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空间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4 17:29:47

数字化空间设计

数字化空间设计篇1

论文摘要:新时代的数字化空间给创作带来新的、新的形式,也给我们的生活与观念带来巨大变化。面对这一切改变,艺术专业人员应认真思考我们的主要作用。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多种行业的合作是数码艺术的重要特征。

我们经常谈论生存空间、想象空间、虚拟空间、情感空间、个人空间……,新世纪又带给我们一个数字空间。对于不同的空间,我们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发现,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观念。有人认为,创造新的形式是人类最多产的根本性行为。创造出新的艺术观念,就找到了使人们从无到有进行交流的方法。人类的这一活动,一直是人类进程的基础。

牛顿在空间中看到一个坠落的苹果,发现了重力定律。塞尚则在一堆散落的苹果中看到了新空间。在牛顿眼中的,是一个自然空间,他看到了空间中物体存在的形式。而塞尚眼中的物体与空间是一个整体,“空间不再是只供艺术家表现形式的空荡舞台;空间会受到其内物体质量的影响。而这些物体反过来又会被自己周围的空间所改变。”牛顿与塞尚对空间的不同观察,都产生了伟大的发现。在走进全新的数字空间时,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我们会看到怎样不同于牛顿与塞尚眼里的苹果呢?我们的作用又如何?

数字空间中的新语言数字化空间,指的是由0与1组成的变幻无穷的数字集合体。他们有规律地组成一串串数字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无限发展着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容纳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发送、接收并存储。在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思考、情绪、声音、视像、触摸、感应……。在数字化空间中的“物象化”,其实质是一个数字结构形成的过程。

数字空间中艺术家全新的工作流程新的工具带来了新的工作流程。一只鼠标,一个键盘,面对显示屏,我们便可以开始工作。无需庞大的案台,成堆的颜料、图书以及型号不一的画笔,这一切变得轻松而自在。调整便利,存储容易,携带轻便,传递快捷,查询简易……。面对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图库资料、信息、软件、插件,设计师会突然觉得想象力的贫乏。各种即时的输入设备及输出系统也是越来越先进,色彩丰富、显示精细。

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媒体不同于以往的绘画、设计,艺术行业中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一个可集文字、语言、、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艺术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使数字成为一种桥梁,产生了网络化传播系统和结构,成为报纸、广播、后的第四媒介。新的视图表现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图像变得更加生动,技术在图像中的含量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明显。艺术之美与技术之美的融合,使表现的范围更宽广、更丰富,艺术作品的产量大大增加,时代特征更为明显。

多维空间的展示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到有了时间的四维空间,我们的思想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物体的每一个角度,每一种运动、表情,都可以全真模拟。我们开始需要认真研究每一个物体的结构、动态、表情、所处的变化。在多维空间中我们的视角更为宽广,物体展示、三维模拟、动画制作、幻想表现,都成为新的展示领域。

交互的艺术以往的艺术作品浏览,观者是被动的。我们往往在苦思冥想中揣摩着艺术家传达的情感,寻找共鸣。数字空间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作者同观者的交流变得更为直观,更为亲近,“过程”成为艺术的新的浏览方式。[1]

淡化了的学科界线行业间的界线正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人们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稍纵即逝的数字激流诱人但迅猛,为能抓住这一瞬间,人们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去理解与体会。生物学、学、学、学、、天文、、学……,它们共同构筑了数字的美丽而神奇的空间,是一个充满知识的空间。

数字空间中的数码艺术与艺术家在数字化空间中成长起来的数码艺术,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要求。超自然的想象、激动人心的情节、巧妙的构思、化但又要充满人情味、出色的视觉效果,以及能满足艺术表现的技术条件和具有新思维的艺术人才。在这新的艺术形式中,一大批从事数码艺术的艺术家开始出现。人类的大脑似乎需要再一次进化,我们习惯于将左脑的抽象思维、数字意识与右脑的图像、音乐的感悟能力分离。在今天,人们更希望将这两边的思想交叉而达到统一,最大化地发挥大脑的左右功能。在艺术形式改变的同时也使艺术观念产生了变化。丹纳在《艺术与》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群众思想和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订下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通过他改弦易辙。”我想没有人能拒绝这种变化,人们需求的改变,观念的转化,会使艺术家必然重新寻找新的符号。我们的生活方式、职业、,以及思考内容都在随着观念的改变而转变到适应它的轨道上。

例如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使高校中新的学科、新的课程——图形设计课、三维动画、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数码艺术课开始增设,同时也要求相关的师资力量的储备与加强。但是目前懂得电子计算机专业的人不少,艺术教育的专业人才也大有人在,但是能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数码的人员地很少。普遍开设的课程为软件操作应用,没有一定的数码艺术研究深度。艺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尚且有些脱节。一些人只将计算机片面的视为一种工具,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思考方式、教学方法。艺术设计队伍的突然庞大,虽然使的普及更社会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一夜之间工艺设计成了“民间美术”,变得“通俗易懂”。会几个美术设计软件的任何人,都认为掌握了美术设计软件的操作便掌握了艺术设计的“秘诀”。大量缺乏一定角度的作品在泛滥,拼凑资料、改头换面、形式拙劣、色彩凌乱……。在网页设计中,技术的快捷也带来了低水准艺术品产生的快捷,一些俗媚的个人网站时有出现,不堪评说。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艺术工作者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狂热的追逐着技术的脚步,而一步步远离艺术的本质。更多的人疲惫不堪、通宵达旦地研究电脑技术,夸大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认为掌握了技术便可有高质量的作品出现——即“技术决定一切的思想”。其实“作品的成功,不是在于技术的新颖和稀有,而是在于运用技术表现艺术原则的成熟程度。”我们应在了解数字技术的规律和应用特点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艺术创造力,才能创作更好的作品,当然这的确需要我们花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与体力。

