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1:06

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

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篇1

目录

一、 目前供应商现状 2

二、 如何建立供应商管理机制 4

三、 如何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 5

四、 如何建立供应商激励机制 6

五、 供应商管理目标 7

六、 如何引进优秀供应商 7

七、 逐步建立战略合作供应商库 8

结语 8

改进供应商管理,实现产品质量、进度、成本目标

供应商管理是一门专业知识,也是一门艺术,非常复杂。妥善管理好供应商行为为项目开发增值,相反供应商关系处理不好也会造成很多工作上的被动。做好供应商管理,从而正确把握和合理处理进度、质量和成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这三者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近几年来公司内部一直在努力寻求突破的课题。在公司踏上了百亿平台,从“规模型增长”向“利润型增长”经营模式转变的今天,再来深入的探讨这一课题,意义尤为重要……

如何改进对供应商的管理,主要是有效运用供应商诚信档案体系,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管理,通过技术创新手段、经济激励措施等人性化管理,积极地良性沟通,换位思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排除一切影响工程施工过程的障碍,提高工作效率,携手共进,才能创造开发商、供应商、业主三赢新局面。如何改进对供应商的有效管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观念创新是动力,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源泉,方法创新是保障。

做好供应商管理是实现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实现目标成本的基本保障,供应商的能力及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最终产品的品质,也直接影响开发商的品牌形象。就我们房地产企业而言,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供应商管理,一是建筑企业的管理;二是材料供应商的管理。两种供应的管理交叉进行,有着共同点,有也差异性,可以从下面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目前供应商现状

目前,行业内所有的施工企业供应商可以分为三类:个体老板型小供应商,具有特级一级资质的大供应商,以及中型供应商。这三类供应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小供应商:个体小老板

小供应商资质:供应商(施工总包单位)主要以小老板为主,单位资质总可以找到挂靠,管理能力弱。

小供应商资金:资金实力小,只能少量垫资,如果多项目运作,资金运作就非常困难,进度推迟,质量无保证。

小供应商服务意识:项目经理即是老板,服从项目主管和现场代表管理,配合比较密切,劳动力是从家乡带出来的,肯吃苦但技术素质差,加强管理还是能符合目前施工要求。

小供应商施工能力:只有常规施工能力,外援力量小,限止了扩张能力,一次施工即划分标段以3~5万平米为一标段比较合适,如果多标段施工,质量、进度就没有保证。

小供应商中标能力:在目前最低价中标形势下,小老板中标能力强,可能接近成本价。小供应商应通过评审,在承担每个项目前,集体讨论,评价其能力,最终确定标段。

小供应商承包形式:直接发包,或谈判议价。小老板价格低廉,谈判时让利能力强,现场实际使用管理人员大大低于有资质企业。减少管理人员降低管理费用,许多管理事务由现场代表来完成,有时现场代表做施工员工作。

大供应商:特级一级资质企业

大供应商管理:优质供应商,施工管理体系完善,每年进行ISO质量体系认证,但有许多认证企业为了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每年也是例行检查100%通过。这样的单位一般有几个较强的项目经理,承接政府工程、大型厂房、商务办公楼等技术要求高、利润率高的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大型设备才能完成,要求管理团队中各专业人员齐全,一般小老板无资质也无能力施工。

大供应商资金:资金实力强,垫资能力较强,但大多数不会签订垫资合同,可以多项目运作,进度能得到保证,一般不愿随意抢工增加投入,质量有一定保证。

大供应商能力:建筑特级、一级施工企业,承接房地产住宅项目后,虽然不如政府工程一样有完善的管理班子,但执行流程和管理体系还是比较完善,有完整的工艺工法,执行合同范围内工作一般不需要在管理上费多大劲,进度计划执行比较严格,谈判能力、索赔能力也强,这样的企业有专业法务人员。

大供应商挂靠现象:必须引起注意,挂靠无处不在,有些特级企业本身就是靠开票发展起来的,是各种小老板集合的松散体,还有一些总包企业带管的挂靠企业,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管理挂靠小老板部门。

大供应商好的项目部:经过项目合作后,或长期合作的特级企业,管理上符合要求,工程创优质,进度计划有保证,成本相对要高一些,如果监理单位和现场代表管理弱一点,通过供应商自身管理,也能实现较好的工程目标,这样的供应商应建立长期合作战略供应商。

中型供应商:小老板已成长为较大承接项目能力

长期与房地产企业合作,与房地产企业一起成长,互相依存多年长期合作,随着企业不断成长,能力已经达到一、二级企业管理能力,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磨合已经适应,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适应房地产快节奏节点计划要求,较好地配合抢工要求,经营方式比较灵活,成本相比大供应商低,这样的企业有一定的可靠性。在当前市场各种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一支较好的供应商队伍,可以作为长期合作供应商。

如何建立供应商管理机制

为规范供应商管理,不断提高供应商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机制。

新引进供应商必须全面考察、论证,分析判别其能力、资质等级、创优能力和文明施工能力、以往合作企业对其评价以及在市场上地位,在合作之前与企业领导经过友好谈判,达成友好合作意向,首次合作标段工作量应严格控制。

通过建立供应商管理小组,全过程管理供应商队伍,进行专项培训、交底,辅导供应商改进工作,并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奖励、处罚。

对于三年以上合作较好的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战略合作以提高信用等级,以获得更好的品质和服务、更低的成本、更多的支持,但每年增加施工面积也只能逐步增加,过快地增加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分析和处理近期和长期合作目标、短期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长期合作供应商可以得到更多的优惠,保持一批优秀供应商队伍组成的供应链。

引进和淘汰机制必须并存。每年通过对供应商评价体系,通过月度评分、年度评价、评审会等形式,对平均线以下的供应商应该逐步减少施工面积,减少材料供应量,对不合格供应商坚决清退(如资金能力、施工能力、服务响应速度、工程难易程度、偷工减料不良行为、占合同空子、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对安全不重视、不符合合同交付条件、发生聚众闹事、到政府部门上访、讨要民工工资等不良行为)。

对于新的施工供应商和材料供应商,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考察。对施工供应商,应从进度和质量安全多方面综合考评;对材料供应商,在项目结束后,现场项目部应整理一个新材料的使用报告,从各方面评价其性能和操作性。

如何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

对现有供应商评级、分类是供应商管理的基础。

在公司18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一大批与公司共成长、同发展的供应商,在这些供应商中综合实力和素质也各有千秋,但其对公司的高度认同感和对公司的强烈追随感,恰是双方友好合作的基础。建议公司对这些供应商开展评级、分类。

现有供应商评级、分类建议分为合格、优良、优秀三档。供应商级别分得过细或过粗,都不能拉开和分清供应商真实能力的差距,会导致同质化级别情况的发生,不利于供应商选择。

供应商评级、分类考评基础:

工程质量投诉率(可查客服和物业的投诉记录,投诉率的高低能直接说明供应商施工质量)。

投诉处理维修率(可查客服和物业维修记录,通过维修处理率,能反映供应商服务和处理问题的态度)。

工程进度关键节点达成率。通过工程进度关键节点达成率的考核,能反映供应商施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和其自身实力高低。

现场项目部对供应商的月度考核评分,以及工程管理部对供应商的工程质量月度评分、标准化落地率和安全文明评分。通过现场项目部和工程管理部两方面的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供应商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以及供应商的现场管控能力。

甲供材料领用偏差分析。通过供应商对甲供材领用情况分析,能反映供应商的诚信度和现场管理能力。

结算按时完成率和结算核减率。结算按时完成率,能说明供应商具备成本管理意识和能力,而结算核减率如低于10%,也能反映供应商的诚信度。

其他社会评奖。社会评奖固然能反映供应商现场管理水平和能力,但因为具体考评和操作均由政府机关实施,其透明度和真实情况,公司很难掌握,因此建议公司应弱化社会评奖成果。

