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4 17:07:54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1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缓解城市道路的压力,采取恰当的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仅仅依赖于补救措施是不够的,而且随着交通压力的逐年增大,很有可能由于补救失效而导致拥堵周期缩短,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避免这种交通现象出现,就要在将道路交通设计纳入到规划设计阶段,将其作为指导交通的重要缓解,以将交通管理落实到事前预防,从根本上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

一、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必要性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地加快,使得城市交通压力与日俱增。某城市的机动车数量猛增,加之多样化的交通工具,使得道路建设难以更得上交通发展的步伐,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现象。出现这种交通问题的关键在于交通工程设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所谓的“交通工程设计”,是对于交通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的优化设计,因此又被称为“交通设计”,其目的是为了对于现有的交通状况予以改善,以符合现有的交通需求,并为未来交通设计提供建设空间。交通设计受到城市环境的局限,各种交通资源,诸如时间资源、空间资源以及交通投资力度等等,对于交通设计都存在着影响。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就是要将交通设计加你在城市规划的理念和交通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交通工程学知识原理,对于交通系统的各项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以确保交通与环境相协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通行空间,不但使得交通顺畅、安全而便利,而且还提高了交通效率。

纵观城市道路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宏观交通规划所表现出来的滞后性,主要是由于道路设计不符合城市道路的实际,设计审批流程不够规范化以及城市道路使用问题而导致的。

二、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

(一)功能定位分析

在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功能定位分析是道路设计的基础,其是将所有参与设计的道路与周边用地以及区域道路的整体状况相结合,将城市发展、景观以及交通等等方面需要道路所承担的功能提出。根据道路交通设计过程中所设计的内容,参与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交通工程师之外,还需要城市规划师、城市景观的设计师以及城市交通设计人员工程参与。

在对于某城市的交通工程设计中,要对于道路交通功能综合分析。以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作为核心,采用小格网的路网形态设计,可以满足人员高密度聚集的需求。(城市道路网格规划见图1,图2)居住区的道路中,较密集的方向,需要采取强化集散服务。结合地形,将自由式的路网形态利用起来设计休闲旅游区道路,在缓解交通的同时,还可以营造休闲的氛围。

在调整道路交通功能并实施优化措施的时候,要将交通功能与周边的交通设施相结合研究,以利于同时调整其他的道路交通功能。

图1 城市道路网格传统规划

图2 城市道路网格现行规划

(二)交通组织优化

对非机动交通优先设计。在空间的布局上,将稳静的交通区划定,其空间占道面积大约为50%,对于机动车的速度加以限制。在交通网络密度的设计上,相比较于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网络密度会更高。为了有效协调各种交通方式,要确保优先安排非机动交通,同时确保机动车安全出行。

(三)详细交通设计

对于交通沿线的各类要素进行控制,要依据交通组织策略实施设计,这个阶段的重点协调内容也是施工图纸设计的重点。交通体系的设计要满足道路的多功能要求,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静态和活跃交通,公共交通以及交通枢纽等等。采取必要的措施实施交通管理,主要包括交通管理设施布局,管制措施以及控制方案等等。交通工程建设上,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平面线形、横断面以及竖向等等。与道路规划相关的要需,包括路灯照明、道路景观以及地下空间和沿街的建筑风格等等,都要与道路设计相协调。

(四)实施保障

为了确保交通工程设计效果,工程设计图纸除了要符合施工要求之外,还要与施工现场协调一致。因此,做好设计与施工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将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落实到位,要将道路设计中所关乎的各个控制都需要在施工图纸中落实,并在施工现场落实到位。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是道路规划与施工阶段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的作用,但是当设计图被落实到施工现场,就要通过协调的形式对于设计规划不断地完善。

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工程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对于城市交通规划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城市交通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城市交通问题,就需要不断地完善道路交通设计技术,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戴继锋,张国华,翟宁,李晗.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及实践[J].城市交通,2011.9(01).

[2]韩鹰飞,李杰.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22(05).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1 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1.3 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色

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而社会文化特征正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的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规划设计应承继城市当地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现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4 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

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应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的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环境整治绿化、以及旧城改造和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2 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2.1 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划归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的规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态城市的内容设计,其基本的内容有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同时要用生态建筑的科学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2.2 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城市规划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改造。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社会发展过程除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2.3 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手段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手段也由传统的画图和利用木头、纸板等制作成精细的城市模型,发展为电子沙盘和虚拟城市模型等,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新技术都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先后提出了虚拟城市、赛博(Cyber)城市和数字城市等全新的概念,这为实现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奠定了技术基础。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计算机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生成交互式三维虚拟的环境,继而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感觉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使参与者感受到由景物或模型组成的虚拟环境逼真的存在,也能实时准确地响应参与者的操作和行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它的优点是既方便设计人员的审查、讨论,又可面向决策者和公众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

计算机流体力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区域规划时,是一项必备的技术支持手段,计算流体力学(CFD)是用于模拟现实中流动现象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CFD本身理论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精度的不断提高,CFD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在内的许多流体流动相关领域。CFD的优点是为使规划方案更趋合理,它能够提供大量的附加信息。

3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批准的城市规划应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防止认为地对其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会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的牵扯而违反规划,应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2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的试金石和重要标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不能顾此失彼,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完善。

3.3 城市的社会公益设施必须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投资行为会受利益驱动,造成规划中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依照规划来建设。

4 结语

良好的城市规划在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更加体现人性化、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科学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科学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2] 涂军飞.浅谈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3] 赵志庆 ,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 技 创 新 导 报,2008,5:47.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3

【关键字】:城市规划;GIS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建设速度加速,为合理规划城市带来很多问题。如果没能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产生多数不合理的监视,例如:大规模圈地占地、损坏文化遗产、创建的城乡结合部混乱等等,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IS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提升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准确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运用GIS、RS等先进技术可以对城市中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进行核查和监测,这在我国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GIS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中的好处

