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15

挖掘茶文化

挖掘茶文化篇1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措施

近年来,文化旅游逐渐受到了众多旅游者的追崇,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只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游览,深度体验式的旅游产品对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茶文化旅游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兼有丰富的体验参与方式,融合了文化旅游、自然景观和衍生的购物游、养生游等内容的休闲旅游产品。目前,我国很多产茶区也认识到茶文化旅游的可行性,并对自身的茶区开展旅游开发,有较为成功的,也有效果平平的。本文就是针对与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该类资源的深度开发,以期为我国茶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茶文化旅游的特点

谈及茶文化旅游,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将传统的茶文化与现代旅游活动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带有浓郁特色的文化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带有明显的茶文化要素,包括:茶叶种植、茶叶生产、鉴茶品茶、茶艺表演和茶道精神。这些文化要素按照现代休闲旅游活动的特征可以开展诸如:茶园观光、茶叶采摘、品茶、观赏茶艺、购物等项目。这些旅游项目整体参与度较高,游客互动体验性较强,是很好的休闲旅游形式。茶文化旅游通过这样一些休闲、放松的旅游方式,让游客细细体会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参与其间进而陶冶旅游者身心[1]。所以,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茶叶生产、茶文化内涵等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将茶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而展开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2]。

2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当代的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中国茶叶博物馆落户杭州,并在1990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为代表,一批以茶文化展示、演绎、体验等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先后落地,茶业与旅游业初步结合[3]。随后,多个产茶区也都加入到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队伍中,并且也形成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比如:福建安溪作为铁观音的故乡,以打造“现代山水茶都”为目的,以“品茗+赏景”为特色,围绕茶文化旅游推出了“安溪茶文化之旅”特色旅游项目;杭州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整合了9个休闲文化景区,深度打造以乡村旅游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休闲旅游项目。当然也还有一些地区开发的一系列的旅游项目反响平平。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主要存在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茶文化的内涵还有待挖掘

首先茶文化的挖掘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很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关注的是茶园景观建设和一系列茶类商品的销售;其次一些旅游项目与茶文化联系不紧密,或流于形式。比如像四川乐山地区的花茶产区开展都是观茉莉花等项目,与花茶文化联系不够,无法让游客体验其特有制作工艺及流程;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茶文化主题挖掘不清晰,与其他产茶区茶文化形式、内容上都存在雷同的情况,无法真正展现地域独特的茶文化特征。这样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对于游客而言缺乏吸引力。因此,需要对茶文化开展深度分析,挖掘地区茶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将茶文化与旅游体验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产生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2.2茶文化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开发存在不足

我国产茶的区域众多,形成的名茶种类也繁多,不同的类型的茶所产生的诸如种植、生产、品鉴等茶类文化也有所区别。当前很多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单纯地考虑茶固有的文化,而忽视茶文化的地域特征,没有将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因素和民俗文化等要素结合起来,造成现有很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品要素的附加值不能体现出来,这无疑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2.3茶文化旅游体验性还有待深化

我国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一直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以观光类或静态展示类为主,对于游客求新、求奇、求愉悦等参与性的体验需求研究不够深入,相关项目产品参与体验性不强,游客对于茶文化只能流于形式地走马观花。如何将茶文化资源中深厚的历史积淀向游客展示,从而让游客感受茶文化有的制茶文化、茶俗文化和茶道精神,便成为当前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深度的体验感受才能真正让茶文化旅游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才能在如今的休闲旅游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4茶文化旅游品牌还有待强化

在主流旅游产品中,茶文化旅游只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后起之星,所占比重较小。造成这种现状不仅因为茶文化旅游开发较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该类型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单薄,品牌效应不太明显。现阶段我国众多茶区开展茶文化旅游,注重的是产品内容和旅游活动形式的开发,而对于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还未提上日程,国内也缺乏此类明星产品,这也导致了产品内涵的普遍雷同。此外,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没有积极的借鉴当前多种有效的营销策划,处于无人吆喝、独处深闺的境地,游客多以本地区消费者为主,相对于外地游客而言由于宣传的缺失游客感知度不够,影响力较差,旅游客源市场还有待深入挖掘。

2.5人才储备不足

茶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茶文化旅游这种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对其文化内涵展开深入挖掘,将一些传统文化与游客体验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出优秀的旅游产品,进而产生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的参与。当前,我国茶区的从业者多是种茶、制茶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而具备种植、生产和旅游等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失,这一方面使得前期的景区开发可能存在技术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容易造成体验方面的缺失。

3体验经济视角下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基于体验旅游的特征,就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挖掘茶文化内涵,充分提升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

茶文化内涵丰富,但与旅游业结合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需要对茶文化本身的文化内涵加以分析,摘取与旅游活动联系度较好的要素(诸如采摘、品鉴和茶俗表演等文化要素),并依据现实情况需要加以提升文化内涵,以满足传统生产和旅游开发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加强茶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度。比如,茶园建设除了考虑种植的要求外还需考虑游客游览路径和观光节点的建设等;采茶、制茶可以开展体验性较强的旅游项目,但又要注意采摘、制作的活动要求,避免对茶资源造成浪费和破坏;茶俗表演除了可以观赏还可以开展学习体验项目;茶道演艺活动可以结合禅茶养生体验等等。

3.2打造多元茶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参与度

产品单一对于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就存在产品单一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时,一方面应继续挖掘茶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品质,另一方面需要借鉴其他资源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类型,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进而强化产品新颖性,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产品类型方面,可以依托茶园生态环境开展茶乡生态观光园项目;依托地区悠久的种茶历史建设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体验馆等项目;依托种茶、制茶、贩茶古遗址开发茶文化遗址遗迹园区项目;依托丰富的茶俗文化开展茶俗、茶艺表演项目;利用一些地区的禅茶文化开展禅茶养生体验项目等。

3.3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茶文化旅游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除了利用传统的媒介进行广告宣传外,要多借助新兴的营销手段,将传统传播模式如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形式与现如今的互联网、展会、节庆活动、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良好互动和衔接,借助一些地区开展旅游交易博览会等机遇,积极走出去,并依托现如今自媒体的宣传形式,搭建茶文化自媒体平台,将景区植入相关宣传资料、旅游地图等公众信息中,从而扩大宣传的效果。此外,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品牌也需要着重打造,积极展开以茶文化节庆、茶文化遗迹遗址以及特有的茶民俗等为特征的产品开发,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强化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参与度,只有获得游客的认可,才能塑造出吸引力强的旅游品牌,带来相应的品牌效应。

3.4加强政策扶持,关注专业人才培养

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各茶区也应积极争取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综合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从而加快景区的建设。另外,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与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教育系统培养相关人员,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吸引外来专业人员快速补充人才梯队,从而为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总之,我国茶文化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部分的不足。鉴于当前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强化茶文化的体验性,设计参与度较高的旅游产品,将是茶文化旅游这类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它也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也会对茶区带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等方面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2):55-57.

[2]吴倩.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2):275-279.

[3]余沙沙.茶文化旅游研究—以雅安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1.

