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13:19

电影行业的发展

电影行业的发展篇1

关键词:汽车维修行业;电控新技术;发展;影响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021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应用已经逐渐得到普及,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汽车维修行业同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汽车电控新技术作为维修技术的核心,也在不断的进行发展,这种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以往的汽车维修都是将机械修理作为维修的核心理念,其修理的流程主要就是拆装、调整、修复的共同结合,常用的检查方式主要有直观检查和仪器检测[1]。而电控新技术在维修中的应用,则主要是对汽车的结构以及运行原理进行检查和维修,下面就具体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 简述汽车电控新技术

汽车电控新技术主要由控制软件、传感器、电子控制中枢以及驱动等系统构成,具体的控制技术可以分为发动机、智能交通、底盘、电动、车身以及整车电子控制技术,新技术具体可以分为发动机与底盘电控、车身安全电控电动汽车、智能交通、整车控制几个部分,首先发动机电动与底盘电控当前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发动机电控包含电控燃油喷射、增压电控、进气涡流电控、电子点火控制、故障自动诊断以及二次空气喷射等系统。底盘电控主要包含电控自动变速系统、电子巡航系统、防抱死制动、自适应悬挂以及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等。车身安全电控包含安全带控制、自适应前照灯、轮压监测、安全气囊、碰撞警告预防以及仪表显示和温度调控等。电动汽车包含燃料电池电动和混合动力电动,具有绿色、灵活、环保的特点。智能交通是将电子、通讯、传感等技术进行综合。整车控制包含信息系统以及网络总线等相关技术,将这种技术在汽车上进行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汽车故障的诊断和结构设计,从而提高汽车的维修效率和质量。图1为四轮定位仪定位盘上的调整孔:

2 电控新技术对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影响

当前汽车维修行业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具体可以从对象、设备、途径以及维修人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当前汽车维修行业的维修技术以及维修对象已经逐渐趋于电子化,这主要是由于电控技术的影响导致的,汽车本身在内外部结构、质量以及性能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比如电子控制喷射系统、防抱制酉低骋约白远诊断系统等。同时车载网络、防盗系统等智能系统在汽车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都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的极大的挑战。另外,维修设备的变化,由于当前汽车维修的种类以及范围不断的增加,为了实现对高科技技术含量的汽车进行维修,相应的维修设备以及仪器也得到了研发和应用,比如车用解码、四轮定位仪以及尾气分析仪器等,当前均已成为气汽车维修行业主要的工具。其次,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大中型汽车维修中心已经对车辆的维修实现了联网管理的方式,这样就能将车辆维修的全过程进行记录[2]。最后,汽车维修行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汽车中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电子化程度已经得到了普及,因此对维修行业以及维修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科技在汽车中的不断应用,维修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在基本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以及现代化仪器的操作、基础外语等也应该达到一定的程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汽车维修,适应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

3 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策略

3.1 改善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汽车维修的过程中,关于高技术检测维修设备在其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尤其是在当前电控技术的发展中,汽车维修行业就更需要不断的进行专业设备的研发,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故障的检查和分析,从而科学的进行维修方式的选择。

3.2 进行新设备以及新技术采购和学习

在对汽车进行维修的时候,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故障的检测和分析,然后才能使用相应的设备以及技术对其进行处理。鉴于这一点,在实际的汽车维修中,就应该及时的发掌握当前市场发展的趋势,掌握新的技术以及工艺,另外还应该根据汽车电控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维修设备的采购和更新,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整体汽车维修水平的提升。

3.3 维修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尽管当前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中,能够通过相应的设备以及装置对汽车的故障进行检测和判断,但是其维修的主体对维修还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汽车维修的技术,相应的维修人员就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强化业务学习,熟练掌握电控新技术,同时还应该对最新的维修设备以及仪器进行了解,这样就能的更好的在维修工作中发挥这些先进技术以及设备的优势,最终就能使汽车维修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中,高科技信息技术已经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要想实现对其的有效维修,提高维修的质量以及效率,就需要不断的进行相关技术、设备、知识的学习和引进,及时的发现和使用市场的更新和变化,从而促进汽车维修行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元.以汽车电控技术发展为基础探讨现代汽车维修的具体方法[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07).

电影行业的发展篇2

关键词:电影美学 商业 电影商业美学 电影行业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各个行业受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进入全面繁荣阶段,人们的日常生活品|也不断在提高,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背景之下,电影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化,电影行业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已经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电影本身是具有艺术的属性,尤其是在美学方面,由于在当下的电影行业发展中一味追求电影的艺术性,摒弃商业性,电影行业是难以得到深入发展,而对应的如果一味的满足商业性而制作出来的电影,会丧失电影所具有的艺术性,同样也得不到长远性的发展。因此,如何将商业性与电影所想表达的主流价值、艺术性融合在一起,促进当下电影行业得到整体性的进步与发展,是需要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有关于电影美学的相关内容探析

电影美学,这一词在电影行业的发展中由来已久,而且许多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甚至达到了对美学这一概念的滥用,如媒介美学、新生代美学、暴力美学等,而对电影美学的理解,许多人都是模糊不清。为此,这一章节首先对电影美学的概念进行剖析,再来探讨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从而为后面探讨电影美学和商业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电影美学分析

在电影行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电影美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简单的来说,电影美学是电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电影学和艺术美学的基础上来研究电影艺术的美和审美方面。电影美学的本体不仅要关系到电影的本体,而且还需要涉及到美学的本体,而电影的本体就是由编剧、演员、导演、摄影师等幕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所组成,美学的本体就是主体所感受到的对象是否美。众所周知,美学最早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旦失去哲学的支撑,美学自身也将不复存在,因此,电影美学也是美学的一种,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电影的制作和观看。

(二)电影美学的属性、归类

从电影美学的概念分析中可以得出,可以得出电影美学的属性是电影艺术的哲学,因此,在新世纪发展下的电影美学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首先其主体不能够放弃对文本哲学的意义以及对审美内涵的研究;其次是对电影美学的研究必须要同文化的发展所结合在一起,尤其是需要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以及主流文化等方面去研究美学;最后是需要在美学的研究依据电影本体的规律,从大众的角度入手来探寻广大人民群众对电影的需求,促使电影美学平民化。而对电影美学的归类,在如今本国研究体系中,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美学原理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中外美学比较研究、门类美学、实用美学也就是技术美学。电影美学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仅为电影美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整个电影行业得到发展。

(三)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分析

对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电影的审美特性,以及电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尤其是电影语言、电影思维、电影艺术中的假定性和审美形态,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将这些元素充分表现在所制作的电影中,让电影更加具有艺术性。第二,电影美学还需要重点研究电影作品背后所想要表达的文化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以及观众和电影艺术之间的审美关系,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对美学进行具体的顺利和研究。第三,电影美学还应该同西方文学、中国古典美学相互联系,在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赋予电影丰富的美学思想,从而促进电影行业得到整体的进步和发展。第四,电影美学还需要对电影的发展史、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比如说像《电影与思想》、《电影哲学概说》、《电影诗学》等方面,所讨论的内容都是有关于电影美学领域,从而更好的促进电影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电影美学的延伸―电影商业美学的分析

