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化学品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8 17:34:41

废弃化学品分析

废弃化学品分析篇1

关键词:资源化回收 贵金属 电子废弃物

中图分类号:TQ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022-01

从相关数据可知,到了2005年我国的城镇与乡村拥有电视机的比例达到了134.8台/百户与84台/百户,而拥有电脑比例达到41.5台/百户与2.1台/百户,拥有手机比例为30.26部/百人,到现在这些产品几乎都达到了报废状态,由此产生的各种废旧产品严重影响着环境,尤其是所含有大量重金、PBDE及PBB等各种有毒成分,一旦处理不善就会严重污染环境。

1 资源化回收工艺分析

在回收贵金属上大都采用采用了分类,取样,分析,溶解,分离,还原,精炼铸锭几个过程。

其一是分类,取出三份等量的样品,一份作为检验分析,其他两份作为备考。所取的样品要具有一定代表性。对于废液取样,要充分进行搅动或者摇动,如果沉淀比较多,就应该先进行过滤之后再取样送去分析。

其二分析废料;判断贵金属的价值高低,定性分析就是要对废料中所含贵金属元素进行确定,而定量分析就是要确定贵金属元素具有多少量。

其三溶解;这一步非常关键,就是要把废料全部或者部分进行溶解,之后分离其中各种贵金属,从而回收到贵金属。耐蚀性:Ag

在实际运用中,采用无机溶剂溶解相对较多,主要是采用硫酸或者硝酸溶解。从而产生出可溶性硫酸盐与硝酸盐。

其四贵金属分离,常用的方法比较多,有置换法、萃取法、还原沉淀法以及离子交换法。

其五贵金属还原;经过溶剂获取到了含贵金属的溶液,就必须要采取特定还原剂将贵金属还原出来。在溶液中贵金属大多以下面化合物形态存在(见图1)。

其六精炼提纯;通过上的回收就能够获取到单个金属,但是纯度还不能满足所需,所以要进一步进行处理,才能够获取到不同纯度与杂志含量符合要求的贵金属。

2 回收电子废弃物种的贵金属方法

2.1 传统处理方法

(1)机械处理;机械处理技术就是运用电子废弃物的导电性、密度、磁性以及表面特征等各种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将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属与非金属分离出来,这种技术就是包含了拆解,破碎以及分选等各种处理过程。通过机械处理能够把废电路板中的铝、铁以及贵重金属分离出90%以上。在使用中,机械处理技术能够将电子废弃物种有价金属富集起来,提升其回收率,并且回收处理中所造成的二次污染并不大,成本也比较低,但是对获得贵金属的纯度不高。所以在资源化回收中就把这种技术当成预处理。

(2)火法冶金;从电子废弃物种回收贵金属,最终采用技术就是火法冶金技术,这种技术常常使用在废弃通讯器材之中对贵金属的回收中。在现实中,多采用电弧熔炼法将电子废弃物种贵金属高效回收,回收金达到了99.88%,银达到了99.98%,钯的回收率达到100%。但采用这种方法的步骤比较繁琐、耗时比较长、能耗也比较大,并且电子废弃物中贵金属含量低就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提取。

2.2 回收处理新技术

在现实中,电子废弃物的种类繁多,成分较为复杂,而且处理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传统方法极难充分回收贵金属,所以就需要不断引入一些新技术,比如微波热解法、生物处理等,就能够让电子废弃物中贵金属获得高效资源化回收。

(1)生物技术;这种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才被应用到电子废弃物的回收贵重金属中,这种方法就是应用某一种微生物或者代谢产物,就能够和废弃物中金属互相作用,从而产生出还原、氧化以及吸附等各种反应,就能够回收废弃物中有价金属。如今生物技术研究较多就是应用细菌的浸出技术对废弃物中贵金属进行回收,就是用三价铁离子和金属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就将贵金属到了废弃物表面进行回收,而还原二价铁离子通过细菌氧化进行浸取。

(2)其他的一些处理技术;新技术中还有其他一些处理技术,即为微波热解法、螯合树脂吸附法等,微波热解就是把电子废弃物进行粉碎之后进行微波加热就能够分解会发其中有机物,一旦加热到了1400℃上下就能够把其中金银及其他的金属形成了玻璃化物质,然后进行冷却就成了小珠形式进行分离。

3 结语

总而言之,资源化回收电子废弃物中的贵金属逐渐朝着规模化发展。因此必须要在现今回收技术基础上引入新技术,尤其要将重心放在揭示生物吸附机理,拓展出生物吸附的原料与制备措施上。必须要配建立合理的资源化回收机构,完善回收的工艺流程,从根源上降低回收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魏金秀,汪永辉,李登新.国内外电子废弃物现状及其资源化技术[J].东华大学学:自然科学版,2010(3).

废弃化学品分析篇2

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方式不同,它是一种闭环的价值运动形式。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含着若干物质流和相应价值流的循环。物质流或价值流循环是指物质或价值从某项活动开始,经过若干环节,最后又部分逆向流回到初始环节的运动过程。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操作工具是物质流分析。物质流分析(substanceflowanalysis,简写为SFA)是一种理解和刻画特定物质(通常为元素、化合物或一类物质等)在某一特定系统内的流动状况的分析工具[5]。SFA遵循物质守恒定律,它通过量化某一物质或某一类物质流入、流出特定系统和在该系统内部的流动和贮存状况,建立该系统内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物质流分析方法将企业物质流分为:基于产品或者原料供应关系的正向流,废弃产品流,基于废物循环利用的逆向流,最终废物的处理流,过程损耗而产生的向环境排放的流,贸易进出口流[6]。陆钟武曾针对工业产品中的某一元素M深入地研究了工业物质的循环流动,揭示了折旧再利用和加工废料的再利用所进行的大、中循环以及生命周期内的同一阶段内部的小循环的运行规律[7]。毛建素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把单位质量的元素M具有的价值定义为元素M的价位,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中物质循环流动下的价值流分析图[8](见图1)。根据他们的研究,资源价值流按照资源循环层次可以分为小循环价值流、中循环价值流以及大循环价值流。小循环价值流指物质在生命周期内的同一阶段内部进行的循环;中循环价值流主要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所进行的循环;大循环价值流指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所进行的循环,是整个社会层面的资源价值流循环。图1中,Rk为天然资源投入量;Rz、Rj分别为折旧废物、加工废物的投入量;Pm为产品制造阶段生产原料的投入量,同时也是工业材料生产阶段的产出量;P为产品产量;W1、W2、W3分别为工业材料生产阶段、产品制造阶段以及产品使用报废后排放的废物和污染物的数量,W为元素M的排放总量,W=W1+W2+W3。深入分析循环经济下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循环,掌握物质流和价值流运动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分析价值流运动与成本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实施该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

2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目标和设想

2.1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目标

综合上述分析,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应满足以下目标:第一,该系统能够从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物质流和价值流循环的特点出发,提供全面、准确的成本信息。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动方式,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企业的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动方式不同,因此成本核算必须充分考虑其不同的特点。现行成本会计在流程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中是以各生产步骤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此种做法只看到了生产过程成本核算的表面,而未能深入到各生产步骤内部的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层面,不利于全面分析价值运动的来龙去脉,也不利于正确核算成本。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应从价值流循环的角度考虑成本的核算,不但要看到生产步骤的表面,而且也要深入分析生产步骤内部的物质流和价值流,全面掌握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运动规律,从而准确核算产品成本,确保成本核算信息的质量。第二,该系统能够提供对外、对内两方面需要的成本信息,满足对外报告财务报表的需要和内部成本控制的需要。新的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所取得的成本核算信息能满足对外、对内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能计算出各价值流成本,并根据价值流成本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此产品成本核算信息能满足对外编报财务报表的需要。另一方面,能计算出各价值流内所生产的合格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利用单独核算的废弃物成本信息,能详细分析废弃物损失的情况,满足企业内部成本分析和控制对成本信息的需要。