挖掘茶文化篇2

杭州位于北纬30°16’、东经120°12’,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是非常适于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加上杭州茶区内多样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杭州茶叶的优良品质。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近年来政府的积极引导,杭州的茶叶生产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并且涌现了径山茶、千岛玉叶、雪水云绿等一批新的名茶,使杭州茶叶生产迈入了品牌时代,为发展茶业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杭州茶业旅游的现状

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茶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茶融入到整个杭州大环境。梅家坞、龙井、虎跑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茶与旅游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趋紧密,当前杭州茶业旅游呈现多种模式。

2.1观光型旅游杭州的观光型茶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西湖这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空气中到处都散发着西湖龙井茶的清香。位于龙井村的龙井山园占地面积130亩,集聚了千年龙井地域文化的精髓,内部环境优美,茶园风光迤逦,还有相传为乾隆御赐的十八棵御茶,所有的这一切都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此外还有西湖新十景之一虎跑梦泉、龙井问茶等,打造了极其优美的茶业观光旅游。

2.2度假休闲游杭州是繁华的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为了避开喧嚣城市生活,到乡村度假,融入大自然,是人们的首选。杭州周边茶园密布,有了茶的加入,休闲的元素变得更加丰富。梅家坞茶村是第一个将茶作为休闲产业来经营的村落,经过政府的合理引导和当地茶农的精心经营,目前的梅家坞已发展成杭州人休闲的后花园,去梅家坞喝茶、吃农家饭成了人们的一种时尚。据权威人士估计,梅家坞与茶相关的休闲产业每年带来的产值高达1.5亿元,远远超过了当地茶叶的总产值。在梅家坞成功经验的推动下,龙坞茶村、茅家埠茶村也纷纷亮相茶业度假休闲旅游,生意同样红火。

2.3茶文化专题展示旅游中国茶叶博物馆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专题的部级博物馆,通过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再辅以四周精致的茶园和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的建筑,使其成为杭州的独特一景。茶文化是茶叶的魂,2004年,杭州市提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相关的茶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掘。杭州的很多景点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很多的寺庙与茶有着很深的渊源,径山寺便是其中的代表。径山既是茶圣陆羽著茶经之地,径山寺茶宴又是日本茶道的发源地,有了这样的茶文化底蕴,近几年径山迅速上升为热门旅游景点,吸引了包括许多日本在内的旅游者。

3杭州茶业旅游开发的前景

杭州是世界著名的休闲旅游城市,茶业休闲旅游依托杭州旅游大环境,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观光型茶业旅游方面,杭州已有着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但在休闲、游乐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提升的问题,在茶业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上仍大有潜力。

3.1巩固传统旅游项目单纯的茶业观光型旅游由于景点本身的局限性,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要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协作,将其作为主线或附线加入到旅游线路中,使其成为杭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相信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眼球。茶业度假休闲游已进入竞争时代,对经营者来说必须与时俱进,要在服务游客上面下功夫,茶楼的设施要卫生、舒适,而且要讲究“原汁原味”,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要体现茶叶特色、农家特色,使其与周围茶园的氛围融为一体,避免周边环境的城市化,使游客失去融入大自然的乡土感。

3.2开发茶叶科技游杭州市汇聚了国内最有声望的茶叶科研机构,如浙江大学茶学系、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目前,这些茶叶科技资源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要化大力气,将这些宝贵的茶业科技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这必然会吸引一大批游客,不仅增加了茶业旅游的新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茶业旅游的内涵。如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茶叶检测实验室,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的国家茶树种质圃,杭州市农科院茶叶所的高标准实验茶园,都将对游客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相信将这些茶叶科技资源通过合理的发掘和整合,必将成为今后茶业旅游的一大新亮点。

3.3开发茶叶工业游杭州名茶众多,既有被称为茶叶之冠的“西湖龙井”,也有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径山茶”“、千岛玉叶”、“雪水云绿”等,不同的名茶有着自己特色的制作方式。可以对游客进行简单的培训,使其参与和尝试采茶、制茶的全过程,而且能喝到自己采制的茶叶,游客一定会感觉到别有一番滋味,成为其旅游过程中难忘的一次经历。此类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带动茶旅游产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茶叶产品的销售。

3.4茶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杭州的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功能,是茶业旅游深层次的开发内容。尽管近年来杭州在茶文化旅游在开拓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杭州精深的茶文化历史,还远远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开发。茶菜是杭州的一大特色,但现在开发甚少,仅有龙井虾仁、茶香鸡等少数几个菜肴可以在部分饭店尝到,要尽可能挖掘历史上含茶叶的特色菜肴,举办有浓郁杭州风味的特色茶宴,一定会对游客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此外各地特色茶俗的挖掘也是茶业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虽然每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龙井开茶节,已成为杭州茶业旅游的一大盛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其影响力仍然相当有限,要将其办成像大理“三道茶”这样的民俗节还要进一步加大发掘力度,加入更多的新元素。茶业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在促进茶区农业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茶农致富,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新途径,值得探索研究。

挖掘茶文化篇3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云南省临沧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积极建设、树牢文化自信,助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融入中华大家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自信。当前,我国一些边疆民族地区仍处于欠发达后发展阶段,主动发展意识不强、追赶发展动力较弱,需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理念内化为本民族的精神追求,牢固树立我是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工程,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文化自信。临沧市大力倡导“我们的节日”活动,积极开展“我们的价值观・身边好人”“感动临沧年度人物”等评选活动,形成每年召开一次精神文明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制度,涌现了罗金勇、罗映珍、吴军、毕世华等一批“感动中国”及全国先进模范人物,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和谐竖起群星璀璨、文化自信的丰碑。

融入文化大繁荣,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树自信。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大树”上的繁枝茂叶,是凝聚本土人心、助推本土发展的基石。边疆民族地区只有积极融入文化繁荣发展大势,挖掘优势,打造品牌,才能赢得发展,赢得自信。为此,临沧市不断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文艺精品,以繁荣树自信,以自信推发展。每年举办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促进以佤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繁荣,把临沧建成世界佤乡。挖掘整合境内世界茶树始祖中华木兰、宽叶木兰及“锦秀茶王”、茶马古镇等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天下茶仓”“天下茶尊”茶文化。结合临沧与缅甸边民交往“胞波”情谊、边地风光,双方共同举办“中缅边境民族民间文化术节”“中缅友谊歌会”,繁荣边境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丰富中缅文化交流。一批少数民族本土作家的作品《远古部落的访问》《我的乡村》《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等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凭借绿色生态优势、恒春气候优势和璀璨夺目的多民族文化优势,吸引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永久落地临沧。艺术节的国际性、广泛性、群众性,极大开阔了临沧各族干部群众的文化视野,提升了临沧人民的文化自信、发展自信。

融入沿边大开放,建设九个大美临沧树自信。临沧市紧扣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立足临沧290多公里对缅沿边的优势,深挖沿边开放潜力,全面部署“便捷高效、品牌响亮、人民富裕、绿色宜居、走向世界、安居乐业、文化繁荣、活力迸发、平安和谐”九个大美临沧建设。坚持以对缅甸开放为重点,深入贯彻“亲、诚、惠、容”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四字箴言,举办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交流会和中缅政府及企业间合作座谈会,加快中缅开放合作步伐,积极构建沿边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开放带来活力,融入带来机会,建设走向世界的大美临沧,构建边疆民族地区与时俱进的发展自信、文化自信。(作者系云南省临沧市委讲师团团长、副教授)

挖掘茶文化篇4

[关键词]温泉旅游;特色资源;文化内涵;主题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1—0098-03

