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物处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4:06

废弃物处理的意义篇1

关键词:电子废弃物污染;刑法规制;危险犯

一、问题的提出

电子废弃物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特殊形式,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广东汕头市贵屿镇是全国最大的电子废弃物拆解处理集散地,由于拆解工艺简单落后,使得该地环境污染严重,居民健康受到威胁。2005年汕头大学对该地165名一至六岁儿童的血铅水平进行了调查,发现血铅负荷偏高,其中135名儿童铅中毒,中度铅中毒者达到24.4%。在我国,像贵屿镇这样的地区远不止一个,广东清远、浙江台州、河北黄骅等地都面临着严重的电子废弃物污染。面对这样的污染现实,我们不得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电子废弃物?针对其污染,我国刑法进行了怎样规制?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规定,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二、电子废弃物概念

何谓电子废弃物,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从国家颁布的法律性文件来看,对于其概念,我国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加强废弃电子电气设备环境管理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首次从生产、维修、消费三个环节(简称“三环节”)进行了规定:“电子废物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设备及其零部件;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报废品及废弃零部件;消费者废弃的设备”。2004年修订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则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两方面(以下简称“两方面”)将其规定为“丧失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2006年的《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继承了2003年《公告》的特点,从“三环节”角度将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定义为“已经失去使用价值或因使用价值不能满足要求而被丢弃的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2007年颁布的《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则融合了上述三个法律性文件的特点,结合“两方面”和“三环节”,将其综合规定为:“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设备及其废弃零部件、元器件和有关部门规定纳入电子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从定义的角度来看,电子废弃物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角度看,电子废弃物是指电子电器产品达到使用寿命后的报废物;广义角度来看,电子废弃物还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产品及其零部件、边角余料、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报废品及废弃零部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广义还是狭义,它们都建立在“两方面”和“三环节”的基础上。哪种定义角度好呢?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现状,适合采取广义概念。一方面,我国电子废弃物污染状况严峻,采取广义概念,有利于将电子废弃物各种污染形态纳入到规制范围内,更好地起到惩戒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电子产业不断发展,电子废弃物污染形态也将更加复杂,采取广义概念,有利于应对未来出现的新情况、新种类,从而避免电子废弃物新种类出现时无法可依或法律规定不明确的状况。

三、德美关于电子废弃物的刑法规制

(一)德国

德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电子废弃物罪名,而是将其统称为“垃圾”。首先,《德国刑法典》第326条对“垃圾”范围进行了广义上的界定,包括“具有公共危险性的可传播的毒剂和病原体;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或遗传基因改变以及易燃、易爆、具有放射性的垃圾”。在对“垃圾”进行界定时,德国并没有明确告知哪些属于刑法规制的“垃圾”,而是从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角度思考,对所谓的“垃圾”进行了一个包容性的概括,即只要某些废弃物能够导致某种损害结果,该废弃物即可视为刑法上的“垃圾”。其次,德国广泛引入了危险犯的犯罪形态,刑罚严峻。《德国刑法典》第326条规定:“在许可范围之外或者违背许可的处理程序存放、储存、排放上述垃圾的,可以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罚金”。再者,德国刑法综合考虑了各种具体情况。《德国刑法典》第326条还规定了未遂犯、过失犯的处罚以及范围很窄的免责事由,周全地考虑了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二)美国

在电子废弃物污染刑法规制方面,《固体废弃物处置法》是美国最重要一部法律。首先,同德国一样,美国也没有专门设立电子废弃物污染相关罪名,而是将电子废弃物纳入到固体废物范围内进行规制。该固体废物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固态、半固态、液态等各种形态的物质。其次,美国广泛引入了抽象危险犯的犯罪形态,惩罚力度大。《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第3008条规定:“故意产生、贮放、处理、运输、处置或采用其他方式保存任何有毒废弃物的。根据其行为情况可以处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每天不超过5万美元罚款或者两者并罚”。再者,美国刑法概括性较强,对现实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得较为全面。《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第3008条规定要对“在明知情况下进行明显的、不公正的,且对人类生活来说是不可饶恕的行为或者是明显地置人们生命安全于不顾的行为”进行惩罚,语句概括性很强。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丰富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在惩治电子废弃物污染犯罪时,如果遇到一些较为模糊的难题而犹豫不决,我们便可以通过这样概括性的规定进行规制范围上的选择。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电子废弃物污染刑法规制方面,德国、美国都广泛采用了危险犯形态,且以抽象危险犯为主。同时,三者刑法规制范围较广,将电子废弃物很好地容纳了进来。德国将电子废弃物包含在“垃圾”范围内,美国包含在“固体废物”。此外,两者刑罚力度大,手段多样。德美两国结合自由型和罚金刑,设置了较为严厉苛刻的刑罚,犯罪之人往往面临着巨额罚金和长达数年的自由刑。

四、我国电子废弃物刑法规制

首先,对于电子废弃物污染,我国刑法从两个角度进行规制。对于国内电子废弃物在回收处理造成的污染,主要适用刑法第338条的污染环境罪。如果将国外电子废弃物进口到国内,则适用刑法第339条,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定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和走私固体废物罪。其次,从刑法第338条、339条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专门设立与电子废弃物相关的罪名进行规制,而是统一将其纳入到污染环境罪中。这样会忽视各种污染源的特点,起不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虽然刑法第339条设置了固体废物犯罪,但其主要针对进口固体废物进行规制,对于常见的电子废弃物污染犯罪,仍以刑法第338条污染环境罪为主。德美两国也没有专门设立电子废弃物污染罪名进行刑法规制,但是并不同于我国。德国专门针对“垃圾”,美国针对固体废弃物污染。再者,针对于环境类犯罪,我国刑法仍采用实害犯形态。根据刑法第338条,对于电子废弃物污染,只有达到“严重污染环境”或者“后果特别严重”时,才会受到刑事制裁。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危险犯形成了鲜明对比,实害犯更多的是惩治犯罪,但是很难起到预防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最后,相关刑罚并不明确。这主要针对罚金刑而言。我国刑法采用了无限额罚金制,但是罚金数额多少并未提及。无限额罚金制能够使审判人员根据犯罪情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罚金判决譺訛,但是也为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预留了过大的空间,容易导致刑罚擅断。罚金数额的不确定,容易使得罚金刑仅仅成为象征性的惩罚,不利于有效规制电子废弃物污染。

五、思考与建议

(一)增设电子废弃物污染相关罪名,增强针对性

刑法价值更多在于预防犯罪,环境类犯罪更是如此。我们要根据各种污染的特点设置罪责罚,具有针对性,而不是将大部分环境类犯罪大都纳入到污染环境罪中,使得污染环境罪笼统而不明确。因此将电子废弃物在内的污染主要规制在刑法第338条的现状势必需要做出改变,我们需要在环境犯罪的相关章节增设电子废弃物污染相关罪名。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增设一个规制范围广、针对性强、能够包含电子废弃物污染的废弃物犯罪。在对“废弃物”进行范围界定时,我们不妨借鉴德国刑法对“垃圾”的界定方法,从可能导致某种结果出现的角度,对“废弃物”进行定义。这样规制范围更广,考虑情况更加周全。

(二)引入抽象危险犯,发挥刑法的前期屏障作用

电子废弃物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其危害结果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潜伏期才会显现。由于人类认识水平有限,就会导致污染行为实施若干年后,人类可能最终确认其实害后果,但是因已超过追诉时效或因犯罪主体因素而无法追究刑责,鉴于此,学界一直建言污染环境犯罪应从结果犯转变为危险犯。对于环境,我们要遵循预防为主原则,不能在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时才去惩治犯罪,而应该提前对那些具备“严重污染环境”的危险,但还没有出现“严重污染环境”实害结果的行为予以惩处,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我们要广泛引入抽象危险犯犯罪形态,充分发挥刑法的前期屏障作用。

(三)明确刑罚,丰富刑罚方式,加大惩罚力度

首先,我们要设置明确的刑罚,这主要针对罚金刑而言。在环境犯罪中,一方面,无限额罚金制容易导致罚金刑仅成为象征性惩罚,起不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往往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当犯罪主体面临巨额罚金时,容易引起对司法公正的怀疑,引发不必要的司法争议。美国明确了罚金的限度,因此我们要对罚金数额有一个大致范围内的限定。具体操作时,可以按经济损失与环境治理成本一定百分比或者一定倍数确定为罚金限度,这样罚金数额既不会随着通货膨胀等经济原因而变动,也不会因为审判人员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罚金数额的多少完全在于犯罪主体自己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治理成本,更好地体现了权责统一。其次,我们要丰富刑罚方式。对于电子废弃物污染,我国刑法兼有自由刑和罚金刑,还可以将资格刑引用进来。通过永久或暂时性地剥夺该企业或个人从事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处置活动的资质来加大惩罚力度,实现自由刑、罚金刑和资格刑三者结合。

废弃物处理的意义篇2

关键词:医疗废物;环境污染;处理现状;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7 文献标识码:A

