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5 23:38:09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篇1

关键词:毕业实习;企业实训;软件学院;高等教育

1背景

毕业实习是软件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认真抓好毕业实习工作,提高毕业实习质量,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环节[1]。

2003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出的《关于试办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中指出,在软件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一批能够培养大量具有竞争能力的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基地,面向企业,产学研结合,为普通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起示范作用,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创新。在该通知精神的指导下,针对软件学院毕业实习的特点,我院与IT实训企业合作,探索出校企联合进行企业实训的一种实习模式。近年我院的毕业实习按照这种新模式有序地进行,从以往软件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考核以及就业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各高校对这一环节也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计划以保证毕业实习教学目的的达标[3-6]。我校四年制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以后,为期三个月。实习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去,强化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体系,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流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开发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根据以往我院本科毕业实习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在毕业实习的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软件实践教育方向模糊。软件实践教育的方向应该是面向就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塑造。但是,学生在大学前三年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锻炼较少,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当前,软件实践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案是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上机实验,而上机实验的内容和层次与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不相匹配,实践教育方向不明确。这种模糊的教育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实训时因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差距太大而感到实训和工作压力过大。

(2) 理论课程设置与软件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软件行业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出现,能够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的应用复杂性和专业性,而高校软件学院理论课程设置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直接应用于毕业实训和工作中。

(3) 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计划要求。软件学院的教学内容需要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当前高校软件学院的师资大多数都是教学科研型人才,缺乏软件行业企业的开发、设计和管理知识经验。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差距较大。

(4) 实习教学计划与就业导向脱离。软件学院的毕业实习一般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开发案例作为实践内容,这样的实习教学计划事实上是本科教学的重复和再现。而且,在毕业实习的计划中,与就业导向有关的内容如工作前景分析、公司应聘面试和软件企业文化熏陶等环节几乎没有。

(5) 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目的性不强。企业实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二是将实习经历转化为工作积累。所以企业实习最终是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全面地投入到工作中。但是,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的实习内容并未直接导向就业,目的性不强。

(6) 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大三结束后安排学生去企业实训,在此之前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力度不够,未能即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就业需求调整毕业实习计划,致使实训内容滞后单调,而且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实习的目的不明确,学生实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不够。

以上这些问题是软件学院毕业实习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毕业实习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3企业实训模式探讨

毕业实习是软件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必修课,如何让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取得应有效果,毕业实习的模式是关键[7-8]。根据CC2005课程体系设置和当前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我院在毕业实习模式的设置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逐渐形成了一种主要以企业实训作为毕业实习内容的模式。在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不同措施来解决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 学校和企业共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跟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学校需要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选送教师去软件企业或软件培训机构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进行高新软件技术的学习、开发和研究工作。实训企业根据当年毕业实习的内容,安排具有相应理论教学资格和软件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教授毕业实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指导学生的毕业实训工作。

(2) 学校和实训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了使企业实训能贯穿学生的四年本科学习,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执行合作协议,形成“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的学校学习加一年的毕业实习。这种长期的合作协议使学校和实训企业可以共同承担人才培养风险,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共享。

(3)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理论教学及毕业实习计划。按照CC2005课程体系结构和软件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调整理论教学计划和企业实训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4) 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毕业实训内容。根据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情况,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毕业实训内容,明确毕业实习目标,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到用到的知识能够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并能将其直接应用到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

(5) 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就业。毕业实习的最终目的是导向就业,所以学校与实训企业在合作协议及毕业实习内容中应对就业问题进行协定。校企合作协议约定:根据学生毕业实习的任务和方向,推荐学生去对口企业就业,口头签约率需要达到一定标准。这样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一定压力,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训。而且,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软件行业发展实时调整实训内容,紧跟软件行业的工作岗位需要,直接导向就业。

4企业实训实例

我院毕业实习以企业实训为主,建立了北京和成都两个企业实训基地。在我院探索出的企业实训的模式下,实习过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实习内容由学校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规划和企业开发项目共同商讨、研究而决定;实习组织由学院教师在统一计划指导下有序进行;实习指导以实习单位高级技术人员为主、以学校专业课教师为辅共同承担。下面以我院2008年本科毕业实习为例,说明企业实训的计划和实施过程。

(1) 实训目标。

熟练使用Java或者C#编程语言,掌握基于B/S构架的应用服务器软件的安装、配置、管理和开发。掌握J2EE或者.NET软件开发体系架构,能独立根据客户需求完成企业中小型软件设计解决方案。掌握主流软件企业常用开发建模工具和设计模式;深入研究和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岗位技术要求。掌握现代IT企业软件开发的规范和标准,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立项、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结项等完整规范流程。在项目实训中养成良好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快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方法,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笔试、面试技巧,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2) 实训特点。

实训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案例分析/项目过程体验(2周);第二阶段――专项技能训练/开发环境熟悉(2周);第三阶段――项目实战/技术综合规范应用(4周);第四阶段――探索性软件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课题软件项目开发(5周)。实训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使学生能更好进入角色、接受知识。

在案例分析/项目过程体验阶段,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贯穿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对软件工程项目的全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团队,使学生切身感受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了解现代软件企业开发需要具备的基本开发技能。

在专项技能训练/开发环境熟悉阶段,通过项目案例分解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项目中各个角色的工作职责和岗位技能要求,通过项目实践专项强化各个角色岗位职业技能,使学生以自己特有的角色积累软件工程项目实战经验。

在项目实战/技术综合规范应用阶段,通过项目开发团队,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提升个人职业素质,而不仅仅是技术开发能力。

在探索性软件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课题软件项目开发阶段,实训学生根据前三个阶段积累的软件专业技能,独自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工作。在实训中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三个月的实训中保证每个学生完成8000~10000行的代码量,并且能够独立承担角色岗位的开发任务。

实训过程中,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察和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点和弱点,便于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定位。结合现代IT企业用人岗位需求,讲解编写简历规范、面试技巧,并请各个IT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考察、面试和座谈。

