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14:32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篇1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2)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在现代社会计算机软件应用范围极大扩展,几乎囊括了社会经济的所有领域,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也逐渐成为一个涉及广泛的庞大产业.在计算机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因为计算机软件个体的特殊性原因,设计工作的效率比较难提高、设计成本也比较难以控制.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理念水平提升.因此本文将从基础架构原理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开发;基础架构原理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25-02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计算机软件技术产生的较晚,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计算机软件设计水平差距不大,始终保持着国际均势.当前要想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水平,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设计技术的进步,而应该从在算机软件设计的框架原理上进行创新,只有优秀的基础架构才能保证计算机软件设计的高效.

1 计算机软件设计概述

1.1 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概念

在计算机产生的早期,受计算机性能和应用范围的限制,并没有计算机软件这一概念.但是在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以后,计算机的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其适用的领域也有了极大的拓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就需要计算机软件的介入.由此产生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计算机最早的系统软件.由于计算机软件的存在能够极大的提升计算机的应用性能,所以计算机在不同领域应用设计人员就会根据这一领域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如在机械制造领域就有CAD和CAM等软件,在设计领域有PhotoShop等软件,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展和应用数量的增加,在一些特殊领域需要应用到之前没有的软件,就需要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主体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

在具体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中软件开发共分为两种,一种软件开发形式是开发主体先进行开发,在开发完成以后在寻找市场.一种软件开发针对目前市场上的应用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应用软件开发.

1.2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特点

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在持续了多年以后,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当前国内很多高校等开设了计算机软件设计这一课程.计算机软件在具体的开发实践中表现出了两个主要特点:持续性和针对性.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持续了很多年,市面上的计算机软件数量极多,但是因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还是不断有新的计算机软件需求产生,不断有新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出来.同时因为计算机软件本身是在特定逻辑关系上形成的描述语句,所以根本不会有完美的软件产生,每一个计算机软件在诞生以后都需要不断的修补和完善,所以计算机软件开发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续性.

受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体系逐渐完善,新生的经济形式更多的向微观经济领域发展,企业主体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愈发个性化.同时随着计算机软件设计企业数量的增多,计算机软件设计主体为了迎合用户的需求,更多的推出了针对性的计算机软件设计理念,针对性成为新时期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新特征.

1.3 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发展

计算机诞生后不久,在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上形成的操作系统逐渐成型.而计算机之所以能够执行特定的任务是因为CPU将线路的通与不通和二进制数联系在一起,这样操作人员就可以借助二进制数对计算机命令.但是因为二进制数本身并不符合人们本身的使用习惯而且较为复杂,所以设计人员在二进制数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编程的高级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受到高级语言的影响极大,在现代社会借助高级编程语言VF和VB即使是非专业软件开发人员也能够完成简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任务.细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活动正向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模式的普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能够在不同领域通用的计算机软件越来越少,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对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1].

2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基础架构原理分析

2.1 基础架构的需求分析

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活动中,软件本身的需求分析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前文所述现代社会经济主体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需求表现出高度的个性化,企业经营项目的不同、运营方式的不同、管理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用户对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不同需求.所以计算机软件设计的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不能透彻的理解用户的计算机软件需求,就可能会导致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偏差,甚至是失败.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主体在运营过程中对需求分析环节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我国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企业在运营模式上采取经营主体与设计主体分开的经营方式,与客户就软件设计需求进行沟通的往往是计算机设计企业的经营人员,而从事计算机软件具体开发的人员往往是设计人员.用户的需求经过经营人员的转述后往往会导致设计人员对用户需求的误解[2].

2.2 基础架构的编写

在具体的需求分析工作完成以后,就需要设计主体根据用户的设计需求进行软件的编写工作,当前在软件编写工作中应用最多的编程语言是C语言,这种编程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结构性突出、基础架构优秀,能够为后继的编写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在软件的实际编写过程中为了提高软件的编写速度,设计主体往往会采用多个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方式进行编写.具体而言就是根据计算机软件的结构特性将软件分为几个关键模块,每个模块形成一个工作面由一个编程人员进行编写,在编写工作完成之后再设置一个主函数连接各个模块,从软件应用的整体来看,使用者需要应用软件的某个功能主函数就能够调用某个模块满足用户的需求[3].在保证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了计算机软件编程的效率.

2.3 基础架构的测试与维护

从计算机软件设计主体的角度来看,设计完成的计算机软件是不能直接应用的,因为工程设计软件与目标设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盲目的应用会危害到计算机软件的安全,也会对应用企业主体造成损失.设计完成的计算机软件只有在完成测试工作之后才能投入实用.在计算机软件测试领域传统的测试方法是数值输入测试法,以预先计算好结果的数据输入到软件系统中,如果输出的结果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断定计算机软件没有问题.但是这种测试方法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为输出结果的正确性是不能保证计算机软件系统内部数据处理过程的正确性的.也就是说计算机软件显示正确结果可能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并不能够完全证明软件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在这一疑问的推动下设计人员开发了专门针对计算机软件特点设置的测试软件,应用测试软件能够保证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果和过程的全方位检测[4].

3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基础架构选择

3.1 基础架构的重要性

计算机的软件设计是利用特定的逻辑关系对软件内容的定义,具体的软件设计工作就是对软件内容的定义,而特定的逻辑关系就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基础架构不仅能够决定计算机软件的运行方式和流程,而且还会对软件的未来维护和扩展产生影响,例如计算机软件的基础架构如果是封闭式的就不具备基本的扩展能力.

当前计算机软件设计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基础架构就是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三层结构组成的B/S基础架构,在这一基础架构中软件的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分别对应软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逻辑关系和计算机语言区.在软件的设计活动中,设计主体可以以此为节点将整个软件拆分为几个部分,进行分别设计.同时在软件系统扩展和维护中,也可以对任意一个层次的内容进行修改而不用担心修改会对系统的其他部分造成影响,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基础架构能够极大的提升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效率和应用效率[5].

所以在具体的软件设计活动中,设计主体应该根据用户主体的实际需求和软件的功能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高效的计算机软件基础架构,以提升计算机软件的设计质量和效率.

3.2 基础架构的选择

现代计算机软件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软件设计的其他环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所以计算机软件设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基础架构的设计.只有选择一个优秀的基础架构才能保证计算机软件后继的程序编写、维护和拓展的高效和便利,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中,必须根据软件的目标功能,对现有的基础框架进行分析和甄选,最后选择一个最为适合的基础架构.当前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主要编程语言C语言已经应用较长时间,积淀了大量的优秀计算机软件架构,基本不需要基础架构的重新开发,设计主体只要根据软件的目标功能和结构选择一个合适的架构就可以[6].

4 结论

计算机软件开发随着计算机软件应用范围的扩大而备受关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基础架构原理是影响软件开发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计算机软件设计概述、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基础架构原理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基础架构选择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活动中基础架构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选择应该秉承符合实际、功能优先的原则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向健极.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2):70-72.

〔2〕潘斌.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基础架构原理分析[J].电子制作,2014(19):223-224.

〔3〕杜彦斌.面向服务软件体系架构原理与范例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4〕王运嘉.计算机软件整体保护模式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14.

