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新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8 17:31:06

供应链管理新方法

供应链管理新方法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战略绩效 指标体系

伴随着全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应当重新设计其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在总体上应该遵循“内外结合,兼顾各方”的平衡基本原则。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可遵循如下原则:

财务指标与战略指标相结合原则。其中,财务指标是企业传统的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财务指标都占据着业绩考核之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战略指标又是企业施行战略管理所必须关注的,因此应将二者兼而顾之。

内部战略指标与外部供应链指标相结合原则。在战略指标考核的基础上,应该划分出内部战略指标和外部战略指标,而外部战略指标是从供应链角度出发,从供应商和销售商这样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评价。

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原则。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否则,任何绩效都是无法接受的。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可依然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来分类评析。需要说明的是,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据实从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出发选取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并注意与其他层次评价指标间的相容性,避免相互间的冗余、冲突。

对企业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过程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研发评估和员工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是企业进行业绩管理的重点,可以从产品达标率,产品合格率等指标来进行内部经营质量方面的评价;从生产周期效率(MCE)等方面来进行内部经营效率方面的评价。

研发评估是很多高技术供应链管理型企业业绩考核所必须关注的一块。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投资收益率、新产品开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速度等指标。

员工评估则是基于企业长远战略角度来考核的,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都十分重视其对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投资,提高员工素质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在这一方面应设置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本收入指数(HCRV)、人力经济增值指数(HEVA)等指标,其中员工满意度也可以用员工流动率来代替。

对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是从供应链角度来来考虑的。假定一条简单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来组成的(其实任何一个供应链型企业都可以在供应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基于盟主型供应链角度来述的),作为核心企业,应从供应链上、下游角度来综合考虑其外部绩效。

从供应商的资金角度来看,其与核心企业的应收帐款周转的快慢,对供应商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对整个供应关系也有着很大影响;另外,采购占用资金比率也是一个影响供应关系的重要比率。

销售商则是供应链中直接面对顾客的子系统,其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更直接关系着整条供应链绩效的优劣。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其一般关注核心企业的两个方面——产品交货情况和产品竞争力。可以设置订单完成率、准时交货率、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等指标。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确定了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各战略绩效评价指标后,可选择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本企业(供应链)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一般步骤是:首先确定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并进行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值,改为无量纲数值;再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得到一个反映企业整体绩效的综合指标值。可供选取的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AHP分析方法、DEA分析法、理想解逼近法等,具体根据评价者的偏好选取或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评价。

供应链管理新方法篇2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浙江省的实际从供应链金融概念出发,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范畴进行了界定,并讨论了供应链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创新问题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金融 金融创新

由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在供应链生产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品牌、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性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销售中低附加价值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以此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产业链(或价值链)体系。中小企业则往往利用自己的专项优势,如单项专利技术、特别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加入到产业链分工体系当中去,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节点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伴随着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供应链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在此实体经济组织变革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 Finance,SCF)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银行业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界定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业界和学界都尚未有一致的意见。但是,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供应链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梳理。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目前对供应链金融概念有代表性的理解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二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三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 Group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为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关于供应链金融范畴的界定。即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范畴应该确切地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方案。

商业银行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国内银行业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创新问题

业务创新问题。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调研表明,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许多商业银行业务实践中,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因此,这样业务创新明显会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

技术创新问题。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全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金融风险的产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模式创新问题。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组织创新问题。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因为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解决路径

政府牵头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商业银行业务,没有良好的对信贷人权利的保护是难以发展起来的。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动产担保和权利质押,因此物权的界定与登记也是必不可少的。《物权法》虽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创造良好法律环境, 但《物权法》在动产抵押的登记公示方法上规定稍显笼统、登记部门多、公示性差等不完善的地方,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登记的体系,并将陆续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执法工作,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

商业银行构建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供应链金融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是基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整个行业发展层面的考察,因此这项业务的开展行业跨度大,对企业经济技术分析、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更加困难,除了金融知识以外还需要许多专业知识,这将加大判断借款人是否发生经营风险的难度,另外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监管也比较困难,对银行业务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与契约设计漏洞和法律的真空,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增大。对于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来说,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供应链金融业务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在现有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下,将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嵌入其中并进行有关创新也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加强供应链金融制度的创新。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在制度上,实现对原有的银行分业管理向混业管理的转变,允许银行把非核心的业务合理有序地外包给专业的供应链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中介服务的存在,并依法从事有关融资业务。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李彤,深发展:供应链金融[J].商业论坛,2007(10)

