从另一力一而反映了古人有食两餐的习俗。饮食的形态也在汉字中有所反映如“即”《说文》“即食也”甲骨文和金文极像其情态其字形体山日和一个如食器的符号所组成以像人就食之形“餐”《说文尸吞》是一种吞吃的形态“嫌”是小吃的形态其既为饮食之状也反映了古人饮食的习俗明代赵,光在《说文长笺》里说“正饭之后有小饭如茶点之类。’川饮”是一种女逸无事地宴饮的形态“既”《说文》释其为“小食”据其字形后人以为小妥。其甲骨文和金文形体均为一个踞跪的人前放着一食器与“即”相反的是该人的日与食器的方向相反而小是相向是“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的形状。也还有贪食的形态如“暨y+龄m等。在饮食中还有着丰富的礼仪信息如“飨”《说文》“乡人饮酒也”甲骨文形体则史为形象与逼真其两边各为一相向踞跪的人二人之中问为一酒器形状的符号。字形之中蕴涵着古代的饮食礼俗主宾“飨食’相向之状”。“徘”《说文》“楚人相食麦口徘。从食乍声”是说楚地的一种用麦饭待客的礼俗。此种礼俗在另外两个字中都有反映一个是“钻”是相拜见后请吃麦粥一个是“惚”是秦地的习俗也是相拜见后请吃麦粥。古时还有进食给别人和用酒食为友人送行的礼俗前者如“馈”后者如“饯”。此外也还有专门接待宾客的场所或机构如“馆”《说文尸客舍也》并引《周礼·地官·遗人》说八一里有市市有馆馆有积以待朝聘之客。 

    在饮食文化中“烹饪”一词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是熟食制作的总名。在《易经》和《诗经》中已见其连用。“烹”本是一种用水煮物的熟食力一法后来发展为熟食的总名。“烹”甲骨文、金文像宗庙之形。《说文》中有两个字形是山金文发展来的。它的本义是用食物来供奉鬼神也就是“祭献”。《说文》“宫献也象进数物形。孝经口祭则鬼宫之。’夕汉代以后分化为二个形音义小同而又与_有联系的字“宫”写作“享”具有“享献”、“享受”的意思。一为给别人东西一为接受别人给的东西符合汉语施受同词的特点“享”字减一笔作“亨”主要意思是“亨通”指得到鬼神福佑引中则有“顺利”、“运气好”的意思“亨”字加“火”作“烹”是后出分化字专门承担“煮熟”义专用于烹饪。结合二个字既可看到古代烹饪的特点又可了解其发展的渊源在于饮食与祭祀的关系。古人信天信神、祭天祭神为了表示其虔诚就小得小在向神表示尊崇的仪式上尽其所能地下工夫这些主要表现在祭神所用的食物或祭品上。“饪”的古文作“肛”异体字作“月念”小论从“食”还是从“肉”都反映了古代煮肉的情况。中国古代祭祀煮肉在生熟程度上有腥、烂、糜、饪四种情况。腥是全生烂是半生半熟糜是过熟而烂熟而小过称做饪。“月念”与“稳”为同源字。“月念”是肉熟“稳”是谷熟。“月面”夕也是“饪”的同源字扬雄《方言》“腼熟也。自关而西秦恶之郊口腼。’夕“腼”是“饪”的方言转音“饪”是为标准语造的字。土宁先生对“烹饪”二字的通称与连用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说“人类的熟食法以烤炙为先有了器皿后刁一发展出烹煮之法。有了烹煮刁能讲究生熟度。所以烹与饪发展为熟食的通称而连用已经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相当高度时候的事了,山此可见烹与饪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篇6

关键词:饮食文化;微博;民族特色;原生态

在长期的饮食历史实践中,通过对饮食习俗、饮食思想、饮食哲学等传播,人类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饮食文化。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文化交汇与碰撞,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态度。新疆饮食丰富健康,传统的饮食方式是炙烤,辅以新鲜的果蔬,饮食搭配的平衡符合自然原生态的生活要求,也是一种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融合,与饮食文化和风俗民情结合,为用户了解信息、分享信息、信息提供一个社交平台。目前,新浪微博上出现了很多与新疆美食相关的微博,满足特定目标受众选择信息,吸引着用户的参与互动。通过自主和转发评论,一方面加深大众对新疆饮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和覆盖力。