1 医疗废物的来源及危害

医疗废物指的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传染性、腐蚀性、毒性和其他危害的废物。医疗废物包含的种类有很多,大致有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污染的废品;医疗机构收治的病人而产生的生活垃圾;病原体的培养标本、菌种、毒种和培养基等;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器械;过期被弃的医药用品;手术及其他原因被弃的人体坏死器官、组织等等。这些医疗废物携带了大量病菌,如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对自然环境中的水体、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会导致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和疾病的传播,对人体产生危害。

2 我国对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自“非典”之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先后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如各个地区和一些人口密集的县级单位,被要求建成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而对这类废弃物的处理技术、方法近年来也在不断创新。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在对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监督、科研投入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我国目前对的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在一些环保法律法规中对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理尚缺乏明确的规定;医疗废弃物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权责不清;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当;对医疗废物的管理缺乏参与和主动监督意识,致使对医疗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不能从源头上得到控制;我国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还是以浸泡、焚烧和填埋为主,在对医疗废弃物处理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改进方面还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些处理失当的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如何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仍旧是目前医疗、环保工作的重点。

3 医疗废物处理的对策分析

3.1 国内处理医疗废物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对比分析

目前国内处理医疗废物的主要方法主要有高温焚烧、热解、卫生填埋、化学消毒、电磁波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干粉灭菌以及等离子体等八种方法。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如下表1所示:

由上表分析可知,几种主要处理方法相比较而言,高温热解焚烧处理医疗废物的技术在减少废物量、无有害物质产生和资源再利用等方面较有优势,且投入的成本较低,操作也较为简便,可作为国内医疗废物处理研发的方向。

4 医疗废物处理的管理对策、措施

4.1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和完善对医疗废物处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制定对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理标准、卫生监测标准;制定和出台医疗废弃物处置的收费等标准降低医疗成本。加大对医疗废物施行规范化管理。明确各级管理部门职责,使医疗废物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各级管理部门要各尽其责,编制医疗废物管理档案,要让相关法制法规真正落实、执行,同时应加大对医疗废弃物处理的监管和服务,对不履行监管义务的严格追究其责任。

4.2 提高环保意识,做好医护和医疗废物处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提高环保意识,定期对医护和医疗废物处理人员进行法制和处理技术的培训。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以及处置过程严格监督控制。加强护理人员和废物处理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危害、分类处理等知识的认知教育,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知识培训;强化他们的法律和环保意识,是医院对医疗废物管理的最基本环节。培训的目的是要将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变为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有效处理好医疗废弃物。同时也应做好对医疗废物正确处置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建立群众全员积极参与的良好环保氛围,形成社会合力共同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监管。

结语

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理的监管,无论是从环保角度,还是从疾病控制角度来说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寻求一种高效、简便而节约经费成本的方法和技术,是解决当前医疗废物处理中存在问题的必由之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的监管也是预防医疗废弃物污染的重要途径。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针对现实情况寻求一条科学而可以持续发展之路,也是将来医护和环保研究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资料

[1]李慧平,王小万.国际医疗废物分类及其特点[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4(24).

[2]汪中华.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12).

废弃物处理的意义篇3

论文关键词 固体废物 资源化 法律构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逐渐增强,我国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然而,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相关立法不完善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就以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现状,浅析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相关法律。

一、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一)固废的含义和固废的性质

生态和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和载体。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生态和环境的世界性危机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焦点。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令人们开始重视起来。其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成几何式的增长。

研究我国固体废弃物的立法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固体废弃物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的规定,所谓的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可见,废弃物的概念是具有相对性的,它只是丧失了原有的利用价值或者是被抛弃的,并不是完全不存在任何价值。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是固体废弃物产生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的价值大的特点,这和我国的国情分不开。所以,被人们抛弃的固体废弃物,某些使用价值依然存在,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废物”。固体废弃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二)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现状

对于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我国是如何处理和处置的呢?长期以来,我国固体废物的处置主要是填埋,其次是高温堆肥,最后对少量的固体废物予以焚烧。但是我国固废处理处置水平的落后,导致了相当严重的环境危害,污染事故频发,污染日趋严重。首先,就填埋而言,由于技术落实,压实不到位,很多填埋场未达使用年限就关闭,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这使得土地本就紧张的部分地区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场地。并且,还可能发生隔离不到位,滤液渗透造成对周围地下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其次,堆肥的危害也很严重。

简单的堆放,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大量的土地被侵占,并且废物中的化学杂质污染了土壤环境甚至破坏了土壤性质。堆肥产生的“污水”也会污染水体、污染大气。而在目前对这些污染水或者气体尚无有效的方式处理。最后,就是现在较少应用的焚烧了。焚烧主要危害对象是大气,污染气体无法控制,而且焚烧产生的渣滓也无法控制。现在,国际上已经基本禁止了焚烧。

目前,我国因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已经引发人们忧虑。除了技术问题的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关于固体废弃物立法理念的落后。还停留在污染防治的阶段,虽有提起回收再利用,但是没有真正重视“资源化”。这种陈旧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为避免浪费更多的“资源”,更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固体废弃物,我们有必要从新审视我国固体废物的法律制度。

二、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分析

我国固体废物的管理模式多年以来一直都是由政府一种采取社会福利事业的模式。废物的收集运输、废物的处理处置,都由政府包揽。尽管这种方式在早期符合情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在传统的模式下,废物管理由政府负责,即使国家鼓励、支持对固废实行充分回收和利用,但是由于缺乏相配套的激励措施,效果不好。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和收集,主要依靠宣传教育,没有采取其它的有效措施,效果微乎其微。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固体废物具有两面性,如何使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与再利用结合起来成为现在关注的焦点。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固体废物的处理对资源化还没有重视,重点仍是放在减量化和污染防治上的,对资源化还不够重视,所以,我国现阶段的固体废物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式。改变现有形式成为当务之急,而最有效的保障和依据就是对立法理念进行革新,对现有立法进行优化。

我国固体废物的立法对回收利用还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指导思想仍以污染防治为主。尽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经规定,国家鼓励、支持综合梨园废弃物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固废的产生量,但这些法律规范内容分散,尚未系统性。

首先,固体废物法律规范的效力较低,我国目前关于固体废物防治的只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这一部综合性法律,其它法律规定虽有涉及,但由于只是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法律效力并不高。其次,虽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等过程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和其它关于工业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的专门规定,但是仍然缺少相应的子法的支持。就固体废物的再利用而言,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关于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的立法应该是一个综合地、完整的立法体系。因为,根据不同的固体废弃物,回收的方法,要求也是不同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立法,仅仅有一些简单笼统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最后,固体废物立法还是处于较“软”的阶段,缺乏强制性的措施。通观我国固体废物的立法,指导性的法律规定较多,强制性的措施较少。众说周知,对于违反者的惩处必须有法律的规定。从法理来说,法律后果在法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有效的制裁违法行为,那么法律就不能称其为“法律”,不能发挥其应当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以废物回收的法律责任为例,在《固废法》中相关额法律责任主要有第74条第3款、4款,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使得违反法律行为难以追究,这样就使得法律规定缺乏保障和力度。我国的固体废物法主要是以法律责任追究形式的行政处罚,对于法律责任的规定较轻,震慑力较低,这是我国固废法的一大软肋,也是我们必须加强、完善的一大方面。

三、国外固体废物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工业发达的国家在20-30年前就已经相当的重视固体废物的治理,并且都由单纯的处理向综合利用方向转变。德国对单种物质的回收率设置了目标,美国、奥地利、希腊等许多国家也制定了废物回收计划。

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国几乎都没有系统的有关固体废物的法律条文,即使有也不够完善,只是个别规定。但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尤其是70年代以来,各国也开始了对固体废物的立法管理。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地指导下,固体废物的立法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德国为例,1994年联邦议员在《关于避免和处置法》的修改基础上颁布了《关于避免、循环利用与废物处置法》(简称《循环经济法》),使垃圾处置达到一个新的标准。在此法中强调对固体废物的处理不再只是对废弃物进行简单处置,而是让废物成为再生资源,废物再利用,实现物质“从摇篮一一到坟墓一一再到摇篮”的闭合经济的循环。《循环经济法》是目前最完整体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符合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废物管理法。借鉴德国循环经济的理念,世界也积极推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并积极出台了符合本国实际的法律。我国的立法也积极学习德国、日本、美国和瑞典等比较完备的国家的经验,帮助和改善我国固体废物相关立法。

尽管有人称德国的循环经济为“垃圾经济”,但德国确实从垃圾经济收益颇丰,因为这种理念尽管源于垃圾处理,但以后逐步渗入到生产和消费领域。

德国完善的垃圾分类系统成为各国的典范,而垃圾分类恰恰是我国最薄弱的地方。在此,就以德国垃圾分类为例,汲取经验。德国居民门前垃圾桶上都贴有简明易懂垃圾分类图案,并且黄蓝黑绿四只色彩鲜明的垃圾桶各有分工。这些措施受到居民的普遍认可,人们的环保意识也相应提高。德国还设立了中介监督组织,负责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的情况。垃圾分类离不开公众的支持。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德国,地方主管机构为方便居民,在每年年初,制定“垃圾清运时间表”和“垃圾分类说明”挨家挨户地投到各家的信箱。这些方法使得可再生的固体废弃物回收率大大提高,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理量。