3.闫俊宏,许祥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4.陈祥锋,朱道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物流提供商的系统价值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8(6)

5.张晓涛,李常永.供应链金融:金融创新视角下银企双赢的融资解决方案[J].时代经贸,2008(7)

供应链管理新方法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三)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供应链管理新方法篇4

关键词:传统物流;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策略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已经进入供应链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管理模式的比对,物流企业必须认识到转变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传统物流将被供应链管理模式所取代。物流企业也要不断创新,增强创新意识,发挥出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1现代供应链管理分析

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物流企业,也就是通过对物流企业资金和信息的合理控制来建立管理网链体系,供应链中可以包括多家物流企业,为物流企业带来收益,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现代供应链管理实际上就是集成管理的一种体现,可以对物流企业进行事先计划和管控。现代供应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购,二是制造,三是运输,四是储藏。现代供应链不仅注重企业的运营成本,更注重服务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社会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就是对物流企业的所有活动展开管理,最终实现一体化管理。要想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物流企业就必须降低内部库存量,合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2传统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物流管理和现代供应链管理必定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传统物流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现代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整体性,供应链也是物流企业展开管理工作的关键依据和依靠。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对于内部库存量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虽然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不断缩减库存量,但是库存也是必须存在的,可以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供应链管理属于新型管理手段,更适合物流企业的发展需求,能够统筹协调,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相比而言,西方国家采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法的时间比较长,经验比较丰富,我国和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面临较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包装需求,二是系统信息化管理,三是供应链安全问题。物流行业属于服务行业,物流企业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一体化管理,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供应链管理是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必要性

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转变实现了物流系统的共通,可以把各个系统连接在一起,保证物流管理的协调运作,也只有实行供应链管理才能保证运输货物准时送到客户手中,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采购效率,缩短采购时间,供应链实现了物流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无缝对接,供应链具有多种功能,而且每种功能都十分强大。供应链管理也增强了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更好地保证了企业的稳定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处理物流订单的周期会缩短,而订单又是物流企业商务环节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缩短订单处理周期可以缩短货物运输周期,订单处理周期可以平均缩短3天,进而提高企业资金的循环周期,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在开展供应链管理之前,物流企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就要对企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并结合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制定供应链管理方案,明确供应链管理目标和方向。其次,物流企业需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此,企业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在用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从实际出发。最后,物流企业还需要对物流市场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出具体的数据,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可靠依据。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不仅要提高效率,还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供应链管理系统能够及时更新客户的信息,对客户的需求量进行统计和整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中,为物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物流企业内部重组的能力,提高物流企业的反应速度。

4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

4.1加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

第三方物流实际上就是充当客户和供货方之间的中介。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对于第三方的要求不断提高,第三方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物流行业起步的时间比较晚,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服务水平也需要提高,与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新形势下,物流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物流企业必须顺应时展,从传统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转变,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物流企业要想提高服务水平就必须不断开拓新的业务,扩大物流企业的规模,注重服务质量,坚持诚信做事的原则,提高自身服务效率,有针对性地开展供应链管理,实现各个企业互赢互利。物流管理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但是,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开展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员,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专业性较低,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导致物流管理过于形式化,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比较低,导致物流管理手段单一,管理理念和模式比较落后,物流管理水平比较低。

4.2优化内部业务形式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下,基本的业务流程已经具备,但是,传统物流管理模式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运输的路线不合理,增加了物流运输的成本,而且运输货物的批次也不合理,导致用户无法在指定的时间内收到货物,降低了用户对物流企业的信任度,也降低了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客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物流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三是物流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物流管理的难度,而且物流管理的执行难度也比较大,相对复杂,物流企业很难掌控这个过程,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新形势下,物流企业必须更新管理观念,采用集成化管理手段,站在客户的角度,把物流业务发展成企业的核心业务,把供应链管理贯穿于企业发展全程。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必须不断增加一些特殊,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物流企业业务形式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有很大影响,要想实现现代供应链管理目标,企业就必须优化内部业务形式。

