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5:57:28

软件产业论文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复制硅谷;软件产业集聚本质;软件产业供应链与产业链比较

1美国硅谷地区软件产业集群实证研究

硅谷开明的意识、开放的环境、活跃的人才流动使得人们有机会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活力。硅谷知识流动频繁。伴随着人才的流动,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的高新技术,在硅谷区域内由政府、学校、研究机构、公司以及一些培训机构之间建立的复杂网络关系中不断地产生、流动、传播和再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硅谷的发展,成为了硅谷迅猛发展的“血液”。硅谷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950年代以前: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形成阶段

到195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一阶段即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形成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集群单元已经形成。这个集群单元就是以惠普公司为主导的若干关联企业和大学等机构有机结合所构成的集合体。(2)聚集条件已经具备。一种适应于使硅谷发展成为创新型集群的基础设施、技术基础、制度基础以及文化基础均已基本形成,聚集功能开始产生。

1.21950——1980年代: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

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硅谷已经完成了演化的第二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长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外部企业和相关机构大量涌人的同时,集群内大量企业衍生,使硅谷技术创新集群规模迅速扩大。(2)风险投资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条件不断得到优化。

1.3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软件产业创新集群的成熟阶段

1980年代到现在硅谷进入了演化的第三阶段——软件产业创新集群成熟阶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软件产业创新集群各方面的功能已发育完善,配套的功能齐全,企业创新倾向更加突出。(2)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协作关系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创新网络更加完善,产业链条更加发达,整个技术创新集群发育成了一个网络型的价值链群。(3)企业进入和企业衍生的速度减缓,经济内在联系更加高度互动。

2复制硅谷的理论支持

硅谷的巨大成功给世界很大的启发,一般认为软件产业由于资源依赖程度低,对区位指向因素的依赖性不显著,因此这种软件产业集聚易于复制,理论界也认为复制硅谷,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一个“硅谷”(软件产业园区)是可能的。理论界对硅谷的复制学说重要基于以下几点:

2.1基于要素学说的理论

Castells和Hall在总结硅谷成功的经验时,指出硅谷高技术活动的要素: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紧密联系;把政府的空间防卫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一个非联盟的产业传统;当地风险资本的存在;一个完善的通讯网络。他特别强调市场机制对硅谷发展成功的影响。Larson和Rogers观察到,硅谷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诀窍、风险资本、工作流动性、信息交换网络、学习性企业和基础设施等。在这些因素中,刺激企业家孵化风险企业的是风险资本和其它基础设施。

2.2环境要素投入的理论

钱颖一认为,硅谷是由一种非常分散的决策过程造成的奇迹,而非是计划得到的。从制度的角度分析,分散的决策、个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只是一种辅助作用。吴敬琏提出应为硅谷式科学园的创业活动创造有利的制度和环境条件。中国创业企业的栖息地应当具备四个基本要素:高素质专业(技术和商业)人才的集聚、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治环境、充裕的资金供应。徐康宁认为,创建中国的硅谷,需要从资金途径、人才途径、制度途径、环境途径几个方面人手,尤其需要加强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投入。

2.3基于制度的创建形成理论

蒋春燕和赵曙明发现硅谷的成功源于企业和行业之间广泛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企业集中所产生的集聚优势。一个国家的技术基础体现在其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也体现在行业的整体领先性和企业之间密切的关系网络上。张剑文认为,硅谷效应不仅仅是元素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将这些元素结合并产生强大生产力的对接办法,这种办法就是美国的经济制度和企业文化,如果在制度方面硅谷化,将比仅简单地复制硅谷的组织结构和元素构成,达到更好的境界和技术高度。

3复制硅谷实践的困惑和理论解释的困扰

硅谷的巨大成功和带来的巨大的积聚效应,溢出效应使世界各国爆发了复制硅谷模式热潮,一时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硅谷”,“硅岛”,“硅湖”,“硅山”等,但是大多没有达到复制硅谷的预期目标相。在产业集聚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复制硅谷模式远比复制其他产业模式要困难的多,培养和扶持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难度超出了人们的初始预期,软件企业的地理集中,并没有自动产生一个创新中心。

从要素的角度来说,产业应该集聚在资源禀赋丰富,交通便利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但世界最早成功的软件集聚地并不具备上述条件;软件产业属于智力型产业,对于知识结构和科学技术的要求较高,对于高科技技术人才的需求高,对于自然资源的要求低,对区位指向因素依赖性不高,因此具有产业要素流动性强的特征,流动性要素相对自然资源不可迁移要素来说,在不同地域移植的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说软件产业积聚是易于复制的,但实践的结果显示了相反的结果;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力理论中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很多软件产业最初期就是由国家发起和推动的,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在大学和科研院校云集的地方,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设施配备,但只是地理上的集中却没有形成如硅谷般的技术创新中心;从制度的角度来说,而国际上许多软件产业集聚模式的“移植”都是在同一种体制下,既市场经济制度下进行的,但多数没能移植成功,可见经济体制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市场制度并不是软件产业集聚的充分条件。

面对这种种困惑,我们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找到软件产业集聚的真正本质,对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传统、区位优势、经济制度、政府规制等角度出发,找到适合该地域本身的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

根据实践经验,软件产业的集群效应大于传统产业的,其创新性和外部性也远优于传统产业。软件产业集群与传统的产业集群是有所不同的,而对于软件产业集群特征的认识,在理论界还不成熟,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丰富,因此对软件产业集群机理的深入研究是理论研究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

4软件产业积聚的本质研究

4.1软件产品积聚:逻辑分析的起点

软件产业集聚首先是软件产品(或者服务)供给和需求的集聚。软件产业集聚是软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汇集点,是对软件产品绝对数量庞大、所占分额较大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个概括,也是对软件产业的不平衡布局,集聚在极少数地区的一个概括。

4.2软件产业集聚的本质分析

所谓“供应链”的说法很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美国的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Harrison)进而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络。”该概念重点强调了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问题。供应链理论摆脱了现实企业组织边界的限制,强调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合作和交流,生产部门被细化成了专业分工的组织,企业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将其他的非核心的零件或产品委托其他企业生产,采取“业务外包”(outsourcing)的模式,形成所谓的“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或者“扩展企业”(ExtendedCorporation)。这种合作和紧密联系正是产业积聚的动因和促进因素。

软件产业集聚区输出其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而产品和服务与其说是由软件企业供给的,还不如烁是由供应链供给的。软件产业集聚不再仅仅是软件企业的集聚,其本质是软件产业的供应链集聚,多个软件企业通过供应链实现核心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同时,由于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创新优势等原因,多条软件企业供应链逐渐形成集聚,同时积聚内部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最终成为软件产业集聚。

另外一个与供应链相关的词是产业链。所谓完整的产业链就是指产品的研发到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包括新产品的R&D,调研产品市场信息,产品生产流程控制,品质管理和投放市场,所有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和利润分配。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并不是产业链的集聚。产业链以生产过程为基础,一个生产过程就是一个产业链,无法描述产业集聚的内部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友金.硅谷技术创新集群演进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3):83-86.

[2]CastellsM.,HallP.TechnopolesoftheWorld:TheMakingoftheTwenty-first-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M].London:Routledge,1994:22-26.

[3]LarsenK.,RogersM.SiliconValley:Theriseandfallingoffofentrepreneurialfever,creatingthetechnopoles[M].Massachusetts:Ballinger,1988:31-37.

[4]钱颖一.硅谷不是计划出来的[J].开放导报,1999,(10):7-11.

[5]吴敬琏.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J].经贸导报,2001,(9):11-17.

[6]徐康宁.中国硅谷产生的条件与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0,(6):101-106.

[7]蒋春燕,赵曙明.“拷贝硅谷”能否成为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之途[J].生产力研究,2001,(1):107-113.

[8]张剑文.克隆硅谷[J].中国中小企业,1999,(3):101-106.

[9]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87-93.

[10]朱光海,张伟峰,冯宗宪.拷贝硅谷:一种聚集网络理论解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7):44-48.