我国温泉旅游发展在经历了以疗养为目的、以保养为目的、以休闲为目的的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以体验文化为目的。以体验文化为目的的温泉旅游是随着21世纪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我国出现的更高层次的温泉旅游。它以温泉为载体,将各种时尚休闲的理念融入旅游中,通过对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赋予温泉旅游产品、服务更多的内涵和价值,使游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能更多地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熏陶。

咸宁地处鄂南,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生态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县县有温泉,处处涌沸波”,成宁早在1400年前就以“沸潭”而闻名,是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的全国六个“中国温泉之乡”中唯一的地级市。连续三届的“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召开,成功地塑造了咸宁“中国温泉之都”的旅游城市形象。温泉旅游不但丰富了旅游产业内涵,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成为咸宁新的经济增长极。可以预见,成宁温泉旅游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粗放型同质化开发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温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与文化品牌推介的深度开发阶段。

一、温泉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咸宁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按照《咸宁市旅游规划》编制组的调查,在全国六大类的86个旅游资源类型中,咸宁就有46类。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三者并存,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一)自然资源丰富

咸宁的特色之一在于绿色生态,森林覆盖率达54.2%,造就成宁这个“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气,青翠的竹林,天然的地下洞穴;盛开的鲜花点缀青山,清清的泉水从天而降,九宫山缕缕白雾,如同仙境一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中国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的美誉,素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的旅游风光享誉盛名。咸宁被植物学界誉为“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生态平衡之典型代表”,是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一。

(二)人文资源富集

咸宁文化底蕴深厚,九宫一山藏两教,三苗故园置幕阜,商代铜鼓今犹在,茶马古道起盛唐,温泉旅游文化、赤壁三国文化、桂花嫦娥文化、九宫山道佛文化、闯王陵警示文化、湘鄂赣边区红色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瑶族发祥探源文化、古民居建筑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另外,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巴陵戏、高腔戏等地方戏曲精彩纷呈。

二、温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咸宁旅游特色资源是其旅游发展的源泉,为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咸宁在温泉旅游发展中却处于尴尬之境——“抱着金娃娃守穷”。

(一)温泉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以沐浴养生为主题的传统温泉旅游转变成为集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美容美体、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休闲方式,项目单一的温泉旅游已不能适应时展。

目前,大部分游客来咸宁主要是“泡温泉”,游客重游率比较低。除了温泉资源,咸宁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这些资源之间缺乏有效整合,温泉旅游产品单调。

(二)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南京大学张兆干教授在进行SWOT分析后指出,温泉产品开发中要牢记“文化是品牌,是特色”的理念,文化决定温泉产品的生存,应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经典,做足文化挖掘与建设工作。以文化灵魂赋予旅游产品不同的个体性、差异性,才能创造出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价值和吸引力。除了记住成宁是“中国温泉之乡”,游客对咸宁其他文化没有更深体验。因此,咸宁温泉特色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使得温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浓郁,缺乏灵性,无法形成自身特色。

三、咸宁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挖掘

新一代温泉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体验温泉文化、感悟温泉精神,以享受温泉保健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它将休闲度假旅游与温泉养生功能完美融合,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

体验,是指游客亲身参与,并在参与中思索和体会,得到旅游的乐趣。温泉旅游的魅力不仅仅是温泉沐浴,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一种休闲、健康的外部环境,使游客身心融入其中,感悟温泉旅游所蕴涵的多种多样的文化。

温泉文化涉及温泉内涵、精神及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挖掘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过程,把泡温泉这一看似简单的旅游活动赋予文化的内涵。

(一)温泉旅游文化内涵

温泉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温泉旅游与文化的深层次结合的产物。它是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综合体,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它包括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健康养生文化、温泉休闲文化、温泉沐浴文化、温泉地宗教与民俗、温泉文学与艺术等诸多内容。

1.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地营造自然、轻松、自在的休闲氛围,让旅游者尽情享受远离躁动、亲近自然的舒适,是温泉旅游地开发必然追求的目标。从人的感知出发,景观元素作用不容小觑。世界著名的温泉地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幽静、秀美,植被覆盖率高,营造自然之境,达到“天人合一”。从众多的景观元素中可以选择水体、山体、植被及风格一致的建筑作为要素进行布局设计,从整体上追求哲学中散发出的虚与静,使得游客得以回归自然。

2.温泉健康养生文化。自古以来,温泉是作为一种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疗效的神奇之水而备受青睐的,许多医学古籍和文学作品中对此多有记载和赞美。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国温泉旅游文化的核心。虽然温泉旅游已经跨过了传统温泉疗养的阶段,其内涵日渐丰富,但在中国悠久的温泉历史中,温泉养生这一文化核心是绝对不能抛弃的。目前,温泉旅游项目的主要产品仍然要抓住健康养生,在此基础上将健康养生文化融入温泉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力求带给旅游者独特的以温泉为载体的养生文化感悟。

3.温泉休闲文化。想让旅游者在温泉地逗留较长时间,必须考虑旅游者浸泡温泉以外的需求,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及其他活动设计应与泡温泉齐头并进。国外在温泉休闲文化方面的建设经验有:西欧的温泉地往往设有赛马场、体育场、剧院和大型音乐厅等;日本的温泉地周围常建有美术馆、动植物园、博物馆、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等。咸宁也可以结合各温泉地的特点和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此外,旅游者在浸泡温泉后,往往体力消耗较大,可以在用餐方式、休闲服务上进一步体现人性化。

4.温泉沐浴文化。在不同的温泉地,不同的洗浴形式、洗浴内容本身反映不同的洗浴文化。开发者根据不同温泉地所负载的地域文化,可以着力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洗浴文化氛围。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沐浴方式和具有文化意味的各类沐浴程式。如广东省的御温泉独创了一种温泉沐浴的艺术及文化“御泉道”,即将传统的温泉沐浴程序加以科学化、丰富化、完善化,融合御温泉特点的御文化而形成的尊贵独有温泉沐浴仪式,赋予了温泉沐浴文化新的内涵,让旅游感受到沐浴也是有讲究的。

5.温泉地宗教与民俗。古代很多寺庙建在有温泉的地方,尤以佛教汤院为多。如黄山天都峰下的大中祥符禅院,在唐天佑九年刺史陶雅建寺,号“汤院”,南唐保大二年改“灵泉院”。温泉与寺院的结合,使我国不少温泉地,有着浓郁的宗教氛围,对此可以进一步发掘。另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一样的民俗风情,温泉被自然的野趣和周围浓郁的民俗文化包围,受其熏陶与浸染可以形成别具一格的温泉风情文化。

6.温泉文学与艺术。温泉地山水之美、温泉之奇、泡泉之妙,常常激发文人骚客的创作灵感。不少著名温泉地,如北京小汤山、南京汤山、西安华清池、鞍山汤冈子等,因有不少文人墨客的沐浴观览而留下名篇佳作。这些都应成为温泉地值得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描写杨贵妃在华清池浴温泉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在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寻找各温泉地文学与艺术文化资源,可提升温泉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二)温泉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策略

现代旅游活动,“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文化决定温泉产品的生存,关系到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咸宁温泉旅游应该以文化为灵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温泉旅游文化,实现从物化到文化化、精神化的转变。