2.2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设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充分考虑循环经济模式下价值流运动的规律及借鉴国内外成本会计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具体实施设想。一个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提供的成本信息,既要能满足对外报告财务报表的需要,又要能满足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需要。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会计系统(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简称GPK)就是这样一种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本会计系统,该成本系统融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和责任考评于一体,由满足外部需要的实际成本核算系统和满足内部成本控制需要的成本核算系统组成[9]。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应瞄准这一方向,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应提供满足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需要的成本核算信息,我们设想将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系统分为对外成本核算系统和对内成本核算系统两个子系统,其具体核算方法如下:(1)循环经济下对外成本核算系统。即根据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价值流的特点,以生产阶段各步骤价值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根据价值流内价值流入、流出情况,借鉴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将发生的各项资源费用按成本动因向各价值流分配,计算出价值流成本;在具体计算各价值流成本时,依据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原理,循环经济中资源的减量使用及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企业的产品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成本核算中得以体现;同时利用物质流分析技术可以确定在一个价值流循环中哪些费用应计入及哪些费用不应计入该价值流成本之中;在一个价值流循环中,原材料、能源投入的正向流中有效应部分形成合格产品,这部分支出应计入当期价值流成本中;废弃物再利用逆向流中的废弃物离开当前价值流进入下一个价值流循环中,应将废弃物再利用价值从当期价值流成本中予以扣减,废弃物处理流中所发生的废弃物处置的环保费用应计入当期价值流成本之中。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价值流成本计算公式:Ci=Cspi-1+Cai+Cei-Vri其中,Ci表示i流程的成本;Cspi-1表示i流程的上一流程所产半成品或在产品转入的成本;Cai表示i流程的作业成本,包括该流程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Vri表示i流程的废弃物再利用价值;Cei表示i流程处理废弃物需要实际支付的环保等有关费用。通过上述计算方法先计算生产阶段首个步骤价值流成本,至于各流程之间成本如何结转以及最后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可按各步骤价值流的先后顺序将资源成本价值依次逐步结转,最后直至计算出“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如果企业只生产单一产品且所投产产品期末全部完工,此“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即等于本期完工产品总成本,将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完工产品产量,即可得出完工产品的单位成本;如果期末企业所投产产品未全部完工,就需要将中循环价值流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进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企业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则应将计算出的各步骤价值流成本在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之间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照价值流的先后次序,将有关成本费用逐步分项结转,直至最后计算出各产品的成本,此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满足企业编制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2)循环经济下对内成本核算系统。此成本核算系统核算的目的是计算各生产步骤价值流内合格产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提供对内成本分析与控制所需要的成本信息。我国企业可以将价值流所生产的合格产品和废弃物作为成本费用分配的对象,利用对外核算系统计算出的各价值流成本的数据,将各步骤价值流成本按成本动因向合格品和废弃物分配,即可计算出各步骤价值流所产合格产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从而达到单独计算废弃物成本的目的。废弃物成本可通过如下的计算公式计算:Ci=Cspi-1+Cai+Cei-Vri=Cpi+Cwi-Vri+CeiCpi=(Cspi-1+Cai)×Qpi/(Qpi+Qwi)Cwi=(Cspi-1+Cai)×Qwi/(Qpi+Qwi)其中,Ci表示i流程的成本;Cspi-1表示i流程的上一流程所产半成品转入的成本;Cai表示i流程的作业成本,包括该流程发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Vri表示i流程的废弃物再利用价值;Cei表示i流程处理废弃物需要实际支付的环保等有关费用。Cpi表示i流程所产合格品分摊的成本;Cwi表示i流程所产不合格品所分摊的成本,不合格品的成本并不全部等于废弃物成本,因为不合格品中有一部分还可循环利用,具有再利用价值,并非完全废弃;而不合格品成本减去再利用价值加上废弃物处置成本后即为废弃物的全部成本(Cwi-Vri+Cei);Qpi表示合格产品的产量;Qwi表示不合格品的产量。(3)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方法的特点。①以各生产步骤价值流作为成本中心,改变了企业以往在成本控制中以组织机构(如分厂、车间或班组等)作为成本中心的做法,可以全面反映各生产步骤价值流内成本价值的形成情况,便于分清各成本中心成本控制的责任,避免以往以组织机构作为成本中心出现的职权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可以准确反映各价值流中心成本控制的业绩,满足企业内部实施成本控制对成本信息的需要。②在各价值流内,将计算出的价值流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向各产品和废弃物进行再次分配,并按照“逐步结转”方式依次计算,最后计算出的完工产品成本,可作为成本核算数据,满足对外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③各价值流均计算本流程合格产品(或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和废弃物成本,便于反映废弃物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及分析废弃物形成的原因,找到废弃物产生的源头,从而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促进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降低废弃物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总之,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提供的成本信息既可以满足对外编报财务报表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需要,克服了现行成本会计系统所产生的成本信息对外和对内两者不能兼顾的缺陷,能达到前面我们设定的成本会计系统创新的目标。因此,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是对现行成本会计系统的创新和发展。

3结束语

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物质流和价值流循环运动改变了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的环境,对成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行成本会计不能满足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需要,成本会计系统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试图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分析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物质流和价值流运动的特点;二是在剖析现行成本会计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不足,在借鉴目前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能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文章最后认为,创新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系统不仅克服了现行成本会计存在的缺陷,而且能提供对外对内两方面需要的成本会计信息,满足新环境下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需要。

废弃化学品分析篇3

关键词:实验室;废弃物;环境污染;治理

1实验室环境污染种类及危害[1]

1.1按污染性质分

1.1.1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包括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是有机试剂污染和有机样品污染。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中的有机试剂并不直接参与发生反应,仅仅起溶剂作用,因此消耗的有机试剂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周边的环境中,排放总量大致就相当于试剂的消耗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排放量十分可观。有机样品污染包括一些剧毒的有机样品,如农药、苯并(α)芘、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等。无机物污染有强酸、强碱的污染,重金属污染,氰化物污染等。其中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的毒性不仅强,且有在人体中有蓄积性。

1.1.2生物性污染

生物污染包括生物废弃物污染和生物细菌毒素污染。生物废弃物有检验实验室的标本,如血液、尿、粪便、痰液和呕吐物等;检验用品,如实验器材、细菌培养基和细菌阳性标本等。开展生物性实验的实验室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含有害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如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会造成严重后果。生物实验室的通风设备设计不完善或实验过程个人安全保护漏洞,会使生物细菌毒素扩散传播,带来污染,甚至带来严重不良后果。2003年非典流行肆虐后,许多生物实验室加强对SAS病毒的研究,之后报道的非典感染者,多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研究时被感染的。

1.1.3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物质废弃物有放射性标记物、放射性标准溶液等。

1.3按污染物形态分

1.3.1废水

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包括多余的样品、标准曲线及样品分析残液、失效的贮藏液和洗液、大量洗涤水等。几乎所有的常规分析项目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废水污染问题。这些废水中成分包罗万象,包括最常见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有害微生物等及相对少见的氰化物、细菌毒素、各种农药残留、药物残留等。

1.3.2废气

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包括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分析过程中间产物、泄漏和排空的标准气和载气等。通常实验室中直接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都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这固然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保护分析人员健康安全的有效办法,但也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实验室废气包括酸雾、甲醛、苯系物、各种有机溶剂等常见污染物和汞蒸汽、光气等较少遇到的污染物。

1.3.3固体废物

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多余样品、分析产物、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玻璃器皿、纱布)、残留或失效的化学试剂等。这些固体废物成分复杂,涵盖各类化学、生物污染物,尤其是不少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处理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污染事故。

2对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办法

为防止实验室的污染扩散,污染物的一般处理原则为:分类收集、存放,分别集中处理。尽可能采用废物回收以及固化、焚烧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尽可能减少废物量、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排放标准。

2.1化学类废物

一般的有毒气体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空气稀释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通过与氧充分燃烧或吸收处理后才能排放。

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通过密闭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贮存,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定期处理。一般废液可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性质进行回收。

2.1.1含汞废液的处理

排放标准3:废液中汞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为0.05mg/L(以Hg计)。

处理方法:①硫化物共沉淀法:先将含汞盐的废液的pH值调至8-10,然后加入过量的Na2S,使其生成HgS沉淀。再加入FeS04(共沉淀剂),与过量的S2-生成FeS沉淀,将悬浮在水中难以沉淀的HgS微粒吸附共沉淀.然后静置、分离,再经离心、过滤,滤液的含汞量可降至0.05mg/L以下。[2]

②还原法:用铜屑、铁屑、锌粒、硼氢化钠等作还原剂,可以直接回收金属汞。

2.1.2含镉废液的处理

①氢氧化物沉淀法:在含镉的废液中投加石灰,调节pH值至10.5以上,充分搅拌后放置,使镉离子变为难溶的Cd(OH)2沉淀.分离沉淀,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检测滤液中的Cd离子后(降至0.1mg/L以下),将滤液中和至pH值约为7,然后排放。

②离子交换法:利用Cd2+离子比水中其它离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有更强的结合力,优先交换.