[11]魏世红,谭开明.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证研究及启示[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308-309.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为打破几十年来,国内“硬件不做CPU,软件不做操作系统”的现象,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日前以国家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联合攻关,这为新世纪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吹响了世纪的号角。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西老师,获邀参加了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863-306)专家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由软件发展战略研讨会,并作了演讲。现在我们将其在会议演讲文稿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发展动态综述出来,答谢读者多年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同时衷心祝贺我国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在新世纪蒸蒸日上。

1国家鼓励的主要产业政策

国家鼓励的有关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第十条支持开发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国家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大型应用软件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属于国家支持的上述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应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项目承担者。

第十一条支持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外国企业联合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

第四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一)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二)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μm的。

2软件产业

2.1我国软件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软件将会成为突出体现一个国家经济优势的产业。我国软件业在1990年软件的销售额仅为2.2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软件市场总销售额增加到176元亿人民币,增长79倍,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在20%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约225亿元人民币左右,较1999年增长27.8%。软件产业做为支柱产业的形象越来越明显。

2.2我国软件业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国外软件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独立自主开发的软件所占比例还很小。早在1998年的统计资料就表明软件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38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1%;软件产品出口约为6500万美元,而同期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6.5亿美元,约是我国的40倍。2000年印度软件产业销售额达57亿美元左右,出口达39亿美元,这比我国2000年销售总额要多40%左右。

2.3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态度

软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达国家,软件业已超过钢铁、汽车和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国信息产业中,软件市场尚不及硬件的20%,软件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谈到,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国际信息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过渡,软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软件产业方面,正在发生着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以Linus为代表的共享软件的出现,促使软件由垄断封闭型开发,向社会开放型的开发方向演化,这代表已在网络上合作进行研发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迫切要求不甘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软件开发实力,壮大自己的软件产业,在未来经济和产业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园在国家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牵引作用和示范作用都已得到体现,软件园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地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集中发展是实现软件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软件产业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经营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经营载体,以创新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指出,软件产业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软件产业以人才为本,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软件产业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必须在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

曲副部长还指出:我国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软件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1)尽快制定配套的软件产业政策,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通过设立软件专项基金等措施启动市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3)重视对软件的产业化、软件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培养。

(4)强化行业管理、严格质量控制。要在系统集成商与软件开发商中大力推广ISO9000和CMM认证及软件企业的资质认证,以及对系统集成工程要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5)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3CMM模型

3.1CMM的由来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的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它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根据软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CMM框架用5个不断进货的层次来表达软件组织活动的行为特征及相应问题,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要解决具有相应层次特征的软件过程问题。因此,一个软件组织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才能针对该层次的行为特征解决相关问题。任何软件组织致力于软件过程改善时,只能是循序渐近地向相邻的上一层进化;而且向更成熟层次进化时,原有层次中那些已具备的能力还应该保持和发扬。

3.2CMM的国际地位

CMM已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并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软件过程的评估及改进,提高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和质量,是我国软件企业走向世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业和印度相比出口额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业自身管理而言,我们比印度差得更多。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印度软件行业导入CMM模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2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评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过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向美国和欧洲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比,我国软件企业2000年前只有北京鼎新公司通过CMM2级认证。

我国的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是印度十年前的水平,软件生产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软件生产过程,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状态。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资金问题的改善,给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在我们抱怨资金缺乏、不堪税赋、人才流失等问题时,应该好好的反思软件企业的自身问题,用CMM作为一面镜子去发现、查找、评估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缺乏的是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也就是突破CMM2级的问题。实施CMM是软件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素质,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是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3.3中国的CMM认证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2000年中国自由软件发展及应用战略研讨会上,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的经理在演讲中公布,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软件能力成熟模型”(CMM)开展其业务的软件开发机构。CMM由五级组成,第一级为最低,第五级代表最高水平。目前,大部分软件组织通过的认证属于一级或二级。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已于2000年9月通过了顶级(五级)评估,成为中国首家达到顶级的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顶级企业的国家。那位经理特别强调整个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完全是由中国人组成,中国人也能做到CMM顶级。

会上,有不少软件开发商质询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说,CMM2级认证过程需百万美金以上费用,有没有这个必要吗?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用一组数据展示其在向争取高级别认证过程中的大幅提高效率作了肯定的答复,也就说明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日益增加,“软件能力成熟模型”已经成为及时和高品质软件产品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象征。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不仅在公司内部使用“能力成熟模型”,而且积极倡导并推广该模型的应用,同时为国内外其他软件组织提供软件工程方面的咨询服务。

CMM的思想、原理、工具、方法无疑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将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评估、认证、引导以及软件企业内部的优化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集成电路产业

4.1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推进到深亚微米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深亚微米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加工微细化

微细化的关键是光刻。据研究,光学光刻的极限是0.12μm。通过开发短波长光源、大数值孔径镜头、变形照明、移相掩膜以及先进的抗蚀剂工艺技术等已将光学光刻推进到实用线宽0.25μm,可满足256MDRAM制造的需要。日立公司已用这些技术实现了0.13μm的线宽。

2.硅片大直径化

芯片尺寸随着集成度提高而增大,使圆片能分割的芯片数减少,导致成本增大。世界各大IC厂商集团经讨论决定将新世纪第一个主流硅片直径定为12英寸。

3.加工环境、设备及材料超净化

随着加工微细化、超净要求越来越高,如线宽为0.25μm时,要求硅片缺陷尺寸小于0.05μm,工艺气体>0.02μm的杂质每立方英尺少于1个,对生产环境、设备以及各种气体、化学品、原材料等的尘粒及杂质都有严格的限制。

4.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化

加工的复杂性、精度和净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线自动化4.2新材料、新器件研究

除了Si和GaAs、InP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之外,近年来SiGe、SiC和金刚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SiGeIC在高速、高频、低噪声、低电压工作等许多方面其特性比GaAsIC更优越,而且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特别是与Si工艺兼容,可沿用成熟的Si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前SiGeIC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品生产。IBM已建立了SiGeIC制造线,1994年中已可商品生产。IBM已采用0.25μmBiCMOSSiGe工艺和HBT工艺进行IC设计。据报道SiGe器件能在高达125GHz的频率下工作。而且还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及其它光电子器件。AnalogDevices公司已可提供1GHz12位D/A转换器,据说其功耗仅为GaAsIC的1/4。SiGe技术将扩大市场,并经济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应用的要求。

SiC的材料性质使它适于制作高频、高功率、耐高温、抗辐射的器件,并可制作发光器件。近年来在材料和器件研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对SiC的MOSFET、MESFET、JFET(结型)以及双极晶体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在进行实用化研究,在SiC衬底及外延层质量、肖特基接触、低阻欧姆接触、刻蚀技术及SiC/SiO2界面等器件制造工艺方面都还需做大量实用化工作。

作为Si器件后的新型晶体管的研究也在广泛地进行,如量子器件、超导晶体管、神经网络器件、单电子器件、塑料晶体管及柔韧型晶体管等等。

4.3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与投片

国内通过引进、吸收,已经有了可以投产0.35μm甚至0.25μm线宽的集成电路工艺线,正在建设中还有更小线宽的工艺线。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已具有几百万门级集成电路的前端设计能力。相信通过类似像CPU一类大型集成电路设计、投片试制,将对我国微电子事业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5信息家电的发展与动态

目前,最有量产效益和时代特征的信息产品应是与Internet上有关的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如Web可视电话、Web游戏机、WebPDA、WAP手机、STB(机顶盒)、DVD播放机、电子阅读机等。

5.1信息家电的定义

在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下,加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一些产品的形态变得更加轻薄短小、简单易用且价格低廉,我们称这些产品为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IA)。一般可认为,那些低单价、操作简单、可通过因特网发送或获取信息,将逐步分割或替代PC的某些功能,并能与其它信息产品交换资料或讯息的产品可统称为IA。

5.2信息家电的分类

IA产品按类型可大致分为:

(1)网络电视(NetTV)。(2)网上游戏机(Internetgamingdevice)。(3)智能掌上型设备(Internetsmarthandhelddevice)。(4)网络电话(InternetscreenPhone)。(5)ConsumerNCclient等。

因此,综合市场上对于IA产品的认知条件与需求要素来看,IA产品具下列4点特性:

(1)处理器发展趋向低成本、高整合性与低耗能。

(2)整合数字与模拟处理的技术。

(3)较PC更强调通讯能力。

(4)利用软件增加产品的差异性(高附加价值的关键)。

5.3我国IA产品的应用情况

据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市场信息中心(CCID—MIC)分析和预测,到2003年我国有4723万人需要不通过计算机而实现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信息家电的核心,仅机顶盒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就达2000万台,市场估值达到40亿元。其它家电如VCD、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如果都实现信息化,嵌入式操作系统每年将带来上百亿元的收入。

CNNIC最新统计我国上网人数1680万,每半年可增长100%,2000年底将达到3000万,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目前,机顶盒(Set-TopBox)是最接近家电的IA产品,从增加电视遥控选台功能,到配备MPEG解压缩功能、数字加密功能,未来可能整合在数码电视中,很可能成为家庭信息、娱乐中枢。

