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3 16:58:41

数字文创现状

数字文创现状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 数字技术 呈现形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数字媒体”也许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尽管它仍然还是一个内涵争议颇多、其外延也相当含糊的名词。但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却变得越来越明晰、越来越不可逆转,那就是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数字化”已经成为新时代构造、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本特征,‘数字化生存’成为数字时代个体和社会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达。”因此,有人宣称:“数字时代已经来临”。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它需要多学科、多知识层面的融合才可以取长补短。而现今,在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性质,使之在传统艺术语境下的各种理论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言说能力:另一方面,以技术分析代替审美感知的“技术八股”,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在艺术表现的领域呈现“失语”。因此,了解数字化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创作的技巧,具备艺术创作的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把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完美奇妙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

一、数字影视艺术的呈现

计算机可以通过改变动态影像的时空关系,将传统电影的剪辑手法发展成为数字影像的非线型编辑,而剪辑的时空逻辑基础其实就是将主观时间体现物理化。通过改变时间的速度,使均匀时间变为富有弹性的心理时间,有钟表时间过度到主观的时间感,这些剪辑手法使“度日如年”、“光阴似箭”、“白驹过隙”等主观体验获得了表达。而闪回、重复等打破物理时间顺序的手法使回忆、预感、轮回感、旧事常新症、似曾相识症等心理状态获得了直观的视觉形式。相比传统的“录像艺术”美学,数字媒体艺术使“时基媒体”艺术的表现更丰富、更深入。在美国电影《骇客帝国2:矩阵革命》中有一个打斗场面。一个人跳起在空中踢出脚后落地的动作。在传统剪辑中无非把速度放慢,或从几个角度同时拍摄后重复地剪接在一起,强调的仍是同时性。在这部电影中,当人跳起在空中时忽然定格停住,然后人体和房间都旋转了360℃――相当于摄像机绕着演员转了一圈,这段时间流逝了数秒一然后恢复正常运动速度,演员飞脚踢出、落地。这一镜头中,场的时间理解介入并中止了正常的时间流程。这样一种时间逻辑已经不只是一种由主观心理体验改造的时间感,而是不断综合加入空间理解的时间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全新的时间逻辑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登上人类生活的舞台,而计算机数字非线性编辑正是改变时间属性的关键技术。

二、数字合成艺术的呈现

数字媒体艺术和当代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想最明显的相关之处包括“大众艺术性”、“艺术作品可复制性”、“艺术可解构观念”和“非理性构成艺术”。所有通过计算机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不管表象上是如何地繁华与绚丽,实质上都只是0与1数字信息的诠释与解读。这种数值化的再现。有两大特征:一是所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影音视讯,都可以用数学来计算与解析;二是所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对象,都可以利用逻辑系统的演算来做处理与修改。这种数字集成的特性在创作上赋予了艺术家无边的自由。例如,数字合成艺术主要依赖于Adobe公司提供的Photoshop软件作为数字平面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Photoshop已以它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如通道、蒙板、图层、滤镜等突破了媒材的限制,为视觉表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Photoshop在绘图功能上,与其他绘图软件并无实质上的差别,其独特之处在于提供了高效的图像合成功能。借助它,创意可以天马行空。特别是通过对于图像之间的共生、双关、同构、无理、混维、正负形等创意手法的运用,Photoshop营造了一个非理性的数字艺术世界。Photoshop艺术的创意思想可以界定为“利用拼贴和同构等手法,将元素组合在一个相互异质的空间中,并使编织进作品中的符号和图像,在互文中自动产生意义”。此类作品所含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是:通过对图像解构、扭曲、重组或融合,来产生一种充满荒诞、无理、黑色幽默和诙谐搞笑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氛围。美国数字艺术家LuisAraujo的最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过渡》这些作品具备强烈的荒诞、无理、虚幻但充满情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反映现代人在科技和环境的生存压力下寻找自我、探索生命意义的追求。这类作品也反映了数字媒体艺术在解构传统摄影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的强大的处理手段。

中国台湾旅美数字艺术家李小镜(DanielLee)可以说是“数字杂交合成”的高手。李小镜通过计算机图像三维成像技术,即通过三维图像数字渐变(Morph)软件和数字合成技术,将不相关的生物和人进行“数字杂交”,这些由计算机通过“点对点”变形而生成的中间过渡“角色”浑然天成,丝毫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使得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这些计算机合成图像,不像传统宗教艺术的“狮身人面像”或“人头马”那样带有强烈的符号和图腾的特征,而是通过摄影和数字合成技术,使这些“数字杂交”的图像惟妙惟肖,使人恍惚进入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李小镜在他的作品时,曾经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看法:“在我的作品内的每一个物体,桌子、椅子、人物等,都是分开来拍摄的。分别将它们输入计算机之后,逐一做修改而最后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在精神性上,反而跟绘画比较接近而摄影比较远。对我来说,每一个物象都是画家笔下的一个笔触,我将他们个别处理,并与整体结合,以求达到最完美的状态。”通过李小镜的艺术作品可以体会到数字平面艺术设计作品,以高超的特技向人们展示了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合成图像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其2001年创作了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进化》该作品通过数字图像艺术合成。并结合计算机,表现出了在3D仿真与运算上的超凡能力,将鱼到人的进化过程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了。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

数字媒体作品的“未完成状态”意味着创作者、观众、或玩家都可以参加到这种有趣的游戏中来,大家共同打造完成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这里最经典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就是“互动艺术”和“遗传艺术”的出现。“互动艺术”就像是一个电动拼贴艺术家,它可以通过观众利用新媒体艺术模块化的特质来取材并实时、即兴地创作网络或现场艺术作品,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l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 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尼葛洛庞帝在其著名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给蒙娜丽莎脸上画胡子只不过是孩童的游戏罢了。在互联网络上,我们将看到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而且,这不尽然是坏事。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这种新方式不同于读一页书,也比到卢浮宫实地游览更容易做到。互联网络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品传播给人们的最佳工具。

