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01:05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篇1

    1有关后勤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参考文献:

    [1]邱林,戴强,胡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探讨[J].中国储运,2010(1).

    [2]刘洪民.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初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5).

    [3]宋清芝.浅谈铁路部门后勤物资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J].科技资讯,2010(31).

    [4]李静.当前高校后勤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师,2012(8).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篇2

关键词:质量;供应链质量管理;六西格玛;供应链设计

质量作为一种理念和文化逐渐渗透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影响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质量和社会生活精神要求的满足程度。据调查,多种因素会使产品质量不达标,其中由原材料或外购件的质量问题而引起的产品不合格占到20%~25%。因此,对供应链整个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供应链质量管理(SCQM——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从研究开始到现在已进入其快速发展时期并由于其现实实用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CSQM通过把供应链的单个环节组织起来,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满足供应链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要求。SCQM方法包含的内容有核心企业在质量管理活动及相关决策方面对其他企业的有效控制,也包含了各企业在质量管理活动和相关决策之间的合理协调。然而现阶段SCQM研究方法尚且无法提供有效的系统质量控制与协调方法及实施工具。而这一点很可能会使得供应链各方质量管理活动步调不协调,并且有可能使成本增加的同时供应链整体及单一企业的企业绩效降低。因此,本文在阐述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和策略的基础上,给出基于六西格玛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涵

对于供应链管理,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Kuei和Madu提出以三个等式来定义SCQM,其中以SC来表示生产—分销网络,以Q来表示在获得的同时快速准确地将满意的产品提供给客户,以 M来表示在保证产品质量并获得客户信任时应当满足的条件。首先我们给出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对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制成中间产品及产成品并最终经由销售网络将生产所得送到消费者手中,将整个过程中的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供应链质量已经不仅仅是指单个企业的质量,而是整个链条上所有企业的质量。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特征

与传统的企业的质量管理相比,在供应链环境下实行的质量管理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供应链质量管理通过对供应链上质量活动及信息集成的研究,从建立供应链质量体系的高度来实行质量管理。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供应链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3.成员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实体,彼此无行政隶属关系,属于共同合作的关系。

4.成员企业都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在供应链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各成员企业承担的质量管理职能有所差异。

5.各成员企业所处位置不太集中,信息交流主要靠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6.专门负责运输的企业以运输服务提供者身份加入供应链,其服务质量可以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物流畅通。

二、基于六西格玛的SCQM方法

(一)六西格玛管理

1.六西格玛的含义

六西格玛(Six Sigma)又称六式码、六标准差、6σ。1986年,为了描述在实现质量改进时的目标和过程,摩托罗拉公司的比尔·史密斯提出了6σ这一方法。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是管理项目,而不是技术项目。6个西格玛=3.4失误/百万机会。通常来说,一个企业产品的瑕疵率为3~4个西格玛。而为了达到这一质量指标,就需要使用专业的质量改进方法和工具。将这些工具方法传授给一些专门负责改进和控制质量过程的人并赋予他们六西格玛黑带等级。黑带通过领导一部分被称为六西格玛绿带的人来实现过程质量的提高。6σ管理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经营管理策略,6σ管理汲取了众多管理前沿研究成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理念。该管理法已在多家跨国公司中成功使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实践证明其是卓有成效的。

2.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就是首先找出需要改进的流程,然后改进其中最有价值的流程。六西格玛管理通过把各个待改进的业务流程设置为相互独立的项目,再利用五步循环法来对其进行改进。五步流程法也可称为DMAIC 法,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五步流程法过程如下。

第一步定义阶段。六西格玛管理项目起始于定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做的有:明确问题;确定顾客;成立团队;确定目标。

第二步测量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是信息的转化,具体来说就是将客户需求转化为六西格玛管理所能识别的数据信息。在这一阶段要明确关键质量特征(CTQ),将关键质量特征进行量化,收集相关数据,通过一些常用的质量工具,如流程图、鱼骨图等,去挖掘CTQ 的表现及其能力,为下一步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三步分析阶段。这一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分析数据,具体来说就是将收集到的数据和绘制的流程图进行分析,找出发生的问题,再利用一些分析方法查找出产生的问题主要原因,如假设检验、多变量分析、回归分析等。

第四步改进阶段。这一阶段是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在实施改进阶段之前,DMAIC会先提成几个改进方案,然后项目团队进行头脑风暴,选出其中最优方案并指导方案的实施,再检查方案实施的情况。与此同时,评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潜在风险,预防可能发生的危险,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并加以推行。

第五步控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巩固。监控各改进流程,从中发现并解决改进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改进方案的平稳有序运行。

(二)六西格玛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

现在,许多企业通过对六西格玛项目进行改进,提高为顾客服务的水平,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六西格玛设计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加快流程速度,从而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供应链六西格玛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 DFSS)思想最直接的表现是实现流程速度的提高,这样可以使得有效时间增多,无效或低效时间相应减少甚至消除。