庞德曾说过:“艺术家是人类的触角”。在新时代来临的时候,艺术家是敏锐的,我们需要思想、思考,而不是一种盲目的追随。丹纳也有这样的一句话:“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善于辨别事物的基本性格和特色,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他的精神。”我们正是需要看到这一转变的“精神”实质,而不能丢掉我们身份的特征,即我们所拥有的艺术头脑和敏锐的艺术触角。

长久以来,我们的艺术家更习惯的一种创作方式是“单枪匹马”,这让我们在数字空间中倍感力不从心。在国外相继出现的优秀影视作品、动画作品,如《狮子王》、《玩具总动员》、《侏罗纪公园》、《怪物施莱克》等等,精湛的动画技术、丰富的想象力,使我们惊叹不已。他们靠的是电脑工程师、艺术设计师等等众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在1995年迪斯尼公司与皮萨动画制作公司联合推出的全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一部纯粹依靠计算机技术制作的全三维动画片,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部动画片中动用了110台电脑和数百名电脑工程师,后期制作超过了80万个机时,共计有1000个立体模型。面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达到的。尽管技术的发展会使艺术的表现制作越来越容易,“合作”仍是这一领域的又一特色。我们无法成为数学家兼艺术家,生物学家兼计算机工程师,但我们可以组成拥有各种专业素质人才的队伍。我们应带着我们艺术家的眼睛和头脑,加入这支队伍中,共同描绘数字天地中新的视觉空间。

无论是牛顿眼里的一个苹果,或是塞尚眼里的苹果堆,或是希腊神话中爱闹事的女神厄里斯的金苹果故事,在数字空间中我们都可以表现。当然我们还会看到许多全新的、超乎想象的数字苹果,看到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看不到的苹果,我们也还会有更新的发现。在数字空间中,虚拟的场景,虚幻的空间,使艺术家更需要象毕加索所说的那样:“我作画本着我所想,而不是我所见。”在这里,创造将决定一切。

数字化空间设计篇2

1、国外“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1) 空间数据生产、使用的协调和管理

1994年4月13日,美国颁布了12906号总统行政令,实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ustructure ,NSDI)计划,正式在美国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中开展直接协调地理空间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活动。

英国政府在认识和分析美国NSDI成功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地理空间数据框架(NGDF)发展计划。

澳大利亚联邦空间数据委员会制定了空间数据管理机构与领导机构的权利与责任、联邦公益空间数据转让等政策。

2) 空间数据框架建设

美国FGDC于1995年4月提出了NDGDF实施计划,开始建立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交通、水文、行政单元以及公用地块地籍数据在内的数据框架。

加拿大Geomatics Canada负责全加拿大国家地形数据库(NTDB),已经完成1:25万地形数据库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的1:5万地形数据库。

欧洲大多数国家版图较小,数字地理空间数据生产基础较好。英国陆军测量局从1970年开始从事数字化制图,已正式向社会提供数字化地图。

法国地理院从1985年起建立1:5万全国地形数据库(BDTOPO),x、y精度为2.5m,z精度为1.0m。

德国内务部原大地测量研究所(IFAG)负责完成全国1:20万DLM和1:100万DKM,各州测量局负责完成1:2.5万DLM和1:2.5万DKM,其地物精度要求为3m。

荷兰于1990年建立了地籍信息(非图形)的联网查询,有2500注册用户,1997年完成全国地籍图数字化。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开展地理信息化工作的国家。目前已能向社会提供DEM 数字地图等系列产品。

3) 空间数据标准建设

发达国家的地理信息管理采用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系,在“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平台的建设中,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即由中央政府组织相关机构共同推动全国范围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政府在其中主要起到协调政策性事务、组织研究发展、统一数据标准和行业规范等作用。

2、国内“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对“数字地球”给予了高度重视。

1999年11月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刘淇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2000年初,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制定了“‘数字北京’工程总体框架及发展规划”,这份规划对数字北京的概念、内容、目标、重点项目等作了详细的阐述。

山西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抓住“数字地球”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和优势,确立建设“数字山西”战略目标,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2000年12月在太原市召开“可持续发展研讨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项目论证会”,通过了《“数字山西”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及其总体设计方案。

2001年2月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基本建成“数字陕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建设“数字福建”作为“十五”的重点建设项目,并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

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在长沙召开了“数字湖南”框架工程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和代表提出将“数字湖南”基础框架工程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以利尽快实施。

吉林省计委于2001年4月邀请国内30位专家、学者在长春就“数字吉林”建设问题召开了研讨论证会,专家一致建议政府尽快立项实施。

海南省、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重庆市、厦门市等地区也通过了数字区域的论证,开展了“数字区域”、“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上海在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中所处的水平综述

1)上海在“数字城市”领域中相关工作的现状

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规模和能力;完成了所有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字化;进行了城市遥感影像系统应用;探索了数据共享机制和应用标准;开发了多领域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