尼葛洛庞帝随后谈到了网络艺术可修改性的意义:“当数字化艺术家提供了改编作品的手段时,他们同时也开创了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好契机。尽管这种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艺术作品全然世俗化了――就好象把艺术大师斯泰肯的照片都印到明信片上,或是把后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所有作品都变成装饰艺术一样,关键是,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幻狂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

计算机提供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特别是因特网和宽带媒体的出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桥梁。计算机的创作平台实质上就是其模块化的架构。以网络为例,一个应用HTML写成的网页是由许多不同的组件组成的。一张看似完整的网页,实际上是一个个独立的图文件、字文件、音效文件、动画文件、程序文件等所组成的,一张张的网页组成了一个网站,一个个的网站就联结成了漫无边际的网络。换句话说。网络架构下的每一个组件,是从网站、网页到更基础的图档与字档,都各司其职但却独立存在。这种模块化的结构不但增加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活度,而且在更新、修改或变动时更提供了效率与实时性。只要将一个共享的图文件、文字文件或音效文件做替换或更动,所有用到此一组件的网页都会同时地改头换面。可以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和“大众娱乐性”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0与1数字信息的数值化特征,使得其作品总是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即存在着进一步修改、撤销、更新、解构和反编译的技术可行性。这样,一些数字艺术作品就可以采取一种“接龙”式的创作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风行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就有一部分采取了这种创作方式,使其创作处在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中,以备进行更新。

结语

数字文创现状篇2

阿诺德?豪塞尔(Arnold Hauser)说:“从社会学角度看,无人阅读的书是不能算存在的,不予演奏或无人听的音乐不能算音乐,仅仅是一些音符而已。”[1]从创作动机的形成到作品的最终出现,其实一直都在进行着创造者和接受者的沟通与交流。文学创作如此,音乐创作如此,电影中的数字虚拟角色创作和其它所有的艺术创作亦如此。这说明数字虚拟角色表演创作过程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的彻底完成,对于整个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的活动过程来说,观众对整个数字虚拟角色电影作品的接受是一个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观众观影的完成才标志着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整个过程的终结。因此,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于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接受者进行研究,立足观众观影过程的场境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的观众心理现象与规律。

一、满足欲望的“舒畅”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人们未曾实现和发泄的欲望的结果,这是由人们的潜意所浮现的形象。S.弗-刘易斯指出:“影片观赏境况的总体化和类似子宫的效果激发了一种无意识回归的欲望,即回归到心理发展的一个早期阶段、本我形成前的阶段。”[2]数字虚拟角色的放映环境以“陌生角色”、“3D立体效果”等为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观众梦幻感的体验。数字虚拟角色通过制造适合观众想象的场景,使得观众无意识欲望得到了宣泄的渠道,构建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观众在集中注意力关注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的时候,电影中所呈现的一切以如梦如幻的形式与观众大脑中无意识的欲望相结合,把所看到的和听到的知觉通过大脑复杂的加工演变成接近于幻觉的状态,再现了人在睡梦中或想象中所呈现场景,让潜意识的欲望通过银幕上的数字虚拟角色表演得到释放。睡梦和想象是人们潜意识世界的精神造梦过程,而电影中数字虚拟角色的表演则是创作者通过数字技术和表演艺术所呈现人为造梦过程。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都不受客观现实的局限,用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变的梦幻形象来替代潜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两者都同样让潜意识的欲望得到了释放。而电影中数字虚拟角色的人为造梦过程则比睡梦或者想象中的潜意识世界的精神造梦过程略甚一筹,其主要表现在人物、情节和环境更加的直观、形象、具体和生动。因此,观众在观看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的过程中或观影结束后内心获得了潜意识欲望的满足。

二、接近角色的“亲切”

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的产生,来自于人们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升华。其实,从电影的创作过程来说,电影中的数字虚拟角色首先源于创作者的欲望,创作者是第一个做梦者。创作者通过“拟真”、“陌生化”、“3D立体”的数字虚拟形象,让观众在观影之中得到梦幻般感受。所以,影片的视角既是创作的视角,也是观众的视角。在观看数字虚拟角色表演时,摄影机就像是观众的眼睛,观众将随着摄影机拍摄角度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此时观众正代替着创作者。而观众要想成为这个梦幻环境中做梦的主体,满足自己潜意识的欲望,还须有通过一个内心接受和认同的过程,认同心理的产生之后,观众就会用心的投入到角色之中,忘记自己是一位旁观者,将数字虚拟角色想象成为自己,共同参与其中的情节和环境,去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不知不觉产生对电影中角色的移情反应。这样,数字虚拟角色创作者的梦幻才能成为观众自己的梦幻。值得关注的是,银幕前观众的梦幻感与演员从“自我”到“角色”的意识变化有着相似性。演员和创作者通过第一手直接感知数字虚拟角色原型,同时还通过第二手的生活素材间接的补充感知数字虚拟角色形象。而观众则是通过观影为第三手的生活素材间接并有一定距离的感知数字虚拟角色,在梦幻的状态下建立了自己心中关于数字虚拟角色的“内心视像”。[3]内心有了心象并开始接受和认可了数字虚拟角色形象,才能再深入的找到与其内心情感和意识的共鸣。有了这个基础,观众虽不能达到像演员一样从演员的身体、生理、心理活动等方面与数字虚拟角色的完美融合,但能够隔着一定距离感受到内心意识与数字虚拟角色的“亲切”。

三、虚实交融的“默契”

