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范文

时间:2023-03-08 12:40:38

挖掘历史

挖掘历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城厢;历史街区;社区;文化资源

作为天津城市的发源地,历史上曾经是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老城厢存有文物古迹,体现当代城市生活中津味传统文化,是见证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证据之一。在城市功能滞后迫使老城厢面临更新改造之际,若只追求经济价值、商业价值放弃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建筑形式忽略文化内涵,是对老城厢区域在当前环境下的定位失误,不利于固有传统的发扬以及地方特色的呈现。于是,城市规划以及建设者肩负起分析、管理、利用历史街区文化资源的重任。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最早是在国外开始的,发展至今,在许多欧美国家内已经形成了以"将文化资源的价值融入而不是附加在住宅、交通、土地利用等重要规划问题之上"的规划特点。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历史街区保护经验,挖掘老城厢文化资源,并为其经济发展提出策略与设想。

一、历史回顾

在金、元以来沽河的航运发达,以及直沽"河海冲要"的条件作用之下,1404年(明朝永乐二年)天津在海河三岔口附近以土泥设卫筑城;1493至1494年(明弘治六、七年)卫城建中心鼓楼,城墙被改为砖石并设四个角楼,形成了最初的老城厢。老城厢东西1.5公里长,南北1公里长,形状像矩形,当时被称作"算盘城"[1],即由现在的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所围成。

明代在天津设有左、中、右三个卫,因为卫在明代是一种军事建置,并不涉足地方行政事务,所以建设卫城的时候,避开了三岔河口以下的海河右岸和三岔河口以西、南运河南岸一带早已形成的商业区,采取了"局部封闭,总体开放"的规划原则,使这些沿河地带仍旧可以保持着与海河、运河的密切联系[2]。

清代不再实行卫所制,先是将三卫并为一卫,后来统一为行政建置。随后,卫城在御敌防守的性质之下逐渐发展起了商业民居。老城厢是天津早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址正南北方向,中心主干道十字交叉通达城外。东西大街以北地势较高,多是官衙、庙宇、豪门府邸,其中以东北角的建筑条件最好,成为卫城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部地势较低,多为当时百姓居住区和会馆建筑;西南角原为水沟、沼泽,人烟稀少,后来填平沟壑,居住者增多,建筑风格多为小型"四合院"、"三合院"或简易里弄平房,现在有些建筑仍然保持这一特点[1]。到清中后期,老城厢到达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

1860年(清朝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成为通商口岸。1900年(即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城后,拆城平池,城墙从此消失。庚子之难,成为老城厢由兴盛至失败的转折点。此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租借见地建设和袁世凯推行的"中国地"--"河北新区"的建设。在此历史背景之下,沉淀了老城厢内主要的文物古迹,主要以建筑文物与历史旧址为主。建筑文物包括:文庙、广东会馆、城隍庙、居士林、舱门口教堂以及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居民和名人住宅等[3];历史旧址主要有天津学生联合会"觉悟社"旧址、义和团坛口遗址、天津电报总局旧址等。天津文物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老城厢各处的历史文物进行调查时,共提出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文物32项。1995年,老城厢地区开始拆迁改造时,一些建筑文物被拆除,包括益德王家大院及海张五大院等很有价值的民居建筑,其中一些永久消失的珍贵建筑文物连图纸或图片资料都没留下[4]。

2003年6月"老城厢"的大规模拆迁工程全面启动,经历半年时间,累计拆除各类房屋69万平方米,共计包括居民2.88万户、涉及7.88万人口。除一些新建、在建项目和极少数零星分布的文物保护建筑外,整个老城厢地区被夷为一片待建的平地。整体地产开发建设于2004年全面展开,新的规划彻底打破了原有街道格局,仅仅对鼓楼十字街予以部分保留,旧时大量阡陌街巷、大小院落被新的城市路网和现代建筑取代[5]。

二、国内挖掘文化资源案例概要

文化是多元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重要的城市空间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类型也是多元性的,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商业文化街区、主题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四种主要类型,见表一。

三、对老城厢的定位分析

老城厢属于既融合传统文化的历史街区又面临更新改造的社区,可以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从一方面来看,老城厢内包含一些"历史街区"。"历史街区"从词源的构成上拆分为"历史"和"街区"来解读。"历史"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这里是对"街区"的限定,强调了"街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从时间观念上分析,历史街区的时间性强调其某一历史时期的或与国家、民族某一段历史相关联的产物的特征,它的存在表明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体现出延续性的特征。从空间形态上看,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具有某种共同的结构和设计手法,以整体的视觉风貌展示着时代的建筑艺术,成街成区界定出历史的空间尺度[7]。