新世纪发展之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崛起,在电影方面日益与发展的商业的联系在一起,因而,也就出现了电影商业美学这一概念。电影是一门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意,由此可见,电影艺术是依赖于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因此,电影商业美学的发展基础由此而来。所谓的电影商业美学,就是建立在市场需要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所创设的电影艺术设计和创造体系。这一体系首选要符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所需要遵守的经济规律要求,同时也要符合电影本身具有艺术性所需要服从的艺术规律。在现如今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西方的好莱坞电影还是东方本国电影,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都在找寻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切合点,在遵循美学的基础上,促进电影行业得到整体性的进步与发展。

三、从东西方电影的发展来探讨电影美学与商业之间的研究

在分析完电影美学的相关内容之后,针对于当下电影美学与商业之间的研究,本文从东西方的电影入手来简单探讨下,希望可以促进电影行业的整体发展。

(一)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来探讨电影美学与商业之间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电影工业全球化步伐也不断加快,好莱坞电影作为西方电影的代表,就是电影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例,同时,好莱坞电影也为全球的电影行业提高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范例。但是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讲,好莱坞电影在制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将重心放在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将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因此,在美国电影中往往通过暴力展示来宣泄观众的无意识行动,以梦幻化的画面、强烈化的视觉效果来震撼观众,用皆大欢喜、善恶有报来抚慰人们的心理伤口。尽管好莱坞电影所含有的元素可能都涉及不到电影美学的角度,但是好莱坞电影在坚持广大群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用艺术电影包装着流行电影,用流行电影来促进电影的流行,使得好莱坞电影在在保持主流性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更好的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观看电影的需求,因此,发展至今的好莱坞电影不仅是受到广泛观影的群众热烈追捧,而且也被全球的电影市场所认可,所实现的经济收益远远超过与其余国家,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好莱坞电影紧跟当下趋势和潮流,将电影艺术与商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尽管受到包括美国在内几乎全世界知识精英的反对,但也成为了全世界最流行的电影产品。

(二)以中国电影为例来探讨电影美学与商业之间的研究

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更多的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出于市场策略的需要而将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在一起,甚至于是让艺术性屈服于商业目的,尽管受到媒体和学院派的强烈批评,但是也不难看出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成功,比如说中国电影、韩国电影印度电影等都在效仿好莱坞电影,表明好莱坞电影审美机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中国电影行业中,由于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政治、计划经济等方面,许多人都会将电影的商业和美学对立开,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够从其中找到融合规律,也就导致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出现了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其中商业电影相对应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而言,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所体现的商业目的观察与整个电影,让观影者在观影的过程中最先体会到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所附加的商业目的,从而导致商业电影的地位更低,甚至于会受到习惯性的轻视。从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来看,商业电影占据着整个电影行业的半壁江山,在这些商业电影中不难看出其数量是与日俱增,但其质量却一直难以得到提高,这也就导致中国电影产业长期面临着陷入低谷、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困境,难以促进电影行业得到整体发展,在电影市场的竞争中也难以取得有利的位置。

四、以冯小刚的贺岁系列喜剧电影为例来探讨电影商业美学

本文就以冯小刚贺岁系列喜剧电影为例,来具体的探讨下电影美学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一)以冯小刚所导演的贺岁系列喜剧电影为例

在如今的发展形势之下,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市场的存在和扩大,才能够促进一个行业得到长远性发展,因此,对于电影行业的l展来讲,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促进电影行业得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却并不是一节很容易的事情,稍有不慎所制作的电影偏向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困境。冯小刚就是在舆论的压力和商业的风险中,通过灵活的市场判断力、良好的艺术感觉,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制作的《甲方乙方》系列开始,冯小刚就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观众审美情趣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以艺术的变化来适应市场,为中国的电影商业美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冯小刚的贺岁系列喜剧电影在电影商业美学中所形成的特点

在冯小刚所导演的众多电影中,促使在电影商业美学上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来唤起大众的认同,喜剧与悲剧在以往的概念中是相对立的,但是现如今这一对立关系早已消失,在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中就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点,运用小人物在这个大千世界所发生的悲伤、搞怪的事情,来融入中国百姓在现实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以欢笑来展现悲凉,以戏谑来展现无奈,不仅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第二,用社会互文本引起社会广泛共鸣,传统的喜剧表演是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搞笑的情景设置来事项引人发笑的作用,但是在冯小刚所导演的喜剧片中却很少采用夸张的形体表演,而是采用喜剧情景的设置和特色语言的构造来完成,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与社会发展和流行文化接轨,而且也有利于展示社会现实,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用反讽的方式来释放观众的情绪,比如所导演的《大腕》中有一句“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么?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在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观众,道出观众的心声,从而促进自己电影的发展。

(三)从冯小刚的贺岁系列喜剧电影中所得出未来电影的商业美学的发展研究

电影美学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可以通过电影商业美学来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际上,电影的商业美学一方面是与传统的电影美学存在着种种的冲突和差异,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中间往往有可能达成相互促进和推动。为此,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恰恰能够体现他将主流意识、商业诉求和艺术个性通过商业美学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他的电影中,不仅可以取得好的票房成绩,实现商业目的,而且在影片中所包含的那种后现代喜剧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发现,都可以体现他所导演电影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影片中所想传达的有关于小人物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方面,也是能够体现一种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从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可以得出,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对电影美学的属性、内涵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再在立足于美学的基础上去分析、读懂和认识电影的美之所在,其次,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探寻商业发展与电影艺术发展之间所联系的关键点,在尊重和理解市场和观众的基础之上,达成主流价值和娱乐价值、商业性和艺术性、本土性和全球性得到动态平衡,促进中国电影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电影行业得到全面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五、结束语

在时代的发展洪流之中,电影的发展不仅是人们日常所选择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而且也是一个行业所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电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影美学的存在和商业的发展,其实是存在着矛盾又密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电影美学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电影行业得到整体性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本文针对于此,从电影美学角度入手,从商业的发展角度切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方面论点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共同发展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弘石. 当代电影. 2006(06)

[2] 走出去的中国电影――《十面埋伏》案例分析[J]. 杨D. 电影艺术. 2006(06)

[3] 中国电影百年[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李多钰主编, 2005

[4] 全球化视野:传媒产业经济比较研究[M]. 学林出版社 , 金冠军,郑涵主编, 2003

[5] 中国武侠电影史[M]. 文化艺术出版社 , 贾磊磊著, 2005

电影行业的发展篇3

一、世纪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电影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休闲娱乐形式,其不仅是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文化产业,也是促进社会文化建设、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对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电影产业作为软实力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

1.电影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电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其不仅能使自身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票房收入上,还可以通过与电影相关的衍生品的营销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已经在电影中广泛的应用,这就为与电影相关的技术创造了更多发展空间,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岗位。在电影产业的带动下,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起来,同时也为社会就业提供了多个岗位。这就是电影产业的关联性。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其融资方式也日渐丰富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企业的发展。此外,电影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扭转贸易逆差,优化产业结构有重要促进作用。