(3) 实训角色。

结合学生分组情况和自身条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训角色,包括项目经理、配置经理、需求分析员、数据库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

(4) 实训内容。

Rational 统一开发过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需求开发、用例设计、软件分析设计、软件编码技术(J2EE或.NET)、数据库技术(Oracle 10G或SQL Server2005开发实现)、软件测试技术、企业文化、项目过程体验等。

(5) 项目实战。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训项目进行实战。如移动彩铃营销综合信息系统、网通大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执法管理系统、酒店数字化管理系统、积华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职业技术院校信息化系统统一平台、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

毕业设计课题项目开发阶段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但在这个阶段不再区分角色的职责,而是每个项目组的学生根据小组选择的项目,自己独立完成项目中的某一个毕业设计子系统课题开发,包括从这个子系统课题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到子系统部署全部软件开发流程,最终以自己开发的子系统形成各自独立的毕业设计论文。

(6) 实训考核。

实训考核分项目组考核和项目成员考核两部分,实训学生成绩=项目组成绩×60%+个人考核成绩×40%。项目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开发涉及的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数据库、开发语言、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结题等。项目成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具体技术概念程度、编码习惯和熟练程度、职业素养、创新和钻研精神等。

(7) 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如下项目资料:项目组提交最终版本源代码工程、软件安装程序、用例模型、数据库设计模型、数据库文件;项目组提交软件项目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文档、模块开发卷

宗、测试文档、用户手册、项目周报、阶段评审记录、配置管理文档和软件质量保证文档等;实训学生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项目成果和实训总结报告。

5结语

以企业实训为核心的毕业实习模式的形成和实施,可以改革软件学院办学体制,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优质软件实习基地,整合校企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培养综合型软件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实施企业实训所培养的软件人才,可以更快地掌握软件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能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何火娇,罗威,杨红云,等.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08(5):38-40.

[2] 广东省教育厅. 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S]. 粤教高(2004)30号.

[3] 刘震. 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置换看软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 福建电脑,2008(10):186-187.

[4] 熊才权,梅清,王春枝. 校企联合的IT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研究与实施[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14-115.

[5] 王海晖,熊凡. 校企联合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探索和实践[J]. 电脑与电信,2008(7):106-111.

[6] 卢瑾,李洪煜,王小号. 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实训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34-136.

[7] 张广泉,杨季文. 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1):29-32.

[8] 张安民,张远辉.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创新[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242-244.

Reform of Pattern of Undergraduate Diploma Practice for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XIAO Ke-hui, XIAO De-qin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main problems in pattern of undergraduate diploma practice for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me resolutions for these problems are proposed, pattern of practice in enterprises meeting the demand of diploma practice is discussed. As an example, pattern of diploma practice of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s formulated for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the pattern is proved feasible and efficient.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篇2

现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 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实施。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到2000年,力争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 有10%~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有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其培训工作要逐步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进行;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可以在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时,,鼓励具备培训条件的其他部门、单位进行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推动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进会计软件咨询、服务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一,继续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要在总结近几年来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标准,以推动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使评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的组织今后逐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具备条件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局进行,财政部只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在保证质量、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注意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地区分布,积极扶持会计电算化较落后地区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发展。要定期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人员的培训。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推广应用的非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我国目前的会计软件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及时研究会计软件市场发展的动向和问题,依据市场发展规律,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对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研制和销售单位的售后服务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对售后服务不好的会计软件公司,应根据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通过评审的资格;对进行不实宣传的会计软件公司,要及时予以纠正。财政部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应积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法制化。

(五)区别情况促进基层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各基层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正在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的单位,应当将替代手工记帐的有关情况按照财务隶属关系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备案;对于开展会计电算化初期的单位,应当鼓励其采用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和业务主管部门推广的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对于已经有一定会计电算化基础,而且一般通用会计软件不能满足其会计管理要求的单位(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应当鼓励其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适用于本单位的会计核算软件;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在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制度建设的同时,逐步与单位内部其他管理系统联网,推进单位整个管理系统的现代化。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篇3

In some sense, cities’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software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nurturing convey not only their vision and spirit, but also their wisdom and determination in repositioning themselves in the global industrial labor division.

和南京一样,成都、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也都将软件产业作为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在为这些城市开放的格局、敏锐的嗅觉和前瞻的眼光叫好的同时,也不得不去思考:面对共同的目标,它们如何吸引以跨国软件巨头为代表的目标企业入驻自己的城市。

优惠的政策和支持措施是一个公认的比较可行的办法。

于是,这些城市从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各自在支持软件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

而人才是支撑软件产业发展的最核心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致力于做大做强软件产业的城市在软件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所制定的优惠政策,彰显的不仅仅是它们的眼光和魄力,更是它们各自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重新定位自身的智慧和决心。

基于此,我们摘选南京和上述四个城市在软件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期从另外一个侧面展示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魄力。

南京

1.软件产业领军人才创业资助计划。鼓励国内外高层次软件研发、经营管理人才在我市创业,对领军型创业项目择优给予重点资助。每人资助100万元,资助人数每年不超过2人。

2.软件产业青年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培育一批35岁以下的软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研发、管理复合型高级人才,对其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成果转化和培训进修项目予以资助。每人资助50万元,每年资助不超过4人。

3.每两年度对为我市软件产业发展做出特别贡献的“南京市软件产业领军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每人奖励不低于5万元。

4.积极支持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软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对年培训规模1000人以上和办学质量达到一定要求的,经考核认定授予“南京市软件人才培训基地”称号,每年对培训成效显著的前5家培训基地给予每家10万元的奖励。

5.鼓励软件企业和“南京市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合作开展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对高校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高校大专以上毕业生通过此类合作培训3个月以上后被我市软件企业录用并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用人企业和被录用人员一定的培训费用补贴。

