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5:58:21

绿色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绿色经济增长是一种必要且高效的发展模式,绿色增长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还可以防止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流失以及资源的浪费(OECD2010)。以往许多国家都是依据GDP或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来衡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人们在此基础上纳入新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比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幸福感等,绿色经济增长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①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水电以及城市堆填区沼气。

②会涌现出越来越多高效利用能源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高效的生产设备、汽车以及建筑等,另外,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能源储备和分配的效率也将会大大提高。

③生产工艺将向降低污染、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能源再循环利用方面转换。

④保护自然资源的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这其中包括有机农业、可持续林业、土地和土壤管理、土壤和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管理等。

⑤产品和劳动服务能更加符合环境法规和标准。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虽然过程比较缓慢,但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推进这一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迫使各主要经济国家做出减排要求,人们对商业经营模式的重新认识,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以及人们对更好工作环境的向往等。

2绿色经济增长对TVET产生的影响

2.1向绿色经济转换的关键因素是技术

绿色经济以及绿色工作岗位的出现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重大调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向绿色经济转换过程中,人们对技术的需求主要受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①对与可再生能源此类扩张性行业相关的特定技术需求强劲,而对于以矿物能料为基础行业的技能需求却不断下降。

②一些新型涌现的工作岗位(比如碳足迹评估师)需要人们掌握新的绿色技能去解决问题。

③由于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们需要掌握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劳动技能进行提升和改造。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充足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决定能否向绿色经济快速转换的一个关键性因素。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调查显示,技术性人才短缺正在阻挠许多国家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现象在节能建筑、机床改装、可再生能源及环境服务等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国,农村电气化项目正遭受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困挠。而造成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包括:缺乏相关科技人才和工程师,一些新型的绿色工作岗位(比如废物管理)由于名称不太好听而对劳动者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就是在环境服务方面只有有限的教师和培训人员。

2.2掌握绿色技术的专业人才非常受欢迎

世界各国对减排承诺的实施正导致人们对新技术需求的渴望。在迈向低碳经济社会进程中,虽然有些领域会要求全新的技术,但大部分现有的工作岗位只要求人们在现有基础上掌握一些额外的技能。劳动者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掌握这些新型的技能,因此TVET不仅需要开发新的培训教材,而且应当在传播绿色技能知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外,还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全面的绿色技能标准和认证体系。全球在迈向清洁绿色增长转变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掌握绿色技能的专业型人才,比如需要账务专业人才来解决碳金融相关的问题,需要投资分析人员来构建采用绿色技术的商业运营模式,需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掌握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体系和服务。目前,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构建起一支专业化的绿色技能人才队伍,而且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培养绿色专业人才还缺乏足够的研究。

2.3为绿色经济培养新型专业化人才

随着气候变化法规的实施以及绿色增长方式的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将在很多方面受到影响,在由矿物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换以及由填埋、废物燃烧向循环利用转变过程中,原有一些工作岗位将被替换成新的工作岗位,还有一些工作岗位很可能由于法律法规禁止生产某种产品而彻底消失。另外,一些新型的工作岗位将会涌现出来,如为了保护环境将生产一些新的产品或提供一些新的服务。很多现有的工作岗位需要掌握新的技能才能胜任,例如随着建筑业采用更多的绿色措施或开发具有节能设施的建筑,木工、电工、建筑工人的知识都需要进行更新和提升。为了适应新的生产工艺,绿色经济需要对现有劳动者进行新的培训,如果劳动者不提升、更新自己的技能或接受再培训,就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2.4提高技能培训地位,重塑TVET品牌

新型工业化国家为了满足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重视劳动力技能的提升。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然而现有劳动者的素质却无法满足技术进步和行业提升的要求,我国目前有很多人因为技能不足无法找到相关的工作。为此,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要解决职业培训和推动就业等问题。随着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力低成本竞争优势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方向的转变,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对于确保竞争优势尤为重要。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和行业发展政策时需要将劳动者技能培训和提升战略考虑在内,例如,为了使劳动技能更适合市场需求,可以考虑校企合作、学徒制等方式来解决技能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的问题。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技能培训和学历脱节,导致TVET相比本科教育名声较差。如何让职业院校和技能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本科甚至研究生学位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在学历、学位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在加拿大有150所技术院校原来只向学生提供2至3年的学历证书,目前为了应对市场需求,这些院校已经开始向学生开设4年的本科学历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当将技能培训与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TVET的社会地位,谨防它成为一条没有上升空间的学习通道。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最近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无疑对TVET是一重大利好消息。

3结论

绿色经济转型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这就要求TVET能够灵活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我国政府主管部门也应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学校都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以便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技术人才。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现状虽然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成立,我国的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绿色经济立法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配合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等;二是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采购行为的环境法律,现行规定侧重追究企业违规责任,而对作为节能减排主要参与者的政府部门涉及甚少,采购监督制度有待完善;三是绿色消费的观念仍需继续深入人心,绿色消费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国家的金融、税收财政支持,需要建立可持续生产与绿色消费监督管理系统。

二、探讨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构建的法律支撑

(一)绿色金融制度

1.完善我国绿色银行制度的措施。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创立、参股或者保证,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而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产物,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对企业进行环境友好评级,确立生态效率贷款制度,根据环境友好评级报告,分别使用四种贷款利率:优惠利率贷款、一般贷款、利率较高贷款和不予贷款。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应对放贷资金的用途负责,并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严格监督企业信贷资金使用过程,如果没有尽到此义务,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发现企业无视环境保护,随意投资的行为,应该通过提高利息率、要求提前还款等措施要求企业加以改进。在信贷发放上,利用金融杠杆,优先考虑符合信贷资格的环保企业的资金需求,对绿色产业给予更多支持,适当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年限等措施,对绿色产业和传统的污染耗能型产业加以区分,鼓励有意从事环保产业和技术开发的企业、个人进入这一新兴领域。

2.完善企业绿色债券发行制度。债券发行是指特定企业的债券行为,即环保企业发行绿色债券。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了第一个“绿色债券”,随后由世界银行发行了类似的债券。2014年5月初,由浦发银行主承的10亿元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利率5.65%。这标志着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紧密相关的绿色债券顺利推出,填补了国内与碳市场相关的直接融资产品的空白,充分体现了金融市场对发展国内绿色经济的支持。虽然国家还没有将环保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作为证券法中债券发行的特别条款予以规范,但是我们国家已经开始这条道路的探索。

