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7:29:52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篇1

食品安全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多,初学者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方法引导,就很容易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我结合自己近几年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对《食品安全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结合国际国内最新食品安全事件,实时案例教学

食品安全学的教材受到出版时间的限制,所举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有限。我在实践中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法,收集国内外实时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例如“二?f英”、“疯牛病”、“禽流感”,国内的“三鹿事件”、“瘦肉精”、“地沟油”、“激素黄瓜”、“塑化剂”等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讲述。教学实践证明增加的食品安全案例不仅增强了授课的趣味性,而且图文并茂的讲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升级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的台湾“塑化剂”风波为例,对塑化剂的种类、使用范围及检测方法等进行说明,将可能导致的食品安全危害及监管渠道等知识点融入此案例,学生理解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的标准制定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重大影响,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辅助改革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直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使食品安全学教学“活”起来的最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大量原本抽象的讲解可将教材内容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图片或小短片形象展示。如ISO系列、GMP、HACCP、食品风险分析及食品防护等内容,以前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认为知识很难理解和吸收。现在增加了教学录像和动画短片,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而且使学生感性认识增强,接受效果较好,避免陷入纯粹理论说教束缚,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限制了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模式,采用教学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定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与该内容有关的资料、制作幻灯课件等活动。由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述,并回答同学提问,最后由任课老师总结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食品质量安全贯穿于“从产地到餐桌”的每个食品加工环节,是实现原料的采集、生产、加工、流通及消费等过程的全程监督。这就要求当前的食品安全教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与生产实践相联系。针对对食品生产企业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的现状,为增加学生对食品生产现场的感性认识和生产过程管理知识的认识,我先后组织学生前往南京卫岗乳业、上海光明乳业、上海金龙鱼等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实际生产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加深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参观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奶制品生产企业时,企业管理人员详细介绍了企业的质量卫生管理、生产流程和产品检验等情况后,学生实地参观了该企业的生产现场。随后,参观了另外一家通过了国家GMP认证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这家企业的质量与卫生管理及卫生设施都比普通的食品企业要高一个档次,是普通食品生产企业学习的典范。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学生纷纷表示开阔了眼界,对食品生产现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希望以后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五、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

食品安全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环境科学、食品卫生学及食品化学等,包括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和因素、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评价和管理及安全食品的生产开发等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精选,选择有代表性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如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食品新鲜度的检测、掺假食品的鉴别检验等。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危害物质和因素,食品安全常规检测方法。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肉类、蔬菜水果、米面制品、食用油及饮料等大众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了各类食品的主要安全隐患,掌握了主要食品的伪劣、掺假鉴别检验方法。

六、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教学效果,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我改变了传统的卷面成绩考核方式,采取了将课堂讨论、调研报告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考评。课堂讨论主要就某个食品安全问题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是以国内外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并撰写论文的考查形式,主要考查学生查阅文献、搜集信息、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及论文写作的能力。期末考试主要考查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课堂讨论和调研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15%,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这种综合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平时不注重学习,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增强了教学效果。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篇2

1.1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食品安全调查表对宁波大学3个校区的949名大学生进行现场拦截问卷调查。

1.2调查内容

(1)一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

(2)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得分:《食品安全法》了解情况、简单食品安全知识、当前食品安全事件知晓等方面共计14个问题,7个食品安全事件知晓每个0.5分,其他题回答正确者每题得1分,回答不知道及错误者不得分,总分10.5分,得分6分及以上者为及格。

(3)大学生食品安全关注情况:获取相关信息途径、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希望获取的知识等。

(4)大学生对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现状看法:当前国内食品安全形势、满意度、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原因等。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软件2次独立录入,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关注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97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49份,回收率为97.84%。949名大学生中仅有240人得分在6分及以上,即合格率为25.3%。大学生中仅有332(35.0%)人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较为关注。获取食品安全问题相关信息途径。

2.2不同类别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关注情况分析

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关注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将食品安全意识较多关注与不关注分别赋值为1与0,作为回归方程因变量y,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以文艺类为基础设置为哑变量)、生源地、食品费用、选课情况、宣教次数、买到不安全食品频次、认知及格否、学习意愿(以不愿意为基础设置为哑变量)等因素作为自变量x,进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y有显著意义的因素。自变量的引入水准取α=0.05,剔除水准取0.10。由表3可知,仅食品安全认知及格否与学习意愿对学生食品安全问题关注有影响。食品安全认知及格的学生比不及格的学生关注度高(OR=1.496),非常愿意接受食品安全知识的学生比不愿意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高。