1.以文化为主题,加大温泉旅游关联度。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说使得骊山华清池声名远播,华清池利用传说极力渲染,紧扣“唐韵”,通过各式建筑使温泉的神和形完美结合,从而成为传承盛唐文化的温泉典范。华清池以大唐文化为主题,分为九龙湖、唐御汤遗址、五间厅、梨园等多个景区,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盛极一时的大唐雄风。咸宁被誉为“中国温泉之都”,仅在主城区及周边就集中了碧桂园凤凰温泉、温泉谷、三江温泉、太乙温泉、楚天瑶池温泉、温泉国际、汉商温泉、长印温泉、叠水湾温泉、嘉鱼山湖温泉、赤壁龙佑温泉和崇阳浪口温泉等12眼温泉,“一城十二泉”在全国实为罕见。咸宁应该整合自身温泉特色旅游资源,提炼本市温泉特色文化主题,使“十二泉”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关联,形成合力。温泉旅游开发不只是“挖坑、放水、盖房”那样简单,温泉资源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的,要更多地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相呼应,还要满足游客追求独特的身心综合感受的需求。同时,温泉旅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需要具体的符号来表达和体现,温泉旅游产品也要依托相应的设备设施才能完整地展现其独特性。因此,有个性并且切合温泉主题的用地和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区域的标志和图案等元素都是表达文化的重要形式。总而言之,主题文化提炼后,在此基础上要整合项目、内容,加大温泉旅游资源的关联度,使温泉旅游产品自然融合,浑然一体。

2.以文化为线索,加大温泉旅游广度。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可以增加温泉旅游项目,其旅游内容可根据温泉地相关旅游资源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咸宁旅游资源丰富,应该整合其地方文化特色,让每一位游客感受山水咸宁的特色,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咸宁是一个有特色民俗文化、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人文旅游胜地。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以文化为线索,成宁温泉旅游可以开发温泉+农家乐项目、温泉+观光项目、温泉+民俗体验项目、温泉+冬季滑雪项目、温泉+养生项目以及温泉+运动休闲项目等等,以此加大旅游产品广度,告别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组合。形成复合型旅游项目:如温泉+农家乐项目,在泡汤养生的基础上,让游客沉浸于美丽的田园风光,品味可口的成宁的独有的农家菜肴,感受鲜明的乡土气息;同时,还可融入成宁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巴陵戏、高腔戏等地方戏种的介绍和表演;温泉+观光项目,在泡汤养生的基础上,可利用九宫山、赤壁古战场等景区景点,领略佛道教文化、三国文化等。另外,九宫山还可深度挖掘闯王文化,结合大楚文化来进行宣传包装,让旅游者在泡温泉的同时感受成宁独有的宗教文化。

3.以文化为内涵,加强温泉旅游深度。在具体项目设计中,提倡形式多样化和产品专门化,加强内涵建设。例如,温泉+休闲项目,大多包括水疗、按摩、草药蒸汽、脚部护理、美容美体等步骤,旅游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放松身心且强身美体。但是,这些步骤仅仅是对旅游项目的简单叠加,形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内涵深度的提高。要将文化与温泉结合,就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积淀,将特色文化融入温泉旅游产品中。咸宁是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和茶叶之乡。应当让游客在温泉养生的过程中,对此有强烈的认知和感受。首先,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入桂花、楠竹等植物,形成视觉和嗅觉上冲击;同时,利用假山石体等刻制有关特色植物的介绍,让旅游在泡温泉的过程中了解咸宁的特产、了解咸宁。其次,温泉+养生项目中,可以将“品茗咸宁茶”融入其中,游客在休闲放松的氛围中领略咸宁的茶文化。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品茶有一套程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游客在品茗的过程中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四、结语

挖掘茶文化篇5

(一)对茶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价值认识不够

茶文化对城市旅游发展的价值,不仅仅是丰富了城市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还有在旅游基础设施、城市形象和产品品牌等方面形成的不可估量的连带价值,这必将带来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利益。现在湛江的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已经存在,只是没有跟旅游业很好地结合。事实上,旅游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手段,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越高,对文化的挖掘就越深入、越彻底,方式也会越多样化。反之,没有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文化特别是古老文化的价值就很难体现出来,人们也很难关注到。但湛江的茶文化旅游发展与本地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不甚匹配,关于茶文化的旅游项目少之又少。原因之一是湛江长期以来都是以“碧海蓝天”作为自己的旅游王牌,根本忽略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其实“碧海蓝天”很多地方都有,特别是一海之隔的海南岛,湛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意识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才是湛江旅游业振兴的转折点,而茶文化无疑是湛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茶文化特色体现不明显

在国内“茶文化”热潮的涌动下,湛江也兴起了一些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线路。如本地企业投资300多万建成的“茗上茗茶文化休闲旅游区一期”,并计划投入8 000万建二期。但是现有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大多停留在游览茶园的层次上,最多安排一些摘茶炒茶的体验项目。这些“茶家乐”的旅游形式在别的产茶地很常见,一些发展成熟的茶区甚至做得更好。湛江的茶文化特点在于它的早茶文化、茶点文化、凉茶文化,这种饮食文化已经深深渗入到民众之中,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湛江的茶楼与整个城市是融为一体的,既是本地百姓生活需要的产物,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所。茶楼里最古朴原始的文化没有因为追逐经济效益而变得舞台化、庸俗化,这才是最吸引旅游者的地方。

(三)专业技术设施和服务不成熟

茶文化旅游重视的是游客物质享受之外的精神体会。这种精神体会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游客自身素质的高低,更与旅游服务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专业导游人员的适时引导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会给游客带来知识收获和愉悦的心情。现在湛江缺少专业的茶文化讲解员,也没有针对线路专门设计的解说词和导游词。就算游客来湛旅游,也对湛江的茶文化知之甚少。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游客对于本地茶文化的认识。

(四)缺乏品牌意识,宣传不到位

地理品牌代表着某种特色的历史传统、资源禀赋以及声望,而这些特色通常既是无法复制又是能够持续传承的。所以原产地品牌能够向消费对象提供的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湛江凉茶文化深厚,街头巷尾的凉茶铺很多,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本土品牌如“龟老板”、“拾爹”、“八爹”等。这些品牌的凉茶深受本地群众信任和喜爱,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没有形成规模销售,更错失机会申请遗产保护。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公布将凉茶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粤港澳的21家凉茶生产企业、18个凉茶品牌、54个凉茶秘方以及凉茶术语属于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其中有“王老吉”、“邓老凉茶”、“白云山”、“黄振龙”等市民熟悉的老品牌,但湛江本土知名品牌却榜上无名,湛江无一家企业被列入此次的遗产保护。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的湛江凉茶铺都是以祖传自制的凉茶配方在生产销售本土品牌,以“卖多少算多少”为经营目标,缺少品牌经营意识。更由于外来品牌的介入,本土的凉茶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这无疑会导致湛江凉茶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减弱。湛江茶叶也有一些自己的品牌如“茗皇茶”、“茗上茗”等,也曾在2011年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名优茶质量竞赛金奖,但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是很弱。其实在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巨型帆船重返中国时,湛江出产的金萱茶被选为礼品茶赠送给瑞典国王。这些重要信息都没有被有效宣传,使湛江茶的知名度一直停留在省内,没有走向全国。总之,湛江的茶文化旅游虽初见端倪,但是发展定位、支撑条件等都不完善。湛江茶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二、湛江茶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一)树立正确观念,重视茶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由于缺乏对茶文化价值的充分认识,湛江每次举办茶文化活动,都更注重茶叶的经济效益。以湛江每年都举办的“茶博会”为例,主题都是茶叶贸易及旅游购物。虽然看似茶叶与旅游也有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很浅显,主要是以茶叶展示带动参展人数,进而促进展会的旅游特产销售,带动地方经济。这种方式使得茶博会的后续效应十分微弱,更不可能真正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文化才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才催生了人们旅游的动机与行为。所以我们要拓展思维,转变观念,重视茶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在茶博会中要多展示和宣传茶文化,在文化旅游中深入挖掘本地茶文化的真正内涵,使茶文化旅游在带动经济效益的同时彰显更大的文化效益。