四、我国固体废物法律体系的立法构想

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固体废弃立法。努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吸取西方资源节约、废物减量化、废物循环利用和进行环境友好型处理处置的先进理念,建立完善我国的固体废弃物立法。

(一)固体废物立法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为: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化管理,实行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资源与环境得到合理持续利用和保护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并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全球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废物进入环境后进行分解处理需要时间,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两个方面超过了极限,必然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想恢复十分困难,甚至不可你装。因此,在固体废物立法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在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废物的最终处理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限度,在使用自然资源时,废弃量将到最少;生产中利用效率达到最高,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二)建立完整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法律体系

处理和处置固体废弃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为了使其更加的有效,规范,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缺乏相应的子法支撑,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固体废物的分类尚不明细,各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尚不规范,所以,很有必要对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各个环节进行几项专门立法。例如:制定一部专门的《包装废物管理法》规范包装废弃物问题。这类法律西方国家早已制定,如德国为了规范废旧塑料包装的生产、销售、回收使用和处置专门制定了《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日本专门制定了《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值得我们借鉴。再例如制定《危险废物管理法》,对危险固体废物的危险性、污染环境的长期性、污染后果的严重性,予以重视。再有可以效仿德国或者日本细化垃圾分类,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学习分别回收的做法等等。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三)我国政府、企业、公众在固体废弃物法律中的责任

就固体废弃物的相关立法来看,政府应该起到引导监督的职责。首先,政府需要承担的最重要的义务就是立法的义务,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法律,保护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其次,加大法律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积极为企业、事业、商业单位及社区的环保教育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服务。最后,加强监管力度,明确各级的政府的职责,加强对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审批力度,同时,对违法行为进行限制或制裁。

如果说政府立法是完整和改善固体废弃物相关立法的制度条件,那么,强调企业责任制,在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源头进行治理,将对促进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处置和再利用起到积极作用。可以借鉴国外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要对其生产产品的环境污染和循环利用负有责任,因为生产者比消费者更加熟悉自己的产品,也更有能力和方法进行处理,因此要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我国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固体废物回收制度。

废弃物处理的意义篇4

摘要: 在传媒时代,现代媒介已然开启知识的生产、消费与接受的新路径。现代性进程既是书写发展、进步与增益的文明史,也是书写过度、剩余、废弃物以及废弃物处理的荒野史。大规模的媒介文化生产也意味着废弃主义时代的来临,媒介技术缺陷、传播主观色彩、讯息光缆拥塞与他择性传播接受等都是媒介废弃物生产的致命隐患。对现代媒介的废弃论分析,旨在检阅与反思现代传媒及其背后的文化状态,以期诊断媒介文化的废弃假象以及救赎我们对媒介文化的理解力。

中图分类号: G20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4)01004906

我们在欢呼现代文明胜利成果的时刻,切不可忘却现代性的一个魅影——废弃。因为,文明进程总是一个生产与废弃并举的过程。在传媒时代,地球正日益成为一个需要维修与装载废弃物的垃圾箱,人类亦即将步入一个废弃主义时代。譬如大规模的传媒文化生产,意味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和方法在与媒介生产线上丢弃的废弃文化为伴。或者更准确地说,废弃的媒介文化——传媒殖民、虚假新闻、知识盗版、网络欺诈、传媒化政治表演、黑客入侵、现场事件刻板复制、灾难新闻景观化叙事和其他粗制滥造的媒介文化——已然成为传媒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向度。媒介文化的废弃物生产与处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它如同城市生活废弃物一样困扰城市生态与生活质量,甚或说媒介的废弃物文化已致使我们步入文化衰落征兆之中。

一、废弃论:一个社会学理论

在语义学上,造成“废弃”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因多余或过剩性废弃;二是废旧或过时性废弃;三是缺憾或劣质性废弃。在社会学意义上,“废弃”的文化语义空间远比语义学层面丰富,它几乎囊括社会发展中的形形多余的人、被排斥的废弃品以及被拒绝或闲置的文化,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废弃类型:一是过剩型废弃,它意味着多余、没用,或不需要,譬如“过剩人口”或“过剩产品”,它们与“废弃”语义拥有相同空间,这种过剩或因技术性过剩,或因商品经济过剩。前者如技术革新而裁员或失业,后者如生产超过必要产品形成剩余产品。二是创造型废弃,它意味着损耗性生产、破坏旧形式,或转型期的裂变,如新媒体新技术升级换代的旧电子产品。实际上,我们有创造,它就会有废弃。其三是超载型废弃,它意味着冗余、过度或滥用,譬如“信息超载”或“电子垃圾”,媒介虽然满载信息,但还是无法满足网络用户,糟糕的是为了控制这种废弃,媒介还会产生新的废弃。其四是寄生型废弃,它意味思想渗透、审美化包装、或政治意识形态入侵等积极性寄生,譬如“传媒殖民”;要么它意味着消极寄生,如难民、乞丐、偷渡者或避难者。其五是闲置型废弃,它意味搁置、浪费或荒芜,譬如经济移民潮下的农村良田荒芜、老旧工业机器等。简言之,社会学意义上的“废弃”,它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社会文化的魅影。

就学理而言,“废弃论”始终是人类探索的重要范式。在古代中国,《老子》(第44章)曾曰:“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在老子看来,“大废”的主要原因在于“甚爱”。中国道家式“废弃论”见证了当代社会的焦虑:过分“甚爱”(干预)社会,人类必将进入废弃以及废弃物时代。在现代哲学领域,尼采的命题“虚无主义”似乎是废弃主义时代来临前的征兆。现代工业信息革命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它也在毁灭与拒斥文明本身,即尼采式的“最高价值的自行毁灭”,这种“毁灭”乃是“虚无主义”的一种极端化呈现。在美国学者尤金·诺斯(Eugene North)那里,自我毁灭或废弃乃是一切虚无主义致命冲动的产物。在社会学领域,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齐格蒙特·鲍曼将“废弃”概念纳入现代性研究视野,最为引人瞩目。他对“我们的星球已经满载”的现代性及其废弃物的批判,敏锐地捕捉到“甚爱必大废”的社会发展现象,并认为经济进步和对完美秩序追求必然会诞生“人类废品”。他在《废弃的生命:现代性与它的废弃物》(Wasted Lives: 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中这样说道:“现在这个地球已经满载了。这意味着,在所有事物之中,像秩序建设和经济进步这样的典型现代化进程发展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世界的每个角落在以不断增加的数量产生和倾倒‘人类废弃物’——但这一次,并没有适合其存储和潜在循环的‘自然’垃圾倾倒处。”[1]68很明显,对于现代传媒而言,废弃的媒介文化是典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事物。在鲍曼看来,“星球已经满载”意味着现代化进程中的“过剩人口”“边疆问题”“失业”“难民”“部落战争”“过度砍伐”“经济移民”“信息冗余”等日益充塞地球的“废弃物”或“废弃生命”,它们都是现代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全球化经济进步与文明进程中的“胜利果实”,以至于鲍曼直言:“流动的现代性是一个有着过度、剩余、废弃物以及废弃物处理的文明。”[1]102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文化生产理念——文明的进程是一个伴随废弃以及废弃物处理的过程,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找到适合存储或倾倒废弃物的社会改良的角落。一个不能正视和处理文化废弃物的文化人与国家,进行大规模文化生产的风险是巨大的,只要你是社会文化生产的一分子,不管你以何种分身参与社会以及文化创造。譬如杜甫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代悲叹,贾平凹有《废都》的社会关切,尤金·诺斯有《虚无主义:现代革命的根源》的文化反思,马歇尔·麦克卢汉有《机器新娘》的广告叙事……他们都运用自己的方式阐释与批评历史性现代,也都是对社会文明进程中现代性的废弃论反思。鲍曼的“废弃论”研究是西方一以贯之的历史性现在分析的重要成果,它惊醒了我们对媒介文化生产的现代性思考。换言之,“废弃论”同样适合于观察与分析媒介文化生产及其现代性缺憾的分析。在传媒文化领域,迫于媒介文化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传播力与文化构型力的强大,我们必须从大文化体系中剥离出“媒介文化”的概念,以期分析在此亚文化空间中有关影视、出版与网络的文化生产以及废弃现状。先进的现代媒介已然开启了新知识的生产、消费与接受的有效路径,它在社会意识价值建构与话语规范引导以及知识构型等领域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毋庸置疑,它也是文化废弃以及废弃物生产的策源地。尤其是新媒介文化正开始满载于地球上任何一个有讯息的角落与缝隙,在所有享有现代化成果的地区,它们不得不承担媒介文化所带来的废弃以及废弃物处理的窘境。目前,媒介文化的废弃及其处理的现状是:世界上似乎还没有专业的文化废弃物收购以及文化废弃品处理中心的成立,人们都急忙于大规模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制造,而缺乏罗素声称的“悬置判断”(Suspended Judgement)——预设结果而事先防患于未然——的技巧。当然,监管文化生产的部门还是有的,但这些部门的作用非常有限。可以说,媒介文化的生产速度是惊人的:出版书籍以秒钟的速度增放于很少有人光顾的书架,网络与微博文化生产速度与传感光速一样快捷,新影视的诞生与流水速度近乎等速,地下工厂生产的种类与速度是难以置信的,以广告赢利为生的小报不停地从邮递员那里无偿地分发与投递,等等。面对如此迅猛的媒介废弃文化生产,一批社会学家似乎嗅到其“废弃物”的味道:托马斯·梅耶关注“传媒殖民”与“戏剧化传媒表演”,雷米·里埃菲尔对“传媒恐怖主义”与“传媒至上主义”情有独钟,亚伯拉罕·莫尔斯有“维修型社会取代绩效社会”研究……这些传媒亚文化研究是富有洞见的,它们昭示媒介文化生产正面临废弃与废弃物处理的难题。

