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物范文

时间:2023-11-18 10:26:40

废弃物篇1

1.1生产者责任延伸在废弃物物流体系的作用

废弃物物流活动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生产商、分销商、第三方回收商、第三方处理商、消费者和政府。生产商是回收物流中物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分销商则是生产者功能的延伸;在中国第三方回收商更多的是以小商贩为主,是现在废弃物回收的主体,而第三方处理企业是目前整个回收体系中盈利点所在,消费者是废弃物流的发起点。现有的第三方处理企业并不一定具备专业的处理知识,如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的电子产品处理地,拆解依然是以家庭作坊为主,所采用的方式被称为“19世纪工艺处理21世纪的垃圾”,除了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还对操作人员及周围居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所以处理方式的专业性需要产品生产者参与。为了充分利用废弃物,生产者参与到废弃物回收也变成了一个社会共识,但是成本必然比较大,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要求,因此,政府的角色便是约束、监控实施各方的行为规范。

1.2生产者责任延伸在回收处理中的责任与权益分析

生产者责任的界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全部责任和部分责任。全部责任是指生产者对废弃物流的回收及处理全程负责,包括废弃物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如收集、运输、分解与再利用,由此产生的费用也由生产者来承担;相应的部分责任则是生产者仅对处理环节负责,而回收等环节交给其他各方来处理。现实来看,生产者很少能够全程负责的,因为回收的分散性,物品与其他厂商物品混杂一起,在废弃物分拣中心也不大可能按厂商来分拣同一类型产品,因此全程责任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我国幅员辽阔,如果全程由生产者来负责,成本支出巨大。将生产者看作废弃物物流中的一分子,即它负部分责任。由于废弃物品在处理时的复杂性,所以通过法令规定强制生产者参与属于被动负责,而生产者由于考虑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因素自发参与属于主动负责,主动负责的企业可以获得良好的声誉,被动负责的企业受法律约束,一旦脱离责任将会受到法律制裁。生产者参与能获得良好回报,会给企业带来收益,通过分析废弃产品,企业可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提供更加良好的售前或售后服务,通过废弃物回收和重复利用部分产品或原材料能改变传统物料管理只注重企业内部物料的现状,并且必然带来采购成本的下降,部分原材料直接可使用能减少原材料库存,增加企业效益。另外,在国际化绿色经营的环境下,部分国家要求相关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废弃物物流体系,以作为产品在该国销售的前提,并且通过实施废弃物物流加强环境保护也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给企业带来无形资产。废弃物物流中除了生产者参与外,其他各方也要负相应责任。消费者是回收物流的起点,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对生产者有直接促进作用,不环保的产品将被淘汰出市场,应该提倡消费者的“绿色购买”意识。由此,在废弃物物流体系中,生产商承担主要责任,消费者和销售商承担次要责任,政府在整个责任体系中负责监督与扶持,并且对生产者进行补贴以提高其参与积极性。

1.3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废弃物物流中的资金支付分析

废弃物物流中的费用项目主要有回收过程中的回收费用、运输仓储费用、处理费以及为实现废弃物安全回收和处理所涉及的费用。资金一般都是流向政府,政府向各个支付主体收取回收费用,在具体施行时,一般为税收部门向征收客体即回收参与者征收回收处理费用,再分派到各个回收系统中。因为承担的责任最大,所以生产者是费用的最主要支付者,废弃物物流难以普遍发展起来原因之一就是回收的成本过高,在废弃物物流的各方参与者中只有生产者能够负担如此大的费用,并且通过政府的监管可以将部分回收费用以承担责任的比例为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对于消费者来讲,除了部分来源于生产者的回收费用转移外,部分发达国家还规定消费者的责任除参与收集之外还要为回收处理支付一定费用[9],主要有两种模式:预付费模式与废弃时付费模式。预付费模式是在购买产品时就支付的部分回收费用,如德国、法国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和欧盟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等,生产者可将这部分费用用于回收处理,而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这样就将成本转移给了消费者。这种方式容易使中间费用处理不透明,因此产生了另一种折中的方式,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额外支付一笔用于回收产品的保证金,这笔钱与商品价格相分离,经经销商转给生产者。总体来看,预付费模式的费用很可能无法完全应用于废弃物回收,因此有其固有缺陷。另外一种消费者付费模式由消费者将废弃物带到指定地点并支付一定回收费用,这种模式被日本采用,该方式的特点是过程比较透明,但由于消费者要收集并交费,所以产生大量非法丢弃行为,在实践中难以实行。

1.4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废弃物物流回收模式

按照生产者参与废弃物物流的强弱程度可以将废弃物物流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生产企业自营回收模式、生产企业联合回收和第三方回收模式。自营模式即生产企业投资建设逆向回收体系,使产品通过逆向渠道最终回到自己手中,这种模式与正向物流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完全的闭环循环。优点在于能够根据销售准确把握产品流向,生产者拆解产品效率更高,回收利用率也最高,通过接触消费者可以获得产品信息的反馈,能及时进行改进,并且有利于维护产品品牌形象。但这种方式的投入比较大,而且产品往往专业性强,生产者各自建立回收体系浪费了社会资源,生产商一旦倒闭,其产品就变为“孤儿产品”了。因此实施较难。生产企业联合回收的模式解决了单个企业回收的成本问题。这种方式可以由生产企业联合组建也可以生产商与其他回收企业联合组建,联合回收方式解决了“孤儿产品”问题,并且产品容易形成规模经济,通过流程、信息及整个回收体系的共享能够实现企业共赢。第三方回收模式与生产企业联合模式的区别在于负责回收的企业不是生产商的联合体,而是生产商直接与第三方回收企业建立回收的上下游关系,属于业务外包的形式,第三方回收需要的回收规模比较大,所以经常将第三方回收与生产企业回收相结合,由第三方回收企业负责若干个企业的产品回收。

2适合中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废弃物物流体系

2.1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各关联部门的参与性分析废弃物物流回收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有生产商、分销商、第三方回收机构、联合回收的企业以及消费者。在社会环境及法律制约下,生产者必须要参与到废弃产品回收中,分销商也作为生产者责任延伸的一部分参与废弃物物流回收之中。第三方回收机构纯粹以盈利为目的,废弃产品本身的价值以及生产者向回收机构的“让利”才是他们参与的动因,消费者作为废弃物物流的发起点在整个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的产品喜好、环保意识、生活习惯、对待回收产品的态度、居住地回收设施建设、产品分类意识都对废弃物物流的流程产生影响。生产者对影响消费者回收的因素并不能完全掌控,尤其是与公共设施、回收习惯相关的因素,因此需要政府引导监督,一方面扩大宣传,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回收环境。使消费者回收的意愿能够实现。从各方的参与动因来看,生产者责任延伸下的废弃物物流需要政府监督,强制生产者参与,分销商与第三方回收机构获利,消费者回收习惯培养,通过政府 行为加市场手段来实现。

