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19 22:57:39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第1篇

徐文虎,1950年出生于上海。1969年-1972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72年-197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1975年至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工作,1981年完成了相当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工作期间先后获得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称。现任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安盛-复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保险系系主任、复旦大学金融学院保险部主任、上海市法制办专家组成员、上海市保险规划项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就

著作有《中国保险辞典》、《中国保险百科全书》、《当代中国保险》、《保险学》、《保险知识丛书》等二十多本。其中《中国保险百科全书》、《当代中国保险》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并主要承担总书记题写书名和作批语的《保险知识读本》的编纂任务。

■其他

承担了多项中国保监委和上海市政府的保险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上海市保险业发展十五规划》和《上海市社会保障体系》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是上海市第一届、第二届国际保险业展览会暨保险国际论坛的秘书长,并主办和承办过多次国际保险会议。

复旦大学保险学系坐落于静谧的校园里一幢三层复古小楼的二层,四周绿树环绕。推开系主任徐文虎办公室的大门,迎面而来满满当当全是各类书籍。不过,虽然弥漫着书香气息的大学殿堂常被称为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但与其他学院科系办公室不同的是,保险学系与外界却是十分紧密地联系互动着。

“我在保险业,虽然没有主动去追求名和利,但回报的确很高。我的确问心无愧地付出了,但每思及此,审视现在时,心里也总有些忐忑,自己获得的回报会不会太多了点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徐文虎心中,有时候也会问身边的人,但总说不清答案。

徐文虎感慨地说:“我们这代人经历比较丰富,从中学到黑龙江,再回到上海;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奉献。我在周围的同仁中,学习并不比人优异,但在经济和社会名誉上的回报却比别人好,这里面不可否认有着机遇的成分,让我感到忐忑不安。”徐文虎对名利看得很淡,他希望能做有利于社会和保险业发展的工作,并尽可能做得好。

“我之所以能在保险研究上获得相当的成就,一是理念比较准确,二是做人诚信,而保险恰恰是一个非常讲究信用的行当。”

毅然转行

“我不想再坐冷板凳了,研究保险,起码有开课、搞教学的机会。”转行保险,徐文虎一搞就是20多年,而且越发不可收拾

1 9 5 0年出生于上海的徐文虎是家中独子,1969年读初中时恰逢上山下乡,他被分往千里之外的黑龙江。1972年,作为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他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考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留校,进入经济系教研室专攻经济学史。

1981年,中国保险业刚刚恢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徐文虎走上了陌生的保险研究之路,开始与中国现代保险业同步发展的历程。谈起这20多年,他俨然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毕业留校后,我所在的中经史教研室可谓人才济济,星光熠熠,研究力量十分强大。我当时刚刚起步研究经济,算是教研室里的第四代,整天坐冷板凳,连开课的机会也没有。”徐文虎并没有气馁,热情高涨地继续学习追赶着,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出现了。

1979年,中国开始金融体制的变革,相继恢复了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随之恢复和建立。1980年,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一个合作协议,开设系统的课程培养金融干部,其中就包括保险学。

“那时复旦经济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力量虽然强大,在应用经济、部门经济上却还比较弱。保险学方面惟一的一位教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周建中,正好由于私人家庭原因要调往杭州,急需找人接替。”系里找了很多教师,但大家都不愿意,因为保险是个冷门的新学科,不受关注。

难道这门课就这样没人教了吗?和周建中私交不错的徐文虎便在此时作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转行作保险研究。“我不想再坐冷板凳了,研究保险,起码有开课、搞教学的机会。”转行保险,徐文虎一搞就是20多年,而且越发不可收拾。

看到如今徐文虎的成就,不少老同事打趣道,似乎机会特别偏爱你。徐文虎笑着回答,“复旦的资源对每个教师都是公平的,保险研究的机会也是这样,只不过当时恰巧是我作出了这个选择。我作出选择的动机很简单,而后认准了这一行,又一直坚持下去。”从一个人到一个学院,徐文虎干一行,爱一行,坚持走了过来,

回想当年,徐文虎认为,这条保险研究之路能够走到今天,获得一定的成就,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首先是有与人民银行合作办学的机会,再有复旦的品牌和学术基础,最重要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保险中断了十几年、人才断代的情况下,许多保存下来的最精华的老前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他们其中有些现在都还担任着如今复旦保险系的顾问职务。

三方面的推动,加上徐文虎的执着与努力,保险研究这条路不但一直走到了今天,而且还越走越宽。

历史见证

“我何其有幸,在保险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开始了同步的研究工作。”20多年来,做着保险研究、与中国保险业发展同步、可以说参与了其中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经历,使徐文虎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23年前的1984年,徐文虎第一次赴京参加每年一度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当时保险市场上还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但恢复不久的中国保险业正迎接着一个发展高潮。

打铁趁热,保险研究也以飞快的速度兴起发展着。“七五”期间,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中国保险业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复旦大学分到了其中一个子课题“保险业发展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徐文虎和另外一位教授承担了研究工作。

今天,中国保险业再次迎来发展浪潮。在这一轮发展中,徐文虎认为,再次研究行业高速发展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依然十分必要;许多情况都较20年前有了改变。

1984年,徐文虎还参加了人保在辽宁大学举办的一个为期40天的保险培训班。当时的日本保险学会会长也受邀前来讲课。班级里汇集的都是如今保险业界的中流砥柱,在与众多优秀保险业人士的共同学习交流中,徐文虎受益良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保险业已有初步发展,徐文虎也迎来事业上的两件大事。其一是1986年全国保险界隆重庆祝中国民族保险业100周年纪念活动。理论上这类活动都应在北京,但由于在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上,上海始终是中心,因此最终这一盛大的庆典决定放到上海举行。徐文虎参加了在美琪大戏院举办的100周年纪念盛事,冠盖云集,是一次与同行业精英交流的绝好机会。另一件大

事是在1987年6月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联合国贸发会与复旦大学三方携手举办了首届全国保险干部培训班,由复旦主办,中外专家济济一堂。来听课的基本都是全国保险公司的高层领导,一堂堂讲座听下来,他们反映道,复旦讲课,更超过外国专家。这是一次在全国保险业影响非常巨大的举动。直到1993年,全国保险干部培训班举办了第二届,不少来参加的人都笑说自己是第二次进复旦培训了。

“我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参与中国保险业发展中关键大事的机会,得益于复旦这块牌子。”徐文虎感慨言道。

学科发展

徐文虎在保险业界结交了很多朋友,社会兼职也很多。“虽然这样不可避免地占用掉一些教研时间,但能让我悟出很多道理,并直接用到教学上面,也很受学生欢迎。”

1988年,中国第一本保险辞典的编撰工作启动。在这本1989年由中国社科院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辞典上,赫然有着徐文虎的名字。自此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他除了编写教材之外,也开始参与诸多重要学术书籍的编撰工作。

1991年,为配合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作为中央书记处指定的两套部级丛书之一的《当代中国》系列丛书开始编撰。原先在系列书目中没有定“保险”一项,后来才决定加进去,于是当代出版社找到了正好在北京出差的徐文虎,主持《当代中国保险》一书的编撰工作。1992年,《当代中国》一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闭卷式,徐文虎作为保险一书的代表出席参加。

徐文虎还参与了中国金融业最高级别的一部书籍的编撰工作:那是1999年,为了让省部级干部学习金融知识而特别编撰出版的一套金融知识读本。

参与这些重要书籍的编撰工作,对徐文虎个人成长的鞭策和影响非常大。

与他个人以及复旦保险学科的成长同步的是中国保险业的高速发展。而复旦的保险学科也一步一步从小到大地成长至今:从最初的一门课到设立一个教研室,1996年成立保险研究所,乃至如今师生近百人规模的保险学系。

1999年到2001年,逐步成熟的复旦保险系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在全国保险业引起较大反响的活动。1999年第一届保险展览会在上海举办,2000年全国寿险研讨会,继而在2001年又举办了第二届保险展览会。

谈起做保险研究的心得,徐文虎深有体会。“保险学科与一般的教研工作有差异。学科可以分为三个大类,重理论的基础学科、重实践的理工科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学科。保险就是第三种类的应用经济学科,研究的目标更直接体现在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上。”

以这样的理念为支撑,徐文虎在保险业界结交了很多朋友,担任的社会兼职也很多。“虽然这样不可避免地占用掉一些教研时间,但能让我悟出很多道理,并直接用到教学上面,也很受学生欢迎。”课本不能每年换新的,但他却可以时时把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业内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们。

从历史转行到保险研究,徐文虎自认算是间接的转行,在学习历史时培养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都是可以应用到保险研究中去的,而且结合得很好,正所谓“知识不会浪费”。

1984年刚开始走上保险教学岗位时,徐文虎心里也有不少担忧――如果做得不好,保险还有可能停办,毕竟以前也有过这样的停办历史。“到时候,我可就下岗了。”徐文虎笑道。

当时不但普通老百姓听不懂什么是保险,厂长、经理们也把保险当作是额外的负担。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使保险业迎来了最初的发展时期,保险教育也是从无到有。

中国保险业差异发展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方式,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因为中国地方太大,地域差异十分明显。不同地区在考虑、设计保险的发展策略时,都很不一样,都主张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国内保险业正迎来最好的春天,20年来的全面恢复,走了国外保险业至少150年的路,在某些领域已经不差于国际水平。虽然与外国成熟市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但已非常让人自豪。

20多年来保险业的大发展,与全社会迅速的前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密切相关,体制改革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也为保险业参与风险经营创造了施展拳脚之地。这些对保险业都是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2004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徐文虎提出,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做好保险发展工作。宏观就是要做大做强,加强理论研究;中观是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区别地发展各地保险业;微观就是强调保险的风险经营、风险服务,坚持保险经营的本质。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方式,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中国地方太大,地域差异十分明显。沿海地区有些已经类似国外市场,而内陆地区、西部地区乃至边远地区,还比较落后,不同地区在考虑、设计保险的发展策略时,都很不一样,都主张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其中,保险业在沿海地区的发展必须瞄准国际市场,按照保险的本质,为客户提供风险服务。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险晨会;学习兴趣;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58-04

一、保险“晨会”教学法概述

(一)研究背景

保险起源于生活,是人们为了分散生活中的风险、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而设立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保险学及相关学科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已近百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让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深刻的反思。早在2005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讨论地最为广泛、最为热烈的教学问题。面对“利用有效的保险教学方法提升保险学习兴趣”的问题研究,要先从高校保险专业的发展和招生情况来分析:首先,保险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经波折,其专业的设置也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期间曾一度停滞。其次,在“”结束后,保险专业虽在一些高校逐渐设立并发展起来,但教师的缺乏,理论研究欠缺等因素都对保险学科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最后,由于多年来我国社会对保险的评价存在错误观点,保险专业在考生报考之时就受到轻视。保险虽属于我国的“朝阳产业”,但生源不满的情况还是让保险成为“被调剂来的专业”,这成为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保险兴趣的根源,甚至产生学保险只能做营销的错误观念。

(二)相关教学法简述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主要包含教学思想、方法模式和技术手段三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教师们的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方式和目标都有很大的突破。黄甫全教授认为将教学法从具体到抽象概括为三个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技术性教学方法和操作性教学方法。按照这三个层次,在保险教学法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叙述、语言表达和解释向学生传道授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教学进程,达到教学目标。但相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对培养保险学习兴趣的目标贡献不大。

2.讨论法。以教师为指导,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以叙述或辩论等形式激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激发他们的独立性。较单纯的讲授法而言,这种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探索研究性的任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各渠道完成任务,可以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将任务成果具体化,在尽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保险的探知欲和学习欲,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4.参观教学法或现场教学法。教师带领学生到保险公司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并由学生向公司实训人员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操作,最后将参观心得总结成文字性表述和理性的知识。在校内,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系统现场模拟公司工作环境,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最终提交实验报告等。

5.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也可以称为角色扮演法,这种方法是教师对社会和生活的相关经历和实务进行提炼后,将其影响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景设立、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提升兴趣,从而自主、自发地学习和探索。该方法可以说是培养保险学习兴趣较为有效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乐于学习,利用“保险晨会”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但教师要控制全局、掌握方向,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二、将“保险晨会”引入教学对提升保险学习兴趣的作用

“晨会”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手段,在寿险公司尤为常见,是其运作的重要管理环节。一般利用上班前的四十至五十分钟时间,对员工进行点到、指导、做工作展望、总结和培训教育等,是一种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团队意识又充满竞争和激励的管理手段。参加“晨会”的员工往往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借鉴别人的经验,最后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在公司内部,“晨会”不仅是活动管理的基础,也是教育训练的课堂,能推动业务发展,激励员工士气,也能调节员工的情绪。将这样一种管理方法引入高校保险学课堂,通过情景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其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用途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敲门砖”,实践以理论为基础,也时刻丰富着理论。学生往往在理论知识得到亲身证实后才会提升对理论的认可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热情。学生在参与“晨会”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将知识融入实际操作环节,为其踏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是以找到一份稳定的好工作为目的,因此,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就是将他们转变成社会需要的实践性人才的过程,通过在课堂上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这符合学生自身所带有的目的性,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事情总能比单一地灌输更为有效。

(二)设定角色,增加教学情感和趣味性

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一般都会事先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进行较为细致的角色设定,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找准位置进入角色。要做好一份工作首先要热爱它,学生在设定角色后会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当中,从而发自内心地去揣摩角色的情感和真实想法,有利于他们在实际中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角色设定的多样化配合相关的情景设置,可以让知识生动起来,活跃课堂氛围,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进行“晨会”的角色扮演还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学,怎么学,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环节将学生自身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和扮演的过程中能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将来就业所需要的修养、素质、知识和技能。责任感对于任何职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晨会”情景教学法中还能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后就业的责任感的内涵,激发使命感,把兴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例如:企业兴衰和国家前途。

(三)独立自主学习,挖掘学生求知潜能

自主学习即不用他人的指挥和教导,由自己决定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种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新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的目标,使自主学习者可以不拘于学校、课堂和上课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在进行“晨会”的剧情安排、角色设定和任务布置后,并不说明学生该如何完成任务,把学习和探知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查找相关保险资料,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发散思维,并以自身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例如表演小品、相声、朗诵等形式。

通过以上自主学习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调节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独立自主学习的这个部分应该作为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的重点。学生在准备“晨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监控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状态,通过运用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创造并利用学习环境中有利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又是培养兴趣的良好环境。

(四)加强团队意识,同时适应竞争性环境

从以上的齐莫曼模型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并非是全封闭式的、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学习方式,它同样需要榜样和他人的帮助。“晨会”来自于公司的运营管理,因此“晨会”中的团队意识比较浓厚。《团队精神》一书中指出:团队并不是人数越多力量越大,只有当团队中每个人都在适合的位置做适合的事情时,团队的作用才能体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才是真正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与学习能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的贡献被肯定,这就可以将“鲸鱼哲学”的管理理念积极地运用到教学中,营造出富有激情和活力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之间甚至师生之间高度默契的团队精神,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觉得:“我热爱我的专业”。在这个宣扬团队合作精神的社会中,相互竞争、适者生存的理念并不过时。有研究指出,在通常情况下,人自身的潜能只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十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但如果处于竞争环境中,会加剧人的思维和精神的紧张状态,而这种情绪将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发挥,并且使人体力充沛,具有更活跃的思维和更丰富的想象。而“晨会”分为多类,其中竞争类的“晨会”可以作为一种特定的模式引入情景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体会竞争,为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做准备的同时,树立信心和更高的奋斗目标,这也不乏为培养学习兴趣、专业兴趣的良方。

(五)强调自我激励,挖掘专业价值

在上文“研究背景”中提到,保险专业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生源不满,最终成为学生口中“被调剂来的专业”的情况。教师面对这样的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接下来的教学进度,而不是放任学生的消极态度,让他们“被迫学习”。保险公司的“晨会”实质是一种教育,参加“晨会”不仅可以收获新的知识,还能让自己充满信心地面对各种挑战,因此它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利用“晨会”与学习的同质性,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专业价值,逐渐转变对专业抵触的情绪和看轻自己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在这种逐渐转变中,学生会慢慢发现自己专业的价值和实用性,要培养兴趣也就更加容易,学习热情也会逐渐提高。