6.对经认定的软件企业中年薪在10万元以上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由同级财政对其在本市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或汽车给予奖励,额度为其上年度已缴纳个人所得税本市财政实际留成部分。世界500强企业在南京设立软件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中国软件100强企业在南京设立总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符合同等条件的,连续3年享受奖励。

资料来源:《南京市软件人才引进与培训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成都

1.个人所得税奖励。对企业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给予个人所得税奖励,期限五年。奖励标准如下:连续工作期满一年,年工资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全额给予奖励;年工资性收入50―100万元的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60%给予奖励;年工资性收入30万元―50万元的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40%给予奖励;年工资性收入10万元―30万元的人员,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20%给予奖励。

2.人才培训补贴。对软件和软件实训企业开展实用型人才培训,可根据培训规模和技术标准,给予适当的培训补贴。

3.创业与创新。对在海外从事5年以上的软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归国人员在高新区创业设立企业,一年内公司固定人员在10人以上的,给予20万元的资助。

深圳

对软件技术或管理人员出国,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国有效”的方法。软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业务需要经常往返港澳,可申请办理多次往返港澳证件;因业务需要派员赴境外培训,不受本市因公出国培训计划的限制。

软件企业人员出国(境),经有关部门审核,市外事部门批准,可持因公护照(证件)出国(境)。

从事软件工作的软件系统分析员和系统工程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或有重大发明创造的软件开发人员,准予其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深圳落户(不分随迁或工作调动),免交城市增容费。

鼓励高校扩大软件专业招收规模;支持和鼓励软件大中型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优化工作站环境,吸引国内外软件类青年博士来深工作。

资料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上海

1.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设计人员的奖励,经市信息办报市政府批准,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业以实物形式给予软件人员的奖励部分,准予计入企业工资总额。

2.软件企业人员出国,可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的办法;需要经常派员往返香港的软件企业,可申请办理多次往返香港的手续;无行政主管部门的软件企业人员出国(境),经市信息办确认,可以通过因公渠道办理出国(境)手续。

3.高等院校要加强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建设,允许在校学生转向软件专业,允许在校学生到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对成绩突出者,可给予学分。高等院校在与软件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

4.鼓励境内外高等院校、教育机构、著名软件企业合作办学或建立软件职业培训机构,培养软件人员。软件人员的培训,纳入本市智力引进计划。在智力引进项目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软件人员参加培训。

资料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

大连

1.鼓励软件企业聘请外籍人员来连工作,加大对软件企业聘请国际化高层人才的补贴力度。对在大连工作的外籍人士,居留时间1年以上的,发放外国人居住工作证,在大连通关、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2.鼓励教育机构培养企业需求的适用人才,特别要强化外语和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实用型、国际型人才。要参照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和学校开展“订单式”模式教育。

3.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要加强计算机与软件等专业的建设,允许非计算机专业但有计算机专长并符合条件的在校生转向软件专业和从事软件开发。鼓励软件学院培养双学位的复合型软件人才。

4.对于软件企业引进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按照大连市政府引进人才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能力;认证考试;SE-CDIO;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组织所重视。在大量的项目中,企业决策者意识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可以大大降低项目的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那些拥有良好项目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已成为各个公司追逐的对象。针对软件业迅速发展以及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供不应求的现状,我们在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利用SE—CDIO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课程、实训和校企合作进行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的发展前景,并有效地运用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工具和技术来管理项目,从而减少软件工程项目中因为管理方面的失误导致的损失。

1 SE-CDIO课程改革

SE-CDIO人才培养体系能够灵活适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目前项目增多、规模变大的国情,该体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在航空领域最早使用CDIO方法之后,MIT将其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提出CDIOfConcel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工程教育模式。SE-CDIO实现CDIO和软件生命周期的有机结合,其中SE-C是软件需求,SE-D是软件设计,SE-I是软件实现与测试,SE-O是“软件运用+产业化+市场营销”,让学生经历“理论一技术一生产一应用”的全过程。该体系对软件工程专业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具体目标进行了研究、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

基于SE-CDIO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进行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课程改革。在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基础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并重,为软件学院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软件项目管理”。该课程以优化整合知识点的项目实例为基础,以认证考试为驱动,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其中认证考试采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组织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

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十分紧缺。据悉,未来3年需要万名经过认证的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的规模、数量、投资额度、资金来源、资金渠道等要素的多元化及管理的复杂性,迫切需要大量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人才。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由项目管理领域权威认证PMI进行组织,现可用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朝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中文等9种语言进行考试。1999年,PMP在所有认证考试中第一个获得ISO9006国际质量认证。目前PMP证书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职业管理资格标志性证书,有一定的国际权威性。我们针对PMP认证考试进行课程内容组织,传授项目管理方面的5大过程及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即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和职业道德,通过PMP真题的考核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项目管理知识技能,通过与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接轨的方式,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人才。

以认证为驱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主要教授软件项目管理9大知识领域:综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目的是结合软件开发过程介绍项目管理的过程(包括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及收尾)、项目管理的方法论、项目经理的职责,以及如何进行软件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及采购管理。课程分析了很多有意义的实际案例,其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将其中的知识应用到项目管理的合理框架中,为未来的创新者和经理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2 SE-CDIO的校内实训过程

为了强化项目管理能力,我们进行了综合实训。软件项目不同于其他项目,有其特有的产业链、项目背景、策划过程、开发过程、内容和生命周期。我们基于软件项目的特点,形成以能力结构为特征、能力培养为主的SE-CDIO的实训过程。设计SE-CDIO的实训过程使学生能够使用管理知识和技能、项目环境知识、软技能和人际关系管理、应用领域的标准和规则。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需要掌握现代工程的工程链,进行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运营等环节的管理。实训过程要求学生在必修课“专业实训(1)”“专业实训(2)”“创新设计”“软件工程”和大量选修课程中完成工程化大作业。

