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6 17:04:55

软件管理

软件管理范文第1篇

致远软件构建了中国乃至亚太最大的协同管理软件服务体系,包括30余家分支机构、500多家客户服务和培训中心、1000多家合作伙伴、3000余名服务顾问,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包括产品支持、产品升级、产品迁移、应用集成、客户化开发、持续优化等全方位服务,更拥有VIP和个性化定制等超值服务。

北京致远协创软件有限公司(Beijing Seeyon Software Co.,LTD.,简称:致远软件)于2002年由创业团队联合用友软件发起创立。公司定位于协同管理软件领域,以中国文化思想为根基,融合西方现代管理理念,将组织行为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把业务管理与组织管理相整合,面向中国的企业、政府及其他组织的管理应用,帮助组织有效解决战略落地、文化建设、规范管理、整合资源、强化管控等难题,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致远软件的核心产品是标准化协同管理套件,包括:面向大型组织和集团型企业的A8-m协同管理软件;面向政府机关单位的G6协同管理软件;面向单一组织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A6-m协同管理软件;面向小型组织、学习型团队的A3协同管理软件;方便客户实现移动办公的的M1产品;面向大型集团、各级政府单位之间的跨系统、跨单位的信息交换中心;面向各种跨系统应用整合的协同扩展产品。

致远软件在组织流程引擎方面有自己的专利,在智能表单、流程管控、管理信息可视化、无线移动终端APP等方面也有成熟的技术。其中“二元工作流”让组织管理可以在严格的流程规范与灵活的人员调配方面实现有效集成。

致远软件以客户为中心,以“强强联合、引领发展、持续共赢”为目标,有机整合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与数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联手缔造了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协同软件产业生态体系,共同提供基于组织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应用解决方案。

迄今,致远软件的客户已超过1万家,分布于所有行业,遍布中国所有区域,包括部分海外地区。每天有超过300万人登录致远的协同管理软件。利用致远协同管理软件,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电龙源电力集团、中国化学、中国铁路物资公分有限公司、东方希望、北京新辣道集团、奇虎360、去哪网、稻香村、福建南孚、广州珠江啤酒集团、高露洁SIAS系统、河南第二件事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有限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道道全粮油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工业集团、山东京博控股、青岛福日集团、山西国际电力、中融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大中华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徽记食品等企业成功实践了高效的组织管理模式,让企业的管理制度可以落地执行,在企业内部形成高效协作,让协同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管理价值。

致远软件是北京市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连续8年被第三方评测机构(CCID及CCW Research)评为“市场占有率第一”,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致远软件多年来累积荣获了诸多市场荣誉。

软件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软件配置管理 基线 软件配置项 变更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软件开发的规模随之扩大,而软件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其版本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在软件开发和变更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开发软件的重复利用几率较低,可靠性差等。另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软件开发跟踪和记录备案,这些都给软件后续的维护和升级带来困难,增加软件项目的风险,由此突出了对软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软件管理配置是对软件开发进行管理的一套办法和活动准则。它通过对软件系统进行特定的表示来实现软件配置的系统更改,并在软件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维护其配置的完整性和跟踪性。

1 软件配置管理的概念

1.1 软件配置管理的内涵和其涉及的内容

软件配置管理是用来标识、组织和控制软件系统的一种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软件错误,提高其生产效率。软件配置管理是一套科学的管理规范,是对软件进行更改的一个关键支持过程。它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用于控制软件在其生存周期内的改变并减少这种改变对软件造成的影响,最终确保软件产品的质量。软件配置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点:

(1)对系统中的标识项进行标识和定义,同时制定与其相关的基线。

(2)控制软件系统中的配置项,或是对其配置项进行变更。

(3)记录软件系统中软件配置项的运行状态和修改请求进行记录。

1.2 软件配置项(SCI)

软件配置项在软件配置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集合软件各个周期内个阶段中产生的不同版本的文档程序、数据和环境。软件配置项通常作为一个软件配置中的一个元素,并作为一个单位来看待软件成分以达到配置管理的目的。

1.3 基线

在软件系统中开发设立基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软件的配置管理。基线的设立标志着软件开发过程中一个阶段的结束,在任意软件配置项中,若是形成文档并通过审议时,便形成了基线。基线是软件配置的交付,更是软件配置管理中进行软件测试过程的里程碑。和基线同时建立的有产品库和受控库。利用统计配置管理在被管理的软件中形成各种基线并控制各种基线的进入和输出。通常情况下,在对软件进行测试管理时需要建立以下几种基线:第一,软件测评功能基线,此基线的建立在寄到委托方的相关资料后执行,建立的基线将作为整个软件测评的初始基线;第二,需求基线,此基线的建立根据委托方资料中的要求以及软件测试的需求进行建立。