3.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立以专门机关监督为主,全民监督为补充的环保监督体系。在绿色金融的监管立法中,作为商业银行的行政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可以赋予其对绿色银行的监管权限,明确银监会对违规贷款银行的处罚职责,相关惩罚措施包括罚款、暂停授信业务、停业整顿等。与环保部门联手建立环境监管信息共享体系,环保部门可以定期向银监会提供企业的环境信息,以便于银监会及时跟踪、检测企业的违法污染环境的行为,对银行信贷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广泛性作用,对银行和企业进行监督,如若发现银行违规贷款或者企业破坏环境等行为,可以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或者银监会举报,查证属实,给予举报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各阶层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4.完善绿色金融法律责任制度。我国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措施,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责任制度以刑事责任为主,民事责任为补充。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也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很多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相继成立或者进驻我国,如果继续沿袭计划经济的思维,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私有银行,终归要回归市场,再也不是行政机构的附庸。我们应把银行变为真正民事上的主体,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民事主体,其“私”的性质就决定了法律责任制度应当以民事责任为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为补充。

(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1.完善供应商救济制度。我国的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投诉质疑程序,但程序设置冗长,必须用尽行政救济后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也就是说,供应商必须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救济:向采购人提出询问——向采购人提出质疑——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部门提出投诉——提请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意味着供应商要获得救济,必须经过多重环节,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即使获得救济,也无法弥补失去重要商业机会的损失。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供应商而言,最希望的状况是救济程序及时、高效、便捷,尽快解决与采购人的纠纷,力图保住商业机会。质疑是采购人的自我审查,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如果将质疑前置程序取消,能够减少供应商寻求救济的成本和时间,不但便捷,而且有利于供应商维权。

2.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监督制度。目前政府绿色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批与监督职能不分,采管不分,监管的具体机构不明,职责不清,救济不力。这就大大降低了绿色采购制度的效力。一个部门身兼多重职能,自己审批计划,自己审核计划执行过程,还自己处理计划执行中的违法行为的怪现象。自己监管自己肯定不合适,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自己监管自己,常常无法公正行使监督管理职责,最终为权力寻租。综上所述,我们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集中负责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做到审监职能分离,采管职能分离,形成权力分解、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工作机制。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一向重事后监督,轻事前监督,等发现问题在挽救往往为时晚矣。在具体采购活动之前进行监管,可以减少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盲目性,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加强事前监督,以便对采购各环节加强全方位监督。在审查采购计划时,不但要审查采购预算限额,还要审查采购要求是否合理,减少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的问题。

(三)绿色消费制度

1.建立绿色消费的主体制度。绿色消费立法中的主体应当是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消费者,国外的有关立法中就规定了消费者的责任。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如法国曾立法规定,1993年及以后的上市消费品,50%的包装物必须回收利用。同时,加强对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与开发,任何废弃物都是另一种物质或者资源的异化形式,都具有再次利用的价值。

2.完善绿色消费税收法律制度。实施差别税率,提倡绿色消费。给绿色产品定价时要计算对其投入的高额环境成本,而非绿色产品因为没有高额的环境成本,定价往往比绿色产品低得多。此种价格差额使大部分消费者不能理性地形成环境保护的消费价值观,并且,大多消费者受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使得价格较低的非绿色产品占据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政府对绿色产品征收相对低的税率,对非绿色产品征收相对高的税率,减少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的价格差额。

3.完善政府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制度。为了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地对资源高效率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原材料,政府可以对那些较好控制环境污染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或者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对那些重视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贷款担保。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1.1人地矛盾突出库区目前人口约2540万,农耕地195588hm2,人均耕地0.05公顷,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053公顷警戒线,农业沿袭传统“粮猪型”二元结构运行,产业空心化,农业比较利益低,80%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缺劳力,土地撂荒面积扩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40元,人均粮食354kg,人民生活贫困。

1.2地形崎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条件差三峡库区大部县属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贫困落后县,地质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库区重庆段地质灾害总数有755处,总体积约12.59亿m3,从70年代起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伏旱频率高,大部分地区频率≧60%。政府对农业固定资产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水利年久失修,农田保灌面积仅占31.96%,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1.3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库区由于植被稀少,大片的荒山没有绿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土壤侵蚀模数3775.59t/km2•a,每年进入库区泥沙达1.4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减少变薄,坡耕地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粮食生产。

1.4水土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近年来沿江县市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因此,乡镇企业星罗棋布,聚集中心城镇,2013年城镇人口已超过51%。每年库区生活垃圾约380万t,工业固体废物3000多万t排入江河,常在库区回水区形成污染带。在农业上每年每公顷耕地施化肥、农药(折纯)720kg和2.72kg,致使水土受重金属Cu、Cr、Pd、Zn、Hg的污染,河水水质恶化,鱼类种群减少。据在云阳澎溪河采水样测定,亚硝酸盐氨30㎎/l,水土污染后,土地生产力下降,食品不安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2、三峡库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农业模式根据库区立体气候的特点,提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

2.1山地丘陵区立体开发利用模式库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5.7%,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独特的立体气候,农业生产模式应分层布局多样发展。平坝浅丘陵区,土地资源不足,但质量高,是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为保证库区2000多万人有粮食吃,要建设基本农田,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在丘陵低山缓坡地带,温、光、水条件好,因地制宜种植柑桔、蚕桑、油桐、李桃等经济林木,并推行农林复合(Agroforestry)经营,实行林粮间作、果粮间作、林药间作,林下还可围网养鸡养羊,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高山地带,气候寒冷,水土流失严重,应建设水源涵养林用材林,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粮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2生态养殖模式库区溪河纵横,水域辽阔,为鱼类生物提供了良好栖息条件,应大力发展草鱼、鲤鱼、鲫鱼。库区还有86617hm2稻田,在水源条件好的地方,推行稻田养鱼,既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促水稻增产。

2.3发展城郊观光旅游农业三峡库区历史森林文化景观有1000多处,巫山的小三峡、奉节的白帝城、云阳的张飞庙和龙缸、忠县的石宝寨、丰都的鬼城、涪陵的白鹤梁等等,在全国都颇有名气,要精心策化,发展乡村旅游,建立农家乐,吸引人们参观,增加经济收入。

2.4发展庭院经济模式库区农民居住分散,每户村宅占地约0.03hm2,土地肥沃,便于管理。应充分利用这些闲散土地发展种养殖业和加工业,形成不同类型的村镇庭院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蔬菜园、畜禽园、花卉园,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既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2]。