建议由工程管理部牵头,成本管理部、采购管理部、客服部等联合组成供应商评定小组,在现有的供应评级方法上制定更加详细的《供应商管理办法》,从质量、施工进度、价格水平、技术能力、人力资源、售后服务以及现有合作情况等方面对公司现有供应商进行全面梳理,一方面可以对后期项目的供应商有针对性地合理调整,另一方面了解我们目前最需要什么呀的供应商,从而为引进新供应商做好前提准备。

如何建立供应商激励机制

现代的房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更多的表象应该是合作与协调的关系,通过和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进度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建造过程与质量有效控制、成本降低,将增强建造过程中的灵活性,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时候,供应商能够做出快速反应,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我们对于市场的应变能力。因此,建立良好的供应关系,双赢才是解决之道。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给予供应商柔性合同(如质量进度节点付款方面的优惠等),以及对于质量、进度等方面的激励方式等,使供应商分享我们的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积极性和合作的稳定性。目前,公司已经在质量、进度方面有了一些评价方法,并实施现金奖励的机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下一步,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一步的细化评价体系,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着实地体现新城公司与供应商之间合作双赢关系。

供应商管理目标

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必然趋向于优秀资源的获取,或通过管理模式的改进、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供应商管理的主要目标。

能够提供满足企业不断扩涨和质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 ;

以合理的成本获得优质产品和优良的服务 ;

能够不断满足业主要求的产品,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积极维持和谐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

引进潜在的优质供应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 。

如何引进优秀供应商

除了对公司现有供应商的筛选和分类,我们还应该适时引进新的优质供应商。优质供应商的引进不但能解决我们供应商的需求,还能对现有供应商起推进提高作用。

新供应商引进思路:

同行业了解。在其他房产企业,一些优质的供应商是我们选择的目标,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考察进行选择。

主管部门推荐。建设主管部门推荐地区文明施工、施工质量的标杆企业也应该是公司选择的对象之一。一般情况下,此类供应商综合实力和能力应该能满足公司的需求。

大型国企(“中”字企业)。此类企业施工实力足以满足公司需求,且有较强的融投资能力,如能合作好,既能满足公司供应商需求,还有可能在财务借贷或融资方面给公司带来便利。

新引进的供应商对公司目前的“费率合同”会十分不适应,纵然我们让步很多,解释很多,也很难让其明白和接受,且这些供应商更适应于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因此,我们必须在技术上给予解决,以创造合作的基础。

初次合作的新供应商,建议在比较独立或单一的项目上实施试点,且工期要求建议不过分强烈,这样的项目更利于新供应商能力的展示,也利于公司对新供应商的磨合和掌控。

逐步建立战略合作供应商库

战略合作的意义在于,从质量、价格、供应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多重保障,而目前公司标准化的推行更加有利于寻找战略合作供应商。目前公司已经有了一批战略合作供应商,施工企业如成章建筑、苏中建设……等,材料供应如日立电梯、东方雨虹防水卷材……等,但是还需要根据我们的产品线建立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战略合作供应商库。项目上根据产品类型,就能从我们的供应库中快速确定相应的施工企业,确定具体材料,从质量、进度、成本上满足我们开发节奏需求。

对于进入我们战略合作供应商库的企业,我们需要加强联系,定期组织人员培训,交流项目管理经验,及时传达我们公司的战略方针调整,推广新的工艺工法,使得我们的战略合作供应商与我们共同成长,提高我们的项目品质,提升我们公司的品牌形象。

结语

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篇2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今天,物流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物流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必将刺激物流理念与模式的创新,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越发紧密。如何加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管理,是需要进行研究的新领域。

1 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变化

1.1 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电子商务不断发展,要求物流企业准确、快速、周到、高效地完成要求。现代物流企业通过强大的物流信息管理,将散置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构成虚拟的仓库,然后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既提高了物流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又优化了库存配置,同时也刺激了社会需求,利用宏观调控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1.2 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理念的影响

首先,信息对供应链的一体化起着控制和主导作用,信息是物流系统供应链运营的环境基础。其次,企业的竞争是以物流系统为依托的信息联盟竞争,物流系统的管理也从对有形资产存货的管理转为对无形资产信息的管理。再次,追求物流运营总成本最低的同时也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物流系统由供给推动变为需求拉动。

2 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电子商务企业对物流的管理不够重视。其次,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较少应用到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中。再次,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

3 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策略

3.1 B2C下物流管理策略

B2C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目前B2C的交易额远不及B2B的交易额,但从长远来看,B2C电子交易将会取得长足的进展,终有一天将会和B2B在电子交易领域中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现在B2C模式下的物流配送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的,而现有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却很难满足B2C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B2C模式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较多,如信息和资金的安全、支付,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执行的标准以及双方的信用、相应的物流等问题。(2)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时间和成本”的相互关系认识较浅,需要不断更新理念。(3)B2C模式的发展受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委托机制的制约。(4)B2C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而与之相关联的第三方物流流程再造发展相对滞后。

如图1B2C交易模式流程所示,物流与企业商家、网上银行、客户等在电子商务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实现B2C环境下物流管理模式主要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应创新第三方物流的委托机制。通过信息管理及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将客户信用管理模块、合同管理模块和BPR模块植入到B2C交易体系当中,以实现物流管理模式创新。(2)在信息高度集中的基础上,集成信息流和物流应贯穿整个经济活动。集成信息流是以信息的方式进行传播,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整合,具有能够准确扑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并能及时、准确、快速地处理信息,对信息进行整合的特点,以集成包的形式提供给客户,有利于客户在短时间内寻找到自己所需的产品,客户在订购产品的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会通过信息支持平台马上获取各类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物流企业可以及时、准确、快速的将物品送到客户手中。此时的物流已从容地突破了区域性的限制,实现全球物流一体化。

3.2 B2B下物流管理策略

目前B2B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电子商务模式。B2B涉及到信息基础设施、信用关系、支付手段等因素,还涉及参与商务交易的企业和政府等方面的关系。但B2B交易模式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部分交易场模式不能遵守买卖关系基本原则的要求。(2)多数交易平台只提供一般通用的产品,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3)现有B2B模式中拉长了供应链,造成制造商与供应链链接困难。(4)对于买方来说,目前交易更多注重价格因素,而其他因素考虑较少。(5)企业通常以超低价格来吸引买家的注意,各家企业竞价非常激烈,不正当的竞争以及明显偏向买方的方式使得卖方利润甚微,收益过少将会影响卖家的生存和发展。

如何让交易双方在B2B交易模式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能得到利益的增值,只有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目前研究发现可以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如何来实现这一物流成本的降低,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1)构建企业内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平台商品交易的信息,同时收集有用的客户信息,让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之间建立起广泛的网络联系,实现时时的信息共享,逐步实现无纸贸易(EDI),既网上订单、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等现代化办公手段。(2)优化企业物流网络体系。美国DonRatliff博士提出了物流优化的10项基本原则,认为通过物流决策和运营过程的优化,企业可以获得降低物流成本10%-40%的商业机会。这种成本的节约必然转化为企业投资回报率的提高。(3)建立适合B2B发展的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体系。(4)引入第四方物流,通过信息技术将其融入到B2B的交易体系当中,第四方物流具有超大的规模,具有非常强的专业化、高度的信息化特点,以此来实现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

如图2B2B交易模式流程所示,通过对B2B交易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这种交易模式的创新主要是通过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实质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实际上是一个中介商业咨询组织。由第四方物流提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或者为企业选择物流服务商提供导航作用,并对这个供应链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第四方物流具有专业性、指导性的特征,能快速应用于实践当中。他是一个集成的专家,具有超强的集成功能,集成物流企业、供应商、客户等有用的资源信息,以此创设一个超大的虚拟市场,由专人对这个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供应链一体化的难题,因而使供应链过程向稳定化、有序化方向发展。

4 结语

总之,电子商务对物流的管理过程起着深远的影响意义,电子商务将彻底改变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在B2C和B2B环境下引入第四方物流的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策略上要同电子商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鹏.探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J].科技资讯,2010(2):202.