2.2适合中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废弃物物流体系保障措施

结合消费者的习惯,我国的废弃物物流回收要突出回收起点的重要性,为使整个回收流程更加高效,造成的环境损害更少,应该跟踪培养居民的废弃物处理习惯,引导形成良好废弃物处理理念。还要加强政府监督和惩罚措施,使生产者或消费者回收行为规范化,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模式:(1)政府监督,企业参与,动员社区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企业能够直接从各个居民社区回收废弃产品,企业可以在居民社区建立回收点,同时可以培训居民产品分类的知识。对企业来讲能更近距离接触消费者,获得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从而改进技术,提高产品满意度,并能从废弃品中获取价值,贴近居民的环保活动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增加其无形资产。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投入比较大,成本难以控制,所以在实施时可以将社区部分进行外包,以避免由于分散点太多而难以管理及成本过高的问题。(2)政府监督、企业参与、行业联合模式。这种模式将同类生产者的产品通过联盟回收的方式进行归类处理,产品相似度高企业之间可以将自身的回收责任外包,形成行业内部专业化的产品回收处理,从消费者处回收产品可以采用第三方回收的形式。其优点在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各方行动透明化,易于监管。缺点是企业将产品回收责任以指标形式在市场上流通,可能造成指标倒卖,具体回收时又出现推诿、回收质量下降等问题。

3结语

废弃物篇2

[关键词]废弃物;废弃物流;物流管理;环境问题;市场化;资源化

固体废弃物问题是全球十大问题之一,就我国看,不仅固体废弃物问题形势严峻,资源形势也不容乐观,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很大一部分资源没有发挥效益,形成了新的废弃物。从我国固体废物处置现状,探讨如何建立监督和社会保障系统,开拓符合中国实际的固体废物治理有效途径,是当前一项重要课题。废弃物通常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没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也可说是能源和资源还未被充分利用的部分。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存在的物质。固体废物处置产业化运行机制下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管理部门要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可弥补市场自发性、盲目性等方面的不足。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将固废处置行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只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则,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废弃物流管理企业就会有活力、有前途,走良性循环之路。

南京市固体废弃物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生活垃圾数量很大。②固体废弃物品种多。③处理需求迫切。各种废弃物的数量日益增加,对社会生产、城市卫生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南京作为我国著名的大城市,迫切需要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使之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是废弃物流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废弃物品中,不再回收利用的废弃物通过销毁、掩埋等方式予以处理,如残渣、垃圾等是构成废弃物流的实体,废弃物品的流动过程,就叫做固体废弃物流。固体废弃物数量的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关键即在于对其物流管理的成功与否。目前南京市通过三个途径:回收可再生资源、各行业自行处理及垃圾综合利用来实现部分固体废弃物向有用资源的转化。素有废旧物利用的传统的南京市目前面对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资源回收观念淡薄加之由于利润不够大,使南京市回收网点逐年减少。实际上,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只占20%,大部分的固体废弃物作为垃圾仍推向社会,而未得到利用。为加速实现城市生活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欧洲的经验值得借鉴,各国普遍制定由法律、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政策,把管理目标向源头减量化延伸,通过对垃圾的全过程控制,实现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良性循环,从而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垃圾进行再生循环和能量回收,不同的国家所采用的措施和途径不同。一些国家强调从源头减少垃圾,如德国和荷兰制定了法规条令,特别限制包装物使用,因此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废物的管理目标在欧洲可以分三个层次:垃圾产生源头减量化、再生循环资源化、最终处理处置。在欧洲国家中,德国和荷兰首先考虑避免产生垃圾为目标,而法国和意大利是以垃圾再生循环资源化为目标,希腊以去除垃圾为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固体废弃物流管理模式,加速我国废弃物流管理事业的发展。

加强固体废弃物流管理,首先要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科学处理,实现其资源化转化。资源化表示资源的再循环或利用废弃物而回收物质与能源;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基本任务是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一切当前可利用的成分。具有原料的廉价性、永久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是废弃物处理的最佳选择和最终归宿。原位处理指固体废弃物不出原产生单位即化为资源的新技术,这是一种最为经济和前途广阔的自我消纳。目前正在工农业中多方面开展。如煤渣的利用,煤渣量大不仅占地,而且放出含硫气体污染大气,甚至会自燃起火。煤渣主要可用做建筑材料,用增钙技术使火力发电厂的液态渣中氧化钙增至30%,可大大提高煤渣的水硬胶凝活性,成为墙体材料的优质原料。稻壳的处理方法也多种多样,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废物利用已在日本等国家展开,我们可以借鉴。南京这类企业也不少,原位处理的效益很明显。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某类物质可多方面利用;二是指城市垃圾集中后再分类处理和利用。这种变废为宝的经营技艺,对研究物流的经济效益,企业、国家的兴旺发达都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发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固体废弃物流管理中的作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性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还处在自发、无序的状态,其涉及面很广,影响巨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固体废弃物处理实行市场竞争,社会化服务的机制必然会冲破人们的习惯性观念,而在社会建立自己的位置。“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已误导人们多年,使环境保护始终跟不上工业革命的进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在环境管理中更是个薄弱环节。我国多年来采用政府包办方式,政府的包袱越来越重。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从根本上实行责权分离,按“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将固体废弃物处理作为新产业推向市场,逐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面向产废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者。加强固体废弃物流管理,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管理部门要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管理部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加大执法、调控力度方面,将该行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固体废弃物流管理仅靠环保部门是不够的,要靠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按管理职责范围切实负起责任,即整体联动为废物处理行业营造一个良好、宽松、自由竞争的外部环境,建立服务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环境专家预测,下个世纪环境保护产业中主导性产业就是如何利用和处理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因此,固体废弃物流的管理必将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叶文虎,万劲波.再论循环型经济的构

建[J].环境科学研究,2008,(2).

[2]于光金,成杰民, 王元, 张俊成. 临沂市

城市垃圾现状及利用对策研究[J].资源

环境与发展,2009,(1).

[3]唐敏,熊强. 重庆城市餐厨垃圾管理对

策的初步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2).

[4]刘盛萍,蔡敬民,吴克, 金杰. 城市生活

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合肥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5]李克国.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环境经

济政策分析[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

废弃物篇3

“绿牡蛎事件”教训深刻

二仁溪,是台南市和高雄市的界河。在这悠悠溪水里,曾经藏着一个伤心故事。1986年,在二仁溪出海口,台湾业者发现,他们养殖的牡蛎全都变绿了。原来,当时的二仁溪两岸,都是电子废弃物回收厂家的天地,他们将从美国进口和岛内各地收集来的电子废弃物汇聚在这里,先进行拆解,然后将拆解下来的电路板、废五金、废电缆进行焚烧,在焚烧过程中,造成第一阶段的二噁英污染。接下来,这些厂家又用强酸进行清洗,之后,未经处理他们就将含有高浓度重金属的废酸液,直接排放到二仁溪中,这些污染物随着溪水流到海里。出海口养殖的牡蛎,大量吸收铜离子后,颜色变成绿色。而拆解剩下的其他废弃材料就任意弃置,一堆又一堆电子废弃物,成为那时二仁溪两岸的“风景”。

“绿牡蛎事件”引起全岛震撼,也就是从那一刻起,电子废弃物不当处理引起的污染问题开始为人们所关注。事件发生后,在岛内环保主管部门的强力干预下,二仁溪沿岸50多家五金工厂全数,其中的合法从业者被移转至高雄本洲工业区、台南科学工业区及彰滨工业区。然而问题才刚开始,虽然因为减少了污染源,二仁溪的污染度逐渐降低,但要真正整治、恢复周边生态环境,却是任重而道远。根据台湾“环保署”的估算,在二仁溪河川流域,有25万吨的电子废弃物,还有10处场址的土壤或地下水遭到重金属污染。光是清除电子废弃物就要花掉20亿元新台币,遑论河川复育。说起“绿牡蛎事件”的惨痛教训,台南市长赖清德表示,当年熔炼废五金产值不到20亿元新台币,如今却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整治,值得我们好好警惕!