(二)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

既要推介自然风光也要展示人文风情,这应该是湛江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把湛江茶文化与碧海蓝天的美景结合起来,让旅游者一边欣赏这一方水土的美景,一边体会这一方百姓的生活,形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满足的全方位旅游产品。“碧海蓝天游”与“茶文化游”应当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湛江的旅游吸引力。

(三)设计体现湛江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真正有特色的事物才是游客认可的旅游吸引物。我们应当从这个角度出发,把湛江的茶文化旅游从亲近自然的乡村茶园拉回到熙熙攘攘的都市茶楼中。因为湛江的茶文化与众不同之处就在这里。热气腾腾的早茶市最能体现湛江人对生活的热情,对他人的情义,对身外之物的淡然。精明的湛江人怎会不知“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他们看似悠闲的品茶生活是生活方式,实际上也是工作方式。约上生意伙伴,一壶浓茶几件美点,边吃边谈,既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做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走马观花的大众旅游经常使游客在景点与景点之间奔波不停、疲惫不堪,如果我们适时地安排游客到茶楼中去放松一下,慢慢品味生活原来的味道,细细体会本地文化的细节,那么旅游就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找寻自我的升华,我们才真正抓住了旅游的意义。

(四)深挖茶文化内涵,多角度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贯穿在茶叶的采摘、制作、选水、煮茗、列具、饮用、礼仪以及茶诗、茶画、茶俗、茶歌、茶舞等各个方面。将茶文化的内涵融入实景或民俗当中,才能形成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湛江现有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如“万亩茗皇茶大观园之旅”、“廉江茗上茗文化休闲旅游区”、“湖光茶厂品绿茶”等都是以自然观光为主的生态茶园游,虽然也算得上茶文化旅游,但其内涵未免单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茶文化各个方面,多角度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1、茶歌、茶戏欣赏游 比如徐闻民间婚嫁风俗改编的舞蹈“打盘茶”就是茶与歌舞民俗结合的好作品。在2006年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上,“打盘茶”被列为粤西地区唯一推介和保留的民俗风情项目。这项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很多启迪,不妨依据此类资源开发茶文化印象实景剧或者茶民俗风情园、茶文化民俗村落等。

2、茶艺品鉴游 通常人们都是用沸水冲泡茶叶,这样容易使茶叶中富含的营养物质受破坏。近年来,茶学专家们纷纷尝试用各种办法来解决既保留茶叶口味,又保留茶叶营养成分的双重问题。在2010年湛江茶博会上,用雷州画景天然碱泉冷水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泡出口感细滑甘甜的好茶的演示,堪称一绝,在业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冷水泡茶”这一亮点,实为湛江茶艺特色,值得游客品鉴。

3、湛江茶点、茶食游 在湛江饮茶早已不限于茶的本身,更多已演变成以吃茶点为主的休闲小聚。茶点都是湛江一些地方特色小食,有香甜可口的大树菠萝包、马蹄糕、凉粉糕、椰汁果冻、酥皮蛋挞……也有传统的蒜香排骨、猪肠粉、烧卖、凤爪、肚片、虾饺、猪肠粉、牛肉丸、萝卜牛杂等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精神兴奋、体力消耗大,旅游宴席上又往往营养搭配失衡,动物脂肪过多,维生素供给不足,旅游者极易出现“上火”的生理反应。茶膳清淡、爽口,茶水助消化,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因此非常适合旅游者的需要,受到旅游者的喜爱。

4、凉茶馆体验游 依据遍布城乡的各色凉茶店铺开发凉茶馆体验游,有些湛江本土凉茶品牌如“龟老板”、“拾爹”、“八爹”都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并且到今天还保持着原有的品质和风貌。参观百年老店,亲口喝一杯湛江的凉茶,“百闻不如一见”,这种体验方式给游客的感受和印象是别的方式无法比拟的。

5、茶文化节庆游 如开发与现代节庆结合的茶博会、茶文化节、“全民饮茶日”等,深入挖掘茶文化,多角度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带给游客更丰富的体验。

(五)茶文化旅游软环境的完善

应立即着手聘请有关专家人士针对不同的茶文化产品编写专业导游词,一方面把茶文化旅游的相关内容融合到本地的欢迎词以及城市导游词当中,让游客在初到湛江时就迅速对湛江的茶文化有大致的了解;另一方面展示本地茶文化内涵,让游客在导游词的引导下,达到视觉、听觉、味觉乃至心灵的文化洗礼。还要培训一批高素养的茶文化导游和讲解员,能深入浅出讲解茶文化,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使游客易于接受。

(六)树立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模式

一方面,要树立品牌战略。如对于湛江凉茶的本土品牌,要深入挖掘品牌背后的故事,寻找它们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因,并积极联系相关文化部门,有条件的应尽快申请非遗保护项目。在这方面,不仅企业自身需要有积极主动的品牌意识,地方政府也应适当加以引导。同时应当规范市场,制定凉茶的生产销售标准,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做好不同凉茶生产与销售的对象分化策略,在保护本地文化遗产之外也要努力避免那些街头巷尾的凉茶铺被竞争的洪流击垮。另一方面,在传统营销策略的基础上应注重网络营销。目前旅游网络销售规模不断扩大且平稳增长,网民数量也不断增加,旅游网络日益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出游信息的主要渠道。可以在湛江旅游宣传片中加入茶文化的内容,通过各播放平台对外宣传。还可以把茶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具表演性质的新节目,通过图片、声音和视频的形式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茶文化企业、旅游局等也可以建立官方微博,与广大网友就茶文化的历史、人物、典故交流互动,分享茶文化情怀。总之,湛江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当转变观念,重视茶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深入挖掘本地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开创“碧海蓝天游”与“茶文化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多角度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创造湛江文化旅游再上台阶的新契机。

挖掘茶文化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对策建议;重庆市

南川区休闲农业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方便城乡居民体验农耕乐趣、品味农业情怀、享受田园生活、感知民俗风情。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到农村享受悠闲与宁静,发展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1发展现状

南川区位于重庆南部,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是主城区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黔北地区的联结点。南川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农业资源富集,全区耕地面积6.53万公顷,乡村户籍人口39.2万人,境内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近年来,南川区坚持“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着力塑造软硬环境,休闲农业全域开花,“十二金钗大观园”成为重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和示范。2019年,南川区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16%。

1.1基地支撑

建成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3+1”产业为主的标准化示范园100个,高标准农田达到3.2万公顷。重点推广适宜种植的12个中药品种,常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2.33万公顷以上。成功创建部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0.73万公顷(其中大树茶666.67hm2)。不断加大低改提质力度,发展方竹笋基地1.49万公顷。以中高档“南川米”为主,建成绿色精品稻米基地0.33万公顷,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2.13万公顷。此外,依托山地农业优势,发展蔬菜2.2万公顷、水果0.77万公顷。

