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的目标范文

时间:2023-12-22 17:16:01

绿色交通的目标

绿色交通的目标篇1

截止2016年初,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2.36万km,居世界之首。公路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在便民出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交通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寻求低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公路已然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绿色公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公路行业,可实现公路建设外部约束条件与内在供给品质之间的协调,成为当下公路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1]。目前,中国已成功修建生态型绿色公路[2]、景观型绿色公路和低碳环保型绿色公路等示范工程,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3],但对绿色公路的定义尚不明确;同时,已建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质量大多良莠不齐,缺乏客观、系统的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尚未对绿色公路建设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因此,明确绿色公路内涵、建立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体系对于规范绿色公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全面梳理现有绿色生态公路内涵的基础上厘定绿色公路的定义,系统分析绿色公路的建设概况及评估现状,指明当下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绿色公路评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为绿色公路的评估研究及绿色交通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1 绿色公路理念

1.1 绿色公路内涵

《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五大措施来保证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任务涉及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品质优越和功能多元5个方面。同时,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如生态、安全、便捷、美观及节能等,但对于绿色公路的定义不尽相同。

彭波、陈红等人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将公路的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带状公路交通生态系统和区域交通生态系统[4-5];秦晓春等倡导运用绿色技术及环保手段保证绿色公路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环境效益[6];郝培文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要求,将一系列优良的可持续性实践技术运用于道路设计和施工过程[7];蔡洁等借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公路定义为:在公路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高效、适用的运输条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8];李祝龙等认为绿色道路就是在满足基本路用功能的前提下,环境优美的一类公路的统称[9];欧阳斌等人以节能、环保为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实现公路的绿色效益;贺宏斌等提及一种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公路建设理念;王朝辉提出在道路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使用环境的生态型城市道路[10];马军等认为绿色公路就是将绿色、低碳理念运用到公路建设、使用过程中,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公路[11]。

笔者认为绿色公路是在公路全寿命周期内,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注重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品质提升,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公路使用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

1.2 绿色公路建设概况

修建绿色公路是绿色公路理念的实践和落实,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强绿色理念的贯彻实施,将绿色公路建设推向一个新高潮。中国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力求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各国绿色公路建设情况梳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各国在绿色公路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中国亦开展了相当数量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且有诸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应运而生,但绿色公路的定位多为景观公路、生态公路、低碳环保公路等单一方面,未能全面、综合地诠释绿色公路。目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双型”道路的关键时刻,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标准、加大绿色公路评估和监管力度尤为重要。

2 绿色公路评估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绿色公路的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盲目跟从、资源利用率低及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所修建的绿色公路难以满足环保、景观、人文、创新、舒适、便捷等多方面需求。因此,提出针对绿色公路特性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形成覆盖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评估体系,加强绿色公路建设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2.1 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交通行业在便民出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巨大负担,面对交通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交通行业应加快绿色公路建设,以公路绿色发展促进交通行业发展的绿色化。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更缺少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所建绿色公路进行系统评估,以致无法确定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中各关键控制点,无法判断公路是否达到绿色公路的建设要求,难以使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完整合理地应用于实践。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能贯穿于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提高公路建设各阶段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增强公路交通网体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为现代化公路建设指明方向。

2.2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充分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建设低耗能、绿色环保、低碳、舒适的绿色公路[12]。绿色公路规划阶段应侧重新科技的运用、综合效益的提高;设计阶段需注重线路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重视生态恢复以及道路沿线美化设计;施工阶段加强新工艺、新材料、节能机械、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等,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运营养护阶段在利用节能技术、废旧材料的同时应进行智能化交通建设。上述绿色公路建设的各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难以使绿色公路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因此,制定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成为绿色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3)缺乏系统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现阶段绿色公路评估主要用以满足工程项目需要,针对绿色公路全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和常规指标进行评价研究,如何形成科学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仍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5 结语

本文在全面梳理绿色公路内涵、厘定绿色公路定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绿色公路建设及评估现状,指明了当前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以明确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指标、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为目标的绿色公路评估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建议绿色公路评估中应注意几点:第一,结合中国交通发展特性和公路工程转型需要,形成具有不同类别指标评价、定量或定性指标评价等多功能的绿色公路综合评估方法;第二,严格控制绿色公路工程质量,避免绿色公路评估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立客观、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为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第三,将绿色公路理念贯穿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管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功能路面、交通设施等方面全面分析绿色公路建设关键因子,形成系统全面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 丹,方元务,王 超.基于“低碳”理念的公路建设环保策略[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7):280-283.

[2] 谭洪河,段跃华,章 玉.绿色公路的发展政策探索[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5 (12):43-45.

[3] 张 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公路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1.

[4] 彭 波,李文瑛.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2):28-31.

[5] 陈 红,梁立杰,杨彩霞.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建设生态观[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1):69-71.

[6] 秦晓春,沈 毅,邵社刚,等.低碳理念下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10):94.

[7] 郝培文,蒋小茜,石 载.绿色公路理念及评价体系[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28(5):29-35.

[8] 孙 磊,蔡 洁.绿色公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2(3): 491-492.

[9] 李祝龙,王艳华.绿色公路的建设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6): 207-208.

[10] 李满良,郑 晨,王朝辉,等.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5,15(2):10-21.

[11] 马 军,王 晋,马壮林.绿色公路客运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6(3):68-71.

[12] 张兴凯,任智刚,曾明荣,等.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安全生产战略影响量化分析简[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7):5-9.

[13] 袁 冰.住宅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4] 蒋育红,何小洲,过秀成.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09):1399-1402.

[15] 李丽慧,尚世字.公路工程绿色施工的评价[J].北方交通,2008(7):75-85.

绿色交通的目标篇2

尤勇认为,《计划》是在北京加快建设世界城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出台,意在巩固扩大“绿色奥运”成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新挑战,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首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计划》总体框架分为六部分,最主要内容可概括为“3910”,即构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态三大体系;实施九大工程;完善十项机制。通过《计划》实施,要使北京的绿色生产特征进一步凸显;绿色消费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计划》明确提出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把总体目标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2012年:通过构建生产、消费与环境三大体系,实施九大绿色工程,完善十项保障机制,为把北京建设成为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到2020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扬,宜居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将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

打造三大体系全力建设绿色北京

《计划》提出构建三大体系即: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绿色环境体系。这三个体系各有其丰富内容。

绿色生产体系:振兴发展高端产业。深化实施清洁生产,淘汰退出劣势产业。

振兴发展高端制造业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要提升服务业发展品质。《计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生活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培育低碳服务产业;同时,要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其次,要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要做大做强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集中精力发展研发设计等产业高端环节。第三,加快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要重点研发电动汽车等技术和装备,促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服务能力,培育扶持一批产品和技术综合解决方案提供企业。第四,要重点发展都市绿色农业。积极支持籽种农业等业态;重点发展现代花卉等。农业发展列入《计划》中,不仅使绿色生产内涵更丰富,也使绿色生产体系更完善。深化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提出,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从项目建设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服务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要广泛开展清洁生产,包括要完成首批重点污染源企业及其他210家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并试点推进服务业等行业清洁生产审核。

淘汰退出劣势产业。继续做好企业搬迁调整工作,调整制定本市限制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加快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工艺等。

绿色消费体系:打造绿色政务,倡导绿色商务,营造绿色生活。

打造绿色政务,包括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推广电子政务、推行绿色办公三个方面。《计划》提出,要研究出台本市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细则,优先将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等。

倡导绿色商务,《计划》鼓励开展绿色营销,搭建绿色物流体系,并覆盖商务过程始终;支持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

营造绿色生活,在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文化理念方面都注入“绿色”概念。《计划》提出,引导市民选购环保建材、绿色家具、绿色照明、节水器具等产品;鼓励市民选购小排量、低排放汽车等。

绿色环境体系包括三方面工作:完善绿色空间,改善水域环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在完善绿色空间上,《计划》提出要培育生态友好型绿色产业,促进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等内容;在改善水域环境上,《计划》提出,加强水源地保护,提升水系服务功能,美化城市水体景观,水成为城市灵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要素的思想在《计划》中得到更清晰展现;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上,《计划》提出强化噪声管控,推进室内家居环境污染治理。

实施九大工程提升绿色发展承载能力

为切实推动绿色北京建设,有效构筑三大绿色体系,北京要根据三大体系建设要求,突出阶段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承载能力。这九大工程包括:清洁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推广,绿色交通出行,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循环型水资源利用,城乡绿化美化,绿色典范打造工程。

清洁能源利用工程。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计划》提出太阳能集热器利用面积达70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同时,完善能源输配网络,提高电力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开展智能电网试点,重点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推进远郊新城和有条件的重点镇通燃气。推进能源清洁化利用,基本完成新城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启动能效电厂工程。

绿色建筑推广工程。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研究制订并执行高于国家的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深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千万平米既有住宅、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完成400栋大型公建用电分项计量和动态监测;完成3000万平米既有建筑供热系统节能改造。重点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出台政府机构节能指导意见。

绿色交通出行工程。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继续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到2012年总里程达到420公里;实施一批道路微循环工程和交通设施改造项目;增辟公交专用道,完善线网功能结构。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加快充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将自行车纳入全市交通规划。逐步完善智能交通体系。

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工程。加快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大力推广节能型中央空调、变频电机等能效技术产品;全面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广泛推广能效等级Ⅱ级以上空调、冰箱等十类产品;继续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全市公共机构及居民家庭基本实现绿色照明。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完善废旧资源分类收集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稳步推进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持续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重点支持废旧家电、园林废弃物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完善废物交换信息网络。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严格控制锅炉排放污染;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适时推动新购机动车尾气排放执行国V标准。逐步建立机动车尾气遥测网络;加大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治理力度。

循环型水资源利用工程。加强水源保护力度,全面推动全市83条小流域生态清洁治理;持续开展节约用水。提升污水处理水平。扩大再生水利用,推动工业中再生水的利用比例达到30%;推进六环路以内建筑

工地利用再生水、施工降水替代自来水;加快推进再生水配套管网建设。

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巩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体系,构筑平原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完善城市绿化生态景观体系。在现有34处郊野公园建设基础上,继续建设一批郊野公园;全面实施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启动42个重点镇休闲公园建设。

绿色典范打造工程。要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鼓励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部分高端产业功能区打造成为低碳示范园区。推进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形成3-5个生态示范园区;推进30-5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树立宣扬绿色消费典范。

完善十项机制提升政策综合保障能力

为确保“绿色北京”建设顺利开展,《计划》还包括十项保障机制,这十项机制是:组织领导、法规引导、标准准入、价格调控、财税金融、科技支撑、市场服务、评价考核、协调协作以及社会参与机制。

组织领导机制。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绿色北京”建设协调工作,重点解决在实施行动计划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政策,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各区县、各部门将“绿色北京”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解相应建设任务,通过整合和统筹全市资源,形成“绿色北京”建设合力。

法规引导机制。《计划》提出,要修订《北京市城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制定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积极推进湿地保护地方立法;严格执行《北京市实施办法》、《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北京市绿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落实《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绿色北京中长期建设规划》;继续研究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措施;研究出台促进绿色市场、绿色消费、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制订节能减排奖励政策。

标准准入机制。《计划》提出,要研究制订绿色产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研究碳排放指标和计量、交易等相关标准体系;研究制订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完善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制度,探索能效评估机制;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研究绿色低碳产品认证、监管机制;推动开展节水型产品认证工作;探索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在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等领域的试点应用。

价格调控机制。《计划》提出,研究落实促进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太阳能发电电价政策;对本市限制或淘汰行业实行高水价和再生水低价利用双向调控;健全热计量收费机制,逐步推行分户计量;逐步建立超定额加价,能源级差价格机制;建立垃圾产生单位排放登记制度,适时调整垃圾收费标准;全面推广脱硫加价政策,研究制定脱硝加价政策;推动实施分时段、分区域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