〔5〕王东松.工学结合一体化的高职软件开发专业Java方向的课程开发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篇2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与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经济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基本素质。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实践证明,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学院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面向学院各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归纳起来,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有以下5个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的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熟悉经济领域的生产、财务、行政或者人事、档案、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4)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5)有利于专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相关专业均存在提高信息化程度的问题,新的课程建设需要设计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

二、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是在原管理学院管理综合实验室和原财经学院文科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在经济管理学院组建成立。

1.现有实验室硬件环境

有服务器:4台,保护服务器:4台,51英寸背投:2台,电脑:152台,交换机:5台,空调、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脑桌和耗材等辅助设备若干。

2.现有实验室软件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软件:Premiere6.5、Acrobat5.0、Photoshop7.0.1、ACDSee5.0、CorelDRAW10、FlashSaver、Authorware6.5、DreamweaverMX2004、FireworksMX2004、FlashMX2004、VisualBasic6.0、VisualC++6.0、Freehandmxa、MediaPlayerClassic、Office2003、SQLServer2000、Visio2002、VisualInterDev6.0、Msnmessenger6.0、Realoneplayer、Ul-traEdit9.2+、奥派、诺思、用友、TMT、Java等。

3.实验室运行情况

已开设电子商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诺思物流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营销、证券与期货投资操作实务、单证制作与报关等20余门课。有实验室管理人员6人。

4.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同类实验室相比,起步晚投资不足。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实验于2002年建成,我校管理综合实验室2000年建成,电子商务实验室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硬件和软件投资严重不足,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实验中心被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上千万,而我校文科综合实验室建成投资60余万元,整个西科大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百万元。尤其是专业软件投资不足。例如教师在上《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时,在讲到物料需求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由于没有相应的软件做模拟实验,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证券投资分析》时,没有证券分析软件和证券交易模拟系统让学生做实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此外,实验室人员配备不足,教师对部分软件使用不熟练。

三、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实验室功能设计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类型和定位上,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开发应用型是几种主要的类型。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宜定位在教学科研型。立足点放在“面向教学”和“提供科研支援”上,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既面向本科教育,又面向研究生教育,同时为教师科研提供条件和服务。为满足我校经济管理不同专业的需求,来划分相应的专业功能实验室。

1.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进行面向企业和政府信息化方面的MIS模拟和MIS分析设计开发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的管理技术,为企业和政府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并配合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和项目开发。

2.统计预测和决策实验室

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造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案设计、图表再现等功能,满足统计分析、预决策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预决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分析经济问题和解释经济规律的素质和能力。

3.电子商务实验室

进行电子商务、现代营销技术和现代商业企业管理方面的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提供Internet、EDI技术的商务组织、运作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模拟的开放平台上模拟电子商务中的诸多环节,包括B2B和B2C的交易、CA认证、网上结算、物流配送等实际运作过程,并学习掌握和维护网络企业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在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下从事商贸工作的能力。

4.国际贸易与金融实验室

进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如单证制作与报关、对外贸易实务和国际支付与结算的实验教学与科研。进行金融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分析以及网络银行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满足应用金融工具进行技术分析,实施模拟证券(期货)交易和符合国际标准的项目评估分析等方面的实验及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金融风险、了解经营管理的理念、掌握金融投资技能和投资技术分析方法,配合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政策开展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科学研究。

5.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学实验,具体包括帐务处理、报表处理、财务分析、成本核算的实验等,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管理的实际流程和操作。学生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实际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具备今后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上列各专业功能实验室并不分属于学院相应的系或者专业,每个专业在不同的教学实践阶段使用相应的功能实验室,从而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组合中使用这些实验室的功能,以达到完成本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将在电子商务实验室学习Internet和电子交易的知识,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实践掌握本专业的大部分理论和技能,在金融(证券)实验室了解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的原理和系统。由此,该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完成本专业领域涉及的所有教学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四、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的环境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却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满足学科的科研及教学的需要。因此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要求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不同专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合理配置实验室的资源和实验场所。根据我校经济管理设立的会计、金融、经济、外贸、管理等各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色,使实验室具有一专多能、灵活使用的功能。能充分满足一般的管理、经济、财经类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以及各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基础训练。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软件配置包含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二部分。基础平台对各专业实验室完全相同的,主要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中文办公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如PowerBuilder5.0,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而对于专业平台的软件系统,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中所安装的软件千差万别,并无系统性,也缺乏规范。但是可以对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专业软件的基本模块作如下分类:实验室安装的软件基本上可分为实验性、实证性及实践性三个软件模块:实验性软件:将经济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公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用语言、图形等形式再现。例如微观经济学课程,可以在实验室通过采用MathSoft公司推出的Mathcad这一交互式数值系统用计算机再现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变化引起的蛛网膜型的连锁变化。学生只要移动鼠标、改变需求曲线弹性或供给曲线弹性,蛛网模型会立即产生连锁变化,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原理。实证性软件:采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如Excel、TSP、Eviews、SPSS、SAS等进行实证分析。面向社会,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手段。例如SPS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组合于一身,在经济学、管理学、农业、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践性软件:在经济管理领域使用比较广泛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习掌握这些软件,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实践性软件主要有办公类软件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类软件如MIS、MRP、ERP、CRM、SCM、HRM、KM软件等,业务类软件如财务软件、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商业POS/BMIS系统、银行EFT/POS系统、保险业务软件以及进出口贸易软件等。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篇3

课程建设符合财经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符合财经院校课程建设总体原则,即课程建设要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建设目标及任务、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及措施等方面,动态定制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

1、既要突出财经类院校的特色,也要有软件工程本身的专业特色。

2、深入细致地探讨专业发展趋势,明确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时反映到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中。

3、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地方需求,跟踪地方市场需求的变化,确定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项目驱动课程体系,以经济、管理项目的开发为主线,围绕项目开发的所需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知识,结合流行的开发工具和手段,进行课程的设置。

5、“内外“结合教育机制。要以校内教师为主,结合校外相关企业的IT工程师,教师走到企业交流学习,同时聘请校外IT工程师来校做专业讲座、培训等。

二、基于财经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特色定位探讨

软件工程专业的特色,首先不能脱离软件工程本身,而作为财经类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更要体现出自己独到的东西出来。现今的财经院校是以经济、管理为主体,其他专业兼顾的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办学必须与优势学科进行结合、相互渗透、互通资源,才能培养出有自己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以贵州财经学院为例,其办学定位是“建设西部高水平的财经大学”,服务指向是“立足贵州,关注贫困,富民兴黔”,人才培养目标是“儒魂商才”,即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强烈的责任意识、健全的人格心智、高深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能力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软件工程专业也要从经济管理方面入手来探索其专业特色。[1]

1、管理型软件工程专业特色

管理类学科是贵州财经学院的一个学科优势,软件工程与管理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个软件的开发周期离不开管理活动。财经类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全校性的管理类公选课以及论坛、讲座,吸吮到更多的管理类的知识,并且学校有不同类型的管理类实验模型和平台供他们使用,这是其他类院校无法比拟的。

2、经济型软件工程专业特色

经济类学科也是贵州财经学院的一个优势学科,现今各行各业的信息化都离不开经济与管理。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增强竞争优势的目的就是要有更好、更高的经济效益。软件工程专业应该利用本校的经济大环境,让我们的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经济类的知识,有利于他们更多的往如经济评价系统、经济分析系统等经济型系统方向走。大家都知道,隔行如隔山,让那些不懂经济的人从事这方面的系统开发,那所做出来的软件功能性是有了,但适用性就难说了。

3、经济管理结合型的专业特色

财经类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特色还应结合自身的经济、管理优势,把上面两个专业特色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复合型的经济管理结合型的专业特色。

三、总结

软件工程专业在财经类院校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学院不会很重视,师资力量欠缺,实验配套跟不上。在社会上财经类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同样也很尴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总把它与工科院校的软件工程相提并论。要打消这样观念,我们必须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条件,而不是去现有的教学资源。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篇4

北工大软件园位于北京东南部亦庄,地处北京唯一的部级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由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是北京软件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北工大软件园,座座现代标志性建筑立刻映入眼帘,来自IT业的各路精英,在这里勤奋耕耘,开创各自的事业,在今天高科技产业前沿软件产业中施展才华。

北工大软件园自2002年创立至今,北工大软件园在北京市及北京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园区已经与国内多家软件园开展了广泛的专业协作与技术交流。目前北工大软件园已经成为开发区最聚集的IT产业发展基地,十余万平方米的研发楼聚集了60余家企业,其中行业龙头企业4家(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一家),拥有像中企动力、中国数码、红旗中文贰仟、美国应用材料等骨干企业。人园企业从业范围主要包括集成电路产业、软件研发、互联网信息服务产业。

谈到软件园区和软件产业的发展,我们经常会与软件外包大国印度相比,印度在总结班加罗尔的成功经验时,曾强调了三大要素:环境、教育和政府投入。这三大要素与当地的城市特性紧密相关,是发展软件产业最重要的成功要素。那么北工大软件园有什么样的优势可以保证未来园区产业的发展呢?