供应链DFSS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产品性能的稳定及可靠。DFSS需查找出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及成本控制目标的方法,防止在流程中产生缺陷。顾客满意度高、产品质量好、市场投放迅速等都会给供应链企业带来产品销量的增加和业绩的飞升。供应链DFSS通过优化组织流程以达到提升创新能力、降低成本、改进产品质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的目的。因此,企业实施供应链六西格玛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供应链DFSS实施的前期准备。在实施供应链DFSS时,需要制定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战略。供应链战略可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而指导DFSS,确保企业的高效运营。确定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后,就需要制定贯穿企业高层到基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保证供应链战略的具体展开和实施。

2.六西格玛项目选择原则。六西格玛项目实施的好坏与企业供应链战略运营正相关。换句话说,成功实施的六西格玛项目更利于供应链运营战略,因此六西格玛项目选择时应该遵循这一原则:项目的选择与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目标相一致。

3.制订并指导实施六西格玛供应链项目计划。供应链项目计划实施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团队,以确定供应链项目的内容和具体安排。(2)拟定改进业务个案,描述改进机会。(3)明确供应链项目目标、范围及项目团队成员。对绝大对数企业来说,其实施六西格玛所采用的方式都是边培训边执行。六西格玛业务改进最常用的模式就是DMAIC流程(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ru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五阶段流程)。

4.供应链项目节点审查。为了确保供应链项目执行不发生偏差,需对供应链项目进行定期的节点审查。企业的高层领导、六西格玛倡导人、供应链项目出资人组成一个审查团队,审查项目,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避免供应链发生偏差。

5.供应链项目效果评价。这一步需要对供应链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对供应链项目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财务部门来完成;另一方面是评价项目的间接效益,具体内容包括供应链项目所带来的管理水平得改善、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及供应链项目带来的社会价值等。

6.形成独特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在企业努力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定期召开六西格玛供应链项目交流会,构建信息分享平台,编撰内部培训资料,培训黑带,将六西格玛方法在企业内部推广并常态化,鼓励企业的黑带、绿带积极参与国内外六西格玛交流,提升企业的六西格玛管理水平。

三、结论

关注顾客、以流程为重、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六西格玛的核心思想之一。到目前为止,六西格玛在供应链中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供应链的某个过程和阶段,把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介绍六西格玛的理论方法,提出了基于六西格玛设计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利用这一质量管理方法,可以将六西格玛思想贯穿在供应链整个环节之中,使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质量都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实现卓越的质量表现,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1]沈家静.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4).

[2]Kuei C, Madu C, Lin C. Developing glob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1(15).

[3]Hwang I, Radhakrishnan S, Su L. Vendor certification and appraisal: Implications for supplier quality[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10).

[4]蒲国利,苏秦,刘强.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0).

[5]Kuei C, Madu C N, Lin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1(08).

[6]麻书城,唐晓青.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1(09).

[7]赵云辉.基于6西格玛的供应链质量管理[J].物流科技,2010(11).

[8]吴绮.供应链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新思路[J].中国质量,2001(12).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篇3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理论

在我国物流供应链的发展不断深入,可以将物流供应链看作一个整体,对此要强调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一体化以及企业之间的关联性。所以,供应链的管理环境对制造业物流的精益化是通过:采用较为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以及技术,将现代的物流技术作为发展基础,用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的需求作为主要的目标,通过把原材料的采购、储存、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纳入整个一体化的管理之中,从而体现一体化的优势,进而对降低物流成本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现代的物流供应链进行精益化的管理并不是一味的进行降低成本,获得最佳的服务,如果是这样可能会误导制造业。对于精益化的物流管理应该是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达到一定的质量以及程度,而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进行一些物流程序的删减。

一、现代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含义极其特点

常说的制造业就是把原材料通过加工进行转化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劳动的分工、机械化的帮助以及自动化的实现进行高效率的生产。所以,制造业的生产的增值最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得到体现。在市场的竞争、技术的普及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制造业的产品创新、企业的市场营销以及服务增值的作用得到很明显地提高。现在制造业中知识以及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因素,因为在制造业中产品从单一的产品逐步的转变为包含生产产品在内的服务以及解决的方案。所以,我国现在的制造业开始成为一种同时对信息、物质以及知识进行加工的产业。在制造业中物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理解的制造业的物流通常就是指从制造业的角度上研究与它有关的物流运输。对于制造业物流有两种定义:广义是指和制造业的运转有关的所有的物流活动,制造业的物流体系就是对应制造业经营的物流在这个系统中包括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废弃物物流四个系统。而狭义的仅仅是指制造业内部的物流。本文研究的制造企业物流活动是广义的定义。从CLM方面对物流进行定义,现在的物流变化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物流主体的范围不断地扩大。首先就是“生产原料、半成品、全品”改变为“产品以及服务”。这是把生产原料、半成品以及全品扩充为全部的产品;其次就是把“服务”划入了了物流的范围,进一步的拓展物流的内涵以及外延,这个不仅仅包括生产物流,还包括了服务物流。