2)上海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领域中的优势和差距

主要优势:一是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能力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二是信息技术普及程度比较高。三是具备比较优厚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四是具有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主要差距:一是作为“数字城市”核心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面过窄。二是信息共享困难、行业基础数据库之间互访性差。三是具有“上海特点”的自主技术研发实力尚不突出。

数字化空间设计篇3

[关键词]数字化 字幕色彩 动态设计

在新奇迭出的数字时代,字幕色彩的动态设计也不再止步于简单的变色、过光或者是闪烁。层出不穷的数字技术和软件功能令数码作品字幕的色彩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美妙视界。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数字化境遇下字幕色彩动态设计是怎么做的吧。

一、时空之维

“动态数字影像中的色彩总是以空间态和时间态两种方式存在。”①数字影像的字幕色彩所富有的属性,如色相、饱和度、明度、材质、光影等,都可以随空间视角的变化和时间轴的推移成为变量,产生令人惊奇的动态效果。

(一)时间设计

线性与非线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线性的时间播放不再是展示字幕动态色彩变化的唯一途径,在交互技术的支持下,受众对字幕的随性操作与鼠标点击也可以带来字幕色彩的动态变化,表现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运动与节奏:作为视听艺术,数字影像的字幕色彩可以在背景音乐的呼应下,随时间轴设计出急缓快慢的运动变化,这种色彩运动形成的视听觉节奏能够进一步烘托作品的主题,有效强化传播意图。

多样的色彩属性:在字幕动态色彩设计过程中,色彩的色相、饱和度、明度、透明度、亮度与对比度等基本属性都可以通过在时间轴上添加不同的关键帧数值来产生动态的变化效果。除此之外,与字幕色彩效果息息相关的材质填充、光影投射同样能够进行这样的变量设计,这使得字幕色彩动态设计的创意途径丰富多样,效果也令人称奇。

(二)空间设计

早在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独特的片头字幕演绎方式就曾令世人眼前一亮:电影片头字幕中白色的标点符号在屏幕中被无限放大并推入,紧接着字幕的白色幻化为青色枪膛,007从中移步跨出……这种视角的推入设计,使得字幕的色彩空间从二维的平面延伸至了多维的立体空间,其中意境深远、引人回味。

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为对象制作一个多维视角变化已是毫不费力,设计师只要在软件视窗中为字幕色彩设置一个虚拟摄像机路径和沿路“风景”,随之而来的色彩幻境足以轻松颠覆您的想象。那么,在这个时空维度里,我们说起字幕与色彩的关系,完全可以有色无形,亦可以是有形无色,字幕色彩的动态设计空间已是无穷无尽。

二、认知工效

“认知工效设计是指将数字媒体的各种信息显示方式安排得更符合目标受者的视听知觉规律,以便受者能更有效地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②可以说,字幕设计的传播目的和呈现媒介的视知觉性能,决定了字幕色彩的动态设计在数码作品中的定位和基本倾向。

(一)性能与工效

不一样的呈现媒介通常基于不一样的技术成型原理,并有着各自侧重的显示目的。例如:在计算机显示屏、电视机、投影仪三者之间,计算机显示器更侧重满足数据信息显示的需要,而液晶电视机则主要侧重于动态视频的播放。电视机的动态色彩效果通常比计算机显示屏更为艳丽,投影仪则受环境光的影响最大,色彩呈现很容易偏淡、偏灰,而计算机显示屏则相对来说色域更广,分辨率、清晰度更高。

如今,数字呈现媒介的种类和性能日新月异,它们的性能对于动态色彩的表现都是各有千秋,很难说孰优孰劣。当设计师们进行字幕色彩的动态设计时,往往会根据呈现媒介显示性能对字幕动态色彩效果的制约性,来构建最为合理而有效的动态色彩作品。对字幕色彩的动态设计适时采取具有弹性的、可调节的动态色彩设计方式,才能做到性能与工效的最佳匹配。

(二)表情与表意

表情与表意分别代表两种不同设计目的的主要字幕类型。对于需要表“情”的字幕设计来说,它的动态色彩设计并不受限于受众对文字的信息辨别度,它倾向于情感氛围的营造,节奏变化莫测,色彩运用浓烈、夸张,想象也可更为大胆、随性。

而对于需要表“意”的字幕设计来说,它的动态色彩设计则倾向于含蓄和简单。因为设计师需要清晰准确地将文字内容传递给受众,在进行字幕的动态色彩设计时,色彩的运动方式与呈现媒介的展示条件、辨识条件是否匹配,对字幕易视性、诱目性的影响等等,都是设计师重点考虑的内容。

三、动静平衡

“如要有效地引发人的无意注意,就要善于利用刺激之间的对比关系与差别”。③字幕色彩的动态与静态二者就是这样一种对比关系,在它们的差别中转化、交织,凸显彼此存在的意义是设计中平衡艺术法则的真实写照。

(一)动静互衬

随着时间轴的播放,从字幕动态色彩自身的角度来设计,往往可以采用一种动静互衬的设计方法。这是一种相对的设计方法,不会有纯粹的一直运动的色彩,也不会有绝对的一直静止不变的色彩。也就是说,当字幕色彩动的时间长度与相对静的时间长度形成一种有规律、有依据的曲折变化时,动静之间的这种差异交织就能互为铺垫和烘托,从而谱就出一首精彩的美妙乐曲,带来令人情趣盎然的意味。