2.1.3含铅废液的处理

在废液中加入消石灰,调节至pH值大于11,使废液中的铅生成Pb(OH)2沉淀.然后加入Al2(S04)3(凝聚剂),将pH值降至7-8,则Pb(OH)2与Al(OH)3共沉淀,分离沉淀,达标后,排放废液。

2.1.4含砷废液的处理

在含砷废液中加入FeCl3,使Fe/As达到50,然后用消石灰将废液的pH值控制在8-10。利用新生氢氧化物和砷的化合物共沉淀的吸附作用,除去废液中的砷。放置一夜,分离沉淀,达标后,排放废液。

2.1.5含酚废液的处理

酚属剧毒类细胞原浆毒物,处理方法:低浓度的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煮一下,使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是高浓度的含酚废液,可通过醋酸丁酯萃取,再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经调节pH值后进行蒸馏回收.处理后的废液排放。

2.1.6综合废液处理

用酸、碱调节废液PH为3-4、加入铁粉,搅拌30min,然后用碱调节pH为9左右,继续搅拌10min,加入硫酸铝或碱式氯化铝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上清液可直接排放,沉淀于废渣方式处理。

2.2生物类废物

生物类废物应根据其病源特性、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地点,专人分类收集进行消毒、烧毁处理,日产日清。

液体废物一般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固体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处理、一律及时焚烧。固体非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满足消毒条件后作最终处置。

2.2.1一次性使用的制品如手套、帽子、工作物、口罩等使用后放入污物袋内集中烧毁。

2.2.2可重复利用的玻璃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等可以用1000-3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2-6h.然后清洗重新使用,或者废弃。

2.2.3盛标本的玻璃、塑料、搪瓷容器可煮沸15min.或者用1000mg/L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6h,消毒后用洗涤剂及流水刷洗、沥干;用于微生物培养的,用压力蒸汽灭菌后使用。

2.2.4微生物检验接种培养过的琼脂平板应压力灭菌30min,趁热将琼脂倒弃处理。

2.2.5尿、唾液、血液等生物样品,加漂白粉搅拌后作用2-4h,倒入化粪池或厕所。或者进行焚烧处理。

2.3放射性废弃物

一般实验室的放射性废弃物为中低水平放射性废弃物,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收集在专门的污物桶内,桶的外部标明醒目的标志,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分别采用贮存一定时间使其衰变和化学沉淀浓缩或焚烧后掩埋处理。

2.3.1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短(如:碘131、磷32等)的废弃物,用专门的容器密闭后,放置于专门的贮存室,放置十个半衰期后排放或者焚烧处理。

2.3.2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较长(如:铁59、钻60等)的废弃物,液体可用蒸发、离子交换、混凝剂共沉淀等方法浓缩,装入容器集中埋于放射性废物坑内。

3解决实验室污染的措施

3.1提高认识,制定技术规范

各级实验室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不能回避,听之任之,而是应该根据本实验室工作的特点、重点,积极探索,想方设法减少实验室污染。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认真研究实验室的污染特点和防治途径,提出操作性强、简便实用的技术规范,并出台相应的考核要求及办法。最好是融入实验室的建设和验收中去,使之成为能力建设的一部分,从而有利于贯彻落实各项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3.2建立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3]

实验室在能力建设、质量管理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备的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考察实验分析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规范实验室环境行为,充分贯彻ISO14001一贯强调的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力争减小每一个过程的环境影响,从而不断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3.3全面推行绿色化学、清洁实验

3.3.1选择污染少的分析方法

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用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毒害、低污染的试剂替代毒性较强的试剂,尽量用无毒、低毒试剂替代高毒试剂。在一些特定实验要用到高毒性药品时,一定要用封闭的收集桶收集废液。

学校在进行教育实验中,还要特别注意发挥教学多媒体的作用。教学多媒体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它是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化学实验(仿真实验)是一种化学试剂和仪器装置“零投入”和“废弃物零排放”的特殊实验方式,它非常适合于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于模仿而不是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的。某些毒害较大的化学实验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从而可防止为了学习一点儿知识而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的作法。[4]

3.3.2改进实验条件,开展推广微型实验[5]

在实验中改善实验装置,是有效防止有毒气体逸散、有毒液体外溢的重要举措。一些商品化实验装置的产生可以大大减少实验中化学试剂的用量。

微型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实验,其试剂用量是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因此,开设微型实验,是节约药品,减少开支,降低实验污染的简便方法。

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少试剂使用量。在农残检测中利用固相萃取取代传统的液液萃取,可以大大减少乙腈等有毒试剂的使用,减少污染。

3.3.3成立试剂调度网络

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的处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实验室可以合作成立区域性的试剂调度网,选择一部分危害大,用量少,易失效的试剂进入网络,实行实验室间资源共享,尽量避免大批化学试剂失效,也可节约实验成本。

3.3.4加强地区中心实验室的功能

现行的管理体制使各级行政部门都拥有各自小而全的实验室,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不利于环境保护。应发挥地区中心实验室的作用,集中部分项目,对社会开发。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相对降低实验室污染物的排放,对污染相对大的实验室有利于集中治理。

3.3.5一些行之有效的清洁实验行为的实例

在满足实验要求的情况下,适当降低采样量;

不要购买暂时用不上的试剂;

尽量利用可回收的试剂;

应使用可降解的无磷洗涤剂;

使用酒精温度计从而避免水银温度计可能带来的汞污染。

4国内外实验室污染治理的现状

在国外,有专门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站来集中收集处理。实验室废弃物集中处理站的管理规范、严格,安全环境保护意识极强。专门地点集中、专门房间、专门容器存放,专门人员管理,严格分区、分类,集中送特殊废品处理场处理。各种废弃物由各实验室分类上交后,处理站要对交来废弃物称重后将信息存进计算机,再分类放到规定地方集中。例如,报废放射源、废机油、报废化学试剂、化学合成“三废物”、化学品废弃容器等都分类存放。[6]

废弃物集中处理站设计内容周密,设施完备先进,安全可靠。为防止集中后的地下渗漏二次污染,设计时将处理站地下全部用水泥整体浇注。危险化学品、放射源存放在专门房间,还有安全监控、排风系统。

废弃物集中处理站的费用由政府每年的经费预算中列支。另一方面,可回收废品被收购后所得资金则用于废弃物集中处理站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对实验室的污染排放并没有专门的规定,一般参照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实验室在建设或认可验收时会对实验室的废弃物排放提出要求。如气体实验在通风处做,废弃物由专门的环保公司回收等。由于实验室污染种类齐全,情况复杂,多数项目产生的污染量较小,缺乏相应资金,操作起来存在着相当难度,给污染治理带来一定困难。目前除少数一些环保意识强的实验室,没有直接排放废弃物外,多数实验室仅仅把环保放在口头上,废弃物回收协议签在纸上,大量的废弃物仍然直接排放。

由于实验室大多数项目只是零星开展,各项目之间的工作频次不均匀,废弃物排放物规律,污染分散,这些也给环保部门监控带来困难。一些环保措施的后处理没有完善,如残液缸满后如何处理,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5结论

废弃化学品分析篇4

我国目前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100所(1999年统计数字),普通高中1.5万所,初中6.3所。科研院所、质检、卫生防疫、环境监测、农林等各级检验机构近20000余个,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实验室实际上是一类典型的小型污染源,建设的越多,污染的越大。这些实验室,尤其是在城区和居民区的实验室对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因为很多实验室的下水道与居民的下水道相通,污染物通过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最后流入河中或者渗入地下,其危害不可估量。科学工作者或者未来的科学工作者成了环境的污染者,令人十分遗憾。环境保护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大战略。在环保面前人人平等,必须本着“谁污染环境,谁负责处理”的原则贯彻执行。实验室的成本核算和对外收费都应包括实验室的环保费用在内。

实验室的污染源种类复杂,品种多,毒害大,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制订处理方案。

1实验室环境污染种类及危害

1.1按污染性质分

1.1.1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包括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是有机试剂污染和有机样品污染。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中的有机试剂并不直接参与发生反应,仅仅起溶剂作用,因此消耗的有机试剂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周边的环境中,排放总量大致就相当于试剂的消耗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排放量十分可观。有机样品污染包括一些剧毒的有机样品,如农药、苯并(α)芘、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等。无机物污染有强酸、强碱的污染,重金属污染,氰化物污染等。其中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的毒性不仅强,且有在人体中有蓄积性。