三、“晨会”情景教学法面临的问题

利用“晨会”提升保险学习兴趣可以说是情景教学法中的一种,它可以使学生和专业以及将来从事的职业实现协调接轨,促进学生向合格的工作者角色转换,满足“学习是为了有一份稳定的好工作”的目标,并由此培养专业兴趣。但其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紧密配合,才能完成预先设定的动作以及自选动作。通常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会面临两个棘手问题。

(一)学生对专业本身带有消极态度

“被调剂来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即使教师提出以“晨会”的方式上课,要设立相应的场景,学生也没有兴趣参与其中,不积极不主动,对于教师为了设置情景所布置的相关任务不上心,草草了事。最终,教师想利用“晨会”提升学生学习保险兴趣的目的达不到,还可能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更厌倦的抵触情绪。

(二)难以做到人人参与

保险“晨会”课由于受到时间的约束,一般控制在四十至五十分钟以内,过于冗长显得累赘,且容易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乏。再者,现在高校内的班级规模大都有四十至五十人甚至更大的容量,这给情景的设定和角色的安排增加了一定难度,提高了组织情景表演难度系数,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完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情景教学就不能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很明显的差异,对于教师的进一步教学也会产生阻碍。

四、利用“晨会”提升保险学习兴趣的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凯勒教授(J.M.Keller)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在从大学到军队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包括四个内容。

注意(Attention)――在会议开始就抓住听者的注意,并使这份注意力能保持到最后。

相关性(Relevance)――向听者解释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自信(Confidence)――告诉学生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

满意(Satisfaction)――强化成功与激励。

如何能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利用“晨会”来提升保险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结合凯勒教授的模型,从接下来的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一)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使学生分析自身问题

兴趣培养应该要从刚入学时就开始进行,因为这个时候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最初认识阶段,无论是自愿报考还是“被调剂”的学生都会对自己专业抱有较强的好奇心。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一个关键性问题来抓住学生注意力,将他们带入自己所设定的基调中。这个关键性问题最好从“为什么选择学习保险”开始,让学生先分析自己的情况,也让教师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对“保险”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为自己“晨会”课的情景设定和角色分配打下基础,能够重点关注那些课堂表现不积极,或对保险专业表现出较强的淡漠态度的学生。同时,这个简单的问题能在学生群体中激起共鸣,引起反思,增加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为“晨会”中的团队合作做好铺垫。

(二)从学生自身出发,使之认识到保险学科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从学生自身寻找切入点,增加课程与学生的相关性,也即注重ARCS模型中的相关性。教师可在准备“晨会”课之前询问学生或其家人是否投保了保险,是何险种,对该险种是否有一定的了解以及是否出过险或发生过某些与保险相关的案例,用联系学生切身利益的方法促进主动性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就一些保险问题进行提问,以问答形式了解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点。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对自身的重要性,从而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保险的兴趣。在了解了以上所述的情况后,教师就可以对“晨会”课做出相关的情景设定,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与自身相关的保险案例,并以自己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自由组队进行角色分配演绎小品、相声等,也可以用晨操、流行歌曲改编等方式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表现出来。在自由组队或教师分组过程中,要规定小组负责人,负责人可以主要由课堂表现不积极,或对保险专业显示出较强淡漠态度的学生担任,以增强学科与其自身的相关性,也表达出教师对他们充分的重视。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我认为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对专业本身带有消极态度”的问题,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晨会”课,配合教师完成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的任务。

(三)安排“晨会”流程,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希望

把“晨会”任务布置给学生后,教师要对整个“晨会”进行安排,以控制教学进程。需要安排的项目有:时间、地点、主持人、环节等。在时间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准备进度,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搜集案例,组织语言、排练节目,当然也不能将时间拖的太长以免新鲜感和热情度下降。这中间的时间段可以是布置任务后一至两周内,再次上课时即进行“晨会”。地点的安排比较灵活,但一般以多媒体教室为主,可以在上课前动员学生布置教室,让环境贴合保险公司的布置,增加身临其境的效果。整个过程教师都应该参与其中,进行指导的同时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加强沟通,拉近师生距离,为“晨会”扫除障碍。在与教师经常相处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改变对教师的看法而逐渐改变对学科的看法,从而培养学习兴趣。主持人可以由教师担任,也可以在学生中挑选,为了更好地控制教学进程,建议由教师担任主持。在串写主持词前要先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将要表演的形式及名称,并用幽默诙谐的保险词语和流行词汇活跃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加强对保险的认识。在主持词的编写中,教师要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晨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对学生寄予希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信任,感受来自教师的鼓励。可以在“晨会”课开始时采用一次晨操或一段鼓舞人心的歌曲开头,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教师的热情带动气氛,感染学生。

(四)注重竞争性环节的引入,构建激励制度

“晨会”是保险企业激励士气的广场,教师可以通过“晨会”这种特定的环境和基调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积极向上的“晨会”氛围可以让企业员工士气倍增,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竞赛类“晨会”是保险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手段,这类“晨会”在保险教学中更具有可塑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晨会”知识抢答,也可以要求学生对“晨会”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参与程度。随着课程的进行,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次“晨会”课,每次竞赛的内容也就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可以安排“晨操比赛”,要求学生学会或创新保险企业的晨操,并排出名次;可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保险知识后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设备,在保险实验室进行“保单填写比赛”。通过安排形式不一的竞赛方式,丰富“晨会”内容,同时也拉近学生与工作岗位间的距离,在体会到学科的实用性后,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在竞争性的“晨会”课环节中,激励制度可以表现为适当的物质奖励,奖品可选择学习用品、食品、特制奖状或与保险相关的纪念品等,具体形式可由教师自行确定。激励制度也可以结合积分制,并与学生期末综合测评分数相挂钩。在“晨会”课最后,教师要对整个“晨会”进行评价和总结,针对学生不同的表演和表现,做出评价,在鼓励的同时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整体评价还是应该以赞扬、激励性的语言为主,起到强化信心,突出成功的作用,以使学生增加自我满足感,增强自信,从而培养对学科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因此开展“晨会”课的方法可以结合教学需要不断地应用,教师要把课程内容编排进“晨会”,不断丰富“晨会”课的形式,使之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能贴合实际。

参考文献:

[1]常素萍,汪建东.“保险学”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

[2]孙桂秋.“课堂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实施及其价值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王静.自适应自主学习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2.

[4]张丽娜.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普通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5]李传根,黄志坚,廖平益.晨会经营(上)[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6]肯・布兰佳(Ken Blanchard).鲸鱼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PBL;社会保险学;对策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直译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或者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具体是指在学习中利用教案等手段将学生置于一个应用知识的与实际相似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从教案和呈现的问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科,社会实践能力是决定该专业本科生在工作中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基础的关键所在。开设PBL工作坊是一个成熟有效、便于推广应用于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课程的有效途径。第一,PBL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PBL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加强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生活中、体验中、知识积累中发现问题,注重理论应用,强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以此达到培养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目的。第二,PBL学习实践的情景可以凭借教案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来联接,不需要真实的实践环境,硬件条件便于获得。第三,PBL将知识、能力以及情感贯穿于学习全程,PBL本身就代表了生活化、职业化、趣味化、以及情景化,以人性为根本的群体,以感性为依据的伦理行为将引导学生在知识基础之上更具有人文情怀和公共精神。第四,目前国内关于PBL在各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研究都有涉猎,各有特色,这说明PBL可行性和可推广性非常高。更加重要的是,立足医科院校的实践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加。《社会保险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接下来以《社会保险学》的“第三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的课程为例来介绍PBL的实践应用。

一、PBL教案撰写要点

社会保险教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考察社会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以及真实情况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充分了解社会保险制度这项社会政策从决策到实施、反馈的整个环节的实际情况。第三章的内容是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比较偏重理论性。因此案例比较偏重于对于社会历史事件的描述,尽量将学生置于19世纪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时期,给学生留下一些历史事件的线索,让学生循着这些线索去挖掘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PBL教案应该根据每个章节的不同内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践化。一个设计良好的PBL教案应该来源于社会化或者生活化的场景,并能够引出学习议题,促使学生探讨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也就是说教案是实践与理论的整合,是具象的事务与抽象的学习目的的整合,不应像传统教科书以片面的知识逻辑构架,教案应该包括时空场景、群体、社会制度以及行为、逻辑与伦理等。在此教案中,社会保险的产生的历史场景在第二个教案中被大致勾勒出来,学生会沿着“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初期经济大萧条”的美国等历史场景去寻找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的足迹。从历史的场景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化场景,再从场景中让学生寻找学习议题,实现实践和理论的整合。

(二)合理化。PBL教案可以是真实的教案,也可以是具有虚拟成分的情景或者故事,生活化的教案以及其他要素的填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关注身旁的琐碎事务并引发其思考,但是这些的前提是合理严密的逻辑以及极强的专业性。教案中要素的填充一般是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作为学习议题的线索,另一个作用是起到教案起承转合的连接作用。

(三)教案应该符合《社会保险学》的课程大纲。教案目的是服务于整门课程的学习,合格的教案设计需要将学习目的、重点、难点,依据课程的教学顺序完美的糅合在教案之中。PBL所含中的知识应该是全新的,不应该在理论课程中讲解过,也就是说不应该是作为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实践的课程,教案符合课程大纲的设计是让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学习目的前提。这其中既要保证全面性,也要保证重点难点的特殊性。例如本教案中,这一章的学习目标是首先掌握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每个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其次是掌握社会保险产生的条件;掌握社会保险发展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二、PBL小组讨论流程控制

《社会保险学》PBL实施方案包括小组准备、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评价体系的准备。

(一)小组准备。将本专业一个班的学生(总人数为28-30人)分为四组,每组7-8人。(最多不超过10个人)分组方式尽量采取打破原有班级、宿舍、性别、班级座位等界限的随机分组方式,成员进行合作学习,根据教案分幕以及课时安排完成多轮学习。小组成员的角色有以下三种:小组老师1名,承担学生内控责任以及小组成员角色。小组组员5-6名,需要全程参与流程、讨论教案、分享观点、回馈效果和主动学习。小组记录员1名,负责小组观点的记录,但也必须参加讨论。

(二)小组讨论事前控制。首次进行PBL前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向学生说明PBL的学习理念,了解在小组讨论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讨论的目的,讨论后需要提交的内容以及考评体系的具体情况。硬件准备包括有一个共同可以看见的黑板或者一张大白纸,一个可以上网查询的设备,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两两进行目光交流的方桌或者圆桌以及每人一份纸质教案。

(三)小组讨论事中控制。本教案分为两幕,每幕讨论分为两次进行。1.第一次讨论。第一次讨论需要进行暖身。由小组老师带领小组成员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内容可以采取常规介绍或者利用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之后进行角色分配,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团队的讨论热情和凝聚力并且确保PBL学习有序进行。暖身之后进入正题,小组老师只将第一幕的资料发给小组成员,并组织成员就教案以及五个思考问题建立问题提纲和分析内容进行讨论,根据“已知事实”和“待查信息”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分析问题,并在纸上做记录,整理出需要学习的议题,并上交给教师,方便教师督导和监督。2.自主学习。在第一次讨论中,由小组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料获取知识,收集信息,针对来源不同的资料和信息进行讨论和评价,以个人为单位根据学习的议题和提纲,学习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注意学习不能各自分工学习不同的内容。3.第二次讨论。在小组老师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分别汇报、分享学习的成果和方法,针对这些学习的内容汇总,并讨论不同的见解,提出可能遗漏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方法。在此次讨论中,小组老师要及时提示小组成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并对于学生没有讨论到的内容予以启发和补充,对于偏离学习目标的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在小组讨论结束时,要求学生就个人及小组其他成员在学习中的表现、参与度、贡献度等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评价,小组老师也要就本教案、本小组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反思和反馈。4.小组讨论事后控制。PBL评估是小组讨论控制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成绩的评定、制定未来教学方针和PBL学习的成败。整体而言,PBL评估系统包括对学生的考评、对小组老师的考评、对小组讨论过程的考评、对教案的考评。这里重点介绍对于学生的考评,学生考评分为小组老师的考评以及小组成员互评两部分内容,根据分析解决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享精神和互动沟通四个方面,将小组老师对学生的考评分为四大项,12个小问题,分别赋分,加总为学生的小组老师评分总分,满分100分。学生互评体系分为内容建设性等6个内容,分贝赋分,总分也为100分,教师评分部分权重为70%,小组成员互评权重为30%,计算出的加权平均分为该部分内容的最终成绩。

三、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学习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主动学习上,从一定程度上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分享成果的一系列过程达到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一)教案以及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敲门砖,教案的编写对于PBL的顺利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会出现问题有:第一,教案引导不充分,学生难以按照教师期望寻找到学习的知识点。比如本章的教案虽然基本涵盖了本章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在找寻的时候,会遗漏社会保险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反而对于“义仓”这个知识点做了大量的学习。第二,教案中无法完全覆盖知识点,造成某些知识点遗漏的问题。教案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逻辑性,为了将教案塑造成一个完整且真实的故事,某些知识点难以在有限的篇幅中融入其中,造成知识点遗漏。而且由于教案是专业课老师来完成,尤其是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完成,专业性有余,但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忽略了和其他知识的联系,难以体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第三,教案信息分布不均衡。个别教案在个别幕中信息量偏大,学生负担过重,而在某些幕中却难以找到知识点进行讨论。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产生这种情绪有几个原因。第一,学生对于PBL的理解不够深刻,有的学生认为PBL仅是普通的小组讨论,或者是“翻转课堂”,小组中推选出一个同学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只需要协助其查资料完成汇报即可。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小组讨论寻找出学习的知识点之后,将每个知识点分工,各个成员完成自己的问题即可。还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实践课对于理论课的“验证式”教学,教师对于教案中的知识点还会进行讲解,因此放松了自主学习的动力。第二,PBL学习法显然加大了学生的课余学习工作量,时间紧、搜集途径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效率不如传统讲授接收到的知识量大。

(三)反馈和评价形式化。按照PBL流程,每次讨论问题之后,小组老师都要对同学进行评价,以及同学间进行互评,可是现实是经常因为时间不够,要么没有反馈匆匆下课,要么象征性的给予评价,只言片语,草草收场,没有起到真正的反馈作用。究其原因,第一,是小组老师和小组成员没有认识到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下次讨论时也没有按照反馈的那样注意到修正,因此,大多数同学认为反馈没有什么意义。第二,小组老师的反馈技术有待提高,可能对于同学们表现出的问题或者特点把握不准确,导致反馈效果打折扣。第三,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个别同学对于互评的同学只是一味地“说好话”或者要么不关心,没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四、对策及建议

(一)反复打磨教案是保证PBL学习目标实现的基础。教案是学生讨论的蓝本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在,故教案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撰写教案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经过培训、审核、实践等一系列的流程来控制教案的最终质量。高质量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整理和完善打磨,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实践的检验。在应用中,撰写案例的老师应该在全程记录下案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偏离预期的关键事件。例如,案例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案例提出的学习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在指定时间完成等来进行案例的考量,以此来作为案例的修改依据。

(二)合理规范的流程控制是顺利完成PBL学习的保障。PBL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随意的,甚至是“天马行空”的不受控制的漫游,学生需要通过合理规范的引导去完成指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一方面,PBL学习需要完整的流程规划,包括前期准备、中期目标的检视、后期的反馈需要有完整的书面材料和控制手段;另一方面,小组老师是完成流程的有力抓手,需要在每一次小组学习中围绕学习目标灵活地把控、适时引导,以此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成果和心得。

(三)注重PBL理念的灌输和反馈评价。学生在没有接触PBL之前,学习目标基本上在缺乏自知自律的情况下被动完成,学生往往已经习惯了不知道为什么学而学和沉默的学习状态,因此,需要在学生接触PBL的过程中注重PBL内涵理念的灌输,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来完成PBL学习,更重要的是PBL学习的不同之处以及为什么要进行PBL学习,并且在过程中重点通过后期的反馈评价帮助学生和教师以及整个PBL进行反思,这其中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更好帮助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表现状态等;学生间的反馈,帮助学生不仅关注自我,更关心团队的其他成员,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对PBL的反馈,完善PBL流程。

作者:王海漪 刘艳花 宗苏秋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钢,关超然.基于问题的学习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8-130.

[2]孙树菡,朱丽敏.社会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40.