第二,对物流过程进行了相应的延伸。由于现代的物流在生产的全过程都时刻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将物流纳入了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的管理范畴,还要求了各个企业需要在更加广阔地背景来对自身的物流运作进行重新的考虑。在这个考虑的过程中不止是考虑自身企业的客户,还需要对自己的供应商进行思考:就是需要对客户的客户进行考虑以及供应商的上一家供应商;既是不止是致力于降低物流的某个作业,更多的是考虑到整个的物流供应链成本。

第三,物流的内涵更加地丰富。由于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思想出现,使得国外物流界对与物流的了解和研究更加的深入具体,在强调“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个流程之一”;而且从“反向的物流”角度对物流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拓展。

物流供应链包含生物链的特征,但是在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单一链状的结构。通常我们需要对上游以及下游的供应链进行了解。可以讲物流供应链当作供应商从供应商到客户与客户的关系。在现代的物流供应链有以下的几点特点:首先是要面向顾客的需求。由于市场的需求才是物流供应链运转最基础动力,物流供应链的形成以及发展都是离不开市场,市场需求是供应链物流运作的基础,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市场,不注重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大量生产会导致产品的库存不断地增加,使得成本增加进而会降低物流供应链的竞争力。其次就是物流供应链的复杂性,由于物流供应链是连接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方法进行构建的网络结构。并且由于各个节点的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然后就是物流供应链的创新性。由于物流供应链是在独立的企业上发展而来,对于运输渠道进行优化是每个企业的努力方向,因此物流供应链有一定的创新性。最后就是物流供应链有风险性。由于市场的需求是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就导致了物流供应链含有一定的风险性。对于制造厂商来说首先设计出产品的样式以及数量对于原料运输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制造商的决策会影响供应链的物流配送,因此物流供应链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物流供应链不仅仅是对于增加国内的就业岗位,对于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的重要,现在我国的物流供应链对制造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研究可以有效的改善现代物流体系,使得制造业的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更加的合理。制造业的采购生产的原材料物流费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原材料的质量、数量是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一个方面。对于较低的物流成本的制造业来说,低廉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较为有效的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是降低物流成本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保障。

第二,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研究进而使得供应链精益化管理下制造业的物流更加的合理化,进一步的改善制造业的生产物流。通过对制造业的生产物流的改善进一步的提升是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周期以及成本的基础。制造业想要加快企业内部的物料流转、降低生产的周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降低材料的存储以及装卸搬运的时间也就是从内部的生产物流过程着手,推进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进而提升材料的效率降低材料周转时间。通过对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研究会使得制造业在企业内部的原材料流转的速度不断地加快,降低流转时间进而改善制造业的生产物流体系。

第三,对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研究会大大的改善企业内部的物流体系,对企业的销售以及原料的运输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通过对物流供应链进行精益化的管理会使得企业在管理好销售产品的装载、搬运以及配送等环节,并且对产品的安全、准时进行了保障,减少间接的产品损失。这样还可以使得产品的需求方能够非常及时地进行生产调整以及采购的数量减少物流的成本,进而减少间接的损失。据我国目前情况来说,提高销售的效率可以降低物流的成本,就能大大的提升我国生产行业的整体的竞争能力。

第四,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提升对物流、信息以及资金进行集合。在传统的制造业物流体系,由于没有精益化管理的物流供应链,各个商家以及厂商相互之间的运输以及库存方面的因素对企业之间影响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例如:由于厂商以及商家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少配合导致了库存增加,从而对资金进行不必要的占有,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并且会由此导致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对于工厂、供应商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还会带来一定的隐性的损失。

第五,在制造业进行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有传统的制造企业往往会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采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会把生产、销售、研发以及财务等所有工作全部都当作企业的必不可少业务,这会导致企业的管理者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去对非核心的工作进行管理。如此长久以来,企业在资源以及管理的经验都有限的状态下,什么都抓的结果肯定会导致企业无法对其核心的竞争力进行发挥,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逐渐地丢失了市场的竞争优势。所以,“一体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技术更新快以及投资成本的高和竞争全球化的市场的特点。在制造业需要更加地注重教高价值的生产方法,更加地强调时间以及专业化和创新能力。在与传统的“一体化”模式相比,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物流具有更强的合理化管理思想,而且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并且通过强调企业自身的特点专门的对某一领域以及专门服务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三、我国制造业现在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不断地强化,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思想也是不断地进行国内。很多的国内企业也正在不断地走出国门,服务世界。在这种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也是遭受着外来先进管理经验的考验,对于国内的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有很多,但是都是一些比较落后的管理方式。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制造业越来越多的引进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人材,使得新型的管理经验充分的应用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中去。我国当前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物流的观念比较的落后并且缺乏现代的物流概念。因此,在对现代物流行业进行提升物流的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以及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因此制造业对现代的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其次是我国的商业环境比较落后,导致了造成物流的布局不够合理、物流专业化服务的程度较低,自营的物流比例较大以及专业的物流服务没有充分的利用。再次是由于不同的地区条块的分割管理制度也是制约物流管理发展的因素。由于我国的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及网络体系相对的落后也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供应链物流无法向一体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导致物流供应链的制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最后是我国缺少大量的物流专业化管理的人材,虽然我国高校开始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在职的物流专业性人材还是比较的缺少,这也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缺少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材对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在制造业完成了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这将对我国的企业走出国门以及提升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点不仅仅是对于制造业,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重要。

