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3:40

儿科学的重要性

儿科学的重要性篇1

一、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服务于儿童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首先提出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1]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纲要》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在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中突出体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一重要教育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是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科学教育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是集体科学教育活动,或是区角里的科学教育,或是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科学教育,都要注重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出结果;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儿可选择性的活动机会、活动材料,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真正实现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贴近幼儿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在成人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在周围环境中学习,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2]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倡导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对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认为只有在集体的、教师讲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才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职责也决不仅仅于教育活动,而要为幼儿创设和组织丰富的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实现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认知和经验的发展。[3]

三、与家庭、社区配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教育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支持与影响人活动的外部条件。科学教育环境是指幼儿科学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作用。提倡幼儿科学教育的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在科学教育活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形式、方法、师幼关系、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特点等随机开展,可以贯穿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可以是在幼儿园,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注重开放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也可以是自然材料;科学活动内容更是广泛,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与生活的万事万物,根据幼儿特点选择最基础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体现启蒙性教育的特点;科学教育活动在方法上也要灵活,或对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或进行主动地探究、或根据观察现象和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和记录;科学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开放性,可以是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在师幼关系方面可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也可以是合作者、参与者或指导者;在评价方面更要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或社区中的多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形式、方法、标准等方面力求开放性。四、立足于对幼儿科学素养早期培养的终身价值终身教育思想渗透在《纲要》的全文中。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终身教育也就是终身学习。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延伸拓展到幼儿园科学教育。

终生教育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条件,现代社会再也不是一个“一技在手受用一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发展需要和条件,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社会,教育将伴随人的一生。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包括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将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对生命全程(Iifespan)关照,人的生命是一个历程,幼儿时期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4]只有这样,幼儿园的教育才能无愧地被称为“终生教育的奠定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所获得的发展是积极愉快、健康、真实、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向前进一步延伸到婴儿教育和胎教。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为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会用有益于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大价值。[5]

为此,幼儿科学教育应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激情,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引导幼儿逐步形成关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善于分享的行为习惯等目标放在首位,追求以促进幼儿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这些将有益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五、倡导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化整合(Integrate),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5]因此,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整合教育观是建立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也是以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本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如何使幼儿教育真正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有系统、整体的思想,形成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并努力实践这些观念。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一些领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幼儿园、家庭及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形式及手段丰富多样,应有机的、综合地利用这些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最终应该也必然会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及领域的整合。

(一)教育目标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并非短期行为,在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培养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其价值追求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教育内容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它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协调统一。应将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身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整合到幼儿科学教育中。

(三)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科学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科学探究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社会性参与等方式相结合,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幼儿将观察法、操作法、语言法等相结合,重视集体科学活动的同时,也关注游戏和生活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关注区角中的生活教育。如:在幼儿吃苹果时,让幼儿观察苹果的结构,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苹果,感知它的质地;在快乐屋里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买卖苹果,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交技能;数苹果、摆苹果,培养幼儿按一定顺序排序的数学观念;画苹果,用橡皮泥搓苹果,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幼儿集队时,还要等待其他小朋友,通过有节奏、富于童趣的肢体动作引起幼儿学习表演的兴趣。

(四)与其他各领域活动有机整合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其他领域活动中,科学则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出现。我们说“科学无处不在”,不仅说科学的问题和科学探索的过程无所不在,同时也是科学认识的对象即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无所不在。在语言活动中,往往有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富有童趣的儿童故事或谜语等,这些儿歌、故事和谜语本身就蕴涵了许多的科学现象和道理。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就把小白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概括的栩栩如生、恰到好处。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其他领域的特色,从中寻求科学教育的契机和资源。

儿科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儿科学专业;医学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1];医学是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学科,以人类疾病和健康作为研究对象。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随着我国儿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群众对儿科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儿科学专业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儿科学教育的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哲学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有力武器,有助于加强医学生对医学问题的理解、认识和科研创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教育密不可分,在医学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医学教育有机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健康儿童计划,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切实提高妇幼健康水平,达到203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0‰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的健康中国建设指标[2]。这对我国儿科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目前我国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问题。201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1000名儿童仅有0.4名儿科医师,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另外,儿科医师教育水平较低,32%的儿科从业者在高中毕业后只接受了3年的专科教育[3]。因此,我国儿科医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目前儿科医疗保健工作的需求。医科院校自1999年开始停止儿科学专业招生,直至2016年才陆续恢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科医师数量不足的压力[4],但培养质量方面仍有很多缺陷[5]。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在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提高培养质量。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医学人文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正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6]。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儿科学诊疗在内的医学活动逐渐转为以追逐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导致医学行为与医学人文精神相背离。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疗活动的灵魂和旗帜,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医学伦理学教育