目前,国内有很多IA的开发厂商正加大投入、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特别是一些外资大公司积极和国内电器方面的大公司合作推出很具竟争力的IA产品。

5.4嵌入式Linux在IA上的应用开发前景

(1)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新世纪的智能设备已经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SOC系统(SystemOnChip)的发展就是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的明证。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可能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

嵌入式Linux的一大特点是:与硬件芯片(如SOC等)的紧密结合。它不是一个纯软件的Linux系统,而比一般操作系统更加接近于硬件。嵌入式Linux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具备了嵌入式RTOS的一切特征:实时性、与嵌入式处理器的紧密结合。

(2)开放的源代码

嵌入式Linux的另一大特点是:代码的开放性。代码的开放性是与后PC时代的智能设备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代码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源代码可获得上,Linux代码开发就像是“集市式”开发,任意选择并按自己的意愿整合出新的产品。

对于嵌入式Linux,事实上是把BIOS层的功能实现在Linux的driver层。目前,在Linux领域,已经出现了专门为Linux操作系统定制的自由软件的BIOS代码,并在多款主板上实现此类的BIOS层功能。

嵌入式Linux技术的普及发展,为国内单片机工程师在软件功能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为软件引入了TCP/IP网络特性,引入了软件操作系统的健壮性,这都极大增加了系统的功能和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3)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对于许多信息家电的应用来说,嵌入的性能指标是最难满足的,只有靠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与装配密度来解决。

嵌入式Linux与标准Linux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点,也是嵌入式Linux技术的关键之处。嵌入式Linux和商用专用RTOS一样,需要编写BSP(BoardSupportPackage),这相当于编写PC机的BIOS。这不仅仅是嵌入式Linux的难点,也是使用商用专用RTOS开发的难点。硬件芯片(SOC芯片或者是嵌入式处理器)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代码开放的嵌入式Linux的成功。信息家电的发展,必然导致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在将来可能出现SOC片内的操作系统代码模块。

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应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很显然模块将具有安全性好、健壮性强、代码执行效率高等特点。着眼于未来的信息家电等智能设备的发展,我们基于对嵌入式Linux技术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嵌入式处理器以及SOC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发挥对EDA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芯片的深入研究,正在对SOC片内进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代码的植入研究。此类的研究有可能减轻系统开发者对BSP开发的难度要求,并使得嵌入式Linux能够成为普及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大大提高嵌入式Linux的易用性,大大提高其开发出的高智能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大大提高智能设备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

(4)解决好软件开发问题

目前,中国众多的家电厂商以制造业为主,当投身IA领域之际,首先面临了不擅长的软件开发工作,找到容量小、稳定性高且易于开发的操作系统对于大家至关重要,嵌入式Linux核心则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的角色,这是一个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它可以支持二三十种CPU,众多家电业的芯片都开始做嵌入式Linux的平台移植工作,在网络方面一般要支持TCP/IP和标准的以太网协议,支持标准的X-Window和中文输入。建议开发商选择一个成熟的方案提供商,从而达到降低开发平台门槛的目的。众多的开发商在成熟的开发平台上可以较为容易加入用户的应用程序,形成个性化、系列化的应用产品。

(5)自身开发实力的评估

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有没有技术积累优势?有没有将待开发IA产品有关领域的整合能力?产品有没有可重用性、模块化?有没有成系列化的可能?有没有市场和售后服务保证?最终用户群的拓展范围有多大?

解决好这些问题后,关键就是开发人才梯队的建设,资金融入等运营管理问题。

6结束语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谈谈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相关的问题,愿与同行交流经验,共谋持续发展大计。

一、办学定位与战略布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面向软件产业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综合资源,依托计算机学科的优势,坚持“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的办学理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求实创新,探索进取”,创办一流的软件学院,营造一流的办学环境,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育一流的软件产业人才。

哈工大软件学院依托学校综合优势,面向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积极开展与欧美著名企业和高校合作;依托哈工大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的资源优势和与香港的合作基础,面向珠江三角洲和粤港的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办学;同时利用哈工大威海分校的教育资源和与对日韩的合作基础,面向环渤海经济圈、胶东半岛日韩在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先后成立了软件学院深圳分院和威海分院,形成了以哈尔滨为本部,辐射深圳,拓展威海的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布局,借助IT产业发达地区的地理优势、政策优势和大量的人才需求,实现快速发展。

二、师资队伍结构

为实现高质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软件学院国际化、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一支国际化、工业化教师队伍是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哈工大软件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国际化,强调工业化,形成工业化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兼职基础型教师为辅、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软件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0人,校内兼职基础型教师40余人,有来自爱尔兰、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高校和企业的兼职教师100余人。

三、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

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引进国外成功经验与资源,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软件产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哈工大软件学院与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建立了深入、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了学士学位联合培养、引进爱尔兰工业化先进办学理念和教育体系以及质量保证体系、教师培训、聘请师资等全方位合作,双方合作获得欧盟“Asia-link”计划软件工业化教育项目EMERSION的支持。哈工大软件学院分别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合作,联合硕士学位研究生。另外还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华盛顿大学、英国伍尔福汉普顿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培训、聘请教师讲学、课件引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每年都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大学教师和工业界专家来哈工大软件学院授课,大多数课程采用外语教材和双语授课,已形成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国际化办学氛围。

由哈工大软件学院发起并主办了两届中欧软件工业人才教育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爱尔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韩国的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代表参加会议或撰写论文,在国内外软件产业人才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提升了哈工大软件学院国际化办学知名度。该会将每年举办一次,由中国和欧洲大学轮流举办,第三届中欧软件工业人才教育国际研讨会将在爱尔兰举行。

四、完善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产业急需人才

1.培养目标

坚持“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的办学理念,引进国外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相结合,使学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与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能力,有较强的外语应用交流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工业实践经历,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实现“多证多能”,成为有哈工大特色和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高级(高端)人才。

2.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是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经管等多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哈工大软件学院以“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软件产业高级/高端人才”为办学目标,结合软件工程人才的学科交叉性、偏重实用、职业定位等特点,系统深入地研究软件产业对技术型、管理型的人才需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参考和借鉴了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的工业型人才需求观、IEEE CCSE 的学生培养目标、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学体系和印度NIIT的教学体系,确定了“五大系列,三大方向”的课程体系架构原则,在理论、计算机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工程和管理等五大系列课程上循序渐进地充实学生各个能力域上的能力。同时,根据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在网络、数字化企业以及数字化媒体等方面的优势和软件产业的专业人才需求,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数字化媒体与语言信息处理三个方向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根据威海分院对日韩合作需求,增设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专业方向。

3.实践教学与工业实践

哈工大软件学院与国内著名IT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校企合作引入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化实践教育体系。软件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了3个校内实习基地、3个联合实验室、30个校外工业实习基地,另有40余家企业实际接收软件学院的学生实习。学生毕业前,须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年的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实践,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得到锻炼。

4.全方位营造工业化人才培养氛围,增强学生工业经历

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界、企业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方位营造工业化人才培养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软件学院创建了企业家论坛系列活动,定期聘请软件企业家与技术专家定期作讲座或报告,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企业文化、企业最新需求,扩大知识面和阅历。学生自发成立了蓝线、零度、易点、亦飞、软锋、博创6个工业化特色鲜明的学生俱乐部,模拟企业经营方式,由学生独立运作、自主管理、自负盈亏,俱乐部承接很多实际项目,使学生不仅得到了实战的技术实践,还开始学习公司运营与管理方式,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学院成立了国际IT技术认证培训中心,使学生们在校期间获得更多的技术认证,达到“多证多能”,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走出象牙塔,亲临中国IT企业”,每年暑假,学院组织部分学生去深圳、北京等地的IT企业参观,回来后进行总结,并在学生们中宣讲。哈工大软件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校企合作高级研讨会,已成功主办了四次,与IT企业共同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体系和教学计划,增强了企业参与办学的意识。校企合作在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面打造高质量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五、培养模式与办学规模

在培养模式上,参照国际标准,将自主培养、课程引进与联合培养相结合,国际化、工业化、多模式、全方位培养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

软件学院成立了实验中心,设软件、开放、网络工程和硬件4个实验室;每年招收本科生235人(含HIT-DIT联合培养班50人),招收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300人(含深圳、威海)。软件学院现有本科生1168人,硕士研究生655人,在校生共计1923人。哈工大软件学院已向企业输送了555名本科毕业生,387名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六、总结与体会