财税金融机制。《计划》提出,每年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北京建设;研究制定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使用补贴政策;研究探索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使用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北京市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动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林权交易所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大对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授信服务支持;积极支持发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集合债券。

科技支撑机制。《计划》提出,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惠政策,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中关村自主创新绿色产品采购力度;对企业承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给予配套资金支持;重点建设一批节能减排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标准联盟、技术联盟、产业联盟的建设;继续年度节能节水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计划。

市场服务机制。《计划》提出,要研究出台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公共机构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探索节能量和节水量指标交易;研究制定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林权交易;培育扶持一批节能减排市场服务机构;搭建企业清洁技术交流和能源消耗等信息共享平台。

评价考核机制。《计划》提出,逐步将“绿色北京”建设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建立统一考核机制。完善统计制度,加强能源消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指标的科学统计;建立重点污染源动态监测平台;加大相关领域监察执法协调力度。

协调协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区域协商,探索编制区域统筹的污染防治整体规划。

绿色交通的目标篇3

关键词:绿色信贷;甘肃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84-04

十以来,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G20杭州峰会更是将绿色金融首次纳入会议议题,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甘肃是全国首个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良好资源条件,现阶段正面临经济发展绿色化转型的迫切任务。近年来,全省金融部门以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探索创新绿色信贷服务,为甘肃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大量信贷资金和有效金融服务。

一、甘肃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绿色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机遇。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通道,承担着欧亚大陆桥、西南和西北战略通道的互联互通,担负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通道建设任务。境内风能、光能资源丰富,风能资源理论存储量2.37亿千瓦,河西地区拥有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光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分居全国第一和第三位,素有“陆上三峡”美誉。兰州和白银是部级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张掖和庆阳分别是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首批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这些交通、清洁能源项目以及创新改革试点、示范区建设,为甘肃发展绿色产业带来了政策机遇。2009年获批建设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以来,甘肃建设了7大循环经济基地,发展了16条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以及100户示范企业、36个示范园区、10个示范城市,为发展绿色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甘肃绿色产业发展面临挑战和压力。甘肃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弱,80%以上的区域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受资源禀赋影响,经济发展过度倚重重化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态发展较慢,结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压力大,甘肃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和迫切任务。

二、甘肃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目前,甘肃省各金融机构执行以《绿色信贷指引》为基础的绿色信贷制度,核心内容体现为“严退出、宽准入、活创新”。在退出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贷款采取措施逐步退出。在准入政策方面,鼓励金融机构降低门槛,加大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投入。在灵活创新信贷服务方面,注重拓宽融资担保方式,开办项目收益权、知识产权、排污收费权、应收账款等新型抵质押贷款业务,为绿色农业、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科技小微企业等绿色产业提供融资便利。据调查,2016年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1余额1896.01亿元,占各项贷款的11.52%,比全国绿色信贷占比高2.52个百分点。

(一)绿色信贷行业集中度高,主要支持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产业项目。近年来,甘肃绿色信贷增长最快的领域是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以及铁路、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项目,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特别是风电贷款2010年前后增速多在50%以上。2015年以来,受政策和市场因素影响,风电、光电产业发展放缓,相关行业贷款增速下降。2016年6月末,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两类贷款余额分别为898.95亿元和835.16亿元,占比分别为47.41%和44.05%,合计占比达91.46%。

(二)绿色信贷区域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投向兰州、酒泉、陇南等地。受自然、地理、政策等优势条件带动,河西地区和陇南的新能源、兰州的绿色交通等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投向这些区域的绿色信贷相应较多。据调查,2016年6月末,酒泉、嘉峪关两市的风电、光电项目贷款余额接近300亿元,兰州的轨道交通、铁路等绿色交通项目贷款余额超过400亿元,陇南、甘南两地的水电项目贷款超过200亿元。

(三)绿色信贷发放主体集中,主要由全国性大型银行发放。2016年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主要集中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等4家全国性大型银行,四家行绿色贷款余额总计1599.84亿元,占比达到84.38%,其中国开行贷款余额609.03亿元,占比最高,达到32.12%。7家股份制银行贷款余额119.80亿元,占比只有6.32%,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地方法人机构贷款增长较快,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速达到99.68%,但由于基数小,余额及占比分别仅有59.66亿元、3.10%。

(四)绿色信贷政策优惠,一般期限较长、利率较低。对于绿色产业项目和企业贷款,各金融机构在贷款条件、期限和利率安排上,充分给予政策优惠和倾斜支持。绿色信贷多为中长期贷款,期限基本在10年以上,如贷款量最大的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贷款期限多在15年左右。绿色信贷利率较低,大多执行基准利率或适当下浮,如国开行、农发行绿色贷款利率一般下浮10~20%,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多执行基准利率。

(五)绿色信贷环境效益显著,贷款质量良好。按绿色信贷支持资金比例,预计可年节约标准煤7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3141万吨(相当于兰州7500辆出租车停驶100年),减排化学需氧量13万吨、氨氮1.8万吨、二氧化硫18万吨、氮氧化物6万吨,节水1724万吨(相当于兰州300多万常住居民2个月的用水量)2。2016年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不良率为0.25%,低于同期全省各项贷款不良率1.7个百分点。

三、甘肃绿色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绿色信贷发展所需的完善政策体系。近年来,甘肃对绿色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多数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或方案仍停留在部门规章制度与指导性层面,自上而下的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形成。现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侧重于对“两高一剩”企业信贷投放的限制,以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缺乏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发展的利益引导、外部约束、融资配套等市场化制度安排和战略规划,缺乏环境评估标准、环保项目信息、环保违规违法行为联合监管、金融监管等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已不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向绿色化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缺乏绿色信贷发展必需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从外部来看,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现有的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相关措施与规定大多以鼓励性为主,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补贴严重不足,使得开展绿色信贷的成本过高,缺乏有效的利益引导机制。特别是对于绿色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财政资金重直补轻贴息,对绿色产业发展多采取直接补贴措施,财政贴息力度不足。从金融机构内部看,由于信贷审批权限管控和绿色专业人才匮乏,全省金融机构现有绿色信贷政策基本以贯彻落实上级行政策为主,自主研发的绿色信贷产品及政策较少,未能建立起与绿色项目融资需求相适应的信贷制度安排,缺乏促进绿色信贷发展所需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

(三)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明显不足。受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全省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目前,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拥有的绿色信贷产品已经涵盖了新能源、循环资源、碳融资与排放交易、污水处理及治理等众多领域,基本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而甘肃绿色信贷产品仍以浅层次、低附加值的信贷产品为主,多数只是传统基建类和工业类信贷产品的延伸,难以满足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绿色项目建设所需。甘肃绿色信贷主要集中于风电、光电等少数绿色行业的中下游环节,融资担保和还款来源方式单一,受行业发展周期影响十分明显。

(四)部分绿色产业发展存在周期性和政策性风险。新能源发展存在瓶颈制约和政策L险。近年来,甘肃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装机容量快速跃居全国前列,但受制于滞后的电网建设(特高压外送电网通道尚未建成),外输通道容量偏小、本地消纳能力有限,新能源发电受限严重,“弃风”、“弃光”现象持续存在,发电输出率远低于设计产能(一般情况下不到50%,最低时只有25%),对风电光电企业经营效益和偿债能力影响较大。同时,新增风电项目上网电价下调政策和小水电库区基金征收标准上调政策,这些不可预期政策将减少项目评估预测现金净流入,相应延长贷款还款周期,对已有的水电存量贷款和未来的风电新增贷款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四、经验借鉴与政策建议

在发达国家,与绿色信贷相关的制度安排和绿色信贷产品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由此推动的绿色投资对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启动新经济增长点发挥了积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较为系统,主要做法是:对绿色贷款提供财政贴息或担保,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绿色产业提供中长期低成本信贷资金;成立政策性绿色环保银行,为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意或者无法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如英国的绿色投资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制定严格的绿色信贷标准,如赤道原则3,为项目融资确立最低环保标准。国内的绿色信贷政策相对较为笼统且零散,大部分的制度安排集中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退出政策,对于投资额大的绿色项目多通过与政府或国企合作,采取“一企一策”提供融资支持,如国开行的环巢湖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借鉴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经验,结合甘肃绿色信贷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绿色信贷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绿色信贷和绿色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存在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和企业发展绿色产业动力不足的双重难题,为此,有必要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绿色信贷收益,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具体建议:一是扩大绿色贷款贴息资金占绿色产业发展财政支出比例,加大对绿色信贷的财政贴息力度,制定合理的贴息比率和贴息期限,提高贴息手段在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财政支出中的运用。二是健全财政奖补配套措施,给予承贷银行一定的风险补偿或奖励,包括财政支持建立针对绿色贷款的风险补偿和担保制度;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好的项目及支持银行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三是借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经验,试点由财政部门委托部分银行(国开行或甘肃银行、兰州银行)作为主办银行,承贷或管理部分绿色产业的贴息贷款。四是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强制推行绿色保险,构建绿色信贷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联动机制,利用保险机制约束污染型投资并筹集环境修复资金。

(二)加强绿色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可优化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激励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现阶段甘肃绿色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绿色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可由环保、发改等部门进行绿色项目评级,确定绿色信贷项目清单,对列入清单的企业和项目予以优先信贷支持。二是建立重点环保企业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由环保部门定期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金融部门将其纳入企业征信系统,为金融机构绿色贷款或财政贴息提供支持。三是借鉴赤道原则等国际绿色信贷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尽快制定绿色信贷项目分类标准,将绿色信贷分类嵌入信贷流程管理,建立绿色信贷分类与企业评级的关联,实现绿色信贷全流程系统化管理与监测。四是探索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提升环境因素信贷风险研究分析与预判甄别能力。对于所投项目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负面社会影响,明确提供融资金融机构负有可追溯的连带责任。

(三)加快推进绿色项目多渠道融资。绿色基金、金色债券等可以为绿色产业、绿色信贷和投资提供期限长成本低的资金来源,可有效解决银行和企业信贷资金期限错配等问题。具体建议:一是加快推进绿色债券发行。借鉴青岛银行、江西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的成功经验,尽快推动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借鉴武汉地铁“债贷基组合”模式4发行绿色中期票据成功经验(国内首单轨道交通绿色中期票据),推动兰州轨道交通等项目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融资。政府可给予一定的增信支持和财政贴息或奖补,降低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二是尽快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借鉴国开行云南省分行与普洱市联合设立“普洱市绿色经济发展基金”(国内首支绿色经济发展基金)支持当地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建设经验,由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的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建设和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以重点流域为突破点,开展跨行政区域的排污权交易试点;以循环经济基地或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快兰州碳交易市场发展,完善交易机制,探索创新以排污权、碳交易为基础的绿色信贷产品。

参考文献

[1]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0,(80:9-12。

[2]李溪.国外绿色金融政策及其借鉴[J].苏州大学学报,2011,(6):134-137。

[3]李致远,许正松.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16,(1):78-87。

[4]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5]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18-27。

[6]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Abstract: Since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came out in July 2007,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endowment and the actu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ifferent provinces have made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credit and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paper takes Gansu’s green credit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typical practices of the green credit in Gansu,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credit, lear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credi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Gansu’s green credit.

