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1:30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总结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总结篇1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高虎城回顾总结了2010年全国商务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及“十一五”期间商务财务和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对商务发展做出的新贡献。他强调,当前应继续做好国内外形势的调研分析。目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加快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市场,但转变发展方式面临新挑战,国际经贸合作面临新形势,国内经济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风险的任务仍很艰巨。

高虎城希望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转变观念、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扩大消费、扩大进口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创商务财务和出口信用保险工作新局面。要增强大局意识,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围绕我国经济建设和商务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加快推进转变商务发展方式;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为商务工作提供最便利的服务,坚持业务工作和廉政建设“两手抓”;要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决策落实执行的能力,抓好部门协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抓好政策推进和执行机制建设,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商务工作能力,着力完善政策制度,改进工作方法,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工作前瞻性。

商务部财务司司长孙际了商务财务工作报告,他全面回顾了2010年的财务工作,总结了2010年全国商务财务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政策层面、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提出了2011年商务财务工作的总体要求。

中国信保总经理全面总结了2010年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并对2011年度信用保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他强调一是重点支持机电、高新技术、纺织服装、轻工、医药、农产品等六大行业出口,承保规模在2011年的总承保金额中达到85%。二是加大对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三是支持企业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市场多元化。四是支持在境外设厂加工生产的中资企业扩大海外销售,帮助中资企业海外贸易公司防范贸易信用风险并获得当地融资便利,扩大支持外经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五是加大支持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的力度,研究扩大对旅游、工程服务、软件外包等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中国信保梁志东副总经理首先详细介绍了出口信用保险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历程;然后重点阐述了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面临衰退,国际贸易严重萎缩的困境下,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新趋势,包括各国政府支持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新政策以及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近年来在客户、承包总金额方面的变动趋势;最后结合实例和具体险种讲述了出口信用保险在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配合国家政策、防范化解信用风险、开拓国际市场、便利贸易融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总结篇2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金融保险工作座谈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过来一段时间全县金融保险工作,认真深入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共同研究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刚才,金融保险系统各位负责同志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作了很好的发言各位参会领导讲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紧扣中心,服务大局,金融保险工作成效明显

20**年,是我县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县金融保险机构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促进整个金融保险行业在克服困难中实现了新的突破,金融总量进一步做大,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融资瓶颈逐步打破,银政企合作更加融洽,有力地支持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贷款累放额创下历史记录。金融机构20**年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0亿元,同比增加7亿多元,增长160%以上,贷款累放额创下历史记录。

二是贷款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去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2991万元,同比增加42645万元,增长53.1%,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增幅。

三是涉农贷款大幅度增长。去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76062万元,净增54853万元,同比增长258.6%,涉农贷款增量和增幅居全市第一位。涉农业贷款大幅增加,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消费贷款飞跃式发展。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加1.9亿元,同比增长389%,创历史以来同期新高,促进了消费,推动了扩大内需,特别是房地产的发展。

五是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成效明显。20**年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达1.05亿元,同比增加9540万元,增长100%,在全市排在第一位,有力地支持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六是金融管理创新发展。人民银行近三年来相继开发上线了国库核算系统、帐户管理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象交换系统等先进快捷的金融产品,为金融部门支付结算提供了“高速公路”,确保了银行资金安全快速运行,有力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七是保险事来蓬勃发展。目前进驻**的保险行业已达8家,人保财险**支公司20**年实现保费收入1706.1万元,同比增长15.37%,支付保险赔款671.6万元,简单赔付率为39.3%,全年共实现利润434.3万元,荣获全市系统20**年度经营绩效考核一等奖;中国人寿**县支公司20**年实现总保费收入1755.88万元,成功打进全省县域保险50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以上成绩是在宏观环境变化较大、全县经济运行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金融保险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过来的金融保险工作是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向金融保险系统的各位领导,并通过你们向辛勤战斗在金融保险工作一线的干部职工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把握形势,研究政策,坚定不移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保持全县经济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gdp增幅确保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金融机构的工作成效和金融支持保障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同时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金融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有效对接,确立自己的发展定位。在实现自身赢利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既是金融保险机构的政治任务,也是做强做大金融业的重大良机。在此,我提三个希望和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形势,吃透金融保险政策

各部门和各金融保险机构要认真研究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不断加大金融保险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存贷业务是银行两大主体职责。钱要存进来,也必须贷出去。这样,票子能做活,银行能做大,企业能做强。如果在国家出台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前,不主动作为,胆子不大,思想不新,出手不快,效果不佳,将会贻误事业、耽误发展。因此,各金融机构要抢抓机遇,各显神通,主动服务,共谋发展。

一要继续用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我们仍然面临“四个新机遇”:一是扩大内需保增长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将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用于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机遇。财政政策“积极”的基调不会变,货币政策将持续“适度宽松”,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力度不会减。三是改善民生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把改善民生摆在了突出位置,通过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来拉动内需,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四是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倾斜带来的新机遇。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县的交通、区位、土地、人力资源等优势对“东企西移”具有很强的承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有效把握这些机遇,合理利用这些机遇,必将大大缓解今年全县的财税金融工作压力,为保持全县经济的平稳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各金融部门要按照中央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认真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原则,既要满足促进近期经济增长的信贷需求,又要促使信贷结构调整优化迈出实质性步伐,更要根据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均衡放款,力争今年贷款余额突破4亿元;既要保持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又要加大对扩大消费、民生工程、“三农”、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扩大就业、技术改造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把贷款重点转向农业,向农业产业投放,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放,切实为三农服务。增加科技创新产业的贷款投放,支持好无碳行业、家具行业、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当前的货币政策环境,积极向上争取贷款规模支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行业调整等,加快信贷投放速度,合理安排好信贷投放节奏,合理把握贷款投放进度,切实增强信贷投放的均衡性和协调性,

