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管理可视化范文

时间:2024-01-02 17:01:06

不动产管理可视化

不动产管理可视化篇1

关键词:可视化管理;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成本管控

在煤炭企业的复杂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成本管理体制上还是存在着不少的漏洞,为此,煤炭企业现阶段迫切需要能够在成本管理和方法上寻求创新,从而实现煤炭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为此,需要在各个煤矿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科学化地规划,煤炭企业之间形成各不相干的局面,从而造成煤炭资源的信息难以进行有效共享,数据传输上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如何将现有的系统有效集成,从而使得煤矿企业的信息系统难以沟通,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为了煤炭企业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可视化管理作为当前的管理学科上的前言,可视化管理是一种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并且通过系统集成的可视化软件加强煤炭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够对煤炭企业管理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并且采取高效的传输方式和智能化的处理方式,将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并且通过信息本身或者是隐藏的信息进行最为直观的展现出来,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上损耗,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管理上的效率,从而可以帮助煤炭企业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不断降低管理风险和成本管理的目标,最终实现管理模式上的革新和企业管理组织上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

巧妙地运用可视化技术,可以在综合集成系统中实现各个管理系统的相互连接和支撑,同时还能够有效启动安全应急联动措施和智能化安全生产管理,这些都是对可视化模式的创新和管理上的目标所在。通过对可视化系统信息的处理,可以将其分为采集层和整合层以及表达层,采集层主要是负责信息的实时接收,整合层进行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和挖掘,表达层主要是负责信息结果的整合,并对每个环节进行组合,详细对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进行审核和监督。

一、煤炭企业信息可视化管理的现状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从而使得经济成本信息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开发信息整合系统。也没有在煤炭企业的角度上进行总体规划,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能够不断加强对于传统的煤炭加工制造业之间形成可视化的信息管理通道,但是,各个煤炭信息部门数据存储上是相互孤立的,造成信息上在不同部门存储数据的异常,影响煤炭企业的信息收集。

(二)信息系统的收集上缺乏实时性。目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管理系统上的数据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手工录入,所以,针对我国煤炭企业数据上无法形成良好的动态查收和实时查看各种生产经营信息。这就造成在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无法与生产数据取得相关的联系,造成一定程度上影响煤炭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根据基础上的数据报表很少得到体现。

(三)信息系统的智能程度低。煤炭企业的传统的信息系统很难对各种生产数据做出反应,部分上的信息集成系统成为了一个不仅仅是进行各种业务的工具,更是体现了一种及时记录信息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看,由于失去了信息系统的本应该具备的应急指挥和经营决策等各种功能。由于在传统的系统上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没有建立各种管理对象之间的有效关系,就是在真正遇到实际情况时,系统上还是无法给出相关的决策和建议。

(四)信息系统的可视化程度低,并且对于煤炭企业的经济信息缺乏相应的动态性。相比之前的管理系统,可视化管理系统是能够将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并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展示,或者说是以数据图表的形式来展现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显示出来的各种数据。系统可视化程度上虽然说是比较低,但是要在为数不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引进图形管理的方法,但是煤炭企业所使用的图形基本上都是静态的数据模拟图,没有能够与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地信息交流,从而无法有效地显示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情况。

二、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信息管理

相对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来说,以资源主导型为主要的投入要素在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在成本构成和核算和成本控制上拥有自身的特点。

在成本构成信息方面,通过综合煤炭信息经营活动的外部需求,不断整合煤炭资源成本管理和煤炭开发成本以及煤炭安全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等等各个方面组成。煤炭企业在原有的煤炭开采和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这就体现在煤炭企业生产环节上过多,也同样也是煤炭企业生产成本构成上过于复杂,而且是成本控制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煤炭企业的成本开发在近些年以来也是不断增长,这样对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核算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煤炭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管理控制

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上涉及生产和管理上的各个环节,可以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各个生产活动细节,一般而言,煤炭信息集成可以分为综合自动化和工程信息数字系统和管理化的系统。

综合自动化的管理系统。综合管理自动化管理是通过连接物联网进行信息接收,从而实现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远程监控和监测生产活动,综合自动化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煤炭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是洗选而活供电以及安全、采煤和排水、提升以及人员的相关定位等。通过建立一整套的信息收集系统,可以有效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煤炭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其中综合自动化系统包括人员的定位系统和井下主排水监控系统,不断提升煤炭企业生产监控系统。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可视化虚拟技术以及GPS技术等进行监控,利用相关的图像、二维以及三维图形和动画将煤矿区的各种数据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幅动态的数据分析图,从中就具体包括是煤岩识别系统和矿山地理信息监控系统和网格化定位系统和三维可视化系统,从而实现煤炭企业相关的生产管理系统的虚拟现实系统。

(二)管理信息化系统体系的建立

管理的信息化是可以将煤炭企业的各种管理成本信息有效地展现出来,而对于管理的信息化是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两者之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能够通过科学化的管理企业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本进行预算和评估,从而可以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地划分,并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其中主要包括是生产管理系统和人事调动系统和后勤、经营等各个方面的系统。这些系统可以说是相互联系的,也可以说是相互之间演化的过程。尤其是对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管理对煤炭企业的各项资金投入能够进行有效监管,而工程数字化系统是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些对构成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中可视化管理上的创新实践内容。

三、结语

可视化管理是一种能够促使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能够促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更加直观,能够有效的针对管理上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能够形成一整套的可视化管理体制,并能够实现煤矿企业管理内部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传输海量资料的同时,还能够为煤炭企业提供统一的企业级的数据管理平台,建成一整套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和工程数字化系统和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模型,这样对于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管理效益上都是很多帮助的,从而可以实现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章禄,刘屹. 面向可视化的煤炭企业“露靶”成本分析模型[J]. 煤矿机械. 2013(02).