传统进行城市规划工作通常采用CAD软件。该软件是由点、线、面把矢量数据进行存储,但它没有空间数据库,且属性数据比较少,不便于对属性展开查询、使用。GIS技术可以把对象的有关属性合理的结合,有效弥补原有城市规划中的不足之处,满足用户对空间信息、空间分析等方面的规划要求。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对地块儿的强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指标加以计算。GIS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展开分类存储,同时该技术可以科学的管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而正确反映出城市规划的发展形态。GIS技术应用与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城市规划的准确性,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为决策人员给予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情况

(一)GIS技术应用模拟预测中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规模进行预测,模拟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指标。在这种情况下,选用数学模型对城市综合环境及发展情况展开预测、评估,为日后的发展提供合理的依据,例如:区域城镇发展趋势和城市化水平对城市用户和人口进行预测等,通常采用回归分析的办法。首先采用回归方程对数据展开预测、分析,之后运用GIS的空间叠置等相关分析功能,把全部的要素展开综合分析,进而或许比较合理的预测结果,重点在于创建回归模型与GIS技术合理结合。同时可以采用GIS有关功能为基础,采用GIS技术二次开发来实现城市环境演变动态进行模拟和预测。

(二)GIS技术应用在分析决策中

明确城市空间之后,合理选取城市的不同用地,并根据城市空间的长远设计方以及日后规划工作相关的决策问题,这是确保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GIS技术可以应用在工程的选址、布局之上发挥独特作用。例如:把GIS技术应用在公共设施选址之中首先采用GIS技术多人口的密度、公交路线等展开数据建库,其次为城市路网的密度、出行距离及交通可达性为合理性展开评价,同有关专业软件相互结合展开城市规划预测,从而合理选取城市地点。

(三)GIS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之中

GIS技术与日常城市管理之中,在初期管理中可以把全部信息输入数据库之中,创建城市信息数据库,从而达到对GIS数据的管理、检查、数据统计、更新等方面的功能;同影像相互结合,达到对信息叠加的效果,确保可以对城市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采用监测技术实时掌控城市环境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合理的解决。可以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审批,有助于审批人员快速统计出所用地块的面积及相关属性,清晰了解地块儿的有关属性,为更加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目前,GIS技术与遥感技术相互结合已经管饭应用在监察工作之中,采用遥感卫星数据同历史数据加以对比,从而觉察土地改变的变化之处,根据现场勘察得出的相关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规划。

三、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城市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未来的若干年例,城市规划和GIS技术面临很大的挑战,GIS技术的某些新发展也会应用在城市规划之中,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的效率。

(一)3S集成技术的应用

3S集成技术是指由由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者组成的技术。随着3S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3S集成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之中,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直观的数据服务,对所需要观测的对象进行快速追踪、定位、分析,从俄国人更加精细的描绘这种变化,这三种技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CPS获取准确的位置信息有助于遥感航片进行镶嵌和校正,CPS、RS这两种技术为GIS进行空间数据的探测、更新提供有效依据,采用GIS技术也可以提升遥感数据的提取和数据分析功效。随着高精度遥感就似乎的快速发展,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GPS技术,从而确保这三种技术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发挥出巨大的功效。

(二)TGIS技术的应用

TGIS技术又被称作是4DGIS技术,是指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入时间维。它重视采用时空分析技术来对整个动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出处于时空数据内的相关信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TGIS技术,可以有效改革传统GIS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点:高效管理数据:TGIS技术可以把不同城市规划的有关数据的时间、属性、空间信息进行关联,实时对这些信息进行监控和更新,有效解决数据出现的时间等相关问题,确保城市的规划设计满足实际要求。及时给予预测:通常采用时间平滑的办法,对未知的时间段内展开合理的推测,不但可以为规划者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运用预测得来的结果对规划方案展开检验,确保该方案实际可行。输出规划成果:同传统的GIS技术相比较,TGIS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同多媒体、Flash等技术相互结合,模拟输出城市动态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景象,采用动画表达规划成果。

(三)3DGIS技术与VR技术合理结合

虚拟现实是采用逼真的手法模拟出人在实际状态下视觉、听觉多种系统的交互运动,采用这种方法把存在或不存在的东西展现在用户眼前,这是一种采用虚拟模拟展现真实存在的手法。在此基础上同3DGIS技术有效结合,为形成虚拟化三维城市规划发挥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迅速创建模型、进行三维场景合成、模拟复杂变化的城市三维地形,把城市未来的演变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确保规划师在三维视景中展开实时的分析,为考察、修改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结束语】: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工作设计多个方面的内容,成果的可利用性比较差,为规划管理工作带来相应的难度。必须创建统一的地理空间为各类规划结果展开整理。文中以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为依据,介绍了GIS技术的应用实况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方文彬.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华民居,2012,(5):856-857.

[2] 牛强,宋小冬,周婕等.基于地理信息建模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1):90-96.

[3] 仲军华.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山西建筑,2011,37(7):210-211.

[4] 李丰春.城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7):128-129.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4

【关键词】GIS;RS;城市规划

一、GIS和RS

1.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高效、快速的计算能力与自身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某一城市或地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存储等,进而对该城市的经济水平、土地使用状况等进行分析,建立起统一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为将来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另外,GIS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城市进行测量和三维绘图,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数字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直观的三维模型,促进城市规划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转变为更加一目了然的定量描述。

2.RS技术

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是一种非接触式信息获取技术,融合了航空航天、机电、通讯网络、计算机等多门技术,具有方便、动态等特点。RS技术能够采集城市的目前的地理信息、土地使用状况、自然条件、人口数量及分布、道路规划建设、交通等信息为管理者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全面的数据资料。利用RS技术进行城市调查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节约了经济,更比传统调查得出的数据精确、快速,因此将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GIS和RS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城市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管理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是在现有的建设基础上进行的。城市规划是一项庞杂、细致的工程,需要采集与分析各方面的数据,如基础地形、城市现状、规划控制、城市属性。(1)基础地形。包括城市地理环境、地貌特征、水系分布、河流流向、植被覆盖率、自然景观、建筑规划等;(2)城市现状。包括土地开发现状、土地使用现状等;(3)规划控制。包括道路规划、路中线划分、路红线划分、古迹保护等;(4)城市属性。包括现有人口、经济水平、设施建设等。这些数据中,能够运用RD技术第一时间获取的数据是基础地形和城市现状,并能够做到实时监测。而这些数据经过统计整理后将被分层传输到GIS数据库中。

