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0 16:57:11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篇1

关键词:护理英语;教学方法;国际化

国际化背景下,全球均已呈现出人口老龄化趋势,发达国家率先出现了“护士荒”,致使其在国际护理市场的流动量与需求量均^大,对护理人员的英语能力要求也较高,可见,提高护理英语教学水平尤为重要。

一、国际化背景下护理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际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的学习,护理英语教学极有必要做出改革。

1.护理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随之提升,对护理理论体系、工作内容、功能任务、人才素质以及活动空间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护理英语教学应做出相应改革。当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护理教育评估体系革新后,不仅可更好地培养学生,还有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2.应对开放的医疗市场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领域均逐渐向国际化靠拢发展。就医疗方面而言,外资医院、涉外医院逐渐涌现,护士执业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提升护理英语教学水平后,可扩大护理行业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出与现代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发展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护理人才,进而更好地应对开放的医疗市场。

3.输送急需的国际化护理人才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对学生考试成绩过度重视,因此,护理英语教学大多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而忽略了对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护理水平的提高。加上各层次护理英语课程设置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护理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因而护理英语教学亟待改革。

二、国际化背景下护理英语教学改革举措

1.护理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很难与国际化护理工作的高要求相适应,因此,学校与教师均应注重“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思想,认识到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根本是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2.教材方面的改革

首先为自编实用型四级考试辅导教程,要对所有教材的词汇、句型、语法等精华进行归纳汇总,编写分类如快速阅读、写作、阅读理解、翻译分类以及完形填空等,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英语知识;其次为在吸取雅思培训精华的基础上按照学校实际编写教材,让学生在顺利通过英语资格考试的同时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最后为在无教材环境下教师自选护理英语材料,借助互联网,对护理专业英语做好分类,进而下载最新素材。

3.实现护理英语教学的信息化

护理英语教学归根结底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首先为阅读课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内容覆盖广以及时效性强等特点,护理英语教师可在网上选取护理专业方面的精华文章,充分发挥信息的交互性,适度改编后使其符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其次为写作课的信息化。借助互联网创建出在线英语写作模块,教师可借鉴雅思考试、四级考试等护理专业的范文供学生参考,促使学生逐渐由模仿写作到自主撰写英语文章转变。

最后为视听说的信息化。教师可去外文网站选取教学视频,督促学生按时观看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完成作业,还可利用护理英语教学相关的录像、教学片、Flas等课件推动护理英语教学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4.构建创新型的开放式课堂

护理工作以人为工作对象,教师在护理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首先,应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条件允许时应开展跨文化实训活动,以帮助学生运用好所学知识;其次,可收集图片、画报以及杂志等与外国护理文化有关的资料,采用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等构建出创新型的开放式课堂,以提升护理英语教学水平。

三、结语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对外交流变得日渐频繁,英语学习受到广泛重视。护理学应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立足于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学校方面应成为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科研信息阵地,从而提升护理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茜,李雨欣,张世友,杨晓玲.国际化背景下《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元认知策略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38):151-153.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篇2

2015年,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的新举措。

一、“互联网+”大背景

国内最早的“互联网+”理念可以追溯到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的发言。“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其中“互联网+医疗”,将有望从根本上改善现实中存在的看病难、买药贵等难题。具体来讲,互联网将优化传统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一条龙的健康管理服务。患者可以在网上挂号、询诊、购买、支付,既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又提升事中体验,并依靠互联网在事后与医生沟通,从移动医疗数据端监测自身健康数据,做好事前防范,加强医疗自我保健。以此推动社会养老、社会保障等服务。

二、“互联网+医疗”衍生出的人才需求

“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将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此庞大的服务机构、内容丰富的服务业务以及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形式,势必会应运而生出众多的工作岗位,需要大量的多层次专业人才来满足这种新型民生服务的需求。

三、“互联网+医疗”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

“互联网+医疗”的运营模式中,人员的配备是多专业、多层次的。它需要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各行其职。比如在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中,它不仅需要IT网络工作人员,还需要医疗服务人员;不仅要有资深的专家,还要有以志愿服务身份参与其中的初级工作者。