3、推行绿色低碳经济农业的对策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C02释放O2,根据科学研究估计,我国农作物与草本植物每年要吸收115万吨C02释放80万吨O2[3],因此实行科学管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减少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实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对改善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实行新能源发展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高能耗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为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淘汰高能耗企业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通过技术创新,实施新的新能源战略。首先要减少烧煤发电,积极利用水资源、天然气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来发展新的能源,减少石油高碳能消耗,实行清洁生产,特别要加强林业建设,绿化荒山,减少碳的排放,这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农业的关键所在,应普遍推行。

3.2推行免耕,减少化肥用量根据资料介绍,我国土壤含碳量约为18.57万t(土壤平均深度0.88m),是植被碳库容量的30倍[1]。因为农耕地有着巨大固碳潜力,通过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传统翻犁方式为免耕,能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免耕还减少农机械使用,减少化肥量的使用,间接减少农碳的排放,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3.3实行稻田水旱轮作,减少CH4的排放种植水稻是CH4的排放源,库区有86000多公顷稻田,应通过改制,实行水旱轮作,这是因为稻田CH4排放通量比冬水田低50%以上。各地应根据水源气候条件,可推行稻麦轮作,稻菜(油菜)轮作,稻薯(马铃薯)轮作。这种耕作制度能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既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减少CH4的排放。

3.4推广沼气净化池,发展农村新能源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适宜沼气发酵。目前农村约有50%的农作物秸杆被烧掉和沤火灰,释放大量CO2和烟尘,污染了环境,污染了空气,增加了雾霾天数。今后应推行秸杆过腹还田,以人畜粪尿为有机原料,大为发展沼气净化池,使农村粪便得以科学处理,既增加了农村新能源,又改善了生活环境。

3.5发展高效生态循农业库区温、光、水资源充足,建设节能日光温室设施农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温室采取微滴灌技术和反光幕补光技术,发展高附加值的蔬菜和名贵中药材,如在棚内种三季蔬菜,番茄、花菜等,也可种黄连、天麻、半夏等各种名贵药材,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4]。

3.6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农业不可少的必要因素,因此需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培训机制,开展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的科技下乡活动,组建县、乡科技特派员,指导技术的贯彻。特别是基层农技部门,要开展项目,做出典型,组织农民观摩,从而把绿色低碳经济农业贯彻到生产实践中去,保证农民粮增产钱增收。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排污权交易,又被称为排污指标交易、环境容量使用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条件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环境有偿使用为前提,通过核定区域内排污总量,建立污染者之间交易排污权,建立供求双方交易市场等措施,探索出来的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实现低成本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排污权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Dales在1968年提出。他在《污染,财产与价格:一篇有关政策制定和经济学的论文》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排污权交易(Emissions-TradingProgram)的理论设计:把环境当作一种商品,政府是这种商品的所有者。作为环境的所有者,政府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把污染废物分割成一些标准的单位,然后在市场上公开标价出售一定数量级的“污染权”。排污权的发放由政府机构的有关管理部门负责,政府代表国家作为环境资源的拥有人,出售排污权,排放企业从政府手中购买排污权,同时企业之间也可以彼此交易。这样,使得在政府的宏观控制下,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排放的交易,利用了市场的调节自愈机制,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所谓的“排污权交易”,其实质在于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这种污染权政策,后来发展成为‘买卖许可证制度’。它首先被美国国家环保局(EPA)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践。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等发达国家把排污权的初次分配逐渐从无偿转向有偿(拍卖、奖励等),还出台了排污权交易政策,使排污指标像商品一样在市场上流转。”

二、可交易排污权的经济学分析;

(1)环境资源的产权化

环境的产权化是对环境的有偿使用权利进行明晰,并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前提,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对于企业来讲,他们要进行污染物的排放,就要在几种情况中进行选择:要么去购买排污权,要么自己去花钱治理污染,要么去出售自己从政府那里获得的排污权。当治理污染的成本高于购买排污权的成本时候,企业就会放弃治理污染,转为购买排污权;当治理污染的成本低于购买排污权的时候,企业就可以出卖自己的排污权,转而治理污染,这样,企业在利益面前,通过产权交易,遵照市场规则,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2)排污权交易的经济价值

在政府环境目标的制约下,排污权的总量在政府的调控当中,而且这样的排污权总量随着环境治理的好转是在逐步减少的。由于总量控制,所以在市场中排污权价格的变化并不会造成环境排放总量的增加。由于企业对排污权的需要取决于其治理排放的边际成本,在市场竞争中,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需求减少就会降价,需求上升就会涨价。一些经济效益差或者治理污染成本过高的企业,在排污权交易中就会处于不利位置,导致被市场经济淘汰,促进了市场的优化配置。

(3)排污权交易的环保价值

排污权的市场交易,使得企业对治理污染有了积极性,因为高效益的污染治理工作就等于减少了企业经营的成本。所以,促使一些企业对环保治理污染进行投入,寻求更加先进的污染控制设备。同时,也促进了一些环保企业的发展,因为更加先进的、效益高的污染治理设备更加适合市场需求。有的企业甚至会把自己的排污权节省下来,到市场出售,这样排污权就成为企业收益的一部分。排污权的总量控制原则使得政府在污染的控制上得心应手,而且工作更加具有目标性。随着环境的改善,技术的发展,政府可以逐步削减排污总量,这样政府的排污总量控制工作就成为促进市场中企业进行排放竞争的动力,促进环境的改善。同时,这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污染治理的政府投入的资金。

三、国外可交易排污权的先进经验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首先被美国环保总局(EPA)用于大气污染及河流污染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践。早在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保局就制定了排污权交易的政策并将此政策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等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体系,取得了经济和环境效益。世界上最有名的排污权交易事件是1990年以后美国推出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政策。整个政策以一年为周期,通过确定参加单位、初始分配许可证、再分配许可证和审核调整许可证四部分工作来完成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标,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美国的酸雨计划是排污权交易最的成功案例。该计划用最小的社会成本,将传统的控制手段进行创新,用排污权交易来控制大气污染。根据资料:2003年,电力工业企业的SO2排放量比1980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酸雨计划的控制效果显著。在水资源排放权方面。1996年美国环保局正式颁布《基于流域的交易草案框架》,在《框架》的指导下,流域排污权交易在美国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截止于2009年2月,美国已有18个州实施或开始规划,另外还有州际间的流域排污权交易,如切萨皮克湾流域的水体营养物质排放权交易。就目前总结而言,美国的水排污权交易实施情况有以下特点:

1.开展试点的范围广

2.以流域的水质标准作为控制目标

3.实行定期的实施效果评估,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四、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或实证分析

我国从1991年就已经开始了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工作,但目前仅限于制度层面,在实践工作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1、背景分析

