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20:41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1

Abstract: The textile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Xianyang. Through market competition, because sales channels are not clear and other factors, Xianyang textile industry is atrophying. To reshape the energy of Xianyang textile industry requires building a common distribution center of textile sales in the city to enhance it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ales of the Xianyang textile industry, this paper conduct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building sales joint distribution center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For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ales joint distribution center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关键词: 配送;共同配送;配送中心;订单处理

Key words: distribution;joint distribution;distribution center;order 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13-02

0引言

共同配送中心是共同配送网络体系的枢纽节点,也是资源优化理念在物流渠道的反映。共同配送中心完善了整个物流渠道,综合了物流环节中各单位的资金和资源,更方便运用高技术集中分散的货物,加强了对物资的调控能力和信息反馈能力,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多频度多品种小批量配送,能够实现以相对较低的库存,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要。

共同配送中心功能主要包括商品的集货和分散。首先将供应商的商品集中到配送中心,然后与其它厂家、批发商、零售商进行交易,就可以将供应商的商品进行调配,从而起到商品的集中和分散功能。同时,共同配送中心的建立,还可以使得商品的周转率达到极高的水平,大大提高商品对市场的反映速度。通过建立共同配送中心,也可以实现拼箱化,提高车辆的装载率和利用率,减少车辆拥堵,减轻配送成本。

1咸阳市纺织企业销售现状

纺织产业纺织工业在咸阳市起步很早,占陕西纺织产业的半壁江山。其发展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又有其技术优势,并且还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咸阳市服装纺织协会会长刘通曾形象地概括了咸阳的区位作用:“我们可以承接新疆的棉花,再加工成高品质的棉纱及坯布输往东部,使咸阳成为东西部纺织产业区域合作的中转站”。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工业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纺织工业对扩大就业,积累资金、繁荣市场、提升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市场需求趋缓,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产品销售价格又上不去,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之一。使销售也就长期处于滞销状态。尤其是遇到金融经济危机时,纺织更是首当其冲的陷入困境之中,且持续时间较长。近一年以来,纺织品销售一直不畅,一是价格不到位,造成严重亏损:二是新型面料对传统纺织生产的挑战,使其越来越显的落后且一步一步淘汰。三是周边国家纺织业的逐步发达,对中国造成行业的直接威胁。四是金融危机造成资金链出现严重的问题,后续加工行业的不振对纺织业的影响。五是原材料的供应不稳定造成纺织品的销售的起伏。作为咸阳各纺织企业的产品销售目前仍采用传统模式,都是经过市场调研后先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固定客户,而大部分产品的销售都是销售人员到全国各地另找客户推销。产品的销售方向只有30%是国外市场,70%是国内市场,而销向国内的70%中又有一部分间接流入国外市场。

以上现状主要是因为咸阳纺织品销售流程主要是无订单生产和订单生产两种方式,但70%是无订单生产,结果造成了咸阳市纺织企业销售目前存在的以下主要问题:

①市场的突然变化,造成销售的困境。

②客户发生重大的经济问题,造成合同无法执行。

③运输中遇到重大的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客户的经济损失。

④季节性较强的产品受生产---交货整个环节中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晚交期,造成撤单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⑤质量问题造成后续加工业的重大损失影响合同的最终执行。

⑥原材料价格的较大变化,造成供需双方价格的争议,影响合同的执行。

⑦整个销售活动周期长,响应速度慢。

以上是咸阳各纺织企业的销售存在的普遍问题,销售现状基本一致,并且各纺织企业间还要进行市场竞争,这特别不利于各企业在竞争中的发展。要解决以上销售问题,要使咸阳各纺织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保持通畅的销售渠道。而建立通畅的销售渠道就是咸阳各纺织企业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通过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客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保证稳定的生产,通畅的销售,缩短整个销售活动的时间来达到降低销售成本的目的。

2咸阳市纺织企业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的必要性

针对咸阳各纺织企业存在的销售问题,要解除销售困境,咸阳市各纺织企业只有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因为:

2.1 咸阳各纺织企业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可通过契约的方式把供需双方责任固定下来,使供需双方建立起一咱可信赖的、较稳定的购销关系。这样一方面可简化用户的采购工作,节省采购人员和采购费用,解除物资供应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增加了咸阳各纺织生产企业的销售渠道,扩大了企业的销售范围,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同时也促进了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 咸阳各纺织企业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可按照社会生产专业化的要求,使生产和流通相对分离,由销售共同配送中心面向全社会,组织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化大流通,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的流通产业,从而打破条块分割、一家一户(即各纺织企业)搞流通的小生产格局,把分散的、互不联系的流通过程联结成为以销售共同配送中心为枢纽的、集中的、相互联系的流通过程。其销售共同配送中心是涵盖生产、分货、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个完整的“环节链”系统,它能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订单式生产,有计划、合理的安排各纺织企业的生产任务,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由销售共同配送中心组织的、面向社会的配送,可高效合理的将纺织品配送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咸阳各纺织企业不再被销售问题所困扰而是集中精力搞生产,又可打破各企业和地区界限,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货物合理配送,一方面达到减少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达到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以增强咸阳纺织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各纺织企业的收益,促进咸阳经济的发展。

咸阳各纺织企业如果不构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假设4个纺织企业要和n个客户接触4×n次,包括运输货物也要4×n次。若实施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后,通过4个企业原有的配送渠道进行重新设计,将各个纺织企业的渠道进行合并。根据协议,4个纺织企业根据销售共同配送中心的安排,由共同配送中心集中各纺织企业的货物选择适当的配送路线进行共同配送,和n个客户接触次数只为n次,只需安排n次配送车进行配送运输。由此可以看出,实施销售共同配送中心是必要的,可以最有效地组织运输,使运输路线最短、环节最少、运力最省、运费最低,总之使运输在最合理的情况下运输成本最低,它作为中介的集中配送网络效率比分散化的配送网络效率高的多。

2.3 咸阳各纺织企业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实现货物共同配送后,可以大大压缩甚至取消生产企业的库存。特别对咸阳各纺织企业来说,实施订单生产后,可以使各纺织企业的产品在仓库只作短暂的停留,甚至将仓库变成周转库,减少库存,达到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

2.4 咸阳各纺织企业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同时要求企业要有先进的管理体制、先进的生产手段。而咸阳市纺织企业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能综合的利用各纺织企业的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生产任务等紧急合理的分配,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纺织品配送决策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交流等措施来促进规范协调、功能完备、科学合理、有竞争力的咸阳纺织业配送新格局的形成。这样也可以使咸阳各纺织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实现现代化管理,使企业的生产脱离落后状态。

2.5 咸阳市纺织企业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有利于咸阳市实施“咸阳纺织”的品牌战略。无组织的、分散的、非订单式生产难以保证优良纺织品的供应,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而联建的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实行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订单式生产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纺织企业在和销售共同配送中心签订生产合约之后,就必须在配送中心下属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生产,从而保证了咸阳纺织品的品质。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定时对各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各企业员工的素质,为生产出优质纺织品提供重要的支撑。

2.6 咸阳市纺织企业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能有效的整合各纺织企业现有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协调,降低纺织品配送的储存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费用等,进而提高咸阳纺织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咸阳市纺织企业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的可行性

3.1 咸阳各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客户,这对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的销售客户发展尊定了基础。一方面可弥补单个企业供货不足、不稳定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使各纺织企业集中精力做好生产工作。

3.2 咸阳各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大仓库,联建的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可将这些仓库进行租赁、改造,这对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来说既可节约建造仓库的成本,也缩短建设配送中心的时间;对纺织企业来说,避免资源闲置的同时也增加了一部分收入。

3.3 咸阳各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车队,但目前各企业将运输队剥离企业,进行单独核算,而企业的运输任务主要还是由这些运输队来负责,否则运输队没有经济效益,运输人员相当于下岗。联建销售共同配送中心后,可将这些运输车队和人员进行整合,对其资源合理规划,可节约建设运输车辆和人员的费员,同时也解决了纺织企业的负担。