“四合一计划”化解纠结

面对包括电子废弃物在内各种垃圾随意处置造成的严重后果,从民间到主管部门,岛内各界进行了自省与反思。从1987年开始,台湾逐步建立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制度。台湾“环保署”废弃物管理处处长吴天基表示,“资源回收四合一计划”让台湾的垃圾处理问题找到了解决之道。

就电子废弃物来说,这“四合一计划”就是结合小区居民、回收商、地方政府及回收基金等四方面,实施资源回收、垃圾减量工作,通过回馈方式鼓励全民参与。首先,小区居民必须将电子废弃物与其他家庭垃圾分类,交给回收点、清洁队、回收商处理。其次,回收商参考回收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告的补贴费率,按照市场价格向居民、小区团体及清洁队或传统回收网络收购电子废弃物。第三,地方政府的清洁队向居民收集电子废弃物,变卖后所得按照一定比例返回给参与的居民及工作人员。第四,在回收基金方面,采取对民众提供回收奖励金,及对清除处理业者提供回收及处理补贴费的方式,提高回收率,确保废家电的回收量。

台湾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长陈曼丽说,很多人不知道回收电子废弃物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其实都是电子产品进口商和制造商缴交的资源回收费用。她说,1997年台湾修正废弃物清理法,明令电子产品制造及输入业者,必须依核定之费率百分之百缴交回收清除处理费,并成立资源回收基金。1998年7月,资源回收管理基金纳入政府预算,接受“立法院”直接监督,“环保署”则成立“资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员会”。基金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环保署长”,委员则由官员、工商团体代表、学者专家等组成。

陈曼丽介绍说,自从业者缴交资源回收基金以来,目前每年约可收入65亿元-70亿元新台币,其中80%为“信托基金”,20%为“非营业基金”。而今,资源回收在台湾形成专业化的体系,不论任何人的资源回收物品透过清洁队、小区、学校、社团回收,全都会进入回收商的手中,再进入处理管道。处理业者经过稽核认证后,就可以向基金管理委员会取得费用。一般而言,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都会支出45亿元-50亿元新台币的信托基金。

环保政策需与时俱进

“四合一计划”集合了各方力量,将岛内的资源回收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但面对近年来电子产品使用普及、淘汰速度加快的态势,岛内各界各司其职,将电子废弃物最大限度地纳入回收体系。

今年8月5日,台北市政府环保局与岛内好市多、大润发、灿坤等11家通路业者签署了一份“四机回收工作自律公约”。未来民众购买冰箱、空调、电视机、洗衣机这4种电器时,业者应告知回收服务内容,免费提供同数量、地点的旧机回收服务,并开立三联单给消费者、回执给环保局。业者需7天内上网登录回收联单。旧机则要在收受日起3个月内,交给合格回收业者或环保局清洁队。台北市环保局长吴盛忠表示,业者如违规,可开罚6万元至30万元新台币的罚款。

与此同时,台湾的环保主管部门也针对电子废弃物增多的新态势,不断增加资源回收品项目。针对废旧手机,台湾“环保署”于2006年正式公告废旧手机为清洁队资源回收项目,2008年又增列手机充电器为清洁队资源回收项目。2009年,台湾“环保署”与手机制造业者、电信业者及通讯门市等业者签署“通讯产品回收合作备忘录”,扩大提供回收渠道,免费回收民众的废手机及配件。几年下来,岛内的废手机及配件的回收量逐渐提高,2012年的回收量约436吨,而2006年这个数字是110吨。不久前,台湾“环保署”正式公告,将平板电脑、外接硬盘纳入应回收项目,制造、输入业者应负回收、清除与处理责任,并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

废弃物篇4

《经济日报》最近报道,山东德州市德城区4个秸秆气化站每年为村民节省燃料费60多万元,村民每月的用气成本是75公斤柴草外加8元钱的加工费。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养分和能量,除了用于生活能源,还可开发成饲料、肥料、培养料……而目前,作薪柴直接烧掉的农作物秸秆,占了其总量的65%~84%。除了秸秆,还有稻草、锯末、畜禽粪便……遍地皆是的农村有机废弃物,无疑是一座尚待挖掘的巨大宝藏。

开发途径

一、作饲料、饵料

这类废弃物包括农作物副产品(秸秆、糠麸等)、食品加工废料、沼气发酵残余物和部分畜禽粪便等。禽粪便中含有许多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干燥鸡粪富含粗蛋白、粗脂肪、多种氨基酸和大量维生素,用于喂猪、养鱼,效果良好。

二、作植物肥料

1.直接还田。如直接还田、施用粪肥等,操作简单、省工省事。初步实验表明,连续还田2~3年后土壤孔隙度及肥力有显著提升,每平方公里年均增产粮食 534公斤。

2.发酵还田。如各种堆肥、沼气肥等,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化学反应,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类似腐殖质的高效有机肥。其中,堆肥由于简便易行而被广泛采用,而沼肥虽然相对复杂,但营养元素损失少,而且可回收能源。

3.生产有机复合肥。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等废弃物经一系列工艺处理,加工成无病菌、无毒,并便于运输和贮存的有机复合肥。此法投入相对较大,适合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肥料厂、乡镇企业发展。

三、作生产和生活能源

将秸秆等农作物作薪柴直接烧掉,只能利用其热能的 10%左右,而改为发酵沼气燃烧,可使热效率提高94%,除了可供烧饭、照明、取暖之用外,沼气还可用于防治贮粮害虫、大棚种菜、保鲜水果、孵化雏鸡、增温养蚕、发电等。

四、作培养料

有机废弃物经适当处理可用于栽培食用菌,养殖高蛋白蝇蛆、蚯蚓等。如各种秸秆、棉籽粉碎后作培养基,每千克可产菇1~2公斤;用食用菌下脚料喂蚯蚓,每4公斤下脚料可供1万条蚯蚓1天消耗。

五、多层次循环利用

若秸秆只经过牲畜过腹还田,其能量利用率仅为20%,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利用率仅为60%。据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实验,通过用“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制取沼气,沼渣种蘑菇、养鱼、养蚯蚓”这一模式,能量利用率提高到90.5%,氮素利用率提高到 92.4%。

主要技术与效益

一、秸秆的饲料转化

秸秆转化为饲料的技术有很多,目前适宜我国广泛推广的主要是青贮和氨化法。氨化处理技术现多采用简便的堆垛式,即用液氨或尿素、碳酸氢铵的水溶液,经1~8周,可使粗蛋白含量增加,消化率提高。青贮有壕贮、窖贮、塔贮等形式,青绿秸秆经切碎、压紧、密封,30~45天后使用可减少营养损失20%以上,尤其能保持蛋白质和纤维素。

近年发明的热喷技术和秸秆压块饲料技术,可使各种植物秸秆由低粗饲料变成色、香、味俱佳,营养价值高的商品饲料。山东沂蒙山区的平邑县试验证明,热喷麦糠饲喂奶牛可完全代替青干草,这样,每头牛年降低饲料成本256元,产奶量提高1.1%。

