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0 17:09:24

金融服务研究

金融服务研究篇1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管制;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2201

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金融管制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制定金融管制措施,是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金融管制有其必须要性和重要性,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采取金融管制的措施,能够更好的保障自身金融安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1.1以金融健康发展为市场开发的基础

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提是确保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明确,开放金融市场是为了更好的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盲目开放金融市场只会影响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国金融效益的提高是金融体系开放的结果,这种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实。但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业较为脆弱,就有可能无法应对金融体系开放后的巨大压力,导致国内的经济动荡,消费者利益受损。因此,金融市场的开发必须要有策略性,循序渐进的开发金融市场。

1.2建立市场约束导向金融管理模式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金融管制模式必须要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市场约束导向金融管理模式是对金融管制模式的一种创新,它要求实现金融产品价格机制、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理性、公开的金融市场机制。其中公开指的就是要实现金融市场信息的透明化,这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公正就是要杜绝黑幕交易。公平指的就是要公平的对待国内和国外金融服务提供者。

1.3充分运用金融服务相关协议

这里主要指的是对《金融服务协议》中的审慎例外条款的运用。国际金融体系相对复杂,《金融服务协议》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其附录规定了成员方可以基于审慎原因而采取相应措施。但是在《金融服务协议》的附录中,并没有对审慎性措施作出具体的规范。实施审慎金融管制措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如果有充足的理由,就可以不接受世界贸易组织的约束。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此,每个国家的审慎措施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件,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审慎,但对另一个国家来说就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世界贸易组织为了更好的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世界贸易公平,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特殊性权利,这种权利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灵活度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审慎条款,最大限度的确保自身金融体系的稳定。

1.4加强各部门的金融监管合作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往往会给国家的金融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造成一定的风险,比如国际交付自由化所带来的资本流动风险等,这些风险有可能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有可能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要求资本必须实现自由化的国际流通,很多金融危机事件都证明,脆弱的金融体系加上资本国际流通,就容易导金融危机。因此,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必须要在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国家发展水平的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各国之间加强对联合资本的流动的控制,对流动资本的控制是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的重点。加强各个国家之间中央银行的信息交流,能够有效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在建立双边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合作经济体系,加强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确保区域内的金融安全。另外,国际金融协调组织的建立,提高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能力。比如,国际货币组织和国际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建立就有效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合作,提高了国际援助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2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金融服务贸贸易的背景下,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是为了确保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发展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而言更为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将有可能出现金融系统混乱的危险,因此,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不存在矛盾,相反,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不仅能够确保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对确保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乐天.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0.

[2]王永玲.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D].云南财经大学,2008.

[3]孙珊.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分析及管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

金融服务研究篇2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述评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3-0117-04

金融服务外包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的信息技术外包(ITO)开始,发展到包括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处理外包(KPO)等多种形式。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发展迅速,2004~2008年,我国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年均增速近100%。根据毕博管理咨询公司估计,到2015年我国将和印度一起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因此,对国内金融服务外包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主要研究重点

目前,国内学者对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外包业风险管理、金融服务外包的做法、不同金融行业外包业务的开展及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等方面。

(一)金融服务外包业的风险管理

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外包宏观风险管理和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微观风险管理两方面。

1 金融服务外包的宏观风险管理。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分类方面,王庆喜认为,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包括国家风险、战略风险、合同风险、操作风险4种类型。曾康霖等认为,金融服务外包存在外包失败、收益不确定性及战略泄露等风险。刘澜飚等分析了金融服务外包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管制风险、合同风险等共计15个风险。施慧洪归纳了金融服务外包涉及战略、名誉、合规、操作等11个方面的风险。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来源方面,王瀛等指出,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来源于金融机构本身、外包服务商及市场环境等方面。吴更仁等提出识别风险因素的方法及风险因素的作用机理。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对策方面,王庆喜提出,应制订一项用于指导是否进行外包及如何适当进行外包的全面政策;制订用于处理外包活动和与服务供应商有关的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审慎调查、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以书面合同约束外包关系;制订应急计划;建立外包机构及客户的信息保密机制;监管部门应加强潜在风险的系统性监管。曾康霖等指出,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与外包相关的各种配套机制,如服务商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外包合同控制外包风险。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合理限定外包范围,规范监管权限、程序、机制,并加强对跨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监管。王瀛等认为,应建立金融服务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誉评级制度,完善与金融服务外包相符合的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则。施慧洪指出,应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审计与监管、针对性防范措施、保险手段三方面来管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赵睿等认为,我国应尽快出台金融服务外包的指引性文件,明确外包的业务范围,建立风险应急机制并严格监管跨国金融服务外包。

2 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微观风险管理。张成虎等主要从信息系统失控、IT服务商无法提供所需服务及战略信息泄露三方面分析了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从评估IT外包风险、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商、制定适当的外包合同、监督服务提供商、探索IT外包的新形式五方面控制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谢怀军提出,应从外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外包合同的洽谈与制定、对外包服务商进行监督等方面,控制银行IT外包风险。曹青等指出,国内中小银行IT外包面临着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交易风险、战略风险、信誉风险,应从构建全新的经营理念、组建有效的组织机构、建立对外包商的评级准入制度、建立外包业务风险监控机制等方面来管理外包风险。

(二)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做法

一些学者从宏观视角研究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国际发展趋势及中国的策略选择。杨琳认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日趋复杂化、离岸化,我国应充分认识服务外包发展的意义,准确把握服务外包的战略定位,科学制定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姜荣春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辅后台业务潜在外包需求将加快释放,国际金融机构自营运营中心外部化成为新趋势,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业虽然存在规模小、渗透率低、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但发展潜力巨大,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中国应在培育市场主体和改善外部环境方面做出努力,以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薛彤分析了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规模迅速增长、业务范围日益扩大、运作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全球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等趋势,结合目前中国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不足,从政府和外包服务商两个视角提出发展对策。