3.4 咸阳各纺织企业整个销售活动周期长,响应速度慢,面对市场的突然变化,造成销售困境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单个企业经营水平低,物流方式单一,有效手段较少、较原始、组织规模小、缺乏竞争能力,因此,随着客户的需求日益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行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设法精简或剥离企业内部物流,使之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转变,这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SWOT分析;政府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新疆棉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国内销售量、出口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新疆拥有如此好的棉花资源,但新疆的纺织业却很落后,棉纺生产规模仅占全国的5.4%。落后的纺织工业使新疆成为一个单纯的原料供给地,不但容易使产业链条割裂,而且利益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必须要把新疆从全国性的棉花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纺织工业基地,延长棉花产业链。借鉴我国其它纺织工业发达地区的成功道路,在新疆建立纺织业产业集群是一条既快又好的出路。

一、纺织业现状

目前新疆的纺织产业尚未形成集群。2006年新疆的纺织企业只有80家,且分布比较分散。新疆的纺织企业多建在棉花产区附近,而新疆的棉花遍布全区,因此新疆的纺织企业分布也比较分散,其中一些大中型企业多集中在产棉大区附近,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阿克苏等城市。其次,新疆的各纺织企业间、纺织企业与棉花供应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下游企业间关联性不强,企业的各自为政导致了棉花产业链的割裂,不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长远发展。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上升,导致纺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再加上企业本身流动资本短缺,企业融资困难,又导致开工不足,重点项目放缓建设等,从这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要加快新疆纺织业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转变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新疆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现用SWOT(自我诊断法)分析新疆纺织业的现状。

1、优势

(1)原料基地

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1/3,占世界棉花产量的8%左右,占全国商品棉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100%,新疆每年度80%的棉花生产量均需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除此之外,新疆还是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手摘细绒棉和中国惟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近几年,由于棉花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一些大型棉纺织企业将投资转向了棉花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

(2)区位优势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内地纺织企业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如果从新疆进入周边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例如从新疆的阿克苏地区进入欧洲市场比从欧亚大陆桥缩短1200公里,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四分之三,运费降低二分之一。落户新疆的山东如意集团也是看中了新疆的区位优势,因为从新疆到欧洲的陆运通道,比从山东到欧洲的海运通道可节约一半的运费。

2、劣势

(1)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

目前中国纺织企业是高度竞争行业。国内改制的纺织企业占到90%,国营的不到10%,而新疆国营纺织企业还占到70%~80%。新疆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负债率、就业人数、都高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只有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平均水平的53.4%,且亏损总额占到新疆90%以上。

由于新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始终跟不上内地国有企业改革的节奏,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不能很快得到解决,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造成新疆纺织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

(2)纺织人才短缺

新疆纺织企业非常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操作熟练工。新疆高等院校的纺织工程和纺织机械专业均已停止招生多年。据新疆纺织业协会统计,目前新疆各类棉纺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超过5%,其中,棉纺织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更低,尚不到2%,精通棉纺织业经营管理的人才更为稀缺。

目前新疆部分棉纺织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因此多年来生产的产品毫无改变,很难应对市场需求,另有一些企业虽然购置了高档、高效的新设备,但产品依然是中低档的老品种,使好的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效益。[2]

3、机会

①国内纺织业梯度转移

《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纺织产业梯度转移”,要把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新疆就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快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总投资15.2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7.5亿元,地方投资5亿元。新疆巨资投入棉花基地的建设,将为承接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奠定基础,也为纺织产业集群化落户新疆创造条件。[3]

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沿海纺织企业开始向西部转移。内地棉纺企业如江苏的华芳、浙江华孚、山东如意等纺织集团公司纷纷到新疆棉花产地投资,棉纺锭数达到28万锭,投资总金额达8亿-10亿元人民币。

②自治区政策支持

新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经过5-10年的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的转变,形成若干具备当地特色,体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在自治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另外,从投资环境来看,为了促进新疆纺织业的集群式发展,新疆各地、州政府建立了纺织工业园,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例如,阿克苏新规划的轻纺工业园区,市政府对前来合作和投资的企业实行电费、税收、土地使用、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

纺织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自从2005年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以来,我国的纺织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14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2%,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排名第一。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不仅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

4、威胁

①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由于目前在国内浙江、广东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纺织产业集群,且自2002年我国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热潮,各国各地已建立了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而新疆纺织产业集群还处于孕育阶段,必然会受到国内众多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②周边国家纺织业的竞争

新疆与周边几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且经济结构相似,如巴基斯坦等国也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在新疆建立的纺织产业集群,也会被周边国家所模仿、竞争。

三、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议

由于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单靠政府造出来的。但也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可能通过政府有意识地规划发展生成。当然这其中政府的作用就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加大政府干预

政府要加强对集群经济的引导,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导纺织产业及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聚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纺织产业集群。

建立产业集群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工业园区。据有关专家测算,一个企业在园区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资10%,节约土地15%,治理污染费用可降低5%。工业园区所产生的区域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将公共政策的重点放在工业园区,形成一定区域内的科技、知识、资金、信息等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因此,工业园区在创办之初一般采用“政策区”的运行模式,即园区规划选址、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方式等都较多地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优惠政策加以引导。[4]

另外,政府还应适当地控制企业的投资规模,避免大型企业垄断市场,鼓励建立中型企业,维护市场有序的竞争秩序。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加快自治区纺织企业建立规范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选择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逐户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革重组方案,通过采取向国内外招标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民营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对国有企业进行参股、控股和整体收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争取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尽早完成股份制改造,[5]进入市场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3、注视纺织人才的培养

针对目前新疆纺织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应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是一个产业集群能不断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而人才则是创新的载体,因此,要在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就一定要加强对纺织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恢复各大高校的纺织专业,以及相关课程,培养纺织专业人员。其次,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为各纺织企业和纺织学校、纺织研究所建立联系,鼓励大学和相关的科研院所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再次,新疆各纺织企业也应该多从内地引进纺织人才、技术工人,对企业现有工人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新招聘的工人也应该制定就业前培训课程,提高企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最后,纺织行业协会要组织各企业定期交流,以及与内地先进纺织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组织人员观摩学习等。

4、积极招商引资

在如今国内纺织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大环境下,新疆自治区政府要抓住机遇,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地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并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上大项目,带动本地纺织企业,从而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完善区内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做支撑。首先,政府应该鼓励并引导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种咨询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进驻产业集群内部,参与集群的发展。第二,加快建立大型的客运总站和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第三,举行各种博览会,洽谈会等扩大本地产品知名度,在大中城市建立纺织品集中市场,为企业打开国内外市场。最后,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制约新疆纺织工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加快新疆纺织工业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决策咨询通讯,2005.6.(70).

[2]新疆纺织工业工作会议部署行业工作重点“十一五”发展规划助力新疆纺织升级进一步发挥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作用.记者徐峰马杰.中国纺织报,2006.3.1,001.

[3]高培元.杨筱黎.黄玲娣.对新疆工业园区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新疆财经,2006(2)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3

[关键词]纺织工业:发展现状:技术革新

中图分类号:TS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035-01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支撑作用,当前,我国是世界上纺织服b体系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年纺织生产总量可以达到全世界范围内纺织生产总量的55%,纺织产业也是我国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最成熟的产业。因此,实现纺织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纺织工业现状

在2011―2015年之内, 我国的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率是5.1%,具备一定规模的纺织企业主营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是9.2%,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率是6.6%,我国年纺织生产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是37.4%,在这五年内增长了3个百分点。最近两年之内,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增速逐渐趋于平稳,在过去一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工业增长值为6.7%,增速与2015年持平。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织品零售额工业增长值为7%,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是一千余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率下降了1.97%。

总而言之,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增长率逐年降低。纺织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服装行业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服装行业已经成为带动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投资方面,纺织工业的投资处于稳步增长状态,新疆生产棉花,成为纺织工业的投资热点。在出口方面,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国际上整体需求量较低等因素影响,在2015年我国服装出口量较往年有所下降。在品牌知名度上面,我国服装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较低,在品牌价值、品牌结构等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

二、纺织工业技术转型面临的问题

我国纺织工业技术转型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不只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受到原料价格的波动、市场需求状况、国际竞争、成本持续增加等因素的制约。纺织工业要实现技术上的转型与突破,必须要解决当前面临的矛盾点。