四、如何构建制造业精益化物流管理

鉴于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对于制造业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方面对制造业的物流体系进行实现物流合理化的转变:

(一)制造业应当选择较为合适的供应物流体系

制造业想要实现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的目标,首先就是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自身的物流体系,选择是委托第三方进行物流的管理还是自身进行销售又或者是委托社会的销售企业进行产品的销售等各种模式,都是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做出结论。在这方面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不能采用落后的物流模式,也不应太过的超前,需要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以及对现有的物流模式进行适当的改善进而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适合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需要对运输材料进行准确的预测需求

企业在计划生产中需要对各类的物资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进而确定出企业对于物资的需求量。由于计划的生产量是通过市场对这产品的需求决定的,所以供应计划就是根据生产的计划来规定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的要求,在材料的消耗定额以及生产工艺等来进行制造的。供应计划需要完成对各种原材料、供货日期的要求以及购入件的需求量进行预测,这样才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的周转周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通过制订实际可实施的生产计划,并且通过确定合理的物资消耗量、储备充足保量,才是做到正确预测需求的最关键因素。

(三)制造业需要合理的控制库存

由于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中断会使企业的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对于保留一部分资金,并且拥有一些物资储备,用来保证生产可以正常的进行。对于这种物资储备的要求有两点:首先是必须能保证正常的生产需要,而且还需要能够面对紧急的情况,其次,制造企业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库存、对库存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及减少资金占用同时节约成本方法。

(四)制造业需要健全物流精益化管理的机构

鉴于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不仅是制造业需要对物流进行健全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其他的行业也是需要对物流进行精益化管理。这样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相互的物质运输才会更加的高效、快捷。健全物流精益化管理对于企业的运输成本降低,提升资金的周转时间以及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的含义以及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进而分析了物流精益化管理对于制造业在资金、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提出现代制造业的物流运输必须实现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在我国由于制造业是比较重要的行业,对于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有着特殊的要求。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必将是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由于精益化管理的物流有着很多传统物流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随着高校设置的物流专业人材的不断被培养出来,我国未来的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模式实现将会逐渐的临近,对于制造业来说更会是一次重大的机遇进行企业的升级。(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3,6(2):81-89.

[2]赫伯特・科扎布(Herbert Kotzab).供应链管理研究方法论[M].刘彦平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1-63.

[3]李晓春.基于 CPFR 的供应链计划协调机理及实现[J].工业工程,2009,12(1):60-69.

[4]吴晓波,耿帅.供应链和物流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3-4.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篇4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逆向物流的产生背景及涵义,然后具体分析了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活动,进而引出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困难,最后笔者试图对如何管理好逆向物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一、 逆向物流的产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 的成本。 二、逆向物流的涵义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 “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 “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carter and 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 and 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 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 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三、 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 1. 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 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2. 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 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供产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 3. 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 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

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到顾客不再使用这项产品之后,才会将产品提供出来,而且在再制过程上因为回收产品的品质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将使得逆向物流的生产规划和控制相对于正向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四、 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 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 1. 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 2. 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 3. 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 4. 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 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 1. 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 2. 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3. 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 4. 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 5. 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 6. 物料配合的复杂性。 7. 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 五、如何管理逆向物流 鉴于逆向物流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在没有建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应该从根本上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包装材料,比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素和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得将来的回收处理和产品再制更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减少退货量等。 工业同盟或行业协会在管理逆向物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将类似的很多企业联系起来共同面对逆向物流的管理,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 还有一个办法是引进第三方逆向物流来协助管理。据报道,国际物流巨头如ups、联邦快递等公司已经进入我国并专门提供逆向物流管理服务。第三方逆向物流已经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篇5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研究分析

我国的供应链服务最早出现于2006年,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已经向市场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方面的服务与产品。这种服务与产品形式的兴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的问题,对于金融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然而供应链金融在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方案,在管理与监督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漏洞问题。另外,不同银行机构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倾向度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对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指的是围绕企业产品生产而存在的销售、生产以及供应等方面的环节。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等资源的控制,以原材料的采购为起点,生产出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再将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至采购商或消费者手中,用户、零售商、分销商以及制造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这个结构也就是供应链。供应链也是一长歌当哭资金链、信息链和物流链,各方面的资源的供应链中都处于一种不断增值的状态下,企业与经销商的收益也来自于这里。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商业银行依照用户、企业在金融需求方面的具体特点,为用户以及供应链企业提高相关的金融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服务方案。该服务方案包含产品终端使用者、下游企业、上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比如信息服务、理财以及结算等。根据供应链早期的营销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也就是我们学说的‘1+N’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一方面要处理某一个企业在金融轻及融资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处理供应链体系下不同企业之间的融资问题。由此可知,供应链金融一方面可以处理中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中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承担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国内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概况和特点