2.中国电影产业对文化的影响。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国,能否将其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起主要作用的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然而随着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这种文化认同感在逐渐的减弱。美国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之后,其凭借着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展示美国人物像、社会现状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思想、甚至传统文化。美国电影这种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比真正的经济掠夺更令人后怕,很可能会动摇我国文化根基,甚至同化一个民族。在这种情况下,防止美国文化渗透、保护中华文明和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

3.中国电影产业对政治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仅用经济、军事为主的硬实力来提高国际影响力,已无法满足新世纪国际往来,而软实力则不同,其本身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通过亲和力和影响力能直接争取其他国家的政治支持、价值观的认同和文化的接受,能够以和平的方式不断改善我国国际环境。目前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产业作为文化载体,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不仅涉及到民族传统、意识形态,也涉及到政治主张,其在在宣扬民族传统、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上有重要作用。电影产业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还能将本国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及政治思想传播到国外,使国外更好的了解中国,以促进彼此的交往。

二、新世纪中国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扶持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我国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直接、间接的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想使电影产业更好的发展,就要有政府的支持。只有政府对电影产业进行扶持,才能使电影产业迅速发展,才能更好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1.新世纪中国政府政策扶持对电影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新世纪也就是2000-2010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电影产业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相应的体制改革都是以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而提出的,加快开放主动策略,融合不同的资金进入电影产业,已经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政府扶持政策。在2000年的时候,实行了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在2001年的时候有对放映机进行了改革,并列出来改革的实施细则,同年放松了电影单片许可证的范围。之后一年的院线制改革并实行,在2003年的时候CEPA的签署以及《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20号总局令的出台及相对开放的准入制度《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第43号总局令的出台等,这些方案的出台,对电影制片、发行及放映经营资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放宽了注入制度,同时对外资、港资的引进以及电影审评都作出全新调整,无一不说明政府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开放提供了智力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2004-2006年间,广电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若干政策的通知》,这些政策的提出,不仅为新时期的电影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同时而也拓宽了海外市场。新的优惠政策的提出,为国产影片走出去创造了条件。从2004年开始,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产业发展中若干税收政策问题出台了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和减免政策。这些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2.新世纪中国政府政策扶持对电影产业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6年,我国电影产业处于高度繁荣时期,繁荣时期的出现与我国政府的经济优惠政策是分不开的。经济优惠政策出台,不仅促进使影片发展、市场的发繁荣,同时对电影工作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电影专项资金这一先征收后返的经济优惠政策提出并实行,为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一年国家征缴电影专项资金约9000多万元,与1996年相比较是其11倍。不仅如此,这些专项资金不仅资助了国家重点影片、农村影片及少儿影片的拍摄,同时也为电影走进社区及在农村数字化放映等提供了资金支持,据统计,这一年的资助总额约2亿元。

2007年,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又再次强调了国产电影走出去,明确指出以进代出、互利共赢”,海外市场的扩展,不仅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同时也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

电影行业的发展篇4

上海电影的发展史即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缩影,受历史因素与地域因素的影响,上海发展电影事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史中可以发现,上海电影受海派电影影响是必然的,而产生特有的美学特征也是必然的。上海大都市的影响下,上海电影凸显其都市性特征是城市的影响、人文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影响;娱乐性是电影艺术的另一特性,具有娱乐性的电影才能更好地被大众接受;另外,地域优势发挥的作用,很好地为上海电影发挥其创造性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发展

上海受历史环境影响,成为我国电影的发祥地。在1949年以前,中国大部分电影产自上海,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电影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剧作家于伶任厂长,戏剧家钟敬光任副厂长,电影艺术家、剧作家陈白尘和张俊祥出任艺术委员会的正副主任。1950年初,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调入,由此上影厂成为以拍摄故事片为主,拍摄少量美术片、纪录片及译制外国影片的国营电影厂,同年拍摄完成了处女作――故事片《农家乐》。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为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后于1958年改为上海电影局,管辖范围包括:江南、海燕、天马三家制片厂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以及电影技术供应厂、电影演员业余剧团、电影乐团、电影发行公司等十个单位。这10年间,上影厂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匹黑马,创造了《林则徐》《羊城暗哨》《女篮五号》等多部经典电影。也因此,上海电影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期。1973年后,海燕厂和天马厂重新合并为上海电影制片厂。50多年来,上影厂创作的《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鸡毛信》等多部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童牛奖”等200多个奖项。

1996年,上海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成立,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等单位合并组建,一举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电影集团之一。上影集团推出以“华语电影”为品牌的理念,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存为方针,以组建优秀团队为重要目标,保证作品质量,以企业思维思考绩效成果。上影集团影片生产能力逐渐增长,票房收入在2003―2005年连续3年位居全国首位,并创建了24小时播出电视频道――东方电影频道。电影技术与其服务双发展,共同进步成熟,实现了形成影视文化产业链的战略目标,成为我国电影行业的领导者,并在国际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上海电影的文化美学特征

上海电影受上海历史原因的影响,传承了海派电影的文化精髓,具有都市性、娱乐性的文化特征,一般比较重视对民众文化的表现,符合民众生活、关注民众心理状态,并且善于刻画都市女性,对都市女性的心理特征、人生经历、感情波动、心灵感受等表现细致,有特色。而娱乐性体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共存,通过电影艺术面向大众传播民族文化,丰富艺术感染力,体现商业价值的同时,赋予影片深刻的内涵。但是上影也存在一部分影片,一味追求商业价值,使影片质量产生偏差,致使影片缺乏艺术性、文化性等内涵,这也体现了海派电影存在一些弊端。另外,上海电影能够跟随时代脚步与时俱进,对行业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艺术上勇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这也是上海电影一直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都市性

电影的发展需要依靠城市环境,城市环境对其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电影起源于上海,上海在历史时期的风云万变,市民生活心态也随之产生变化,这些都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展现。上影厂拍摄出的上海电影更加注重对上海都市生活、都市变化的展示。

首先是对市民生活状态及心理状态的刻画。海派电影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对时代下的都市特征的表现。上海电影传承了海派电影的这一特征,例如对上海弄堂文化的刻画,从中体现出时代变迁过程中弄堂发生的变化,展示了特有的区域文化特征。弄堂文化是上海市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市民邻里关系、情感、生活等在弄堂环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影片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艺术效果,烘托了影片的文化内涵。另外,对经济意识的描写体现了市民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例如,在《上海新娘》中,特意刻画出阿福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具有灵活的商业头脑,勇于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前端,这不仅仅代表阿福一个人,而是体现了整个上海市民的经济意识及心理状态。并且,在海派电影中,对都市女性形象的塑造堪称完美,上海女人与其他女人的不同在海派电影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父权下母亲形象的塑造、追求自由与尊严的都市女性形象等,都是海派电影着重体现的方面。而上海女人的小巧、精致、婀娜等更是必不可少的展现内容。