1.原料价格波动对产业链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政策是“政策收缩”和“进口配额”,在2012年之前,这两个政策都是可以保护国内棉农的,因为我国棉花的价格低于国际价格。但是进入2012年之后,“政策收缩”变成了直补政策,国内外差价缩小,纺织产业出现高成本制作、低利润回报现象。这种状况下,一些纺织企业维持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被迫转型。除此之外,化纤企业也受到价格波动 的影响,涤纶纤维产品的主要原料是PTA、MEG、PET,而我国PET产能在2011年就开始出现过剩现象,并且这几年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造成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拉低了涤纶纤维行业的议价能力。

2.节能环保形势更加严峻

纺织工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量非常大,与当今世界上大热的环保主题相违背。据环境统计数据显示,在统计的四十多种工业行业种,纺织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位列第三、COD排放量位列第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环保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我国在2015年制订了相当严格的环境保护法,以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纺织行业全力以赴执行环保工作,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跟上一年相比分别下降了九个百分点和十个百分点,虽然下降幅度不低,但是离环境保护法规定的排放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各行各业都在淘汰落后的生产力,纺织行业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加上国家致力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苛,纺织行业资金短缺不足以顺利完成技术转型,在节能减排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3.盲目扩大同质化产品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我国纺织品行业企业集群现象突出,产业与市场的互动非常紧密,企业集群给我国的纺织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它的弊端性日益突出,纺织企业的集群现象是自发的,而且集群的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融入市场的方式大致相同,常见的是以低价、多销手段来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这就造成企业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给集群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种小型企业的过度竞争不仅限制了彼此的发展,而且阻碍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转型之路,制约了产业的整体转型。

纺织企业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充分认识到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现状,合理投资,科学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道路,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在注重原材料的开发之时,也要注重对高端纺织品的开发与生产,以增加高端纺织品在服装行业的销量。

三、对我国纺织行业完成技术转型的策略与方法

首先政府要调整棉花政策调控和市场供需关系的对立问题,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强化技术改造与创新力度,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其次是在整个纺织行业推行高效节能的新型工艺,淘汰设备落后、技术滞后、产能过剩的小型工厂,实现整个行业的技术转型;再者是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在开发产品功能性的基础上注重对产品质量的提高,并且善于运用“名牌效应”,适当地进行产品营销与包装,企业应该主动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发展潮流,借鉴其精华部分,结合公司实际发展状况做出合适调整;然后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可以与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结成联盟,建立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定期开展技术讨论会议,并将新技术成果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四、总结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纺织业在全球工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实现纺织工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与改革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媛媛,申香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杜钰洲:纺机展折射技术进步大浪潮[J].纺织服装周刊,2010,22:16.

[2] 章友鹤,赵连英,毕大明,陈Z.纺纱机械及器材技术进步的新亮点――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观后感[J].纺织器材,2015,05:58-62.

[3] 马磊.“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成果巡礼(一)[J]. 纺织导报,2016,01:100-101.

作者简介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4

那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快速推进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的建设?

我国纺织品和服装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纺织业是我国的民族工业和支柱产业,我国的纺织标准化工作从建国初期即已开展,迄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到2008年全行业归口管理的标准共1316个,国标:407个(占31%),行标:909个(占69%)。按领域分,纺织品服装标准:853个(占65%),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463项(占35%)。基本形成了以产品标准为主,以基础标准相配套的纺织标准体系,包括术语符号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物质标准和产品标准,涉及纤维、纱线、长丝,织物、纺织制品和服装等多个类别,基本满足了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和贸易需要。其中,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强制标准GB 18401―2003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在国内纺织品贸易中,基本保护了消费者利益,保护了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有效控制了不良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和进口,对规范市场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有着显著的作用,对加入WTO后应对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奠定了基础。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国际市场越来越从舒适、多功能、环保来要求纺织品和服装,尤其是我国加入WTO,配额的取消,纺织品服装面临TBT协议的挑战,生态纺织品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面对发达国家设置越来越多技术壁垒,如何应对?只有发展纺织标准提高产品质量。虽然我国的纺织品与服装标准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1.观念上无法与国际接轨,技术内容上相去甚远。我国现有的纺织产品标准主要源于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生产型标准。根据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原料结构、产品种类等因素制定的标准,满足生产企业的要求,最终不是从消费要求出发,有的过高、有的过低,或过死,且修订速度严重滞后,无法满足新产品开发的需求。另一类随着我国纺织品国际贸易的逐渐扩大而发展起来的贸易型产品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而制定的标准,这类标准的建立主要从最终产品的消费要求出发,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前提,采用协商为主的办法,确立供需双方对产品的考核和验收指标。产品标准是衡量一个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通过制定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来指导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把高质量的产品推向市场,参与竞争,所以说,制定标准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超,尽最大努力满足用户要求并与国际接轨,以提高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GB/T  14272―2002《羽绒服装》为例,羽绒服的含绒量、防钻绒性、充绒量在标准中就存在不合理性,羽绒服装的含绒量是指绒子和绒丝在羽毛羽绒中的含量,与国际上对“绒子含量”的定义存在差异,有些厂家按照“绒子含量”作为技术指标,也有一些企业沿用“含绒量”,绒子含量和含绒量是两个不同的指标,容易使双方在贸易上产生矛盾;防钻绒性是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可标准中并没有给出防钻绒性的具体检测方法,在判定上也没有量化指标,给检测机构的判定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充绒量的检测也不够科学,按照标准规定羽绒服充绒量的检测需将整件羽绒服的绗缝拆除,取出羽绒进行称量,按照标准规定对羽绒服外观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是不可取的。

2.现行标准发展过慢,修订比较滞后。人们对于纺织品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遮盖身体,挡风避寒,服装正由大众化向个性化发展,许多具备特殊功能性的纺织品开始上市,如:纳米抗菌纺织品、远红外内衣、抗静电、抗电磁辐射、保温功能纺织品、记忆纺织品、变色纺织品、防水透湿纺织品等一些赋予了新的使用性能的纺织品,但这些新功能的纺织品没有相应的产品标准来考核,只能任凭企业的广告宣传,能不能达到此类神奇功能,检测机构对其并不能进行检测、判定。

各行业标准的审查,修订工作也不同步。按照标准制订原则,三到五年应对标准进行复审,而我国的纺织标准修订周期却很长,如2005年1月1日实施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纺织品基本安全作了新的规定,首次将有关纺织品安全性的生态环保基本要求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打破了纺织服装行业多年来质量标准一直停留在外观和一般物理性指标方面的现状。但随着WTO的加入,根据ATC协议,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限制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采取了一些强制性的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GB 18401―2003已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应建立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强制性生态纺织标准,研究一套技能和生态纺织品标准0eko-Tex标准100接轨,又能指导我国生产企业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标准多头管理,缺乏沟通。国标与行标分属不同部门,多头管理导致国标与行业之间界限不清,甚至一些技术指标发生矛盾或者同一个检验项目,标准术语却不同。如:产品标准GB/T 2664―2001《男西服 大衣》中一项考核的内容为成品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采用的测试方法为FZ/T 80007. 1―2006,按照方法标准FZ/T 80007.1―2006测试项目表述为粘合衬服装剥离强力,强力和强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各行业根据自己的生产工艺,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并不充分考虑行业间存在着标准的某些共性及前后工序间标准的关联性,行业间的标准缺乏沟通。按国际惯例,ISO和国家层面上的纺织标准,其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基础类标准上,通过同一术语,统一试验方法和同一评价手段,使各方所提供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同时,通过公开标准,指导贸易双方从用户的角度和要求来制定贸易型标准,使技术标准发挥重要的作用。

4.生态安全标准的水平有待提高。整体来说,我国的纺织品标准还是偏低,缺乏足够的敏锐性,符合WTO/TBT协议中关于标准制定原则的很少,安全和环保的标准也少,标准的考核也不够人性化,没有围绕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及生态环保去考核,还是侧重于服装的物理指标去考核,理化性能指标虽有增加,但还不够全面,如:服装的透湿透气性能的考核指标考虑的很少,服装的舒适感就体现不出来。面对已经到来的绿色浪潮,对于生态标准和生态纺织品的概念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得还不到位,按照现行国标生产出来的大部分产品基本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主要是涉及安全、卫生的项目未列入强制性检验,如羽绒服中填充的羽绒中可能存在有嗜温性需氧菌、亚硫酸还原的梭状芽孢杆菌、粪链球菌、沙门氏菌等菌,这些菌类易传染给人体产生病毒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对纺织品毒理性检测,即有关安全、卫生的检测技术和限量标准覆盖率还不是很高,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检测服装的各项技术指标远远不能满足WTO/TBT协议的要求。