绿色交通的目标篇4

一、绿色物流的内涵及产生的理论基础

1.绿色物流的内涵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是链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主体,是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绿色物流也称环保物流,即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2.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国内运输业目前资源浪费惊人,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有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绿色物流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促进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发展的和谐共生。

纵观国内交通运输的发展史,原来的交通运输发展观认为交通运输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即使短时期内的供给小于资源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饮鸩止渴式的发展观日益显出弊端。国内科学界人士不仅仅讨论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一个新的名词“环境资源”日益出现在各个领域及科学理论中,直至今日人们开始呼吁交通的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与资源,要考虑与其协调发展,即运输业要在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发展,并保证与自然环境同步发展。这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必须在社会、经济、环境及运输内部寻找其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研究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通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和运输路线实现商品场所、空间的移动,创造商品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进而实现商品增值,是物流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同时,运输过程也产生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目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能耗过大、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交通运输各部门分割,管理政策不当,运输网规划不合理,运输系统不完善等。

国内物流业才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浅薄,尤其是在一些运输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大多是各自为政,仍受计划经济“小而全”、“大而全”的旧观念束缚,使得物流成本高居不下,运输资源闲置浪费惊人,严重背离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理念。

(2)存在问题

①对环境的污染

国内环境污染中,交通运输污染占很大比重,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是环保的一大难题,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会增加车辆燃油消耗;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坏、丢失、污染物泄漏等问题,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对大气造成污染。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的排放物不仅对空气质量有影响,也影响到全球气候,据有关资料显示:空气中有67%的一氧化碳,30%能产生臭氧的碳氢化合物。42%的氮氢化合物和44%的悬浮物质都是由运输产生的。

第二,噪声的污染。汽车轮胎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噪声、船舶振动产生的噪声、飞机起降时的噪声、火车进出站的噪声等,这些运输工具鸣笛产生的噪声,对附近的居民更是有害至深,噪声的污染危及人的健康,造成人头晕、视力不清等症状。

第三,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运输过程中废弃物、油料泄漏的污染,废弃的油料渗入到土壤和水体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水质污染。特别是货物的装载和卸载、设备维修,燃料加注,解冻和清洗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水上运输船舶排放的垃圾对海洋环境也造成一定的污染,鸟和海洋生物等易受这种污染的影响,据资料统计大约每年有100万只鸟死于这个原因,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

②安全隐患方面

在运输过程中货物因保管或运输不当发生泄漏,有毒有害物质,如酸液、有毒类药品、油类、放射性物品和对环境构成威胁的物质等,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金黔报道, 320国道(晴隆县往光照镇方向14公里花保田处),一辆载有14.5吨液化氨气的大型罐车侧翻并发生泄漏,造成车上3人当场惨死,高腐蚀性氨气弥漫在空中,由于氨气的泄漏使空气的质量大大下降,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③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和燃油污染是运输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集中库存虽然能有效地降低运输企业的物流费用,但由于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也增加了燃油消耗和道路占用的需求;即时配送强调无库存经营,从环境角度看,即时配送适合于近距离企业间的输送,如果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距离较远,要实施即时配送就必须大量利用公路网,使货运从铁路转到公路,这样又增加了燃油消耗。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不仅增加运输工具的燃油消耗,还会造成交通拥堵;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坏、丢失、污染物泄漏(如,原油泄漏)等问题,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与国际绿色物流的差距

国内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才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浅薄,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观念上,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有确立,并且,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观念认识模糊,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

第二,在政策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引导下,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可是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虽然也制定、颁布了不少,但针对运输行业的还不是很多。

第三,在技术上,发展绿色物流关键在于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国内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在机械化方面运输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的要求还存有一定距离,运输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运输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显欠缺。

由此可见,国内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较大的差距,物流绿色化对国内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程,加强运输业的物流绿色化,建立完善的政策和理论体系,对运输业的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实现运输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这将有利于国内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面对运输业在绿色物流等方面的需求和差距应加快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的步伐。

三、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策略

绿色物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倡导保护环境,搞好清洁生产,通过设备改进,开发新型环保能源等措施降低运输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而运输绿色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为此,构建出国内运输业绿色物流发展的相应策略。

1.制定法律法规

各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源头上控制运输企业的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制订运输工具废气排放标准,禁止排放超标的运输工具上路;对运输工具的噪声进行规制,制定噪音标准;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收取运输工具排污,淘汰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旧运输工具等。还可以考虑采用法律规定改进运输工具的设计以减少运输工具运行对环境的危害。例如,发动机设计的改进能降低燃料需求,减少噪音及污染,较好的悬浮设计能减轻震动。另外,通过有关法规控制交通流,如制订道路停车规则,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通过合理规划交通流线,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运输效率。同时,制定有关法规控制交通量,如推动企业从自备车辆向社会化运输体系转化,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以最终实现高效率的运输效率。

2.运输策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实施绿色运输策略。绿色运输首先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减少交通阻塞、节能减排的目标,如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等,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降低废气排放量等。实施绿色运输可降低运输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3.改进运输设备

运输工具的尾气严重超标,给净化处理技术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控制技术,提高燃油的燃烧率,安装防污染处理设备和采取开发新型发动机;二是行政管理手段,采取报废更新,淘汰旧运输工具,开发新型的运输工具(即无污染物排放的机动车)从控制燃料使用标准入手。将尾气超标严重的运输工具进行改进并研制使用更清洁能源、更节能的运输工具。而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中也应广泛使用电能,充分发挥电能的高效性和清洁性,发展替代能源。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及配送效率。从而达到降低运输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

4.优化运输结构

运输结构应向高效节能型转变,由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能耗比重不同,且不同运输方式中的运输设备在效率和终端利用率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实现可持续运输结构不仅要保证综合运输网中各种运输方式是综合资源消耗量最低的,而且还要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内部运输工具的组合是综合资源节约的结构。这将是未来运输结构的可能优化结构。

5.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绿色物流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要求运输企业经营者足够重视起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绿色物流作为绿色环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绿色物流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经营人才和物流技术人才已势在必行。具体途径:(1)运输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绿色物流意识的培养,使员工充分理解什么是绿色物流。(2)运输企业对在职人员应进行岗位培训和专业绿色物流培训,提升物流人员素质和能力。例如,在运输企业中广泛组织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人员的在职岗位培训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在职人员参加社会组织物流业从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考促学,逐步提高运输业物流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3)运输企业应与设有物流相关专业的高校实行校企结合,共同培养绿色物流管理人才。

四、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前景展望

1.实现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是伴随着运输手段、运输工具、新能源变革,以及运输理念的更新而进行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业态结构急需调整,发展绿色物流,将成为实现这一调整的有力推动力。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外国企业的进入,势必给运输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交通运输业的业态调整步伐会逐步加快。

2.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业业态调整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适应未来经济变革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绿色物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输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大胆更新观念,以树立大交通理念、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注重发展绿色物流,打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3.推进环保系统工程的进程

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会耗用大量能源、燃料,而且会产生噪音、废气,破坏环境,环境能源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提倡的是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将会有力推进环保系统工程的进程。首先,通过采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燃料,不仅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对发展新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随着交通运输业发展绿色物流,对全社会的环保系统工程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围绕绿色物流所开展的物流服务,树立环保型物流发展理念,是环保系统工程重要的一个环节。

4.满足实现绿色GDP增长的需要

绿色交通的目标篇5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健全法规标准,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示范试点,注重宣传推广,初步形成了交通运输领域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总体粗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运输组织效率不高,土地、岸线、空域等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等还问题比较突出,推进绿色交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将节约能源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管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以绿色发展引领和推动科学发展。

第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绿色交通发展奠定重要前提和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交通运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处理好加快发展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关系,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在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要按照优化布局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潜力。

第二,加强科技创新,为绿色交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利用高新技术降低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交通运输领域的潜力很大。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交通运输装备,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为绿色交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要正确处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中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并举,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公众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交通运输行业要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强化目标责任制,实化抓手,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考评考核制度,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切实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取得实质进展。要狠抓试点示范和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好低碳交通省区、城市试点和低碳港口、低碳公路、低碳航道等主题性试点,深入推进“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等专项行动,积极打造一批绿色交通示范工程,推动全行业加快绿色交通发展步伐。

第四,加大教育宣传,为绿色交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要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纳入重大主题宣传内容,结合“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绿色交通理念走进千家万户。要积极培育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文化,不断增强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识,积极倡导公众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使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全行业和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

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每一位交通人都应勇于置身其中、善打硬仗。紧紧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在经历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阵痛之后,交通运输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部省共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

6月18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史和平分别代表交通运输部、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框架协议》。协议提出,到2020年,江苏省将率先全面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省份。

根据协议,江苏省将全面组织推进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工作,到2020年,江苏交通运输行业率先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率先应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率先建成集约高效交通运输组织体系,率先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率先夯实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基础,率先建成一批部级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城市、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示范港口、示范公路、示范航道、示范企业,全面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省份。

与2010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6%和18%,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和22%,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和12%,城市客运单位客运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6%和30%。公路路面旧料循环利用率100%。港口粉尘综合防治率70%,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达标率100%。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6%,城市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中清洁燃料车辆比例达到35%和65%。集装箱码头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油改电”和电动起重机(ERTG)实现100%,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平均覆盖率100%,干线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平均覆盖率50%。干线航道船舶快速过闸系统(水上ETC)平均覆盖率100%。

为实现这一目标,双方将重点做好加快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加快推广节能环保交通运输装备、加快建设集约高效交通运输组织体系、加快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和加快夯实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基础等五个方面工作。

绿色交通的目标篇6

一、指导思想和创建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使绿色理念拓展到商家的商务活动中,着力于路“绿色商业大街”功能的深度开发,营造出安商富商的商业环境;按“北方明珠、绿色路”的定位,把路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华夏民族风情、海滨城市特点、鲜明环保特色的新型商业大街。

坚持建成一条规划标准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综合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商业街;坚持在整体建设上、公共管理上、商品质量上、商业经营行为上突出绿色的原则,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坚持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商业理念,构筑完备的商业质量、物价、治安、城建、环境等管理监督体系,形成市场规范、经营有序的运行机制;坚持完善商业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软环境,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改造交通设施,确保交通顺畅有序;坚持建立商品生产消费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制度。

二、创建目标

1、创建范围:路“绿色商业大街”,东起成仁街,西至如意巷,南始太原街,北达火车站,全长近2.3公里。创建重点是兴工街到五一路地段,创建工作形成规模后,北拓至火车站,南延到太原街,最终在全区推广。

2、创建时间:计划到年12月底前完成创建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现代化市场的产品质量管理,营造文明诚信购物秩序

1、运用现代商业市场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和品牌战略活动,推广绿色产品营销和绿色商务活动,提高“绿色商业大街”竞争力,使经营者经营的商品达到优质产品的标准。

2、以健康、安全、优质、精品为创建主题,全面履行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市场准入制度,开展食品、日用品的质量监督抽检和果蔬农残的定期抽测,定期举办绿色产品标识和认证产品的鉴别、宣传、培训。

3、建立产品质量跟踪服务运行体系和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创新品牌销售形式,及时商业信息和产品质量信息。引导商家建立以商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绿色商业大街”自律管理体系。

(二)加大市容综合整治力度,优化环境质量

1、发挥城建、卫生等部门的行业监管优势,科学引导和运用标准规范的管理方法,对商业网点的环境卫生,特别是餐饮业、影剧院等人群聚集地活动场所的卫生安全加强监管,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绿色商业大街”良好的卫生环境。

2、进一步完善流通领域工作机制,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销售、消费等关节点的卫生监管,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3、加强环卫管理,提高道路保洁标准,做到无垃圾、少灰尘、路面见本色,公共广场能席地而坐。公厕、垃圾箱等设施、容器完好清洁,垃圾要按资源化分类收集。

4、商业大街商店的立面牌匾、广告设计规范、整齐。

5、整顿沿街广告牌匾,无“三乱”招贴,公益设施安全完备、摆放整齐,无白板、无破损。

6、开展治理乱设商亭、清理无证非法流动摊点活动,坚持疏堵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7、创造群众购物的安全环境。在路繁华商业地段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组建巡警机动队,建立警民联防,保证群众的购物安全。