1.4 版本

在对被指定的软件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软件测评中每个受控文档都有其相应的版本号,设置文件版本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软件配置管理时更加清晰的辨别文档的修订情况。在软件配置管理中,一些配置项文件在变更后被保存并形成新的版本,而此版本与之前的旧版本同时存在,这样的保存管理形式便于文档的查询。

2 软件配置管理的实施

2.1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制定

管理计划是一个软件项目进行配置管理的前提,管理活动正是在此计划的引导下开展的。否则,软件配置管理在实施的工程中将会出现过程混乱,进而影响到软件项目的顺利开展,所以说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不但能够保证软件配置管理的顺利实施,同时它还是软件配置管理测试的基础。

2.2 创设软件配置管理环境

软件配置管理环境创设的两个必要条件就是管理工具和管理系统。其中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在构建时需要运用到与该软件相关的数据库技术和文件管理技术,此系统建立时我们采用C/S结构,并充分运用网络这一管理工具来实现。在建立软件管理系统时客户端的功能设置中包含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过这几个数据库的建立来保证软件配置项在不同的测试阶段存放于不同的库中。

2.3 配置标识

配置标识既是软件管理中的基础,又是软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软件项目进行配置项管理时,其操作权利都会受到严格的管理,其管理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基线都设置有一定的权限,所以测试人员要根据个人权限管理相应的基线。在软件管理中配置标识主要用于标识系统中被测试样品、工具、文档以及记录报告的类型和名称。

2.4 版本控制

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便是版本控制。在对软件进行管理时,软件配置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对象在测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容和数据都会以文档的形式进行保存,保存时系统会对其进行版本标识。而且在此软件当中新旧两个版本同时存在,这样便于文档的查找。而对于配置管理系统中的基线控制项,需要根据基线的保密程度以及其存在的位置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以保证软件使用的安全性。

2.5 变更控制

在对软件进行管理测评时会发生变更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被测试件出现问题,此时需要对原有的软件系统进行改进,因此便需要对其进行变更;第二,变更后的软件系统其形成的文档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变更管理。

2.6 配置状态报告

软件配置管理中设置有配置状态报告,此配置状态报告的设置主要是用用激励和报告软件配置管理中基线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此状态报告的观察为测试人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通过对此报告的分析来加强对软件项目的配置管理。

3 结束语

软件配置管理的有效实施保证了软件的整体质量和软件测评工作的顺利完成。软件配置管理作为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施工程中对操作人员和使用工具都具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此项工作贯穿软件管理测试的整个周期,所以采取有效、合理的配置管理对整个测试工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日后的工作当中要结合软件系统的具体情况逐步完善配置管理工作,提高配置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宏霞,陈凯,白英彩.基线技术在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02).

[2]赵文杰,刘俊萍,南振岐.软件配置管理理论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5).

作者单位

软件管理范文第3篇

软件世界:赛门铁克在外人眼里,已经不单纯是一家存储公司、安全公司,而是一家基础架构平台厂商,要成为一家优秀的软件平台公司,就要对未来软件平台有一个愿景,在您看来,未来软件平台的趋势在哪里?

吴锡源:现在的用户应用了很多系统,有防病毒、防木马、补丁分发、软件管理、资产管理等等,所以用户必须打开很多平台来完成工作。赛门铁克有一个愿景,即未来有一天,除了用户必须打开你看到不得不要的内容之外,只看到赛门铁克一家帮你提供服务就搞定了。这是―个终端的标准化的平台。

另外―个愿景是针对数据中心的,希望通过软件和管理的手段帮助客户优化数据中心,简化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

针对这个愿景,赛门铁克有一个规划。可以从终端和数据中心两个层面来看。首先,从终端角度来看,客户现在的现实情况是终端环境很复杂,终端的使用者都不是专家,至少不是技术专家。因此,对信息中心来说,最大困扰是怎么管理好终端,因为使用终端的人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像在数据中心。所以怎么把终端的管理变得简单就很重要,所谓简单就是信息中心的人在信息中心里就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去管理好终端,这是非常必要的。

赛门铁克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用户把终端管理好,为他们提供―个全自动化、全面的、安全的防护体制。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以赛门铁克是一家把整个安全和管理结合在一起的公司。不止是把安全,像防火墙、防垃圾邮件、防木马这些技术整合在一块,把管理也整合在一块了。因为安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通过将资产管理、软件管理、补丁分发等整合在一起,这就可以使客户能更容易、很简单地把终端管理好。

软件世界:安全、存储是赛门铁克最具优势的“双拳”,而管理更是赛门铁克飞速发展的源动力,在您看来三者的关系如何,是否有实例来说明赛门铁克是如何帮助客户实现自动化的管理,简化管理?