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的技术要求

1.欧盟标准。欧盟国家对纺织品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了各种禁止在纺织品和皮革制品中使用可裂解并释放出某些致癌芳香胺偶氮染料的法令,公布了判定纺织品生态标准的新标准。提出越来越严格的生态要求和社会责任问题,新标准对禁用和限制使用的纺织化学品,即纺织染料和纺织助剂做出了明确的新规定,扩大了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范围,使用含有致癌芳香胺的118种偶氮染料的成衣、皮革、服装、床上用品、家居布料等不可在欧盟市场上销售,要求比0eko-Tex standard1 100标准更严。

2. 美国标准。美国对纺织品的品质测试标准主要有AATCC标准、ASTM标准、CPSC和FTC强制性标准,另外,还对纺织品服装制定了许多技术法规,纺织纤维产品鉴定法令、毛产品标签法令,毛皮产品标签法令,公平包装和标签法,织物可燃性法规,儿童睡衣燃烧性法规,羽绒产品加工法规等等,从2009年2月开始,所有出口到美国市场的纺织品和服装,不符合安全条例的产品CPSC将直接彻底销毁,企业被发现违规,还将被重罚,新规定还特别加强了婴幼儿服装的安全管理,监督包括面料、绳带质量,以及其他装饰品的质量。

3.日本标准。日本对纺织品服装的品质非常“挑剔”,对进入日本的纺织品服装有一套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审核的依据,不仅要符合国际标准还要与日本的标准相吻合,日本的《产品责任法》规定:只要进入日本市场的纺织品和服装对皮肤有伤害,异物混入,燃烧事故,染色不良造成的特殊事故,证明缺陷与事故有因果关系,不论制造商是否有过失,受害者都可申请赔偿。由此不难分析,纺织品和服装中的技术壁垒,一类是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设置的壁垒,另一类是对产品本身的安全要求,产品不能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加快纺织品服装标准发展的措施

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是实现技术壁垒的重要工具,我们的产品必须提高自身质量,加快技术标准的发展,才能有效预防以不同的方式、来自不同方面的制约。

1.转变观念,快速发展标准。标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拥有更高的国内标准,将促进产品的出口创汇;企业要想在高标准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产品研发。因此,新标准的实施将促进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 国际上的标准多是从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去考虑,从指导用户购买产品的角度和需要来制定,技术内容比较简明、笼统和灵活,是作为交货、验收的技术依据。而我国的标准已逐渐从重生产开始向贸易型转变,但整体状况未得到根本的改观,要改变这种状况,发展生态纺织品,须将标准化对象置于整个产业链,上下联动,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建设贸易型标准体系,增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2.积极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可以在纺织品和服装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从本国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在标准中体现我国的技术水平,对当前的国际标准也有一个认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打破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技术壁垒,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技术要求。更主要的也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并加快和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

3.搭建标准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纺织标准与检测机构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外多家标准化机构建立畅通的联系,使平台成为资源最全面、实时有效的标准资源网络,给社会提供权威、全面、快捷的纺织标准、检测、咨询等一体的服务。根据WTO/TBT协议中有关标准制定的原则,合理利用这个系统,加强纺织品生态、环保的研究,使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标准尽快接近国际先进标准,为纺织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纺织大国,应密切关注纺织服装标准的进展,把生态纺织品的研究置于相当的高度。既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消费者人身安全、健康,又能适应国际市场的新需求。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外贸纺织 应对策略

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外贸纺织服装企业是外向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利润变动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稳定外贸进出口增长,提升“中国制造”的世界竞争力,成为我国抵御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

一、外贸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

1. 企业用工成本加大。第一,根据我国新颁布的《劳动法》威海市确定了全市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760元,规范了工资标准且近年来工人工资上浮明显,企业必须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以及规范化的工作时间和成倍增长的加班工资直接导致了纺织行业的劳工成本增加,因此新《劳动合同法》的执行直接增加了纺织服装行业30%的劳工成本;第二,车间长期熟练工人较少、雇佣成本也较高,而短期工人需要消耗培训成本,而且不固定工作每年要固定招聘,这都给企业带来生产困难;除此之外,对相对大型企业而言,还存在规模较大、用工数量多、工人管理成本更大等原因。

2. 金融危机迅速传递,国际需求下降,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受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影响,进口国经济疲软,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外贸纺织服装产品需求大幅下降。美国市场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重点对象,支撑着众多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贸易。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美国订单大幅缩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经济的持续走弱也无可避免地拉低全球经济。受此影响,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及日韩等国,相继出现经济萎缩状况,引发对我国外贸产品的消费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经济形势的全面恶化,纺织服装的国际需求持续疲软,加剧了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压力。

3.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主要原因有第一国内同行业内同质企业和同质产品的增加,造成同业竞争加剧,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第二各国贸易保护措施日益增多,进口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发展,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保护手段对对我国纺织品实施限制的意图越发明显,阻碍了我国出口规模扩大。据海关统计报道,2009年在WTO的贸易救济框架之下,国外市场对中国出口纺织类产品进行调查的立项和初裁就已超过30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行业需警惕深陷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泥潭。第三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元一度贬值,造成以美元结算的出口产品价格相对下降。

二、企业应对策略

1. 建议国家调整相关政策,帮助纺织企业走出困境。一是国内原棉每年缺口达350万吨左右。国家应放开棉花进口,取消配额限制,使棉花流通体制完全市场化,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取消进口棉花吨价低于11397元按5%-40%征收的滑准税,应按同一税率1%征收,并适当提高棉纺产品出口退税率,以帮助棉纺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二是应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投融资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供服务。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以政府引导、资助为引擎,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信用担保和创业服务为两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等为支架,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高校资源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可参考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和管理模式,建立小企业管理局和小企业发展中心。可以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中心,进行产学研合作,学校可以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培训、法律等服务。

2. 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纺织服装以初级加工和贴牌加工出口为主,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很低,缺乏对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和市场议价能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出口整体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的研发和市场的开拓。目前企业的新型大容量生产技术和设备仍然依赖于进口,部分落后的技术装备既增加了企业成本,也不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企业第一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如威海泰福、威海迪尚,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提高产品品质和文化品位上下功夫,改变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方式,提高企业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和开拓力,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使纺织产品逐步迈进高端供应链。第二必须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稳定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进而推动企业效益的好转。

3.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行业结构调整,改变初加工产品过大的局面。产业布局不协调、市场无序竞争。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对纺织产业发展持鼓励态度,但是忽视企业质量、企业经营人员素质等“软问题”,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增幅过猛,从而直接导致行业的过度竞争。从投资结构上看,纺织产业链中的棉纺、化纤等上游初加工产品占绝对优势,棉纺产能迅速扩张。部分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增长,盲目铺摊子,低水平上项目,加剧了棉纺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企业的经营风险。纺织服装行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淘汰一批落后产能,重点扶持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提高纺织企业的效益。

4.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企业间合作,尤其是建立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企业把合作营销作为发展战略,为了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并保持原有的灵活机动性,应采取组建“虚拟企业”的形式,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企业有完整的功能产生如生产、促销、渠道建设、产品开发设计等功能。但每一个企业内部并无执行这些全部功能的组织机构,而是仅仅保留企业优势所在的功能环节,其它功能则借用外部资源实现。

参考文献:

[1]周立人.金融危机凌逼下我国经济与外贸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 国际商务研究2009(4)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6