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之中,观众是容易相信的,因为数字虚拟角色所营造的幻觉淡化了观众的客观、理性的意识;同时观众又是不容易相信的,因为观众知道银幕上所展现的数字虚拟角色的表演都是不存在的。相信与怀疑的过程其实是弗洛伊德所提及的“潜意识”、“意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这种自我矛盾与分裂的状态之中,仍然是与欲望相关的力量在发挥影响。对于观众而言,能否在内心接近并很好的体验数字虚拟角色所带来的“亲切”与“满足”,首要取决于观众对观影中的“梦幻”状态的认识和理解。电影是通过数字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创造了并非真实存在的数字虚拟角色和虚拟环境,因此观众不能盲目的将其与现实中的一切划等号。如《猩球崛起》中这些毛茸茸的会说话的大猩猩;《铁甲钢拳》中在拳坛上动作自然流畅,拳拳到肉的机器斗士们等,这些看似真实的角色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观众对数字虚拟角色、虚拟环境的梦幻般的体验和感受是以电影的假定性为前提,这就是虚实交融的思维方式。以这种虚实交融的思维“默契”为基础,观众便能较好的快速投入到数字虚拟角色和虚拟环境之中,随着剧情的变化时而激动不已,时而又潸然泪下,得到当中的愉悦和满足。而观众在梦幻中观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又能有大梦初醒的感受,以一种理性、冷静的状态回归到现实之中。

总之,电影中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感觉的艺术,它的艺术展现离不开创作者,更离不开接受者。其艺术表达是在与观众心理交流互动的生动过程之中来实现的审美境界,通过其“拟真”、“陌生化”、“3D立体”的数字虚拟角色表演艺术特点呈现给观众一种“舒畅”、“亲切”、“默契”的特别心理体验。

本文系2012-2013年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项目成果部分

注释

1、豪塞尔著,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2、秦俊香编著;《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数字文创现状篇3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信息资源;用户需求;信息服务

DOI:10.060/j.issn.1038—0821.2012.05.040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168—04

数字信息资源是以数字形式产生和发行的信息资源,是现代互联网环境下,构成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知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形式多媒体化、信息资源类型多样化、信息组织分布式、信息服务功能多层次、信息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对促进高校资源的整合、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等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信息知识服务功能,数字信息资源被作为其最重要的信息知识来源,均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用以判断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

1 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及研究的狂潮,作为知识传播核心的我国高校图书馆也积极地加入到了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初始于1979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开发了“中国大学学报数据库”和“西文图书联合编目系统”。在随后的30年内,“中文书目合作回溯建库试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工程”、“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项目在更广泛的高校内开展起来,逐渐拉开了我国高校图书馆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序幕。

纵观我国30多年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进程,高校图书馆通过购买数字资源、馆藏文献数字化、网上信息资源整合等手段,实现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高速发展,并积累了很多不可替代的成果和经验。首先,馆藏文献数字化,各个高校图书馆先后采用国际先进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技术建立在线文献数据库;其次,镜像和光盘数据库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如各高校建立了多媒体阅览室,利用中国期刊网的镜像站点,购买了相关的全文数据资源;再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成果丰硕,很多高校图书馆覆盖范围广泛,设计了理工农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并建立学科资源导航服务系统;另外,开启了文献传递服务,采用传真、网络传递等方式,以合理的费用在适当的时间内将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提供给需求者。

2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如购买数字资源的资金有限、原有馆藏对数字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知识版权对数字资源建设的合法性争议、数据长期保存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有效性等等,我国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也逐渐暴露了其存在的问题。同时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也存在很多不足。

2.1我国高校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国高校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质量、配置、安全方面。

2.1.1内容方面

引进和购入的数字资源较多,自组织建设的数据库相对缺乏;关于书目、摘要类的数据库较广泛,而全文或者多媒体方面的数字资源甚少;数据链接的资源丰富,但是有实质内容的资源匮乏;在线数据库的建立方式中,独立建库的多,协作建库的少;在学科导航资源中,数据更新比较缓慢,数据更新周期较长,数字资源连接呈现较高不稳定,有些资源收集存在访问限制等。

2.1.2质量方面

数字化信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特色数字化信息资源缺乏;电子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数字化信息资源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缺失;高质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人才匮乏等。

2.1.3配置方面

科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衡;自然科学数字信息资源丰富、哲学社会科学数字信息资源相对不足;外文数字信息资源丰富,中文数字信息资源薄弱;引进数字信息资源多,呈现出非常不合理的分布。

2.1.4安全方面

资源信息网络传输安全性不高、数字信息资源库(中心)服务器安全相对薄弱。

2.2我国高校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存在的不足

我国高校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与用户互动性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在服务质量方面: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服务质量普遍较低,服务稳定性不强;在服务水平方面: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水平较之国外的水平低下,经常处于滞后的,非实时的状态,不能给用户提供充分的指导;在用户互动方面:馆员与用户的互动性差,不能为用户和用户、用户和馆员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用户的个性化服务缺乏,不能主动搜索用户信息需求。数字信息供应倾向于被动式模式,个性化服务意识不强,互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3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应该秉承最大效益原则、用户为中心原则进行。需要在充分结合实用性、系统性、特色性、共享共建性的基本准则上,明确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数字化信息建设模式、利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建设技术、规划数字化信息建设内容、整合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配置,维护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安全。

3.1全面认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的目标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建设,很多都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并没有认清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建设最根本的目标。而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目标。比如在数字资源保存方面,应该保存那些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遗产的知识;在数字资源内容建设上,应该立足于集成其他数字图书馆系统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有利于本校科研活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在数字资源服务方面,应该与学校的科研活动、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兼顾广大师生的教育和学习需要,建立一个方便、快捷、高效及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在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该有一个稳定、可靠、并具备良好扩展性的基础系统平台,并能够与校内外的图书资源进行稳定的无缝链接,最大限度的共享数字信息资源;在提高资源建设的整体效率上,应该采用统筹规划原则,侧重所拥有的特色资源建设,并形成安全可靠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性的长期保存机制。