4.3建立支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数据信息数量在不断增多,物流企业必须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在新形势下,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信息和数据的竞争,物流业务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也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持。但是,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下,物流信息会分布在不同的平台上,这样无论是信息的处理还是利用难度都比较大,信息的利用率比较低。对此,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必须建立供应链管理平台,管理平台的建立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整合物流企业的信息和数据,提高信息和数据的利用率。供应链管理平台可以把企业物流业务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实现企业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我国物流企业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合理地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以实现发展目标。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物流企业就更要转变管理模式,发挥出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优势和作用。传统物流向供应链物流管理转变对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必须认识到加强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加大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定期派遣管理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提高物流管理人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更好地满足供应链管理需求,保证物流供应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新形势下,物流企业只有找到适合自身的管理方式,才能从众多的物流企业中脱颖而出,才能吸引更多客户的目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也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供应链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企业需要把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

5结语

虽然物流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物流行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人们对物流管理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传统物流管理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对此,物流企业必须从传统物流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结合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供应链管理方案,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竞争力,发挥出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和作用,推动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还必须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整合物流企业的信息和资源,提高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为供应链管理提供数据和依据。物流企业还需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丰富业务形式,全方位地开展物流管理工作,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在新形势下,物流企业要采用集成式管理手段,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焦洁.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J].现代国企研究,2016(14):206-207.

[2]邓振华.浅谈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措施[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7):108-109.

[3]李巍.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7):40-41.

供应链管理新方法篇5

摘要: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关注供应链管理及其集成的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许多企业也开始通过与其上下游企业的集成来迅速应对动态的市场需求。本文从供应链集成的内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经济后果四个方面,对国外学术界有关供应链集成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了应着重关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集成;企业绩效

一、引言

早在1961 年,著名学者Forrester(1961)就指出,工业企业的成功在于对信息流、物流、人力与资本设备等各种要素的集成。其后,Porter(1979)的五力模型的提出也让人们意识到了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着重大影响。然而,直到1982 年,Oliver 和Webber(1982)才正式提出“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随后的几十年中,学术界也不断深化对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的研究,并逐渐拓展供应链管理的内涵。而供应链集成(Supply Chain Integration)则是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梳理国外学术界与供应链集成相关的文献,并探讨未来供应链集成的研究方向。

二、供应链集成的内涵

Webster(1966)将“集成”定义为“对大量独立执行的连续性或相似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流程的统一控制”。因此,供应链集成非常强调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Maloni和Benton(1997)认为供应链集成是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进行的更高水平合作的管理,从而为最终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Mentzer et al.(2001)认为,供应链集成是对传统企业职能的系统性战略协调,是为了改善企业个体以及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从而对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流程进行管理的过程。

Flynn et al.(2010)认为,供应链集成就是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战略合作,共同管理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流程,从而实现高效的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最终为客户创造低成本高效能的最大化价值。

Fabbe-Costes和Jahre(2008)根据集成的范围,将供应链集成划分为企业内部集成、与下游企业(即客户)的集成、与上游企业(即供应商)的集成、与上下游企业的整体集成。

上述回顾表明,供应链集成的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第一,供应链集成过程中涉及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包括核心企业及其供应商、客户;第二,供应链集成的本质是对流程的集成,主要包括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第三,供应链集成突出的特征是成员企业在彼此信任、共担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合作;最后,供应链集成始终强调顾客导向,因此供应链集成的最终目标是为顾客创造最大化价值的同时追求效率最优。

三、供应链集成研究的理论基础

迄今为止,供应链集成作为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学术界试图借助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来探究供应链集成的动机及其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的首要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Friedman,1962),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投入和参与,企业应当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其中,供应商和客户作为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更是对公司的战略、经营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Freeman,1984)。Titman(1984)指出供应商、客户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当企业破产清算时,供应商和客户将会承担一定的成本。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供应商和客户都有强烈的动机通过供应链集成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从而使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二)交易成本理论