二、媒介文化的废弃:从生产到接受

媒介文化的废弃以及废弃物的诞生,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只要媒介有生产与再生产的地方,它的文化废弃物就会不断衍生与堆积。媒介技术缺陷、传播主观色彩与讯息光缆拥塞都是废弃物生产的致命隐患,媒介文化在传播与接受流通过程中也有一部分文化被搁置与废弃,这是传播者与接受者自身不可控制的,更确切地说,媒介文化生产与再生产所带来的废弃物是现代性自身的产物。

从生产视角看,媒介文化的废弃以及废弃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技术性废弃。譬如有缺陷的技术设备都会带来文化的废弃以及废弃物,但先进的技术设备也不能例外。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的航空技术史无前例地把废弃物带进太空,先进的化工工厂肆无忌惮地排放废气与废水,虚拟高速公路上信息废弃物几近满载。对于传媒而言,法国学者亚伯拉罕·莫尔斯直言问题的要害:“由于传递和接受(影像)构成一个人造现实,人们便更频繁地遭受缺漏、故障、失灵等现象的侵袭。”[2]换言之,缺漏、故障与失灵的机器设备并非是其技术落后的问题,也恰恰是技术改良后的产物,因为任何先进科学只是相对的,它们的生产不可避免的出现废弃以及废弃物。二是他择性废弃。从媒介文化服务与供给上看,媒介行业多属于他择产业,而不是自主性产业。现代大众化媒介技术的先进使得信息生产不再是被垄断的行业,文化传媒的普遍性决定其生产的自由性与通俗性,譬如以花边新闻为谋生的记者在追求新闻通俗中总显示些许他择性,以引起他人的阅读感知。媒介文化的生产正如英国学者尼克·史蒂文森在《认识媒介文化》中指出的那样,他择性是媒介生产的基本形式之一。[3]媒介生产的这些形式决定媒介生产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他择性新媒体的出现,在英特网上信息成为“为承认自我而书写”的文化武器,媒介的文化废弃物鱼目混杂地拥挤于信息路,他择性网络空间首先成为废弃物的堆积地——全球化的传媒废弃物集散地,正如鲍曼所言:“冗余是废物物最忠实的同伙,对它的庞大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数量如此之大的‘可用’或者‘现成的’信息,被草草地阅读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咀嚼吸收并记住了。”[1]19无论是媒介的生产形式,还是生产的内容,“冗余”是保证他择性的基础,但也是生产废弃的祸首。三是主观性废弃。媒体的主观性是生产媒介废弃物的重要帮凶,特别随着“媒体专家”队伍的激增,解释性媒体取代了传统的客观性媒体。对于解释性媒体而言,传媒主观性生产的废弃文化是普遍存在的。譬如“现场直播”是媒体人的直播,所谓“在场”都是被媒体直播者经过加工的现场,或带有几许主观表现性的视觉现场。摄影机镜头的取舍不一定代表大众的主观意愿,我们能见到的新闻现场也只是被“我”体验到的现场,主持人搭档——“媒体专家”——的主观性解说也不可避免。对于国家政治而言,现代传媒的文化构型生产带有主观入侵意味,譬如美国为了对古巴“政治”渗透宣传而设立的“马蒂电台”(Radio Marti)与“马蒂电视台”(TV Marti)。同样,面对传媒殖民而出炉的反传媒殖民思想也是渗透媒体国主观性的立场,前苏联对“自由欧洲和自由电台”(RFE/RL)的干扰证明传媒文化生产隐含国家自我的主观认同与反认同。在媒介文化入侵与反入侵的进程中,它们难免生产诸如增损对方文化的废弃以及废弃物。四是检索性废弃。新媒体在检索功能上自身存在许多过滤缺陷,媒介的人工智能化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人的大脑意识选择功能。譬如2013年4月28日在互联网上检索“废弃物”一词,得到的检索结果:百度为你找到相关网页36 700 000,找到相关新闻约2 270 000篇,找到相关图片约1 680 000张。再譬如在阿尔塔远景(AltaVista)输入“castoff”,收索网址给出了的答案是:31 100 000 results。如此杂多的信息废弃物,一旦被人漫不经心地篡改与袭用,它将会生产新的废弃物。

从传播视角分析,媒介废弃物的生产与传播策略有不解之缘。媒体在传播知识、教育公众与传达讯息的本体价值之余,它往往还通过大量消耗媒介设计的资源,自觉与不自觉地迫使受众植入执拗性媒体思想,受众意识被美学化的媒介麻痹后,他们会自动生产自我固执与信息崇拜的废弃物,主要原因大体包括以下层面:一是寄生性废弃。媒介寄生性宣传之目的是植入它要宣传的思想或销售的产品,对于这一点,任何一个媒体设计者都知道要包装与设计自己的传媒形式。媒介一旦介入设计行为,消耗性资源或思想废弃是难免的。托马斯·梅耶在《传媒殖民政治》中指出:“尽管对资源、设想和导演艺术的消耗增加了,但由于政治体系生产新闻价值的能力总小于其公共胃口,因而寄生性宣传战略的繁殖几乎没有边际。”[4]由此观之,寄生性宣传与媒介设计之间是一对无限螺旋上升的关系,在寄生性宣传中不断生产出文化废弃物。二是政治性废弃。媒体似乎一直以来有充当国家机器与喉舌的不雅角色。托马斯·梅耶对此有精辟的研究,他在分析2000年“菲律宾霍洛岛人质事件”等多个新闻材料中,阐释到媒介宣传有“记者充当参与活动者”“政治家充当不请自来的替代英雄”“被胁迫宣传”“隐性宣传”等方面的政治性特征。[4]73-74这些政治性特征是与当政国家宣传抑或寄生性宣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媒人受政治因素干扰而被迫生产文化废弃物。三是虚假性废弃。新闻假事件的生产,一直是新闻传媒界备受关注的议题。对大众传媒舞台而言,诸如政绩性政治形象(假形象),轰动性事件(假事件),虚假性社会行为(假行为),戏剧化政坛表演(假表演),鼓动性宣传选举(假选举),等等。它们可以包含真实事件的合理成分,但也可能完全与之没有任何关系,虚假传媒成为媒介废弃物生产的最大的隐蔽工厂。

从接受视角阐释,媒介的废弃物生产与传播接受不无关系。对媒介文化的接受是一个选择与再创造的过程,所以容易产生新的废弃以及废弃物。雷米·里埃菲尔这样指出:“从文化消费过渡到文化接受,实际上是质的飞跃,是在考量被传媒信息浸泡的公众有何具体的反应,是在努力理解哪些是公众获取的,哪些是他们遗忘的,哪些是他们舍弃的。”[5]215那么,被舍弃的媒介文化是如何变成废弃品的呢?它的废弃形式有哪些呢?从接受美学立场看,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平庸性废弃。媒体迫于广告等经济因素的诱惑,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平庸化生产是常有的事。托马斯·梅耶的话一针见血,媒介宣传“要求适应尽可能广泛的受众口味从而保持影响的压力,导致娱乐化的剂量的不断增加,并首先在电视和通俗印刷媒介那里造成传媒和交流供应的平庸化”[4]65。《中国好声音》与《非诚勿扰》之后的许多地方台的模仿型生产不能不说是平庸的,但其娱乐化剂量的增加对于被边缘化的频道现状还是有益的,于是媒介的废弃物生产近乎成为悖论性传播行为。

二是对抗性废弃。传媒亚文化的生产是对主流传媒文化抗争的必然产物,在大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媒介文化也是一种亚文化(Subculture)体系。亚文化媒介是指面向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占少数的其他民族人士而从事的传媒活动的媒介,如同性恋杂志,或针对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相关媒介,如日本正对朝鲜人的在线杂志《亚洲视点》(Asian Eyes),中文信息在线杂志《东北风》(隶属COM在线媒体,即China Online Magazine)等。[6]这些亚文化媒介是作为主流媒介文化对抗性存在的实体,它们容易滋生废弃文化废弃物。

三是保护性废弃。针对国家的对外传媒入侵,另一国家的保护性媒介政策便出炉了。譬如法国与加拿大等国针对它国传媒殖民采取的传媒“文化例外论”,从而有效保护本国的传媒文化生存空间。1989年欧盟通过了《电视无国界指令》(The Television Without Frontiers Directive)与《媒介指令》(The Media Directive),它们是欧盟为了保护自我传媒文化生产而实施的保护主义协议。[7]落后国家的媒介文化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媒介文化生产国文化资源浪费,但迫于媒介文化投放国与被投放国政治与经济的压力,媒介文化过剩是必然的。同时,尽管反传媒殖民策略的暂时胜利,保护主义传媒文化策略对于精英文化也是无效的。如同雷米·里埃菲尔指出的那样,“精英文化比大众文化更成功地抵御了电视至上的现象”[5]206,因为,精英文化的消费时间不受遥控器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时间可能不在电视旁。那么对于精英文化来说,媒介文化的废弃物可能更多,因为很少有对他们有效的媒介文化。