不动产管理可视化篇2

管理创新就是形成创造性的管理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管理实践的过程,是对管理本身的改革。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创新是管理创新在广播电视媒介中的运用,它不是单方面的、一次性的,而是整个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它包括管理理念体系、管理运行体系两个基本方面的创新。本文将着重探讨管理运行体系的创新。

管理运行体系是指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的管理制度、规范、组织及其作业方式等。它与管理理念体系密切相联,管理理念体系是管理运行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基础,而管理运行体系是在管理理念指导和控制下的具体实践。

我们将从制度层面、生产与经营层面说明广播电视媒介管理运行体系创新中的管理运行体系。制度层面是宏观管理问题,生产与经营层面为微观管理活动。

一、管理运行体系中制度层面的创新

我国的制度变迁过程与欧美各国进行的放松管制(de-regulation)或重新管制(re-regulation)是同时发生于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的。今天,这种改制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在增加。

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制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这样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它的变迁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变迁的可能性在于:一是整个社会制度的系统性变迁为其提供了社会大环境和时机;二是市场经济制度带来的观念的变革为其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三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业、媒介业等的变革也为其变迁提供了实践条件。变迁的必要性在于:一是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的计划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必将与其他媒介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信息业的进步密切相关,因此,只有主动变革、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地位和实力。

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是要抓住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障碍,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改革。

第一,转换观念。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相当的阻力是来自观念。因此,我们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和改革成本。我们要转换的观念有很多,核心在于广播电视媒介活动是否可以市场化、产业化。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并非所有的科学、文化等活动都不能实现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也并非所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都必须由政府直接举办。

第二,政事分开。长期以来,党政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这已经成为改革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也是这种功能、性质不分的结果。要将政府机构与事业组织分开,必须在职责、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以及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展开。

第三,人员分流。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存在单位扩大化、福利化的严重弊端,冗员众多,因人设事,能上不能下。因此,要在观念上树立人员的流动观,实践中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市场。

第四,培育市场。加快广播电视媒介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同时配套建设与之相关的其他市场,如节目、人才、设备等各种市场。另外,拓宽服务面向及内容,扩大经营范围。还要引导受众更多地投资消费广播电视媒介产品与服务。

第五,财政对策。国家给予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创收”、“经营”等多种措施,也给予必要的财政拨款。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财政政策会有较大的调整。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必须学习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本经营,增加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回顾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这些年的改革过程和实践,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体制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走向:

第一,政府部门的职能将进一步转换。

我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包括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国家政府部门统包供给、统一所有、统一经营,国家同时承担各项“事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与职能,造成国家事业职能扩大化和政事不分的局面。这种体制的弊端是一方面国家包办的事业过多;另一方面,国家事业单位成为政府机关的附属物,缺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动力、活力与压力,事业生产服务效率低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改革这种传统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国家的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状况,二是实行政事分开,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事业制度。

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

(1)调整、收缩和转换现有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首先是调整与收缩,即改变政府部门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广播电视立法、制定有关产业的政策、强化广播电视市场的宏观管理来行使自己的职能。其次,在改革进一步深化之后,转换政府部门职能,逐步使广播电视媒介组织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这样既简化了政府管理部门,明确了其进行社会管理、行业管理、法制管理和监审管理的基本职能,又放开了广播电视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手脚,使它们能在行业发展、产业发展中适应市场,自我约束,自我壮大,自我发展。

通过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实行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相分离,重新划定、调整和规范政府与事业、企业、组织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切实转换国家政府部门管理角色与职能,建立现代事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宏观管理手段将体系化,科学化。

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手段就是单一的行政手段。依靠行政命令、行政文件、行政规章、行政处罚等各种行政手段管理如此庞大的广播电视体系,现在已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变化的广播电视媒介系统内部以及整个媒介业的改革。

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除了常见的行政手段外,还有法律手段、市场调控手段等等。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宏观管理手段体系,其中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建立完善市场调控体系、规范优化产业竞争体系是急需进行的。

(1)建立健全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法制体系。

市场经济不是人治经济,而是法治经济。目前,我国有关广播电视的法律法规数量少,内容包含面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距离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不少领域还是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因此,广播电视媒介管理需要在法治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完备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指以《广播电视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骨干,以部门行政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系统而完善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要坚持引导性、前瞻性、公平性、强制性、惩戒性的特色。这样,这一体系才是科学的、成熟的。

依法管理的制度是指建立保证立法、执法、普法和法律监督统一的体制。系统立法是根本,严格执法是关键,普法教育是基础,法律监督是保证。

(2)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媒介市场调控体系

在国家广播电视法制体系建立健全的前提下,我们急需遵循广播电视媒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培养壮大广播电视媒介市场,加大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中市场的调控力度。

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市场调控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各种广播电视媒介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这是市场调控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资金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与流动的基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仅靠国家拨款、行政手段等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要。因而,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扩大融资渠道,为广播电视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动力。

节目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形成节目市场,完善节目交易制度,优胜劣汰,保证节目投资、生产、使用的有效性。市场调节还可以生成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节目制作市场。这是广播电视媒介制播分离发展所必需的。

频率、频道的调整、更新、整合也需由市场调控。市场通过受众收听、收视指标反映出频率、频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势频率、频道在市场上发展壮大,劣势频率、频道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调整、更新或整合到优势者那里。这已被当前的实践所证明。

市场还可以调控人力资源的流动。下一阶段广播电视媒介竞争越来越从节目竞争走向人力资源的竞争。市场上将会形成人力资源交流的场所,即人才市场,广播电视媒介自身也会利用市场手段来获取优秀人才。

在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媒介市场调控体系的同时,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表现在广播电视市场有明确的竞争主体,即各级各类电台、电视台;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有比较完善的市场法规;具备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3)规范优化产业竞争体系在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依法管理下,在统一、开放的广播电视市场乃至更大的媒介市场和信息业市场上,广播电视媒介业需参与到公平、激烈的产业竞争中。

这种产业竞争本身也可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其实,它也是市场调控体系的一种。这种产业竞争必须在规范的市场上进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它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体系和成熟的市场体系上的。在广播电视媒介业以及其他媒介业和信息产业仍然不发达,甚至还处在兴起阶段,就一味地任其自然,放任自流,自由竞争,其结果必然是消极的多于积极的。

从长远看,产业竞争对广播电视媒介业发展的宏观影响还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产业竞争可以优化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结构。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广播电视市场日趋形成,广播电视媒介资源将重新合理配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好的电台、电视台将壮大实力,通过竞争扩大市场占有。两个效益都不足的电台、电视台将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市场,最终被调整、合并为更大的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产业竞争可以壮大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规模。目前,我国以行政区域和行政级别建制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它们沿袭行政机关“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资源分散,缺少合作,不具规模效益,更没有立得住、打得出去的广播电视媒介集团。通过产业竞争,优胜劣汰,打破行政级别与区域的限制,允许广播电视产权市场的存在,允许各形式的本地区和跨地区合作,进而跨国经营,向海外发展。