2.4大学生对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看法

大学生对当前国内食品安全形势及满意度统计见表4。对7个典型食品安全事件知晓统计显示,有62.5%的调查对象知晓6~7个的,32.5%知晓3~5个。知晓率最高的是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6.6%),其次是地沟油(92.9%)、瘦肉精(90.3%)、苏丹红(85.8%)、肯德基(82.1%)、红心鸭蛋(73.8%)、石蜡火锅底料(39.7%)。大学生对于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原因的看法及相关措施的建议。

3讨论

食品安全可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人身安全及国家形象,关系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百姓对政府的公信力,足以可见食品安全的重要。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现代大学生大部分住校,离开父母独自学习生活,没有家长的安排和管束,再加上自身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多,所以很容易忽视食品安全的隐患并且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本文针对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情况进行调研,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

3.1不断提高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

本调研发现仅35.0%的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较为关注,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其合格率为25.3%,大部分学生对当前国内食品安全形势表示担忧和失望,但是食品安全事件知晓率还是比较高的,同陈淑丽结果类似,这说明高校学生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社会问题有潜在的关注意识,但受到一些负面新闻的影响,对当前国内的食品安全状况明显缺乏信心。影响大学生关注度分析显示,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及态度是其主要因素,正好印证了知信行理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电视、手机、报纸、书籍、宣传栏等传媒涉猎有价值的食品安全信息。与此同时,建立积极的态度和信念,要对国内的食品安全形势有信心,相信了解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对自身及亲朋好友健康有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选修相关课程,听取相关专家讲座,使大学生在充分了解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同时,激发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3.2逐步完善大学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机制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是国家的希望,健康教育能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改变不安全的食品卫生行为,进而达到增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对更广泛的人群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全社会食品安全质量的提高,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长久之计。然而调研结果表明,大学开展的食品安全宣教、相关课程的开设、相关学术会议及讲座等较为缺乏,同时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合格率普遍较低,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较低,由此可见,学校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因此,学术界及教育界要针对大学生的需要及现实情况逐步完善相关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提高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并使其积极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或报告、发放宣传册、利用网络平台及宣传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大学生从中锻炼坚强的意志、训练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其中更要注重食品安全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改变人才缺乏的局面,更好地改善国内食品安全形势。3.3积极发挥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的作用构建一个协调、有组织、有序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离不开社会大众共同的参与与努力。首先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借鉴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国情建立全面系统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法律法规及应急体系,本着透明、诚信的原则,利用多种渠道特别是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传媒真实可靠的食品安全信息,以正确引导公众。同时加强监管部门、企业、媒体和学界等的沟通。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及卫生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以起到有效地规范、管理、打击、惩罚的作用。食品行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企业诚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引导和约束企业和从业者诚信守法经营。大众媒体应对食品安全有关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反映食品安全问题的真实现状,避免引起消费者的恐慌与不安,可大力宣传优秀企业、专家客观解读评价和政府治理防范措施等正性信息,恰当地揭露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职能部门监管失职等负性信息,同时注重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推动科学的食品消费习惯和方式的形成。学术界专家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及时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应急科普知识。消费者要理性对待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了解食品安全知识以倡导健康的消费行为习惯,并科学正确地引导孩子。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篇3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食品安全 教育 探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都与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初中生物课程中相关的素材也使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成为可能,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频频爆发的动物疫病以及“劣质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消费者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初中生物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也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食品安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把食品安全知识当单一的考试知识

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食品安全教育。由于食品安全知识在考试中很少出现,所以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没能对食品安全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学一些,也是呆板地当考试知识学不当活的生活知识使用。

(二)食品安全知识表述不直接,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中学生物教材中食品安全教育资料不直接、零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关注。再加上有些生物教师本身就缺乏应有的食品安全教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想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但感觉无从下手,这也制约了中学生物教学中食品安全教育的开展。

(三)认为食品安全教育无用

面对食品生产和流通体系的复杂化、监管不严不全、假冒伪劣食品很多,消费者往往会对食品品质的判断感到无能为力。即使教师对食品安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但也觉得这些知识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来说可谓是“蚍蜉撼大树”,最终选择了放弃。这是制约中学生物教学中食品安全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生物语境下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应该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适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食品安全知识

在初中教学的各主要学科中生物可以说与食品安全联系最为密切。新的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中含有大量与食品相关的生物知识。其中初中生物新课标中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和“健康地生活”中就包含有关食品安全的内容。在具体的知识内容中涉及食品知识的有:“饮食与营养”、“营养物质的作用”、“合理的膳食”、“食物链”、“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等章节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认真分析教材,深入探讨课本中可供食品安全教育的素材,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食品安全教育。