传媒文化在软化社会矛盾、重构社会关系与缓速社会进程等维度上具有重大意义。换言之,我们讨论媒介文化的废弃以及废弃物,绝非有意诋毁媒介文化的作用,而是旨在唤醒人们的理解力——媒介文化的废弃与增益是同步的,并看穿媒介文化的魅影,走出废弃的魅乡。

三、废弃的媒介文化:假象与理解力

那么,如何识别媒介文化中的废弃假象是对人类理解力的巨大考验。阿尔贝特·施韦泽指出:“我们生活在文化和非文化的危险混合之中,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都必须去尝试规定文化的真正本质。”[8]61换言之,当代媒介文化发展迫使我们必须去理解媒介文化的本质。然而,从解释性媒介文本的诞生到达成最终的理解,这其间有很多风险与意外。解释性媒介文本是依赖解释者个人的解释力,同时理解媒介文本的个人也是遵照自己的理解力办事的。换言之,解释力与理解力具有普遍的个人性与主观性,而人性的普遍主观性错误存在是不可回避的,更为要命的是解释性媒介文本是通过媒介符号的交流来达成一致性理解的,而这些媒介符号的正确性源于拥有真理的人手中的假定性理解,即便是真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于是假象性诡辩或废弃性文本堂而皇之走进了真理的殿堂。

弗朗西斯·培根(Bacon,1561-1626)在《新工具》中这样警告我们的理解力:“围困人们心灵的假象有四类……第一类叫作族类的假象,第二类叫作洞穴的假象,第三类叫作市场的假象,第四类叫作剧场的假象。”[9]19培根的四类“假象说”对于我们理解媒介文化特别有用,尤其是对于认识媒介的废弃文化假象具有启示性帮助。

其一,媒介废弃文化的“族类假象”。培根阐释道:“族类假象根基于人性本身中,也即根基于人这一族或这一类中。若断言人的感官是事物的量尺,这是一句错误的话。正相反,不论感官或者心灵的一切觉知总是依个人的量尺而不是依据宇宙的量尺;而人类理解力则正如一面凹凸镜,它接受光线既不规则,于是就因在反映事物时掺入了它自己的性质而使得事物的性质变形和褪色。”[9]20人性的弱点在媒介文化生产中显示:媒介文化自身的族类假象弱点极其容易生产废弃物,因为媒体在诉诸感官上的美学化设计是最擅长的,而且对媒体文化的一切知觉首先乐于用个人的量尺来测量。可见,媒介的美学化倾向不光在形式上产生大量的信息废弃物,还在内容上极其滋生族类假象性文化。

其二,媒介废弃文化的“洞穴假象”。培根解释说:“洞穴假象是个人的假象。因为每个人(除普遍人性所共有的错误外)都各自有其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曲折和变色。”[9]21人类个体的洞穴假象认知,让文化生产不可避免地出现知识的洞穴。对于媒介文化生产主体而言,传播人与信息接受人在“洞穴假象”维度上常常受挫,传媒文化生产的偏见、主观与管窥成就了废弃物积累的祸首。

其三,媒介废弃文化的“市场假象”。培根解释说:“我称之为市场的假象,取人们在市场中有往来交接之意。人们是靠谈话来联系的;而所利用的文字则是依照一般俗人的了解。因此,选用文字之失当,害意就惊人地障碍着理解力。”[9]21-22相对于传媒而言,市场假象是在传媒接受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特别是网络接受,我们“所利用的文字则是依照一般俗人的了解”,于是媒介中的废弃物就惊人地障碍着我们的理解力,而我们自己毫无察觉。另外,“市场假象”还极其容易生产经济泡沫与伦理废弃物,譬如虚假广告,它不仅是生产经济泡沫的废弃物,还给社会带来诸如诚信伦理关系的危机。

其四,媒介废弃文化的“剧场假象”。培根指出:“还有一类假象是从哲学的各种各样的教条以及一些错误的论证法则移植到人们心中的。我称这些为剧场的假象;因为在我看来,一切公认的学说体系只不过是许多舞台戏剧,表现着人们自己依据虚构的布景的式样而创造出来的一些世界。”[9]22同样,传媒世界的学术体系也是在“表现着人们自己依据虚构的布景的式样而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标榜建构了完备学术体系的学问,都是教条与短视的,因为无比完备体系的形成昭示它自身生命的结束。媒介剧场假象预示媒介废弃物的生产具有虚幻性,也告诫媒体文化在成功的时刻,就是废弃以及废弃物降临的时刻。媒介文化的废弃文化生产直接导致传播与理解的困境。媒介文化生产如同一座心灵工厂,它在向社会输入供人们使用的产品的同时,也会向社会排放废弃物,在这座心灵工厂里,有族类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与剧场假象等着我们的理解力上当。托马斯·梅耶敏锐地看到了这些假象,他认为,当代社会的误解、误会与冲突的激增,说明信息技术与成功的传播是两码事。阿尔贝特·施韦泽也说“无法传播”(Incommunication)将成为全球面临的新问题[8]59。这首先来源于媒介的废弃文化生产的不可克制性,致使传媒自身含有“无法传播”的悖论因子,譬如在战争中,士兵的思想被彻底秩序化,此时,媒介宣传占据所有真理的位置。当战争被视屏景观化再现的时刻,它会让受众产生思想的怜悯与对战争的憎恨,问题是这些景观化视频是否合法与合理,我们似乎并不大注意。现代媒介技术不仅迷乱与混淆视听的真实性,还以自身高度的系统性与制度化摧毁人类思想的自由性。媒介的公共关系的过度组织化无疑会阻碍文化的发展,以至于产生废弃物。我们的思想一旦被制度化,直接会导致没有思想的复制性传播。施韦泽坦言:“没有思想已经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代人的第二天性,这体现在他的交际活动中。”[8]54现代传媒作为广义上的社会交际,似乎愈来愈现实它的这个“第二天性”:制片人对于事实的刻板复制、战争报道的景观化再现、政治传媒化表演、广告欺骗性植入、图像戏剧化娱乐、盗版图书与影像光盘的扩增,等等,这些媒介的文化废弃物是导致无法传播与理解的冤家对头。

四、初步结论

离弃文化的哲学思考,我们的文化会走向自我毁灭,这是哲学的时代责任。对现代传媒文化的废弃论反思,等同于对现代传媒文化及其背后的精神状态的检阅。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媒介的废弃物文化的灾难在于:它的政治、商业与技术的文化发展大大超越了它的精神文化发展,然而,它们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被废弃幽灵彻底打破了。媒介文化的本质规定不在于政治、商业与技术的丰富,而是在于精神文化的至善至美。从某种程度看,现代传媒现代性进步与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理想没有直接关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尽管它给我们文化与生活带来增益的同时,也损伤了现代人的独立思考与交际能力,甚或身体能力,包括我们对媒介文化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M].谷蕾,胡欣,译.南京:凤凰出版集团,2006.

[2]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39.

[3]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49.

[4]托马斯·梅耶.传媒殖民政治[M].刘宁,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雷米·里埃菲尔.传媒是什么[M].刘昶,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M].冉华,于小川,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门罗·E.普莱斯.媒介与:全球信息革命及其对国家权力的挑战[M].麻争旗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废弃物处理的意义篇5

1 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危害

农药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随着农药使用范围的扩大,使用时间的延长,农药包装废弃物成为了人类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农业生态污染源。我国是农药生产大国,也是农药使用大国,据有关资料介绍:“以我国每年农药施用量100万吨计算,全国就需容量为250毫升的包装物40亿个之多,农药使用后,大量的废弃包装物就被农民随手丢弃……”

1.1 农药包装物对环境的危害

农药包装物包括塑料瓶、塑料袋、玻璃瓶、铝箔袋等多种包装物,散落于农村的田间、道路、水体等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这些废弃物中有些材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层,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扩展,阻碍植株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导致作物减产,影响农机具的耕作质量;进入水体造成沟渠堵塞,破碎的玻璃瓶还可能对田间劳作的人畜造成直接伤害。

1.2 农药包装物内残留农药毒性危害

残留农药随包装物随机移动,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等造成直接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都具有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农药包装废弃物对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公共安全都存在着隐患。在提倡食品安全,大力消除餐桌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业的今天,人类在享受化学农药给植物保护带来成果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规避因其废弃包装物导致的各种污染。2 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的原因

2.1 宣传手段欠缺,宣传不到位

目前农村一般都是通过宣传栏、报纸、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这对于那些不识字或文化有限的农民来说,宣传栏、报纸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宣传栏也大多是个样子货。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普遍加大力度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对于农田卫生方面的宣传却较少,几乎没有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如何处置方面的宣传。