一、微博传播饮食信息的特点

(一)传播者的大众化与分享化

微博的迅速发展,不但吸引了大规模的、异质的普通民众,也吸引着专家学者、名人、企业等个人或组织用户的加入,传播者的身份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微博上关于饮食信息的传播者是对饮食感兴趣的用户,对美食信息有权威来源的意见领袖,或者是饮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传播饮食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分享化模式,而不是说服宣传模式。

(二)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简洁化

每天不断更新的饮食信息由大众选择、生产与,由文字、图片、音频、小视频构成,表达人们的心情与体验,运用故事化、生活化、轻松化方式介绍特色的美食、餐桌礼仪与当地人的饮食习惯。140字符的限定,9张图片的限制,传播内容的简洁性,让处于现代生活压力中的用户可以轻松地了解饮食动态。随着微博移动客户端的迅速发展,饮食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

(三)用户的互动性和细分化

微博传递信息是传播者———用户———传播者的双向传播过程。用户对于美食信息的反馈有助于他们自主选择、加工并信息,逐渐扮演着传播者角色,提高了多方交流的互动性,催生一种新的群体语言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关注微博饮食信息的用户是微博受众细分的结果,他们选择、理解和记忆信息的动机来源于对于饮食的兴趣、需求和热爱,通过传播内容影响其感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二、微博对新疆饮食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增强民族饮食文化认同感

饮食文化认同感,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关于饮食和其相关的生活方式、习俗、仪式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一种通过饮食判断归属感的情感行为。由于微博用户的大众化和草根化,关于新疆饮食不同层面的情感汇聚在这一平台中。对于食物中颜色和味道的展示,表明了新疆人与自然生态间和谐共处的选择,用自然赋予的材料制作美食,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平衡交换;对于饮食搭配中荤素与果蔬的展示,表明了新疆人追求合理的饮食搭配和健康安逸的生活方式;对于饮食中蕴含的故事与习俗的展示,表明了新疆人对宗教仪式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饮食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通过微博用户和意见领袖的互相传播,增强新疆本地用户的文化认同感,将新疆文化向全国以及国际传播,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

(二)塑造情感交流的空间

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平台,为用户抒感和记录生活提供平台,兼具物质和社会文化双重意义。人们在基础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追求着精神诉求和情感共鸣。烤馕、烤肉、烤包子等是新疆传统美食,通过微博的传播,贴上“情感”标签,赋予“家乡”意义,图片和文字的展示蕴含着一种关于家乡味道的喜爱与怀念情感,承载着记录生活方式和抒发怀旧情怀的意义。用户之间的互动塑造了共通的情感交流空间,分享关于新疆特色饮食习俗的崇敬、喜爱、向往的情感,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疆饮食文化。

(三)促进消费行为的发展

消费是生产和传播文化符号的载体之一,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可以适度改变文化的发展。微博除了介绍吃什么与怎样吃,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在什么地方吃。新媒体环境下的图片展示和文字描述最终要转变成实体的消费行为。微博的出现,为商家提供了一种新型推广平台,实现了用户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建立用户对商家的品牌忠诚度和粘性需求。以新疆美食发现微博为例,2011年由新疆美食发现投资有限公司创立的美食休闲类微博,如今已经成为集休闲文化、饮食文化、消费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在新疆美食旅游节中集中展示美食和饮食器皿,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将饮食文化和旅游文化结合,促进了新疆地区餐饮业及美食旅游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团购优惠活动和提供会员体验服务吸引用户主动寻求美食所在地,从内容上的互动交流到行为上的交易服务,带动新疆餐饮业和用户消费方式的发展。

(四)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

以前人们提到新疆饮食文化,第一印象总会想到:茫茫的戈壁和古老的神秘感。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人们总是认为新疆饮食文化是粗犷的,饮食结构较为单一,饮食习惯原生态化。如今微博对于新疆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传播,使人们了解到新疆不仅有本土的特色风味,也包含着鲁菜、粤菜、湘菜等菜系,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也可以随时品尝海鲜产品和进口食品,改变了人们对于新疆饮食的刻板印象。新疆饮食文化的发展是适应时代特征,民族文化不是原生态、一成不变的,工业文明的进步和现代都市生活的推进改变了新疆人的饮食习惯,通过新方式传播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符合现代文化传播要求。新疆西域饮食文化与中华饮食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创新发展了新疆文化内涵和饮食文化产业。