再一方面,产业竞争迫使广播电视媒介业必须加入信息产业及其竞争中。广播电视媒介业者尤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打开思路,迅速抓住现在的良好时机,搭上信息产业的列车。

二、管理运行体系中生产与经营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中生产与经营层面的变化将会是最快、最明显的,因为它是最基础的广播电视业务活动,也是介入市场最直接的要素。

1.生产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生产活动就是生产节目和利用频率、频道播出节目。这种制与播活动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再加上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内部改革,分流人员、减少部门使得节目的供、需关系进一步紧张。因此,制播分离是有效的机制改革措施。

制播的分离,使得媒介组织与制作组织都会发生相应的深刻变化。

第一,节目生产组织,即制作组织的大量增加使得生产日益社会化、市场化。所谓社会化是指节目将更多地由社会上的各种节目生产组织进行制作,而不再由广播电视媒介组织自己制作,特别是电视剧、娱乐节目、文艺节目、音乐节目、谈话节目等。所谓市场化是指节目成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形成节目交易市场。节目通过竞争,优质优价,被广播电台、电视台选中购得进行播出,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产的社会化打破了节目生产的媒介独家垄断,形成更丰富的节目来源,满足日益增长的节目需要,生产的市场化可以使节目公平交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节目行业的发展,节目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目播出的日益专业化、细分化,以适应受众市场的细分化和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播出节目。

随着受众的成熟,加上各种新媒介的大量进入,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走向根据自己的要求主动选择信息,受众因需求差异而开始分化,出现细分受众市场。广播电视媒介组织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有的放矢占据细分化的受众市场。这样才以自己的特色、专长,以特有的定位在竞争中立足并求得发展。

面对产业市场高度细分化,不论是专业化还是本地化,广播电视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激烈竞争的媒介市场,乃至更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求发展。

2.经营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将日益壮大。通过行业内、本地区,乃至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经营,以资产重组等方式壮大广播电视媒介产业。

第一,联合经营。

所谓联合经营,是指不同媒介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互惠互利为目的,根据一定的协议而达成合作的一种经营方式。参与联合经营的电台或电视台并不是一定独立的企业,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既联合又竞争的关系。众所周知,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杂志,作为大众媒介之一,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而对受众来说,他们获取的是信息,而不在乎是看电视、听广播,还是读报纸杂志。谁能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谁就获得他们的青睐。联合经营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扬长避短,可以产生整合传播的效果。这样,有利于扩大不同媒介的受众范围,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大家都能获利。

第二,组建媒介集团。

从狭义上讲,集团是指以资产或者品牌为纽带而组成的包含两个以上大众媒介组织的传播经营集团。从广义上讲,媒介集团除了媒介自身的经营外,还应该包括相关产业或其他产业,如节目制作等。媒介集团通常会以一个或两个强势媒介组织为核心,或者吸引其他小型媒介组织参与,或者再创办一些相关媒介,或者是控股其他媒介,形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共同进行媒介产业经营。媒介集团将产生规模经营的效益,使得媒介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整合效果,因此,它是将来中国媒介发展的一个趋势。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这种媒介集团,多为报业集团。其成立时还是属于狭义上的媒介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局面基本上没有形成。

就广播电视而言,广播媒介和电视媒介进行合理的整合可产生“广播电视横向一体化”的电子媒介产业集团。

首先,广播电视两种传播媒介在先天上就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都以电波作传输手段,在技术上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成为电子媒介产业集团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其次,广播电视媒介在特性上存在着与报纸媒介鲜明的分野,而广播电视二者在特性上的区别小得多;第三,广播和电视媒介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如电视节目在实际运作中不如广播节目灵活,而广播媒介则很难获得像电视媒介那样广泛的受众覆盖面;第四,一些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之间已经开始了互相的合作与渗透,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合作节目,广播电台承包经营电视节目频道,由于沟通渠道的不畅和利益的区分,二者分别面临了许多实际的困难;第五,广播电视媒介在寻求多元化发展中选择了非常相近的产业,如节目制作、音像出版、技术服务等;第六,在一向与广播电视构成竞争的报纸媒介中,报业集团已经出现,并且已经显示出规模经营的优势,而这种态势无疑将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经营与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能够将双方的资源与优势进行充分的整合,使双方都能够在节目运作、受众范围、广告经营、多种经营方面获得更大的优势、更加充足的资源,它是媒介进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的电子媒介集团也面临许多实际的困难,而最主要的困难在于一体化实现的途径。在规模与实力上,电视媒介远远大于广播媒介,而广播媒介由于技术设备投入小、运作比较简单、需要的人员较少,而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单位效益。二者各有优势,因此,各自在未来的电子媒介集团的地位就有可能成为难以取得统一的焦点问题。

另外,广播电视以电台或电视台为核心,整合与其相关的如节目制作、节目发行、受众调查、录音带或录像带出版发行、广告制作、广告等单位而组成广播电视纵向一体化的电子媒介产业集团。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台或电视台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设备、播出网络、节目制作到广告,几乎都由自身包揽下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并不是每个电台或电视台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这些运作。专业化的分工势在必行,专门从事节目选题、制作和发行的公司将会大量出现。一些小型电台或电视台可能只管播出,而把节目的制作等交给专业节目公司完成。而一些有实力的电台或电视台,能够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节目的制作等工作。除此之外,电台或电视台进行音像出版发行显然比单纯的音像出版公司要有特别的优势,如技术上、宣传上、选题上,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其效益不可估量。

这种广播电视纵向一体化下的媒介集团,其经营节目、音像出版发行或广告制作,与以往那种个体电台或电视台包揽一切的做法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服务对象是所有与之有关的目标媒介,它是建立在对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之上,为的是产业经营上的扩张;后者则是求全,其服务对象可能仅仅局限在自身媒体上,媒介的有效资源不可能充分发挥,因而会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

第三,以媒介业为主体的信息传播产业集团。

无论是联合经营,还是组建媒介集团,两者局限在传播媒介产业这个范围内。随着大众传播媒介业、电信业等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出现信息产业内部的产业重组,即组成涵盖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介业、电信业、网络业、娱乐产业、文化出版产业,乃至体育产业等在内的大型信息传播产业集团。

对我国的电讯、媒介等产业来说,“首要的任务,与其他战略产业一样,不是企业自负盈亏,而是产业重组,整合出与我国已有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核心是克服一个‘散’字。‘散’的结果经常是企业经营范围过窄,规模过小,没有能力参与跨国公司参加的国内市场和国际竞争”,“中国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比起其他产业,‘散’的状况更为严重。产品总量名列前茅,企业规模名列世界后茅,成为我国战略产业迎接挑战的基本障碍。”