[3]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11-16,21-33.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第4篇

“汽车保险与理赔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是一项必然选择,教学效果良好。

1.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保险合同的理论知识章节,内容繁杂又枯燥,如果采取大学常用的教师讲解授课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笔者尝试在教学组织中,以日常作业考核评分的条件,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先找好一份保险合同,哪个险种都可以,这样在课堂组织中用案例引路,以学生自己提供的涉及其自身利益的案例(如人身意外伤害险合同、健康保险合同、汽车商业性合同等),用事实传道、授业、解惑,从而使学生于实例中切实感受到保险学教学不仅是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这样不仅本章节乃至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便不言自明,而且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收益明显提高。所以案例教学经常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1.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逐步实用化,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更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就“汽车保险与理赔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而言,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应实践性锻炼主要是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学生了解汽车保险市场现实问题的重要媒介。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进行教学改革,常用“填鸭式”的理论讲解,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单调而紧张的状态,就谈不上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高。而案例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辩论,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说服别人、聆听他人、综合他人智慧的创新能力。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调动大脑去思考,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意见和进行思维创造的机会。另外,保险案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综合应用性强,学生发挥自我创造的空间性大,不会拘泥于某一思维倾向,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积极地、想方设法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议论思考的自主学习办法,正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期望的。

1.3案例教学法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提高

“汽车保险与理赔实务”这门课程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比较繁杂,采取常规的大学教授式教学手段,不少学生在一学期内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保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而案例能引导学生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比如,在讲保险利益原则时,投保人在具有什么样的身份条件下,签订的保险合同才是有效的、受法律保护的,这要涉及民事法、婚姻法、保险法和逻辑学等多个领域,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其精髓而出现判断错误。笔者在教学中,大量地引用人身保险和汽车保险的现实案例(名人的、普通百姓的、大学生恋人的案例等),经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向的探讨交流,学生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熟能生巧,能比较熟练地分析保险纠纷的来龙去脉,找出引发案件的法律性依据,并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深化和巩固所学的保险知识。案例教学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要熟悉保险的实际业务操作,还要熟悉相应的政策法规;既要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能力,又要密切关注保险市场的风云变幻,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生动的实践案例。特别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可促使教师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既可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质,也可促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2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感悟

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汽车保险与理赔实务”这门课程中,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2.1课前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排选或设计合适的案例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给人一瓢水,自己需备有一桶水”。教学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备课的高度与深度决定着授课质量的高低。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案例的选编就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点。教师需结合每章节的教学内容,精心排选或自行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理论性、典型性、及时性与多样性等原则。理论性是指应选择那些蕴含保险理论的案例进行研讨,通过提问、讨论、归纳等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典型性是指案例选择需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样才能展现给学生一种历史的、国际的和现实的视野,灵活掌握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及时性是指选择案例要与时俱进,能够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汽车保险改革的发展态势,吸收保险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反映汽车保险市场的新动向,让学生能紧跟汽车保险业发展的脚步,站在时代的前沿;多样性要求案例尽量涉及保险领域的各个方面,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实务,达到拓宽学生的视野的教学目的。

2.2课堂组织:根据教学情境,精准地把握教师的启发引导

不同的案例实施的教学情境方式亦会不全相同。比如在使用讲解分析法时,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在课堂讨论法中,要把表演的舞台尽可能地给予学生。例如,在讲授“汽车保险原则”一章时,由于该章内容是保险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涉及大量重要的专业术语,在开始学习每个保险原则时,采用案例的讲解分析方法,教师要处于主导地位。可以采取案例引导设置悬念,调动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趁热打铁讲授保险原则的知识要点,一气呵成使得引导案例的疑难问题顺利求解。也可以先把原则的含义、内容等需注意的关键点讲解清楚,然后引入相关案例,比如保险利益原则可举恋人关系的意外险、爷孙关系的健康险、邻里关系的死亡险、汽车合法转让和非法转让后的合同是否有效等案例,在教师的主导下,层层递进,一一分解,营造一种现学现卖、学以致用、立见成效的课堂环境与良好效果。又如,在讲授“汽车保险承保的险种方案设计”章节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保险的基本原理、保险原则、保险合同和汽车的险种条款等,加之该章节的实务性很强,所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授课,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只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如果自己是一个风险防范意识很强的人,在对自己的爱车投保时,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提出见解后,再逐级递进引入其他不同经济实力或不同社会地位、身份的投保人的话题。这个考虑过程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第一,保险双方当事人所处的利益位置不同,对险种方案筛选时所关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第二,一套保险险种方案的设计,包括有风险管理的程序与技术、汽车所面临风险因素的再认识、汽车保险合同的主体/客体、保险条款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原则,而这些内容又包含了许许多多小的方面。这样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就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随之高涨,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教师牵制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课堂氛围。一节课要善始善终,尤其是案例教学法,教师要善于总结,准确点评案例。一般情况下,第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需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作出合理解释;第二,肯定那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适当表扬,形成激励效应;第三,指出学生在此案例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第四,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回顾审视案例,即对本节的基本知识和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拓展,乃至提出尚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案例教学法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方式,应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互相配合

案例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但是,案例教学并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式而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阅读分析案例是课堂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可以把收集整理的教学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视频、录音、图片、网页超链接等方式讲解案例,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授课时将教学内容以幻灯片形式展示出来,展现给学生的信息量和视觉冲击比教师声情并茂的口述更加完美和迅捷,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如,在讲“汽车保险合同”一章时,给学生传阅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保险单、批单等文件,学生很快就会明白这些保险合同文件的格式、作用和法律效力等相关知识。这种传统的直观教具法较之案例教学法更具直观、明了、现学现用的特点,有利于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笔者曾经推荐学生到保险公司进行课余兼职,学生在经过了保险公司培训和分享保险员工的工作心得后,对汽车保险行业与相应岗位有了切合实际的真正认识。校企合作也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将课本知识与社会企业相联结的新天地,对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很有帮助;也为学生顶岗实习和精确职业定位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汽车保险与理赔实务”课程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运用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笔者的感悟是,教师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既要善于引导学生,消除学生怕羞、怕说错的心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避免出现“冷场”的现象,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话题范围不要过于宽泛,使课堂讨论始终围绕本节的知识点进行,师生共同打造既严肃又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的掌握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目的。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第5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7月29日的统计显示,北京市保险业务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高达22:1,岗位缺员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具备保险人才培养能力的内地高校,也有60所左右,但高级保险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人才仍然相当短缺。人才竞争已成为中国保险业的主题。

“对于愈发激烈的人才竞争,最有效的方法是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一位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是说。那么,如何形成保险业的“造血机制”呢?记者对此做了调查。

特色培训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面对保险人才荒芜的状况,信诚人寿保险公司行政管理系统总监说,“信诚”实施“经理人培训计划”,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经理人培训计划”规定,入选的经理应具备5个条件:28岁至55岁,大专以上学历;原职年薪5万元以上,管理过5个人的团队;没干过一天保险。没有保险销售经验但有产品销售经验的人通过经理人训练班长达6个月的培训,以期达到最终胜任管理保险营销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经理人培训计划”分为两个重要的结构:前3个月叫“推销战斗营”;后3个月叫“伯乐训练营”。“推销战斗营”有点像魔鬼训练营,在这3个月中,业务人员必须在销售观念、态度、技巧、方式、保单成交的能力甚至对同业人员的了解等基本技巧,在这3个月当中扎扎实实地落实。

前3个月的培训中,每一个月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之下有子题。公司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培训班学员学习,通过一些团队创作课程开发他们的潜能。然后还有作业,下午5点半到7点钟要针对学员当天面对客户时碰到的障碍帮他排除,包括营销观念、技巧,原则上公司不希望学员把问题滞留到第二天。

之后的3个月训练称之为“伯乐训练营”,内容除了重复前3个月的课程外,更多的是学员之间相互分享学习心得。重点检查学员到底接受多少,怎样做一个业务主管,业务主管的角色是什么,从角色的扮演一直到从严、敬业的职业精神……小到开会怎样开,大到怎样做一个称职的业务主管。

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信诚”保险需要充分了解新招聘人员的所思所求。据“信诚”人寿业务部高先生介绍:“英国保诚集团有一个很抽象的传统就是‘听’,聆听所至,方知所求。不仅要倾听顾客的想法,也要听听内部职员的想法,听听下属对公司有什么意见。在经理人培训计划中‘聆听’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首要手段。”

聆听机制通过“周控表”制度建立。一般的业务主管(并非高级经理)对目标管理的概念是有的,但是这些业务主管经常因工作节奏周期过长而无法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一般经理人的工作总结周期为一个月。这种节奏造成的结果是每个月的前几天和后几天工作紧张,而其他时间则会无意识松懈;所以通过周控,一个星期为一个工作流程,进行总结、调控,工作效率就得到极大提高。

与“周控表”相配合的是“工作日志”,每个主管都要写工作日志,目的不是控制,而是帮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培训理论认为人的潜能不要强制管理,而需要激励;想开发一个人的潜能,需要循循善诱。

由英国保诚集团亚洲区总部创办的网上虚拟公司大学--保诚大学也已经在“信诚”人寿开通。据介绍,保诚大学由英国保诚集团亚洲区总部负责设计、开发,在亚洲地区属于第一家,其目标是“激发潜能,创造价值”。他们在各地成员公司内设立这种网上虚拟大学,将一流水准的技能和商业技巧与当地公司发展方向相配合,为员工提供先进的培训机制。迄今为止,保诚大学已在香港、印度、新加坡等地建立,在广州建立的这家学校是目前内地唯一一所保诚大学。

在保险业内,有一句名言,“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在良好的薪资待遇和备受尊重的环境之外,保险人都非常看重培训规划。为此,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培训”计划,以吸引人才的加盟。除“信诚”的“经理人培训计划”和保诚大学外,“中宏”保险推出了“中宏保险大学”,“光大永明”有“四大学院”―――行销学院、领袖学院、自我管理学院、财经学院,使每一位寿险业务人员从进入光大永明开始,就接受销售技巧及专业管理两方面的系统性培训,培养人向“财务顾问”、“理财专家”迈进。“太平人寿”成立太平职业大学,包括太平员工基础学院、太平成功创业学院、太平经营管理学院、太平高级干部学院、太平终身进修学院。2003年9月8日,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企业大学正式启动,成为内地首例在保险企业内部组织大学体制的教育机构。

“毛胚”打造人才

1992年,美国国际集团全资子公司――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AIA)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这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这意味着“友邦”的中国战略正式启动。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使友邦保险首次将“授权人”等先进的营销机制带到中国,使中国的保险业迅速与国际惯例接轨。2002年5月,“友邦”正式进入北京,成为北京唯一一家外资保险公司。那么,“友邦”保险的优秀保险人才是怎样造就的呢?

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的于经理告诉记者,“友邦”一直推崇“打天下靠自己,挖别人的墙脚不是明智之举。”他认为,真正想干保险的人应该是一些有抱负、有热情、有文化、有专长、有着很好可塑性的优质保险业的“毛胚人才”,这些人要成为成熟的保险人才,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友邦”入京伊始就高举“人招聘只要没有同业经验的白板”的旗子,在北京保险市场引起极大关注。目前北京友邦开业至今仅1年多时间,就已经与约有1800多名保险人签订合同,几乎全部是友邦北京分公司从一张白纸培养起来的,保险人队伍的建设成果让业界侧目。

“友邦”对保险人的理解是,保险人是一个有爱心的职业,需要用真诚的爱去经营,同时它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职业,要经常与人打交道,还要能够承受挫折,没有爱心是很难支撑的。随着新型人身保险产品的不断涌现以及寿险业长期性经营的特点,更要求保险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为此,“友邦”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友邦”从来不到别的保险公司去挖人,目前,北京分公司所有的主管都是公司自己培养的。

在于经理看来,保险公司是以信用为保证的,其保险人也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为人诚信的素质。因此,“友邦”在选拔人时,更注重对应聘者品德的考察,例如他们是否具备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真诚为客户服务的精神等。对于那些在有些公司看来缺少经验、自身的认识又存在局限的应届毕业生,“友邦”也非常欢迎他们加盟,但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具备让人信赖的品德。“学历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工作经验也可以通过后天积累,而品德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多年来,“诚信度不高、流动性大、口碑不好”,一直是保险人的代名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而且缺乏保险专业知识的支撑,在业内已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解决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友邦”认为人诚信展业必须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因为人制度是一种同客户面对面的销售方式,一名保险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将保险知识、产品信息如实告知消费者。因此,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对保险人的培训。自1992年在内地率先引进保险人制度以来,“友邦”一直注重保险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世界性的经验同本土文化相结合,以明确的目标、有效的方法和持久的计划,对人进行有系统、分阶段的培养和教育。公司的培训课程有人培训、新人培训、在职培训、升迁培训、常态培训和动态培训等,其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展业技巧、销售知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工作习惯等,帮助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养成优良的工作习惯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实现自我提升。

在保险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友邦”还会安排相应的培训,创造不断成长的机会。如为新进人提供基础培训、市场培训、寿险顾问培训等,为基层主管提供晋升培训、增员辅导培训等,为高级主管提供领导能力培训、业务管理培训等,以增强人的业务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训课程与内容等软件环境的同时,“友邦”还努力为保险人创造良好的培训硬件环境。如在2000年8月,“友邦”斥巨资建成上海分公司培训中心,总建筑面积为2400多平方米,拥有大中小型培训教室、多功能演讲厅、充电阅览室等内地一流的培训设施。

保险经纪的品牌引人术

中国保险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不光困扰保险公司,对刚刚进入市场的保险中介公司更是如此。内地最早成立的江泰保险经纪公司的张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保险经纪在中国已有几年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人才的缺乏就是其中之一。

张经理告诉记者,在人才问题上,保险经纪人与保险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目前的中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人的人员来源比较广,几乎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可以进入人行业,进入门槛低,人多必然容易杂乱,再加上许多保险公司由于控制成本,对保险人的培养不够,使保险人良莠不齐,误导和欺诈客户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整个保险行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保险经纪人职业性非常强,技术含量高,需要很高的专业素质。概括来说,目前中国保险经纪行业主要需要以下几部分的人才:一是在建工、水利、石油等各个行业中的专业人才,作为风险管理人才;二是熟悉保险市场运作、产品开发、精算等方面的保险人才;三是为客户提供日常服务的服务人才;四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

张经理认为,中国的保险经纪人需要培养,但由于在中国保险经纪人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只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进行。保险经纪人的培养成本是相当高的,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际操作是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江泰”为此开设了“江泰保险经纪人培训班”,在保险经纪理论、公司战略发展、技术操作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2002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

“江泰”面向全国设立创业基金吸引顶尖保险人才,在保险界引起了反响。“江泰”的创业基金是为热爱保险经纪事业并加盟“江泰”者专门设立的,是资本投资性质的创业启动资金,并模拟风险投资基金进行管理。 揽才的目标直接指向卓有经验、广有客户的保险从业人员。据了解,广告登出仅仅几天,江泰公司接到的咨询电话就达百余个。

张经理强调,“江泰”坚决不挖同业经纪公司的墙角,主要到行业外吸引人才,如目前的风险管理部的总监是原来一家保险公估公司的副总经理,运营总监是原是国家机关的一位副局长。尽管“江泰”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手中有一批大客户、大业务。品牌引人、业务引人已经成为“江泰”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触角延伸至大学

保险公司以各种形式和大学教育机构合作,希望构建起自己的人才培训体系,建立自己的“造血机制”。培养自己的人才。2000年9月19日,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投资,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作组建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成立。平安保险公司斥资3亿元建立了平安金融保险学院。

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包括美国“友邦”在内的多家国际保险巨头纷纷把触角伸到内地一些著名的大学中间,以设立奖学金、帮助培训精算人才以及提供专业教材等手段扩大自身的影响,并力争把一流的毕业生纳入自己麾下,包括一些尚未获准在华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公司,如“花旗”和ING,也开始暗地较劲,为进入这一庞大的市场蓄积人才储备。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25-03

笔者于2013年下半年赴台湾东海大学财金系进修访学一个学期,听了金融学本科相关课程,拜访了台湾东海大学管理学院詹院长和财金系张主任,受到一些启发,结合福建江夏学院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谈谈自己看法。