从另一方面来看,老城厢是一个正在更新改造的社区。第一,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个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具有共同文化和社区意识及认同感。对社区界定的角度主要分为三大类:人文区位说、地理和社会实体、同质说。人文区位说强调区位和聚集;地理和社会实体强调社区是一个人群地域单位;同质说则强调社会成员的互动行为,认为社会生活同质性较强的地区。其次,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即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具有的价值除自身价值之外,还包括经济价值、商业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价值等。文化资源体现在民族的历史、习俗与昔日的知识之中,并通过将构想化为实际可行的方案来发挥价值,文化资源既包括实物,也包括符号、活动、以及呈现在手工艺、制造、服务等方面的种种地方性产物[8] ,还包括公共生活、节庆、仪式、故事、嗜好与热情等。最后,在面临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之下,重视老城厢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呈现出一定敏感性,如城市功能滞后以及人们对于居住氛围的要求迫使老城厢面临更新改造很难体现其人文区位优越性;再如"杂以闽越吴楚梁之民, 风俗不甚统一"是明代人对天津一地的评价。这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口聚集,不仅使人口素质优化,而且更注重邻里关系和互助精神[4]。但老城厢地区拆除改造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历史文化价值的忽视破坏了地区社会生活的同质性,丢失某些珍贵民俗,降低了人们的地方归属感。

总之,老城厢是天津身份的侧面之一,始终会在各种舞台下展现自我,这种舞台的范围可以是街区、社区的也可以是天津的、全国乃世界的。目前,人们对老城厢拆迁改造工程普遍持关注态度, 但对其结果成功与否的判断则很难达成一致。作为一个正在更新改造的历史街道社区,老城厢要对"自身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其现状是什么,如何将其视为作为一项社会事务并挖掘其文化资源价值"进行剖析。

四、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经验借鉴

第一,鼓励民众参与,并创建网络。在面对传统文化沦丧的时候,国外民众通过城市居民团体采取一定行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挽救传统建筑,而且可以加强民众认同感。文化具有传递性,促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带来凝聚效应,民众可以获得信心,城市可以得到活力。如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全国性团体--"城市优质生活人民联盟"是通过在火车站、市政厅、市里公园入口处举办文化遗产活动,目的在于加强颂扬地方认同感。

第二,挖掘潜藏文化价值。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物是景观,这包括建筑、民俗。通过业余文化活动来全盘重新思考,从而新生服务以及产品,比较典型的有饮食、休闲活动、服饰等。以赫尔辛基的"光之力"项目为例,该项目汇集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在赫尔辛基,"五一"劳动节过后黑夜长冬消失,11月开始白昼缩短,活力被严冬黑夜代替。"光之力"最初的创意构想是从中央车站广场散发光线,加上利用从郊区到市区的灯笼项目与游行,通过光的象征性,来了连接市内不同地区。项目登场后推动了文化规划构想。观光胜地,以及全盘性照明策划的范例。从商店、画廊、街道、公园、博物馆,甚至是工厂、建筑工地几乎任何设施都能充当节庆场地。此项目最初的赞助商是飞利浦公司,如今是公司双方合作,这对于当地来说是不同寻常的,而且,这个节庆衍生出了一系列地方性项目以及来自国际的合作。

第三,"转变"传统,提高持续竞争力。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从物质和经济上振兴,还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敏感性。英格兰城镇斯托克的陶艺设计中心,将中心设立在一所学校中。以此为基础,促进了斯托克的文化产业、博物馆与传统陶艺之间的联系。

五、设想与策略

1、设想

第一,对重点历史建筑予以保护更新。国际上对于"历史地段"的更新改造原则分为三个层次,即维护、改建、新建。文物与遗址在当代具有一定旅游资源价值以及历史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在历史地段内注重自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建立博物馆、民俗园和民俗商业街等。提升城市自身的文化设施、公共领域和娱乐的竞争以及提高商业服务价值可以为市场经济带来效益,可以成为激发本区域的活力的经济要素之一。