1.2产品支撑

粮食产量34万吨,名优茶产量800t,年产方竹鲜笋2.2万吨,蔬菜产量56万吨,水果产量7.4万吨。年出栏生猪60万头、肉牛1.24万头、肉羊3.81万只、家禽592万只,水产品产量1.17万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126个。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玄参之乡”“中国特色竹乡”“中华蜜蜂之乡”等称号。推广区域品牌“金佛山”“生态大观园”,达标产品免费使用。

1.3主体培育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0家、农民合作社1433个、家庭农场793户。大力培育发展“农家乐”“林家乐”,形成风景游览型、生态休闲型、花果观赏型、农家园林型的农家乐风格,建成星级以上农家乐300余家。

1.4主要模式

1.4.1产业带动模式休闲农园以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亮点,开发旅游活动。例如:位于木凉乡汉场坝村的艾伦茶叶公司自有茶叶基地66.67hm2,建有3000m2标准厂房和“香炉茶艺山庄”四星级农家乐,茶园具备赏茶品茶、养生休闲、会议教学、科研科普等多种功能。

1.4.2村镇旅游模式依托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与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集中打造周边环境。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土特产吸引游客吃、住、玩、购。例如:位于金佛山南麓的金山镇龙山村森林覆盖率95%以上,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发展农家乐82家,常年接待游客在2万人次以上。

1.4.3民宿风情模式以精品民宿为载体,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体现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例如:位于河图镇骑坪村的“漫居有点田”慢生活农旅项目,海拔800m,森林覆盖率64%,四季宜居,是南川区首家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民宿。

1.4.4亲子田园模式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提供特色亲子体验场所,增强孩子对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村生活的喜爱。例如:南平镇永安村的懒懒山谷是主打亲子游玩、旧食、DIY体验的亲子体验农庄。

2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小规模农业生产者在整个休闲农业主体中占绝大多数,南川区尚未制订针对休闲农业的专项规划,已有的规划对于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内容存在不实际、不合理的问题,操作性较差。在业主方面,很多没有规划,即便有规划,也是独门独户、单家独院的规划,不能发挥群体优势,加之各休闲农业景点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形成整体景观效应。

2.2融合程度较低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休闲农业类的产业模式多以“农家乐”“采摘园”为基础,以自然风景、田园游览为主要卖点,形式简单,链条不长,产业融合度非常低。

2.3文化挖掘不够

农业是一种文化,农村饮食、穿着打扮、节庆习俗、建筑风格、民歌民谣、古法工艺等都能成为一种原始吸引力。目前的休闲农业项目能够有效挖掘农业文化内涵的还不多,特别是对于本土文化的挖掘基本没有,地域特色没能充分发挥,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也难以真正达到多重体验功能。

2.4增收能力不强

休闲农业覆盖农户较多,但大多数缺乏品牌塑造及营销理念,高品位、高档次的休闲农业景点较少,致使休闲农业的户均增收效益发挥不明显。

3建议对策

紧紧抓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契机,抓住全市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机遇,探寻成渝休闲农业合作空间,促进南川区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真正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服务,让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3.1高标准制订专项规划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人文特点,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挖掘文化资源,制订专项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将休闲游景点连线联网,把休闲农业纳入到全域旅游业当中去通盘考虑,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和谐统一。研判市场需求,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现参与性、多功能性,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加强休闲农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渗透,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使休闲农业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共同发展产业。

3.2实施片区式开发

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国土、文化、交通等部门作用,以政府整合资金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通过水、电、路、气、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带动周边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综合性的精品休闲农业区。结合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依托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气候,兴建一些休闲、娱乐、文化设施。游客不仅可以体验传统的观光、采摘、农作等乐趣,还能进一步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村意趣。

3.3打造休闲农业线路

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起点,在大观—河图—木凉—兴隆—神龙峡景区沿线,结合农综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梅园、玫瑰园、香草园、蓝莓园等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生态白茶茶园、标准菜园、特色果园等采摘体验休闲基地。以金佛山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在大有—庆元—古花—合溪—德隆—头渡—金山沿线,以发展彦州生态农业园、药材园、古树茶基地、万亩高山晚熟李基地等为重点,打造高山避暑纳凉、观光采摘、自驾游等养生农业示范基地。

3.4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重视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休闲的价值不只在于实用,也在于文化。通过挖掘农业文化特质,设计内容新颖、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项目和文化主题活动,为乡村建设注入文创力量,用文创换价值,用文创换效益,积极培育农村文创业态。通过开展文创招商,引入休闲农业的“新村民”,以文创经营活动来实现农副产品、体验服务等溢价收益。

3.5借力借势新媒体宣传

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多媒体多层次信息平台,借力“互联网+”,借势“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视频APP和“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载体,持续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休闲农业节,全方位开展宣传,展现亮点、形成焦点、集聚人气、保持热度,继而达到提升形象、增加效益的目的。

3.6加强行业共建共享

挖掘茶文化篇7

关键词:茶花砧木;大龄树;移栽

茶花(Camellia iaponica)是世界名花,也是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它的花色、叶姿、树形优美,广受人们的喜爱。但是茶花成长为大树冠时间长,为了缩短栽培时间采用高接换种技术,利用油茶作为砧木嫁接,油茶砧木移植较为困难,特别是壮龄树移植更难成活,如何提高其移栽成活率和成活后尽快恢复树势,提高嫁接用材砧木成为限制茶花在园林方面的应用难题。本文通过对茶花砧木油茶大龄树移栽的实践,探讨相关的技术措施。

本文所述茶花砧木大龄树指的是树龄30年以上,冠幅1.5m以上,起挖后泥球直径50厘米以上的大株油茶树。

1 油茶大树起苗前的准备工作。

油茶大树的移植是受到其生长发育规律限制的,每年的秋冬季在休眠早期至翌年春季谢花萌芽前(即11月底至翌年3月初)是最适宜的时期。这时气温稍低,植株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幼根发育活动仍然继续,树干的韧皮部积累了大量营养,对于移栽根叶损伤有很好的恢复作用。当生长季节到来时,新芽长出,植株体内新陈代谢活跃,长势旺盛,在盛夏炎热高温时,是不利于移栽成活的,应尽量避免。对于要移栽的油茶大树,首先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和其他损伤,树冠分枝合理造型好的健康植株,同时了解原生地土壤条件坭土结构坭层深度为起苗做准备。组织种植上袋需要坭土基质备用,准备杀菌剂、杀虫剂、生根粉、油漆、遮阳网、邦绳、植布袋子等包装种植所需用材料。特别是淋水、喷雾、遮荫设需的检查维修落实。

