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意向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3:35

空间设计意向

空间设计意向篇1

餐饮空间类型根据其经营品种和经营模式的不同,其类型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中餐厅、西餐厅、主题餐厅、风味餐厅、怀旧餐厅等,每一种不同类型的餐厅中,其情感诉求也是不同的。如怀旧餐厅中有对某种过往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怀念的情感诉求;风味餐厅则对某个地方风土人情以及地方民俗文化情感的情感诉求,主题餐厅则是表达表达一种明确的意念或者某个明确的主题,有主旨性和特色性的情感诉求。不同的情感诉求,其设计的载体也存在一定的的差异性。笔者将情景化的使用方法做了大致总结。

1.对空间环境意象的再现

意向一是物象,是餐饮空间通过材料、灯光、造型等所展现的形象,是具有审美品格的空间形态的物化的一种表现,探讨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从审美意象的角度入手。餐饮空间环境带给人的一种思想情感的影响共同构成了餐饮空间环境意象。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从“景”入手,分析意向的具体运用,利用意向进行移植和重组并利用设计手段进行新的设计表现,情景的再现可以是一定的情感元素的组合。例如在深圳渔港码头餐厅设计中,运用渔船、水、鱼、冷色调来构成一种冰凉的海底世界的感觉。对空间环境意向的再现主要是对文化情感不同的环境的再现。

2.设计中注重体现人的行为心理

提到人的行为心理,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值得一提的是“边界效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森林、海滩、树丛等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在餐饮空间中同样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餐厅临街、临窗的位置通常会最早的上客。这种“边界效应”原自对安全感的需求,餐厅中实墙,卡座总是先占满的。因此餐饮空间中餐桌椅的布置需要合理的利用“边界效应”,除了边界效应之外,在餐饮行为发生的空间中,还有交往的心理需求。在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形状去适应不同的行为心理需求,例如同样是长方体空间,长宽高比例的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窄而高的空间有向上的感觉;细而长的空间会产生向两端的纵深感。层高不至于过分低矮时,这种空间充满亲和力。

3.有情感化倾向的平面布局

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的目的是要使消费者在被环境中的景所感染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触景生情的目的,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除了在空间界面上运用装饰结构,装饰材料等营造氛围,还应该在平面设计时候,就呈现一定的情感节奏流线。在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设计阶段,情景化设计方法解决的是怎样使到店顾客在餐饮空间中游走、落座的过程中能感受空间中的景的信息刺激的问题。在平面布局的设计中,根据情景改变空间内部的原有轴线,通过对其轴线进行适当的调整的,改变动觉,使情感体验也会起到相应地的变化。另外,充分利用入口、楼梯、柱子等空间去布置情景景观,也是不错的情感化设计方法。

4.利用设计手法创造幻象空间

幻象空间,指的是利用设计手段,对空间造成扩大、缩小、迷幻、影像交叠等错觉现象,给人一种分不清虚实的错觉幻象。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中,可以借鉴到这一原理,但不可滥用。幻象空间的设计手法,可以利用形状不一的镜子来装饰空间的各个界面,使空间呈现出多个影像交叠的感觉。也可以运用空间的色光进行对比,来创造幻象。例如在餐饮空间的就餐区域一般要选择显示指数大于80的光色,而交通空间选择指数较低的,以求达到幻象的感觉。

5.借助建筑外环境的设计手法

现代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室内环境的设计,经常会借鉴室外化的造景手法,产生一种空间错觉,使餐饮空间的消费者仿佛置身与室外,给人短暂的空间幻觉感。

二、小结

在餐饮空间设计中,情景化的设计手法可以给餐饮空间增加应情感体验,唤起人们对某种情感的共鸣,对餐饮空间的运营也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本文为设计者提供了几点餐饮空间设计的具体方法分别是对空间环境意象的再现、设计中注重体现人的行为、有情感化倾向的平面布局、利用设计手法创造幻象空间和借助建筑外环境的设计手法。

空间设计意向篇2

关键词:城市 地下空间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046-02

地下空间只有单一的环境特点,缺乏自然空间,缺乏人与自然相互的“对话”机会。由此产生的内部环境与地面空间也各有不同。规划中应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地下空间的不可逆性、低可视性以及公众文化、心理、活力等因素,给予引导性设计。

1 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

广义上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位于地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地铁车站、地下商场、娱乐、餐饮等供公众使用或活动的地下空间。由于地下空间是通过“挖”的方式组成相应空间,其内部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类。实体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较明确,各空间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心理空间的特征是空间范围不太明确,私密性较小,处于实体空间内,因此又叫“空间里的空间”。

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地下空间利用中,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人们在地下活动时,由于与户外隔绝,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只能由有限的洞口联系,造成空气不流通,湿空气难以排除等,人们对地下空间常有一种恐惧心理,当他们进入后,难免会产生压抑感。

为了消除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创造一种具有魅力的内部环境。通过巧妙的设计与处理,人们进入地下后会有一种新奇、舒适感,并与大自然浑如一体,忘掉自己身置地下,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人们的地下心理压力。

2 通道系统设计

似乎任何一个空间,都存在一个由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或者说是一系列的公共意象。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同城市地上公共空间有很多的相似处,城市地上公共空间的很多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在地下公共空间中加以发展和应用。美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凯文・林奇 (KevinLynch)的 1959年写的《城市意象》中的很多理论运用到了今天,在此我们依然应用凯文・林奇的关于城市意象的原理对地下公共空间的形态和其中的景观设计加以分析和阐述。对地下公共空间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也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通道(Paths)、边界(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和标志物(Land-Marks)。这些元素在地下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很为普遍,它们总是不断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意象中,我们对这些空间形态的定义多数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他们最经常的使用,也最有资格评价地下公共空间。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五要素中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是因为通道是使城市更形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地下公共空间中各功能之间联系的纽带。建于地下的多条供公共使用的步道,有序的组织在一起,形成地下步行系统。

地下步行道路由于缺乏周围的自然空间容易给人造成压抑和闭塞感。如果仅仅将长长的走道作为地下建筑水平的联系空间,容易给人一种压力,这种感觉无法让人停留。因此,设计上更应该从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在通道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由于地下通道环境较单一,行人在通道内作水平运动时,一般人的视线会集中于仰视为30°范围内,在超过30°的仰视部分,虽在视野之内,但已退居为背景地位,所以步行道的景观应以靠近地面的视线为主。(2)从生理因素方面考虑,步行街的长度以500 m以内较为适宜,人在步行街长度距离超过1000 m时更愿意借助交通工具,在环境适宜、优雅的人工气候调节控制的室内步行街中一般可达1500 m。通过铺地材料、色彩、图案,商店性质等差异处理,构成不同的步行空间,使人不断交换印象,减弱长距离感。(3)地下商业街人流主通道宽度要根据人流预测计算出适宜宽度,一般至少6m宽,通道要简洁、明快、方向感强,不要曲折拐弯,不要有袋形走道和死胡同,并确保有两个方向的疏散通道。(4)构建地下走道与地面道路的整体形象,地下通道应尽可能是外部街道的延续,其入口易于识别和进入。尽可能避免过多的转折,减少零散的通道,使建筑中的所有空间都能直接从室内大街或是室内大街相连的中庭空间进入。(5)由于地下建筑较为封闭,设计应充分考虑“犯罪和安全”的问题,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避免空间的死角,保持视线的通畅。把夜间活动集中在那些相对安全的空间中,安排有组织的活动,提高这些空间和通向这里的道路沿线的照明标准,不要让景观设施阻挡光线。

3 边界设计

人在城市空间中获得的直接信息,来自空间的视觉界面、界线和空间中的形体。这些限定空间的界面和界线本身不是空间,但离开他的空间就不能成立。活动往往从边界开始继而向中心展开。边界容纳双倍的信息量,两相邻界域在边界处相互融和渗透,处于临界的混同。界面由于围合物质的可塑性不同可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硬质界面是指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构成的界面,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界面所构成的界面。由硬质界面所构成的,显示永恒、生硬与端庄感的空间为硬质空间,由软质界面所构成的空间是软质空间,具有自然的、活泼的、安全的、温暖的、消遣的感觉。