第二,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营造创意氛围。传统文化需要有创意性、多元化的组织团队。团队是由各种人组成的,充满开放、探索、合作的的精神,目的是激发团队潜能并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氛围是指必要的基础设施,范围从某个建筑、某个街区、到一个社区甚至是城市。

第三,注重与非政府机构合作,建立街区商会。在使传统文化精神持续发展之时,仅依靠部门的合作以及地方当局的集体合作,还要依靠非政府组织。规划部门、经济机构、社会组织、教育以及文化部门等不同领域通过相互学习合作,来影响相互间的基本构思、经营方式。

2、策略

首先是政府出台保护条款并形成问题解决机制。"老城厢"的大规模拆迁工程改造工程在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开发保护规划之下,还需要对城厢后续事业起到组织和开放式管理的作用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保护条款和监督机构。最后注重氛围营造和理念宣传。津味传统文化分散在老城厢内。从建筑到街道、从活动到节日、从个人到组织入手并注重对软件设施、硬件设施的营造与宣传,并不仅会使全球化与地方化产生契合,而且增强老城厢的蜕变与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当地人们的精神寄托感。

参考文献:

[1]宋昆.老城厢的更新与保护[J].城市,1997,(2).

[2]罗澍伟.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的关系[J].理论与现代化,2003,(6).

[3]夏青.天津老城区及其传统建筑的保护开发与利用[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1).

[4]林耕,刘辉,天津老城传统民居[C].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IFHP)第46届世界大会中方论文集,2012:89-90.

[5]杨颖.天津近代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D].天津师范大学,2010.

[6]苏静,陆林.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0,(2)..

[7]张欣明.经营城市历史街区[D].同济大学,2010.

[8]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杨幼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50-254.

挖掘历史范文第2篇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进行金融行业客服中心运营数据分析和预测的经验,试图从运营排班预测的角度与大家交流对预测工作的定义理解,重点介绍预测流程的实践,同时简要介绍所使用的预测模型理论,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预测定义思考

预测:数据信息之综合分析。客服中心囊括了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客户信息、外部因素、业务知识、技术系统等诸多方面的丰富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综合体现了客服中心运营的整体状况和过程细节,要做好预测工作就必须对客服中心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深入熟悉,因此要做好预测也就要综合分析好各个层面的数据。

二、预测流程实践

预测流程:“挖掘历史数据,捕捉未来信息,把握运营趋势。”这句话是作者在多年数据分析和预测工作中历经无数次成功与失败之后总结得出的,在做预测时应该严格遵照这个流程,力求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工作状态。

1、挖掘历史数据:预测的思想是将与时间推移紧密相关的数据看成一个随机序列,从序列历史值和当前值的规律中合理外推未来的值,并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这种序列,因此建立合理的预测模型也就成为挖掘历史数据的核心任务,这也是诸多产品在预测工作上的聚焦点,其重点工作就是对历史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模式识别、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未来预测。

对于序列预测模型,目前业界常用的方法有简均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逐级分解法,另外高等计量经济学对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有回归模型、ARIMA模型、灰色预测、神经网络、组合模型预测等。不管是哪种预测模型,其核心思想均是通过刻画历史数据的长期趋势因子、周期变动性因子、季节变动性因子和不规则扰动性因子来演绎未来趋势(如图1)。这些模型的差异也就表现在对这些因子刻画能力的强弱,其中高等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模型能更为出色地描述序列的长期趋势因子、周期变动性因子、季节变动性因子。

而对于不规则趋势,因为其更多地受到随机因素或偶然因素影响,不能单纯从历史数据中得到很好的刻画,在建模型时往往用一个扰动项综合描述,恰恰也是这个扰动项成为各种预测模型的“软肋”之所在。从统计建模的角度来看,这种“软肋”在模型中又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要使模型能精确地拟合历史数据则会导致“过拟合”的现象,使模型未来趋势的整体预测能力下降;如果增加模型扰动项中所含的信息,则会使模型对某些特殊日期预测效果下降。要解决这一矛盾、减少“软肋”的风险,需要重视以业务背景和影响因素驱动的数据分析和客户行为挖掘。

在我们的预测工作中有十二大类、41个子类的特殊或随机因素需要经常关注和分析,十二大类包括短信影响、客户量增长、交易量增长、运营政策调整、还款日、节休日、业务或系统优化、系统未预期性故障、关键特殊日重叠、宏观经济政策、同业关联影响、自然环境影响、时令冷暖变迁。这些因素是致使图2序列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

