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成本率影响因素

时间:2022-10-10 06:32:00

保险公司成本率影响因素

2010 年以来,财险业经营环境逐步出现新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市场竞争秩序显著规范,一系列保险监管措施有效推行,保费充足性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企稳回升,金融危机的冲击效应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对保险的需求趋旺。国际上能够实现长期盈利的成熟保险市场,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先进保险公司,其综合成本率一般都能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在平均95%到96%左右的水平,这应该是未来国内财产险行业在综合成本率管控目标上所追求的长期目标和影响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及竞争能力的最主要方面。

一、产险公司业务利润构成框架和特点

1. 保费增速越快,当年“亏”得越多

综合赔付支出假设占保费收入的 60%,综合费用支出假设占保费收入的 25%,不考虑分保,按 1/24 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由此可以看出,在保费收入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即使业务质量保持不变,由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扩大,仍然会出现综合成本率上升的情况。

2. 长期险保费越多,当年“亏”得越多

假设均无分保,综合赔付支出假设均占已赚保费的 60%,综合费用支出假设占保费收入的 30%,按1 /365 法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上年未到期准备金转回均为 1 200 万元。由此可以看出,由于长期险准备金需超过 1 年期限转回,在承保长期险后,即使业务质量保持不变,仍然会使综合成本率上升。

二、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主要影响因素

综合成本率是决定产险公司保险业务盈利能力的最核心指标,在资本市场所提供投资收益并不稳定情形下,保持保险业务稳定的盈利能力非常重要。影响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已赚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赔款总支出、分出保费、摊回赔付支出、手续费及费用、未决赔款准备金、税金及附加、IBNR 系数和摊回分保费用。综合成本率中的构成要素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其分母都是已赚保费,关注已赚保费影响体现在保费时间安排影响已赚保费的变动,进而直接影响综合费用率。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公司作为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

1. 综合赔付率

首先,IBNR 估计影响综合赔付率。( 1) 估损的充足性影响 IBNR 系数一般来说,在报案初期,对已发生已报案的估计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获得的信息增多,估损的准确性提高,IBNR 系数减小。( 2) 理赔周期的长短影响 IBNR 系数相对于财产损失而言,人身险和各种责任险的索赔过程更为复杂,报告延迟时间一般较长。这类“长尾业务”的准备金估计比较困难,IBNR 的系数通常较大。其次,产险公司业务结构对索赔模式、索赔频率、案均赔款等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综合赔付率及偿付能力。再次,业务结构和再保安排对费用成本也有影响。

2. 业务结构

非寿险各险种类别的风险特征有很大差异,险种的索赔频率、案均赔款、索赔和理算的延迟方式、索赔的季节变动、大额赔款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影响等都会影响理赔成本,进而影响综合赔付率,因此平衡业务结构,发展优质核心业务是管理的重要内容。

3. 再保安排

直接业务的获利能力( 综合成本率)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自留业务获利能力的高低,产险公司通过合理安排再保可以减少自留赔付,减少赔付损失。

4. 未决赔款准备金

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 IBNR) 狭义上是指为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但尚未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赔案而提取的准备金; 广义上还包括已发生但报告不充分未决赔款准备金,即重立赔案准备金以及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在未来的发展变化等。

5. 综合费用率

保费的取得时间不同对已赚保费影响很大,反向影响综合费用率,不能简单以综合费用率的高低评价费用管控状况。

三、《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2 号》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2009 年度,财险公司采用新的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核算。新旧准则最大区别在于责任准备金评估方法不同,进而影响了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和净利润。

( 一)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2 号》产生的背景

2005 年,财政部开始建立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于 2005 年 11 月 8 日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确认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的联合声明。2007 年 12 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确认了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了等效。但从 2007 年年报来看,同时在境内外上市的保险公司财务结果差异较大,意味着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实现实质性趋同。因此,2008 年8 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 号》( 以下简称《2 号解释》) ,要求同时在 A 股和 H 股上市的企业,应当采取相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保监会和财政部成立保险业贯彻落实《2 号解释》领导小组,组织行业研究讨论,最终在原有法定责任准备金之外,由财政部会计司牵头制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责任准备金计量原则。在充分研究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2009 年 12 月 22 日财政部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明确了保险公司贯彻实施《2 号解释》的具体会计政策,《2 号解释》是消除差异的总体方案。