3.2选择合适的数字化信息建设模式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有资源保存型、技术探索型、资源服务型和混合型4种模式。其中,资源服务型模式又叫社会资源馆藏化模式,是以合作、手机下载建库或购买使用权等形式建立自己的特色数字资源馆藏,进行知识导航,更有效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种模式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最适合于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3.3慎重选择先进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技术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技术应该以稳定、可扩展为基础,而且应该大力发展资源整合技术、异构数据兼容技术和互操作技术等。由于我国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中技术明显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需要充分借鉴国际领先技术。比如采用OAI协议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或者利用描述框架RDF实现数据体系的互操作、或者使用CORBA技术实现系统互操作,从而实现数字资源的跨库检索。

3.4合理规划数字化信息建设

在满足数字化信息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数字化信息建设内容、方法和手段,构建共享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在数据库引进方面,需要认真选择,精选有价值、不重复的数据库购进;在数据购买模式上,尽量以集团购买的方式,强化网上资源建设突破原有馆藏的束缚,寻求数字资源建设与知识版权协调发展,改善长期保存的技术环境;在用户实现方面,要保障重点、加强资源保障、深化服务开发网络资源、立足用户,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拓宽建设渠道;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方法方面,要整合高校内部资源、全面协调发展,建立数字化加工部门,进行专业化数字加工,联合相关高校的图书馆。采用联合建库的手段,以增加建库资源,节约建库成本。通过构建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信息平台,对区域中心图书馆、各成员图书馆和数据库商的各种异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好的整合检索服务,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5在数字化信息资源配置方面

加强教学型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数字信息资源配置、加强中文数据信息资源及自荐特色数字信息资源配置,同时要注重馆藏资源整合、电子资源导航整合、馆藏特色资源整合、网络资源整合。

3.6在信息资源安全方面

建立网络的计算机病毒防范系统,执行统一杀毒策略,制定用户端策略锁定,禁止不必要的文件夹完全共享。在服务器的安全防护上,进行操作系统的访问控制和审计,建立主机的病毒防范,对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和审计,制定紧急响应、灾难恢复计划。

4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改进策略

虽然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所决定的,但是在现有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和条件下,如何建立一个可靠的服务体系,增加用户满意度,也是优化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的一种方法。

用户处于信息共享空间的中心地位,系统的所有资源体系、管理工程和服务模式都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的改变而变。用户不仅是服务的享受者,同时还可以参与到系统的各种资源建设、各项服务开展和管理工作中。因此,在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应该以用户为核心,从用户角度出发,建立用户价值最大化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用户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应该从主体、客体、关系等方面予以考虑。

4.1掌握图书馆用户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需求状况

可以在高校范围内展开广泛的调查,掌握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用户主体和分布状况,了解用户都需求什么样的数字化信息,了解信息内容的多元化,了解用户对于不同信息的全文数据库需求的强烈程度,了解用户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使用技能状况,信息获取技能、英语水平等。

4.2掌握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状况

可以通过历史的访问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了解到现有数字化信息资源使用的状况,包括利用率状况、全文下载状况、专业状况等。

4.3分析需求和数字信息资源供给的不匹配原因

导致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使用对象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是用户的检索知识的缺乏、不了解信息的分布情况、不了解数据资源的内容、专业知识欠缺等;而数字化信息资源使用率低下主要是数字化信息资源不能满足科研教学的工作,或者是费用较高等原因。

4.4改变服务模式、服务时效、服务流程和检索效率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同于传统信息资源的利用,这就要求在进行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提供以海量信息的快速获取,用户需求直接满足为基础的服务模式;同时变更其传统的“藏、借、阅、参”的服务流程为以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流程;同时变传统的线流程为协同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时效,同时提高检索效率。

4.5基于用户需求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将数字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整合以满足专业用户需求,将数字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与其他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优化检索方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明确图书馆数字资源配置重点。

4.6建立主动推送式数字信息资源服务

主动推送式服务是指计算机系统能够分析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不需人工的指示而自动工作。具有主动信息,主动预测需求、主动采集信息、主动处理信息、主动挖掘知识、主动人机交互、主动适应用户等特点。主动推送服务方式就是一种能较好解决数字信息服务问题的途径,它是以用户为中心,研究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兴趣、爱好、习惯、需求特点,为用户搜索、组织、选择、推荐、提供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的内容、系统和功能,以满足用户解决现实问题的信息需求。

4.7基于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基于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包括: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创新、服务主体创新等。这些创新都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整合服务功能,规范服务政策;同时结合本校实际,立足需求,因需而变,组建多层次的服务队伍;并且需要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管理上,加强服务的主动性和引导性、开展服务效果评价、建立长效的服务培训机制。

5 结论

本研究在总结互联网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经历的过程和成就的基础上,从资源内容、资源技术、资源安全、资源配置等角度指出了我国高校数字化信息建设和信息服务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我国高校数字化信息建设的改进策略和基于用户需求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改进策略。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需要明确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数字化信息建设模式、利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建设技术、规划数字化信息建设内容、整合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配置,维护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安全。