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尽最大努力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要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加强辖区金融机构流动性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流动性变化状况,继续实行有差别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对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需要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严格按照条件、程序审查和报批,确保全市金融稳健运行。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拓展特色业务领域,积极开展联合贷款、银团贷款、委托贷款、融资租赁、资产转让、信托理财等方面的融资创新。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农村多种担保形式的信贷产品,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中低产林改造金融服务工作。涉农金融机构要找准商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科学谋划金融支农新举措,探索金融扶贫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三要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要认真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刻认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富有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要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当前重点要抓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力争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所突破。同时人行要继续拓宽征信系统应用领域,全面提升诚信服务水平。要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

四要强化银政企合作。进一步组织多形式、多种层次的银企洽谈活动,做到信息互通、项目对接,实现互惠共赢。要加大签约项目资金跟踪协调力度,督促银企双方履约,确保资金尽快到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建立完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考核奖励制度,积极实施模范守信中小企业信贷培植计划。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创新的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五要加强风险防控。金融机构既要树立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不计风险盲目扩张信贷,又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支持好经济发展才能最终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既要支持好保增长特定时期的信贷需求,又要坚持必要的科学规范操作,避免信贷快速增长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切实把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与有效防范风险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互利双赢目标。

(二)把握重点,努力拓宽业务范围,创新发展机制

各金融机构要在存贷、保的质和量上下功夫,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再上新台阶。银行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合理把握贷款投放进度,合理安排好信贷投放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尽最大努力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加大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快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保险行业的发展。要坚持服务三农,抓好农村业务拓展,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争取信贷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保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是政府及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勇挑硬担,挺身而出,创新方法,搞好服务,全力支持信贷,支持保险,当好坚强后盾。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将出台了一些有力的举措,加大支持服务企业的力度。一是要优化政务服务。以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为抓手,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降低收费标准,改进服务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提供便利,为信贷融资积极开展服务。对于涉及政府举债的融资项目,将实行项目责任制,坚持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并明确了“财政负责借贷,银行负责办理,国资国土负责抵押,政府负责举债,项目负责使用,城市经营收入负责偿还”的程序。二是要实行贷款奖励。今年,县里将制定金融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各金融机构拿出了专项资金进行奖励。这个办法考核的重点很明确,就是各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和融资举债任务完成情况,并且有明确的时间和进度要求。三是要深入开展金融宣传教育,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学金融、爱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四是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全社会参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养提高各类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信用意识。五是要加强监督,不断规范市场,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工商行政执法部门,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不规范的保险公司进行整顿;公安、司法部门要坚决打击保险诈骗和挪用保险资金、侵占损害国家和企业利益的犯罪活动,要坚持依法行政、秉公执法,为加快保险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途径;各级各部门要正确引导好广大老百姓,使广大老百姓理性选择,理性消费。

保险行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社会的“稳定器”和造福人民群众的助推器。近几年来我县保险行业发展较快,机构迅速增多,从原来的2家增加到8家;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遍布城乡;业务快速发展,服务范围拓展到乡村,保费收入大幅增长。但总的来看,粗放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内涵式增长能力较弱、产品结构单一,价格竞争非理性和诚信经营理念不强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保险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作为重要目标和公司发展战略举措。人寿保险力争挤入全省县域保险50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可以主动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广泛考察调研,结合**实际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规范公司管理。二是要深化营销员诚信建设,健全营销员不良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打造企业诚信品牌,建设诚信企业。三是要加强员工培训,引进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建设学习型单位,全面提高员工队伍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问题。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抓好农村业务的拓展,落实好能繁母猪保险等惠民政策,严禁“坑农”、“损农”、“害农”事件发生。五是要守法经营,认真按照《保险法》和相关行业政策规定开展业务,切实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解决不规范竞争、不合规经营、不正当交易等问题。

(三)强化服务,健全机制,为**金融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总结篇3

2007年重庆保险工作成效显著

一年来,重庆保险业以“124”发展思路为指引,市场主体、业务发展、服务大局和外部环境实现了新的跨越,基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主要体现为“四个同步”。

第一,市场主体与保险总部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2 0 0 7年,重庆本土保险公司――安诚产险走向全国;美国利宝成为第一家将中国总部设在重庆的全球500强企业,中新大东方人寿作为合资寿险法人机构开始“发力”,中国人寿中西部地区产品研发中心、太保寿险西南片区培训中心和天安保险西部新产品试验基地相继落户重庆。以领先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保险总部经济建设为实质内容,保险业正在成为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截至2007年底,重庆市已有3家保险法人机构,1家保险公司区域总部,23家保险分公司,42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区县保险分支机构达到363家,保险从业人员由2007年初的3.8万人增加到现在的4.6万人。

第二,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

在2006年重庆市保费增幅全国第一(27.56%)的基础上,2007年保费收入继续保持高增长,增幅达到33.7%,位居全国第6位。保费规模实现124.7亿元,位居全国19位。重庆市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3%和390元,同比分别提高0.38个百分点和96元。

产险业务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财产险保费收入实现3 5 . 9 亿元, 同比增长3 6 . 8%,高出全国平均增速约5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实现速度质量“ 双提升” 。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2.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保险中介以提升软实力促发展。保险营销员人数达到3.6万人,同比增加0.6万人,持证率达到99.5%,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

第三,环境建设与服务大局同步改善

2007年,重庆保险业“4+3”工程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2007年4月5日,在重庆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王鸿举市长在讲话中36次提到保险。12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保险机构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更加重视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在136号文件的基础上,2007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意外伤害保险为补充,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要求“积极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大力开展针对失地农民、外出务工农民的各种保险业务”。市政府《关于改善和强化库区金融服务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库区推广“城口模式”。

市委市政府对保险业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充分说明重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和地位已得到明显提升。