2.1.1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坚定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成为优秀儿科医师的信心马克思指出,医疗行为就是为了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而服务的[7]。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保障儿童健康是儿科医疗服务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社会劳动能力的根源。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儿科学专业医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到儿科工作的重要性,对儿科工作充满憧憬。马克思认为,医学的产生来自人的生命健康的需要,而医生应该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儿科诊疗保健工作中,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为患儿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儿童具有成长性,在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其特点;儿科疾病发生发展快,常常出现急危重症病例,但若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因此,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就需要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诊疗技术并完成更长时间的临床实践[7]。将儿科学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理论结合起来,让儿科学专业医学生认识到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特点,树立成为一名优秀儿科医师的信心,坚定成为一名良医的决心[8]。2.1.2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可给予医学生更多启示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因此应该充满人性和人文关怀。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不伤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平等原则,设身处地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7]。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很多情况下儿童的诊疗方案是由监护人决定的。诊疗过程中儿科医务工作者要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出发,在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同时充分考虑并维护患儿的尊严。另外,儿科医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患儿,还有对患儿恢复健康充满期待的家属,他们心怀忐忑并渴望得到医师的同情和帮助,他们的尊严也需要去维护。儿科学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能加深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充分认识儿科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强调高超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医学诊疗行为都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7]。但我国儿科医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儿科医师受教育水平很低,甚至很多单位没有专业的儿科医师。因此,儿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努力学习儿科专业知识,坚定为儿科医学事业做贡献的信念[8]。近年来,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正在向“人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方向发展,党的报告也明确把全民健康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目标[7]。但在儿科医疗方面,基础公共卫生与保健制度仍不健全,基层医疗单位不但儿科医师数量少,诊疗水平也较低,要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儿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献身基层儿科医学事业的志向,为现代医学由治疗向预防与保健方向的转变、为基层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提高儿科生命观教育的成效

儿科学专业医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儿科医师的主力军,肩负着振兴儿科医疗卫生事业和维护儿童健康的重任,其生命观将直接影响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儿童生命健康以及儿科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9]。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儿童诊疗活动中也涉及很多伦理道德问题。例如儿科临终关怀问题存在很多争议,不仅需要对患儿提供心理关怀,更要注重对其家庭提供“完整的”关怀[10]。因此,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对生命与生死等问题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在符合法律规定、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履行好作为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义务[9]。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专业知识教育

3.1辩证法在儿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思维是一种以具体的、有限的方式把握人类健康和疾病现象的实质性思维,但医学思维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指导,哲学思维是医学思维的方法论基础[11]。3.1.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儿科临床实践中,疾病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必须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另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临床上所能看到的不同症状。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疾病的临床症状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系统地对疾病进行分析及诊断,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制订正确的诊疗方案[11]。3.1.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儿科临床实践及儿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立统一规律来做指导[11]。如何处理治疗效果与不良并发症这一矛盾,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及儿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对立统一规律,在掌握儿科诊疗原则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临床实践,充分认识到各种治疗手段的矛盾性,以使临床诊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及最少的副作用,趋利避害,更好地为患儿服务。3.1.3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医学是最注重实践的学科。既往儿科疾病治疗更多是根据个人经验制订治疗方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循证医学治疗方案和原则,为儿科诊疗水平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点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1]。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中必须坚持实践的指导作用,遵循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

3.2批判性思维在儿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大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儿科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3.2.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哲学就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批判性思维体现在它不断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医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现有理论和观点的认识、批判、再认识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培养已成为塑造独立人格、成熟心智的关键[12],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缺乏,尤其是在发展速度远落后于成人医学的儿科学领域,因受限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医学研究工作停滞不前,墨守成规[12]。因此,儿科专业医学生教学工作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批判性地对待医学观点,去伪存真,促进儿科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3.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医学临床实践完美结合是培养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获取更接近真相的知识。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并在实践中提出新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儿科医学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以确保儿科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但目前关于医学生信仰的调查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和信仰功利化趋势[13]。因此,在医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儿科学专业马克思主义教育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符合专业特点、贴近临床实际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反思理论、发展理论,不断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之心、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在实践中丰富和提升自我[14]。

参考文献:

[1]郭根凯,顾志峰,朱欣航,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和医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7(91):1-2.

[2]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A].2019.

[3]ZHANGY,HUANGL,ZHOUX,etal.CharacteristicsandworkloadofpediatriciansinChina[J].Pediatrics,2019(1):1-13.

[4]雷明明,刘友学,郁晓霞,等.“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儿科医师紧缺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34):4871-4873.

[5]HUY,XUJ,DONGW,etal.Strategiestocorrecttheshortageofpaedia-triciansinChina[J].TheLancet,2018(5):385.

[6]陈方平,徐希进,王秋菊,等.当代人文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247-250.

[7]崔婷婷.浅析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医学伦理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4):16-18.

[8]沈叙庄,罗燕芬,禹金蕊,等.儿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专业基础与临床培训模式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8):69-71.

[9]吴新平,张懿.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3):30-38.

[10]王玉梅,冯国和,肖适崎,等.儿童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2):179-182.

[11]王健.哲学辩证思维在心内科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0):65-67.

[12]许珍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1):39-42.

[13]刘伟,蒋小龙,王雪晗.关于医学院校学生信仰调查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53-954.

[14]雷虹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进医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77-79.