(二)以静衬动

在字幕色彩的动态设计中,适合的背景色彩形态与字幕动态色彩可以互为构成、互相成就,当字幕的色彩需要由静到动变化起来的时候,作为字幕背景的色彩之形态该如何搭配取舍将变得非常重要。要想为字幕的动态色彩营造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审美情趣,除去要为背景选取与字幕色彩相平衡的对比色之外,还要注意背景内容自身的运动形态与字幕色彩的运动形态之间的相对差别,背景色彩的相对静态可谓是必不可少。

(三)静中有动

在数字化的虚拟设计中,色彩就像被赋予了生命,它的运动不只限于文字的外形,它可以环绕文字静止不变的外形去运动,也可以飞越出文字外形而消逝或幻化为其他。固定的文字外形符号、静止的呈现屏幕尺寸和位置都是字幕动态色彩运动行为最适宜的参照。在这样“万变不离其宗”的关系中寻求视觉愉悦,恰恰正是一种静中有动的最佳平衡吧。

四、结语

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如何设计字幕形态吸引观众眼球,是字幕设计师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字幕色彩动态设计之美的探讨是浅显而粗略的,但是,在数字化境遇下领略字幕的动态色彩之美,我们却早已开始!随着色彩动态设计理论的飞速发展和成熟,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相关人士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吧!

注释:

①廖宏勇,张晨.色彩的时空之维:谈动态数字影像中色彩基调的运用[J].美术大观,2008(11)

②刘毓敏.数字媒体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VII

③朱宝荣.周楚等.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

数字化空间设计篇4

关键词:数字艺术;艺术设计;影响;趋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58-01

艺术作为哲学和科技的新载体,在数字时代产生了明显的蜕变迹象,各行业的信息化,也逐渐侵蚀到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数字艺术设计这一相互交融的新设计理念。可以说,数字艺术与艺术设计已呈现出互相交错的新格局。

一、数字艺术的产生及作用

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是计算机等信息载体赖以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以数字和数据的形式加以展现,如视频、图像、文字等都可经过特定的采样定理,将其转化成数字[1]。可以说,没有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也就无从谈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设计中就融入了计算机技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种艺术设计样式,如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影视动画、电脑特技、电子游戏、网页制作等都带有浓厚的数字艺术设计痕迹,数字艺术设计凭借其巨大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已征服了所有关于视觉的艺术领域,数字艺术设计已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数字艺术设计的载体是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设计软件,它们的及时参与,使得艺术设计人员在艺术表现技巧,生产工艺等方面摆脱了传统束缚,吸引了更多的艺术设计者投身其中,促使艺术设计理念思维,创作手法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二、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1、简化了艺术设计程序,降低了艺术设计门槛

相比于传统的艺术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在白表现手法上更加快捷,表现手段上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上更加简洁,因而具备了别样的艺术魅力,受到现代大众的普遍欢迎。

众所周知,艺术创造通常需要耗费艺术设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设计过程显得繁复漫长,难以融入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提高了艺术设计的门槛,成为影响艺术设计进步的屏障。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数字艺术代替了传统艺术技法的训练,使得艺术设计的训练时间大幅缩短,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简单掌握艺术设计技能,降低了艺术设计的门槛,对追求快捷简单节奏的现代人来讲,有着不可比拟的吸引力。

此外,借助数字艺术设备,各种绘图软件的研发也为艺术设计效果的多样化创作提供了便捷,通过对素材库的调用,人们可以随意对设计形象,色彩搭配,组合表现进行个性设计,展现新的设计思路[2]。应用软件中的数位板,画笔等数字艺术技法也能够灵活为人所用,为艺术创作的多元化提供可能,表现形式的便捷化,既贴近了大众,为人们展露自己的艺术想法,艺术构思提供了平台,又拓宽了专业艺术设计人员的设计渠道,促进了设计艺术的繁荣。

2、开辟了新的设计平台,丰富了设计意图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制作的重要工具,展现出自身蓬勃的生命力。现阶段艺术设计中使用的设计软件越来越依靠高质量的计算机系统,开辟出了新的设计平台。

设计人员通过运用数字化的构图软件及数字三维技术的辅助,能够将设计过程中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进行转化,在二维空间上表达四维空间的设计意图,从而更加直观的反映设计空间的状态,空间构造及装饰的质感[3]。在艺术设计的后期中,数字艺术及相关软件更能起到显著作用。可以说,计算机数字化的图形处理技术,在丰富设计手法的多样,提升设计效果的艺术性,优化艺术设计的方案等方面优势明显。

对于相关设计意图的表达,借助数字艺术手段,同样可以做到丰富化、直观化,如设计空间的视觉效果,设计空间环境的模拟,装饰材料的质感程度等,都可以在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系统中完成。而在对设计效果进行细化加工时,数字技术同样具备独特优势,如设计的具体造型,设计空间的灯光、色彩等,都可以进行实时修改,从多角度丰富了设计意图的表达。

3、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感知,增强了艺术魅力

数字艺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单一化,表面化的视觉感知方式,形成了视觉传达多样化,动态化的感知体系,增强了艺术设计的表达力度,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及欣赏方式。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数字艺术的加工润色,突破了原有的设计框架,使作品具备了解读的多样性,拓宽了人们的欣赏渠道,以作品影响人们的审美习惯。如对世界杯,奥运会等会徽的设计,运用数字艺术,既能充分展示地区及运动的巨大魅力,又能凭借特有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加深人们对该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感知。