二、畜禽粪便的处理

1.建设简易露天氧化塘,利用生物技术处理畜禽粪便,既经济又高效。

辽宁省某养殖场探索出了猪粪便“三段净化四步利用”技术:一级处理池种水葫芦吸附氮,二级处理池种细绿萍吸附磷、钾,达渔业水质标准后,排入三级处理池养鱼、蚌,再达灌溉水质标准后排入农田。此项技术每年可收获青饲料近300吨,鲜鱼50吨,珍珠50公斤,增产稻谷64吨。

2.饲料加工利用。主要以鸡粪为主,处理方法有干燥处理、发酵处理等。

干燥处理多采用机械热粪干,如北京某养鸡场通过高温、高压、热化等技术处理,将鲜鸡粪制成干粉状饲料,年产值12万元左右。而采用最新的微波处理工艺生产的颗粒饲料,用于饲喂肉牛,每公斤可代替玉米0.27~0.33公斤,降低成本0.4~0.57元。

发酵处理中,一种是通过发酵,有效利用鸡粪中的尿酸;另一种是采用青贮方法,将鸡粪与适量玉米、麸皮、米糠等混合装缸或入袋发酵,发酵后的鸡粪具有酒香味且营养丰富,其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远高于玉米等粮食作物。

三、沼气发酵及其残余物利用

目前在我国农村广泛采用的家用小型沼气池容积6~10立方米,多与猪圈、厕所连通。每天投料4~8公斤(干),5~7天出料一次,每立方米容积日产气0.12~2立方米,年产沼渣 5~7立方米、沼液25吨。发酵残余物可用于喂猪、养鱼、栽培食用菌、养殖蚯蚓等。

山东淄博市西单村200头奶牛、 2500头猪、1万只鸡每天共产生约7500公斤粪便投入沼气罐,日均产气296立方米,产沼肥10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沼液追肥,增产12.9%;安徽阜南县试验表明,添加沼液喂猪可使育肥期缩短一个月,节省饲料80公斤;江苏省沼气研究所实验证明,沼渣养鱼较投放猪粪增产25.6%,且能改善鱼的品质;南京古泉农村生态工程实验场还用 50%浓度的沼液进行春菇追肥和喷洒,增产14%,若作基肥,可提早14天出菇。

在沼气发酵工艺上,出现了干发酵、两步发酵、干湿结合、太阳能加热等新技术,有的还采用碳酸氢铵代替猪粪与秸秆混合发酵,或通过施加添加剂,培育高效发酵微生物,提高产气率;规模上逐渐向集中供气的大中型沼气发酵工程发展。

以上是对现有的农村有机废弃物利用途径、方法和技术的一个全方位梳理。当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优势资源,投资者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开发方向;同样,不同的开发方向和开发技术,对规模化程度、设备及技术难度都有不同要求,有的适合规模化操作,有的可单家独户自己搞,有的规模大小皆可,投资者宜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项目和方式。

废弃物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废弃物处理;管控

电子产品废弃物的来源分散,搜集回收较为困难。居民和使用者的回收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弱,回收的自觉性较差,回收网点分布不到位,回收工作组织不力,效果欠佳。

1.电子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处理难点

目前,从事电子产品废弃物回收的很多是民间的小企业和个人。由于回收的废弃电子产品的利用价值有限,且回收利用的成本较高,回收利用废弃电子产品的供应链的整体收益较低,导致目前回收利用废弃电子产品的工作效率和效果都很低。目前,好多地方没有较好地回收电子废弃物,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有些地方有回收,但也就是集中埋藏。大量的废旧电池和其他电子产品造成很多地区的环境不可逆转的污染损害,害了当代,还遗祸后代。但广大有识之士的呼吁需要有力和理性的措施去落实,才会使目前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现状有根本改观。

2.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激励机制分析

激励机制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是对回收和处理电子废弃物的积极行为的奖励或者补助;负激励是对回收和处理电子废弃物的消极行为的处罚和强制补救措施。一般来说激励机制可以有市场机制和政府管制两种方式,本文在探讨这两种机制的同时,增加了行业组织的激励的设计分析和研究。

2.1市场机制下的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激励机制分析

市场机制下的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激励机制,主要是经济利益的激励,部分企业还会涉及企业社会责任或者企业声誉等方面的社会资本层面的激励。

笔者认为,一般小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相比中大型企业更专注于企业的经济利益,较少顾及社会责任或者社会声誉,甚至有些企业会完全不顾社会责任和社会声誉。笔者认为社会资本概念的缺失是企业在电子废弃物而回收处理方面败德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经济利益的激励,由于电子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各个环节的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较低,导致出现很多电子废弃物无人回收处理的现状。综上所述,市场机制对于电子废弃物的回收没有或者少有效果。

2.2 政府管制下的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激励机制分析

政府管制对于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具有主要的作用。政府可以出台各种政策来激励企业进行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政府可以运用正激励和负激励的手段来搞好电子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工作。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社会企业进行电子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工作。比如对于该方面的回收处理企业减免税收,或者政府出资直接采购电子废弃物。政府也可以对电子废弃物的原厂家要求采取回收的措施。笔者认为,政府直接出资购买回收的电子废弃物,较为可行。因为政府的投入可以使整个回收处理的供应链上的价值增加,使得该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具有经济利益获取的可能。政府的正激励的作用就相当于在供应链上起了个核心企业的作用。该供应链的利润率应高于电子产品生产的供应链的利润率,这样市场的激励机制又对回收处理的企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企业的基本目标是追求利润,这个利润的高低是相对的,相对于其他供应链行业的一般利润率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具有利润的吸引力,以及相对稳定的收益,可以让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的经济学效应得到较好的发挥。

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与处理,需要相对专业的设施和设备,这让企业存在资产专用性的考量。资产专用性强的设施和设备对于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效率和效果都有较好的提升作用,但是企业资产专用性强则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未来企业的业务转型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旦企业发生业务转型,资产专用性强的设施与设备就会失去效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政府的管制在经济上的正激励方面应当考虑企业资产专用性方面的风险与经济学问题。笔者认为此时解决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的风险和经济学问题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特许经营,也就是发特许牌照。企业在政府的经济核算下具有一定的利润,且在政府特许经营权的保护下规避了资产专用性的风险,这样就使得企业具有做好电子产品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的稳定动力。另外,企业在从事有利业务的时候,会存在败德行为的可能,需要政府管制的约束。

政府对于企业的负激励,体现在针对企业的违规行为的约束与惩罚。很多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只关注产品生产,而忽视或放弃产品售后的废弃物回收处理,导致对环境和健康造成损害。政府目前对这类不负责任的企业并没有惩戒和约束的措施,也没有强制的要求。如果企业长期对电子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不予重视,就会对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的不可逆转的损害,也许会对我们人类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结果十分可怕。所以,笔者认为政府从长期政策的考量,必须对忽视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企业进行负激励。当政府管制的正激励和负激励都发生作用时,企业对电子产品的回收与处理既有经济上的动力,也有经济上的压力,可以大大促进电子产品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工作。

结语

由于行业中间组织对于本行业的技术和管理较为熟悉,可以提出行业技术标准,为国家的管控进行辅助和参考。并可以在国家和政府进行正激励和负激励时,起到政府与企业沟通与桥梁的作用。因此,国家对于行业中间组织的培育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洁,李军,魏航.电子废物回收逆向物流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05(01):28-30.