2.城市用地变化与建设用地格局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住房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是土地的大量开发也引起了地价暴涨等问题,因为土地买卖价格谈不拢而出现“钉子户”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因此,怎样正确地开发城市中每一块土地,合理规划土地如何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城市和谐发展,走可持续的道路,就需要管理者对城市的增长规律展开深入调查与研究。利用RS技术分析城市的演变过程,了解每一块土地在过去作何用处,结合统计法对城市的经济中心变迁、紧凑度、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通过GIS技术综合现有数据,模拟未来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及时发现规划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正,使城市规划更合理。

3.公共设施选址

公共设施包括道路交通、广场、超市、公园、旅游景点、垃圾场等,这些设施的规划选址都需要用到GIS技术。对道路交通的分析,需要利用GIS技术收集居民区的分布、道路建设数量与密度、居民出行时间与目的地、就近道路选择、公交车行驶路线等数据,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对道路进行规划,使其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对大型超市选址时,可根据路网建设、人口分布分析出不同区域的交通信息、居民经济状况与数量分布,选择合适的开设点,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对旅游景区的规划则需要采集景区的地形地貌、周边经济与土地开发、交通设施等数据,利用GIS进行分析,确定各个景点的具体分布。

4.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和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绿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地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环境与人们居住水平的高低。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比较特殊,既不能脱离城市的总体规划,又需要达到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还应表现出城市的整体风貌,三个方面需要整体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因此,首先利用RS技术测量出目前城市的绿地面积与分布,再利用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的地貌特征、建筑形式与分布状况、道路建设等数据进行分析,合理的规划绿地分布,使城市的规划更加人性化,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5.规划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成果的表现

结合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利用GIS和RS技术对城市土地价格高低分布、建筑挖掘土方与回填的平衡、旧房拆迁进展等进行分析,根据城市未来发展模型对城市内建筑形式、功能用途、发展方向等进行研究,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预测并改正。对于已经设计好的方案,则可以利用GIS技术和RS技术配合计算机制作出虚拟的未来城市样貌、建筑、公路、绿化等,是人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规划方案的内容与合理性。

6.信息与公众参与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已经能够通过网络在网页上浏览空间数据,而GIS中的某些功能如数据处理等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处理,因此人们不仅可以浏览到各项数据,还可以加以补充或纠正,提高了公众参与度。信息技术在GIS中的应用拓宽了GIS应用渠道,使GIS数据传播更为便捷,实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与群众基础。

7.规划管理

管理者应意识到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土地使用与建筑工程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者会利用文件或数据库整理和存放数据,但是使用文件管理信息使得规划数据更新、查询变得很复杂,而使用数据库则不能利用数据库中的信息很好地定位相应的实体。因此,传统的方法不具备空间查询定位功能。通过利用GIS技术可以快速查询城市规划的相关数据、项目申报单位等信息,并可作为项目实施情况和工作周期的参考。在项目审批时,审批人员可以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快速计算出工程项目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等一系列数据,对不合理的数据进行修改,直到达到城市规划要求。

三、结束语

由文章分析可知,GIS技术和RS技术在新时代背景下必然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城市规划中。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GIS技术在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发展预测将会越来越智能化。GIS和RS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质量,从而实现了城市规划技术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规划理论从传统的经验判断到科学验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成芳. 建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教学的探讨[J]. 南方建筑. 2006(06)

[2] 池天河,张新,赵小锋,王钦敏.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以“数字福建”为例[J]. 测绘科学. 2006(02)

[3] 高杨,吕宁,薛重生,杨林. 基于RS和GIS的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 城市规划. 2005(09)

[4] 刘云,赵悦,邓玉林,王长凤.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2)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5

事实上,智慧城市的概念成型之后,部分学者就已经开始思考和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胡小明认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其实就是城市整体的智慧建设规划,其风险主要来源于“复杂性问题与不确定性问题”[4]。NaphadeM.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规划、管理和运营的创新,但世界各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都表明这种城市转型面临着许多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的障碍,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要改变城市管理的现状往往需要在多个职能部门进行大量的协调,企业所期望的持续投资回报率也面临严峻挑战,而技术障碍则集中表现在“实现系统的互操作性”、“确保安全性和保密性”、“泛在布控传感器和信息设备”以及“设计新的无缝隙人机交互模式”等方面[5]。邓贤峰从经济、技术、社会伦理、法律等视角综合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防范思路,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信息产业整体布局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社会伦理风险”、“信息安全主体法律问题”、“核心技术安全风险”等风险因素[6]。整体而言,虽然智慧城市的风险研究没有被忽略,特别是关于智慧城市所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产业风险已经开始形成相对系统的研究,但现有的风险研究在全面性、系统性、结构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首先,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城市风险、网络社会风险、城市信息化风险等进行有效区分,尽管这几类风险部分重叠,但都有其特定的风险来源和风险表现,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城市风险研究范式是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思路,但目前仍然没有研究提出相对成熟的智慧城市风险研究范式。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恰当的风险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谨慎地”、“动态地”、“全程性地”[7]识别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提出防范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概念,这一过程从形成初步理念、制定战略规划、开展顶层设计开始,然后集结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资源,完成技术架构、应用推广、制度建设和组织调整等多方面的建设内容,最终建成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要明显地识别出一个完整的建设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因此很难定义一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和终点,但这种“过程”的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可识别的社会风险分析的时间边界。智慧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分析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分析整个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子过程和子系统建设失败的可能性,去探析哪些投入要素存在不足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具有发生、发展、成熟的生命周期特征和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也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风险是指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某一特定环境下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形态和特征,对其进行系统、动态、全面地风险分析,能够更加清楚地描述不同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智慧城市的建设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以及运营维护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内的风险分析方法可各不相同。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可以从一般的方案论证方法中寻找思路;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主要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投入要素方面存在的风险;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则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进行逆序推导。