一、台湾东海大学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的特色

1.课程设计多元化。本科金融课程规划分为一般必修28学分,占比21.87%(其中基础必修17学分,占比13.28%;通识必修11分,占比8.59%);专业必修72学分,占比56.26%;选修28学分,占比21.87%;毕业学分128。核心课程有:银行实务、金融营销、金融市场学、保险学、投资学、证券投资实务、衍生产品、公司治理、财务报表分析、应用统计、理财规划和金融风险管理等,更着眼于微观金融方面。课程设计循序渐进,重视学生适性与多元发展,并强调国际化、信息化与专业化的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专业技能是以公司理财、金融市场、投资决策及财务工程等四项领域的专业必修课程及其选修为设计主轴;另外,鼓励学生跨院系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环境。

2.重视对学生专业认知的教育。针对本科金融专业学生,台湾东海大学财金系在2013―2014年第二学期请实务部门如台湾金融研训院、证唤灰姿、银行公会杨、证券暨期货市场发展基金会、集中保管结算所、期货交易所、寿险公会、产物保险商业同业公会、信托公会、证券期货局、花旗保险公司等负责人,举办了12场金融讲座,内容覆盖面广,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银行、证券、期货、寿险、产险、信托、投信投顾、保经保代、金融服务业的公司治理和金融服务业的社会责任等内容。通过一系列金融讲座,使学生对金融实际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学生对金融专业的认知。

3.鼓励学生参加金融专业证照考试。为了本科金融学生的财金实务发展着想,财金系特别设计了“证照就业学程”的专业学群主题提供给同学们选择,并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财金专业证照,达到理论与实务兼备的理念,增加自身竞争力。台湾地区金融主要技能证书考试科目包括:初阶授信人员专业能力测验、初阶外汇人员专业能力测验、进阶授信人员专业能力测验、信托业业务人员信托业务专业能力测验、理财规划人员专业能力测验、银行内部控制与内部稽核测验(一般金融)、银行内部控制与内部稽核测验(消费金融)、金融市场常识与职业道德、中小企业财务人员测验、金融人员风险管理专业能力测验、外汇交易专业能力测验、债权委外催收人员专业能力测验、金融人员授信担保品估价专业能力测验、BULATS剑桥博思职场英语检测和中小企业财务主管测验。

4.高起点的教师队伍。师资遍及英、美、法与本国,且大部分为财金专业博士。师资平均年纪小于40岁,充满年轻与活力,便于与学生间交流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台湾东海大学财金系教师分为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专任教师都是博士,兼任教师一般是由实务部门的高管或其他大学专业人士担任。如《银行实务》课程由花旗银行徐协理担任、《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由宝来证券集团白副总裁担任、《理财规划》课程由南山人寿处唐经理担任、《理财规划人员证照培训》由宏观财务顾问公司邱总经理担任、《金融营销》由台湾彩券黄总经理担任等等。截至2013年12月底,财金系共有专任教师13名,占比41.94%;兼任教师18名,占比58.06%。专任教师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助理教授(参考美国职称系列,介于副教授与讲师之间)4名,占比分别为30.77%、38.46%和30.77%。专、兼任教师学历高,博士21名,占比67.74%;硕士10名,占比32.26%。

5.灵活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台湾东海大学进修访学期间,重点听了《财金概论》、《货币银行学》、《银行实务》和《证券投资学》等课程。就以公共基础课《货币银行学》,专业课《银行实务》为例。《货币银行学》由廖恩爱教授主讲。其主要教学内容:引言、货币和金融系统的介绍、货币和支付系统、金融系统的概述、利率、利率和利率的回报、资产配置理论、市场利率确定、风险结构和利率期限结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和汇率、衍生证券和衍生工具市场、信息与金融市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金融机构、银行的业务、银行业监管、国际经济金融、货币供给过程和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教学主要特点:(1)偏重于西方理论与公式的推导与计算,注重实际,如各种收益率计算、套利等;(2)自编讲义里有相当部分是公式、符号、图表。《银行实务》由徐慧敏(台湾花旗银行的业务主管)主讲。其主要教学内容:银行概论、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银行的出纳业务、商业银行的票据、票据交换与退票实务、国内票据托收业务与汇兑业务、商业银行的授信通论、商业银行的短期授信业务、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概论、出口外汇业务概况、进口外汇业务概况。教学主要特点:银行业务非常熟悉,用流程图说明;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高;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英语水平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时出现英语词汇。

在课堂教学上,除了讲授外,还通过时事心得报告与学生上台报告方式,进行教与学的互动。时事心得报告,要求学生关注一周金融时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发言,老师逐一点评,最后总结。学生上台报告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安排某一章节内容,由学生制作ppt上台讲课,老师对学生上台讲课进行点评,强调该章节知识点,通过学生上台讲课,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与掌握。

6.进行金融仿真交易,提供实习机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已建立财金数字仿真实验室,包括虚拟交易所与操盘家策略分析系统,提供同学计算机仿真与数据分析的平台。加强与各家金融机构联系,邀请实务专业人士,以讲座方式教授课程,并提供校外实习参访机会,培养理论与实务应用能力。

二、对我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的借鉴

1.调整金融本科教学课程设置。就以2014年金融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为例:课程规划分为必修课119分,占比72.12%(其中公共必修课42分,占比25.45%;学科必修课39分,占比23.64%;专业必修课42分,占比23.03%);选修课46分,占比27.88%(其中公共选修课16分,占比9.70%;专业选修课30分,占比18.18%);毕业学分165分。核心课程有: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大一、大二进行公共必修课、学科必修课学习,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目前金融本科专业分金融学方向、国际金融方向和互联网金融方向,进入各自专业方向选修课学习。课程设置主要存在问题:一是比例不合理。公共必修课占比过高,学科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占比偏低。二是金融学方向选修课课程定位不够明确,宏观课程偏多,微观课程偏少。如中央银行学、行为金融学、银行监管学。三是专业实验教学学分低,占比小。就以金融学方向为例,实验教学课程主有:银行信贷综合实验1.5分;外汇交易综合实验1分;保险业务综合实验1.5分;模拟银行综合实验1.5分;银行柜台业务1分;证券投资模拟交易1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战沙盘1分;合计8.5分,占比5.15%。四是所有课程都是专任教师承担,没有聘请实务部门人员。调整金融本科教学课程设置:首先是压缩公共必修课的课时与分值,增加学科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课时与分值。其次是明确金融学方向选修课课程定位,增添微观课程,如信用评估、理财规划、进出口业务、国际结算业务、公司治理与企业兼并等课程。再次是增加专业实验教学课程课时与分值,占比达到15%以上。最后是利用与金融业密切联系的关系,聘请实务部门的高管担任金融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如银行信贷、金融营销、银行柜台业务等课程。

2.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目前从整体来看,教与学方式单调,学生缺乏实践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课程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班级(或合班)为单位,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集中讲授,辅之课堂提问、作业讲评和课堂讨论,偶尔还会放映有关金融方面的教学短片。在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理论描述,缺乏数理统计模型分析和推导。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无非就是课堂听课、做笔记、拷贝PPT、课后做复习思考题,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课程任务获得学分,缺乏实践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案例分析的主要环节:课前布置内容、学生自主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指定学生发言,然后全班讨论;总结归纳,内化提升;课后学生进行书面归纳。要求答出分析案例时所用基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案例提供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分析、解释和说明。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过程的充分性、逻辑性和完整性。(2)仿真教学。如模拟证券交易、外汇交易和银行信贷操作等,如模拟股票交易,每个学生开立帐户,虚拟资金10万人民币,以一学期为期限,按照收益率排名,进行奖励,并记入学生平常考核成绩,提高学生职业技能。(3)课堂讨论。具体做法是,在一个单元课程结束后,授课教师根据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和重点问题,结合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问题,给学生留出若干讨论题,采取自愿选择的方式,把每个讨论题落实到人,同时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也允许学生结合本单元课程内容,自己拟定论题参加讨论,如重大财经新闻。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发言的学生围绕论题组织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开启大家的思维。教师则对小组主旨的发言进行点评,或进行必要的纠正。通过课堂讨论,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金融核心课程教学中,增加金融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教学模块。目前,我国普遍金融业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必须取得相应证书,才能从业。如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保险人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等,要取得这些证书,必须通过考试。在课程教学、作业方面理应部分体现金融专业各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而大部分教学实际上就教材而论教材,与资格证书考试严重脱节。金融核心课程在教学安排上,针对性增加金融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教学模块。

4.引入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截至2014年12月底,金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67人。从学历来看,博士4人,在读博士3人,合计占比10.45%;硕士39人,占比58.21%。从职称来看,教授3人,占比4.48%;副教授25人,占比37.31%。从年龄来看,50岁(含)以上有10人,占比14.93%;40岁(含)~50岁(不含)有22人,占比32.84%,两项合计占比47.77%。反映目前金融学院高学历教师少,正高职称教师少,教师年龄偏大。为了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改善师资结构;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选派教师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进行短期进修,出台教授扶持计划,使一些基本符合条件的副教授尽快上教授。

5.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调查。社会调查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与经济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社会调查能够很好地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其对专业的认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课程安排的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原则上全学程安排一次,按照学习小组进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金融机构进行调查,如银行、保险、证券和典当机构调查业务、营销等内容。或要求学生参与工商银行杯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训练和金融产品设计比赛活动。

6.充分发挥行业紧密联系优势,切实发挥实践基地作用。福建江夏学院是由四所院校合并组建。原金融学院是行属院校,为金融系统培养2万多名人才,其中支行长以上就有1000多人,在福建省金融系统,各金融机构骨干力量基本上毕业于金融学院。目前与中国民生银行福州分行、光大银行、国信证券福州营业部、英大证券福州营业部、东兴证券福州营业部、福州中大期货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福州分公司、民生人寿保险公司福州分公司为合作对象建立实训基地,签订实习协议书。要充分发挥行业紧密联系的优势,利用原有的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管理,安排学生实习与教师调研,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参考文献:

[1]钱晓燕.闽台高校合作办学模式探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

[2]廖斌.闽台高校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刘贤昌,林仁灶.闽台高校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11).

[4]曾秀云.闽台高校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84-02

一、参与式教学概述

参与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该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的大学教育中获得普遍认同而逐渐普及。

所谓“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强调听课者高度参与的教学法。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强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力、作用和潜质。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权威,由教师讲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与学生平等,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鼓励学生的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充分体现社会工作专业的增权赋能、助人自助的理念。“参与式”教学在许多方面都与社会工作内涵有高度契合性。

社会工作实务课重在对学生们能力的培养和技巧的训练,主要应使学生了解实务的领域,深化社会工作理论、提高实务能力、掌握事物技巧、加强理论研究素养。而这些都需要学生们的充分参与,才能有更好的掌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而参与式教学是较好的选择。所以笔者在MSW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主要运用了参与式教学法。

二、参与式教学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的运用

笔者将“参与式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体现,一种是由教师通过设置较多的互动环节,调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一种是由学生们自己选择实务专题进行策划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课前热身游戏

笔者带的MSW《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是每次四节课,因此笔者会在每次课前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让大家一起做课前游戏。第一次课的课前游戏由教师带领、组织开展,之后每次课轮流由一位同学来组织。这样的课前游戏,占的时间并不多,但作用很大。首先,通过课前游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感受游戏的魅力。其次,可以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每位组织游戏者的解说、带领、游戏分享等环节学习游戏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再次,我们坚持每次课前做热身游戏,这样每位同学在参与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实用的游戏可以在实务中有更多的积累和选择。最后,每位同学都可以来组织游戏的开展,可以培养锻炼他们选择合适的游戏、组织游戏开展的能力。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每位同学都有机会组织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学生们对此种方式都表示欢迎,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二)多形式的案例教学

实务课中,案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笔者的教学中不仅有文字型的案例表述和问题讨论,还有形象、直观的视频案例以及学生们身边经历的现实案例。在每次做案例讨论时,笔者都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学讨论中,这样更利于他们对相关理论和技巧的掌握。尤其是视频案例的引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使案例更生动地呈现,便于开展更深入的讨论。通过学生们的集中的、热烈的讨论,相关知识点会更明确,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角度。对于教师来讲,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随堂角色扮演及分享

在实务课中角色扮演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参与式教学的主要体现。在讲到一些主要技巧时,教师应设计一些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做角色扮演,不用太复杂的案情设计,关键要引导学生们把之前学到的技巧在情境中练习使用。更重要的是,在每次角色扮演结束时要安排简短的分享,既要让观看的同学谈谈他们认为扮演的同学做得是否到位,是否在合适的时机运用了已学的技巧;也要让扮演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做角色扮演时内心的体会和感受是什么,他们怎么设计的,是否将自己的设计和所想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来,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方面。这样做,一方面是加强同学们对相关技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给角色扮演的同学补充的机会,同时让学生们体会到很多技巧仅是知道是不行的,而要在实际中灵活运用是很难的,需要多加训练和体会。

(四)综合角色扮演及分享

在实务阶段和各阶段技巧都讲解完后,还可以安排学生们分组做一次综合的角色扮演。由他们自己设计案情,分别扮演案主、社会工作者等角色,将实务过程和实务技巧做一次完整的展现。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们体会、经历完整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和实务技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们全力参与、全程参与、通过他们自己的设计,自导自演出来,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感触,在角色扮演后的分享中,都有说不完的话。

(五)学生为教学主体,选择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做专题分享

为更直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更充分体现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教师可在教学的后半段,安排一些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专题,由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把时间充分交给他们,由他们来组织开展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此反应也很好,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调动了起来。他们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收集资料,组织教学,锻炼对时间的把握。这对他们以后开展实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时间控制等能力的培训都很有帮助。

三、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一)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以更快的成长。而且,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同。笔者带的这届学生中有一半本科都不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但他们表示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这个专业及专业的价值理念、工作技巧都更加了解了。

2.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技巧。通过课前游戏锻炼了学生们选择合适的游戏、组织游戏开展、控制游戏节奏、领导小组活动等能力和技巧。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中模拟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开展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实践了相关实务技巧,为他们今后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奠定了基础。

在各种教学活动的参与中,还增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二)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的反思

虽然参与式教学与社会工作实务课程的要求有较高的契合度,而且运用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不能忽视参与式教学的一些限制和条件要求。

1.参与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由于参与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更多学生可参与的活动,很多时候设计的讨论问题也是以开放式无固定答案为主的问题。这些要求教师不但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对学生行为进行适时的控制、监督,对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应能及时进行协调和引导。

2.对班级人数的限制。开展参与式教学的班级人数不宜过多,一般是30人左右比较合适。人数过多会影响学生的充分参与,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也会带来影响。

3.对课程性质的限制。参与式教学比较适合实践性强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在活动设计和学生的参与环节都比较好操作。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参与式教学法是MSW《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中可以选择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具体运用则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以上只是笔者个人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点滴心得,仅供各位同人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晓敏.参与式教学: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1,(4):102.

[2] 和秀涓.在参与中成长——参与式方法在团体社会工作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J].甘肃农业,2006,(5).