市级有关部门对保险业的支持也越来越实在。去年,通过重庆市安监局的争取,保监会和国家安监总局将重庆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推进高危行业责任保险试点省市, 重庆保监局还与市安监局联合向市政府上报推进“安全与保险互动”实施意见的请示,市政府已经批转执行。市财政还出资在全市农村推广“农村孕产妇和新生儿保险”,为每位符合计划生育条件的农村妇女生育全额提供50元保费补贴。

第四、坚持做到科学监管与严格处罚相结合,行业发展秩序和规范程度继续保持较好态势,自律成效、诚信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五年来,重庆保险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保费收入保持年均22%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年均增幅高出约4个百分点。2007年的保费收入规模全国排名由十六大前的25位上升到19位。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相继提高。五年来,新兴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市场活力不断迸发。保险法人机构实现突破,市场主体成倍增加,已初步形成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并存,中资与外资公司共同发展,国有控股、股份制、政策性等多种形式互为补充的保险市场新格局。

强化保险监管确保科学发展

2008年是重庆保险业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对于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保险工作意义重大。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保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保会要求,强化监管力度,严格监管措施,提升监管效率,通过“三个从严”,即从严审批、从严检查、从严处罚,抓好“三项建设”,即诚信建设、内控建设、文化建设,推动全行业在规范有序的前提下服务于全市中心工作,确保重庆保险市场科学、规范、健康发展。

第一,在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增强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产品创新方面,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注重发挥基层公司贴近市场、熟悉业务、了解群众需求的优势,发挥现有产品研发中心(基地)的功能作用,提高产品创新的有效性。大力发展保障性产品,探索发展小额保险,让人民群众信得过、用得上、买得起。

在服务创新方面,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把便捷服务贯穿到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加快推进保险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积极推动网上保险、远程理赔等新的服务方式。提高理赔及售后服务质量,推行“限时”服务,快速回应客户服务要求,真正做到“从找不赔的理由变为找赔的理由”,切实提高客户满意度。

第二,完善“124”发展思路,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取得更大成效“ 1 ” 仍是要积极争取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这块牌子,“2”仍是要建设保险总部经济和保险资金运用“两大平台”,“4”就是要服务四大重点领域,即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社保体系完善、社会风险管理和城市建设与管理。

要积极稳妥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等重点业务,确保规范健康运行。要大力开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积极开展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补充保险和企业年金等业务。要借重庆“安保互动”政策出台的东风,在高危行业、公众聚集场所推广责任保险,增强风险隐患排查和识别能力。要响应中央将重庆确立为特大型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建设全国“畅通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号召,积极开展出口信用保险、大型工程保险、物流保险、旅游保险、科技保险、拆迁保险、环境污染保险等业务,为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服务。

第三,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提升保险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总结篇4

2019年全国“两会”已于3月15日胜利闭幕。今天,我们利用这次党员大会开展季度党课学习,主要目的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有关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动员分公司机关党支部全体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抓好“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开启实现战略规划目标的新征程。

下面,我们从会议基本情况、主要精神、两会上的保险声音等三方面进行学习。

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两会”,“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

“两会”召开的意义:

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一、会议基本情况

两会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3日至13日、3月5日至15日在京召开,200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和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共议大计。

这次“两会”意义特殊,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审查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了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听取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期间看望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参加联组会,分别参加了全国人大内蒙古、甘肃、河南、福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审议,同代表委员充分讨论交流、共商国是、听取意见和建议,就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军队建设等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各方面工作、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篇章。大会传递的正能量、发出的好声音、展示的新成果,充分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机活力,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对于坚定中国信心、凝聚奋斗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议主要精神

2019年全国“两会”精神,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审议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一)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审议的重要讲话精神

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一”,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在甘肃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他围绕脱贫攻坚提出了“五要”,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要落实责任不松劲,要转变作风不懈怠。总书记特别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

在河南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他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六要,即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在福建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金句频出,如“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

 

(二)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政府工作主要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显著成绩: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四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五是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六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2018年重点抓了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二是扎实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五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动力继续增强;六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七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八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理从国际、国内、政府自身三个层面作了深刻阐述。关于做好2019年的政府工作,总理强调要把握六条原则:一是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三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四是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五是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六是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同时强调要注重把握好三个关系:一要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二要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对于2019年的政府工作任务,总理从十个方面作了具体部署安排:一是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四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五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六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七是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八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九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于政府自身建设,总理从三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坚持依法全面履职;二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三是切实强化责任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期间,报告起草组根据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报告共修改83处,吸收涵盖了代表委员提出的大部分意见。报告修改前约19300多字,修改后是20200多字,增加800多字。修改主要集中在六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科技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释放内需潜力。认真听取和采纳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是政府依法施政、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的内在要求,是回应社会关切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些修改,报告更加完善,更好地反映了人们的心声,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共识、推动工作。

可以说,报告释放了很多利好,抛出了很多民生大礼包。如,今年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要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特别是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再如,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加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使更多事项不见面办理,确需到现场办的要“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不再让繁琐证明来回折腾企业和群众;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政府部门做好服务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

总之,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客观实在,分析形势深刻到位,部署工作突出重点,推动措施务实可行,是一个聚焦发展、深化改革、突出民生、催人奋进的好报告。

三、两会上的“保险声音”

“听完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保险分散在各个领域中,在服务民生、对外开放、乡村振兴、旅游、交通等方面都需要保险来发挥作用,这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对《中国保险报》记者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有15处提及“保险”,包括养老、就业、医疗、深化农村改革等多个民生方面问题,涉及农业保险、大病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养老保险等诸多方面。这足以显现,保险业日益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角色,这也为2019年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主旋律,更为我们寿险公司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是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强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并将之作为“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拓展”是指保险业要扩大保障范围,而“增强”要求保险业不但要扩大保障范围,还要提高保障额度,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比如,商业保险机构对大病保险的发展功不可没。目前,商业保险机构承保了全国90%以上的大病保险,服务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超11亿人。“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努力提高理赔效率和服务水平。再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做好常见慢性病防治,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国家在积极推进医保扩面工作,我们商业保险也可以尝试做一些相关的工作,比如,面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发一些差异性的保险产品,同时在健康管理方面加大力度。