2规划设计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是指在理解智慧城市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顶层设计、实施方案、保障体系等核心内容的描述。此外,智慧城市规划还需要设计与智慧城市运作模式相匹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制度体系,比如政府流程再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面临诸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需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设计和选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规划控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管理和文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8],这些因素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2.1信任和需求不足风险

尽管城市活动的各主体已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参与到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并日益感受到了“数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对“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实际效果充满了期待,但在“技术万能论”已深受质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这种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有“城市病”的构想很可能表现出一种不信任态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也就可能因此失去最大的支持群体,比如城市政府的不重视将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源,企业的观望态度也将使得智慧产业规划无法有效进行。缺乏城市活动主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充分信任和有效需求,规划设计方案即便勉强通过,最终也可能失败。

2.2目标可行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提供一套面向城市未来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涉及政府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环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内容,因此其规划设计方案的目标和体系难免复杂而庞大,规划设计者很难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由于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城市活动主体对技术的需求不同,规划设计者在构建技术体系时既难以确定和协调各方预期目标,又很难预想目标后果。此外,规划设计者还可能因面临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束缚,难以保证技术体系、投资规模、投资方式、运营安全保障等多层面预期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匹配,而超越城市经济和信息技术支撑能力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也将难以持续推进而面临失败。

2.3战略趋同性风险

尽管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轮廓是确定的,但不同城市具体的建设思路、方案和目标应该依照城市自身的自然、经济、文化、政治等基础条件而定。由于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少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者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将可能不加分析地借鉴甚至模仿其他城市经验,由此造成不同城市的规划存在趋同性风险。趋同性规划既抹杀了城市个性,也将加剧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趋同的智慧城市之间因核心竞争力趋同而影响智慧产业的有序发展,“很多城市的规划都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必然会产生过度竞争,没有独辟蹊径的产业规划对多数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来说是一场灾难”[9]。

2.4规划可持续性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其所依赖的技术也是梯度成熟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一定要注意这种梯度差异。部分规划者“一步到位”的建设思路很可能使智慧城市建设出现“早期无法投入使用”、“晚期难以升级”的困境。因此,智慧城市规划应该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果规划者一开始就致力于制定一个“伟大”方案,则很可能使规划本身陷于路径依赖,失去可持续探索改进的机会。

3开发建设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在现有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约束下,投入技术、原材料、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进行要素组合以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智慧城市开发建设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投入要素风险,即某种要素的缺失或不足可能引致的短板效应;二是管理活动风险,失败的管理行为将使得各要素无法按照规划进行有机组合,从而无法达成既定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行为也是一种投入要素)。

3.1技术风险

在开发建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风险首先表现为城市信息技术水平不足风险。目前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架构基本遵循了IBM所提出的“3I”特征,即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化,这三项特征将通过相应的核心技术来实现,即通过RFID、条形码以及其他传感技术构建物联网,对城市生活信息进行泛在感知、识别和追踪;通过高速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将汽车、家用电器、医药品等数以万亿计的事物与人紧密相连;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整理、预测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为决策依据和行动方案。然而,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很多城市对这些技术的掌握还远没达到普遍推广和运用的成熟程度,这将可能使得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因无法获得有效技术支持而被搁置。另外,智慧城市通常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政府由于自身技术能力有限,不得不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机构来实施智慧城市规划中的一些技术项目,但由此又将面临项目外包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智慧城市建设使用大量外包商提供的技术、产品、支持和服务,容易对外包商形成不同程度的依赖,外包商的技术能力、发展前景、服务支持等将成为风险源;政府和外包商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政府对外包项目的监管能力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因素。(本文来自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简介详见.)

3.2人员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靠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而这些人员的技术能力、职业道德、健康安全状况等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因素,由此产生的风险至少涉及以下方面:人员素质风险,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以及相关决策与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风险;人才流失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疾病等对人员生命健康安全的损害,以及人才争夺战中关键性人才流失等;职业道德风险,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无序跳槽、泄密等行为引致核心技术流失等风险。上述各种人员风险一旦现实化,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瘫痪。

3.3经济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全面性的庞大的城市建设工程,必须有强大的城市经济能力作为支撑。例如,目前中国制作一个RFID标签的成本大约是1.5元,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只有像伦敦、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国际性大都市才有能力通过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完成基本的工程量,初显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这种经济风险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投入风险、技术购买投入风险、设备购买投入风险、人才培养投入风险以及产业风险,其中产业风险尤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构建起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体系,单是RFID环节就需要一条包括RFID芯片设计与开发、电子标签制造、标签封装设备制造、读写器研发与制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咨询在内的产业生态链,只要其中存在一个薄弱或缺失环节都可能使智慧城市建设无法持续推进。

3.4社会环境风险

宽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法规体系、必要的制度供给等社会环境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支撑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城市“智慧”建设与文化、生态、科技等其他发展主题尽管没有非此即彼的冲突,但不可能同时获得同样的资源投入。智慧工程项目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保障,就难以保证其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另外,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社会规范以调节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倘若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标准没有统一,有关信息安全责任、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没有相应完善,智慧城市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界限、风险与责任承担等将缺乏刚性约束,智慧城市的开发建设将陷入混乱,引发更严重的城市问题。例如,当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仍未进入立法程序,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在物联网等新技术环境中的保护几乎是空白,这很可能导致一些掌握信息资源的政府部门或企业滥用权力为己谋利,损害社会公众权益,使智慧城市建设失去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由此还会引致智慧城市建设的信任危机和合法性风险。

3.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风险要素,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庞大工程,“对于管理的需求不仅规模巨大、范围广泛,而且需要系统性、关联性的管理服务”[10],更容易引致多方面的风险。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北京举行的2011年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也有过阐述,他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经济、政策、管理多管齐下,智慧城市的管理比建设还困难。管理风险产生与管理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管理机制的成熟以及信息的流通程度等因素有关。此外,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技术开发有待深入,相关产业链的稳固性需要提高,物联网的社会认知度有待提升,相关企业的赢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在对待智慧城市建设的观念、态度、行为等还有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管理层面政策的不协调以及管理理念的不一致,进而对智慧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运营维护阶段风险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旨在“促进城市化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推动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11],最终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宜居的城市形态。尽管智慧城市建设可能顺利完成既有规划所确定的工程性和制度性的建设任务,但它也未必能够完整实现上述理想目标。在运营维护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将面临如下两大类型的风险:一是各个子系统正常运作的风险,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风险;二是衍生出新的城市问题的风险,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风险。