以短信影响为例来说明业务数据分析对于保证预测准确性的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符合如下情形之一的短信都会致使客户密集来电:额度调整、风险提示、费用收取、信息核实、账户变动、高概率中奖、目标客户群精准、利益提示。银行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会有许多短信:提示类短信、通知类短信、营销类短信、关怀类短信。不同短信发出去后,客户的反应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账单短信属于涉及客户切身利益的费用收取或利益提示短信,其对运营影响较大。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对比得知,账单短信发送出去后有如下稳定规律:(1)30分钟左右进入密集回呼阶段;(2)60~90分钟内进入回呼高峰期;(3)发送后4个小时左右影响基本消退。其属于逐步消退型,客户回呼行为较为稳定。根据这些数据特征,在预测时就能清晰地考虑其影响大小和时段:首先对于日预测只需要把握住短信发送量就可准确测算出其影响大小;其次对于时段预测,可以根据短信发送的时间和数量准确推算出其回呼的高峰时段和回呼量(如图3)。

另外,综合考虑实际排班规划与呼入量之间的拟合情况,我们对账单短信的发送时间和频次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时段均匀发送”调整为“时段歧视发送”,这样能较好地满足三种情况:(1)短信回呼高峰能适当错开,将原来的尖峰调整为波浪式;(2)人力较富余的下午时段安排密集发送;(3)因为其需要4小时才逐步消退,又不影响17:00左右的下班高峰点运营。

预测模型和历史数据分析相辅相成,有机地构成了挖掘历史数据这一大块工作。好的模型能减少分析的工作量,把握好历史非常规事件、深入全面的数据分析有利于历史数据的还原和清洗,这样能使预测模型更加稳健、预测结果更加准确。

2、捕捉未来信息:未来趋势能从历史数据中通过模型计算外推得到,这是预测得以进行的基础,但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是预测最大的敌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如高管轮换、模式创新、思路调整、政策变更、系统优化、营销开展、同业关联……这都会影响未来呼入量的趋势动向,其特点在于影响因素倾向于宏观决策层面,这些因素尽管不是经常发生而且可能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往往能改变呼入量的整体水平或决定整个客服中心的运营模式。同时在分析时很难预先用数据来推断其影响,更难以具体的数据模型来刻画,很多时候只能从业务或客户行为的角度来定性地分析。

这需要数据分析人员有着高度的商业敏感性,能敏锐地感知在历史和当前运营情况下未来可能发生的决策变化以及未来决策的影响模式、影响大小、影响时间、影响范围。从如图4可以看出,业务1相对于业务2、3来讲更显平滑,这是因为最近三年来业务1呼入量的增长主要受到是客户量和交易量的增长影响,而业务2、3在近三年的运营中受到高层政策、业务系统、运营模式的影响非常显著。

尽管在实际运营中这些宏观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年度或是中长期规划性的预测,对于月度的排班预测影响并不频繁,但是很多大型客服中心是提前一个月预测并排班,一旦这些因素的影响起效而未提前捕捉到这一信息,则会使得接下来的一个月运营非常紧张。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在日常运营中除了常规数据的积累、跟踪和分析外需要另外密切关注并做足三个方面的工作:(1)企业决策规划和高层思路的细微变化;(2)营销计划和季节性运营规律;(3)预测沟通。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中最直接高效的当属预测沟通,与一线资深业务人员的预测沟通往往能跳出数据找到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迹象和线索。

如果说挖掘历史数据是一门专业的数据挖掘,那么捕捉未来信息属于敏感的数据感觉,要做好中长期预测和排班预测,这两个方面要相互呼应、共同作用。

3、把握运营趋势:挖掘历史数据和捕捉未来信息是系统性地做好预测工作的两个环节和手段,而准确把握运营趋势是预测的目的和要求,预测结果是否准确、合理,最终当然是由未来真实值检验,但因为要用于精确排班,往往需要有一个人工预判和调整的过程。

预判预测结果是否准确首先要判断整体水平是否合理,其次要判断每日是否合理,我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判断和比较:

(1)宏观评估:建立以“月”为颗粒的呼入量与历史呼入量、交易量等因素之间的传递函数自回归模型,从宏观发展的角度预测下月以及未来各月的整体呼入量水平,将宏观预测值与模型日预测总量进行比较。如果基本保持一致,则认为预测合理,无须进行大的调整;如果有较大的差异,则需再进行深入数据分析,以确定这个水平值(如图5)。