一、正确认识家纺设计对中国家纺业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家用纺织行业发展迅猛,随着国内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住宅消费、旅游消费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家用纺织品消费快速增长,同时对外出口因前几年欧美经济景气而增长较快,“2000年家用纺织品的出口达到54.2亿美元”[1]P1,家用纺织品已成为我国纺织品又一经济增长亮点,且极具活力和巨大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尽管发展迅速,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主要是产品档次较低,与欧美同类产品相比,个别单位产品附加值仅其十分之一。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一是要提高全行业品牌意识,争创国内国际名牌;二是要加强全行业内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吸收;三是要加强对家纺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这是我国家纺业最薄弱环节,也是提升我国家纺产品档次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是我们家纺业进一步发展所遇到技术难题中最难在短时期内解决的课题。

我认为目前我国家纺行业中出现的设计问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服装行业中出现的问题惊人的相似,那时我们总是把服装产业落后的原因归结于服装设计水平,认为只要把服装设计水平搞上去,问题自然会解决。实际上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尽管我们服装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确实穿得更好,更时尚,也更有品味,但是我们服装业从整体上看仍然还较落后。这二十年在中国的大学里服装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培养了大批服装设计专门人才,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我们纺织品的附加值仍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仍不高,以丝绸行业来说,我们虽然生产了最好的原料,但最好的丝绸印花染整仍在意大利、日本。尽管整个世界已经离不开贴有MADEINCHINA标签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尽管我们早已成为世界头号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国,但那些产品大多不是我们设计的,品牌也大多不归我们所有,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水平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赚取少量的加工费,我们所拥有的能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还很少很少,能在国际时装界立足的时装设计师几乎闻所未闻。当然我并非想否认中国服装设计界的成就,中国服装设计经过二十年的奋斗设计水平大幅提升,虽还不足以领导时尚,但与世界的差距正在缩小,几乎快摸到世界时?耙捣⒄沟穆霾耍残碓儆檬甑氖奔洌憧梢钥吹轿颐堑氖弊吧杓剖尤氲焦室涣魇弊吧杓剖Χ游椋材芸吹轿颐歉嗟墓食勖放啤N抑皇窍爰死此得魑侍猓?nbsp;中国服装业的问题并非仅是设计的落后,实际上是纺织行业整体综合技术实力的问题。服装设计实际上是纺织产品的终极设计,其设计综合了纺织业各个方面的技术水平和成果,是纺织业技术实力的集合体。家纺设计与服装设计一样也是纺织产品的终极设计,是整体纺织业技术实力的集合体。

中国家纺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当年服装业一样,并不能仅依靠“设计”来根本解决。实际上中国家纺行业仍处于新兴的,低技术水平状态,整体家纺产品档次相对低级阶段,但比较当时服装业来看,家纺业发展的基础要比那时好得多,条件也优越得多,因为中国纺织业经过二十多年的以服装业为龙头的带动发展,整体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已提升到相当水准,实际上为家纺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这方面来讲中国家纺业发展相对较快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中国家纺业要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还需要走相当长的路,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两方面的配合:一方面,努力使我们纺织业综合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家纺产品的设计水平达到相当高度,具备应对各种设计要求与设计风格的足够能力,且具有一批高素养家纺设计师。

二个方面缺一不可,双方面具有辩证关系,即家纺设计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家纺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家纺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会促使家纺设计水平迅速提高。当二方面条件同时或逐步具备,再加上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内家纺产品消费逐步趋向高档化和时尚化,以及国内著名家纺产品牌策略的成功。中国家纺产品才有可能大规模进入国际高档家纺产品市场。当然对照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这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二、中国家用纺设计的现状和思考

对家纺产品设计进行综合分析,家纺设计应包括三个层面:

1、家纺织物产品设计(织物);

2、家纺图案设计(平面);

3、家纺产品造型设计(空间)。

通常我们认为的家纺设计常常与家纺图案设计混为一谈,实际上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而缺一不可的,并共同构成了家纺设计的概念。

从产品设计的过程和层次上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织物设计为底层最基础环节,决定了家纺产品用“什么”织物;图案设计为中间环节,决定了家纺织物印“什么”图案;产品造型设计为最终环节决定了家纺印花织物做“什么”终极产品。

从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来看应该还存在这样一种互相影响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即织物设计能促进和刺激新的图案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图案设计又能影响织物设计与产品造型设计,而造型作为家用纺的终极设计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图案设计与织物设计。作为家纺产品设计师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设计技能,至少应该在专攻图案设计的同时了解并及时掌握纺织品面料产品设计与家纺产品造型设计动态信息,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家纺设计师实际上就是图案设计师,其主要任务就是设计纹样,而且更多的时间是忙于模仿国外流行家纺图案,同时由于图案设计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仍不被高度重视。我们的家纺设计师仍极少有机会去国外市场了解第一手家纺流行信息,也极少有机会回到高校“充电”,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的观念。

我国家纺设计界普遍存在着这种状况,并正在影响着我国家纺行业向前发展的进程,急功近利式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赚取了利润,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家纺设计有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设计语言,我们家纺设计师也将失去设计创造的动力。这是非常危险的。模仿永远只能使我们生产二流产品,创造自己的设计语言,才有可能使我们生产出一流的家纺产品。当然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使多方面的,其形成的深层因素有以下两点:

1、染织设计教育模式陈旧,当前的我国高校染织设计教育令人担忧:

一方面由于一段时期以来的纺织品行业的不景气造成一些院校(艺术类与工科类)染织专业学生的招生困难与就业问题,因而使得一些院校对染织专业系科进行了重组,一般情况是染织专业从属于热门的“服装设计专业”形成染织服装专业,由于新兴家纺行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服装、装饰、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将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地确立。目前高校染织专业的地位实际上已经不适应当前家纺行业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对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染织设计专业应加强对家纺设计的研究,对染织设计专业重新定位,成立专门的家纺染织设计与研究专业,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目前中国家纺行业空前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染织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仍较陈旧,在纺织品设计的三个层面中重视图案设计,而忽略纺织品织物设计(纺织品织物设计在我国工科院校中是独立的专业)与产品造型设计教育,因而培养出的学生虽具有较强的图案设计能力,但由于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织物设计、纺织品产品造型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知识。他们对纺织品整体把握的能力较差,无法全面地借助纺织品纤维、织物特征表达织物之美。也无法根据纺织品最终产品造型特点完美表达纺织品的图案之美。因此大学染织专业应根据目前及未来家纺业发展需要,打通文理科,使艺术院校与工科院校的染织专业互通有无,即艺术院校染织专业应当充实织物设计教学,完善产品造型设计教学,“高等教育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性的重要趋势。我国艺术院校的染织艺术设计教育一般为四年,学生入学时均已有一定美术基础。…要使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既有相当的美术功底,又有实际的产品设计能力…,关键是要实现学科设置的综合化,学科本身发展的综合化以及课程的综合化,合理地安排相关课程内容和改革教授方法。”[3]P171;而工科院校染织专业充实美术、图案设计教学,增加产品造型设计教学。这样染织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便可以被大大拓宽,他们能掌握从织物设计到?及干杓圃俚讲飞杓迫娴姆闹飞杓浦逗湍芰Γ蔽一谷衔颐撬嘌男乱淮矣梅闹飞杓剖鼍弑附先娴淖ㄒ邓匮允遣还坏模褂由弦幻胖匾闹鞲煽纬獭笆谐∮保耘嘌哂蠧I企业形象策划,品牌策略及市场调查与拓展等全面能力。使我们新一代家纺设计师在具备较全面专业素养的同时又有家纺市场营销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各方面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通过这种对专业的重新定位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必能培养出符合中国家纺业继续发展所急需的新一代家纺设计师。

2、设计文化相对落后

产品设计需经过接受任务确定目标市场调查设计方案设计评价工艺制作效果分析等严格的程序性过程。才能确定新产品的生产,同时设计中还需考虑产品功能效用、艺术审美、制作材料、时代特征等因素。因而设计完全不是象一般人所想:图案、色彩、造型…那么简单,设计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且极具创造性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而设计艺术也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才会有什么样的艺术设计,同时设计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才能使设计具独特的魅力,才能广为消费者接受和使用。当代社会,西方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也必然使其西方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应当承认当代世界文化的主流是西方文化,当代家纺设计的主流是西方家纺设计,它们领导着世界的家纺的流行时尚并牢牢占据着世界高档家纺产品的市场。这种情况之下,作为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尚不发达,对外改革开放刚二十年,对西方设计文化研究得还很不够,对我们自己的设计文化研究得也还很不够,现代中国设计文化相对于西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求我们的家纺设计师去领导世界家纺时尚条件还远未具备。