4.1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风险

与现有信息技术相比,智慧城市建设所依托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设备网络防护、系统自身加固、应用代码检查、关键设备冗余等方面具有明显进步,但它仍然不能规避所有潜在风险。首先,为了实现“无所不在”的感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全城布置各种类型的智能设备,形成类生物的“神经系统”,但无论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超级计算机,还是作为神经末梢的RFID芯片,都可能因自然灾害以及各种人为破坏而失效,造成部分物体信息无法被感知,处理信息无法传递,甚至造成全城“脑死亡”。其次,智慧城市的软件系统由物联网智能物体软件、云计算中心、应用层共平台、个性化服务与应用等软件所组成,在任何单一软件都不可能规避所有漏洞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软件系统也无法避免黑客和病毒对所有可能漏洞的攻击,这些可能的漏洞和非法行为将威胁智慧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

4.2经济风险

运营维护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风险首先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风险。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形成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产业结构,但大部分城市短期内难以完成这种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信息产业发展会挤占其他产业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使得其他产业发展受限,最终影响城市整体经济效能。其次是产业布局调整风险。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智慧城市建设所推进的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将会造成资金、技术、人才、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向少数发达的中心城市高度聚集。能否获得各种有限资源,以保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取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布局的调整,对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4.3社会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会快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公共空间、社会组织、个人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后果通常是以动态方式存在的,受到传统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中的各行为主体能否适应这种社会后果成为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重视的社会风险因素。在“技术万能论”深受质疑的当今时代,社会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敏锐而普遍的风险忧患意识,其实这也是一种主观负面的社会风险,因为“风险管理的真正难点在于对主观态度和认知的把握与控制,而不是管理风险的客观方面”[12]。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风险还体现为市民对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的增长。美国技术哲学家芒福德从人的主体性丧失的角度对“巨技术”系统进行了深刻批判,他认为人类在利用计算机智能和全球即时通讯等新的“巨技术(megatechnology)”建造了一个统一的、全封闭的架构的同时却使自己成为被动的、为机器服务的动物,“如果这种过程持续下去,人的固有的功能或者将与机器相融合,或者为了非人性化的集体组织的利益而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控制”[13]。智慧城市实质是一个汇聚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复杂“巨技术”系统,生存于智慧城市的人一方面很容易享受到智能信息系统提供的便捷服务,另一方面又将逐步形成和加深对各种技术系统的依赖性而无法摆脱主体性丧失的困扰。另外,在智慧城市里,人们在充分感知周边事物信息的同时,自己的信息也随时被感知,任何人都在“看”与“被看”中生活。大量信息被汇聚一起并被授权某一部分人管理,这些信息随时都可能被泄露,信息委托风险也由此产生。目前关于物联网和云计算对个人隐私权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14,15]已经开展,但其能否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仍是一个未知数。

4.4政治风险

多中心治理、社区自治是城市改革发展的方向,人们希望城市政府的职能能够被限定在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之内。事实上,政府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及时快速地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商务活动等多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解决现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问题。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智慧城市的有效运转,或者充分实现智慧城市目标,政府职能又不得不加强。智慧城市既可加强城市社会的自治能力,又可刺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扩张。例如,泛在、智能感知的物联网技术因可能沦为极权政治的新控制工具,正受到欧美社会的质疑[16]。另外,对于很多城市(和国家)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都要从其他城市(和国家)购买,这就很可能造成其他城市(和国家)对自身的技术控制,甚至可能造成各种重大信息泄露,直接危害城市(和国家)利益。

4.5文化风险

智慧城市建设使得文化传播的领域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复杂。这一方面对于推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会增强个人主义趋势,改变传统的隐私、人权等观念,使社会舆情监管的难度加大。进而言之,智慧城市既可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大集散地,又可成为文化观念激烈碰撞的场所,强势文化很可能凭借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逐步否定和取代弱势文化,使城市原有的多元化的文化特色丧失。

4.6生态风险

智慧城市的开发、运营和维护,需要大规模耗费一次性使用的电子标签和传感元件等,由此将产生海量的电子垃圾,而ZigBee、WiMAX、蓝牙等无线网络技术设备大范围使用将带来电磁辐射等新型污染问题。这些已经发现或潜存的环境破坏问题,将严重威胁城市生态。

5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5.1科学规划,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目标

首先,智慧城市规划设计者应以市民、政府、企业等为主体进行需求分析,充分论证智慧城市建设是否满足市民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是否能够为政府实施行政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和条件,是否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规划者应该深刻把握智慧城市的要义,充分动员各种力量参与规划的设计讨论,吸引民智与民资支持,引导并创造社会各方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全面定位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使规划设计方案成为受各方信任和支持的共同愿景。其次,规划者应以城市整体效益作为智慧城市设计的视角,以城市现有资源作为约束条件,站在客观立场上评价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和成本,优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以有限投资获得效益最大化。然后,规划者应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历史、制度、区域等自身特征,寻求一条符合城市现有发展条件的特色化建设道路,为新一轮的城市发展竞争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最后,规划者应构建一个让智慧城市规划可持续改进的机制,可以从探索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反馈机制、市民参与规划修正、检讨和监督的民主参与机制等方面着手。

5.2保证充足的要素投入,科学管理

首先,搭建一个支持创新的智慧平台,积极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的研发力量,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结合的创新体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重点应用业务等领域的突破,同时,“积极整合跨行业ICT资源,提升企业在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中的大型应用集成能力”[17],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和企业的良性合作机制。其次,保障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构建良好的人才结构,优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用新理念、新原则、新体制、新机制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18],重视以开展职业品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为主的职业教育。再次,构建良好的融资渠道,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并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建立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用,突显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商业价值和机会,实现投资与收益之间的良性循环。另外,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坚持“标准统一和法规完善先行”策略[1],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建立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民和企业充分参与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保证多主体利益之间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城市各主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实施。