能够展现电影的都市化特征,在题材上会更加贴近公众生活,符合大众审美特点,更易产生经济效益。当下电影艺术商业化是电影的必经之路,因此,上海电影的都市性特征带给上海电影产业更便利的发展条件。

(二)娱乐性

电影作为精神文化的寄托品,娱乐性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娱乐性也是大众消费观念引导的趋势。上海电影实现了电影艺术的娱乐性与海派电影文化的商业性双融合。例如,《乔迁之喜》《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等都是娱乐性与商业性共存的经典之作。喜剧元素的加入,增添了影片的娱乐性,赋予了影片新的活力与生机。娱乐性与影片是否吸引观众有重要的关系,在成功的娱乐性影片中,不仅体现喜剧的元素,增添观众乐趣,同样注重对人情冷暖、时代变迁等社会现象的描写,娱乐并不等同媚俗。有些影片对娱乐性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娱乐性表现在低级趣味、暴力、媚俗等方面,缺失了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在传播中应发挥的艺术性与社会性。

(三)创新性

上海在电影创作中具备地域优势。上海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城市,汇集了许多国际一流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并且受西方文化熏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经验。电影人在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利用技术的革新、艺术的前卫性,为推出新颖的电影立意提供了技术条件与艺术根基。例如,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体育题材电影《女篮五号》就是出自上海,这部影片不仅在题材上有革新,在故事构造方面更有所创新,是电影发展史上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另外,上海电影的发展有其历史优势,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不论从经验还是技术上,都要比其他地区有优势,因此,便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目前上海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及未来发展对策上海电影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随着科技信息的进步以及上海大都市的快速发展,电影产业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电影产业体系,但是仍旧存在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上海电影的发展也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完善,才能为大众提供更多更优秀的电影作品。

(一)目前存在问题

1.电影产业机制不够灵活,人才与作品出现贫乏现象。首先,因为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对电影人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传统电影人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就无法适应当下电影艺术的发展形势。因此,目前电影艺术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多功能型的。既能够看清市场动向、控制投资风险,又能够熟悉电影技术且具备深厚的电影艺术根基,是当前形势对电影制作人提出的要求。目前上海已经出现了人才匮乏的现象。

其次,上海电影行业生产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少,缺乏有质量、有内涵的原创电影作品。据统计,近5年内,每年全国范围内出品的电影作品有600多部,而出自上海的仅占39%,市场占有率相比前几年严重下滑。

再次,上海电影产业机制不灵活。很多优秀的电影人会选择在其他区域进行电影创作、拍摄,主要原因是因为机制相对宽松,审批容易,相反,上海在这方面的管理部门过多,审批手续过于繁琐,不利于电影创作的开展。

2.对电影产业主体激励不够,企业生存软环境堪忧。一是受国有企业的传统机制制约,导致上影集团在电影创作方面的投入不够,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国企的制度改革、考核等方面。二是民营电影企业受行政审批限制,没有发展空间。三是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不足,经济来源发展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仅靠票房维持,对电影的副行业关注不够,没有对相关电影产品进行有力的开发,如影视基地参观、电子游戏、纪念品、书籍等方面的开发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体系。四是上海作为大都市,本身商业投资成本较高,不利于中小电影企业的发展。因此,上海整体的电影企业软环境不成熟,导致目前电影产业整体绩效下滑。

3.城市文化氛围不足。首先,没有对传统电影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与开发,历史优势没有发挥作用;其次,对老电影的保护力度不够,对电影文化遗产、遗迹的重视度不足,并且没有将旅游文化等相关文化产业与电影文化相融合;再次,没有建立专项的电影人服务平台,缺乏对电影人的相应激励机制,致使上海缺乏电影文化氛围。

(二)未来发展对策

1.构建多元化市场体系,提升电影产业创造力。首先要改变上海单一的电影产业,不能仅靠上影集团一个龙头企业的力量,应多扶持民营电影企业,建立完善机制,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新的市场模式,推广电影界的新技术,以此形成新的行业竞争,激发电影业的活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行业平台的建立,向国际性的高空间发展,同时为电影企业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如制定更优越的融资条件,积极培养、吸引优秀电影人才,制定相关政策留住人才、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的原创电影作品等。

2.加强电影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性。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要加强其与其他产业的对接融合,如旅游产业、金融产业、高新技术等方面,提高电影文化带来的冲击力,拉动市场对电影艺术的需求消费。

首先,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非常契合的,尤其是在电影的发祥地上海,优势更是明显。其次,加快电影与文化休闲娱乐产业的融合,如建立电影主题乐园、大型商业综合圈等,都能够更好地促进电影行业的发展。再次,增加电影衍生品的种类,如玩具、大型游戏、电影音乐等方面。

3.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电影技术,提高行业竞争力。其一,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的存在。电影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技术性的行业,其存在竞争是必然的,必须重视市场竞争;其二,利用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改革契机,依靠强大的数字信息技术建立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取胜。

五、结语

电影行业的发展篇5

自2003年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路径上,“网生代”备受各界瞩目。“网生代”兴起的背景、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变革,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和“网生代”》中首先阐述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尹鸿指出,中国电影处在令人吃惊的扩张时代,这种发展趋势会保持相当一段时间,我们有了新的市场、新的观众和新的增长态势。目前低龄观众的大量出现使我们认识“网生代”:“网生代”的划分和以往的代际划分不同,它不是时间化的“代”,而是空间化的“代”。在尹鸿看来,网生的电影产品、电影观众、电影导演,都在影响电影文化;网生的电影公司、网络公司正在整合电影。“网生代”对电影产业的改变有五方面:电影产品的网名化、电影生产的网络化、电影营销的社交化、电影文化的部落化,以及电影市场的多屏化。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主任王旭东从“网生代”电影入手,阐述了他对“网生代”和中国电影产业的理解与评价。王旭东将中国电影分为“网生代”前和“网生代”后,认为互联网作用于电影,使电影观众变成用户,导演变成产品经理,电影变成消费品。他指出:对“网生代”的评价应该从商业和艺术两个角度来看:艺术上,“网生代”在文化消费维度生产电影,艺术性和电影化程度都相对较低;商业上,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用户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带动了“网生代”电影的商业活跃度。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邢建毅认为,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实现了票房持续增长,在国际上也建立了相应知名度。电影归根结底是艺术的产业,它需要良性循环,在互联网这个新时代,电影行业有着更多的实现方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晖以网络电影和网民群体开篇,阐释网络时代下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陈山指出,目前中国电影的渠道分为院线电影、互联网电影、电视电影,最有广阔空间的就是互联网。现在应该研究网络电影的具体形态,网络电影的叙事、剪辑、声音、影像等有着独特之处,完全不同于胶片电影。网络电影是一个未被开垦的领域,现在是建立网络时代影像美学的最好时期。孙晖认为,网民是低龄化、中低学历的群体,是目前中国电影的主力观影群体。当下由于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一些电影现象和发展趋势,其实与观影群体和网民群体高度重合的现状密切相关。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影创作特征