2 起苗修枝

起苗时间易选择开春3月至4月中旬春芽萌动前进行。选择阴天土壤湿润起掘,避免在高温刮风天气。选用锋利的起苗工具,油茶树移裁土球直径50厘米以上,一般为胸径6~10倍。处理以树干为中心、胸径6~10倍为直径划一个圆,用锋利的起苗工具沿所划圆圈向外向下垂直挖掘,随挖随修土球,为保持土球的完整性,使用锋利的工具进行垂直挖掘和切削土球及切断小于手指粗的侧根,较大的根用利锯锯断。保持土球直径50厘米以上,土球深度以保持植株主根为完整标准,直接在坑内包装,用遮阳网剪开成一大方块,包裹土球,然后用邦绳捆扎牢固,保证土球不松散,立即出坑。由于油茶根系的损伤,易造成水份养分供求失去平衡,必须对地上部分枝叶疏剪,减少水份蒸腾,减少养分消耗,维持地上部和地下部营养水份的平衡。修剪时,按照茶树理想树形进行修剪,一般保持树冠3―5级分枝,同时剪除带病枝条,减少病虫危害。剪口与基枝平齐,不留残桩,剪口要光滑,用油漆封闭剪口或锯口,防止伤口腐烂,促进伤口愈合。

3 运输卸车

运输也是影响移植成活的重要环节,由于装卸搬运过程易出现坭球松散,枝杆碰伤脱皮现象,要细心轻搬轻放,尽可能减小损伤,应随起随运,争取当天时间内完成,减少根系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提高移植成活率。运输前,车厢上应铺垫缓冲物,防止损伤土球和树皮。装运时,土球朝前,枝干向后,装好后,用帆布或黑网盖好,防风吹日晒,减少树体失水。卸车注意不能自动卸下,需用人力轻抬慢放,绝不可滚动土球,重者可用长木板斜放于车厢和地面之间,将土球从木板上慢慢滑到地面,避免树皮损伤和土球松散。

4 种植

用大棚设需植布袋种植,选用准备好坭土基质,要求疏松、微酸性。植布袋比土球略大,直径60厘米以上,在植布袋内垫少量松土,先把土球包装材料解开,将土球慢慢放入内,确定油茶树方位,使树体直立,固定土球,然后边填细土边夯实,使土球与填土密贴,淋上用杀菌剂(多菌灵或托布津)、杀虫剂、生根粉(生根万肽酰)混合液,浇足定根水,并喷洒树冠。用薄膜纸或棉布缠绕树干以防止水分散失。

5 种植后管理

营造类似或优于原生环境条件,调节适宜其生长的光、温、热等小气候环境,尽量保持植株地上地下部平衡,主要表现为根与枝叶水分供求的平衡。种植后常规进行淋水保湿外,按季节不同及生长阶段不同小心养护管理。做好遮阴防晒,随着季节变化,气温逐渐上升,日照加强,大棚架顶使用遮光度70的黑网,能有效遮挡阳光的直射,防止枝杆叶片灼伤。气温较高时采用喷雾降温办法,加大棚内地面淋水,增加大棚湿润度。做好病虫害防治,经过断根截枝、运输种植,伤口较多,抵抗力相对减弱,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要加强防治。做到勤检查,细观察,定期喷药。常有芽虫、介壳虫发生,可用氧化乐果1500倍液及多菌灵700倍液或托布津700倍液混合喷施,七天一次,连续三次,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6 小结

挖掘茶文化篇8

堆积如山的作品是为了报恩

前不久,我在重庆见到了原东方歌舞团作曲兼指挥吴华,他坦诚健谈,浓密的卷发洋溢着音乐家的浪漫气质,七十多年的沧桑镌刻在脸庞和眉宇间,言语中流露出的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令我印象深刻。

自1964年创作笛子曲《老工人讲的故事》获得全国职工调演一等奖至今,他创作的作品可以用“堆积如山”来形容。如此著作等身的作曲家,恰恰又是一个低调的人,甚至很多新闻界、音乐界的人都不大认识他。

并非科班出身的吴华完全是自学成才,但他幸运地遇到了很多愿意帮助他的名家,他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大堆亦师亦友的名字:自六十年代起师从秦鹏章、史介锦、李执恭等学习指挥,师从张文纲、赵宋光等学习作曲理论,师从冯子存、王铁锤、胡海泉、安如励、俞逊发等学习各种乐器,他说这些人教会他音乐,教会他做学问,更教会他做人。

吴华回忆六十年代在北京半工半读作曲指挥班时,原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史介锦先生(原志愿军文工团合唱指挥)一家三代蜗居一室,为了给吴华教学,竟然让儿媳抱着小孙子徘徊在寒冬腊月的北京街头,这一幕他至今记忆犹新,他一辈子也忘不了先生的恩情。

“因为我接触过那么多好老师,在我心里一直埋藏着报恩的思想,我所说的报恩并不是指物质,我虽然不富有,但也没到为五斗米折腰的地步。”所以,他远离尘嚣,默默地写自己认为“更符合人民大众需要的作品”。

八十年代后的文艺春天再度让吴华青春焕发:1990年京胡曲《夜深沉》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1994年交响组曲《白蛇传》获全国戏曲音乐大赛一等奖第一名;1996年《大江东去浪千叠》《鱼翁》《人约黄昏后》三首歌曲获得上海第三届全国戏歌大赛金、银、铜三个奖项;1998年在北京连续举办五场“吴华京风京味个人作品音乐会”;1999 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兔年新春音乐会”上上演《霸王别姬》《广东音乐》《台湾民谣二首》三首作品。吴华的代表作“梨园乐魂”民族交响协奏曲系列的《虞美人组曲》《包龙图传奇》《林则徐怀想》等作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乐团久演不衰。而在戏剧、影视方面,他曾为《王昭君》《冷乐冤魂》和京剧《宝莲灯》配乐并指挥;为电视连续剧《玉春堂》《清明上河图》配乐并作词。在声乐方面,已有《菊园戏歌》《曲坛新调》《禅林妙音》及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千余首,此外还著有《中国歌曲创作实用教程》及京胡、笛子、箫演奏教程等著作。用柴可夫斯基的名言来印证吴华的状态最不为过:“对于我,作曲是我灵魂的自白。”

不得不提的《夜深沉》

多年前,我就喜欢上了被誉为“中华十大名曲”的《虞美人组

曲――夜深沉》,百听不厌。那时,对中国民族音乐缺少起码了解的我,仅仅是凭着天性对音乐的喜爱,感知作曲家所诠释的项羽与虞姬诀别的故事。

如今,作曲家就在我面前,我饶有兴致地提到这首作品。吴华娓娓道来:作品由昆曲《孽海记――思凡》中的一支过曲《风吹荷叶煞》后半部发展而来,因词中有“夜深沉,独自坐”,故名《夜深沉》。其实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夜”、“深沉”并无多大联系,后经过历代琴师不断加工创造,在京剧《击鼓骂曹》《霸王别姬》中都有出色的表现,甚至在京韵大鼓、苏州弹词中也多有运用,还曾被京胡、四胡、琵琶、三弦、大堂鼓等乐器分别演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原始的《夜深沉》是有板无眼的1/4拍,节奏与速度比较单一,音区对比变化不大。八十年代,社会上已流传着几个《夜深沉》的版本,在音乐形象上大都强调阳刚之气,而有失阴柔之美,在配器上采用大堂鼓与京胡的对比,情绪上比较接近《击鼓骂曹》而不是《霸王别姬》。但是,吴华在构思《虞美人》组曲时,第五乐章《夜深沉》的目的在于表现虞姬与项羽生死诀别时那轻盈的舞姿、深切的爱恋、英武的剑术和无畏的精神等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他以曲牌体的旋律为外形,以板腔体的节奏为骨架,节奏由4/4、3/4、4/2、1/4 不同板眼组成,多层次、多视角地刻画了虞姬这一人物形象。