三、加强微博对新疆饮食文化传播的一些建议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化媒体,对于新疆及新疆饮食文化各方面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加强微博传播的力度也是必要的,为此对微博传播新疆饮食文化提出一些建议。首先,多渠道联动传播。微博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一些自媒体的融合,可以实现传播质量和传播速度的双重保障。由新疆电视播出的纪录片《新疆味道》借助新疆地区的官方微博进行经常性、系统化宣传,在视频播放网站可重复免费观看,一些新疆饮食话题吸引用户在微博与微信朋友圈内的广泛参与讨论,即使没有登上全国微博话题排行榜,但微博与其他传播方式的融合加深了人们对于新疆饮食文化的深刻印象与深远影响。其次,建立新疆饮食文化品牌。楼兰蜜语是以销售新疆特色食品为主的互联网+农业食品的平台,其企业微博注重线上产品推广与线下特产销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神秘的楼兰古国故事,以新疆特色干果为饮食符号,彰显新疆人对于追求自然宁静与绿色健康生活的执着精神,成功地塑造了新疆特色饮食品牌。饮食类信息传播应该以用户为主,将传播渗透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引导用户发现新疆饮食之精髓,倡导舒适健康的生活理念,使用户的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和切实的保障。第三,意见领袖的推动。在社交网络的结构中,存在相关的精英节点。意见领袖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比普通用户高,一些微博大V和企业微博掌握着权威的饮食信息,高可信度来源的饮食信息具有强大的说服效果,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和角色,分享优质食谱,共享民族饮食文化认同感,引导用户选择正确的饮食信息,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四、小结

新疆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异彩纷呈,得天独厚。由于微博互动性强、影响力广泛和用户大众化,它对于新疆地区的特色饮食、民族文化和宗教仪式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信念,提高新疆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汇,不同的观念、情感可以在微博中实现充分的互动共享,将特色西域文化和淳朴饮食价值观念向国内外推广,让全国及全世界各民族人民认识、了解、接纳并融入新疆文化。

参考文献:

1.朱贺琴.维吾尔民俗与文化生态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2.买提库尔班•买吐迪.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7.

3.赵静.论新疆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J].新闻世界,2015(10).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篇7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2009.5:234

了解饮食文化的意义篇8

[关键词]现代传媒;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古话,以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伴随人类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饮食文化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在饮食活动中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等食礼。可见,饮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优秀的饮食文化要保留、继承和发展,离不开传播,而传播媒介(即传媒)在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快捷与便利:现代传媒拓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空间

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传统传播多以叫卖方式、挂牌方式、散发传单方式、书籍传播方式为主。20世纪以来,饮食文化的传播方式有了较大突破,影视、网络等媒介的运用,极大地扩大了饮食文化传播的范围,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也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现代传播媒介,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势,以及自己的受众群体和针对性的人群,发挥着媒介的作用。满足着人们各自的精神需求,达到满足。对于少数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1图文并茂的影视节目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更加直观

“任何一种信息传播什么和怎么传播都离不开特定的媒介作为传播载体,传播是信息体裁化的传播,传播只有在信息被体裁化、媒介化后才可能实现。”电视,当今社会媒介方式之一,电视受众的广泛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电视在传播信息中具有直观性和快速性,并且带有视听效果,达到了图文声并存的三大优势,电视的这一特点无疑成为大众的主要媒介方式。随着电视台类目不断增加的多种选择优势,节目选择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精神需求。而且电视传播信息的渗透力非常强,最为明显的就是收视率的增加,相应的显现出收视群体越来越多,可以将电视所播的内容大范围的广而告之。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2015年央视新增的关于饮食类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此节目运用的是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纪录片是各种传播形态中的“贵族”,是文化含量最高的传播载体。”纪录片中大量的介绍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从香格里拉藏族的松茸到大理白族的乳扇等等,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直观的从电视屏幕上感受到美食触觉味蕾的。节目中,介绍了当地饮食制作器材和食材以及佐料的使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达到真实的效果。这一类饮食节目以美食为主要核心,借以发展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效果。电视作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媒介,能够非常的贴民生活,更加的贴近真实生活,向屏幕前的观众传达少数民族人们对于特色饮食文化的真实的感情,能够使外地人更直观的了解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并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得到发扬。