巩固办学成果,提升国际影响,规范管理,深化改革是软件学院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是软件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软件人才的必要保证,加强校企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培养合格的软件产业人才是软件学院生存的基础,全方位打造工业化办学环境和工业化育人氛围,是培养工业化软件产业人才的必要条件,包括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实习基地建设、工业型教师队伍建设等。

评估验收只是手段,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才是目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坚持特色办学,加强国际合作,校企互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快速发展的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软件产业是绿色产业,它基本上不消耗自然资源,主要依赖人们所掌握的知识。谁拥有软件产业关键知识,谁就可以获得软件产业竞争力。软件产业集群知识可以通过知识转移方式获得。本文主要探讨了通过软件产业集群之间、集群内部、集群与政府之间和人员流动转移途径中知识转移的机理问题。

关键词:软件产业集群 知识转移 隐性知识

软件产业是各国政府重点资助发展的具有良好前景的绿色产业。构成各国软件产业主体的基本上是中小软件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规模小、技术实力弱、分工不明确、竞争力弱的特点。产业集群不仅使中小软件企业参与分工和协作,积累技术实力,借鉴大企业的管理方法,通晓国际市场软件规则,而且使集群内企业知识相互转移,缩小企业之间技术差距,从而提高中小软件企业竞争力。迈克·E·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合。软件产业集群的产生客观上给予合作之间的中小软件企业提供知识转移条件。

软件产业集群中知识转移的相关概念

(一)知识

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年代,经济的发展凸显出知识要素的重要性。知识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发动机。日本学者 Nonaka(1991)给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定义。他认为, 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通过书面记录、数据描述、技术文件、手册与报告等方式明确表达和交流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和明晰化的知识,其表现为手艺、个体思维方式、信仰和理念等。 Nonaka(1994)认为,知识是个人的“信念”以及“可确证性”,并强调了知识是验证个人信念的人际动态过程,也部分地表达了个人对真理的渴望。Mic-kaelPolanyi(1966)首先提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概念,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与感知,并指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来的多”。换句话说,有很多我们知道知识,但我们表达不出来。为什么表达不出来?因为是隐性知识。

(二)知识转移

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ece(1977)首次提出知识转移概念,认为跨国公司知识的转移有助于企业积累大量有价值的跨国界的知识,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技术知识的区域扩散和缩小区域间的技术差距。从此,世界各地学者开始关注与研究知识转移理论与应用问题,知识转移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Freeman(1991)认为,集群内部知识转移效应促进了创新网络的发展,该效应的存在是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集群创新产出和生产率提高的源泉。Hehndriksy(1999)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的一种沟通过程,知识提供者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外化以便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接受者将接受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自然界分子密度扩散原理,本文给知识转移下一个定义,即知识转移是指从知识密度高的地域向密度低的地域扩散的过程。对某项技术性知识而言,扩散导致知识密度相等,双方达到知识密度平衡,从而结束知识的转移。

(三)软件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

集群使得企业在某一个区域内分工与合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转移,特别是属于隐性知识交流与沟通,如设计思想、技术与管理经验、新工艺、新方法,这样推动了学科交叉与综合以及产业的融合,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软件产业集群是众多产业集群之一,它既有一般产业集群中知识转移的共性问题,也有其个性问题。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只查找到企业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等方面的论文,而还未发现专门针对某一个产业,如软件产业,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章。

本文给出软件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定义。即知识在指软件产业集群之间、集群内部以及集群与人之间从知识高密度向低密度扩散的过程。

软件产业集群知识转移方式

(一)集群之间的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个产品乃至一个产业生产完全分散在世界各地进行生产。经济全球化使得软件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原因,将不具备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低端的非核心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的转移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的生产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只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刘登佐、陈博,2008)。

软件产业虽然属于高新技术,但它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其整个产业链中的非核心工作逐步向劳动力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软件产业正从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转移等。由于软件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其业务分工也不相同,在分工与协作过程中,必然存在知识从产业链高端向低端转移。在软件产业集群之间,沿着产业链中的软件企业可能通过合作,进行知识的共享与转移,从而达到整个产业链中的各自利益最大化。现在很多美国软件公司将业务外包给印度软件公司。跨国公司为了保证合作外包商的技术与管理符合自身的要求,这样跨国公司将集群外的知识通过合作传给外包商的群内,完成了知识的转移。外包软件公司将用转移来的技术与管理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技术与管理,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以后获得技术含量高、金额大的软件业务奠定了基础。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CAE软件自主研发―引领工程创新论坛在大连召开

推进自主CAE软件研发,以自主CAE软件引领创新设计

2011年10月13日,中国 CAE 软件自主研发―引领工程创新论坛在大连召开.会议由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公司总裁张群博士发起,由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力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旨在推进我国自主CAE软件研发,以自主CAE软件引领创新设计.辽宁省和大连市的相关领导,大连金网格科技有限公司、元计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自主CAE软件公司,北汽汽车工程研究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设计研究院、一汽技术中心、东风汽车技术中心、沈阳华晨汽车、哈尔滨锅炉厂、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北大学等40多家单位,以及《计算机辅助工程》、2085网媒、大连电视台、《大连日报》和《半岛晨报》等多家媒体受邀参会.

大连力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吴志刚董事长首先致欢迎辞.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服务处吕南处长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郭长明副主任在随后的致辞中指出:辽宁省和大连市高度重视包括CAE软件在内的工业应用软件产业的发展,今后将创造更好的环境,大力支持CAE软件产业的发展.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岳中第、北汽汽车工程研究院CAE及整车性能部部长徐仰汇、大连理工大学CAD/CAE中心主任关振群、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设计研究院李春亭等20多位专家就CAE软件的自主研发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作了报告.会议共评出“最佳自主创新商业CAE软件奖”“最佳高校CAE研发成果奖”“最佳自主品牌CAE软件工程实践案例奖”“最佳产、学、研合作奖”和“最佳CAE技术实践奖”等5个奖项,分别被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研发团队、元计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连力软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设计研究院李春亭摘取.

岳中第研究员徐仰汇博士在10月13日晚由张群博士主持的圆桌论坛上,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大连力软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唐春安董事长、元计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谷元亭副总经理、东风汽车陈赣副总工程师、北汽汽车工程研究院CAE部徐仰汇部长、东北大学王成恩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宗智教授和北京超算科技有限公司钱华山博士等,从市场运作和工程应用的角度研讨我国自主研发CAE软件具体对策.

参会嘉宾讨论现场教授(左)和张群博士我国CAE软件的形成和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早且有一定规模,效果和市场反应都不错,但面对近年来国外CAE软件的冲击,其发展举步维艰.在这种十分不利的环境下,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创办了大连金网格科技有限公司,努力探索自主CAE软件研发及其市场化的道路.他在圆桌论坛上总结道:在现有的环境下,应该做最擅长事情,打造出性价比有优势的产品;应采取最合理的商业模式,如OEM,充分利用国际销售资源和平台.据悉,金网格公司的冲压件成形分析软件KMAS已在国外售出200多个许可,成为我国自主CAE软件研发企业的榜样,也为其他自主CAE软件的商业化模式提供借鉴.

当被问及为何花这么大的精力主办此次论坛,甚至还邀请自己的竞争对手来参会的原因时,张群博士回答道:“中国自主研发CAE软件的企业非常弱小,影响力很低,应该团结合作、共享资源,建立一个精诚合作的联盟,共同促进我国CAE软件产业的发展,并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创新;这正是我回国创业的目的,做好中国CAE软件自主研发不仅仅是我一家企业的事情.”