三、数字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是在吸收传统设计思维的基础上,对新事物进行接纳融合的,因此,数字艺术的发展不应违背艺术设计的初衷,停留在一味追求数字化表达的技术层面。艺术设计应在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社会的新变化,提升艺术设计内涵。总体上看,数字艺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作为艺术设计而言,数字艺术的参与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及方式,营造了新的设计语言,数字艺术和艺术设计成为了难以剥离的艺术形态[4]。而在个性化追求越来越明显的现代社会,数字艺术设计必然体现出丰富的个性化色彩,设计人员也会实时采用新的设计手段,创造更加贴近人们的审美趣味的艺术设计作品,这也是数字艺术设计的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也会在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中实时更新。对此,设计人员要在把握设计内涵的情况下,及时运用新型设计手段,设计出个性化的,审美价值更高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洪勤学,阮如艳.浅谈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108-109.

[2] 刘 畅.关于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88.

[3] 李舒白数字艺术与设计教育[J]电子测试,2013,(16):210-211.

数字化空间设计篇5

一、数字美学与别墅空间布局

数字美学融入到别墅的空间布局设计过程中,它一定要首先遵循人性化原则,所以它要满足居住者的基本精神需求和心理诉求,体现主人的地位身份和兴趣爱好。另外,它也要突出项目的营销诉求,体现项目目标客户群体所希望的生活方式,展现别墅建筑空间不同于普通住宅的巨大优势,弥补和掩饰建筑本身可能存在的不足。

(一)比例与尺寸

比例与尺寸是数字美学的根本,最早人们用比例与尺寸来限定人类的身材,例如对女性讲求"黄金分割点"的完美比例,证明其身材的标准。同理,这种黄金分割比例也可以运用在建筑的空间设计上,即1:0.618也是最完美的室内空间比例,也是当代别墅设计的基本标准。因此,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一完美比例尺寸来设计别墅的花园院落、墙体以及窗框,在一定规模上提高别墅内外的空间感。对别墅的设计比例要避免单一,因为单一的比例与尺寸设计会使得整个别墅空间相对刻板,体现不出空间的布局美感,长时间会令居住者感到枯燥和反感。

(二)对称与均衡

中国传统文化是讲求中庸之道的,那么对称与均衡就是东方人所追求的美学内涵。但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常常会有设计师打破传统,用一种不对称的设计来使局部产生对比效果,进而形成全新的审美观。这种脱离对称的设计理念也增加了室内空间在设计上的灵活度,产生了新的对比之美。例如在别墅室内的落地观景窗设计上,可以考虑将其设计为不对称的方格比例,并且在每一个方格中都体现个性变化与不同风景,这也被当代设计视为是一种新的对称变化思维,它追求在形状与颜色变化中产生视觉平衡,观景窗周围所点缀的烛台与插画都能体现这种富于变化的对称之美,它从潜意识上满足了人的视觉稳定感与心理均衡感,同时通过不断变化的数字美感来呼唤人们对于别墅空间局部设计的新鲜感[1]。

二、数字美学在别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一)空间设计中的软装饰

以别墅室内的软布艺陈设为例,对它的使用应该具有灵活性与协调性,当然也要起到一定的分割作用,进而增加空间设计的功能性。在这里,可以考虑用对称数量的屏风或帐帘来划分室内空间,让居住者在视觉与心理上增加对室内环境的界限感,同时它也能够起到引导室内空间环境方向的作用,在独立艺术观赏性上也会表现不俗。可以说,数量协调的室内软布艺陈设不但可以作为软空间面积的最大装饰品出现,也能够起到调节室内光线、调温和遮阳的作用,确保空间的私密性,是柔化空间的最好设计搭配,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是别墅室内空间的"软雕塑"。对于人而言,软布艺也有点缀和装饰居住者所设计家具的作用,它能够调节室内事物与居住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不断拉近。

除软布艺以外,室内其它饰品之间的陈设比例也非常有讲究,它们的高矮、疏密、色彩对比等等都能体现出别墅室内空间设计的节奏韵律感。一般来说,室内的饰品陈设应该分为两种类型:实用性与装饰性。饰品陈设讲求实用性是在不谈其艺术欣赏价值以外,它所具备的实用功能,例如灯饰、沙发靠垫、瓷器、烛台甚至壁炉等等;而装饰性陈设则以装饰观赏功能为主,它代表了别墅居住者的品味和身份。不同尺寸、比例的装饰品、雕刻品可以按照几何图形、对称思维等等陈列在书架上来体现它们的层次感和均衡比例特性[2]。

(二)空间设计中的材料运用

现代别墅内的空间设计讲求风格简约,比例匀称,它摒弃了过多的修饰,真正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即和谐美,这也是数字美学所强调的统一协调感,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各种变化的协调。室内空间设计的数字美学设计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内部设计要素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种动态平衡发展也是相对立的,它们有互补但也会存在矛盾,总而言之它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设计目的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居住者的精神及物质需求。

别墅室内设计中对材料的运用一定要准确反映出产品的功能,它与设计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包括材质与装饰之间的和谐程度等等,目的就在于给予居住者一定的艺术美感,让他们拥有更加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