5.3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社会建设

其一,要实现关键信息安全技术的突破,加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容灾能力,同时,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必须建立在自主、可信、可控的基础上,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来提高自主防控能力。其二,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并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其三,积极构建智慧城市建设风险评估的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技术项目决策的民主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自主性;积极推进信息时代的道德规范建设,完善维护智慧城市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体系;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保护的技术研究和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障市民的基本权利。其四,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政府改革,严格约束政府职能,并利用智慧城市提供的强大自我管理能力,构建一个多中心治理、社区自治的城市公民社会。其五,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积极倡导文化平等和尊重,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同时,在保障市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其六,要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能耗和节能的风险效益分析研究,对电子垃圾、电磁辐射等污染问题,要及早建立一整套监控、处置的应对制度,尽可能规避智慧城市建设的生态风险。

6结语

本文采取阶段分析法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研究作了一个初步探索。事实上,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研究可以多视角展开,例如:专注于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某一方面所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将会更加深入;又如,通过某一项具体实践来分析智慧城市建设风险,这种分析方法因为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容易把握,并且可以运用一些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总之,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分析应该作为一种“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被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之中[19],规划者所制定出来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也必须包括风险防范方面的内容。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6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管理,提高城市规划设计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维护城市规划设计市场正常秩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国专业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和事业、企业单位下属承担城市规划设计任务的单位。

第三条城市规划设计业务范围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执行。

第四条凡从事城市规划设计活动的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申请资格证书,经审查合格并取得《城市规划设计证书》后方可承担城市规划设计任务。任何无证单位,均不得承担城市规划设计任务。

第二章城市规划设计资格证书及分级标准

第五条城市规划设计资格分为甲、乙、丙、丁四级。《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由建设部统一印制。

第六条城市规划设计证书按下列标准进行分级:

一、甲级

1.甲级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应是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置齐全。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级配合理,高级技术职称与其他技术人员比例不小于1:5,其中城市规划专业有二名以上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建筑、经济、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给排水、电力、电讯、煤气热力、区域规划、环保等专业至少有15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规划设计十五年以上的技术骨干。

2.单位独立承担过两次20万人口以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含修改或调整)任务。

3.单位专业技术具有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近五年内有过下列成就之一者:获得两项部,省级以上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具有一定科研力量,近五年内获得两项以上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近五年内承担过国家、部级标准、规范、定额的编制工作。

4.单位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其中计算机(32位以上微机)及配套辅助设备齐全,并有一定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

5.单位有健全的技术、质量、经营、财务管理制度,有较高的综合管理水平,持有省、部级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合格证书和财务管理达到省、部级三级标准。

二、乙级

1.乙级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应是技术力量强,专业配置齐全,专业技术人员级配合理,高级技术职称与其他技术人员比例不小于1:6,其中城市规划专业有二名以上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建筑、经济、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给排水、电力、电讯、煤气热力、区域规划、环保等专业至少有10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十年以上的技术骨干。

2.单位独立承担过两次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含修改或调整)任务。

3.单位近五年内有过下列成就之一者:获得一项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近五年获一项省级科技进步奖;近五年内承担过省级标准、规范、定额的编制工作。

4.单位有较先进的配套技术装备和计算机应用设备。

5.单位有一定的综合管理水平,持有市以上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证书和市级财务达标。

三、丙级

1.丙级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专业较齐全。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5人以上,其中城市规划专业有两名以上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建筑、经济、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给排水等专业至少有6名六年以上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2.单位独立承担过两次以上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含修改或调整)任务。

3.单位有必要的技术装备。

4.单位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按全面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质量管理,有必要的质量、技术、财务、行政管理制度。

四、丁级

1.丁级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应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专业技术人员10人以上,其中至少有3名5年以上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2.单位承担过城市规划设计任务。

3.有必需的技术手段,有质量、技术等管理制度。

第七条《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的适用范围:

(一)取得甲级证书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承担规划设计任务的范围不受限制。

(二)取得乙级证书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可以承担下列规划设计:

1.受本省或本市委托承担本省或本市规划设计任务范围不受限制;

2.20万人口以下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含修改或调整);

3.各种详细规划;

4.研究拟定大型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

(二)取得丙级证书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可以承担下列规划设计:

1.当地及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

2.中、小城市的各种详细规划;

3.当地各种专项规划;

4.中、小型工程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四)取得丁级证书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可以承担下列规划设计:

1.小城市及建制镇的各种详细规划;

2.当地各种小型专项规划设计;

3.小型工程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第三章资格审批与管理

第八条申请《城市规划设计证书》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符合国家规定、依照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独立机构的文件;

2.有明确的名称、组织机构、法人代表和固定的工作场所、健全的财务制度;

3.符合本办法第六条分级标准。

第九条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资格,实行分级审批制度。甲、乙级规划设计单位的资格由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丙、丁级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资格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条申请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的单位,须填写申请表一式五份。申请甲、乙级资格的单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国家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经国家城市规划资格审查委员会审定,由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资格证书。申请丙、丁级资格的单位,经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资格审查委员会审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资格证书,并将取得证书单位名单报送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香港、澳门地区及国外城市规划设计单位,不发给《城市规划设计证书》,但可和持证单位协作,按合同规定分担城市规划设计业务,并遵守本规定。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设计资格每三年由原初审部门进行一次检查或复查,对确实具备条件升级的单位可按本办法办理升级手续;对不具备所持证书等级条件的,应报原发证部门降低其资格等级或收回其证书。

第十三条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如撤销,应向原发证部门办理证书的注销手续。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合并应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重新申请。

第十四条持有城市规划设计资格证书的单位应承揽与本单位资格等级相符的规划设计任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揽规划设计任务的单位应持证书副本到任务所在地的省一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认可后即可承担规划设计任务。

第十五条城市规划设计单位提交的设计文件,必须在文件封面注明单位资格等级和证书编号。审查规划设计文件时要核实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资格。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土方;放线;设计;后期管护;水系