( 二)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2 号》对保险公司的总体要求

《2 号解释》的总体实施方案是“统一执行,一步到位”。具体实施要求体现在对执行范围、会计政策及同一交易事项的会计政策和会计评估三个方面。

1. 统一执行一步到位

“统一执行”是指所有保险公司,无论是否在境内、境外上市,均执行新的统一的会计政策; “一步到位”指保险公司在编制 2009 年年度财务报告时,对目前导致境内外会计报表差异的各项会计政策同时进行变更。

2. 会计政策要求

包括境内、境外上市保险公司在内的所有保险公司,编制 2009 年年度境内、境外财务报告时应遵循以下会计政策:( 1) 保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引入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分拆处理;( 2) 保单获取成本不递延,计入当期损益;( 3) 采用新的基于最佳估计原则下的准备金评估标准。在上述新标准实施前,各公司暂按目前会计政策核算,待新标准实施后,再对以前年度数据进行追溯调整。

3. 同一交易事项采用相同会计政策和会计评估

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保险公司,除上述报表差异外,其它报表项目存在的差异,原则上也应按《2 号解释》的要求,对同一交易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消除境内外会计报表的差异。

( 三) 《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报表的影响

1. 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产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基本不变,对公司的资产总额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有一定程度减少,净资产、利润总额会有一定程度增加。

2. 对偿付能力报表的影响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保持稳定。保险公司评估偿付能力时,继续按照保监会制定的法定精算标准计算保险合同准备金,不适用新的准备金计量原则。

( 四) 《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1. 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对战略规划,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有重大影响;对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资金运用等其他方面也都有较大影响。

2. 对管理层及精算财务人员的影响

会计准则从“规则导向”转为“原则导向”,为会计和精算人员打开了专业判断的空间。原则导向的准备金计量原则,将改变过去规则导向精算方法下由具体操作的精算人员评估责任准备金的做法,公司管理层必须成为准备金计量中行使会计政策选择权和专业判断的决策者和责任承担者。精算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融合不可避免,双方在相互合作和理解中,将开创保险会计和精算职业新的发展空间中。

四、不同准则下的综合成本率

( 一) 新准备金计量原则和特点

1. 准备金计量原则

《规定》明确要求保险人以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同时考虑边际因素和货币时间价值。保险人在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时,应当将单项保险合同作为一个计量单元,也可以将具有同质保险风险的保险合同组合作为一个计量单元。计量单元确定标准应当在各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保险合同准备金应当以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保险人在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时,应当考虑边际因素,并单独计量,保险人应当在保险期间内,采取系统、合理的方法将边际计入当期损益。保险人不应确认首日利得,发生首日损失的,应当予以确认并计入当前损益。保险人在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时,应当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应当对相关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量货币时间价值所采用的折现率,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可取得的当前信息为基础确定,不得锁定。保险人在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时,不得计提以平滑收益为目的的巨灾准备金、平衡准备金、平滑准备金等。

2. 主要特点

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保险合同》准则第二阶段的已有成果和已达成的共识,建立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的计量框架。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其他准则事项了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使准备金负债计量更加科学、公允,提高了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实现了准备金计量方法和假设的透明性,未来现金流贴现加显性边际的计量方法,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以及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使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成为公开、易懂、可比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对保险公司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估。

( 二)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比较

1. 新计量方法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 总保费 - 首日费用) * 未到期天数/365 或风险分布法( UPR) ,但上述结果需要用未来赔款、理赔费用及保单维护费用的现金流的合理估计( 显著条件下贴现) + 风险边际来进行充足性测试,以实现可能的首日损失。在保费充足的情况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 ( 总保费 - 首日费用) * 未到期天数/365 或风险分布法。

2. 法定准备金方法

在原法定准备金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为以下两者比较,如后者大于前者,需提保费不足准备金:总保费* 未到期天数/365 或风险分布法( UPR)未来赔款、理赔费用及保单维持费用等的总量的谨慎估计( 不贴现)在保费充足的情况下,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 UPR,因此,相比法定准备金方法,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通常会降低,从而影响利润和资产负债表。