如果将人的生存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那么对材料的运用把握就必须在遵循数字美学的基础之上,也融合和反映一些区域性的风俗及自然特征,例如以某地区的一层别墅空间设计为例,它在地板的设计上采用了基于功能分区的分类调整,在主卧室采用了多层织物地毯,而在客厅则采用了木地板。前者体现了私人的强致密属性,同时地毯上符合对称规律的图案也让它给人一种舒适感,自然清新、色彩温暖更利于居住者休息。客厅则采用了木地板,木地板的自然纹路没有经过处理,虽然不规则但给人一种客厅空间被延伸扩大的错觉,让整个客厅设计更加宽敞。

再者,别墅的室内空间设计一定要做到门当户对,确保人文自然景观能够和谐有序,因为别墅设计与平层设计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别墅拥有自由的空间延伸特性,它可以将空间设计中的数字美感延伸到室外的花园、庭院中,所以客观来讲别墅是没有固定的环境空间的。从设计美学的观点来看,别墅所延伸的室外空间也应该与室外景观形成对称比例,例如绿色植被中花坛的摆放设计,泳池与池边桌椅、绿化带的比例搭配等等,这些都能体现出数字美学所倡导的一种天人合一境界,使别墅的室外园林能够与别墅本身自然结合,满足居住者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这也是现代个人别墅设计的顶级概念。如果不能将别墅室外延伸空间与别墅室内设计做到协调统一,不能体现数字美学理念,就无法诠释出别墅住宅的稀缺性和独特性[3]。

数字化空间设计篇6

随着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艺术与技术和谐统一的产物——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是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类理性思维和灵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它的出现影响了各个设计领域。在越来越讲究品牌文化内涵的时装界,服装专卖店作为服装零售终端本身,是单纯的物质构造的实体,同时也是服饰与品牌的外延空间。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全方位的进行艺术创造提供了新的平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概念也逐渐在设计的各个领域蔓延开来,本文从数字艺术对如今品牌服装专卖店展示设计产生的影响谈起,并且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可能。

关键词:

数字化;服装专卖店;展示设计

一、数字化艺术的内涵及运用

1.数字化艺术的内涵

数字化设计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及相关的数字化设备进行的艺术设计的活动,数字艺术是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类理性思维和灵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全面或部分的使用数字手段。其表现形式有:虚拟互动的数字装置艺术、网络及多媒体艺术、数字音乐及数字感官模拟等。

2.数字化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化艺术作为一项较为前沿的艺术类别,如今被大量而广泛的运用于舞台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中心展示设计等场所。下面就以比较知名的如德国卡尔斯鲁厄(ZKM)艺术媒体中心为例来进行介绍。ZKM艺术媒体中心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了数字化艺术的互动特性打造的一个以“互动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在该博物馆里长期有许多由艺术家与视像工程师、程序设计师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通过技术的支持与艺术的灵感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让人震憾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作品。如20年前就完成的互动艺术作品——洞穴的形成,就是一个以现场即时运算的数位影音、人机互动、虚拟空间的一件数字化装置作品。作品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四周皆为封闭的墙面,墙面上整幅面被显示屏幕铺满,场地中央站立了许多大型的木偶。人们戴上3D眼镜后,随着身体推动木偶,环绕四周的七度立体声音乐会同步响起,眼前会出现配套的动画影片。该作品围绕着“身体”“空间”“语言”三者之间的美学探索,调动人类的各大感官一起置身于黑暗洞穴中体验未来空间的艺术之美。这个装置设计的成功导致后来的许多展示场所都开始运用数字化艺术。

二、数字化艺术设计在现代品牌服装展示中的运用

1.展示道具设计的数字化

人接受信息离不开视、听、触、嗅、味,如果能够将其合为一体,形成全方位的信息传递系统,就能赢得整个信息传播的广阔天空。正如舞台背景设计需要大量的舞台道具来制造场景一样,在专卖店空间环境中少不了必要的道具来陪衬气氛,道具的应用在这里要突出的是一种针对性,看似不经意的摆设似乎具有一种偶然性,但它是经过设计,事先安排好的。道具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具象的展示道具往往是特指某种器物,一组个性家具、几尊各具姿态的立体模特、又或是将建筑设计语言、园林设计素材引入作为展示道具的设计原型来衬托情景环境。抽象的道具则需要根据服装的独特性来理解,那么它有可能就是一段背景音乐或是模拟真实环境里的光线效果,甚至天气效果。在什么强度的光线环境下最能凸显出该品牌的服饰的最佳美感、什么样的天气效果搭配什么款式的服装、什么样的背景音乐最能符合消费者的心情。这些抽象的道具要素往往借助于传统的展示设计手法是难以达成的,而将数字技术融入到色彩学、消费心理学、光学等基础理论中,凭借预设好的计算机程序可以人为地根据适时情形来调整光色、光线、背景音乐甚至于气味,使环境中的这些起着关键作用的抽象道具充分的发挥作用。在服装专卖店的空间环境里,通过数字技术的辅助,完全可以实现道具为服装全信息的传达和服务,辅助空间来衬托服装展示。