[2]程戟.电子商务对物流管理的改进与完善[J].企业信息化,2007(8):41-43.

[3]王志强.虚拟企业物流与虚拟物流企业[J].新东方,2005,(11):24-25.

[4]刘宇娜.论企业物流管理中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46-347.

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篇3

【关键词】 互联网 供应链 风险 防范

随着全球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纳入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并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规划,企业界也因此掀起了一轮关于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研究热潮。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间需要更高层次的合作与集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由纯商业的买卖关系转变发展为一种相互依存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关系后企业间的合作也将更富有成效。一般认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关键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客户等)如何进行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如何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进行良好的协调。建立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说明,由于各企业之间存在着目标差异和利益差异,在应用互联网后这些差异并未消除,反而新增加了一些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因而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基于互联网的合作过程中除了存在固有的风险外,也会产生一定的新风险。我们可以把企业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后而相应产生的风险统称为供应链风险,它包括供应链固有的风险和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下面我们就企业供应链风险及其防范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的重要性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scm)强调企业如何凝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以便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业务外包,委托合作企业完成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资源经营更擅长于竞争对手的,能为本企业创造特殊价值的关键业务,在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的前提下,实现“双赢”甚至更多企业“共赢”的目标。

过去,企业之所以选择合适的经营伙伴,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经营利润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从原有的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企业面对这样一个变化迅速而且很难准确预测的全球化的买方市场,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不得不采取更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于是许多企业把目标瞄向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

实际上,企业供应链管理包括短期计划管理和中长期计划管理。短期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何时采购何种原材料;(2)如何充分利用生产资源安排生产;(3)怎样合理安排运输路线;(4)如何编制合同履行计划;(5)怎样履行对客户的承诺等等。中长期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有:(1)以何种策略与供应商建立关系;(2)在何处设立工厂为宜;(3)怎样才能建立国际运输网络;(4)如何开展网络营销;(5)如何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等等。在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看来,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已经转变为一种战略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于互联网远程处理,资源共享和实时监控的优势,将合作伙伴的资源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相统一,从而稳定整个供应链,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供应链总库存、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调的目的,并保持供应链各合作伙伴相互之间在操作上的一贯性,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在财务状况、服务质量、产品产量、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等方面均能有大幅度的改善与提高,从而更富有成效地解决供应链短期计划管理和中长期计划管理的问题。常见的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模式如图1所示。

二、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

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是指不论供应链基于何种模式都可能存在的风险。实践证明,企业供应链固有的风险主要有以下类型:

1.目标冲突风险

在供应链模式下,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具有独立利益要求的经济主体,单个企业的行为目标从根本上说还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它们都面临着双目标决策的问题,即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以及满足供应链的整体要求。这两个目标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但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往往会有冲突:

(1)在满足供应链整体利益要求时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短期利益。

(2)如果一个企业同时为多条供应链提供服务,则面临着多目标决策问题而在短期内难以作出全面合理的取舍,并由此面临一定的风险。

2.信息不对称风险

网络技术的发展并未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委托问题仍然存在,并给供应链带来相应的风险,主要有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两大类。

(1)逆向选择风险。在供应链环境下,制造商(委托人)在选择供应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制造商不利的,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可能蒙受损失。

(2)道德风险。在供应链环境下,由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某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而供应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有契约保证的前提下可能采取一些不利于制造商的行为,如推迟供货时间或降低产品质量,从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致使制造商面临一定的风险。

(二)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企业供应链风险

企业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关系后,由于互联网具有分布式、开放性的特点,与原有的集中式、封闭性的供应链相比,将可能产生一些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风险。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故障的风险

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由于操作失误或硬件、软件、网络本身出现故障,而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在互联网结构的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和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其影响面更广,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2.内部人员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人员对系统数据进行非法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所造成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供应链系统不仅与企业内联网完全融合,而且与整个互联网相联,因此其内部人员道德风险远远超过了以往的范畴。从地域上看,已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即风险不但有可能从企业内部进入供应链系统,还有可能从企业外部的互联网进入供应链系统。

3.供应链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关联方(如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非法侵入企业内联网,进行以剽窃数据和知识产权、破坏数据、搅乱某项特定交易或事项等为目的的活动而产生的风险。在互联网条件下,企业内联网与关联方内联网之间需要建立外联网联接,由于存在数据交换和实时处理关系,需要相互之间开放一定的数据库资源,从而使供应链系统的数据库资源面临着风险。

4.社会道德风险

这主要是指来自社会上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对企业内联网的非法入侵和破坏,这是目前媒体报道最多的风险类型。目前互联网社会道德风险主要来自网上的信息截收、仿冒、窃听、黑客入侵、病毒破坏等,尤其是黑客攻击和病毒破坏,已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方法

(一)供应链固有风险的防范方法

1.明确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准则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至关重要,企业在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时首先必须明确选择准则。日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如weber和dickson)已提出了较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准则,可供企业参考。weber在总结dickson的23项评价供应商选择准则的基础上,对它们重新进行了排序,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价格、准时送货、质量、装备能力、地理位置、技术能力、管理与组织、行业名誉与地位等方面,如下表所示。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cims课题组在调查后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在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这与国际上重视质量的趋势是一致的;其次是价格,92.4%的企业考虑了这个标准;另有69.7%的企业考虑了交货提前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也是企业考虑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指出,我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持过多的主观成分,有时往往根据对企业的印象来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选择的标准不全面,不能对企业作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企业在优先考虑价格、准时送货、质量、装备能力、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同时,也要考虑服务、所处的内外环境、内务状况、信用程度等因素,并且要注意,选择的准则是多方面的且会不断发生变化。

2.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

根据博弈论观点,供应链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个博弈过程,供应商出于私利往往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继而破坏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造成供应链的不稳定。因此,外部的适当的激励机制是保证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激励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价格激励。价格往往是供应链各合作企业最为敏感的要素。

(2)订单激励。在拥有多个供应商的情况下,订单的分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3)商誉激励。如果在供应链合作协议条款中包含败德行为公开条款,则会对潜在的投机者施加有效的约束。

(4)淘汰激励。谁违反供应链合作协议并破坏供应链的稳定运作,谁就有可能遭受淘汰出局的际遇,它是一种有效的负向激励机制。

3.在供应链各合作方之间建立信任机制

增进相互间的信任是防范供应链风险的关键。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行专用性投资。这意味着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合作的业务部分,使对方相信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是获得长期利益的一个保证。

(2)确立“正和”思想。根据博弈论,“零和”甚至“负和”博弈意味着合作的双方必须重新分配原有资源,从而导致冲突。因此,合作伙伴关系要求双方合作的基础是要赢得“正和”的博弈结果。

(3)追求公平。在供应链各合作方之间形成公平竞争、获取公平利益的氛围,也有助于增进相互间的信任。

(二)基于互联网的带有现代信息技术特征的企业供应链风险防范方法

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涉及企业的许多方面,因而其安全问题必须全面考虑,既要考虑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措施,也要考虑监督措施,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安全控制技术。总的来说,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1.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技术控制体系

运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地说,企业可以运用如下关键技术来防范风险:

(1)利用防火墙技术预防外来攻击。防火墙(firewall)是一组介于互联网和企业内联网之间的访问控制系统,它充当屏障作用,保护企业信息系统(内联网)免受来自互联网上的攻击。防火墙可以软件形式运行于计算机上,也可以硬件形式设计在路由器上。