(三)以安全、健康、节能为出发点,积极开拓绿色商务,提高社会对绿色商品的认知度

1、开拓绿色商务,创建绿色商店、饭店、酒店,推广绿色消费,建造优良适宜的消费环境和节约能源、节省资源的内部管理制度。

2、采用国际标准,推行ISO14000和ISO9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日用品等绿色商品的认证工作,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体系,通过统一的机构管理、统一的认证体系、统一的认证标识,确保流通的商品环保、卫生、安全、健康。

3、积极推进“绿色商业大街”商家与绿色商品生产基地的联合,合作开发销售绿色品牌商品。为绿色商品、绿色食品的供应商与商业街零售、餐饮单位之间牵线搭桥,在商业柜台和餐饮店布设“绿色商品”标识和绿色食品区域,逐步提高绿色商品零售上架率,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绿色商品和绿色食品。

4、出台“绿色商业大街”餐饮业绿色消费规范,推行绿色用餐,推广使用环保型包装材料,鼓励简便包装。积极向社会和消费者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购物理念,创造绿色消费氛围,促进绿色消费文明的形成。筹备设置绿色产品信息库,开设绿色之窗,为商家及公众提供绿色服务。

(四)改造交通道路,全面提高路交通通行能力

1、实施畅通工程,进行道路拓宽改造,完善交通网络系统,建设路高标准车行道、步行道。

2、广泛应用交通科技管理手段,规范交通标志、标线,增设交通信号设施,改善交通秩序。在“绿色商业大街”中心街区,适时引进建设自动化停车诱导系统,建设规范型地面停车场,充分利用、使用好已建设的地下停车场,切实解决车辆乱停、乱放所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3、优化交通组织,调整交通结构,提高车辆流速,降低机动车噪声和尾气污染。通过广泛宣传、严格管理、文明执勤,打造交通文明路街。

(五)加大创建宣传与培训,强化市民参与意识,建设健康商务环境

1、在路“绿色商业大街”上设置若干环保型公益广告牌、栏、廊,印制并发放倡导节水、节电、绿色消费提示的宣传资料,对途经商业街的公交车辆,有宣传创建“绿色商业大街”的内容,编制商业街绿色消费指南及创建“绿色商业大街”的宣传手册。

2、定期举办以绿色为主题的公益性活动,开展绿色理念、绿色商品展示,举办各类讲座研讨会、展示周、推介会等活动,使绿色的理念播撒到每个商家和市民心中。

3、加强对商业街内经营者绿色营销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商业营销队伍、服务队伍,打造绿色服务品牌。

4、加强市民参与意识,完善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加强市民对商品、食品的质量监督,杜绝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价格欺诈等坑骗消费者的现象发生,为消费者提供放心消费的绿色商品市场环境

(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构建“人文”环境景观和商业信息平台,提升商业街信息化管理水平

1、栽种树木绿化环境,在主街部位突出“高”、“精”、“雅”风格的立体绿化景观,高标准铺装人行道及盲道,规范沿街的户外广告牌,促进区域环境的整体改观。

2、实施夜晚楼宇和橱窗灯饰亮化规范管控工程,提高亮化水平,积极推出文化风情线,布设人文景观雕塑,营造良好窗口形象。

3、加快发展数字化管理模式,构筑信息化、电子化管理平台,逐步建成与互联网互通的电子触摸屏,利用已建成的电子大屏幕,及时最新绿色商品信息。

四、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一)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年7月~年10月)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办公室,制定《创建路“绿色商业大街”实施方案》,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签定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

(2)各责任单位根据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创建工作计划,上报区创建办公室。各创建单位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创建工作的试点,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创建工作计划。

2、实施阶段(年11月-年5月)

(1)创建办公室根据所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制定路“绿色商业大街”绿色商家考核付分标准和细则,为下一步考核评比工作做准备。

(2)各责任单位在创建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在前一阶段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依照分工,组织所涉及单位完成各自创建任务。

(3)区创建办公室加强工作的指导,根据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制定切合实际、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创建过程中,各责任单位要做好创建工作中的各类资料收集、归档工作。

3、验收阶段(年6月~年11月)

(1)自查验收阶段:年6月至年7月,各责任单位参照考核标准对创建工作进行自检自查,对本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及时整改。

(2)年8月至年9月创建工作办公室根据创建工作要求,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全面验收,对于检查出的问题,各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3)年10月至年11月创建工作办公室对各责任单位检查合格后向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领导小组聘请有关专家,依照考核标准对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4)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考核标准和细则,对各责任单位定期检查考核,对被授予“绿色商家”的单位向全区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

4、总结完善阶段(年12月)

创建办公室建立创建工作档案,撰写创建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向区政府提出申请,对创建路“绿色商业大街”工作进行整体考核验收,并举行路“绿色商业大街”揭匾仪式。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路“绿色商业大街”创建领导小组,统揽创建工作全局,把握创建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方向,组织制定重要决策,对创建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完成创建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把工作落到实处。

2、加大资金投入。区政府加大对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各部门要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将建设经费纳入本部门预算。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相互协调机制,增强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各职能部门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按照创建工作的要求,把创建工作抓好抓实,力争提前完成既定目标。

4、加强舆论宣传,做好“绿色商业大街”的推广。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做好“绿色商业大街”舆论宣传和形象推广工作,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绿色商业大街”创建,不断提高市民对绿色商业的认知。

绿色交通的目标篇7

关键词:城市化 交通

    1.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绿色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交通拥挤、慢性公路堵塞及红绿灯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增加及出行时间消耗增大,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增多,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影响土地布局的合理性,路网可靠性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交通拥挤。可见,解决交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解决人们交通的需求,而应从系统的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

    “绿色交通”的提出,使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得到最好的诠释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由目前单中心同心园模式向多中心的轴线模式发展。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实践目标。简言之,“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工具,减少个人交通车辆的使用,以降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能源、费用的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强调的是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以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为手段。

    chris bradshaw于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ehy),其论点是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最后是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可见,“绿色交通”的理念和目标正是交通规划师们的追求,是新世纪城市交通的主导方向,也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世界各国在发展城市交通的战略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形成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安全可靠性强的现代化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如在斯特拉斯堡市号称“绿色大蟒蛇”的轻轨交通,已成为欧洲绿色交通的典范。因此有人提出轨道交通是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城市交通问题的困扰,体尝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下铁道建成后的种种效益之后,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轨道交通规划。但在规划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理念,不能适应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

    1)路网规划现状

    综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的路网规划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较少的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或仅在评价系统中有些环境指标,而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应该在规划一开始就将资源、环境的约束纳入其中;其次路线确定上主要采取定性方法,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除客流预测时用到定量技术外,在线路确定上规划者大多依据城市普通道路规划的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轨道定线,随时间推移再由新的主客流方向形成新的路线,这样形成的路网零乱,缺乏系统性;最后一点是缺乏市郊轨道的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市郊轨道势在必行,国外大城市已开始规划市郊轨道,如日本的东京等,为此我国的轨道交通应在规划一开始统筹考虑市区和市郊轨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线网评价现状

    首先,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依据,评价指标数目繁多,指标的权重没有统一的依据,势必造成一定的偏差,再由于误差的累计,可能产生不合理的结果;第二,评价的指标虽然很多,但有些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如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指标体系中,公交平均出行时间与平均出行车速相关;第三,指标的定性分析缺乏客观性,轨道线网的评价指标,有些指标如促进合理的土地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难以量化,规划者在分析时融入本人的主观意识,势必会降低它的科学性;第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往往缺乏对轨道交通的“绿色性”评价,没有纳入人的舒适度、安全

度、环境、噪声、振动、大气的污染等,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可见,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没有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的理念。

    3.新世纪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绿色交通”的要求,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针对目前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现状,综合剖析世界四大都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的轨道交通及交通结构,在进行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时除了满足传统的道路交通路网规划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1)适应城市总体规划,超前城市总体规划 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充分认识到轨道交通设施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区,新的交通走廊。

    2)线网布局走向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协调 轨道交通不但应解决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的发展,以之作为城市发展的骨干和主体,引导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发展规模较大或未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城市,这一点尤为重要。

    3)考虑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将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噪声、振动等,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不在市区特别是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地面上的高架线路 这是由于一方面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另一方面,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多,对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不利,轨道高架线路的建立将进一步加重这一地区的污染程度。

    5)注重换乘系统,充分考虑交通衔接 轨道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工具、市际铁路等共同存在,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

    6)注重旅游的需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更青昧于发展第三产业,旅游城市的增多使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考虑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武汉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

    武汉市的轨道交通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最初的研究项目是汉口旧京广线外迁改建,提出在原线建设轻轨的设想。

    4.1 线网简介

    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规划已形成,远景规划年轨道总长219.7km,设线路7条,4个车辆基地,10个停车场。线路构成如下表所示:

    线别 起点 终点 全长(km) 车站(座)

    1 吴家山 堤角 29.6 26

    2 常青花园 关山 39.1 29

    3 青山 青菱 32.1 26

    4 沌口 新武北 38.4 28

    5 永安堂 新武北 23.8 21

    6 老关村 堤角 25.3 23

    7 古田 野芷路 31.4 21

    合计     219.7 174

    4.2 线网评价

    1)从线网总体结构看它是由核心网和放射网构成,中心区由纵横四条线构成网格状“围”字形核心网,以此为基础,形成联系城市中心区和新城区的放射线,可减少换乘次数,减少中心区客流的换乘压力,适合武汉市交通状况。

    2)线网力求穿越密集走廊,联系大型客流集散地,同时兼顾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开发新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部分融入了“绿色交通”理念。

    3)线网能够照顾到武汉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

    4)较好的解决了跨江客流需求,在规划远景年,四条跨江轨道将分担83%的公交客流量,满足过江需求。

  &n

bsp; 4.3 对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建议

    1)中心区线网密度在2020年为0.46公里/平方公里,远景规划年为0.82公里/平方公里,而在国外大城市则远远超出此数值,如巴黎中心区线网密度为2.97公里/平方公里,伦敦中心区为2.56公里/平方公里,纽约更是高达3.17公里/平方公里,国内城市如青岛在2010规划年也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可见武汉市中心区线网密度远远不够,这样势必会导致客流失去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转向其它交通工具,因此应提高中心区线网密度。

    2)针对武汉市的交通瓶颈--过江问题,在线路优化时应采取局部优化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方法,不可单纯的以线网全局最优为规划目标。保证跨江客流的需求,将是全局最优的前提。为此,适当更改即定线网,增加跨江轨道,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尽快在城市区建设大型的换乘中心,缓解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将位于市中心区的长途车站、火车站外迁,迫使客流转向公共交通,选择轨道交通,一方面减少了外来车辆,另一方面使轨道交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使原有的铁路线作为轨道线路,降低成本。

    5.结语

    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将以“绿色交通”为实践目标,解决交通问题将不仅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还要通过调整原有的轨道交通规划原则,形成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

    参考文献:

    陆化普 高嵩 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公路交通科技,1999,16(4):29~33

    沈添财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实施战略, http:/chinautc.com/hot/green/001.asp

    沈添财 绿色交通的思维与空气品质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

    潘世建 创建厦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 http:/chinautc.com/hot/green/01.asp

    chris bradshaw,the valuing of trips,revised sep 1994,prepared for ottwalk and the transportation working committer of the ottawa-carleton round-table on the environment,jan.1992