Williamson(1975)指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专用性投资、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氛围这六类因素相互影响,最终提高了交易成本。Ketchen 和Hult(2007)、Danny et al.(2010)等学者均认为企业通过供应链集成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Ketchen 和Hult(2007)认为传统的供应链只注重降低短期交易成本,而供应链集成则着眼于降低供应链整体的长期交易成本。此外,供应链成员企业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会共同投资一些专用性资产,从而增加了其转换合作伙伴的成本;另一方面,供应链集成有利于成员企业之间共享信息,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转换成本的增加以及互利互信合作关系的建立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最终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三)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所拥有的有价值且难以模仿、替代的稀缺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Wernerfelt,1984;Barney,1991)。由于企业无法拥有所有资源,而供应链成员企业拥有的异质且互补的战略性资源则成为了供应链集成的驱动因素。成员企业通过长期战略合作,共享对方稀缺的战略资源,不仅有利于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且有利于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上述理论,学术界还利用权变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理论、战略选择理论、博弈理论等相关理论来阐述企业进行供应链集成的动机。例如,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供应链成员企业通过对彼此拥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共享,可以降低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成本(Peter etal.,1999;Danny et al.,2010)。

四、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一)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方法

有关供应链集成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结合相关理论,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分析和总结,推导供应链集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Lee et al.,1997;Zailaniand Rajagopal,2005);另一类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假设,再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和分析(Corstenand Kumar,2005;Flynn et al.,2010;Danny et al.,2010)。

而在实证研究过程中,供应链集成程度的量化是关键问题之一。学术界主要使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是案例研究法。Jones和Riley(1987)较早使用了案例研究法研究了供应链集成过程中使用的基本存货管理技术。Robson和Rawnsley(2001)则以英国食品行业的制造商和零售商为研究对象,并从供应链管理经理和食品监管当局的视角剖析了供应链管理中的买方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二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主要是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前人的做法设计测量项目,并制成李克特量表,再利用该量表对调查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Narasimhan 和Kim(2002)等在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供应链集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主要从集成的内容来设计测量项目,包括信息共享、目标协同、决策同步、激励联盟、知识创造等方面,调查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得分越高,则说明在相应的方面集成度越高。

三是计量分析法。利用计量分析法研究供应链集成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时,核心问题是如何为供应链集成构建替代变量并建立研究模型。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31 号(1997)规定,公司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占公司销售收入总额10%以上的主要客户。Danny et al.(2010)则利用美国企业披露的主要客户信息构建了两个反映供应链集成核心特征的替代变量———供应链集中度和供应链周期,并据此定量研究了供应链集成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二)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维度研究了供应链集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包括供应商集成(Das et al.,2006)、客户集成(Devaraj et al.,2007)、企业内部集成(Pagell,2004)以及供应链整体集成(Marquez et al.,2004)等不同维度。

目前,多数研究表明供应链集成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供应链成员间进行信息共享能够帮助企业减弱牛鞭效应和市场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绩效(Lee et al.,1997;Chen et al.,2000)。Ragatz et al.(2001)研究发现供应链集成战略,尤其是与供应商共同研发新产品对缩短周期时间、质量改善、成本降低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osenzweig et al(. 2003)对消费品制造企业的研究表明,供应链集成程度对企业竞争能力和资产回报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竞争能力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中介作用。Germain 和Iyer(2006)探讨了供应链内部整合和下游整合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整合、下游整合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物流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物流绩效对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ei Cao和Qingyu Zhang (2011) 以211 家美国制造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为研究样本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及成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供应链集成能通过增强合作优势进而提高公司绩效。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取得了不一致的结论。Vickeryet al.(2003)发现供应链集成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而是通过客户服务间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Cousins 和Menguc(2006)研究发现,除了供应链中管理层的集成,其他层面的供应链集成并未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Fabbe-Costes et al(. 2008)在其回顾性研究中指出,这种结论不一致的产生可能是学术界对供应链集成的概念及内涵缺乏清晰的界定和准确的计量方式导致的。

五、总结与简评

作为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供应链集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例如,迄今为止尚无清晰、完整的供应链集成定义;供应链集成的定量研究仍然缺乏科学的衡量方法;在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上,研究结论因包含的供应链集成维度不同、衡量方法的不同存在着不一致。