一些学者从微观视角分析具体的国家或具体的金融服务外包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李文茂、詹政、其力根图雅等介绍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经验,基于此提出我国应采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规划产业基地、全面实施人才战略、提高金融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服务效率等措施来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魏秀敏分析了汇丰银行与德意志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模式,认为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制定总体的战略性外包规划,不断推进外包范围,完善资格信用管理以防范外包风险。黄育华等总结了印度、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在产业规划、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园区规划、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本提升等方面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经验。李勇等分析了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模式的演化发展,指出由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存在层级低、合作层次浅等问题,应通过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与发包方建立长期合作、推动本土金融服务接包方发展壮大、建立客户之间的信任机制等方面促进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三)不同金融行业开展外包业务的状况

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领域:一是商业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ITO)。胡峰结合金融业资源外包的趋势,探讨了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的策略。吴文静等通过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生产费用、交易费用、IT外包供应商的信誉等因素对商业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的影响。洪苛通过对我国银行业IT外包的典型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IT外包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与收益,并提出商业银行IT外包规范管理的具体对策。二是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外包(BPO)。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外包涉及商业银行财会、客服、后勤等多个部门。张保军针对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开展的信用卡业务外包,指出一些特别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如外包公司的信誉、外包业务开展前的调研分析、外包与自我开发之间的关系等。刘起从制度经济学和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采用业务外包方式的可行性与需要注意的问题。臧松松等以合资金融服务公司作为外包商为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外包。傅巧灵等以银行呼叫中心即客服中心外包为例,对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就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国内学者对其他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研究主要涉及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中央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冯欲波指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凭借自身的优势向农产品收储企业提供外包服务,既有利于农发行收购资金的管理,又利于改善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实现农发行与粮食企业的双赢。田晓军从总体上分析了券商服务外包的核心思想、券商外包的业务领域及业务外包带给券商的优势和风险。夏晖从证券市场信息化、券商网络化和证券电子商务普及化的背景人手,分析了证券系统外包的优势,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刘洪建等分析了证券业外包市场的成熟度及其可行性,并从综合性大券商和中小券商的角度分别提出发展证券业外包的策略。赵国辉从保险业务外包的动因与作用、现状与趋势、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四个方面,探讨了保险业务外包问题。方国斌等以中国平安集团为例,从服务外包视角探讨了金融保险集团财务集中问题,并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分别提出针对性对策。孙清华等运用模块化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可行性,并以信用卡业务为例探讨了农村信用社开展模块化金融服务外包。李俊龙认为,村镇银行开展IT服务外包必须从完善核算模式、统一网络环境管理、技术巡检与指导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吴大器等认为,缺乏专业人才是中国金融业业务流程外包发展的一大瓶颈,应实施“校企园互融”的研训新模式。刘瑞林在对金融服务外包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础、设计、综合创新”三个层次的金融服务外包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了每一个层次的核心实验课程。张桥云认为,应建立“高校+行业”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从而实现“产业+人才”的良性发展。韩莉等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需间的矛盾,认为高等院校应通过专业设置的调整、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交叉与专业合作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以满足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方向

从我国2006年开始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到2010年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确立,再到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将金融服务外包作为优势领域加快发展,国内学者对金融服务外包业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纵观国内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研究广度都远远不足。大部分研究对金融服务外包自身的发展规律研究不够,还没有形成一个理论框架,无法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因此,如何借助相关的理论成果,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构建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的理论依据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从研究视角看,国内学者对金融服务外包研究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的研究,而对微观层面的具体研究较少。国内学者较多的探讨了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商业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的相关问题,但对如何从微观上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发包方与接包方之间的信任机制及合作伙伴关系缺乏深层次探讨,造成宏观研究与微观操作严重脱节的局面。因此,将研究从“能不能的问题”向“怎么做”问题转换,是未来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三,从研究方法看,国内学者更多的是运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对金融服务外包作定性分析,而较少采用案例分析、计量分析和调查分析等定量研究。研究方法不全面导致理论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服务外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所以,加强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证研究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总之,国内学者对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关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一方面要对金融服务外包本身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还应更着力于研究和解决中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7]王庆喜,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及其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5(5):136-138

[2][8]曾康霖,于保福,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06(6):20-25

[3]刘澜飚,彭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国际监管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2):30-35

[4][10]施慧洪,金融服务外包风险防范分析[J],浙江金融,2010(4):60-61

[5][9]王瀛,赵鹏大,基于风险控制的金融服务外包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8(8):94-99

[6]吴更仁,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控制[J],海南金融,2007(8):56-58

[11]赵睿,杨宜,傅巧灵,金融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11):24-26

[12]张成虎,胡秋玲,杨蓬勃,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控制策略[J],当代经济科学,2003(2):8-12

[13]张成虎,张峰,银行IT外包及其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电脑,2007(4):4-7

[14]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外包及其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04(1):38-40

[15]曹青,董纪昌,佟仁城,中小银行IT外包的风险分析和管理策略[J],管理评论,2005(10):24-28

[16]杨琳,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外溢效应与发展趋势研究[J],国际贸易,2009(11):56-60

[17]姜荣春,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J],银行家,2010(2):86-88

[18]薛彤,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商业时代,2010(31):44-45

[19]李文茂,印度金融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J],华北金融,2006(11):4-5

[20]詹政,王铁山,中印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格局与策略[J],商业研究,2009(2):53-55

[21]其力根图雅,华欣,印度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10(12):102-104

[22]魏秀敏,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及其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07(2):57-59

[23]黄育华,王力,国外金融后台与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经验[J],中国城市经济,2009(4):84-88

[24]李勇,乔桂明,国际金融机构外包模式演进与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29-133

[25]胡峰,银行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4(7):46-48

[26]吴文静,亦思,我国商业银行IT外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08(36):81-83

[27]洪苛,银行业IT外包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6):29-31

[28]张保军,银行卡业务外包中应关注的若干问题[J],中国信用卡,2006(4):54-56

[29]刘起,业务外包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4):44-45

[30]臧松松,赵春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外包”的一种新方式——对合资金融服务公司作为外包商的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4(1):56-57