大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软件生命周期,完成软件系统。大作业具体包括:(1)签署项目开发合同,完成合同文本;(2)完善系统功能的描述;(3)根据提供的系统整体要求,按系统功能制定任务分解结构;(4)采用具体的估算方法,编写项目规模估算表,并对项目进行规模成本估算;(5)采用国际先进项目管理,编制项目的进度计划表;(6)编制此项目的配置管理计划:(7)标识可能影响项目的10个风险,并提出处理每个风险的建议。学生要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软件实用项目的模拟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参与项目的分析、设计、进度控制,并利用相关工具进行系统演示和讲解。

由于没有规定具体的题目,学生需要自主地进行社会调查和背景研究,从而规划项目,确定项目范围,并通过沙盘演算,制定虚拟项目的投资计划,撰写项目建议书或商业企划书。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协商的教学关系,以项目为主导,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项目管理活动,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在实训过程中提供资金资助各小组对项目开发技术进行技术研究,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软件项目管理工具和研究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学生在此基础上申报校、省和部级的创新创业项目。在确定的项目范围内,要求学生针对项目特色进行项目三要素(时间、成本、人员)的管理。学生要有效地采用计划管理方法,熟练掌握和使用国际流行软件项目管理工具,遵循技术规范管理软件开发过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软件项目的目标。实训过程中,小组成员间要采用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沟通,定期召开会议,提交会议报告。学生在实训工作环境中将了解到风险和挫折存在的必然性,学会与不同特长、习惯和爱好的人合作,最终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把现行的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考核体系,不单纯地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综合考核学生的组织运作能力、过程的规范性和文档撰写能力,还要特别重视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其中,大作业中选题的意义以及采用的关键技术各占5%,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选题;项目完成的技术水平(个人)和工作量各占15%,主要考查学生的工作量以及完成的难度是否达到标准;技术路线的可行度、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及团队合作精神各占10%,要求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出合理可行的技术路线,达到预期目标;学生报告撰写质量占30%,综合考查了报告的完整度、逻辑结构、内容、文字表达、图表制作及整体效果。

3 SE-CDIO的企业实训过程

SE-CDIO以企业产品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为教育对象,把企业需求与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咨询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和非营利性咨询公司等不同的职场需求,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场规划。SE-CDIO的企业实训过程主要是学院和企业确定实训方案、实训课程计划、签订实训合同,其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在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企业派出项目经理进行指导,企业实训时间为大四上学期的第一个月,进行统一集中实训。

企业实训方案将根据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进行设计,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实训内容。实训采用项目驱动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熟悉实际项目的管理流程。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采用团队合作角色模式,学生在企业实训中按组进行管理,按照公司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模拟项目的管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机会担任项目团队大多数角色,并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实训过程采用阶段模式。第一阶段进行项目过程体验与训练,通过此阶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知识和项目经理的职业特点,掌握项目管理流程;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其目的是训练学生软件项目管理的全面技能;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训练,其目的是训练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角色定位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企业实训成绩与小组成绩直接挂钩。实训过程中采用自荐、演讲、投票的方式评选各项目小组组长,小组长和企业项目经理签订项目开发任务书,按企业给出的需求完成相关任务,由项目经理和小组长对各组项目分别评分,并评选优秀项目小组和个人。个人最后得分为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之和。其中小组得分主要根据项目组各阶段完成工作情况、工作氛围、士气和工作纪律、采用的工具等进行评估,个人得分主要根据学生的概念掌握程度、相关技术熟练程度、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评估。

通过企业实训,我们重点培养学生适应不同企业和项目的项目管理,积累实际项目管理经验,有计划地学习和培养相关技能。同时,建立网站和数据库,有效地组织和公布各企业的职位招聘信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引用专业的性格测试如CSMP等帮助学生进行性格分析,引导学生小组有效地任务分工和小组合作。

很少有学生在企业中能直接承担项目经理工作,SE-CDIO的企业过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和技能。学生将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职场规划,了解项目经理的职能,掌握企业使用的管理工具,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分配、进度安排和资源平衡等。学生将利用相关知识有效地管理时间和组织活动,学会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养成要事优先等良好的习惯,而不是盲目无效率地利用时间。

4 结语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篇5

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美元,主要包括软件人才实训基地、软件开发测试及IT资源服务中心、产品演示中心和惠普产业基地等4大项目,主要为华北地区提供惠普实用软件技能培训、IT外包服务以及IT资源服务。

软件人才实训基地项目:主要是建设华北地区软件人才实训中心。惠普公司计划投入师资、课程体系、教学设备等教学硬件及软件,每年培训3000至10000名IT高级软件人才,形成高端软件人才和产业基地的人力资源中心。同时对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省内的高校进行投资。

软件开发、国际标准软件测试及IT资源服务中心项目:主要建设国际标准软件测试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两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际软件测试平台采用惠普全球排名第一的软件测试工具,此测试平台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测试平台之一,可完成50000个以上并发用户的大型软件项目测试,为游戏、服务等大型软件项目提供高可靠测试服务。同时以此为基础,开展软件开发及IT资源服务业务。

产品演示中心:主要是投资建设惠普全产业链产品演示中心,推动上下游企业向惠普基地聚集,进而形成产品展示和生产基地。该中心为惠普公司在华北、中原地区的唯一演示中心,覆盖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苏等地。

惠普产业基地项目:主要是投资建设IT产业园,除惠普和中国电子IT资讯类项目入驻外,同时将会引入上下游配套、关联性软件开发和硬件生产类企业100家。

甲骨文(山东)OAEC人才产业基地项目

为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培养积累软件人才、提高服务质量,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决定在济宁高新区投建甲骨文(山东)OAEC人才产业基地项目。