2.展示陈列设计的数字化

传统服装店的展示设计不论品牌抑或是款式几乎都是延续了同一种设计和展示的模式,不论是服装、箱包还是鞋帽基本都会采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手法。在服装品牌专卖店空间中几乎都是静态的展示手法,无法给顾客留下很深的印象,容易给顾客带来视觉疲劳和购买厌倦心理。而且在传统外观静态的展示方式中,顾客也只能得到服装全部信息中的很少一部分。理想中的服装的展示陈列则应更加注重于自由、想象、互动,不再像传统展示中规中矩的摆设模式,在不同特点的空间环境里服装的展示陈列应该更加具有一种随机性,使顾客在空间中能很自然的和“衣”得到接触,除静态展示部分,服装展示在全新的情景环境下,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化装置手段来增加一些活动的地轨,可以自由的调节各种服装的摆放位置及模特姿态,变换一下背景状态,使得原本静态的展示方式增添些舞台艺术的意味。

三、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品牌服装展示中运用的实例分析

1.PRADA日本旗靓店

走进PRADA日本旗靓店(见图)就可以发现店堂的屋顶上方自由悬挂下一组组曲度自如的通气管的造型,这些看起来柔韧感与力量感共存的通气管装置在整个店堂中看似随意的覆盖开来,在一排排列队整齐的模特道具上方自由的穿梭,形成了乱中有序,对比在直与曲之间所追求的一种和谐,使得整个店堂看起来时尚感十足。设计师希望配合店堂空间的设计氛围创造出形似潜水艇通气管的物体,从而通过该造型传送影像、声音与光线。管道的末端安装了大小不一的电子显示屏可以用来展示PRADA的不同产品系列。管道内还安置了隐藏的播音器,可以根据人为控制来适时的播放一些不同的背景音乐,令置身其中的顾客沐浴在悠扬乐章中享受购物的无穷乐趣。管道的管壁上安装有调节光线的设备,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节合适的店堂光线。PRADA日本旗靓店的这种设计可以说是既带给了顾客视觉上的时尚感受同时也借助于数字化技术给展示增添了立体感和趣味性,让顾客将购物过程能在非常享受的感觉中完成,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案例。

2.FENDI罗马旗靓店

走入FENDI罗马旗靓店大门,有个过道空间,它的墙壁突出部分被用作一个室外剧场的电影屏幕,这个悬浮在空中的半环绕型屏幕播放着符合芬迪品位的短片、音乐、戏剧、历史等。利用放置在店堂内的电子屏幕来向顾客宣传品牌情况的做法现在在服装专卖店的展示设计中比较普遍,这也可以算的上是专卖店设计实现数字化所迈出的初级阶段。难得的是FENDI罗马旗靓店将悬浮在空中的半环绕型屏幕作为过道空间至店堂空间的一个过渡,为店堂空间的正式出现做了一个前期宣传和很好的过渡,吸引顾客怀揣着一份猎奇心理走入店堂深处一探究竟。从以上两个品牌服装专卖店的展示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字化靠的是一种技术,如何将这种技术巧妙的和设计艺术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状态,让数字技术能更好的为艺术设计的奇思妙想服务,使二者不着痕迹的融合为一体成为了实现专卖店展示设计的数字艺术化所要追求的目标。

四、服装专卖店设计数字艺术化的未来展望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感性消费。这种消费的特征是凭着自我的情绪喜好来决定好还是不好,喜欢还是不喜欢。也就是说他所挑选的产品必然是符合他的喜好特征的。针对消费者这样的心理,商家及各销售研究中心都在不停地探索如何可以更好抓住顾客的“眼”留住顾客的“心”。据报道美国某服装研究中心正在研究一种“模拟试装系统”,该系统设想将传统的封闭的更衣空间完全改为开放,用一块大型的电子屏幕取代传统的穿衣镜,该电子屏幕为智能触摸式。进入试衣系统界面后通过屏幕前方的摄像头装置将站在试衣屏幕前的顾客的形象记录到电脑里,并同时从屏幕中反馈出来,根据电脑内部的身材分析程序迅速为该顾客的基本体型做一个准确定位生成合适的服装尺码。同时界面上会出现推荐给该顾客的服装效果图片,顾客可以选择性的点击。同时系统会配备各种不同的背景与灯光效果给顾客选择。最后点击“预览”,屏幕中就可以模拟出该顾客身着选中服装的图片。(见流程图)这样就使得原本购物时最让顾客头疼的试衣过程变为了非常乐于接受的游戏过程,非常符合现代社会讲效率、追时尚的特点。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充分享受品牌购买背后的附加价值——美、趣味、尊贵。对于卖方而言,则可以提高销售效率,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类似此类的智能系统会被开发的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将被广泛的运用于专卖店的设计中,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视觉的新鲜刺激、也可以充分调动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艺术数字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以说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不只是停留在人们理智的观赏层面上,更多的能从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在生活工作中实实在在的服务于人们。

参考文献:

[1]方兴.数字化艺术设计[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张杰.现代品牌服装专卖店中展示设计探析[J].设计艺术,2008(5).