(二)结合实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水平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水平。如在讲解“饮食与营养”时通过鉴定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每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同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的数量不一定相同,不同方法可观察到不同现象。增加了学生对食品中某物质检测方法的认识,真实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生物学有好处。

(三)结合生活实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深化食品安全意识

如果说课本上的食品安全知识对学生有离自己很远的感觉,那么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及时进行剖析就会有非常震撼的效果。如奶粉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大头娃娃”事件、“三聚氰胺”、“性早熟”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食品安全的警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针对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识,进行购物决策教育。生活中有可能会遭遇食品安全问题,因此知道一些维权方法也是学生想了解的内容。

(四)注重宣传,丰富“食品安全”教育的色彩

“食品安全”教育可以做到全方位且丰富多彩的,组织学生出墙报、办手抄报、组织“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同学疾病小门诊等等。在学校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接受食品安全知识。

四、几点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结合同行的教学经验,笔者对实施“食品安全”教育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要立足于肩负学生身体健康,创建和谐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食品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负责,也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人生肩负起责任。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容易对教师产生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等情感,课堂气氛和谐,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中要注意教学任务与“食品安全”教育有机结合

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以及课外调查等形式进行食品安全教育,要注重它们的有机结合,切勿脱节。例如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怎样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呢?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1)王鹏是我校的一名初中生,这天周末,他想去选购一些零食,你能给他提供一些建议吗?(2)王鹏打算中午去学校附近的餐馆就餐,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你有何建议呢?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相互交流讨论,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提高学生探究和调查能力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双语)》;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45-02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态污染日益严重,农产品生产源头受到污染。另外,一些生产者没有生产安全食品的意识,不清楚生产的安全技术,没有经过专门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食品生产、加工、检测、研发等相关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素养的食品安全意识并系统掌握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及动态就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食品贸易日益增多,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大量既有食品安全知识又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就成了这些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食品安全学(双语)》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学科众多,包括分析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质量管理学、毒理学、流行病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是一门知识综合性以及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1]。但很多学校的食品专业课程设置里,并没有开设上述全部的课程,也没有涉及两种语言教学,而在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相对薄弱,上课难度较大,学生理解也较为困难。笔者以“围绕学生、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几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使用到《食品安全学(双语)》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以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食品安全人才。

二、教学方式

(一)案例式教学

食品安全的原理概念相对非常抽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积极收集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案例,寓理论于实际,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保障食品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案例的选择主要考虑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比如,讲到二f英的危害时,学生对口头的描述感触不深,而辅以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二f英中毒前后的照片作为对比,则让学生印象深刻。另外,选择的案例尽量就地取材,选取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的事故案例,其造成的恶果对学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吸引力,学生觉得真实性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于学生自觉地分析、思考相关问题,加深理解,能更好地学以致用。比如,讲到农药残留时,提起了2015年3月份发生的青岛胶州、即墨等地吃西瓜中毒的事件,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实际案例的接触,也为授课增加了趣味性,引导学生课后主动关心、学习、研讨这些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所学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逐步塑造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食品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互换式教学

互换式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师给定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结合教材查阅文献资料,认真消化吸收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细节,制作幻灯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并回答同学提问,最后由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并且在课程结束后评选出一组思路最清晰完整、表现最突出的小组,予以表扬,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所学知识的探究精神[2]。例如,对于“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安全性”和“非热力杀菌食品的安全性”这两章的内容我们选择让学生进行讲解,给学生们分组,每组讲解一种包装材料或一种非热力杀菌技术,教师设定一定的问题给予引导,如某种包装材料或非热力杀菌技术目前主要有哪些应用?安全性问题主要有哪些?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等等。对于要讲解的重点内容,要求双语显示。建议学生除了要自学教材上指定的内容外,推荐他们去图书馆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互换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查阅并吸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探索,不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调研式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程中一些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引入“调研式教学方法”,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设计调查方案及中英文调查表,走出教室去调研、分析。比如,在讲食源性疾病以前,让学生首先对周围的人(包括留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是否患过食源性疾病?如何处理的?具体什么原因导致的?患病季节?等等,并填写调查表。在讲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以前,让学生去附近的大型超市调查目前国内外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各种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哪些食品?等等。在讲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安全性以前,让学生去附近的大超市调查目前国内外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都有哪些?不同的食品主要采用何种包装?等等。最后让每组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让每组的学生代表用中英文展示并解说其调查结果。通过各种调查,学生脱离书本走入生活,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感性认识及兴趣,也学到了一些实践经验,最后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英文问题的形式引出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主动寻找答案,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当讲到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早上喝包牛奶,吃个蛋黄派,再吃根火腿肠,请大家估计下你早上吃了多少种食品添加剂?经学生一番议论后,笔者告诉学生,早饭吃下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多达二十多种。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关注起食品添加剂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