该项目将全面引入甲骨文的技术标准、人才标准和服务标准以及云计算技术,建设甲骨文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甲骨文国际认证考试中心、甲骨文综合云服务平台、解决方案中心、线下体验及展示中心、高校共建实验室、IT生态链企业孵化中心和区域性研发销售中心。全面实现IT人才培养、企业孵化、服务外包、软件研发和销售、综合云服务平台(教育云、公有云、私有云、行业解决方案)等功能,同时为政府、企业、高校等提供软件开发、导入、测试、培训、维护的整体解决方案。该项目的进驻,将对地方培育IT技术、聚集IT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信息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兴(山东)智慧城市产业园项目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篇6

[关键词] 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培训调研

一、本次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大连在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及产业拉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新领军城市。

但我们需要承认的现实是,尽管大连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发展一开始就重视人才培养,但现在看来,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出预计。目前,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此背景下,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单纯依靠外部人才供给的增加来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显然是存在较高风险的,也是十分被动的选择。因此,一手抓外部人才引进、一手抓内部人才培养是应对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格局的明智之选。

培训作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对吸引、保留与激励员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员工内部培训方面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手段及其实施效果,并深入剖析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培训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利于寻求更佳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添薪助燃。

二、本次调研的方案设计

1.调研方法及样本选择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查阅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全面、系统地探析当前大连IT企业培训现状。

(1)问卷调查。我们自行设计了针对IT企业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从业人员所接受的培训频度、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效果和从业人员对培训现状的看法及其对未来的期望。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74份,回收率为95.67%。为兼顾不同企业性质、公司规模、职位层级、教育背景、年龄结构与性别特征的人员对企业培训的看法与期望,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并收集了相应的被调查者信息,以利于分层次统计分析。

(2)实地访谈。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笔者还对大连部分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培训负责人进行了实地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被访谈对象共10位,其中5位系世界500强在连投资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5位系内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培训负责人。实地访谈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即以标准化的访谈提纲为基准,针对特质性问题进行深入访谈。

(3)文献查阅。文献查阅是贯穿整个调研过程的重要研究方法,笔者查阅了大量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企业培训现状的调查报告、面向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针对企业培训的建议等研究文献。特别是针对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检索,对国内外相关企业培训方面的有益探索进行了提炼。

2.局限性

由于时间仓促,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在设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例如:调查内容还有待于完善、调查样本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等。此外,被调查对象在填写问卷或接受访谈时可能出现主观、随意等情况,因此有些结论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调研结果分析与说明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活动过程的首要环节,它要回答为什么进行培训以及培训什么的问题。本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实地访谈的形式获得。

(1)培训需求的产生原因。在被访谈对象中,由于人员变化或工作变化而产生培训需求的企业占比30%;由组织的经营策略、业务类型、产品或服务变化而驱动的企业培训活动占比10%;由员工个人的需求而推导出的企业培训计划占比40%,由绩效改进计划而诱发的培训需求占比10%,由上述因素组合驱动的培训需求占比10%。

从接受访谈的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员工的培训愿望及人员异动对培训的影响,即培训计划主要围绕员工个人的培训意愿及新员工的常规性培训而展开;但容易忽略培训活动与组织战略目标及工作要求的匹配度,因而,许多企业虽培训投入不少、但组织整体目标却仍然难以实现。

(2)培训需求的分析方法。本次调研发现:大多数被调查企业仍然钟爱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与经验预计法是被调查企业最常使用的培训方法;而被调查企业对新兴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还用之甚少。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是通过寻找员工实际胜任力水平和理想胜任力的的差距,从而对症下药,使企业的培训与开发能够更具针对性。而缺口分析方法是希望通过培训填补现有的技能(或能力)和希望达到的技能(或能力)之间的缺口。这两种新兴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那些可以通过培训解决的问题上,并能够更好地契合组织的需要,同时也将促进员工的绩效提升,是一种组织与员工共赢的模式,值得企业广泛借鉴与使用。

2.培训过程的实施

(1)培训对象与培训频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00%的被调查企业均对新员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训时间通常为15天~30天,其中面向开发人员的培训时间略长,通常为30天~60天,而面向管理人员及其他支持职能类员工的培训时间通常较短,以5天~7天居多。在入职两年以上的被调查者中,约有5%在最近两年内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54%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年接受1次培训,近3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年接受2~3次培训;另有11%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年接受5次以上的培训。

与被调查者的期望相对比,被调查企业目前所提供的培训频度低于员工的预期,累计有88%的被调查者期望每年至少得到五次培训机会,同时,近80%的员工期望每次培训的时间控制在半天以内。这说明,员工期望培训能够以高频度、小强度、持续性的常态活动形式存在。这与目前大多数企业所提供的集中式、高强度、间断式的培训策略有所不同,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关注。

(2)培训内容。从被调查企业目前所提供的培训内容来看,外语类培训是培训时长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培训内容,开发技术与管理类课程分列第二、三位,这与员工的期望基本吻合。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在全球化的热潮中,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国际合作日渐频密,企业对全球化人才的需求也更显迫切,技术过硬、外语较好、管理能力突出的国际化菁英正成为软件服务与外包行业中炙手可热的人才,许多业内知名外企更把吸引、保留、激励他们作为在连实施人才本地化的关键举措之一。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从业者现有的能力素质较之岗位的胜任力要求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大多数被调查企业能够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抓住员工的“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谓对症下药。但值得推敲的是:到底哪些员工应该接受哪些培训,针对每类员工的课程结构应该如何设计。如果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与岗位的胜任力要求相匹配,则将事倍功半。

(3)培训方式与方法。企业培训员工常用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在职培训(on-the-job training)是指为了使员工具备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培训。而脱产培训则指受训员工需要离开工作或工作现场来接受培训。

本次调查表明:受行业特性影响,以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多媒体等为载体的新兴技术培训手段在被调查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相比之下,外资背景的国际性企业无论是在新技术的使用频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更胜一筹。