(2)利用漏洞扫描技术增强系统的安全性。漏洞扫描技术就是通过对系统安全脆弱点的自动检测,找到安全漏洞,并给予修复的一种安全技术。根据扫描对象的不同,漏洞扫描技术可分为互联网扫描技术、系统扫描技术和数据库扫描技术等几大类,它们分别负责扫描和修复不同的安全漏洞。

(3)利用入侵检测技术防范黑客攻击。入侵检测技术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实时识别和响应的一种安全主动控制技术。它可以在系统被破坏前主动中断并响应安全漏洞和误操作,实时监控用户的活动,其入侵检测记录还可用来追究入侵者的法律责任。

(4)利用病毒检测与消除技术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为了检测和消除计算机病毒,国内外已经研制出很多种反病毒软件,一般都能有效地检测和消除许多种计算机病毒,并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实时监控的功能。但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做到制止新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因此反计算机病毒技术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

(5)运用计算机信息加密技术实现对系统程序和数据文件的保护。通过密码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安全手段,利用该技术可以保护系统程序和数据文件的安全。

2.建立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资产安全,保证数据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障经营管理政策的执行而采取的全部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一般控制是对供应链系统环境的控制,应用控制则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控制。显然,不同的环境和应用系统模式,其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同的。由于企业规模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应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系统结构,其系统组成的基础部分都是企业的内联网(包括分支机构的内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内联网的控制,其主要的内部控制点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系统内部控制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分别是:①操作系统;②数据库系统;③系统开发;④系统维护;⑤应用系统;⑥计算中心;⑦组织结构;⑧工作站。企业必须对这八个控制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以保护供应链系统的安全。

3.建立和健全外部控制体系。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内联网不再是独立、封闭的系统,已成为互联网世界的组成部分。要保护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的安全,还必须对企业内联网以外的系统空间进行控制,也就是面向企业内联网的外部环境所进行的控制。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及互联网的关系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外部控制体系的主要控制点有四个,分别是:①周界控制;②大众访问控制;③电子商务控制;④远程处理控制。企业也必须对它们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护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安全。

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篇4

[关键词]原料药出口质量审计认证体系

长期以来,原料药一直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最重要的出口支柱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原料药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国。随着我国原料药出口的扩张,以及药品市场全球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外市场愈来愈依赖中国的原料药供应的同时,愈来愈多的国外客户开始注重对其中国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审计,纷纷将其供应商纳入其企业生产质量管理范畴,建立动态的质量管理体系。然而,质量管理恰恰是我国众多原料药出口企业较为薄弱且不够重视的环节。因此,正确分析国外客户为何对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审计,研究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对我国原料药企业出口的影响,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能从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内容发现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原料药出口企业如何主动去迎接国外客户质量审计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一、国外客户对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审计的缘由

原料药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成药质量的优劣,并且随着世界各国药品准入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新法规的实施,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从而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制药企业开始注重对其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而制药企业与原料供应商的关系又大多是相对长期的,因此,对原料药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已成为国外客户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原料药客户质量审计就是将原料药供应商纳入本制药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的范畴,作为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延伸,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来进行管理,对其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从而确保其供应的原料药质量,并通过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进行审计评估,确认该原料药供应商的可靠性,是否具备稳定地供应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药能力。

国外制药企业对其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审计包括对其供应商的厂房、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组织机构、生产管理人员、文件记录、质量控制等因素进行审查,确信其具备供应符合质量标准产品能力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供应商的审查评估、反馈、改进提高和再审查评估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来获得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供应商,从而为最终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成品药提供原料药上的保障。

二、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对我国原料药企业出口的影响

我国虽然是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并非强国。随着这几年我国药品GMP规范的实施、发展和原料药企业对GMP认识的不断加深,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特别是部分具有前瞻性的出口企业,一直在不断完善和规范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控制,以顺应国际市场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但是,大多数的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是很规范,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国外客户的质量审计的认识和准备也不够充分,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国外客户质量审计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关乎企业的原料药出口贸易。下面以江苏某原料生产企业为例:

江苏某原料药生产企业和国外某家大型制药企业一直保持着相对长期的供求关系。去年底,国外客户根据自身质量体系管理需要,对这家原料药企业进行质量审计。客户审计的结果是江苏这家原料药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特别是文书工作这一质量管理重要的环节,由于没有完整的可追溯的文件记录,对产品的质量存在着间接的危险隐患,因此,毫无疑问,被认定为不合格的供应商。与此同时,国外客户立即终止接下来的订单计划,直到该生产企业获得认可为止,再重新予以考虑,甚至考虑退回在进行审计前,该原料药企业最近一批发运的货物。

由此可见,一家规范的国外制药企业,其质量审计非常严格,即使生产企业供应其的原料药一直保持稳定的质量,只要被认定为不合格的供应商,国外客户就有可能终止对该原料药企业的订单和未来的合作关系,这对于原料药企业的出口贸易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期依赖供应于国外某家大客户的这家国内原料药生产出口企业,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除非是个别特别定制的产品,该制药企业所需要的某种原料药供应可能仅此一家,多数情况下,同一原料药可能有多个供应商可供制药企业选择。原料药的质量直接关乎最终成药的质量,继而影响其疗效及使用的安全性,甚至会危及药品使用者的生命,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国外制药企业已经不再仅从经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考虑,更多的开始将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纳入其中的原因所在。

三、从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内容看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人员的配置和系统培训机制

生产企业人员配置及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对于整个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规范进行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客户在对供应商进行质量审计时往往要对其进行考察。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还不够规范和重视,有些企业在人员配备方面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分工,也没有配备专人对文件系统进行控制,相关的生产人员也未进行相关规范化的操作培训。

2.文件系统管理记录不够详细和规范

文件系统能在一定深度上反映出一个生产企业质量体系的管理规范化程度及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因此,客户审计时对其原料供应商文件系统的检查往往都较为细致,以考核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虽然都有建立本企业生产管理记录文件系统,但大多数企业的文件系统并不是很详细和规范,特别是在SOP现场操作记录方面,例如关键点的控制、偏差处理等。

3.多数企业缺乏有关的认证意识

对于原料药生产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符合GMP,其他还有ISO9000、ISO14000系列标准。不同国家对于该国药品市场准入的规范和要求又有所不同。以目前欧美市场为例,欧美是对原料药管理最为严格也是最大的市场,取得COS证书、通过FDA或取得DMF认证是我国原料药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的必经之路,这些要求也成了进入该市场的颇具挑战性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这种壁垒只会越来越高。因此,是否通过有关的认证,也成为国外客户在对供应商质量审计时,必然要关注和考核的项目。而我们原料药生产企业长期以来缺乏认证意识,这对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4.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环保意识较弱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制药行业中开始普遍推行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即HSE管理体系,并进行ISO14000认证。长期以来,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环保意识较弱,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虽然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并不多,这对我国原料药长期稳定的出口必将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我国原料药企业应该要未雨绸缪,及早推行HSE管理体系和ISO14000的认证,取得拥有国际化的“绿色通行证”来应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

5.工厂生产清洁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厂生产清洁管理也是供应商在对企业质量审计过程中考核的一个项目,这里的“清洁”不仅有清洁的一般含义,包括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以及生产人员的清洁管理,还包括对清洁剂、消毒剂或杀虫剂及虫害防治的使用制度,以及在防止微生物、微粒污染方面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我国原料药企业很少有特别制定清洁管理方面相应的操作规程并进行相应的执行记录。

四、解决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主动去迎接国外客户质量审计1.建立完善的员工配置管理和培训体系

首先,从上至下,从管理人员到具体的生产操作人员,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图,明确生产过程中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其次,对相应的操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岗位操作培训,配置相应合格的人员从事原料药生产、质检等各环节工作。并配备专门人员对相关的文件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2.建立详细和规范的文件系统

