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0 16:44:23

医养结合现状篇1

【关键词】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22亿,占全部总人口的16.1%;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0.5%。我国的老龄化形势愈加紧迫,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也将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传统养老模式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则是将医疗资源融于养老服务中,能够同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最终实现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健康康复及临终关怀等整合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从而满足老年人的整体养老需求。其增强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因此,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对于维护老年人权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医养结合的快速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对医养结合影响因素有了初步的探讨。贾云竹(2001)、戴卫东(2011)和袁畅等(2014)通过对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需求各维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验证有退休工资的和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需求较高。杨宇轩(2012)和朱米霞等(2016)认为健康状况是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的影响因素。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患病机率升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潜在服务需求较高。(孟颖颖,2016)。

综上所述,以往文献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启示,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多数文献的研究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鲜有文献将正在工作并即将退休的群体纳入模型。实际上,当前正在工作并即将退休的群体,对医养结合可能存在未来的需求。第二,多数文献研究的是城镇人口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很少有研究农村人口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实际上,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人口,对医养结合的需求更为显著。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以往文献主要是从需求角度,分析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态度,但忽视了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研究,鲜少有文献从支付意愿角度研究医养结合以及支付意愿对医养结合发展方向的影响。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的实地调查,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一般水平。安徽省是人口大省,不仅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为严重。其中芜湖是第一批部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合肥是第二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而安徽省其他城市暂时不是医养结合试点。因此,选择安徽省作为研究区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方法为随机抽取受访者进行问卷填写与访谈。调查对象为45-65岁仍在工作的群体和66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实地调查共发放340份问卷,最终收回问卷340份,经过数据清理,共得到有效问卷320份。

三、人们对医养结合的认识情况和态度调查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反映了一种适合当代的养老模式即“整合照料”的养老,它并非是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简单叠加,而是医疗资源与养老的融合。根据调查发现,有9%的被调查对象了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而91%的被调查对象只知道一点或甚至不知道,可见,人们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认知不足。当前人们对医养结合的认知情况阻碍了医养结合的发展。

四、定量分析

通过建立人们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来综合反映各影响因素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的影响程度。以户口(城镇=1,农村=2),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1,1001-2000元=2,2001-3000元=3,3001-5000元=4,5001-8000元=5,8000元以上=6),身体状况(很差=1,较差=2,一般=3,较好=4,很好=5)为自变量,医养结合支付意愿(1000-2000元=1,2001-3000元=2,3001-4000元=3,4001-5000元=4,5001-6000元=5,6001-7000元=6,7000元以上=7)为因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表1结果发现:可以认为户口、月收入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存在@著地影响。农村和城镇相比,农村群体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花费低。另一方面,月收入越高,医养结合支付意愿花费越高。相对于低收入老年人而言,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年人的支付意愿更强烈。尚不能认为身体状况和医养结合支付意愿存在直接的关联,但仍呈现上升的趋势,即老年人健康状况越差,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就越大。

由于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收费水平仍偏高,低收入老年人支付能力较弱,尚且无法负担,支付意愿明显受到较大程度地限制与约束,而中高收入的老年人的支付能力较强,支付意愿则更会明显得到提升 。作为医养结合的需方,老年人的购买力高低不但决定着医养结合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也影响着医养结合等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逐渐退化,患病概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伴随着就医服务需求的增长。因此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医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而言,而且可以为其提供及时的救治。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安徽省16地市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在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收入水平显著影响对医养结合的支付意愿,收入水平越高,则支付意愿越强。第二,城镇户口的居民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高,而农村户口居民对医养结合支付意愿低。同时,基本养老保险能够增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付倾向;随着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提高,老年人的支付意愿也呈明显递增趋势。

为提高人们对医养结合的支付意愿,加快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差异化网络格局。研究发现不同老人的收入、健康状况等现实情况不仅差异性较大,而且老人的健康状况往往存在患病、治疗、康复护理等不同的阶段。第二,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种费用补偿制度,不仅能够解决低收入老人的支付能力弱的问题,而且能够成为医养结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在借鉴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地区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鼓励已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社会经济基础的地区大胆探索,摸索经验。第三,加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政府应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这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患病老年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能够将老年人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支付意愿,促进医养结合养老保障的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参考文献:

[1]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西北人口,2016,37(1):105-111

[2]李秀明,冯泽永,成秋娴,王霞,冯丹.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科学,2016,19(10):1119-1203

基金项目:

医养结合现状篇2

[关键词] 山羊 急性肠炎 中西医结合 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274-01

引言

对山羊养殖而言,急性肠胃炎是十分常见的问题之一,属于山羊的多发病,通常情况下,会导致山羊的体质下降和体弱多病等情况,严重的还会造成其产量的下降或者死亡等,使山羊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害。造成山羊出现急性肠胃炎的原因主要是饲养不当,例如经常给山羊饲喂冰冻的饲料或者发霉的饲料等都会引发山羊的急性肠胃炎,而且还会伴随着一定的传染病,例如寄生虫病和大肠杆菌病等,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分析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其的治疗效果,为做好其防治工作做铺垫。

1 临床症状

当山羊患上急性肠胃炎时,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早期症状,然后便会转变成急性胃肠炎,伴随一些腹痛症状和食欲减退的症状等,严重时山羊出现水泻脱水的症状与稀粪恶臭的症状等,这些都将使山羊的精神萎靡,体型也迅速地消瘦,如果对其的治疗不当,山羊将会全身衰竭致死。所以,一旦确诊山羊患有急性肠炎,我们必须立即加强对其的治疗与观察,做好其病情的控制工作。

2 诊断

当山羊患上急性肠胃炎时,它们会出现消化不良这一早期症状,然后便会迅速地转变成肠炎症状,当山羊出现口腔发臭的症状、体型消瘦的症状以及食欲减退的症状的时候时,我们便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结合其粪便的组织片对其病情进行M一步的诊断,还要区分急性肠胃炎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区别。一般在夏即和秋季的时候,即7-9月份左右,急性细菌性痢疾这一类疾病较为多见,通常情况下,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前的一周时间内,山羊曾经接触过患有痢疾的其它山羊或者曾经饮食不洁等。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时,会导致山羊出现腹泻的情况,会连续拉两天以上的大便而且每天三次以上,粪便没有脓血,左下腹位置的压痛比较明显。对以上的粪便进行连续两次镜检,每个高倍镜视野中的白细胞数量为5个以上,通过粪便来培养其生长或者荧光抗体,进而达到其抗原阳性检测的目的。

3 治疗方法

3.1 中医治疗

通过中医对其进行治疗,要选择温养脾胃疗效的汤剂,对其进行止痛与散寒。在不同的发病时期,要选择不同的汤剂来对其进行治疗,在发病的早期,应该选用黄岑3 g、白头翁12 g、山枝3 g、黄连2 g、玉金8 g、茯苓5 g和山楂5 g这一药方,用500 m L水来煎煮灌服,连续灌服2~3 d,1次/d,当其症状缓解时,再选用粳米100 g、赤石脂35 g和干姜20 g这一药方,用500 m L水来煎煮灌服,连续灌服2~4 d,1次/d。最后,选择石榴皮散这一中成药进行治疗,在饲料中投入药剂喂食,以达到活血的功效,连续拌食2~4 d,2次/d。

3.2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是结合以上中医治疗进行的,这样可以促进病羊症状的有效改善。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维生素C、盐酸左氧氟沙星和磺胺脒等,要严格地遵循说明书的指示控制好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与具体剂量。当病羊的脱水情况比较严重时,要对其进行输液,促进脱水症状的缓解,药液的组成是:葡萄糖溶液(5%)200m L~300 m L+樟脑磺酸钠(10%)5 m L,并且对其进行静脉输注,2次/d,脱水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以后,停止对其的输液。

4 效果评价

为了对以上提到的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的及其疗效果进行评价,本次试验主要随机地抽选了在某一养殖基地养殖的、急性肠炎病的山羊,总共26只,根据所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地分为实验组(13只)与对照组(13只),对照组病羊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即上文所述的治疗方法,试验组病羊则是在进行西医治疗时配合中医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2周以后,对两组病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随访,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以后,两组病羊的腹泻症状、腹痛症状以及脱水症状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然而,对照组的病羊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舌面苔黄的症状和食欲不振的症状,其粪便中有少量的血液,死亡的病羊有3例,对其进行剖检,我们发现,其肠系膜的淋巴结出现大量充血的症状,胃肠道存在的出血斑较为明显。实验组病羊的腹泻症状、腹痛症状以及脱水症状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在此基础上,其喂食量增加了许多,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症状或者肝肾功能异常的症状。由此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山羊的急性肠炎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它不仅可以促进山羊各种发病症状的有效改善,还能提高山羊的食欲以及消除炎症等,最终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标。

结束语

从山羊发生急性肠炎原因这一角度来看,对其的饲养不恰当或者是对其的管理不恰当时都将会导致山羊患上急性肠炎这一疾病。因此,在对山羊进行养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对其的饲养工作与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做好勤观察与早发现这两个方面,对于已经患病的羊只,我们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避免其病情的恶化,使山羊的健康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最终实现对山羊养殖户经济效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山羊急性肠炎[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3):51-52.