随着互联网深层介入电影,网络对电影创作层面的影响愈加凸显,网络时代的电影作品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创作特征,与会嘉宾对此进行了深度解析。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凤麟从行业角度出发,指出互联网给电影创作带来了融合。王凤麟认为,这是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升级,必须要更新我们的观念、资源配置,以及原有制作的固态模式。电影制作的选题要紧紧贴合当下,同时要引导主流观众的审美习惯,满足他们的观影需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指出,国内主流视频网站吸纳大量资本,介入电影创作。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视角来看待新生的“网生代”和正在崛起的网络电影,虽然现在我们的电影教育、政策、创作等都走在它的后面,但这也正是我们展开讨论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陈晓云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海洲从互联网对电影本体层面的影响出发,阐述了各自对互联网背景下电影创作的看法。陈晓云认为,互联网和电影的关系不仅给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话题,同时也给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和电影教育带来了新的话题。以前的电影是单向传播的工具,未来的影像可能是双向交流,需要更多的理论来解释当下网络和电影之间的一些现象。王海洲认为,网络时代电影创作的好处首先在于,电影制作方通过网络媒介摸准年轻人的趣味,把年轻人吸引进影院。其次,互联网给年轻人或其他非职业人士提供了电影创作平台。网络时代的电影创作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审美价值的改观、文化视野的降低、叙事节奏的加快、叙事逻辑的弱化。“光线影业”制作部项目总监、影片《分手大师》执行制片人成丽结合《分手大师》的制作情况,阐述了如何更好地进行网络时代的电影创作。《分手大师》是一个反向创作过程,根据观众的需求来定制。成丽提到,现在的主流电影观众给创作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光线影业”也正在摸索如何把用户至上的观念切实放到创作中。

三、网络时代的电影市场新趋势

在互联网思维下,电影变成产品,观众变为用户。在网络时代,传统电影的行业模式和市场运营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与会嘉宾从电影市场的新趋势入手,共同探讨网络与传统模式的差异与相互影响,为丰富电影产业生态、推进电影市场良性发展提供有效建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的主题演讲《网络时代的电影品质与票房》关注网络时代电影产业的受制影响及受众审美观念的变化。周星指出,网络时代的确定性在于改变行为方式,进而改变观念。网络成为有利于网络生存、发展、传播、导引的媒介和利器,而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改变了传播景观以及人类审美和认知世界的方式。网络时代让电影产业链上各环节发生了全方位改变,受众素养也越来越直接地与网络产生关联。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审美观念的变化,新一代受众的语言系统颠覆了传统审美。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刘浩东和传奇奢华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温诚将中国电影发展与资本运作联系到一起。刘浩东指出,中国电影从改制以来在资本运作方面发展很快,近几年银幕数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资金,这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果。在网络时代,整个电影界的资本特征和资本运营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公司其实是以资本的形式进入电影,中国电影产业不可能因此大洗牌。温诚在发言中谈到,网络时代的资本和所有时代的资本一样,都具有逐利性。中国电影银幕数已达到两万多块,这是资本投入的结果。在网络时代,电影成为炙手可热的产品,任何行业都有可能消失,但电影不会消失,因为电影和互联网不是竞争关系。此外,还有嘉宾对互联网和传统电影模式之间的关联做出详尽阐释。东阳映月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影片《心花路放》制片人王易冰分享了《心花路放》的发行过程。王易冰指出,《心花路放》取得的票房成绩有电影运营的功劳,但一部影片能被多少观众接受,归根结底由内容决定。电影很早之前就在营销层面与互联网相关联,只是现在发生了变化,BAT巨头开始涉足电影产业链的上游,电商在电影的销售环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认为,真正的互联网电影还没有出现,只是互联网加入了电影产业。传统电影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发行窗口,但现在被互联网打破。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营销路径,但互联网的盈利还不足以弥补传统模式下降的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藩指出,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电影产业。从上游来说,互联网介入后的众筹,对企业是一个营销方式。从中游来说,在线售票进入营销阶段,实现发行功能,这也是互联网对传统模式的改造。此外,互联网做衍生品比传统模式更有优势。

四、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互利共赢

互联网与电影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进而寻求互利互惠的双赢策略?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现阶段值得分析和探讨的话题。与会嘉宾共同围绕互联网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展开论述,探索如何推动互联网与整个电影产业的互利共赢,前瞻性地对网络时代的电影发展提供指引。“乐视影业”CEO张昭在主题演讲《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升级》中结合“乐视影业”的运营实践,阐述了自己对互联网与电影产业之间关系的理解。张昭认为,互联网是思想的行业,它与电影之间是颠覆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商业模式的颠覆,即ToB到ToC的转变;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而这可能是电影产业受互联网影响最大的方面;营销模式的转变,网络互动是电影发展的原动力;发行的颠覆,“乐视影业”正着力于开发手机、PC、智能电视、Pad、影院屏幕五屏联动;对象的颠覆,会员制为受众提供定制服务;衍生的颠覆,把互联网科技和电影艺术相连,建立起我们民族文艺复兴的屏障。谈及“互联网预示着电影的消失”、“互联网将取代电影”时,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周铁东认为,从电影诞生开始,电影的韧性和弹性决定了它绝对不可能消失或被替代。电影的依托是故事,而故事是生活的必需品,只要存在故事,电影就不会消失。技术的每一次发展、突破、更新,让电影行业更加壮大坚韧。互联网与电影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互联网让电影在数字时代更加强大有活力,而如果没有内容,整个互联网只是一台没有生命力的服务器。《综艺报》电影中心总经理朱玉卿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宋维才对互联网与电影之间的融合关系表示认同。朱玉卿指出,互联网为电影运作提供了新的渠道或是能够和观众互动的途径,但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取代电影,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融合。宋维才认为,互联网给中国电影提供了很多原创源泉,也使中国电影有了新的营销模式。中国电影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投资,电影企业要完善自己的工业体系,互联网不要过多地介入电影内容生产,应该去探索新的领域,共谋双赢的事业。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立足于影院电影的文本来审视互联网电影与影院电影的关系。索亚斌认为,互联网电影要想与影院电影实现共赢,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融合是一种趋势。影院电影与互联网之间的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初次邂逅期、眉目传情期、拥抱热恋期。互联网的内容与影院电影的内容如何形成互文、做到互补,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政治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辉转引了观影群体的研究数据,从受众角度论述互联网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意义。张晓辉指出,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整个观影群体的六成以上,而20至29岁年龄段在这个群体中占比最高,这应该引起电影人的高度关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都有不同的需求,以往电影更多的是发挥引领性,现在更多的是提供服务性,在服务性基础上实现引领性。这可能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变化和启示。

结语

此次“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研讨”学术活动以紧扣时代特征的主题吸引电影业界领军人物、影片幕后创作者、互联网公司高层、电影学者、社会学专家分享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深入解析互联网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的影响,探索如何推动互联网与整个电影产业的互利共赢。与会嘉宾纷纷对活动选题和研讨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表示该活动选题前沿敏锐,探讨深入,契合了电影发展趋势,对传播核心价值、提升电影影响力、推动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网生代”的崛起给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力量,让我们看到未来中国电影的希望,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电影行业的发展篇6