现场记录包括现场操作记录、相关日志等,应及时填写,若记录中出现偏差,相关生产管理人员需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及时处理、解决。客户在对文件进行系统检查时,特别是现场审查中,主要关注工艺路线、批次记录、关键点控制、偏差的处理、产品中可能的杂质和污染、是否存在可能的交叉污染、以及清洁管理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有详细和明确的记录。

3.积极做好相关的认证工作

企业应及时了解国外市场原料药的相关准入法规,积极做好相关的认证工作,这样就不会因为认证问题无法出口相关国家,而丢掉订单或者耽误时间,避免这一类非关税壁垒造成的损失。有些认证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例如美国FDA认证,首先要申报DMF,然后从申报DMF到FDA,至少也需要3年的时间。如果通过了FDA检查,那么标志着企业的质量管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抢得市场先机。

4.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原料药生产易造成环境污染,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发达国家进行“转移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原料药的生产反应过程中,容易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它对环境造成污染,给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甚至潜藏对药品污染问题。企业应从环保角度出发,建立高效的废气净化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做好三废处理工作,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认证,拿到“绿色通行证”,走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5.抓好生产清洁管理工作和操作规程的制定

生产企业在应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以及生产人员制定相应的清洁管理操作规程的同时,要有相应的清洁执行操作记录以及对清洁剂、消毒剂或杀虫剂制定相应的使用制度,应保证清洁剂、消毒剂或杀虫剂等的使用不会对物料产生污染问题,并应加强生产存储区域的虫害防治问题。

据食品商务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原料药出口已达1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7.1%。要继续这种快速增长的态势,首先,制药企业应从自身质量体系管理方面考虑,构建动态的质量管理体系,其次,要考虑当今世界各国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的要求日益严格,国外客户必定会越来越注重对其原料药供应商的质量审计如何应对。因此,要减少国外客户质量审计对我国原料药出口企业贸易的影响,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遵循“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并适时地顺应各国不同市场对原料药的规范化需要,认真地总结客户在质量审计过程提出的意见,不断地自我完善,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所生产出来的原料药的质量,成为稳定可靠的原料药供应商,还能增强企业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赢得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赵治华:原料药生产企业对客户质量审计的自检[J].医药质量,2004(8)

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篇5

关键词:经济形势;工商管理;现状;对策

通常情况下,由于工商管理部门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种,这样就一定对其内部加以完善,为满足当前时代的需要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相关部门对当前存在的状况没有做到妥善的处理,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抓工商管理部门,并且对其方法、工作模式等加以完善,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工商部门的职责,为我国营造出一个优质的竞争氛围。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对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1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

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影响下,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工商管理执法力度不强、工商管理人才欠缺等方面剖析我国当下工商管理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未来工商管理的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1.1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

从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发展形势来讲,工商管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管理体制方面来看,还是就监督方面而言都存在一些缺陷,并且随着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基于市场经济背景的不断改革下,以往经济环境实现转型的目的主要为现代化技术的完善及其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工商管理体制并没有为此发生变化,还是按部就班的执行,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工商管理工作等方面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

1.2工商管理执法力度不强

首先,在工商管理工作过程中,执法也是工商管理的组成部分,严格、公正的执法对市场经济环境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时所运用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皆需要执法的帮助,而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存在诸多不和谐、扰乱市场环境、市场秩序等行为,都需要严格的执法监督,才能改变现状。其次,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影响工商管理执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加之管理部门对工商执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和管理部门对工商执法效率的弱化,导致了工商执法力度明显下降。最后,由于国家政府对工商管理法律法规的界定不清,导致工商部门面对一些违法违章的行为,不知是否该管理,这就导致工商部门的执法权与工商管理法律法规之间产生了矛盾,长此以往,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在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得不到重视,自然而然导致执法的权威性下降。

1.3工商管理人才欠缺

首先,人类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而独立存在,因而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围绕人而进行的。而任何市场的竞争都是以人才的竞争为主,因此工商管理人才的优劣才是核心的要素。人是个体的存在,自身的能力强弱皆与自主的能动性息息相关,因此他决定着技术层面的不同。其次,我国在人才的培养上,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如何从根本上提高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如何激发一个人的管理潜能和创新、应变能力。最后,我国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较发达国家来说不论从培养的手段还是教育的思想皆落后,这导致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在创新方面、管理知识方面、实践方面、管理专业能力、分析市场能力等方面皆有所欠缺,长期以往,导致了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严重紧缺的情况。

2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对策

本文针对我国工商管理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强化工商管理执法力、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B的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

第一,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下,一定要对工商管理体制不断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第二,相关部门除了优化相关制度以外,还需要对管理工作做好科学的研究,并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到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清楚的了解到眼前的经济状况,相关部门才可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做好适当的优化。第三,随着当前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下,應当打破以往的传统理念,对工商管理工作模式加以优化,紧跟时代的脚步,将工商管理的执行力加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将工商管理工作质量加以提升。

2.2强化工商管理执法力

第一,站在执法的立场上对相关部门进行恰当的完善,把当前包含的管理执法内容做好恰当的调节,从而为工伤部门提供准确的法律政策,在这个发展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的执法水平,为执法可以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而提供重要的保障。第二,作为一名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增强执法意识,并对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做到熟练掌握,这样这样做才可以为工商管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有法必依的目的提供保障。第三,对于工商管理单位来说,需要最大程度加大对相关人员文化素养培养的力度,并对他们的执法行为加以完善,从而确保工商管理执法可以做到有效进行。

2.3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第一,需要增强员工的创新精神,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具备了较强的创新精神,才能够肩负着时代赋予工商管理给这些工作人员的使命。第二,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除了遵循相关教学原则之外,还需要提高人才的实践水平。第三,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育方式上都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可以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具备创新的能力。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本文主要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工商管理工作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并且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对当前经济环境的日益改革过程做到熟练掌握,只有时刻的关注工商管理的基本情况,才可以紧跟时代的脚步,我国相关部门也应当对该部门人才培养环节引起必要的重视,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确保工商管理工作可以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作者:王佳璐

    参考文献 

[1]耿亚敏.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联系与促进[J].商场现代化,2016(29). 

[2]尚洋.工商管理效能困境分析及效能发挥路径[J].商场现代化,2017(06). 

[3]刘行库.市场经济形势下工商管理的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7(06). 

[4]祁志霞.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6). 

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篇6

[摘 要] 供应商管理始终是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环节,在企业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愈加明显。供应商评价体系是决定制造企业采购结果的关键因素,也是众多制造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文章深入研究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制造企业的供应商管理水平。

[关键词] 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体系;优化;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46

[中图分类号] F2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099- 02

0 前 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拉动了钢铁、电子和纺织等上游原材料产业,而且促进了保险、银行、销售以及餐饮等下游服务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加剧,众多的制造企业开始重视采购环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企业的经营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供应商管理在企业的采购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供应商评价体系是企业选择供应商的重要参考,直接影响着企业原材料采购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优化策略,对促进我国制造业的高效运作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供应商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产品设计、交货周期以及服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供应商的价格水平和付款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并综合分析供货商的供货质量、价格、产品合格率、付款方式等多种因素,从而选择优质的供应商,及时淘汰不良供应商,促使制造企业的采购价格和产品质量的最优化,最终使企业获取更高的经营利润。

2 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供应商选择不合理

选择供应商是制造企业采购时面临的首要问题,优质供应商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是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目前,众多企业依旧采取传统的采购模式,当缺少原材料供给时,才去慌忙地寻找供应商,很难保障供应商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即使找到了相对合适的供应商,也很有可能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调查和收集供应商的相关信息,最后造成供应的产品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虽然一部分企业在选取供应商时,做了信息收集的相关工作,但仅仅重视生产率、缺陷率和及时性等与直接供应密切相关的指标,未能全面评价供应商的综合实力,为制造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2.2 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有效监督和控制供应商是制造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供应商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发生变化,制造企业很难及时发现,也就不可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应对。所以,如何保证供应商所提品的质量和生产原材料的能力,如何及时获取供应商企业的经营情况都是制造企业采购环节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建立并不断完善供应商激励和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如今大部分企业没有重视供应商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尽管一部分制造企业建立了供应商激励和评价机制, 还是存在着指标不完整、 内容不具体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为制造企业选择供应商带来了不利影响。