儿科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游戏;幼儿;学前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79-0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很多家庭有了较高的经济基础,对于孩子的教学前育越发的重视。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由此可见,科学游戏对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幼儿园逐渐开始通过科学游戏的方式对幼儿施行启蒙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学前教育阶段正是幼儿智力与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通过科学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幼儿学前科学游戏活动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1、科学游戏

对于科学游戏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字面上的理解,通过一些具有科学性质的游戏内容,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具有科学素养,还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自我探索的能力。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幼儿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爱玩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所具有的天性。科学游戏就是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以及爱玩好动的特点来制定出的游戏,它符合幼儿的思维方式,因此利用科学游戏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幼儿学前科学游戏的特点

1)自我控制

幼儿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拥有完全的自利,由自己决定游戏的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幼儿可以根据个人的喜欢,自主选择游戏的方式以及做游戏的时间。

2)愉悦感

只有好玩的游戏,才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其参与游戏过程。同时,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将会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等愉悦的心理体验。

3)重复动作

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幼儿所做出的各项操作动作具有明显的重复性的特点,而不是尝试性与探索性的动作。同时,幼儿在进行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中,将会获得满足感[3]。

二、幼儿学前科学游戏的主要作用

1、提升幼儿的自主性

教师在进行科学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幼儿的自主性,让其自主的选择游戏的形式、内容等。同时,幼儿在随心所欲的科学游戏活动中,将会获得轻松与愉悦的满足感,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游戏中有部分需要幼儿按照游戏规则进行,只有游戏者遵循规则的要求,才能够彼此融入游戏中,保障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表面上看限制幼儿的自由,无形中带给幼儿游戏的权利,也就是说,游戏规则中幼儿依然是自由的,促使幼儿在规则游戏中自主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获得愉觉

游戏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给幼儿一个不一样的体验,而科学游戏也具有同样的道理。让幼儿在投入游戏过程中获得更多愉快的体验,无论是新颖的游戏形式,还是生动有趣的现象,将会激发幼儿投入游戏中的兴趣,使其在游戏活动中提升个人的动手与交往的能力,总而言之,科学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获得愉快心理体验的同时,激发出幼儿的创造潜能,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与常规的教学活动相比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锻炼幼儿动手能力

一般来说,幼儿的各种游戏行为以重复性的摆弄与操作为主,对于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让幼儿在重复性的操作中不断地累积经验,实际上,幼儿的重复性动作并非是单纯的重复,其中还蕴藏着幼儿部分的尝试性操作,甚至可能在不断地重复中产生探索性质的行为。

三、幼儿学前科学游戏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游戏选择与编制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要确保融入科学游戏的知识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符合幼儿学习的认知规律,在开展游戏活动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要确保游戏的科W性,充分发挥出科学游戏的作用。教师应当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在游戏材料与规则中融人科学经验与相关概念。

比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动物的知识内容时,以往采取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听课的兴趣,又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此时教师可以应用猜动物的游戏方式,先将准备好的动物卡片贴在墙壁上,而后以问题的方式,逐步提示幼儿该动物的特点,如生活习性,身体特征等,在互相的问答中,逐步帮助学生找出答案。该游戏方式的应用,不仅加深对动物的学习与识记,而且让学生游戏中收获乐趣,激发对学生的兴趣。

2、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的核心内容,只有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与编制游戏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幼儿容易对富有神秘色彩的内容感兴趣,类似于猜一猜与摸一摸等游戏类型,极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与注意力,满足幼儿的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其次,各种操作类型的游戏,常常需要幼儿的动手操作,对于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各种情景游戏以及运行性的游戏,能够让幼儿以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够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四、科学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1、运用有层次性、隐含性的科学游戏发挥幼儿的认知水平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幼儿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不同,造成其学习的水平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这一点,掌握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切实的从幼儿的自身出发,设计科学游戏,促进幼儿的发展。另外在,教师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幼儿们的认知。例如在“小蝌蚪变青蛙”的科学活动中,很多学生认为,蝌蚪和青蛙的外形长得根本不像,怎么会是青蛙的后代呢?我将蝌蚪的演变过程制作成卡片,然后利用多媒体下载蝌蚪成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见证蝌蚪的成长,然后给学生发卡片,让学生自由链接卡片,完成小蝌蚪演变过程,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发简单的卡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演示蝌蚪的变化过程。

2、利用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不要强制性的让其学习,可以用游戏引导其学习,根据幼儿的个性化特点,合理设计游戏性质,让游戏既有娱乐性,又不缺乏科学,进而激发幼儿学生的兴趣,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当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再在游戏中加入新的科学知识,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科学知识,真正的体会到快乐的学习。

3、设计可操作性、灵活性的游戏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处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喜欢用手去触摸物品,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设计操作性强的游戏,让幼儿自己操作,满足其对于未知事物探索的需求[1]。例如:教师在教授水的尝试时,可以让幼儿自己用手感受水流过的感受,并通过玩水的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水的特点,随后再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其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操作的同时,教师应指导幼儿,告诉幼儿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并严禁幼儿将活动材料放在口中。不论如何,教师都应采取多种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学到科学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应当提高对科学游戏的重视,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爱好开展科学游戏,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奠定幼儿今后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丽亚.让幼儿在游戏化的科学探究中勇于尝试[J].好家长.2011(22):33-34.

