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04 17:07:28

城市设计发展

城市设计发展篇1

关键词:防洪;城市堤防;景观

Abstract: urban dyke projects, can't and the overall urban construction quite apart from, in view of the levee constr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shunde city levee construc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rational design scheme, take appropriate landscape design, good solve these conflicts.

Keywords: flood control; City levee;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 TV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洪涝灾害给城区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人们对城市防洪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在大量兴建堤防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堤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那种单一防洪功能的堤防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广东省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水利现代化,就是要建设 “六大体系”: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防风暴潮减灾体系;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高质和谐的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统一高效的水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的水政策法规体系;创新务实的科技与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由此看来,新时期水利工程不但要发挥兴利除害的传统功能,尤其要实现人水协调及生态建设的功能。因此,在城市堤防设计中,如何综合分析城市的特点、景观、功能等要素,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及其他基础设施、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发挥防洪设施的多种功能,是我们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堤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的设计思路

城市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点决定了城市堤防必须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统一。城市道路、桥梁、景观、旅游及堤内建筑物的规划布局既是布置堤线走向、选择堤身形式时应综合考虑的要点,也决定了城市堤防在具备防洪安全这个主要功能外,应尽可能地增加其他一些城市辅助功能,如作为江滨休闲观光场所、临江商业用途或停车场所等。

因此,城市堤防工程总体设计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洪水特性及其影响,结合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确定。具体思路如下:

堤防工程建设必须考虑城市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首先,必须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堤岸线的布置应保证排洪的需要,同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服从城市总体规划所赋予堤防的功能任务。

要与城市景观相协调,充分利用现有景区资源、土地资源、在保护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发掘建筑物与两岸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以人为本,通过建设各种环保实用、环境教育及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亲水景点,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有机结合。还要充分考虑地方的历史延续性,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考虑到沿海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地段与位置选用合理的堤防结构型式。另外,还要突出亲水性,天然性,线条柔和和流畅,常水位以下可以用直立式,若有条件上部宜缓坡相接,从视觉上可以减小堤防高度,减少人的压抑感。需要时还可与商业建设相结合。比如,建设箱式防洪墙,可以用作商业铺面。

尽可能减少拆迁。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城市的河道旁大多已兴建了各种建筑物,所剩空间很少甚至于完全没有,而大量拆迁又有很大困难。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如在建筑物较多的老城区,采用直立式挡墙结构,减少拆迁工程量。

要与城市交通工程相结合。在城市沿江范围内建设堤防,如与城市滨江道路,绕城公路相结合,既可减少工程投资,同时也可以缓解城区交通紧张的局面,又可发挥防洪抢险道路在非汛期的作用。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考虑各种方案、施工方法的弊端,尽量采用绿色环保型材料。如在堤防防渗处理中由于全封闭防渗帷幕(墙)会对城市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堤防设计中,除对险工险段特别是基础渗漏严重堤段应进行防渗处理外,对于一般堤段在标准洪水位下如满足渗流稳定要求,不宜再进行防渗处理。

2 工程设计实例

目前国内城市防洪建设常用的一种模式就是将堤防和道路、公园结合起来的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堤路园”。如佛山市顺德新城区德胜河沿河地带绿化景点建设就是集防洪、交通、旅游、商业等功能为一体,采用“防洪堤、道路、园林景观”有机结合的建设来推进的。

顺德全区共有河涌1497条,总长约2010.06公里。全区河涌密度达2.49公里/平方公里。各级主管部门本着:从引水、排涝的功能保障出发,以“治水”和“治岸”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重点落实主干河涌整治与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工作以及与美化城区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四个要求,具体体现“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要求。

本工程项目系顺德新城区沿河地带绿化和景观旅游观光带建设项目,顺德新城区作为顺德区的中心,是目前顺德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热点地区。根据顺德新城区修编后的规划,本工程项目的范围:东起顺德港,西至金沙大道,长约8km;北起沿江大道,南至德胜河北岸的沿河地带,包括防洪大堤在内幅宽一般40~230m,总面积约72公顷,其中防洪大堤外侧滩地约25.25公顷。沿河规划工程项目建筑物除渔人码头、绿轴广场、游艇码头及边检站外,其余景点均为一般绿化。