1.1.2生物性污染

生物污染包括生物废弃物污染和生物细菌毒素污染。生物废弃物有检验实验室的标本,如血液、尿、粪便、痰液和呕吐物等;检验用品,如实验器材、细菌培养基和细菌阳性标本等。开展生物性实验的实验室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含有害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如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会造成严重后果。生物实验室的通风设备设计不完善或实验过程个人安全保护漏洞,会使生物细菌毒素扩散传播,带来污染,甚至带来严重不良后果。2003年非典流行肆虐后,许多生物实验室加强对SAS病毒的研究,之后报道的非典感染者,多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研究时被感染的。

1.1.3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物质废弃物有放射性标记物、放射性标准溶液等。

1.3按污染物形态分

1.3.1废水

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包括多余的样品、标准曲线及样品分析残液、失效的贮藏液和洗液、大量洗涤水等。几乎所有的常规分析项目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废水污染问题。这些废水中成分包罗万象,包括最常见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有害微生物等及相对少见的氰化物、细菌毒素、各种农药残留、药物残留等。

1.3.2废气

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包括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分析过程中间产物、泄漏和排空的标准气和载气等。通常实验室中直接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都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这固然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保护分析人员健康安全的有效办法,但也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实验室废气包括酸雾、甲醛、苯系物、各种有机溶剂等常见污染物和汞蒸汽、光气等较少遇到的污染物。

1.3.3固体废物

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多余样品、分析产物、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玻璃器皿、纱布)、残留或失效的化学试剂等。这些固体废物成分复杂,涵盖各类化学、生物污染物,尤其是不少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处理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污染事故。

2对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办法

为防止实验室的污染扩散,污染物的一般处理原则为:分类收集、存放,分别集中处理。尽可能采用废物回收以及固化、焚烧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尽可能减少废物量、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排放标准。

2.1化学类废物

一般的有毒气体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空气稀释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通过与氧充分燃烧或吸收处理后才能排放。

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通过密闭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贮存,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定期处理。一般废液可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性质进行回收。

2.1.1含汞废液的处理

排放标准3:废液中汞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为0.05mg/L(以Hg计)。

处理方法:①硫化物共沉淀法:先将含汞盐的废液的pH值调至8-10,然后加入过量的Na2S,使其生成HgS沉淀。再加入FeS04(共沉淀剂),与过量的S2-生成FeS沉淀,将悬浮在水中难以沉淀的HgS微粒吸附共沉淀.然后静置、分离,再经离心、过滤,滤液的含汞量可降至0.05mg/L以下。

②还原法:用铜屑、铁屑、锌粒、硼氢化钠等作还原剂,可以直接回收金属汞。

2.1.2含镉废液的处理

①氢氧化物沉淀法:在含镉的废液中投加石灰,调节pH值至10.5以上,充分搅拌后放置,使镉离子变为难溶的Cd(OH)2沉淀.分离沉淀,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检测滤液中的Cd离子后(降至0.1mg/L以下),将滤液中和至pH值约为7,然后排放。

②离子交换法:利用Cd2+离子比水中其它离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有更强的结合力,优先交换.

2.1.3含铅废液的处理

在废液中加入消石灰,调节至pH值大于11,使废液中的铅生成Pb(OH)2沉淀.然后加入Al2(S04)3(凝聚剂),将pH值降至7-8,则Pb(OH)2与Al(OH)3共沉淀,分离沉淀,达标后,排放废液。

2.1.4含砷废液的处理

在含砷废液中加入FeCl3,使Fe/As达到50,然后用消石灰将废液的pH值控制在8-10。利用新生氢氧化物和砷的化合物共沉淀的吸附作用,除去废液中的砷。放置一夜,分离沉淀,达标后,排放废液。

2.1.5含酚废液的处理

酚属剧毒类细胞原浆毒物,处理方法:低浓度的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煮一下,使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是高浓度的含酚废液,可通过醋酸丁酯萃取,再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经调节pH值后进行蒸馏回收.处理后的废液排放。

2.1.6综合废液处理

用酸、碱调节废液PH为3-4、加入铁粉,搅拌30min,然后用碱调节pH为9左右,继续搅拌10min,加入硫酸铝或碱式氯化铝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上清液可直接排放,沉淀于废渣方式处理。

2.2生物类废物

生物类废物应根据其病源特性、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地点,专人分类收集进行消毒、烧毁处理,日产日清。

液体废物一般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固体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处理、一律及时焚烧。固体非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满足消毒条件后作最终处置。

2.2.1一次性使用的制品如手套、帽子、工作物、口罩等使用后放入污物袋内集中烧毁。

2.2.2可重复利用的玻璃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等可以用1000-3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2-6h.然后清洗重新使用,或者废弃。

2.2.3盛标本的玻璃、塑料、搪瓷容器可煮沸15min.或者用1000mg/L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6h,消毒后用洗涤剂及流水刷洗、沥干;用于微生物培养的,用压力蒸汽灭菌后使用。

2.2.4微生物检验接种培养过的琼脂平板应压力灭菌30min,趁热将琼脂倒弃处理。

2.2.5尿、唾液、血液等生物样品,加漂白粉搅拌后作用2-4h,倒入化粪池或厕所。或者进行焚烧处理。

2.3放射性废弃物

一般实验室的放射性废弃物为中低水平放射性废弃物,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收集在专门的污物桶内,桶的外部标明醒目的标志,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分别采用贮存一定时间使其衰变和化学沉淀浓缩或焚烧后掩埋处理。

2.3.1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短(如:碘131、磷32等)的废弃物,用专门的容器密闭后,放置于专门的贮存室,放置十个半衰期后排放或者焚烧处理。

2.3.2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较长(如:铁59、钻60等)的废弃物,液体可用蒸发、离子交换、混凝剂共沉淀等方法浓缩,装入容器集中埋于放射性废物坑内。

3解决实验室污染的措施

3.1提高认识,制定技术规范

各级实验室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不能回避,听之任之,而是应该根据本实验室工作的特点、重点,积极探索,想方设法减少实验室污染。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认真研究实验室的污染特点和防治途径,提出操作性强、简便实用的技术规范,并出台相应的考核要求及办法。最好是融入实验室的建设和验收中去,使之成为能力建设的一部分,从而有利于贯彻落实各项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3.2建立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

实验室在能力建设、质量管理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备的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考察实验分析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规范实验室环境行为,充分贯彻ISO14001一贯强调的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力争减小每一个过程的环境影响,从而不断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3.3全面推行绿色化学、清洁实验

3.3.1选择污染少的分析方法

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用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毒害、低污染的试剂替代毒性较强的试剂,尽量用无毒、低毒试剂替代高毒试剂。在一些特定实验要用到高毒性药品时,一定要用封闭的收集桶收集废液。

学校在进行教育实验中,还要特别注意发挥教学多媒体的作用。教学多媒体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它是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化学实验(仿真实验)是一种化学试剂和仪器装置“零投入”和“废弃物零排放”的特殊实验方式,它非常适合于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于模仿而不是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的。某些毒害较大的化学实验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从而可防止为了学习一点儿知识而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的作法。

3.3.2改进实验条件,开展推广微型实验

在实验中改善实验装置,是有效防止有毒气体逸散、有毒液体外溢的重要举措。一些商品化实验装置的产生可以大大减少实验中化学试剂的用量。

微型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实验,其试剂用量是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因此,开设微型实验,是节约药品,减少开支,降低实验污染的简便方法。

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少试剂使用量。在农残检测中利用固相萃取取代传统的液液萃取,可以大大减少乙腈等有毒试剂的使用,减少污染。

3.3.3成立试剂调度网络

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的处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实验室可以合作成立区域性的试剂调度网,选择一部分危害大,用量少,易失效的试剂进入网络,实行实验室间资源共享,尽量避免大批化学试剂失效,也可节约实验成本。

3.3.4加强地区中心实验室的功能

现行的管理体制使各级行政部门都拥有各自小而全的实验室,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不利于环境保护。应发挥地区中心实验室的作用,集中部分项目,对社会开发。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相对降低实验室污染物的排放,对污染相对大的实验室有利于集中治理。