4 节点空间设计

节点是在空间中使用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通道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节点是组成城市印象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道路、街道、广场、码头、车站、建筑物等的出入口、交叉点、标志物或是控制整体空间环境的视觉中心。由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多样性,且其不同功能空间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间隔,而且相互渗透、流动和引申,因而它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有组织的、明确的交通系统和空间结构,有突出的视觉中心,并且有其自身的特色。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l)节点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连接性节点和主题性节点。连接性节点是指在城市中对人们具有强制性的作用的连接点或交通的站点,因为人们到了这些地方必须做出选择。因此,人们到这里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比平时更清楚地感知周围的环境。正因为如此,连接点处的构成因素所特有的显著取决于它们所处的位置,比如地铁站、地下商业街交叉口、地下交通枢纽。此类节点应通过清晰的空间印象和可识别性利于人们在空间中定向,找路和交往。(2)主题性节点应具有特色,由于人们在地下的方向感很差,应强调其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创造有序列的空间,入口一般是鲜明的标志性节点空间,通过入口进入街道,行进至中庭、下沉式广场,体现其连续感。在一点上日本的地下街处理很妙。大阪虹之盯地下街长800 m,在该街内设计了5个休息广场,并以主题进行构思广场内的艺术效果:如:“水之广场、绿的广场、光的广场、晶的广场、爱之广场”,作为地下街可识别性的节点。(3)下沉式广场的大小会因为广场位置和环境各有不同。凯文・林奇建议40英尺(约12 m)是亲切的尺度,围合广场不超过450英尺(约135 m)为宜,下沉式广场面向人行道的边界处理,应使越多的人觉得广场是道路红线范围的拖延,通过绿化、小品的设计的延展,暗示对人们的欢迎。(4)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地下空间中某些消极因素,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天窗、下沉式广场、采光天井等直接引入自然光,尽量创造一种明亮、开放、舒适的地下空间环境。创造宜人的环境,促进人们的接触与交流。(5)下沉式广场、厅、中庭设计应注重主题和个性的塑造,通过环境小品,绿化、座椅、电话亭的设置,创造多样化、人性化停留场所。(6)节点空间的设置不仅仅是出于视觉和心理上的考虑,也是灾害发生时人群安全疏散的主要出口,所以建议每隔50~70 m设置一处中庭或下沉式广场。(7)出入口设计反映“孤立但平等”的思想,对入口、区域的设计标识、场地设施作整体考虑,通过精心的设计,不仅为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同时为所有人使用。

5 区域系统设计

区域是地下公共空间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使用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物。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空间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把通道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地下公共空间有关。在区域系统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不同场所的独特性。有时候地下公共空间会存在一些主题的混淆,同样是商场的购物空间,各部分之间会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都容易模糊地下公共空间的意象,这就需要用独特的景观来强化主题单元的意象。所以设计中应增加各地下场所的差异性和特色,极力避免活动之间的鸿沟,人们有从一个区域去往另一个区域的可能和欲望,各种活动应当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整个区域内。

(2)呈现不同地文化特色。地下空间同地上建筑一样,应当反映出城市文脉与文化特色。一个没有特定文脉的地下公共空间无法给人一个整体的意象。因此,可以通过一些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来加强其文化氛围,突出个性。还可将地域性的文化特色融于区域的设计中使之更为个性化。

(3)区域内边界的特征具有相似性,边界地无序设计,容易使地下公共空间呈现无组织状态,阻碍区域之间的过渡,给人更增添混乱的印象。可通过相似的装饰设计、不同的人工照明设计,增加可识别性。

6 标志物设计

标志物是使用者的外部使用参考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似乎存在一种趋势,越是熟悉地下公共空间的人越要依赖于标志物系统作为向导,在先前使用连续性的地方,人们开始欣赏其独特性和特殊性。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惟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因此,在标志物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独特性。标志物应有清晰的形式,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更容易被识别,被当作是重要事物。图底对比似乎是最主要的因素,衬托一个元素的背景并不局限于其邻近的周围环境。在另一方面,被访者挑选标志物还可能会因为它在环境中显得非常独特,或是在地下公共空间中显得十分新潮。(2)位置显眼。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在很远处都能够清楚地看到。(3)在标志物附近添加可让人歇坐或倚靠的台阶、凸台或栏杆。感觉体验(可触摸的雕塑所具有的质感、喷泉所具有的声响和感觉)可能带给人一种短暂却愉悦的感觉。

7 标识系统设计

人们在地面空间环境中时,都有一定的方向感和时间感,这也是人们适应大自然而形成的一种生物钟和生物罗盘功能。但在地下空间环境中,这种本能受到较大的削弱,人们这时更要依赖各种符号、文字、图案和地图来辨识自己的方位,但调查表明,目前地下空间各种标识远未能满足需求,因此需加强引导和控制地下空间标识,其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一种是空间导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上创造一种简洁而稍有变化的空间,对增强地下的方位感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种是方向诱导标识系统的设计,即通过对各种视觉导向标识的设置,帮助人们在地下空间定位定向。它包含符号、图形、文字、地图等等内容,其主要设计原则如下:

(1)标识系统设置位置适当。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设计出来的设施能够合人所用,宜人所感。标识系统应设置在能够看到、预测到的位置以及出现岔路的地方,如出入口、交叉口、楼梯等人流必经之处,通道对面的墙壁上和容易迷路的地方,路标设置高度与人平行;同时,要考虑到当发生火灾产生大量烟雾时,墙上、天花板等高处的标识被烟雾遮住,就需要在主要疏散线路的地面上或低些的墙壁上设置出口标识,这时可以利用地面铺装拼贴出丰富的地面景观,而且铺装通常表现和加强既定地面的场地物性(材料、质感、形状等),或通过地面图案的设计,给顾客以方向感,也起一定的引导作用。(2)信息表达的清晰性。除了设置位置、数量外,其所要表达的信息还必须要做到清晰、准确、全面,让人一目了然,容易判断。在人流密集的交叉口,仅仅依靠二维的地图不能让行人判断去向,立体化的信息指引,便可以令游客较为容易找到他们的去处;标志应醒目亮眼,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效果,利用独特的图案和颜色标志,突出标识强烈的视觉效果,以有效、快速地吸引人们注意力;同时,也要注意标识文字、符号的大小要与人们阅读距离相协调,不仅仅起到标识的作用,而且要求美观,以免造成视觉污染。(3)规范性和国际化。设计时要考虑到人们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有外国人使用的可能性,因此所用的标识文字、语言、符号等等,必须采用国家的统一规范、标准及国际惯用的符号;另外,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的路标、指示牌应该有一个标准化的设计模板,对其外形、色彩、尺寸、字体、制作材料等进行统一的处理,令整个地区的道路指引系统格调统一,井然有序,从而增强信息传达的整体效率。(4)区别性。方向诱导标识必须同其它类型的标识,比如广告、告示、宣传品、商业标志和标识符号区分开来,以免影响到人们方位方向的确定。

参考文献

[1] 郭彦国,仝振兴,任文君.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研究[J].科技资讯,2004(1).

[2] 赵俊玉,陈志龙,姜韦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和管理体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0(2).

[3] 杨延军,姜韦,郭东军.城市人防工程总体规划理论初探[J].四川建筑,2002(1).

[4] 汤桦.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科技资讯,2003(4).

空间设计意向篇3

关键词:无意识行为 寻路 环境导示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72-02

1环境导示系统设计的研究意义

当代城市环境和建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空间的复合化、立体化,以及空间功能的交叉与综合这在大空间建筑综合体的环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环境变化给人们生活带去更多优点的同时,由于其本身功能和空间组合的复杂性,也增加了人们寻路的困难。在陌生环境里人容易失去方向感,而不够完善和系统化的环境导示也会增加迷路的可能性。随着生活方式的提高,人们对导示功能和空间信息的承载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导示系统是由空间中环境信息要素如空间特征、建筑物、导向设施、人群等所组成的综合体系。环境导示系统的核心是呈现空间信息来帮助人认知环境、寻找方向及使用空间,包含原生信息和附加信息两个核心部分。环境导示系统必须将空间信息有选择、有组织地传达给寻路的人。导示信息的选取与组织要符合空间环境的认知方式,满足人们寻路时的潜在需求。科学合理的导示系统能够提供有序化的信息,使人们理解空间的环境构造,增强空间的辨识性,帮助人们理解信息与采取行动的能力;合理利用空间差异节点来帮助寻路,构筑地域性的导向标识,同时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

“无意识设计”由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提出,他提出“将无意识的行为转化为可见之物”的观点,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作为设计的参考依据,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减轻人们的认知负担。但是,现有的关于在复杂环境中无意识行为对寻路效果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将无意识行为应用到环境导示系统设计中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拓展。

2无意识行为与寻路

2.1解读无意识行为

行为是反映人需求和情感的直接体现,无意识行为是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意识行为,是人最本能的需求体现,受生活经验和所处环境影响,是通过有意识的感知所进行的。博恩・崔西指出,无意识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其力量是显意识的三万倍以上,因此无意识对人的影响更持久。在生活中当人们与周围环境接触时会自然的做出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的,它们长期以来融于生活中,形成习惯,影响着人的行为和生活。比如思考时转笔、托下巴的习惯;使用一次性纸杯时,会揉捏空杯子或是留下咬过的痕迹等无意识行为习性。