总之,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面对新世纪不断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抓住主要的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即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创建良性运行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组织体系,着力优化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构建起面向21世纪的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创新体系。

不动产管理可视化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煤矿企业应用

0引言

煤矿井下生产环境复杂、多变、条件恶劣,煤矿计算机网络是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基础。加快推进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促进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网络化、管理网络化、采购电子化与管理科学化的发展进程。

1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及应用模式

煤炭企业信息化应用方向和重点是综合运用网络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重点解决安全监测信息的集成处理与发布、生产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与集成,构建企业集团综合办公自动化体系等方面。通过信息化集成,实现煤炭企业物流、安全、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使煤炭企业集团在实时数据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和商务流等多方面取得有效的集成和共享。wWW.133229.CoM

2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2.1智能综合调度指挥系统煤矿智能综合调度系统就是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工控自动化及多媒体技术,将安全监测、生产调度的实时数据信息,工业电视的视频图像信息,采、掘、机、运、通生产系统的数据图像信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和传输,构成一个以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调度指挥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煤矿光纤工业电视子系统、数字视频监控子系统、数字式大屏幕投影电视墙子系统、led电子显示屏子系统及综合调度信息查询子系统等组成;将安全生产、煤炭生产过程自动化、煤炭计量等不同类型的监控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几个子系统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与微机网络系统相联接,实现网络系统与大屏幕投影墙显示系统资源共享,提高调度指挥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分布式综合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基于web的生产数据集中管理和可视化调度指挥,提高了行业的调度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实时监测监控各个矿井的安全状况,随时调度指挥生产,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炭企业实现安全、文明、科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基于web的全矿区分布式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对全矿区“一通三防”专项治理建立实时数据模型,通过预警信息网上报警和智能手机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全程、全时段监管。网络的普及,在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力度,提高煤矿安全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通过采用视频服务器和网络摄像机等网络视频设备,可以构建一套数字化、网络化的视频监控系统,同时还可以与现有的安全监测系统有效的集成,形成联动,真正做到“分散监控,集中管理”。现在比较成熟的安全监测系统联网解决方案,是在早期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改造发展成为集环境安全、生产监控、信息管理、网络运用、火灾监测、电网监测、顶板动态监测、主扇风机在线监测等多种子系统为一体的煤矿工业以太网综合监控系统。

2.3基于网络的数据库应用

2.3.1矿业集团级矿图信息管理系统。以统一的数据格式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实现局载网内矿图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分级调用”,完成集团的矿图信息资源整合,为实现矿山安全生产的集中控制与动态决策提供依据。

2.3.2基于web的业务管理系统。如物资供应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计划管理系统、机电设备管理系统、住房公积金及工资管理系统、社保医保管理系统等,可以进一步规范管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2.4矿井生产集控

通过智能接口与井下监测监控系统、矿井自动化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等连接,形成井上/下交互式的多媒体网络,实现矿井生产集控。矿井生产集控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2.4.1通过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人员定位系统以及机车监测和跟踪定位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实时数据监视、采集图像监视和采集数据统计信息检索等功能,畅通井上下信息交换,有效加强安全生产,保证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高效运作。

2.4.2井下车场信集闭系统,采用plc构成的现场网络控制,充分发挥plc远程智能化控制优点,利用人工/自动调度指挥功能、机车闯红灯报警功能、道岔复位及故障自检测功能、模拟盘显示自检功能等,实现井下车场网络化控制和管理,保证机车的安全运行。

2.4.3通过煤位、水位监测系统、井下移动通信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工业电视系统、井下电机车运行监视系统、主副井提升机运行监视系统、皮带运输监控子系统、矿灯智能使用监视系统、供电网络运行监视系统、风机在线监视系统、提升机运行监测系统等计算机网络集成,实现web界面的实时查询/监视/处理,实现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从而提高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

4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效果

4.1为有效调度配置生产要素提供了科学依据信息化网络的应用,使各种生产要素都置于有效的准确掌握之下,为企业能在更大平台上合理优化地配置要素提供了可能。过去只能在一个矿进行配置的要素现在可以扩大到整个集团,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

4.2促进了矿井集约化生产信息系统的应用促进了集约化生产,使煤炭企业能够抓住良好的煤炭市场机遇,加快企业发展,实现煤炭产量大幅度提升。

4.3及时地发现事故隐患由于对事故隐患的发现和处理过程进行了全息的动态监控,使事故隐患的发现更加及时、迅速,事故隐患的处理更加全面、彻底,并使过去不易发现的一些隐患,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4.4推动了矿井安全生产长周期的形成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进行安全监控,提高了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监测系统的应用使企业实现了对“人和物”等安全关键因素的有效监测,对矿井有害气体实现了实时准确全天候监测,对安全事故实现了前馈控制,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为杜绝重大瓦斯事故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矿井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由此推动了集团安全生产长周期的形成。

5结束语

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煤矿企业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日趋明显,煤矿企业向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控制一体化的方向演变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也同时满足煤矿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特点的需要,因此,在煤矿企业建设信息化网络是一种企业发展的需要,以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志先.实用煤矿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出版社.1988.

[2]王平津.煤矿瓦斯安全多级监管中的信息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4(4).

不动产管理可视化篇4

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途径研究 文 章 来源 自 3 e d u教 育网

摘 要:研究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推理法等常用科研方法,论述了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的含义及其重要地位,探讨了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应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推进完善法制建设3条途径来健全和提升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

关键词: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知识产权

广播电视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频信号的传播媒介。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管理是指组织对组织所拥有的人、财、物及其它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过程。基于以上三个概念我们就可以了解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含义,简而言之,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就是国家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领域相关资源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包括相关方针政策和制订、技术标准的制订、广播电视产业基地设施的建设、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表规划的制订等。