3.3.5一些行之有效的清洁实验行为的实例

在满足实验要求的情况下,适当降低采样量;

不要购买暂时用不上的试剂;

尽量利用可回收的试剂;

应使用可降解的无磷洗涤剂;

使用酒精温度计从而避免水银温度计可能带来的汞污染。

4国内外实验室污染治理的现状

在国外,有专门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站来集中收集处理。实验室废弃物集中处理站的管理规范、严格,安全环境保护意识极强。专门地点集中、专门房间、专门容器存放,专门人员管理,严格分区、分类,集中送特殊废品处理场处理。各种废弃物由各实验室分类上交后,处理站要对交来废弃物称重后将信息存进计算机,再分类放到规定地方集中。例如,报废放射源、废机油、报废化学试剂、化学合成“三废物”、化学品废弃容器等都分类存放。

废弃物集中处理站设计内容周密,设施完备先进,安全可靠。为防止集中后的地下渗漏二次污染,设计时将处理站地下全部用水泥整体浇注。危险化学品、放射源存放在专门房间,还有安全监控、排风系统。

废弃物集中处理站的费用由政府每年的经费预算中列支。另一方面,可回收废品被收购后所得资金则用于废弃物集中处理站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对实验室的污染排放并没有专门的规定,一般参照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实验室在建设或认可验收时会对实验室的废弃物排放提出要求。如气体实验在通风处做,废弃物由专门的环保公司回收等。由于实验室污染种类齐全,情况复杂,多数项目产生的污染量较小,缺乏相应资金,操作起来存在着相当难度,给污染治理带来一定困难。目前除少数一些环保意识强的实验室,没有直接排放废弃物外,多数实验室仅仅把环保放在口头上,废弃物回收协议签在纸上,大量的废弃物仍然直接排放。

由于实验室大多数项目只是零星开展,各项目之间的工作频次不均匀,废弃物排放物规律,污染分散,这些也给环保部门监控带来困难。一些环保措施的后处理没有完善,如残液缸满后如何处理,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5结论

废弃化学品分析篇5

关键词:资源流成本 利弊分析 应用模式 优势 拓展

一、引言

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减少资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成为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中心议题。从20世纪70年代的“末端治理”到80年代的“清洁生产”再到90年代的“物质减量化”概念的提出,都在致力于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国内外许多企业在其经营的各个阶段都提高了环境意识,加强了对生产活动中经营设备及其排放物的环境管理,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努力实现零排放。目前,循环经济及其“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核心原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关键词之一,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努力方向。

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固然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需要高额的费用和能源投入。因此,更为有效的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法应该是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于是MFCA方法应运而生。它可以确定生产活动中每个流程废弃物产生的数量和成本(包括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和废物处置成本),使我们看到废弃物产生的根源并明确减少废弃物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指导我们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废弃物的减少直接导致生产过程中资源输入的减少,从而实现资源采购的减少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MFCA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它可以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同时提高企业效益和降低环境负荷帮助公司管理层实现环境和收益的协调发展。

二、基于MFCA资源流成本会计应用模式的框架构建

资源流成本会计是以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导向,同时追踪最终产品和废弃物在各个工序的移动轨迹,量化资源流程的各个因素,提升内部信息透明度,评估企业优化整合措施对资源成本产生的环保经济效果,激励企业管理层在产品开发、包装设计、材料选择、工艺加工等环节减少资源的浪费,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来满足经济效益的要求。资源流成本会计将内部资源流成本与外部环境损害成本结合,可以为确定整改的优先顺序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使改善后的企业内部资源流成本与外部环境损害成本之和最小化,从而实现循环经济所要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双重目的。

(一)创建资源流成本核算计算模型

所谓的“资源(resource)”被界定为输入企业利用和消耗的原料、能源等实体物质,不含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包含资源的物质特性和价值表征;“流(flow)”用来揭示其各组分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强度和速率。故“资源流”指的是资源的时空流动及价值转移。“资源流价值”则是以资源流动分析为基础,从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角度,描绘资源在链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变化状态,其为动态的价值范畴,且属于“经济――环境”大系统的价值概念,不仅包括现行会计系统中的价格、成本、收入等,还包括物质流对环境系统的损害价值。而后一部分作为由社会或居民承担的“外部成本”,并未包括在企业产品成本中。显然,不计量物质流对环境系统的损害价值,就难以客观合理地评价循环经济的效益。资源流价值的具体概念包括:市场体系内以交易价格计量的资源流价值,如资源流成本价值、资源流转的经济附加值、完工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价值(正制品价值)、废弃物的资源损失价值(负制品价值),以及市场体系外评估计量的资源流价值,即废弃物的生态环境损害价值。

以资源流价值概念为基础,可构建资源流成本核算的基本计算方程式:

其中,Cmi是第i流程或节点的原材料输入成本,Cei是第i流程或节点的能源输入成本,Cli是第i流程或节点的人工成本,Cpi是第i流程或节点的制造费用,Qpi是第i流程或节点的合格品特定元素含量,Qwi是第i流程或节点的废弃物特定元素含量,WEIij是第i流程或节点的j种环境影响废弃物,UEIVij是第i流程或节点的j种废弃物的单位环境损害价值。

公式(1)是资源流价值计算的基本公式,右边反映其内部结构构成。理想状态则为:RVi=RUVi,WLVi降低并全部转化为RUVi,无WEIVi,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公式(2)-(4)表示输入的资源和费用分配于三种价值量的方法,它与现行成本会计的分配方法相似,但也存在以下差别:1.它对输入各流程或节点的资源、能源成本以及人工、制造费用等,按资源输出的合格品、废弃物两个方面分配,可清晰划分合格品与废弃物成本。这一规则基于产出的合格品与废弃物的比例原理设置,符合因果关系原理。2.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是现行成本会计所不具备的。目前,国外对此有较成熟的数据库,并被应用于企业的环境管理中。

(二)构建资源流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资源流成本计算方法用于正确划分产品的资源有效利用成本与废弃物资源损失成本,有助于改善潜力价值发现和实施效益评价。外部损害价值评估方法则反映企业排放废弃物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揭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资源流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构建需要对“资源流转成本计算与分析”、“外部损害价值评估”、“资源流内部损失―废弃物外部损害”等方法进行相互融合。其主要思路见上页图1。

资源流成本核算是基于企业制造过程中材料、能源的投入、生产、消耗及转化为产品的流量管理,它将一个企业划分为若干物量中心,按材料、能源流向进行分流计算,跟踪资源实物数量变化,从数量和金额两方面计算企业生产过程的资源投入、消耗、废弃等流量与存量信息,跟踪资源在企业生产流程中的移动轨迹,分别核算各物量中心输出端产品和废弃物全流程物量和价值信息,通过深入分析其成本构成及废弃物与产品的比率,寻找能提高企业效益、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控制方法。

三、资源流成本会计的优势及其向供应链企业的拓展

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资源流成本核算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资源流成本会计对生产流程的优化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相关数据的透明度

资源流成本会计的目标是在考虑生态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优化生产流程,加强流量管理。而流量管理是指以效率为目标导向对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材料流和能源流进行重新组织和构建。这一重新组织和构建不仅包括公司的材料流转以及组织的构成(如结构上的组织、程序上的组织),还包括公司各种各样完整信息系统的构成(如材料流转管理、生产计划和控制、财务核算、成本核算及控制等)。因此,资源流成本会计能够提升企业物料价值和成本的透明度,而这在传统成本会计中是做不到的。

(二)资源流成本会计对环境成本新的定义将使公司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发生变化

资源流成本从资源的使用角度来界定环境成本,将其定义为具有环境影响的材料和能源流所引起的所有成本,依据这个观点,任何购买和加工的材料及“产出”的有关废弃物都会导致环境成本的发生。所以,资源的减少、生产量及相关环境影响的减少都被视为环境成本的降低。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公司管理者转变环境管理的方式,即更注重预防污染、防止污染发生而不仅仅是治理污染、在尾端消除污染。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以输入端的减量化为基础,结合生产过程中的再利用,以及输出端的废弃物再循环来降低环境成本,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生态效益。

(三)资源流成本会计注重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辨别分析企业整个资源流转系统

现行环境成本核算模式没有深入到成本动因的深度揭示资源损失费用的构成,使其提供的数据不透明,间接费用分配不合理。而资源流成本会计则在废弃物成本会计基础上,立足于废弃物形成的实质成本动因,以辨别和分析企业整个资源流转系统为目的,将资源流程看作基本成本动因,归集和分配企业内的所有成本,从而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占用率、环境负荷三者之间在成本方面的有机联系,促使企业通过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数量来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协调实施。由此可见,资源流转成本会计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国外的资源流成本会计是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的,而我国在此方面还很薄弱。为此,应将资源流成本会计转化为一种管理工具,融入企业信息系统。另外,生产过程包括各种不同的生产流程,诸如物料挖掘、原材料生产、零配件生产以及组装等,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流程是分别在多个公司进行,因此,完整的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核算应该向相关的供应链企业扩展。X

参考文献:

1.林万祥,肖序.环境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肖序,周志方,李晓青.论环境成本的创新――基于内部资源流成本与外部损害成本的融合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5):35-46.