[31]傅巧灵,杨宜,金融业务流程外包的利弊分析——以银行呼叫中心外包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1(39):63-66

[32]冯裕波,对农发行开展外包业务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2):25-26

[33]田晓军,刍议券商业务外包[J],浙江金融,2000(12):36-37

[34]田晓军,券商业务外包透视[J],资本市场,2003(2):47-49

[35]夏晖,证券行业信息化与外包[J],信息系统工程,2001(9):8-9

[36]刘洪建,叶春明,文伟,证券行业呼叫中心外包成熟度分析[J],商业时代,2009(14):98-99

[37]赵国辉,保险业务外包问题研究[J],中国保险,2008(9):49-52

[38]方国斌,程丽彬,金融保险集团财务集中研究——基于服务外包视角[J],保险研究,2009(6):75-81

[39]孙清华,郑浩,于玲,模块化金融服务外包的机理及运作模式研究——以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外包为例[J],山东经济,2011(3):124-127

[40]李俊龙,村镇银行IT外包及服务保障[J],金融电子化,2009(12):81

[41]吴大器,储铮,朱明宝,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中人力资源培养“校·企·园互融”新模式的设想[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3):42-47

[42]刘瑞林,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5):95-97

[43]张桥云,金融服务外包与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J],甘肃金融,2010(10):8-10

金融服务研究篇3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深圳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20个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深圳金融服务外包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迄今深圳已经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截至2009年末,全市分行、分公司以上金融机构总数超过200家,金融机构“家底”十分雄厚。根据深圳人民银行调查,2007--2009年57家深圳金融机构外包项目支出分别为3.48亿元、4.5亿元、8.28亿元。2010年全市200多家金融外包企业实现了28.42亿元的产值,同比增长105%,承接的合同项目金额共计23.68亿元,同比增长140%。且深圳七成金融机构都和外包机构签有合约。

深圳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如此迅速,除了政策支持外,还因为它有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港澳台金融机构众多,金融服务外包需求大,由于深圳毗邻港澳,开拓港澳台客户的地缘优势显著。深圳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具有比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域优势。“香港接包深圳服务”的格局已经形成后危机时代,深圳成为香港金融业个人理财中心等服务性机构和辅助环节业务外包的落户地和承接地。二是人才优势。深圳高科技行业及金融业发展迅速,聚集了很多高端的金融、软件及IT行业的专门人才,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队伍已经具备。三是外包服务提供商优势。深圳当地金融外包服务商发展迅速,深圳鹏元资信评估公司、威豹押运公司以及金融电子结算中心都是全国成立时间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专业性的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

四、深圳市发展服务外包策略

1. 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降低外包风险

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的风险因素,一旦监管和控制不当,后果将会非常严重,损失也会非常大 [论文网 ]。因此对于深圳而言,应当及早加强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和经验,从自身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求和特点出发,出台金融服务外包的法律法规,规范相关市场行为。二是建立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资格审查制度及信用评级制度,重点考察金融服务外包商的专业资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情况,最大限度地防范金融机构发包风险。三是增强金融服务发包方及金融服务外包商的自我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深圳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2. 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该协会一方面负责协调与服务外包有关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制定与外包服务产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战略,落实各种优惠措施;另一方面建立企业联盟组织,负责收集来自企业的信息反馈、遇到的问题,反映企业的需求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助企业了解并帮助它们切实享受各种优惠措施。此外,还要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内外市场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制定研究计划,做好数据与重要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等。

3. 发挥比较优势,逐渐扩大外包业务范围

目前,深圳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范围还十分有限,应循序渐进,逐步扩大。从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后危机时代,以下几类业务比较适合外包: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和金融机制安全保卫。此外,深圳要充分发挥与港澳山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交往频繁的优势,从向港澳机构提供外包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范围。

4. 加快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强化资源整合。目前,北京、上海等金融发达城市都规划建设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但深圳金融机构后台业务处理中心仍散落于各地,难以发挥集聚效应,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深圳是区域金融中心,有丰富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完全有实力建设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因此应加快建立深圳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服务外包基地的发展经验,建设“联通港澳、服务全国、 辐射亚太”的金融服务外包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建军,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2]杨琳,王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金融服务研究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71-03

一、导言

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8月《金融服务业务中的外包》,把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金融机构将部分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应由自己从事的业务利用第三方(既可以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金融服务外包经历了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到业务流程外包(BPO)再到知识处理外包(KPO)这样一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金融ITO(IT Outsouring),是指金融机构将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委托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商来完成,主要包括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三类。金融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银行卡、财务会计服务、内部审计、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理赔、核保、保单管理、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业务。金融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将知识创新、产品研发、评估研究、投资研究和技术研究等业务外包出去。通过外包,金融机构可以节省成本,改进流程,专注于核心业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承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印度、爱尔兰、菲律宾、马来西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二大中心。 [1]

与国际金融服务外包领先国(如印度)相比,我国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良好、综合成本较低、外包市场需求潜力大等方面,但在人才环境方面有较大的劣势。我国尽管有庞大的人才储备,但针对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有效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促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亟需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

(一)人才需求主体

当前,在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发包方主要有两类:一是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主要是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如汇丰、花旗、渣打等。接包方主要有四类:一是国内金融机构自建的外包机构;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自建的承担离岸外包业务的附属机构或内设机构;三是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如华道数据、万国数据、银联数据、中金数据、软通动力、炎兴科技、神州数码等;四是国际大型外包企业在华分支机构,如埃森哲、凯捷、FDC、IBM、ACS、惠普、EDS、毕博等,还有印度的塔塔、萨帝扬、Infosys、Genpact等。

毋庸置疑,作为接包方的各类机构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而作为发包方的国内金融机构也需要基于需求方角度的服务外包管理人才。除此之外,我国一些大城市建立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如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基地、江苏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金融服务外包区、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北京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园区等),这些产业园在园区规划、商业运行及管理方面也需要专业人才。因此,上述各机构构成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体。