工商银行:从2010年开始,工商银行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对于核心客户与优质客户,以应收款为基础提出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相关的融资性业务在供应链服务过程中进行。借助银企互联以及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需要核心企业提供信息管理服务,同时也包含结算服务、融资服务以及会员管理服务等综合。用户在通过网上银行可以自由地、灵活地申请融资额度,完成订单确认、上传、查询、还款以及提款等操作。

建设银行:建设银行以不同供应链特点专门设计了10款面向核心客户与优质客户提推出的融资企业,具体包含保单融资、仓单融资、电子商务融资、订单融资、动产质押融资、国内保理以及金银仓等。

中国银行则根据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具体需求,从核心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不同投资方提供贸易融资服务,所推出的金融产品包含订单融资、通易达、融易达以及融信达等。中国银行所推出的各种供应链产品本质上忙于融资性质的产品,有着比较强的专业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几点思考

1.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义

供应链金融是融资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了解越来越深入,部分商业银行已经推出相关的金融服务方案。所制定的服务方案已经涉及到资金流服务、信息流服务以及物流服务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金融创新,用户在多次渠道方面又有了新的选择,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要对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为用户所提出的服务方案一定上缓解了金融服务在供与需两方面的矛盾。然而,对各种没项目的服务方案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具体操作方面仍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价值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对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另外,许多商业银行所提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普遍以融资产品为主,在服务形式上,网上服务析服务方式虽然比较快捷,而柜台式服务的部分优势仍然无法被网上服务所彻底取代。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依照不同供应链体系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将许多分散的业务项目整合到一起。另外,商业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只有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才能蛭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服务,即使所面向的客户为大企业,也需要对企业的风险随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核,取融资过程中企业与银行两个方面所需要面对的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金融领域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提提供的产品在形式与内容上还需要进一步的丰富,了解不同用户群体具体的融资需求,一方面要提高融资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供融资服务的质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曲英,刘越,白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模式的风险控制研究――基于A行融资产品的分析与启示[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06:491-502.

[2]程跃玲.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篇6

【关键词】xbrl;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

一、xbrl的基本原理

xbrl技术框架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xbrl规范(specification)、xbrl分类标准(taxonomy)和xbrl实例(instance)。

(一)xbrl规范

xbrl规范,或称规格书,是xbrl的核心和基础,它规定了xbrl的理念和原则。xbrl规范是一份由官方制定的技术说明书。它是xbrl分类标准产生的依据,是xbrl技术的总纲。规范定义了xbrl的各种专业术语,规范了xbrl文档的结构,并详尽定义了分类标准以及实例文档的句法与语义,并对xbrl标签作出统一的规定,要求文件开发者共同使用,以利于实现标准资料的互换。不同行业或者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可以自由地基于不同版本的xbrl规范制定和自己的分类标准。目前,最新的标准是由xbrl国际组织不久前制定的xbrl specification2.1版。它比以前的版本更加符合当前网络时代企业特定的财务状况。

xbrl技术规范包括5个文件:1.xbrl-instance.xsd文件定义实例文档的语法;2.xbrl-linkbase.xsd文件定义链接库的语法,用于验证分类标准的5个链接库;3.xl.xsd定义了xlink的类型及其抽象元素;4.xml.xsd文件定义了适用于模式的属性和属性组;5.xlink.xsd文件。

(二)xbrl分类标准

xbrl分类标准是xbrl规范的具体应用,是基于特定版本的xbrl规范制定的。它主要是为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每个项目建立不同的标签,所有标签的统称为分类标准,分类标准定义了各项目的属性及其关系等,相当于一个行业商业信息交换的“词汇表”或“字典”。

xbrl分类标准是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或团体根据xbrl规范和自身的会计行业准则以及条件而定义出的适用于本地区、本行业的词汇表,它是生成实例文档的关键,也是某一行业需要开展xbrl工作的重要一步。

xbrl2.1分类标准由一份xml schema文件和若干份linkbase文件组成。其中,schema文件定义企业会计科目元素,多份linkbase文件用来表述元素之间的关系、元素的会计标签和会计科目的准则索引。具体来说,每一个分类标准主要文件包括一个taxonomy schema文件(*xsd)和计算(cal-culation)、定义(defintion)、标签(label)、表示(pre-sentation)、参考(reference)这5个链接库文件(*.xml)。

schema文件(*xsd)必须是一个合法的xml schema文件,即满足xml schema规范及xbrl规范的要求,分类标准包括的schema文件声明了一系列元素,包括元素命名、id属性、元素类型等内容;计算链接库文件描述schema文件中包含的元素之间的计算关系;定义链接库文件描述schema文件中包含的元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标签链接库文件为schema文件包含的元素定义个性化的标签,以便展现时使用,通常元素的标签名称和元素名称一致;表示链接库文件描述schema文件中包含的元素展现顺序,通常这种展现顺序和定义链接库文件中描述的层次结构关系类似甚至一致;参考链接库文件为schema文件中包含的元素提供参考信息,如元素来源依据。