[3] 岳书苇.参与式教学法在《保险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全体性;专业人才成长;主导性;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24 — 03

当前,转变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高等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观,已成为众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向。很多专家、学者就实践育人的组织领导体制、大纲计划、基地以及考核评价机制开展了大量探索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我们深入考察高校实践育人瓶颈,积极探索高校实践育人瓶颈的破解路径及其实施保障,无疑会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性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高校实践育人瓶颈的冷静思考

1.从实践育人的地位、作用看,全体性学分化的全员瓶颈

实践育人不同于知识本位的理论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践,作为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主要平台,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深化专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高校实践育人学时学分评价标准的确立,意味着要以学时学分硬性指标来衡量每个学生,参与面与受益面的全体性要求,正是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2.从实践育人目的定位看,专业人才成长的全程瓶颈

目前,部分高校对实践育人目的定位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其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导致实践育人与专业人才培养脱离的现象。有的把实践育人仅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认为只要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校园环保、社区献爱心等种种社会实践活动,就已经完成实践育人任务。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之外,还应该对自己本专业的政策法规、思想道德有所认知。或者把实践育人仅仅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手段,认为开展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就完成了实践育人任务,忽视了实践育人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加快社会化进程、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弱化了实践育人功能。[1]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训、实习、就业创业等专业人才成长全过程。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训、实习过程中, 会产生很多的思想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今后要面临的工作环境、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适时的、有针对性加强职业生涯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法规教育。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不能只追求单次轰动效应,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将实践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和突出专业特色、专业要求,在育人目标、内容、途径的设计和实施上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要求有机契合,围绕育人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3.从实践育人现实困境看,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全方位瓶颈

目前,有些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去,结果是随意性较大,目的性、系统性不强,导致实践育人活动难以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社会调研课题、大学生志愿者公益活动、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思想鲜明主题突出,对学生个体、社会效果显著。但它们都必须依托企业、社区、乡村的特定实践基地,因为学校经费不足和企业等单位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责任义务不明确,所以这些基地建设难以常态化,以上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持续进行下去,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点”。

许多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最后仅限于认识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等实践形式,表面上也兴师动众、轰轰烈烈,但形式内容简单浅显,对个性张扬、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力、感染力不强。在参观、考察活动的策划阶段,没有深度挖掘主题,导致学生抱着敷衍应付的目的,甚至带着旅游或加分的心态。在参观、考察活动的实施阶段,基地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导致学生“走马观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参观、考察活动的后期阶段,学生思想汇报、评比总结的假话、大话、空话很多,甚至抄袭网上材料出现很多雷同报告。

二、努力探索、力求创新,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瓶颈

1.以构建新的实践育人模式为实施路径,以《素质教育积分手册》考核为实施保障,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的全员瓶颈

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学分化的新形势下,为适应参与面、受益面全体性的要求,我们积极探索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活动——班级主题汇报交流——校园媒体推广——汇编成册充实教学资料”。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由于实践基地及其经费、安全保障等条件限制,全校(系部)只能是有选择地、少数学生代表参加。如学院“爱心社”的青年志愿者们每年定期来到淮安市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延伸爱心,共享阳光”为主题的系列爱心志愿活动;学院“厚德杯”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校园实践活动品牌,为财院学子铺设了一个能够展示雄辩风采的舞台。班级主题汇报交流:根据课堂教学全面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结合教学计划安排,指导老师组织班级主题活动,汇报交流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如参观纪念馆后,老师组织“学习恩来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 班级主题活动,活动前学生自愿组成小组,进行不同角色分工:搜集资料、参与研讨、制作PPT、撰写演讲稿、准备演讲发言等,活动中有学生记录、拍照,最后教师点评考核计分。) 校园媒体推广:发挥校园媒体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生动直观的特点,根据实践活动方案,利用校园画廊、校报、广播、学院、系(部)及课程网站,向全院师生报道实践活动实况,宣传学生优秀作品(如 “科学发展 聚真知”——纪念国庆60周年学院大学生获奖征文画廊为期一个月的展示;制作了学院“厚德网”,设置了网上课堂、新闻快递、公告快讯、时事经纬、实践创新、名师讲坛、学子风采、师德师风、心灵驿站、厚德在线、网上纪念馆等栏目,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用积极健康的内容占领学生的思想空间);汇编成册充实教学资料:遵循“理论认知-实践体验-新理论认知”思想认识飞跃,将实践活动成果汇编成册,作为教学辅助资料。(如编制了学院“厚德杯”大学生演讲比赛画册与“百人进华西 领略新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报告集,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炼升华。 )

构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三个层次实践育人体系,将课堂实践归于课程学习考核,不低于总成绩30%,将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纳入学院教学部门的《素质教育积分手册》考核,从新生入学起,宣传部、思政部、团委、学工部门、各系部及社团等实践活动组织方协助配合教务部门完成考核。以论文、报告、心得等实践活动成果为主,不忽视学生不同角色分工、参与度及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加强实践活动过程的核查、实践活动成果的评比,认真总结大胆探索出一套学分化模式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考核体系,保证大学生实践活动学时、学分的完成。

2.以共享基地建设为实施路径,以校企合作育人为实施保障,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的全程瓶颈

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场文化有机地渗透到专业建设中去,整合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就业、创业中心建设,打造专业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共享基地,努力克服专业建设同质化的倾向。学院有省级会计、电子商务两个实训中心、中央新亚管理学院、今世缘营销学院、紫金保险学院三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财经职业素养培育中心、用友会计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全面设立宣传画廊、广告栏、标志牌等,张贴悬挂企业发展理念、行业权威专家的名人名言、画像图片、职业素养与岗位关键能力培养的结构图、流程图等,精心设计主题鲜明的的职场文化情境,帮助学生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素质训导,不断磨砺学生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

着力加强校企合作育人,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与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优化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开展质量评价、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出台了《预就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现了专业课与基础课学习的统一;技能训练与理论积累的统一;职业素养与政治素养培养的统一。学院开办了“职业素养大讲堂”、“杰出校友大讲坛”,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劳动模范来校报告演讲、开设讲座。2012年度组织企业进校园专场宣讲31场。要求学生聆听一场专家报告,剖析企业行业的发展理念;联系一位实习师傅,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提交一份实习思想汇报,保证了学生实习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德的培养考察。08级旅游管理班同学参加了为期半年的上海世博会园区实习服务,钟后梅等同学在实习思想报告中普遍反映自己从职业技能到服务态度、敬业精神再到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工作能力都得到很大锻炼提高。10级机电、电子专业的海尔订单班同学从青岛海尔工业园区顶岗实习回校后,也开展了班级主题交流活动,大家畅谈了海尔企业文化、指导师傅的做事风格、为人品德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未来职业规划。

3.以整合资源、拓宽渠道为实施路径,以编制实践育人方案为实施保障,破解高校实践育人的全方位瓶颈

充分发挥党委与党总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一支优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合宣传部、思政部、团委、学工部门等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教育工作——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着力推进管理与实施、教育与教学、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资源统一及合理配置,工作机制并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校范围内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途径和数育力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整合。

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基地实践育人功能,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养成、创新精神的培养,实施形式多样、丰富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了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了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实践育人工作也因此得到学院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前期设施投入经费70多万)、管理考核(学院素质教育讲座、公选课由学院教务处统一负责学生选课、教师授课、学生考核)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

根据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定学院实践育人方案。提出实践育人四大原则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授课方式与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遵循思想政治课自身发展规律与兼顾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并对实践育人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学时分配、实践育人的类型与方式、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三、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积淀

近几年来,我们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着力构建了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三个层次的实践育人体系。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实践育人机制,开拓“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活动——班级主题汇报交流——校园媒体推广——汇编成册充实教学资料”新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实践育人的效果得到了推广与提升;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打造专业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共享基地,服务高校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整合宣传部、思政部、团委、学工部门等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教育工作——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自主活动自我教育,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基地育人功能;加强实践育人制度建设,《素质教育积分手册》考核、出台预就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编制实践育人方案等,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实践育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激发了学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近三年来,组建了学院大学生爱心服务社,走进市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地,开展“延伸爱心,共享阳光”为主题的系列爱心志愿活动;2010年开展“清江儒韵”清江浦2010孔子文化活动周,“校地携手弘扬孔子文化 仁爱同行倡导现代文明”;组织并指导部分优秀学生担任清浦区黄码乡“大学生村官助理”、清浦区“社会矛盾纠纷服务中心助理人民调解员”;以“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推进淮安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组织部分学生服务清河生态园……引导学生在学好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修养内化为自己的“德”与“行”。

2012年度邀请淮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时云来校和青年大学生 “与信仰对话,共话十”。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纪念建团90周年、“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运河文化、支持大运河申遗”等系列活动。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女大学生之家,会计系学生党员工作站、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大学生党员先锋队。组织学生赴华西村开展“百人进华西 领略新农村”实践教学活动。郑海燕同学获、全国学联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学院在省教育厅组织的“身边榜样,前行力量”主题教育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学院还被评为全省大学生“进社区、进乡村、进工地”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先进集体。

〔参 考 文 献〕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第9篇

【毕业生暑期实习自我鉴定一】

20xx年8月x日,我到了******有限公司实习。虽然不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不过却是体验我自己的工作。在这里我看到了我没有看到过的,学到了我不会的,这是在我以前的“打工生涯”中所没有的。

这是一个刚起步的公司,虽然所属集团已经发展很久,但作为一家商务车改装公司而言,这才是一个开始。一个刚起步的公司,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人员的缺乏,还有制度的不完善、工作任务的繁重、分工的不明确等等问题。

在XX有限公司实习的这段日子里,我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酸篇

工作中免不了偶尔的心酸。一开始进入公司的时候,领导觉得我是一个实习生,从来不交待我做事,虽然这看似很清闲,但每天从早上8点半开始到下午5点一天结束,都是对着电脑干坐着,看着同事们进进出出地忙活,心里怎么都觉得过意不去。

后来领导终于给了我正式的任务分配,即负责四家4S店的汽车零件精品的订单销售工作。有了正式的任务之后,事儿就是开始多了起来。要负责解决4S店前期订货中产品遇到的质量问题,要负责4S店所下订单货物的即时下单与跟踪问题。众所周知,4S店的人是多么地能刁难。

这就是我体会到的酸。

二、甜篇

有苦哪能没有甜。

工作中获得的成功不仅是一个人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获得的喜悦与充实。在这几个月的实习工作中,我接到并完成了上百万的订单,并且保证了每一笔订单的顺利进行,妥善地为4S店处理了他们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售后问题。并且还为其中一些汽车零件精品寻找了能够提供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与优质服务的供应商。

这就是我体会到的甜。

三、苦篇

由于这是一个刚起步不久的新公司,所有部门之间的分工不十分明确,因此很多工作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协调处理。

例如精品配件的发货,客观地说,这是财务部下属仓库应该做的事情,但由于仓库人员缺乏,许多生产物料到货需要办理入库检验等工作,所以为精品配件发货的事务就需要我们自己来办理。汽车的精品配件,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小件,基本上都是大件大件的物品,需要我们自己搬、抬、扛。毫不夸张地说,更多的时候我真的体会到了实习的苦。那就是工资拿的少,活做的多。

分工不明确还体现在很多生产的物料也需要我们精品销售来协助采购。对于我们这个特殊岗位来说,精品销售不仅负责汽车精品零部件的销售,还有这些精品的采购。而我们公司作为一家改装公司,许多对外销售的精品都是与生产同步的,因此很多时候当生产采购忙不过来时,我们就需要协助他们为生产向供应商下单。

但就是我得到的苦。

四、辣篇

所谓辣,是领导的辣、同事的辣、客户的辣。

领导的辣在于,当我们做错事情时,领导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我们,记得第一次被骂的时候,我哭了。因为很震惊,也很难受,更觉得委屈。但后来领导却来安慰我,这就是恩威并施。

同事的辣在于,有时候我们需要得到一些帮助,请求他们帮助的时候,有时候他们会没空。还有,一起工作的情况下,总免不了遇到一些矛盾,这个时候平时很好相处的人也显现出了他/她“辣”的一面。

客户的辣在于,总有各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来找到你。很多时候,其实某样东西根本不是自己造成,但是他们会来找到你让你给解决,解决不好还会跟领导去“打小报告”,说你办事不利。

这就是我体会到的辣。

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幸好我在工作之前就给自己下了镇定剂,对于一些困难,能够解决的我都自己尽量解决好,不给领导、不给同事添麻烦。遇到一些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会积极寻求领导的意见,争取在最快、最有效的时间内解决。

我想,我是喜欢这个公司的,伴随一个不成熟的公司走向成熟,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一般(虽然我还没孩子),这是一种满足,我会继续努力。

【毕业生暑期实习自我鉴定二】

经过了两周的贸易实务实习,让我们了解到商务工作挺复杂的,而且在此工作中要有忍心、恒心、信心。

实习中,我们在模拟的商务活动中,有十五个主要业务操作,针对这些操作每天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而且发现了不同的问题,可以说在是受益非浅。 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我在此次实习中,了解到实习的具体做法:

(1)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学习本课程时,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将《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先行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内容,可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 注意业务同法律的联系

国际贸易法律课的内容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关系密切,因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步骤,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对合同当事人双方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履行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处理履约当中的争议实际上是解决法律纠纷问题。而且,不同法系的国家,具体裁决的结果还不一样。这就要求从实践和法律两个侧面来研究本课程的内容。

( 3) 加强英语的学习

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写传真、书信。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甚至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习中要求我们加强英语的学习,掌握外贸专业术语基础。

( 4)注意本课程同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课程内容紧密相联。应该将各们知识综合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内容时就应去了解商品学科的知识;讲到商品的价格时,就应去了解价格学、国际金融及货币银行学的内容;讲到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内容时,就应去了解运输学、保险学科的内容;讲到争议、违约、索赔、不可抗力等内容时,就应去了解有关法律的知识等等。

( 5) 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各种规则,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托收统一规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这些规则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公认的一般国际贸易惯例,被人们普遍接受和经常使用,并成为国际贸易界从业人员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根据“洋为中用”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并学会灵活运用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方式和习惯做法,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

( 6)坚持学以致用原则

实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和平时的操作练习,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在培养规模上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注意灵活性。

【毕业生暑期实习自我鉴定三】

本人于XX年8月9日至23日在北京斗山食品有限公司财务部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专业实习,以下是此次实习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公司的财务部并没有太多人,设有一名财务经理,一名出纳。此次负责我实习的是公司财务经理—张经理,张经理根据我两周的实习时间,主要是让我了解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并做一些简单的会计凭证。公司采用的是金碟财务软件,从编制记账凭证到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结帐都是通过财务软件完成。

我认真学习了正规而标准的公司会计流程,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细致地了解了公司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掌握了金蝶财务软件的操作。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刚到会计部张经理就叫我先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和附在会计凭证上的原始凭证。由于以前在学校做过会计凭证的手工模拟,所以对于会计凭证不是太陌生,因此以为凭着记忆加上学校里所学过的理论对于区区会计凭证完全可以熟练掌握。但也就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循环的基石——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张经理让我尝试制单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困难。

于是我只能加班补课了,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毕竟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一些银行帐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编制会计凭证做好准备。

见习了两天后,张经理给了我一些原始凭证,让我审核原始凭证后编制记账凭证。我根据原始凭证所必需的要素认认真真审核了原始凭证后,进入金蝶会计软件的录入记帐凭证的界面,先按此笔业务录入简明而清楚的摘要,然后按会计分录选会计科目,并在相应的会计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录入金额,最后在检查各个要素准确无误后,按下保存并打印出记帐凭证和相应的原始凭证钉在一起。

刚开始我制作的速度比较慢,而且在张经理审核凭证时能发现一些错误的凭证。但是通过几天的联系后在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提高了不少。通过一周多的编制记帐凭证工作,对于各个会计科目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于我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编制记帐凭证,张经理很有耐心地给我讲解了每一种原始凭证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用途,而且教我记帐,打印所需要的帐簿以及查询凭证等财务软件的一些常用的操作。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并熟练了财务软件的操作以后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了。从制单到记帐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手工做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除了做好张经理所安排的各项工作后,我也会和出纳学学知识。别人一提起出纳就想到是跑银行的。其实跑银行只是出纳的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和出纳聊天的时候得知原来跑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熟知每项业务要怎么和银行打交道以外还要有吃苦的精神。想想寒冷的冬天或者是酷暑,谁不想呆在办公室舒舒服服的,可出纳就要每隔一两天就往银行跑,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而且,出纳的业务比较繁琐,还要保管现金,支票和收据等等,所以需要非常细心,对于比较粗心的我来说,这也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

是的,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虚心求教,使得两周的实习更加有意义。

小结

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我只能参加财务部门中较为简单的工作,如出纳及帮助会计进行帐目的核对等工作。虽然工作不难,时间也不长,但我仍十分珍惜我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实践经验,从中也学到了许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并增长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实习报告总结: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次会计实习中,我可谓受益非浅。

【毕业生暑期实习自我鉴定四】

在实习期间,深受公司领导的照顾和关怀,同时在实践中了解了社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这段时间的个人实结: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是办公室文秘。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看、问、学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公司文秘工作中的具体业务知识,拓展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以后正常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所以我将在报告中首先讲述我在实习期间积累的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一、较好的文秘的素质修养,是日常文书档案管理的重要基础条件

文字秘书作为领导的助手和参谋,一是记录和抄写;二是文稿起草。记录,有领导的口授记录,有接待来访者的记录,还有会议记录和电话记录等等;抄写,即对字迹潦草或因在起草过程中经反复推敲、多次修改和勾划的文稿进行誉写以便于继续修改或交付打印。帮助领导誉写稿件使之能腾出时间去做其它工作,这是文字秘书应尽的责任。起草文稿,是文字秘书工作的主要部分。

要达到上述目的,文秘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他除了具备一般工作人员的基本条件外,还应有自己特殊的知识修养、技能修养、品德修养、作风修养方面的要求。知识修养、技能修养好不好,是一个文字秘书称职不称职的问题;品德修养、作风修养好不好,是一个文字秘书合格不合格的问题。

因此,文字秘书要自觉地、全面地加强这四个方面的修养,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德才兼备、既合格又称职的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仅仅通过文字的抄写、记录和文稿起草做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同时,由其经手、处理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字材料,也为文书档案提供了准确的、丰富的、详实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因此,较好的文字秘书的素质修养,是日常文书档案管理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

二、讲究秘书工作中的艺术性

一名好秘书,不仅仅要明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坐标,要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还要懂得一系列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那么,怎样表现秘书工作的艺术呢?