(二)人才需求特点

1. 注重人才在知识和技能上的交叉复合性。 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是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交叉行业,要求人才具备知识和技能上的交叉复合性。一般来讲,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应具备和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计算机技能。金融服务外包的特点是金融业务与IT技术的融合。所以,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 对信息技术外包(ITO)人才来讲,需掌握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这样才能向客户提供良好的系统操作、系统应用和基础技术等服务;对业务流程外包(BPO)人才来讲,由于BPO业务基本都是以网络发包的形式进行转移, 且BPO所涉及的业务内容更多的是与计算机联系的(如金融机构后台管理、财务报表等), 所以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必备的。(2)外语技能。在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中,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我国的离岸外包主要承接来自日、韩、欧美的外包业务,所以一个合格的外包人员应掌握英语、日语、韩语等的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印度之所以在金融服务外包领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是由于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这使得印度的外包人才有很强的语言优势。(3)行业专门知识(金融、财会、保险等)。金融服务外包覆盖各类金融机构,所以一个合格的外包人员应掌握必备的货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知识。在业务流程外包(BPO)领域,尤其要熟悉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我国一些金融BPO企业,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专门的流程分析部门,该部门的员工必须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非常熟悉,他们通过对流程的疏理,以便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提升外包服务的层次和价值链。(4)管理技能。良好的管理技能是金融服务外包中高层管理人才所必备的。按照管理学的理论,一名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也称战略技能)三大方面。技术技能是指管理人员在其从事的领域内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人际技能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也就是理解、激励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把握方向、综观全局、制定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的能力。在金融服务外包中,中层管理人才(如项目经理、流程经理、质量经理、沟通经理等)通常是外包项目交付所涉及的关键环节的控制者和危机运作管理的负责人,因此这些人才除了具有在其从事的外包领域内所拥有的专业技术技能,还要求具备出色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人员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能等;而高层管理人才则应熟悉国际化服务外包企业工作管理模式,需要具备很强的战略技能。

2. 注重人才在素质上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除了具备上述多种技能以外,还需具备多种综合素质。对初级人才来讲,要求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对中层人才来讲,要求具备出色的沟通和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等,并熟悉海外文化,熟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等;对高层人才来讲,要求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商业经验,精通国际商业法律和法规,具备决策能力、战略预测的能力、自我掌控能力等。另外,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服务外包人员经常会接触到客户的业务秘密,所以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注意保守客户机密。

三、我国高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渠道开展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

(一)开设服务外包专业

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金融学专业、外语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但是既懂金融业务、又有IT技术背景和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短缺。

2009年我国教育部、商务部联合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 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在《意见》的指导下,国内不少综合性大学在其软件学院、信息学院等,或各科技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外贸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设置了服务外包专业或专业方向。

但由于国内高校服务外包专业的设置基本都是立足于信息科学的, 所以培养的人才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较强,而在金融、外语、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不足。有些外语外贸大学,将外语能力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培养人才,这比较接近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特征,但仍然缺乏金融方面的知识。

(二)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

我国高校专门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院校很少,主要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2008年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了金融学(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创建于2008年)作为全国首家服务外包本科学院,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置了本科层次的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向;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创建于2008年),作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设置了高职层次的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花桥国际商务城作为全国惟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省级开发区和“中国金融硅谷”的独特优势,成为全国首家以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为主体的民办高职院校,学院设有金融服务外包系,下设“国际商务专业(金融服务外包方向)”。这些院校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金融学、外语、服务科学、管理学等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在原有金融学专业内增设服务外包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鲜有涉及到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但也有学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其课程体系中增加服务外包类课程模块,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就业领域。如:北京联合大学的金融学专业结合北京市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金融后台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部署,依托北京联合大学部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北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的优势,将服务外包类课程模块(如服务外包概论、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金融业务流程管理与实践)嵌入到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与联大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联合开发和建设金融服务外包方向课程模块,在满足首都主流金融机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以特色课程模块来满足首都经济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

(四)高校与企业合作在专业进行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训

如山东财政学院与金融服务外包公司――戈尔特西斯合作进行的人才培训。戈尔特西斯科技(济南)有限公司是由加拿大戈尔特西斯独资创办的一家从事金融前瞻行业的高科技公司,主要从事金融服务外包、投资管理、风险控制软件和IT研发咨询等业务。其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承接世界顶级证券交易市场的金融数据研究分析和投资交易。该公司自进入济南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才不足,公司本身在加拿大有良好的客户关系和稳定的业务来源,但现在是有了“大单子”也没有能力接。目前,公司的大部分业务还停留在数据录入、分类、整理等初级阶段,比较接近核心流程的数据分析等业务很少做。所以,该公司现与高校合作,每年对在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证券市场数据分析和投资交易的培训,以此弥补公司在人才上的缺口。

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需矛盾

(一)供求数量矛盾

产业发展规模决定了人才需求规模。当前,我国的金融业呈现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 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标准流程业务和非标准流程业务加快分离的趋势,这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金融IT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为74.57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1.03%;2011~2014年中国金融IT外包服务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91%。2010年,我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高达500亿美元, 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为50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已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其中有17个城市提出要建设金融后台中心。因此,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对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会十分旺盛。

然而,相对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由于我国高校专门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才刚刚起步,培养的人才数量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供求结构矛盾

1.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很大,但由于企业对高端人才的能力要求非常高,高校无法单方面培养这类人才,所以我国金融服务外包高端人才的来源大致是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多年的海外学习生活的经验,并服务于相关公司;二是国内某行业的专家,并在该行业服务多年;三是在某国际顶级咨询公司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2]