1.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一是过分强调“党的喉舌”作用。一直以来我们党都把广播电视媒介定位于“党和人民的喉舌”,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监管措施非常严格,下大力气来保证各级电台、电视台党的喉舌作用。二是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晰。广播电视文化产业所涉及的部门很多,广播电视总局、文化部、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都有对广播电视部门及文化产业进行监督与监管的权力。并且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各管理部门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和职责。三是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属性不清。长久以来,我国广播电视文化部门属于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又积极把广播电视行业当成产业来运作。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单位都面临着拥有事业单位的编制、级别等却实行着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四是管办不分。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我国的各级电台、电视台均由相应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一定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同时我国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又拥有对相应电视台的监管权。 广播电视文化产业是对知识版权保护有很高要求的一个产业。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所做的工作很不到位。例如城市大街上随处可见贩卖盗版电视节目光盘的小商小贩,刚上映的电视节目很快就会被网友上传到相关视频网站上等。除此之外,各电视台娱乐节目想到抄袭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首创电视台的知识版权,例如湖南卫视成功举办“超级女生”选秀节目后,各地电视台蜂拥而上,争相举办此类节目以提高本台的收视率,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相亲节目红火以后,各级电视台也争相举办此类节目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心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导致侵犯知识产的权犯法成本太小;二是多头管理,导致各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而不作为;三是侵犯知识产权查处难度大。如果这一问题不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将会进一步的扰乱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市场,同时会严重打击文化创新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也会以更为“简便”的方式来“创造”文化,最终导致我们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创新的智力支撑,甚至会对我国的文化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1.3 法制建设不完善

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法制建设非常落后,至今为止也没有出台一部专门法律来规范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各利润群体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同时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行为也没有进行法制上的规范,这就导致我国广电总局等部门频发下发通知来规范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这些行政文件或法规并没有很强大的约束力,使广播电视产业各经营主体违反规定的成本太小,从而起不到规范广播电视行业秩序的作用。例如《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规定对违反本规定相关条款的广播电视机构分别给予责任整改、警告或(并)处2-3万元罚款的处罚,处罚由当地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执行。由些可见广播电视机构的违法成本有多少小,2-3万元的罚款成本,一些收视率较高的节日,只需要十几秒钟的广告就可以收回。并且处罚部门是当地广电影视行政管理部门,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地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大都参与到本地电台、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中,为了自身利益,他们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默许电台、电视台来插播广告。

2. 提升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途径

2.1途径一: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中的最大问题,它是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中其它问题的根源,因此要想解决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管理中的问题,创新其管理体制是首要任务。

一是要政治性与文化性并重。目前,我国纸质印刷物和网站建设的举办权已基本放开,传媒业中唯有的电台、电视台的设置权仍由政府主导,可以说“党和人民的喉舌”只剩下广播和电视两种媒介。为了保证先进文化的顺利传播、抵御不良文化的冲击,维护我们党的统治必须保证广播新闻机构的政治性,不能弱化它们“党的喉舌”作用。但是在保证广播电视机构政治性的前提下,也要关注其文化性,让政治和文化并驾齐驱。只有这样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对普通民众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也才能更广泛的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先进文化,才能加强广播电视机构的“喉舌”作用。

二是要解决多头管理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大部制的改革思路,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借此机会尝试运用“大部制”模式来解决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多头管理问题。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是把广播电视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合并,并以此为基础合并文化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成立传媒产业部或传媒产业总局来对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进行专门的规划、领导和监管。

三是要明确广播电视机构的属性。从国外传播业的经验教训来看,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传播组织最终只能被淘汰。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把广播电视行业定位成国有企业更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设置可以尝试两种方式,一是国有独资企业,二是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以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看,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模式最适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要求。简单说来就是把当前属性为事业单位的广播电视机构改制为国有企业,然后进行集团化跨界重组。

四是要实行管办分离。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我国广播电视机构的属性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在现在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动作模式来提升广播电视机构的活力,从而促进广播电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牡丹江传媒集团的内部管理机构很值得借鉴,它的党委会管宣传、董事会管经营、监事会监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能、人员完全分离,既保证了宣传任务,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又不影响传媒按市场规律和传播规律自主运营,不失为我国广播电视实行管办分离、政企分开的典型样式。

2.2途径二: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首先要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打击惩罚力度,大幅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知识产权所属人的维权意识。再次,法院要创新审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模式。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广播电视文化产品的传播不需要物流,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法院审核时间过长,当有审理结果时即使处罚了相关责任人,也不会真正起到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最后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等成立保护知识产权志愿者协会,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做斗争。

2.3途径三:推进完善法制建设

一方面国家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广播电视机构的经营行为,从法律层面对广播电视文化产品的开发、传播、转让、出口、引进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要加大对广播电视机构违法的处罚力度,除了提高罚款外,可以充分运用市场准入制度来约束它们。例如可以规定引进境外电视剧的比例不能超过10%,如果某一电视台某一年度走出了这一比例,要取消其下一年或将来几年内的引进境外电视剧的资格。这样电台、电视台等机构的违法成本会大大增加,必定会起到规范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市场的作用。

不动产管理可视化篇5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根据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部分。在此探讨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关系,参考斯蒂芬•罗宾斯博士的研究,即一个组织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制约一个管理者设计所有管理职能的决策选择。可以说明,企业文化会对企业管理产生影响,促使企业管理职能发生变化。那么,企业文化是如何影响企业管理的呢?

1.企业文化影响计划。

企业所制定的计划通常包含多个变量,如风险度的高低、制作主体人数、管理者参与环境扫描的程度等。而企业文化会对计划包含的这些变量影响,促使所制定的计划有某种程度的风险、某种程度的管理者参与环境扫描等,促使计划以企业文化为基础。

2.企业文化影响组织机构。

企业文化对组织的影响,主要是影响雇员工作中应有的自程度、任务应由个人还是小组完成、部门经理间的相互联系程度等相关方面。如此,组织机构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为目标,有效的落实各项工作,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并且继承和发展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影响企业领导。

企业文化对企业领导的影响,主要是关心雇员日益增长的工作满意度的程度、领导方式、建设性意见等。通过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领导则会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优化、合理落实各项工作,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4.企业文化影响管理控制。

企业管理的有效落实可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企业文化作为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促使企业管理的有效落实,应当基于企业文化来调整和控制雇员控制自身言行、雇员绩效评价、个人预算超支反应情况等方面,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管理控制作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影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注意构建企业文化并积极发展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在开展和落实经营业务的过程中受企业文化影响,为良好传承和发展企业文化,遵照企业文化要求来经营各项业务,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其二,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存在负面作用的企业文化并不罕见。存在负面作用的企业文化是非常容易滋生和蔓延的。因为企业经营不良、经营策略转变、企业领导思想偏差等诸多因素都可能产生具有负面作用的企业文化,其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就会导致企业经营业绩下降。