吴锡源:对于赛门铁克来说,安全、存储、管理是三位一体的,而且三者缺一不可。因为只有存储和安全,而没有管理,就不可能发挥存储和安全的最大效果。举个例子,用户的终端只有安全没有管理,终端就不好管,管理的绩效很差,管理的成本也很高。通过管理的手段,用户的管理绩效会提高,管理也会变得很容易。数据中心也一样,即使有再好的解决方案,而没有好的管理手段,也是不行的。一定要配合管理的手段。

在企业里终端很多,软件需要部署到每一台终端上,如果一台一台装,效率很低。我们有一个解决方案,只要与我们的补丁分发技术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软件一次性地分发到成千上万台终端上去。再譬如,软件更新,我们有这样的软件工具可以帮助全范围、同一时间对所有终端进行软件更新。

假如说现在有―个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在信息中心掌握到每个终端的状态:每个终端都装了什么软件、终端的配置如何,怎样会更便于管理?因为很多客户的终端经常在不断地更新中,因此,很难知道每个终端安装的软件是哪个版本这类的信息。假如企业有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管理起终端来,不就帮到用户了吗?

同样,在数据中心,如果有一种技术或一种手段,可以将一些没有用的存储资源利用起来,是否可以省钱?再者,如果说有―个软件可以帮助使用者把数据中心里的旧数据迁移到磁带上或者磁盘上去,是不是也可以省钱?这就是赛门铁克的分级存储技术。或者说,有一种技术可以帮助把数据库里面所有重复的数据删除掉,是不是也可以省很多钱呢?节省下来的钱,企业就可以将其投入到创新上去。

现在企业里的信息中心都被要求做成一个可以支撑整个业务的支持平台。过去,信息中心是纯粹的成本中心,现在一个信息中心不能只是成本中心了,还必须是一个价值中心。价值中心需要提供哪些价值呢?这就是所谓的“大兵未至,粮草先行”,即怎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发展业务。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电信公司的信息化建设都可以帮助业务推广,为客户提供了有附加价值的服务。假如能够有―个平台帮助企业提供较高的附加价值,客户一定会喜欢,也会省不少心。

相比其他友商,赛门铁克的软件可以管资产、软件、版本,甚至可以到电源。有一个客户在美国,他有45万台的终端,如果员工下班后不关闭机器,45万台的终端将耗费巨大的电量。采用了我们的解决方案之后,45万台终端一年可以省4200万美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越不景气的时候,客户越喜欢我们,我们越是客户的好朋友。因为我们通过管理,帮助客户省钱、省心、省力。

软件世界:赛门铁克是一家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比较注重创新性。您能不能以一款比较熟悉的产品为例说说它的创新性?

吴锡源:过去的安全讲的是边界安全,都是怎么样防止一些不好的东西进入到公司的内网,不让别人来偷,不被别人“黑客”,不让不好的东西入侵。但是现在的安全不能只是这样了,赛门铁克反而认为,最大的安全隐患来自于公司内部。为什么?让好的东西流出去,安全的危害比坏的东西进来危害更大。

中国有句老话讲得非常好,家贼难防,通常家贼比外面来的小偷,所造成的损失大。因为家贼才知道贵重的东西放在哪里,所以安全应该不止是防止坏的东西不要进来,也应该防止好的东西不要流出去。所以赛门铁克专门买了一家公司,以帮助客户怎么把企业内部的重要信息保护好,不至于泄露出去。

这个技术是目前赛门铁克最受欢迎的技术之一,为什么?因为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需要,都会遇到重要信息泄露的挑战。有些时候,企业内部会议还没有结束,其竞争对手就已经得到了会议上的信息了,为什么?MSN、短信太发达了。所以有的公司甚至规定在开会的时候不许带手机和电脑。尤其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个解决方案则更被企业所需要。因为有的公司由于经营状况不好,进行了一定的裁员。而被裁的员工可能会有情绪上的不满,也就有可能把公司的经济信息泄露出去。

软件世界:对于赛门铁克的未来,您有什么规划?