    蓝军 蒋馥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规划新构想,(畅达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david simmonds &denvil coombe:transport effects of urban land-use change,traffic engineering control,1997,12

    w.jahnichen 莱比锡的轻轨交通,public transport international,200(5),43~45

绿色交通的目标篇8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企业绿色化发展的最新背景和沃尔玛绿色指令对国内大量中小企业的影响,有助于对绿色化发展的透彻理解与准确把握;从生产企业战略需求的角度,提出了企业绿色化战略发展目标模型、绿色化战略发展方案模型和具体的、有效的绿色化措施,并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绿色发展战略案例进行了分析、对比与评估;通过分析CDM交易机制,指出了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和企业参与发展的机会与风险;文中最后,从有利于中小企业绿色化发展角度,对国家制订低碳经济发展公共政策提出较好的建议。

在当前全球经济绿色化、低碳化浪潮引发的新工业革命中,本文对生产企业制订企业绿色化发展战略、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产品具有极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对研究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员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也可用于高等院校企业绿色化战略发展方面的参考教材。

前 言

随着世界制造业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和压力越来越大,产品及其供应链的绿色化是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更是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种绿色化趋势的进展速度到底有多快,对我们生产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以及国内大量中小企业应该制订什么样的企业发展战略来应对这种绿色发展趋势等等这类问题,几乎是每一家企业所关心或担心的问题,更是当前从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人员探讨的重点课题。

一、绿色化发展背景

温室气体排放带来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给地球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当今资讯(电视、互联网、广播、手机)发达的时代,生活在地球上的当代人均不同程度能切身感受到。因此,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排)为目标的绿色化发展行动,是全球人类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共同的重大行为,是每一个国家、每一家企业在实施生产活动与改善经济生活水平过程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与职责,低碳排放成为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最高道德标准之一。

为使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 1990年减少5.2%,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同时,明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应 “提供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所需要的资金,包括技术转让的资金”。

《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已有142个国家或地区签署该议定书,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但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前布什政府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使得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和效果大打折扣,布什政府也受到世界各国在舆论和道德上的谴责。

美国奥巴马新政府上台以后,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与布什政府完全不同的态度,具体表现在09年7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尽管该法案的通过也遇到了美国国内不少人的反对,且法案还须美国参议院通过和美国总统签署才能成为正式的法律,但该法案显示了美国奥巴马政府绿色化发展的决心与信心,也为奥巴马政府盈得了最高道德的支持。

此外,在美国通用汽车破产重组问题上,人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奥巴马政府绿色化产业发展的决心与表现,导致老通用的破产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通用汽车产品排量大、不节能;老通用资产的剥离与寻找新的买家,也受到节能理念的指导,如菲亚特小车并购克莱斯勒豪车;新通用的组建、资产保留和新产品开发方面,更是体现奥巴马政府绿色化政策的贯切。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这次发出的“绿色指令”,将绿色化战火燃烧到日常生活中的千千万万种商品领域,也是贯彻执行奥巴马政府绿色化策略的体现。

二、沃尔玛绿色指令的具体内容

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重新调整了可持续发展策略,将实施可持续供应商管理战略,并开始对其世界各地的供应商运营情况进行质询。

沃尔玛可持续供应商管理战略由三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通过询问其在世界各地的10万个供应商实际业务情况,以便建立一个全球可持续发展产品指数,该指数将为评估可持续发展产品提供一个独立的数据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沃尔玛将对其超过10万家的全世界供应商进行四个方面的民间调查:能源与气候、原料效率、自然资源以及人员与社区。

“这种调查很简单,但焦点问题涉及熟知的地域事宜,如供应商工厂的地理位置,同时,涉及到新领域的事宜,如水的使用和固体废弃物”,John Fleming说,他是美国沃尔玛采购办公室的主管。“调查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我们以前从来没有问过这样系统的信息。此次调查是我们建立真正透明性供应链的关键性第一步。”美国的高级供应商将要求在十月一日前完成此次调查,美国之外的供应商将按一个一个的国家提出完成此次调查的时间表。

“我们不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会减弱,顾客越来越高的期望在未来是永久存在的因素”。沃尔玛主席兼CEO Mike Duke说,“在沃尔玛,我们正在持续努力创造可持续发展,因为这是创造优越性的好时机和恰当时机。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开发有助于促进可持续消费的工具。”

沃尔玛的供应商将被要求回答下列四方面的问题:

1、能源与气候:减少能源成本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

(1)你是否已经测定过你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2)你是否已经选择把你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向碳泄露项目组织(CDP)报告?

(3)你是否已经设定了公开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果有,具体的减排目标是什么?

2、原材料效率:减少废弃物和强化质量方面

(1)对于你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总量,如测定过,请将最近测定年份的情况向沃尔玛报告。

(2)你是否已经设定了公开的固体废弃物减排目标?如果是,该减排目标具体是什么?

(3)对于你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所使用水的总量,如测定过,请将最近年份的情况向沃尔玛报告。

(4)你是否已经设定了公开的使用水减排目标?如果是,该目标具体是什么?

3、自然资源:生产高质量、负责任的原材料外购方面

(1)你是否已经为你的直接供应商建立了公开的可持续外购指导书,指导书中包含了有关环保条款、雇工操作、产品安全和产品组成成分安全。

(2)对于你销售沃尔玛的产品,你是否已经获得过第三方认证?

4、人员与社区:保障负责任和伦理化生产方面

(1)你是否百分之一百知道用于生产你们产品的机器设备的具体地理位置?

(2)在开始使用某一个制造设备之前,你是否对该生产进行过质量、产能方面的评估?

(3)在生产制造层级,你是否已经有了管理社会事务的流程?

(4)你是否与你的供应商一起,共同解决在社会事务评估中发现的事项,并书面提出特定的改进与提高方案?

(5)对于你的市场开发外购资源所在地或合作所在地,你是否就该地的社区活动进行投资?

三、沃尔玛绿色指令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1、沃尔玛下一步行动的预测

我们可以预测:沃尔玛发出上述绿色指令仅仅是其战略的第一步,肯定还有会更多的行动与措施,在建立绿色化产品指数与绿色化标准以后,将会对供应商及其产品进行绿色化标准管理、对供应商及其产品按绿色化程度进行细分管理,并将这种客户细分、产品细分与供应商选择、产品选择、产品订价、产品在商场的布局等等一系列的商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制订新的、以绿色化为基础的供应商游戏规则,从而形成沃尔玛新的绿色化管理体系。一句话,在新的绿色化管理体系中,会逐渐地加大绿色化供应商、绿色化产品的含金量,对那些非绿色化产品、非绿化企业实施逐渐淘汰的政策。

2、沃尔玛影响力的分析

沃尔玛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沃尔玛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截至2009年5月,沃尔玛在全球14个国家开设了7900家商场,员工总数210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1.76亿人次。2008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沃尔玛以3780亿美元的年营业收入再度跃居榜首。

沃尔玛1996年进入中国,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国内44个主要城市共开设了125家商场;总投资额达17亿元人民币,创造了超过 36,000个就业机会;沃尔玛中国销售的产品中,本地产品达到95%以上,与近2万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几年,每年直接采购中国商品出口金额约为100亿美元,估计间接采购金额也超过100亿美元;沃尔玛买卖的产品有几万个品种,吃、穿、住、用、行各方面都有。

沃尔玛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行业龙头老大的影响力。

据相关统计资料说明,在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中,沃尔玛多次位居榜首,其年销售额比美国其它所有零售企业销售额总和还多;在每年全球零售行业销售额排名中,沃尔玛不但年年位居第一,而且其年销售额是第二名的3倍以上,多年来的销售额年增长率达15%以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沃尔玛的商场开在哪里,就意味着那里的经济将会有更大的变化,意味着将给当地经济带来进一步的繁荣与发展。

正因为沃尔玛取得了如此成功的骄人业绩,沃尔玛的商业战略、商业模式、商业手段与措施都是世界零售企业学习、模仿与追逐的标杆,沃尔玛的任何重大行动,都将对整个零售行业带来重大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沃尔玛带头实施的可持续供应商管理战略,将给零售行业供应商管理和零售产品带来一场绿色化革命,必将是全球其它零售企业不得不为的重大行为。

二是在全球顾客心中的影响力。

如果按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1.76亿人次,一年按52周计算,每年光临沃尔玛全球商场的人数达90多亿人次,世界人口按60亿人计算,全球人口每年光临沃尔玛1.5次;沃尔玛在全球商场的人气是如此之大,给顾客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更给顾客提供了沃尔玛的商业环境和消费文化。换句话说,沃尔玛的商业理念将严重影响着全球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这样就为沃尔玛销售的商品进行绿色化市场细分,提供了一个十分良好的顾客基础。

三是对供应商的影响力。

在当今的市场营销环境中,存在一句“渠道为王”常用语,谁占有商业渠道,谁就占有了商业主导权。由此可见,渠道商的力量有多大;在商业零售业,“铺设分店、连锁经营、开通渠道、建立网络”成为沃尔玛(WalMar,美国)、家乐福(Carrefour,法国)、麦德龙(Metro,德国)、家居百货(Home Depot, 美国)、万客隆(Ahold, 荷兰)、克罗格(Kroger,美国)和特斯高(Tesco,英国)等世界巨型零售企业的通用商业模式,为这些“渠道王”提供大量产品的供应商们,为了产品尽可能多地销售给消费者,只能按照“渠道王”制定的游戏规则行事,很难有其它选择。

3、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分析

沃尔玛在中国大陆的商品采购额(包括直接与间接)每年大约为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350亿元,采购的商品涉及有几万个品种,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日常用品,涉及供应商约2万家,平均每家供应商的采购额约为6750万元,中国供应商大部份为中小企业,按人均销售额4万元计算,每家企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700人,服务于沃尔玛的2万家企业从业人员估计高达3500万人。

此外,由于沃尔玛对供应商的严格性挑选,这2万家企业在国内应该算是较高品质的生产企业,能成为沃尔玛稳定供应商的企业均引以为荣,意味着企业产品销售可以得到稳定的保障,还可得到合理的利润回报,标志着该企业的产品品质、设备设施、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与理念等均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这一结果的取得,是企业经过多少年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的结果。因此,沃尔玛的影响早已深深地扎入了每家企业的细胞之中。换句话说,沃尔玛的指令对每家供应商来说,早就养成了听令与照办的习惯性做法。

四、提高对企业绿色化发展趋势和当前经济效益的认识

绿色化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研究的热点课题,也是中国大陆讨论的主要话题,特别是09年中启动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清洁高效能源、保护环境、能源安全等绿色化发展议题,成为中美双方共同关注的热点,中美双方签署了“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战略对话不久,美国能源部部长沈大伟、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等在奥巴马新政府的二大华裔部长相继访问我国,重点阐述美国新的绿色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其中包括所谓的“碳关税”条款,更是成为国内外有识之士争论的重点;此外,2009年底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世界各国能否就气候变化达成新的国际气候协议;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采取怎样的国家战略进行应对等等话题更是国内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

为此,国内不少专家提出了各种见解与建议,综合概括如下:

有的人认为:美国的碳关税条款是披着漂亮外衣的保护主义;是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中国施加压力,强迫你承担减排责任,如果答应最好,不答应或不采取行动就有变相限制和惩罚措施,对你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是发达国家借此实行贸易保护,实质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完全无视发展中国家利益,有违公平贸易准则;是发达国家体现经济霸权的一种新形式,放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看,将是“头脑国家”对“躯干国家”的一种新型掠夺;碳关税敲响我国制造业警钟,是美国给发展中国家挖的一个新陷阱,是美国牵制中国发展的新的手段;……

也有人认为:对高碳产品加收碳税是大势所趋,美国应该实行限排和碳交易制度,未来所有国家都要支持低碳,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深,尽管中国当前并无征收碳税的时间表,但相关的政策酝酿却早已启动;只有极少部分中国新能源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将从中受益,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碳税对中国制造类出口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新的挤压和倒逼机制;高碳与低碳的竞争力差异已在市场中体现出来,将来高碳产品会失去竞争力,而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会处于有利的竞争局面,绿色产品生产商会更加受到尊重,必须进一步在工业领域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战略,深入推广“绿色制造”与“再制造”;……