(五)辩论式教学

辩论课堂主要由教师针对一些有争议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如食品中是否应该添加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问题,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组织辩论赛。教学的步骤主要是根据选择的不同论点,安排学生查找国内外相关资料,阅读中英文文献,找到支持观点的证据,最后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老师根据学生现场表现和提交的辩论材料给予合理评价,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辩论给予必要的点拨,并做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深化所学的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方法中设置的论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训练批判性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同一观点成员间合作完成辩题任务,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科普宣传

消费者由于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对食品安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健康会产生潜在危害。通过该课程学习,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科学认识食品安全。课程将要结束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本中英文食品安全科普小册子,发给周围的人。在节假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用所学知识为群众提供帮助,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在科普宣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会从道德、专业和法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为食品安全工作培养出诚信懂法的专业人才[3]。

(七)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方案要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课程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制作PPT讲稿、调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获得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对课程成绩予以综合评判。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能够督促学生积极发现,注重积累,又培养其独立的见解,为学生各方面综合发展提供机会。

三、结语

笔者通过结合这几种新型教学方法进行《食品安全学(双语)》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并且发现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愿意主动查阅资料,参与讨论时思维活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锻炼。食品安全学是一门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技巧,多方位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夯实该门课程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魏益民,潘家荣,郭波莉.食品安全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9,6.

[2]裴颖.对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42-42.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篇5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新乡市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此次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迅速成立以主管局长为组长,相关二级机构及各县区一把手为成员的宣传领导小组,负责宣传周活动的具体实施。召开有关餐饮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会上由卫生监督人员对《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进行讲解宣传,会议要求宣传日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主要街道的宾馆和较大的饭店,在门前悬挂宣传横幅和制作宣传展版。撰写食品安全知识科普稿件,利用新闻媒体播放宣传有关餐饮安全知识等形式,扩大宣传面,营造食品安全舆论氛围。

二、形式多样,重点突出

宣传活动以“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为主题,以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等为主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围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社会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及工作成效。

(一)开展法律“四进”活动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法律“四进”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多种途径,面向社会公众、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新闻工作者、学生群体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6月13日市新乡市《食品安全法》宣传启动日,市卫生局组织市、区两级卫生监督机构在新乡市人民公园东门启动《食品安全法》宣传周活动。宣传会场各单位精心制作的宣传板块和宣传条幅引来行人纷纷驻足浏览,设立的咨询台前,更是人头攒动、热闹异常。市卫监所的展台前,过往的行人被数十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展板及数百种假冒伪劣食品所吸引,不停地围上观看、询问。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宣传食品科学知识,解答疑问,并现场采取知识讲座,现场专家咨询、免费发放卫生知识宣传材料、受理群众投诉等形式,向群众宣传《食品安全法》。新乡市四大班子、卫生局、药监局等领导亲临宣传活动现场指导工作。新乡日报社、新乡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次宣传活动给予了报道。

宣传周期间,市区大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如大型商场、超市、酒店、宾馆均在企业门前悬挂食品安全宣传横幅,在单位内部设立食品卫生安全专栏或展板,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各县(市)区在主干道的较大餐饮单位门前悬挂“关爱生命,关注食品安全”等宣传食品安全的标语口号,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注重发挥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食品安全法》。针对近期群众关心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在新乡日报上刊登了新乡市卫生局出台严厉打击餐饮服务环节违法添加行为,确保餐桌食品安全的十项措施。

据统计,此次宣传周活动,我市共出动人员475人次,电视媒体宣传报道16次,开展讲座17次,悬挂横幅73条,制作宣传版面49块,发放宣传资料12385份,现场咨询活动402次,接受咨询人数5810人次,受理举报投诉案件2例,解决或反馈1例。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认知现状;调查;对

食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更高,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国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贸易繁荣的重要因素[2]。为了解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程度、消费状况以及生活方式,我们在兰州市五区进行了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抽样调查的实践活动。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的70个社区的居民700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对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严格的有效筛选,调查兰州市五区居民食品安全认知的现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资料