二是要坚持改革,严以律己。近两年随着银行保险行业监管的不断加强,保险一方面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其自身改革也在同步推进中。坚持回归保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才能增强其风险保障功能。过去一段时间,我国保险业处于“粗放型增长”的状态中,虚假宣传、骗保等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一些中小险企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对于这些乱象,近几年监管“重拳出击”,保险监管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我国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随着行业转型,我国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已经进入新阶段,保险业既要做到坚决守好风险保障底线,又应当加快改革发展,肩负新使命,担当新责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更多支持,保险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总结篇5

会议认为,近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不断推进,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逐步规范;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监管基础工作和监管力度加强,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益明显。

会议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完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着力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继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与关键领域集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二)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着力完善产权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三)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市场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提高市场竞争和抗御风险能力。(四)切实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五)依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规范监管方式,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六)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制建设,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授权经营制度,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

会议审议通过并决定由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会议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实施5年来,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明显成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和谐,残疾人状况得到改善,残疾人事业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会议要求,“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惟一是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实施康复救助工程,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二是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残疾人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保障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三是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福利企业,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四是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加大扶贫力度,使10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解决温饱,并稳定提高经济收入。五是丰富和活跃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加强残疾人事业的法制建设及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综合服务设施,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六是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残疾人事业。

5月3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保险业改革发展问题,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

会议认为,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保险业务快速增长,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要看到,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整体水平不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会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保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保险需求日益增强,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建设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保险业。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健全安全生产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保险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二)深化保险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三)加强和改善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加快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四)进一步完善保险法规政策,宣传普及保险知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会议认为,为了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十分必要的。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6月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研究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问题。

会议认为,反垄断法是保护市场竞争,防止和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的一些反垄断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有必要制定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反垄断法,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持我国经济活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提供法律保障。草案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规定了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对垄断行为的调查处理等内容。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指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此,要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要发展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积

极稳妥地将可交由市场来办的一般技术推广和经营分离出来,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的供给。

会议强调,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各地区要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完善措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6月1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近期经济工作。

会议认为,当前经济情况总体是好的,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煤电运供需状况好转,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财政收支良好,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增长加快,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特别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深化改革开放上来,坚决改变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盲目扩大投资规模的做法,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用经济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适度微调。近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抓好夏收、夏种、夏管,扩大秋粮播种面积,力争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抓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尊重农民意愿,力戒形式主义,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攀比,防止乱占耕地和增加农民负担。二是坚决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坚持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严格执行技术、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肃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从严控制新上项目,特别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认真落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各项措施。三是进一步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继续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把握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节奏。加强对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四是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抓紧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狠抓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加快实施重大节能工程。加大对高污染行业的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五是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进一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扩大国内紧缺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及设备的进口。同时继续做好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努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多学科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5)05-0097-06

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加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纳入未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诸多影响因素和利益诉求,需要有一个正确、科学、全面的认识。本文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全面审视我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学审视

公务员养老保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以从社会转型、社会流动、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视角入手。

(一)社会转型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时期,各种利益关系正在经历复杂的调整过程之中,各项社会政策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转型的程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不是一夜之间的骤变,而是一个全方位、长时期的变革过程[1]。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加速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的改革逐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是整个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也实现了巨大的变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若干急需解决的难题。在我国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均先后建立了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后,我国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依然没有改革,仍然采用传统的国家包办、现收现付、封闭运行的制度模式,与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责任共担趋势不相适应,也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不相适应。由于公务员身份的特殊性,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迟迟没有实质进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未来需要调整和改革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

(二)社会流动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社会层级与社会地位的变化,合理的社会流动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封闭与僵化,社会流动较少,社会活力不足,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固化,社会等级观念较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社会流动的机会不断增加,流动频率也越来越频繁。但是,由于社会观念、户籍制度、社会政策、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着较多阻碍社会流动的藩篱,促进社会流动的体制机制依然尚未完全理顺[2]。在养老保险方面,我国根据不同职业身份的群体设立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养老保险的碎片化局面。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制度相互独立、差异较大。尤其是出现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其他群体养老保险的“双轨制”局面,不利于不同职业人员之间的相互流动。同时,制度分割、待遇差距较大的现象容易造成一些职业的优越感与特殊性,容易导致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阶层隔离。未来需要改革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并推进其他群体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促进不同群体的社会流动,增强社会活力。

(三)社会公平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社会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促进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属性。社会保障通过扶危济困、照顾弱者等途径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发展。现实中社会不公的问题十分突出。从理论上来说,一些公共政策(比如社会保障)具备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但是在实践中并未完全体现出来,甚至发挥反向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针对不同人群分别构建了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筹资模式、覆盖率、缴费标准、运营管理、待遇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公务员的养老制度由于单独的制度设计和国家保障特点,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和养老制度的优越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无需要履行任何缴费义务,而其他群体无一例外地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在责任分担方面难以体现公平。另一方面,公务员获得相对较高的养老金待遇,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水平差距较大,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公平分配的效果不明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逆向调节的现象[3]。因此,需要基于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整体考虑,加强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制度模式、责任分担、待遇水平等方面进行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孤注一掷地将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缩小不同群体养老待遇差距的唯一手段,而应该同步改革其他养老保险制度。