绿轴广场重在以人为本、重在体现城市的人文精神、历史传统、地域特征,追求达到功能完善、环境融合、景观富有创意的完美效果。整个广场将河堤、道路、园林工程与德胜河水面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建设风格,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设计理念。河道两岸形成了一块块生态绿地,同时增加一些实用方便又对行洪影响不大的休闲景观,如花坛、小道、石座椅和一些健身器材等设施以方便市民闲暇散步、休闲娱乐之用,众多的配套设施与这条绿色生态走廊相映成趣。园林和绿化带配套建设不仅净化了空气,降低噪音,改善景观、优化城市的环境质量,还能供游客、市民休闲、观光,形成极具亲水性的景观带,充分展现岭南水乡特色城市的风貌。

3 结语

现代城市的发展使得堤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挡水建筑物,而赋予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在进行工程布置时,力求全面考虑,充分重视堤防工程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结合工程建设进一步美化环境。由此可总结出一条城市防洪的发展思路:在确保水安全的前提下,以建设水生态文明为导向,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进民生水利、城市水利和资源环境水利建设,使其与城市建设、环境美化、景观建设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水利风景线。

参考文献:

[1]佛山市顺德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佛山市顺德新城区德胜河北岸沿河地带绿化景点规划建设项目[R] 顺德:佛山市顺德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4

[2]刘慧城市堤防工程设计的体会与思考[J]. 广东水利水电,2004,(4)

[3]吴越堤防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探析[J]. 广西水利水电,2007,(5)

城市设计发展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发展

 

建筑是凝结着人类文明历史与科学技术的智慧结晶。其本身也是个复杂综合体。一个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同时标志着它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精神面貌。 建筑学专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先行官,策划、设计贯穿每个建筑体的形成。

一、建筑设计的认识

设计工作中,要想做好建筑设计,就必须先了解建筑文化。对于建筑设计大家并不陌生,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发展到日臻完美的今天,可以说是由数不尽的设计师创意堆积出来的。

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运用人类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建造的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人工环境。建筑类型很多,有办公、酒店、商业、医院、住宅、学校、体育等,风格也各异,各种类型和功能的项目,以不同的建筑形式来表达他的个性特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建设水平,提高了建筑功能质量,满足了居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

建筑设计还必须同环境相适应,其中包括造型立面、色彩、建筑风格与相邻的建筑相互协调一致。建筑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寻求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充分达到建筑技术手段与建筑功能目标的和谐一致,追求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尊重客户要求,综合考虑环境、技术和经济等客观条件,坚持理性基础上的个性与创意。

建筑设计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其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建筑的前期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技术设计的深化阶段,都始终贯穿着经济性这一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摆脱对金钱的依附,呈现个人的个性,将设计视为艺术而非糊口的技术,应为最广大的平民着想,满足他们最为迫切的生活与审美需要,因为人的天性具有向往自然、接近自然的心身要求。设计师应具备整体设计的系统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超前意识,创造“绿色、高效、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设计运行系统指总体的各个部分运行一体化,而过程是进行设计的全过程。要对其进行优化控制。首先,要确定系统部分的控制点,也就是运行的各个部分,即管理点,使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优化处理。然后,进行过程的优化控制。如果只提达到质量标准、满足规范、规则的要求,那么建筑设计这个特殊的产品并非是精品。因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意识包括科学与艺术的排列与组合。提倡设计质量的优化管理,就是始终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去奋斗。

在建筑设计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优化控制,以便取得最优方案、选取最短路径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于一身、利用现代化工具去达到目的,而没有必要非得从零开始向上爬。这里技术、信息、情报是很重要的,仅提出设计质量合格的要求,只依据设计规范、条文的被动制约,显然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发展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占整个城市空间的50%以上。居民在定居生活中产生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会,满足个人、家庭和多层次社会生活的物质及精神范畴的生活需求。从人居环境应具有环境、生态与节能效益的观念出发,当前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说明了设计必须具有环境、生态和节能意识, 只有注重环境、生态和节能效益, 才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才能与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相一致。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科学,它是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至到建筑设计制作,进行形体环境的创造。它既包括营造活动中的技术、原理,又包括时代风格的艺术体现,它是艺术和技术的系统知识。建筑应从规划开始就要体现整体的和谐美,包括造型和色彩以及功能的和谐。就单栋建筑来讲,立面造型、整体的风格和尺度又要体现其独特的个性。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 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 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发展,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在变化,所以建筑学也在发展。最近20年以来还有发展得越来越快的趋势。建筑学不会终结还会和其它学科结合。