二、xbrl财务报告实现模式

从xbrl的技术发展来看,实现xbrl财务报告模式并不需要对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重构,而是充分利用了原有系统的资源,如系统本身的关系数据库和前端的应用软件。将传统的报表披露转向xbrl类报表的披露总体上有三种模式,如图1所示。

在a模式下,由企业信息系统本身的系统产生各种财务报表,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如excel表格、word文档或html文档中。这些报表可以进一步转换成pdf文件直接,在有关证券机构或银行机构需要报表时可以通过格式转换器进行转换,转换过程中会依照相应的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要求完成,最后形成文档。该类模式在企业原有erp系统运行的情况下,根据系统生成不同的报表格式如excel电子表格或其他通用格式文档,直接使用xbrl转换器进行转换。在这个过程中转换是自动完成的,转换中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和出错,能够保证xbrl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不足之处在于:只有企业erp系统生成报表后才能进行转换,有一定的滞后性。

b类模式由erp系统加上集成的xbrl适配器,在进行信息处理过程中就直接按照xbrl规范来完成报表的处理,能够实时输出文档。该类模式需要企业原有erp系统应用厂商开发内嵌的xbrl适配器的新版本erp软件系统,在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将xbrl的元数据进行提取和转换,并按照xbrl的分类标准如针对财务报表的要求进行标记,实时生成标准的xbrl文档。这种模式是财务报告应用的最佳模式,相比其他模式而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xbrl的优势,能够迅速、有效地提供实时、便于交流的各类财务信息。该模式应用时要求erp软件供应商针对xbrl的特点对原系统进行功能的扩充,内嵌xbrl的适配器。而这些操作并不会对原系统的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构架模式和实际应用产生影响,在实际推广中也是一种平滑的过渡。

c类模式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如erp系统对外直接输出的,是不可直接转换、利用的打印文档或pdf格式文件,中间的转化需要按照xbrl格式要求进行手工输入来形成xbrl文档。该类模式在报表报出后要经过手工录入环节,同时也增加了数据错误的风险。尽管生成的报表在以后应用中不需手工重复录入,可以直接提取,但录入环节所造成的出错风险和较高的成本导致该种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较小。

三、xbrl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系统实施的具体步骤

xbrl在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中应用时,从流程上看,可以分为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三个阶段,进一步细化可以把流程分为六个步骤。

(一)实施准备

这一步骤的目标是分析整个价值链及各节点企业的需求,判断企业在预算和时间上的限制,并估计所需的资源和可能的投资收益率。在进行需求分析时,以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主,把价值链上其他企业的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带到需求分析步骤中来,并邀请其参与到整个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并组成一个项目实施团队。同时,还要邀请经验丰富的外部技术顾问,以便提高xbrl的实施效率。

(二)实施规划

这一步骤的主要任务是规范全部的计划和目标,使之以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包括定义价值链及各节点企业的需求与新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制定和签发招标说明、建立项目管理系统、定义用于评估xbrl财务报告系统的基准以及确认与配置系统实施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资源。xbrl财务报告系统所具有的功能规范将需求、价值链及各节点企业的最佳流程、行业标准、价值链的整体效果和项目实施团队对最终产品的看法结合起来,并将它们具体化。招标说明定义了价值链上各节点企业评估、定价、功能规范、系统开发和实施的时限及相关合同方面的问题。项目管理定义了可供检验的阶段目标和可能的突发事件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决定用以优化技术结构的资源管理方式和时间表。建立xbrl财务报告系统评价的基准可以让价值链各节点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终端使用者明确地知道在整个流程中自己与价值链整体分别应达到的目标。

(三)实施

该步骤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发和安装xbrl财务报告系统,对价值链各节点企业进行新系统的培训及管理。培训开始的具体时间取决于整个项目实施计划的预期期限以及系统按时交付的可能性。管理人员在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监督xbrl软件供应商,使项目能够按照制定的时间表监控项目的进度。

(四)试运行

为了保证xbrl财务报告系统的合法性、正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价值链各节点企业必须对新系统在一些部门内进行试运行。这一阶段要求新系统和旧系统并行运行。它不仅是对xbrl财务报告系统的检验,也是对系统使用规范程度的检验、是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调整与配备的过程。

(五)评估

这一步骤的主要任务包括使用实施规划阶段设定的基准对以上阶段的成果进行评估以及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对价值链各节点企业运用xbrl财务报告系统进行分析、管理与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估。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定期检查基准以及相应调整项目实施的流程。系统实施的目标很少一次就能达成,整个评估工作需要由软件供应商和价值链各节点企业协同完成。