(2)微观评估:从用于每日人力上班安排的时段预测的角度钻取每15分钟的预测值,与历史同期进行比较。实际运营显示跟踪上午时段预测呼入量与近期属性(影响因素相同或相似)相同日期的时段呼入量之间的差异不会太大,因此从这一角度也可以衡量预测准确性。

把握运营趋势其实体现了组合预测的思想,日预测模型考虑的是近期趋势、特殊的周期性趋势;宏观评估则考虑了企业整体发展与呼入量之间的关系;微观评估重点考虑的是实际运营与呼入量之间的关系。不同思想考虑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反映出的信息也不同,这样思路和方法在预测过程中也会相得益彰。

三、预测模型理论

我们进行排班预测的主要模型是Intervention―ARIMA模型,它是在ARIMA模型的基础上合理地嵌入账单短信发送、还款日、节假日、系统优化、运营模式调整等具有周期规律的干预影响因素,使得模型在考虑历史数据的同时拟合出具有周期性的特殊因素的影响模式。

其中ARIMA模型又称为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Average Model,简记ARIMA),是由Box和Jenkins所提出的一种经典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它将非平稳时间序列转化为平稳时间序列,然后将因变量仅对它的滞后值以及随机误差项的现值和滞后值进行回归所建立的模型。

对于ARIMA时间序列的建模一般需要遵循以下的流程和原则:(1)模型平稳性识别:根据时间序列的散点图、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图以单位根检验其方差、趋势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2)模型平稳化处理: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如果序列存在增长或下降的趋势则需要对数据进行差分处理;(3)模型建立:根据模型识别的平稳性原则建立合知的数学模型;(4)参数估计和检验:检验是否具有统计意义;(5)模型整体检验:诊断残差序列是否为0均值同方差的白噪声序列;(6)利用已通过检验的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挖掘历史范文第3篇

关键字:历史文化;城市特色;阜康市

当前,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城市特色已成为城市政府吸引投资者、旅游者,发展地方经济,推销城市、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参与城市竞争的锐利武器[1.2]。因此,如何塑造城市特色也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问题。任何城市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中生长起来的。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的印记就像是生命的足迹,是生长的资源,是财富,是宝藏,是特色[3]。历史文化好比“来龙”,而城市的未来发展则是“去脉”,唯有在把握好“来龙去脉”基础之上萌生出的规划创作理念,才能够既别具一格,又富有文化内涵[4]。所以本文把历史文化因素作为首要的因素,从历史文化特征的角度,以阜康市为例,探讨如何重塑城市特色。

1阜康市基本情况

阜康市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峰北麓,准格尔盆地东南缘。市域东临吉木萨尔县,西接米泉市,南以天山分水岭与乌鲁木齐县相邻,北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与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接壤。市域的地理坐标为东经87°46?~88°44?,北纬43°45?~45°30?,东西相距76公里,南北绵长198公里,行政区总面积11726平方公里。

阜康市区位于市域西部,西南方向距乌鲁木齐市57公里,西距昌吉州首府昌吉市93公里,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

2阜康历史文化判析

2.1阜康历史文化特征

2.1.1城市历史是城市特色的发展之源

阜康市域原为塞种人和月氏人的游牧地。阜康市历史悠久,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1992年设立阜康市,可以将其历史发展阶段分为隶属频繁更迭阶段(唐代以前)、古丝绸之路阶段(唐代)、民族大融合阶段(宋辽时期至明末)、稳定发展阶段(清代至今)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历史文化。

(1)游牧文化。由于阜康地处古时的西域,是众多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的所在,因此这种极不稳定的经济、社会状况使得唐代以前阜康地区的政治隶属关系很不稳定,政权更迭频繁。特别是在汉代和晋代,这一情况尤为突出。形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游牧文化,迄今的哈萨克等民族还延续着这一文化背景下的生产、生活方式。

(2)丝路文化。从阜康境内遗留下来的古城遗迹、烽火台遗址等发现,阜康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从而产生了丝路文化。

(3)民族文化。宋辽时期至明末,古丝绸之路北道的开通使阜康逐渐形成了西域一座集军事、政权、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边陲小镇,而这一时期西辽、元的先后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阜康也开始逐步走向开放,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