2.2 农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农民对乱扔农药包装废弃物所造成的危害认识不够,他们也“知道”乱扔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危害性,如会使牲畜中毒,破玻璃瓶会割伤手脚等,但为了“图方便”,还是一扔了之;再就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小农意识严重,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大多数农民环境意识普遍不高,导致乱扔农药包装废弃物现象普遍存在。

2.3 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处在真空状态

目前,我国还没有强制回收过期报废农药、农药包装废弃物的规定,对于农药存放、农药废弃物的处置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只是在有关法规中提到。并且因回收利用的技术尚不成熟,农药包装废弃物就无人回收。对农民来说使用后的农药瓶、包装袋“用不上、留不得、卖不掉”,因此也只好扔了。

2.4 农村环境问题无人管理

城市环境问题有专门的环卫部门进行管理,而农村却无人管理,对农民随手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现象和行为没有人进行制止和管理,散落的农药包装废弃物也没有人加以清理。另外,因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匮乏,缺乏技术指导也是原因之一。

3 国内外对农药包装袋废弃物回收处理情况

3.1 国外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的经验

成功的回收必须符合当地政府、企业和种植者等各方的利益。各国情况不同,回收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情况是:有立法强制执行的,如巴西、匈牙利等国;有行业倡导执行的,如加拿大、美国;有国家监管与行业倡导并存的,如比利时、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回收后处理的情况是: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是将回收塑料包装物直接再利用;美洲、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种植者清洗彻底后分类回收,进行物质或能量再利用;填埋或焚烧处理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等地方是非法的;而亚洲和非洲国家对回收品普遍实行填埋或焚烧处理。

3.2 我国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现状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政府已经把处理农药废弃物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深化“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加强农村人畜粪便和农药包装无害化处理。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大力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争取财政支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机制。在新《农药管理条例》中规定:农药使用者应当妥善收集使用剩余的农药和农药包装等废弃物;农药生产企业、农药经营者应当回收农药废弃物,并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集中处理。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农药生产销售单位、使用者承担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防治责任,国家鼓励扶持社会企业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废弃物处理工作,对包装物进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同时,近几年国内各地也开始尝试着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处理。如上海市在2009年出台了《上海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置的试行办法》,通过组织保障、资金落实、考核机制等建立了包装物有偿回收和委托专业公司集中处置制度;北京通州区于2009年启动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项目,通过有偿置换,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村生态环境;海南也于去年11月开始实施了《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对剧毒、高毒等禁用农药,假农药、劣质农药和过期报废农药,废弃农药包装和其他含农药的废弃物,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监督处置。但由于当前我国农药使用者基本是一家一户的农民,比较分散,农民环保意识薄弱,法律、法规缺乏,政策、财政扶持不足,导致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尚无实质性进展,国内大多数地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尚未采取有效措施。绝大部分农药包装废弃物被随意丢弃,成为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威胁着人畜安全。#p#分页标题#e#

4 对农药包装袋废弃物处理的建议

按照我国目前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建设新农村形势发展的要求,为了探索处理废弃农药包装物污染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按照符合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各方利益的原则,笔者想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4.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环保意识

在我国,农民是使用农药和产生农药包装废弃物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的重要性,扩大影响,并争取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不断加强农民科学使用农药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用药水平和环保意识,让农民充分认识到乱扔农药废弃物的危害性,克服不良行为,养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农民的大局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只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农药废弃物的有效管理与再利用。

4.2 完善农药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

我国已颁布的农药管理法规中,在农药安全使用方面虽然涉及到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的内容,但都比较笼统,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管理措施,可操作性不强。按照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情况,很有必要由环保部门牵头,农业、工商等部门配合全面开展一次农药废弃物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便于操作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处置的办法,从制度上入手,解决农药包装废弃物问题,使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方面做到有章可循,切实把农药废弃物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此外,还应该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标准中,增加农药废弃物处理的相关内容,以便使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农民在执行这些标准的过程中,同时做好农药废弃物的管理工作。

4.3 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

首先,建立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理专项资金。可按照一定比例,由国家从税收上对农药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优惠,也可把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农药生产企业再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共同组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专项资金,以此来保证强制回收的实施。其次,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谁生产销售农药,谁负责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也可成立专门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公司,在农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之外,成立第三方专业回收公司,农药生产企业委托回收公司进行回收,移交环保部门指定的具有资质的机构处置,环保部门依法监督。按照我国国情,平时由农药经销商负责回收农民手中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药生产企业要和销售者建立农药进销货、失效过期农药、农药包装废弃物收交登记制度,同时把农药进货与过期报废农药退货,以及农药包装废弃物收交相挂钩,以此来保证农药废弃物回收。再次,对农民实行有偿回收。农民在谁那里购买农药,将使用完后的农药废弃物收集起来交给谁,并由销售者返还给农民一定数额的购药款。这样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农药生产企业和销售商配合、农户积极参与的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

4.4 建立农村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机制

实行环境质量领导负责制,明确县乡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职责,进行年度和任期目标考核,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药包装物回收网络建设,以村组为单位,在农村设立若干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站”,统一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交有关部门统一处理。每村配备相当数量的保洁员,在负责一定区域内环境卫生的同时,定期捡拾丢弃在各处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并集中到指定场所,以便统一处理。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对不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经销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尤其要对塑料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加工、出售、利用等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决不允许有人将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后,交给废旧塑料加工企业或以此为原料加工成食品或兽药包装物。

4.5 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土地流转相结合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流转,逐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经营形势,这也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带来了便利,改变了土地零星、散乱的经营格局,这有利于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实行源头管理。条件成熟的地方可通过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等组织,大力推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并对使用后的农药包装由防治组织回收,交由农业或环保部门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不用再流入农民手中,这样能尽量降低农药包装废弃物的产生量和农业面源污染。

4.6 加大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的研发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议国家加大农药环保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鼓励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攻关,研发出可以降解的新型农药包装物,从源头上入手,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科学研究,使之早日得到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同时,也要对现有的土埋、焚烧等处理措施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在处理农药废弃物的过程中产生再次污染,进一步研究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处理技术,促使农药包装废弃物变废为宝,早日形成可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

废弃物处理的意义篇6

摘 要: 面对全球性环境危机,景观设计者应该义不容辞的将可持续理念标榜为景观设计的主要战略主张。景观的可持续性要求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尽可能避免产生废弃物。废弃物通过合理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完全可以循环进入景观空间,在景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既是物质层面的,即废弃物再生利用对环境的可持续具有实在的意义,更是精神层面的,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引导人们关注环境,慎待废弃物,为人类的可持续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关键词: 可持续 景观设计 废弃物 再生利用

Abstract:〖WTBZ〗 Now, in the face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as a landscape design scholars twenty-first Century should be duty bou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advertised as the main strategic ideas of landscape design. However,sustainability also requires more 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 to avoid non productive output-human waste at all cos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sustain ability principles, discusses how to put the waste recycling binding to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 of waste recycling

一、 景观的可持续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日益加剧,环境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的关注。1969年,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1987年,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在《ASLA环境与发展宣言》中,国际景观领域最有影响的专业机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提出了景观设计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理念:景观是各种自然过程的载体,这些过程支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观之上的。因为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综合体,不断地进行着生长和衰亡的更替,所以,一个健康的景观需要不断地再生。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持续景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景观设计根本的专业目标。

到底什么样的景观才是可持续景观?到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判断,也或许是因为“可持续”的概念本身就比较含糊吧。所以我们也只能讨论“景观可持续”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在对自然过程的影响上,景观的可持续是有助于维持地上乃至地下水的平衡;有助于调节和利用雨洪;有助于保持土壤不受侵蚀,保留地表的有机质;有助于充分的利用风、阳光;或者有助于使用当地可循环和可再生的材料等。

在对人文过程的影响上,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了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人类社会的资源的节约和珍惜;引用今天一句热潮的话:且行且珍惜。创造出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理想场所,并提供出关于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和解释系统,改进和加强人们对土地和环境的认识。

在对生物过程的影响上,景观的可持续性也应该是有助于维持土地上生物的多样性,维持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他们的栖息的环境,使构成一个健康完整的生物群落。

综上,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能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一个可持续的景观更是在生态上健康、经济上节约、有益于人类的文化体验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景观,这也就包括设计的场所感、教育启智、审美、公平性及人在自然系统中的自我意识。

二、 废弃物及其再生利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了高消费阶段 ,随之产生的消耗废弃物品也与日俱增。那什么是废弃物?废弃物就是指不需要或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废弃物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常见的做法是收集后送往堆填区,或是用焚化炉焚化。但两者均会制造环境保护的问题,如果堆填区中的垃圾处理不当会污染地下水和发出臭味,目前城市可供堆填的面积已越来越少。焚化则无可避免会产生有毒气体,危害生物体。另外一方面在街头巷尾摆放着不少垃圾箱,但垃圾箱也只分成了“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两面,缺乏更明确的分类。实际上废弃物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塑料:主要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

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牙膏皮等。

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

餐厨废弃物: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

医疗废物包括带血的棉签、手术刀等含病毒垃圾。这种垃圾需要特殊处理,消毒后才可以进行填埋。

其他废弃物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有毒金属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

废弃物分类是对其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对废弃物的分类管理,最大限度的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废弃物总会在我们身边。为了应对这种永久性的失败,需要有一种新的行业术语――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不但美化环境,而且废弃物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