园区的软件企业“不差钱”

园区位于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高端产业新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将电子信息通信产业、汽车产业、生产业以及装备制造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方向,北工大软件园定位于嵌入式软件和信息服务,比其它软件园更加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准确的定位保证了园区的持续发展能力,保证了园区内的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有先天优势,同时也反向促进了北京经济开发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服务管理从10向2.0迈进

北京北工大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脱离了招商、物业管理这种低级的园区管理模式,园区基于对软件产业及软件产业园发展的研究,结合目前软件产业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根据园区的现状条件,提出以建设数字化双生态软件产业园为发展目标。

产业生态是力求为人区的软件企业提供完善便捷的产业平台环境。公共技术平台包括软件研发支撑平台、产品测试平台、开放实验室、产品体验中心、培训中心等方面,满足软件产业园区的产业的研发、设计、测试等多方面需求。迄今为止,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落户园区,直接服务于企业;北京嵌入式软件测试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也即将落成。

自然生态也可以成为绿色生态,一方面通过园林景观规划,为园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环保、温馨、舒适的生态化办公、生活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北京低碳高端园区对高端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与物业运营等展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前瞻性研究和实验,铸造中国低碳高端产业园的核心标准,以绿色IT为目标,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学院派与产业化的完美融合

学院派经常被人形容为“擅长引经据典,言辞古板晦涩”;虽然有些不敬,但是确实高等学府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是短板。北工大软件园将学院派科研实力雄厚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相结合,根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借助北工大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产学研用一套完整的技术创新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北工大软件园的一大特色。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世界经济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实力,不再是它拥有资产的多少,而是它占有知识的多少。现代经济发展表明,经济发展的灵魂是知识、技术,而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为培养21世纪软件开发和管理人才以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产业,北工大软件园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创办软件人才培训基地,直接为企业软件后备力量的发展服务。优秀人才、知识管理是企业发展之根本。园区从多方面人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服务体系,免费为入园企业提供各类技术及管理人才。为促进企业创业,园区将规划建设大型专业化的企业孵化园,力求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篇5

关键字:盗版;帕累托效率;社会福利

一、软件盗版和我国反盗版软件的现状分析

我国软件的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如今它已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一颗毒瘤。尽管从中央到各地方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越来越猛之势。以下是对软件盗版和我国反盗版软件的现状的一些分析。

1.位于首都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是我国IT业兴起的地方,是高科技的摇篮,我国最大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多媒体等产地的集散地。然而,现在对于我们而言,中关村似乎成为了假货、盗版、“山寨”、诈骗的代名词。一些小公司私下为客户提供的盗版软件已经形成了对正版软件的严重冲击。 由于盗版的冲击,导致正版软件业市场销售的下滑幅度达50%,退货率达30%—50%,盗版软件的市场占有率据最新估计达到95%,甚至还要高。

2.其实深受盗版软件危害的国家不在少数。美国商业软件联盟一项软件盗版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全球使用的计算机软件中有36%为盗版,由此造成了290亿美元的损失。而中国与越南的盗版高达93%,其中软件行业受盗版的危害最大。

3.为了整顿软件盗版市场,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近年来,盗版现象也有好转的形势。北京参考网《2007中国软件盗版率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软件盗版率在逐渐下降,2007年盗版率由06年的24%下降至20%,收费计算机软件套数盗版率由63%下降至56%。其中,单位用户收费计算机软件套数盗版率由39%下降至35%,而个人用户也由78%下降至69%[1]。

4.除了对经济的危害,盗版软件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严重侵害。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政府目前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对于世界贸易组织应当履行的承诺。在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上,我国政府的态度一向是坚定的。就目前国内专利法的实施来看,在15年的时间内,我国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共查处了约1.2万件专利侵权或专利纠纷案件,结案率达到88%。尽管执法力度已经很强硬,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盗版问题。

以上数据告诉我们,我国的盗版现象十分严重,虽然近年来的软件盗版率在政府的大力管制下,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仍然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这不但关乎软件行业的切身利益,对外贸易的信誉问题,更是削弱民族创新意识,是对民族尊严的重大打击。

二、软件盗版的危害

(一)盗版并不是“帕雷托改善”,而会使社会福利受损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帕累托更明确地指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能在不损害任何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的条件下,至少能提高另外一些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这就存在着使人们的福利改善的可能。这种改善后就叫“帕累托改善” [2]。

在生产销售盗版产品的过程中,的确使一部分社会成员——盗版厂商和消费者的福利得到了改善。盗版软件品的存在,原来不能购买或没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盗版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原来使用正版品的消费者改为使用盗版品,因盗版品的低价格而给买主带来更大的消费者剩余;即使是坚决使用正版的消费者,也能够在盗版品的冲击下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正版品,并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是,这种改善并不是“帕累托改善”,因为它损害了正版软件产品生产者的福利。一个软件开发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研究其最新软件。而盗版厂商不用花费巨额资金和聘请高科技人才,仅仅花费数分钟便可以获得相应的软件拷贝,并以较低价格投放市场,这对软件开发者而言无疑是巨大冲击。正如,一个小偷偷了你的钱,小偷的经济状况显然好转了,但是你却遭受了经济损失,这怎么能说是社会福利得到改善了呢?盗版对经济的“贡献”是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基础上产生的。其结果,并不是提高了社会福利,而是加重了社会分配的不合理。

盗版产品的这种“非帕累托改善”的性质决定了这样的恶性结果:如果软件盗版行为继续肆虐的话,正版厂商的利益则不能得到保障,其生产的积极性则不能得到保证,直接打击生产者的创新和创作的积极性。

(二)盗版产生负的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之分。正外部性是指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则是是指经济行为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此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不用承担成本[3]。盗版软件会产生负的经济外部性。一方面它损害软件开发公司的合法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严重削弱我国软件产业长期发展的潜力[4]。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盗版软件的质量问题,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现在盗版活动采用的各种设备越来越精良,其从正版制作出盗版产品的时间差也越来越短,这使得消费者想单纯从产品的质量上来判断盗版与正版已经很困难了。但是不可否认,盗版仍然存在一些质量缺陷,它给用户计算机所带来的风险率远比正版要高很多。例如,电脑黑屏严重,盗版软件导致重要数据的丢失甚至会带来病毒等等,这会给使用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且一旦出现问题,根本不能从软件公司得到技术支持。此外,作为三无产品的盗版软件,并没有常规产品的售后服务作为后续产品服务支持,消费者不仅要承担安全风险,还要承担日后产品升级成本。

(三)软件盗版给税收收入和就业带来不可弥补的亏损

税收,是我国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税收通过引导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合理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保证就业,则是我国政府的职责,是民生之本。据统计,在 “十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总产值从796亿元升至3900亿元,的平均增速超过40%,规模增加了4倍多,2006年年底达到4800亿元。作为我国第三大支柱产业的软件行业,对于税收的贡献更是大幅度提高。