(4)中华文化。清代至今,阜康一直处于与内陆完全同一的职权管辖之下,因此这一阶段是阜康发展史上最为稳定的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一政权不仅给阜康带来了“物阜民康”的良好发展局面,而其对地域文化来讲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更为博大的中华文化。这也使阜康形成了与新疆其他城市有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一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每个阶段产生的文化特征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是城市特色塑造的再生力量。

2.1.2西王母道教文化与剑侠文化丰富了天山的神韵

据《穆天子传》、《山海经》、《汉武故事》等古籍记载,公元前十世纪,周穆王姬满,命御造父架八骏,率六师,放辔西来,与西王母欢宴于瑶池之上,互赠礼品,应酬唱和,为一时之盛事。历代文人墨客对天池、博格达峰吟咏颇多,或描绘天池美景,或感慨述怀。这些作品积淀了天池数千年之久的文化底蕴。还有,以“七剑下天山”为代表的众多有关天山的武侠作品,使得天山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武林文化符号。

2.1.3民俗活动与民间艺术的多彩构成了阜康文化的特色

阜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里除了有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外,还分布有哈萨克、维吾尔、回等多个少数民族,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且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维吾尔歌舞、哈萨克阿肯场、民间体育项目、回族花儿以及特色民族小吃等。

2008年12月16日,阜康市公布了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西王母神话、传说;民间美术剪纸、邹氏微雕、新疆花儿、新疆曲子、新疆杂话、哈萨克刺绣、婚礼;体育竞技拔棍、拔河、下方等13个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性和代表性,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保护价值,是阜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

2.2阜康城市特色建设的现状评价

(1)不同年代的多类型风貌建筑混杂分布,没有明确的风貌分区。阜康城区内现有建筑质量整体较好,多建于近20年内。建筑高度以多层为主,低层、中高层建筑占有一定比例。由于阜康是一座历史悠久且文化多元的城市,因此城区内建筑所采用的形式和风格种类较多,有仿明清风貌建筑、现代风貌建筑、地域风貌建筑、民族风貌建筑等类型,不具有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基本格局。

(2)特色街区(道)保护力度不足,历史文化遗产受损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公共活动领域圈的逐渐成形,目前在老城区内已经形成了几处较有特色的街区(道)空间,包括民族巷商业步行街区、特纳格尔小吃一条街、康乾街旅游购物街区等。这些街区基本能够代表阜康的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此外,在特纳格尔街和康乾街的交接处,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特纳格尔古城墙遗址。该遗址是目前城区内能够印记城市历史的唯一标识,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且保护不利,该遗址被破坏严重,难以形成能够追忆城市文脉的风貌节点。

(3)绿地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衡,阜康老城区绿地规模小且分布不均,成片绿地均位于城区周边地段;而准东片区不仅绿地规模大、分布均衡,且绿地的保养和利用均较好。

3阜康城市特色的塑造

3.1通过山水格局,营造城市空间结构上的“绿廊”特色。

阜康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上十分重视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天山山脉,流经城区的水系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造阜康城市特色的宝贵资源。随着阜康城市中心区的西迁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核心向两翼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山雄鹰”的空间形态。结合南湾河和水磨两河穿城而过的优越自然条件,在两河之间以高绿化率的网状廊道连接城市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在中心城区形成“绿廊”是一个具有独特与创意的设想。

构建这样一个特色“绿廊”,使其成为阜康城区的绿色廊道,不仅可以塑造城市环境特色还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沟通城区内部与城郊绿地,利于促进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二是通过合理的绿地系统组织,恢复河道两岸绿树成荫、水草茂盛的状态,建设散步小道、自行车道和划船通道,使人的活动与自然融合起来。

3.2传承西王母道教文化内涵,强化阜康市核心风貌景观

阜康市是与天山山脉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天山天池相距最近的城市。阜康通过举办西王母文化论坛,挖掘和宣传天山西王母文化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规划设想采用三大板块来展示“西王母”的风貌景观:

第一,天山天池的活动,应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建设,使成为向世界展示潍坊特色风貌的重要窗口。

第二,以西王母文化为主题,建设主题公园。

第三,在老城改造中应注重保持古城格局与风貌,保护历史遗存,尽可能恢复原有历史符号和文化遗存,强化以康乾街-古城遗址-特纳格尔街为走廊的历史环境气氛,突出以民族巷为轴线的民族文化氛围,继承城市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