陈赣博士、徐仰汇博士和曹正林博士等则从工程技术应用的角度向自主CAE软件公司提出建议:虽然目前各大汽车主机厂研发部门采用的CAE软件几乎全部来自国外,但只要有新的、好的CAE软件出现,特别是自主CAE软件,各大主机厂都愿意尝试;自主CAE软件研发企业要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目前将国外软件不成熟的领域尽快攻关下来,占领市场先机……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在我国软件产业总产值占世界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软件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分析软件强国的发展模式,强调应结合本国的特点,选择出一种更适合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之路,立足于本国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树立自己的优势品牌,达到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引言

目前,世界上软件产业的几个典型发展模式有美国模式——全面型,既有技术又有市场;爱尔兰模式——由于欧洲语言体系复杂,包括美国的许多出口软件在爱尔兰进行本地化,被称为“欧洲的桥头堡”,爱尔兰当之无愧;日本模式——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印度模式——典型的订单式外包。作为中国软件业来说,如果单纯的只学习某一个国家的模式来发展中国的软件业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分析印度:单纯的“订单式的软件外包”,作为一个产业模式其实并不可取,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它必然会受影响,当然这也是印度移师中国瞄准亚洲市场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印度并不是我们可以效仿的唯一或最好的摹本。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能有效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在这笔者引用一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李明树给出的观点:日本模式加印度模式,目标是美国模式。

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国家在宏观的思路上很明确——工业体系的信息化是建立在我们市场需求基础上,这就给软件业发展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日本模式可以参照;同时,软件很像文化,不可能抛开世界软件发展的大趋势单搞一套,我们也要做些外包,而且通过外包,也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所以,订单式外包的印度模式我们也不应该拒绝。

二、找准定位,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抢占国内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印度与中国软件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发展环境也有很大差异。印度的经济总量还大大落后于中国,而且国内市场需求较小,只有走软件外包一条路,印度软件业近年来的红火完全依靠的是外包“一枝独秀”。而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海外同行都在拼命抢食中国市场蛋糕,我们却放手优势资源去和印度拼外包,未免本末倒置。

发展软件外包,这个“外”字是对用户而言,而不是对国外而言。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一提到外包往往是指到海外市场接业务订单,而恰恰是我们理解上的失误,回过头来却发现诸如日本、欧美国家,做软件外包时,不仅要看国外,更看重国内的市场。现在全世界IT巨头们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市场。当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外包时,一些跨国IT公司正在积极地开发中国的外包业务,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中国企业应更正确地理解“软件外包”,更要注意自己身边的市场。

我国软件具有广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企业改造过程中,国内软件企业大有可为。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策,为国内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特别是在金融、电信、政府、教育、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以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在这些行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在机械电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医药化工、汽车等行业应用软件,也形成了行业竞争的新优势。

目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得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软件的需求大而迫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国,同时,我国计算机硬件行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这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后发优势。另外,我国是世界软件产品需求量较大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软件市场的内在需求大大超过印度。

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以东软的发展实践作例,向希望在软件外包业谋求成功的同行们敲响警钟:“在我们盯着国际市场的时候,不要忘却了比较容易拿到的国内市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发包方!我们在跟随潮流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自己在中国的机会。”

据悉,东软2004年国际软件外包超过3300万美元,位居国内企业之首;但是国际软件外包只占东软营收的10%,东软主营收入的70%来自国内市场的外包,在电信、电力、社保、财政、税务、教育、交通等政府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领域,公司作为国内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领先者的形象和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公司未来持续长远发展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中国业务的推动,使东软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东软在中国国内拥有8000多家大型企事业客户,在电信、电力、社保、医疗、企业、网络安全等重要领域具有领先的市场占有率。IAOP(国际外包服务专业人员协会)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球外包100强”排行榜,东软集团不仅名列其中,并且首次进入前25强行列,成为全球25家最优秀的外包提供商中唯一的中国公司。这也是IAOP有史以来评选的全球外包25强名单中首次出现中国公司的名字。从东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正是本着立足国内软件市场,巩固和奠定了自己的外包地位,才有了在国际市场上的软件外包长足发展。

中国有着巨大的软件内需市场,中国有着强大的经济发展前景,从产业规模来讲,我们具备了成为软件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无论从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角度还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信息安全的角度,中国软件产业惟有抓住机会,找准定位,加大投入,迅速切入产业化发展,勇敢地面对竞争,抢占国内市场,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三、软件外包,学习和掌握大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寻求突破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具有较大潜力的全球外包市场,而且已经成长了一批颇具规模的中国外包企业,在对日软件外包市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对欧美的软件外包市场实现了局部突破,中国正成为迅速崛起的外包新军。

刘积仁坦言,中国软件企业在对美国的外包方面是需要向印度学习,因为印度在欧美市场的外包做的很好;但是日本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做的相当好,印度也会向我们学习。

另一方面,在模式上,也不应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学习印度单纯外包的模式。中国的市场给了中国企业做产品、做品牌的机会,外包与自有品牌平衡的机会。因此,中国与印度企业之间,没有绝对的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对抗,只有以市场为准绳,找好自己的优势与定位。

我们的产业在追求速度时,往往会迷失方向。过去一提到印度软件,我们看不起人家的外包工作,现在我们又全面的学习外包。其实,我们应该更努力的找到我们自己的模式。中国数字产品的制造规模,移动通信和互连网的普及,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都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外包也正在从向中国制造的外包,向商业流程的外包,研究与开发的外包,我们有许多使我们的产业形成规模的机会。

我国信息技术的主管部门和国内的许多软件企业,已经对承接外包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形成共识,并且已经积极投身到全球软件外包的主战场。中国软件业业从零起步总产值1992年仅为43.7亿元,2000年为593亿元,到2006年已上升到4800亿元,占世界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不断得到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追溯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承接软件外包是中国软件业向国际化进军的重要途径。

国家也对软件产业扩大承接欧美外包给予了更大的扶持。科技部火炬中心宣布实施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简称COSEP),并且表示将重点支持100家对欧美出口软件的企业。

据了解,2004年国内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东软集团在日本和欧美两大外包市场上均获成功,外包合同额达到了3500万美元。日前的2005-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4.3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5.4%;其中,东软集团以1.01亿美元的外包收入,61.1%的增长率,7.1%的市场份额,继续稳坐中国外包第一的宝座,同时东软集团成为中国第一个软件外包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软件企业。而凭借软件本地化起家的北京文思创新和博彦科技公司,在美国外包市场率先获得突破,2006年文思创新的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美元,博彦科技的营业额业达到3500万美元。但是目前中国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仍然集中在日本市场,在欧美高端外包市场由于印度和爱尔兰等国较强的外包能力,中国企业还没有能实现大规模的突破。破解欧美软件外包市场困局的任务,我国从事软件本地化服务的软件公司将大有可为。这些本土的本地化公司10多年来一直在为美国大型软件公司提供软件本地化服务,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得到美国客户的信任和长期合作,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完全有能力从美国市场承接更多的软件外包服务。

总之,软件外包是世界软件业的发展趋势,我国软件业应该抓住机遇,采取“两步走”的外包发展策略。从外包服务市场的区域上,把开拓日本软件外包作为第一步的突破口,第二步是进军美国和欧洲外包市场。从外包服务内容上,先从软件外包测试起步,避免与印度较强的软件开发直接竞争,扬长避短,积蓄能量,后来居上,成为全球的新兴外包市场。再者一定要记住软件外包不是我国软件业发展的目的,而是通过软件外包,学习和掌握大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寻求突破。

四、把握信息化机会,做大做强,打造中国优势品牌

中国软件业应何去何从?这总像一个沉重的石头压在关心民族产业发展的每个人心里。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中国的软件业也迎来了复兴的机遇。随着大规模的信息化项目的拉动,规模化的本土应用为一批中国软件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沃土。但当前的关键还在于没有自已的优势品牌。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论坛”上,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提出,中国软件业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是当前中国软件业落后世界其他软件强国的重要原因。

其实,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产业而言,“拳头”产品都是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这种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中,没有相对优势的“拳头”产品就没有参与竞争的优势。而美国等软件强国之所以比别人强大也在于他们有像微软这样的“拳头”企业。因此,曾有权威人士指出,中国软件产业要雄起,就要集中优势力量,努力造就大型软件企业,打造民族的“软件航母”。

当前,东软、联想神州数码、用友等国内软件企业已崛起并相继在国际世界上打开了品牌与市场。随着他们的节节探索与努力,一个个拥有中国品牌的软件优势企业有望出现在世界软件的舞台。而国家致力于信息化改造的变革也刚刚拉开序幕,一切还刚刚开始。谁能把握机会谁就能在信息化变革中占尽先机一样。看来,中国的软件产业还得把握与电子信息业一起同步发展!

创新、规模化、打造优势品牌,中国的软件产业总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应该说,任何发展时期都要有适合的发展方略,软件产业的发展更应该如此。但不管怎样,别忘了,人才的培养在任何时期同样重要。美国著名的IT业咨询公司IDC和Gartner的预测看,中国外包市场今后5年将以每年34.8%的增幅递增。尽管咨询公司和外包厂商认为这一数据有被高估的嫌疑,但依据保守的估计,这一市场的增长速度也在20%以上。因此各大咨询巨头在中国的动作也就不难理解,从IBM在大连投资软件开发中心,到埃森哲通过技术集成和外包业务大打“中国牌”,以及毕博将两家全球开发中心放在中国,无一不验证了外包业务的巨大魅力,也让人着实感受到了这块市场上巨大的压力。那就更需要我们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不断做大做强自己的优势品牌产业,在不断提升自己软件产业的竞争力同时,走中国软件振兴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崔启亮.全球化大潮中的软件业[J].当代金融家,2005,(10).