2.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中端人才也比较匮乏,这类人才的学历一般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应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但是很多企业抱怨不能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找到合适的员工。 我国高校软件及相关专业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但是有较强外语听说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不多;软件工程师很多,但能够独立带领一支团队、负责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比较缺乏。某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公司负责人表示,市场上特别缺乏懂计算机、懂英语、懂金融、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外包企业都要从头培养,成本很高。由于企业对应届生的培训成本较高,所以不少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一般从客户行业中挖掘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3. 由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不少本土金融BPO公司的业务以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的低端业务为主,如数据录入、物理件整理、呼叫中心等,而在一些公司这些操作类低端岗位人才高消费严重。如:国内不少银行自建或外包的信用卡中心,其信用卡申请表的信息录入工作很多是由大学毕业生来做的;个别金融BPO公司,也招收了许多大学毕业生做数据录入,这些员工的流动性极大,极难管理。 [2]

五、 我国高校做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增加人才供给数量

高校要顺应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或改革与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如软件专业、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专业、金融专业等,在充分了解市场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专门的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或双学位制,或辅修制(如计算机专业辅修金融专业,金融专业辅修计算机专业), 或通过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嵌入服务外包类的课程模块等多种形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对接。

(二)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1. 注重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对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分层培养。师资较好且生源较好的一类院校侧重对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地方性院校侧重对中端人才的培养,职业类院校侧重对一线技术岗位人才的培养。从学历层次来看,高校可探索在研究生层次上侧重培养中高端人才,本科层次上侧重培养中端人才,专科层次上侧重培养一线技术人才。 [3]

2. 注重学科交叉和专业合作。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要依托信息科学、服务科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开展跨学科培养和综合教育。为此,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打通学科间壁垒,将信息科学、服务科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知识以模块设置的方法集成于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构建“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国际经贸、金融、信息、物流、法律、外语等方面的学科优势, 通过整合学校相关学科和人才资源,不同专业教师合作来共同培养人才。

3. 注重校企培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高校对其人才在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关注不多。为了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有必要与相关企业、培训机构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通过校企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联合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专兼职教师队伍培养等,培养符合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在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就与埃森哲、法国凯捷等著名的服务外包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历证书与国际认证并举的“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的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则在花桥国际商务城管委会的帮助下,与华道数据、中银商务、中金数据、易方呼叫、万国数据等国内知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达成了定向委托培养意向,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共促就业的良好机制。上海金融学院,依托上海银行卡信息产业园,与上海张江创新学院金融服务分院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教育战略合作模式, 以构建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对口供需平台 ① 。通过校培企三方的合作,实现高校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效率,并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和降低人才培训成本,从而实现“三赢”。

4. 注重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服务外包行业工作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成果交付等。以英语为例,相关专业要增加英语课程学时,尤其要增加口语和写作学时;不仅开设基础英语,而且应开设商务英语,甚至开设专门的服务外包英语。另外,在专业课程中可开设几门双语课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开设3年的外语课程,约280学时;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开设335学时的基础英语、272学时的商务英语、68学时的口语英语、34学时的写作英语,另开设有4~5门双语课程,推进全景式外语教学;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开设了专门的服务外包英语。

5.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其应用性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实践性上。为此,高校相关专业要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实行“1.5+1.5+1”或“2+1+1”的“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本占总学时的一半。“1.5+1.5+1” 模式的教学安排为:1.5年学习专业基础,1.5年安排专业课程和模拟实训,1年为综合实训;“2+1+1”模式的基本教学安排为:2年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1年通过国内外合作办学形式加强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1年为综合实训。另外,学院的实践教学形式也丰富多彩,如营造仿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吸纳企业的实训项目,构建企业案例库,面向全院学生开展多种岗位实训及创业教育,同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众多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庭辉. 上海浦东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研究[J] . 新金融,2008(6).

[2]吴庶. 中国金融服务业BPO企业竞争力的若干问题研究 [DB/OL].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8-02.

[3]罗伟. 我国高校BPO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B/OL].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5-25.

金融服务研究篇5

摘要:印度是世界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的承接大国,具有人才、基础设施、政策、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对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产生了挤压。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应抓住当前时机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学习印度的经验,从政策支持、总体战略、比较优势、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来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竞争力;竞争格局

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承接大国。发展服务外包对调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对外贸易增长、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日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如何抓住当前时机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格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的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甚至部分核心业务,如资产评估、报表审计、软件开发等业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水平而难以兼顾,通过外包给专门机构可有效降低成本、转移风险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内容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即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外包(ITO),具体来说有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当前在所有外包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容量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

外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耗费大量人力的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到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1]。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而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另一份研究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显示,2003年印度服务外包业赚取了170亿美元,而我国的服务外包仅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远远落后于印度。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和促进金融服务方面,我国也与之存在差距,因为我国的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严重依赖国外。

二、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1999年,为解决“千年虫”问题,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将数据修改工作外包给印度,这促成了印度金融外包业的崛起。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56%,2005年营业总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这使印度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的互动式客户服务,也承担了欧美本土企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在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创造岗位超过20万个。此外,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都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服务外包[2]。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主要有:第一,充足的人才资源。服务外包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印度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调查、分析等高端业务员工基本上都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有关外包服务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与大学、培训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牵头策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第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印度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可靠而且成本低廉,使金融外包企业能全天候运营。钦奈、班加罗尔、德里等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还是航空枢纽。第三,政策支持。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明确信息产业是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让外包业务享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措施,在批准用地方面提供便利。印度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这些措施鼓励下,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第四,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印度企业重视外包管理,都有由董事会负责的专门机构和外包业务发展战略。企业都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印度政府也全力构建金融服务法律构架,要求企业全面接受相应的国际认证。印度企业还严格遵守合同,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三、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IT外包。1992年中国银行成立的博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都专门为本行提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金融外包业务也在IT以外的其他领域快速推进,其中以信用卡和保险后援中心最引人瞩目。2003年之后,我国信用卡发卡数量节节攀升,国内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将信用卡业务外包。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银行卡业务的全套服务,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预计到2010年,在超过3000亿美元的离岸外移投资中10%有希望投向中国,其中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约50亿美元以上;在岸外包方面,我国BPO市场预期将超过500亿美元[3]。随着我国金融外包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包主体范围的逐渐扩展,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以下竞争优势:一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目前,我国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既有埃森哲、IBM等世界著名的BPO公司,也有如Infosys、塔塔等来自印度的公司。欧洲流程外包研究机构MorganChamber分析称,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外资银行的发展计划,将给中国的BPO提供商带来战略性的机遇。我国将有机会同全球领先的银行合作,分享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种合作未来会成为我国BPO走向世界的桥梁。二是我国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储量大。三是我国的综合成本优势,在人力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我国都享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四是我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电信、交通领域。五是我国拥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尤其是香港和上海正在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市场带动的服务外包趋势势不可挡。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以软件业外包为主,很少为国内信息化服务,而我国金融信息业以满足内需为主,信息化与软件业互相带动。六是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我国,文化传统相似,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金融外包业务,我国都是首选[4]。