吴锡源:我最近刚刚改变了公司的商业模式,我们过去3年多的商业模式,在别人看来是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可我把它自我否定掉了,要重新开始,因此拟定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为赛门铁克未来2、3年在中国持续的发展做准备。

我认为赛门铁克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硬的可以更硬,软的可以更软。所谓“硬的可以更硬”是说我们对大客户可以把工作做得更深入,将我们的技术平台与客户的业务平台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个平台包含终端的平台,也包含数据中心的管理平台,也就是说有一天我希望看到所有大客户、大企业的终端管理平台是建立在赛门铁克的技术上的。我也希望看到,不管是金融,还是电信、政府和大企业,这些大客户的数据中心有一个存储的管理平台,这个管理平台是基于赛门铁克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软件管理范文第4篇

我国会计软件发展的过程是和我国的经济体制的变革、企业管理模式的逐渐演变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密切相关的。从改革初期到目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88年之前萌芽准备阶段

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的企业基本上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主要使命是为完成计划任务而生产,相应的会计工作的管理模式是以其账报账为主。在此期间,企业管理中应用的软件主要是完成特定的统计功能,在会计核算中还没有一种能够解决全部基本功能的成熟的软件产品,具体应用中的产品大多属于统计存储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有关人员和机构已经着手进行会计电算化的研究,并就某些企业或某些功能进行产品开发,面向单一用户或单一功能的会计软件已经投入使用,如账务处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工资管理。由于企业对电算化的需求不明确,且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没有很好的结合,会计软件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

2、1988年至90年代中期的核算型会计软件阶段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的企业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混合并存的转轨经济时期,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事务型管理,计算机普及范围进一步扩大,相应的会计核算的主要任务是以部门管理为中心,侧重于事务管理。在此期间,会计软件主要是核算型的部门级系统,大致包括总账管理、报表生成、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和库存核算。

核算到会计软件的特点是离散型,既有各模块之间联系松散,也有企业各部门间的系统结构、数据结构、文档格式及文件标准之间的差异,导致整个企业甚至部门内数据缺乏共享与并联。其在表面上与传统手工系统有很大区别,但实质上仅是处理手段的改变,没有改变原有的模式及功能。

3、90年代中期至今的ERP系统起步阶段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企业中已经广泛应用,面对在资源分配中起基础作用的市场,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转向资源管理,相应的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资源管理提供分析与决策信息。随着国外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后文简称BPR)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后文简称ERP)思想及技术的传入,我国会计软件从核算型进入了管理型时代,用友等公司已经开始就ERP系统进行相应的需求调查及软件开发。

ERP系统是企业实现BPR目标所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手段。它是覆盖整个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了企业的资源管理及业务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如:购销存业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一体化。ERP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数据在系统间流畅传递。ERP系统与以往核算型的会计软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除了基于的管理思想不同外,软件本身涉及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模仿手工核算模式,广度仅限于财务部门,偏重于资金流,深度仅限于事后分析。ERP软件以企业作业为起点,对企业经济事务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和控制,管理的广度从财务单一部门扩展到各项作业涉及的其他部门,完全实现了企业内业务处理一体化,做到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形成一个实时的动态的管理系统。从部门级离散应用上升到企业组全面系统应用。

近来电子商务的兴起,使ERP系统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还包括外部信息使用者,同时也要对有关的外部资源进行管理。如:客户可以直接查询商品的销售及技术资料以决定是否交易,企业可以直接根据电子交易数据进行收付款处理及核算等等。

企业资源管理的使命及网络社会的趋势,决定了会计软件必将向管理型、网络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这里对其的发展过程及趋势可简单地描述为:单机核算到一部门网络型一企业级ERP一支持电子商务的管理决策集成型ERP.

二、会计职能的演变趋势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工作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一种内在功能,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其内涵的认识日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大多数论述中都承认会计具有核算和控制(反映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核算是指会计人员通过特有的方法及程序,对会计个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反映,向使用者提供相应的财务信息。核算包括信息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和报告。控制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监督。合法性监督是指企业经济活动是否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合理性监督是指企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经济运行规律,业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性是指企业的资源管理是否具有效率。

从会计软件发展过程及其趋势中,可以看出会计职能的内涵已经或即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核算与控制的相对比重将发生变化,控制职能的地位日益重要

(1)核算工作量减少。ERP系统的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大量的数据收集、加工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实现,加大量涉及采购、销售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及存货的信息可直接由相应管理系统自动传入账务核算系统,规范的账务处理和报表输出业务也可通过预先设立而自动完成。(2)控制职能的地位提高。会计的控制职能直接融于作业的流程当中,不经会计控制环节,有关业务将无法继续运作,如不经信用控制环节的销售合同无法获得批准或执行。控制职能真正贯穿于作业的事前、事中及事后。(3)核算职能的分解。传统的会计核算业务将由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共同完成。(4)控制的范围不仅局限于系统内部,会计人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控制,防止有未纳入系统的业务发生。(5)会计工作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分工发生变化。会计工作不再以事务管理为特点,不再局限于本部门范围内,而是着眼于业务流程的全过程,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一环进行组织。同时增加了许多基于ERP系统需要的稽核的控制岗位。