(六)部署

试运行只是为了完成系统测试而在部分部门使用。部署则包括价值链各节点企业把系统推广到各企业的各使用部门以及完成终端使用者的培训工作。这时候新报告系统完全取代了旧系统。部署同时也包括了今后计算机基础设施和软件所进行的持续维护工作。

四、xbrl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基于xbrl的特点及优势,很有必要推广其在我国的应用。在具体推广过程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政府部门应提供法规支持

尽管xbrl不会改变现行的会计准则,但需要对明细信息披露进行规范。由于会计信息涉及面广,而基于xbrl的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提供模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做好规划,有序发展,在战略和战术上予以重视非常重要。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等对会计信息的提供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部门应在新的会计信息模式下针对xbrl的推广应用制定相应的规划,并提供法规支持。

(二)制定符合中国会计准则的分类标准框架

为了推广基于xbrl的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体系,我们应该首先按照xbrl2.1版标准制定符合中国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框架。唯一性是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前提条件,具有完善定义和唯一性的xbrl要素可以减少信息的模糊性,这对会计信息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推广xbrl最难的工作之一就是定义分类标准,所以,集中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软件公司等单位的力量,制定出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各行业的分类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三)成立全国性的xbrl发展推广组织

我国应尽快成立xbrl发展推广组织,鼓励证券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应用xbrl,为基于xbrl的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的普及创造环境和条件。我国还应尽早加入国际xbrl组织,成为其成员。xbrl国际组织实行会员制,会员之间可交流和共同讨论应用的问题,共享一些未公开的技术资料。所以,我国应早日成为xbrl的成员,以分享xbrl最新的信息和技术,加强与成员国的信息、经验交流,从而在推动xbrl财务报告的同时,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提升竞争力,为推动xbrl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阎达五(戴德明等整理).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j ].会计研究,2004,(2):3.

[2]玛格丽特·梅.财务职能转变与新职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李勇,何广涛.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会计管理框架重构[j].会计之友,2004,(2):9-10.

[4]anthony a.atkinson、rajiv d.banker、robert s.kaplan、s.mark young.management accounting(3rd edition)[m].prentice hall business publishing.2000.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研究

Abstra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originated in the late 1980s. It is a completely new management concept and practice that emerged and fast developed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xpands the domain of enterprise resources beyond the limit of companies themselves and into the whole society. It propels enterprises to form strategic alliance based on the common interest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xploi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lies on E-commerce to streamline and integrate business flow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enterprise to improve their surviving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E-commer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相关环境的不断完善,以网上商品购销为核心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起来。在企业活动中,供应链以“链”的形式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不可分割的、能共享技术和资源的业务流程。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电子商务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快步迈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国际市场日渐成熟,无国界化的企业经营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顾客消费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二是面对一个机遇可以参加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增加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三是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导致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此外,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传统的管理思想已不能满足新的竞争形势,以“纵向一体化”为特征的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20世纪80年代,美国意识到了全球性的竞争使得市场变化太快,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为了解决这个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问题,有关报告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从而奠定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模式。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经营模式。企业只抓住最核心的产品方向和市场,资源延伸到企业之外的其它地方,借助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避免了自己投资带来的周期长和风险大的问题,赢得产品在低成本、高质量、早进入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横向一体化”的思维方式。由此而产生的供应链管理是这种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供应链管理提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8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中有近80%的企业放弃了“纵向一体化”模式,取而代之转向全球制造和全球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使供应链从一种作业性的管理工具上升为管理性的方法体系。

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已成为进入21世纪之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2.1供应链就像一条管道,在这条管道里既有物流,又有商流、信息流等

供应链管理,在信息充分流动、共享的前提下,实现两种明显的功能,即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物流功能是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并将它们从供应链的一个节点转移到下一个节点;商流功能是确保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并能实现价值增值。每种功能的实施均需一定的成本。物流成本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费用;商流成本则包括市场购销行情预测费用、业务洽谈费用、缺货损失费用、供给超过需求的商品降价损失和企业因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丧失的潜在顾客收入等。物流成本与商流成本之和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

2.2供应链管理的侧重点在于物流

供应链管理是要对整条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管理,范围是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重点是关系较近的几个企业,即由供应链成员(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对物流实施共同管理。

2.3供应链管理有别于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指建立一个包含生产和销售所有步骤的组织,从原材料的获取、提炼,经过产品的加工、装配,直到产品销售都集中到一个企业身上。一般而言,纵向一体化的公司独立性非常强,在生产、流通、销售的许多环节都不会依靠别的企业,因而较少受到其它公司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分工需求各企业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事业,发挥比较成本优势,企业不擅长的方面则交给伙伴公司去做,于是,纵向一体化日渐被供应链管理所代替。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为参与供应链的各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也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大的价值。供应链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2.3.1降低物流费用。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费用主要是降低库存成本。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之间,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关于生产、销售、库存、配送的信息和数据能由各方共享,这样,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便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整条供应链中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的流动情况、在途运输或配送的情况、库存状况、商品销售情况和顾客需求状况,使整条供应链的透明度增高,不确定性因素降低。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根据市场需求信息迅速调整生产和配送,不需要备有大量的库存。