2.3 没有对供应商进行分类评价和管理

由于早期的供应商关系主要体现在双方竞争性和对立性的关系,制造企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通常不能准确区别和看待不同的供应商,也缺乏对供应商明确的划分和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毋庸置疑,不同供应品对企业的重要性是有显著区别的,因此,不同供应商对企业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如果制造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看待供应商,不仅会引起供商不满,打击其积极性,还会造成企业资源和资金浪费的不良现象。

3 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体系的优化策略

3.1 优化选择供应商的方法

制造企业要建立供应商资源信息数据库,时刻监督供应商的变化情况,及时地选择和发展优秀的供应商,并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从而有效提升采购效率和供应产品的质量。此外,由于采购环节的某一种因素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供应链的中断或失误,所以不仅要全面评估供应商所提品的合格率、价格、交货的准时性等主要因素,还要详细了解供应商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生产设备的稳定性、信息化利用水平以及财务运转情况,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的评价体系,从而选出最佳的供应商企业。

3.2 完善供应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制造企业要加大对供应商的监管和控制力度,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企业的信息共享,从而提升双方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制造企业还要及时全面地了解供应商的经营和发展信息,建立并不断完善供应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充分利用配合和支持指标、价格指标、供货及时性指标、质量指标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实施奖罚制度,有效促使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更加符合制造企业的需要。

3.3 对供应商实施分类评价和管理

针对供应商的分类管理可以采取一、二、三级分类管理方式。根据供应产品的重要性分为一、二、三3个等级,将相应的供应商也分为一、二、三3个等级,例如某一供应产品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就把该类产品分为一级产品,提供这类产品的供应商也就是一级供应商,以同样的方式设置二级和三级供应商,之后对各级供应商的综合指标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制造企业的供应商评价体系,为选择合理的供应商提供参考。

4 结 论

建立并不断优化供应商评价体系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选择高质量的供应商不仅可以降低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还有利于制造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制造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莉立.电子制造企业供应商的选择评价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2]徐曼,沈江,贺孟娇.工程机械主机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体系与改进的分析方法[J].工程机械,2009(2).

[3]赵英霞.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对外经贸实务,2012(9).

[4]石祝竹,莫煜,马晓兰.W汽车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指标优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9).

[5]刘晓龙,郑克然.河南汽车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6]姜华蕾.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7]石祝竹,莫煜,马晓兰.W汽车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指标优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9):158-160.

[8]吉辽.大型制造企业供应商评价与准入研究――以H集团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9]李传明.供应链环境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研究及应用[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10]赵莉,赵艳萍,于惠敏.船舶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体系研究――以镇江四洋柴油机制造有限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3(10):73-76.

[11]张莉立.电子制造企业供应商的选择评价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篇7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大数据;革新

“云会计”是大数据与互联网催生的产物,是我国会计领域重大变革的标志之一。“云会计”运用互联网存储功能,建立财务数据共享中心,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工作模式,相较于传统的会计记账方式,“云会计”则更胜一筹,所以“云会计”系统在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必然会掀起一股引进浪潮。而“云会计”的产生本就依附于互联网,所以互联网存在的弊端,“云会计”在应用时也会有所显现,这也就导致很多企业对于“云会计”一直处于怀疑和观望阶段,不愿轻易使用。因此本文中分析“云会计”现如今在中小型企业中面临的风险以及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云会计”概述

“云会计”实际上就是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开发的一款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以软件、硬件以及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来配合企业完成复杂的财务工作,财会人员可以将纸质发票上传至电脑,电脑则自动保存在云端,而后生成电子账簿,可供财会人员随时查看及审核。与传统财务软件相比,“云会计”实现云端数据管理,账套数据将完整保存在云端服务器,全面实现账、证、表等会计业务的智能处理。它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以及需求来提供相对应的存储空间、计算程序以及后台服务,在企业应用时不需要去购买大量的计算机硬件以及安装一些专业软件,只需要移动计算机的终端就可以进行使用,这一系列的操作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目前,我国的“云会计”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例如:精斗云,金蝶等都是我国目前在使用的软件,不过金蝶的服务对象大多为大中型企业,而精斗云面向的大多则是小微企业。

二、“云会计”在中小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风险

(一)信息管理存在隐患

1.系统安全层面:“云会计”在应用过程中,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护或自行研究系统,这就导致了系统安全性方面存在漏洞。而“云会计”是先将数据全部存入云端数据库再进行一系列核算,若系统存在漏洞,就很可能让不法人员侵入系统,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外泄,使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严重损失。2.管理人员方面: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接触传统会计的时间较长,短时间内未能全面学习“云会计”的专业操作方式,很可能在后续操作过程中造成系统的崩溃及毁损。并且对于“云会计”系统来说,财务信息只是在上、下级部门之间进行传输,所以企业一般不会对相应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财务管理人员本就较少,甚至出现交叉管理的情况,一旦信息被泄露,企业在第一时间无法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而当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则是从企业输出数据,由软件开发商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进行接收后将会计信息直接传输至云端数据库,再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将整理好的信息反馈给用户,那么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财务上出现纰漏。

(二)系统供应商问题

在这个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云会计”逐渐进入各个中小型企业的视线,用户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系统用户越多,就意味着系统供应商的责任越大,各种相似系统的供应商层出不穷,中小型企业因为资金不足的问题,大多数会选择小型供应商,那么在小型供应商被背景深厚的大型供应商逐渐淘汰之后,这些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系统将会出现诸多问题,其一,财务信息该如何保留和转移至新系统?不同的供应商所提供的系统传输端口不同,在企业更换新系统的时候会出现信息之间转换的不兼容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小型供应商会因为系统更换的不及时,进而导致企业面临倒闭的境况。其二,企业财务信息都掌握在系统供应商手中,供应商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并不会轻易放手原有的企业用户,所以企业能否顺利更换新的财务系统还未可知。

(三)平台建设不完善

“云会计”系统是近几年才逐渐进入各中小型企业的,我国对于“云会计”的系统建设还正处于不断发现,不断完善的阶段,所以系统的内部建设并不成熟,这就导致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反馈,供应商进行持续完善。财务信息属于一个企业的核心信息,目前政府对于“云会计”的监管并不全面,国内互联网保密性还有所欠缺,这就间接影响了很多中小企业的判断,坚持采用传统会计的记账模式,不愿试行“云会计”系统。

(四)相关法律的欠缺

“云会计”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我国目前针对“云会计”的相关法律并不完善,虽然已颁布了《信息安全法》,但其中部分条款的界定还是较为模糊,并没有确切的相关规定。其一,若企业在会计信息的管理过程中受到外部黑客攻击、内部管理人员交叉使用系统或者冒名顶替他人操作而造成企业要面临的运行风险,我国法律该如何应对;其二,在互联网技术下,管理者及供应商的责任并未有明确说明,一旦企业的财务信息造成泄漏,第一责任人是谁以及该如何对此进行弥补;其三,在“云会计”系统运行的模式下,会计行业主管部门更容易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一旦企业财务信息出现外泄或被公开,企业又该如何解决。以上这些情况我国还未制定相关法律进行明确说明。