但是根据美国《世界知识产权报告》估计,中国综合盗版率每增加10个百分点,软件销售额将减少39.7亿元人民币,相应的经济活动总量也将下降67.76亿元人民币之多,会造成近13170个人丧失就业机会。相反,如果盗版率减少10%,将会带动正版软件厂的发展,直接或间接为社会提供13170个就业岗位,同时为政府增加7770万美元的税收[5]。

由此可见:盗版软件已经对我国新兴的软件产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的阻碍了软件市场的发育,使得软件企业的经济效益锐减。盗版的存在残酷地剥夺了软件行业本来能为国家提供的更多就业机会以及缴纳的更多税收。

三、改进的措施与意见

软件行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载体,尽管各种原因促使盗版肆虐,我们必须找准措施,以积极态度应对,还软件业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但是,盗版给公众所带来价格上优惠等一系列好处,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并且,盗版四处横行,反盗版行动的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因此,打击盗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政府、厂商、消费者共同努力。

(一)制定合理的软件价格标准

消费者选择盗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正版产品的价格昂贵,而盗版与之相比在性能、质量上并无显著差异,价格却低很多。因此,很多消费者便将目光定为于那些“物”虽不够完美,但“价”却十分优廉的盗版软件上。基于此,一方面,政府可以给生产正版软件的厂商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以此来降低他们研发成本,使生产商自主降价。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那些购买正版软件的消费者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偿[6]。

(二)加大在反盗版问题上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立法部门应当加快订立适应于我国当前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关保护版权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但在维护合理的知识产权基础上,还应抵制高额垄断造成的高定价现象。执法部门应当树立严格执法意识。对于那些质量不合格,存在网络安全隐患的软件应当坚决予以销毁。而对于一些质量良好,但属于侵权产品的软件可以交与正版厂商自行处理。这样,在避免市场资源浪费的前提下,又保证了正版厂商的合法权益。

(三)利用市场机制一直高垄断

如果说垄断产生盗版,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讲,反盗版就是要反垄断势力。软件行业高度垄断不但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对于软件厂商本身而言也会因为高垄断提升产品价格,而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从这点来说,软件生产商也应调整销售策略,降低研发、生产、销售成本,通过“低成本战略”来获取利润。改变以往单纯利用垄断地位来“剥削”消费者。

(四)积极推进反盗版教育

信息不对成是消费者误选盗版产品的原因之一。政府的职能部门和正版厂商应积极向市场上提供更多有关盗版产品造成危害的知识,并且使消费者以最低的成本和最便捷的方式获取这些信息[7]。在社会群众中开展反盗版的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于使用正版的意识,培养其正确的消费观。

总的来说,盗版给软件产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是对民族创新精神、知识产权的严重侵害,尽管其存在有着雄厚的市场基础,我们也绝不畏惧。面对无孔不入的盗版活动,通过不断地调查、研制、制定与盗版做斗争的法律、法规,不断地向广大用户进行道德、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引导,软件商则应提供更好的服务,形成一个健全产销机制,形成官、民、商与盗版软件作斗争的合力,相信不久,我们定能还软件市场一个“纯真无邪”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北京参考网. 2007中国软件盗版率调查报告[R].2007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3] [美] 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七版) [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 田樱. 盗版软件的经济学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10期

[5] [美]世界知识产权报告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port.[R]. 1999年第2期

[6] 谭瑛. 软件盗版成因与治理机制分析[J]. 软件导刊,2009年1月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研发应用;发展趋势

一、软件工程概述

在1968年德国举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软件工程大会上,首次提出“软件工程”这一名称。计算机包括软件、硬件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软件是灵魂,硬件是软件运行支持的重要载体。软件分为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其中系统软件能实现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统一控制,其主要包括驱动程序、操作系统等,而应用软件则主要用于提供休闲娱乐、购物、办公等功能,常见的有office办公软件、腾讯QQ等。软件工程包括工具、方法和过程三个主要要素,软件工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它是高科技的产品,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互互联网的进步间接地促进了软件工程的发展,每一次进步都凝结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软件工程的目的是开发出可用的、具有较高经济性的软件产品,以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二、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服务,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软件,并将软件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是实现了其真正的价值。例如,应用两款不同的软件,其中一种为Web+Xml+ActiveX,另一种为VB6.0+Acess。前者需要安装有关组间,后者则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运行。当计算机安装好这两种软件之后,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第一种软件运行时总是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对用户的使用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使用的人不多。而第二种系统则运行十分流畅,且无需对浏览器作出任何方面的修改,所以大部分的用户都会倾向于选择这一款软件。但随着用户人数的不断增多,导致系统运行速度相对减慢,此时相关开发人员就应当对这款软件作出一定的更改。因此,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依据人们的具体生活需求对开发设计的软件进行优化与完善。

三、软件工程包含的内容

软件工程,英名:Software engineering。它涉及到设计语言、数据库、开发过程、系统运行平台、涉及模式以及运行、维护、人员管理等多方面。以工程化原则解决软件问题,具有复杂程度高、规模化集成的特点,简单的来说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工程管理是对计算机软件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运行维护的过程以及各方面控制上的管理。它以实现客户要求为目标,以实现计算机产品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在软件工程进行开发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达到自身发展的需要,期间还得考虑用什么样的程序设计语言,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运行、客户的需求具体分析等因素,以此确保软件工程的有效维护和管理,以不断的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新需求。

四、软件工程技术的现状

软件工程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而形成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该学科起步于20世纪六十年代,渡过了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和技术应用研究阶段,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变迁,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其研究重点主要囊括软件构件技术、信息自动化技术和安全稳定技术。首先、软件构件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搭设构件,通过对问题的定义,促使问题空间同求解空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从而摆脱了开发人员一味写程序代码的时代;其次、信息自动化技术将人工智能和软件开发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将智能化模块组装至软件之中,通过特定编码来实现自动化的操作与命令,这对推进工业自动化进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软件的安全稳定性能是软件质量的重要性能之一,纯粹运用数理计算是难以保障精确度,因此软件工程要对软件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预测管理,从而确保软件性能稳定可靠。

五、软件工程技术的前景展望

(一)网络化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各个领域都已经离不开网络的介入,通过网络可以改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也离不开网络,在新时期内,计算机软件越来越依赖网络,安装下载过程也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可以说,网络化是软件与网络发展的双赢模式。网络是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平台,也是很多软件使用的前提保证。因此,计算机软件将越来越向网络化发展。

(二)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当前软件工程技术涵括了各种各样的模块技术,研发团队都将精力放在技术的重复研究上面。因此,今后的软件工程技术更多地要朝着模块化方面发展。模块化设计思想是为了解决传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缺少灵活性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在软件开发时以科学的方法把已知的软件构件和相似的软件构件分别归类,并通过的一定技术手段使之模块化。软件工程技术模块化是利用抽象、层次化等科学方法对软件进行重组整合,将软件拆分成为许多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安排特定的团队进行研究开发,从而提高软件的重构水平,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应付种类繁多且灵活性高的业务。

(三)开放性的发展空间。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开放性计算是软件开发行业的一种新趋势。软件工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加上全球化协作的不断加深,这种趋势必然成为未来软件工程的重点发展方向。当前软件开发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大多数软件产品不能互联使用,缺乏兼容性。以后软件工程技术需要朝着开放化方向发展,实现技术经验的融合交流,从而推动软件工程技术迈向新的台阶。软件工程技术的开发性主要是建立统一的标准化平台,使得不同软件之间能够相互兼容,不同的软件开发工具之间能够集成使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完善软件工程技术。