二、我国钢铁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中存在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文化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对此,以下对我国钢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探究优秀企业文化的塑造做铺垫。

(一)重视生产,忽视人员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钢铁企业为了可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良好发展,不断提高生产指标,相应的企业任务就是完成生产指标。此种情况下,企业将关注点落到生产活动上,对员工提出严格的、苛刻的要求,要求员工有效的落实生产活动,为达到生产指标而努力。基于以上内容,可以确定钢铁企业重视生产、忽视人员。因为生产活动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有效手段,所以企业对生产非常重视,不认为员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利益。此种错误思想的存在,致使员工不能发挥主人翁精神,负责的、主动的、积极的工作,这对企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重视硬件,忽视软件

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钢铁企业一直在价值判断方面存在偏差。重视硬件,忽视软件就是非常具体的表现。钢铁企业领导固有思想的作用下,认为引进生产设备是非常实在的事情,可以提高生产水平,而引进一套企业文化是比较“虚”的事情。所以,目前我国部分钢铁企业在硬件配套设备非常完善,表面看来钢铁企业形象是非常良好的,但事实上钢铁企业因缺少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等软件,显得特别空洞,不利于促进钢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重视过程,忽视结果

传统钢铁企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评价标准不明确,无论是生产标准、还是员工评价标准都十分不明确,这使得钢铁企业在落实生产经营上,对生产过程比较重视,但并不重视生产结果,这很可能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佳而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并且流入到市场中,这将影响钢铁企业的发展。所以,钢铁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忽视生产结果”的情况存在,是企业文化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其会阻碍钢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良好发展。

三、塑造适应钢铁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

综合以上内容的分析,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促进钢铁企业良好发展。那么,如何塑造适应钢铁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呢?

(一)选择适合的有利时机,引入新的企业文化

为了促使钢铁企业塑立优秀的、适合的企业文化,需要选择适合的有利时机,将新的企业文化引入,促使企业员工可以尽快接受企业文化,并逐步被企业文化所影响,为促进钢铁企业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对于引入新的企业文化时机的选择,注意以下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在企业创办之初,将新企业文化引入,这可以使企业文化与企业共同发展,可以使企业文化与企业更好的融合。其二,企业生产力低、利润不足、士气低落及人员流动率较大时,将新的企业文化引入,在适当的调整企业内部,革新和优化企业,改变企业低迷的情况,可以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重要一部分。

(二)迅速转变观念,优化企业文化

在当前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钢铁企业依旧遵照传统思想,固守成规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使钢铁企业被淘汰。为避免此种情况发生,最佳的办法就是迅速转变观念,优化企业文化。具体的做法是:其一,转变价值观的取向。从当前时代特点出发,对市场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比如重视生产的同时重视人员、重视硬件的同时重视软件、重视过程的同时重视结果。通过良好价值观的转变,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且正面的影响员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其二,确立新的理念。在现代化的今天,钢铁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一定要紧随时代步伐。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企业确立新的理念,使钢铁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背景相适应,并渗透中国管理思想精华,使其可以促进钢铁企业良好发展。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当下,塑立优秀的、适应的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予以正面影响,促进钢铁企业良好发展。目前钢铁企业文化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其不能够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对此,笔者建议通过选择适合的有利时机,引入新的企业文化、迅速转变观念,优化企业文化等措施来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此可以使钢铁企业受企业文化影响而良好发展。所以,钢铁企业塑造优秀的、适合的企业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不动产管理可视化篇6

关键词:目标成本管理;价值链;人性化管理

目标成本是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以及既定的价格等生产经营目标制定的,即目标成本=目标收入-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营业成本应控制的限额,或者说事先确定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奋斗目标,以目标成本为依据,通过目标成本的分解、落实、控制和考核等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的管理,以期达到实现企业效益目标,但是,有关目标成本管理的实际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重视成本管理,应用目标成本管理的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改进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制定的目标不够全面

很多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仅仅把目光放在原材料和人工费以及办公费上,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成本考虑的较少,如设备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内部物流、最优订货批量、科学决策等方面,基本上都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然而,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虑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投产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开发设计成本,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等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正是由于观念上的束缚,这些年来,成本管理对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甚微,甚至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妨碍企业发展。

(二)目标成本管理缺乏人性化因素

在我国很多企业当中,实行目标成本管理虽然在制度表面上看不出多大的问题,但是对员工情感和主观能动性方面考虑的太少,很多员工在工作中都是被动接受,缺少尊重,缺少建议权利,缺少岗位创新,从而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实际上,员工在企业生产以及各个环节当中都是起主导作用,只要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业绩才能真正上升,在每个环节当中严格执行目标成本,只能适当降低目标成本。企业生产中员工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各个环节中的生产成本明显升高。

(三)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服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对一个企业乃至于一个班组的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成本也就相对较高。

(四)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和创新;重视科研成果的研究,忽视其向生产力的转化;重视生产经营的组织,忽视岗位创新与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只注重从挖潜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机制使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实际成本难以降低。

(五)忽视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必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却容易陷入下列误区:如管理者较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略对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和后勤成本的控制;重视对构成企业运作流程的一个单项活动进行成本分析,而忽视了把握各项活动之间联系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成本分析的方法过分依赖于会计方法和制度,而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缺乏分析等等。没有从战略高度与全局上来予以考虑。

二、关于企业目标成本管理问题的思考

(一)拓宽目标成本管理的目标包含面

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将目标放在产品的制造成本上,还要注意将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和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的资源耗费等都考虑进去,预测它们的目标利润与目标成本,并制定有关标准。

(二)在目标成本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

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生产以及各个环节当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带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自身解决的。带动起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在管理上完善,建立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施行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自己的未来,尽量将所有的精力都运用到工作中去,积极提出有利建议,并鼓励大家进行岗位创新。

(三)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就是能利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效益。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就是降低了有关的目标成本。同时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最主要是成本的竞争,但在取得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时,成本的竞争就变得次要了。在企业内部吸收先进的技术,多搞些发明和创新,重视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对企业内部能提供发明和创新的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五)注重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分析

注重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实现整个公司的战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不同环节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与分解,使管理人员对产品成本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除了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还要注意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也要多加分析,努力寻找降低目标成本的途径。在目标成本管理上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无论是在人、物等各方面,把整个生产运作当中的成本降到最低,才是真正的全面化的目标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乐艳芬.试谈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变革[J].上海会计,1999,(10).

[2]聂建中.从传统成本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我国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2006,(11).