(1)必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环境问题严峻。2007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对黄河、长江等四大流域的污染调查得出了惊人结论:四大流域的整体污染现状已成为常态。研究统计表明,全国大于10km2的天然湖泊已经从《中国湖泊志》统计的656个减少到目前的581个,总面积从85256.94km2缩小到目前68671.58km2。重点监控的9个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V类和劣V类水质的就达7个。V类水已不能和人体接触,劣V类水更是丧失基本生态功能,甚至不能用作农业用水。低碳时代又面临着削减排放的沉重负担,对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寻求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治理污染的手段无疑具有环境和经济意义。原有的排污收费政策起不到控制排放的效果,一些企业缴费排放,同时企业对收费认同程度低。环保部门只收费不治理,政策起不到整体控制排放的目的。企业对于治理污染没有积极性。

(2)发展情况分析

2002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和美国环保协会开始在中国实施排污权交易项目的第二阶段实验,选取了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上海市、天津市、柳州市、华能发电集团作为试点,简称为4+3+1。如今这项实验已经进入第三阶段,试点由第二阶段试点地区的点状分布转向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三个地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实验。

在2006年上半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督促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或服务价格,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社会成本企业化。2006年4月,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水权制度框架下排污权分配和交易管理研究”项目启动,通过收集资料、赴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调研、召开研讨会。课题组就国外实践和我国水污染排污权交易试点进行了总结和经营借鉴,提出了我国实施排污权分配和交易制度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和推进的启示,从水功能区划分、排污总量确定、水污染的初始排污权分配、水污染的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对水污染排污权分配和交易制度进行了设计。为我们政策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实施排污权交易的可能性

在法律上,我国对排污权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进行了确认,并定点南通、太原等城市进行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工作。同时,近年来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的国际合作等条件已经逐步成熟,为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奠定了基础。

(1)总量控制制度

1996年9月,国务院的《“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正式提出全面地规定总量控制的要求。例如: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中具体规定了国家在淮河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办法。在试点城市本溪制定“本溪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条例”,确立了总量控制的法律基础。

(2)许可证制度

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从1989年起开始实施。它是以企业排污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了许可排放物的种类、数量和去向。许可证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法律管理的开始具有法律效力,意味着排污工作受到法律约束又受到法律保护。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构成了我国排污权的基础。

(3)成功经验

其实,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10个城市进行过排污权交易工作的试点。1987年,上海的钢铁十厂要在塘湾乡新建一家联营厂,每天需要排放10吨废水,而该地区的排污许可证已经分配完毕。在当地环保局、乡政府的协调下,将一个经济效益不太好的车间关闭,将排污许可证转让给联营厂,由联营厂每年支付4万元的经济损失。上海市闵行区环保局的行为首开了中国排污权交易的先河。

(4)2008年,江苏省环保厅在太湖流域开展COD排污权有偿取得试点,建立有序的排污权交易市场。2009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长江论坛上,国家水利部透露:将抓紧制定长江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做好流域水量的统一调度。实现一级市场初始水权分配,二级市场,水权可以交易。

五、小结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一)现存的能源体制对经济的不良影响

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分散的管理机构和落后的管理手段。使能源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素。其中,垄断性的市场结构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阻碍。从建国开始到现在,我国的能源体制建设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我国能源(油气和电力)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各种价格扭曲和政策补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背景下,集中全社会力量建设发展而成的产业。但是,对处于发展早期、资本相对匮乏的经济体而言,资本密集的能源行业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也缺乏自生能力——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在改革开放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需要以行政性垄断的方式对能源行业进行补贴性保护。一系列问题就出现了,首先是能源行业存在严重垄断现象,当前能源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不解决这些问题,不打破这些桎梏,能源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其次是,行政性垄断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对行业价格进行管制,以谋求公共利益和国有企业政策性保护的平衡,电力、天然气和成品油价格仍由政府制定,价格杠杆还不能很好地引导资源配置,调节供需、鼓励竞争、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这对企业的正常发展非常不利,没有竞争的企业就无法再市场中长期生存,严重来讲,这间接损害了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急需大量能源用于生产和消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能源行业的第一要务是及时、有效的进行能源供应,保障经济的顺畅运行。而来不及就能源领域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社会资本不容易进入,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发展受到限制。以行政审批制为特征的能源项目管理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为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政府也通过价格管制手段长期压低能源价格,以能源低价来保障工业发展,这就导致能源企业的官僚作风,势必影响、阻碍能源的高效利用。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进入全面、快速、规模化的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我们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战略定位尚未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可再生能源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滞后,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难落实,各方利益协调机制不畅,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创新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仍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二)国家对能源体制改革的高度

支持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能源领域落实改革任务时应抓住既有方向性和全局影响力,又有高度社会共识,且改革成本和风险小的关键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盘活能源改革发展的全局。2014年6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指出,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发展成就显著,供应能力稳步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科技进步迈出新步伐,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建成世界最大的能源供应体系,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能源供求关系深刻变化。我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整结构、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能源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非常规油气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潜力很大,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能源国际合作不断深化,能源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必须加强全局谋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方略和行动纲领,推动能源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2014年6月1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三)发达国家对我国能源体制改革的启示

2014华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持续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这引起了人们对空气污染的高度重视。据科学现实,造成雾霾的原因,主要由化工厂未净化气体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工厂未覆盖所产生的扬尘等。其实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都出现过污染的现象,19世纪60年代伦敦的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等。这些都是人们高速发展经济,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但是却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但是不可置疑的是,中国在能源体制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雾霾天气只是能源问题导致的冰山一角,我国经历的这一阶段与经济发展不和谐的因素,其不合理的能源体制是经济粗放发展、能源粗放利用的重要原因。要想深入发掘能源问题,首先要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能源体制的差异。2013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结构,雾霾看到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等属于消费数量较多的国家,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中国和印度是煤炭比例占大多数的国家,美国、日本是以石油为主,俄罗斯、加拿大等主要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美国2003年至2013年各种一次能源消费的百分比,从2003年到2013年,美国的原油资源在所有能源中比重最大,约35%至40%,在10年内其比例下降了约5%。2003年到2008年煤能源和核电能源的比例相当,但是在2008年以后,煤的比例由25%下降到了20%,天然气的比例由25%上升到了30%。此外,核电和水能发电的比例都在小幅上升。另外,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从2009年开始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的比例由零上升到了2.6%。众所周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要利用石油能源。目前,美国正在准备开发页岩油气,其页岩油、气开发将对全球油价及石化业将带来巨大影响,预计未来不会再看到三位数(每桶1百美元)的油价。日本是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费国,但是作为一个岛国,资源相对缺乏,其化石能源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所以日本输送便利、发热效率高的石油,而且其核能占了很大的比重。70年代以前,日本经济高增速,能源消费弹性在1以上,受福岛核事故影响,2012年能源自给率下降为6.5%。除此之外,日本在新能源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物力财力,最近日本北海道别海町利用家畜粪便进行生物质发电的样板项目,通过利用家畜粪便发电,不仅能够获得原有方法无法获得的新能源,还能够实现有机质的循环利用,保护环境,所以用家畜粪便制造沼气的呼声在日本国内不断高涨。德国联邦能源与水工业协会2014年12月29日的消息显示,201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预计占到总发电量的25.8%,将首次成为德国电力供应最大支柱。据悉,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是因为相应发电设备增多,并且天气有利。中国目前已经遭遇到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能源消费的总量问题、结构问题和环境问题突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化石能源储量有限,能源供应长期紧张,但能源利用却相当粗放浪费,且高度依赖于煤炭,导致大气污染问题日趋恶化,不断逼近环境容量和民众忍耐的极限。面对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我国应从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煤炭消费占比高达68%的能源结构迫切需要调整,要遵循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优秀经验,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提高它们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以达到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又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的。充分考虑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为此所付出的高额代价,积极地调整现有的能源发展政策,制定出可使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