首先,尊重而不奉承吹捧。

理顺与领导的关系,是秘书工作者事事碰到,需时时注意、处处谨慎的事情,也是表现工作艺术的地方。总的原则是以事业为重,从工作出发,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出发,对正职和副职领导的工作、地位、人格等,要同等尊重、支持、配合、协助。在与多位领导相处时,一定要以事业为重,从工作出发,尽力维护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威信,不能从感情出发、看人行事;不能表现出靠近谁、疏远谁,听从谁、不听从谁的行为;更不能当甲领导面吹捧乙领导,当乙领导面吹捧丙领导等。要始终与多位领导者保持经得起考验的革命同志式的纯洁、真诚的友谊。

其次,主动而不越位脱轨。

秘书工作是以领导工作为轴心,要紧紧围绕这一轴心,进行上下、左右、前后同步运行的辅工作。辅决定了秘书工作的被动性。怎样变被动为主动,要看秘书的工作艺术。有四个方面:一是争取同领导者一样了解和掌握全局性工作;二是争取同领导者一样了解和掌握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能够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主动排除干扰中心工作的事项;三是研究领导工作的思路,分析领导的意图,并加以理解、完善和落实,四是积累和储存有关工作资料,该记住的要记熟,该保存的要保存。有了这四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中才能与领导者有一致的认识,才有共同情感和语言,商量工作时,补充和修正的意见,才能提到点子上。

再来,服从而不盲从附和。

秘书工作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枢纽,有调度、协调、综合加工的作用。秘书人员处在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得和领导拉一套马车,按领导者的意图前进。但是,服从并不等于盲从和不加分析的附和。总之,秘书工作的艺术性,是要通过在技能与技巧的运用来不断获得提高的。

三、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当好一名合格的办公室文秘人员

第一、 专与广。

秘书工作没有盲区,只要领导工作有可能涉及的领域,秘书就不能说“不”。比如,作为一名分管工业经济的政府领导人的秘书,首先要具备作为秘书的一些基本素质,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电处理能力、会务接待能力等。其次要熟悉工业经济、市场经济以及从国家到地方相关政策法规、本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等方面的知识,不能说出话来、写出文稿来处处是“雷区”、句句是“外行话”。再次要对除此以外的政治、历史等其他领导工作可能涉及的领域有所了解。因此,秘书必须是多面手,不仅要对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做到广,只专不广或只广不专都难以胜任秘书工作。

第二、前与后。

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助手,其主要职责是为领导服务。为此,就要做到前与后的协调统一。所谓前,就是对与领导有关的工作要超前考虑、提前完成,留有一定的提前量。这其中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领导布置的工作要赶在领导规定的时间之前完成,以给领导一个缓冲的时间;二是领导尚未布置但根据自己判断即将要开展的工作,要超前谋划,想在领导前面,走在领导前面。 最后,内与外。由于秘书往往跟领导走得很近,不仅在许多方面直接参与领导决策,而且还掌握着包括领导个人隐私在内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所以,秘书在公共场合活动时要注意内外有别,把握分寸,对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必须心中有数,不能为了哗众取宠、一时兴趣而口无遮拦什么都往外说。这样,不仅会泄露一些工作秘密,而且还可能会损害领导者的形象,于工作、于己都不利。

四、秘书应当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公关人员

知道秘书的职责是协助上司做好工作,在公司里,我们要始终保持精神饱满,以充沛的精力和自信去迎接各种挑战。犹豫不决和拖沓的工作作风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即使是常规的机械的事务性工作,也应该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做好。我们每天都要设法创造一种良好的形象,面带真诚的微笑,专心细致的工作。 无论在任何部门工作,人际关系都非常重要。秘书每天都要和上司、同事、来宾、下属等接触和打交道,因此必须乐业敬群,以优雅的举止谈吐和高素质的涵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公司内部的团结,提高公司外部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秘书应当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公关人员。

在一些公司里,秘书还兼做接待员。客户往往是通过秘书的接待获得公司的第一印象。因此其服饰、打扮、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形象。即使不做接待员,秘书也不可避免地要同公司内外各种人接触,为此个人形象十分重要。衣着整洁、得体、切勿浓妆艳沫,衣服、鞋子必须干净,头发要梳理整齐,仪态要自然大方,态度和蔼,时时处处表现出文雅的谈吐和风度。

五、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文秘工作中的挫折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在秘书这个职位上,技术性的劳动并不多,大多是些琐碎重复的工作,因而秘书在工作中所会遇到的挫折主要可能发生在:[1]与上司沟通不好;[2]上司给的某份工作感觉吃力,难以胜任;[3]对琐碎重复的工作感到怨烦;[4]与上司发生争执;[5]情感方面。

针对秘书这个职位的特点,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重新争取成功,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读此句时,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然而就在这不长的实习后,我不仅真正明白了它的意义,更深切体会到它的内涵。对我而言,社会和单位才是最好的大学,我发现自己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如果不与公司工作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太有限,太浅薄。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我实习日子较短和专业知识还不牢固的关系,对文秘有些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文秘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了我的实际管理知识,使我对日常文秘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企业文秘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毕业生暑期实习自我鉴定小编特别推荐

毕业生自我鉴定 | 毕业生登记表 | 电大毕业生 | 会计毕业生 | 本科毕业生 | 夜大毕业生

【毕业生暑期实习自我鉴定五】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从无知到认知到深入了解了单位和社会,从开始的磕磕碰碰到后来的工作起来还算顺利。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每天都有很多的新的体会,想说的很多,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少说

我们到实习单位工作以后,要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关键是看你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态度对了,即使自己以前没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渐的掌握。态度不好,就算自己有知识基础也不会把工作做好,我刚到这个岗位工作,根本不清楚该做些什么,并且这和我在学校读的专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刚开始我觉得很头痛,可经过工作过程中多看别人怎样做,多听别人怎样说,多想自己应该怎样做,然后自己亲自动手去多做,终于在短短几天里对工作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慢慢的自己也可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了,光用嘴巴去说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今后不管干什么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2、少埋怨

在条件艰苦的实习地方,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同事也不好相处工作也不如愿,经常埋怨,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不但做不好工作,还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所以,我们应该少埋怨,要看到好的一面,对存在的问题应该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去埋怨,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的激情。

3、与他人和睦相处,加强和同事以及他人之间的沟通

学校里成绩不错的学生变成了未知领域里从头学起的实习生,而熟悉的校园也变成了陌生的企业单位,身边接触的人同样改变了角色:老师变成了领导,同学变成了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样的转变中,对于沟通的认知显得非常苍白。于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并没有本以为的那么善于沟通。当然,适应新的环境是需要过程的,所以我相信时间和实践会让我很快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真正融入到工作单位这个与学校全然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中。

在农村,由于地区和文化的差异,会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我们说什么,他们不知道;他们说什么,我们也是模糊不清。这不仅影响到和农民之间的知识交流,更会影响到一切工作顺利完成。另外,和同事之间如果没有共同的语言,不能正常的交流,在工作的时候,每个人之间就不能相互配合,影响工作效率,同事之间也会感觉很陌生。

4、虚心学习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们碰到很多问题,有的是我们懂得的,也有很多是我们不懂的,不懂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向同事或领导请教,当别人教我们知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虚心的接受,不要认为自己懂得一点鸡毛蒜皮就飘飘然,要把社会实践当着我们真实的老师。

5、错不可怕,就怕一错再错

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工作中第一次做错了不要紧,领导会纠正并原谅你,但下次你还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那你就享受不到第一次犯错时的待遇了。

经过这次实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没有的东西,在就业心态上我也有很大改变,以前我总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爱好,专业对口的工作,可现在我知道找工作很难,要专业对口更难,很多东西我们初到社会才接触。所以我现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待更好机会的到来,要建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应尽快丢掉对学校的依赖心理,学会在社会上独立,敢于参加与社会竞争,敢于承受社会压力,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快速成长。再就是时常要保持一颗学习、思考的心。作为一位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在农业局这样一个新环境中,有我们很多值得学习、值得思考的地方,这就需要自己保持一颗学习、思考的心。首先在技术方面,要刻苦的补充自己的不足,认真地对待工作,时时刻刻的思考和学习。同时,在企业的环境中,更要注重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和人文文化,以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管理文化知识。这样,可以为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毕业实习使我获得了人生第一笔宝贵的工作经验,虽然在步入社会后,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很多教训要吸收,但我想我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无论是心态上还是技能上。现代社会的竞争是残酷的,但只要努力地付出,我的职业生涯就必定会开出希望的花,结出成功的果——我相信。

【毕业生暑期实习自我鉴定六】

来到广州巴达精密刀具有限公司实习,当我到车间里时,看到那么多台各种样式的机床,我是多么的兴奋和好奇。这些我没看过的机床加工我没见过的零件??那时候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希望在这里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那时候想的是多么的好啊!直到此刻我才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幼稚。几个月的实习期不算长也不算短,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让我懂了不少,更成长了不少。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从企业职工身上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使我们学会了企业中科学的管理方式和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到了生活的充实和学习的快乐,以及获得知识的满足。真正的接触社会,使我消除了走向社会的恐惧心里,使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同时,也使我体验到了工作的艰辛,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促使自己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次的实习,我还学会了在工作中如何与人相处。要按照原则、规定程序来完成任务。同时对刀具的生产有一定的了解,对机械这一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让我知道对一个企业而言,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企业经营好比一湖清水,管理范围好比千里长堤。水从堤转,才能因祸得福,如果大堤本身千疮百孔,水就会破堤而为祸一方。军中无法,等于自败,企业无规,等于自乱。经过几个月实习下来让我受益良多。

1、要有坚定的信念,不管到那家公司,一开始都不会给我们安排特别好的部门,对于工作中的困难我们要端正心态,对于前进道路中的困难,取决于我们脚踏的位置的。

2、要认真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和工作制度。 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3、要学会怎样与人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与同事相处,一定要礼貌、谦虚、宽容、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帮忙、相互体谅。

4、要学会严肃认真对待工作。以前在学校下课之后就知道和同学嘻嘻哈哈、大声谈笑。在这里不能这样,因为这里是公司,工作的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出错。

5、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公司给你安排职位时,要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关键看自己的工作态度,态度对了,即使自己以前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渐的掌握。态度不对,就算自己学过,而且专业知识很好,在工作中也不会运用。

6、要学会虚心。因为只有虚心请教才能真正学会很多东西。也只有虚心请教才能让自己快速进步。

【毕业生暑期实习自我鉴定七】

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一个幼儿教师的工作;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中班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在保教工作方面与大班、小班幼儿的区别;同时也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除了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外,如何做好与保育员、其他教师及家长的合作、协调工作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以前我比较注重于对有关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的理论学习,常常忽略了对幼儿生活常规的关注。这次在幼儿园实习第一次完整地观察了幼儿园一日的生活,发现其实训练幼儿的生活常规,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及自理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一门值得重视的学问。陈向群老师很会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把有计划的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如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浪费洗手液,陈老师就会跟小朋友说明我们幼儿园的洗手液是怎么来的,不能浪费,并要求他们两人带一瓶回来作为赔偿。

这些日常生活突发的事件都成为教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 我在见习初期的时候,看到小朋友椅子放得不整齐,我就会帮他们放好;他们告诉我饭菜吃不完,我就叫他们不要再吃了;他们要上厕所,不管当时在做什么活动,我都以为应该让他们去上厕所;他们不会自己脱衣服的时候,我会主动帮他们脱等等。我以为我是在帮助他们,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经过陈老师提示后我才认识到我的行为的后果就是他们永远都不能学会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的行为的出发点是关爱幼儿,但结果却是溺爱他们。所以经过反省我觉得幼儿教师心中应有一把尺,这把尺其实就是教师坚守的原则,这些原则的出发点和终点都应是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

小朋友们都非常天真可爱,我很爱他们,很喜欢和他们玩。幼儿园早上有半个小时是让幼儿拿着玩具箩到室外自由活动的,我会趁这个机会和他们玩成一片,和他们聊天。我会扮演小偷,小朋友就拿着超人的玩具开着“警车”抓我。我试着让自己变成小朋友,融入他们的生活,这样我才会获得他们的欢心,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和依赖。但这样却并不代表小朋友会听我的命令做事。

一个原因就是我还没有真正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和他们说话,命令他们做事。相反地,我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来督促他们做事。甚至有时候我把他们的话当儿戏,哄他们。有一次,姚清乐请求我教她折花,我不以为然地答应了,因为我以为她很快就会忘记,但是她记得很清楚,而且每天都追着我问什么时候教她。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伤了一个纯真幼儿的心,我没有说到做到,失信于幼儿,我想是不可能令幼儿信服的。于是,我郑重地向她道了歉,并告诫自己今后要做到真正地尊重幼儿,对幼儿要讲信用。

保险学习培训心得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星云大师;佛教;财富观;因果法则

[中图分类号] B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3―0037―07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few Buddhist scholars chose to face directly the economic issue, though there did exist abundant economical ideas in Buddhism, which led to amounts of misunderstanding. Grand Master Hsing Yun shed light upon economic ideas in Buddhism based on his experiences in Buddhism promotion for decades, which is undoubtedly a rectification, even a transcendence to modern economics. Grand Master Hsing Yun dissects economic issues aiming at benefiting the people. All these ideas define wealth by “Sheng Cai” or “Jing Cai”, and instruct business ethics by 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while conduc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through treasuring blessing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ddhist economic ideas proposed by Grand Master Hsing Yun not only cover moneymaking motto by Franklin, but also a subversion to Weber Puzzle. Maybe socalled Buddhist Economics has never been admitted, however, the idea about wealth, moneymak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Buddhism can never be neglected.

Key words: Grand Master Hsing Yun; Buddhism; the view of wealth; 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一 佛教的财富观与经济思想

(一)富兰克林的“生钱秘诀”

“佛教经济学”是正统的经济学家所不承认的。人们习惯于西方语境下的各种经济学理论,压根就不会想到佛教还有什么经济学。按照学科的标准,一门学问,要严格地称之为“学”,那一定得有理论上的系统性、规范性、自洽性,而且还得使用大量成套的专业术语。如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富论》中,从“经济人”和“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角度,论证了财富、劳动、分工、税收、商品、资本、利润、殖民、重农主义、重商主义等经济关系,为资本的市场运行建构了一座理论的大厦,斯密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现在大学开的经济类的专业课程,无论是国际贸易、金融学,还是保险学、财政学、发展经济学等,每一门课程都很“专业”,都有严格的“学术规范”,非花上几年的功夫是难得入门的。

其实,经济学也就是关于财富的理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本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所谓资本的增值,说白了就是“赚钱”,要是经济学不能增加财富,不能让人赚钱,谁还拿它当回事呢?因此,我们不妨将经济学简化为“一门赚钱的学问”。美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曾列举过数条经典的关于“赚钱”的格言,如“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钱可生钱”、“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等,这些“生钱的秘诀”被美国人奉为生活的圭臬。换言之,你若想发财,切记勤奋、诚信、节俭就是“第一美德”。尽管我们不能将富兰克林这一套“赚钱格言”当成一种经济学理论,但由于他的这些格言代表的正是美国人的生活信条,代表着“美国精神”,因而还是可以将富兰克林当成美国“经济伦理”的鼻祖。问题在于,如果富兰克林不是美国历史上家喻户晓、影响巨大的名人,你会觉得他的这些“赚钱秘诀”有什么新意吗?他的这些格言中国人不同样也说过吗?