[关键词]民族新电影;提出背景;界定

2006年11月19日下午,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云南民族新电影推介活动”在北京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举行。这是云南第一次提出“民族新电影”的理念。“民族新电影”的提出标志着云南电影告别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传统民族电影的历史,走上了一个自觉的民族新电影时代。

一、“民族新电影”的提出背景

云南为什么在2006年提出“民族新电影”的理念?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推动着云南提出“民族新电影”的理念?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将视野回溯到过去。

1.云南传统民族电影是“民族新电影”提出的历史基础。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云南民族电影经典频出的黄金期,云南电影故事片空前繁荣,一度引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最先脱颖而出,《神秘的旅伴》紧随其后,接着就是《芦笙恋歌》和《边寨烽火》,再接着就是酝酿高潮的发轫之作《两个巡逻兵》,高潮中各出异彩的是《五朵金花》和《摩雅傣》,《阿诗玛》是最后的高潮。特别是《阿诗玛》和《五朵金花》,更是被评论界一致推为中国电影百年十大经典之一。相比50-60年代,80-90年代算是云南民族电影的低谷,但即便如此,云南仍然拍摄了《洱海情波》、《相爱在西双版纳》、《彝海结盟》等优秀影片,此外还有《青春祭》、《孩子王》、《南行记》等一批获过大奖的云南题材电影。

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电影技术也参与到这一伟大的民族工作当中来,八一电影制片厂承担具体拍摄任务。当时,这批民族志纪录影片被定性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到1965年以前,以云南的少数民族为记录对象的民族志纪录影片就达20多部,如《苦聪人》、《佤族》、《独龙族》、《景颇族》等。这批民族志纪录影片的拍摄坚持民族题材的导向,注重民族电影的特殊性,和民族电影故事片是殊途同归,都在民族电影的发展探索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2.云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民族新电影”提出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云南省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的正确决策,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丽江模式”到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从法国的“云南文化经济周”到四天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签订文化产业开发项目资金157个亿……可以说,云南文化产业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扩大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为深化改革探索了宝贵经验,也繁荣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云南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其产业份量。据报载,2005年云南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183.58亿元,增长36.5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4.72亿元,比上年增长40.16%;营业利润8.89亿元,增长50.93%;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92%。作为具有丰富影视文化创作资源的云南,怎么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影视业,充分展示其魅力,把这“可经营的文化产业”做好,这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思考的课题。在蓬勃发展的云南文化产业氛围中,作为文化产业之主导产业的影视业就成为文化产业指导思想建构的关注点。正是在云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推动下,为云南电影产业定位的“民族新电影”这个提法就诞生了。

3.正在崛起的“红河影视模式”和云南民族影视产业的形成是“民族新电影”提出的产业基石。

2005年10月8日至10月14日,“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活动在红河州首府蒙自举行,从而拉开了云南电影发展中的“红河模式”或“红河现象”。红河模式就是指红河州以影视优惠支持政策,依赖民营影视产业实体,通过推出获奖影视作品和举办重大影视活动,进而打造整个影视产业的影响力和促进本地影视产业的一种发展模式。《花腰新娘》、《诺玛的十七岁》这两部获奖电影是红河模式的形成基石,“红河电影周”是红河模式形成的标志,民营影视企业的市场运作是红河模式的发展机制,当地政府的影视优惠支持政策是红河模式的发展动力。

当前,以云南红河影业公司投拍的《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这两部获奖的红河电影为代表的云南电影的崛起,成为中国电影界的热门话题。2006年4月7日,云南电影香港宣传推介活动“电影・友情”文化交流酒会在洲际酒店举行,红河电影《花腰新娘》就是云南电影香港宣传推介活动的精彩名片之一。影片中美丽的云南奇景、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赢得香港电影界人士和普通观众的好评。2006年12月30日,云南红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蒙自宣告成立。红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将加快红河州影视产业的发展,使红河电影成为云南民族新电影的中流砥柱。

“民族新电影”的提出之所以是在2006年,还在于2006年是云南影视产业发展的转折之年。在云南民族电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2006年的云南影视产业出现了质的变化,云南民族电影产业已经成形,影视产业链初显雏形。在策划创意上,“云南影响”新电影系列项目实施品牌化市场运作,奠定“走出去”战略,突现产业市场意识。在拍摄制作上,民营影视企业逐渐占据主体地位,为云南民族电影产业打造了品牌电影,成为发展的旗舰和民族电影生产制作的生力军。在发行放映上,云南电影发行放映企业改革所有制结构,进行经营管理机制转轨;改变电影院的市场定位,注重强化经营管理和时尚服务;革新电影发行的流通渠道,推行电影院线制。在市场营销上,云南积极宣传“天然摄影棚”的定位,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参与国内外电影交流,初步树立了云南民族电影产业的整体形象。

4.云南影视基地建设特别是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的建立是“民族新电影”提出的基本动力和契机。

2005年8月,国家批准在云南设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影视产业试验区――中国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将以何种形象屹立于中国电影产业世界,将给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什么样的经验,这些问题都是云南电影业界必须思考的。云南的自然风光秀美神奇,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是影视拍摄的“天然摄影棚”。依托云南独有的影视人文景观资源,云南已经建设了昆明安宁玉龙湾东南亚影视城、曲靖翠山影视城、保山哀牢王宫纪录片基地等6大影视基地。这些影视基地如何在全国的影视基地竞争中具有市场竞争力,取得一席之地,这样的问题也迫使云南电影业界思考怎样走出影视产业发展的生存困境。因此,提出“民族新电影”的理念是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及其蓬勃发展的云南影视基地建设的现实需要。

“民族新电影”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是建立在云南民族影视产业发展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在云南民族电影的长期探索与经验积累中,在云南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实践中,在云南民族影视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中,“民族新电影”的因素不断累积,逐步清晰,最终成形,最后借助云南影视产业试验区的建立这一契机破土而出,成为云南民族电影产业发展的品牌理念。

二、“民族新电影”的内涵定位

“民族新电影”的提出既然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那么它也必然是与历史相联系的。实际上,“民族新电影”是与云南传统民族电影相对立而言的,是为了与传统民族电影相区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对云南传统民族电影做一个分析。

民族电影在意义的确定上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有其针对性、比较性和层次性。首先是针对性,民族电影究竟是哪一个民族的电影?其次是比较性,这一民族的电影与另一民族的电影是不是一回事?有什么特点?再就是层次性,所谈论的民族电影是放在什么样的视阈范畴之内进行比较的?因为视阈不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这三个特点是有机的统一体,它是看问题的三个条件,即研究对象、研究视阈和研究视点,我们确定任何一个概念都可能会存在这样的条件制约。云南传统民族电影的研究对象是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的电影,研究视阈是中国电影,研究视点是基于中国电影基础之上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