1.2覆盖全面的在线广播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宣传更加快捷

广播作为传播媒介方式之一,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广播节目的观点非常明确,广播节目的主题紧紧围绕播报内容,明确听众群体,突出服务听众的特性。例如对于少数民族饮食类的广播中,向听众分享各式各样的饮食信息,主要针对于流动人群和较为年轻的群体,并且收听者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水平。其次随着广播节目的不断优化和较高的传播信息能力,在广播节目中增加讨论和互动的环节,能够真实的讲述关于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细节的描述,由于广播经常是地方性的并且是现在进行时的播报,通过叙述可以使听众第一时间捕捉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亮点,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深入传播。由于广播覆盖全面的优势,使得在这样一个资讯平台将广播和饮食选择结合在一起,能够立即并准确将食货的各种打折、优惠、新旧店铺的开业等等与饮食相关的咨询及时转达给需要的人们,已达到关于美食各种内容的表达,进而能够更直接的传播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广播关于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相关信息,不仅可以将饮食文化继承、发展,也能够提升该地区的人对于本民族饮食相关文化的极度认可。

1.3无处不在的营销网络让人们选择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更加便利

“网络作为一种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很明显网络带动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虽然只发展了十多年的历程,但是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人们以前的生活以及行为的方式,使人们逐步进入新兴网络时代,少数民族网络文化输入大于输出,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网络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而提供服务是人们上网的主要原因,现在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方式,不断的融入到网络社会,网络群体多以需求提升主动性。自主性的提升使网络群体在饮食文化传播的方面体现的极其明显,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美食评论家、大众点评的网络平台,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了解当地饮食,相关内容只需上网搜索便立即得到相关的信息。例如:现在手机上流行的美团、糯米、百度外卖等相关网络APP,极大的满足当代人对于饮食的追求,网络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随着科技的步伐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网络对人们生活中的的影响极其大,手机中不断地接收着新的信息,可见网络对于饮食传播有着不容小视的影响。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标志逐步走向少数民族地区,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的发展。

2共享与建构:现代传媒延伸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

现代传媒技术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反应在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共享与构建上,现以景颇族和傣族的饮食文化举例说明。例如:“景颇族部落聚居在云南德宏州地区,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复杂,在景颇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山里的东西,绿的是菜,动的是肉’顾名思义,在景颇族地区凡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在景颇族地区都可以当做食材,这样资源丰富的食材中,景颇族饮食的的主要味道以‘酸’‘辣’‘苦’为主,是当地人最喜爱的味道,而‘鬼鸡’现在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人人皆知的一道名菜,由于景颇族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杀鸡祭鬼的风俗习惯,将用来祭祀使用的鸡煮熟之后,把鸡身上的肉用手撕成条状,再加以作料:柠檬汁、姜末、蒜末、盐、味精等,使之凉拌,整体上‘鬼鸡’的味道与景颇族喜爱的味道相同,显现出‘酸’‘辣’的味道,加上柠檬汁是这道菜非常的清爽可口。这道菜在最先前是用来祭祀用的,所以被称之为‘鬼鸡’。”再如:傣族是我国云南西部和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盛行小乘佛教。“由于受到佛教的深深的影响,以前每一个傣族的村寨都有祭祀宗教的场所——‘奘房’。每一个奘房里面都有佛爷去主持关于佛教的活动,佛爷的一日三餐都由同村寨子里的村民一次轮流的提供。直到全村民都为佛爷提供过餐食后,每家都会拿出几道自家的拿手菜,然后搬着自己家的桌椅板凳到奘房前把桌子拼到一起进食,大约130桌左右。就形成了大家熟知的‘长桌宴’。长桌宴的目的首先在于感谢主持佛事活动的佛爷,为其保佑全村寨人的健康平安,同时祈求能够使全村寨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1现代传媒促进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共享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有一定的特性。过去,景颇族用来祭祀的鬼鸡是禁止小孩和妇女食用,只有村寨中的长者和年迈的老人才可以食用。现今生活的改善加上外界对本民族的影响,为了宣传本民族的饮食文化,这种祭祀的饮食习惯已经被打破,这样的饮食禁忌已经渐渐的褪去,“鬼鸡”成为了当地最具特色的美食,并且也是景颇族餐馆中饮食特色的代表,更是人们野炊休闲时不可或缺的一道佳品。使景颇族的饮食文化得到共享。而“鬼鸡”被视为景颇族饮食文化的标识,也使得祭祀中的菜品走向大众的重要因素,这使得将“鬼鸡”成了景颇族饮食文化中的代表。而傣族长桌宴是非常普遍的,由于旅游业在网络平台上的宣传,傣族长桌宴不仅仅限于感谢佛爷才会摆,也不再限于佛教文化才举行。傣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团结的少数民族,同寨村民为了增进感情与促进交流,以此来解决村寨人们的矛盾,能够增进友谊的形式。长桌宴由寨子里的年长有威望的寨老进行安排,商讨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再由每户人家搬上桌椅,带上自己家里烧制好的各种饭菜,大家互相品尝,共同商议村寨里的事情。在现代传媒盛行的今天,傣族长桌宴的不断传播,外地游客可在当地旅游时感受到小型的长桌宴与当地的饮食文化,使得文化得以共享。同样,这种情况的驱使下,使本民族人对于本民族饮食文化的得到认同与认可,对于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保留起到一定的作用。