但我们毕竟是有着深厚传统设计文化的国家,中国的传统设计文化是一座尚未被很好挖掘和开发的设计宝藏,在这方面我们应加大研究投入,打中国特色文化牌,以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进入国际高档家纺市场,当代世界的“中国热”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继续流行,西方设计师设计的中国题材、中国风格的纹样在各种新纺织品展会上经常可见:“风格趋向细微和精巧。有的灵感来自三十年代的中国…的装饰纹样…”[2]P27。“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本民族传统设计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我国现代设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家纺设计艺术逐步走向世界的希望所在。

三、手工印染、刺绣等传统艺术在家纺设计中的价值

就目前中国家纺设计状况,我认为中国家纺设计可以两条腿同时走路,一方面应紧追国际家纺时尚潮流,加强对世界家纺设计文化研究,促进中国现代时尚家纺设计。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中国传统家纺设计艺术的研究,设计开发出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的采用中国传统技艺制作的家纺产品。

理性比较中国现代家纺业与欧美高档家纺业,我们容易得出中国家纺的优势与劣势。其劣势主要表现为:

1、产品档次较低;

2、技术含量较低;

3、设计水平有较大差距。

我们的优势主要有:

1、纺织品原料齐全充足;

2、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较低,且有较好的技术水平;

3、国内需求稳定且增长迅速。

应该说我们的劣势其根本源于我们纺织品整体技术水平与产品设计能力较低,是难以在短时间内缩短差距的。然而如果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能较快缩短与欧美之间的差距。由于中国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地不均衡,仍将会长期维持我们加工费用较低的状况,人力资源物美价廉是我们的一张王牌,再加上近年来世界家纺返朴归真的民俗风格和异国情调风格的流行,我们在家纺设计中完全可以利用我国传统染织工艺,生产出采用手工制作技艺的既具工艺性又具个性化的高附加值高档家用纺织品。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应该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且极具浓厚东方文化特色,只有我们能生产,别人会因为人力成本或文化上的原因而无法模仿。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手工印染(绞缬、蜡缬、夹缬)、刺绣、编织、织绵……等传统染织工艺的研究,并对这些传统染织工艺进行重新包装赋予其时代性和时尚性,设计出既有中国传统工艺之美又有时代性和时尚性的家纺新产品。这些产品从目前的消费空间看既能满足国内部分宾馆饭店的特殊需要,及国内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生活品味消费群体的需求,又能满足国外消费者求新求异的要求,同时应对这些产品采用现代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包装和宣传,树立中高档手工纯天然绿色产品形象。通过对这些产品的市场策划和开发,逐步进入国际高档家纺市场,并以此产品的成功,以点带面,在国际家纺市场确立中国高档家纺产品的地位。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7

关键词 中小纺织服装企业;SWOT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0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143-03

作者简介 裘晓雯,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讲师,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浙江宁波315211)

一、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现状

1、纺织服装行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传统产业面临变脸

纺织服装产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在没有市场新的增长点出现的情况下,国内纺织生产规模不再快速扩大,而是平稳发展。企业的进人和退出在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等作用下比以往更加审慎,企业对于扩张会更加理性。特别是2009年全球经济环境对出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成本和用工方面的连锁反应、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中小纺织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也有一小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外资企业撤离现象也不会就此止步,行业洗牌现象加剧。

2、国内市场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主战场”

虽然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回落,服装内销增速也逐渐放缓,但是,我国人均服装消费和家纺消费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内销品牌零售和优势家纺企业仍将保持良好增长。2008年1―3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4.68%,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19.57%,增速同比下降2.56个点和上升4.15个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839元,同比增长10.58%,增速同比回落5.27个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50元,同比增长9.64%,增速同比回落7.28个点。全国大型商场服装2008年1―8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1.03%,零售额同比增长20.81%。

参考过去40余年美国、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多轮经济周期中居民衣着类消费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演变,结合我国1992-2007年国内居民衣着消费与宏观经济之历史,结合宏观上对2009年GDP的判断,预计2009年,我国整体服装内销市场同比增幅为1.3-5.3%。

3、双管齐下,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如箭在弦,整合时代来临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已成必由之路。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主体,比重达到9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众多无序竞争的小厂,这些小厂只有几万纱锭的规模,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同质化特点,扰乱了市场。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存在以及现存的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端形象,与资源整合不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的行业洗牌。

4、与国际资源融合,产业攀上新境界

利用国际资源并不是单纯地走出去,也不是单纯的请进来,通过资本联姻能够达到与国际资源的合二为一,实现对国际资源最为有效的利用。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以1.2亿美元收购美国KWD的全资子公司KeUwood Asia Limited持有的SMART100%股权和KWD持有的中国香港新马服饰100%股权,不论此事件是否能够拉开中国服装企业与海外服装企业相互整合的帷幕,可以借此预见国际产业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必将加速。未来10年,中国将诞生若干真正意义的跨国集团。

5、走向现代运营模式

纺织服装业已经基本实现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纺织业自身得到快速发展,受此影响,纺织产业的延伸和与其他产业及文化的融合,纺织行业自身发展和附加值的创造,越来越依靠新的内容和新的途径来实现。一定意义上说,纺织行业已经从产品经济转入丰富而分专业的、以专业运作和复合运营为特征的内容产业时代。纺织行业的现代运营模式发展将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二、对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SWOT分析

1、S――优势分析

(1)产业配套优势。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从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产业链以及较高的加工配套水平。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加工能力,且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主要加工产业区内半径50公里的范围内可以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能解决包括机械设备零部件、服饰配件在内的原料供应,所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任何数量、品种、品质的订单,这样的优势是其他纺织服装大国无法比拟的。

(2)政策环境与国内需求。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予以扶植,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特别是加大了出口激励措施的力度。经过2008年的几次出口退税回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了15%,还提出要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服装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厂丝收购力度等。

(3)人力资源方面。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行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较多的掌握熟练生产技能的工人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2、W――劣势分析

(1)出口依存度高。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8年前两个月对外依存度仅在23.99%左右,而大批规模以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依存度则高达49.95%左右。这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受出口退税的冲击最大,因此,容易遇到国外的贸易壁垒。同时,由于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不稳定或走下坡路,国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将很难消化这部分的生产能力。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2008年以来,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很大冲击。尽管当前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仍较普遍,广大纺织服装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银行现在对抵押物、担保等要求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严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中纺织企业所占比重偏小。

(3)创新能力不强。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生产的较多产品是中低档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

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出口品牌实力弱,营利能力不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特别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长期以来在出口中是以OEM生产为主,主要为国外的一些进口商和零售商贴牌生产,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以“跑量”为主的经营模式。利润空间很小。

3、O--外部机套

(1)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国内需求状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稳定提高和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

收入方面,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消费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能阻止城乡人民旺盛的消费热情。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尽管从现有数据看消费者信心仍然处于下行态势,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3,连续第5个月下行,但是相信随着2009年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到位,大众将重树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

(2)美国、欧盟市场消费者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波动,而其他一些供货国起伏非常大,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60%以上的欧美日市场,已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建立了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会由于金融危机轻易改变。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面,关键是消费结构改变了,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地区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削减娱乐开销,对价格更敏感,消费结构向低端产品转变,廉价产品供应商在销售额增长方面会成为赢家,分得更大市场份额,对质优、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应该是一个机会。

(3)配额取消。2005年,美国和欧盟在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结束时,继续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类别纺织品和服装产品实行配额限制。2008年1月1号以后,中国出口至欧盟的纺织品与服装就不再有配额限制。而2009年以后,中国出口至美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也一样不再会有配额限制,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纺织品与服装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对于我国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倍此良机,让自己的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4、T--外部威胁

(1)金融危机令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896.24亿美元,出口增速继续放缓,同比增长仅7.98%,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市场份额已经接近极限,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高增长,只能使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和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目前各国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萎缩,无疑给未来的发展增加了重重阻力。