(四)社会和谐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社会和谐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国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且需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和谐要求社会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也要求各系统、各要素内部的和谐发展。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保障是构成社会的子系统之一,应该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一方面,社会保障应该与社会的其它子系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内部子系统各构成要素也应该实现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理应成为社会和谐的推动力,而不应该成为社会和谐的障碍或阻力。公务员与其他职业群体之间养老保险制度的相互独立与较高的待遇差距容易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攀比,造成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心理落差,甚至可能引起一些人员的嫉妒与仇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在促进社会流动与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不明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促进社会和谐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与经济、政治等其他系统之间不协调,也与养老保险体系的内部各项制度不协调有关,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未来需要通过改革,使之促进社会和谐。

二、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审视

公务员养老保险问题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主要可以从福利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来审视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福利经济学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福利经济学是寻求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经济理论体系,经历了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个阶段。尽管新、旧福利经济学在理论上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那就是关注公平和效率的提高,实现社会福利的优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应该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促进国民整体福利的提高。

旧福利经济学认为“福利”是个人所获得的效用与满足,全社会的总“福利”等于社会中单个人的福利总和,社会应该使整体福利总和达到最大。依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原理,等量的收入对穷人和富人而言,效用是不同的,穷人的效用大于富人的效用。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穷人得到的效用增量大于富人的效用损失量,社会总效用增加;国民收入分配越均等,社会经济总体福利就越大[4]。旧福利经济学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方面,需要遵循普惠和共享的原则,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普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而造成不同人群之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和收入差距,不能因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科学造成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损失,应通过发挥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和居民收入的均等化,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也就变好。经济效益(效率)是最大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公平)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收入水平,而且更关心他们收入的相对水平。新福利经济学原理亦可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启示。只要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差,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否损害其他群体的福利尚不能下结论。不能一味地以降低公务员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办法来进行改革,否则可能导致两败俱伤,既难以获得公务员群体的支持和同意,也不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民的绝对收入和福利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国民公平感却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更加变差,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群体养老金的相对水平差距大。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和其他群体的养老待遇均在不断提高,但是程度和水平不一,其他群体养老金的相对水平较低,因而容易导致其他群体的个人感觉较差。因此,未来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综合权衡不同群体之间的相对养老金水平,加强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改革,不要因为过大的差距而导致社会不公和福利损失。

(二)劳动经济学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流动、劳动报酬等密切相关。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5]。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就业市场,即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主要是一些职业稳定、劳动条件较好、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优越等类型的就业岗位,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是一些劳动关系不规范、社会保障不完善、工资较低、劳动时间较长、劳动条件较差的就业岗位。劳动力市场的完全同一性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符合现实需求的,不应该强求完全同质化的劳动力市场。公务员与其他职业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素质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职业的特殊性,因而不能强求公务员与其他群体完全统一的劳动收入与福利制度。但是,这种差别并非无限制的,而需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之内。否则,很容易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和不平等现象,走向过度异质化,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6],不利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滞后,造成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流动的壁垒,阻碍了社会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改革势在必行[7]。

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健全、完善、科学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利于提高劳动力供给的数量、质量和效率;反之,不利于劳动力的有效供给。科学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增强劳动者的劳动意愿,增加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不完善、不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只会损害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劳动意愿。可能会导致一些劳动者不愿进入就业领域,或者较早地退出工作岗位。间接地看,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提高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科学与否不仅影响公务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而且对其他群体的就业供给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些劳动者可能提前退休,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务必考虑这一点,加强科学设计。

从劳动报酬来看,工资、福利、保险是劳动者总体报酬的共同组成部分,三者的合理构成决定了劳动报酬的科学性。劳动报酬的水平和结构也直接影响到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决定着收入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公务员与其他劳动者群体之间的报酬结构与水平有较大差异。公务员福利和保险在总报酬中的比重相对较高,而且可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养老金与福利待遇。从总报酬来看,公务员的报酬水平也明显超过城镇职工,收入差距较大。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从总报酬的视野来进行审视,完善总报酬的结构与水平,推进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的同步协调改革,增强劳动者报酬制度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以上主要从福利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对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审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应该适应经济发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来提高市场经济的活力与效率,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注重社会公平,也应该讲求效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总体福利的最大化。应该通过对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消除其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为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三、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治学审视

政治因素是影响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结合一个国家特定的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8]。未来我国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充分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充分考虑我国的政治制度,而不盲目崇拜和完全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做法。

(一)国家性质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从国家性质来看,我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强调公民之间的身份平等,强调国家应该公平对待全体公民,不因种族、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而造成歧视或不公平对待。人人平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人人平等、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我们既要创造条件实现人人平等与共同富裕,又要正视现实情况,不能超之过急。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既要为实现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服务;同时,也不能采用一个完全统一的制度对待所有公民;在现实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承认和允许存在适度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发展经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通过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普惠与差别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而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政治体制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来看,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而不是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各政党通过竞选轮流上台执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共产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而应该服从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这是共产党员的根本属性。共产党员是我国公务员队伍的主体力量,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不能过多强调公务员的特殊利益和过高水平的养老金待遇,应该增强公仆意识,自觉维护和支持改革大局。

由于共产党员是我国公务员的主体部分,公务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公务活动。因此,我国的公务员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取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共产党员的宗旨,也是公务员的使命。这一点是不同于西方公务员政治中立之特点的。在我国,公务员承担着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要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敬业、奉献精神。讲求奉献而不是索取是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基于这些考虑,需要辩证地看待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方面,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不应该搞特殊化,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养老待遇差距不能太大,公务员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不能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又需要体现出公务员的职业特点,由于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和劳动的复杂性,国家和社会又应该给予公务员适度的激励,给予公务员从事公务活动的适度回报,进一步增强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三)政治发展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务员是促进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务员素质的好坏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的政治发展。影响公务员素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务员的素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合理、不科学可能导致官僚习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责任感、缺乏效率等问题;反之,一个良好、科学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则有利于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促进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需要处理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公务员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科学引起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甚至对立,而应该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来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政治的和谐发展。