2.3.2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过程需要当事人注入精力和时间,支付信息费用和其它一切开支,所以市场的交易是要付出代价的。科斯认为,“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让某种权力(企业家)来支配资源,部分市场费用可以节省”。交易费用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供应链,重复发生的交易费用是社会财富和企业资源的浪费。然而,在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企业建立的是长期、稳固的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谈判和履约费用,为企业节约资金。

转贴于

2.3.3提高物流效率。按照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通过团队生产创造的总产品大于每一参与单位的分产出之和。同样,供应链管理所产生的整体效益会大于各个供应链成员单独管理物流所得到的效益之和。它能实现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任务。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实施及时配送、不间断补货、有效客户回应等项目,可以缩短订货周期,对市场和顾客需求做出更加快捷的反应,提高供应链物流工作的效率。

2.3.4提高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的提高一方面来源于物流成本的降低,顾客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商品;另一方面来源于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送货速度的加快、缺货次数的减少、配送可靠性的增加和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等都能为客户创造附加价值。

3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持

电子商务(简称EC)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为平台的商品买卖活动:而广义的电子商务不仅包括直接带来利润的商品买卖活动,而且还包括所有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的支持利润产生的其他活动,如产品生产、需求服务、销售支持、业务协调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包含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当然,供应链管理不是依靠纯粹的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就能够实现的,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待供应链管理。只有将系统管理技术、电子商务平台技术、供应链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贯穿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供应链的科学管理。

第一,系统管理技术是实现集成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方法。所谓系统管理技术,是指用于供应链企业从市场研究、产品设计、加工制作、质量控制、物流、销售与用户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的总和,体现对供应链企业的设计、管理、控制、评价和改善。对供应链企业的战略联盟进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它既需要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又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寻求和评估机遇、进行企业流程重组、完成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对市场变化做出迅捷反应,都是非常关键的决策,而系统管理技术提供了对这种决策的方法支持。系统管理技术从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接口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供应链上资源的总体优化和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

第二,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支持。供应链上的企业都需要产品运动的信息,以便对产品进行接收、跟踪、分拣、存贮、提货以及包装等。随着供应链上信息数量的增加,信息交互的频繁,对信息进行精确、可靠及快速地采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及相关标准正是为了降低信息交互成本、优化业务流程以及信息处理自动化而产生的。这些技术包括ID代码、条码、EDI、应用标识符等。

第三,电子商务的供应链技术成为比以往更为有力的优化技术。供应链技术主要指快速反应、即时制配送、有效客户回应、不间断补货等技术。供应链技术能够使企业联系在一起,大面积地覆盖市场,建立起最大范围的供应链。企业通过十分广泛的网络联系,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广泛地选择合作伙伴,使供应链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电子商务中供应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生产控制自动化向两端延伸,覆盖到企业间业务的无缝连接,从而形成了企业间无边界的、开放式的增值链条。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使供应链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而且这种以企业为中心、以电子商务为技术手段的供应链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明显的背离。

第四,决策支持系统是辅助不确定需求管理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供应链上信息流和物流能够顺畅流动的驱动者是最终用户,所以供应链的管理者必须深刻理解现实的和正在出现的顾客和顾客需求,顾客需求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对顾客不确定需求的管理变得非常重要,决策支持系统为解决不确定因素下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在供应链的需求端,可以用一系列的电子商务智能决策支持工具对不确定需求的决策提供支持。电子商务智能决策支持工具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采用含有计算机芯片的智能卡来收集顾客数据、顾客需求水平数据,用来发展在不同的当地市场提供个性化仓储类别和顾客订制的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和全球化的趋势。其二,利用在线分析处理系统,对顾客的各种数据库进行各方面的观察和分析,为决策提供多维思路。其三,利用因特网。随着存放在大型数据库中信息可访问性的提高和扩大,随着因特网的出现,被授权的供应链决策者都能够通过网络得到决策支持的数据。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用户可以访问环球网,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因为因特网资源在使用上具有广泛性和适用性。

除此之外,面对供应链中群体企业的集成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演变为虚拟组织的群体决策系统。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结构,使供应链企业成为复杂的网状结构,供应链管理的复杂程度和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使群体决策问题无法回避,群体决策支持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辅助手段。群体决策系统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相结合,再综合利用电子商务提供的电子会议、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手段,可以为战略联盟的群体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纳尔逊(美),刘祥亚,等. 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 绿色供应链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2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高校餐饮

Abstract:Thecontentanditsthesignificancemanageswhichthroughtheanalysisuniversitiesdiningsupplychain,thisarticleproposedtheestablishmenthighlyeffectivediningsupplychainmanagementshouldtakeseveralquestions.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universities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

[4]吴克祥.基于产业价值链的餐饮企业群管理研究[J].商业时代,2005,20:29-31.

上一篇:机关单位志愿服务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不动产管理可视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