(四)全球化的趋势。互联网技术原本是无国界的,然而由于一些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各国对软件的开发都还处于独立状态之中。因此,软件工程技术必将朝着全球化交互协助的方向发展。某一个软件的开发可能在美国设计概念,在英国设计开发,在中国进行模块组装,在印度进行测试维护,这样就实现了软件技术全球化理念的实现。

(五)智能化发展。智能化已成为衡量硬件实力的核心水平之一,对于软件来说,智能化的应用程度显得格外关键。智能化的设计也将使计算机软件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可使其像人类一样拥有思维与运行的方法。今后计算机软件将进一步向智能化发展,将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趋势与方向。计算机软件的产生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目的的。因此,计算机软件的服务化发展也是整体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淑娟.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软件导刊2014(02)

[2]王章宁.浅析软件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软件2013(10)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篇7

《经济分析与SAS》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1],我校是那时国内少数几个引入SAS软件从事《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辅助教学的高校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分析与SAS》课程的开设范围和层次由最初的统计学专业扩展到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由本科教学扩展到研究生教学。为了开设这门课程,我们投入了许多,不仅购买了正版的SAS软件,而且还进行了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师资培训。这些成本构成了开设SAS类课程的高校进入壁垒。时至今日,SAS类课程的高校普及率还很低。作为为数不多的开设该类课程的国内高校,我校《经济分析与SAS》的教学状况如何?当前面临着哪些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将首先系统梳理该课程开设的沿革历史,然后在其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课程教学发展沿革

我校《经济分析与SAS》课程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阶段[2]:

(一)学习阶段

SAS软件是一个集成化的大型统计分析软件。该软件由于其功能强大,界面友好,自推出以来已受到众多用户的广泛好评和青睐。但该软件购置成本高,又没有汉化,所以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后。1998年,我们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主办的首届SAS软件培训班,初步接触了SAS软件,并购置了由SAS公司推出的中国高校计划优惠版SAS软件,功能模块虽然不多,但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初步尝试在《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中增加SAS辅助教学

作为统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像《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估计》等课程,在没有SAS软件之前,我们只是在《回归分析》中借助当时还比较适用的TSP软件进行一些简单的模拟。1999年开始,我们借助SAS软件在相关课程中逐步增加了辅助教学课时,尝试着运用SAS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应该说这一尝试在当时国内高校还是不多的。经过尝试我们发现,以往较繁琐、难以理解的理论推导通过与SAS软件和实际问题的结合变得非常实用,而且结果也非常直观,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也使教师能通过更直观的形成讲授有关统计理论,使教师在理论讲授时能更加得心应手。

(三)尝试开设《经济分析应用软件SAS》

随着SAS软件在相关课程中的辅助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也由于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探索,2001年,我们在统计学专业中率先开设了《经济分析应用软件SAS》课程,目的是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SAS的能力。由于最初开设该课程只有32学时,所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SAS软件,以便为其他课程的辅助教学打下良好的应用基础。应该说这一思路是好的,但由于主要介绍SAS软件,应用不多,使得学生学习目的难以把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开设《经济分析与SAS》课程

从《经济分析应用软件SAS》转变到开设《经济分析与SAS》课程,虽然字面上区别不大,但侧重点却有了较大的改变。《经济分析应用软件SAS》侧重于软件介绍,而《经济分析与SAS》课程则侧重于经济分析,SAS软件只是手段,也就是说,该课程更强调应用SAS软件手段和统计学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另外教学时数也有了较大调整,从32学时调整到56学时,以保证在应用SAS软件之前要能基本掌握SA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经过几年的运行和实践,我们感觉到该课程不仅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这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专业范围从统计学专业扩大到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

随着对《经济分析与SAS》课程认识的加深,以及《经济分析与SAS》在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校经济学、金融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也开始开设该门课程。在授课中,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实际需要,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要求相对较低,课时也相对较少(48学时);对统计学没有降低要求,课时仍然为56学时。另外,统计学专业在《多元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等相关课程中还有相应课时保证该专业学生能够更多地掌握SAS软件及其应用。

(六)学历层次从本科教学扩大到研究生教学

2001年,本课程率先在我校统计学专业中开设。鉴于该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性,2004年经济学、金融学专业也相继开设了该门课程。继2003年在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开设《多元统计分析与SAS》课程之后,该课程逐渐向其他相关研究生专业推广。目前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研究生都开设了该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分析与SAS》由最初的SAS学习到后来的研究生课堂教学,发展日臻完善,但其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SAS软件本身面临的挑战。SAS功能强大而且可以实现自由编程,备受高级用户的青睐,但同时它带来的问题是一般用户难以掌握。在平时我们安排学生上机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SAS程序不太容易写,很容易出错,哪怕在程序中出现一个小小的错误,找到并改正这个错误比较困难。SAS数据管理也是非常强大的,例如可以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管理,但学习掌握它却需要很长时间。SAS软件能够从事回归分析、生存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聚类分析等各种统计分析,但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序和多元logistic回归以及稳健方法等内容难以实现和掌握。在所有的统计软件中,SAS有最强大的绘图工具,SAS/Graph模块专为绘图设计,但图形制作主要使用程序语言,不易掌握,并且绘出的图形没有其他软件如STATA绘出的美观。

二是SAS软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问题。这一问题可能更为重要,限制了一些使用SAS软件从事经济分析的专业范围。在我校,虽然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均开设了《经济分析与SAS》这门课,但由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专业特点原因,SAS的实际运用效果并不理想。经济学专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而金融学专业研究则集中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这使得计量回归分析成为了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最为常用的分析方法,而这仅为SAS软件中的STAT和ETS模块,其从事计量回归分析的专业化程度远没有Stata、Eviews等计量软件表现卓越。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浏览一下AER、JPE等国际顶尖期刊,无论是在经济学、管理学还是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Stata软件使用率极高。Stata软件是国际主流计量软件,在计量分析领域的专业化程度远高于SAS软件。因此,对于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经济分析与SAS》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SAS软件具有比较优势的数据整理、数据挖掘和高级统计分析等方面。然而,目前的教学大纲内容仅是基本的数据处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离理想的课程内容设置还存在差距。

(二)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经济分析与SAS》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三点改革思路:

一是强化学生SAS基本编程能力的训练。SAS学习的最初困难在于其编程,但SAS处理数据的高度灵活性也在于其编程。因此,学好SAS必须先要掌握SAS的基本编程。我们一开始学习SAS编程时感到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垂头丧气,只要坚持学习下去,能够熟练掌握SAS基本编程,接下来它将为我们随心所欲处理统计数据带来便捷。

二是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理论水平。除了统计学专业以外,我校开设《经济分析与SAS》这门课的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学生对于一些比较实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掌握得很少。在各自的教学培养计划中,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仅开设了《统计学原理》这门课,而这门课仅仅涉及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描述性统计,对于高级统计学理论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对应分析以及层次分析法等并没有涉及。

三是突出SAS软件在不同专业领域运用时的针对性。对于非统计学专业,SAS教学应该强调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力。统计数据整理涉及SAS编程,统计数据分析涉及多元统计理论的SAS运用。这就要求我们针对经济学、金融学等非统计学专业,我们应该注重SAS/BASE和SAS/STAT模块的教学。其中,SAS/BASE是SAS系统的核心,承担着数据和用户环境的管理以及用户语言的处理,调用其他SAS模块。除了本身所具有数据管理、程序设计及描述统计功能以外,SAS/BASE还是SAS系统的中央调度室。另外,SAS/STAT是最为常用的统计分析模块,覆盖了所有实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提供了多个过程可进行各种不同模型或不同特点数据的回归分析,如正交回归、响应面回归、logistic回归、非线性回归等,且具有多种模型选择方法。可处理数值型、有序和属性数据,并能提供各种有用的统计量和诊断信息。尤其是在多元统计分析方面,SAS/STAT为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提供了许多专用过程。