废弃化学品分析篇6

关键词:外部性理论;内部化;延伸生产者责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8XFX020)。本课题研究获重庆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创新能力培育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唐绍均(1974-),男,重庆潼南人,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工商管理在研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2-0157-04 收稿日期:2010-02-03

一、废弃产品问题及其生产负外部性

(一)废弃产品问题

废弃产品,顾名思义,就是指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废弃处置阶段(即消费后阶段)被消费者所废弃的产品。废弃产品问题,就是指产品在消费后阶段被消费者废弃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唐绍均,2008)

废弃产品问题不仅包括现实的废弃产品资源浪费与环境危害问题,也包括潜在的资源浪费与环境危害问题。因为只要地球上有废弃产品存在,且没有被相应主体回收、处置与循环利用,废弃产品问题就有可能产生,有的可能是现实的废弃产品资源浪费与环境损害问题,有的则可能是潜在的废弃产品资源浪费与环境损害问题。由于“废弃产品不是垃圾,而是循环资源物”,所以只要废弃产品没有被相应主体回收与循环利用,就有可能产生废弃产品的资源浪费问题。具体而言,废弃产品的资源浪费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拓荒者或个体户无序回收、私自拆解废弃产品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二,废弃产品被丢弃到垃圾中被粉碎填埋或者焚烧处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三,废弃产品被粉碎填埋所造成的国土资源浪费。另外,废弃产品的环境危害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废弃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转入大气、水体与土壤,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拾荒者或个体户无序回收、私自拆解废弃产品所造成的二次污染;第三,废弃产品被丢弃到垃圾中被粉碎填埋或者焚烧处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废弃产品在体积、结构、成分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别,所以在消费后阶段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废弃产品资源浪费与环境危害问题严重程度迥然不同,譬如一粒废弃纽扣电池泄漏之后就可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而一粒废弃纽扣绝不可能引发如此严重的废弃产品资源浪费与环境危害问题。(唐绍均,2008)

(二)废弃产品问题的生产负外部性

按照认定外部性是否存在的“两条件说”(俞海山等,2005),我们不难发现,废弃产品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环境负外部性问题。第一,生产者生产了承载一定量资源以及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产品在消费后阶段引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直接给他人或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第二,给他人或社会造成直接影响的生产者没有给予(他人或社会)相应补偿,即“国家承担,公众分摊,生产者不管”(李艳萍,2005)的废弃产品责任分摊状态。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产品从原材料的提取到生产、销售、使用以及使用后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废弃产品问题是产品在消费后阶段被消费者废弃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直接源于产品承载了大量的资源以及具有潜在的致污能力。

众所周知,消费者消费产品的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获得产品使用价值的行为,产品消费过程一般很少增加产品本身的资源承载量与产品本身的潜在致污能力;消费者的随意丢弃行为一般既不会增加产品本身的资源承载量,也不会增加产品本身的潜在致污能力,只有少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随意丢弃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可见,废弃产品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生产者的产品生产行为使得产品承载了大量的资源以及具有潜在的致污能力,只有少部分源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随意丢弃行为。

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既可能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同时也产生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既可能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也向市场投放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可能马上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生产负外部性,而投放到市场的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产品往往还需经过储运、消费等环节,直到被废弃后才会被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生产负外部性。

实际上,绝大多数产品都具有潜在致污能力。投放于市场的大量产品,既是产品使用价值的载体,也是具有潜在致污能力的资源载体,它们将潜在的有害物质带离工厂流向千家万户,而这些以产品为载体的有害物质绝大多数会随着产品的使用和处置散布到环境之中,所以,产品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污染源。由此,产品既是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污染排放的原因,也是产品中承载的大量潜在的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的原因。尽管因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所产生的生产负外部性一般早于因废弃产品所引发的生产负外部性,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因废弃产品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不是生产负外部性,而误认为它是消费负外部性。

当然,除了生产负外部性之外,因废弃产品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也可能还包含了部分消费负外部性。这种消费负外部性既包括了因消费者的随意丢弃行为所引发的消费负外部性,也包括了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增加了产品的资源承载量与潜在致污能力所引发的消费负外部性。实际上,随意丢弃行为所引发的消费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有损环境美观、影响市容市貌,危害一般不大,而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增加了产品的资源承载量与潜在致污能力所引发的消费负外部性一般比较少见。而生产者所生产的绝大多数产品既承载了大量的资源,也具有潜在的致污能力,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增加产品的资源承载量与潜在致污能力的情况下,产品的资源承载量与潜在致污能力一般可以维持到废弃处置阶段,所以,这种因废弃产品引发的环境负外部性当然应主要源于生产者的产品生产行为,大多属于生产负外部性。因废弃产品引发的环境负外部性,小部分属于消费负外部性,大部分则属于生产负外部性,所以,欧盟在WEEE指令里曾明确指出:“首要的污染者不是消费者,而是制造商”。

二、废弃产品负外部性的内部化与生产者的延伸责任

由于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生产者以生产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利润为生产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生产者

一般不会对其生产的处于废弃处置阶段的产品进行处理,因为对废弃产品进行处理必然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些人力、物力与财力的耗费也将成为生产者成本的一部分,即成为私人成本。但生产者对其废弃产品弃置不管,大量被弃置于环境的废弃产品则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进而造成经济损失(各类损失均可转化成经济损失),我们姑且把这一损失视为社会成本。这样,生产者“节约”了自身处理废弃产品的私人成本,而使全社会(包括社会公众、发展中国家甚至后代人)为之付出了社会成本,即私人成本被社会化了。需要指出的是,私人成本社会化只是从成本的承担者而言的,而并不表示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等。一般来说,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成本要远远大于私人成本。因废弃产品所产生的生产负外部性,实质上也就是生产者的废弃产品环境成本由社会来承担,即私人成本社会化,以至于生产者的个体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却高于社会收益,所以是一种负外部性。

依据外部性理论分析,生产负外部性的产生源于“市场调节的结果不再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即我们常说的“市场失灵”。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市场又为何会失灵呢?按照科斯的分析,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衡量尺度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选择的非自由性等特征,其产权界定得不完全或根本没有界定。由于与废弃产品问题相关的公共物品就是环境资源,可见与废弃产品问题相关的市场失灵就源于环境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的产权界定得不完全或根本没有界定。所以,按照外部性相关理论,我们基本可以把废弃产品问题的产生归纳为: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一产权界定得不完全或根本没有界定一导致市场失灵一产生生产负外部性一引发废弃产品问题。

生产者把自身的盈利建立在他人受损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这种负外部性明显体现了生产者的不道德行为,这种不道德行为还可能间接压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企业经营行为的非道德性并非源于邪恶的目的,其根本原因只不过是经营者为了获取收益而忽视了其行为可能造成的种种后果”(王锐生,1999),所以,需要有外部的机制或力量介入生产者的经济活动,努力使其负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综合而言,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外部性内部化的实现方法大致有两种:第一,以庇古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国家干预方法(譬如行政管制、征税、补贴);第二,以科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合理界定产权,分析交易成本,依靠市场的方法。具体而言,废弃产品的生产负外部性内部化,实际上就是要求生产者为其生产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危险在产品废弃处置阶段负担责任。