卫校现阶段探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掌握,它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笔者学校的学生中从一年级新生到临近毕业的实习生,在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虽具有专业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层次特点,这正迎合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多层次人员需求。作为学校,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医疗”的大背景、大平台,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以先从一名医疗服务志愿者做起,逐步融入互联网医疗中,完成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一年级学生群体,因其只有基础医学知识,而对临床知识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护理技能水平的高低。这样的群体可以在以社区为基础的移动医疗中尽自己的能力去参与医疗志愿服务,完成体验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巩固已有的基础医学知识,通过接触临床疾病,逐步对临床知识产生感性认识,促使其产生进一步求学的欲望;二年级学生群w,因其已经初步具备了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就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参与互联网医疗具体的诊疗和护理当中,通过实际接触病人并参加医护诊疗,促使其对已有的医学知识的巩固,并对医学行业产生了荣誉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树立献身医学的远大理想;三年级的学生在为互联网医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并在参与中奠定了创业基础,寻求创业机会。卫校的学生在校三年中,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和其自身高低不一的能力和水平,在互联网医疗中以各种形式均能得以锻炼和提高。

四、“互联网+医疗”与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意义

“互联网医疗”是一种新型民生产业,它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远景,它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观念,不断地扩大人员投入,不断地增设服务内容和选项。那么,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层次的人员加入到互联网医疗护理队伍中,不仅降低了“互联网医疗”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人员更替、观念更新、行业永葆活力。

对职业卫校来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这不仅是学校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探索、改革的条件,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为源源不断的毕业生寻求到了多种创业机会和途径。可以说,“互联网+医疗”与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既是优势互补,又是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方式,前景看好。

五、如何将“互联网+医疗”与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

鉴于以上几点思考,我们不妨模拟一下“互联网医疗”与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模式:首先,由学校收集整理在校学生的信息资源,与“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共建学生实习就业供需数据库;其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分批、分层地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和社工护理服务标准培训;其次,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医学理论知识后,学生先以“志愿者”身份投入到医疗服务平台所提供的活动当中,分批跟随问诊大夫,进行体验式学习;随着学生对医学知识的不断充实和掌握,学生可利用寒暑假等其他时间,由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进一步深入学习;三年级学生经过参与三年的医疗服务,并完成实习阶段的学习之后,专业知识得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得到锻炼。总结前面的学生表现,对于专业能力强、工作表现优秀者,可被医疗服务公司录用,或者应聘有医疗服务公司推荐的正式工作岗位,成为正式员工;除以上举措之外,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学校还可提供往届毕业生的信息资源,由医疗服务平台与学校共建学生实习就业数据库,医疗服务公司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专长,分流到各家社工机构和社会企业中,实现学生创业和就业。

总之,不论商业还是教育,都会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职业教育的常态是需要转变观念,从根本上发展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互联网+”提出之后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破与立”。

在互联网医疗的新兴民生服务中,中职卫校期待在“互联网+”平台上能够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育形式,大胆实施卫生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使中职卫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能真正成为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篇3

[关键词]医药物流;发展现状;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19-03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中国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下降、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中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国的医药产业正在发生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随着GMP认证和GSP认证的强制推行,我国医药行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环节,在我国却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无钱可赚的境地。尽管如此,我国的医药行业仍旧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据统计,中国药品市场每年正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从而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2中国医药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1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将会不断加快

随着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配送需求的进一步加大,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已经难以满足医药物流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力度,大型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将会越来越多,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和运营模式的优化以及医药物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在新的医药物流运营模式下,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先汇集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统一向下游企业进行配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医药物流配送的效率,还可以有效降低零售企业的进货成本。

2.2现代化和开放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医药物流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外资以及外企的进入虽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其销售服务模式和物流管理经验对我国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仍旧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我国医药物流逐步走上大型化、现代化、高效化的发展轨迹。

2.3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行业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医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医药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4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将愈加明显

目前,第三方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药物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医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相关统计,通过医药物流供应链及第三方物流运作,可以降低采购费用6%~12%,压缩库存总量10%~30%,降低运输成本5%~15%。因此,在未来中国的医药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将提供更加专业化、细致化、系统化的物流服务。

3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营理念落后,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的很多医药物流公司虽然在软、硬件设施设备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基础设施方面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医药物流管理的理念过于保守,经营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物流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缺乏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软实力”。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本身拥有的优势,尚不能满足医药企业更加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2物流成本过高,企业效益偏低

目前,我国的很多医药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还缺乏足够而又深入的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对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则是相对忽视,与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上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存在的交易环节多、交易渠道复杂、交易信息不对称、流通秩序混乱等问题,导致行业内的物流成本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3.3运营管理水平低

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销售和配送不能跟上进货量,造成库存积压的情况。而伴随着每个月都有过期药品销毁,造成了行业内部大量的资源浪费。配送分配环节不合理,待配送货物积压时间过长,配送车辆周转时间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钟等问题也大量存在。销售环节没有很好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达成有效联络,导致经常出现急需药品缺失的情况,相应地造成信誉下降、客户流失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中国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不能对公司的医药物流提供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差,没有对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闲置人力多,这也是影响中国医药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3.4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整体上看,医药物流领域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技术和EDI技术等,但是信息技术在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应用范围却非常有限,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货物跟踪系统、客户信息处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限制了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不利于企业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