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收回571份,回收率81.57%;有效470份,有效率82.31%。调查470名居民中,其中30岁以下156人(占33.19%),30~50岁176人(37.45%),50岁以上128人(27.23%),年龄不详10人(2.13%)。学历状况:硕士以上(含硕士)13人(占2.76%),大专及以上130人(27.66%),中学257人(54.68%),小学47人(10.00%)。目前从事的职业:学生99人(占21.06%),工人92人(19.57%),个体户31人(6.61%),教师18人(3.83%),自由职业90人(19.15%),其他职业140人(29.78%)。

2.2居民的食品安全法制意识

居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如下:完全了解66人,占14.04%;基本了解94人,占20.00%;知道一点124人,占26.38%;不知道186人,占39.58%。

2.3居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

调查显示,居民获取食品安全知识途径依次为:电视广播189人,占40.21%;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155人,占32.98%;靠购买经验88人,占18.72%;网络36人,占7.66%;相关知识讲座20人,占4.26%。

2.4食品添加剂的认同情况

居民对食品添加剂有不同看法,一半人认为“无所谓”,超过1/3的人认为食品中“根本就不应该加添加剂”。见表1。

2.5居民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这次调查显示,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最担心的问题为有毒有害物质高残留问题(占38.73%),担心相对较少的是生产商用了转基因食材却在标签上不予说明(占7.45%)。见表2。调查同时显示,有159名(33.83%)被访者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过期食品仍在销售”,有114名(24.26%)被访者选择的是“没有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假冒知名品牌”。

2.6对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原因的认识

调查显示,居民认为食品安全会出问题的环节依次为:生产加工(227人,占48.30%);餐饮消费(135人,占28.72%);种植养殖(69人,占14.68%);批发零售(39人,占8.30%)。对食品安全隐患原因的认知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利益熏心(152人,占32.34%);执法部门对违规企业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147人,占31.27%);主管部门职责不明,监管不力(78人,占16.60%);消费者假冒伪劣鉴别能力不高(65人,占13.83%);相关法律不健全(16人,占3.40%);事情没那么严重,是媒体炒作出来的(12人,占2.55%)。

2.7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措施

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民众拟采取的措施依次为:没什么大的影响就算(136人,占28.94%);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占95人,占20.21%);法律途径解决(72人,占15.32%);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71人,占15.11%);与生产经营者协商(66人,占14.04%);没能解决(30人,占6.38%)。

2.8居民最常去购买食品的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该市居民常去购买食品的场所居第一的是超市,有224人(占47.65%),其次为商场(19.85%)。另有约40%的居民一般选择集贸市场、食杂店、小摊点、食品连锁店等进行消费,而食杂店、小摊点的饮食卫生缺乏安全保障。

3讨论

本次被调查的居民中,仅有45.32%(213/470)的居民比较重视食品卫生。这可能与本次调查人群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30.42%,大约70%的人群文化程度属中低下水平有关。相对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亦较高,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对食品卫生重要性认识较为薄弱,且遭遇食品安全事故时的维权意识也不是很强烈。因此,应加强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该市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在调查中,发现居民有73.19%(344/470)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这为今后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食品监管部门、社区三者可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一些饮食安全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定期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赴社区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3]。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技术标准大多标龄长、更新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4]。由调查结果可得出,居民最为担心的问题是有毒有害物质的高残留问题、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问题。所以,监督管理部门食品监管中应着重加强对这两种物质的监管力度。调查对象认为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是生产加工环节和餐饮消费环节,提示政府部门需加大对食品加工和餐饮消费这两个环节的整治力度。综合具体实际,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超市、农贸市场、食品店、食品摊贩的整治,突出抓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粮肉蔬菜水果等日常食品的安全,严把食品进货关、贮藏关、销售关,依法经营合格食品[5]。不断改善基础条件设施,着力解决居民担忧的以次充好、食品过期变质等食品安全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可得出,当遭遇食品安全事故时,仍有25.74%(121/470)的人自认倒霉,不采取任何维权措施,其他居民表示视具体情况而定。由此可见,居民的维权意识薄弱,这除了缺乏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外,还与投诉得不到及时处理等因素有关。所以食品监管部门及消费者协会应加强居民维权意识,努力引导居民做好维权工作。调查显示,居民遭遇的食品问题主要是过期食品仍在销售等问题。过期食品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损害,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措施提高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消费习惯是指消费者经常性的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6]。从调查结果可分析出,居民的消费习惯仍有待加强,仅有61.79%(290/470)的被调查者选择较为正规的场所进行食品消费。食杂店、小摊点的饮食卫生缺乏安全保障,有些摊点甚至连相关的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证都未办理齐全,这些问题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隐患。政府监管部门应积极做好居民的食品消费观念引导工作,加强对超市、商场等主要消费场所的查处强度。

综上所述,兰州市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较低,在遭遇食品安全事故时的维权意识较为淡薄。只有努力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食品安全队伍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升居民食品安全认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者:王晶 胡本祥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韩希军,董玉.关于对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药事,2010,29(2):72-74.