三、总结

软件开发经济可行性篇8

关键词:软件业;外包服务;信息产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16.672

印度建国后前30年,服务业增长比较温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服务业增长提速,并于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加速。尤其是印度信息产业中的通信业以及备受关注的商业服务业(即“软件外包服务”)异军突起,增长速度迅猛,年均增长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20%,①为印度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办公室”。从这点可说明,印度的软件外包服务业强于中国。下面就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及原因,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印度被誉为“世界办公室”

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经济政策调整和20世纪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超常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中的商业服务业增长速度迅猛,使印度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软件制造业”大国,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办公室”。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服务业增长开始恢复,并于90年代加速,年均达到7.27%。21世纪初,印度服务业出现了更高的增长态势。2004-2005财年至2008-2009财年分别增长9.1%、10.6%、11.2%、10.9%和9.7%,年均增长10.3%。其中,2008-2009财年,印度服务业产值(含建筑业)达215544.8亿卢比,占GDP的比重由2004-2005年的60.2%逐步增加到64.5%。五年中,建筑业分别增长16.1%、16.2%、11.8%、10.1%和7.2%,年均增长12.3%。期间,通讯业发展格外迅速,取得了年均增长26%的高速发展。②

(二)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经济政策调整和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以后,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电子通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饮料业、服装纺织业、石油化学工业、电力产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很快进入全球化经营。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较高,印度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目前能够与欧美最好的公司展开国际竞争的公司。这些公司中许多是属于最尖端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业,如软件业巨头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和维普罗公司(Wipro),制药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兰巴克西公司和雷迪博士实验室(DrReddysLabs)等等。

(三)软件产业增长一枝独秀

印度的信息产业一度蓬勃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软件行业。印度国家软件公司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印度的软件产业一直稳定地保持着每年50%以上的惊人增长速度,在1998-1999年的财政年度中,印度软件业的总产值约为46亿美元,占同期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1.1%,其中软件出口额达到26.5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值的6.1%。在2001-2006年间,印度包括软件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为42.4%,2006年度印度信息产业产值达5540亿卢比(约合122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了49.4%,远远高于印度一位数的GDP增长率。2007年度印度信息产业产值达195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59.9%。③印度的软件从业人员现在已达28万。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在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印度占据其软件销售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四)软件外包服务誉满全球

截止2006年底,印度软件产业产值为245亿美元,占据了其国内整个IT产业总产值76.5%的份额,软件出口占据了整个印度出口总额的20.4%。④印度的软件公司基本都是通过电信网络同欧美的客户取得联系,而这个网络本身的软件就是印度人设计开发的。印度的软件具有质量可靠、价格低廉、时效性强、售后服务好等基本特点,因此赢得了国际市场的普遍欢迎,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地依靠从印度进口的软件。目前,美国航空公司、瑞士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和伦敦地铁的运行软件都是印度人设计的,质量堪称一流,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

二、 印度软件外包服务业强于中国原因探析

尽管中国服务业在总量和增速数据上均优于印度,但服务业比重仍低于印度10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形成更主要的原因来自中国工业持续高速的增长,而不是中国服务业自身发展缓慢。见表一⑤

相比之下,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市场总量不及中国,硬件发展相对缓慢,但比较侧重发展“软件产业”,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增加值令全球瞩目。其发生原因在哪里呢?下面做些探讨。

(一)印度自拉吉夫・甘地政府时期就重视发展软件产业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就看到了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和强国富民的积极作用,在各种场合大声呼吁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大力推进计算机教育,以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由于他本人曾当过飞机驾驶员,热衷于高科技领域里的新事物,因此在政府上下形成了重视信息产业的良好氛围,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有力的推动。拉吉夫・甘地的经济改革使印度的经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特别为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印度被世界誉为“软件王国”的称号,拉吉夫・甘地功不可没。

后继上台的历届印度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软件产业。譬如,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上台后,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格外垂青,他甚至表示,“要集中所有的资源,努力使印度成为信息技术大国”。为了使信息产业获得更大的推动力,印度政府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并出台了“信息技术法案”和“信息行动计划”。在政府预算中,信息产业的拨款得到了有力的保证。税收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倾斜,在软件技术园区实行零税收政策,产品100%出口的软件公司可免缴所得税,软件开发所需的进口软硬件可享受零关税。国家银行的贷款政策也相当优惠,凡设立软件公司或此类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均可较容易地获得低利率货款。

(二) 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启示

印度的软件产业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比较优势的根源在于以下八个方面:

1.政府重视 政策优惠

印度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软件出口大国,最关键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印度政府用一套涵盖税收、资金、人才培养与引进、知识产权保护、软件出口、软件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产业政策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独立以来,印度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颁布了相应的科学技术政策。1958年,印度国会通过了“科学政策决议案”。1981年,政府对在“自由贸易区”(堪达拉自由贸易区、桑塔克鲁茨电子出口加工区以及政府确定的其他地区)生产电子出口产品的企业取得的利润和利得,实行连续5年免税。1984年拉・甘地出任政府总理,政府主动制定和推动了一系列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提出了“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制定了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依靠信息产业和软件业的振兴带动印度经济发展的策略。1986年印度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软件技术园计划》、《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扶持政策。20世纪90年代初,拉奥政府开始大力推动自由化经济政策,首先在软件业开始了经济体制的转型,颁布了《软件技术园(SPT)计划》,对IT产业的发展推出了许多新的扶持政策,比如免除进入高科技园区的公司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允许外商控股100%,免征全部产品用于出口的软件商的所得税等等。2000年印度再次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息技术法2000》,新上台的国大党辛格政府延续前政府发展信息产业的扶持政策,并且加大力度。印度政府十分重视软件产品及服务的质量,信息产业部直接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评、考核,为软件产品的高质量、高顾客满意度提供了保证。印度地方政府也重视软件业的发展,采取了大量的优惠和倾斜政策。当全印度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在班加罗尔创立之初,当地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但是邦政府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行融资增建发电厂,扩建电信设施,并且提供世界一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筑巢引凤;对进出口软件免除双重关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全部产品用于进口的软件商可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的义务只是缴纳园区管理费,激励了软件业的快速成长。

2.抓住机遇 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拉吉夫・甘地政府首先促进电脑软件技术发展。当时在计算机行业,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所谓“千年问题”,或者叫做“千年差错”,“千年虫”。计算机行业的业内人士则把“计算机2000年”问题称之为“Y2k”问题。众所周知,在计算机刚刚发明的时候,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加快运算速度,人们习惯上用两位数来表示年份。例如,我们通常把1998年称作98年,这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在世纪转换的时候,计算机的程序运算就会出现严重问题,即当进入2001年1月1日的时候,计算机就会显示为1900年。也就是说,计算机将把现在当成历史,而把历史当做了未来。那样,很可能出现混乱不堪的经济纠纷和不可思议的社会问题。虽然,计算机的这个“千年难题”并非不能解决,但是要想克服它所带来的困难,决不是轻而易举的。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接通使得这个问题涉及的方面更为广泛,极大地增加了解决的难度。据美国的专家估计,全球解决千年难题的总费用将达5000亿美元,还有一种说法是全球将为此付出6000亿美元的代价。⑥就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印度的计算机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大赚其钱的好机会,因为他们已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印度,仅塔塔咨询服务公司一家就投资10亿卢比,安排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地进行千年难题的解析工作。他们接到国外要求帮助解决千年难题的订单以后,便利用自己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客户排解他们遭遇的千年难题。用这些专业人员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努力捉住隐藏在计算机程序里蠢蠢欲动的“千年虫”,防止它们给未来带来的严重祸害,保证客户的计算机系统安全跨进21世纪。据塔塔咨询服务公司的执行副董事长马哈林格姆说,该公司参与了85种解决千年难题的不同任务,主要工作是采用等值扩充的办法给“Y2K”转换处理程序,而客户则遍及美国、欧洲、中东和澳大利亚。其他的一些软件公司也开发了许多处理千年难题的软件,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数额可观的订单。