4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

4.1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在未来的医药物流领域,医药物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医药产品的分销、配送和流转,所以,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优化医药产品的物流配送环节,想方设法提高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订单处理能力,降低库存数量和配送时间,缩减中间环节,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而这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对此,医药物流企业要在参考国外医药物流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这样可以联合更多的企业力量,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以在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4.2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医药物流的服务质量,甚至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承担更大的物流服务项目,必须要有高效的技术和设备作保障。对此,企业要增强资金和技术投入,不断完善当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完善企业医药物流的配套设施和物流技术支撑体系,改善医药物流的运行环境,制定科学的医药物流发展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同时,要重视医药物流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行业内部医药物流标准的一致性,促进物流活动开展顺畅,实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4.3提高行业内部的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是重要的趋势之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的医药物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物流信息自动收集与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医药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传递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不断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促进中国医药物流业市场影响力和营销力的不断提高。

4.4提高企业医药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细化和发展,医药生产企业的物流业务也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这就要求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提供医药物流综合服务的能力。例如,有的医药企业需要医药物流企业提供自动订货、传递信息、转账以及药品全过程追踪的一体化服务,有的企业会涉及物流管理咨询、库存控制策略、物流方案的选择、规划与建议等业务。医药物流业只有具备综合性物流服务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医药物流的现实需要。

4.5重视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基于中国当前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需要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以及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促进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制定能够真正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医药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医药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

4.6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医药物流服务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医药物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在增强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对市场进行重新的定位,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策略,为医药物流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从整体经营的固定模式到细微管理的差异策略的积极转变,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于中小物流企业,应当大力发展小批量、多频次、快速运输业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周边医药生产企业的医药物流需求,实现自身物流业务由点到面的拓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结论

总之,在现代物流供应链理论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医药物流业也必然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只有对医药物流业进行不断规范,遵循医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医药物流现状的研究,重视医药流通体制的重组和长远规划,不断提高医药分销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从整体上推进我国医药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肇兴,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5).

[2]于芳,李泉.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

[3]李静,刘媛,王振平,等.我国医药物流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战略探索[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9(4).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篇4

摘要: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多,养老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南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的机遇,并分析了河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 现状 趋势

一、河南养老服务业现状分析

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多,养老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截至2010年11月,河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1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73%,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36%。老年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具有区别于年轻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都需要一套特殊的行为法则,才促使了养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河南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种种问题。

(一)社会化养老设施和保障机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1.供需差距大。截止2009年底河南兴办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点)等220所,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3605家、238741张床位。河南全省养老床位还不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河南养老产业还有较大的缺口。与此同时,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现象同时存在。与床位紧缺相对应的还包括养护人员的匮乏,仅河南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二十万以上。还存在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年龄偏大且流动性强的状况,由于护理人员目前薪资待遇较低,工作强度较大,特别是老年护理员的工作招聘难度更是逐步加大。这些都为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隐患。

2.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盈利能力比较弱。现在河南的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目前,老年人需求迫切的生活照料、长期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领域发展都比较缓慢。另一方面,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也亟待建立完善。

目前河南很多社会养老机构盈利能力较差,例如郑州半数以上养老院都处于亏损状态。河南民政厅曾对郑州市舒心老年公寓、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爱馨老年公寓进行过抽样调查,投资自建房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投资5万—6万元,租用房开办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投资约在8000元到1.2万元,而收益甚微,舒心老年公寓投资近400万元,每月只有1080元的利润;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目前则处于亏损状态。省民政厅也证实,这两家还属经营较好的老年公寓。养老机构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养老机构“吃不饱”和亏损重要原因之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护理不到位等。要想改变现状,养老机构应该尽力提高各方面的服务水平,打造特色护理模式。

3.政策丢失。2006年以来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在土地、水电气暖、通信、有线收视、床位补贴等方面,养老院享受减免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往往被“架空”,时至今日,除免税优惠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河南的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对于跟养老服务业一脉相通的养老地产业,河南的养老地产业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需求量大;(2)开发建设量小;(3)赚少赔多,成功案例少;(4)医疗服务差;(5)开发商专业度不够,因为养老地产横跨房地产和服务业两大领域,不少开发商缺乏实际经验。