[2]邹奕萍.中国软件业的创新与规模建设亟待同步发展[N].通信信息报,2002-11-07

[3]张旭明.我国软件产业的政策及其绩效分析[J].软件世界,2005,(4).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一、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社

二、 承办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

三、 时间与地点

1 会议时间:2011年4月23─24日,2011年4月22日报到

2 会议地点: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

四、 会议组织机构

1 大会主席:张洪武 马宪国

2 学术委员会

主 任:钟万勰 崔俊芝 程耿东 申长雨

秘 书:楼 进

3 组织委员会

主 任:杨勇生

副主任:章 青 袁林新 楼 进

秘 书:于 杰

五、 征文范围

1 CAE基础理论

(1)计算力学基础理论、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仿生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和爆破力学等;

(2)CAE仿真、优化技术;

(3)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及应用;

(4)前后处理技术;

(5)产品结构强度分析、疲劳寿命分析、振动及噪声仿真分析和碰撞仿真等;

(6)先进材料/结构优化技术;

(7)可靠性分析与CAE工程稳健设计;

(8)CAE验证与确认.2 CAE应用

(1)工程数值分析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海洋、汽车、铁道机车、装备制造、电子、材料和土木等工程中的应用;

(2)新材料、新工艺和复合材料的CAE;

(3)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的CAE;

(4)CAE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中的应用.

3 CAE软件开发

(1)自主CAE软件研发;

(2)智能化CAD/CAE集成;

(3)虚拟产品开发平台(VPD);

(4)分布式仿真平台技术与协同仿真;

(5)产品研发仿真流程和工程数据库.

六、 征文要求

1 围绕主题内容充实、数据准确、文字通顺,字数在5千字以内,未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2 文稿录入请使用Word 2003系统,版面为A4纸规格,双栏排版,上页边距为2.2 cm,下、左、右页边距均取2 cm.

3 标题(二号黑体)居中;作者姓名(四号楷体)位于标题下方居中;作者单位(单位+二级部门)、地区(省+市)、邮编(小五号楷体)位于作者姓名下方;摘要、关键词(五号楷体)位于作者单位下方(空一行);正文用五号宋体,一、二、三级标题序号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如“1”、“1.1”、“1.1.1” );图、表尽量排列紧凑,线条清晰;正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六号楷体)简介.

4 论文最后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性别、民族、籍贯(省+县)、职称、学历、职务、研究方向以及E,mail,手机,办公室电话,邮编和详细通信地址等联系方式.

5 论文请不要;涉及军工等敏感方向的论文,请作者提供有效的保密审查证明原件.

6 论文请务必在2011年1月15日前发送到或,并在邮件主题注明“投稿:计算机辅助工程及其理论研讨会2011”.

七、 论文评审

会议学术委员会将对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向作者发出录用通知.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者将获证书和奖品.优秀论文将安排在《计算机辅助工程》上发表.

八、 联系方式

如需了解详细信息,请致电或发邮件咨询.

电 话:021,38284908 传 真:021,38284916

E,mail:

地 址:上海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A30# 邮 编:201306

联系人:于 杰 陈锋杰

网 址: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社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第8篇

近年来,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发展,一跃而成为世界上软件产业增长最快的国家和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软件产业为代表的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见下表),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强劲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软件产业的起步并不早,而且起点也相当低。事实上,印度发展软件产业的劣势非常之多,例如政局不稳定、投资环境差、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官僚和腐化盛行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度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论文百事通随之而来的则是研究印度软件产业发展问题的文献数量激增。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通常将印度软件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以质量著称,流利的英语,高水平的技术,巨大的人才库,时区的差异,富有竞争力的成本,印度移民的跨国支持,以及有利的政策,等等。

不可否认,以上的原因确实是推动印度软件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正如陈珏宇和张振指出的那样:“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是深深根植于这个地区的非正式制度,特别是社会文化制度的土壤之上的。”遗憾的是,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文献却显得凤毛麟角。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印度文化充满了宗教色彩。在当今的印度社会,除了我们相对较为熟悉的佛教之外,还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等等。这就使得印度文化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色彩,让人感到无从入手对其进行分析。第二,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都是比较“出世”的宗教,其宣扬“轮回转世”的宗教理论,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解脱为最高境界。这就使得人们在直观上很难将具有因循守旧色彩的印度文化和以创新精神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联系在一起。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本文的研究将表明,印度文化在近年来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印度文化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如前所述,印度文化充满了宗教色彩。不仅如此,印度实际上是世界上宗教传统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印度,宗教不仅是一种个人信仰和精神寄托,而且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宗教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个人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民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外交,都深受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印度社会一直是一个忠于宗教的社会,并因此而闻名于世。在印度人看来,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在印度文化中,不仅是特有的,而且是重要的。在当今的印度社会,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2%以上,印度教是印度的主体宗教,也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以印度教文化为主,并着重分析敬业的文化、合作的文化和创新的文化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敬业的文化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萨珀斯坦和罗斯指出“辛勤劳动的价值观念是印度人民在全球创新经济中尤为宝贵的特点。印度人努力工作的美德是一笔社会财富,这正是大型跨国公司的管理机构最看重的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跨国公司会在印度这个存在不适当的基础设施和行政障碍的地方建立发展中心的原因。”尽管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和劳动力之间的激烈竞争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印度人超负荷工作的动力之所在。但是,印度文化的影响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印度教强调自我克制的苦行,认为自愿忍受痛苦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修炼方法,它能使灵魂摆脱尘世欲念而通达神性,进而获得一种控制天神和自然的强大力量。印度教徒认为,苦行不仅是一种获得超人力量和自我解脱世俗束缚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一种用来提高种姓的捷径。因此,对于低种姓的人来说,苦行具有特别强大的吸引力。或许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印度人的工作观和生活观:活着是为了工作,是为了“还债”,是为了“来世”的解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的消费与他们通过工作所获得的财富相比,小得微不足道、不成比例。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要想在软件产业这样的全球竞争性产业中获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速度,换句话说,“时间就是市场”。尽管印度的软件产业在近年来迅猛发展,然而,大部分增长实际上都是由低附加价值业务驱动的。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印度几乎完全被限制在软件生产的低附加价值环节,例如编码、检测和维修。大部分这类业务都是采用海外现场服务,即劳务输出的形式完成的。虽然现在更多的工作都是离岸的,而且,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也已经开始提供较高附加价值的设计业务,不过,印度的大多数软件业务和“及时采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如果考虑到印度软件产业的出口业务构成情况(如下图所示),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敬业的文化是影响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

(二)合作的文化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落实到纸上,以保证后面接手的人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跟上思路和进度,从而避免出现大多数灵感只汇集于少数一两个人的头脑里的现象,而产生诸多后遗症的局面。这就意味着,对于软件产品的开发而言,软件工程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通力合作是软件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众所周知,通力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张维迎的研究表明“信仰宗教的人比不信仰宗教的人更值得信任”。事实上,马歇尔早就发现“宗教的力量和经济的力量是无时无刻不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两大力量”,汪丁丁也指出“是有效用的”,这是因为:第一,宗教教导人们,信仰将为他们带来“未来的好处”;第二,宗教行为表明,即使在“现世”,只要诚信,也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好处。而且,信仰的效用是巨大的,它改变着信仰者对一切消费品的评价。

印度人通常认为,“利”是人生的四大目的之一。所谓“利”,是指对物质生活条件,即财富的获得,是“还债”所必须的。而且,只有有了“利”,自己才有幸福的生活可言。但是,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利”,将来决不会有好的下场。印度教徒相信,采取罪恶手段获得财富的人将会下地狱;而采取正当手段获得财富的人则是为升天准备了阶梯。在印度文化的影响下,印度软件开发团队充满了相互信任和通力合作的精神。不仅如此,在印度,软件产业被视为“国家的神经”,软件工程师也被视为“民族的英雄”。印度的IT部长有一段在印度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言“我希望印度的IT产业成为10亿人的产业,而不是成为五星级大酒店中少部分富有精英的产业。我相信,IT能够为贫困者擦去泪水,能够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印度软件工程师更多地是将发展印度的软件产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个公司或行业工作。正如萨珀斯坦和罗斯指出的那样“印度软件工程师的优势在于,不管他们在哪里,他们都知道自己是印度人,他们都抱有自己的传统,与生俱来的意识、干劲和谦逊。他们都在为改善国家的贫穷状况而努力工作。”这显然意味着,在合作的文化的影响下,印度软件公司内部和软件公司之间进行合作的交易费用可以大大降低。