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特别是制订企业发展战略与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角度,提高对绿色化发展的认识,透彻性理解绿色化发展带来的机会与挑战,才是当务之急。

1、绿色化发展是当今世界人类的必然选择

正如有关专家所指出的,低碳经济、低碳产品和低碳生活方式等绿色化发展是各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必然趋势,是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标准,是对过去与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迫使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也给世界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2、世界各国绿色化发展目标一致,绿色化道路的选择和发展重点确有不同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家园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和目标,但绿色化发展方式的具体选择,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代表为美国、欧盟和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代表)。

欧盟长期以来,是全球低碳经济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欧盟出台了世界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也是《京都议定书》坚决拥护者和贯彻执行者,欧盟承诺在2020年碳减排在目前的基础上可减少30%。

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改变了前布什政府的策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对美国碳减排目标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美国国内企业规定了较严格的标准,同时,美国在尽可能谋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短期减排目标不够高;二是希望世界各国在绿色化发展方面遵循美国制订的游戏规则,争取低碳经济主导权;三是利用美国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优势,在绿色化经济革命中争取美国经济的又一轮大发展,从而摆脱当前美国经济陷入的困境;四是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针对中国)施加压力,提出中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甚至不顾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拟对全球输美产品征收“碳关税”。由此看来,山姆大叔的环境外交政策还是“萝卜(10亿美元与先进技术)+大棒(碳关税)”,大棒已经很清楚,萝卜是什么还不够明确。

自“十一五”计划以来,中国政府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来贯彻执行。事实上,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做得最深入民心的事项之一,就是节能减排工作,其工作力度之大,成为每一位省、市、县地方领导的主要业绩和责任,中国各地的老百姓应该也能亲身感受到,中国各地的企业更是“深受其害”、有“切肤之痛”的感觉和不得不为地“牺牲自己”:从奥运期间北京周边企业的大整治、大搬迁、大停产,到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的大中城市周边企业的治理、整顿、搬迁,再到长江沿江区域治污、太湖周边区域减排、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西北沙漠的治理与绿化、全国山区的退耕还林行动、三峡水电工程、打击与治理小煤矿与小矿山的非法开采、高能耗投资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土地开发绿化指标的严格控制……,这些一系列的行动,无一不是对减排的巨大贡献,也无一不是以牺牲相关单位、相关企业、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代价,从这方面来说,这本身就是一场中国式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带来全国GDP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单位GDP能耗每年下降4%—5%,有的城市单位GDP能耗一年下降达15-20%。

但是,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几年减排工作的重点只能停留在“治污、环保与节能”方面,生产企业面临的减排重心只能处于“减少废气、废水与固定废物排放”阶段,也就是说:通过节能手段,达到减少污气、污水与污物等有害物的排放目标。如果一定要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只能算是处于初级阶段,离欧洲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与低碳产品时代”仍有天地之差,这就是中国面临的现实情况,不可能、也不应该以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标准、高要求来对中国提出要求。同时,国内企业界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碳排放量即将、或已经是世界第一,这就意味着国内企业的节能减排任务远没有完成,更大的压力还在后面,借用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的话来说:“现实是在今后的50年中,中国、美国和西方国家以及其他的东方国家在今后的50年后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要比过去150年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总量还要多”。因此,中国企业要充分理解这话的深刻含义,在节能减排、低碳生产与低碳产品方面中国面临的压力非常之大,国内企业要有应对绿色化发展的使命、目标、战略、战术和有效措施。

3、绿色化发展与企业当前经济效益有矛盾,但不是不可协调

绿色化是企业发展必须行走之路,但企业经济效益,特别是当前的经济效益,一直是所有企业关注的重点之一。事实上,企业经济效益与绿色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如果处理得当,绿色化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当前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举例来说,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基地,纺织品生产能力号称每年可为全世界人口提供一件衣服的布料,其大部份印染企业集中在杭州湾南岸的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年生产能力达50亿米,从2006年政府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后,该工业区每日排污指标比以前锐减一半。面对这种情况,聪明的绍兴人就采用不少的应对措施,深深地留下了滨海印染业的绿色化足迹。

(1)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

面对印染量增加、排污指标减少、节能减排任务巨大压力,当地政府并不是“无为而治”,而是主动出击,推出了三套“组合拳”:

组合拳之一:优化产业布局,构筑循环经济“三张网络”。

企业小循环。试点的印染企业,全部实施“中水回用”、定型机安装废气收集装置、燃煤锅炉安装脱硫除尘装置,工业区管委会出台鼓励政策;试点完成,再在工业区印染企业推广。

行业中循环。该区已构建起200万吨/年PTA、100万吨/年聚酯化纤、20亿米/年的纺织印染面料和外拓服装基地的纺织产业链等。

园区大循环。工业区通过能源和设施的共享,提高能源与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集约发展,致力打造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组合拳之二:鼓励加大先进设备与技术投入,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去年,滨海工业区印染业共完成技改投入19.1亿元。“红绿蓝”、“嘉业”、“金惠祥”等许多印染企业,花巨资进行气流染色技改项目、低排放定型设备技改项目等。地方政府对符合先进技术要求的技改项目,给予专项补助。

组合拳之三:整合优势,集聚发展,提高企业资源效能

滨海工业区一直来把印染产业的引导和发展作为整体产业布局的重点之一,通过资源整合、突出优势的方法,已培育规模以上印染企业50家,其中拥有“红绿蓝”、“宝纺”、“彩虹庄”、“百丽恒”等骨干企业18家。这样,大大地提高了企业资源和工业区资源的利用率,更有利于绿色印染的发展。

(2)行业专家技术指导与区域内绿色化标准提升

滨海工业区印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纺织与印染行业专家的指导。为此,地方政府、印染企业纷纷与行业的专家建立联系和信息沟通,各种印染技术报告会、培训会时常在滨海举行,企业的技术改造常常得到专家的技术指导,新设施的开车、试车、新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等也经常能看到行业专家的精心辅助。

绍兴县印染协会、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经贸局共同提出,以及浙江怡创印染、绍兴百丽恒印染等二家企业共同参与,起草并实施了《印染行业能源计量标准计量管理及能耗限额通用要求》,该标准规定了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管理、数据分析应用、可比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和能源计量评价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单位产品能耗强度限额标准(可折算成单位产品碳排强度)。其中,对能源计量的评价根据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和能耗成效分5个级别(见下表):

该标准还明确了印染企业能源计量实行三级管理,即:对进出能源计量管理为一级能源计量,对内部独立核算单位进行能源计量管理为二级能源计量,独立核算单位内部进行核算考核的计量管理为三级能源计量。从而促使印染企业按照能耗标准,实现共同提升。

(3)企业在绿色化发展中寻求突破

依靠环保、科技、走绿色印染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印染企业尝到了“绿色”的甜头。典型企业表现如下:

一是新办企业为追求绿色印染一掷千金。

“金祥惠纺织”2008年3月才正式投产,公司一开始就走高端产品市场路线,先后花巨资引进30台目前全球最先进、最环保的气流染色缸和10台门富士定型机,又投入1000万元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水回用设备。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该公司的印染水竟变成了清澈透明的“纯净水”。

“嘉业印染”花重金购买德国、日本等国际先进设备的举措,在纺织业界引发了轰动,引起了欧洲大公司的关注。前不久,英国最大的跨国服装商业零售商——“玛莎百货服装”经过详实考察,派两位外商入驻嘉业印染厂区内,把由该厂加工印染的面料发送到“玛莎”设在世界各地的成衣工厂。

二是老企业纷纷淘汰落后生产线,在绿色印染中寻求新生

“宝纺印染”三年前痛下决心,把染色效率低、用水量大、废水回用率低的轧染生产线统统“下马”,耗巨资换成了低排放的蜡染生产线。如今企业所生产蜡染印花布附加值高,深受国外客户喜欢,成为全国印染企业较早走出危机的典型代表。

三是占领绿色印染技术的至高点,在绿色印染技术中求突破

“红绿蓝”是占领“绿色”印染技术的直接受益者。公司耗资近1000万元,历时3年研发成功的“数码印花产业化技术”,把原来只能用作打样的数码印花技术应用于直接生产,使印花不再受套色限制,产品品质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能使污水大大减少。该公司凭借独特设计与数码印花技术,价格反而逆势而上,比别的企业要高出30%左右。

在滨海工业区,诸多印染企业以其“独门功夫”追求“绿色印染”。在与企业人员探讨绿色化发展的真正驱动力时,企业人员是这样回答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生意难做,毛利很低,只有把眼光盯住内部,通过回收利用、降低能耗等手段,降低企业成本,赚企业自己的钱!”

09上半年,滨海工业区印染产业实现销售29.78亿元,实现利润1.27亿元,上缴税收1.6亿元,取得了比往年更好的经营业绩,绍兴滨海工业区成为首个“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绍兴传统的印染企业能取得绿色化发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和谐与协调,在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定有力的步伐,国内其它产业、应该更加有所作为。

五、企业绿色化发展战略模型

按照企业战略发展的规律,制订企业绿色化发展战略的通用性模型如下:

1、采用S

WOT模型,分析企业内部情况与外部环境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情况与外部环境的分析与对比,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把公司的发展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清晰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SWOT分析的步骤:

A、详细列出自身企业各方面的情况,如人、财、物、产(生产/产品/服务)、供、销、信息、物流、环保、品牌与文化等;

B、详细列出竞争对手、或标杆企业及周边环境的情况;

C、把自身企业情况与标杆企业、环境进行对比与分析,列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和可能的机会与威胁;

D、优势(S)、劣势(W)与机会(O)、威胁(T)相组合,形成SO、ST、WO、WT组合。

E、对SO、ST、WO、WT组合进行甄别和选择,确定企业目前应该采取的具体战略与策略(详见SWOT矩阵图)。

SWOT矩阵图

SWOT分析说明:在做外部环境分析时,要特别注重环境范围的选择。一般来说,环境的范围应该包括企业产品/服务销售的区域;对以进出口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其环境分析范围应包括相同销售市场的国内外竞争对手,而不是简单地以生产工厂周边作为环境分析的范围。

3、确立绿色化发展战略目标

每家企业的内部情况与所面临的环境各不相同,加上企业高层领导的偏好也不同,因此,企业发展战略各不相同。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人财战略、融资战略、产品战略、供应商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信息化战略、物流战略、企业品牌与文化战略以及绿色化战略等。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绿色化发展战略目标可以是:以减少污物(污气、污水和固体污物)排放为当前目标,或以减少温室气体(GHG,具体包括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化亚氮 N2O、氢氟碳化物 HFC、全氟化碳 PFC和六氟化硫 SF6等)排放为目标。

现以企业绿色化战略基本目标是减少碳排放为例,具体目标可大致分为四类:

一是减少企业CO2排放的绝对总量。如,以某年CO2排放总量为基数,经过多少年,企业CO2排放总量减少20%。(类似《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发达国家减排目标)

二是减少企业CO2排放的相对比例。如,以某年的单位产值(或产品、或服务)CO2排放量为基数,经过多少年,企业单位产值(或产品、或服务)CO2排放量减少20%。(类似《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发展中国家减排目标)

三是通过植树造林,加速CO2固化,达到减排目标。如,企业决定投资某沙漠造林计划,经过多少年,造林多少亩,树木成活多少棵,达到企业减排目标。

四是通过CDM交易机制,购买CO2减排量,达到企业减排目标。

对于绝大多数的国内中小企业,主要应该选择目标是前二类或第三类,第四类目标当前还很难实现。但是,由于CO2排放计算的复杂性,使得企业绿色化目标的明确性、可测量性和可监控性难予实现,为此,可以考虑将上述CO2排放目标,转化为能耗指标,通过制订明确的、可测量的、可监控的能耗目标,来完成CO2减排目标。因此,企业绿色化能耗目标可表述为:

一是减少企业能耗的绝对总量。如,以某年能耗总量为基数,经过多少年,能耗总量减少20%。

二是减少企业能耗的相对比例。如,以某年的单位产值(或产品、或服务)能耗为基数,经过多少年,企业单位产值(或产品、或服务)能耗减少20%。

一般说来,企业能耗的统计范围有二种,一种是狭义能耗;一种是广义能耗。狭义能耗主要包括企业所使用的煤、电、蒸汽、燃油、煤气等;广义能耗除包括狭义能耗外,还包括企业所使用的其它消耗性实物资源,如原辅材料、消耗性零配件、包装材料及其它耗用品等,因为消耗性材料的提供与获得,也是以增加CO2的排放为代价,减少耗用品的使用,也等于减少CO2的排放。

对国内一般中小企业而言,当前节能减排的重点应该说是狭义能耗指标;当然,根据企业实际,也可以选择广义能耗。

4、绿色化发展战略方案模型的探讨

绿色化战略目标制订以后,如何围绕目标,制订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与策略,是企业最切实关心的事宜。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企业绿色化战略方案的模型。

(1)提高作业效能与效率

效能与效率,是企业管理中永久的课题。效能解决的是做正确的事,而效率解决的是把事做正确;随着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效能与效率的评价的好坏或高低,也会发生变化;同理,相同的效能与效率指标,在不同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下,对企业管理的评价也是不同的。

在企业绿色化战略方案中,要特别注重企业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紧紧围绕能耗效率指标进行核算、分析与评价,思考的重点是通过改进作业工艺流程与作业方法、提升作业设备设施与作业技术含量、提高作业人员技能与作业安排、改善作业状态与作业环境等等,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企业CO2排放的目标。

从这个方面来看,企业绿色化战略与企业当前经济效益是一致的,通过实施绿色化战略,促进企业各项资源的利用达到新的水平,降低了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体现了企业练好内功的本领。

(2)采用新技术

在企业绿色化战略方案中,尤其要注重耗能大的工段、车间、设备、工艺等关键设备与工艺流程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如:采用当今高效的燃煤技术、发电技术、冷热交换技术、新工艺流程技术、高效电机技术、变频技术、新节能技术等一系列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可以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降低能源的耗损。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技术改造往往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CO2排放的关键性方案,在广大中小企业中均有可能采用。

(3)采用新能源

我国能源结构是以化石燃料煤炭和石油、天燃气为主要能源成分,其中煤炭在企业中的使用比例最高,产生同等热量条件下,煤的碳排放强度最大,因此,改进企业能源结构,同样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措施。

在当前新能源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里,各种新能源在企业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见下表):

光电类

燃料类

热能类

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使用新能源的活动本身就是实现企业进一步提升、得到再一次发展的机会,也是为减少CO2排放作出贡献的良好机会,企业完全有可能在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的供应链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4)减少其它温室气体排放

大气中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约有30种,除CO2外,其它主要温室气体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见下表)。

CO2

煤、石油、天燃气、森林砍伐

CFC

发泡剂、气溶剂、制冷剂、清冼剂

甲烷

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注:数据来源,引自长江证券研究报告

除每家企业均存在CO2排放以外,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其它几种温室气体的产生与人类的化工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CFC、NOX,应该说是许多中小化工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如:发泡剂生产、溶剂生产、制冷剂生产、各种清冼剂生产、电石产品生产以及化肥生产等,与这类产品相关的企业单位,其绿色化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可以考虑如何减少这类温室气体的排放。

(6)产品与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产品发展方向低碳化、绿色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对企业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更有专家称之为全球面临一次新的工业革命。面对这场新工业革命在近十年将会得到加速进展的状况,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将面临要么在现有产品基础上降低碳排量,要么重新选择制造新的低碳产品替代原产品,或要么转行从事新的低碳产业。

对企业来说,三种选择均存在机会与风险,选择的关键点在于视企业自身情况与周边环境的综合性考虑而确定。相对而言,降低碳排量比较稳妥,风险小些,但企业的发展机会也小;发展低碳替代产品,要求采用更多新的技术,难度更大,但技术上一旦有突破,企业新的发展机会也大;转产进入新的产业(如从生产企业转变为服务型企业业),对一般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一定年限的提前准备,可能就是无耐之举,很可能导致企业原来所有资源的积累全部变为零,一切从头开始,风险确实很大,但发展的机会也大。

(7)绿色化发展的新政策与商业新规则

绿色化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绿色化发展的路径、步骤、时间进度等受到相关政府政策与商业规则的严重影响,相关政策与规则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间相互谈判后签订的国际协议。

到目前为止,绿色化国际协议主要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以及“巴厘路线图规定的基本框架”等,其中《京都议定书》详细规定了各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义务,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发展过程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已经排放的大量CO2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因此,发达国家享有率先减排的义务,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活动提供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享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其责任的大小与发达国家是不同的;尽管《京都议定书》在缔约国中的大多数国家得到批准,《京都议定书》作为国际协议也已经生效多年,但由于美国前布什政府拒绝签订,使得前几年《京都议定书》在各国的贯彻执行并不是很理想,而且《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因此,2009年将是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关键性的一年,12月即将召开“哥本哈根会议”,各国能否就碳减排达成新的协议,将十分值得关注。

二是国内的绿色化发展政策。

为进一步推动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能在碳减排方面达成协议,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利益,在前几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实际行动基础上,还计划将碳强度、能源强度等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碳减排总量指标的列入可能还需时日),同时做好相关专项规划和试点示范;在国家的宏观政策框架的指导下,避免国内的高碳行业、高碳生产从先进省市或地区转移到落后地区,并通过制度安排使落后地区得到补偿。由于中国碳排总量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估计在“哥本哈根会议”受到的压力会非常大,为促进各国达成新的协议,不排除中国政府不得不做出更大让步的可能。如果是这样的话,国内的绿色化发展的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包括强制性和引导性,以及可能出台的碳排税)将会陆续出台,国内大部分生产性企业都将受到重大的影响。

三是商业规则的变化。

在当前国际商品与技术贸易十分发达、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已深入人心的环境下,商业规则很难说有什么国界了,因此,各国大型企业,特别是所谓的“渠道王”企业,纷纷抢先制订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以使企业自身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就是在这种战略背景下,沃尔玛率先绿色指令,反应了消费理念和产品制造的发展趋势,该指令不仅对当前为沃尔玛提供日常用品的国内供应商产生重大影响,还将对今后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商业交易规则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相关人员,必须时常地关注绿色化政策与规则的变化,争取对企业有利的先机与环境。

5、切实贯彻与落实绿色化发展措施

在制订了企业绿色化发展目标和战略方案以后,如何贯彻落实就成了主要事项,各企业的具体措施、安排可能各不相同,为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计划性。

国内中小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普遍计划性不高,实际工作的安排往往凭企业主、经营者当前的感觉而“高效”地采取行动,这看上去的高效率恰恰是国内中小企业的弱点。因为企业的任何一项行动或作业,都是要付出成本,这个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就如同设备保养与维修一样:如果是计划性进行设备的保养与维修,企业付出的成本是可预测的、可控制的;反过来,如果是机器坏了,不得不采取应紧性的临时保养与维修,企业付出的成本就会高很多。经营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企业的工作没有计划性或计划性差,要应对经营环境的变化而经常性采取应紧的临时性办法,从整个企业的经营过程来看,付出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肯定会很高,特别是对于涉及企业系统性、全面性的绿色化工作安排,更应该强调企业内各项工作的计划性与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绿色化战略措施中处于有利地位,付出的成本更低,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

二是措施的节奏性。

节奏性按理也属于计划性之中,但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在企业绿色化工作的各项作业安排中,要遵循“先易后难、先重点后普遍、先局部后全面”的工作节奏的把握。其中“重点”指的是污染重、碳排强度大的环节或产品,“局部”是指可以采取试点的办法,在局部取得经验以后,再作全面性推广。

三是全员参与性。

企业绿色化的工作确实是一项难度很高的系统性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大,工作量也十分巨大,预计企业投入的资金还很难用简单的数字来表达。因此,只有发动全员参与、共谋对策,才有可能达到绿色化目标的情况下,使企业付出成本最小化。

四是创意性。

无论是以碳减排为目标的技术改造与技术改新、或是以开发低碳新产品为目标的新建项目、或是新技术与新能源的使用等方面,均离不开激发每个岗位员工的新点子、新创意,一个好的点子和好的创意,很可能使一家企业走向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五是可报告、可测量、可核实性。

绿色化的工作是每家企业的责任与义务,是企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作出的一份贡献,这份贡献凝结了企业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巨大的成本代价,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或合理补偿。为此,企业实施的各项绿色化活动过程中,应对具体活动的过程、情况、结果进行记录,特别是活动前后的数据对比,如能源消耗、碳排总量、碳排强度等主要数据进行详实记录与分析,做到公布的数据可报告、可测量与可核实。

六是量力而为。

对大部分国内中小企业来说,生产的产品仍然是低附加价值为主,企业盈利能力低,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的存在可能是为了解决当地的劳动就业问题。企业绿色化战略本身,就意味着新的投资增加、产品成本的上涨,忙目上马相关新的项目,很可能带来重大的浪费(如当前的太阳能硅片项目、风力发电机项目等);对中小企业来说,未来可预见的年份里,主要目标仍然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材料消耗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6、把握绿色化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企业绿色化战略发展进程中,须把握下列关键点:(1)目标明确;(2)措施扎实;(3)新增投入资金适当,成本增加合理;(4)抓好碳排强度大的关键部位与关键产品;(5)做好详细记录与分析;(6)通过绿色化做好企业形象宣传,做强企业品牌。

7、重视企业品牌与形象的宣传

企业实施绿色化发展战略,占领了社会责任与社会道德的至高点,为企业形象宣传和做强企业品牌带来了很好的机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能原来默默无闻,但按绿色化新标准,由于某一方面、或某一产品、或某一技术很有可能一夜成名,成为行业或产业当中的领先者;现在很有名气的企业,也可能在企业绿色浪潮中被逐步淘汰。

六、充分利用好CDM交易机制

1、CDM机制概述

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而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r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是实现碳减排市场化运作的主要手段之一。CDM的核心内涵是: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这一机制,对发达国家来讲,实现了其以低成本履行减排义务;对发展中国家来讲,通过合作获得了技术和资金,是一种 “双赢”的选择。

我国是目前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开展CDM项目的市场前景广阔。中国政府一直对CDM项目持积极的态度,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外交部和财政部于2005年10月联合《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鼓励并支持企业开展CDM项目。在我国,设立了三个层次的相关管理机构,国家发改委是CDM的国家主管机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由发改委等15个政府部门代表组成)主要审议CDM项目的相关国家政策;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由发改委和科技部作为联合主席)负责评审CDM项目建议书。中国CDM机制的具体情况可参见“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cdm.ccchina.gov.cn)。

我国的CDM项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1)提高能源效率:主要包括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建筑节能等;(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电、风电、沼气、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液化、太阳能热水器等;(3)甲烷和煤层气回收利用:主要包括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养殖场沼气发电、煤层气发电等。

据相关统计资料,到2009年8月,联合国已核准签发的CDM项目总数为1788个,其中,中国CDM项目占34.84%;仅2008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2、国内地方政府碳交易动态