[4]罗越.展示观念与设计[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数字化空间设计篇7

近几年,大量运用数字媒体艺术使传统的展示设计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展示设计模式得到不断的改进。且将展示设计中的物质转变成非物质、静态设计转换为动态设计、真实的场景逐渐转变成虚拟的场景,且单向传达也转便成双向的交互,增强了展示设计的整体效果。比如: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使产品、道具实现动态化;利用三维虚拟的空间技术可以使一辆轿车得到360度的展示,且可以让汽车的全部拆卸、拼装过程得以展现,还可以让观展人员更加了解汽车设计的创意及其设计的具体思路。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展示设计中,不但可以提高展示效率,而且还给成功展览注入娱乐性的特征,将娱乐、教育、知识、信息等有机结合,使枯燥、乏味的内容转变为活泼、生动、有趣的内容。在展示设计中不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使展示设计中传播空间的设计思维得到有效改良、使传统的空间设计得以重塑,从而形成独特的设计空间。在整个展示设计流程中,影响展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空间设计中的合理性,展示设计中所有的设计都会根据实物空间的具体创设、分割、压缩来进行设计,但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运用,展示设计的相关人员逐渐将4D数字技术应用在具体的展示设计中,进而呈现出思维空间的具体形成、发展过程,在该空间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光、电技术,立体声、动感座椅等元素,可以塑造出氛围不同的空间,进而使观展人员体会到展示设计的实际意义。整个设计领域中具有较高应用性的设计是二维展示设计,且将数字媒体艺术大量运用在展示设计中,使传统的静态二维展示形式发生了转变,并且使静态的表现形式转变成了动态。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初期运用中,有人曾尝试着将喷绘、电脑刻绘等技术运用在二维展示的设计中,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现影艺术、数字影像使二维展示的表现呈现出多样化,为二维展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人们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清明上河图》的展示中,使我国宋代的百姓生活、情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观众从中得到更多的感触。且在此次的展示设计中,人们将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三维动画及现代的投影技术都运用在展示设计中,使传统的艺术与现代技术实现有机结合,进而使传统艺术焕发出新色彩。

二、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影响下展示设计的发展前景

在展示设计中大量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是展示设计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数字媒体艺术的娱乐性、互动性、综合性、虚拟性,能够给展示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方式、设计思维。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了展示设计中,使展示设计的思想得到了创新。且因为受到网络技术影响,展示设计中出现了一种新艺术形式,即网络展示,为展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展示设计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展示设计实现了静态和动态、实体和虚拟的互转,以往的展示设计所传达的信息往往只是视觉上的感受,很容易使观展人员出现厌烦的心理。但是伴随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示设计能够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进行,让观展人员更直观的对产品进行了解,且可以让观展人员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留下比较深刻的观感。另外,展示设计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可以向着虚拟的展示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的网络技术使展示设计突破地域的限制;且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艺术来充分压缩、有效处理展示设计的相关信息,构建出新的、科学合理的虚拟展示设计空间,进行多样性的、个性化的展示。且虚拟展示还可以使观展人员与展览的产品、环境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参观的主题,进而为观展人员提供更便捷的参观方式。

三、结束语

要想使展示设计得以持续的发展,必须吸纳新的表现方法和传播方式,并将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使数字媒体艺术的具体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展示设计中,可以使展示设计的整体效果得到提升,也可以使展示设计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为展示设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数字化空间设计篇8

[关键字]数字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摘要]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应用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数字地球最基本的空间层次之一。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和探讨了21世纪我国数字城市的体系架构及发展构想。

[关键字]数字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5.11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在城市各大医院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实现联网,建立城市各医院、各种专科、各种药品的检索、查询系统,诊治各种疑难病症的名医名药查询系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查询系统以及医药卫生数据库系统,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建立重大疫情监管预报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专业人才数据库、病历数据库、药品和医疗器材信息库等、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IC卡应用及远程会诊等业务。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网上论断和医疗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药品的生产、销售管理,推进医药用品网上招标采购,增加采购的透明度,降低医疗开支,提高效率。

5.12宣传、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宣传、文化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历史年鉴、文化知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信息系统(网站),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闻领域信息化,在新闻领域的各个环节,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建立各报纸、电台的信息化同站,以适应未来的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5.13旅游、娱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建设好旅游娱乐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景点了解、交通、游览、旅游热线、食宿、安全、气象等信息服务系统;为丰富人们群众的积极生活方式,建立文娱、体育等同上查询、网上预定等业务和网上娱乐活动。

5.14各区县的区域信息化建设

各区、县信息化是我市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建立起区(县)、社区(乡)、街道(重点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虚拟专网(VPN)等先进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展信息服务。各区、县的信息化建设应和全市各领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条块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和交叉采集信息资源,以减少浪费。

5.15社会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

努力实现社保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信息资源网络。将全市医药、养老、失业。保险、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就业等信息资源和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和公共信息,逐渐深入到家庭信息化,为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5.16推进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

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解决商品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认证、安全支付、物流配送等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适合电子商务的信息网络,建设认证中心、密钥中心、支付网关、SDI中心,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随着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逐渐实现内外贯通的全过程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5.17综合统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统计信息是政府和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要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在组织、制度、法律保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完善市、区(县)、乡三级统计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统计信息、资源的实时传递。汇集和处理,提高统计的质量和效率。

6数字城市描绘美好未来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开始影响着城市与区域的未来发展。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已开始进行了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北京设计了“数字北京”,并以中关村为试点大步推进;上海率先于全国提出了“信息港”概念,并逐步明确和细化外延与内涵;广州、重庆、深圳、厦门、中山等许多城市也都在加速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数字城市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作者简介:范晓磊,男,31周岁,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上一篇:盈利的商业模式范文 下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