二、小结

我国的能源体制是历史的产物,其垄断的价格和行政审批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新中国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目前这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著,我们一定要跟随潮流,顺着历史的发展长河而前进,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审视这种能源体制。另外,可以看出我们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异,我国能源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推进我国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要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与制度。我们要确实贯彻四个战略,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一节约优先战略,把节约优先贯穿于经济社会及能源发展的全过程,集约高效开发能源,科学合理使用能源,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节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二立足国内战略,坚持立足国内,将国内供应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主渠道,牢牢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新能源产业必须要在全球配置资源,企业在“走出去”时必须管控好风险,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同时不能单打独斗,要利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外交政策以及产业自身优势。发挥国内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国内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完善能源替代和储备应急体系,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三绿色低碳战略,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四创新驱动战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完善能源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树立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的理念,坚持追赶与跨越并重,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重大工程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建设能源科技强国,能源科技总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1资源负荷与生态环境都面临较大压力

近年来,伴随着广东省高州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城市建设速度也在突飞猛进中,于是,城市建设的开发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就当前来说,分析高州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可以发现,建筑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日趋密集的建筑对高州市的生态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另外,伴随着车辆的增多,高州市也面临较为严重的交通拥挤压力,这些都给高州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此,就使得其生态环境伴随日趋弱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中的绿色经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就目前来说,广东省高州市中很多部门及阶层对绿色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绿色经济就是节能减排,更有甚者,认为绿色经济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限制。在公众层面,对绿色经济的认知也不多,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种自觉的绿色经济意识和行动,如此,会使得绿色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一定阻力。

3统筹机制不能及时落实

相关制度不能与时俱进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做了相关的明确规定,在长三角,很多城市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还缺少相应的规划。就当前广东省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体制来说,其统筹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职能都分散于各个委局办,没有形成相应的合力,如此就使得绿色经济在规划、协调以及监管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空白地带。另外,类似政绩考核机制、公众的引导机制等相关制度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广东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措施

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

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4突出绿色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

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选择。当前,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面对目前发展绿色经济时存在的问题,应该认真分析,并结合相应措施,将发展绿色经济的有利时机紧紧抓住,从而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存在问题及时解决,进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抢占先机,在激烈竞争中获取到自己的位置。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依据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是国家调控与管理水资源、保护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措施,随着法治建设的健全,水资源费征收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目前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二款规定: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年度取水计划取水。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的,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累进收取水资源费。

3、《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超计划取地下水和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超计划取地表水的,对超计划取水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加收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五以上不足百分之十的部分加收一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加收二倍水资源费;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加收三倍水资源费;㈣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部分加收五倍水资源费。另外,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水资源费和超计划加收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二、水资源费征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水资源费的征收工作困难比较多,通过对征收工作人员的调查走访,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在于: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复杂,虽然国家在1988年制定了《水法》,国务院出台了《管理条例》,江苏省出台了地方《管理条例》,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均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征收标准。导致各地区各自为政,部门之间职能分工不清,执法盲区与较差执法现象时有出现,很多地方对水库用水、矿泉水、地热水、城市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问题还在争论不休,有的地方水政部门在执法中还承受了败诉的结果。使得水资源费的征收严重缺乏权威性。

2、取水户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水资源和空气一样,不应当交费。同时,在实践中出现各地水资源费政策不统一、征收程序不规范、使用方向不合理等问题。而地方性的收费标准给人一种乱收费的假象,导致水用户对政策不理解。有的用户认为自己已经交了水费,不应该再交水资源费,对水资源费的概念都不理解,因而部分用户拒绝交费。

3、执法力度不足

过去受立法限制,对于无证取水者只能“责令停止取水”,对于不按规定取水的只能“责令限期纠正违法行为”。水政部门的这些处理手段对当事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也难以实现纠正当事人违法行为的目的,给水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前,虽然执法的法律依据已经解决,但是无论是执法者与违法者在接受上还需要宣传教育。

4、地方行政干预严重

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除了经常遇到的人情阻力之外,更多的是来自行政部分的干扰。一些政府人员把干扰水资源费的征收作为对企业的保护措施来对待,给水政部分增加压力。这种至上而下的压力,严重干扰水资源费征收,也影响了征收的权威性。

5、执法人员信心不足

执法人员在本身在长期的执法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执法信心不强,在征收过程中有畏缩现象。缺少与违法现象做坚决斗争的信心,导致了水资源费征收不到位,有的“意思意思”了事,有的比之不谈。