数字文创现状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现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媒体运营网站和社交媒体成为数字媒体发展的方向。未来五年,我国将大力支持数字媒体的发展,在数字媒体的技术上不断创新,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这个发展方向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对于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根据这个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传授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专业的介绍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它属于工学学科门类。数字媒体根据记录、处理、传播、获取信息过程中,又分为逻辑媒体和实物媒体。逻辑媒体是文字、图形、声音等等能够让人们产生感觉的一种编码媒体。实物媒体是基于逻辑媒体信息传输、信息显示的新媒体。逻辑媒体与实物媒体相结合,构成了新时代的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专业是指培养具备技术素质和艺术素质的现代综合素质人才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着重技术、艺术素质的培养,以求能够让学生适应新媒体的技术创新,艺术创作等等。

二、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的方向

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与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相关的影视、图书、新闻等等文化媒体行业。当然,还有国家机关部门,高等院校、电视台等等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创新制作方面的企业。无论是媒体行业还是媒体企业,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是明确的,这就表明,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基于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导向。

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培养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国际数字媒体专业学校合作,借鉴先进教学方法,实行双语教学,聘请知名数字媒体的教师,加强学生的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已经成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主要模式。我国数字媒体专业高校携手国际知名高校,同时加强与数字媒体企业合作,在达到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后,跟企业签署双方合作协议,培养技术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无论是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校企合作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都是为了数字媒体市场的需求,拓宽数字媒体专业的就业之路,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以此作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导向。

三、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了解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数字媒体数字产业的发展现状,来分析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

从数字媒体专业就业方向来分析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虽然比较单一,但是也能看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当然,数字媒体市场的广阔,也显现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是由于借助西方国家的经验,凭借政府的大力支持,规模不断增长。就拿我国影视媒体产业为例,现今影视产业推出大批的影视明星,这些明星通过公众形象和社会舆论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字媒体的发展。这种“产业链”的效应表明,数字媒体理念可以渗透于每个文化媒体行业,也可以进军每个创新制作企业。

数字媒体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是很有希望的,国家自从近几年支持数字媒体技术研发开始,数字媒体产业被定为媒体专业技术的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沿海城市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迅猛,相关院校新增数字媒体专业,根据沿海城市自媒体发展的速度,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改善数字媒体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据预测,沿海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政府大力支持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旨在培养有一定艺术修养和理论基础,又有高素质专业技术的学生,带动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沿海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目的。

数字媒体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打开数字媒体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广而多,就业选择易而多。

现在社会是信息技术社会,人们生活当中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从“道听途说”变成影视广告,新闻播报等等。影视是数字媒体技术专应用领域之一,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一种有声、有图的信息传播。现今影视广告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商场、学校、车站等等公共场所,可见数字媒体技术覆盖率宽广。那么,这种覆盖率就可以表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很广泛的。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相较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注重内在的“涵养”。据业内人士统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求市场不比技术专业小,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需求是大的,每年约15万人。一般设计类和传媒方面的公司对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这种需求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方向很明确,发展前景广阔无比。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握机遇,明确就业方向,成为数字媒体市场需要的技术含量高,艺术修养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婷婷,尹贵.浅析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0:226-227.

[2]陶伶俐.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9,07:68-70.

数字文创现状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能力;高职

一、行业对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数字媒体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渠道:艺术类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等;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二级学院,如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大学的计算机学院;高职、中职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重庆市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校有: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工程学院、重庆青年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等。

二、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

由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视频包装设计、三维特效、动画制作、游戏开发等工作,所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应是既懂创意设计又懂数字技术并熟练掌握软件操作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艺术创新能力。因为数字媒体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美观性,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要求。同时,由于新媒体产品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从业者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使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开发新的媒体产品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新媒体分析能力、解析媒体及独立完成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

因此,对于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将来服务的行业本身就是以数字媒体产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的成长和行业发展源于从业者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并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技术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数字媒体产品。

三、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某职业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集中实践课、专业选修课五大模块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实践课分别由艺术设计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两类课程组成。分别是:

1.素描、构成基础、图像处理(PS)、视觉传达设计;

2.数字媒体概论、数字摄影摄像技术、视听语言、脚本与剧本编写、数字剪辑技术、镜头语言与影像基础、游戏界面设计等。

在课程具体安排方面,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是非艺术类学生,为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素养,在第一学期公共课较多的情况下,重点安排了 120 个学时的艺术类课程。并在后面的学期里把艺术设计的思想融入到数字媒体类课程中,使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充分展示出创意设计的元素。

此外,还专业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创业这门课程,给学生讲授如何在作品创作中体现创新及本专业从业者个人创业的途径。

(二)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设置

高职教学中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是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水平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培B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及专业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有创新能力而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实训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阶段性项目到综合性项目,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基本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创作的操作方法和技术技能。

2.突出技能训练,增强动手能力

通过项目实训,学生深度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他们掌握操作技巧,增强学生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创作能力。

3.在实战中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在学生中成立项目团队,承接学校各类活动所需的数字媒体项目,通过项目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工作,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个性化项目创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专业领域的先进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而与时俱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必须体现出前瞻性。尤其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根据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培养方法,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成霞.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刍议[J]职教论坛,2012(23):38-39.

[2]李望秀,谭敏生,汪凤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 [J].现代教育技术,2013(4):89-91.