2.2寻路理论

人是环境的产物,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会根据环境变化提前预设好自己的行为模式,以便更快更好地做出反应。心理学家吉布森的“人与环境的互补性”也指出,人之所以会发出某种行为是因为环境中有让他做出这种行为的信息。因此,无意识行为的产生是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决定的,人在空间里有导向的需求,环境导示信息对人的行为起着引导认知的作用。例如,在环境导示中,常用带有箭头的符号指示方向,达到方便用户明确方向、快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的功能。无意识行为发生于有意识行为之前,固有的习惯会在人认识环境、感受环境、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自觉被激发出来,例如一套优秀的商业空间导示系统,应该要能引导用户的积极情绪,使用户的潜意识情绪与环境导示交互时产生正面影响,从而促进消费。

在陌生环境里,寻路行为是人最本能的行为,是指在空间环境中,应用自己接收到的导示信息寻找目的地的决策过程,属于环境心理学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认知、定位及认知地图。广义的寻路过程可分为制定决策、执行决策、信息处理三个阶段,受空间结构、环境照度、导向信息等外部因素影响,同时个体方向感、空间认知程度等因素也会对寻路造成差异性。一个完整的寻路过程首先要对环境空间有一定的认知,接着与周围环境共同生成认知地图,最后根据前两个阶段所获取的信息产生决策(如图1)。成功的寻路过程包括知道你在哪儿,知道你的目的地所在,清楚并可以按照最佳路径抵达目的地能够在到达之前认出目的地,并找到回程的路。

3环境导示信息类型

环境导示信息总的来说就是在空间环境中,给人们提供环境认知、空间定位及寻找的综合信息。导示研究学者陈格理认为,广义的寻路信息包括了环境中所有可能影响寻路行为的因素或消息。狭义的则包括了地标、地景、环境特征、图绘和标识系统等。寻路行为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作为影响环境导示效果的外部因素,又分为原生导示信息和附加导示信息两种。

3.1原生导示信息

原生导示信息是指建成环境在设计时规划好的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包建筑内部功能分区)以及道路枢纽等环境特征所传达的信息。因此,原生导示信息涉及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空间结构和平面布局。研究表明,在地下空间环境中,垂直化的布局方式对人们的寻路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3.2附加导示信息

附加导示信息是指人为地安置在环境中的信息设备,用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或选择路径的信息载体,其中导示标识、户外广告、城市装饰物等,其中标识对于寻路的影响最为直接、准确。附加信息可归纳为总导识信息、方向指示信息、识别信息、说明信息和警示信思这五种类型,以上各种类型的导向信息需要自成体系才能完成有效的导识作用。在公共空间中的游客通过总体导识信息初步产生“环境意象”,接着依巡方向指示信息辨别方位,再通过识别信息确认目地,同时利用说明信息、警示信息进行空间活动。

4无意识行为在环境导示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4.1基于建成环境的导示设计

人们在建造城市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关注原生信息中环境特征对于人所起的导识作用。凯文林奇的“认知地图”研究指出,具备较好构建环境印象能力的人,越容易完成寻路行为。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在行为及感知方面的互动会形成“场域”,“场域”促使人产生认知与路径选择的决策,接近或回避,前行或改道(图2)。这种空间特征差异有利于人们认知环境和寻找目的地,空间特征比图形信息导示作用明显,而空间特征中建筑特征比店铺特征作用明显。因此在进行环境导示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运用建筑空间特征,来形成空间认知帮助人们记忆环境信息,从而构建出有助于寻路的导示信息差异,最终快速抵达目的地。因此要充分利用建筑特征、场域这些原生信息,合理有效地规划导示系统。

导示系统的规划不仅仅是标识的设计,布局混乱的空间环境,即使是精心设计的标识工程也无法顺利完成指路的任务。建筑物平面布局基本方式包括线形流线系统、中心型流型系统、复合型流线系统和网络形流线系统四种几何形式的、规律性的空间规划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寻路行为。例如丹麦的德罗宁根度假村采用了有规律的空间规划方式。其空间路网规划由主要道路贯穿与连接长片状的度假村,再利用串联的形式由个条支路连接各栋建筑与主路,各条道路均没有交错与复杂的走向,站在道路上就能看到整个路网走向,方便游客进出(图3)。因此要合理规划建成环境,指引人群的分布和流动,营造出和谐的城市空间环境和清晰的城市尺度。

4.2基于立体空间视觉分析理论的导示设计

人们在寻路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方向距离的掌握是由视觉感知行为决定。人们视觉感知行为受人的高度、步行的幅度、视野上下左右的角度,视线所及的界限等综合因素所影响。空间视域范围包括可见空间视域和最佳空间视域,一般情况下人的最佳垂直视角为26°~30°,即人眼黄斑附近形成的30°视锥。如图4所示。人在空间中的视觉能力包括三个水平:察觉、辨别和识别,各视觉能力对应的观察距离称为视距(图5)。视距属主观概念,与人的视力有关。人对空间的识别范围是有限的,在水平角度、竖直角度和视距都有界定范围,在设计和规划标识时必须以人的视觉机理为依据。

研究表明,人在寻路过程中,移动了一定距离后,会潜意识地确认当前位置并进行方向定位,这个距离和人们出行习惯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步行标识在安排摆放时,间隔距离通常设定是150米至300米。根据人在移动时的眼睛最舒适观看高度对标识信息最佳摆放高度进行度量,一般采用141厘米的眼高作为视觉中心高度的标准。除了视距影响导示信息识别效果外,观看者的经验和注意力以及导示信息特征如尺寸大小、颜色、质地、镜面度和反射率等也都影响着信息识别的效率。

4.3基于移动习性的导示设计

在陌生环境中,当游客未发现所需导示信息时,则会根据个人移动偏好来进行方向选择。所以在规划导示信息时,要以人的移动习性为指导进行设计。例如人具有左转弯、走捷径、识图形,以及遇到非常状态本能地躲避、向光、追随等潜意识行为习性。在寻路过程中,人们潜意识倾向于沿着视域宽广照明良好,视线通畅的道路行进,导示的位置应尽量安排在空旷鲜艳显眼的地方,有助于人们更好迅速找到导示信息,避免交通堵塞。例如,在进行商场环境规划时,考虑到人们的左转弯习性,通常会将购物流线安排在左侧,同时还要适量的拓宽左侧通道,这样能够起到快速分散人流,避免局部阻塞的作用,有效地规避了商业弱角或死角。因此在进行环境导示系统设计时,应遵循人的移动习性,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规律,把设计体现在人的无意识的行为当中,营造一种自然、熟悉的信息导示,增加导示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5结语

空间设计意向篇4

关键词:空间设计建筑节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节能是发展建筑业的需要。在发达国家,适宜的室温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过去国家规定长江以南地区为非采暖区,而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冬季潮湿寒冷,夏天闷热,寒冷和酷暑使人很不舒适。随着国家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改善大气环境和对建筑热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用上了空调。公共建筑有了中央空调,与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占城市建设总量50%-70%的居民住宅则也安装了各式各样的空调,住宅建筑耗能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地高于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住宅节能的重要意义已逐步受到建筑师重视。如何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提高住宅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则是建筑师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关于基本建筑节能意识分析

1.在建筑设计中,主要空间朝向南,或向南偏东,或向南偏西,历来被认为是合理的设计,这是最基本的节能意识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我国的大部分冬冷夏热地区住宅的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为住宅的主要空间争取良好朝向,满足冬季的日照要求,充分利用天然能源,无疑是最基本的改善住宅室内热环境的设计,是最基本的节能措施。因此,我国现行国家标准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四个时,其中宜有两个获得日照。

2.建筑的定位首先应考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容积率过高很难满足日照要求。阳光有着巨大辐射能量,寒冷地区城市规划应注重应用日照原理,合理的确定建筑位置与朝向,使每幢建筑能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热能,因此,建筑的方位与节能有着直接关系。如,在北纬40度-45度地区,冬天建筑的朝向所得到的辐射能量几乎比夏天多两倍,而在夏天东、西向所得到的能量比南向多2.5倍,不同朝向,不同季节,建筑物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热能量不同,热损失也不同,尤其是在冬至前后,由于太阳高度角低,房间所接收的太阳光线的面积比夏天多得多。在确定建筑的方位时首先应考虑环境情况,按其太阳高度角做出日影响图,以确定冬季每天的日照时间,建筑南向开窗面积尽可能大些,在满足采光条件下,北向、东向窗尽可能小些,从而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线,减少热损失,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环境。

二、关于建筑空间的节能措施

1. 能源的利用,要将建筑空间设计建立在节能的基础上,就必须充分加强可再生资源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使用力度。例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环保型能源,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太阳能,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利用也在不断地深入,这也表明建筑空间与太阳能的有机结合。现代建筑中对空间设计人员在造价、安全舒适、健康环保、可适应性、可持续性等方面要求很高,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基本条件。