[2]张慕洁,陈蔚,吴明,等.信息技术为食品药品安全保驾护航[J].上海信息化,2009(12):53-55.

[3]史根生,张卫民,刘亦表,等.广东、吉林、四川、湖北四省居民食品安全教育前后知信的比较[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6):532-534.

[4]高敏.食品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4):9-10.

[5]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4):8-10.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众风险感知;风险沟通

中图分类号:F74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染色馒头、塑化剂风波等等,这些食品安全事故无不牵动公众神经。食品安全话题已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公共议题。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铺天盖地,人们质疑政府监管力度不严,谴责商家唯利是图,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越来越高。公众要求获得知情权,采取维护食品安全行动,甚至引发社会骚动,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公众作为食品消费的主体,他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程度对化解食品安全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公众是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面临的风险呢?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是什么?如何针对公众的风险感知采取有效的风险沟通策略呢?这是研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解析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入手,把信息来源、流动渠道与放大的风险“信号”联系起来,提出政府、媒体、公众自身采取风险沟通策略的建议,旨在降低公众风险感知、缩小危害程度,恢复正常状态,对今后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食品安全事件公众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频发的危机事件引起不少学者和公众对风险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在这种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倍受瞩目。为什么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造成恐慌心理呢?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感知的过程。感知过程是人类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信号传递等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认知等心理过程。感知过程主要分为一般感知和风险感知两种过程,当人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便形成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判断、评价、态度和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感知过程是个人和社会沟通的产物,这一过程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1.自身特征。自身特征包括个体的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与评价,信任水平等。在知识水平方面,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专业知识了解的比较全面,他能客观地感知事件结果,辩证的看待和评价风险事件造成影响以及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还有,在认知上,个人的感知、思维等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出现偏差。公众风险偏差来源于专家科学的风险评估与自身价值观的风险评估的差异。公众对生产企业和政府的信任水平也会影响其对食品安全感知程度。研究发现,韩国公众对政府的卫生检查结果不信任,对食品制造商和消费者保护机构信任度低,会提高公众的风险感知,引起公众恐慌(Meera Kim,2003),可见,信任水平对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非常重要。

2.主观规范。主观规范包括了家庭、参照群体、社会团体等行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对个人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带来的外部影响力。Hornibrook,McCarthy& Fearne(2005)通过对牛肉市场的研究,对各种信息源的信息按重要性进行排序,首先是过去经历、家人和朋友推荐,其次是质量保证信号、包装、店员推荐、商品标识,最后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等,该研究认为消费者主导的信息最重要,厂商主导的信息其次,政府和媒体主导的信息最差。这可能对政府、媒体的不信任有关。

3.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包括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政府采取的监管措施等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其中,政府措施是影响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公众认为风险事件容易得到政府的控制,风险感知就会降低。Brewer and Rojas(2008)对美国消费者的研究发现,公众认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措施越是有力,越是容易相信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评定的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从而越是放心食用。由此表明,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有效性影响公众风险感知与购买行为。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放大与风险沟通

为什么有些相对较小的风险或事件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呢?这就是风险的社会放大。风险社会放大理论认为风险事件与社会、文化、政治、心理等相互作用,它可以放大或缩小某个事件所形成的风险和潜在威胁,其所产生的作用不仅是事件本身特征所决定的,也是由公众风险感知以及其它机构和群体的反应所决定的。提出风险社会放大理论的目的是解释风险感知和风险沟通的动态变化过程。风险信息经过风险符合传递给个体和社会放大站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增加或减少风险信息容量,并突出信息的某些方面,使得公众风险感知发生变化。其中个体放大站,如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信任等因素影响着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社会放大站如政府、媒体、专家等会影响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说明了风险感知在风险沟通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风险事件的属性是通过风险符号来描述的,采取何种沟通方式将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变化。风险沟通最初致力于调和政府、企业界、科学界和公众之间关于风险问题日益激化的矛盾,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一种新的伙伴和对话关系形成。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简单的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借助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此观点更多强调的是单向沟通,在社会民主化的发展下,双向沟通是必然趋势,这也给政府和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没有采用风险沟通策略去应对,恐怕又会引发一场新的危机。可见,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社会放大与风险沟通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四、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沟通策略