人们活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空间序列。不仅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序列,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内也具有不同的空间序列。在建筑设计中,要结合建筑的功能、外部环境的特征及人流活动规律组织不同的城市空间序列,从而增强城市景观空间的特征。论文大全。城市序列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重整,它具有流动、意义、节奏的基本属性。认识这些属性既有助于序列空间组织原则的建立,又有助于序列空间设计手法的探索,从而有助于城市良好风貌的创造。一是流动性:在城市空间环境中运动具有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的方向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不明确的,序列空间的流动性就是要强化这种场所、途径和领域之间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场所领域具有空间驱动力。二是意义性:城市空间具有条件功能,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各种行为要求,同时又要表达各种意义,并使人获得不同的精神情感。序列空间的意义构成既包括了与空间功能相协调的环境主题,还涵盖了来自人们对城市个性意象逐一体验所概括反映出的城市整体形象。三是节奏性:空间组合的规律与变化构成了序列空间的特性,表现出众多类型的公共空间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视觉与心理上的一种审美感受。序列空间的节奏与空间的规模、尺度以及相互组合有关。论文大全。

组织城市空间序列时应注意:(1)建筑要结合轴线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的功能来布局,根据城市空间序列的不同,如道路轴线、娱乐轴线、绿化轴线以及表达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轴线等,来围合空间的形体结构,组织人的活动路线,控制、引导人们的视觉方向;(2)建筑要结合轴线的性质来布局/轴线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实轴线,构成空间序列的建筑物、庭院、广场、道路、室外设施沿轴线进行布置,组织空间秩序。在建筑设计中要重视轴线的生长与发展,如纵向扩展轴线空间秩序,或横向扩展通过增加副轴线来扩展空间秩序。二是以一重要建筑物或标志物作为轴线终点,其他占据空间的实体避开轴线空间于两侧布置,建立起指向明确的轴线空间。论文大全。在这种轴线空间秩序中,标志物、结点是轴线构成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建筑设计增加新的标志物,达到扩展轴线、发展空间秩序的目的。

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能是全世界最快的,而我们的建筑师相对来说可能跟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和人的基数成正比,我们通常是在快速的工作,一切讲究效率,但是很多时候在质量上有问题的。我们有非常多数量的建筑师,但是我们无法呼吁他们对建筑的严肃性,也无法呼唤他们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对待建筑,更多地看看别人的东西,真的不要闭门造车或者是照葫芦画瓢,我们可以看到身边建筑的外表,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但是它和中国无关。我们期盼身边多些中国设计元素,特别是建筑,因为建筑是永久的。

 

城市设计发展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发展

一、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包括: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物质规划。城市规划对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力,甚至对后代居住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在城市规划通过规划、监测、调控等手段使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和谐、平衡。

二、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部分社会精英价值标准的体现,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片面的、部分的,甚至与大部分人群会有脱节的时候。所以一个科学的、人文的设计观念是很有必要性的,他不但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思想把城市建设地更为完美,还能融合多种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的发展经常会出现“常规式”、“跨越式”,这些极速拓展的方式能够快速实现城市目标,但是对于城市长期发展的整个生态环境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要保证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依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理念使城市规划在加强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形态。用科学的手段实现挖掘城市规划发展的规律性、提炼出相应设计的方法对城市的长远发展将是有利无弊的。传统城市规划通常以来设计员的历史经验和传统设计方法,在规划中经常出现设计方案与建设实践脱节、管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所以要根据实事发展,提出适合现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再结合“假设―概括―推理―实证”等科学的逻辑形式来指导城市发展。

当城市规划过于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关怀的时候必然忽视文化、历史、情感、制定等精神要素。这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是人类聚居形成城市的根本。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融入“人”的理念,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价值取向来规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保证城市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平衡。