(五)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如若企业想要引进“云会计”,而系统供应商也随着企业不断地发现问题频繁对系统进行更改和升级,这就导致企业必须对本公司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及严格考核,其中培训的内容不仅需要包含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还需包括财会人员所要具备的职业观念,以上这些费用大多都得由企业自己来承担,这也就间接导致企业投入过剩,短时间无法收回相应报酬。而在企业培训过后,这些财会人员是否会在自己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后,继续坚持在原有企业工作,对此暂时还无法下定论。

三、应对措施

(一)评估系统供应商

中小型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可以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及调研。第一,可以先评估供应商做出的系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保证企业的财务信息安全,因为在企业使用系统的过程中,不排除有网络病毒或黑客的入侵,进行盗取企业财务信息进行转卖。第二,可以调研用过此系统的企业用户,了解用户反馈是否良好,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将其纳入评估标准。其三,在企业签订合同之前,一定要对合同中的条款进行严格把关,明确双方权利及责任,寻求合法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自身利益,以免造成双方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因人员疏忽造成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二)转变财会人员的传统理念

传统的做账程序在老一代的会计人员心中已经是根深蒂固的存在,目前来说,他们不仅拥有熟练的操作手法,还拥有着几十年来对账务处理积累下来的经验,在大多数人的心中都认为传统的做账程序更加熟悉和快速。但随着时展,大数据处理信息的模式已经屡见不鲜,所以企业想要跟上时展的步伐,首先就要转变老一代会计人员的传统思想,让老一代的会计人员体验到“云会计”系统的便捷和安全,同时在企业的财会管理中引进新兴人才,只有双管齐下,才可能尽快让企业步入互联网时代。例如,定期对老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企业可以在财会人员招聘时,增加大数据处理的考核内容。如此内外兼修,不仅可以让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也让“云会计”在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不断完善供应商系统

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也就意味着对财务系统的需求不同,系统供应商若想在行业中立足,就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系统的个性化服务,提高用户使用率和市场占有率,在此过程上,也增加了中小型企业对“云会计”系统的信心,让更多的企业愿意了解和尝试“云会计”系统。

(四)完善政府监管制度

“云会计”系统逐渐进入企业视线,而目前政府并未对监管“云会计”给出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缺少对互联网和“云会计”系统的应急机制,这就导致企业在使用系统时权益得不到保障。政府应帮助企业推动“云会计”系统的使用,加快完善针对“云会计”系统的监管制度,保障云端服务器的安全以及企业用户的财务信息。

(五)供应商提供试运行服务

在2013年3月,日本“云会计”软件FREEE上线并开始为企业提供试用服务,在同年的11月份,MF“云会计”迅速上线后也提供了试用这一服务,之后便快速引发了日本“云会计”系统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随后欧美等国家的“云会计”供应商也纷纷提出免费服务。虽然这些免费服务限制了数据储存期或限制账务处理数量,但却为推广“云会计”服务创造了先决条件。因为现如今部分企业还不了解“云会计”,甚至从未听过这一系统,我国供应商可效仿这一做法,提高“云会计”的知名度,加快“云会计”进入企业的步伐,提高国内“云会计”的使用率。

(六)加强财会人员的操作技能

国家每年的继续教育只是在增加财会人员的理论知识,而使用“云会计”系统更多要求的是企业财会人员对其拥有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所以企业可以定期为本公司的财会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并将其加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中,以此来鼓励员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七)加强企业数据的管理

“云会计”随着大数据应运而生,严重依赖计算机及互联网,企业想要加强“云会计”的信息管理,则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其一,要考虑技术层面,例如设置会计信息访问及下载权限,定期做好数据备份,同时借助类似银行U盾的外插硬件进行保护并建立信息网络及防火墙,将会计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其二,管理者应在企业中明确各级财会人员的责任,以防止出现问题时无法确定责任人。

四、结语

目前,在这个大数据充斥着的时代,企业若想进步,就需要不断尝试新的事物,以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互联网+”的思想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多企业也从中看到了商机,相继推出金蝶云、精斗云等系统来简化企业的财务工作,为企业的财务工作提供大数据的支持以及便捷、快速的信息化平台。如果中小型企业不愿被行业快速淘汰,那么“云会计”取代传统会计则是企业的必经之路。同时在各类企业的不断应用中,“云会计”也显现出了许多问题,不过正是这种问题的出现与供应商之间的不断完善,才更加驱动了我国“云会计”的快速发展。“云会计”虽然最初应用于日本及欧美等国家,但5G时代的到来与大数据也在推动着我国“云会计”的发展,相信“云会计”终会引起会计行业的重大变革,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尽管我国对于“云会计”方面的监管还稍有不足,但只要我们坚持完善其法律制度并建立新的体制体系。相信在未来,我国的“云会计”必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妹.大数据背景下“云会计”应用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研究[J].财会学习,2020(17):145-146.

[2]肖迎春.“云会计”探讨[J].纳税,2020,14(15):72-73.

[3]何敏.“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101.

[4]晏秀梅.大数据、“云会计”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07):73-74.

[5]高天一.国外云会计服务的经验做法及启示[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1):162-163.

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篇8

一、DST电器零售业务精益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未妥善处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DST一直秉承薄利多销、物美价廉的经营理念,并在该理念的指引下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和地区铺设了销售网络,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DST往往会直接与供应商签订大笔的采购合同,从而最低化采购成本,不过,DST未能妥善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零售商通常是靠价格差来获得利润的。不过,DST不仅要赚取价格差,还要分掉供应商的一部分利润。DST借助自身在电器消费领域中的影响力,在不断压低采购价的同时,还要求供应商提高返利额度并不断提高收取的渠道费,从而又多了一项重要的收入。也正是这样,DST才能够迅速积累起原始资本,而且借助供应商的资金实现了迅速扩张;规模扩大之后,又进一步挤压供货商,所以导致和供应商之间产生很多矛盾。DST主营业务以外的收入产生过程见下图:

DST依靠自身的市场地位,经常会拖延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的时间,有时甚至超过了1年之久,这显然无偿使用了供应商的资金,DST将这些资金用在了销售渠道的拓展方面。换句话说,DST将自己当成了金融机构,截留高额供应商货款,并将这些货款用于自身的发展,相当于一种短期融资行为,只是融资的代价为零,优于任何真正的金融机构,这无疑会令其和供应商的关系不断恶化,具体过程见图2。

(二)未形成高度忠诚的顾客群 DST知道顾客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也时刻强调服务质量。可实际情况却是,DST最让顾客不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服务质量,不少门店的服务质量都让顾客非常失望。尽管DST与其它企业承诺的服务都一样,但顾客却有这样的感觉:一旦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者功能异常的时候,要求DST退换货不但要经过非常复杂的程序,而且也不保证一定能够退换成功,有时营业员的态度让人很难接受。这无疑严重降低了顾客到DST重复购物的欲望,自然也就很难形成高度忠诚的顾客群了。

(三)未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 当前,DST为了提升产品的运送效率,在很多地区都成立了物流中心,通过这些中心直接向顾客配货,换而言之,就是产品本身不需要进入门店仓库。现在,DST各门店只要是需要送货上门的产品,那么就都没有库存,只有摆在销售处的样机而已。DST的产品配送模式见图3:

尽管为了提升物流系统运作效率DST进行了很多次改革,但是改革有些片面,因此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DST的配送模式中产品无需发送到门店的仓库,顾客只能见到样机。这无疑使顾客很难做出购买的决定,因为毕竟无法亲身感受到产品的各种使用功能,只能看宣传单张或者听营业员的介绍。这样会严重降低顾客的购买意欲,从而影响销售量。其次,既然要采取集中配送的模式,那么DST就必须建立起基于整个配送体系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并联网各个门店的系统客户端。这种信息化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为DST造成了一定资金压力。最后,集中配送的模式虽然导致了很高的成本,但不一定会提升配送效率。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在没有综合考虑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就盲目成立配送中心,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要成立配送中心,企业想找到合适的地址很难;另外,若没有充分考虑运营情况与配送量就自建物流,就算不惜代价花费了巨额资金,可要是达不到规模效应,同样也是浪费金钱和物流资源而已。