总之“王母之都”在文化内涵和景观风貌上均具有唯一性,是阜康具有强烈识别性的个性特征,应当将“西王母之都”作为城市的核心风貌景观来进行建设和经营,提升阜康作为天山天池旅游景区集散地的地位和功能,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增强城市吸引力,发展城市购物、旅游、娱乐功能,促进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

3.3尊重历史文脉,创造新老环境的和谐氛围

作为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城市,阜康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目前老城区内有些历史文化遗产年久失修且保护不利,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还有几处较有特色的历史街区,需要从文化延续的角度妥善地加以保护。已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和地方文化脉络延续的物质产物。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个区域进行保护与控制,使其具有城市特色认知点的作用。

近10余年,阜康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km2扩大到17km2,现代化的新区风貌穿插在城市传统风貌中。传统风貌与现代风貌已经在城市形成共存,阜康在特色塑造上要正视这一现实,力争实现统一、多样中的和谐共存。在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以整体特色塑造为前提,避免小范围的杂乱而丰富区域特色,在不同风格的空间体形环境之间,采用适当的手段,形成隔离、联系或融合。

3.4延绵地方文化底蕴,实现城市特色上的创新。

一个城市的文化地域是厚重而丰富多彩的。阜康市不仅是天山天池旅游景区的目的地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所以考虑打造“新丝绸之路”文化游览观光系统。

建设的构想来源于东西向贯通阜康城区北部的古丝绸之路所留下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与城市发展印记。我们认为可以东西向贯穿阜康城区各个组团的博峰街为依托,创造性地打造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新丝绸之路”文化走廊。该走廊由东向西依次连通民族巷、特纳格尔街、特纳格尔古城墙遗址、康乾街、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仿古风貌城、商贸文化中心、石油基地中心广场等一系列具有阜康文化标识、特色的节点,能够以连续的方式最为快捷地展示城市的全貌,且便于组织游览线路。该系统将是未来集中向游客充分展现阜康城市文化特色的舞台,并能够以此为依托,发展形成与古丝绸之路比翼双飞的综合性旅游观光项目。

总之,挖掘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的主题就是在于通过保护来继承传统,寻求特色,促进城市发展,协调解决保护与建设,过去和现在、改造与利用诸方面的矛盾,关键在于传统风貌特色的发展与现代个性创造的结合,达到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完美统一[5]。

参考文献:

[1] 冷红,袁青.形象工程的整体性、表面性和地域性[J].城市规划,2003(5):42.

[2] 陈伟.现象工程应大众化、价值化、本土化[J].城市规划,2003(5):41.

[3] 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2002(4):7-10.

[4] 闫整.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塑造——以潍坊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7(2):106—107.

[5] 赵敏莉,曾立峰.从城市文化看城市特色[J].山西建筑,2011(5):15—16.

作者简介:

1.姜天羽,女,(1990—)新疆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

挖掘历史范文第4篇

多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立足学术、服务建设、创新机制、着眼发展”,深入挖掘并传播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着眼于鄂尔多斯现阶段的发展,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成为繁荣发展该地区社会科学和传承先进文化的学术阵地。随着鄂尔多斯市建设“文化大市”步伐的加快,“鄂尔多斯学”这门独具特色的学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本刊采访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会长奇朝鲁先生。

记者:当时基于什么原因成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研究会成立的背景与自身定位是什么?

奇朝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基于研究鄂尔多斯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和现代鄂尔多斯特有的经济、文化现象,以及鄂尔多斯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历史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鄂尔多斯学以及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历久弥新的鄂尔多斯文化与时俱进的产物;更是鄂尔多斯研究和传承地区文化的优良传统的体现,也是鄂尔多斯人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表现。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根据十六字办会理念,以“立足学术”为定位,确定鄂尔多斯学为研究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以及它们之间传承演变内在规律的学问。

记者:据悉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以“挖掘历史积淀、光大文化精华”为己任,在鄂尔多斯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个地方学研究会,将如何在挖掘与光大地方文化中有所作为,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奇朝鲁:鄂尔多斯较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最基本的传统文化,是蒙古传统文化的标本。从鄂尔多斯部落形成到近现代,鄂尔多斯蒙古族的语言、民间文学、民族歌舞、服饰、饮食、、谚语等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都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这是其他蒙古族聚居地区难以比拟的。

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走出了一条资源转换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道路,形成了特有的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使鄂尔多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困走向初步富裕。对这种现象的研究,构成了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新内容。这些都要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正确认识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吸取其和谐思想内核,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不断深化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鄂尔多斯学打造成品牌地方学。

记者:回顾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近8年的发展历程,研究会在鄂尔多斯学研究方面都有哪些建树?