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风险感知会受到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风险信息的传播在所难免,而风险沟通是一条转危为安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降低风险感知可以从风险沟通策略着手,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自身、新闻媒介、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进行风险沟通,才能有效地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增加政府公信力。

1.公众自身沟通策略分析。公众可以通过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或者其他社会因素的信息传播和解释等能力来辨别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感知。知识水平的匮乏和个人辨别能力的不足使得公众加大了风险感知,造成盲从和恐慌。人们比较迷信专家,只要是专家声称可以解决的风险一般不会引起公众恐慌,但是当专家声称事件不明原因、可能存在未知风险时,公众的风险感知提高。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不同专家充斥不同的声音,公众无法对风险信息加工选择,模糊混乱,公众对信息产生疑虑,觉得风险超出自己辨别能力,加大了风险感知,就会被错误信息误导,出现非理智行为。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知识了解的较为全面,客观的选择风险信息,就能理智看待和评价食品安全风险事件对社会和自身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理性的行为反应。因此,除了加强个人科学素养和知识文化水平,培育风险意识和参与科普活动外,还需完善公众风险辨别理解力,纠正错误的风险信息,这样才能从容理智地应对风险。

2.媒体信息沟通策略分析。媒体是当代社会的主要信息媒介,它可以提高社会能见度,让公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获得风险信息并寻求对策。媒体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过度报道与公众的积极关注会产生快速的风险社会放大效应,严重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过度报道、传播不完整或是混淆事实,公众在对风险加工过程别关注致命风险信号导致公众理解偏差,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无处不在,个人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错觉,使得人人自危,风险放大,甚至产生次生危机,如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香港澳门奶粉抢购风,海外奶粉代购风为主要表现。媒体可以建构风险、掩盖风险,还可以解释风险。媒体传播适度的风险信息,并解释信息,可以引导公众减少恐慌,提高风险承受能力,降低风险感知。因此,媒体沟通的方式对风险感知的放大与减小具有重要作用。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公众理解并解释风险信息。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前可以与专家学者合作,告知风险的相关信息;在危机爆发期,注重传递公众如何保护自己免受风险之害的信息,听取公众风险和安全诉求;在危机发生之后,把宣传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

3.政府风险沟通策略分析。政府公信力是遏制风险社会放大效应的有效手段。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政府只有采取质量保障、监管措施、建立信息透明机制的风险沟通策略,才能重塑公共威信,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携手人民群众,共同应对当前危机。首先,政府应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细化食品行业标准,把监管细节贯穿到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定期抽检食品,对问题企业进行处罚并曝光企业名单、产品目录,向公众提供详细的食品检测情况。此外,还需建立信息透明机制,它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恢复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的重要手段。如果政府沟通不及时、不到位,信息传递不顺畅,公众知情权受到限制,就会提高风险感知。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食品质量监控数据库,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正式渠道及时、系统的向公众公布数据,客观报告最新出现的情况。并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公众除了可以随时查询相关信息外,还可以提出疑问,政府相关人员需要及时给予答复,使公众充分了解情况,形成良好互动,体现了对公众需求的政治回应。同时欢迎群众举报,共同参与,协助解决与风险有关的冲突,并逐步恢复对政府信心。

参考文献:

[1] Meera Kim,Hyochumg Kim. Consumer attitudes and accepta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Korea, Consumer Sciences incorporating Home Economics[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2003(12):701-712.

[2] Hornibrook S A, McCarthy M, 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 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10): 701-715

[3] Brewer M S, Rojas M.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issues in food safety[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08(28): 1-22.

[4]张乐.食品安全与健康恐慌: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探析[J].汕头大学学报,2008(6):67-71.