[2] 张瑞藻.提高幼儿科学游戏的质量[J].云南教育.2014(02):89-90.

儿科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临床教学;医学生;质量;儿科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27-02

医学是一门不断地将医学知识的创新及创造性应用于各领域的医学服务学科。面向新世纪,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作为医学教育的走向,终身学习作为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已经为教育界和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认同[2]。而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多角度规范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儿科作为临床学科之一,医学生在学习儿科学时普遍感到难学、难记。因而影响了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故近年来我们对影响儿科教学质量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找出对策,加大对儿科学习的管理,增强儿科临床教学意识,提高了儿科教学质量。

1影响儿科教学质量的若干因素

1.1对儿科特殊性的了解未达成共识

综合医院的儿科是一个小科室,许多人都觉得儿科只是成人的缩影,很简单,加上儿科又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独生子女家长要求高,而患儿病情瞬息万变,解释工作稍做不到位,就会产生医疗纠纷,故从事儿科工作风险大[3],加上收入低于成人科室,实习生也常不重视儿科实习,同时儿科医生所面对的主体绝大多数是不能表达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不适,难以顺利进行体格检查的患儿,因而要求儿科医生应具有更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采集病史技巧与语言沟通技巧,这些在传统的儿科学教材中并未涉及。其实,小儿从生命开始直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不同年龄患儿之间也是不尽相同,往往同一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在患儿不同年龄都是不相同的,危重患儿的液体疗法更是复杂多变,每天一个样,用药量与中毒量的接近等,这些都是成人科室无法相比的。只有了解儿科的特殊性,才会重视儿科。带教老师应注意强调儿科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医学生对儿科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唤起求知之乐。

1.2医院对儿科临床教学重视不够

医院领导、医护人员对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认识和重视不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医院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自然而然地出现重医疗、轻教学的做法;在人才引进方面也注重经济效益好的科室或手术科室,日常工作中医院领导往往忙于医疗卫生开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未能把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中心工作的位置;在设备引进方面,要收回成本,医院对儿科政策倾斜不够,造成儿科设备陈旧,年轻医生和学生学不到新知识,故大多学生对儿科实习不感兴趣。从而影响了儿科临床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1.3儿科教师带教意识淡薄

儿科临床带教老师同样肩负着医疗与育人的双重职能。由于儿科工作繁杂,治疗一个患儿常需付出几倍于成人的时间,但收入在综合医院儿科永远是居后,他们的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导致带教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出现了医教矛盾的困扰,医疗与教学相比,医疗带来的经济效益更直观,社会作用更突出,加上目前职称评定强调外语水平、科研、论文量化指标,对临床教学量的多少及教学效果并不注重,从而导致临床教学意识淡薄,甚至认为参加教学是一种负担。

1.4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毕业生供大于求,毕业生自主择业及考研对临床教学存在一定的冲击。医学生毕业实习期间不得不忙于应聘,参加省、市人才交流会,忙于写自荐书,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实习精力,有的明知择业无望,也还是到处奔波,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用人单位对应聘学历的高移,本科生就业越来越难,导致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数量大增,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精力用在考研的复习准备上。据我校近年统计,考研人数逐年增加,而达到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的仅占报考人数的10%左右,真正录取的只占5%,多数榜上无名,他们忙于各种考研辅导班,大部分临床实习时间付诸东流,加上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打算搞经济效益较差的儿科,从而使儿科临床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2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坚持重教强医、科学办科的方针

针对上述诸多不利因素,我科室采取了相应措施。首先明确教学医院不同于其他医院,除了具有救死扶伤的共性任务外,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思想[3]。使领导及教师都明白,教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医疗单独发展,必须以医疗为依托,以科研为先导,做到教、医、研3个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坚持重教强医、科技兴院的办事方针。

2.2加强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我校每年定期召开教学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临床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等一系列相应对策,使临床教师认识到,带教老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合格人才的塑造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医院必须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认真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制定了《临床教师考核条件》、《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决定》、《临床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鼓励教师多写教学论文,把教学质量作为年度考核及晋升晋级的重要标准,儿科每年90%以上的课程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还加强教学查房,坚持一病一课制度,引导学生进行病例讨论[4],强化儿科特点与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严格学生出科考试-考核制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

2.3教育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

儿科学的重要性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科学教育改革得到不断推进和深入,人们对科学教育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幼儿园所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在理论和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实施过程中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少幼儿教师由于自身科学素养较薄弱,因此对于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材料提供等科学学习内容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只是不像成人所了解的科学那样深奥、抽象。由于年龄和认知有限,学前儿童对周围的事物都怀有极其浓厚的好奇心,他们会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了解和认识世界,比如碰一碰、摸一摸、做一做等,通过与环境的接触感知物体的各种特性。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主动探索,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情感和态度,掌握科学方法,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的活动。