[3]孙立新,初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探讨[J].商业现代化,2006,(8).

不动产管理可视化篇7

一、目视管理的含义

目视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目的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借以推动自主管理、自我控制。所以目视管理是一种一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也可称之为“看得见的管理”。

1、目视管理的优点:一是目视管理形象直观,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现场管理人员组织指挥生产,实质是在各种信息。操作工人有秩序地进行生产作业,就是接收信息后采取行动的过程。其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认读和识别,简单方便。在有条件的岗位,充分利用视觉信号显示手段,可以迅速而准确地传递信息,无需管理人员现场指挥即可有效地组织生产。

二是目视管理透明度高,便于现场人员互相监督,发挥激励作用

实行目视管理,对生产作业的各种要求可以做到公开化。干什么、怎样干、干多少、什么时间干、在何处干等问题一目了然,这就有利于人们默契配合、互相监督,使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不容易隐藏。这样,目视管理就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作用。

三是目视管理有利于产生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对于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人们往往比较注意从物质技术方面着手,而忽视现场人员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目视管理的长处就在于,它十分重视综合运用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能够比较科学地改善同现场人员视觉感知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使之既符合现代技术要求,又适应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样,就会产生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调动并保护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2、目视管理的内容:一是规章制度与工作标准的公开化。为了维护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保持大工业生产所要求的连续性、比例性和节奏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凡是与现场工人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定额等,都需要公布于众;与岗位工人直接有关的,应分别展示在岗位上,如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图、工艺卡片等,并要始终保持完整、正确和洁净。

二是生产任务与完成情况的图表化。现场是协作劳动的场所,因此,凡是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都应公布于众。计划指标要定期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列表张贴在墙上;实际完成情况也要相应地按期公布,并用作图法,是大家看出各项计划指标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以促使集体和个人都能按质、按量、按期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是与定置管理相结合,实现视觉显示信息的标准化。在定置管理中,为了消除物品混放和误置,必须有完善而准确的信息显示,包括标志线、标志牌和标志色。因此,目视管理在这里便自然而然地与定置管理融为一体,按定置管理的要求,采用清晰的、标准化的信息显示符号,将各种区域、通道,各种辅助工具(如料架、工具箱、工位器具、生活柜等)均应运用标准颜色,不得任意涂抹。

四是生产作业控制手段的形象直观与使用方便化。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作业控制,使每个生产环节,每道工序能严格按照期量标准进行生产,杜绝过量生产、过量储备,要采用与现场工作状况相适应的、简便实用的信息传导信号,以便在后道工序发生故障或由于其他原因停止生产,不需要前道工序供应在制品时,操作人员看到信号,能及时停止投入。

五是物品的码放和运送的数量标准化。物品码放和运送实行标准化,可以充分发挥目视管理的长处。例如,各种物品实行“五五码放”,各类工位器具,包括箱、盒、盘、小车等,均应按规定的标准数量盛装,这样,操作、搬运和检验人员点数时既方便又准确。

六是现场人员着装的统一化与实行挂牌制度。现场人员的着装不仅起劳动保护的作用,在生产条件下,也是正规化、标准化的内容之一。它可以体现职工队伍的优良素养,显示企业内部不同单位、工种和职务之间的区别,因而还具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使人产生归属感、荣誉感、责任心等,对于组织指挥生产,也可创造一定的方便条件。

挂牌制度包括单位挂牌和个人佩戴标志。按照企业内部各种检查评比制度,将那些与实现企业战略任务和目标有重要关系的考评项目的结果,以形象、直观的方式给单位挂牌,能够激励先进单位更上一层楼,鞭策后进单位奋起直追。个人佩戴标志,如胸章、胸标、臂章等,其作用同着装类似。另外,还可同考评相结合,给人以压力和动力,达到催人进取、推动工作的目的。

七是色彩的标准化管理。色彩是现场管理中常用的一种视觉信号,目视管理要求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色彩,并实现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不允许随意涂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物理指标,如波长、反射系数等。强光照射的设备,多涂成蓝灰色,是因为其反射系数适度,不会过分刺激眼睛。

3、推行目视管理的基本要求:推行目视管理,要防止搞形式主义,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到的基本要求是:统一、简约、鲜明、实用、严格、统一,即目视管理要实行标准化,消除五花八门的杂乱现象。

二、运用目视管理方法管理超市货架空间

超市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体现廉价、快捷、便利的商业设施,现代化的超市管理经过长期的磨合,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科学含量。最典型的是在货架的管理上,商品的选择与摆布必须以实现对顾客的完美服务为目标。比如货架与顾客目光平行的档位,向来被视为是选购商品的黄金区域,在这里应该摆放的是顾客最需要也最快销的商品,以免去顾客仰头或弯腰的不便,保证顾客可以快捷便利地拿到最想要的商品。美国的沃尔玛超市曾有一句口号:“每个人都在做正确的事情。”其中一点就是要求货场店员要对货架商品的摆布随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因为只有他们才最了解顾客需要什么商品,并及时将这样的商品调换到最便捷的区域。但据说,现在我们的很多超市,并不是从顾客的需求目标出发,而是根据供应商给超市的“好处”多少,来决定谁的商品才有资格占据黄金档位。同时对那些他们认为不够大方的供应商,却故意将他们的商品歧视性地压在天头或地脚,让顾客不好选购。

超市是提供自选式服务的商业组织,货架的管理也应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快捷、便利的购物需求为根本目标。所以,超市的货架管理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比如国外的成熟超市,店员大都只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过多地关注顾客的购物活动,除非你有非要店员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很多超市里的店员,却成了某些商品的推销员,令人十分可疑。所以有人戏言:超市这一“舶来品”一到中国就变味了。其实变味的原因恐怕正是目标的迷失。因为很多超市已经把把经营的目标转移到了如何去从供应商那里掠取更多的好处,甚至把超市管理的谋划手段都用来对付供应商,那他们还能想着顾客吗?所以,五部委联合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也是对零售商和供应商经营管理目标的归位,因为他们的“公平交易”最终要面对的,只能是市场与消费者。

在超市围绕目视管理方法来管理超市货架空间,能有力的提升超市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工作:

1、空间布局,货架摆放。超市货架主要是指用于超市,商场等场合摆放物品的仓储陈列架等。超市货架摆放的“三二原则”与“垂直原则”