2、核算职能本身的内涵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变化

(1)确认变得更为重要。在ERP系统中,会计人员日常核算中大量而重要的工作就是审核确认,以确定有关信息是否纳入账务系统进行核算。信息化并不能取代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2)计量工作相应减少。ERP系统对大量的规范的业务的计量都可以在初始设置中加以预先设置,自动生成相应分录的凭证。(3)记录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完成,计算和报告中的大量工作也能通过系统设置而自动完成。(4)核算的会计信息质量相应提高。ERP系统的集成可靠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系统的实时性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已经不再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3、管理职能的比重逐渐上升

软件管理范文第5篇

小企业的“成长烦恼”

普光德机械设备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公司主要销售工程机械设备。得益于产品品牌、质量声誉和市场需求,普光德实现了快速发展,分公司达到5家,客户数量大增,销售额也实现了翻番。

但是,在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普光德的管理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和决策需要。

此时的普光德还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厚厚的账本、繁杂的手写凭证以及噼啪作响的算盘是财务部的“标志”,而月底结账就成为财务人员最为头疼的时刻。最麻烦的是,每每经理需要分析财务报表进行市场决策和计划部署的时候,财务部的反应却是最慢的,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商机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了。

针对以上情况,普光德决定从公司的财务管理上入手,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规范资金运作、费用、应收账款、预算控制等环节,让企业财务成为决策的支持力量。

选型服务

经过调查,市面上财务软件的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国家财务标准化的原因,财务软件的功能实现大同小异。鉴于此,由总经理“点将”,决定使用用友畅捷通财务软件。程建国告诉记者,“那时候畅捷通实际上是用友小型事业部,鉴于用友一直以来良好的品牌,我们选择了它,经过六七年的使用,证明我们还是押对了宝。”

“软件的便捷应用是其一,完善的服务支持是我们选择畅捷通的另外一个原因。”程建国表示。像普光德这类的成长型企业,对于信息化高效管理的需求明显,但是苦于没有专业的IT人员,信息化工具的作用受制于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难以较好地发挥。

为此,普光德购买了畅捷通专业服务产品,程建国表示:“专业的服务产品在实际工作中更有针对性,这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又选择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这样一旦在使用中遇到了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专门的工程师就可以很快地针对我们公司的具体情况对问题进行处理,在业务保障、简化运营、提升员工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面成效明显。”

软件管理范文第6篇

市场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从2004年开始集团型企业对集团财务、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需求进入投资高潮期;二是部分原有的财务管理软件用户信息化走向精细化、全面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功能模块扩展等成为迫切需求;三是中低端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价格大幅下降等迎合了快速上升的中小企业用户需求。

2005年,在管理软件细分产品中,财务管理软件和ERP软件共占69.0%的比例,是管理软件市场的主力产品。得益于集团型企业对财务/资金/成本等集中管理、集中核算需求的大幅度上升,财务管理软件经过前两年低速增长之后,今年呈现出较高的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8%;ERP在高端市场以及中低端市场应用继续深化,比去年同期增长26.8%;企业资产管理需求从电力行业拓展到公共事业、交通、制造、金融等行业用户,EAM软件成为2005年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增长亮点,同比增长24.2%。

2005年大型企业仍然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同比增长23.8%,应用的升级和深化成为大型企业的应用重点。中型和小型企业管理软件应用也保持了同步增长,分别比去年增长23.0%和23.6%,中小企业已经占到中国管理软件整体市场的59.7%,ERP等软件需求的快速上升成为有力的推动力。同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等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需求的增长。

服务创新和渠道扩展成为2006年主要竞争点

1.应用平台实现集成和个性化应用,智能化应用引领产品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用户精细化管理的需求,管理软件产品通过集成报表管理、绩效管理、商业智能、移动商务等智能化应用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体验。

2.价格竞争不断降低边际利润,通过服务和品牌创造增值区间。

未来几年,是服务和品牌的差异,而不是产品的差异为厂商带来具有竞争优势的增值区间。

3.多环节合作方式构建层次化渠道体系,增值型渠道将成为发展重点。

随着中小企业用户在管理软件市场表现出其发展潜力,各主力厂商都把发展渠道、梳理渠道体系作为工作重点。

4.用户与厂商双向关注服务,服务增值竞争将超越产品竞争。

与平台软件和中间软件相比,“软件就是服务”在管理软件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趋势

赛迪顾问预测,中国管理软件市场未来5年将以19.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稳定增长。

到2010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47.87亿元。

大型企业管理精细化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将双向推动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良性增长。