[2]姚振宙.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炎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5,35(1):69-70.

[3]于中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2):5-6.

医养结合现状篇3

教学改革方法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的探索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寄生虫学教学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各论的第一个内容“蛔虫”前,我们提出一个临床病例:一个患有顽固性中耳炎的2岁儿童,长期药物治疗不愈,最后造成鼓膜穿孔,并且医生从患儿的中耳道内取出一条6.8cm的虫体,经鉴定为一条雄性蛔虫。这样病例的一提出就给学生一个疑惑,这种疑惑的解释,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蛔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联系起来,很快就获得答案,通过对蛔虫成虫基本形态特征的了解,自然就掌握了蛔虫成虫的识别要点。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一种解惑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目前,PBL教学已经引起了医学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因此,我们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也在摸索PBL教学方法的可行性。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初步实施,认为完全可能达到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一个严重贫血的案例,案例的第一部分:70岁女性患者,农民。因纳差、乏力、上腹不适、反复黑便2个月入院。外院病历显示:大便隐血阳性,HB:51g/L,胃镜示浅表-萎缩性胃炎,经抑酸、止血处理后上腹部不适好转,但血红蛋白下降至36g/L。年轻时喜食生米。既往曾因“贫血”在当地医院就诊,予驱虫治疗,具体不详。否认其他病史。案例的第二部分:体格检查显示,贫血貌,其他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显示:HB:38g/L,RBC:2.05×1012/L,MCV(平均红细胞体积):66.8fl(正常值:93.28fl);粪常规显示:隐血阳性。初步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下消化道肿瘤、下消化道血管病变、炎症性肠病)。入院后肠镜检查显示:回肠末端见多条长约5-10mm白色线状虫体,活动,回盲瓣局部黏膜红肿(病例的后面部分省略)。

本病例的中心议题是:可考虑哪些胃肠道疾病,并与产生贫血之间的关系,寄生虫感染与贫血关系,以及从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医患沟通等方面可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共设计了18个问题,希望在讨论过程中达到预期目标。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从教学督导和临床医学听课效果的反馈中,均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内容的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密切结合。为适应临床医学“5+3”教学体系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建设能充分体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改革教学过程中以寄生虫学的生物学重点与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相结合,使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质量更加符合培养的三个目标。

医养结合现状篇4

【关键词】中医药 人才培养 “互联网+” 中医教育

本文为2013年度陕西省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13BZ47)。

前 言

2016年,国务院下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1],明确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也加快了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的步伐,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掀开了新篇章。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活动的最终体现,是制订教育宗旨、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陕西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在中医药发展新形势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围绕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和做好基层健康服务两个方面,逐步建立起“各级师承教育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联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有鉴于此,课题组对陕西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基本状态、培养路径进行了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诊断,了解基层中医药卫生从业人员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状态以及发展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符合陕西省省情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路径,以期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中医药人才队伍发展呈现“四不”状态

笔者根据《陕西省2015年卫生计生事业统计公报》和《2014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有关数据,结合课题组对全省19所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的调研情况,陕西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发展现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总量不足。截至2015年底,陕西省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27,467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764人,每万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人数不足2人。二是质量不高。全省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5%,在(区)县级中医医院里,大专及以下学历者依然是主力军,占到全部人数的55.1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效果。三是人才分布不合理。总的趋势是城市多、农村少;关中多,陕南、陕北少,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县级中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人才匮乏,影响了中医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四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省市一级医院高端领军人才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和(区)县级医院人才队伍较为年轻,学历程度不高;个人发展需求强烈,但流动性强,这给我省培养、发展和留住中医药人才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不能满足中医药人才日益增长的自我发展需求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对完成中医药专业基础教育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的以继承、增新、补充、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是继承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和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2]。

近年来,陕西省开展了一系列以“传承临床经验”为主,“巩固中医基础理论”为辅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提高我省中医药人才整体素质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本次调查仍然发现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应的制度和保障措施不完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接近69.3%的人对本单位中医药继续教育相关管理制度不了解;35.5%的人对中医药继续教育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这大大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效果。二是现有的继续教育形式、内容和途径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各类中医药人才的不同发展需求,有些培训甚至流于形式。三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整体增加,但机会分布不均,本次调查中发现,近三年,在(区)县级医院有20.7%的人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这与基层中医药人才强烈的进修、深造的需求相距甚远。四是中医药继续教育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程度不高,没有对继续教育的过程和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和应用。