三、 废弃物再生利用设计对可持续景观的意义

没有景观的再生,就没有景观的可持续。

废弃物的产生不可避免,我们每个人都在制造,这并不可怕。然而在21世纪的消费时代,废弃物产生的速度与数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更猛,有害成分也越来越重,因此,需要今天的人类更加慎重地对待它们,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将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其实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不失为一种新型的设计方法。如建设一些公益景观土地,设计关于废弃物再生乐园来引导和帮助大家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早在1975-1995年间,有观点提出重新利用工业更新换代所废弃的土地以及人们消费和生产所产生的垃圾和废物,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加州综合技术大学波莫纳分校的John Lyle教授作为再生理论的代表人物,开创了大尺度的再生设计理论。他用“源、消费中心、汇”循环系统取代传统的线性流,形成一个再生系统,使前一流程中的汇,变成下一流程中的源。这一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再生设计理论提出开发不仅仅是消费资源,而且可以再生或产生资源。所以,建设一种废弃物再生利用乐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现代城市用地也非常紧张,而用于公益事业的景观土地更加稀缺,城市交通占用的土地却越来越多,蚕食着有限的城市用地。作为可持续性原则在景观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利用废弃的土地,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在生态恢复后赋予新的功能,翻造成新的景观,服务于广大的市民,成为这一时期的潮流。在城市大型立交桥下方,大量空地成为城市的死角,既无法发挥城市用地的功能,又容易成为犯罪滋生的温床。为使这种无用的城市“负资产”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何不考虑充分利用其闲置的土地,扬其地处核心、交通便利之长,充分响应“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建设理念,变“负”为空间正能量,变“废”为宝,变城市死角为世间乐园。

从可持续景观中对废弃物再生利用设计具体做法讲可以有很多种。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餐厨的剩余垃圾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进行生化处理,发酵成有机肥,在城市“死角”上建设儿童种植乐园,让未成年人不但从思维到实践有了转换,也对废弃物的充分利用有深刻认识和良好习惯。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部分的人对废物的回收有意识,但实践起来很困难。同时,对废物的分类大部分成人都清楚,但未成年人基本上不清楚,所以对废弃物的的分类不应该只停留在中国式教育中的课堂上,更应该让每个人从小开始养成废物分类的好习惯。除了建设种植乐园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养殖乐园。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大都是有爱心的,但是迫于对养殖的小动物的相关知识不够,往往被大人活生生的扼杀在摇篮里。统一规划的“死角”上的养殖园,主要以废弃的餐厨垃圾为主要食物,建立一个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直接空间。这里的只解决餐厨废弃物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设计更多的工作坊,大型小型充分结合。可以有对金属类的机械,如:废旧自行车、摩托车、轮胎等物进行重新改装;或者对废纸、塑料、玻璃和布料等废弃物进行创意设计,设计手法可以是制作的新的手工作品,也可以是公共设施,甚至还可以让小孩子在这里将自己的再创造进行物物交换,形成一个新型的“跳骚市场”。

循环再利用是减少废弃物的方法,但更好的办法是,重新思考我们今天的消费主义生活,从源头开始减少需求和消耗。在设计可持续景观可持续废弃物再生利用乐园时,也要注意以下的一些原则:实施可拆建和重复利用的环保的做法来建设乐园中的建筑。用不锈钢扣件连结而免除灰浆粘接的精致立面用砖,和欧洲千百年来用石块铺地并可重复利用是同一思路。相较于那些追求时尚和形式感的建筑表皮,通过模仿自然生物和栖息环境而实现垂直绿化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对环境负责的设计必定是长久的,能长久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觉得很美。在道德、科技和实证主义思维之外,建设美丽乐园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对可持续景观设计来讲,不仅体现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理念,而且更为将来拥堵的城市环境带来一个可持续系统。

四、 总结

地球正在变得脆弱而危险,我们却漫不经心恣意挥霍,可做的却因无知而废弛,能做的却因懒散而不屑。垃圾本身不是恶魔,人的漠然才是元凶。生活中有很多无用的物件,城市里有一些闲弃的空间,让设计使得他们结合而得以再生。(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俊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研究,1999(2).

[2](美)I L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俞孔坚, 李迪华,发表:《城市环境设计》2007(1):7-12

[4]黄伟文, 评价《2013奥斯陆建筑三年展;绿色大门背后》2014(1).

废弃物处理的意义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X799.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20-03

1 引 言

伴随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剧增,城市规模扩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些高楼大厦在建设与拆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这些建筑废弃物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社会观念缺失以及相关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建筑物废弃资源的潜在价值难以被完全开发,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未经处理运到郊外进行露天堆放或填埋,耗费大量运输清理费用,占用土地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据估计,我国城市垃圾多年的累积量达60多亿吨,平均每年以13亿吨的速度增长,其中建筑废弃物占30%~40%,堆存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全国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我国自然资源人均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匮乏。建筑资源极度耗竭,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出发,拟对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途径进行分析。

2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定义及现状

2. 1 定义

建筑废弃物是建筑物在修建、改建、扩建、拆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回收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是指将建筑废弃物经过拆除、分类、加工、深加工处理形成具有再利用价值的新产品。

2. 2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现状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众多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国外有许多成功先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早就意识到建筑物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性。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环境标志的国家。德国的每一个地区都有大型的建筑废弃物再加工综合工厂,仅在柏林就建有20多个,回收利用率达80%。197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再生集料和再生集料混凝土使用规程》,1991年又制定《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回收利用率已达到95%。美国政府制定《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美国CYCLEAN公司用建筑废弃资源建设了一栋绿色办公大楼,面积6. 2万平方米,回收利用率已达70%。

在21世纪初期,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中,制定了长期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废弃物的研究和利用。将“建筑废渣综合利用”列入了1997年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我国首个建筑废弃物“零排放”项目成功运行:南科大及深大新校区前期拆迁工程中产生废弃物近100万吨,经过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资源化处理。经测算:节约土地资源约90亩、减少天然沙石原料消耗60万立方米、节省运输填埋费用4000多万元、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但总的来说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能力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 循环经济理论分析与应用

3. 1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的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组织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等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开环式经济系统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环式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的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之中,使物质和能量在循环中得到充分利用。循环经济旨在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友好方式发展经济,以低成本实现高效益的生态化经济。

3. 2 循环经济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

在新型的循环经济体系下,建筑废弃物具有再利用的潜在价值。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达到节约自然资源、节约能源、美化环境、减少污染的效果,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建筑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就是在构建的循环系统中进行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使建筑资源和能量在循环流动中得到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下构建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如下图所示。

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

建筑物循环系统将传统的线性流程改为“建筑资源—建筑产品—建筑废物”的反馈式流程。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循环动力为组合生产、居住消费、整合利用、控制中心。组合生产就是利用建筑资源修建各种建筑。居住消费就是指对房屋的使用。整合利用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可再次利用的建筑资源。控制中心是控制组合生产、居住消费、整合利用三个环节,为确保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高效运作,以达到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减少在生产和消费中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数量和体积,高效利用资源;再使用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量最大限度的使用建筑物资源,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废弃物;再循环原则是指把建筑废弃物再次变成建筑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理量。

4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的构建及合理性分析

4. 1 产业链的构建

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把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建筑再生资源。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是建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的基础,而非简单的自然生物循环。由于大自然的分解—合成周期漫长,而人类对建筑资源的需求量巨大,所以我们必须建一条类似于生态循环的物质循环产业链。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体系将建筑废弃物直接转化为建筑再生资源代替自然资源,再组合生产形成建筑产品,在转化的过程中虽然需要新能量的供给,但所耗费的新能量是远远少于重新开发自然资源到形成建筑产品所耗费的能量,这是建筑废弃物循环系统物质循环中能量留存的结果。据专家测算,按目前技术水平,每回收利用1吨废钢铁,可炼出好钢850千克,节省铁矿石1. 7吨,焦炭0. 68吨或标准煤1吨,石灰石280千克,少采各种矿石20吨,减少运输量30吨。同用原料炼钢相比,对空气污染减轻86%,有害浮尘减少16千克/吨,固体废弃物减少12%,有害物处理量减少1/3,水污染减轻76%。节约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也解决了建筑物废弃物在生态系统中自然分解过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占用土地等问题。笔者构建出一条循环产业链结构: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移动处理设备)—处理程序(建筑拆除—清理分类—初加工—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产品—构建销售渠道(就地使用、市场销售机构)—建筑材料消费—建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废弃物”的循环模式。

4. 2 分析产业链的合理性

产业链从建筑废弃物产生开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接到建筑废弃物处理项目,使用先进的移动式处理设备运抵该地对建筑废弃物就地处理,此方法可以节约建筑废弃物的运输成本、装卸成本,具有较强的处理灵活性。再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明确的清理分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废弃物价值。再利用先进的处理设备对分类的废弃资源进行初加工、深加工,形成达到质量标准的废弃资源化产品。废弃资源化产品大部分用于就地建设使用,也可以卖给市场销售机构,以实现其价值。这样的模式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第一、增加了就业水平。第二、房地产商也非常愿意将废弃建筑交由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处理,这样可以减少拆卸费用、运输费用、填埋费用。第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销售价值可以由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所得,刺激了公司的积极性。第四、建筑废物合理处理避免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所以该产业链的健康循环得到了政府、生产者、消费者、社会、自然共同认可,满足了政府维持社会稳定、生产者追求利润、消费者物质需求、自然资源保护。在循环经济的环境协同理论中,这一产业链模式也很好地协同了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5 优化产业链的建议