从政治民主的角度来看,我国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保障公民的民利,充分吸纳公民的参与,广泛听取各方面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公务员和公民共同参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增强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科学性,获得公民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当然,由于政策制定与改革的复杂性以及公民参与的能力与经验不足,不宜过度、盲目地实行公民参与,而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各类因素,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

四、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公共管理学审视

公务员是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的理论、实践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有着密切关联,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应该与时俱进,随着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完善。纵观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演进,正在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走向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也已展现雏形,将成为未来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理论工具。在不同的理论与实践阶段,对公务员的素质要求不同,对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未来的社会治理将更加注重公务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削减政府开支,更加注重公务员与社会公民的平等地位,这些发展趋势必将对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一)公共行政理论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主要建立在理性官僚制理论和“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之上,追求行政效率和等级权威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两个重要特点。马克思・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具有法制化、权力的等级制、行政专业化、公私分明等特点,把行政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领域严格区分开来。在韦伯看来,“由训练有素的行政官员进行严格官僚体制的、特别是集权型的行政管理更能达到最佳效果”[9]。威尔逊指出,行政应该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非政治问题,虽然政治能够确定行政的任务,但是不能去操纵具体的行政事务[10]。古德诺进一步指出:“在所有国家中都存在着分立的机关,每个机关都在大部分时间里行使着两种功能中的一种,这两种功能就是:政治功能与行政功能。”[11]基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而言,公务员具备较强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征,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官员只要能胜任工作,就可以保证终身雇佣,并且在职时可以领取到固定薪金,退休后可以领取数额固定的养老金,而且待遇相对比较优厚,使行政人员的收入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并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担任公职成为人们理想的职业选择。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严重困境,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高升,社会支出迅速增加,导致许多国家财政支持的迅速增长和财政危机的出现。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公共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普遍下降,政府管理面临危机。各国迫切需要加强公共管理改革,以应对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企业管理改革的推动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掀起了以政府行政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运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革政府,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内部之间的相互竞争,精简政府规模,缩减政府支出,提高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只有以顾客为取向,向顾客做出承诺,并赋予顾客的选择权利,才能真正满足顾客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参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人员的跨部门流动成为必然;由于政府规模的精简,公务员的终身雇佣制已经难以完全实现,公务员可能需要在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或私人部门寻找就业;同样,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吸引私人部门精英雇员的加入,加强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因此,传统的现收现付、待遇确定型的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行政改革的要求,需要建立考虑不同部门、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与转换;由于政府财政支出的缩减,直接影响到公务员的薪酬福利和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基于公民导向和公共利益导向,提倡政府对公民的关心,与公民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新公共服务理论还非常重视公民权利和民主导向,认为只有通过公民的广泛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的合法性。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比,新公共服务理论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和公共服务,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非掌舵;更加关心和重视人,而不仅仅重视生产效率的提高。新公共服务理论更加注重公务员与社会公民的平等关系,力求在平等协商中加强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在个人的发展方面,追求公务员与公民的平等待遇。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也将更加追求不同职业群体的平等,尤其是公、私部门之间的平等。在追求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治理的同时,如何提高政府部门的吸引力,提高整体的社会治理能力,需要通过完善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来吸引社会精英参与到公共部门中来。此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应该征询公民意见,注重公民参与。

(四)“善治”理论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些国家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升华,呈现出从治理到“善治”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调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以及公民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与社会福祉的最大化。“善治”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公民,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行善政,而不会有“善治”[12]。“善治”具有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性、有效性、包容性等特点。在“善治”的发展趋势下,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加强行政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求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在走向“善治”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包括公务员养老保险在内的政府政策进行调整,获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以适应公民社会的需要,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全能型的政府走向有限责任型政府,从政府包办一切走向注重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政府行政体制,政府职能在不断发生转型,正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公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政府的人员雇佣形式、人员构成、人员素质、服务能力、管理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日益复杂、人民群众各类需求日益增长的现实背景下,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公务员的合理流动是提高政府服务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科学改革有利于配置政府人力资源、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6-30.

[2]杨黎源.从先赋到后致:新中国60年社会流动机制嬗变[J].浙江社会科学,2009(11):8-16.

[3]香 伶.关于养老保险体制中再分配累退效应的几个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31-35.

[4]庇 古.福利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9-109.

[5]张士斌.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基于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2):123-130.

[6]郭 丽.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社会成本分析――兼论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J].开发研究,2012(4):139-143.

[7]谢克敏,王计军.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思考及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1):178-179.

[8]郑 军,张海川.智利养老保险制度早期发展脉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拉丁美洲研究,2010(3):20-26.

[9]韦 伯.经济与社会(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96.

[10]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4-15.

[11]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13.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总结篇7

尊敬的孟副部长,新闻界的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

首先,我代表辽宁保监局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真诚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省保险工作的关心、关注、理解和支持!下面,我就辽宁保险业“十五”期间发展情况和下一阶段主要工作思路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十五”期间保险业加快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省保险业在中国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保险需求和实现保险业做大做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防范风险,行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2、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各国有保险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相关工作,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增长方式逐步由偏重规模增长向速度、质量和效益统一转变,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创新机制。二是各股份制公司积极转变经营机制。普遍以效益为中心进行了分配和用人制度改革,优化营销激励机制;调整内部管理架构,完善内控体系,强化预算管理,采取了集中核保核赔的业务管理模式,提升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3、经营方式不断创新。近年来,各家保险公司积极创新经营思路,转换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控、积极运用差异化管理新理念、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一些公司还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充分利用金融、邮政、铁路等网络,开辟了多种销售服务系统,为业务增长带来了机遇;同时,服务意识普遍提高,保险附加值不断增加,各机构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了服务热线,实现了365天营业和24小时理赔以及为保险肇事车主提供代步车等,塑造了良好的保险企业形象。