2.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充分采用智能化技术,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各种电器设备进行最优化的节能控制模式,从而降低建筑电能消耗,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和湿度,大大提高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智能化技术是绿色节能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关于建筑节能规范下湿热气候的创新空间设计探索

1.建筑表层空间的科学设计,依据湿热气候环境下, 建筑对防热及通风的科学要求, 我们先从防热环节设计的表层空间入手做进一步探索研究。表层空间的全新设计理念我们在相对有限的建筑空间面积中,采用纵向的叠合式设计方式,并充分利用空间的特点诉诸建筑设计的合理采光性、视线宽广性、有效的遮蔽阳光性、合理部位的导光功能、流通的空气换气功能及合理的对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进行吸收、储存、利用的综合功能。我们可通过在建筑空间结构设计中选用水平与垂直向综合结合的遮阳板将建筑外空间形成一个具有完善保护功能的外表空腔, 并通过在空间设计上的合理布局, 有效的实现建筑的遮阳功能。同时还应依据湿热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及风力较大的气候特点进行综合性建筑外表皮的科学构造方案设计。为了使遮阳板在遮阳功能完备的同时更具艺术美观性及满足人们对视线广阔功能的需求,我们可采用特殊带有字母L形状的穿孔铝板与水平向的遮阳板组建成建筑物的复合形式遮阳表皮构造,从而有效的实现多方位、不同角度的建筑结构遮阳处理功能。同时,我们还可在建筑的南面与西面将遮阳板的角部指向西南方向,同时东面也依照此操作进行,从而有效的实现建筑对直射阳光的大面积遮挡,还可利用遮阳板的垂直里面形成对阳光的选择反射作用,以满足建筑的良好采光要求。另外该L形遮阳板还兼具美观、洁净、实用及抗风功能,可有效的减少强等级风沙对建筑的立面吹袭效应, 同时使东西方向的立面兼具导风的完善功能。

2.建筑内空间的系统设计,在建筑的内空间环节系统设计中, 我们同样可借鉴传统庭院式建筑的合理布局,将建筑的院落做立体化的处理。可在建筑上方部位的办公区域加盖具有贯通效应的采光中庭, 同时利用其有效的采光及自然通风效果达到降低空调能耗的合理设计需求。在通风组织环节中,我们应对中庭的进风及出风口进行完善布局, 依据建筑坐落的方位在迎向的东南方向将侧庭院设置为主导进风方向, 并充分利用中庭部位的竖向风及上层部位与下层部位在玻璃光棚光照下的温差效应实现良好的竖向通风效果。另外我们还可将建筑的中庭及各侧庭有效的构成一个统一的空间体系, 从而为建筑的各功能区域提供良好的空间景观及采光效能, 使建筑内部形成灵活、美观、通风的良好布局环境。在中庭的通道走廊中我们还可依据需求进行落地玻璃的设置,即便于各空间的互通联系, 同时又进一步节省了照明系统、电梯及空调系统的使用能耗, 使创新的建筑内部节能空间的完善服务成为可能。

四、关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意义

第一人对空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也不断增加,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空间的意义,需要借助建筑空间的认识才能够实现。建筑空间设计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事态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不同的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上的行为与思想。第二建筑设计不只是艺术,它反映生活、启发生活、改变生活,创造节能的空间设计是现时代所追求的生活态度,也是促进节能环保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其实,建筑空间设计的真正意义是把它作为展现我们生活的舞台。

建筑节能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低碳经济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面对着社会与经济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现实条件,建筑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 只要加快建筑节能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培养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节能意识,相信建筑节能在空间设计中能够长足发展,并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韩建新,颜宏亮.21 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31- 132.

[2]刘加平.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8(2).

[3]李德英.建筑技能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5-60.[1] 王同和.建筑技术对住宅空间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3,(18).

[4]陈刚.风格塑造的魅力―――谈住宅空间设计中的厅设计[J].广东建筑装饰,2005,(3).

[5]杜雪.浅谈住宅设计中的文化隐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

[6]胡天君,王君.浅析建筑空间设计的合理性[J].美术界,2013(3).

空间设计意向篇5

关键词:线;线条;装饰线;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58-02

在设计多元化的今天,各种设计风格,设计流派层出不穷,但设计最根本的元素――点,线,面的思想在设计论述中却显得苍白,尤其是对“线”的更深思考。“线”在室内设计中运用尤为广泛,我们应将其予以总结,并将其运用在将来的设计中,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设计。

一、对“线”的理解

(一)直线

从总体上讲,宏观形态上看,自然界的线不外乎直线与曲线。

在倡导简约的现代生活中,复杂的雕花、曲线更容易让人感到厌倦,那么,请抛掉所有的外表和虚无,回到最原始也最简洁的直线吧。线条是空间里最基本的组成,而直线则是最耐看、永不过时的装饰……

1、用横向线条拉“宽”空间:

横线条在简约风格的设计或小户型中最为常见。几根简单的横向线条会给人平稳、安定的感受。在各种设计风格和元素的影响下,现在的横向条纹正以不同的姿态出现。

横向线条具有自己的特色,无论设计师想表现空间的大或小,浓烈或冷静,都可以借助它来表现。比如,浮雕型的横向线条比较立体,给人更直观的感觉;涂画型的横向线条在空间切割上有很大功能,能把大面积空间切割开来并有扩大视野的作用;而颜色冷淡的横线条让人感觉冷静和空旷,浓烈的色彩则展现出线条欢快的一面。

横向线条的粗细也对室内装饰效果有很深的影响,粗线显得粗壮、有力,给人的感觉是坚固和工业化的;细线尖锐、敏感,能在室内制造出写意、细腻的感觉。

横条纹还没有年龄限制,无论主人年龄大小,家居风格古典亦或现代,都可以将横线条融入其中。特殊的横条纹图案本身就包括了原始和现代设计风格,可以运用到各种材质上,和各种家居环境的搭配也比较简单。

如今的条纹装饰趋势,并不是用简单的横向或竖向线条进行装饰,主要是根据空间的大小和高低,利用横向线条调整视觉,把太大的空间调整得小一些,而小的墙面调整得更宽阔。这些线条在调整居室空间的同时,要在室内表现出一种精致和静谧的韵味。

2、用竖线条延伸狭小空间:

居室的线条除了能刻画家的个性外,往往会透露主人的性格,比如直线条代表硬朗、曲线条更显柔美。竖线其长度有穿透感,它给人以庄严、向上的感觉,特别是在狭小的空间里,带给人宽敞的感觉,有视觉延伸的效果,而用简洁竖线的空间感受应该是华贵而不张扬的。

在这个焦躁的时代里,过去那种复杂的曲线和造型已经遭到潮人的抛弃,越来越简洁的设计成为主流。在家居界,那些最经典的、流传最久的永远是简洁大方的那几款。

今天的设计不喜欢空间在人面前的强势姿态,更反对那些强加给人们的种种华而不实的概念。犹如一杯纯纯的牛奶,空间是应该可以被“品尝”的,而最常出现的竖线应该就是这个空间里最朴素的情感表达。

(二)曲线

作为形态设计语言之一的曲线具有区别于其他线型的独特品格。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形态图式可感知为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条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曲线之形态美能在和谐对立之中产生摄人的魅力:变化多端的造型、节奏起伏的韵律、诗情画意的意境……

基于形态图式层面,我们可以赋予曲线宛若人一般的秉性,它寓于情感,并呈现多重品格,即简约性,多相性,亲柔性品格。

简约性品格,即少,精炼,概括之意。简约的曲线有较明显的运动规律,因此它不同于直线的简约,同时还有婉约,含蓄之意。由于它的运动张力有一定的秩序性,“有某种柔软温润的东西,所以抒情性占据优势”。当其以有规律的形象出现时,能传递一种舒缓,优雅,闲适的情感。

简约意识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类意识中最宝贵的带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的意识。

曲线的多相性,指的是曲线在构成具体形态时,知觉主体从不同维度能感知到不同的视象,因而能产生不同的情景联想,它和曲线的简约性亲柔性一同构成曲线形态的一体多面品格。

曲线的亲柔性,是曲线形态独有的品格,具有亲灵、柔漫、优雅、婉约的品格,它传递出情感细腻、舒缓、精致,许多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都十分看重曲线的这一品格。

二、线条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线条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空间视觉效果

线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表情,在室内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把握了它的形式和规律,才能将它更好的运用在室内设计中。

在室内空间中,线有两种形态既“实态”和“虚态”,前者指的是向性比较明确,能直接看到的,像门窗家具的轮廓线,两个面的交界线,丰富墙面而设计的装饰线,形体实物构造形成的线等等。后者的“指向性”比较模糊,通过视错觉和一些暗示而被感知的,如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分界线,形成一定方向性的活动路线,材质肌理等天然形成的相对无序的线等,即为可感知但相对抽象流动的线。