(四)未建设与销售相符的信息化系统 首先,DST也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现在也开发了适合自身运营特点的系统。不过,由于DST最近才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所以信息集成能力还有待提升,管理效率不尽如人意。受限于技术水平,DST总部想要查询当前的销售数据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数据的传输速度非常慢。尽管DST构建了内部网络,但能在网上查到信息的商品还不到商品总量的1/2,所以,没有完全发挥出内部网络应有的功能。

其次,DST依靠发达的销售网络以及稳定的市场份额,将每笔订单的数量都定得很大,因为这样才能以更低的价格采购。其实DST也曾经摸索过进行信息共享,同时将信息系统与整个供应链连接起来,建立进销存在线查询机制,从而让供应商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可惜的是,能实现这样信息共享的供应商并不多,绝大部分供应商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因为这种信息共享的不足,导致了DST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存在一定隔阂,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不高。

最后,网上商城功能不完整。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DST也开通了网上商城,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多。主要表现为:DST对不同地区的服务存在很大区别,无论是送货时间、服务程度等都千差万别,导致消费者十分不满;退货程序复杂,一旦消费者想要退货,就会遇到很多程序上的限制;DST没能正视网上销售的重要性,因此,并不重视网上商城的建设与完善,只把它作为了一种宣传的手段;网上收付款的安全机制不健全,导致存在很高的交易风险。

(五)未打造高素质的工作团队 当前,DST电器零售业务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有一部分人的学历很低,基本上是运输与仓储部的员工。他们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技术都非常陌生,本身也没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所以,综合职业素质相对低下。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不高,肯定会严重制约DST的后续发展。

二、DST电器零售业务精益成本管理优化建议

(一)妥善处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具体如下:

(1)正视供应商的重要性。DST必须正视供应商的重要性。在DST的供应链之中,供应商是起始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DST销售的所有产品的质量都由供应商决定,同时也影响着DST的信誉,进而影响顾客的购买意欲与行为。DST获取的利润是建立在顾客购买行为基础上的,所以,DST应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力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2)合理分配利益。上面已经提到,DST截留货款是导致其与供应商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果想要改善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DST就应该停止这种占用供应商资金的行为。另外,DST应在做好主营业务方面多下功夫,而将渠道费之类的收费降低到合理水平,从而保证供应商也能拥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进而让他们乐于与DST合作,达到共赢的长远发展目标。

(3)共享商业信息。DST应该积极建设与供应商实现商业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统,从而提升供应商对其进销存的了解程度;DST也能够及时了解到供应商的生产安排,从而做好生产与销售的协调工作,不但能够大幅降低成本,还能提升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二)建立贴心的顾客服务体系 主要有:

(1)做好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提升他们对产品以及服务的满意程度,DST需要做好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工作。例如,借助电话访问或者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形式,真实收集顾客的反馈,了解他们的需求;之后科学分析调查结果,掌握最新的需求变化方向,并针对这种变化安排后续工作。这种做法不但能够将库存控制在合理水平,还能有效避免缺货的情况,从而让顾客对DST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感到满意。

(2)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了让顾客觉到DST的服务贴心温暖,并让他们感受到消费者是上帝这句话的真谛,DST可以应用系统来强化与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提升他们的满意度。系统借助协同技术,将顾客作为系统的起点,以顾客全生命周期作为时间序列,分析如何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从而帮助公司累积更多的忠诚顾客,进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系统的运作流程见图4。

(三)建立高效物流体系 具体有:

(1)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DST需要建设高效集约的配送中心,当前这种在大中城市落点配送的模式并不科学,应转型为区域化配送,覆盖区域内的所有门店,实行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这种物流配送模式能够让DST的配送流程更加科学高效,还能有效降低配送成本,从而让DST保持住低价的竞争优势。

(2)改变物流拓展模式。大规模的并购使得DST的经营规模在短时间内扩大了很多,由于门店增加得过于频密使得物流配送很难完全满足所有门店的需要。当前,DST都是先开设门店,之后再按照门店的需要设立配送中心。可实际情况是,配送中心的建设明显落后于门店的开设,造成了门店无法及时配货,销售能力提升受阻。这样就使得DST必须重新设立配送中心,这种重复投资让DST陷入了发展困境。基于此,DST需要把物流建设摆在前面,设立好配送中心之后,再按照其实际的配送能力选择适合的门店地址,之后开设门店。如果能够有高效的物流系统作为支撑,DST未来的发展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3)应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DST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使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整个配送过程的信息化。通过系统客户端,配送中心的员工能够随时查询各类商品的配送以及库存情况。另外,DST配送部门的员工需要明确公司秉承的经营理念,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负责。应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之后的DST配送模式见图5。

(4)委托第三方物流。当前,我国涌现出了不少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可以为像DST这样的公司提供具有高度针对性的物流服务。基于此,DST为了更加专注于销售工作,可以适当改变传统的公司独立配送模式,转为部分委托第三方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具有非常专业的配送经验,而且配送效率非常高,同时收取的配送费用比公司自己配送还要低一些,因此,是DST公司很好的配送选择之一。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具体如下:

(1)完善公司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DST需要完善公司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当前使用的系统,借助先进的开发技术与手段,建立自动订货以及补货管理系统。同时,建立顾客意见反馈信息系统,从而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并据此调整订货计划。

(2)实现与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为了更好地实现与供应商的信息互换,DST必须实现与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由于供应商也分为很多种,所以,DST应该采取针对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政策。如果供应商属于世界知名的跨国电器生产厂商,那么与他们的对接就非常简单,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通常都已经建设了相当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DST只要让这类供应商留出专用的对接口就能实现与其系统对接;如果供应商的信息化程度处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那么DST可以与其建立起固定时间间隔传输数据的信息互换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系统对接的环节,直接将信息上载到双方拥有数据操作权限的公共系统平台上就可以;如果供应商的信息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那么DST可以留出系统对接口,让供应商连接到DST的管理信息系统上。当然,供应商的数据查询权限是由DST设定的,他们只能看到与其相关的各项业务数据,对于其它数据则没有查看权限。

(3)完善网上商城建设。虽然现在DST已经有了网上商城,可还是有不少方面需要完善。像是顾客感觉商城的可信度不高,因为如果想要退换货不但程序复杂,而且未必能够成功。基于这种情况,DST需要完善网上商城的建设,把它作为业绩新的增长点,而不仅仅是宣传的平台与手段。因此,DST需要完善网上商城的安全性以及退换货保证等方面,只要是做出的承诺就一定遵守,从而提升顾客对网上商城的信任度,让他们更加满意商城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

(五)提升员工团队综合素质 一是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力度。DST可以在公司里选拔出那些工作以及学习能力都很强,并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参加专业培训。为了提升员工适应岗位工作的速度,DST需要做好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二是引进外部优秀人才。DST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优秀人才,人才招聘会、校园招聘会都是很好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引进外部人才模式,能够有效缓解DST当前的人才不足现状。如果公司急需专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则可以通过猎头公司快速找到行业中具备良好素质和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三是构建人才激励体系。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公司的归属感,DST需要构建人才激励体系。根据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内部的奖励以及晋升制度,从而让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更高的热情,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詹秋梅:《精益思想下的成本管理》,《审计与理财》2005年第S2期。

[2]郭传刚:《论精益成本管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何瑛:《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王寅东:《目标成本规划实施方法例解(一)》,《新理财》2003年第10期。

[5]汪家常:《精益成本管理》,《经济管理》2003年第3期。

[6]宗言:《中日企业成本管理的五大异同》,《政策与管理》2002年第4期。

上一篇:机械制图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供应链管理新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