三、长远规划,立足当前

城市规划设计在满足现今经济发展和生态容量的前提下,对未来多年的建设容量、空间形体、规划布局等都需要作出远期预算和规划。

城市长远规划时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东西,因为城市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变的。所以规划的时候应该结合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对未来局势进行猜想,提出多种规划方案,合理分配发展中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通过这种持续性的远期控制,能够用保证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现在城市规划以经济结果为导向,而忽视了社会性和生态性。特别是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时就更应该注重城市整个长远生态系统。在规划中应常常考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层次性,考虑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植物的色、香、形等打造不同的城市景观,增加城市艺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立足当前是指,不能过分夸大城市长远规划的作用而忽视的近期发展的需要。设计中要面对现今的核心问题,研究现阶段发展的特殊性和关联性,集中优势,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达到现阶段的城市发展目标。

当然城市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长远和现今结合起来,既要从现今出发,搞好现阶段的目标策略,又要做长远打算,不能以用长远利益换取现今的利用。

四、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城市规划设计满足城市发展有两种层次,一种是以规划框架为主体,对经济规划、空间规划、土地规划等有约束力的自上而下的一种层次;一种是以区域发展为主体,综合多种发展目标满足总体规划指标的一种层次。两种层次是实现规划统筹和现实之间的调控系统,两者之间有合理、科学的衔接能够是城市规划设计事半功倍。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现代城市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主题城市,比如“生态城市”、“新概念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信息技术化城市”,这些主题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城市的象征,所以在规划的时候是有一定的侧重点,在合理安排各方面的具体规划时对城市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进行提炼,最好有一套具体的方案能够体现重点。

五、统筹兼顾

城市规划设计更具体的体现是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但是我们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常常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资源配置应该在考虑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兼顾各方面的需求,不能利用单纯扩大城市用地和规模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划设计在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更关注社会公益、城市安全、生态环境等内容,对公共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都要统筹兼顾。首先,对重大功能区域比如海陆空交通、市政、城市中心等进行优先布局;其次,加强市场规划的弹性研究,比如用地策划、指标控制、配套设施等;再次,综合科学新理念,指导以物质规划为主向社会规划为主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要求。如何统筹城市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和谐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这必须要求规划设计者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污染和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问题,最好对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做好评估和预测,在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范围内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城市资源利用和环境承载力都是有一个平衡点的,超过两者任何一方的范围对城市的发展都会有制约性。所以可以采集现阶段的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制定一个符合指标的经济发展方案,满足环境需求和人们生活需求。

六、适应时展

城市发展是时展的具体体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都能促成每个时代的特征和需要。我国城市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经历了一段时期,现今也面临着政治、经济的转变。同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也是现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利用城市规划设计使城市发展各取所需、和谐发展,达到最优的效果是取得最终综合效益的必经之路。

七、概念性规划

城市经济快速发招导致总体规划经常不能按照计划和步骤实施,从而导致城市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好总体规划模式和体系有实际情况相符合,建筑界也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实验,最终得出概念性规划比较符合城市发展需要。概念规划是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于微观层面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宏观上调节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最终的综合目标。它是一种战略战术,在总体规划目标的牵引下对当下条件和形势作出正确的评估。城市规划经常具有经验性,而缺乏创新性,概念性规划就是在简化内容的前提下,专注未来发展趋势,因而在很多情况下都能提炼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办法。

八、总结

城市规划设计对一个阶段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大影响,设计师们如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统筹兼顾、合理利用资源、做好长远计划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要素。本文结合规划设计和城市发展做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希望能顾为未来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锋,城市规划理性主义和规划理论的科学化[J],城市规划学刊,2007(1).

[2]向俊波,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4(2).