软件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软件管理;软件质量;软件测试;软件配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软件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一方面促进了软件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软件企业以及软件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深化软件管理,提升系统软件质量是保持软件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本文针对深化软件管理,提升系统软件质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实践意义。

2 软件管理的概述及其原则

2.1 软件管理的概述。在软件项目中,软件管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一点和其他的工程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软件从业人员的精力一般会更多的会放在软件开发上,使得这一问题经常会被忽视,或者往往会被一笔带过。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一个比较小的软件开发项目中,一般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如果软件开发项目比较大的化,而且缺乏优秀的管理人员对整个项目进行领导和协调,那么很容易出现软件项目失败的情况,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对软件管理加强认识。

软件管理这一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和软件开发的方方面面都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其直接对象就包括人、财、物,其中,人指的是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财则是指软件开发的项目经费,而物则是指整个软件项目。当前,针对软件管理的理论尚不成体系,整体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但是,管理理论本身是相同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将传统项目管理的经验和理论应用到软件的项目管理上也将会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当然,我们身为软件管理人员,在工作之初就应该对整个项目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这种意识达不到则后续的工作很难开展,这是我们顺利进行软件管理前提。当我们具备了俯瞰整个项目的能力以后,则需要在管理中使用合理的管理技术。一般来说,软件管理这一工作主要可以分为4个方面:软件项目的计划、软件项目的组织、软件项目的领导和软件项目的控制。

2.2 软件管理的原则。软件管理的原则应该是服务于软件管理根本目的的,而软件管理的根本目是希望整个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处于我们管理值得控制之下,能够在不超出预定成本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将软件交付给顾客,这一点针对大型项目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于软件管理影响比较大的几个因素有流程、技术、组织以及进度成本。因此,我们在软件的管理中应该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满足用户需求。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如果软件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无论我们将软件设计的多么优秀,都将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2)合理进度、成本、功能关系。这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大原则,一般来说,我们对于软件的管理也是从三个方面开展的。在具体的工作中,这一原则体现使进度、成本、功能三者关系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只有达到了这种平衡,才能保证我们软件企业产出的最大化。

(3)具备扩展性和灵活性。这是软件管理中针对软件的要求,如果软件不具备这一特点,那么会极大地增加我们的工作量,导致我们工作的效率低下。

图1是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图。深化软件管理,提升系统软件质量的手段有很多,本文不可能一一赘述,这里仅取软件管理中最为重要的软件配置管理和加强软件的系统测试工作这两种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3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SCM,这是一套规范化、高效的软件开发基础结构。在软件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这一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我们的工作中,针对软件配置管理,我们最常使用的方法可以分为:软件配置标识、配置状况记录和报告、配置控制、配置审核、软件发行管理和交付。

在对软件配置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然后,所有的软件管理活动都有这一计划来指导完成。对于我们软件企业来说,要做好企业的软件开发库、成品库和受控库,并在这些软件库中制订符合软件配置管理的制度。

举例来说这一问题,如果某一个电子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那么,系统软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动,这里针对这种改变进行控制。

首先,我们要做好对于系统软件更改的控制。在系统软件出现改动以后,必须要进行回归测试,这一测试工作一般是由实验室的系统联调试验和地面装机联调试验来实现。当通过这一检验之后,依据想用的规定对其进行审批,然后将其重新归档。此外,在软件的标识控制中我们要依据软件配置管理的规定进行,然后才可以装机交付。

其次,做好对于分系统以及设备软件更改控制。一般来说,软降在经过了软更改之后,不论这一更改的幅度大小,我们都应做回归测试,并且先验证分系统一级的联调试验,在验证完成以后,再进行电子系统全系统的试验室联调和地面装机联调试验验证工作,经过验证审核后,对新的软件进行归档,然后才能进行软件的升级工作。

4 加强软件的系统测试工作

目前,软件的测试较为成熟,已经具有存在完整的理论与体系。我们在软件的测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软件测试的过程中,计划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确保根据开发的具体阶段采取相应的测试计划。

(2)对于软件测试的执行,又可以分为人工测试以及自动测试。其中,自动测试的方式使用较多,主要是由于此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代码回归的现象,而且准确率相对于人工测试要高。对于测试范围来说,我们的目标是“一切测试自动化”。举例来说,在处理大型分层应用时,对于数据库层、业务逻辑层等都可以使用自动测试。

(3)加强“测试优于实践”理念,测试要在编码之前,通过这一理念能够极大地减少编码实践,为总体测试成本的降低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注意这些细节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做好软件测试这一工作:

4.1 试验室系统联调工作务必要做好。在这一工作中,首先要保证对系统的测试计划进行合理的评审,评审内容主要是测试范围、内容、资源、进度等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测试的方式是否合理等。然后,以此作为基础,评审系统软件的验收测试规范以及验收测试规程。

4.2 对测试进行有效地记录。在测试完成之后,我们必须要有详细的测试记录以及测试报告,通过这一报告,我们可以做好软件问题的归零处理,这就对测试的完整性以及可追溯性起到了有效地保证作用,对于测试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

5 结语

做好软件管理意义重大,在软件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软件配置的管理。但是,由于软件管理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且对于从业人员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加大了我们工作的难度。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做好软件管理的工作,真正的提升软件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晓姝.浅谈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软件质量保证[J].电大理工,2010,1.