4、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是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农业保险扭转了多年来连续萎缩态势,责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健康险和养老保险增速加快,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业务结构得到优化。产险公司车险和非车险业务比例有所改善;寿险公司更加注重内涵价值和长期稳健发展,新单期缴和续期业务占比不断提高。三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县域保险得到较快发展,县域保费收入在全省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保险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风险保障程度不断提高。

5、风险防范体系渐趋完善。建立起“企业内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保险市场监管体系。重点加强了保险机构内控监督,突出强化了行业协会诚信自律和失信惩戒职能,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通过运用市场手段,优化了监管资源配置,构建了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目前,辽宁保险业在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二、保险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我省保险业紧紧围绕实施建设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逐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积极拓展“三农”保险服务体系。不断延伸和扩大服务“三农”的网络和机构,放宽农村村以下保险营销员市场准入条件,目前已有5174名农村保险营销员获得持证上岗资格,使更多农村居民可以享受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在县以下设立经营机构,目前全省县以下保险机构已达779家,农村保险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二是积极推动三农保险试点工作。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种植业方面,启动了阜新、铁岭烟叶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1233万元。去年铁岭地区1.6万亩烟叶遭遇雹灾后,保险业赔款121.6万元,有效弥补了农灾损失。在养殖业方面,启动了阜新市奶牛保险试点和辽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提供风险保障4110万元。截至去年底,全省农业保险总保额达到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6.5%,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四)参与和辅助社会管理。近年来,我省保险业充分利用自身网点优势、技术优势和体制优势,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是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解决化解法律纠纷,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减轻政府压力,提高社会管理效率。7月1日正式施行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将车险费率与交通违章挂钩,通过“奖优罚劣”的费率经济杠杆手段引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在非煤矿山企业、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推行了雇主责任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在建筑施工企业推行了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在社会公众场所推行了火灾公众责任险,在运输领域推行了承运人责任险。截止2005年底,我省责任保险业务有了突破性进展,责任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承保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62.1%和101.1%,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盈。

我省保险业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保险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保险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发展水平较低,整体规模较小,粗放经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二是覆盖面不宽,保险业还没有渗透到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领域。三是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很多灾害事故损失不能通过保险获得及时的补偿。四是保险产品和服务跟不上,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五是社会保险意识薄弱,保险知识和风险意识的教育宣传不够,保险知识普及程度较低,企业和个人参与保险的意愿不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一阶段主要工作思路(一)推动三个突破,实现保险业的较快发展。

1、推动业务领域上的突破。一是积极拓展大型商业项目业务领域,参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引导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积极为沈阳中部城市群开发、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和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大型商业项目建设提供配套保险服务。二是积极拓展农业保险领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保险公司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条款通俗的农业保险产品。支持保险公司开办特色农业和其他涉农保险业务,继续推进种植、养殖等农业保险试点。鼓励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继续扩大“三农”保险业务的领域和范围。探索商业保险参与解决农民工意外伤害、医疗保障问题的有效途径。三是积极拓展养老医疗保险领域,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提供补充养老保险等方式,为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计划。继续深入开展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

《保险业新闻发布会发布词》出自:查字典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企业 医疗保险 机制

一、我国医疗保险的概述

(一)定义和历史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保险的方法为居民解决防病治病的问题而筹集、分配、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险事业的重要运行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先进制度,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使用该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1988年,我国政府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1998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特征

1.非市场性特征

对于医疗资源,国家用计划的手段进行高度集中管理,以单一的行政手段把医疗资源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实行统一计划,医疗经济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整体合一。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与消费行为由于国家统一负责,这也意味着谁都可以不负责,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缺乏约束,使药品、医疗卫生资源畸型消费,这种平均主义的形式形成巨大的医疗浪费。

2.差异性特征

医疗保险制度按居民的不同身份分为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合作医疗等不同的制度。它们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享受对象不同、范围不同,这种不同制度,带来极大的差异,它强化了居民身份界限,阻碍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合理流动。在不同的制度里,享受的保险与保健程度不同;而在同一个制度里,由于平均主义使浪费非常严重。

3.医疗保险二元结构

每种医疗制度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公费医疗由于是国家财政包揽,个人不需要支付费用,劳保医疗由于企业与个人共同负责,局限性大。这体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色,体现我国社会结构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

二、我国企业医疗保险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投入带来的问题

1.“统账结合”带来的问题

对个人账户约束的问题,我国企业医疗保险还在建设阶段,企业医疗改革的覆盖面不大,因此常常有未参保的人员冒充参保人员的医疗人员。由于退休人员医疗个人账户比在职职工高,在进行统筹以前需要自付的费用与个人支付比例比在职职工低,因此老年人的医疗账户常常被冒充。对个人账户积累的问题,由于管理个人账户的工作量极大,因此一些医保经办机构对个人账户没有做好有效的监督、审核,甚至有些机构完全不管。对个人账户互济的问题,在现行的医保制度中,规定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在财政上进行分账核算,这就等于医疗保险基金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运营系统,没有互济性。

2.医疗费用效率低下

企业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以来,卫生费用大幅度增长。据2011年统计,全国医药卫生费用规模已经达到24000亿元,比2010年净增4000亿,但是资金运用的效率却非常低下。

3.个人医疗负担重

卫生总费用包含政府预算卫生、社会卫生、个人卫生支出共同构成。随着医疗改革深入,医疗总费用每年增多,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上升极快,而政府预算投入却逐年下降。统过资料统计,政府每年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到公立医院收入的10%,医院要自负盈亏,却要承担国家医疗救助任务,沉重的负担让医院表现出趋利性。人们通过切身体会感觉到医疗负担非常重,觉得企业医疗保险制度并不能解决自己“看病难”的问题,于是小病小痛宁可自己扛过去,尽量不要上医院。