中医药发展纲要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1.深化医教协同,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继续优化卓越中医人才培养路径

师承教育是中医药教育最传统、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环节。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颁布实施,对“5+3”培养模式进行新的定义,初步解决了我国医学教育既无统一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又没有与院校教育衔接的制度缺陷。2016年《纲要》又明确提出“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这就为下一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在解决好院校教育与职业化教育衔接问题的同时,全方位地融合师承教育。

2.拓宽培养路径,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继续探索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已取得较大突破,但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仍不相适应,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就必须要改革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全面提高。随着分诊制度的实施,基层医卫生需求逐渐增大,因此,探索基层中医人才培养路径刻不容缓。

陕西省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1.建立和完善师承教育相关制度,实现师承教育三阶段联动

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师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障。在对现有制度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出台新的政策。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对导师资格进行重新界定,对跟师年限、方式、过程和结果进行规定,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

(1)实行名、老中医“一带三、徒徒相传”的师承教育新机制。结合陕西省省情和中医药大省的优势,在现在师承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启动省、市、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采取一位老中医带三个来自不同层次机构的徒弟,徒弟出师后五年内再带一名学徒的方法,丰富师承教育的培养方式,扩大师承教育的影响范围,创新中医“薪传”机制,推动我省中医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制订师承教育培养方案,明确每个阶段的目的和任务。根据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不同阶段的特点,结合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按照“在校重基础、毕业后重临床、继续教育重综合能力”的基本原则,联合中医药管理部门、陕西中医药大学和各级中医医院,制订师承教育培养方案,对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考核方式进行规定,实现中医理论知识、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中医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3)妥善解决师承人员学位授予、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问题。对全省师承教育情况进行调研,摸清师承人员在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制订相关政策,为各级师承人员学位的取得、职称的评定和岗位聘用提供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向基层师承人员倾斜。

2.推进“互联网+”中医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实现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三阶段的有机衔接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学科门类齐全,但学科间发展很不平衡。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高等院校仅有陕西中医药大学一所。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展,充分利用“互联网+”中医教育的模式,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做到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关注。

(1)充分利用陕西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培养中医药教师人才梯队。陕西中医药大学是我省医药学科专业设置最全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拥有两位国医大师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是我省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主力军。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大力扶持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采用集体讨论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学科交叉学习研讨班,共同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法。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基本功的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2)充分发挥高水平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中医药临床人员。医院是培养医生的重要场所。应该对部分医院的医生进行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提高高水平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工作的能力。除了加强对现有3个中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基地的建设外,应该根据我省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分批次挑选不同规模的中医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重点支持其发展。

(3)充分挖掘“互联网+”中医药教育开展方式,实现中医药教育资源全覆盖。由中医药管理部门牵头,西中医药大学负责,在全省各级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教学点,建立中医药教育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点与中医药大学学生“异地同堂”上课,共享优质资源,既能满足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提升专业能力的需求,又能实现在校学生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步学习的愿望。

3.继续做好农村订单定向中医生培养工作,搭建学校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培养的桥梁

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是国家贯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具体举措,是立国、惠民、关注民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也是面向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次契机。[3]

陕西省农村订单定向学生培养即将进入第5年,在培养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中医免费生综合素质和服务基层意识还应进一步加强,应该“提高人文服务意识及人文服务技能”[4];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应该更加贴近农村基层需求,在现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精简中医经典课程,优化和整合临床课程,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常见病症处理、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基本诊查技能、预防医学、推拿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养生保健学、精神病学、急救医学、中医急救学及护理学概论等课程,保证毕业生能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从事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工作,提升我省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除了推行自主加集中见习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更注重急救、急诊和健康咨询服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2016年2月22日。

[2]洪净、张欣霞、曾兴水:《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中医药继续教育新论》,2013。

[3]陆超、田家远、彭正员:《毕业年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学理论》2015年第12期,第165-167页。

[4]于德华、陈英群、汪浩:《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整合的实践与探索》,《中华医学教育》2012年第32(4)期,第519-520页。

医养结合现状篇5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12)

摘 要:本研究目的在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与中医养生观念,探索符合国情的养老产业模式。通过对我国养老形式、目前养老产业模式、中医与养老产业结合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中医与养老产业的结合点。且将散见于各家的养生文化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发挥,并最终升华为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从而成为中医养生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根干。文章从中医角度出发,结合了中国老龄人群特点以及中医的养生观、治病观、饮食观等,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根据各老龄人的身体状况、体质辨识状况制定相应的养老方法。