只有合理的运用线,才能展现出合理丰富的空间视觉效果。

(二)线条在室内设计中的功能分析

线条室内设计中不仅有空间视觉效果,而且应该有它最本质的功能作用。

在室内设计的展示设计方向当中构成直线效果的因素很多,除版面、道具之外, 陈列整齐的展品,书写成行的文字等也都构成直线的效果。利用直线这些视觉特征,通过互相配合,能够达到有意识、有目的引导观众视线,观看展品的效果。

从室内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线又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封闭造型的空间结构线,另一种是丰富室内造型的装饰线,前者决定着室内的基本造型,后者可帮助室内提高室内设计装饰语义,有利于塑造室内空间的个性,丰富室内设计的内涵,满足人们在室内空间的心理感受和审美需求。

在室内设计中,立体造型的因素是多样的,而其中“线”在室内造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室内的造型是由众多的面所组成的,线是室内面的沿边活动界限,是形成造型的最基本骨架,线的变化构成了室内的面的相互联系。线决定了面的转折,面的连接,面的交错。在立体的室内造型设计中,线不是孤立存在的,线的长短、疏密、曲直、快慢、方向等属性,将决定室内造型的特征。线的数量多少又决定了室内造型结构与装饰品质的变化。线的存在,实际上是对面、体的引导,并构成了室内造型的结构特征。

(三)“线”在室内的具体运用

1、从室内小的构件上看

中国古典灯具,它以其特有的装饰感闻名世界,在它的边角常配以重色的装饰线,这与其内部的发光体构成一明一暗的效果,而装饰线的材质可以是焊锡,铜,铁艺,木质等等。古典风格灯具的魅力,在于其独具历史岁月的痕迹,其体现出的优雅隽永的气度代表了主人的一种卓越的生活品位。古典灯艺不单纯仿古,设计方面常常突破传统,融入多种现代元素,它做工考究,古朴中蕴含现代,庄严中透出通灵,让人在感受古韵的同时又能领略到时尚的风情,可谓一举两得。

地板缝隙装饰,无论是实木地板,瓷砖地板,竹地板……,各类地板都有缝隙,暂且不说地板上的花纹、质感装饰,就缝隙压线来说,它就是一种装饰,它能起到分割空间,加强室内空间感的作用,能将人的视线延伸出去。如果想让某一个狭长过道显得宽阔些,可以让地面地砖的花纹横向排布,或者木地板纹横向铺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地脚线和顶角线也是线在室内运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它主要装饰天花与墙面或者地面与墙面,利用它们的线形感觉及材质、色彩等在室内相互呼应,可以美化装饰居室,突出“角”的效果,并实现颜色的分区。另外还可以掩盖线路的走向,起到遮丑的作用。

竖线条应该是家居空间中最常见的线条元素了,立在空间里的墙、窗、门以及楼梯等基本要件都是竖线条的最基本表达,而这些也是空间里最生动、最美丽的装饰。直线遍布家居环境的每个角落,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家里,很少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来表达,其实,只要有一些创意和思想,这个最简单的元素也能成为理性、简约、个性的装饰元素。

2、从室内大的场景中看

先来了解一下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的设计,先看看它的外立面,它是用多条直线来分割外部空间,无论是模型还是真实场馆,都让我们为之惊叹,它具有宏大的气势,不骄不躁,简洁大方,是现代设计的典范。这个建筑的灵感来源是被意大利人称之为“上海”的游戏,意方表示这个游戏其实就是上海小朋友玩的游戏棒。直线造型的游戏棒成就了意大利人的梦想,也成就了规模宏大,气度非凡的意大利馆。在它的内部也使用了大量的直线和曲线的造型,这些直线给人以庄严、向上、宽敞的感觉,有视觉延伸的效果,简洁竖线的表达使得空间变得华贵而不张扬。而这些曲线表达了优雅,舒缓的意境。这就是用最朴素的元素所表达的最高境界。

西班牙馆的建筑设计很好地诠释了曲线多相性这一品格。内部的钢架和藤条编织的墙壁,足以令参观者惊叹不已。整个西班牙馆的建筑由多路形态各异的曲线围合而成,多变的曲线节奏构成了曲线形态无处不在的隐喻。绕行一圈,它会时时触及每个人情感记忆深处的神经,让你体会到西班牙馆因曲线的律动而频生的万象风情:或狂奔的西班牙斗牛,或激情四射的弗拉门戈舞蹈,或波涛汹涌的大海,蒙太奇般的情态景象之多非他馆莫及。感受西班牙馆,参观者总会热血沸腾,仿佛经历了一场热情奔放的拉丁激情洗礼。

正因为西班牙馆的形态设计选择了动态十足的曲线,并借此来呈现他们热情奔放的拉丁文化,讲述他们对城市生活的独到见解,寓内容与形式,才使得我们得以欣赏到节奏多变的曲线交织而成的形态交响,享受到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

三、结语

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线”,我们周围都是用“线”围合起来的空间,因为有各种“线”,我们的世界才变得美丽而迷人,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在生活中,线条随处可见,他们各显其美,作为爱美的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发现他们,展现他们,留住他们的美丽,尽展他们的魅力,体会他们所蕴含的线条美,使我们的生活线条化,趣味化。

关注“线”,让线的思维重塑我们内心简洁的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淑娥.浅述线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科技信息,2008年32期.

[2]龚林静,张玉.浅谈点\线\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新一代,2010年第8期.

[3]蒲新芳.浅析线性在室内设计中的造型作用.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3期.

[4]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

[5][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空间设计意向篇6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 导向系统 研究方法 设计教学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地面空间日益紧缺,地下空间与地下交通网络的建设正越来越被各大中心城市所重视,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活动从地面转向地下,人们身处地下空间,存在着众多与地面空间和环境不同的体验,具体表现在:

(1)地下空间环境相对比较单一,由于参照物的缺失,非常容易导致人们方向感的迷失;

(2)由于空间和光照条件的局限,导致人们的视觉识别能力相对减弱;

(3)由于阳光被遮蔽,容易导致人们时间概念的模糊;

(4)由于地下网络的复杂性和封闭感受,将会导致人们通过地下空间时产生幽闭感受等心理障碍。

由于上述原因,对于在地下空间活动的人来说,交通导向系统对空间的公共安全和使用效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现有的地下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由于对地下识别特性与识别效率的研究缺乏,导致设计和设置缺乏针对性,并不能完全适应人们在地下活动的需求。容易产生混淆自己所在位置,引起人们在地下无法有效辨识导向信息,造成地下交通空间的混乱,并随之带来由于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低下,地下通道方向不明确等因素而产生的公共安全隐患,尤其出现紧急情况时,缺乏有效导向系统设计的地下空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就此课题,笔者在2010年至2011年底的一段时间内,以实践教学与课题教学的形式,围绕此课题进行了持续的课程试验与教学,期间指导学生完成了实地调研、设计实践、试验论证等多个设计中的重要步骤,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一、地下导向系统的研究现状

本文讨论的地下导向系统是指通过传达有效的导向信息帮助人们在地下到达目的地的信息整合设计。其功能主要是引导人们顺利地在地下从事相关活动。

作为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国家出台过相应的标准来规范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和设置。近年来,专门针对地下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因其关系到城市运行的效率与公共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如日本学者Toshio ojim、Makoto Sei,德国学者Rauch Jfirgen等,从政府政策,导向系统的功能,地下导向系统的发展史、人居环境、心理学等角度探讨影响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设计要素,并对地下空间设计和防灾规划的策略,地铁站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研究,而美国和加拿大早在1950年就开始关注文字的识别性在交通导向系统的中的作用,并意识到其重要性,在两国一些地区(包括得克萨斯、宾夕法尼亚、多伦多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开发有针对性的导向系统专用字体,并于1966年、1977年和2000年了修改过的FHWA的多款字体版本用于交通导向系统,从而加强了文字信息在交通导向系统中的识别效率。德国著名的设计公司MetaDesign也从导视系统在空间中的布点和材料以及灯光的运用等方面出发,为柏林地铁网络设计了交通导向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柏林地铁的使用效率和公共安全性。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对地下空间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比较成熟,并在一些研究成果中比较多的涉及地下导向系统的理论和解决方案研究,然而,专门针对地下导向系统在地下空间安全性和使用效率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全面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关于地下空间导向系统方面的问题。仅有部分对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动态及一般性设计原则进行简单描述的论文文献。此外,也有一些涉及到地下导向系统识别性,地下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人在这种环境中的心理、生理特征,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与市政公共空间出入口在导向系统设计方面等问题的研究文献。一些国内中心城市也在地下交通导向系统的设计实践中有一些尝试。然而还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是存在着众多问题,以上海地铁为例,存在着(1)信息不明确;(2)信息放置位置不合理导致用户无法及时看见;(3)部分图文识别性比较差等诸多问题。