奇朝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8年来,做了大量工作。8年中,我们共召开了数十次学术研讨会,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产生了十余项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已经或正在陆续编辑出版的两套大型丛书“鄂尔多斯学研究丛书”和“成吉思汗文化丛书”;承办了大型电视专题片《走遍中国鄂尔多斯》的联合拍摄,完成了《鄂尔多斯大辞典》的编撰工作。所有这些工作不仅丰富了鄂尔多斯的文化宝库,也提升了人们对鄂尔多斯的认识。

记者:今天,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双驱并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鄂尔多斯现象”。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专家,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它背后的文化支撑是什么?

奇朝鲁: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社会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文化与经济始终都是鄂尔多斯腾飞的双翼。近些年,经济与文化建设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促使鄂尔多斯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了跨越式发展,从而形成了“鄂尔多斯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与鄂尔多斯地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这个地区人民的文化自觉是分不开的。

鄂尔多斯北有黄河和阴山天险,西有黄河和贺兰山为屏障,地处战略要冲,游牧和农耕两大文化在此碰撞、冲突、融合了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鄂尔多斯文化,成为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大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鄂尔多斯文化虽然历经多次更替和演变,但其坚守内在的脉络始终没有中断,这一点,在考古史中都有证据显示。在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中,保留了最完整的蒙古族文化,并有许多具有唯一性的文化遗存、人文景观、民俗活动,如“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以及“鄂尔多斯婚礼文化”等,如今已成为鄂尔多斯的文化品牌与文化“名片”。进入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与都市文化的生活方式不断向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渗透,形成了新的有机的统一。虽然草原文化以单纯游牧生活为基本表现形态的历史已经终结,从内涵到外形正不断增强着现代性,但依然保持着草原文化鲜活的生命力。纵观鄂尔多斯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如在1979年,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包产到户和草畜双承包生产责任制;率先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日本成套技术设备,建立起内蒙古第一个外向型的伊盟羊绒衫企业;以及涌现出的许多杰出人物如治沙劳模宝日勒岱、殷玉珍等,由此可以发现,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中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已深植于这个地方人民的灵魂中,形成了地方的群体个性,也成为鄂尔多斯人建设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一种文化自觉。

挖掘历史范文第5篇

乡土历史取材于本地,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源深入人心,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学生从小接触乡土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的机会较多,因而对之已有或多或少的认识,教师运用本乡本土的历史充实教材内容,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方面特别强调:“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这给课堂教学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提供了平台。“乡土史”( 包括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等文字图片资源)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不但可以扭转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一些乡土史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使学生通过进入历史,走入社会,走近生活,亲自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未来的影响,锻炼自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走访一些身边亲历“”的老人,通过收集本地有关的历史材料,发现历史,辨别真伪,并将整理的调查材料在班级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历史材料,弥补了教材内容叙述的不足,还使学生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目前历史教学中基本上以教材作为全部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较为滞后。一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二是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三是从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看,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导致一方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历史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造成乡土历史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四是从课程资源内容看,资源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教材结构单一,相应学科知识的发展和课程资源渗透与融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从内容上看,统编教材的内容,相对各地学生空间距离较远,难以满足各地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趣味上看,统编教材探究的内容不具有地方特色,难以激起不同地区学生的兴趣;从范围上看,现行教材注重全局的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难以拉近与不同地区学生的距离。

近年来,我区各相关机构、学者在挖掘乡土史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搜集和整理出大量的宝贵文史资料。《平川史话》、《平川文史资料》等不少有价值的地方史资料被挖掘和整理出来,或被重新认识,扩大了史学研究成果。这种情况不能不反映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利用地方志史丰富历史教学不仅可能,也完全必要。这些资料不仅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弥补了史学研究方面的许多空白,还有助于印证和检验现行教材(包括新课标教材)的一些历史结论的真伪,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这些资料还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这些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既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只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呆板教条、单调枯燥等缺陷;也可以在实施新课改后,拓宽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饱满丰腴,富于情趣。此外,这些资料还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上一篇:历史剧范文 下一篇:历史博物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