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和其他教育课程一样,包含“教”和“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双边的科学教育活动。教师要协调好双边的关系,就必须使得“教”和”学”达到平衡,且科学教育必须重视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过于偏向某一方面就会造成严重的片面性。

(一)目标定位不准

1.培养目标不准

一些幼儿园对科学教育的理解比较肤浅,对科学教育的灵魂品质依然认识不足,只注重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和学习,未认识到培养探索精神的的重要性。

2.目标要求过高

制定的活动目标脱离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使得目标的要求过高、不切合实际要求,不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特点和各年龄阶段的特点,易使幼儿产生挫败感,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兴趣,最终导致目标不能够顺利实现。

(二)内容选择不当

1.内容选择不符合幼儿知识发展水平

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难易把握不准,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并无针对性,阻碍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抑制了他们的兴趣。

2.内容的趣味性不够

部分教师对于科学教育的理解不透彻,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往往照搬教材,过于机械和死板,偏重于知识灌输,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如何顺利完成一日活动的计划,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忽视最本质的科学精神。

(三)材料准备不充分

1.活动过程中材料提供的数量少

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幼儿都有独立操作和探索的机会,而更多的是教师给幼儿演示,极个别的才有操作机会。

2.活动材料的种类单一

幼儿个体有着不同发展水平,因此对材料的需求不一样,单一材料会使得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挑战性,其兴趣和探究欲会有所下降。

例如让幼儿进行“沉浮实验”应提供各种不同的物体。如,岩石、细树枝、软木塞、橡皮泥、金属薄片塑料回形针、铁质回形针、塑料勺子和铁勺子、乒乓球、大玻璃珠等。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各种物体的沉浮,学会对不同材料性质进行比较。反之,如果材料准备太单一,太少了,则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科学教师的问题

1.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

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没有具备真正的科学教育意识,认为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意义不大,不过就是多了一些动手操作的环节。在授课过程中未认清自己在科学教育活动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2.教师的科学素养不高

幼儿师资队伍的水平整体偏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较欠缺,科学知识不全面,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入指导幼儿,科学学习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科学教育的有效实施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各种各样的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教师的指导对科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科学合理的指导有利于幼儿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根据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各年龄阶段的特点、现阶段实际发展水平等,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合理指导。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

1.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应该考虑《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及三维目标。

总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维目标:

(1)科学态度,例如,能够大胆、自信地把知道的科学知识和现象告诉小伙伴,喜欢观察生活当中的现象,能够爱护小动物。

(2)方法技能,例如,能够使用简单的操作工具,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或是和同伴之间的发现。

(3)科学知识,例如,知道一年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能够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的空间方位。

2.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的目标时,应该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的接受能力、兴趣和爱好。

(二)选择合理的科学教育内容

1.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应当扮演好观察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学会及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2.注重内容的科学性,教育的启蒙性;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各领域教育内容的统整;多样性与典型性代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三)提供恰当的课程材料

1.提供的材料要能揭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要与科学教育内容相关且有一定的探究性。

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幼儿摸一摸、看一看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也会引起幼儿的好奇与兴趣,他们会用自己的理解表达想法。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本园和社区资源,操作和探索材料从身边取得,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学会珍惜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勤俭节约,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四)提高科学教师素养

1.丰富专业知识储备

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深入渗透于教育实践过程当中,遵循和注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和学生观

科学教师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掌握相关幼儿教育理论知识,树立正确观念。

首先,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热爱每一位孩子,理智地关心和爱护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的隐私、鼓励和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促进儿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寓教于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各式活动的机会;根据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师教育策略。

其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拥有各种合法的权利,如健康权、人格权、受教育权等;他们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要认识到幼儿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儿童的发展必须通过与活动或环境的接触。

儿科学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创新

2001年教育部颁布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科学”正式归纳到幼儿园教育。幼儿科学教育是全民科学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既是为了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为了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科学探究的环节,精心设计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

一、幼儿科学教育对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价值

首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其具体目标包括: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活动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幼儿处于人生的最初阶段,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完善,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能够为幼儿以后接受学校科学教育乃至终生酷爱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为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其次,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追求。创新的含义就是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或改变旧的东西。创新意识指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与依据,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与表现的心理前提。

第三,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真理,而探究活动本身指向的就是未知世界,要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必然要求探究者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调动自身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并具有相应的意向和设想,也就是要求探究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由此看来,科学探究活动和个体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幼儿实施恰当的、适宜的科学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意识与创造性能力的发展。而当幼儿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时,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就越容易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吸引幼儿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就越容易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创造精神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观念传统,教法陈旧,不仅不能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叶澜教授就曾指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可见,教师必须是具有创造性才能和创造意识的人,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创造性表现和创造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应多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创造力,具备引导和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和能力。具体来说,教师不应支配幼儿,不应压制幼儿集体的意志和个人的意见;应鼓励幼儿探求事物的真相;应能创造宽容与亲切的环境;应能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关系。