值得关注的是,在培训方法上,内资背景的本土企业与外资背景的国际性企业存在显著差异。本土企业更多地采用了演讲法、案例研讨法等传统培训手段,而在外资企业中,导师制、教练制、情境模拟、行动学习法等新兴的培训方法已被广泛引入,且工作轮换、项目实习制也更加成熟。

(4)培训师资。从培训师资来源看:外语类、技术类课程的培训师多来自于本企业内部,而管理类课程的培训师多来自于企业外部。从受欢迎的程度来看:本行业资深专家、专职培训师、实战经验丰富的学院派培训师分列最爱欢迎榜前三位。

综合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员工期望培训师具备专业知识扎实、授课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与潜能,并且态度亲和、语言幽默、勤勉尽责等能力与特质。而被调查者目前所接触的培训师(尤其是企业内部的培训师)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3.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效果是被调查者做出培训选择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也是企业组织培训活动最为看重的结果。但被调查企业在培训效果评估方面所投入的精力还远远不够,其评估方法的专业性还亟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近30%的被调查者几乎从未接受过培训效果的调查与评估;而在接受过培训效果调查的受训者中,绝大多数(近94%)仅参与过关于培训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多集中于受训者对培训内容、讲师、环境、教材等的主观评价层面;另有部分受训者在培训后接受过关于培训内容的测验,以便使培训组织者更好地了解受训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培训组织者对于受训者是否因为培训而产生了行为改变,以及培训活动对组织带来哪些实质性地改变却关注甚少。

四、提升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培训质量的几点建议

1.提高培训需求分析质量,科学设计培训计划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计划和评估培训效果的基础。因此,在计划培训活动时,正确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十分必要且关键的。

培训需求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20世纪80年代,I.L.Goldstein, E.P.Braverman, H.Goldstein三人经过长期研究将培训需求评价方法系统化, 指出培训需求分析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这构成了最为广泛流行的分析框架。针对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目前只重视人员分析,而忽视组织及任务分析的现状,笔者建议有关人员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能够从组织目标、结构、内部文化、政策、绩效及未来发展等组织因素出发,了解员工有效完成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找出员工的胜任力差距,并对照每位员工的工作绩效标准,分析员工的绩效水平差距,以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与对象等,从而使培训计划更具科学性,实现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目标的协同一致。

2.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质,采取丰富多样的培训手段

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知识型员工密集,他们具有自主性强、成就感强烈、流动意愿强、工作内容具有创造性、工作过程难以监控等异质性特征,传统的培训形式、手段及课程结构已无法满足此类企业中异质性员工的差异化培训需求。

因此,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培训对象分门别类,并针对不能的职能序列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培训安排。从培训内容结构来看:针对各级管理人员应以领导力及核心行为能力的培训为主;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应以专业能力的提升为主;而针对操作类人员则应以核心行为能力的培训为主。从培训方法与手段来看,管理类课程适宜采用演讲法、情境模拟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而专业技术类培训更适宜采用理论学习、考试认证、项目实习、工作演练相结合的层次递进式培训方法;针对核心行为能力的培训则更适宜采用行动示范法加以推广。此外,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引入导师制和教练技术,给员工以全程工作指导,并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有助于员工快速提高自身的能力。

总之,单一的、枯燥的、说教式的培训与知识型员工的内在需求不相匹配,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既应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异质性培训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手段来提高培训效果,又要兼顾同一企业内不同专业序列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合理设计培训内容、结构与手段。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训水平

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学历教育通常是单向灌输知识,而针对成人的培训则是交互式、激发式、导向式教育。培训师既应有博大精深的知识理论底蕴,又要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正确引导受训者进行逻辑化、结构化的思考,同时,还能流利、清晰、精准地讲解相关知识,并能建构新知识与旧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相对于上述优秀培训师的胜任力特征,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培训师的选择与内部培养上还任重而道远。因此,企业一方面应在内部培训师的选拔过程中引入人才测评技术,以便选择与优秀培训师的胜任力要求最相匹配的合适人选;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培训师的培训,以提高其培训技能;同时,在选聘外部培训师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候选人的甄选与考察。

4.开展多层次评估,切实了解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有效性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培训对于组织的贡献,决定继续进行或停止某个培训项目,或获得如何改进某个培训项目的信息。因此,在培训后,我们必须用一些方法来衡量培训的效果。

在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中,最为人所知和广为应用的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唐纳德・柯克帕狄所提出的柯氏评估模型,它从四个层次来对一个培训项目进行评估,即:反应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学员满意度;学习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受训者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行为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工作行为的改进;结果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工作中导致的结果。显然,本调研中所涉及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对于培训有效性的评估还仅仅停留在反应层次和学习层次,而对受训者是否因培训而产生行为改变及培训的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性指标的关注还显不足。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予加强。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人才竞争激烈、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惟一长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知识密集型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而言,培训与开发已成为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正视企业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组织绩效的不二法则。

参考文献:

[1]梅晓文等:HR管理标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232~239

[2]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74~133

[3]钟锐:培训游戏金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65~89

[4]金延平:人员培训与开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100~139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篇7

一、网络培训的优越性

(一)减少集中培训,有效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培训率

网络化教育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分布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双方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于分离状态,而且双方之间又存在着双向通信和信息反馈机制。这些特点和优点适应了社会化、个别化、快捷化、多员化教学训练的发展趋势,应用于机场保障装备维修保障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益。目前,训练机构正规培训的在职修理工数量远远达不到部队正常开展机场装备维修的要求,而利用网络化教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开展大规模普及培训,使受训人员成倍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培训率。

(二)增强培训针对性

采用集中培训的训练模式不能与不同单位、不同级别部队的机场保障装备特点紧密结合。利用网络化教育的虚拟、预制的特点,根据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虚拟成不同的团体,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教学训练资源,并在网络上共享,装备保障士官能够及时快捷地学到自己想要学的内容。