本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表明,供应链集成未来的研究需要着重关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建立供应链集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相对来说还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供应链集成像是一个不同学科的大熔炉(Larry et al.,2008),包括物流与运输、运营管理、市场营销、采购和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均对供应链集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供应链集成相关理论体系较为混杂,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来指导这项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集成的定义问题。目前在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上出现了很多不一致的结论,许多学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供应链集成的定义不明确也不完整。Flynn et al.(2010)指出许多研究只集中关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的集成,却忽视了企业内部集成的作用,也忽视了不同维度的集成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学术界有必要高度重视供应链集成定义这一基本问题,为深化供应链集成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完善供应链集成的研究方法。前已述及,学术界主要采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数量分析等单一方法进行供应链集成的经济后果研究。虽然,案例研究等定性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供应链复杂的集成过程的理解,但数量分析却能够为实践提供科学的经验数据。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而使得相关结论更为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Burgess, K., O.J. Singh and R. Koroglu. Supply chainmanagement: a structur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fu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Management, 2006(7): 703-729.

[2]Carter, C.R. and L.M. Ellram. Thirty-five years of the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here have we been andwhere are we going?.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3(2): 27-39.

[3]Danny Lanier Jr., William F. Wempe, Zach G. Zacharia,Concentrated supply chain membership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chain-and firm-leve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8): 1-16.

供应链管理新方法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153-01

摘要: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为此必须注重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集成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适合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

关键词:供应链 管理 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包含了产品自原材料至最终用户移动过程中全部相关活动,包括采购、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料控制、订单处理、库存控制、运输、仓储管理和客户服务。同时还包含对连接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信息系统,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系统各项活动的管理。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应该是协调并集约供应链中所有活动,最终实现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过程。它包含并连接供应链中各参与者。作为系统的一个部分,这些参与者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承运人、3PL、信息系统供应商等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本质是基于信息技术提出的新的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的综合。

2、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流程的管理,由过去的生产导向的生产活动转变为市场导向,客户驱动。通过市场导向,原材料、成品、包装材料的流动实现最优化――从而降低库存――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压缩订单前置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3、供应链管理的要点:

(1)供应链是一个单向过程,链中各环节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通过链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2)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从总体来考虑。如果只依赖于部分环节信息,由于信息的局限或失真,可能导致计划失真。

(3)不同链节上的库存观不同,在物流的供应链管理中,不把库存当做维持生产和销售的措施,而将其看成是供应链的平衡机制。

(4)供应链管理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诸如用总体综合方法代替接口的方法,用解除最薄弱链寻求总体平衡,用简化供应链方法防止信号的堆积放大,用经济控制论方法实现控制等等。

4、供应管理的效益

供应链管理的突出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二是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实现供应链管理,就要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对顾客的需要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信息沟通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交易方式及交易流程的变化,从而大大地缩短了交易周期,同时降低供应链各环节的库存,减少浪费或降价,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二、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意义和要点

1、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意义研究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迅速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尤其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大型百货商场看起来气势不凡、然而其内部却是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各个部门单独进货,各有各的进货渠道。这不仅加大了进货成本,而且使整个企业失去了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没有发挥集团公司应有的优势。观念落后、管理模式跟不上时展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我国企业界还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链。其结果是使我国企业失去竞争实力。

2、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要点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适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我国企业传统制造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怎样将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有机地集成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是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中与供应链管理联系最密切的是关于生产系统设计时间问题。就传统而言。有关生产系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制造企业的内部环境,侧重点在生产系统的可制造性、质量、效率、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对企业外部因素研究考虑较少。在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影响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对产品成本和服务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出现,扩大了原有的企业生产系统设计范畴,把影响生产系统运行的因素延伸到了企业外部,与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都联系起来。因而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就成为构造企业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2)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对供应链的有效控制要求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

(3)集成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决策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决策,因此要研究出协调决策方法和相应的支持系统。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精细生产等理论与方法,研究适应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

供应链管理新方法篇7

关键词: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伙伴关系组织重构

何谓供应链管理思想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例如: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而Phillip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尽管对供应链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我国现行企业运作模式同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冲突