第三,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是辅导幼儿的创造活动。“辅导”意味着“指导”“提供机会”,并且是“敏感地而不带任何干涉地给予帮助”。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指出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并把这些错误作为自己了解他们思维线索的机会和背景,同时努力通过观察、倾听、询问等途径发现和确定幼儿的真实想法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和伤害幼儿。另外,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兴趣和见解,倾听和支持每一位幼儿的看法,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在努力理解每个幼儿的想法与感受的基础上,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并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中,此时教师仍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需要,不要一切按成人的规则或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是给幼儿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过多的“不许”只会阻碍幼儿探索的脚步,从而抑制幼儿创新思维的萌发。

三、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首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语言交流、语言表述,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同时,由于人的语言表述和思维是同步进行的,而且许多人在说话时又能激励自己的思维进入高速、高效运作的状态,因此不少具有创新的想法就是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采用语言交流与表达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其主要策略就是要求幼儿在用语言描述时要言之有物,有内涵,有思想,有观点,有想法,有感受。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给孩子们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答案应是多元的,具有多种可能性。

其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设计的幼儿园科学活动应尽量给幼儿多提供一些操作材料,以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动手操作的乐趣。教师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时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一是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材料,不但数量要多,而且类型要丰富,最好幼儿人手一份,每组一套,目的是使每个幼儿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都能动用各种感官全面地感知事物;二是不要控制幼儿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给幼儿自决自选的主动权,有利于幼儿主动性与独立性的发展。自决自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独立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养成孩子独立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习惯;三是要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最容易产生创新意识,因此让幼儿操作在先,教师操作在后,能给予幼儿充分探索、创新的机会。

第三,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科学始于好奇,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事物与周围现象感兴趣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根本动力。幼儿阶段还是一个想像力十分丰富的阶段,幼儿进行想象实质上就是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由于基本上没有受到心理上的种种抑制,因此其思维的天地会十分广阔。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本就为教师实施幼儿创造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给予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也就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冬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孙亚琴.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科学经验的自主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0(6).

[3]肖红.科学组织区域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健康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9(8).

儿科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 科学和数学教育 做中学 思考 

“做中学”的方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旨在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这一方法提出的口号是: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强调动手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从自身操作和探索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获得真知。学前儿童的科学和数学教育目的在于让儿童获得对科学和数学的初步和感性的经验和认知,掌握基本的简单操作技能,获得对数的集合、十以内的数概念、十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有关空间时间等基本知识。而“做中学”正是使科学和数学教育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做中学”需遵循幼儿自身认识的特点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其特殊性,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有其自身特点。 

1.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他们好动、好问、喜欢探索,见到感兴趣的东西总要伸手去拿、去摸,甚至放在嘴里尝一尝,区分一下大小、多少。幼儿园科学教育和数学教育要把幼儿带入神奇的世界,幼儿天生的好奇心就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动力。 

2.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主要依靠具体的活动和具体形象进行思考,幼儿需要在科学和数学活动中参与各种活动,积累大量知识经验,扩大认识范围,逐渐发展对科学和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3.幼儿由对个别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和现象关系的理解。随着幼儿思维的发展,知识经验的增多,幼儿逐渐能够认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科学和数学活动中包含的简单科学道理和数学关系,能够初步形成人与环境关系的正确认识,也能学习简单的科学方法和数学方法,但由于概括水平有限,幼儿掌握的概念往往是初级的、简单的日常概念,内涵常常是不准确的,因此在科学和数学教育中不能要求幼儿掌握科学概念和复杂的逻辑运算。 

二、“做中学”教学方式是实现幼儿科学和数学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幼儿科学教育应包括科学和数学的知识和经验,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积极的科学情感和态度等方面,这也是幼儿园科学和数学教育目标包含的内容。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以上内容的培养。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附顺从阶段。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非常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因此人类崇拜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基本是自然的奴隶,而对于数学的认识也是停留在数觉阶段。第二阶段是利用和改造阶段。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发展,改造和利用自然活动逐渐展开,工业社会的到来标志着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新的境界,对于数学认识的进步成为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基石。第三阶段是协调发展阶段。人类认识到不能向大自然无限度地索取,其中包含事物之间大量的平衡,若平衡遭到破坏则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生活,为了人类的生存,要保持人类和环境的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观念,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培养幼儿具有科学的意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使他们长大后在从事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采取科学的、有助于保护环境的、考虑长期效益的行动,因此,在幼儿科学素质培养中,我们把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应增加介绍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其危害,认识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各种事物之间量的守衡,如何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等内容,使幼儿从小开始关心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并为今后科学学习和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科学始于好奇,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不断探索周围世界,“做中学”正是从幼儿好奇心入手,通过不断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不断激发儿童新的好奇,使幼儿天生好奇心逐渐发展成对科学和科学探索的兴趣,使每个儿童不论到哪里,都能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科学和数学知识,如爱迪生,自己坐在鸡蛋上想弄清楚老母鸡是怎么孵小鸡的,正是他这种好奇心和动手做,奠定了伟大的科学发明之路。 