二、河南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河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每年约以3.5%的速度递增),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突出特点, “四二一”代际结构趋势背景下,对养老设施和社会照护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社会照护需求日益增大。随着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人们生活观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养老的社会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养老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而政府财力有限,这也给民资发展养老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更让大家振奋的是国家越发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好政策。比如,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此次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一是积极完善投融资政策,从积极加大政府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积极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合理安排养老用地需求,多渠道保障土地供应,着力解决“用地难”问题。三是积极完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着力解决“运营难”问题。四是积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福利待遇,大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应届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业,着力解决“用人难”问题。这些都为河南的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三、河南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由于河南属于“未富先老”,居民收入水平总体来说还不是很高,所以,河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和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进行立体式的服务,从物质到精神,到社会参与,从个人利益到权利,要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服务。根据河南养老产业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本研究认为,河南的养老服务业市场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着力发展老年住宅业。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比如老年公寓型住房、亲子套间、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院、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构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3)兴办老年医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就医是老年人生活的大难题,许多老年人不是因医院离家太远而耽误治疗,就是在一些大医院东奔西跑,不知找哪一个科室就诊。因此,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市场巨大。对此可根据各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兴办一些老年医院,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疾病治疗、护理、咨询服务。

(4)可适当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体育保健、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要求的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这些需求推出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1(5).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篇5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构成;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河北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收入构成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河北省经济从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的过度,经济推动从规模推动到科技进步推动的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通过灰色关联模型研究前后两个时期的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出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对策建议,这对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农民收入总量动态及构成分析

1. 工资性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近10年河北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占比达到51.52%。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使其收入得到相对稳定地增长。

2. 家庭经营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农村劳动生产率。从表1可以看出2004-2014年家庭经营收入不断下降,2014年家庭经营收入占比37.09%。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带来的收入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也不会有大幅度的波动。但我们要注意到,家庭经营收入的绝对量是在不断的增加。家庭经营收入的下降说明了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的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趋于多元化。

3. 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呈上升趋势。从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来看,河北省农村居民的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在其成本构成中占比并不大,但是2008~2014年,转移性收入比重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民补贴等的政策落实而明显增长。并且,2014年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在河北农民收入中占据11.39%,相对2004年转移性、财产性收入的5.44%的比重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国家对农民政策的倾斜,致使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河北省农民纯收入总额呈上升趋势。2014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186元是2004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1倍,增长幅度很大,但从2011年的环比发展速度119.50%到2014年的环比发展素的114.50%,上升趋势有所放缓(见表2)。而从收入构成看,各部分变动趋势各异,见表1。

二、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利用河北省2004~2014年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做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见下表3、表4(过程略)。

1. 新时期经济发展背景下,工资性收入占主要地位

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04~2009年间,家庭经营性收入灰色关联度>工资性收入灰色关联>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灰色关联度。在这一期间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较大的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灰色关联排第二,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灰色关联度次之。2010~2014年间,对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工资性收入灰色关联度>家庭经营收入灰色关联度>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灰色关联度。

2. 由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看经济发展演变过程

随着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主流,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取代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第一因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次之,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最小。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2010~2014年,农民收入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资性收入成功取代了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最重要因素。这说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同时还可以看出河北省农村城镇化的改革成果,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稳步提高,形成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体,推动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财产收入共同提高的新格局。这种趋势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三、继续扩大河北省农民收入多样性的建议

1.继续大力度支持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提升河北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首先,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不合理花费,取消那些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民进城务工劳动保护制度。其次,扩大农民进城务工的职业选择,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各种技能培训,同时给予他们政策上的优惠,让他们可以选择高附加值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收入。第三,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不合理的收费,真正让他们享受到城市高质量的教育环境。

2. 推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土地是农民口中的最大的“聚宝盆”,重视土地进一步改革,切实实现其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作用。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保护。切实推行土地经营信托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首先,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委托给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统一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产生的收益扣除必要费用按土地规模分配给农民;其次,土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将土地产权或者使用权委托给信托机构,可以由信托机构对土地进行产权或者使用权的出售,或者信托机构可以建造房屋,建成后信托机构将房屋出售,扣除必要的费用后支付给土地所有人,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 提升河北省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减少农民的养老就医费用

目前河北省农村的养老及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相对落后于城镇地区,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应着力强化“梯级保费”征收机制建设,进一步扩大保费浮动区间,形成在资源参保基础上更高水平的保障。同时,政府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补贴比率,更好的形成对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切实做到,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从而确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学华.宁波市农民收入现状与未来展望[J].农民致富只有,2013(08).

[2]徐平.非农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

[3]钱娟.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差异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2012(10).

[4]刘伟林.河北省保定市农民收入变动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3.