云南传统民族电影还有特定时间的限制,它是指21世纪以前的云南民族电影。云南民族电影以2001年为时间界限,2001年(包含2001年)以前的电影是传统民族电影阶段,2002年的电影是民族新电影阶段。以2001年为划分云南民族电影的时间界限,其原因是2002年云南民族电影具有转折意义,以市场化运作成功的云南民族电影《诺玛的十七岁》发行并取得巨大影响,成为云南民族新电影的开端。

回顾云南传统民族电影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云南传统民族电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这是电影被冠以云南电影的主要原因。50-60年代的民族电影代表作基本上都是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电影,如《山间铃响马帮来》以苗族、哈尼族为反映对象,《五朵金花》是白族,《阿诗玛》是彝族等。第二,以民族解放与民族团结为主题。《山间铃响马帮来》、《边寨烽火》、《摩雅傣》等民族电影的主题莫不如此。第三,非云南本土的军旅作家主创。《神秘的旅伴》的编导林农和主演王晓棠、《芦笙恋歌》的编剧彭荆风、《摩雅傣》的编剧季康、公浦等都不是云南本地人,大部分都是隶属于昆明军区的军旅作家。第四,云南没有拥有民族电影的版权。尽管50-60年代的民族电影被冠以云南电影的说法,实际上这些电影都是由省外制片机构投资生产的。从版权的归属来看,这些所谓的“云南”电影的版权实际上并不属于云南。尽管在80-90年代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也投资拍摄了一些民族电影,但是其电影摄制水平还无法代表云南传统民族电影。

目前,基于题材决定论的云南民族电影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也难以指导蓬勃发展的云南影视产业。相对于云南传统民族电影,云南民族新电影已经实现了对传统民族电影的超越,出现了新的成分,具有了新的内涵。云南“民族新电影”主要是指基于中国电影基础之上的云南主创并拥有摄制版权的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为主体的电影。

[参考文献]

[1] 黄华,王永刚,禹江宁.《民族新电影推介活动在京举行,云南影视产业发展备受瞩目》[J].云南日报,2006-11-21.

[2] 梁昭.《云南电影的黄金时代》[J].《新电影》,2005(10).

[3] 陈鹏.《云南影视创作迎来新高峰》[J].新华网云南频道,2005-10-11.

[4]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5] 王世玲,孙雷.《丹增――文化产业的云南模式》[J].中国创意产业大会网站,2006-04-30.

[6] 杨萧伊.《云南影视文化之魅》[J].《创造》,2006.(6).

电影行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影视业;税收政策;实际税率

一、引言

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实行政策倾斜的有力杠杆,良好的税收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它为企业的各项投资经营行为提供政策上的依据与参考,引导各种资源的均衡配置。政府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牺牲税收的收入,促进经济与产业的长期发展。待经济与产业成长之后,又可使政府的税收逐年增长。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虽然中国现行税收政策对文化事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优惠导向不明确、优惠方式单一、优惠力度缺乏激励等问题的存在,妨碍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改进。201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比重最高,为37.1%,收入超过1800亿元。近几年中国大量国有影视企业通过转体改制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如中影集团、上影集团,纷纷取得了瞩目的市场表现成绩。2002年后,随着民营资本进入电影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凭借着体制、资本、人才迅速发展的民营电影公司,如保利华亿传媒、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本文以创意产业中的影视行业为例,分析税收政策对于创意产业的影响以及一些政策建议。

二、国外促进影视行业发展税收政策的经验

各国为了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均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法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影视行业税收政策进行解读,以期获得一些经验。

(一)美国

几十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一直是国际电影市场上的主导力量。据统计,美国电影出口额在所有出口产品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航空产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税法提供的税收优惠吸引了大量的个人投资者,投入到电影摄制的资金可以在短期内提前折旧,同时也可以作为报税时的预扣金额。各州政府为鼓励影视行业的发展,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减税政策。截至2009年底,全美50个州已有43个州宣布对影视行业实行5%至30%不等的税收减免政策。而美国50个州之外的自治联邦岛波多黎各亦推出了高达40%的影视业税收减免。上述各州的方案往往不仅包括税收减免,还包含了一揽子的配套措施。

(二)加拿大

为促进本国影视业的发展,加拿大联邦和各省政府制定了名目繁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加拿大电影电视制作税收返还条例》和《加拿大电影电视制作服务税收返还条例》。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吸引了美国大部分电影公司到加拿大取景拍摄。虽然这些政策已经很优惠,但为了突出本地优势,加拿大各省在2005年展开了更深层次的税收竞争。安大略省政府宣布,将从2008年实行影视业税收优惠政策永久化,主要内容是对本地影视公司的税收抵免比例由合法安大略省居民人工费用的30%提高到35%,同时还将商品服务税的税收抵免比例由合法安大略省人工费用开支的18%提高到25%。2008年,仅这两项税收优惠就使得在安大略省拍摄的影视公司节省税款开支1.65亿美元。

(三)法国

从1948年开始,法国财政法中便明确规定:法国电影工业享受电影扶植资金的支持。即采用票房预付款制度,规定国家电影中心可以从每张电影票中抽取11%的税金,形成两个主要资助基金:自动资金和选择资金,前者自动返回制作者,跟票房直接挂钩。后者主要是票房预付款制度,即国家电影中心预先支付给制片人影片预算的一部分资金。

(四)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电影投资人可就投资金额申请所得扣抵,降低盈余。其条件包括需为澳洲纳税居民,证明并列举所投资的资金,最终可称为所投资影片版权的首任所有人,影片需于两年内完成等。基本上可抵减金额为投资金额的100%,于支出发生年度认列,且该支出必须与制片直接相关者,安排融资的中介费则不符合规定。

从以上各国的税收内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经。

一是税收优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美国的密歇根州对在州内投资摄制、预算超过5万美元的影视片实行制作成本42%的税收返还政策。加拿大安大略省对本地影视公司的税收是按照人工费用进行抵免。充分发挥了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提高了税收政策的实效性,从而正确的引导了影视行业的发展。

二是优惠政策灵活多样,每个国家根据各国家影视行业的特点实施不同的优惠形式,其中包括:直接的减免税、投资抵免、加速折旧、提取投资准备金和亏损结转。这些优惠使企业将原本应该上缴的税金作为自己的资金使用,相当于从政府手中获得一笔无息贷款,从而起到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多种税收优惠政策的灵活使用,更加注重长期效应,有利于影视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收税的目的比较明确,某些地方做到了税收促进行业发展的目的。例如美国密歇根州政府投资1.5亿美元用于影视基地的建设,并相应的产生较多的就业机会。法国电影工业采取电影扶植资金政策,从每张电影票中抽取11%的税金直接用于资助电影基金。