2.2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构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团结统一、并区别于外族的一套符号和观念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据。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中国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而少数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当中包括饮食文化。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随着媒介的传播,少数民族饮食通过彼此借鉴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兼具民族饮食特色的饮食文化。只要提起景颇族,人们就会想起这里的“鬼鸡”文化;提起傣族,就会记起“长桌宴”。而在一些旅游景点,为了便于游客在较短时间内品尝各个民族独特的饮食,就会在一天甚至一桌上,摆出各个民族的特色菜肴,让宾客快速感受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比如,在云南就有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融合而推出的即兴宴舞,在就餐一个多小时中,可以欣赏多民族与饮食有关的舞蹈,也可以品尝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这种共建的方式既有利于保护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又充分地宣扬了民族文化。

3固守与包容:现代传媒影响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路径必然离不开现代传媒。但是传媒需要建立在具有实用性与适合性的饮食活动基础上,如果脱离了这些基本的服务功能,这一类饮食文化将失去它在传播中的意义。所以,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既要坚持本身特有的定位,将自身特性凸现出来,又要不断加强真实贴切性和一定的实用性,从而得到大众的喜爱。

3.1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固守

少数民族种种饮食的食材和习俗都因地理位置存在着差异,有一定的地域特性。在这些细节上,饮食类的节目需要满足实用性和贴切性这两方面,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所特点,不只在内容上避免奢华,回归本土、贴切生活使用最质朴的食材,避免为了节目的效果使用一些奢华的食材,失去了实用性和贴切性的意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真实的展现给观众。在景颇族地区的“鬼鸡”饮食,对于传统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需要尊重当地的传统,在食材以及制作方式上需要原汁原味,所以在传播饮食文化时在这些方面只有固守,才能真实的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留和传承。

3.2现代传媒对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包容

少数民族饮食的传播中,关于饮食的祭祀文化受到了一些传播媒介的影响,为了将景颇族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也使傣族人民热情友善的好客之道传承并发扬傣族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饮食习俗从只能由寨中长者和老人食用到现在的人人可以食用,再如傣族长桌宴的佛文化,升华成为全寨村民促进感情的方式到现在人人能够感受的当地饮食氛围。这样长时间的发展下去,必然会对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最终少数民族的饮食传统文化将消失。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需要将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清晰解释。即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物质方面已经广泛的传播,但对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精神方面要得以包容,尊重当地饮食文化。综上所述,饮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饮食历程的不断发展必然造就文化,文化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合理的传播媒介进行合理的传播。虽然在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中造成了些许影响,但是经过时间的流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方式改变的这一现象会危害到民族饮食文化的本身含义么?笔者认为,这样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在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播中使文化本身发生改变。即使随着时间的增长,一些文化的意义、内涵依然存在,虽然方式发生转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饮食文化也同样如此,饮食的制作工艺、技术与文化内涵只有广泛的传播、传承,才能使文化发扬,并且能够保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范围扩散,使得少数民族增强自我认同与文化认同。但是,对于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播,怎么去把握这个度,既能够使手艺广泛传承又使文化得以保护,值得我们深思。

上一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范文 下一篇:民航服务礼仪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