4.企业缴费难

在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国有企业面临负担重,经济效益差的问题,部分企业没有资金缴纳医疗资金费用。

(二)体制陈旧带来的原因

1.医疗保险覆盖面积小

虽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参加各种医疗保险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比如2011年,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为47292人,比2008年增长49%,新农合参保率从2008年的91.5%提升到2011年的97.5%,总体来看我国医疗保险覆盖面积正逐年递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仍然不够大,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没有初级医疗卫生服务

我国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非常不健全,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医务人员缺乏,而且常常缺少必要的药物,民众即使到社区服务中心去治病也常常得不到有效的医疗,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生了病直接去大医院,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存在成为鸡肋。

3.医药卫生体制与医疗保险体制不匹配

由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国有医疗必须自负盈亏,所以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昂贵药,又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常常接受医院无关的检查与治疗,医疗对患者进行多收费、乱收费,使药品价格虚高,这使企业医疗保险带来更多问题。

(三)社会结构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呈现老龄化趋势,劳动力不够,医务人员基金面临具大短缺。

2.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法律属于行政法规,立法层次低,没有足够的强制性、权威性,这很难满足日后医疗保险的发展要求,由于没有统一的医疗保险法律,因此,医疗保费的征缴、支付、统筹、管理都存在很多法律漏洞。

三、建立企业医疗保险机制的必要性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由于我国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这使国有企业人员过多、下岗分流多、减员效应多,这是国有企业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难提。要做好企业改革,就是要减轻企业职工的负担,给下岗分流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是减轻分流人员负担的方法。扩大现有职工的医疗保险范围,保障所有职工的基本医疗服务,才能让职工专心就业,使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

要建立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就需要解放生产力,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保证企业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有序的进行,而我国企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目前无法健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职工健康水平的方法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在原有经济的基础上,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保障人民有健康的生活,改善医疗环境与条件。而目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不能满足企业单位职工的医疗服务要求,因此,要进行改革企业医疗制度,才能使人民能过上健康的生活,让人民身与心都感到有医疗的保障。

四、建立企业医疗保险机制的思考

(一)从经济投入上调整

1.增加个人缴费比率

根据相关统计可以看到,企业职工应当承担总基金费用的50%,这使企业缴纳费用下降,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企业职工也树立节约的意识。

2.建立开放式账户

可以将传统的封闭式账户进行改革,比如个人账户积累的费用计算利息,让参保人员愿意主动缴纳个人账户费用、愿意积累账户基金,使账户基金能有效积累。

3.调整支出结构

要将经营困难的企业,或者没有经营能力的企业采取精减、拍卖、出租的方法填补到医疗保险基金中,使医疗保险基金会能得到保障,同时这也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国家企业的资产结构。

(二)深化医保改革

1.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要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就要从医疗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寻找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扩大保险面积。缴费水平要多层次的建立,通过服务面扩大,让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保。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参加医保;降低医务人员的缴纳费用,做好跟踪服务,让流动人口也能享受到医疗保险的待遇。

第二,建立医疗保险机构。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群众普遍认为看病难,医院有医疗资源的优势,医疗解释也不透明,因此要通过第三方的机构,这也要当作医疗保险服务范围中的一部分。同时,它可以改变事后按服务项目报销的作法,通过与医疗机构订立契约,部分病种进行预付的方法,让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第三,落实社区医疗服务。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入定点医院中来,让群众能用医保卡结算费用。对社区的服务机构要高度重视,政府部门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医护人员、更换落后的设备,使社区医疗服务能真正起到实用的效果。只有让社区服务中心有足够的医疗条件,群众才会意识到,小病痛找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即可,没有必要浪费资金去大医院。

第四,建立健全医保制度。要将医疗保险建设提高到立法的层次中,而不仅仅表现在地方性法规上,只有建全全国性的医疗保险法制建设才能使企业医疗保险制度顺序进行。同时这也要求医疗保险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健全医疗保险体系,制定的法律才能得到实现。

(三)杜绝药物价格虚高

要对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杜绝医疗行为与药品营销行为挂钩。要让医生专心治病,合理用药,政府要对公立医院与其它非盈利医疗机构加大补贴力度,让医院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同时要提高医疗服务的费用,让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药品虚高是目前重要的问题,可以用以下方法解决:

1.加强药物价格审定

药品的价格要由于相关部门制定,其它部门不能制定、更改药品的价格。对药品价格的修改要增加流动性与及时性,比如要了解企业与医院、药店对药品价格的执行情况,了解企业目前的出厂价、批发价,再进行合理的审价,可以2年重新审定一次,单独定价的药品要了解相关的主管部门的执行情况与药物厂家的财政情况。

2.减少流通环节

可以用招标采购的办法减少药品流通环节,通过政府建立专门的采购中心,统一管理、提高药品透明度,或者由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经销,让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真正解决。

(四)呼吁社会共同支持

1.缴费层面拓宽

加强医保宣传工作,要组织专门人员定期在基层宣传医保政策,吸引更多的参保。要求参保的单位一定要及时缴纳费用,这要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要让私营、外企、自由工作人员加入参保行列中。

2.发行医疗保险债券

用发行专门的医疗保险债券的方法能对医疗基金作一定程度的弥补,同时可以拉动内需。

3.发行医疗保险彩票

通过彩票的形式也能让群众积极参与医保活动中,使医疗保险基金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参考文献

[1]杨晨,张力文.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2(10).

[2]董曙辉.关于大病保险筹资与保障范围的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13(04).

[3]钱锡红.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保险研究,2013(03).

上一篇:沟通技巧的感悟范文 下一篇:电力营销安全存在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