二、当前地下导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地下交通网络与地下商业空间中,一些实际因素对地下活动有着各种程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了空间、光照条件、行为心理,视觉心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实地调研、用户调查与资料研究,分析地下空间环境中由于导向不清晰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将安全隐患的种类及出现原因进行分类,从使用性与环境角度切入,以用户、交通导向系统与空间环境三个要素为基础,对现有地下导向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如下:

1.从使用性角度而言,地下导向系统存在如下通病

(1)公共标识不完善,部分标识识别性比较弱;

(2)导向标识设置过于孤立混乱,难易形成系统的识别与导向;

(3)导向系统布点不合理,缺少整体规划,导向标识安装缺乏规范;

(4)图形标识等出现错误规范及错误使用;

(5)英文标识缺乏及不规范;

(6)后期维护的缺乏与设计更新的低效和不及时;

(7)用户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导向系统各设计要素(图文尺度、风格化方式、使用方式等)之间的关联性缺失;

2.从环境性角度而言,地下导向系统存在如下方面通病

(1)对地下空间环境(城市大环境与地下小环境)的特殊性考虑不足,导致在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的尺度与空间分部上缺乏科学性;

(2)导向系统载体(材料、工艺与形态等)的不能完全符合地下空间的特殊性。

三、关于地下导向系统研究方法的探讨

对地下导向系统的研究可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安全性、可用行和审美需求等理论基础入手,进行用户与环境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来建立地下交通导向系统的模型体系。以该模型体系为指导依据,结合视觉传达设计、用户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产品语意学、公共空间设计等设计理论,进一步研究地下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的具体对策,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此项研究时,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现状分析;主要通过用户、导向系统和空间环境的调研获取数据。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地下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的管理部门进行针对性访谈、地下空间用户的行为模式跟踪与调研访谈等途径,建立现有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包括:导向系统要素种类、功能作用、地下空间图文识别、导向信息的载体、材料工艺、人机尺寸、使用步骤、裨益弊病等要素;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提请用户提出针对地下导向系统的不足与缺陷,获取相关改进设计的需求点,提出问题,及在用户调研的基础上探讨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2.由以上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地下导向系统对地下空间用户的使用高效性(图文识别效率、导向信息的及时性等)、公共安全性(疏散引导作用、危险提示设置等)、行为便利性(用户定位、搜索等行为的便利性等)、心理愉悦性(形态的美观性、与环境的适宜性、多媒体等现代手段的领先性等)及所产生的影响;

3.分析地下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对视觉识别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应该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1)地下空间环境特征以及参照物的缺失,对用户带来方向感带来的影响;

(2)由于阳光被遮蔽,对用户时间概念和视觉识别能力带来的影响;

(3)由于地下网络的复杂性和封闭感受,对用户心理产生的影响;

(4)地下空间的非开放性和复杂性,对公共安全性产生的影响。

4.地下空间中的人体活动形态研究,即包含用户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在内的行为心理学研究,以及相关的交通导向系统在布点方案对图文识别性与信息传达效率的影响;

5.包含形态、材料、制作工艺等设计要素在内的信息传达载体的运用与图文识别性与信息传达效率的关系。

笔者指导学生对这些因素逐条进行分析研究,实践比对,在课程实践和课题教学过程中试完成了一套地下导向系统设计的检验标准。

四、关于地下导向系统设计的几点建议

1.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出发,充分考虑图文识别性

文字和图形的识别效率指的是用户阅读文字和图形的速度和准确度。对图形形式、文字的基本属性与版面形式在识别性与信息传达效率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规范地下导向系统的图形和文字使用法则,以此指导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图文设计,提高其识别性和识别效率。这在地下空间导向系统能否正确有效地发挥作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前期调研和基础研究中,我们发现图形和文字在不同的视距和空间环境中存着在识别效率上的巨大差异。尤其是文字部分,其识别效率直接受视距影响,在导向系统的文字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观看距离的因素。

此外一些文字的其他基本属性(字体、字距、行距等)也对导向信息的有效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过粗或者过细的字体都会出现识别困难的问题,影响识别的其他因素也必须被考虑,比如发光材料的光漫射现象等。

2.合理安排导向系统布点

在依赖导向系统行进的过程中,导向系统的设计者必须在地下空间中在用户需要时及时提供导向信息,导向系统的分布和设置应该尽可能的使人感到轻松和简化。

一般情况下,空间导向系统的布点有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1)连接体模式:通过某些中轴线把相关导向信息连接起来,形成导向系统;

(2)区域模式:通过区域划分来布置导向系统;

(3)地标模式:建立某种地标式的导向信息;

(4)街道模式:通过行走路线的指示,来布置导向系统。

根据地下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和在地下空间殊的用户需求,使用有效的布点模式,合理安排导向系统的布点,才能有效引导人们在地下活动。

3.选择合理有效的材料与工艺

由于地下空间的环境特征和光照条件,在地下导向系统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可以适度考虑内发光设计和使用发光材料。在选择有机玻璃等发光的形式的时候,要注意光线漫发射产生的对文字和图形的侵蚀作用。

4.通过地下空间用户心理分析和行为模式分析,形成基于提高地下空间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的地下交通导向系统设计策略

通过地下空间导向系统提高地下空间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需要结合用户心理分析与行为模式来分析研究,从用户的行为习惯模式入手,以导向系统的物理功能为设计基础,使设计易于使用,有效辨识,且利于防范意外,提高公共安全性;以地下空间导向系统的心理功能为设计基础,使设计与环境更好的结合,在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去秋和用户人群的审美性等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吉布森编.王晨晖,周洁译.导视手册 公共场所的信息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

[2]向帆著.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2

[3][德]安德烈亚斯·于贝勒著.导向系统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2

空间设计意向篇7

关键词: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空间拓展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许多企业都将提升品牌设计水平作为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平面设计的创新需求愈加迫切。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平面设计思维模式与表现手段,它们突破了二维的维度限制,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平面设计向非平面拓展的理论研究体系尚未建立,亟待完善与充实。本文中,笔者就将从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的含义谈起,对非平面拓展的实现方法展开详细论述,旨在为平面设计向多维空间拓展提供一些具体操作思路。

1非平面拓展的含义

一般来讲,平面设计中的非平面拓展要满足以下三点特征:第一,表现形式非平面。非平面拓展的首要特征就是突破平面的二维限制,向其他空间维度延展。如赋予平面中的图像一定高度,使之变成凸起的立体图像,或是将静止画面变成动态画面等等。[1]以新加坡奥美广告公司为NikeSpeed运动鞋设计的户外广告为例,见图1(图片摘自媒体资源网),设计师以灯箱和地铁通道为广告载体,用一连串飞驰而过的运动鞋轨迹将灯箱连成一体,在最后一个灯箱侧边设计师匠心独运地加了一个箱体被冲破的效果,以此传达了耐克跑鞋的产品性能。第二,制作手段非印刷。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制作手段的非印刷特征是指作品采用除手绘、印刷以外的方式进行画面表现。如借用环境当中的物体或景观参与设计表达,或是以光源投射影像作为作品的一部分等等。以奥克兰奥美广告公司为雀巢能量饮料设计的广告为例,见图2(摘自昵图网),设计师将四根电源线连接到雀巢能量饮料包装的四角,一端连接灯管,看起来就好像雀巢饮料为灯管提供能量一样,以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该饮料富含能量的特点。第三,思考范畴非平面。在进行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时,设计师要突破以往设计思维的局限,将一切同设计对象相关的元素都纳入思考范畴中。即除了图形、文字、色彩、版式外,还需考虑到设计的传播环境、受众的心理特点、媒体特性等。总而言之,平面设计的非平面拓展是探讨平面设计向非二维空间延展的表现形式,其以非印刷为主要制作手段,主张凡是与设计作品发生关系的因素都要纳入设计者的思考与表现范畴。[2]