1、传统、封闭的纵向思维方式同横向、开放思维方式的冲突。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贯采取的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在传统的制造业中,许多企业拥有从铸造、加工、装配、运输、销售等一整套设备、设施及组织架构。企业虽拥有庞大的生产加工体系但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非常弱,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和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企业投资负担沉重,管理、协调难度大,白白消耗了大量的企业资源。与纵向一体化思想不同,横向一体化思想则要求企业只抓好最核心的东西。如生产,只抓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其他部件采用外部委托的加工方式。使企业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不仅如此,横向一体化还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大幅缩短新产品的上市周期,使企业赢得产品在低成本、高质量等方面的优势。

2、现代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信息系统落后与供应链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日常工作仍然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中的计算机主要是用来计算数据,会计核算,单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尚未完善。就拿我国比较发达的城市――深圳来说,尽管已经过多年的EDI推广工作,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项目也将深圳作为EDI试点城市,但是,除了沃尔马与少数几个供应商做EDI外,其他尚无一家实现EDI交易,总体上我国应用EDI的企业仍非常少。供应链则作为多个企业组成的有机集合,其对信息获取和流动的要求远高于单个企业。通过信息系统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共享,使企业能快速获得所需的各种信息,提高供应链企业的运行状况的跟踪能力,使经营者从整体上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3、传统企业关系同合作伙伴关系的冲突。传统企业往往是封闭的系统,企业间的关系就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其管理理念以生产为中心,供、销处于次要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与合作,更谈不上建立战略联盟与协作。企业不注重长期利益、构筑企业的长期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其行为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在获得较低的进价的同时,也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和与之合作的基础。而供应链思想则认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问的连接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各成员意识到企业要想保持长远领先竞争地位关键在于供应商和零售商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4、传统企业独立、松散的组织结构同集成化思想的冲突。传统企业组织部门界限分明,单独操作。采购部门只控制物料和原材料库存;制造和生产部门通过各种工艺过程实现原材料到成品的转换;销售和分销部门处理外部的供应链和库存,而部门之间的关联业务往往就会因各自为政而发生冲突,引发产、供、销的脱节,物流、信息流经常被扭曲、变形。而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思想要求把单个企业内部以及各成员企业的各种业务看成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制造业务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的集成并优化运行,以适应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生产和管理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低成本的要求。

冲突的解决办法

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我国现行企业运作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具体做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外包实际企业扁平化,为供应链的建立打下基础。我国现行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通过生产的外包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外包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在我国进行生产外包的企业寥寥无几,制造业中仅海尔、格兰仕两家进行了生产的外包。企业通过外包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新产品的上市周期。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通过外包可以将自己的非优势项目交给其他企业完成,将有限的资源充分运用到自己的优势领域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后的企业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扁平化,为供应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更新信息系统,实现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信息集成。只有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间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相互协调才能使供应链有效率的运作。各企业间协调的关键就是要实现企业间的信息集成。通过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使管理者能及时准确的把握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等情况。从而从整体上不断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果,实现链上各企业的共赢。由于EDI有投资大、缺乏开放型等缺点,对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实现企业之间业务电子化的最直接,最迅速的途径是进入信息高速公路一INTERNET.通过其“标准化”技术,达到各数据库之间的无缝连接,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软件使内外部信息环境集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整体。

3、按照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重构企业的组织结构。现行企业组织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虽然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为了使链上的各成员企业能够做到协同工作而达到整体的最优,必须根据各供应链的特点和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思想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系统进行重构。一般而言进行企业组织重构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要从整体上把握工作流程的重新设计。BPR要求一切重新开始,从企业整体上考虑流程的设计。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将资源配置从一个企业扩展到多个企业,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工作流程设计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部门重组,而且要把流程的工作特征考虑到相关企业中。

第二,要确定首要的企业流程重构的项目。企业中有各种各样的作业流程,结构十分复杂,所以,首先应该选择一些关键性的作业流程作为实施BPR的项目,以期带动其他流程的重构,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第三,分析和评价现行作业流程。通过对现行作业流程进行深入分析找到现行作业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重构时对其进行改进。而评价现行作业流程是为了对将来的改进找到一个“比较”的基准。例如,进行重构的目标是降低流通成本,就要先计算现行作业流程下流通成本的确切数值,作为将来评价在供应链管理模式重构后的绩效标准。