数字文创现状篇6

>> 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 建筑给排水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探析 中专美术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探析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陕西省安康市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探析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铁路货运仓储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地震预报现状及发展方向 网络课程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初探 浅论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发展方向 临床药师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新闻职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巷道支护现状及发展方向 浅谈建筑企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高校媒体生存现状及发展方向刍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按需出版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按需出版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马荻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按需出版打破了原有的出版模式,开创了新的出版思路,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大量研究成果的文献分析,对按需出版的定义及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梳理;归纳国内外按需出版发展现状;对按需出版研究结论中的两大论点提出新的看法,即按需出版的发展基础及按需出版的发展空间;并为按需出版未来发展途径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按需;出版;印刷;数字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62-02

一、按需出版的定义及辨析

1.定义。按需出版(Book On Demand, BOD;Publish On Demand, POD)尚无规范、明确的定义,目前较公认的说法是:按需出版“是充分利用数码印刷技术的优势,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数量、内容的需求,通过数字化以及超高速的数字印刷技术为用户提供快速、按需和高度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新型出版方式[1]。”从定义中可看出,按需出版以“需”为第一要义,以“数字化”为实现平台,以“数字印刷”为技术支撑得以运行和发展。

2.相关定义辨析。按需出版与按需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网络出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文件梳理,对其进行了归纳(如下图所示)。

首先需要阐明的一点是,目前出版界及学术界对按需出版的定义及适用范围一般设定在对图书的出版上,上图中对几个概念的梳理也基于该范畴。(1)数字印刷是按需印刷的技术支撑。按需印刷得以实现必须依靠数字化的内容、数码印刷机械设备以及数字化的工作流程。这些条件是数字印刷才能提供的。故在此将按需印刷简单理解为针对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印刷产品进行的数字印刷。(2)针对数字出版有比较专业、规范的定义。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认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的数字化、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2]。”现实运用中,数字出版的范围更为广泛,CD、VCD、读书机等均可定义为数字出版,且其传播渠道并非局限于网络传播。故将数字出版中以网络为载体的部分独立归为网络出版。(3)数字印刷是数字出版的一个过程,且全程数字化。同理,按需印刷也为按需出版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虽从按需出版的定义上来讲,按需出版是数字出版的特殊化需求,但目前还无法完全做到从内容源头的数字化。在出版转型过程中,按需出版的另一种重要定位是:按需出版是传统出版的延伸。目前的按需出版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传统出版的图书,按需出版是将传统出版图书内容的数字化。这也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按需出版的主要出版内容。(4)网络出版现多以电子书的形式传播,而对有特殊阅读习惯的受众而言,将电子书纸质化,进行按需出版/按需印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按需出版发展现状

1.欧美国家。按需出版的起源最早出现在美国。1997年,美国最大的图书批发商英格拉姆公司创立的电印刷公司(Lightning Print)利用IBM技术为一所学校印制50本已在市场上脱销的教材事件,被认为是按需出版的开端。在英格拉姆的带动下,美国涌现了一大批按需出版的传统机构及数字印刷服务网站。被人们熟知的如Lightning Souree公司、Offset Paper Baek Mfrs公司、Vesteom公司、Xlibris公司、Lulu公司等。德国出版业的发展在欧洲一直名列前茅。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便开始应用按需印刷。德国最大的图书配送公司Libri的子公司Books on Demand GmbH(简称BoD),将传统书业和按需印刷进行了有效结合。贝塔斯曼集团也从2001年起涉足这一领域,下属的Bertelsmann Media on Demand(简称BMOD)公司专营这一业务,并被视为成功案例[3]。按需出版在英、法、意、西、日等国也相继展开。在英国,1998年剑桥大学出版社率先开展按需出版,2009年成立专门出版社Punked Books;2012年,原创电子书出版社开放之路全媒体(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公司和英格拉姆、闪电资源公司开始合作发行开放之路全媒体公司电子书的印刷版本。在日本,东京书籍贩卖公司、凸版印刷公司和29家出版社共同出资成立Booking公司开展按需印刷;富士施乐、微软和大型出版社讲谈社、小学馆4家共同出资成立按需出版专业公司。

2.中国。我国的按需出版相对欧美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最早开始于2001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引进数码印刷技术,并在2004年试行按需出版。之后,商务印书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传统出版社等也陆续开始实践。此外,除知识产权出版社旗下的中国按需出版网()以外,开展此类业务的还有北大方正的印捷网()、印客网(.cn)、印象社(.cn)、超印速网()、中国博客网的博文e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下属的易文网(ewen.cc)等。上述几家已经借助互联网平台,先后开展了图书按需印刷服务[4]。

三、按需印刷研究现状

目前按需出版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外发展历程,我国发展现状、限制因素及发展途径。按需出版研究层出不穷,但观念存在一边倒现象。通过对前者文献的梳理,发现存在两大具有争议的观点。

1.按需出版得以发展的根本条件。许多学者认为按需出版在我国得以发展的条件除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大(网民数量膨胀及个性化需求增加)以外,传统出版存在的弊端是发展按需出版的重要原因。传统出版存在起印门槛高、库存堆积严重、回款难、印数限制、资源浪费等问题[5],且不少绝版、短版图书无法再购买等原因促使按需出版进入图书出版行业,从而弥补传统出版的不足。但这些原因并没有抓住造成传统出版缺陷的根本,也没有真正体现按需出版的价值。库存堆积不是问题,导致库存堆积的原因才是根本问题。从源头梳理传统出版的弊端所在,是出版社的管理制度问题。出版社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其前期营利为目的造成恶性循环。起印数量高、追印数量不公开、营利“行规”比比皆是。起因门槛、库存堆积等一系列问题是该行业状态下必然带来的副产品。目前我国的出版市场营利来源大多为教材印刷,这一现象可有力证明我国出版业发展存在一定问题。

按需出版的意义不仅是解决出版业的上述问题,更是为出版业带来数字化变革,给予其新生。同时,也更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当然,要实现按需出版管理制度的完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按需出版是少量印刷还是永久印刷。按需出版较传统出版而言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其最大的优势或特征体现在①可实现零库存;②节约销售成本;③复活绝版、短版书籍,促进文化积累和传播;④满足用户个性需求[1];⑤促进产业由“先出版再销售”向“先销售再出版”变革等。但也有学者认为,按需出版除技术、资金、管理、配送等外界限制因素外[6],其自身适用范围是个重要瓶颈,仅适合印刷次数相对较少的书籍。按需出版目前的适用范围确实多用于专业教材、学术图书、历史古籍、小众丛书、专利文献数据等受众较少、印刷数量要求不大的图书。但这并不意味着按需出版仅适合于这类图书。首先,按需出版适用于所有图书,当图书出版达到一定量时,按需出版的数字印刷成本可能低于传统出版的胶装印刷成本;其次,按需出版不能简单归类于少量发行。在作为出版业巨头的德国,人们认为按需出版非但不是量上的减少,而是无限发行的开端。