软件管理范文第8篇

针对综合物流企业复杂的业务组织群的财务结算与管理,汇驿软件率先在行业内推出了综合物流企业管理应用方案,满足集团性企业内、具备物流行业特性的专业管理需要,能够有力提升企业控管核心竞争力。

现代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以含括所有物流需求及执行信息的各类订单为基础,物流过程中涉及的运输、仓储、配送、清关、物流加工等作业流程均以订单为主线。通过汇驿供应链物流管理平台,能实现物流作业信息的衔接和互动,使供应链中各类企业(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销售商、客户和物流服务商)高效协同,最终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统一”。

基于汇驿软件的管理平台,通过对各模块的有机组合和协同流程设计,可以帮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生产制造和商业流通企业,实现对采购订单和销售订单从需求到结算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实现订单执行全过程的物流可视化,消除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切实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

管理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全面订单管理”企业运营模式,同时能应用于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企业,帮助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自身管理精益化的基础上,更深入满足物流企业管理个性化需求,优化订单执行过程中的运输(包括海运、空运、陆运等)、清关和仓储等作业流程,为行业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供应链物流服务。

针对不同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差异化需求,汇驿软件的供应链物流软件产品可以灵活构建出不同的应用方案,以满足不同流程、不同控管的应用。

软件管理范文第9篇

1复用

复用就是指“利用现成的东西”,文人称之为“拿来主义”。被复用的对象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也可以是无形的成果。复用不是人类懒惰的表现而是智慧的表现。因为人类总是在继承了前人的成果,不断加以利用、改进或创新后才会进步。所以当我们欢度国庆时,要搞清楚祖国远不止50岁,我们今天享用到的财富还有上下五千年人民的贡献。进步只是应该的,不进步则就可耻了。

复用的内涵包括了提高质量与生产率两者。由经验可知,在一个新系统中,大部分的内容是成熟的,只有小部分内容是创新的。一般地可以相信成熟的东西总是比较可靠的(即具有高质量),而大量成熟的工作可以通过复用来快速实现(即具有高生产率)。勤劳并且聪明的人们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小比例的创新工作上,而把小部分的时间用在大比例的成熟工作中,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把复用的思想用于软件开发,称为软件复用。据统计,世上已有1000亿多行程序,无数功能被重写了成千上万次,真是浪费哪。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学者的口头禅就是“请不要再发明相同的车轮子了”。

将具有一定集成度并可以重复使用的软件组成单元称为软构件(softwarecomponent)。软件复用可以表述为:构造新的软件系统可以不必每次从零做起,直接使用已有的软构件,即可组装(或加以合理修改)成新的系统。复用方法合理化并简化了软件开发过程,减少了总的开发工作量与维护代价,既降低了软件的成本又提高了生产率。另一方面,由于软构件是经过反复使用验证的,自身具有较高的质量。因此由软构件组成的新系统也具有较高的质量。

软件复用不仅要使自己拿来方便,还要让别人拿去方便,是“拿来拿去主义”。面向对象方法,microsoft公司的com规范[rogerson1999],都能很好地用于实现大规模的软件复用。

2分而治之

分而治之是指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这种朴素的思想来源于人们生活与工作的经验,完全适合于技术领域。软件人员在执行分而治之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复杂问题分解后,每个问题能否用程序实现?所有程序最终能否集成为一个软件系统并有效解决原始的复杂问题?

图1.6表示了软件领域的分而治之策略。诸如软件的体系结构设计、模块化设计都是分而治之的具体表现。软件的分而治之不可以“硬分硬治”。不像为了吃一个西瓜或是一只鸡,挥刀斩成n块,再把每块塞进嘴里粉碎搅拌,然后交由胃肠来消化吸收,象征复杂问题的西瓜或是鸡也就此消失了。

3优化——折衷

软件的优化是指优化软件的各个质量因素,如提高运行速度,提高对内存资源的利用率,使用户界面更加友好,使三维图形的真实感更强等等。想做好优化工作,首先要让开发人员都有正确的认识:优化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当优化工作成为一种责任时,程序员才会不断改进软件中的算法,数据结构和程序组织,从而提高软件质量。