“三二原则”:三组双面货架相连,侧面两组端架,有利于整个展示效果及整个通道一目了然。“垂直原则”:周边为单面背架,中间摆放双面货架,有利于空间充分利用,及选货方便快捷,整体效果最佳。要特别注意货架两端的“堆头”以及迎门等处的货区。“堆头”因为容易对顾客的视觉形成冲击力,所以在规范化超市的惯常管理中,是专门用来销售优惠商品的区域。有些懂得这一“国际惯例”的消费者,往往会直接进超市选购“堆头商品”。但现在很多超市却把“堆头”也当作了一种谋取不当得利的筹码,销售的商品也不再有什么优惠,而成了某些出手大方的供应商的展台。

2、超市设计距离感的应用。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与货架和商品之间存在距离感,并且这种距离感的远与近的塑造对消费者的购物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控制的程度会影响到商家的销售效益。艺术成功的秘密在于距离的微妙调整。布洛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的缩短距离,但又始终有距离。”超市的距离感也是有微调的空间的,微调的是否适度是让顾客购物舒适的关键所在。距离是在时间或者是空间上相隔。在空间上的距离感要坚持以下几原则:稳中求变的原则、求质原则、悦目原则、便捷原则、节约原则、清洁原则。此外,富有装饰感的设计,设置与商品相关的说明看板,通过照明、音乐渲染购物氛围,演绎使用商品的实际生活场景,演示实际使用方法促进销售都是我们要注意的。

3、超市出入口的设置。超市出入口的设嚣是超市空间管理的第一要素。一般来说,招牌吸引了顾客的注意力,而入口引导着顾客进入店内。选择一个好的入口是决定着进入超市客流量多寡的关键。超市在选择出入口时应根据行人的流动路线,选择行人经过最多,路径最顺畅、方便进入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作为入口。对于一些开设在楼上或地下室的超市,其入口要设立醒目而有特色的标志,并采取人员促销等方式克服出入口的“先天不足”。超市的出口设置与卖场内部布局存在密切关系,具体设置时应充分考虑顾客在店内的行进路线,避免顾客的迂回行进。同时,出口设置应尽量靠近入口,方便顾客取回存放的物品,也方便购物提篮和推车的循环利用。另外出口应根据客流量的大小设置合理数量的收银机。

4、商品布局。商品陈列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商品,易于复制,保持一致性。合理科学的商品陈列可以起到如下作用:增加销售利润,终端的生动化建设,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改善商品库存,库存控制管理;创造陈列美观,突出企业形象;争取最大陈列面,尽量充分利用卖场空间。合理科学的商品陈列可以大大提高销售量。因此零售超市应当做到把相同类别的商品陈列在一起,方便顾客的一次性购买。不应有顾客看不清楚或小商品被大商品挡住的地方。不能将带有盖子的箱子陈列在货架上,还要考虑陈列的高度,以方便顾客的随手可取。货架上堆满商品,可以给顾客商品丰富的好印象,也可提高商品周转的物流效益。相关商陈列在一起,既能方便顾客购买,又能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要注意相关性商品应陈列在同一通道、同一方向、同一侧的不同货架上,而不应陈列在同一组双面货架的两侧。把互有影响的商品分开设置。例如,将异味商品、食品、需试音或试像的商品单独隔离成相对封闭的售货单元。将冲动型购买的商品摆放在明显部位以吸引顾客。将客流量大的商品组与客流量小的商品组相邻设置。按照顾客的流动规律设置货位。货位设置要考虑是否方便搬运卸货。

不动产管理可视化篇8

关键词:目标成本管理;价值链;人性化管理

目标成本是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以及既定的价格等生产经营目标制定的,即目标成本=目标收入-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营业成本应控制的限额,或者说事先确定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奋斗目标,以目标成本为依据,通过目标成本的分解、落实、控制和考核等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的管理,以期达到实现企业效益目标,但是,有关目标成本管理的实际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重视成本管理,应用目标成本管理的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改进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制定的目标不够全面

很多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仅仅把目光放在原材料和人工费以及办公费上,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成本考虑的较少,如设备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内部物流、最优订货批量、科学决策等方面,基本上都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然而,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虑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投产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开发设计成本,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等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正是由于观念上的束缚,这些年来,成本管理对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甚微,甚至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妨碍企业发展。

(二)目标成本管理缺乏人性化因素

在我国很多企业当中,实行目标成本管理虽然在制度表面上看不出多大的问题,但是对员工情感和主观能动性方面考虑的太少,很多员工在工作中都是被动接受,缺少尊重,缺少建议权利,缺少岗位创新,从而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实际上,员工在企业生产以及各个环节当中都是起主导作用,只要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业绩才能真正上升,在每个环节当中严格执行目标成本,只能适当降低目标成本。企业生产中员工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各个环节中的生产成本明显升高。

(三)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服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对一个企业乃至于一个班组的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成本也就相对较高。

(四)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和创新;重视科研成果的研究,忽视其向生产力的转化;重视生产经营的组织,忽视岗位创新与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只注重从挖潜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机制使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实际成本难以降低。

(五)忽视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必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却容易陷入下列误区:如管理者较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略对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和后勤成本的控制;重视对构成企业运作流程的一个单项活动进行成本分析,而忽视了把握各项活动之间联系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成本分析的方法过分依赖于会计方法和制度,而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缺乏分析等等。没有从战略高度与全局上来予以考虑。

二、关于企业目标成本管理问题的思考

(一)拓宽目标成本管理的目标包含面

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将目标放在产品的制造成本上,还要注意将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和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的资源耗费等都考虑进去,预测它们的目标利润与目标成本,并制定有关标准。

(二)在目标成本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

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生产以及各个环节当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带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自身解决的。带动起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在管理上完善,建立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施行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自己的未来,尽量将所有的精力都运用到工作中去,积极提出有利建议,并鼓励大家进行岗位创新。

(三)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就是能利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效益。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就是降低了有关的目标成本。同时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最主要是成本的竞争,但在取得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时,成本的竞争就变得次要了。在企业内部吸收先进的技术,多搞些发明和创新,重视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对企业内部能提供发明和创新的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五)注重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分析

注重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实现整个公司的战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不同环节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与分解,使管理人员对产品成本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除了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还要注意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也要多加分析,努力寻找降低目标成本的途径。在目标成本管理上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无论是在人、物等各方面,把整个生产运作当中的成本降到最低,才是真正的全面化的目标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雪林.目标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3-45.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的含义范文 下一篇:气象数据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