当然,按需出版也存在其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书号管理问题、盈利模式问题、知识产权纠纷问题等。按需出版毕竟处于前期发展阶段,其发展牵动着一个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其完善之路也更为崎岖。但不少学者在指出其不足时,牢牢抓住其印刷成本不放。认为其设备的购置费用巨大,且设备更新换代快,投资风险大,且单位印刷成本高等。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有前瞻性,且学术在一定程度上应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我们不能仅因眼前蝇头之利,而蒙蔽透视发展之路的双眼。按需出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理念的革新。

四、对按需出版未来发展的展望

1.以网络为纽带发展按需出版。按需出版的销售链顶端是用户,用户对图书的搜索是销售的开端。无论是传统出版社、图书经销商还是兴起的数字印刷机构,都要积极借助网络建立健全分销搜索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内容资源的整合与控制服务。

2.以内容为基石夯实按需出版。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讲,可依靠自身在图书量上的积累及对图书的深度挖掘来巩固自身按需出版的地位;而作为兴起的小型数字印刷机构来说,注重内容的个性、品味、质量和风格是其生存之道。

3.以行动为证明践行按需出版。喊着按需出版的口号,做着按需印刷工作的单位不在少数。按需印刷是用技术改进技术,而按需出版则需要技术改进人工。按需出版要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对内容进行不断创新,这都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不能仅将技术用于最后的印刷工作。

五、总 结

出版行业的发展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虽然我国的按需出版起步落后于欧美国家,且发展限制条件较多,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止步不前的借口。发展有瓶颈,是挑战亦是机遇。

在学习借鉴上,因制度差异,我们能向欧美国家学习的内容技术多于管理。但笔者认为,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德国人的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国青少年极度缺失的东西。按需出版是为大众读书提供便利的途径,不要让其仅成为我国青年一代的个人秀场。

参考文献: 王瑞珍.按需出版发展的优势与瓶颈[J].编辑之友,2007(3). 徐丽芳,刘锦宏,丛挺.数字出版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赵振勇.按需出版在德国[J].出版参考,2006(13). 周林.我国书业按需出版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2008. 陈彦.按需出版印刷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数码印刷,2009(10).

数字文创现状篇7

关键词:数字化地籍图 质量检查MapEasy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地籍图数据质量主要指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在数据采集与输入过程中应当采用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同时数据的现势性则指根据不断变化的地籍要素进行数据的更新和修改,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检查方法,这对确保大比例尺地籍图数据质量和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地籍图数据质量检查内容

在数据质量检查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质检步骤。第一阶段的检查主要在MapEasy环境中进行。MapEasy数据加工平台有非常强大的数据质量检查功能。数据入库前必须检查的内容包括:要素类型检查、面状要素的检查、线状要素的检查、点状要素的检查、属性数据检查、图形属性一致性检查。主要包括多段线的自相交、互相交、重复节点、尖锐角等错误检查、面状要素重复面检查、面状要素重叠检查、缝隙检查、线状要素跨越控制区检查、重复点线检查,属性数据逻辑检查,丢漏、图属一致性检查等。

2地籍图数据质量检查及应用方法

2.1基于多段线的检查。在测绘行业中,面状要素与AutoCAD平台软件所描述的region对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所指的是AutoCAD中由多段线构成并且其闭合属性为‘真’的一种特殊的多段线,后者则是AutoCAD中的所定义的一个数据类型。由于多段线利于编辑的特性,目前,大部分基于AutoCAD平台二次开发的地形地籍制图软件均采用闭合的多段线对象视为面状要素。MapEasy成图系统也不例外。线状要素与面状要素均由多段线构成,区别在于多段线的闭合属性是否为‘真’。在进行其他线状或面状要素的检查之前,必须检查构成要素的多段线的正确性。主要包括多段线的自相交、互相交、重复节点、尖锐角等错误以及是否存在过短线等冗余数据。MapEasy为此提供了强大的检查功能。

2.2 面域检查。面域检查包括面未闭合检查、重复面检查、面域重叠检查、面域缝隙检查、面域跨越控制区检查。没有闭合的面状要素首先利用闭合边界创建命令进行面状要素的创建。在完成本街坊内面状要素构面工作以后,进行面状要素闭合检查,可以利用MapEasy的质检命令“面域分色显示”查找未构面要素。在构面作业中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操作可能创建重复的面状要素,必须检查确保只保留正确的。在MapEasy系统中应运行质检命令‘重复面检查’来实现面状要素的唯一性。在地籍调查、测量作业中,为了保证面积量算和统计汇总的准确性,必须进行下述面积计算的逻辑检查与检验,通过检核后方可进行街坊面积分类统计与调查区面积分类统计。

2.3重复点、线、注记检查。地籍图图面存在的重复点、文字错误,可以采用重复点(符号)命令检查。过滤间距参数指定了两个对象被认为重复的阀值。一般应设置为0.001米左右,可以检查出因进位或从文件中导入重复数据时出现的数据小数点位不同的错误。通过设置比较方式可以检测二维或三维数据,结果处理方式设置检查出的错误如何处理的方法。