在传统的法学理论中,生产者的责任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主要集中于产品的制造与使用阶段,在内容上则主要是指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对于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生产者所需承担的“责任”的概念用语,一般电都是按照其内容来进行命名,譬如“环境保护责任”、“污染防治责任”、“产品质量责任”。而延伸责任却是从责任在产品生命周期内新增角度命名,意在指明此项责任是生产者在其产品生命周期内所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自然延伸”。如果我们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上游(产品的原料获取与产品设计阶段)、中游(产品的制造与使用阶段)与下游(产品的废弃处置阶段)三个阶段,那么“环境保护责任”、“污染防治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则多是指生产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中游阶段所承担的责任,而延伸责任则是指生产者在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上游与下游阶段所需承担的责任,意在指明生产者所需承担的责任向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上游与下游阶段进行了“自然延伸”。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突破了传统法学理论的生产者仅仅承担“污染防治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的框架,它通过延伸生产者的责任,将生产者在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需承担的责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唐绍均,2008)

可见,延伸责任实质上就是生产者的新增义务,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有助于中央或地方政府责任的减少,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并真正体现污染者负担原则。延伸责任作为生产者从无到有的一项延伸义务,是生产者环境保护义务的新增,并将内化为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三、废弃产品负外部性的政府管制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不需要“庇古税”;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手段要根据成本――收益的总体比较,也许庇古方法是有效的,也许科斯方法是有效的。(俞海山等,2005)由于交易费用为零的含义不仅仅是指没有财务意义上的费用,还包括没有交易障碍,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将所有的障碍都费用化,但许多交易上存在的困难并不是完全可以费用化的,譬如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搭便车”问题等等,所以,交易费用为零这一假设除少数场合之外在普遍的意义上是不现实的。斯蒂格利茨在其1997版《经济学》一书中甚至认为“交易费用为零的社会如同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一样是不存在的”。(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2003)另外,“所有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都是公共物品型的”(珀曼等,2002),要对很多公共资产界定私人产权却是相当困难的,有的甚至几乎不可能;而且交易成本的高低不仅可能取决于所涉及人员的数量,也可能取决于当事方是集中的团体还是分散的团体,“在通常情况下,当溢出效应影响到很大的、分散的团体的时候,交易成本可能会很高。”(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2003)。所以,要解决那些私人产权界定困难、交易成本很高的外部性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恐怕难有作为,则必须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管制来进行干预与矫正。

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在不同的框架下讨论管制问题,学者们要对管制“寻求一个综合性的定义的努力尚无结果”,“管制,尤其在美国,指的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史普博,1999)。管制,从普通意义上来讲,是对别人的行为进行限制。政府管制,又称公共管制,多体现的是一种政府与生产者的关系,就是政府运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以及各种行政手段对生产者的行为进行限制。市场缺陷和失灵都会导致生产或消费的无效率,从而产生政府治愈这些疾病的职能(萨缪尔森等,1992),所以,政府管制大都应用于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

废弃产品负外部性的产生就是因为外部性施与者的私人成本小于其行为的实际成本(原因在于部分成本被社会所承担),从而导致其外部的过量。此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不能有效地运转,迫切需要一种力量或机制来矫正外部性施与者的行为,使其决策依据回到包含负外部性在内的真实成本基础上去。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担当此任时,政府的力量也许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市场机制的替代物,

因此,政府对负外部性实施管制也就应运而生。以庇古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认为,外部性的“外部”是相对于市场体系而言的,是指那些被排除在市场机制之外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更准确地说,是在价格体系中未得到体现的那部分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负外部性问题就源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把大于个人成本的那部分社会成本转嫁给了社会,而依靠市场机制自身又无法有效解决,则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其进行干预和矫正。这种政府干预既可以通过政府制定与实施相关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经济调节手段进行。

为尽量消除废弃产品的负外部性导致的社会问题,政府往往可能会应用多种管制手段,有的为直接的管制手段,有的为间接管制手段。直接的管制手段体现为政府直接规定被管制者的行为或产生负外部性的水平,明令禁止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源利用与排污,譬如制定标准、公布禁令、发放许可或是配额管制等,甚至对一些严重污染企业直接采取“关、停、并、转”的强制措施。间接管制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了市场的力量,一般不直接规定被管制者必须干什么或是禁止干什么,而是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改变被管制者进行决策时的外部条件、影响被管制者进行不同经济行为的成本和收益来间接调节被管制者的行为,引导和促使被管制者根据自己获益的大小自愿地、灵活地对各种法律手段作出有利于或不利于社会的行为反应,譬如收税、收费、负外部性权利交易、押金――返还制度等。

按照外部性理论分析,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对废弃产品的生产负外部性的政府管制,包括了各种直接管制手段与间接管制手段。因废弃产品所产生的生产负外部性不仅充分表明“市场运行在推动某些涉及全局性的、理想的以及其他一些有益的事物方面是失败的”(沃尔夫,1994),也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充足的、令人信服的理由。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实质上就是要求生产者承担相应的环境成本,把相应的环境成本纳入其生产成本,使其“外溢”的环境成本被内部“消化”,不仅在于消除其生产负外部性,而且有助于纠正生产者过去将环境视为“免费品”的错误认识。

废弃化学品分析篇7

1.1生产者责任延伸在废弃物物流体系的作用

废弃物物流活动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生产商、分销商、第三方回收商、第三方处理商、消费者和政府。生产商是回收物流中物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分销商则是生产者功能的延伸;在中国第三方回收商更多的是以小商贩为主,是现在废弃物回收的主体,而第三方处理企业是目前整个回收体系中盈利点所在,消费者是废弃物流的发起点。现有的第三方处理企业并不一定具备专业的处理知识,如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的电子产品处理地,拆解依然是以家庭作坊为主,所采用的方式被称为“19世纪工艺处理21世纪的垃圾”,除了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还对操作人员及周围居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所以处理方式的专业性需要产品生产者参与。为了充分利用废弃物,生产者参与到废弃物回收也变成了一个社会共识,但是成本必然比较大,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要求,因此,政府的角色便是约束、监控实施各方的行为规范。

1.2生产者责任延伸在回收处理中的责任与权益分析

生产者责任的界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全部责任和部分责任。全部责任是指生产者对废弃物流的回收及处理全程负责,包括废弃物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如收集、运输、分解与再利用,由此产生的费用也由生产者来承担;相应的部分责任则是生产者仅对处理环节负责,而回收等环节交给其他各方来处理。现实来看,生产者很少能够全程负责的,因为回收的分散性,物品与其他厂商物品混杂一起,在废弃物分拣中心也不大可能按厂商来分拣同一类型产品,因此全程责任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我国幅员辽阔,如果全程由生产者来负责,成本支出巨大。将生产者看作废弃物物流中的一分子,即它负部分责任。由于废弃物品在处理时的复杂性,所以通过法令规定强制生产者参与属于被动负责,而生产者由于考虑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因素自发参与属于主动负责,主动负责的企业可以获得良好的声誉,被动负责的企业受法律约束,一旦脱离责任将会受到法律制裁。生产者参与能获得良好回报,会给企业带来收益,通过分析废弃产品,企业可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提供更加良好的售前或售后服务,通过废弃物回收和重复利用部分产品或原材料能改变传统物料管理只注重企业内部物料的现状,并且必然带来采购成本的下降,部分原材料直接可使用能减少原材料库存,增加企业效益。另外,在国际化绿色经营的环境下,部分国家要求相关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废弃物物流体系,以作为产品在该国销售的前提,并且通过实施废弃物物流加强环境保护也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给企业带来无形资产。废弃物物流中除了生产者参与外,其他各方也要负相应责任。消费者是回收物流的起点,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对生产者有直接促进作用,不环保的产品将被淘汰出市场,应该提倡消费者的“绿色购买”意识。由此,在废弃物物流体系中,生产商承担主要责任,消费者和销售商承担次要责任,政府在整个责任体系中负责监督与扶持,并且对生产者进行补贴以提高其参与积极性。

1.3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废弃物物流中的资金支付分析

废弃物物流中的费用项目主要有回收过程中的回收费用、运输仓储费用、处理费以及为实现废弃物安全回收和处理所涉及的费用。资金一般都是流向政府,政府向各个支付主体收取回收费用,在具体施行时,一般为税收部门向征收客体即回收参与者征收回收处理费用,再分派到各个回收系统中。因为承担的责任最大,所以生产者是费用的最主要支付者,废弃物物流难以普遍发展起来原因之一就是回收的成本过高,在废弃物物流的各方参与者中只有生产者能够负担如此大的费用,并且通过政府的监管可以将部分回收费用以承担责任的比例为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对于消费者来讲,除了部分来源于生产者的回收费用转移外,部分发达国家还规定消费者的责任除参与收集之外还要为回收处理支付一定费用[9],主要有两种模式:预付费模式与废弃时付费模式。预付费模式是在购买产品时就支付的部分回收费用,如德国、法国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和欧盟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等,生产者可将这部分费用用于回收处理,而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这样就将成本转移给了消费者。这种方式容易使中间费用处理不透明,因此产生了另一种折中的方式,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额外支付一笔用于回收产品的保证金,这笔钱与商品价格相分离,经经销商转给生产者。总体来看,预付费模式的费用很可能无法完全应用于废弃物回收,因此有其固有缺陷。另外一种消费者付费模式由消费者将废弃物带到指定地点并支付一定回收费用,这种模式被日本采用,该方式的特点是过程比较透明,但由于消费者要收集并交费,所以产生大量非法丢弃行为,在实践中难以实行。