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纷纷建立金融服务中心。首先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2005年7月上海银行卡产业园被确定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着手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家金融外包业务示范基地。这有利于将跨国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门吸引到上海,把上海建成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所在地和服务全球的后台基地。上海银监局的一份研究显示,近两年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中心正在逐步向上海转移。在沪外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和专业性较强的银行,已经在境内投资的关联公司开展外包业务,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在逐步增加。这些分行或者公司,将来都将被打造成外资银行亚太区服务外包的操作中心。其次,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金融业是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罗湖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金融中心的定位,并切实建设“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第三,北京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北京市通过了《加快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规划出包括海淀区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朝阳区金盏产业园、通州区新城商务园等3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北京综合考虑了金融服务区对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北京CBD、朝阳区以金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在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建设的总体工作设想和全面论证。

四、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策略

考虑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到我国的实情和印度优势与经验,我国在增强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方面可参考以下策略。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倡导企业诚实守信,保护客户商业秘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护规则,在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加强软件盗版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拓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此前商务部已经宣布每年拿出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国开行也将提供50亿元贷款,用于各地外包基地和企业的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允许其用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担保。鼓励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海内外上市。三是对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目前,在印度、捷克等外包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都给予服务外包企业极大的税收优惠,增强了该国外包的竞争力。商务部正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制定关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四是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政府要逐步认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商机,进行统一规划和宣传推广。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我国承包企业首先要在战略上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其次,服务承包企业应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严格履行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第三,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

(三)发挥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我国首先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其次,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服务外包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外包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服务外包。第三,加快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城市都规划了专门的金融产业基地,以改变地域分散、个体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的服务外包状况。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际先进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经验,从建设高水准、前瞻性的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出发,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筹建直达欧美、日本的高速互联网络出口。对入驻基地的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的购地建设、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

(四)加大对外包业务的专门人才培养及引入力度

金融服务研究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效果;提升;策略

当前,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方面做出了娇人的成绩,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了较大同谋的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但农村金融服务由于存在主体少、能力弱等客观因素,且部分偏远地区出现金融“盲区”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增长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以粗浅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理念落后

大部分的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没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服务意识,将金融服务的范畴局限于办理存贷款业务,没有将企业、农民纳入服务体系的范围,在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服务理念较为落后,仅仅将服务的目的设定为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不断的扩大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2.体制束缚

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体制较为落后,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也处于局限状态,因此,金融机构不能不断的扩大业务规模,还要经常应付短时间内的效益考核,无论金融机构的现状如何都必须按照市场化来运作,一些不能适应这种运作模式的机构还必须依靠政策的支持。现在由于政府的政策与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存在冲突,因此,影响了服务的积极主动性。

3.创新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金融的需求也增加了,但是,现在大多数的金融机构还是主要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其他金融服务较为缺乏,而相关的保险、理财咨询、投资等中间业务更没有得到拓展,这很大程度上没有帮助农民提升理财观念,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设施普遍较为落后,计算机水平较低,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

4.政策缺失

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并不是单靠机构的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将财政、税收等进行统一的规划,为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出台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就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金融的风险防范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加大了县镇级金融机构服务的协调难度。

二、农村金融服务效果提升的策略

1.强化正规金融机构功能

现状农村的金融机构具有多层次的业务部门,分管不同业务,要想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必须建立定位清晰、合作共进的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化农村的建设。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肩负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重任;而农村信用社作为促进我国“三农”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的创新现有的管理体制,不断的增加信用社的网点,促进信息化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农业银行要不断的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将金融服务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加大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企业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则要转变原有的服务方向,要兼顾吸储和放贷的双重业务,增加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2.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涉农银行是农村信贷服务的提供者,它的服务理念决定了农村信贷服务水平。涉农银行的服务理念是基于农村金融体制及信贷管理模式中而产生的,因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信贷服务落后的局面,我们必须从优化农村金融体制及信贷管理模式入手,具体而言,第一是改变当前涉农金融机构的布局,创建更多适合“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让农村的信贷需求实现之地;第二是改变当前涉农金融市场产品的布局,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增设多种贴近农村发展实际的金融产品,如水域滩涂使用权抵(质)押贷款等;第三是优化农村信贷管理模式,简化涉农金融机构中借、贷、还的手续,缩短借、贷、还的时间,减少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效率。

3.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首先要完善现存诸多缺陷的信贷机制。要相对的提升信贷额度,为农业的生产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农村各户的实际情况延长困难户的贷款期限,让农业贷款服务与农业生产周期相联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是要注重区域特色发展,重视地方特色,开发特色产业,建立信贷产业链条,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最后是要开发多元产品,不断的进行信贷产品的改革,创新信贷模式,促进农业朝现代化产业发展。还可以注重民生,为农民提供房贷、助学贷款等,不断的提升农村的内需动力,促进消费。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要成为银行和农村经营主体的合作媒介,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为银行和经营主体建立合作的桥梁。其次是加大农业保险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的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促进保险补助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对规模较大、产业较为发达的特色领域,政府可以不断的增加补贴,扩大支持范围。最后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政府要知道金融机构加大对业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对惠农、支农的优秀机构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金融服务机构正确定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三农”建设的脚步,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的创新,发挥自我职能,尽全力帮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管理部门则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发展现状,制定相适宜的金融政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帮助建立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美玉.试论传统影响下的农村金融需求[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7):125-126