1前言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土方开挖,景观构件放线,山体施工,水系开挖时重要的施工项目,直接决定城市园林景观的过程、细节和质量,对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价值。当前城市化范围在扩展,城市面积在扩容,各种类型园林景观不断增加,如何建立城市园林景观施工的重点,满足社会和公众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要求和关注必须成为建设工作的出发点。要立足于施工的重点项目,展开建设重点的划分,确定施工的关键技术应用,确保城市园林景观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让城市园林景观更好地发挥出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综合功能,构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空间、平台、载体和基础。

2城市园林景观施工中重点项目施工技术

城市园林景观施工的质量主要有基础和重点项目的质量作为前提,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必须对土方、放线、山体、水系等景观项目施工技术的应用加以重视,建立对土方、放线、山体、水系各景观施工的重点控制技术要点,以确保景观建设和城市园林发展目标的达成。

2.1城市园林景观土方施工技术

城市园林景观土方项目要以设计图纸为基础,充分展开对施工现场的现状进行测量,确定城市园林景观地形地貌的实际,明确土方工程的位置、尺寸和规格,选用适宜的修正系数做到对土方挖掘数量、运输方式的有效掌握。一般在城市园林景观土方施工中可以采用网格法,在确立基线和基点的基础上,标准控制网格,以精确的测绘标注城市园林景观的现场网络,并确立精确的土方和位置控制桩,用石灰标注出关键点和控制点,以便在土方施工中作为参照和基点,有效预防土方超挖、挖深不足的问题。

2.2城市园林景观放线技术

放线环节贯穿于城市园林景观的各建设过程中,园林树木种植、景观工程施工都离不开放线这一基础性基础。应用放线技术要根据施工过程和阶段,确定放线技术的应用要点,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基础和技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施工前,放线技术要对树木种植点和景观外延进行精确放线,做好方格网的布控,以准确的放线为树木种植和景观工程施工提供数字基础。在施工中要根据树木的形态进一步确定种植位置,做到对植物和整个园林关系更为优化、更为准确地控制;要根据景观的设计、园林实际尺寸进行放线技术应用,设立半永久式兴趣点和控制点,使景观的外形和结构得到进一步严谨而精准地控制。

2.3城市园林景观山体施工技术

山体是构成城市园林起伏、结构、层次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园林景观施工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在山体施工前要对山体地质、土壤状况、山体形状、边坡稳定性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制定出山体施工技术准确而完整运用的方案。要根据山体设计与园林实际计算出山体施工实际土方的堆积量、运输量,建立山体施工的控制桩,以利于后续施工对基本信息、基础数据的运用和掌握。对于已经存在的山体要在施工中强调对山体处理和改造技术的控制,重点对施工方式、机械等要点加以管理,提高山体施工的效率,提升山体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堆积方式产生的山体,要做好分层填土和紧密夯实两项基本工资,确保山体的稳定性,以利于山体发挥出更为多样的功能和价值。在山体施工技术运用中要强调保护,特别要对堆积而成的山体要做好挡土和防滑坡处理,有效提高城市园林山体景观的安全性。

2.4城市园林景观水系施工技术

水系施工要控制两个技术环节,一是,水系的挖掘,要确定水系挖掘的机械和方式,同时明确水系挖掘的时机,通过大型机械的合理应用,以差异性挖掘方式和技术运用为前提,做好水系土方挖掘。二是,水系的防渗处理,要采用防水布铺设、抗渗漏混凝土等技术对城市园林水系进行防渗处理,维持水系的稳定,提高城市园林水系对水资源有效的利用能力。

3城市园林景观工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3.1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在图纸设计交底时,要求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详细介绍设计意图,确保施工单位能够领会设计理念,并做好图纸会审工作,使施工单位能够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灵活运用。如,在搭配植物时,若仅仅依靠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则无法很好的体现出植物搭配的和谐性和生动性,所以施工单位必须在充分理解设计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施工图纸灵活运用植物搭配技巧。

3.2重视园林景观后期管护

在园林景观绿化施工完成后,必须做好后期养护管理工作,以进一步巩固景观绿化效果。由于缓苗期是苗木成活的关键时期,所以后期管护必须要将缓苗期养护作为重点,从而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尤其在高温的夏季,管护人员要增加灌水量和次数,使其满足树木的成活需求。同时,定期检查树木成活情况,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提高后期管护工作质量。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文化符号和城市园林主体,建设精品景观,提高园林意境,体现城市发展理念是当前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主要出发点。进行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工程中要尊重技术的中心功能和价值,严格控制工艺、工序,使城市园林景观得到建设思想、施工技术的保障,更加完整地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的理念和思想,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景观的价值和功能,为建设精品景观,优化城市园林体系,创建和谐城市提供施工与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祝志胜,汪海峰.关于城市园林景观的施工管理和后期养护的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7(3):112.

[2]张虎林,梁晨.城市园林景观施工建设中重点关注问题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06)

[3]吕宝来.浅析城市园林景观的美学构成与设计思路[J].作家,2014,31(3):148-149.

[4]陈英桦.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方法[J].城市建筑,2015,13(5):258-259.

[5]卢书妮.生态水处理技术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0(7):77-78.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篇8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aided mapp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urban planning,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the approval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the city planning, 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systems enhances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teroperability,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of urban planning are implemented by computer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城市规划;应用

Key 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city planning;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190-03

0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规划设计者们的工作效率,更是使规划学由静态规划走向了动态规划,由隐性规划走向了具象规划,由二维规划走向了多维规划。因此,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理念的发展,增强了规划的大众参与性,使规划成果更加明晰、直观,规划数据更加科学合理。

1 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

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需求日益增强,规划从单纯的建设规划到现代城市把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谋求总体发展,从围绕市区做规划到区域一体化建设,从领导、专家决策到以人为本和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思想理论也在城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并趋于成熟。当今世界属于知识爆发,信息现代化加速,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也更加开放,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落后的城市规划方法受到了冲击,促进了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和发展。目前的城市规划应从科学性、区域性、公众性及社会性等方面入手研究,才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

1.1 科学性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多个学科,各学科的有机渗透融合才能保证规划的科学性,这就要求各学科间要有合理的定量、定性的综合数据分析,才能保证规划的科学运行。