(三)创新的文化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印度教社会的基本风尚是重视宗教解脱、企慕来生、耽于沉思、偏于灵性,而淡泊现世人生。印度人一向爱好神学辩论。印度教徒认为“凡知道关于宇宙真理者,即能因之而得到解脱。”埃利奥特指出“印度人最有见解的主张是认为知识或智慧之道即是真道”;婆罗门所喜爱的主题是,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应该从事学习,成年时期应该奉行世俗人的职责和仪式,老年时期则应该致力于微妙的沉思。印度教徒倾向于认为,最高的生活就是全神贯注的沉思。印度教重视沉思,也重视静坐。在印度教徒看来,静坐不仅被赞扬为一种有用的锻炼,而且被公认为与祭礼、祈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被认为是超过了祭礼和祈祷之上的宗教生活的重大活动之一,甚至被认为是宗教生活的唯一正当活动。《奥义书》上说:瑜珈六法是“克制呼吸、克制感官、静坐沉思、注意力集中、思考研究、一心不乱”,而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静坐沉思是激发创造力的最好状态之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创新的文化。事实上,印度文化一直缺乏创新的文化。几千年来,浸润着宿命论和精神修炼的宗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印度人内向、封闭和因循守旧的心理特征。即使在当今的印度社会,这种特征仍然比较突出。同其他民族相比,印度人遵从传统的意识显得更为强烈。潘尼迦甚至认为,“史诗《摩诃婆罗多》所描写的社会同现代印度社会在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位著名的印度科学家尖锐地自我批评说:“西方的知识分子寻求发现光荣的未来,而印度的知识分子却寻求发现光荣的过去。”由此可见,虽然在印度文化中具有客观上有助于激发创造力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但是,在印度文化中非常缺乏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创新的文化。因此,同敬业的文化和合作的文化相比,创新的文化对近年来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最小的。

三、结语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开放源代码软件 激励机制 组织结构 生产组织过程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产业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软件产业逐渐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近年来兴起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完全对外开放,由志愿者合作完成,对传统的知识产权及生产理论提出了挑战。为何会有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愿意无偿奉献参加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对外公开?这个问题也吸引了众多管理学者、经济学者、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文献也大量涌现。

本文描述性的对1998年以来在 CSSCI来源期刊中的管理学类、经济学类的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开放源代码软件”方面的论文进行了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开放源代码软件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

(一)研究样本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积累全文文献800万篇,题录1500余万条,126个专题文献数据库,由此,选其作为论文研究的来源,以“开放源代码”为主题名检索1998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表的所有文章,共得到2710篇论文。由于对文章数目过多以及各杂志水平参差不齐的考虑,决定选择CSSCI(2010―2011)来源期刊中的经济学(73种期刊)、管理学(29种期刊)为期刊范围。确定期刊来源范围后,以“开放源代码”为主题名检索1998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所有文章,得到论文349篇,去除与主题不太相关的文章, 最终的分析样本为197篇文章。

(二)论文数量年度分布统计

论文数量年度分布统计情况见表1。按照论文数量粘附分布统计得到的结果,可以将1998―2012年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相关研究划为几个阶段:

1、初始引入期(1998―2000):只有1篇文章,说明该阶段开放源代码软件还并没有引起国内相关研究人员的注意。

2、快速增长期(2001―2006):此阶段内,开放源代码软件逐步引起国内相关研究者的注意,论文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并在2006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3、稳步发展期(2007―2012):到了该阶段,数量趋于稳定,同时论文的质量也稳中提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研究方法可以粗略的分为4种:第一种为定性研究;第二种为定量研究;第三种为综述研究;第四种为案例研究。根据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论文中使用各种方法论文数量的统计情况(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197篇论文中,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占总数的67%,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占总数的23%,使用综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比较少,分别有17篇和3篇。总体而言,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比较多。

二、开放与封闭源代码软件的比较研究分析

目前在软件产业中存在开放源代码软件和封闭源代码软件两种产品。开放源代码软件具有公开、免费的特点,其源代码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可以对软件进行自由的使用和修改,具有与原开发者相同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也就是说,开放源代码软件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本文提出的“封闭源代码软件” 概念,与“开放源代码软件”相对,是指除了开放源代码软件以外的软件的统称,如传统的商业或者专有软件等, 这些软件的源代码是封闭的,具有私人产权, 购买软件的消费者仅仅拥有使用权。

我国的民法通则指出:财产的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在民法通则中,将财产所有权分解成了四部分权利,这个概念与经济学中的产权是相同的。表2,就基于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从这四方面对开放与封闭源代码软件进行比较。

根据表2的比较研究,笔者发现封闭源代码软件在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下,其占有权、收益权、处分权完全归生产者所有,消费者购买后仅仅拥有使用权。然而,开放代码源软件受copyleft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手段的保护,完全对外公开,任何人占有软件是不可能的。

三、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研究成果分析

1998年,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倡导要开放源代码软件,他撰写了堪称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圣经书――《大教堂与集市》。在书中,他对开放源代码软件的运作原理进行了描述,对开放与封闭源代码软件的生产目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模式产权制度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地阐述了其存在的差异。自此以后,开放源代码软件现象燃星星之火,并大面积地起燎原之势般的发展起来,众多的管理学者、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开始关注并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

(一)关于开放源代码软件激励机制的研究分析

开放源代码软件具有公开、免费的特点,其源代码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修改软件,即这类软件属于纯公共产品。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因为“搭便车”现象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必然不足,可是公共物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开源软件身上?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1、基于开放源代码软件选择激励的角度

Hippel和Krogh 2003年发现,开放源代码软件作为公共物品,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开发者仍然获得了声望(技术能力的传播)、控制技术和学习等私人的益处。Lee和Cole,Hars和Ou,Lakhani、Wolf、Bates和DiBona分别于2000年、2002年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验证了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开发者确实存在满足个人兴趣、分享和学习的内在原因以及开拓职业生涯的外在原因。 Lakhani等2002年的研究也发现,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的技术群体,吸引了众多参与者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参与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就是自愿奉献和向高水平同行分享、学习。

2、基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研究兴趣或政治理想的角度

Bezroukov 1999年发现,参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开发者及研究者拥有相似的研究目标,视开发开放源代码软件的行为为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工作,他们均是基于政治理想或研究兴趣自愿做出无偿的奉献;同时,他们重视自身在行业内的声誉, 虽然承担的工作没有直接的报酬;他们更乐于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行共享、评价。Bezroukov 1999年还发现,开放源代码软件是一种社会运动,因为参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开发者们都具有对抗微软公司垄断的政治理想。

3、基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用户协作创新群体的角度

Hippel 2001年的研究认为,参与开发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群体可以说是一个创新的群体用户,开发者需要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他们获得的利益。Lerner和Tirole 2001年的研究也认为,参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开发者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同时付出较低的成本改进程序。

(二)关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组织理论的研究分析

组织生产开放源代码软件是这个领域内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需要通过研究这个问题了解如何有效的组织分散在各地众多的参与者。

1、基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组织结构的角度

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1998年的研究发现,开放源代码软件不同于传统商业软件的人员高度集中、发展方式固定的组织结构特征,他们的参与者分散各地,自由、民主的发展。Demil和Lecocq 在2003年的研究中称开放源代码软件为“集市化的治理结构”(bazaar governance)。他们认为这样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的控制强度没有层级或者网络结构强,但是层级结构下的生产成本是远远高于他们的。Jen-Fang和Tzu-Ying 于2004年,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发现开发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群体是依托数以万计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组织创新模式。

2、基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生产组织过程的角度

Hippel 2001年提出的观点是:开发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参与者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他们对软件开发参与、奉献的行为作用显著,这种作用与使用者的人数成正比。 Benkler 2002年根据有效获取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以及与其他资源相结合两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公共的同行生产模式(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 mode)”理论,对其与以市场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和以层级制度为基础的生产模式进行了比较。他发现开放源代码软件的信息机会成本较之更低。 Asklund和Bendix 2002年从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的角度研究了开放源代码软件的开发群体组织,他们认为在其组织中的成员具有较高的配置管理能力,体现在获取信息、联系沟通、 分解任务等方面。Garzarelli和Galoppini于2004年在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生产过程中, 对模块化组织中的协调能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这样的模块化组织中,面对生产过程中不断的变化, 当然也需要层级结构来协调。

四、未来研究展望

近年来, 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 经济学者、 社会学者的关注, 他们开始研究这一现象。 在国外, 对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生产目的、 生产组织方式、 产权制度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正艾; 在国内, 对相关内容的研究少之又少。我们也期待国内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开放源代码软件现象的行列中, 不断总结规律, 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健康、 快速发展。