3.教育优先 人才聚集

印度的初等教育水平不高,但却特别重视高等教育,即所谓“精英教育”,它为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2002年,印度有5所享誉国际的理工学院,它们每年都向国内的信息产业输送大量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印度信息技术学院开始大量招生,各邦的工程学院急速扩大,数量剧增。2002年,印度每年大约培养出8万名信息技术人员,在世界上堪称首位。在“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更是群贤毕至,网罗一个中等规模软件公司所需的人才只需两三个月即可,而在美国至少需要半年以上。另外,印度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还得益于大量在美国硅谷工作的印裔美国人。他们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以后,积累了大量财富和经验,其中一些已开始回国投资。21世纪初,印度进行电脑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约为320万人,其中出类拔萃的高级人才有5万多人,全国共有1000多家软件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中,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软件开发中心。丰富的软件科技人才库是印度软件业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印度政府为了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回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一般软件工程师的薪水是国民平均收入的10倍以上,在知名公司里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的薪水是国民平均收入的30~40倍,一些大公司还提供别墅住房、医疗补贴、教育补贴、无息贷款、优先认股权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吸引了大量人才。

4.市场导向 自由民营

印度政府大力采取刺激软件业发展措施,大幅度推进市场自由化和民营化。20世纪90年代初,拉奥政府开始大力推动自由化经济政策,率先在软件业开始了经济体制的转型,主要内容包括:允许外国资本建立控股权在50%~100%的独资软件企业,享有与印度企业同等的待遇;将与软件业有关的设备和软件进口关税逐渐降为零,废除进口许可证制度;以出口为导向的软件企业可以自由使用外汇,自由转移资本;减少软件企业的流通税和服务税直至为零,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制度和体系;允许外资和私营企业部分投资电信业,取消印度电信部的垄断,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电信服务业的进步。1996年以后,联合政府的改革是对拉奥政府自由化经济改革的延续,基本经济政策没有很大变化,只是在速度和强度上对拉奥政府的改革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全球化倾向更突出了。譬如,全球化倾向的经济改革大大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投资环境改善之后,许多外国跨国公司第一次将眼光瞄准印度。不仅当年撤离印度的可口可乐公司、IBM公司重回印度,全球500强企业中的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索尼、本田、LG国际、AT&T、壳牌、杜邦等跨国公司也开始纷纷落户印度。90年代以来,印度批准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不断上升,外国直接投资实际流入数成倍增长。为了使印度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印度政府还在一些部门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资股份的政策。

5.完善法制 保护产权

印度政府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努力保护软件产权。印度是世界上版权法最为严厉的国家之一。印度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打击盗版的需要,于1994年对其1957年的版权法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于1995年5月生效。该法明确规定版权所有者的权利、对软件出租者的态度、用户备份软件的权利和对侵犯版权的惩处和罚款,使印度成为国际上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最严厉的国家之一。该法第一次清楚地阐明了版权人和用户的权利,禁止未经许可出售、出租或供给他人出售、或出租任何计算机程序的拷贝。修正后的版权法对软件版权违法者将处以严厉的惩罚和罚款,他们将同时面临民事和刑事指控,包括最高可达20万卢比的惩罚,或7天到3年的监禁,或二者并罚。目前,印度软件用户的版权意识不断增强,软件盗版率下降。2001年印度盗版软件使用率为59%,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90%以上的盗版率,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而在1996年为80%。这说明印度的软件市场已经开始走向正常发展,这刺激了软件企业的积极性,也扭转了发达国家对印度软件产业的不良形象,促进了软件的出口。

6.财政支持 外资涌入

印度政府切实给予财政支持是印度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拉吉夫・甘地在位时,注意增加对计算机等科技领域加大投入,大力推动科技能力的发展。1997年,印度总理高达视察了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他说,“我保证,凡是从未来发展来看是必须做的事情,中央政府将给予大力支持。我完全清楚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但我仍负责任地做出承诺,甚至我可能不得不牺牲其他一些领域的利益”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科技和软件业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另外,跨国公司也看好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前景,向印度软件业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了印度软件业的超速增长。世界各经济巨头十分青睐印度,IBM公司注资1亿美元研究“深蓝”超级电脑开发;麻省理工学院拟花10亿美元在班加罗尔建立亚洲媒体实验室;英特尔公司将其在印度的投资由1000万美元增加到1亿美元,计划在3年内将设在班加罗尔的开发中心由50人增加到500人。跨国投资为印度软件产业创造了良好的资金环境,使其获得了优先起飞的机会。

7.天然禀赋 语言优势

印度曾是一个受英国殖民统治近200年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是印度教育的通用工具。儿童从小受到英语的熏陶,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到大学毕业时其英语能力与英美国家相差无几。换句话说,其英语思维的能力与英美国家的人们几无二致。由于印度学生的数学水平普遍较高,有些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甚至更高。因此,印度软件人才可以操持英语与任何英语国家的人们实行“无障碍沟通”。而这种无障碍沟通是获得软件出口订单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正如印度班加罗尔计算机协会主席斯里尼瓦桑博士所说,“我们与客户更容易沟通,因为美国和欧洲的整体解决方案都是以英文为基础的,印度人能够完全的理解这些要求。”

8.行业协会 大力推进

举措有:为印度和欧洲在软件开发方面寻找合作伙伴;帮助欧洲公司在印度销售软件;帮助欧洲公司在印度寻找软件开发商;鼓励印度和欧洲公司合作开发软件产品,并帮助其在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和本国寻找市场;为国外公司和印度公司的其他合作需求牵线搭桥。软件协会发挥了软件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印度与国外一批软件企业的战略联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2006年9月8日上午,印度科技部长卡皮尔・赛巴尔部长在北京接受了中外媒体的联合采访,他谈到“印度软件业发展何以如此神速”的原因时认为,有这么几个因素:(1)印度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因此培养出了大批高质量人才;(2)由于“英国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的殖民统治”这一历史原因,印度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都可以说很流利的英语;(3)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特点是并不需要特别大的投资,它所需的只是人才、计算机或者信息高速公路,在资本投入上并没有太高要求;(4)政府给予信息产业相对较大的发展自由度,而不是进行过多干预,而且政府还给予“零税收”这样的优惠政策。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促使印度的软件业发展咄咄逼人,而且这一趋势毫无疑问还将持续下去。凭借着“开发成本低、质量高、可靠性强和交货快”等特点,印度软件公司吸引到许多世界知名大公司的投资,比如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就有200多家请印度企业开发软件;再比如微软遍布全世界的两万名职工中,约10%在印度。⑧

(三)中印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

中印两国在信息产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都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要引起注意并改进。主要在于:

1.技术创新不足

中国的信息产品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多数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实现。譬如,有80%以上的集成电路需要进口,关键软件依赖国外;计算机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电视机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技术引进是中国信息产业实现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由此造成原创性的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明显缺乏。印度的信息产业也是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由于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和过于提倡软件外包业务,不能够掌握核心技术,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品牌,而且使印度失去了软件控制权和软件产品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有资料显示,印度的软件大多都是非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整个软件业是在别人后面跑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加工厂。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影响了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不足是包括中印两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2. 依赖海外市场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规模比较全面,软硬件产值都有较快增长,但整体而言,硬件发展更突出,软件发展基本靠国内市场消化,依赖海外市场的程度不大。印度信息产业过分依赖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足,印度软件产业总收入的80%都来自出口,而且大部分都销往美国。⑨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某个行业的主要输出对象仅限于另一国的话,往往产生较大的行业风险,因为这样一旦国家之间发生纠纷,马上会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发展,使本国蒙受巨大损失。如果美国经济出现低迷,印度本国的软件业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例如,2008年下半年自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就对印度的软件出口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使印度软件业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埋藏着隐患。应注意改变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采取适当分散风险的措施。

3.软硬件的匹配

2006年全球软件、电子信息产业、GDP之间的比例为2:4:100,而中国为0.83:4.2:100,软件产业占GDP和信息产业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呈现的是一种“重硬轻软”的态势。中国的软件出口额相比印度差距很大。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为796亿,而出口仅为7.25亿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重,中国软件业的销售几乎全部在国内市场。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总额中的比重为1.6%。2001年到2002年,印度软件出口额为62亿美元,而中国软件出口尚未突破10亿美元。整个上海的软件出口业赶不上印度的一个软件公司。2002年初,张江软件园的目标是实现软件出口达到1.02亿美元的历史性突破,而同时印度仅仅一个INFOSYS公司的软件出口就已经达到5亿美元。印度2006年整个IT产值为122亿美元,其中硬件收入为29亿美元,PC总营业额为14.8亿美元,微机拥有量只有430万台,比重不足0.5%,为中国的1/3;电话人均拥有率为中国的1/4,每千人只有8条电话线;目前全国手机用户为9000万户,PC的总营业额仅15亿美元,而中国的数字分别是2.4亿人和100亿美元。这些都说明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中,“硬件弱”已成为制约印度IT业发展的软肋。

(四)中印信息产业未来的挑战与思考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瞩目。中国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印度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但经济创造力竞争力、微观竞争力、信息技术竞争力方面不及印度。

对比之下,印度的信息产业存在很多弱点:信息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成套软件”少,低附加值的定制编程多,产品结构不合理,国内市场发育不足,软件人才流失严重等。而中国的软件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国产软件市场占有率低,资金不足,软件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力,软件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等。为此,中印信息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抓好核心技术创新,开发自有产品

中印软件业应该走欧洲软件业发展的道路,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发展自主和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在信息核心技术方面,中印都应掌握以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为重点的核心技术,从应用开发平台着手,解决好公用应用平台和专用应用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和应用系统,以应用促发展;以自主安全的操作系统和安全软件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自主的基础软件和工具软件。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要加强软件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法律规定,建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法律程序,来维护软件产业利益。虽然有多种原因,但立法支持力度不够、⑩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是中国软件外包服务业落后印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建设知识产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市场环境,国家的鼓励政策才能真正落实,才能更好地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促进软件公司的良性发展。

3.中国要克服“重硬轻软”偏象

中国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在2006年4月22日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上坦言,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现象,使软件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链条发生“断裂”,影响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他认为“重硬轻软”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国内的销售方往往实行硬件、软件捆绑式销售,使消费者误认为“软件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国外大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以“送软件”的形式出现,也导致“重硬轻软”现象产生。娄勤俭说,中国和美国、欧洲等国情况不同,在中国,进入企业、家庭的电脑大多数被用于打字、上网、游戏等,作用真正发挥出来的还很少。“由于计算机产生的增值与效益并不明显,大多数消费者看不到购买正版软件的收益,”娄勤俭说。对进入中国的国外大型软件公司来说,开发更适宜的软件和加快计算机生产、销售环节预装正版软件的步伐是它们稳定自己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主要对策。微软公司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蒙蒂在会上说:“我们公司在中国、泰国、印度等国家开发了供初学者操作的视窗系统,为没有经验、初次使用者提供帮助,这样可以解决软件使用不完全的问题。”“在中国,预装正版软件的措施刚刚开始,所占比例还比较小。但是我们会鼓励销售商做这样的事,”克雷格・蒙蒂说。 与此同时,保护软件知识产权,使开发软件的人“有钱赚”,克服“重硬轻软”的现象其实也是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娄勤俭介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已经逐步加强,措施也更有力。中国在服务器端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上比较有成效。“在中国的大企业、银行等内部,都在使用正版软件,因为这同时也涉及到其自身的赢利。”中国软件公司预装正版软件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娄勤俭说,占了中国市场37%份额的联想集团及TCL等品牌企业的预装能力已经超过60%,平均达到70%,“中国计算机消费正趋向品牌化,这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有益。”!

4.疏通融资渠道

在软件产业方面,从印度及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要在软件产业领域真正有所作为,单纯依靠政策扶持和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发展风险投资业,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社会多元化共同投资方式,鼓励大型企业集团、高校和科研院所向软件产业投资,加大软件产业的投资力度。

5.照搬硬套行不通

近年来,印度软件产业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许多人认为,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软件业要成长,必须学习和赶超印度。2006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第28届世界软件工程大会上,参会的两院院士都驳斥了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软件产业如果将印度作为学习的样板,将是一个“方向性错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印度与中国软件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发展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印度的经济总量还大大落后于中国,而且国内市场需求较小,只有走软件外包一条路,印度软件业近年来的红火完全依靠的是外包“一枝独秀”。而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海外同行都在拼命抢食中国市场蛋糕,我们却放手优势资源去和印度拼外包,未免本末倒置。据统计,2004至2005财年,印度的IT外包行业贡献了173亿美元营业额,雇用了69.5万名员工,占GDP的比重则为4%。@倪光南说,印度外包虽然增长迅猛,但中国软件市场和产业要全面得多,在技术、应用、安全等各领域都有巨大市场空间,中国软件业亟需走科研产业结合之路。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杨芙清指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与印度模式大相径庭,印度软件业几乎可以概括为外包经济,印度人才非常善于学习各国软件企业的流程,并能很快熟悉这些流程,承接国外软件。中国要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大型专业化骨干企业,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面向应用,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道路,中国软件产业就可以迅速发展壮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认为,中国软件业整体比印度强得多也全面得多。国内业界亟待解决的是定位问题,找到准确的定位,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抢占国内金融、航天等潜力无限的行业市场,才能真正壮大中国软件产业。

注释:

① 引自《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沈开艳 权衡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P199。

② 《印度经济及三大产业概况》,2009年8月14日,信息来源:中国驻印度经商参处。

③ 数字来源于印度通信与信息科技部统计数据资料。

④ 资料来源于《2006年世界电子通讯工业发展概况》,《中国投资指南》电子版2007年7月24日。

⑤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CSO数据计算。转引自《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沈开艳 权衡等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P190。

⑥ 马加力着:《一应俱全印度人》,时事出版社,第251页。

⑦ 《今日印度》,1998年4月号,第24页。

⑧ 《“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中国印度各有长短》,2006年9月12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⑨ 在印度的总出口中,对美依赖程度高达20%,特别是在软件的出口中,对美出口约占60%,因此其影响特别显着。

⑩ 中国有关软件的主要知识产权立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对于扶植和推动中国民族软件产业的发展,改善和培育发展软件产业的基本法制环境,促进软件技术和产品的国际交流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执法力度不够,软件盗版现象十分猖獗,严重阻碍了中国软件业的健康发展,也使得风险投资在软件行业中的投资项目屡屡失败。

! 《中国软件产业应克服“重硬轻软”现象》,记者:赵文、周正平,2006年4月22日,来源:新华网。

上一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范文 下一篇:在线课堂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