6、管理监督难,标准不统一

一方面,对于用水的监管与定量不准确,存在过大的弹性,例如:一些工业企业取水普遍采用包年协议收费方式等。另一方面,存在着监督难的现象,例如:一些单位和个人偷偷打井,或者在打井的时候避开执法人员的检查,甚至不让执法人员进门;一些用户私自更换计量表等等。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这种现象与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工作的改进。在工作中我们具体的策略是: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严格执法力度。同时,对执法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过去,我们每年的水法宣传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利用很少的时间在沿河乡镇、村庄醒目位置拉挂几个条幅,散发一些传单。这样做的效果是:群众只知道有“法”,但是不理解“法”。为此,我们加强对群众与干部的水法咨询工作,让他们了解具体的水法知识。尤其是对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村镇干部,加强对他们的宣传力度,争取他们的支持。强化队伍建设。当前,水政执法缺少正规的法律专业人才。有的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和水利专业知识都很薄弱,学习自觉性也不高,业务能力差,执法不规范。所以要加强业务知识与执法方法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与原则非常重要。严格依法办事。水资源费的征收需要大家对《水法》的高度权威性的认同。要提高《水法》的权威,首先我们要执法有据、执法必严。执法有据,就是要做好执法的证据收集,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建立好水网监管系统,做好用水标准制定工作。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一)边境地区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根据调查问卷,边民收入来源前四位的是种植业、养殖业、劳务和边境贸易。2011年家庭平均收入8639元,家庭平均纯收入4641元,家庭平均收入和家庭平均纯收入的中位数分别为6040元和3140元,中位数比平均数分别低了2599元和1501元多,表明大多数边民家庭收入水平低。根据2012年广西统计年鉴,2011年广西农户人均家庭收入为5276元,人均纯收入为5231元,问卷调查显示,边境地区居民人均家庭收入为1842元,人均纯收入为990元,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35%和20%。在“家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项,59.79%的居民家庭把“收入低且增收难”列为第一选项。因此,提高边境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增加边民家庭收入。

(二)边境地区居民就业结构调查显示,边民大都在当地就业,在本地从事种植与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占53.19%,在本地务工的居民占39.28%。对比课题组2009年相同的调查中,从事种植或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边民为77%,可以看出,近年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第一产业的边民人数有较大减少,从事劳务和边贸等第二、第三产业的边民人数有较大增加。

(三)边境地区教育状况问卷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边民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62.92%,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2.25%,两者合计占85.17%。边境地区居民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有待进一步改善。在“最需要教育类别”选项,选择“农业技术培训”的居民占42.87%,选择“义务教育”的占30.01%,选择“务工技能培训”的占25.49%,选择“职业教育”的占14.14%,说明边民通过掌握农业技术增加家庭收入的愿望比较强烈。在“当地中小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选项,43.11%的居民选择“学校离家太远、上学不方便”,31.87%的居民选择“学校教学条件差”,26.67%的居民选择“教师水平低”。在“对当地的教育状况是否满意选项,选择“不满意”的居民占24.88%。可见,广西边境地区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与边民的希望有一定差距,亟待加强与提高。

(四)边境地区居民社会保障状况1、医疗保险。问卷调查的863户边境居民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750户,占87.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边境地区有较高的覆盖面;在“对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满意”选项,30.24%的居民选择“非常满意”,21.32%的居民选择“比较满意”,34.41%的居民选择“基本满意”,边境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满意度较高,达到了85.97%。2、社会保险。问卷调查显示,边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86.09%,对当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政策满意度为80.36%。在“对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选项,28.39%的居民选择“靠子女养老”,23.87%的居民选择“靠自己养老”,17.27%的居民选择“靠政府养老”,另外,14.83%的居民选择“不清楚”。可见,边民对未来养老形式有较大分歧,对养老存在较大担忧。3、政府补贴。在“是否享有政府补贴”选项,选择享有“最低生活保障补贴”的居民家庭占35.69%,享有“农业直补”的居民家庭占32.68%,享有“小孩上学免学费及伙食补助”的居民家庭占32.56%,享有“住房改造补助”的居民家庭占37.78%,享有“春节等节日慰问和其他补贴”的居民家庭占9.27%。政府补贴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平均比重为21.61%。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居民家庭收入较低的边境地区,政府补贴在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多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边民收入水平依然比较低,影响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居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遭受战争严重创伤,发展基础弱。二是边境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条件差。三是边境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四是边民自身素质较低,影响家庭增收。

二、边境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历史和现实条件,广西边境地区要发展经济,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实施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即在广西边境自东向西长700多公里、南北宽20公里(边境线0—20公里)的中越边境带状地区,实施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结构,打造旅游、边贸、林业、生态农业和边境特色工业五大产业。“五大产业”中,旅游业是主线、边贸与特色工业是前锋,生态农业与林业是后卫。

(一)旅游业是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产业广西边境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725公里长的沿边公路及周边地区,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分布有大新县德天跨国大瀑布、靖西县通灵大峡谷、凭祥市友谊关、东兴市金滩海岸等中外闻名的旅游景点。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不断开拓新的旅游景点与线路,发展形式多样的旅游业态,把旅游业打造成为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产业是完全可能的。

(二)边境贸易和边境工业是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柱产业2001年,广西边境贸易额仅为4.4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75.74亿美元,年均增长32.92%,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边民第四大收入来源。同时,经过近年来的建设,边境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工业占边境8县(市、区)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经从2000年的14.89%,上升到2011年的41.69%。

(三)林业和生态农业是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产业林业既能直接给边民带来收入,又是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需要,同时还是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生态农业集农、林、牧、副、渔于一体,其产品被称为“绿色产品”,对旅游业构成极大支撑。

三、实施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边境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广西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边民收入低,与基础设施落后有很大关系。通过在边境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两轮大会战(2000年—2010年),以及从2011年开始的第三轮大会战,广西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但是依然滞后于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以非口岸地区最为明显。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总体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以交通为例,道路建设要符合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布局,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进行建设:重要城市和重要边境口岸修通高速公路;一般口岸、边贸互市点和县、市修通二级路;乡镇修通三级路;村、屯和众多的边民居住点修通四级路。边境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极大改善边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既关系到广大边民能否实现增收,又关系到国防安全。在边境地区,由于边民居住非常分散,往往是一个山头只有一两户边民,但又不能轻易搬迁。因此,四级路建设将是目前和今后几年边境道路建设的重点。边境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应从国防建设、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战略高度,重视边境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资金上,国家应出大头,地方政府配套部分资金,边民筹集一些,建议中央和地方按照7:3的比例承担建设资金。