三、中国电影行业税收状况分析

(一)中国电影行业的现状及特点

2008年中国电影产业总体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84.33亿元人民币,较2007年增长17.07亿元,2009年则突破了百亿大关,总收入为106.65亿元。2009年中国电影的发展不仅在总体收入的提高,在产业规划、产权结构、产品质量、海外销售收入等方面均有不俗的成绩。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对电影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其中包括“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有力的缓解了中国电影行业融资难的状况。创业板的推出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促使中国电影与资本市场能够更好的紧密结合。2009年中国电影制片市场也出现了一批新的投资主体,如完美时空投资的《非常完美》,乐视网络投资的《决战刹马阵》等电影的票房成功,引领行业外资本大举进入电影制片领域。

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困难时期,如今已向“大电影产业链”方向发展,但作为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在商业化运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瓶颈,除需要金融行业的支持、服务与配套外,通过适当的税收调节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办法。

电影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特点决定了其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投资的风险性较强。据艺恩咨询统计,电影投资共有11项风险,每一项都能影响影片最终的市场表现和社会影响;二是投资周期较长,资本回收较慢。一部电影从剧本的编写到开拍到发行最快也要一年的时间,投资周期过长,资本回收较;三是可融资资源的稀缺性。由于电影行业的高风险性,高专业性、高投入性决定了一般的企业投资者不敢贸然投资电影行业。

(二)我国电影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自2008年起,中国已累计出台了一系列创意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其中针对电影行业就有如下几项:一是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省、地市及县级)按照各自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二是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三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5年企业所得税;四是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对电影发行单位向放映单位收取的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五是对电影制片厂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电影发行单位向放映单位收取的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

目前中国以及各地出台得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成为产业调整的重要工具,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其对公司收益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华谊兄弟近4年享有的所得税减免约有3742.44万元,营业税为1772.43万元,政府补助为1373.27万元,三项优惠对公司净利润总的影响未34.11%。电影公司通过政府税收支持得以上市,体现了税收工具对产业调整的乘数效应。

随着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程度逐年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一些税收政策的截止日期已到,出现了此种情况。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依赖于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政策,但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仍然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构成一定影响,公司仍存在因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收入减少而影响公司利润水平的风险。

2009年是影视行业税收优惠的到期年,企业的负担开始加重,如粤传媒实际税率达到了33.97%,中视传媒、新华传媒、华谊兄弟、华闻传媒的实际税率都超过了20%,某些企业的税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一些业务还处在免税期。

四、促进电影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

(一)影视业税收优惠方式多样化

一是如果投资电影行业可获得投资损失准备的租税优惠,将可在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的当年度,认列投资总额的20%的损失,降低当年度的课税所得,企业可因此减少投资当年度的应纳所得税。但若在提拨五年内若无实际投资损失发生时,应将提拨的准备转作第五年度收益处理。此提前认列损失的做法,可使符合条件的投资者享受递延纳税的租税实益;二是允许影视业创立可在税前据实扣除的各种准备金,如风险准备金、技术开发准备金、亏损准备金等。允许加速折旧,对暂时资金周转困难或亏损但有潜力的影视公司,缓征税款。再投资退税,对于企业用于再投资的所得,退还已缴税金。

(二)税收政策的制定应该趋向于间接性、动态性

针对影视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动态的调整税收支持政策的重点,结合影视业发展的规律,规划税收支持政策的阶段性目标及每个阶段的重点。如果税收支持政策没有长期规划,将不利于随着形势的发展而积极的对税收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也会给企业错误的导向,不利于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紧迫性。

(三)出台影视从业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于影视从业人员,尤其是编剧、导演等高级影视业人才所取得的收入,应该比照高科技行业优秀人才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对于影视人员以创意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给予高级人才的股票期权奖励,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减免个人所得税优惠,以鼓励影视业内部员工持股制度。

参考文献:

1.Nichols,M.N.Y.TV/Film Industry Seeks Tax Break Amid Recession[N].Reuters,,2009-03-02.

2.Carty,S.S.Michigan Tax Credit Courts Film Industry to Lure Money.Jobs[N].USA Today,2009-04-17.

3.刘洁等.加拿大打起影视制作税收优惠牌[N].中国税务报,2009-03-11.

4.罗仕豪.租税对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影响之研究[D].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5.

5.汪海粟,方中秀.中国民营企业快速成长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

6.李波.宏观税负、产业税负与结构性减税政策[J].税务研究.2010(1).

*本文系武汉市社科基金课题(Whsk10028)、武汉软科学课题(2010403331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31140910805)的阶段性成果。

电影行业的发展篇8

[关键词]电影产业管理 问题 措施 体制改革

21世纪随着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其中之一电影产业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国际电影市场中,美国电影一枝独秀,其电影产业已成为美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韩国电影异军突起,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日本的动漫影视作品遍布中国,也见其产业发展的繁荣。

我国的电影产业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谷底到如今的小有规模,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简直是不值一提。我国政府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电影产业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当前电影产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电影核心人才稀缺

我国的电影人才稀缺,其中最缺的主要是导演、有号召力的明星和制片人。纵观票房排名靠前的国产电影,一般都是由港台或外国导演执导,内地导演少之又少;而现如今的明星价值不高,仅仅靠形体、外貌等却只能红极一时,没有长久的市场号召力;电影制片人作为电影项目的操盘手需要有统筹全局、全面管理的才能,但在我国要找出这样的一个人才却是十分困难。

2、 电影审查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电影创作种类单一,与全球多元化趋势相背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审查制度不健全。审查时,对于一些具有厚重历史内涵和批判性表现公共事件的电影都会责令其修改或封杀,剩下的都只是一些歌功颂德的稚嫩之作,产量虽高却没有竞争力。

3、 电影立法效力不够

我国电影立法数量不少,但立法层次不高、执行力度不强,例如电影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可盗版盗播现象却是屡禁不止,这给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伤害。此外,还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影促进法》草案备受争议,为电影产业的扩张带来了风险。

4、 电影面临挑战巨大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极为发达的今天,电影产业的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今天的网络信息自由传播,盗版电影随处可得,过去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电影产业的发展。而且,由于人们现在可以自由创作视频、自由观影,所以不能容忍弱智虚伪的电影存在,这也对电影产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解决电影产业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1、健全电影“分级制”

我国电影审查较为严格但却不够细致,导致电影产业发展缓慢。为应对这种情况,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影片分级制度,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的基础上,根据人们的年龄、性别、地区的差异等对电影进行严格的分级并制定不同级别电影的审查标准。

2、完善电影立法

盗版猖獗的现象是我们意识到我国法律的不足,因此,我们应加快出台新法和修订旧法的步伐,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我国应在现有《电影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我国立法效率和效力,让《电影促进法》尽快出台并为电影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在法律的执行方面,还要制定严格的监督和惩罚制度,让所有的侵权和盗版都不战而退,成为历史。

3、加大人才培养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电影产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才,我国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首先,应该借鉴香港电影人才培养的经验,建立电影发展基金,而此基金的大部分都用于人才培养。其次,要在高校开设电影管理的课程,并聘请专业人才进行授课。最后,可以派遣相关管理人员去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进行考察研究。

上一篇:初中数学常用知识点范文 下一篇:医院后勤保障具体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