[5]高旭,张圣柱,杨国梁,多英全.风险沟通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5):148-152.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篇8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内容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16-03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多样化。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食品生产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是食品工业的灵魂。因此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学好食品添加剂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品添加剂》课程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涉及到食品加工的各个领域,而且与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微生物学、化学等其他专业课程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体现,是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好多高校,《食品添加剂》课程一般只有30学时左右,课时少,知识点多,各知识点之间关联性不强,缺乏实验环节,学生没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感觉内容很零散,而且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太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将食品添加剂理论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合理融合、经心组织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实践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对提高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至关重要。

一、教学内容改革

1.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工艺学内容相融合进行教学。《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研究添加剂的来源、种类、理化性质、安全性以及在各类食品中的规范使用,虽然应用性比较强,但实践教学很缺乏;而《食品工艺学》是研究食品资源利用、生产和贮运的各种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生产和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种类繁多、食用方便的食品学科,其理论与实践教学有很好结合。多年的教学结果表明,大多数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比较喜欢《食品工艺学》课程。食品添加剂的直接应用对象是食品,只有应用到食品中才能体现出其特有的功能特性。因此我们将《食品工艺学》作为《食品添加剂》研究对象的载体,在讲每一类以及其中的典型代表时,都需要列举一些他们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防腐剂、色素、香精、调味剂等章节引入饮料的配制工艺,在抗氧化剂、乳化剂、增稠剂等章节引入香肠、冰淇淋的加工工艺,在增稠剂一节中涉及果冻的加工,在凝固剂一章涉及豆腐的加工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2.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知识相融合进行教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目前是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添加物,其安全性自然备受消费者关注。特别是近些年,由于食品添加剂的不规范使用(包括超范围、超量使用)和非食用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造成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了一定的误解,认为食品添加剂是影响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谈添加剂色变,对食品添加剂缺乏一个理性的、正确的认识。鉴于此,在将添加剂的安全性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就要引入一些食品安全案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的选择最好要选择一些热点问题如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等使学生首先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产生关注,然后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明白不是加到食品中的物质就叫食品添加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是由非法使用一些非食品添加剂所引起。接下来引入食品添加剂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其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来进行,一旦使用超过了限量标准就可能导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如亚硝酸钠,属于中等毒性,但是现在一直用于各种肉制品,因为其在赋予肉制品良好的色泽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腐、抗氧化、改善风味的作用,一举夺得,很少有其他添加剂能取代它同时发挥这些功能,所以一直没有被取消,但是要求使用者严格控制用量。关于如何才能安全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那就还要在教学内容中补充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增强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以及食品相关法律意识。

3.将食品添加剂与相关化学知识相融合进行教学。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是学生学习食品添加剂的一个难点。因为添加剂的作用与它的化学结构与性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从化学结构和性质上认识了添加剂,才能更好掌握它们的作用原理以及一些使用注意事项。如多酚类抗氧化剂,由于结构上含有酚羟基,可以与氧化体系里的活性氧自由基反应,从而起到很好的抗氧化作用;食品乳化剂,在结构上至少含有一个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这样才能把两相不同的溶液混合在一起;食品发色剂,从化学结构上本身含有一些发色基团,但是这些基团还要与助色剂的助色基团作用才可以发色等等。因此,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内容就必须在教学的时候准备相关方面的一些化学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

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前沿性,补充完善教学内容。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应在保证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框架不变、主要内容稳定的基础上,及时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等充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丰富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发展最前沿的动态。除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等内容外,在食品添加剂课程在教学中,还要融入一些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对这些法律、法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因为,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会不断有新的食品添加剂被开发出来,同时原有的添加剂的用量及使用范围亦在不断变化。对于这些新增及发生变化的食品添加剂,卫生部都会及时通过公告出来,食品添加剂任课教师,要及时地收集这些信息,在课上讲给学生。对于这些变化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及时把握食品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如,现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要用最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取代《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并且在授课内容中体现标准变化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家标准的理解。

二、教学实践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食品添加剂使用和检测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在食品工厂的综合生产实习奠定基础。然而,目前的好多院校只开设食品添加剂理论课,实验课开设很少,或根本不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一定比例的实验课是非常必要的。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必要环节;涵盖多个知识点、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的中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一种果蔬汁饮料制作的实验,该实验可以将食品添加剂里面的着色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防腐剂、增稠剂、乳化剂、香精香料等多个知识点融入其中,同时还应用了食品工艺学饮料加工的基本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课堂组织学生实验外,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实践还应该走出课堂,在生活和生产中寻找和发现“问题”。例如,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课外的“食品添加剂市场调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走进超市调查记录不同类食品里边所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及用量,然后分析它们在食品中的作用以及是否符合相关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直接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如带领学生去一些知名的饮料加工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等参观学习。在生产现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生产情况,对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法规和执行情况等,以及企业面临的问题等进行讲解。这样不但可以开阔眼界,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与掌握最前沿食品添加剂相关信息的专业人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现场的参观学习与实习,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难题,同时可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小结

上一篇:茶艺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