[2]陈小青.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参与主体的激励机制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废弃物篇6

能源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开发利用难。沼气工程主要分布在农村,铺设沼气管网投资大,安全风险高,养殖企业不愿发展。目前,大部分中小型沼气工程的气、电产品仍以养殖场自用和周边农户使用为主。由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绝大部分县城的燃气特许经营权已经授出,生物天然气企业拿不到特许经营资质,难以进入城镇正常销售经营。而在沼气发电上网方面,入网设施建设投资大,沼气工程单体发电量小、主体分散、稳定性差,达不到一些地方规定的单机发电功率要求。

支持政策不足,引导调控难。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产品生产和使用缺乏扶持措施。与常规能源、化肥生产等相比,沼气发电、生物天然气、有机肥配套政策明显不足。例如,生物天然气不能享受国产化石天然气在财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有机肥加工厂不能享受化肥厂农业用电政策。沼气发电虽然有生物|能源发电标杆电价补贴,但部分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

科技支撑不到位,推广应用难。长期以来,针对沼气技术,适用产品和装备设备的研发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科研单位和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与积极性,尚未形成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推用技术支撑体系。与沼气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规模化沼气工程池容产气率和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新技术、新材料的标准和规范亟须建立。而沼气服务人员不稳定、服务范围小、服务内容单一、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致使现有沼气服务体系难以维系。

总体来看,上述“三难”主要涉及运行机制、补贴政策、科技支撑方面。如今,解决难题的时间表已经明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确定,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

废弃物篇7

关键词:废弃物理分类理循环利用

作者简介:王文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2)01-0050-15

日本在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废弃物理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于尚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来说,如何借鉴日本在废弃物理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日本的废弃物理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成果,主要是以2000年日本宣布建设循环型社会以来的废弃物理政策和模式为分析对象。本文拟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以日本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废弃物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调整、主要方法以及成效为主要线索,对战后以来日本的废弃物理的发展轨迹进行考察。

一 1945~1969年:以填埋作为废弃物理的主要手段

1945―1969年,是二战以后日本的废弃物理发展演变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日本在法律上把废弃物看做是引起卫生问题的毫无用的“污物”,建立了以市区为特别清扫区域、由市町村负责的废弃物理体系,主要解决由生活垃圾和粪便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城市生活垃圾等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战后初期,日本基本沿用近代的做法进行城市的废弃物理,比如将城市居民产生的粪便运到农村做肥料,其他生活垃圾,大部分被填埋,少量被焚烧,运转还算比较正常。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战后复兴,特别是1955年以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废弃物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化肥的普及使人畜粪便在农业上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农村开始拒绝接收此类废弃物。结果,城市垃圾和粪便的理成了大问题,出现了将大量垃圾和粪便倾倒人海洋和田野的现象。以东京为例,大部分生活垃圾被运往郊外的垃圾理场和海边进行填埋、焚烧甚至露天丢弃,大量粪便则倾倒入东京湾,结果引发了“东京湾沿岸环境问题”。东京湾内的恶臭一度令人难以忍受,垃圾理场成为蚊蝇滋生地,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了疾病的流行。

(二)《清扫法》和《生活环境设施改善紧急措施法》的颁布

1954年,日本制定了《清扫法》。该法“以清洁属地、理污物、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卫生为目的”,主要精神是:(1)理的“污物”是垃圾、粪便、燃烧灰渣和污泥等;(2)以市区为特别清扫区域,即指定清扫区域为市区;(3)将清扫事业的实施主体界定为基层地方政府即市町村,规定理费用主要来自地方财政。自此,日本初步建立起了以市区为特别清扫区域、由市町村负责统一理的废弃物理体系。

此后不久,因不满废弃物理的设施落后、效率低下,“全日本自治团体劳动组合”发起了“城市清扫改革”运动,呼吁国家资助改善废弃物理设施。1963年,日本出台了《生活环境设施改善紧急措施法》,规定由国库资助改善城市垃圾、粪便、污水道等废弃物的理设施。厚生省据此制定了第一个《生活环境设施改善五年计划》,明确了城市垃圾先焚烧后填埋、厕所水洗化的理方法。1965年,日本内阁通过决议,对该计划拨款1100亿日元。于是,日本的大小城市纷纷购买垃圾焚烧炉,改善粪便理设施(主要是建设粪便下水道和粪便净化槽等设施),日本的废弃物理的硬件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废弃物理的主要方法和成效

截至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废弃物理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还相对落后,以填埋、焚烧和水洗化理等为主。资料显示,1951~1962年,东京的垃圾填埋量占垃圾理总量的80%,其中利用海洋进行填埋的量占垃圾填埋总量的70%,而其他的一些城市,1960年的垃圾填埋量也占到其垃圾理总量的60%。可见,填埋是这一时期日本理废弃物的主要手段,之后其他理技术有所发展。1965年,日本的垃圾焚烧量仅占垃圾理总量的38%,197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0%。另外,使用粪便下水道理设施的人口,在1950年仅占日本总人口的3%,1970年已上升至16%;使用粪便净化槽理设施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65年的6%增加至1970年的10%。诸如此类理废弃物方法的使用,大大改善了日本的公共卫生环境。

二 1970-1990年:工业废弃物成为日本废弃物理的重点

以1970年《废弃物理法》的制定为标志,日本的废弃物理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分类理时期。日本在法律上把废弃物分为一般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两大类,确立了以市町村和废弃物排放企业为责任主体的废弃物理体系,工业废弃物的理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

(一)工业废弃物和公害问题凸显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重化工业的深入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国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结果不仅普通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严重的工业污染。据统计,日本全国的垃圾排放总量,1960年度为730万吨,1965年度为1600万吨,1970年度为3100万吨,呈迅速上升的态势。另一方面,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更大,1967年度工业废弃物排放量为每天1200吨,是家庭生活垃圾排放的24倍。而且,工业废弃物包含着有害物质和不可燃烧物质,需要进行特殊理。对于一般的市町村自治体来说,这是难以进行适当理的,需要排放工业废弃物的企业承担责任。与此同时,工业污染和国土资源开发等活动在日本国内造成了深刻的“公害危机”,“反公害运动”此起彼伏,60年代后期爆发了“四大公害诉讼事件”。《清扫法》和1967年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调整废弃物理法规、提升废弃物理技术迫在眉睫。

(二)《废弃物理法》和一系列政令的出台

1970年,日本召开第64届临时国会,在修订《公害对策基本法》的同时,废除了《清扫法》,并制定《关于废弃物理和清扫的法律》(简称《废弃物理法》)。《废弃物理法》的宗旨是保护生活环境,与《清扫法》相比有很大的不同:(1)首次将废弃物分为一般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并对一般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做了法律界定;(2)设

定一般废弃物理体系和工业废弃物理体系两大体系,规定工业废弃物理由生产企业负责,一般废弃物理由市町村负责;(3)废除市区特别清扫区域制,原则上将市町村均列为一般废弃物理的对象区域。

由于当时理有害的工业废弃物成为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日本厚生省于1971年了《关于废弃物理及清扫法律的施行规定》,对含汞、镉等有害物质的污泥和矿渣等的理制定了相应标准,例如规定对含汞污泥进行填埋时,必须先进行混凝土固化理。1975年,日本发生了多起因有害的六价铬理不当导致污染的事件,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应。日本进一步加强废弃物理的制度建设,1976年修改《废弃物理法》,设立了工业废弃物理委托制和理记录存档制,1977年又以厚生省令的形式出台了《一般废弃物的最终理场和工业废弃物的最终理场的技术标准》。