(二)韦伯的偏见

一百年以后,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从中得到启发,他将富兰克林提倡的勤俭、节俭、诚实等基督清教的价值观解读成“新教伦理的世俗化”,认为它的实质不仅是一种“从商的精明”,更是一种“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将基督教的苦修、禁欲、虔诚等信仰因素说成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勤俭、节制、诚实等世俗价值的源头。但是,苦修、禁欲、虔诚等信仰因素并非西方宗教的专利,在东方的宗教中同样存在,而勤俭、节制、诚实等世俗价值在中国的儒家中同样被奉为信条,为什么东方就不能开出“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就断定,佛教是一种首尾一贯的“遁世的宗教”,佛教僧侣尽管也会经营产业,但“一切皆空”、“灭贪破执”的基本教义决定了佛教徒不可能像俗人那样拥有物质财富,僧人们除了必要的供养之外,财富自身及其积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等于宣判佛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缺乏任何“合法性”。

韦伯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他对东方抱有偏见是难免的。问题在于,难道中国人、东方人自古以来就认为赚钱是可耻的事情,或根本就未曾考虑过赚钱的规则?否也。但我们总得找出反驳他的理由。谁都知道,只要涉及到财富、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经济伦理”,就会有“赚钱的学问”,难道佛教徒全靠喝西北风过日子吗?然而,人们看到的却是不事生产、清修苦行、开口就是“贫僧”的出家人,压根就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佛商”二字。

(三)黄金未必是毒蛇

佛经中确实讲过“黄金是毒蛇”的话,但这并不代表佛教对于经济的基本看法。因为一般人很容易混淆佛教有小乘与大乘的差别,还有出家与在家的不同。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3期刘立夫:星云大师佛教财富观对现代经济学的超越

佛教创立的时候,释迦牟尼从个人修行和僧团的纪律出发,规定出家人不允许拥有财产。不仅不能拥有财产,而且要过非常清苦的生活。早期的经典明确记载,出家比丘应当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卑下活命。佛陀入灭后约100年,当时成崂氤堑陌详茸灞惹鹈俏ケ辰渎桑开始劝募并接受信众的金钱供养,后经僧众代表会议讨论,确认“十事非法”,其中就包括比丘不能持有钱财。原始佛教一些经典认为金钱是不洁净的东西,甚至如毒药、毒蛇,应当远离,出家的信徒不能接受金钱供养,不能储存、使用金钱,甚至不用手触摸金钱,一切的买卖、贸易、营利等商业活动都是不允许的。

但是,“金钱非法”的戒律也仅仅适用于出家众,对于在家世俗的信众,却另当别论。后秦佛陀耶舍所译的《善生经》被认为出自《阿含经》,符合原始佛教的精神,经中提到,在家的居士可以将财产分作四份,一者用于家庭生活,二者用于营业的资本,三者储存在家以防意外,四者用于放款生息。这部经典对于理解原始佛教的财富观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佛教对于金钱财富的观念不能仅仅从出家的角度去看待。

佛教发展到大乘的阶段,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对世间生活的充分肯定。大乘佛教出于慈悲济世的需要,尽可能地将出世与入世的生活融会贯通,认为二者是“不一亦不异”的关系。《法华经》就认为“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法华经玄义》卷一,《大正藏》第33册第682页中。《维摩诘经》将富甲一方的维摩诘居士描绘成神通广大的开悟者,僮仆成群、资财无量而又乐于布施周济。在《药师经》、《阿弥陀经》等净土诸经中,描述身心安乐、家用丰足的东方琉璃世界,遍布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与娑婆世间构成极大反差,为“极乐国土”。由于大乘佛教是以菩萨为理想人格的,菩萨的随缘、方便决定了佛教对财富、对世间事业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决定了大乘佛教的人间品格。

大乘佛教另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圣财”观念的提出。普通所说的财富,包括土地、房产、珠宝、车马、牛羊之类,若从交易的角度,都可以换算成金钱。但是,佛教提出“七圣财”以后,普通的财富观念被大大的拓展了。七圣财也叫“七法财”、“七德财”,分别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文殊师利所问经》说:“七圣财声者,一信、二惭、三愧、四施、五戒、六闻、七慧,此谓七圣财声。”

《大正藏》第14册,第500页中。《大般涅经》亦云:“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名圣人。”

《大正藏》第12册,第433页下。说的意思差不多。无论是“圣财”、“法财”,还是“德财”,既是某种比喻,也体现了佛教神圣的经济伦理观念,在佛教中指的是“成佛的资粮”,这个思想对于大乘佛教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佛教财富观最为殊胜的地方。

对于佛教的财富观念,还可以从另一些角度去发掘。比如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的“舍”,一般可理解为放弃、放下,不执着于金钱财富等,而《维摩经》的解释是“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维摩经评注》卷七,《续藏经》第19册,第563页下。,这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富本身。又如“六度”中以“布施”为第一波罗蜜,既包括“财布施”,也包括“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而且认为“法布施”的功德要大于“财布施”。《金刚经》上说,若能对人广说“四句偈”等,其功德要大于以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另外,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无不提倡去除贪念,救济贫苦,广度一切有情众生。

佛教这样的财富观念,显然与其他宗教差别甚大,若无深入的了解,很容易造成误解。韦伯就明显将佛教的大乘与小乘、在家与出家混为一谈。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包括某些佛教徒本身也未必明白其中的真相,他们怀疑佛教能否融入现代生活,甚至抱怨佛教“始终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去生财,如何让我们增加财富”。

二 星云大师的佛教财富观对经济学的超越

中国佛教尽管以大乘为旗帜,禅宗的六祖慧能就明确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人间佛教传统,但从古到今,似乎还找不出几位祖师大德公开谈论所谓的“经济问题”,确实有些讳莫如深。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有过明确的思考,并在实践上大力推行的,星云大师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代表。

星云大师在几十年的修行实践和弘法事业中,对于经济问题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星云大师一生办过的学校、医院、报刊、杂志、电视台、陈列馆以及歌咏、讲经、培训等多得难以统计,而无论哪一样都需要一个东西,那就是“钱”。在《贫僧有话要说・三说――我究竟用了多少“钱”?》一文中,星云大师提到,他这一生“不好财富,却在名义上有很多财富上的关系”,在佛光山的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四大事业中,单是一个佛光大学就花掉60多亿新台币,南华大学40多亿,西来大学20多亿,而整个的教育事业,几十年来,总共花费230亿元以上。至于其他的公布诸多用钱,星云大师自己也只能估算为“百千亿以上”。以《人间卫视》为例:

十五年来的《人间卫星电视台》,那更是一个无底深坑了。因为这是一个公益电视台,完全不收广告费。最初,光是付给二十六个国家系统业者上卫星的费用,每个月就要数千万元;还要做节目,每天二十四小时播出,从来没有过一分钟的空档,每个月花费亿元以上。后来,实在是经营不起,只有慢慢节省预算,将一百多名员工裁减到七十多名。十五年来,好在有几位卫视的护法,如赖维正、李美秀、罗李阿昭、陈郑秀子、薛政芳等人补贴,也应该花费三十亿以上的台币,目前就由觉念法师承担负责了。 http:///NewsPage.aspx?unid=395126

“佛光山真有钱!”很多人都这么说。这到底是出于“讥讽”,还是出于“羡慕”,抑或是“赞叹”?那就因人而异了。俗语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了《人间卫视》这个佛教电视台的运作艰辛,也许让人顿生敬意。其实,谁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一个无须证明的“硬道理”。星云大师的佛光山事业能够立足台湾,辐射全球,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标杆,若无高超的经营智慧和经济头脑,那是无从谈起的。

事实上,星云大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直言不讳地谈过“经济问题 ”。2002年4月,国际佛光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第九次世界会员大会,星云大师发表《发心与发展》的主题演讲,强调要开发人类内在的“真如财富”。2003年8月,星云大师在台北金光明寺召开座谈会,对中华佛光协会的干部、会员500多人专谈佛教的“经济伦理”。最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北京线装书局出版了《福报――星云大师的财富课》,这本书应该是迄今为止星云大师最集中、系统地谈论佛教经济问题的专著,集中体现了星云大师的佛教财富观。

(一)“财富不仅仅是金钱”

现在流行的各种“经济学”理论,对于精神层面的财富几乎是不加考虑的,因为它很难量化。何况普通大众都很现实,说要“搞活经济”,也就是要“多弄点钱”。很多国家和政府都很看重GDP,就是这个道理。幸运的是,人们越来越明白,“唯GDP论”是有问题的。问题的根子就出在对“经济”的片面理解上。

1.“人心”是经济之源

众所周知,人生在世,少不了油盐柴米、衣食住行,这一切都得与“经济”二字挂钩。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无不都在经济的支撑下运转。《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它揭示了人类的伦理道德离不开基本的经济条件。司马迁写《史记・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做生意发大财的人物事迹,还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它揭示了人类“趋利”行为的正当性。星云大师同样肯定“钱的重要”,但是,他又认为,经济并非人类孤立的活动,必须从“经世济民”的高度来看待。

星云大师认为,现代人都在“向钱看”,但是,“向钱看”不等于事实上的富有,因为经济与政治、教育、道德、人心等诸多因素捆绑在一起。政治的清明、制度的健全、官员的勤政廉洁、民众的讲信修睦、勤劳节俭等,构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而这一切的核心,却是“人”的问题。儒家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那不是不要利,而是要全社会的“公利”,全民的公利也就是“义”。正如孟子对梁惠王所说,如果整个社会都“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所以,星云大师将“人心不善,自私自利”,看成是“世界就永无宁日”的根源。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还是“人才”,只有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特别是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

星云:《人间佛教当代问题座谈会》(上册)之《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第205―207页,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

但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这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观念,也就是“向钱看”的观念。如果佛教也停留在这样的层面,那就与俗无异,不能体现佛教的殊胜。

2.“另类财富”的价值

什么是财富?有物质财富,有精神财富,一般人也就到此为止,不再深究。但是,星云大师对两者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非常系统的“佛教财富观”。他说:

说到财富,有“狭义的财富”,诸如金钱、房屋、土地、股票等;有“广义的财富”,例如健康、智慧、人缘、信用、道德等。除此以外,还有“有价的财富”,譬如声望、名誉、成就、历史;也有“无价的财富”,比如人格、良知、真心、本性等。乃至有形的财富、无形的财富;现世的财富、来世的财富;个人的财富、大众的财富;物质的财富、精神的财富;一时的财富、永远的财富等。所有的财富,要能与福慧建立关系,福慧是人生最究竟圆满的财富。佛陀是福慧具足的两足尊。福慧事业不能发展,人生就不能圆满。所以我们呼吁大家,为了要福慧具足,要发展圣者的财富。

所谓圣者的财富,例如般若禅定的财富、法喜禅悦的财富、惭愧感恩的财富、慈悲智慧的财富;也就是净财、善财、法财。《诸法集要经》说:“珍宝有散坏,法财用无极;唯所修善法,百千生相逐。”真正的财富,不一定要看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黄金、股票,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人生唯有发展信仰、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拥有世间的福慧圣财。这些财富不但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时受用,还可以终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还可以大众受用。

因此,人不要只看重个人的财富,也要创造、发展共有的财富。甚至,你固然可以拥有私有的财富,但你更要懂得享受共有的财富,例如阳光、空气、净水等。你懂得的话,宇宙山河、公园道路,都是我们能享有的财富,我们还会贫穷吗?

星云:《发心与发展》,载《普门学报》第10期,第23页,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年。

在星云大师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财富”,金钱、房屋、土地、股票不过是财富中的一种,而且只能算得上是“狭义的财富”、“有形的财富”。那些广义的、无形的财富,诸如健康、智慧、人缘、信用、道德、声望、名誉、成就、历史、人格、良知、真心、本性、信仰,等等,却是更大的财富、无价的财富,但是,世界上又有多少人看清了这些“另类财富”的价值呢?

特蕾莎修女曾说过,她的一生以贫穷为荣耀。她一辈子没有钱,但是,她甘于为穷人奉献,其道德人格和名誉成就足以让全世界为之折服,这就是“信仰的财富”。星云大师也说:“我觉得享受不一定是财富,银行的存款很多,穿得好、吃得好、有多少架势,也不一定是财富。我想很多时候,没有架势,很单薄,很正派,那就是人生的财富。”

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代序》第5页,线装书局2012年。世俗之人往往把钱看得太狭隘,越想得到钱,越是得不到钱,于是抱怨命苦、抱怨社会不公。然而,从佛法的角度看,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穷人。为什么?因为世界上除了金钱以外,还有诸多“另类的财富”。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惭、愧、闻、施、慧”,以及“六度”、“四摄”等“法财”、“净财”,才是究竟的财富。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代序》第5页,165页,线装书局2012年。

按照佛经所说,人类最大的财富是智慧,此外,惭愧、谦卑、知足、布施、修行等,都是财富。贫与富只是比较的说法。经济贫穷的人,内心安贫乐道,也不差于富者;富者天天妄想,贪欲不知足,生活也不快乐。星云大师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董事长天天为自己巨大的财富发愁,而隔壁邻居一对教书的普通夫妇生活得甜蜜自在。董事长很羡慕邻居,他的秘书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老板,如果您嫌自己苦恼的话,可以把烦恼送给隔壁的邻居,只要你开出一百万的支票给他们就行。”于是,那对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的夫妇一夜暴富,欢喜过度,整晚无法入眠,每天都苦不堪言。几个月后,他们决定,还是将这一百万的“烦恼”还给董事长,恢复了他们往日的欢笑。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星云大师下了一个结论:“经济没有绝对的贫穷,再多的钱财,不知足就是富贵的穷人;一无所有的人,他能满足,就是穷人中的富者。” 星云:《人间佛教当代问题座谈会》(上册)之《佛教时“经济问题”的看法》,第214页,香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

3.“福慧双全”的富有

但是,一般人都很现实,宁可做一个家财万贯的“穷人”,也不愿做一个穷困潦倒的“富者”;他们觉得佛教的财富理论“不切实际”、“太虚伪”。这实在是误读了佛教,也是一种“无明”。星云大师从来没有主张贫穷才是佛教,相反,他认为“财无善恶”,只要是“净财”、“法财”、“究竟的财富”,对人越多越好。但是,一个人即使拥有再多的金钱财富,也不等于他就过得幸福、自在。星云大师有一段诗意的说明:

金钱可以买到妻妾奴隶,但是买不到身体不死;

金钱可以买到化妆用品,但是买不到高贵气质;

金钱可以买到美丽衣衫,但是买不到身形庄严;

金钱可以买到珍肴美味,但是买不到食欲健康;

金钱可以买到宽广大床,但是买不到甜美睡眠;

金钱可以买到高楼大厦,但是买不到崇高道德;

金钱可以买到书报杂志,但是买不到聪明知识;

金钱可以买到器皿家具,但是买不到喜欢满足;

金钱可以买到酒肉朋友,但是买不到患难之交;

金钱可以买到多数选票,但是买不到真正人心;

金钱可以买到公司银行,但是买不到般若智慧;

金钱可以买到人呼万岁,但是买不到合掌尊敬;

金钱可以买到高官厚爵,但是买不到成圣成贤。

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从佛教的角度,不妨如此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福报是万万不能的。”星云大师多次强调,信仰佛教不是让人穷苦寒酸,佛教其实是个富有、快乐、幸福的宗教。但是,人类的幸福指数的高度,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足”,更取决于精神上的“自在”。换言之,佛教提倡的富有,是“净财”和“智慧”的合一,是“福慧双全”。

(二)“高级赚钱术”

“佛教能赚钱吗?”这是一句略带敌意的发问。其实,佛教本来就没有否定过赚钱的正当性,且有自己独特的“赚钱之道”。

1.“智慧赚钱”最根本

星云大师在《智慧之财》的开篇中就说,人生世间,不能不工作赚钱。有的人用劳力赚钱,有的人用时间计薪;有的人出卖身体谋取所需,有的人靠语言赚钱营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无论以何种方法赚取生活所需,重要的是合乎正当性。“正当的财富,就是要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还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第一辑》第88页,91页,92页,98页,99页,线装书局2012年。星云大师列举了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诸种“高级赚钱术”:比如用签名赚钱、用牌照赚钱、用印章赚钱、用电话赚钱、用网络赚钱、用介绍赚钱、用智慧赚钱、用结缘赚钱,还有用关系赚钱、用人情赚钱、用钱财赚钱,等等,认为只要方法正当,各种赚钱术都是可取的。但是,在现代人各种“高级赚钱术”中,用结缘赚钱、用智慧赚钱却最能体现佛教的本色。