( 三) 未决赔偿法定准备金的比较

未决赔偿准备金与目前国内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新计量原则下,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未来赔款和理赔费用现金流的合理估计值( 显著条件下贴现) + 风险边际。新计量原则未决赔款准备金 = 未决赔款准备金谨慎估计值 - 谨慎估计部分 - 贴现部分 + 风险边际。法定准备金下,未决赔款准备金是: 未来赔款和理赔费用的总量的谨慎估计值( 不贴现) 。由此可以看出,新准备金计量原则增加承保利润,降低综合成本率。另外,如果公司业务负增长,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减小会降低利润。

( 四) 不同准则下综合成本率计算方法

1. 法定企业会计准则下综合成本率计算方法

综合成本率 = 综合赔付率( 净赔付成本/已赚保费) + 综合费用率( 综合费用/已赚保费)

2. 通用会计准则下综合成本率计算方法

综合成本率 = 综合赔付率( 净赔付成本/已赚保费) + 综合费用率( 综合费用/自留保费)法定会计准则与通用会计准则,主要差异在保单取得成本是否被递延。在法定会计准则下,保单取得成本全额计入当期成本并不考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对保费收入的递延,在一定程度上,成本与收入并不匹配;在通用会计准则下,保单取得成本,会随着未到期保费的一定比例向下一年度进行递延。新准则更能反映公司实际经营成果,综合成本率下降趋势显著。

五、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的变革思考

截至 2010 年底来自中国保监会数据显示,全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两降两升”,即费用率、赔付率下降,经营效益、保费充足率上升。2010 年,财产险业的综合费用率为 34. 24%,同比下降 3. 93%; 综合赔付率为 63. 1%,同比下降 3. 19%; 综合成本率为 97. 33%,同比下降 7. 13%。到 2011 年 1 月末,综合成本率更是降至 95%。其中,人保财险 2010 年实现承保盈利 27. 27 亿元,承保利润率达 2. 2%,综合成本率由 2009 年的102. 2% 下降到 97. 8% ,下降了 4. 4 个百分点。这是人保财险自 2007 年首次实现承保盈利。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的平安财险,综合成本率从 2009 年的 98. 6% 下降至 93. 2%,承保盈利水平达到历史最优。太保财险2010 年在实现承保盈利的基础上保持快于行业的发展速度,综合成本率 93. 7% ,则较上年末下降 3. 8 个百分点,继续实现承保盈利。

2 号解释实施后,责任准备金标准向公允价值转变,已赚保费提高,隐性递延了增量成本,降低了行业的综合成本率,同时可以吸引更多资本流入,保险公司前期亏损的时间缩短。新准则下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剔除了获取费用,准备金更加客观地反映保险公司的真实财务实力和盈利水平,有利于更多保险公司尽快拓宽融资渠道。但对于自留保费率低的产险公司,其利润变化方向恰恰相反。这主要因为,保费分出率高,再保险业务的增量成本可能大于原保险合同产生的增量成本,在增量成本递延的作用下,净业务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反而增加,导致这类产险公司的利润将比原规定下的利润降低。而分出率高的产险公司往往是一些小公司,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大公司与小公司的发展差距。新旧准则的综合成本率差异主要来源于对获取费用的处理不同。新准则排除了保守假设后的综合成本率和利润,更能真实反映公司实际的经营成果。产险公司近几年来综合成本率显著下降,主要来源于行业规范后赔付率的下降和费用的节省,实现了财务年度赔付率( 综合成本率) 到事故年度赔付率( 综合成本率) 的转化,( 事故年度赔付率 = 财务年度赔付率( 净赔付成本/已赚保费) + 未决赔款准备金调整) ,但依然存在着问题:1. 财务年度赔付率和综合成本率存在很大缺陷,不利于科学评价真实的业绩。2. 事故年度赔付率和综合成本率解决了未决赔款准备金精算准确性问题,有利于客观评价经营管理层与经营机构的业绩,但仍然存在保费与赔付不匹配的问题。3. 保单年度赔付率是最合理的指标,但存在很大的滞后,必须辅以长期滚动的激励考核制度。4. 增加了保险监管难度。3. 保单年度赔付率是最合理的指标,但存在很大的滞后,必须辅以长期滚动的激励考核制度。

上一篇:现代商贸评论 下一篇:保险业能力建构与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