1.2 区域性 现代规划学要求从城市或构成城市要素的区域来分析规划的合理性,如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安全设施的构建是保证规划区合理建设的必要条件,区域环境容量的测定是考查规划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树立了区域观,规划才能有前瞻性。

1.3 公众性 “以人为本”是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制意识的增强,普通百姓越来越关注自己所在地域的发展及自身生活环境的优劣。传统规划的评价是专家评价,官员拍板,不能够完全彻底的反映人民意愿,而现代城市规划则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也在城市整体观念的作用下,把城市看成是一个整体,从而不仅要顾及只占少数的权贵的要求,更应该关注广大的城市市民,满足全体市民的共同要求。对城市空间中人的活动以及人对空间的使用等的研究,也充分体现了对现实中的人及人的需要的关注,也只有体现了公众性,规划才能有建设的土壤。

1.4 社会性 城市规划是一项社会性事业,从规划的制定、建设及后期管理,人是这个过程的唯一操作主体,也是唯一的被服务目标,因此只有强调社会性教育、社会性规则的建立才能够保证规划建设全过程的统一。

2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2.1 在规划设计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

①概念: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在设计中通常要用计算机对不同方案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以决定最优方案;各种设计信息,不论是数字的、文字的或图形的,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内存或外存里,并能快速地检索;设计人员通常用草图开始设计,将草图变为工作图的繁重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由计算机自动产生的设计结果,可以快速作出图形,使设计人员及时对设计作出判断和修改;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与图形的编辑、放大、缩小、平移和旋转等有关的图形数据加工工作。CAD系统一般分为二维CAD和三维CAD系统。目前,CAD应用系统已将设计、绘图、分析、仿真、加工等一系列功能集中到一个系统内,且已经广泛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其应用也使规划效率大幅度提高,图纸文件更加规范、直观。

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涉及多个学科,需要规划师系统、全面的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优化方案,计算机辅助部分包括用地评定、用地分析、方案评价、辅助计算等内容。即对现状资料加工、存储后,结合城市用地的影响因素(如地形分析、交通分析、景观分析、地质灾害分析等)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优化用地布局,同时利用计算机完成人口预测、地块面积计算、用地平衡等辅助计算和图表设计,最终通过计算机内部的评价软件对方案整合确定。

③在详细规划中的应用:除了对用地的影响因素分析外,包括方案设计、三维造型、景观渲染、日影分析、数据统计等,还可以对规划区域进行高度仿真的动画演示,使规划区的整体风貌和配套设施、景观节点等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可最大限度地还原城市现状面貌,并契合未来的规划三维模型。

④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到地形图测绘中,它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为城市规划的落地、生根、实施起到了决定作用。

2.2 在科学管理方面的应用

2.2.1 遥感技术:随着国内遥感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以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为核心的国家资源数据库包含了30多种主要资源环境要素,目前该项目用户已经达到了200多家,主要是国家和各省的行业管理部门。而且建立了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已具备了对国内各地的洪涝、干旱、林火、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宏观动态监测和成灾区的区域覆盖评估能力,该系统已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技术对于城市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利于城市的科学管理,如在城市容积率执法监督检查中,就是通过遥感技术在对各地的建筑密度、绿地率、容积率等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实地调研得出结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2.2 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综合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形成完整、闭合、互通互联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行新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的区域达到精细化、管理部件的内容数字化,管理事件的处置精确化。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进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数字化城市的管理对象是城市管理部件(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市政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设施类、市容环卫设施类、园林绿化类、其他类)和城市管理事件。新模式用城市部件管理法锁定管理对象,将辖区内的所有城市部件都标注在万米单元网格图中。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对每一个城市部件都进行编码,使其准确定位,实现分类、分项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单位已实行了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的普及标志着我国城市管理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精细化管理时代。

2.2.3 智能审批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信息化的办公平台,开发商等相关机构提交的工程项目图纸,都经由该平台提交和审批。该系统不仅能实现文件传输的电子化,规划部门对图纸和原规划间一致性的校核也将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以杜绝人工校核的误差和其间可能出现的利益寻租,使审批效能大大提高。

2.2.4 办公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报建,报建单位只要在本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完成报建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规划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

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实现管理与设计的一体化,审批的结果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迅速地反馈给设计部门,而设计部门可尽快地将设计结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交给管理部门,这些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完成。

通过因特网可以进行规划评审,各地的专家可以在家里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规划成果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专家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建筑物三维动态模型),通过网络会议交流意见,专家甚至可以实时与规划师交流,提出自己意见和设想,并可以较快地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加以证实。

2.3 在公众参与方面的应用

2.3.1 网上公示:对项目进行网上公示,公众通过因特网动态了解规划设计方案和参与规划审批,而且规划方案与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为直观和形象,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2.3.2 建立规划展览馆: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整体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城市建设的沧桑巨变以及城市发展成果与总体趋向。它不仅为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政府规划决策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为国内外专家、城市投资、建设者提供学术报告、规划咨询的场所。也成为普通市民了解、参与、监督城市发展的最系统、直观、生动、快速的有效途径。

2.3.3 规划设计的直观表达: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和审批的公众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城市规划文件不一定就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因此计算机三维技术的引入更加便捷、全面、准确地为公众提供了立体的、多维的规划空间感受。

2.4 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 因特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因特网同时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知识。

在信息时代,电子游戏也将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城市规划方面的游戏软件的出现,可以对规划设计与审批及城市建设过程进行模拟,使城市规划学习及城市规划的宣传与教育通过玩电子游戏的过程来完成。

3 结语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为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从理念上、手法上带来了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构造了一个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城市的未来,可以看到明天我们美好的家园。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让我们和我们的人民共同用自己的双手,借助人类科技的发展,托起我们祖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Г.Л.斯莫良,陈敏,《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1年第05期.

[2]陆明,郭世元.《计算机辅助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信息管理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5月.

[3]刘云飞,芦艳萍.《浅析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今日科苑》,2008年04期.

[4]百度文库,百度百科.

[5]慕乾华.《计算机图形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07-21.

[6]郑立中.《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巨潮资讯网,2002-3-20.

[7]佚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概论)》,百度文库.

上一篇: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古希腊城市设计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