[5]张莉.西北干旱地区农民收入差异实证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3(03).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政府责任

 

一、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 [1]。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中“改革不成功”的结论引发空前未有的社会反响,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引发整个体制改革与发展模式的争论。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包括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体制性与结构性问题已有广泛的社会认同。

1.国际背景。当前,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尤其是全球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普遍趋势,探索世界各国卫生服务发展的共同规律,参考借鉴工业化国家卫生政策框架设计的历史经验,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19世纪末期,德国俾斯麦政府率先在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二战以后欧美“福利国家”体制形成,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健康服务制度(NHS),德国为代表的医疗保险制度,加拿大为代表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北欧各国为代表的福利性、普及性和综合性全民健康保障,美国为代表的分散化管理和市场取向的健康保险制度,各种各样制度模式并存共生[2]。1956年,日本石桥湛三内阁提出普及性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框架,并于1958年颁布国民健康法,经过四年国民健康保险普及运动,1961年日本建立覆盖全国100%全民健康保险制度 [3]。1989年,韩国政府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几乎100%的公民都享受不同类型的保险。需要强调的是,韩国政府既将“健康和医药卫生服务”包括在社会福利制度范围内,又将就业服务、住房、社会保障(主要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服务)、妇女发展界定为社会福利 [4]。1983年,新加坡政府建立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为全体国民提供强制性、储蓄性健康保险计划,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与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基金计划三足鼎立,构成全民性健康保障制度 [5]。1995年,中国台湾地区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大大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改善公民健康状况,台湾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经验证明,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健康不公平的最好方法 [6]。2001年,刚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泰国政府实施著名的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又称“30铢计划”,最终实现医疗保障覆盖95%以上人口的政策目标,标志泰国进入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时期 [7]。实践证明:全民医疗保险和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规律。这种普遍性发展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建立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医疗、合作医疗制度,某种程度上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尽管这种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低水平,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普及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提高了生活质量[8]。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转型、全球化浪潮与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交相呼应,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当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仍然是落后生产力与不断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人们迅速觉醒的身心健康需要与落后医疗服务体系的冲突[9]。社会现代化风险、社会结构转型、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价值观念冲突等都集中体现在医患关系中,医患关系结构性紧张状况呈现明显的上升、加剧、恶化趋势 [10]。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篇7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2003,(4):35-37.

[4]李桂霞.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4-6.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篇8

摘要:结合医学院校特点,探讨了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优化,以不断完善和规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我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种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类型,注重在教育实践中的不断创新[1-2]。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针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殊行业特点,按照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探讨面向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十分必要。

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何使学生在不脱产的情况下保证学习质量;二是按照研究生学位条例,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如何确定论文的要求;三是如何体现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工程硕士特色培养模式。工程硕士教育要抓住这三个环节,进行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知识再积累和知识更新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学校可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节[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考虑工程硕士的特殊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在进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期间,我们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并对调查及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实用设备类课程的讲解,针对工程硕士要求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加设了与医疗相关的设备维修理论及实践课程和相关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优化调整,主要表现为:1.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如电子病历等热门话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讨;2.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在某一领域已经有一些独到见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讲座,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与班级学生进行讲解与互动,从而扩大工程硕士在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3.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邀请相关医院及厂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增加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针对性。

二、优化学位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与工学硕士不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选题应来源于医院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要或具有明确的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可以实施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医、校双方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指导。

为制定更具实用性的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我们调研了省内10余家附属医院和部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科室,了解附属医院及相关科室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相关部门及临床医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制订及相关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工程硕士论文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并在多家培养单位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构建适合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是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由多学科的渗透与综合作用于传统医学领域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跨学科、交叉的学科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会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那么如何更好地将理、工、医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更加完善,这已成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更好地构建适于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4]: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2.重视实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课程讨论会,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

3.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

课程目标由侧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探究能力,由片面增加学生认知成长转向兼顾学生情感发展,课程内容由静态的稳定划一走向动态的开放灵活,课程不再仅仅作为面向过去知识的载体,而更多地呈现为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课程设计趋向更大的弹性,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的数量,多方位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置与发展,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需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修改,而不仅仅是由学校单独制定,课程的组织不再限于学科界限而是面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由学校教师和医院临床医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真正实现理、工、医的有机结合。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真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现有仪器设备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以及病人的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3.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四、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一个典型的交叉科学技术领域。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电子、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基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医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本文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包括从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评价标体系优化等,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希望能够不断探索出培养该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硕士人才的新实用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太山,朱军,孟伟.试论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30-132.

[2] 梁艳.对完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建议[J].黑

龙江教育,2009,(10):13-14.

[3] 邢淑清,麻永林,李慧琴.冶金和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

士学位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7,(4):31-33.

[4] 张荣君,蒋晓军,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及相关问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范文 下一篇:大众传播的主要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