关键词 :老龄化;养老产业;中医养老;中医养生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13

根据联合国预测,在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人口的快速老龄化给社会尤其是养老护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中国老龄化养老产业目前存在问题是:各种养老模式如何相结合的、欧美养老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国养老模式、新型养老模式探索、养老产业集成化信息化、政府配套政策扶持补贴政策出台等。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全民,老龄公众对相关服务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并呈现多元化趋势,老龄人群已经不再仅满足于生病之后的求医问药,更多的开始关注如何远离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至此寻找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1 常见养老产业模式

(1)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推崇含饴弄孙和天伦之乐,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成为天经地义的文化传统,致使及时有其他的养老选择居家养老仍是第一选择。但是随着家庭核心化和年轻人负担系数的增加,居家养老局限性日益突出,家庭医疗照顾水平低,缺乏老年保健知识,健康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各种矛盾的出现导致赡养者与被赡养者都疲惫不堪。

(2)机构养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的不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家庭养老的各方压力,但现阶段我国养老机构起步晚,没有相应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导致出现两种极端,高端养老机构的出现因为相应的补贴政策没有具体落实,如果老龄人希望得到相对较好的居住环境、相对较为完善的设施配套,相对素质较高的护理服务就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反而徒增了赡养者的压力,社会普及率也不能增加,不能惠及大众。另外一种为较为低端的养老机构,因为相应的对老龄人养老机构的居住环境、饮食质量、身心健康等条件的监管条令暂未出台。导致养老机构的质量层次不穷,老人的权益常受侵害。且从中国现阶段老龄人心理上说并不能很好接受养老机构的养老方式,认为自身是被社会和家庭被抛弃的群体。长期以往滋生了许多健康养老的不利因素。另外多种模式结合养老如混合养老模式、以房养老、医养结合、旅游养老等都处于探索期与试验期,多数模式由于直接从国外引进模式,是否能直接适用于中国老龄人还有待争议。

2 传统中医养生保健与养老相结合

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是针对现阶段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并结合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中医药以“和”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倡导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之身心和谐的健康观,这与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新认识相吻合,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状态。中医养老模式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方式的有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与医院联动开展中医健康讲座等,辅助以中医特色。中医学在老年人的养老健身方面,不仅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并且有丰富的实践方法。人与大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观念,也反映在中医的养老健身中。中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气候与环境,并利用自然气候和环境增进健康、协助治疗。

在寻找中医医养结合模式时,需要紧密结合中医特色与可操作性,需要与老龄人的脾气性格所相适应。众所周知中医对于养老健身,重视在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在实际可操控层面上提出四个重点。

(1)运动健身。中医所讲的运动时以健身为目的,融肢体运动、内脏活动、心理调整与一体的保健方法。中医推崇的健身运动主要有华佗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和气功引导等。各运动方法皆有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协调完整、用意不用力特点。非常适合老龄人身体需要。长期运动可减缓肌力衰退、保持敏捷灵活、强心降压、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培养情操等功效。

(2)饮食营养。中医学关于饮食营养的研究,在历代均有专注。中医重视老龄人的营养,又非常注意节制饮食,与那些片面强调营养物质摄入的观点相比,中医的饮食营养更具辩证观点,并且中医中按照药物的性能将各类食物药材分为“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学说,对常见食物都进行了具有药物学意义的分类。为老龄人的食物选择与搭配,选择食物的时节都具有宝贵的经验。

(3)药物调补。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平衡稳定,或者运行于全身的精、气、血、津液变化是协调的话则是健康的人,反之则为病。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是具有“辩证施治”、“阴阳调和”的特点。具有长期性与持久性。这与现代医学相比完全不同的疾病观与治疗观。近代名中医岳美中根据老龄人俱损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出药物调补的六种方法即:平补、调补、清补、温补、峻补、食补等六种补法。根据实际病情选择适合的调补方法适当结合老年病特点,使用现代医学观察工具起到缓解和治疗老年疾病的功效。

(4)中医“治未病”。中医中对于“治未病”概念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三大方面。且健康管理的核心为“病前主动防护,病后科学管理,跟踪服务不间断”,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高度吻合。“治未病”充分体现了健康管理的理念,同时,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中也为人体健康管理提供了多手法的技术支撑。健康管理的追求并使为大众提供同样、同质的服务,而是通过健康评估对人群进行分类、筛选,然后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的健康问题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从这一层面考虑也充分体现了中医个体化的“辩证论治”。加入了中医体质辨识元素的健康评估,能够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价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面对每个个体复杂的健康状况,健康管理的执行者只需制定针对8种偏颇体质的相应干预措施,这是中医“异病同治”方法的实际运用,较高的提升了“治未病”理念在家庭或者养老机构的健康管理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