著名的3d游戏软件quake,能够在pc机上实时地绘制高度真实感的复杂场景。quake的开发者能把很多成熟的图形技术发挥到极致,例如把bresenham画线、多边形裁剪、树遍历等算法的速度提高近一个数量级。我第一次看到quake时不仅感到震动,而且深受打击。这个pc游戏软件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胜于我所见识到的国内领先的图形学相关科研成果。这对我们日益盛行的点到完止的研发工作真是莫大的讽刺。所以当我们开发的软件表现出很多不可救药的病症时,不要怨机器差。真的是我们自己没有把工作做好,写不好字却嫌笔钝。

就假设我们经过思想教育后,精神抖擞,随时准备为优化工作干上六天七夜。但愿意做并不意味着就能把事情做好。优化工作的复杂之处是很多目标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可谓数不清理还乱。当不能够使所有的目标都得到优化时,就需要“折衷”策略。

软件中的折衷策略是指通过协调各个质量因素,实现整体质量的最优。就象党支部副书记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为了使整个组织具有最好的战斗力,我们要重用几个人,照顾一些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委屈一批人”。

软件折衷的重要原则是不能使某一方损失关键的职能,更不可以象“舍鱼而取熊掌”那样抛弃一方。例如3d动画软件的瓶颈通常是速度,但如果为了提高速度而在程序中取消光照明计算,那么场景就会丧失真实感,3d动画也就不再有意义了(如果人类全是色盲,计算机图形学将变得异常简单)。

软件管理范文第10篇

在快速变换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中,管理软件企业正在谋求变革。

首先是,向管理平台和服务提供商升级。软件的发展趋势也决定了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下一代软件架构有两个趋势:一是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在SOA架构中,软件被封装成组件,组件进一步被打包成服务,软件的应用功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可以被注册、共享和重用。

二是实现业务流程管理(BPM),按照业务流程来管理和组织应用服务,而不是根据业务部门职能来划分软件系统,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跨部门的流程协作,保证基于业务流程的任务分配、绩效管理和风险监控。

因此,管理软件企业都在积极升级其现有产品,向SOA架构转型,构建基于BPM的引擎,推出各类应用服务,管理软件企业则从“管理软件产品”的提供商转型为“管理架构和管理服务”的提供商。软件商无论是IBM、Microsoft还是SAP、Oracle,都想占据这个高点。

在SOA/BPM方面,IBM的研发和商业化明显领先。Oracle的先发优势不明显,为了增强其竞争力,收购BEA。Oracle本身一直是平台软件商,收购BEA后将进一步增强其领导力。SAP也不示弱,Netweaver技术架构已经整合到了SAP企业级应用的平台中。国内软件的反应也不慢,用友推出U9,对外宣称是全球第一款完全基于SOA的商业应用套件。用友、金蝶、浪潮等公司则积极与IBM合作成立SOA创新中心,推进SOA在其产品中的应用。

其次是,专业和行业差异化细分。管理软件企业在管理软件平台整合、统一品牌的基础上,通过并购等方式提供专业化和行业化的差异化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和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管理涉及各个领域,如生产、销售、采购、库存、物流、质量、设备、财务、人力资源、设计等,管理软件厂商在套装平台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和并购等方式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使得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另外,不同行业遵循不同特色,在标准产品的基础上,管理软件厂商推出了面对各个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例如,PORTAL在电信行业具有解决方案和市场优势,Oracle通过收购PORTAL获得了在电信行业的优势。

第三是,向决策管理软件升级,在业务流程规范和数字化的基础上,管理软件下一步的趋势是整合商业智能(BI)软件,推出更加智能化的管理分析工具和决策工具,以支持管理决策。

Oracle收购海波龙软件、SAP收购BO软件,正是向这个方向的努力,通过收购他们很轻松地将商业智能增加到了现有的管理软件架构中。

第四是向SaaS服务商转型,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时代,产业链上下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形成虚拟的动态联盟,管理和商务将跨越企业内部的界限,动态联盟或虚拟社区内的企业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在线管理、电子商务将成为主流,新的演变趋势促使管理软件纷纷转型在线管理和电子商务服务商。

最后是向移动电子商务转型,在国际上,软件厂商如Microsoft、IBM、Oracle、SAP等,早已开始了对移动商务领域的拓展,Sybase更是将其转型重点放在了移动商务。

总体上看,国内管理软件企业转型采取的仍然是跟随战略。国内管理软件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对本土市场的熟悉,跟随国际管理软件厂商的发展趋势固然很重要,但突出本土企业的优势应是转型的重点。

上一篇:高中作文教育范文 下一篇:账户资金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