(二)加大对边境贸易的支持力度广西边境贸易发展很快,边民从中获益愈加明显,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商品批量小、品种杂、附加值低、经营分散等。国家应当制定和调整有关边贸政策,鼓励边境地区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提高边境贸易出口商品的档次、质量和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边贸出口优势。1、国家应适当调整和放宽边贸政策。适当增加边境贸易进口商品配额;对企业边境贸易经营权实行等级制,取消经营范围限制;进一步简化进口手续,取消原“三检”重复交叉的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缩小商品检验范围;鼓励边境地区设立主要面向毗邻国家的边境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放宽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边境贸易。2、给予边境口岸更优惠的政策支持。建议国家把边境口岸所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60-8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边境口岸的后续发展能力;建议国家给予广西边境口岸第三国人员72小时(或更多)免签证政策,以发展跨境旅游;建议国家执行战后恢复建设资金扶持政策,以利边境地区恢复重建工作;完善国家边民互市贸易政策,不设时间限制,放宽贸易量,简便查验通关手续。3、提高互市贸易免税额度。互市贸易是边民受益最大、最直接的一种贸易形式,对改善边境地区民生、提高边民收入水平、繁荣边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物价涨幅较大,建议提高边民互市贸易免税额度至20000元甚至更高,并适当放宽边民免税商品品种范围。4、支持发展当地名优产品。广西边境地区有铝土、锰等矿产资源,有龙眼、核桃、油茶、八角等林业资源和其他农业资源,政府应从金融、财税等方面加大对边境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支持、鼓励边境地区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品优势向出口优势的转化。

(三)大力发展边境特色旅游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以旅游业为核心,推动旅游与边贸、旅游与农业、旅游与林业、旅游与工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与商务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形式的边境特色旅游,大力发展边境跨国旅游、边寨农家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林业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生态农业旅游、边境观光旅游。把旅游业打造成为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产业,需要政府政策扶持。建议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1)边境线0—20公里区域内,除保障边民基本口粮的农业用地外,全部退耕还林,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全部集中到工业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

(2)在边境地区实施大地绿化工程,消灭荒坡荒山,实现百分之百森林全覆盖,全方位保护自然环境,提升生态质量;

(3)提高对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居民的补贴,保证基本生活需要,高额补贴持续多年,到边境绿色经济模式形成并产生效益为止;

(4)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边境旅游建设,对开发边境旅游项目、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与优惠;

(5)对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实施财政转移支;

(6)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标语等),在边境地区进行广泛宣传,大造舆论,让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入人心。

(四)落实林权改革政策,促进边境地区林业发展林业是边境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目标是在边境地区实现森林全覆盖。广西边境地区具有发展林业良好的自然条件,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且雨热同季,林木生产速度快,非常适合发展速丰林和经济林。龙眼、荔枝、芒果、核桃、油茶、板栗、八角等既是重要的经济林木,同时又是广西边境地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除此之外,还要发展各种竹林,竹笋可食用,竹木可以可加工成旅游工艺品,还能造纸和基建,用途广泛。发展林业的关键是落实林权改革政策,确保边民对山林的经营权和收益权长期不变。同时,国家要从资金、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对边境地区林业的支持力度。

(五)发展边境地区特色工业项目近年来广西边境地区工业发展较快,但是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工业分布散乱,缺乏产业协作,且以资源开采和粗加工为主,对环境破坏较大。实施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厘清工业发展思路。首先,科学规划工业布局。在边境地区,所有工业项目要集中在工业集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政府要严格审批工业集中区,原则上每个县(市、区)批准一个,交通和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兴市、凭祥市可批准2—3个。其次,明确工业发展项目。鉴于边境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且缺乏产业配套,因此选择工业项目时,应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型工业项目和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的工业项目。同时,严格环境测评,禁止危害环境的项目进入工业集中区。

(六)打造边境生态农业边境地区多为山区,可耕土地不多且呈零星分布状,不适合推行农业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适宜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在边境地区,边民可以实行粮豆轮作、混合放牧、稻田养鱼、林粮间作、林果间作、林药间作、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工)结合,打造独特的边境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对边境旅游业的发展构成极大支撑,在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的现代社会,边境地区用原始生态方法生产出来的“绿色产品”,对游客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七)提高边民素质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有赖于边民素质的提高。边民素质不仅表现为文化程度,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还表现为市场意思、商品意思、竞争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政府部门要采取各种办法与措施,提升边民综合素质,以确保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并发挥其作用。

四、结论

广西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一经形成,在长达725公里的带状区域内,边境口岸和边贸互市点地区的边民主要从事边贸活动;居住在旅游景区(点)的边民,主要依靠旅游业获得收入;部分边民将在工业集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内转变为产业工人;居住在偏僻山区的分散边民,将从林业、生态农业、旅游业获得收入,全部边民均可从中获益。边境地区通过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边境地区安全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从而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任务。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1资源严重的浪费与生态平衡的失衡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及碳密集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这些国家进口低附加值产品或半成品,这样虽然可以减少发达国家自己的排放量,实现其自身的排放目标,但同时会造成发展中国家及全球的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发展历程。对外资商而言,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吸引他们投资的关键之一。由于我国没有最终完善的产品市场供外资投入,因此,引进的外资投资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其资源的生产也仅作为一条加工链条。引进的外资在毫无节制的情况不断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生产和开发,随后,因为我国有广阔的市场,他们又可以借助我们的市场进行销售。如此以来,他们不仅可以在交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对本国资源的消耗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花费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而我们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

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主要以内资为主,外资只是作为对内资的一个辅助和补充。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居民在投资方面比较保守,他们选择将现金存储在银行,这个数目是非常可观的。如果能够将这样的闲置资金拿出一部分来进行投资,就可以为经济建设补充大量的资金。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金融体制改革也不完善,人们就利用闲置的外汇购买外国尤其是美国的证券,或者是存入外国银行。最终出现的一个尴尬局面就是,外国人拿着中国人的钱到中国来投资赚钱。

3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营机制

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使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而不是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使外资与内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构造出和谐的内外资平等竞争体系,发挥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吸引外资,就必须给出一些优惠政策,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的确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之前的那些优惠政策却显得不十分协调。因为市场经济体现的是公平竞争,但是这些优惠政策打破了公平竞争的机制,反而使本国企业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外资企业凭借中国政府给出的税收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自身不断强大,在与中国企业竞争时也有足够的筹码,反而使本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很多发达国家在引进外资、利用外资方面历史较长,但我们却没能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没能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没能享受到“后发优势”的好处,在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4外资投向不合理

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严格来讲,招商引资应该从本国利益出发,是为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而服务的。但是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我们更加注重这个事情本身而忽略了引资的质量。我国产业结构本来就需要调整,但随着外商投资力度的加大,我们发现事与愿违了。按照产业结构来划分,我们最急需发展的是农业。但现实情况是在外商投资中,农业投资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工业和房地产反而投资比例很高,这对本来就需要调整的产业结构根本就是雪上加霜。某些地方政府在引资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轻监管的偏向。为了追求政绩,好大喜功,不计成本地盲目引进外资,甚至不惜损害当地社会福利而盲目听从外商意愿,导致一些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企业具有生存空间。