2.4属性数据检查。目前,数据建库工作正在大力推进中,地籍调查数据与地籍测量的空间数据最终将存放在相互关联的统一数据库内。因此,为了确保调查数据与空间数据的正确关联及相互正确的表达,应该尽可能将两种数据统一存放。同时利用MapEasy软件内的属性列表检查命令,可以进行地籍要素属性检查,检查属性是否唯一、缺失、重复、类型错误,并可对数据进行排序、空间数据定位等操作。

2.5消除冗余数据。冗余数据是指无意义的或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零散数据,重复的数据。在作业过程中,由于外业采集数据导入、编辑作业过程中的操作可能产生一些无效数据,如超出作业边界的多余数据,重复的点、线、面要素等数据错误。对于超出作业边界的多余数据,可以通过全屏缩放图形,并选择在图形范围外的操作删除即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描述的只是数字化地籍图数据质量优化方法冰山之一角,数字化地籍图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已经过实践检验,证明采用科学合理的质检方法,能快速而准确的查找到数据的错误,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优化了数据质量,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饶国和;;数字化地形测量、地籍测量成果验收方案的设计[J];测绘通报;2008年04期

[2] 唐东跃;张品超;;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南昌市城区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7年06期

[3] 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地矿测绘》 2007年03期

[4] 刘述春;;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年21期

数字文创现状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现状 数字普惠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现状

传统金融业和非金融机构的结合,就是互联网金融格局所在,属于新兴领域。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创新为主要目标,尤其体现在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与电商化方面;非金融机构则与互联网技术金融息息相关,例如挖财类手机理财APP、众筹模式下网络投资平台以及网络借贷平台等等。“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是互联网金融渗透传统金融行业的主要精神,对人类金融模式的改变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2016年的博鳌观察金融创新峰会上,我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先生就曾表示过:数字普惠金融的推进与发展,除了与数字化时代需求相符之外,同时实现了普惠金融现实问题的解决。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为非金融机构的带来了新的前景。为此,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性互联网金融具备较多优势,其通过互联网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像是财富管理、借贷以及支付等。首先,互联网金融平台较之传统金融,有着交易成本上的显著下降,信息对等,使用网上支付的人不断增加,金融服务得以普及;其次,借贷交易较之过去更为顺利,受到条件限制或其余原由而无法从传统金融业获取资金的低收入者,可以通过借贷交易获取资金;最后,财富管理门槛降低的同时,服务质量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举例来说,2013年末的统计数据表明,国内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超出2.60亿,对比2012年整整提升了十八个百分比,其中手机网络支付用户占据较大比重。同年,我国互联网网民与手机网民数分别为6.18亿、5亿,占据世界首位。近几年来,受到国内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以及使用人群增幅迅猛等因素影响,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互联网技术催生革命正在发生。

二、传统微型金融迎来新时代

十五世纪初,普惠金融在意大利萌芽,高利贷刺激下,信贷业务逐渐开展。二十世纪,小额贷款在一些国家陆续出现,例如巴西以及孟加拉等等。然而单一贷款形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新世纪初,“普惠金融体系”理念首次诞生,其由联合国提出,希望通过有效形式实现所有人金融服务的获取,其中无法利用传统金融体系获取金融服务的群体为主要对象。

“数字金融”概念存在十分宽泛的外延,像是网上基金、保险、贷款以及移动支付等,金融服务类别多元化,金融普惠服务的获取愈发开放与便利。“数字普惠金融”则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综合性能的提升,例如移动互联网。

数字普惠金融近三年来得到了国家金融政策、的大力扶持,成为行业最关心的热点之一。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于互联网、网络和通信服务、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突破了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用户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2016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之上,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教授贝多广进行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的公布,这是我国第一份数字普惠金融报告,也被人们称之为“普惠金融成绩单”。在这份报告中,除了对普惠金融由来与数字普惠金融意义有所回溯之外,还进行了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实践案例的总结。报告表明,数字金融拥有诸多天然优势,例如门槛低、成本低、便利共享等等。

《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中提出,较之小额贷款机构与银行等传统普惠金融来说,数字普惠金融拥有巨大优势。根据世行的最新数据,无论是储普及率、还是账户普及率指标,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均靠前,对比G20国家平均值要高出许多。易纲表示,新世纪后,我国数字金融得以规范,普惠金融不断创新,数字金融成绩显著。现阶段,全球无法获取基础金融服务的成年人在20亿左右,对此,中外与会者提出,必须依赖技术,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更好发展。

三、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部分数字普惠金融融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盈灿咨询、网贷之家。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1~6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214.70亿笔,金额1131.88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671.14亿笔,金额41.93万亿元。该表说明:互联网金融业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传统金融与非传统金融相互结合,互联网金融天生带有普惠金融的属性,更贴近普通老百姓。

随着金融服务中,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地理限制必然会被打破,边缘及贫困群体将由此实现基础金融服务的@取,从而提升自身生产力、收入。当前,怎样进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推动、怎样结合扶贫与数字普惠金融,成为国际上的首要问题。

四、数字普惠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

二十一世纪初,普惠金融五年规划得到与实施,现阶段,怎样实现战略落实,在普惠金融事业中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教授贝多广指出: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基调是规范发展,以及有序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而言,是极其关键的。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问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提出了四点建议:一要普及数字普惠金融新理念;二要注重发挥数字技术的创新优势;三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治理;四是要构建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可实现客户准入门槛的降低,金融服务平民化趋势显著提升,传统金融中无法获取金融服务的低收入群体及中小微企业,均可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实现服务享受,这就是“普惠金融”的意义所在。经过近几年的野蛮生长和规范发展之后,互联网金融应该往小额、分散、普惠金融方向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

参考文献

[1]许英杰,石 颖.中国普惠金融实践发展、现状及方向[J].政策研究,2014,(6):28-30.

上一篇:对航空物流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资本市场研究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