3 结语

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是针对现阶段养老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探索,其结合了中国老龄人群特点以及中医的养生观、治病观、饮食观等。并且吸收了家庭养老以及社区养老的优点,联系附近中医院可以定期开展中医保健、养老学习讲座。联动整合社会养老资源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遵循中医理论,顺应四时、调节经络气血、协调阴阳。可以根据各老龄人的身体状况、体质辨识状况制定相应的中医养老方法。总之,中医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不仅有系统、独特、切合实际的理论体系,并且有卓越的方法与疗效。发挥我国中药学在这方面的优势与养老产业相结合,定会为老龄人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先庚,刘月,梁小利. 中医特色护理实践教学在养老院中的实施[J]. 中华护理教育,2014(60

2 李致重. 中医药学与养老健身[J]. 今日中国(中文版),1990(9)

3 李俊,邓嘉宁. 中医养生社区养老新模式探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6)

4 胡彬. 中医药多元参与健康服务[N]. 中国中医药报,2014-03-13

5 朱惠,屈建雷,彭小莉,等. 中医技术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J]. 光明中医,2015(2)

医养结合现状篇6

古代,医学被宗教神学束缚,自然哲学与神灵相结合的医学模式成为医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早期模型[2]。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对人体结构的深入了解使得医学逐渐转成专业性的自然学科,但以技术至上的理念基本上泯灭了人们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追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20世纪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理论知识高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医学表现出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自然学科与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形式。医学模式也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3]。医学人文素质成为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国内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伴随全球经济化资本主义浪潮的影响和医疗现状的严峻,加之新型医学伦理问题的不断涌现,医疗资源紧缺、医疗费用高涨、医务人员思维功利化,人格地位降低、医患关系疏远、医疗纠纷增加[4-5]。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提出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者并重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研究,开设了医学人文系、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实践活动,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教育受功利思想侵蚀,重专业轻人文。随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实利原则严重侵蚀我国教育制度。学校偏重学科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熏陶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教育严重不足。据统计,其中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2.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人文教育流于形式。某些院校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相关课程偏重于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占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总课程的86%,医学人文教育缺乏其应有的空间。医学教育缺乏对医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对生命伦理的思考。此外,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偏重于概念与理论原理,学科的内在联系不紧密,与社会脱节较为严重,缺乏实践教学。教学方式传统化、应试化。3.文、理、工分科以及医学专业化,及教学资源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人文素质依赖于终身的培养。但现在高中、高校的分科制度,文、理、工泾渭分明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医学专业的老师对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的老师缺乏医科背景,导致课程趣味性或专业性不强。相关课程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及再评价体系。同时,作为人文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四、以中山大学为例,谈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

结合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山大学创新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我校医科教育质量。1.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人文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2015年10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与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建中山医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将医学人文正式列入教学大纲,成为一项课程,定期组织教研会议,讨论制定课程计划等,使医学人文教育走出了由讲座、报告等短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困境。2.大力开展“心系社会,医路同行”科普宣教。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学校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医学标本馆展厅为中心,以爱心网站为对外窗口,依托医学模拟中心互动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努力提升中山大学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使培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到“心系社会,服务大众”。组织青年医学生进行义诊服务、健康咨询以及生活急救技能的教授,把优质的服务、前沿的知识带入广东各社区街道、中学高校,使医学生能够早期接触医学与社会,培养医者的博爱之心与挚诚情怀。联合地方医院,组织医生下乡义诊,开展身体检查、中医诊疗服务和科普宣传活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知识缺乏的状况。将纸面上的医学人文教育转至现实生活中,将课堂上的医学专业知识移步到课外,参与度高,受益范围广,医学人文教育成效显著。3.开展“医心遗意,爱满人间”科普活动。2012年4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成立广州市首家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基地,创建了“医心遗意”遗体捐献志愿者协会,通过宣传遗体捐献志愿活动,向社会普及相关信息。在校园组织“感恩大体老师、践行医者使命”的横幅签名活动,在学校人体解剖课室张贴感恩标语、建立爱心纪念园区,为每一个大体老师打造一个专门的纪念盒,并设置图文展、留言墙,开展清明祭扫纪念活动,举办以遗体捐献为主题的科普之夜,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青年志愿活动中。中山大学师生共同编撰出版《生命华章》一书,切合医学人文主题,总结了遗体捐赠志愿者活动,提升了公民的医学科普素养,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作用。4.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安排医学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宣读医学生誓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坚持“三基三严”教育传统,结合“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模式,积极开展寒暑期预见习活动,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五、总结与展望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应完善课堂建设,在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第一课堂工作,引进优秀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拓宽教学思路,充实教学大纲,打造医学人文教育精品课程。与此同时,各高校仍应着眼于第二课堂建设,以公益志愿活动、预见习等形式为载体,结合目前医学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开展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普查及临终关怀活动、针对如今医患纠纷频发的现象,开设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针对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日益提高的需求,提供康复医学治疗与心理疏导服务等。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门贯穿职业生涯的课程,高校应将医学人文素养纳入毕业及规范化培训考核之中,并引导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坚持人文关怀,勇于自我反思,成为德才兼备的理想医生。各高校应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统一,医科学生与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方针,在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道路之上鉴往知来,培养出一批批集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科研能力与临床素质于一身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