关于近年来的创作题材,吴华告诉我:“这些年的创作涉及到民族器乐、戏曲、曲艺、古典诗词、宫廷音乐甚至茶音乐等领域,这些东西多年来没有人搞,也没有人开发过,我也在尝试。”

中华茶乐第一人

在“中华茶语(咖啡)世界博览会”上,吴华为博览会创作了主题歌《茶语》,并现场演奏了新创编的《福建采茶灯》《云南大茶山》及江西采茶戏曲牌《春景天》等五首乐曲。虽然所演奏的曲目只有五首,却是对中国茶音乐一次独特的展示,与会者无不感到耳目一新。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气韵生动。在关于远古时期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便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记载。唐代的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编撰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更被后人尊为‘茶圣’。此外,鲁周公、司马相如、孙皓、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陆游、坡等人,都为中国茶文化留下了千古美谈及优美诗文。而茶文化的形成与我国儒、释、道等的发展也是一脉相承,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庐山等地不仅是宗教文化的土壤,也是名茶的故乡,许多茶种都是由高僧、道长等引种,这也促进了我国独特‘茶禅’的形成。”吴华先生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茶文化的缘起与发展。

的确,茶不仅在文化层面上其意义被人尽皆知,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已成为国人生活的必需品。

“说起茶文化,就不能不提茶音乐,因为它是茶文化这个整体中不可偏废、分割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茶文化领域中口口相传的宝贵无形资产。可是长久以来,在中国传统音乐典籍之中,很少有针对茶音乐的记载,也从来没有人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来加以研究。”说到这里,吴华的神色不禁有些凝重。

事实上,在吴华着手挖掘、整理、创编、开发中华茶乐之前,茶音乐确实是整个茶文化当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近年来,随着日本茶道、港台地区功夫茶的相继传入,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势头可谓如日中天,无论是茶艺表演的精细化,还是各类茶艺培训学校的兴起,都进行得如火如荼,可是在一些茶馆和茶艺表演场合,我们所听到的背景音乐很少有纯粹、地道的茶音乐。

试想一下,在一个充满中国古典气息的茶馆里,廊下是宫灯高悬,柱上有名诗佳对,坐在紫檀花梨的古典家具中,手持一杯云雾香茗浅啜细品,如此这般优雅恬静、古意盎然的环境中,萦绕在耳畔的却是流行歌曲,无论如何总是有些煞风景吧。即使是以中国传统古乐为背景,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也很难做到与氛围的完美贴合,虽然这些音乐也透露出悠悠的古典意趣,却与茶扯不上关系。

那么,什么是茶音乐?中国的茶音乐究竟何在?在吴华看

来,中国的茶音乐其实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中国民族音乐中,茶音乐无论是在现存数量,还是在乐曲质量方面都很高,且与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及文人音乐相比,茶音乐更具有群众基础和普及性。

吴华说:“2002年,我和故宫合作开展中国宫廷音乐的研究,当时我们在《四库全书》中发现,清朝乾隆年间(1746年)便有关于每年三大节(元旦、上元、中秋)皇帝大宴群臣时进茶音乐的记载。那首《进茶・海宇升平日》中唱道:‘海宇升平日,景物雍熙,遍乾坤草木乐清时,河清海宴麦双歧。’连皇为茶做过专题音乐,而且还与太平盛世、一统山河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茶在我国的地位有多重要。后来,我们在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也发现了名为‘采茶歌’的器乐曲。”

在吴华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出现了福建的《彩茶扑蝶》和云南的《大茶山》两支舞蹈;著名歌剧《刘三姐》中有关于采茶的歌舞片断;越剧《雨前曲》中有众所周知的《采茶舞曲》……这些作品凭借优美的曲调、轻快的节奏及浓郁的地方音乐风格流传于祖国各地,脍炙人口。吴华说我国南方几乎所有产茶地区都有自己的采茶调,比如广西将这些采茶调称为唱采茶、采茶歌、壮采茶;江西称其为茶篮灯、灯歌;湖南、湖北称其为采茶、茶歌;福建、安徽又称其为采茶灯。各种采茶歌舞音乐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在音乐曲调上,有广泛流传于苏、浙、滇、黔、蜀等省的《正采茶》《倒采茶》《十二月采茶》等,也有用《剪剪花》《虞美人》《水仙花》等民间曲调填词的茶歌,这些音乐无不散发着清新的茶香,充满着茶农劳动时的欢乐气氛。尤其是乐曲中所表现的采茶姑娘的聪慧与灵巧,几乎可以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形象代言,彰显出强烈的青春气息与浪漫的人文色彩。此外,许多地区在茶歌舞的基础上,又发展衍变出采茶戏,如江西的赣南采茶戏,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便已盛行赣南,并逐渐流传至广东、福建等地。赣南采茶戏的演出多以一男一女或一生双旦的小戏形式出现,所演绎的内容多为民间传说、生活故事等为主,在伴奏乐器方面,除锣鼓之外,常选用竹筒二胡、曲笛、唢呐及各种弹弦乐器演奏,生活情趣十分浓厚。

吴华认为我国所缺乏的并不是茶音乐,而是对茶音乐系统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创新。《中华茶语》是以中国南方各省多年流传的茶歌、茶舞及采茶戏等音乐作为素材和基调,并以中国现存千年以上的茶诗、茶文、茶史、茶禅等历史文献作为美学基础,选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素材,重点挖掘、整理、创编了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茶音乐作品。这些乐曲不仅保持了原有的曲调、地方特色及风貌,而且都以轻音乐舞曲的体裁形式进行表现,既能在品茶时悠然欣赏,又可作为茶艺表演中翩然起舞的音乐载体。通过这些茶音乐,人们能够在茶文化的气韵与意境中怡情养性,得到陶冶。

动听的宫廷宴乐

宫廷音乐分为几种,有宴乐、祭祀乐、导迎乐、得胜乐等等,举例来说,《壮军容》就是当初在北京德胜门元帅出征时用的乐曲。而这其中最好听的就是宫廷宴乐。

“宫廷音乐的乐队是过去皇家养的乐团,叫‘神乐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交响乐团和军乐团,它代表了当时中国音乐的最高水平,目前为止从来没有人挖掘过它。”吴华说。

“当时的宫廷乐器现在还有保留吗?”吴华回答:“音乐是听的不是看的,音乐是属于口头传播的文化,是无形的文化资产,这也为现代人留下了很多空间。我用七分原始乐谱、三分现代音乐理念把它挖掘出来,倒过来肯定是面目全非了。你说的乐器问题,我认为原来的乐器现在都是珍贵的文物,即使保持完好也不能动,目前需要仿制一批乐器来演奏,如我们知道的编钟是商代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而故宫里的编钟只有一二百年,那个编钟声音很好听,是黄铜做的。而我这个音乐可以说是清代音乐,历史上这套原始乐谱是乾隆皇帝叫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时,纪晓岚找来几个乐师把原始乐谱记录下来,最后收录进《四库全书》里的。”

“目前整理的是清代的宫廷音乐,那它有没有继承前一个朝代的音乐呢?”吴华回答:“那是肯定的,如《中和韶乐》,朱元璋时期把原来的雅乐改称‘中和韶乐’一直到清朝,而在朱元璋之前才叫‘宫廷雅乐’,这是有历史记载的。”

采访后记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分析范文 下一篇:医疗质量管理核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