第四,对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选择。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支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在引入信息技术时,首先要明确定义企业职能部门和作业流程的实体,明确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运作的要求,然后再选择计算机系统和管理软件的开发环境。在企业现有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流程重构。

第五,设计和建立作业流程的原型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组织系统。软件原型系统是指为支持新作业流程而开发的软件;组织原型系统是指为了使新作业流程正常运作而重新组织起来的人员和岗位。在企业建立了新型的流程之后,会发现新型的流程中的问题,企业便可以以原型系统作为基础,对新型的流程进行改进,建立更好、更完善的作业流程。

第六,取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和配合。在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业务重构不同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流程重构,企业除了要对其内部流程进行改造外,还必须与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改造。

4、建立联盟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球竞争中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要求企业将自身业务与合作伙伴业务集成在一起,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考虑增值,所以许多企业纷纷将与合作伙伴的附属关系转变为建立联盟或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连接与合作,以及企业之间的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良好的协调。企业可以根据供应单位的多少、对供应单位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物资需要的时间是否紧迫等要求来确定选择合作伙伴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直观判别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采购成本比较法、ABC成本法、层次分析法等等。

5、集成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通过供应链和信息系统的连接,链上各成员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每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决策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决策,因此,要研究出协调决策方法和相应的支持系统。综合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精细生产等理论方法,研究适合于本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张成海《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供应链管理新方法篇8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途径,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方法,达到人与知识的融合,进而创造集体的智慧并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响应能力。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管理。知识管理从实质上讲是一个对知识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企业运用集体智慧对企业内外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储存、传递和应用,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审视自己的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对不同属性的知识本身、知识的传播渠道、知识的创新和创造、企业文化的引导等的管理。在企业寻求知识传播和共享途经的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了不同知识主题之间相互转化,集体智慧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从而给企业带来了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管理就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和研究,一些著名的公司如通用、惠普等把知识管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管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与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从内容上来看有一定的差别。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知识的获取。从供应链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从供应链内的成员间与供应链外获取满足供应链整体需求的知识。第二,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大都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但事实上,企业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是有选择性的,只有一部分得到了共享和传播,因此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前提是知识识别,那些涉及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往往不会成为供应链中共享与传播的对象。第三,知识的运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特别强调成员企业之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成员企业的知识存储量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利用能力的协调,其最终目标是保证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得到知识上的保证,实现知识的优化和协调。第四,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主要包括战略性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成员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知识系统的管理、企业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提高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运用的效率,通过企业间业务互补提高知识的创新效率。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供应链上全体企业参与,通过对供应链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开发利用而开展的知识创造和创新、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最终达到改善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生产水平、创新能力,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二、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了解,本文构建了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特定的方法汇总供应链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该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管理层、方法工具层和知识网络层。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将供应链上获取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得知识获得创造和重新利用的机会,将显性知识与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融和起来。知识网络层是基础。供应链整体知识网络的构成包括供销商的知识网络、经销商的知识网络和制造商的知识网络,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的收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实施改进。方法工具层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方法工具,包括本体推理、模拟分析、专家系统和OLAP,通过这些软件技术的应用,最终形成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的共享,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知识管理层把收集到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挖掘,通过软件技术以数据挖掘、案例分析和专家知识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创造和创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最后这些知识资源都在管理人员这里得到系统的整合并最终把知识资源用于实践。供应链知识管理涉及广泛,结构复杂,需要将其系统化,建立一个动态管理模型有助于管理的系统化和清晰化。同时,这一管理过程还存在着网络安全、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对链上节点企业的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多加考虑。

三、结论

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思路。充分利用供应链上的知识系统,不断创新企业知识库,不仅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够增强整个供应链的协作能力和竞争力。本文提出的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旨在对供应链中知识进行深入发现、挖掘,实现共享,使得人员交流、信息交流、知识交流通畅及时,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促进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真正融合。

上一篇: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范文 下一篇:初中数学降次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