5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

重复引进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当代,经济竞争的核心不再是资本的竞争而是技术实力的竞争。所以我们在引进外资的时候要注重技术的引进。但是目前对外商投资的一些优惠政策对中小规模的外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实力并不强。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就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但是现在效果并不明显。

6外商转移利润和逃避税收

使我国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一些外商会利用转移价格来转移企业的利润,这种做法极大的损害了中国方面企业股东的权益。他们一般的做法使大幅度提高进口原料和零部件的价格,而在产品向海外销售时又极力压低价格。这样以来,让我国损失了大量的税收。

二优化引进外资结构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和条件投资环境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投资环境,是集合了多种要素的。如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市场优势,而这种优势可以带来社会财富。每个地方的投资环境是不同的,也造就了不同的优势。如珠江三角洲就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就对外商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对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中国正在逐步调整引进外资的方式,对比从前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引资,如今中国则更趋“精挑细选”。

2优化投资结构可以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

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硬环境。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是需要控制成本的,所以这个也会成为他们考虑的条件之一。例如投资交通设施的项目就可以改善交通环境,缩短产品的运输周期,从而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投资环境的项目就可以降低污染,改善环境。其次,高质量项目的建设可以改善软环境。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项目,带动上下游经济的发展,优化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优化引进外资结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1选择性引资

引导投资方向我们要知道,吸引外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所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不能追求短期的利益,要有长远的规划。在引进外商的过程中,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所以地方政府在引资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选资。

2不断提高外资的质量

我国招商引资的本意是要借助外资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这就需要外资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持。但从目前情况看来,外资质量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我们要做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我们要消化吸收外资的技术,作为内部使用,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外商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以为己用。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外资观念。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要对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要对外商投资有一个质量评估和风险评估机制。并且高层管理者们要进行学习,通过培训和考核等各种方式让他们对引资的质量有一个宏观的把控和鲜明的认识。

3调整优化外资结构

外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实现均衡发展。首先,继续扩大利用亚洲国家的投资,将引资重点转向欧美国家,改善我国的外资来源结构。因为欧美地区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而且欧美地区经济和技术都比较发达,能给国内企业带来更多的帮助。同时更多欧美企业的加入能让世界各国看到我们的投资环境和企业实力,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其次,要加强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使产业分布尽量均衡。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促进农业的发展。另外,我们要注意区域分布的均衡性。要尽量向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减小地域之间贫富的差距。再另外,要积极鼓励外商以合资的方式投资中国企业。按照区域的情况进行合理区分。部分地区的产业可以出台一些合资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则应该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要求进行合资,不允许外商独资。这样可以保护中方股东的权益。除此之外,加大对外资并购行为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对那些竞争力相对比较差,但对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国家对于外商的参股比例要有明文规定进行控制,避免外商垄断。

4鼓励外资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力度

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其弱质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和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这些特点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动力不足。我们要设法吸引外资的投入。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去开拓外资利用渠道。首先,要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一般发展成熟稳定,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现金的技术水平以及现金的管理水平。其次,要大力进行国际证券融资。最后,我们还是要给外商投资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土地的使用,税收减免等。

5合理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

就目前来看,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投资比例是比较高的,但是结构缺乏合理性。我们要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然后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并在优化引进外资期间,对高资源、高环境成本的生产做出环保风险评估,对那些环保风险生产进行严格的有效控制,使外资逐渐绿色化,从而促进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总而言之,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家之间贸易越加频繁。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在已经非常发达。在内部投资不足以支撑经济建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大力引进外资。在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转变,我们提供给外商的一些优惠政策反而成为国内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优化引进外资结构,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绿色经济就是要实施可循环、无污染、生态协调的发展方式。其具体途径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核心是将农业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它将传统农业上升到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和生活状态。生态农业是指通过保护土地、水和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不用化学投入和基因工程污染环境,在当前和未来保障农业健康发展和提供健康食品,并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以生态化、标准化、无公害化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贵州具有特殊的石漠化地质结构,因此,以贵州地域条件为支点,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产业,因地制宜,实施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等生产方式,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在具体实践上,以建设特色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农业项目建设和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化,建设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基地,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等,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向生态化转型。农业生态化的发展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生态工业传统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直以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影响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是高污染、高消耗、低效能等,对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倡导以绿色企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发展,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加强绿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生态工业以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以资源节约,对环境损害轻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对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低,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模式,通过绿色制造业、生态加工业、绿色建筑业等大大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贵州的工业体系对能源依赖程度较高,重工业比重较大,主要体现在煤炭、磷矿和铝三大产业上,这种工业结构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贵州在工业发展路径上,进行合理的工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道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片面追求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速,造成地区贫困与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而发展循环经济和新能源行业,开发具有生态性质的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态示范区等,是贵州建设工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工业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贵州全面实现同步小康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

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近几年来,贵州凉爽的气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避暑胜地。一方面,通过“中国避暑之都“和“多彩贵州”品牌带动休闲度假的旅游发展,贵州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地质,虽然这种地质结构生态脆弱,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名山秀水、奇峰异洞、瀑布、岩溶、峡谷、温泉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这种“无烟工业”不仅保护资源、美化环境,而且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将生态旅游与西部大开发、贵州生态环境建设、景观改造和生态重建结合起来,发展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态旅游模式,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以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公园、生态特色城镇等为主的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的生活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加快贵州的同步小康建设,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既具生态功能,也有经济功能的双重作用,有利于促进城镇建设和生态恢复。

二、发展绿色经济对同步小康建设的战略意义

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加快贵州经济发展,全面建成与全国同步小康社会的目标,绿色经济作为同步小康的实现路径之一,其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和地区经济建设,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在于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不剥夺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和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走绿色发展的经济道路,是当今地区经济发展较为优化的选择。绿色经济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引领传统工业的变革,对生产领域来说,传统工业化大生产以单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发展同步小康的社会在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增进人们的福利,共建小康社会不能仅仅单纯强调GDP增长和发展速度,它必然是体现长期与短期的幸福与福利、局部与全局之间持续和不可持续发展,地区发展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与长期利益背道而驰。贵州经济总体落后,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将给贵州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中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尽量少走先造成污染,再花精力治污的弯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于我省同步小康建设具有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可以解决我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平衡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减少环境的突出问题。

(2)以绿色经济发展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在贵州省经济获得增长的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发展绿色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也是我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经济转型期实现小康和社会和谐。

(4)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将我省企业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合理、科学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建立在“三重底线”基础上,以创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为原则的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同步小康的重要基础保障,而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兼顾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这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民事法律论文范文 下一篇:旅游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