作者:徐睿 朱琳 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恬.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2013,(01):71-72.

[2]刘震雄,孙盈盈,黄裕新,闻勤生,王旭霞.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5,(05):479-481.

[3]蔡志刚,林丽.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之根源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04):50-51+5.

[4]钟秀,蒋士美.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04):711-713.

医养结合现状篇7

【关键词】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49-0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以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有显著的神经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带状疱疹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患者,但多见于成年人,90%见于50岁以上的人,愈后极少复发。带状疱疹属于中医的“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话解》曰:“此症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外科启玄》曰:“此疮生于皮肤间与水窠相似,淡红且痛,5、7个成堆,亦能散开”。古代文献中亦有人将本病称之为“缠腰龙”。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而致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搏结而致发病。本文对的带状疱疹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25-61岁,平均505岁;病程最短者4天,最长85天。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1]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中医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就诊顺序将单号患者分入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双号患者分入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西医治疗 两组患者均予阿昔洛韦500mg日2次静点,7日一疗程。配合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50岁以上患者给予强的松20mg每日上午8时顿服,连用5天,必要时加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和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患部,每日3次。

122 中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分型加服中药汤剂,每日1剂,日3次口服。①肝经郁热型: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治则,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10g,泽泻10g,柴胡10g,当归10g,白花蛇舌草30g,车前子10g,甘草10g。②脾湿肺热型:以健脾利湿、解毒止痛为治则,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茯苓30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栀子10g,泽泻10g,白术10g、滑石10g、车前子15g、生甘草10g。③气滞血瘀型: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治则,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10g、生地10g、当归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栀子10g、甘草10g。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红斑消退,水疱结痂或痂皮脱落,无并发症和后遗症;显效:症状明显缓解,局部红斑消退或疱群减少,水疱结痂,疼痛明显减轻;有效:50%以上皮损结痂,红斑存在,疼痛仍较明显;无效:皮损结痂少于50%,疼痛无明显缓解;后遗神经痛:全部皮疹消失1个月后仍有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应用student t检验进行分析,数据以(χ±s)表示,P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见表1。

3 讨 论

西医认为引发带状疱疹的病毒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嗜神经病毒。完整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呈球形,双链DNA核酸,其核衣壳由正20面体组成,病毒颗粒仅外壳具有传染性。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同一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疾病。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多以皮疹、红斑和水疱疹为主,在典型皮疹出现以前,局部常有轻度瘙痒,皮肤感觉异常或显著的神经痛,个别患者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在前驱症状出现2-5天后局部出现红斑,大小不一,在红斑上出现簇集性丘疹、水疱、丘疱疹。数群集簇沿单侧周围神经支配的皮肤带状分布,相邻近的水疱可融合成大片,皮疹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疱疹壁紧张,疱周绕以红晕,疱间不融合,水疱可破溃糜烂,数日后干燥结痂,若不感染一般不留瘢痕。带状疱疹的治疗在临床上常用抗病毒药、神经营养剂、免疫调节剂、镇静止痛药和糖皮质激素等。阿昔洛韦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首选药。阿昔洛韦主要通过直接渗入病毒DNA链和对病毒DNA多聚酶的抑制,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而显示抗病毒性,对疱疹病毒有特异性,具有低毒、高效、对炎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特点[3],早期应用可以阻止病毒播散。强的松可以减轻炎症,阻止病毒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作用,减少带状疱疹后遗性神经痛[4];维生素B1和B12能够起到营养、修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带状疱疹相当于中医的“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火带丹”、“飞蛇丹”、“蛇丹”等,俗称“缠腰龙”,中医药对本病众多治疗方法和良好临床疗效。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详多,一般认为与风、热、湿、邪有关。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采用相应的汤剂,对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有着良好疗效。对于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清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芪补中益气并托毒升肌,具有抑制病毒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的功能;黄芩、栀子清热燥湿;当归、生地黄滋阴凉血,养血柔肝,改善、提高免疫功能;车前子利湿通利水道;柴胡调畅气机,引诸药归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脾湿肺热型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方中厚朴、陈皮、苍术、甘草、燥湿和中;泽泻、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湿;栀子、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气滞血瘀型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以强劲的破血之品桃仁、红花、赤芍为主;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芍药养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川楝子、栀子清利肝经湿热;甘草调和诸药。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既能发挥西医抗病毒、营养神经的作用,又能发挥中药清肝胆湿热之功效,既能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又能减少后遗症,达到治愈的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见效快,效果稳定,并能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3] 许晓明,钱大喜阿昔洛韦结合针灸疗带状疱疹[J]河北中医杂志,2009,31(1):97