三、 实施做中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改变 

(一)从教幼儿学会转变为帮幼儿会学。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多少科学和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幼儿自然与社会方面的粗浅知识,要求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重在帮助幼儿学会学习,从儿童发展水平角度提出目标,要求教师创造条件让幼儿亲自尝试、探究,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探索、讨论、交流、与人合作,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二)由重视活动结果转变为重视活动的过程。 

传统的科学教育十分重视活动短期的、显性的结果。人们评价科学活动时,往往是看幼儿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教的知识、概念,是否了解了某一科学现象,是否掌握了某一数学集合或某一数学运算,等等,总希望活动能立竿见影,活动结果显得尤为重要。而“做中学”突出强调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过程和方法,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展示探索过程和结果,做中学把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放到了重要地位,因为让幼儿亲自经历探究和发展的过程,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一个结论对幼儿更具有发展价值和意义,科学和数学教育不能靠空谈,必须亲自动手做,儿童在主动的需要动手的环境中更能兴趣盎然地学习,实践活动提高了儿童在对事物的感知、数理逻辑、语言学习、科学内容和数学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做中学”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探究和发现,也许不一定能得出绝对科学、十分正确的概念或结论,但是,他能得到实践的经验,获得真实而感性的体验,体验感知与探究的乐趣。 (三)由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幼儿自主探索活动为主。 

传统科学教育由于偏重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和对结果的再现,其教学模式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接受学习是儿童学习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做中学”重视儿童早期科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注重教育活动的过程,着眼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做中学必然以儿童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教育模式,以发现学习作为孩子们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幼儿创设和提供既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环境与材料,让幼儿充分自主地与人和物发生互动,与教师同伴合作、讨论、交流,在实践、探索中质疑、释疑,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科学教育空间和途径将由室内转向室外,由狭小、闭塞转变为广阔、开放。 

传统科学教育途径以幼儿园自然常识课为主,以完成旧纲要规定内容为主要任务,而“做中学”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强调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要求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如家庭中的现代化技术。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认识一些生活用品,探索蕴涵其中的一些科学原理,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过寻找“手的帮手”——钳子、锯子、锤子、取碗器等,知道各种工具的使用价值和种类。另一部分是认识各种家用电器,如电话、电脑洗衣机等,了解它们的用途及安全的使用方法;社会生活中的现代化技术,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代化工具,如超音速、移动电话等,了解它们的先进功能;科学技术的进步,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方便,如灶具从柴灶、煤炉发展到液化气灶、电饭锅、微波炉;通讯从烽火、旗语发展到电话、电传、寻呼机、移动电话、可视电话;计算工具从计数算盘发展到计算器、电脑。帮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社会环境中、操作实践中、真实情景中、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探究和发现科学,科学教育途径、空间变得广阔、开放,资源丰富多彩。 

(五)科学教育内容由统一、割裂、封闭转变为多样、综合、开放。 

传统科学和数学教育,各年龄班教育的具体内容,数量和具体范围都是由纲要统一规定的,偌大的中国,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不论其民族、文化、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有多么不同,其教育内容都是基本一致的,不管社会发生多大变化,科学研究出现了什么新成果,科学教育内容很少改变,科学和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割裂的现象十分严重,而做中学立足于教育目的性与幼儿发展可能性之间谋求平衡的基础上,对科学教育内容与要求做了质和面的规定。在质的要求上,科学教育内容是启蒙性的,有利于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在面的要求上,科学教育内容是广泛的,从幼儿生活中、游戏中、周围环境中、媒体中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现象、科技成果、数、量、形、时间、空间、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引导幼儿感知、探究,这样各地区、各类型、各层次的幼儿园充分利用本园的优势条件,为儿童提供自主选择和创造的机会,科学和数学教育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们根据当时、当地、当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条件决定,有利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社会与科学不断发展变化,幼儿园科学和数学教育的具体内容将及时发生变化,科学和数学教育内容呈现为一个开放、灵活、动态的系统,同时做中学强调科学和数学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具有综合性,如上绘画课,要求儿童画一棵苹果树,儿童首先要观察苹果树的形状,树上的苹果数量及其他相关特点,然后才能画。看似简单,其中却包括科学的认识和概念的认知。 

总之,“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对于学龄前儿童是比较适合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适合于幼儿的科学教育,而且适合于幼儿的数学教育,是把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利弊优缺,还需要在今后学习中继续研究和探索,以期对学前儿童科学和数学教育发挥更大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玉华.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2. 

[2]许滢.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生态性体现.浙江省杭州明珠幼教中心,http://cnsece.com/article/6274.html. 

[3]晨曦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8. 