至此,日本针对有害废弃物的理形成了严格的实施标准,例如废酸和废碱必须进行中和理,废油必须进行焚烧理等。另一方面,日本对一般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的最终理场设施和管理也作了明确规定。工业废弃物的最终理场分为三大类型,即稳定型填埋场、管理型填埋场、隔离型填埋场。其中,稳定型填埋场仅限于对有害物质渗出性较低的废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废玻璃、废混凝土、废陶瓷等进行填埋,隔离型填埋场专为理有害废弃物而设,管理型填埋场则用于理其他可能对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废弃物。至于一般废弃物的最终理场,与工业废弃物的管理型填埋场相同。

(三)废弃物理的主要方法和成效

这一时期,日本理废弃物的方法有所增加,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包括垃圾焚烧、粪便水洗化理、最终填埋、工业废弃物的减量性中间理(如焚烧、脱水、粉碎、干燥等)和有害废弃物的无害化理等。由于垃圾焚烧理能力的提高,减量性垃圾焚烧理量在垃圾理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1975年度为55%,1980年度为60%,1990年度为74%。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对工业废弃物进行再利用理。例如,钢铁、石化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注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同时也开始关注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这在当时被称为“清洁生产”,主要是为了缓解能源资源的不足。据统计,1990年度,日本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已经达到38%。

三 90年代:日本的废弃物理进入循环利用初期阶段

1991年,日本大幅修改《废弃物理法》,并制定《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这标志着日本的废弃物理事业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废弃物循环利用初期,日本开始向循环型社会转变。在这一时期,日本通过修改《废弃物理法》、制定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等,正式开始实施“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国策,并进一步强化妥善、安全理废弃物的法制,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制逐步形成。

(一)国内“废弃物危机”和国际潮流形成双重压力

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后工业化和大量消费的时代,“废弃物危机”凸显,主要表现为生活废弃物的多样化以及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和最终理量不断增加。其中,废弃物排放总量,1985年度为35400万吨,1990年度增至44500万吨;废弃物最终理量,1980年度为8800万吨,1989年度为10000万吨。结果导致废弃物最终理场严重不足,首都圈的一般废弃物要运往关东圈的最终理场进行理。另外,不妥善理和非法抛弃废弃物的事件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了一些恶劣事件,如香川“丰岛事件”,对周围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引起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同一时期,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德国、美国等率先倡导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日本决策层达成共识:废弃物理不能只注重采用焚烧和填埋等方式,还必须在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长期使用以及废弃物的再利用等方面下工夫,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作为消费者,国民也要对废弃物理承担责任。

(二)《废弃物理法》的大幅修改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的制定

鉴于国际国内的强烈要求,1991年,日本对《废弃物理法》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进一步强化了妥善且安全理废弃物的法制建设。具体增加条款包括:(1)区分“特别管理废弃物”并强化管理措施,导人“特别管理工业废弃物”的“管理单”制度;(2)加强对为营利而违法违规进行废弃物理的行为和当事人的罚力度,最高罚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万日元以下罚款,或两罪并罚。

1997年,日本再次修改《废弃物理法》,增加以下条款:(1)创设废弃物最终理设施维护管理的记录和查阅制度,以及维护管理准备金制度;(2)将特别管理工业废弃物的“管理单”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工业废弃物;(3)引进电子信息理设施,促进信息交换;(4)强化对非法抛弃废弃物的行为和当事人的罚力度,最高罚为个人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0万日元以下罚款,可两者并罚,如果是企业法人则以1亿日元以下罚款。

此外,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991年修订的《废弃物理法》首次明确提出了对废弃物进行抑制排放和再利用,首次规定了国民在废弃物理方面应承担减少废弃物排放、分类排放垃圾、使用再生产品等责任,首次确定了征收一般废弃物理费的原则。同年,日本制定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规定相关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回收的旧产品实施再利用。1993年,日本制定《环境基本法》,有力地推动了废弃物理朝着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

为了进一步具体明确法律责任和相关责任者,日本还陆续出台了有针对性的专项法,首先从排放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容器包装和家用电器人手。1995年,日本颁布《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1997年实施),规定对原界定为废弃物的玻璃容器、塑料瓶和纸质饮料盒等进行回收利用,由消费者分类排放,由市町村负责收集,由相关企业承担再利用义务。1998年,日本又颁布了《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2001年实施),规定对空调、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四种家用电器进行回收利用,由生产企业进行循环利用,由消费者支付回收利用费。

(三)废弃物理的主要方法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成效

这一时期,日本的废弃物理方式,主要包括减量性中间理、循环利用性中间理、有害废弃物无害化理和最终安全理等四种类型。其中,减量性中间理的方式有焚烧、脱水、粉碎、压缩和干燥等,循环利用性中间理主要指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具体来讲,废弃物的再利用又称“直接资源化”,即对旧物直接再利用,包括对旧零部件的再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又称“资源化”,即通过再理将废弃物变为再生材料,如将碎玻璃回炉后重新利用。

日本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初见成效,循环利用率上升,最终理率下降。据统计,在生活垃圾的理中,1994~1997年度,循环利用率

为12%左右,直接焚烧率为75%~78%,直接最终理率为12%左右;到1999年度,这三个比率分别为15%、78%和6,7%。另外,在工业废弃物的理上,1990年度的循环利用率和最终理率为38%和23%,1999年度分别为45%和11%。尤其是容器包装的循环利用率实现了大幅提高,比如玻璃瓶1993年度的循环利用率为55%,1999年度升至79%,塑料瓶的循环利用率分别为0.4%和23%,纸类分别为53%和56%。

四 新世纪以来:日本宣布建设循环型社会以后的废弃物理

2000年,日本颁布《循环型社会促进基本法》,并宣布建设“循环型社会”。自此,日本从生态文明的高度重新认识废弃物,在法律上将废弃物中的有用部分看做“循环资源”,并设定了对废弃物进行最大限度循环利用的重要原则,确立了具有鲜明循环利用特点的废弃物理法律体制。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系完全形成,废弃物理产业获得显著发展。

(一)废弃物最终理场紧缺,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日益强烈

20世纪90年代初起,日本正式实施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国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废弃物的最终理量依然巨大。1999年度高达6200万吨,废弃物最终填埋场地紧缺的问题依然严重。另一方面,作为资源贫乏的岛国,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在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等方面的忧患意识日益强烈。尤其是1998年版和1999年版的《环境白皮书》表明,日本政府领导也已经认识到,日本不能满足于达到安全理废弃物的目标和已经取得的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成效,还必须对废弃物中的有用部分进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全力建设循环型社会,减轻环境负荷、节约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日本的废弃物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建立具有循环利用特色的废弃物理法制体系

2000年,日本制定《循环型社会促进基本法》,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这是废弃物理的基本法,确定了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根本原则、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的基本计划和基本政策等。同年,日本还对《废弃物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原名为《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废弃物理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基本原则。在废弃物理专项法方面,除了继续实施《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日本还制定了《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2002年实施)、《食品循环利用法》(2001年实施)、《绿色采购法》(2001年实施),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家电循环利用法》,并制定实施了《多氯联苯(PCB)特别措施法》,2002年又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

(2005年实施),2003年制定并实施《工业废弃物特别措施法》。至此,日本形成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废弃物理法律体系。