碳交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正得到积极的发挥。2008年,北京、上海和天津分别设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下称“北交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交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下称“天交所”),作为环境权益交易服务类的专业化市场平台;随后不久,武汉、长沙、深圳等地纷纷成立了环境交易所。据了解,各地环境交易所表现活跃,但目前的交易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属于《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没有强制减排的义务,中国不是碳交易的买家主体;我国现在没有强制性的法规规定排放企业必须购买减排量,目前购买减排量的企业通常基于两点考虑: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有意识地要为环境保护作贡献,或是由于购买价格低廉,可以当作为企业做广告宣传。

3、企业对碳交易市场的透彻理解与准确把握

面对巨大的碳交易市场发展机会,对国内中小企业肯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碳交易市场相关的各种信息很多,通过各种信息,透彻理解其发展的本质,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发展的机会。为此,从一般中小企业的角度,提出以下要点:

(1)依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需经联合国批准签发的CDM交易机制,由于其交易项目限制性、交易程序的复杂性、交易时间长和交易风险性等,一般中小企业是基本没有参与的机会。

(2)聚焦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关注中国政府的绿色化发展政策走向。

(3)注重国内地方政府创办的环境交易市场的表现情况。如果在年底“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交易所项目申报突然增加很多、人们的交易信心十足,说明中国政府将出台碳减排方面的重大政策,如征收碳排税(环境污染税)。

(4)注重国内地方政府新创办环境交易所的动向。国内有关碳交易方面的交易所已经有七家,是否还会新增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据有关专家预测:由于国际间的CDM交易机制十分复杂(美国也还没有参加),带来项目业主的交易变得十分复杂与困难,目前要形成大规模的全球统一的CDM交易市场难度极大。为此,有可能首先在中国、美国、欧盟等碳交易相关的三大主体内部,先行设立各自国家的碳交易市场,待这三大交易市场逐步完善后,再进行整合,成为全球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因此,就有可能形成国内宠大的碳交易市场,而这个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可能比石油交易市场还要巨大。这就是国内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长沙、深圳等)的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根本动力。

(5)注重行业内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减排,建立减排项目联盟体,形成减排总量的规模化。

(6)注重区域(如:工业区、开发区)内同类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减排,建立减排项目联盟体,形成减排总量的规模化。

(7)注重CO2减排项目以外的其它交易品种,如污水减排。

(8)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行业的中小企业,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应早做准备,及时应对。

(9)一般中小企业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制订企业绿色化发展战略。

七、相关公共性政策的建议

依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现有CDM交易机制,其交易的项目主要是规模化的CO2减排项目,从项目的申报类型、申报方式、申报材料、核准复杂性等,对国内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参加,这样造成中小企业的碳减排行动均是“自愿的”,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对促进大量的中小企业减排是不利的。为此,从有利于大量的中小企业参与的角度考虑,就国内制订企业绿色化政策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对机电、建材、化工、钢铁、机动车等高碳排产品,率先在国内征收碳排税或环境污染税。

2、制订严格的政策规范,禁止高污染、高碳排产品的生产企业设备从国内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转移。

3、依据工业行业、工业产品进行分类,制订规范的工业企业(或产品)碳强度标准,并进行公平的考核。

4、在未来制订的碳强度标准中,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劳动用工事宜,以尽可能保证中小企业承担的大量劳工就业机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5、在国内发动一场减少不必要的商业包装、包装材料回再利用、包装材料再生利用的包装材料革命,并尽可能制订各类产品的包装通用标准,从而大大促进减少包装材料的浪费性使用。

6、在未来建立的国内碳交易市场中,交易规则、交易项目、交易产品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有利于广大中小企业的参与。

7、在未来建立的国内碳交易市场中,除单个企业法人外,项目交易主体可以灵活考虑,如可以考虑由多家中小企业合作建立的减排合作联盟体为交易主体,这样,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减排成本,规模化交易碳减排量。

8、在未来建立的国内碳交易市场中,碳减排项目交易年份可相对灵活设定,规定的时间不能太长,以适当考虑中小企业本身相对不够稳定的现状。

9、加大力度出台鼓励碳减排相关的新技术、新发明、新革新等政策,强化碳减排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八、国内外企业绿色化发展案例分析

(一) 致力于成为环境贡献模范企业的Panasonic

松下公司秉承“企业是社会的公器”的经营理念,以“与地球环境共存”为事业愿景,举全集团之力正在推进三项“绿色创意战略”:

1、提供节能新产品为目标的“商品的绿色创意”

“绿色创意之家”是基于松下公司绿色创意战略,为贡献家庭减排CO2而提出的领先一步的生活方式,它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采用最先进的节能家电产品,并通过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蓄电池的组合,节省、创造、储存能源,以实现CO2零排放;

二是高效利用凉爽、温暖、明亮等大自然的恩惠,将“舒适生活方式”、“理想型住宅”的理念传递到全世界。

三是“绿色创意之家”的房屋、家电、建材、设备设施等全部由Panasonic、Panasonic电工、Panahome三家公司最新技术构成。

2、削减工厂CO2排放量为目标的“生产的绿色创意”

早在2001年,松下广州空调就开始布局“绿色”发展战略,制定了企业的“绿色2010”计划;2005年4月,松下空调宣布率先应对严格的欧盟ROHS环保指令,实现其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的全程绿色环保要求;2007年最新推出的MASTERⅡ智能变频多联机产品采用了国际领先的直流变频技术和R410A环保新冷媒技术,不但在节能方面大大超出国家拟订的最高的1级能效标准,还实现了对臭氧层无破坏的零污染。

为了通过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的环境审核制度——清洁生产审核,Panasonic在华全部55家工厂已积极行动起来,其中49家工厂已顺利通过审核,其余6家预计将在年度内通过。

充分利用松下长期培养的工厂环境管理的技术及人才,培养中国企业的工厂技术人员。为政府部门的环境人才研修派遣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外提供削减CO2等环境管理的基本信息以及专业技术、具体案例等。

3、与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活动为目标的“推广的绿色创意”。

松下将员工的环保活动推广至地区、社会,松下在其事业场所在地将努力培养儿童的环境意识,10年将培养共计100万人。另外,为了削减当地的CO2,改善自然环境,松下还将开展植树活动,10年将植树100万棵。

4、Panasonic绿色战略的点评

Panasonic不愧为一家世界性大企业,其绿色化战略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依靠其多年积累的领先家电、电工、房屋设计等技术和理念,制造绿色新产品,培植新产业。如“绿色创意之家”及家中的所有绿色产品的推出,意图占领了未来高端home标准和技术市场。

二是注重Panasonic工厂的清洁生产,依据低碳标准,对生产工厂进行流程再造、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权威性环境审核,达到生产低碳产品目标。

三是通过教育、培训、植树等活动,体现企业环保责任,树立Panasonic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 中国移动浙江公司绿色大行动

根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部署,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启动了“绿色行动计划”,开展绿色通信与节能创新,积极构建绿色通信环境,在确保建成高质量移动网络的同时,做到与绿色环保和谐共生。如今,这一计划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节能减排效果

一年节电400万度,省纸2亿张

启用节电新设备,减少90%以上的机房占地面积

使用电子渠道办理业务,节省纸张超过2亿张

连续四年开展 “绿箱子环保计划”,回收废旧手机和电池100多万件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通过技术改造,通信机房空调节电下降30%以上

改进3G(TD-SCDMA)线卡设计方案,节省2/3的原材料

2、节能减排十大新亮点

亮点一:创新节能、3G先行

亮点二:技术改良、空调节电30%以上

亮点三:启用新设备、节能又增效

亮点四:绿色包装、循环使用

亮点五:实施绿色营销、节约运营成本

亮点六:推行内部信息化、电话还可以这样打

亮点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亮点八:内部宣传动员、外部宣传推广

亮点九:手机阅读、真正的绿色阅读

亮点十:移动信息化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

3、相关分析

(1)绿色化战略观念的树立很重要。在一般人眼里,移动通讯本身以弱电为主,其节能减排应该不会有什么作为。浙江移动公司的节能效果就是很好的回答。

(2)新产品、新项目的开发是节能减排的首要抓手。浙江移动紧紧抓住3G业务新项目的开发与节能减排理念的结合,构建了3G业务绿色化战略和实施方案,在提供良好服务的条件下,通过节能减排措施降低了企业成本,树立了企业良好的社会新形象。

(3)耗能大的环节就是节能减排的重点。机房是移动通讯耗能最大的环节,浙江移动抓住这个节能牛鼻子,应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创意,做深做透节能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依据绿色化标准,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倡导人们的新生活、新习惯。如浙江移动推出的手机阅读、非物质电子充值、环保纸质充值券等,都是推动企业绿色战略的具体有效措施。

(5)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在企业各方面的应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浙江移动的业务支撑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两大IT信息系统,为企业提高业务工作效率和管理工作效率起到了支柱作用,同时,为社会提供的基本GPRS的智能路灯控制系统、无线监控灯光控制系统、环保无线数据采集系统、引航监控系统和移动E管家等,为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6)对绿色化战略是工业企业一场新革命的认识还不到位。作为中国移动绿色化战略实施的先行者,浙江移动公司的绿色化战略与措施当然值得赞扬;但作为中国通讯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在移动通讯的关键技术与主要关键设备方面,如:绿色手机电池、绿色手机、绿色网络交换机、绿色路由器、绿色调制解调器、绿色工控产品、绿色电源产品、绿色化寻呼机站等等通讯核心产品与系列化产品的绿色化战略没有体现出来,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感到遗憾和吃惊的事情,说明包括中央级企业在内的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绿色化战略还是停留在“改善企业形象”、“树立企业道德观”、“是做广告的另一种方式”等这么低层次的认识上,没有充分理解到:绿色化是工业企业的另一场革命,在这场新的革命过程中,企业生产标准、产品标准、价值标准等都可能要依据绿色化的要求制订新的标准,其中存在着许许多多涉及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的企业发展机会,尽早从绿色化战略上进行考虑,是企业取得先机、立于不败的根本。

九、结论

1、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化生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能给工业企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与挑战。

2、绿色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消费观念,低碳供应链、低碳产品、低碳生产企业将会在消费市场竞争中取得越来越明显的优势。

3、企业绿色化战略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环境不同,进行符合实际需求的、又具一定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并稳步推进。

4、企业绿色化战略的实施中,在注重投入与减排效果的性价比,注重“先易后难、先重点后普遍、先局部后全面”的工作节奏的把握,注重产品创新与减排的结合,注重减排效果的可报告、可测量和可核实性,注重量力而行的原则,注重在减排过程中实现企业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的提升。

5、国内未来的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制订中,要充分考虑有利于广大中小企业的参与,将企业绿色化进程与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充分结合起来。

6、企业绿色化进程与我国绿色化战略配套政策的推动密切相关,应加大力度出台鼓励碳减排相关的新技术、新发明、新革新等政策。

参考文献:

1、吕学都、刘德顺,2005年1月,“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

2、王毅,2009年2月,“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陈长虹等,2004年5月,“上海低碳发展与排放情景”,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

3、潘家华,2003年1月,“长期碳排放需求和低碳发展路径的几个方法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4、宋彦勤,2006年8月9日,“中国CDM的政策与进展”,UNDP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

5、韦森,2001年,“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

6、张凡,2006年3月13日,“气候变迁下的投资机遇——一个全景式的描述”,长江证券;

7、缪兴锋、郑广升,2008年5月,“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物流战略的研究”;

8、DUAN Maosheng, Nov.19, 2007, “Possible Development of CDM in the Post-2012 Regime”, Tsinghua University;

9、Deloitte, “2004 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10、Nikolas Geroliminis and Carlos F. Daganzo, May,2005, “A Review of Green Logistics Schemes Used in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Berkeley Center for Future Urban Transpo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1、”Stragegic Planning”, 2007,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ogistics and Transport (UK);

12、”Strategic Context”, 2007,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ogistics and Transport (UK);

上一篇:室内空气污染的特征范文 下一篇:碳中和对普通人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