什么是“用智慧赚钱”?“智慧”这个词,在佛教中称为“般若”,不是世俗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有无不二”、“以空为有”的大智慧。如果将星云大师在不同场合提到的各种赚钱术综合起来,我觉得“智慧赚钱”应该是最根本的一条。

2.“钱要让它自然来”

佛教的最根本的思想就是“缘起性空”,要解释这个“空”字,学者们也许三天三夜也讨论不完。《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看了半天还是不知所云。星云大师不搞这种形上学的说教,他讲了一个《钱要让它自然来》的故事:

美国纽约州有一家三流旅馆,生意一直不景气,老板无计可施,只等着关门了事。

后来,老板的一位朋友指着旅馆后面一块空旷的平地给他出了个主意。

次日,旅馆贴出了一张广告:“亲爱的顾客,您好!本旅馆山后有一块空地专门用于旅客种植纪念树之用。如果您有兴趣,不妨种下10棵树,本店为您拍照留念,树上可留下木牌,刻上您的大名和种植日期。当您再度光临本店的时候,小树定已枝繁叶茂了。本店只收取树苗费200美元。”广告打出后,立即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旅馆应接不暇。

没过多久,后山树木葱郁,旅客漫步林中,十分惬意。那些种植的人更是念念不忘自己亲手所植的小树,经常专程来看望。一批旅客栽下了一批小树,一批小树又带回一批回头客,旅馆自然也就顾客盈门了。①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生财”案例,它的精髓就在于“以舍为得”。星云大师接着解释说:“不是‘不要钱’,是‘不要’而‘有’。钱不是要来的,钱要它自然来,以‘无’为‘有’。‘无’不是没有,是无中生有;在‘无’里面,无限、无量、无穷、无尽,要在这个层面上了解。”①在这里,“无中生有”、“以无为有”就是“空”,这有可能让人顿悟《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谛。

佛教向来主张“广结善缘”,这个“自然生财”的案例其实就是经典的广结善缘的“高级赚钱术”。星云大师希望搞经济的人要多培植善缘,多播种。其实,在生意场上,没有“本”就没有“利”,没有“播种”哪有“收成”,这是一个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圣经》上说,你要怎么样收成,就得怎么样栽种。这在佛教里也就是“因果法则”。但有的人不懂这样的因果法则,他们抱怨说:“我吃素、我拜佛,怎么没有发财?”星云大师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拜佛、吃素是道德上的因果,而发财,却有发财的因果,比如说,你要将本求利,你要勤劳,你要用智慧投资,你要搞清楚市场经济,你才能发财①。

3.“最佳投资”

星云大师还专门写了一篇“最佳投资”的小文,其实是讲佛教的“广结善缘”,也是讲“发财的因果”。星云大师也在开篇引用了一个故事:

美国某城30英里外的山坡上有一块不毛之地,地皮的主人见地皮搁在那里没用,就把它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新主人灵机一动,跑到当地政府部门说:我有一块地皮,我愿意无偿捐献给政府,但我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因此这块地皮只能建一所大学。政府如获至宝,当即就同意了。

于是,他把地皮的三分之二捐给了政府。不久,一所颇具规模的大学就矗立在了这块不毛之地上。聪明的地皮主人就在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上修建了学生公寓、餐厅、商场、酒吧、影剧院,形成了大学门前的商业一条街。没多久,地皮的损失就从商业街的赢利中赚了回来。①

看过这个故事,你也许会立刻明白,原来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因缘果报”!星云大师认为,广结善缘才是“最好的投资”。从正面上说,真正的投资需有长远的眼光,不但在金钱上投资、事业上投资,在人情、信仰上,更要投资。有时投资一句好话、一脸笑容、一个点头、一声问好,将来可能会有“不可思议的结果”。投什么资?投者,投其所好,要投时、投地、投缘;资者,是给予人帮助。如果你用慈悲去投资,用结缘、用智慧、用劳力、用助人的因缘去投资,这就是最好的投资。从反面上说,急功近利不能投资,贪图私利不能投资,失去众意不能投资,不耐因缘不能投资。投资者,就是要护其因,护其缘,才能成其果。这才是发财的因果。

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第一辑》第88页,91页,92页,98页,99页,线装书局2012年。

4.“善财能舍”

在富兰克林的“赚钱法则”中,勤劳、守信、节俭等最为根本,这些法则其实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商业道德中,属于商业伦理的“通则”。比较起来,星云大师也列举了五条“可靠的经商之道”:它们是童叟无欺、信用可靠、研发商机、重视人才、善财能舍。这五条中,最有佛教特色的,还是“善财能舍”。“善财能舍”与“广结善缘”有时候是相通的、合二为一的。什么叫“舍”?“舍”就是“布施”,对治人的“贪婪”,对治“为富不仁”。有人可能想不通,觉得想发财就得“节俭”,“舍”给了别人岂不让自己更穷了吗?或觉得我虽然舍得,但手头没有钱,怎么去“舍”?这其实是误解了“布施”的本意。星云大师说:

如何学布施?微笑、点头、招呼、举手之劳、见施欢喜,也是一种布施,更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施无畏,让大众和道场因为有我的承担而无所畏惧,让大众和道场因为有我的承担而无所畏惧。学佛不一定要有钱,有心才重要。如果用学历来譬喻,出钱是小学程度,出力是中学程度,出口讲好话是大学程度,出心是研究生的程度。

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第一辑》第160页,线装书局2012年。

“善财”是“舍”出来的,舍钱、舍力、舍话、舍心,都是舍,并且体现了人生的不同境界层次。《三世因果经》上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断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

《三世因果经》属于中国人所编的“疑伪经”,编者无从考证,清代的《乾隆大藏经》、日本的《大正藏》等权威藏经都没有收录此经,但该经全山的说教符合佛教精神。也许你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教所谓的“前世”、“来世”,但佛教《三世因果经》提倡的布施精神是不容怀疑的。一个人想要发财,若无喜舍、利他之心,是很难达到的。所谓舍得,就是“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这是佛教的大智慧。

佛光山多年来一直向社会推广“三好”、“四给”运动,其实就是“舍”,就是“布施”。坚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加上“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方便”,就有可能无往不利,实现星云大师所说的“有佛法就有办法”。星云大师宏大的佛光山事业也正是在“布施”、“喜舍”中成就了辉煌。很多人都好奇地问星云大师为什么那么“有钱”?星云大师常常回答说:“因为我不要钱,我以空为有。”这句话值得反复琢磨。

(三)从“拥有”到“用有”

世界上谁都想拥有财富,不惟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是如此。但有了钱,未必就是好事,关键是你能否用钱。有的人把钱藏在家中不用,有的人发了财就堕落,还有的人有钱就“任性”,不一而足,但那都不是用钱的正道。

1.“有钱不用不如无”

到底如何用钱才算是正道呢?还是先来听听星云大师讲的《用钱与藏钱》的故事:

有一个人存了许多的黄金砖块,藏在家里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年中,他虽然都没去用过,但只要偶尔去看一看心里就欢喜了。

有一天,这些金砖给人偷去了,他伤心得死去活来。旁边有人问他说:“你这些金砖藏在那边几十年了,你有没有用过它呢?”他难过地说:“没有。”那个人就说:“你既然没有用过,那不要紧,我去拿几块砖头,用纸包起来,藏在同一个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当做金砖藏在那里,这不是一样可以欢喜吗?又何必这么伤心呢?”

http:///book_965?ref=read-3-C

看了这个故事,人们也许立马会想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笔下的那位“守财奴”泼留希金的形象,但星云大师却将故事的主题转换到“金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上面:一个人拥有钱财而不用,还不如无;钱只有从“拥有”到“用有”,才算完了它的使命。

为什么有了钱要用掉才算完美,从佛教的角度看是为了“知足感恩”。星云大师解释说:

所谓感恩的经济生活,是每一个对生活中的一粥一饭,要有当思来处不易的感恩。一条丝、一块布都不是简单的事。我们有衣服穿,是因为有工人织布;我们有饭吃,是因为有农人种田;没有主播、演艺人员,我们就没有电视可看;没有公共汽车司机,我们出门就没有车子可乘。我们之所以能生存于人间,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社会大众供给、满足我们的需要;没有社会大众,我们就无法生活,所以我们要把经济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上。

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第一辑》第136页,线装书局2012年。

中国古人提倡勤俭持家,《朱子家训》里就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语,这与佛教的知足感恩有相同之处。但是,星云大师的用意还不止于此,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什么叫做“钱能生钱”的秘诀。

2.“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按照常规来说,家里有了钱财,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节省,不能做“月光族”。佛教《善生经》上也说,居士的家财要分作四分,各有所用,没有说都得花掉。但是,星云大师作为一个出家人,他从不聚财,花了钱也毫不“心疼”。他说:

钱为什么要用掉才算是自己的?从小我就在贫苦中长大,因为没有钱,养成不购买的习惯,甚至不积聚的习惯。这个习惯,对我一生帮助很大,我一生的佛教事业都从这习惯而来。因为我没有钱,我不积聚钱,但我非常会用钱。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星云:《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第一辑》第148―150页,线装书局2012年。

“没有钱”却会“用钱”,星云大师就是用这种不可思议的“用钱原则”成就了台湾佛光山的诸多事业。请看星云大师的回忆片断:

一九五一年,我在台湾佛教讲习会担任教务主任,台湾省佛教会发给我新台币五十元的月薪,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是一笔微乎其微的数目字。但是,因为我从小在丛林中长大,养成不贪不聚的习惯,五十元对我来说,也算是很多了。我每个月拿这笔钱为教室校舍添置教学设备,为贫苦学生购买文具用品以后,几乎身无分文,但是眼看莘莘学子在佛学上有所成长,能为教界所用,深深感到非常欣慰,这不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吗?原来,“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3.“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勤劳、节俭之类的美德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同意的生存原则,它不是哪一个宗教文化的“专利”。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无论是出家的,还是在家的,也都会坚持“精进”修行,结缘惜福,是绝对反对浪费的。星云大师尽管坚信“钱用了才是自己的”,但他本人却“一无所有”,生活简单朴实,一生都在践行“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惜福观念。

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星云大师从佛法的角度,提出了非常切合时代的理财之道。他说,过去的佛教丛林非常重视环保,出家人的生活也很简单,所谓“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四句偈,过堂五观想。”佛教特别重视“惜福”,认为占有的越少,出门就越轻松;饮食吃得少,肠胃才没负担。民国时期弘一法师,一条毛巾用三五年,一顶帽子用二三十年,烂了还舍不得丢。唐代的法常禅师有诗曰:“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法常禅师以衣荷叶,食松花,居茅舍,恬淡随缘,仍然很快乐。这让我们想起了儒家的“孔颜之乐”,幸福其实未必需要很多的物质条件,但现代人在物欲的膨胀中越来越迷失自我,失去了内在富足。

星云大师认为:一个人用得太多,不一定是好事。他举例说,几十年前的人看报纸,一份报纸只有两张半,后来增加到三张,觉得满快乐的,但是到现在一份有十几张,就觉得很苦恼,因为看不完那么多啊!过去电视只有三台可看,现在有超过一百多家电视台,转到最后,干脆不看。我们平时使用的东西,如果少一点,思想也会变得清明单纯,少花时间看电视,省下来的时间用在读书、思考或亲近大自然,这不但是对万物是环保爱护,对自己也是一种心灵环保。

星云:《佛教对“环保问题”的看法》,《人间佛教当代问题座谈会》(上册),第33,34页,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

星云大师还提到“惜字纸”的环保理念:在丛林受教育时,一张纸不仅两面都利用,连字里行间的空白处也会挤上几个字,有时候还会用色笔在纸上再写上一遍,除非到真没有办法分辨时,才会不舍地丢弃,我确信自己是积了此福报才开智慧变聪明的。所以说,惜福可从“回收废纸”开始。日常生活中,随手一揉,都是浪费大地资源,在不可避免的消耗下,积极配合“废纸回收“,让可用的资源再生,即是一件功德。根据统计,种一棵树要花十年的时间,砍一棵树却只要几分钟;婴儿从出生到二岁,所用的纸尿布,必须用掉二十棵树;每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高八公尺、直径十四公分的原木二十棵;印刷品采用再生纸,每月可以少砍四十万棵原木。

台湾的佛光大学由星云大师创办,为筹集资金,星云大师发起过“百万人兴学运动”,还有不少信徒以“资源回收”所得来建大学。这件感人的事就是佛教经济学的运用的典范。别人总以为佛光山“有钱”,“有佛法就有办法”,但是,知道内情的人却不这样看,这所大学就是佛教“惜福结缘”的结果。

星云:《佛教对“环保问题”的看法》,《人间佛教当代问题座谈会》(上册),第36页,香海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

三 “佛教经济学”的殊胜与魅力

“佛教经济学”(Buddhist Economics)这个名称,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一位叫佩优托(P .A.Payutto)的泰国学者提出。几乎在同时,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 F. Schumacher)的《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一书问世,针对当时的能源危机,倡导一种与现代经济学相对的佛教经济学观点。书中写道:“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佛教经济学必然与现代实利主义经济学大有区别,因为佛教徒认为文明的真谛不在于需求增多,而在于人格纯净。”现代经济学家习惯于按每年的消费量来衡量“生活水平”,历来认为一个消费较多的人比消费较少的人境况优越些,而佛教经济学家则认为这种看法极不合理:既然消费只是人类福利的一种手段,目的就应当是“以最少的消费求得最大限度的福利”。

http:///post-free-4621178-1.shtml

简言之,佛教财富观或“佛教经济学”的宗旨不是利用佛教知识来盲目地发展经济,而是让佛教智慧从根本上改造以西方为背景的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作为科学的研究是在工业化时代才完成的,尽管诸多的经济学派在不同时期可能发生过一定的作用,但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西方式的经济学越来越变得狭窄和孤立,其局限性非常明显。佛教经济学与正统经济学的根本差异在于:后者从经济的角度看待经济,而前者则要求从社会、个人和环境的相互共生来看待经济。

正如前文所分析,佛教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尽管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但几乎很少有佛教学者敢于正面直视“经济问题”,造成了诸多的迷茫和误解,所谓“韦伯难题”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佩优托、舒马赫等学者关于“佛教经济学”的提出,犹如一股清风,搅动了沉闷的现代经济学界;但这样的研究成果还只能算是空谷足音、稀世之珍,少有人知,何况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星云大师却以其几十年的弘法体验,第一次以一个佛教高僧的身份,向公众“开示”佛教的经济观念,可谓融世间法与佛法于一体,不仅“直指人心”,顿开茅塞,而且“理事兼通”,经世致用,稀有难得。

最近,网络媒体上报道一篇《中国暴富群体的血腥“原罪”》,看了让人震撼。文章说,2010年中国百万美元的富豪达到24万人,所掌握的财富总额达到9690亿美元,相当于其余13亿中国人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总和。一项“中国人财富观大调查”之“你怎么看待财富?”竟然高达65%的人认为“财富有原罪,只有品德败坏的人才可能巨富”!自改革开放以来,无数的亿万富豪的财富积累几乎都与以下环节有关:(1)靠腐败的滋阴;(2)靠黑社会强抢;(3)黄赌毒发财;(4)靠偷工减料吸血。至于为攫取高额利润,铤而走险进行的犯罪,更是五花八门,诸如:抓来劳工下矿干活、囚禁残障人做苦役、克扣农民工工钱、逃税漏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强抢农民土地、甚至杀人越货等,很多暴发的富人,比黄世仁还黄世仁。资本的贪婪、和血腥,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http:///post-free-4621178-1.shtml这篇报道到底是否完全真实,还有待客观理性的研究,但现代中国人的“仇富心理”的产生,不能说不与此有关。

19世纪的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在每一笔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也许解决“财富原罪”是一种世界性的难题,我们无须为中国当代的土豪们作无谓的辩护,但无论如何,“净财”比“横财”对人类更能增加“幸福指数”,应当是一条财富伦理的“通则”。问题是我们需要广泛传播真正让人类受用的“净财”理念。在这个意义上,星云大师的“佛教经济学”无疑是现代经济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保险新人培训心得范文 下一篇:保险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