日本的废弃物循环利用立法,坚持了如下重要原则:(1)最大限度循环利用的顺序原则,即遵循抑制废弃物产生(即废弃物的减量化)、尽可能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通过焚烧废弃物进行热能回收到对废弃物进行最终安全理的顺序,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以实现最大功效。(2)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责任原则,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等行为主体在废弃物循环利用过程中的相应责任。其中,国家的主要责任是制定和实施基本政策、综合政策,地方公共团体主要担负实施废弃物循环利用及最终妥善理措施的责任,企业需要妥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并且在产品设计时和产品变成废弃物后承担循环利用责任,国民的主要责任是对排放垃圾进行分类、按规定支付回收利用费、使用再生产品、协助回收利用等。(3)“排放者责任”原则,规定不管是工业废弃物还是一般废弃物,排放者都要承担理的责任,排放一般废弃物也要支付理费,比如消费者需要为理家电和汽车等大件垃圾支付回收利用费。(4)“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即生产者要在产品设计时以及在产品变成废弃物后承担循环利用责任。随着废弃物理法的制定和完善,日本确立了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系。

(三)废弃物理产业的显著发展

废弃物理产业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进入21世纪,由于日本政府对废弃物理产业采取了补贴、融资优惠和税收优惠等产业倾斜政策,该产业成为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2000年度,日本循环经济的市场规模为30万亿日元(约占该年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9%),2007年度上升为38万亿日元(约占GDP的6.8%)。废弃物理产业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00年度,日本循环经济的雇用规模为53万人,2007年度增为65万人。

这一时期,日本废弃物理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废弃物理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主要由回收系统、拆解利用企业及无害化理企业构成。以回收系统为例,目前日本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不同分工的废弃物回收系统,针对汽车、家电、容器包装、建筑垃圾、食品垃圾等都有不同的回收系统,并建有信息交流网络。2005年,日本内阁通过决议,由经济产业省和环境省联合建立“综合静脉物流据点港”,以促进静脉物流体系的形成。从参与废弃物理的企业来看,从事拆解利用和无害化理的企业,都是原产品生产企业和拥有资质的废弃物理企业,设备比较先进,资源循环利用率和安全性都较高。此外,日本还先后建立了23个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业园,涉及40多个静脉产业项目。

(四)废弃物理的主要方法、成绩及存在问题

这一时期,日本理废弃物的方法,有循环利用性中间理、减量性中间理和有害废弃物的无害化理及最终安全理等四大类型。其中,循环利用性中间理的作用日益增强是这时期日本废弃物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资源循环利用率稳步上升。日本环境省2010年公布的关于废弃物循环利用调查报告中的一组数据表明,非金属矿物类(玻璃和陶瓷废弃物、非金属矿渣、建筑废弃物等)的资源循环利用率,2000年为57%,2003年为62%,2008年为70%;废油和废塑料等化石类的资源循环利用率,2000年为19%,2003年为26%,2008年为39%;金属类的资源循环利用率很高,而且一直比较稳定,2000―2008年基本都在96%左右。另外,废弃家电的再利用率也呈上升态势(参见表1),2008年废旧汽车的再利用率也达到85%以上。

从废弃物理的总体情况来看,日本的一般废弃物循环资源利用率,2002年为16%,2007年上升为20%;工业废弃物循环资源利用率,2002年为46%,2007年上升为52%。在妥善、安全理废弃物的前提下,2000―2008年,日本全部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率由36%上升为43%,自然还原率从14%升至15%,减量理率维持在40%左右,最终理率由10%下降为4%。(参见图1)

2008年,日本在全部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率、家用电器的循环

利用率、建筑混凝土块和沥青混凝土块的循环利用率以及废弃物最终理率等方面,均已提前达到国家设定的2010年目标。

日本的废弃物理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缺陷和问题。首先,食品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偏低,2008年仅为27%。其次,由于废弃物理的成本较高,一些中小企业和居民个人非法抛弃废弃物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例如2008年就发现了308起。此外,还有抑制工业废弃物排放不力、对废弃物焚烧热能利用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

五 日本的废弃物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纵观战后以来日本废弃物理事业的发展,日本顺应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调整方式方法,以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的废弃物理取得了相当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参考借鉴。

(一)制定和完善具有循环利用特色的废弃物理法律法规,逐步确立由政府、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系

考察战后以来日本废弃物理的历史可知,日本的废弃物理每向前推进一步,必定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重要保证和有力杠杆。法律明确规定了废弃物理的责任主体及相应的责任、理方法和技术标准,条文详细,易于对照执行。而且,截至2003年,日本基本形成了具有循环利用特色、以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为结构的废弃物理法律体制,以及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系。这与其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相适应的。

反观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颁布了一些关于废弃物理的法律法规,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1995年颁布、2004年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颁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理管理条例》(2008年制定)等,2009年又颁布并开始实施废弃物理的基本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专项法严重缺失,已有的法律法规对各类废弃物回收理的责任主体及相应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或者仅有原则规定,缺乏具体细则和标准。例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只引入了“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的规定,但没有明确实际的责任规定,可操作性差。

中国应借鉴日本的立法经验,依据“废弃物循环利用责任原则”、“排放者责任原则”和“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修改现有的废弃物理法律法规。与此同时,针对目前排放量大、循环利用价值高的大型废弃物(如废旧家用电器、汽车、建筑材料等),中国应该制定废弃物循环利用专项法,明确废弃物理的责任主体及其相应的责任。只有专项法与综合法和基本法相配套,条文才会更明确详细,可操作性也更强。在此基础上,中国可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业和公民分别承担责任的废弃物理体系。

(二)走跨越式发展道路,采用先进的废弃物理方法

从历史轨迹看,日本理废弃物的主要方法经历了很长的探索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由战后初期的简单填埋演变为现阶段的循环利用性中间理、减量性中间理、有害废弃物无害化理和最终安全理等四种类型。这是一个渐进深化的过程。日本政府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探索更为合适有效的废弃物理模式,最终形成了目前这种相对领先的循环利用体系。

作为后发国家,目前中国理废弃物的方法、技术和设备还相对落后。比如,2008年,中国对生活垃圾进行理的主要方式依然是填埋,填埋理量占生活垃圾总量的85%。中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借鉴日本经验,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国应该积极采用先进的废弃物理方法,首先对废弃物实施循环利用性中间理、减量性中间理。即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对废弃物进行分类排放和分类回收,大力发展旧货交易市场,同时引进废弃物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包括对废弃物进行焚烧、粉碎、脱水、压缩、干燥和再生利用等理的设施,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减量性中间理,减少最终理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目前于重化工业时期,所以应该严格实施有害废弃物的无害化理,推行“管理单”制度。在废弃物最终理场的设置和管理方面,中国应从长远的角度规划,把最终理场分为管理型、隔离型和稳定型等类型,分别配置相应的设备,逐渐形成最终理场的查阅制度和信息网络,进行科学管理。

(三)政府引导和扶持废弃物理产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在废弃物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颁布了自成体系的废弃物理法律,而且实施了税收优惠、补贴和融资优惠等一系列产业倾斜政策,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目前中国的废弃物理产业尚于初步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具体包括:(1)引导和推进废弃物回收系统的建立,重点是推进家电、汽车等大型废弃物和居民生活垃圾等回收系统的建立;(2)引导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废弃物拆解、利用和无害化理的企业,以及以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业园;(3)对废弃物理产业实施倾斜政策,特别要大力支持废弃物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发。

(四)加强教育,促进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和废弃物管理

日本的废弃物理之所以达到目前的水平,与其国内的社会意识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环境教育,日本国民参与环保活动已成为自觉行动。例如,在废弃物理方面,几乎每个日本家庭都会认真对垃圾进行分类排放,还自觉记载自家每日或每周的碳消耗量和废弃物排放量。