(三)缩短新装备形成维修保障能力的周期

新装备在部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维修保障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少维修资料和信息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奋因。开展网络化训练,可以做到资料与新装备同时或提.见前“到达”部队,装备保障士官可以通过这些学习资料和新装备信息来组织学习和训练,从而大大缩短了形成维修保障能力的周期。

(四)及时解决维修保障中遇到的难题

利用网络的信息反馈和专家咨询系统,使用“键盘和鼠标”就能实现“专家会诊”,为装备“悬丝把脉”从“网”上找到装备维修保障难题的答案。

二、网络培训的硬件配置

开展网络化装备维修保障训练,要依托各级装备保障网进行,而开展网络化训练对设备的要求比一般信息网的要求要高,因此,在设备的配置上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满足多媒体信息传输要求,碗系

装备系统的网络化教学训练以多媒体信息为主,尤其是涉及装备的大型课件多、数据流量大,这就要兼设备配置上要满足传输多媒体信息速度和带宽的要求。

(二)合理投资

当前,计算机硬件产品升级频率越来越高,软性产品每两年换代一次,因此,在设备投资上要把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原则,既要少花钱,又要保证相对较长时期内使用要求。

(三)设备性能要有长远规划。

一是满足数据量不断增多的要求。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友展和系统运行,网络数据每天都在大幅度增加,因此,在配置设备时,要充分估计到当前数据量及今后可能增加的任务量,保证在三、五年内网络设备有足够的运行能力,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二是要满足系统内部局域网扩展的要求。没有建立自己单位局域网的,要把各级单位内部局域网的接入问题列入系统建设方案,各级受训单位建设内部局域网时,要满足内部网络节点的增加和与外部装备保障网的连接要求。

三、网络培训软件开发

在网络硬件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只有重视网络化训练的应用方法、应用模式和装备技术训练内容过程等软件资源的研究、设计和开发,才能够发挥出网络化装备技术维修训练方式的最大效能。

(一)软件构成和特点

软件主要包括网络应用平台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训练资源软件两大部分。网络应用平台软件是指建立在多媒体数据传输基础上能够实现实时交互、多用户协作、远距离网络虚拟、远程操作等功能的软件。多媒体教学训练资源软件是指开展装备技术训练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训练软件、课件、信息等网上资源。网络的软件资源有三大特点:一是网上数据量巨大:二是软件的功能与用户的需求联系紧密;三是技术涉及面广、更新快。因此,开发一个高质量的软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将直接影响软件的质量和在开展网络化装备技术训练中的作用。

(二)软件开发技术要点

搞好网络软件资源的建设应做好“五化”:一是规模化。开发软件必须集中财力、人力、物力,避免出现效益极低的各自为战、重复开发的局面,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益,确保软件的质量;二是系统化。网络资源的设计、开发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力量系统地开发,逐步形成规范、投入、管理、开发、试用、反馈、修改、评审、、推广的工作系统:三是规范化。结合上级有关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训的实际需求,制订出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软件规范,要结合装备实际,制定《机场装备保障士官网络化训练标准》。建立权威的软件评审机构,把好软件的质量关:四是集约化。应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要组织一个有学科内容专家、部队的实际使用者、上级机关的组织者、软件的制作者等多方面组成的小组共同设计、开发。同时应吸收地方某些科研机构、院校以及公司已经成熟的技术与经验,一些非关键性和非保密性的开发任务可由地方有实力的开发单位完成,加快软件资源建设的步伐;五是基地化。依托装备系统现有网络设施,以装备系统所属军事院校、科研院所、各军区空军装备技术训练机构为重点,建设一批网上软件资源信息开发基地和机场保障装备技术训练信息基地。加强各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网络教学的覆盖率,提高网络化训练的效率。

四、网络培训的技术保障

网络是一个整体,牵一处而动全身,任何一处的技术失误,都可能造成系统的局部(甚至整体)瘫痪。因此,网络的建立、运行和应用不能缺少有效的技术保障。一个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保障机构

建立一个由计算机网络专家、技术人员组成技术保障机构,为基层部队提供技术咨询和故障解决方案。做好基层使用人员进行“上岗”培训。网络建设和验收结束后,技术人员应对网络进行试运行进行现场指导,及时处理试运行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针对实际。运行对网管人员进行实战训练,确保技术和管理人员能够独立进行网络日常维护与管理。

(二)系统故障的预见性

要提前预测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制订相应预防措施。对于大型故障,要有配套方案和应急补救措施,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稳定的网络管理系统

系统应具有网络应用的基本功能,如搜索引擎、跟踪故障、查出非法入侵者、为各级用户专设全线产品的备件库和软件版本升级库等。

(四)保密工作

装备技术训练网涉及的装备资料多、保密内容多,对一些容易泄密的环节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设立防火墙、设置信息下载权限和下载登记记录库、对载有秘密的设备进行防电磁泄露处理、定期对网络实体(尤其是文件服务器、光缆、终端等)进行检查、加强对网络记录媒体的保护和管理等。

五、网络培训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好网络化装备技术维修训练,要大力加强网络知识的普及工作,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构成

网络化装备技术维修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支持和软件保证,网络培训人才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网络培训活动的胜利完成需要以下三支队伍:一支是网络知识全面、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系统维护队伍;一支是熟悉教学法、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和网络产品开发的网上信息资源设计队伍;一支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上网学习的基层应用队伍。

(二)队伍建设要点

开展好机场保障装备保障士官网络培训,与参与培训活动的一系列熟悉网络环境的人员是分不开的。要加强天员网络知识的培训辅导,分层次培训。一是系统维护人员:二是网上信息设计人员;三是基层使用人员。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层次人员的工作性质,应用目的有针对性地分别制订培训目标、内容和计划。要使培训出的人才既要精通本层次的知识,又要熟悉其它层次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人才培训要制度化、经常化。由于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装备系统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因此要制定有关制度,根据软硬件和人员组成的变化,结合实际需求,适时进行培训,使培训经常化,宣传引导工作要跟上,针对部分人员在培训中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既要正确引导,又要下任务压担子;既要组织培训,又要鼓励自学,努力营造上劲好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习动力。