金融服务研究篇7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优劣势;对策

一、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状况

金融服务外包是当今金融领域的新兴业务,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企业降低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金融服务外包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而且离岸外包不断增加。塔屋集团通过调查认为,世界银行15强信息技术外包的金额将从2004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34%;德勤会计事务所估计,2003年全球67%的金融机构已设有离岸业务机构,13%的机构正计划向境外转移部分业务;金融研究与服务公司Tower Group则认为,金融机构离岸外包在未来8-10年内将以15%的速度增长。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预测,美国金融业务离岸外包发展迅速,2010年将达到4000亿美元,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20%。

在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欧美等发达国家是金融服务的发包地,发展中国家是金融服务外包的承接地,其中,印度是承接金融服务的最大受益国,很多跨国金融机构都在印度设立了规模浩大的客户呼叫服务中心,印度也从世界许多大银行手中争取到大量的外包订单,在全球金融业务离岸外包市场中,印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0%,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

但是随着印度外包市场的成熟,它的服务成本在逐渐提高,而欧美等国家的金融企业出于安全及成本等的考虑,会寻找新的服务承接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业与国际的接轨,国内金融机构为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因此我国存在较好的机遇去承接金融服务外包,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移,2007年上海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研讨会预计,到2010年,中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高达500亿美元,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也将超过50亿美元。

可见,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巨大,如果我国能抓住机遇,必将利于服务业的升级,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利于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二、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劣势分析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并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那我国究竟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方面有何优势及不足?

(一)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

相对于其他服务外包的承接地,我国具备以下优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国内市场庞大,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人才储备量大,拥有较多的高科技人才,培训、教育能力强,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二)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劣势

虽然我国在金融服务外包的承接方面有着很多优势,但差距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外包服务部门零散,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以软件服务商为例,在人员规模上,大约8000家服务供应商中,约四分之三员工不足50人,只有5家拥有2000名以上的员工,而印度约3000家服务供应商,前十家供应商人员规模均在1万人以上;在营业规模上,只有不到5%的供应商超过一亿元,超过一半的供应商的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而印度仅10亿美元以上的供应商就超过10个,有的高达40亿美元。

组织和管理经验缺乏,专业资质较低。在排名前三十的软件供应商中,只有20%获得了CMM4或CMM5认证,而国际上这一比例高达80%。

专业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缺乏,尤其是掌握关键技术、精通外包规则、熟悉海外金融企业的语言和文化人才极其缺乏,而同时拥有这些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更为不足。而印度一些大型的服务商拥有很多精通各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没有建立全国性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得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承接海外业务时,没有行业协会形成的行业联盟,服务商只能单兵作战,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法律法规方面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也存在不足。

三、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对策选择

我国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优劣势并存,这就需要我们在巩固扩大已有优势的同时,还要采取种种措施改变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承接金融服务外包。

(一)进一步优化外包环境

1、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园区。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如印度班加罗尔的电子城高科技园区、天津的中信金融物流园区等)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按照国际标准在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等方面培育打造金融服务外包的专业园区,提高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为承接高端金融服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2、组建全国性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交流、组织协调、标准制订、规范自律、市场拓展、对外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3、建立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可由行业协会牵头,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服务外包企业,根据有关规定,从多个方面确定外包数据信息的统计对象、指标、方法和口径等,定期统计有关信息,为外包的宏观决策和行业内信息的交流奠定基础。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外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我国相关的立法建设,尽快和国际金融服务法律框架接轨,同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范商业秩序,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务外包法律环境。

(二)进一步加快人才的培养

1、加快高校金融服务外包相关学科的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教育方面的优势,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设立金融服务外包研究方向,加快相关学科的建设,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提供实用的人才。

2、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由行业协会和外包服务企业共同制定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计划,引进先进的外包人才培训理念和模式,开展包括人才定制、人才资质、国际认证、知识产权、英语、日语和计算机运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养高层次的外包复合人才。

(三)进一步提高金融外包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

1、给予外包服务企业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定的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等优惠,通过出口补贴、信用保险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外包服务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2、拓宽外包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如鼓励外包服务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境外上市等方式加速扩张;鼓励对外包服务企业的风险投资,引导设立风险投资专项资金;鼓励各种担保公司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引导银行资本及民间资本流入服务企业等。

3、外包服务商自身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外包服务商可通过与国际金融企业合作、合资、海外并购、承接高端项目、进一步细分市场等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增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8(11).

2、王力.金融产业前后台分离的新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7(7).

3、姜文杰.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与我国的承接对策[J].现代经济,2007(6).

4、魏欣,李文龙.金融服务外包[J].中国金融,2005(13).

金融服务研究篇8

【关键词】 民营银行 金融服务 台州模式

一、台州模式

在浙江省台州市有三家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分别是台州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三家民营银行始终坚持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定位,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针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不断创新其服务内容,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有效而且贴心的金融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当地一些小微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从而使得小微企业获得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机会。而且,三家民营银行在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壮大的机会,从而实现了企业和银行的双赢。目前三家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可借鉴的金融创新服务的经验。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曾评论说,以泰隆银行、台州银行以及民泰银行三家银行所构成的”台州模式”,不再以赚钱为终极目的,完全打破了四大国有行的经营模式,完全是亲力亲为的做生意,是民营银行发展的一个范本。

二、台州模式的差异化小微金融服务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然而并非无解,浙江台州的三家民营银行,自成立起,就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要让小微企业得到世界一流的服务。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和不断创新,成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小微金融服务之路。

1、服务人员方面

为了更好地接近客户,台州模式在招聘员工时,坚持本土化、周边化和脸谱化的原则。对于招聘来的员工,除了要求其经过标准化的专业培训来掌握全面、扎实的业务知识外,更注重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乐于服务小微企业,善于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对于客户经理,台州模式要求其亲力亲为,不是仅仅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坐等客户上门,而是要进驻农村、市场、楼宇和社区,在客户的店面、车间、仓库甚至田间地中与客户交流,看看客户有什么需求,主动挖掘客户需求,真正地变”坐商”为”行商”。因此这被称为金融行业里少见的劳动密集型经营方式。