废弃物篇8

【关键词】 废弃物;核算;盐化工业

一、盐化工业废弃物核算研究的意义

废弃物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必须经过特别处理才能不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废气、废水、废渣及其他排放物。盐化工业有着特殊的行业特征,多为易燃、易爆、有害、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成份繁多,数量大。例如,氯碱行业中工业废水年排放量 7 200~8 000万吨;废气排放 600~700 亿立方米;废渣 160~200 万吨。制碱工业中排放的大量盐泥,以年产10万吨烧碱计,排放盐泥达7千余吨。全国大多数氯碱企业的盐泥弃置堆放,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还占用大量的场所。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制盐业为基础,氯碱工业和纯碱工业为主体,精细化工为发展方向的盐化工业格局。盐化工业的规模还在不断壮大,排放的废弃物也在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日益重要。各种环境法规对盐化工业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废弃物对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一方面需要提高材料利用率, 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降低环境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保护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二、盐化工业废弃物传统核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传统的核算方法未将盐化工业废弃物的成本单独核算。废弃物不管是否回收利用,其耗用的资源全部计入了产生废弃物的产品成本。废弃物发生各种环境污染治理或环境影响费用时,记入“管理费用”账户。例,某氯碱厂2×08年5月一次性投入氯化钾、氯化钡等原材料1 000 000元生产钾液碱15 000吨,氢氧化钾85 000吨,产生碱渣10 000吨,碱渣耗用各种材料共计100 000元。企业将碱渣处置后安全排放。处置过程中发生各种药剂、运输费及人工费共25 420元。企业传统的核算法为:单位产品所耗材料成本=1 000 000&pide;(15 000+85 000)=10元。如表1:

企业将废弃物处置费用记入“管理费用”,借:管理费用25 420,贷:银行存款25 420。这种处理方法存在弊端。第一,不利于废弃物成本的管理。废弃物未单独核算,不能集中反映出废弃物占用的资源,不能更好地对废弃物进行成本控制。第二,废弃物耗用的资源成本全部计入产生废弃物的产品成本,可能导致计入产品的成本比实际耗用的成本多。例如,当废弃物回收利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时,这种核算方法就会导致产生废弃物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回收利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减少。废弃物处置时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将减少产品成本,影响产品成本效益分析。可见,传统的核算方法不利于反映企业各产品及各业务成本的真实情况。第三,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不对废弃物的环境影响进行治理,从而导致环境成本外部化,造成社会成本的增加。

三、盐化工业废弃物核算模式

(一)盐化工业废弃物成本构成分析

核算废弃物的成本,首先需要分析废弃物的成本构成。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看成是能量转化过程,它包括一个有效能量的转化过程和一个无效能量的转化过程。有效能量的转化过程是指将能量通过劳动转化为合格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无效能量转化过程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造成的能量丧失。这些丧失的能量以废水、废气、废渣等方式输出,成为废弃物。盐化工业废弃物的成本构成如图1:

根据图1,废弃物的成本由处置成本和回收利用成本构成。其中,废弃物的处置成本包括无效能量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环境影响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指为达标排放发生的物料及人工费,企业缴纳的各种排污收费等。环境影响成本指企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支付的各种罚款或赔偿款,例如,企业因超标排放支付的各种罚金,对农作物造成损失的赔偿等。废弃物的处置使废弃物退出了生产领域,其处置成本应由产生废弃物的产品承担,所以最后分配计入合格产品成本。企业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发生回收利用成本,包括回收利用废弃物耗用的无效能量和回收投入使用前发生的费用,如,运输费,去除有毒物质的费用等。回收利用成本与回收利用收入相配比,产生回收利用净损益。

为了更好地控制盐化工业废弃物成本,为其管理提供依据,需要将与废弃物有关的成本从其他成本中分离出来,设置专门的账户进行核算。废弃物的核算分为成本归集和分配两个环节。处置废弃物与回收利用废弃物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有区别。

(二)处置废弃物的核算

盐化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有的回收利用价值小,不符合回收利用的成本效益原则;有的虽然回收利用价值大,但是现有回收利用技术还达不到回收利用的水平而无法回收利用。对这些废弃物需要进行处置。核算处置废弃物的成本时,首先,应将废弃物耗用的无效能量成本独立出来,借:废弃物,贷:原材料。其次,将企业对废弃物进行治理发生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环境影响成本归集入废弃物成本,借:废弃物,贷:库存现金等。最后,将废弃物成本按产品成本动因分配进入产生废弃物的产品成本,借:生产成本——废弃物,贷:废弃物。

如前例,计算产品成本时,应考虑碱渣的处理,单位产品耗用材料费用=(1 000 000-100 000)&pide;(15 000+85 000)=9(元)。如表2:

将废弃物耗用原材料独立出来的会计分录为:借:废弃物

100 000,贷:原材料100 000。

废渣的处置费用,借:废弃物 25 420,贷:银行存款 25 420。废弃物的总成本=100 000+25 420=125 420(元)。将废弃物成本按成本动因(本例为产品产量)进行分配。每单位产品应分配的废弃物费用=125 420&pide;(15 000+85 000)≈1.25(元)。如表3:

废弃物的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废弃物(钾液碱)18 750

——废弃物(氢氧化钾)106 670

贷:废弃物125 420

通过废弃物成本的归集和分配,可以全面地反映废弃物的总成本以及各产品承担的废弃物成本,从而更好地对废弃物进行管理。

(三)回收利用废弃物的核算

回收利用废弃物归集的成本包括耗用的无效能量成本以及回收利用废弃物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各种费用。回收利用废弃物的耗用的无效能量的核算与处置废弃物耗用无效能量成本相同,独立记入废弃物成本,借:废弃物,贷:原材料。回收利用废弃物投入使用前发生的各种费用记入废弃物成本,借:废弃物,贷:银行存款等。与处置废弃物的核算不同的是,回收利用时耗用的废弃物的成本应分配计入相应的回收利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由废弃物回收利用所生产的产品收入补偿。假设上例中,企业将废渣回收作为添加剂生产饲料20 000吨。在投入生产使用前去除有毒有害物质发生各种费用34 120元。借:废弃物34 120贷:银行存款 34 120。废弃物成本应计入饲料的成本,则饲料应分配的废弃物总成本=100 000+34 120=134 120(元),单位成本=134 120&pide;20 000≈6.7(元)。如表4:

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废弃物(饲料)134 120

贷:废弃物 134 120

盐化工业中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且回收利用的经济效益高。例如,在盐泥中通入CO2气体,使其与盐泥中的氢氧化镁发生反应,然后进行高温燃烧,可制得轻质氧化镁。轻质氧化镁可用于油漆工业、橡胶工业、造纸业的填充剂;还可用于制镁砖、坩埚等优质耐火材料。再如,纯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副产物碱渣,可用于建筑工程,也可用于化肥、土壤改良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制盐过程中排放的大量苦卤,富含各种有机物,回收利用的用途广泛。盐化工业加强废弃物管理的关键在于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废弃物正确核算,为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有助于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 试探环境会计中废弃物的核算[J].财会月刊,1998(7).

[2] 梁利辉.环境—经济导向的企业环境收入与成本分析[J]. 财会通讯,2007(6).

上一篇:工业废弃物范文 下一篇:水净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