六、网络培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以领导指示代替科学规划

领导指示和科学规划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说明情况,坚持科学地开展机场保障士官网络培训。

(二)形式主义

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件踏踏实实的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假。对网络平台建设不应该以建了多少数据库、有多少点击率来做最后评判,而是应该以是否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高效益产出机制来评判。

(三)官兵参与性不高

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使用起来门槛高,这是造成官兵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当他们体会到网络平台为科研、学习和生活提供的方便和快捷以后,这种问题就不存在了。因此,应该首先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并组织大家学习信息化网络知识,鼓励和要求大家使用、建设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

七、总结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篇8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迅猛

在全球软件开发中,印度占据了16.7%的份额,而且占据美国软件市场份额的60%。仅十年功夫,印度软件业就将日本、欧洲抛到后面,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近几年,印度软件业的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全球500强公司中有160家由印度供应软件。在全球软件能力成熟度5级的40家企业中印度占据了29家,同时印度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软件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印度人把软件业作成了一个大品牌。就连比尔・盖茨访问印度后也预言:未来软件超级大国是印度。

印度软件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政府的成功引导

早在上世纪末,印度就提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治国方略。并认识到,一个国家软件产业的兴衰,将决定她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格局,因此要优先发展软件业。

首先,国家投入巨资加强软件产业的基础建设,创造投资环境。先后建成了18个软件园区,有1300多个海内外公司在这些园区注册,国家用优惠价格向软件公司提供厂房和办公设施。如今,最早建成的班加罗尔园区不仅成为印度的软件之都,还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被誉为世界十大“硅谷”之一。

其次,是全力推动“电信港”计划。印度的电信港计划是其软件产业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所谓“电信港”就是由高宽带通讯设备、跨国通讯网、数字交换与传输设施、卫星地面站组成的网络系统。为了顺利实施这一计划,印度政府打破了几十年由国营电信企业垄断的体制,取消了电信设备的特许生产制度,除了向外资开放电信产业外,还逐步实施电信部门私有化的计划。据世界电信港协会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电信港在营运,而班加罗尔软件园区中的电信港设施,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世界电信港的标准和要求。

再次,是推出了财政金融配套政策。对符合要求的软件企业,2010年前免征所得税;对软件开发所必须进口的特定设备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关税减免;在软件园区内注册的企业享受进口设备零关税;免除国内地方税以及一定的软件产品内销比例等。此外,政府还从国际营销策略、质量体系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推动了印度软件业的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

成功的人才战略

印度以教育为突破口,大力陪养IT人才,形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人才库。十亿人口的印度有合格软件人才41万,而且还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增长。这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普及计算机教育从娃娃抓起。随着软件业逐渐成为印度的明星产业,印度把普及计算机启蒙教育看成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有条件的儿童从5岁就开始参加有关软件训练。不久前印度政府还决定将IT教育引入全国教育大纲,要求小学生要掌握电脑基本操作;初中生要学习使用教育软件,能通过电子邮件与他人联系;高中生要熟练运用电脑搜集整理数据,并根据需要学会使用特定的技术服务软件。印度的电子部和教育部还联合推出一项“中学生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以期唤起中学生学习电脑的热情。

构筑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大力培养出类拔萃的软件工程师。加强软件人才培养,已成为印度立国之本。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就依靠联合国及英、美等国援助,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样板,集中力量兴办了5所国际一流的理工学院。近些年来,印度理工学院之所以能不断造就世界一流软件人才,一是不惜重金聘请世界各地知名学者授课;二是每年从全印各地选拔最优秀学生;三是学院的软件教育与产业互动非常密切;四是学校充分利用业界的力量。例如,为了让学生对科技有充分的接触,学校有许多课程是由业界老师开设的,这些业界的老师所教的都是最新的软件技术。在学校和产业密切互动下,学生、学校和业界串起一个共存共荣的循环体系,业界提供丰富资源,学校搭桥运输养分,学生毕业后投身产业,把吸收的养分回馈产业。在软件技术方面,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质量可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巴黎综合技术大学相媲美。由于学生所学知识与创新技术不脱节,这也是“硅谷”特别偏爱印度工程师的原因之一。

注重培养“复合型软件人才”。一方面,重视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培养,软件工程师不仅懂得软件程序设计,而且深谙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另一方面,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印度软件工程师大多数能侃侃而谈,且言之有物,条理分明。

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软件人才。印度除了理工学院等大学积极培养软件人才外,还支持每个州都兴办一所信息技术学院培养不同层次的软件人才,还鼓励私人和企业面向市场培养和培训软件人才。例如,以生产教育软件为主的印度著名软件公司――全国信息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在20个国家设立了800个教育中心,每年培训15万软件人才;印度阿普特克计算机教育公司在30个国家设立了1500个教育中心。

以学员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印度的软件技术教学不是按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实践的路径,而是把顺序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再以学生遇到问题为基点去学习专业理论。学员一入学,便要做项目,培训中心把所承接的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让学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培训中心的学员最后一年都在公司实习,积累工作经验。此外培训中心十分重视课程开发,如NIT软件培训中心设有课程开发部,由专家负责课程开发。在培训管理方面,印度的许多培训中心引进了ISO9000标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直接利用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教材和教育方法,使学生直接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印度IT职业教育公司均与微软等处于国际领先的软件公司结盟,紧跟IT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材和课程设计,不断将IT业最新的技术编入教材,保障了教育与技术发展的同步。印度IT职业教育公司培养的学生深受国际大公司青睐,常常学员尚未毕业便被抢订一空。印度把这种培养和培训称为“桥梁教育”,不管你学什么专业,也不管什么文化层次,只要通过“桥梁教育”就很容易在软件企业找到就业机会。

上一篇:咨询费合同范本范文 下一篇:入股合作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