1.4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废弃物物流回收模式

按照生产者参与废弃物物流的强弱程度可以将废弃物物流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生产企业自营回收模式、生产企业联合回收和第三方回收模式。自营模式即生产企业投资建设逆向回收体系,使产品通过逆向渠道最终回到自己手中,这种模式与正向物流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完全的闭环循环。优点在于能够根据销售准确把握产品流向,生产者拆解产品效率更高,回收利用率也最高,通过接触消费者可以获得产品信息的反馈,能及时进行改进,并且有利于维护产品品牌形象。但这种方式的投入比较大,而且产品往往专业性强,生产者各自建立回收体系浪费了社会资源,生产商一旦倒闭,其产品就变为“孤儿产品”了。因此实施较难。生产企业联合回收的模式解决了单个企业回收的成本问题。这种方式可以由生产企业联合组建也可以生产商与其他回收企业联合组建,联合回收方式解决了“孤儿产品”问题,并且产品容易形成规模经济,通过流程、信息及整个回收体系的共享能够实现企业共赢。第三方回收模式与生产企业联合模式的区别在于负责回收的企业不是生产商的联合体,而是生产商直接与第三方回收企业建立回收的上下游关系,属于业务外包的形式,第三方回收需要的回收规模比较大,所以经常将第三方回收与生产企业回收相结合,由第三方回收企业负责若干个企业的产品回收。

2适合中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废弃物物流体系

2.1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各关联部门的参与性分析废弃物物流回收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有生产商、分销商、第三方回收机构、联合回收的企业以及消费者。在社会环境及法律制约下,生产者必须要参与到废弃产品回收中,分销商也作为生产者责任延伸的一部分参与废弃物物流回收之中。第三方回收机构纯粹以盈利为目的,废弃产品本身的价值以及生产者向回收机构的“让利”才是他们参与的动因,消费者作为废弃物物流的发起点在整个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消费者的产品喜好、环保意识、生活习惯、对待回收产品的态度、居住地回收设施建设、产品分类意识都对废弃物物流的流程产生影响。生产者对影响消费者回收的因素并不能完全掌控,尤其是与公共设施、回收习惯相关的因素,因此需要政府引导监督,一方面扩大宣传,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回收环境。使消费者回收的意愿能够实现。从各方的参与动因来看,生产者责任延伸下的废弃物物流需要政府监督,强制生产者参与,分销商与第三方回收机构获利,消费者回收习惯培养,通过政府行为加市场手段来实现。

2.2适合中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废弃物物流体系保障措施

结合消费者的习惯,我国的废弃物物流回收要突出回收起点的重要性,为使整个回收流程更加高效,造成的环境损害更少,应该跟踪培养居民的废弃物处理习惯,引导形成良好废弃物处理理念。还要加强政府监督和惩罚措施,使生产者或消费者回收行为规范化,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模式:(1)政府监督,企业参与,动员社区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企业能够直接从各个居民社区回收废弃产品,企业可以在居民社区建立回收点,同时可以培训居民产品分类的知识。对企业来讲能更近距离接触消费者,获得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从而改进技术,提高产品满意度,并能从废弃品中获取价值,贴近居民的环保活动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增加其无形资产。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投入比较大,成本难以控制,所以在实施时可以将社区部分进行外包,以避免由于分散点太多而难以管理及成本过高的问题。(2)政府监督、企业参与、行业联合模式。这种模式将同类生产者的产品通过联盟回收的方式进行归类处理,产品相似度高企业之间可以将自身的回收责任外包,形成行业内部专业化的产品回收处理,从消费者处回收产品可以采用第三方回收的形式。其优点在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各方行动透明化,易于监管。缺点是企业将产品回收责任以指标形式在市场上流通,可能造成指标倒卖,具体回收时又出现推诿、回收质量下降等问题。

3结语

从世界范围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要求来看,生产者参与废弃物物流并承担废弃产品回收中责任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施过程中,各参与者有不同的参与动机,同时也承担了不同的责任,在法律约束下生产者参与可以获得良好的企业声誉和产品价值再利用等好处,消费者则需要通过社会努力和政府引导,以环保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养成习惯,回收联盟企业和第三方回收机构的回收动机来源于利益推动。在回收中,资金的支付体系也是重要制约因素,影响着回收体系的构成和稳定性。根据生产者参与程度的强弱一般有三种回收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在废弃物物流体系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并结合三种回收方式提出了两种废弃物物流回收体系。由于各种商品特性不同,所以目前生产者责任延伸更多的是在电子电器类产品回收过程中,还不能完全渗透到常见的生活废弃品中,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各个行业中的生产者延伸问题。

废弃化学品分析篇8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8-01

医疗废弃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1]。是对健康人群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废弃物。血液透析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因此,加强血液透析室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减少医疗活动中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管理措施

1.1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二级网络:

1.1.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医疗的副院长亲自抓医院的感染工作,护理部、院感办配合督导血液透析感染管理工作的执行。每月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检测。护士长每天检查,做到定期检查和随时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

1.1.2血液透析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组成。负责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微生物监测,以及医院感染工作的督促,每日随时抽查、检查、评价,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1.2.1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废弃物分类处理的制度、废弃物登记制度、入袋制度(如分类、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数量、去向等项目),血液透析室消毒隔离制度等,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1.2.2制定工作人员职责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学习,提高控制感染的意识:

1.3.1医务人员培训重点:进行医疗废弃物管理知识培训,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充分认识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和正确处理及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1.3.2卫生员的培训重点:对医疗废弃物的正确分类处理、操作过程、消毒知识进行培训,学习避免锐器刺伤、安全防护等知识,认识预防疾病传播的危害性。

1.3.3对病人及家属的培训重点:进行宣传教育,发放宣传手册等,使他们了解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从而取得护患之间的合作。

2.严格血液透析医疗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转运

2.1严格医疗废弃物的分类。血透室医疗废弃物多为感染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感染性废弃物如被病人血液及其体液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球、棉签、纱布及其他敷料、一次性治疗巾、手套等;损伤性废弃物多为一次性预充注射器、针头、一次性穿刺针、深静脉穿刺导管、一次性使用过的刀片、导丝等。

2.2医疗废弃物的正确收集、运送:

2.2.1严格分类收集。对血液透析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工作人员必须进行随手严格分类处理,防止二次污染。科室严格区分标识,定点放置。黑色污物袋用于装生活垃圾。黄色污物袋用于装医疗废弃物。要求污物袋坚韧耐用,不漏水。一次性预充注射器、输液器针头、一次性穿刺针、刀片等锐器放入利器盒。每日由专人收集、登记并进行统一运送,确保安全有效处理。

2.2.2所有废弃物都应丢弃或放入标有相应颜色的污物袋内。污物袋应每日定时收集集中,如污物袋内装满四分之三时,由专人负责及时密封袋口,贴上“医疗废弃物”标识,放入密闭的转运器中[1]。

2.2.3血液透析室产生的一次性透析器、灌流器、一次性血管回路等放入黄色垃圾袋内,装满四分之三时用双层密封处理,及时收集、登记、送往废物回收处,统一集中处理[2]。

2.2.4血液透析室其他医疗废弃物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严防交叉感染和传染病扩散。如患者的血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地面等用1500mg-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或者浸泡30分钟-60分钟后处理。

对血液透析室实行医疗废弃物规范化管理后,增强了医院感染监控的自觉性,使工作人员能自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落实消毒和隔离制度,即控制了疾病的传播,又提高了工作人员双向防护的意识。即要在医院内部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又要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以保护我们健康的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10.

上一篇:经济学逻辑推理范文 下一篇:化学品测试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