(2)汇率波动对出口形成较大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12.66%。其中,2008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而美元对欧元、英镑和澳元等货币升值幅度都高达20%以上。而这将极大抑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需求。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汇率压力也不容小视。越南盾、印度卢比、韩元等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都呈现较大幅度贬值,欧、美的进口需求已经大幅向越南等经济体转移,从而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挤压。以美国市场为例,2008年从越南输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9.03%,而中国仅为1.01%。

三、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对策

1、国家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目前主要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2008、2009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三次调整部分纺织品和服装的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5%,这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但是,这还不能缓和纺织企业的目前的困境,应继续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至17%,刺激出口,缓解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的压力,从而改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赢利状态。国家应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负担。

2、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

创新就是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技术研发和品牌创新。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的老路只能是“死路一条”,依靠科技研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寻求转机,才是“光明大道”。首先,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切实提高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其次,要加大对中小纺织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形成中小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服装自主品牌、争创品牌、营销品牌、消费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对于一些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学会“借梯上楼”,应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路子,可以通过技术入股、购买关键技术或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不断做大做强。

3、走市场多元化之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外需求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中高档的消费转向了中低档消费。我国中小纺织企业不宜盲目走高端品牌路线,应瞄准中低档消费。除了把眼光放在主要的欧美市场以外,还应该努力去开发新兴的市场,如非洲,南美洲等国。目前,在全球经济明显衰退、出口增长受阻的大背景下,国家已采取一系列政策启动国内市场需求,以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4万亿元投资所启动的大规模国内基础建设,将对纺织品产业产生巨大需求,因此,国内市场应成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姜欣蔚.企业整合难行[J]服装界,2008,(9).

[2]方军平.加工企业或可“安然过冬”[J].服装界,2009.(1).

[3]刘嘉,刘静,刘文献,杜岩冰,李强,等.2007―2008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4]方南.中国纺织产业优势难以被轻易取代[N].服装时报,2009―02―06.

[5]袁小军.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竞争力的SWOT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7,(1).

纺织行业市场现状篇8

【关键词】:棉纺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一直是工业学术界讨论的课题。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在产业性质上相似相近或相关,在发展空间上同属于(或接近于)某个特定行业的产业领域、相对高密度聚集、分工比较明细、依靠紧密或松散型产业链相互连接,由诸多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的一种工业集聚形态。在我县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本县及周边丰富的棉花资源和新纺公司人才、市场、技术、管理、信息、资金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等主要形式,通过催生、延伸棉花加工项目,培育出了县棉纺织工业区及上港、溧河、城关、城郊工业小区等棉纺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新纺公司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棉纺织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点

新野棉纺织业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历届县委政府的政策宏观引导,截止2005年6月底,全县棉纺织企业,已发展到101家,其中棉纺企业84家,棉织企业8家,捻线9家。固定资产达到262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纱锭规模突破80万锭,织机达到4500台。今年元至七月份,全县限额以上棉纺织业实现产值2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利税135亿元,利润7500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的691%、659%、67%和678%。棉纺织业在全县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攀升,比重之高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主要呈现出五个明显特点:

1、龙头带动能力强。作为新野棉纺工业的龙头,新纺公司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520家和河南省50家重点支持企业之一,全国功能性产品开发基地。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138亿元,固定资产103亿元,共有纱锭33万锭,其中环锭纺22万锭,气流纺24台,折合11万纱锭;织机3000台。拥有进口清梳联、自动络筒机、转杯纺纱机、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1000多台(套),占公司装备总量的60%以上。主要生产和经营棉纱(混纺)线、纯棉和混纺坯布、色织布、牛仔布等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高档织物用纱7万吨、服装面料12亿米。产品远销广东、江苏、福建等20多个省市和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实现产值173亿元,销售收入132亿元,实现税利8105万元,其中利润3722万元,分别占限额以上工业的351%、335%、216%和206%。出口创汇3260万美元,名列全国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前12位,利税总额居第七位,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全省同行业第一。2004年荣获中国纺织行业协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年8月9日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全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前二十强”荣誉称号。

2、产业集群群体大。靠政府的正确引导、靠新纺公司龙头的拉动,全县民营棉纺织业迅速膨胀。在短短三年时间内,限额以上民营棉纺织工业企业已发展到90余家,固定资产115亿元,从业人员近2万人,纱锭规模达到40万锭。2004年度生产棉纱近8万吨,各种布料7000万米,完成总产值146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其中鹏升、华星两家规模达到2万锭以上,另有5家达到1万锭以上,5000锭的企业12家,县工业区及城关、上港等7个棉纺织工业区内拥有棉纺织企业70余家。全县民营棉纺织扩张的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纺公司。

3、企业装备水平高。我县民营棉纺织企业1997年起步时,设备基本上都是国有大型棉纺织企业限产压锭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机器性能差,工艺水平低,产品质量档次低。通过近几年的滚动发展、更新改造,止目前,全县民营棉纺织企业的机器设备,全部都是国家定点纺织机械厂2003年、2004年、2005年出厂的先进设备,主要设备J128K、FA506细纱机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棉纺织产业链条长。目前,全县棉纺织业基本形成了由植棉——轧花——棉纺——棉织——服装的棉纺织产业链条。全县98万亩耕地,常年植棉40万亩左右,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县棉麻集团公司及其所属的9家棉花企业,担负着全县棉花收购、加工、销售任务。年收购加工棉花4万吨,其生产的“银鹏”牌棉花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全县棉纺织企业年需用棉花14万吨,加工棉纱13万吨,织布16亿米。永兴纺织服装公司等3家企业引进了服装生产线,年加工服装30多万套。

5、产品市场销路畅。以新纺公司为依托,整个纺织产品销售网络健全,在全国和境外设有多家销售公司,同上百家棉纺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营销网络覆盖我国中部及东南亚地区广大市场。产品质量好、产销率高,棉纱、服装面料产品产销率平均保持在99%以上。2004年,全县棉纺织产业出口创汇3260万美元,占全南阳市出口创汇总额的1/3。

二、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现存的主要问题

我县棉纺织行业尽管占据了工业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提升改造速度不断加快、规模效益逐年提高,但形成分工明晰、互动明显、关联紧密的产业集群,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实际矛盾和问题,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至今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是形成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思想障碍。大致突出表现有五个方面: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开拓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低下、开放意识淡薄。首先是素质不高。虽然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迅猛,但真正强势、大型的民营企业仍是凤毛麟角,我县棉纺织行业民营企业目前达到中型要求的还并不多。综合各种因素,其中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诸多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文化、管理素质等离现代企业要求相距甚远。其次是信息不灵。这种状况的产生,源于三个主要方面:(1)企业管理的不到位,诸多园区、协会对于如何及时向相关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宣传方针政策等不关心、不重视。(2)企业习惯于独来独往靠自身拼搏,缺乏主动获得信息、争取政府支持意识。(3)整个行业至今没有可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促进工业化发展的信息平台。三是开拓意识不强。在全县90多家棉纺织企业中,家庭作坊式、靠亲戚朋友凑钱、临时租赁场地办厂的企业居多。这些家庭作坊式企业,由于素质能力及资金人才等严重局限,几乎没有什么“做大做强”的念头,只是凭借市场之手推动、靠市场效应凑合赚钱、养家糊口,小富即安。四是管理水平低下。由于管理的混乱、人才的奇缺、缺乏经营网络,致使相当部门企业整日忙于应付内部、穷于应对竞争、甚至奔命维持“关系”,几乎没有什么时间、精力和条件去深入研究、分析、思考当前的市场发展状况、行业发展趋势、国家大政方针等,并依此制定、提出本企业比较清晰的中长期发展思路。五是小农意识。即开放意识淡薄。我县许多个体私营主思想守旧,只愿在本地发展,不愿意离土离乡到外地开拓市场。在某一领域本地市场需求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宁可在本地市场中艰难地分一杯羹,也没有到外地开拓市场的计划,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验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放的市场意识,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温州人创业的足迹,温州人经销网络几乎遍布全球的每个角落。与这种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相比,我县的个体经营者小富即安,固守田园的思想观念就十分突出了,并且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基于上述几种状况,在我县100多家棉纺织企业中,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主要管理者)的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小富即满问题比较严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无疑类似这些目前尚占据重要地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对形成有机联系、互动发展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障碍。