2现代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的实现方式

2.1空间拓展

传统平面设计主要通过建立视觉元素的错觉与假象体现立体感、运动感、触觉感,但这种表现仍是平面的、静止的,仍处于单纯的模拟状态。平面设计的空间拓展就是指突破平面的二维束缚,将以往平面的、静止的假象模拟设计转变为真正立体的、运动的、真实的空间形态,从而实现作品的多维拓展。(1)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拓展。以往平面设计中的文字、图形等设计元素均是在二维空间内呈现的,要实现其向立体空间拓展,使设计呈现出立体的形态,就必须将部分设计元素进行凸出或凹陷设计,或是将立体空间特有的纵深、高度、光影等引入进来。[3]目前,这种向立体空间拓展的手法已经在书籍设计、户外广告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Nike的品牌户外广告,见图3(摘自慧聪广告网),设计师巧妙地利用广告外墙的墙角转折形态,将足球设计为“破墙而出”的立体效果。这种真正将视觉元素拓展到立体空间的设计方式提升了画面的表现力,生动地传达了耐克品牌速度与力量的理念。(2)静止空间向运动空间拓展。认知心理学表明动态画面比静态画面更易引起受众关注。[4]利用视错觉表现二维平面动态效果的设计手法已经在平面设计领域应用多年,但其本质仍脱离不了静止画面的模拟运动。静止空间向运动空间拓展的设计方式能够借助现代科技中的电子技术使平面设计向运动效果转变,令视觉元素真正“动起来”。设计师可利用电子激光技术投射平面设计载体,从而实现文字与图片造型的变化,或是利用机械原理使广告展示橱窗产生位移动态效果。如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三面翻转灯箱广告就是利用机械原理不断对灯箱中的平面广告进行打散、重组,从而使广告表现出鲜明的动态感。(3)假象空间向真实空间拓展。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所营造的空间是假象的,是对真实空间的模拟。其中所有的画面元素都是非物质的,带给人的感觉也是平板的、虚假的,受众只能观看、理解,并不能真正进入空间当中。[5]假象空间向真实空间拓展的设计手法能够将一部分视觉元素替代成真实物体,从而将平面设计同客观世界联通起来,为受众带来更形象、更生动的心理震撼。如Adidas公司的品牌户外广告,见图4(摘自设计在线网),设计师采用真实存在的篮球筐替代了二维的图形元素,从而引发受众思考“这是个真的篮球筐,那么高能投中吗?”画面下方Adidas广告语“Impossibleisnothing(没有什么不可能)”给出了答案。整个广告创意将受众引入到了设计所营造的真实空间中,引发了受众的思考,很好地传达了品牌勇于挑战的精神。

2.2媒体拓展

平面设计的媒体主要有招贴纸、包装物、报刊书籍、路牌、车体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平面设计的媒体利用方式亟待拓展。本节中,笔者就从三方面探讨媒体拓展的具体方略。(1)拓展媒体性质。传统意义上,平面设计对媒体的利用仅限于单纯的印刷、依附、承载,并没有考虑到媒体本身的特性。[6]事实上,不同的媒体有自身不同的物理特点与功能特点,设计师可巧用其特性拓展平面设计的内涵。如设计师可将媒体本身的结构、材料、纹理等物理状态引入到平面设计当中,使之承载一部分设计思想。以M&M巧克力广告为例,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公交车车体结构,巧妙地将卡通形象的嘴部设计在车门的位置。当车门开关时,嘴一张一合,好像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美味的M&M巧克力豆。(2)改变媒体状态。除了直接运用媒体的特性外,设计师还可通过改变媒体状态的方式实现广告的变异拓展,从而使作品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以麦当劳户外广告为例,见图5(摘自设计之家网),设计师将原本方方正正的广告牌进行了轮廓改造,一个个“牙齿印”“咬”掉了广告牌的大部分,形象地传达了麦当劳快餐的美味。(3)创造载体互动。传统平面设计多以单个载体为主,即便有多个载体,载体之间也保持独立关系。载体互动打破了媒体的闭塞状态,拓宽了载体表现空间,为平面设计载体建立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某品牌电动牙刷广告,见图6(摘自中国广告门户网),设计师选择了两个相邻广告牌作为载体,左侧的广告牌呈现的是斑驳、粗糙的镜子图像,右侧广告牌中的“镜子”则光亮如新。搭配右侧广告牌中该品牌电动牙刷的图像,受众从左至右阅读广告牌便能很快理解两幅广告所传达的“快速清洁、不伤牙齿”的产品特性。

2.3环境拓展

环境拓展即利用平面设计所处的环境要素来参与设计的创意方式,其能够将平面设计的外延拓展至现实世界,对于受众关注与理解广告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借用环境物质。设计师可将自然景观、人流、街道等环境物质引入到设计当中,充当作品的实质内容。具体来讲,设计师可从借物和借景两个角度实现对环境物质的借用:[7]第一,借物。借物顾名思义,就是借助环境中的物体来替代某个元素的设计方式。其区别于借景的特殊之处在于,借物中的物体通常数量较少、所占画幅较小。如某美发沙龙的街头广告,见图7(摘自昵图网),设计师选择了茂盛生长的植物作为广告的一部分,用以替代“头发”,观众看到被遮挡的广告牌,再阅读广告文案“Hairdresser”即可理解广告所传达的“你该理发了吗?”的主旨。第二,借景。借景是指用环境中的山川、楼宇、街道等景观来替代某个元素的设计手法。其所占空间较大,借用方式基本同借物相同,此处不再赘述。(2)利用环境属性。特定的环境具有特定的属性。如酒吧、教室、卫生间等场所由于功能不同,属性也就不同。设计师可充分利用环境的属性展开设计,以调动受众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与思维。[8]如某在线收费服务的户外广告,见图8(摘自视觉中国网),设计师利用公路上常有交警巡查的环境特点,特意在广告牌下放置一辆“警车”。这使得过往车辆不得不注意到“警车”的存在,进而关注到上方的广告牌。互动拓展的根本目的是唤起人们同平面设计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从而实现平面设计的非平面拓展。具体来讲,互动拓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心理互动与参与互动两种。(1)利用受众心理。设计师要考虑到受众在不同的场合、看到不同的设计会联想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并利用可能产生的心理效应进行平面设计创意。利用受众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让人们主动了解与探索平面设计提供的内容。[9]如某在线旅游的透视孔户外广告,设计师在平面广告上打了一个装有透视镜的小孔,引导受众通过画面的导视小孔去探索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新奇世界。这种糅合受众好奇心理的广告体验方式,突破了传统平面广告二维状态,实现了平面广告的立体化效果。(2)利用受众参与。设计师可将受众的五官、肢体、行为等纳入到平面设计中来,通过这些非传统形式的、画外的参与拓展平面设计的表现空间,实现作品与受众的交流、互动。[10]以欧洲某电视台的系列广告为例,设计师将画面中的话筒安排在长椅一侧,当人们坐下后,从侧面看就好像在话筒前讲话。这时,受众本身就成了平面设计的一部分,参与到了设计当中,并成为整个作品的主要部分,从而很好地传达了Marketforce频道“正努力把每一个平凡的欧洲人变成明星”的广告主题。

3结语

在商业竞争加剧、科技飞速发展、多元思潮涌动的当下,于平面设计中融入非平面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方面能够深化和补充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同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步伐,值得我们做更深入的剖析。本文中,笔者仅针对平面设计非平面拓展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仍缺乏更为全面、详实的分析,尚待广大学者的进一步梳理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孟维.多维视野下平面设计元素表现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艺术视觉心理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阿历克斯•伍•怀特.平面设计原理[M].黄文丽,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吴琼.交互设计的临界点:新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J].装饰,2014(2):12-15.

[6]陈航平,冯学伟.静态平面图形在屏幕中的动态表达[J].包装工程,2013,34(12):25-28.

[7]黄婷.平面设计向三维空间拓展研究[J].包装工程,2011,32(10):18-21.

[8]李夏.多维方式在户外广告创意中的应用[J].广告研究,2011(10):56-58.

[9]范万武.谈中国广告的发展趋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46.

[10]王默根,王建斌.视觉形态设计思维与创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空间设计意向篇8

摘要: 错觉是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视觉心理现象,若能以汉字为元素,在设计中有效地利用错觉进行构建,那么就能够打开汉字创意设计的大门,给汉字创意设计诸多启发和灵感,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思想内涵。其应用主要表现在:汉字结构的错觉,汉字方向的错觉,汉字相似的错觉,汉字图底的错觉,汉字空间的错觉。

关键词:错觉 汉字创意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汉字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其本身结构复杂,形意结合,象形而抽象,具有图形的特点和抒情的艺术特质,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常被作为单独的设计元素独立使用。汉字创意设计以汉字为元素,力求在美学原理下,以新的创意形象展现更加深刻的设计内涵。错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错觉有意无意所缔造的视觉效果满足了汉字创意设计求新求变的要求。当前,标识设计、文字招贴设计、编排设计等诸多领域已经在利用这一规律,使原本普通的汉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创意。诸多设计实践表明,错觉的确是一种能够创造奇迹的视觉经验,有效地利用视错觉,更容易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然而,这一规律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故此,掌握错觉这一视觉心理现象在汉字创意设计中应用的规律,变被动为主动,是相当必要和有益的。其主要的创意设计形式可以归纳为:结构的错觉――笔笔相连;方向的错觉――异质同构;形似的错觉――一形多义;图底的错觉――图底互换;空间的错觉――悖理空间。