2、服务准入标准和服务费用方面

台州模式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针小微企业资产不足的问题,台州模式主动降低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着重考察客户的信用及经营状况,发放以互保、道义担保等形式为主的担保贷款,从而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因抵押品缺乏而导致的融资难的问题。虽然台州模式主要发放信用贷款,大多数没有资产抵押,但据台州金融部门统计,这几家民营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均不超过1%。同样,台州民营银行也大幅减免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费用,并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让客户得到真正的实惠。

3、创新金融产品方面

根据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特点,台州三家民营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如台州银行于2006年推出的“小本贷款”,主要以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及农户为贷款对象,贷款额度在2000元至30万元之间,几乎不设客户贷款门槛,只要客户有创业意愿,又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持续经营三个月时间,就可以到台州银行申请贷款。此外,台州银行针对优质客户推出的自助贷款、信用贷款等;为鼓励、推动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节能降耗,推出的绿色节能贷款;与其他机构联合设立纯公益性质的基金项目,支持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贫困人群尤其是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另外,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SG泰融易”,着力解决小微企业短贷长用、期限错配问题。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的“商惠通”被评为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产品。通过这些金融产品及金融技术的创新,有效的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服务网点设立方面

台州民营银行将绝大多数服务网点设在金融服务相对薄弱的乡镇,并向社区、村居延伸,拉近与客户的地理距离。并积极推广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支行、自助银行、晚间银行等新型服务网点。同时,在互联网时代,银行在进村入户的基础上,还注重利用”大数据”,拓展网上服务和移动终端服务,扩大服务渠道。

5、其它方面的服务内容

第一,坚持社区化经营,为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台州模式坚持社区化经营理念,真正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金融服务“便利店”。为了拉近与客户距离,与客户建立超越银行业务的、具有黏性的伙伴关系,“便利店”的员工还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如送金融知识下村居、加入社区慈善义工、赞助社区便民小推车、援建节庆日社区活动,客户经理甚至还为客户介绍对象、给老人买药等。

第二,柜台服务启用“综合柜员制”,实现“一站式”服务。台州民营银行在地方同业最早启用“综合柜员制”,对外开设数量充足的现金柜面,建立窗口排队监测机制,保证每个柜台排队不超过4人。设立全行统一的限时服务标准,将柜面业务办理时间精确到秒。

第三,延长服务时间。针对小微企业的作息时间,台州民营银行每天为客户提供12小时,每年365天的金融服务。并且还推出过“上门收款、延时服务、送货上门”的特色服务。

第四,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客户经理的亲力亲为,使其掌握了客户经营状况、发展潜力、信用水平等方面的可靠的信息资料,因此台州模式可以利用这些详尽准确的信息,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如实施“一户一价”、“一笔一价”、“一期一价”的利率定价模式。

三、台州模式下的风险防范措施

台州模式下,绝大多数贷款是信用贷款,没有抵押,那么这几家银行如何评估贷款对象的信用情况,从而控制银行的贷款风险呢?

1、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信用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可以降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控制信贷风险。对此台州模式,通过集纳工商、税收、环保、电力、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社保等12个部门的信息,逐步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中心,据此对相关企业信用情况进行评价。

2、对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相对小微企业来说,农民的信息采集更加困难,导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对此,台州银行通过与村委会进行沟通,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尝试给农民发放信用卡。该经验已经在当地得到推广,如临海市利用10年时间为当地九成以上的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建档农户拿身份证到银行一刷,银行就知道他家里有几口人、几亩地、几层楼、年收入、负债、诚信记录等信息,输入流程表单,自动生成可贷款额度。

3、创新风险评价体系

除了建立信用档案,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外,台州模式在实践中也形成了独特的风险评估方法。如泰隆银行注重考察客户的“三品三表”(人品、产品、押品;水表、电表、报表);台州银行推行“三看三不看”(不看报表看原始、不看抵押看技能、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和“十六字方针”(下户调查、眼见为实、自编报表、交叉检查)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则推行“九字诀”(看品行、算实账、同商量)。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台州银行的客户经理会走进面摊、小卖部,看看他一天们卖多少碗面,有多少流水,蹲在门口数运货卡车的数量,据以准确判断企业经营业绩情况。

四、启示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稀有的资金资源却主要流向了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这种资金配置的不合理现象,资金供给方强调更多的是制度障碍、中小企业的资质低、信用低,信息不对称风险高等理由,而台州模式却成功地克服了这些所谓的难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服务意识的问题。《商经》中将服务分为四个层次:基本的服务、渴望的服务、未曾预期的服务和无法想象的服务。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以高额资金借贷利差为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和终极目的,就应该提供超越第一层次的金融服务,不断创新,以客户为中心,亲力亲为,为客户提供未曾预期和无法想象的服务。实际上银行在创新金融服务,扶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的同时,也一定能获得自身成长的机会和空间以及可观的经济收益,实现双赢。台州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参考文献】

[1] 蒋俊贤:台州小微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0).

[2] 林贵:发达国家促进中小民营银行发展的做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2(8).

[3] 刘涌波:包商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内蒙古大学EMBA学位论文,2012.

[4] 杉水:消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六安模式”[J].全球商业经典,2015(1).

[5] 史艳梅: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服务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王俊禄:精耕细作筑就民营银行”台州模式”[N].经济参考报,2014-07-16.

[7] 吴亚男: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 肖显义、刘猛、赵梦:发展民营银行的经济学分析[J].特区经济,2008(7).

[9] 林德: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探析――以台州为例[J].企业经济,2013(6).

[10] 张利达:破解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思路――以温州金融改革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 章文贡:台州破题小微融资难:民营银行”门当户对”小微企业[N].第一财经日报,2013-09-03.

上一篇:天然气能源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