上文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进行了循环经济理论分析,得出建筑废弃资源化产业链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但是产业链能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产业链能够顺利高效的运转,所以我们必须强化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链接以及让产业链运转的动力。

5. 1 升化环节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获得建筑废弃物环节、加工处理环节、再生产品销售环节。①获得建筑废弃物环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应该做好公司形象,充分展现公司实力,积极争取建筑废弃物处理项目。②在加工处理环节中,应该大力支持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科学技术研究,制造先进的废弃物处理设备:a. 保障废弃物资源化产品质量,让消费者用得放心。b. 提高生产力效率,降低废弃资源化产品成本。c. 避免二次污染,避免在资源化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和不合理能源消耗以及所生产产品本身对环境的污染。③在销售环节,应该合理的介绍该产品的性质为再生产品,同时给予质量的保证,对其性能和使用方法向消费者一一介绍,让消费者对建筑物再生产品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5. 2 强化链接

强化链接分为强化外部链接和内部链接。强化外部链接指政府对该产业链的各环节间链接的强化,强化建筑废弃物的生产者、再生者和消费者的关系,达到废弃物产生者积极配合、再生者积极处理、消费者愿意使用。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质量指标体系和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严格的监管制度,保证再生产品质量,避免再利用变成再污染,给社会带来损失。内部强化链接是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内部应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精简的组织形式,保证产品低成本高质量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

5. 3 鼓足动力

①市场机制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政策激励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外在动力。在市场经济的自由、公平、合理竞争中,市场可以发挥“无形的手”的力量,利用价格信号控制产业链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所以政府应该为该产业营造良好的竞争气氛,保证市场公正、公开、公平。②只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不够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只关注企业个体成本,不会关注企业自身所造成的社会成本。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所造成的负外部性就是社会成本。在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建筑企业不会为社会成本付出代价。负外部性不能自发调节,市场机制就会失灵。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政策把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界定其产权,将企业产生的污染外部性内在化。所以政府可以施行管制,将建筑废弃物不经资源化处理随意填埋的行为进行处罚。也可以采取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矫正税和可交易污染许可证。这些措施使得建筑商不得不将建筑废弃物交由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公司处理,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行业起到开源的作用。③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还在发展初期,还需要政府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增强该行业在市场的竞争力。④增加天然建筑原料的开发税收。此举增加了原生建材的生产成本,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增强了再生建材的竞争力,保护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行业的健康发展。

6 结 论

建筑废弃物资源的开发运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对建筑废弃物的重利用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比率非常低。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视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益,我们需要看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技术挑战和成本付出,但从长远来看,对我们国家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国内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有效的尝试,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习发达国家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高效的管理制度、合理的产业政策,结合中国社会环境,将建筑废弃资源的利用产业化,形成建筑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海萍,宋德萱. 建筑废弃物管理的生态发展之路[J].住宅科技,2011,31(10):24-28.

[2]王家远. 建筑废料减量化管理措施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报,2004,21(9):32-33.

[3]徐平,张敏霞. 我国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09,23(1):24-26.

[4]张翼鹏,戴连鹏,范文涛. 谈国内外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发展和现状[J].科技信息,2010(4):394-395.

[5]李云燕,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框架与内容探讨[J].生态经济,2006(5):60-63.

[6]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 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2):28-33.

[7]刘永彬. 废钢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及发展前景展望[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5(5):25-30.

[8]N. Cregory Mankiw. Essentials of Economics,5th Edition[M].Cengage learning,2010. 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建筑废弃物资源整合利用》(项目编号:CX11-089)阶段性研究成果。该项目受到指导老师卢黎霞教授的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绵阳市“震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项目编号:08sd0115)的资助和指导。

废弃物处理的意义篇8

一、各国废旧纺织品回收数量

1 德国

在德国每年有190万t的废旧纺织品和服装被丢弃,其中约42%、近80万t的废旧纺织品、服装被收集并循环利用(表1)。

2 日本

在日本,每年约有100万t废弃纺织品和服装被丢弃,因日本收集废旧纺织品和服装的工作并没有大规模展开,只有约12%,近12万t废旧纺织品、服装被收集并循环利用。主要利用方向是二手服装、擦洗用布料等。

3 英国

英国消费者每年购买200万t的新衣物,2008年,英国整个国内服装市场价值约380亿英镑(折合700亿美元)。英国每年约有110万t纺织品和服装被丢弃,其中约27%、近30万t废旧纺织品和服装被收集并循环利用(表2)。

4 美国

根据美国环保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固体废弃物办公室,美国每年人均丢弃纺织品和服装68磅(31kg),每年约有113.3万t纺织品和服装被回收,占销售总量的15%。其中一半以上作为二手服装捐赠给慈善机构,约22.6万t废旧纺织品服装被再生利用。

二、各国循环经济相关政策

1 德国

德国在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2 日本

日本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循环经济。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此外,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废弃物处理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建筑资材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利用法》、《容器和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和《汽车循环利用法》等。出台的措施包括:政府部门率先使用再生品,对循环型社会公共设施的完善提供财政支持;企业有义务提高制品和容器的耐久性,完善维修体制,在设计阶段考虑产品的循环利用;国民在使用再生品和回收循环资源方面有义务进行合作,有义务遵守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规定,当制品成为循环资源时有义务协助企业收集。

3 英国

英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由环境、食品和城市事务部(DEFRA)负责,目前,该部门已经开始一项可持续服装路线图的项目,整个项目包括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有机认证等内容,其别包括:“新使用、回收和丢弃服装的管理达到最大化”。

4 法国

法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部于2007年颁布了《关于新纺织服装产品、鞋及家用亚麻布产生的废物再循环与处理法令草案(G/TBT/N/FRA/66号通报)》,该草案制定了关于纺织废物延伸生产者责任及计划的组织程序。2008年12月开始,欧盟开始实施新指令,将废旧纺织品及服装列为可循环利用材料,极大地推动了纺织品及服装在欧盟的循环利用。

5 美国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年代较早。1976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制定了专门的《固体垃圾处理法案》,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个州制定了废弃瓶子的处理办法规定,20多个州制定了禁止在庭院内处理废弃物的法规,近一半的州对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处理率超过了30%。每年11月15日是美国的“回收利用日”。各州也成立了各式各样的再生物质利用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开设网站,列出使用再生物质进行生产的厂商,并举办各种活动,鼓励人们购买使用再生物质产品。在美国,二手服装店是废旧纺织品服装的主要走向,市民将废弃服装干洗后捐献给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分拣后直接挂牌出售,市民对二手服装的接受程度高,二手服装的销售不受限制,也没有消毒等“卫生”要求。

三、国际知名纺织品回收组织

1 国际再生局

国际再生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RECYCLING,BIR)是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贸易联盟,设有纺织品回收部,目标是提高各类材料的回收以及制造自身可以被回收利用的产品,会员达800多家。

2 纺织品回收协会

纺织品回收协会(TEXTILE RECYCLING ASSOCIATION,TRA)是位于英国的贸易组织,同时也是国际再生局纺织品部的会员,其目标之一是提升纺织品回收和二手服装、鞋类制品的回收产业,会员为16个从事纺织品回收的协会。

3 纺织品回收联合会

纺织品回收联合会(VERENIGING HERWINNING TEXTILE(VHT-THE TEXTILE RECYCLING ASSOCIATION))位于海牙,代表了荷兰超过90%的参与纺织品回收的商业机构,会员包括40家荷兰纺织品分类机构、大型的从事废旧纺织品回收的慈善和商业机构、处理和再生二手服装的公司。它同时也是国际再生局的会员。

4 回收企业联盟

回收企业联盟(FEDEREC-FEDERATION OF RECYCLING ENTERPRISES)位于法国巴黎,联盟设有纺织品回收部,会员包括法国废旧纺织品收集和分类公司。这个联盟为长期的纺织品和服装分类活动提供财务上的支持,并负责纺织品和服装产业的研究和发展。

5 纺织品回收贸易联盟

纺织品回收贸易联盟(FACHVERBAND TEXTILE-RECYCLING(FTR-TEXTILE RECYCLING TRADE ASSOCIATION))位于德国斯图加特,80家会员来自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匈牙利、意大利等地,根据该联盟统计,纺织品回收企业为德国带来了1万个工作岗位,为整个西欧带来了10万个工作岗位。

6 次级材料和再生纺织品协会

次级材料和再生纺织品协会(THE SECONDARY MATERIALS AND RECYCLED TEXTILE(SMART)ASSOCIATION)是一个纺织品和非织造布料回收贸易组织,位于美国。该协会创建于1932年,由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智利、丹麦、德国、洪都拉斯、印度、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南非、西班牙、瑞士等在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等3国拥有办事处的215名会员企业组成。

四、结语

上一篇:旅游消费特点范文 下一篇:焚烧垃圾的缺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