医养结合现状篇8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三子养亲汤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呼吸不顺,尤其是在劳累后极为明显,伴有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中医和西医各有独到之处。我院积极探索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共计196例。按照病例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98例,其中男66例,女32例;年龄61~72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8.5~12年,平均9.8年。对照组患者98例,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61~71岁,平均年龄65.5岁;病程9~11.5年,平均9.7年。两组患者上述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1.1诊断标准[1,2] 所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

1.1.2排除诊断[3,4] 对支气管其他疾病以及其他重大心肺疾病等患者予以排除。

1.2方法[5]

1.2.1对照组 采用纯西医方法进行治疗。①氧疗:低流量给氧。②抗感染:根据患者的实际体质和反应选择对应的抗生素。③气管舒张:选用爱全乐气雾剂,40~80ug/次,每8h使用1次。④糖皮质激素:病情严重者,在确定无禁忌症前提下,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40mg/d,2次/d,持续5d。⑤补水:为患者输液,补充水分。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子养亲汤进行综合治疗。具体配方为:白芥15g,紫苏15g,莱菔15g,黄芩10g,淫羊藿20g,菟丝子20g,山药10g,山萸肉15g,川芎20g,甘草6g。开水煎后服用,2次/d,150ml/次,持续服用2w。

1.2.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和t检验。

1.3疗效标准[6]

1.3.1症状分度 重度:患者频繁咳嗽不止,难以抑制,24h痰量超过50ml,伴有严重气喘症状,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睡眠。中度:患者有咳嗽症状,基本可以工作和正常睡眠。轻度:患者为间断性咳嗽,24h痰量低于20mL,偶有气喘,可以正常工作和睡眠。深呼吸可以有效减轻症状。

1.3.2综合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控制:患者的咳嗽、气喘症状得到控制,生活可以自理;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呼吸时肺部杂音减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症状明显好转,呼吸时肺部杂音减轻,自理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反而加重,自理能力无变化。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6.9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FEV1和FVC水平比较 两组均匀改善。观察组治疗后第1s呼出气量( FEV1)、用力肺活量(FVC)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COPD作为一种呼吸道疾病,其具体症状表现为气喘、咳嗽、痰多等,患者呼吸困难,严重者生活无法自理。西医理论认为,治疗COPD的首要方法就是改善患者的呼吸气流,使其呼吸顺畅,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传统中医学则认为,该病是正虚和邪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根源在于肺脾肾虚为。该病的诱发和五脏关系密切,其重点是肺脾肾三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肾阳,肾阳虚而气弱无法下行,则逆而向上,化为喘。肾与肺气息相通,肺肾亏虚正是发病的本质。

本研究所采用的三子养亲汤对于该病具有积极效果。在该处方中,紫苏能够化痰定喘,使患者减少咳痰;白芥可以温肺利气,使患者呼吸顺畅;莱菔则可以促进消化。这三种药物联合,可以实现顺气、化痰、消食的明显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紫苏、白芥都具有较为显著的祛痰和平喘效果,相比之下,白芥的祛痰效果更加显著,紫苏的平喘更加显著。此外,莱菔子具有极强的镇咳效果。三子养亲汤可以有效降低肺主动脉血压,减少血液循环阻力。药方中的其他药物合用,也产生明显的祛痰止咳效果,能够使患者血脉畅通,增加血液循环能力,增强患者体质。

本研究所用方法,可以使中、西药各自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从根本上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吕玉敏,阿力古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50例[J].河南中医,2011,31(11):1290-1291.

[2]张利君.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2):31-32.

[3]彭平,张荣荣.三子养亲汤加减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0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7):71-72.

[4]颜瑜章.炙麻黄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8):62-63.

[5]王静,杜坚宗.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101-103.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范文 下一篇:区块链技术的好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