儿科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活动;美术活动;渗透策略

引言

幼儿阶段是幼儿思想情感发展的萌芽阶段,美术课程立足于幼儿的感性培养,对幼儿的兴趣引导、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科学教育则针对培养幼儿的理性精神,在激发幼儿科学探索、提升幼儿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美术活动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渗透到美术活动中来,对幼儿的综合发展有着良好的实践价值。

一、在美术活动中渗透科学知识,引导幼儿的参与与探索

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科学知识的渗透无处不在。为了实现对幼儿的综合引导,教师应找到科学与美术的结合点,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知识,并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2]。例如,在《有趣的手影》的美术活动设计中,教师将幼儿带到室外,并组织幼儿参与“踩影子”的游戏。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幼儿嬉笑着来到户外,教师将幼儿划分为若干小组,两两对抗,让他们相互踩对方的影子。在游戏过程中,一些幼儿逐渐观察到影子与身体运动的关系,即当身体背对着太阳时,影子就会出现在前面,当身体面向太阳时,影子就会出现在身体后面,而侧身的时候,影子又会转移到身侧。在发现这一规律后,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更加谨慎,并能够根据对方的进攻调整影子的方向,这样的对抗将“踩影子”游戏推向了高潮。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将幼儿聚在一起,让他们说一说对影子的观察结果,同时回想一下生活中影子的变化。有些孩子的观察非常仔细,他们发现当太阳的位置发生变化,形成的影子长短、形状也不一样,有些像动物、有些像怪兽、有些像交通工具……就这样,幼儿开始思考与探索,观察一天中不同时段影子的长短,在路灯下的影子以及在太阳下的影子的不同等;知道了影子形成的秘密后,幼儿自己动手来造影,利用阳光、灯光、手电筒等一切可利用的光源,探索生活中物品的影子,并进行想象,赋予了影子生命,“影子世界”油然而生。这样将美术活动与科学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以“影子”为切入点,不仅让幼儿体会到了美术的乐趣和科学探索的过程,也提高了幼儿观察科学现象、解释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美术教学的主导地位,实现科学与美术的融合

喜欢画画是幼儿的基本年龄特征,用有趣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基本方式。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美术作为幼儿接受其他学科的重要手段,让知识探索过程能在美术创作中得到体现。而在科学教育中也应如此,教师在保证美术教学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应引导幼儿观察、想象与描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在听到阵阵雷声时,可以用明丽的色彩表达大自然的力量;在看到小河里的小蝌蚪时,可以联想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从而创作一幅《小蝌蚪找妈妈》的美术作品;在看到美丽的气泡时,可以根据自己在游戏中的经验,绘画出梦幻的气泡世界……这样的创作过程充满童趣,不仅是幼儿发挥想象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实现科学教育在美术活动中渗透的方式。在幼儿美术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实现对科学教育的渗透:第一,利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幼儿的思考。例如,在《苹果丰收》的美术活动设计中,教师为幼儿构建了故事情境,在故事中,小乌龟经历了艰难的旅途才将丰收的苹果送给了乌龟爷爷。根据故事情境,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成熟的苹果有哪些特点?苹果怎样才能长得又大又红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通过对绘画的观察与思考,形成了科学探索的兴趣,并在想象中完成了对苹果生长过程的描述。第二,丰富创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美术活动与科学教育均需要实践能力,在幼儿美术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善于从多个角度为幼儿收集、提供材料,如树枝、树叶、秸秆、泥土等自然材料;易拉罐、旧报纸、碎布等生活材料;画笔、颜料、彩纸等美术材料。让孩子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尝试与设计,实现对美术作品的构建,并在实践中逐渐增强理性思考,提高科学探索精神。第三,引导幼儿实现个性表达。美术创作是个性的展现,科学探索需要创新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利用美术创作的契机,让幼儿在科学探索中逐渐形成独立意识,并在展示个性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创新思考与认识。第四,给予幼儿全面的鼓励与指导。在科学教育渗透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兼顾美术与科学两个方面,在对幼儿的美术创作作品做出积极鼓励的同时,也应针对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发展提出要求,从而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科学与艺术。

三、注重情感价值的渗透,实现共同教育价值

在幼儿教育中,美术活动与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3]。基于此,教师在将科学教育渗透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科学与艺术在教育价值上的共通性,明确情感渗透对幼儿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让幼儿在学科融合中得到正确的情感引导。从幼儿教育实践来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实现情感渗透:第一,挖掘美术活动中的隐含信息,调动综合情感充分感受与理解科学。例如,在《神奇的颜色》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主创作,但是在上色的过程中,教师偷偷将橙色藏了起来,并引导孩子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够让橙色出现。幼儿在思考与尝试中发现,两种颜色的调和会出现新的色彩。针对这一“神奇”现象,教师趁热打铁,为幼儿引入了三原色的概念,并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索。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幼儿在探索中的自主思考,让幼儿在经历了好奇、尝试、失败、再次尝试等过程后,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在知识探索中情感的塑造。第二,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与渗透,体现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要求。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应以美术创作为切入点,利用多种渠道引导幼儿更加全面地理解客观世界,并在美术与科学的融合中,提高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在充满想象与创造的美术活动中变得更加具体、可知。

结语

总之,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能够让教学设计更加契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体验美术艺术的同时,也能够强化理性情感。将科学教育渗透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经历了观察、解释、探索的体验,理解了科学知识呈现出的特殊艺术美感,这对于激发幼儿的美术灵感,提升幼儿的科学与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下一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