在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里,仍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在已经发现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多种激励的因素对促进开放源代码的开发是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开放源代码软件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何在现代软件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加以运用?如何在传统的产业中应用,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分析可以看出, 以定性研究居多, 而定量的实证研究较之少很多。由于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以分散的、 非正式的组织方式开展工作, 缺少统一的控制、 反馈中心, 整个组织很难检测、 统计并积累相关的数据。因此, 数据获取非常困难, 这也是造成实证研究存在局限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逐步积累、 分析开发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组织相关的数据,当然, 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加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这是为定量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Hippel,von E and Krogh, von G .Open source software, the private - collective innovation model [J].Issues For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2): 216―217

[2]Hars, A and Ou, S . Working for free?motivations of participating in open source projects [C]. The 34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awaii, 2001: 5―7

[3]Lerner, J and Tirole, J . The open source movement: key research question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 45(4):822―823

[4]Demil, B and Lecocq, X . Neither market or hierarchy or network: the emerging bazaar governance [DB]. http://open source.mit.edu/papers/demillecocq.pdf, 2003: 7―9

[5]Hippel, Eric von. Innovation by user communities: learning from open source software [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1, 42(4): 83―84

[6] Benkler, Y . Coase’s penguin, or, Linux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Yale Law Journal, 2002, 112(3): 420―422

[7] Garzarelli, Giampaolo and Galoppini, Roberto. Capability coordination in modular organization: voluntary FS/OSS production and the case of debian GNU/Linux [DB]. http://econwpa. wustl. edu: 80/eps/io/papers/0312/0312005.pdf, 2003: 38―39

软件产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2001年颁发了教高[2001]6号文件,批准了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学校对建设软件学院高度重视,决定以此为契机,将办好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于2001年底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示范软件学院”。2004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要求,根据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密切联系和发展趋势,为发挥软件学院办学机制和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特色优势,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步伐,学校决定,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纳入软件学院,在原软件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二、学院建设概况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的建设,于2002年3月,软件学院成立之初,就下发了《关于办好国家示范软件学院的决定》(校 [2002]90号)文件,明确规定了软件学院建设的办学思路、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在政策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文件明确了“把软件学院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目标;为办好软件学院,及时决策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学校成立了以姜澄宇校长为组长的软件学院建设领导小组;五年来,学院不断在教育模式、校区建设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

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已近1600人,截至2006年10月,已毕业学生638人,其中本科生435人,硕士研究生202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学院跨越式发展

1.确立了“三依托”的办学体制

学院在成立之时,基于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总体布局,确立了“三依托”的办学体制,经过五年的建设,“三依托”已得到落实,并收到了软件人才教育与区域IT产业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效果。

(1)依托高新开发区。学院位于西安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位置,依托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国际化氛围和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优势。在学院建设中,学院享受高新区在教学场地建设、聘用教师入区等诸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并通过高新区管委会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依托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学院紧邻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依托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企业为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方便的实习条件;学院为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吸引国际企业、扩展骨干企业提供了人才资源。

(3)依托大学科技园。学院建在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内,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学院提供了社会化后勤保障,学院为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国防科技与IT产业孵化提供了人才支持。

依托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了与学院四位一体的国家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产学研结合平台,形成了软件工程教育与IT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和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工程教育办学模式。

2.系统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

学院瞄准国际先进IT技术,积极引进和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探索软件人才培养与国际软件人才需求接轨的新途径。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知名IT公司开展了具有实效的国际合作教育,成功引进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国际先进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近10年来一直是美国和世界软件专业排名第一的大学专业。其软件工程方向的教学体系、课程和模式也一直是世界各个大学软件专业学习的样板。其系列课程引进由我院牵头,国内其他7所兄弟软件学院参与,经过一年半的艰苦谈判,于2004年10月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iCarnegie教育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引进了卡内基・梅隆大学SSD1-SSD10本科系列课程。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与中国高校的首次正式合作,本合作项目得到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目前,10门课程(SSD1~SSD10)被分别安排在我院大学本科1~4年级进行学习,如表1所示。

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引进两年来,主要收获如下:

(1)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变化。教与学的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SSD课程教学与实验比例为1∶2;实践能力成为考核的重点,每门SSD课程的编程练习与考试达到1000行程序代码/门以上;课程直接反映最新技术,SSD1就涉及JDK和servlets,数据结构采用template设计,软件工程使用UML进行设计与分析。

(2)在教师中产生积极影响经过课程培训的教师普遍认为该系列课程教学理念先进、涉及技术新、实用性强,争上SSD课程已在学院教师中蔚然成风,并带动了学院所有技术课程的全面改革。

(3)受到学生的欢迎。经过对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课程质量优秀和良好的比例达到80%以上;在传统相似课程和SSD课程选择上,90%以上学生选择了SSD课程;在SSD课程优点选择时,“技术实用”和“网络化支持”被排在最前面。

国际先进水平课程体系的引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编程经验和英文运用水平,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3.积极推动对日软件人才培养

在国内的软件出口业务中,日本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去年的软件外包业务有60%来自日本。日本软件企业非常看好西安丰富的人力资源,Fujitsu、NEC、NTS、FTS、NTTDATA等公司相继落户西安软件园。目前,园区的日本企业以及承接对日外包业务的企业超过50家,急需大量的对日软件开发人才。

针对以上需求,学院早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开始对日软件工程师的培训工作,2003年学院与中日IT发展中心联合培养对日软件人才,与西安森特公司合作,开展专项“对日软件工程师”培训,并成功输送12名毕业生到日本东芝、东洋、三虹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2004年9月,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首次开设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开展对日软件人才培养,目前有三届近150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修日语;同时,日语作为全院研究生第二外语。

2005年,与东芝公司就联合开展软件人才培养签署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合作建设对日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聘用该公司两名高级技术人员为学院客座教授,由他们对学院日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本科生和日语强化班研究生进行授课。

2006年开始,日本东芝公司派教授用日语主讲“软件工程”、“日本软件开发过程与管理”和“日本软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目前,由东芝DME公司软件开发中心青山光伸社长、中村幸男中心长主讲的“日本软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已经开始授课。

4.将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1)基础理论与工程理念并重。基础理论是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基础。软件工程培养方案紧密围绕软件工程与系统设计理论与基本原理等进行,安排了系列课程,使学生有宽泛的基础和多维的视角。同时,接近工程实际的课程的安排,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和开发实践加以融会贯通。

(2)工程能力培养层次递进。根据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课程体系,安排了案例教学、课程编程和综合大作业,暑期自主工程实践、创新性实验环节、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各种层次、不同要求的实践环节,逐步达到工程培养目标。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工程化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环节。学院根据培养层次制定了不同的毕业设计方案。

学院前几届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按6个月安排;从2006年开始,毕业设计按8个月安排。毕业设计阶段,要求所有学生进入相关企业或校内实习基地实习。学院对毕业设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例,对每位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分别配备学院和企业两位指导教师,通过对学院指导教师的严格考核、学生开题、组织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研究生毕业设计和论文阶段最短为一年。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进入相关企业参加实际开发项目,其学位论文也必须以该项目为背景撰写。学生可进入与学院有合作协议的企业,也可在自主联系的企业完成论文。

5.积极创造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条件

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将教师国际化培训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了组织教师参加国际企业的技术培训、积极引导教师参加SSD的课程培训和选派教师出国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育水平。此外,学院按照《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文件要求,抓住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机遇,吸引社会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加大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力度,目前已经与国内近四十家软件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工程化教育合作。学院还积极进行独立校园的硬件建设,建立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各类实验室、院内外结合的实习基地、运动场地和学生生活场地。

通过以上措施,为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良的办学环境和条件。

四、总结

1.国际化是软件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学院自建院至今,经历了从原版教材使用、外籍教师聘请到国际先进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引进的不断发展过程。学院的教学模式、教育水平和技术先进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今后,要进一步做好扩大高水平外籍专业教师的聘请数量,提高国际合作教育的水平,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校级交流,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学位培养等工作。

2.学院已经与日本东芝、三虹等知名企业签署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协议。今后,学院将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对日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和日本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在日本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建立工程研发中心。同时,争取在我院设立对日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3.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由专职教师、校内双聘教师、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及境外专家组成的多元化、高学历、高层次师资队伍。今后,学院将采取加大招聘高水平专职师资队伍力度,稳定和扩大聘用跨学科和企业界的任课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聘请更多的高水平外籍教师,加强教师梯队建设等措施,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上一篇:图形创意论文范文 下一篇:主题思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