2、管理体制的多头和不顺是形成棉纺织产业集群步履艰难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县的棉纺织产业集群,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形成的,必须依靠行业管理部门在各工业区内明确定位基础上的服务、协调、指导、组织。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现存的多头、不顺的弊端,导致了行业管理的作用发挥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行业管理是社会化分工的客观要求。说到底,它应该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内的经济民主实现机制,是行业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协商行业内部关系、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协调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共性问题所采用的实现目的的非赢利性组织方式。而今单纯“官方”的或“官办”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么名不副实没有任何管理手段,要么应付生存竭力集资“化缘”,对推动行业的加快发展都不会起到太大的积极作用;而单纯由企业自发自主实施“行业管理”,又很难避免缺失政府支持、相互抵触摩擦等问题和矛盾,无法达到行业管理的作用目的。这种由于管理体制现存的多头、不顺的弊端所导致的行业管理作用发挥受到很大影响和制约的现状,成为了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制肘因素。

3、企业各自为政搞“小而全”的矛盾问题日趋显现并有逐步发展升级趋势。在棉纺织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间分工合作意识淡薄、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加之妄自尊大和“以我为中心”传统思想较为顽固,不少企业将改造升级的精力和重心放到了建立自我内部循环的“私有产业链”上,企业“小而全”现象屡见不鲜,明显地违背了现代工业大生产的特征和规律。不少企业呈现一种“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病态”现状。无庸置疑,产业集群是一种符合现代工业化大生产要求的集群集约经济,一个突出特点是使同一产业内部分工更为精细化,使一个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于该产业的某一道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明晰发展方向目标。产业集群内部相关企业间互通有无与分工合作,成为有机产业链形成并不断延伸和整体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且依照现代管理科学“8020”定律研究可知:“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因此,按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客观事物规律,不存在一味脱离社会分工与合作仅靠自身内部循环就可不断发展的“完全”;无论是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是某个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不外乎在20%左右,其余80%则是为强化和发展这20%的核心竞争力相配套和服务的。因此,搞“小而全”的思维和运行方式的结果,必然会是企业经营生产目标不明、面面俱到、顾此失彼、特色含混、疲于平衡、常陷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困境、市场核心竞争力不断弱化,最终导致失去市场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相互游离、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抵触的区域产业集聚,几乎没有什么“集群”可言,只能是一盘散沙,不可能成大气候。

4、科技创造严重滞后,科技含量提升乏力,影响着产业集群的附加值和生命力。由于观念落后、基础较差、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和研发滞后等原因,我县棉纺织行业企业当前明显存在着科技创新严重滞后、科技含量提升乏力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产业集群的附加值和生命力。

5、企业间的无序(包括不良)市场竞争已成为影响棉纺织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内耗因素。由于在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该管的部门无手段管、有权的部门无精力管、最终导致多头管理均不到位的问题,行业的管理、协调部门以及自律组织大都名不副实,无法实现有效切实的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甚至是不良竞争情况客观存在。一是人才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缺乏大局意识和相应规范,不讲原则地相互挖墙角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原料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市场建设的明显不足,不择手段地争抢原料现象层出不穷;三是产品销售方面的无序竞争,由于行业自律机制没有建立,单纯为自身利益而恶意降价的大有人在;四是技术方面的无序竞争,整合与合作意识缺乏,在技术上相互封锁甚至相互“偷袭”的问题存在。类似的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无序竞争甚至是不良竞争状况,无疑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严重“内耗”。

6、管理、科技、设计人才的匮乏直接威胁着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提升速度及可持续发展。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着要么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员但无良好的经营机制,要么有良好的经营机制但无相应的管理经验和人员的问题;尤其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缺位、企业财务的管理混乱、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产品结构的单一低档等。科技人才方面,国有企业有科技创新的人才和意识,但无科技创新的资金和动力;民营企业有科技创新的资金和动力,但无科技创新的人才和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威胁着我县棉纺织产业集群的提升速度及可持续发展。

7、资金支持乏力,导致诸多企业改造升级困难,产业集群实力不强。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改革及市场战略目标的调整,银行资金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大中企业,形成了政策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我县棉纺织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企业建厂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厂房和设备上,致使一些企业因缺乏流资而不能投产或达产;部分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急需技改扩规模上水平,但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不能付诸实施。

上述现存的诸多主要矛盾问题,不仅影响着棉纺织产业集群的顺利形成,同时也必然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削弱了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壮大棉纺织产业集群的对策及措施

1、明确思路,加强指导。联系新野棉纺织业发展实际,在贯彻落实“棉纺织基地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新野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把棉纺织产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以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主攻方向,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园区建设和培育市场为突破口,按照“协调、服务、管理、发展”的原则,优化环境,精心培育,强力突破,扩充总量,提高档次,创新结构,实现产业的装备更新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争创全国棉纺织强县。到2010年,全县纱锭力争达到150万锭,其中气流纺15000台,年产纱30万吨;织机15万台,年织布3亿米,染整布2000万米,服装1000万件。完成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3%,占限额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销售收入实现90亿元,利税总额10亿元,其中利润7亿元,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具体内容是:牢牢牵住克服染整“瓶颈”制肘和实施“终端”(服装乃至产业用、家居用、甚至高端医疗技术用布)等产业带动的“牛鼻子”,扩大品牌(名牌)影响,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棉纺织工业的全面发展提升;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研发、推广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纺织”产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高要求的行业标准和名牌战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借力发展、借力创牌、借力提升、借力扩张;加快棉纺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速度,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培育并组建相关市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优势和效应。在具体运作上,棉纺织产业的发展,应注重结构与规模;“终端(服装、产业用布、家居用布等)”产业的发展,应注重品牌与附加值。

2、扶优助强,项目支撑。以改造、提升、调整为基本手段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的重要内涵。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自始至终都应该把“必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加以全面考虑、整体布局和安排协调。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统筹”基本原则所提出的要求。而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前提下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其着眼点和着力点并非过去认识上的那种低水平重复建设般地盲目扩张,而是强调必须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本质的改造、调整、创新、整合和提升。因此,政府对棉纺织行业的关注和支持,重点应该是以扶优助强为基本原则的项目支撑。要有重点的筛选3—5家技术装备先进、年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年纳税总额超100万元的民营棉纺织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十一五”末使之成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年纳税总额超500万元的中型民营棉纺织企业。

3、抓好园区,铸造链条。作为数量最大、市场潜力颇好、发展势头强劲的新野棉纺织行业,在新型工业化建设热潮中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以规划布局、引导调整、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组建产业集群、推广先进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形成有机产业链并整合发展竞争资源、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为主要任务的行业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加快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速度,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培育并组建相关市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优势和效应。这种有机集聚并形成相关链条,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相关园区的定位要明晰。园区的产业定位,不仅是对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的有效引导,而且对于关联产业链接,努力组建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2)大力引导和提倡建构跨园区的明晰专业分工、强化协作配套、集约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的有机链条,并保持链条能够可持续地不断延伸。鼓励企业间在巩固并不断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相互配套、合作,适时组建打破所有制界限和区域界限的大型企业集团。(3)政府应该采取给予适当投入的经济手段,对企业向工业园区加快集聚进行有力推动和制约。

4、开发资源,启动优势。从新野棉纺织加快发展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无疑整合并开发有效的产业资源,是建构新野棉纺织有机产业链的一个重头戏。在人力资源方面,应对现有的企业培训、大专院校教育、科研院所培养、以及外来聘用的各类人才积聚载体和手段进行整合,综合使用力量,加大人才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在管理资源方面,当前应该注重发挥棉纺织产业集群“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提升,充分发掘周边地区的巨大市场潜力,逐步将新野建成全国棉纺织基地县;在创新资源方面,应充分发挥国内外的专门科研机构和专家作用,使企业创新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为一体,建立长效棉纺织创新研发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棉纺织行业新产品、新工艺、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在原、辅料资源方面,要加快组建棉花市场和机配件市场,使其发挥出棉纺织产业“原、辅料供给”的重要作用。在产成品资源方面,要加快组建新野纱布专业市场,使其发挥出棉纺织产业销售方面的拉动重要作用。

上一篇:翻转课堂培训范文 下一篇:地下隧道工程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