一 结构的错觉――笔笔相连

结构的错觉设计即是针对汉字的结构特征,用巧妙的构思,对笔划结构的某一部分予以穿插、互用,将不同汉字的笔画与笔画连在一起,使图形更趋简约,结构紧凑,富于联想,增添情趣。中国古代民间很多图形就是利用这种错觉的代表,它们多数由几个汉字组合而成,共用其中某一部分结构,追求笔画、结构相连,巧合共生的意趣。如秦汉时期的古币和瓦当上常刻有“唯吾知足”四字,也称为“借口钱”。这种古币外形完整,寓意吉祥,构思精巧,使人不由得赞叹民间艺人的思想和智慧,其正面四字为“隹五矢止”,以“口”为中心,上、下、左、右排列,粗看似乎并无奇处,细看方解其中之味,“唯吾知足”四字结构全部有个“口”字旁,“隹五矢止”四字实乃共用一个“口”字,也是币中方孔,“口”字使得四字笔画相连,达到错觉之妙用:从右向下旋读是“唯吾知足”,从上向右旋读是“吾唯知足”。币面文字的排列方式也正好顺应了四字各自的上下左右结构的顺序,同时,整个文字组成了一个适合于钱币的外圆内方的造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朴素的哲学观、寄托和追求。钱币总是人性贪欲的物化根源,口在中心,方孔为空,似乎暗示钱财本是空空器物,应知足常乐也。此外,如此的设计,在民间还有诸多,常见的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都借助某一笔画或结构使文字笔笔相连,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错觉,达到造型的完整与统一,新颖与独特。

二 方向的错觉――异质同构

方向的错觉指的是从上下或者左右,由于看的方向不同而产生的错觉。“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著名的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相似的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这一表现方式同样适用于汉字创意设计。

香港著名的设计师陈幼坚先生曾以“东西相会”为主题设计了一张著名的海报。在这张作品中,从通常的角度看,仅能看到一个繁体汉字书写的“东”字,然而,当我们把汉字上下颠倒,就会发现又蕴藏了一个拉丁文“WEST”(西方)单词,以此寓意东西相会,有力地表达了东西合作的主题,从而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设计。一个阿拉伯文,一个繁体汉字,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却完美地结合在一个结构中,堪称异质同构的汉字创意设计。

这种由于视觉方向的不同而导致的认知错觉,被巧妙地加以利用,居然把两种完全不同的异国文字组合在一起,达到了异质同构的效果,给汉字创意设计诸多启发。可见,方向的错觉如能巧妙利用,必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意之门。

三 相似的错觉―― 一形多义

很多汉字排列的形式相同或形态相似,容易产生似是而非的错觉,这在汉字创意设计里,却是可资利用的丰厚的视觉经验。单纯一个汉字符号的语义是有限的,所谓一是一,二是二,一个汉字表达一种含义,信息单一,而视错觉原理加上一点精巧的构思,就可以突破单一汉字有限的语义,以少见多,让有限的汉字表达更多的内涵,一加一就不再等于二,从而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一形而多义。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改变我们思维的定势,从利用汉字的相似性着手。

众所周知的2008奥运会会徽就是由多个汉字组成的相似错觉的应用。此标识是一个人头蛇身的文字图形,宛如一个“奔跑的人”,它借助了中国古代的神话英雄造型寓意今天的奥运会是呼唤英雄的盛会,象征奋发向上的体育精神,寓意“舞动的北京”。除了奔跑的小人所代表的涵义,这看似简单的造型还可以代表 “文”、“京”与篆书“龙”三个文字,因而它还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分别是奥运会的举办地点在北京、奥运的人文精神、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等。

上述三种内涵和外延都是通过“相似的错觉”达到的。其原因是它的造型和很多汉字都相似,能够引起诸多方面的心理联想,这些因素恰好都能很好地体现和深化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特质与内涵。可以说,该奥运会会徽的造型融合了多种汉字,以简代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诸种文字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交织,“形”有限而意蕴无穷,真可谓“一形而多义”的经典代表。

可见,相似的错觉在汉字创意设计中的确具有无穷的潜力,是汉字创意设计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四 图底的错觉――双关与互换

“图”与“底”是图形的两个部分,也可称之为“图形与基底”、“正形与负形”、“实空间”与“虚空间”。一般来讲,“底”是背景,是用来衬托图的部分,而“图”就是被衬托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把主要表现的物体当做图,以背景为底,表现与衬托关系明确,“图”相对复杂,“底”相对简单,这种图底关系,因与人的思维定势有关,较易表现,故最多见,不易出新。

而创意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以求出奇制胜。设计时思路打不开,也与按照正常的视角理解和看待事物有关;若能有效地改变或打破图底关系的常规模式,使之关系模糊、或相互衬托、或图底互换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图底相互衬托,即图底双关或图底共生,此时,图、底皆是形象;图底互换即颠倒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图衬底。在文字图形设计中,若能利用好图底之间的关系就可达到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中央美术学院肖勇教授为国外的设计师吕迪・保尔创作的一幅讲学海报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形成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在这张画面中,首先看到的是两个半圆形的黑色块,当观者仔细品味时,会发现英文保尔(人名)的首个字母“B”巧妙地隐现在背景的空白之中。黑与白区分了黑色块的图形与白色块的背景的关系,造成了把黑色块误作为主题表达内容的错觉。这种设计采用了图底反转、以实托虚的手法,既不失其严谨的思想核心,又具有无限的空间张力,表达了保尔不受拘束的设计风格。

图底关系的错觉给予人们新的灵感,它启示我们在文字图形设计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画面中想要突出的文字图形部分,而衬托文字图形的空白部分也应予以关注。

五 空间的错觉――悖理空间

空间错觉是文字图形设计寻找创意的又一突破点。对空间错觉原理的合理运用,能够打破常规,化腐朽为神奇,从新的角度认识事物,冲破原有二维平面空间概念,实现向三维立体空间的转化,形成奇特而悖理的空间效果,给人以出乎意料的视觉感受和意味无穷的心理体验,引起人们视觉的关注。其方法主要通过透视规律、色彩的明暗对比、多视点等方式,以综合的因素造成空间的错觉。它可以形成现实中不存在的三维或多维虚幻、神奇、有趣的空间;或形成不合逻辑的矛盾空间,让人反复回味,留连在视觉心理辨别的错与对之间。北欧著名品牌“绝对”伏特加酒(ABSOLUT VODKA)系列海报设计,其中有一张有伏特加酒英文字母的海报设计。在画面里,大小的透视、倾斜的方向、由浅入深的明暗变化、光线的运用都造成了视错觉形成的条件因素,画面中本是瓶贴上的文字却令人意外地飞出了瓶体,似乎自己长了翅膀,让人浮想联翩。拟人化的表达方式,神奇的三维视觉空间,有趣的文字动态效果,使人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立刻记住了这备感亲切的伏特加酒。

悖理的文字图形是空间错觉的又一特殊表现形式。人的视觉具有惯性,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会自动地沿着原来的思维方式组织视觉经验。根据这一深度错觉原理,给文字图形设计带来诸多创作灵感,从而形成了悖理的文字图形。如在周大光编著的《创意字体构成》一书中,对空间与矛盾的文字设计曾有经典案例,其创意作品以汉字“矛盾”为内容,其中“盾”字里的一个结构组成部分――“目”,当我们看局部的时候,它的任何一个边角都是绝对正确的。我们的视角分别从左或从右看时,它们都是合理的,然而当观者仔细辨别时会理智地发现,这种现象是决不可能出现在整体中的,相互矛盾的视觉空间却十分合理地组织在一个文字图形之中,使作品产生真实与虚幻、理想与现实的视觉冲突。其相互矛盾的视觉心理使观者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是否出错,分明是左边图形的“底”面却成了右边图形的“正”面,他们无限循环又各自成立,使人们在整体的不合理中找到局部的合理性,然后又在局部的合理中发现其在全局上的不可靠性,以此使人们在反复品味作品的过程之中,既能够得到不可言传的视觉艺术享受,又加强了“矛盾”二字本身的含义。

终上所述,那神奇又奇妙的错觉经验,可谓设计艺术领域的宝贵视觉财富和带来奇思妙想的创意的利器,它对培养多向性思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如果我们能够主动灵活地运用错觉原理,必定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文字图形视觉形态,变单一为丰富,变平庸无奇为新颖独特,为现代汉字创意设计提供良好的思路和启发,叩开文字图形设计的创意之门。诚然,错觉,这一特殊而又普遍的现象在当前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总是因熟悉而忽视它,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着它,本文的研究也只是揭开了汉字创意设计浩瀚之海中的冰山一角,它的表现形式还有待更多学者的关注,在更广的领域研究与深化。我相信,当我们学会主动利用错觉的时候,也就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让我们期待一场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吧!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3] 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 周大光:《创意字体构成――字体创意的构思、形式、手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曹方:《当代设计家的汉字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6] 周宗凯:《图形创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篇: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感想范文 下一篇: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