城市设计发展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现代化的城市应具有以下三大功能: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活动需求、改造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应根据“舒适、实用”这一理念开展设计工作,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型、文化型和生活型的让居民都比较满意的城市。

一、城市规划设计要素概述

1、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及任务

城市规划设计是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布局以及综合安排城市中的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根据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的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各个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等来布置城市的体系;确定城市性质、城市的规模;统一进行规划、合理的利用城市中的土地。此外还要综合部署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以保证城市有秩序和协调地发展,使城市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2、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方针,采用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中各项建设用地,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以及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安全原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指标体系。要在编制城市规划设计时考虑到防火、防爆、抗震、防洪等要求,特别注意高层建筑的防火防风等问题。

3、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分类

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例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照明设备、广告等等。国内学者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城市边缘与入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视线走廊以及水系和绿化措施。笔者认为,把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要素可以划分为土地使用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和城市景观体系几个方面。

二、城市规划设计方向

1、城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方向

城市是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群聚居空间。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所有社会活动都提托城市而展开。因此,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定要坚持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舒适、安全、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恰恰就担负着创造这样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综合需要,不仅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也是人性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城市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要求无论位于何地、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公平均等。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出发,对环境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完成对人的服务的时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应当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在各项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上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帮助。

2、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教授1992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的生态城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命题。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健全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时,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在完成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提上,要认真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宗旨,体现出城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风格和城市特点。运用生态建筑原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布局,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共同形成的物质生活环境、社会生态系统。

3、城市规划设计的地域特点方向

地域特色是指各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差异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既包括自然环境中的日照、湿度、风向、温度、风力、地形、地貌、雨量、土质等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文化特征中的社会体系、生活方式、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对于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古城,在规划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策略:一是在保护中寻求发展的策略,规划和设计要放眼全局,协调好改造与保护间的关系。二是在旧城改造中要以城市未来定位与发展最为最终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确定地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景观的保护内容。三是要遵循留有调整空间的策略,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都经历了多年的积累,是当地人民智慧和汗水的沉淀。然而城市建设是连续的过程,很多规划和设计无法一步到位,在规划和设计中要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和具体。总之,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寻找城市自身的优势,发现这些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城市的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城市规规划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评价体制的原因,当前很多规划环评属于反映型评价,即规划成果已经完成了再进行评价,评价技术人员并没有参与到规划过程中,与项目接触时间很短,使得环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由于规划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评价人员可能调整的余地十分有限,很难从环境的角度全面地否定一些规划,而只能针对规划给出些补救的措施和建议。规划环评自身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评价时间和结果都不能保证。理论上说,环境评价的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可以明确项目开发者的环境责任并规定应采取的环境保护行动。第二,可以为项目设计者提出环境保护要求和建议。第三,可以为环境管理者提供项目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而对于环境评价的功能,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持两种观点:一是将它看成是项目环评向规划层次的扩展,认为应主要基于项目环评发展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与模式;二是将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编制过程的一个环节,规划环评有效性最终体现并非报告书质量如何,而是评价结论对于能否促进规划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目前规划环评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前一观点,因此使得规划环评过分依赖项目环评中的定量方法去研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规划,评价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同时,规划环评的容和技术方法过于复杂,造成编制时间较长。第三,规划环评自身制度的不完善使评价失去其基本意义。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使得环评成为某些业主花钱消灾和某些评价人员拿钱替人说话的潜在寻租机会。因此,规划环评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意义。

四、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2、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3、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市场经济下推进城市化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保证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城市的客观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建设有效实施。让城市建设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琦,张春艳浅谈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城市设计发展篇5

[关键词]地铁车站;设计;城市发展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水平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对城市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成为了当前建设工程中的主要任务。对城市进行规划,不只是指对建筑物进行建筑和设计,它也包括了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对城市的交通环境进行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已经成为了一项具有着极强综合性的建设工程逐步的发展起来。其中,对城市的轨道交通进行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它不但能够使城市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还能够使地下的空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与城市现代化的建设理念具有着一致性。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地铁车站的建设设计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将地铁车站的设计深入到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去,实现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城市地铁车站的设计理念

地铁车站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它在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同时也激发了城市建设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在城市的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当前城市化建设现状以及地铁车站建设设计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城市规划中地铁车站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将地铁车站的联合开发纳为我国地铁车站建设的主要内容,使其不断的深入到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同时通过不断的融合和相互协调,使我国城市规划呈现出一个整体共同开发和发展的局面。将过去传统的有政府作为主导的开发模式转化为先进的综合性开发模式,不断完善交通联合机制,设立跨部门合作的地铁车站设计建设和城市规划共融的联合性的开发机构,同时通过相关的政策指导作为辅助,以保障整个工程的安全有序进行,从而从根本上使我国地铁车站的开发设计得到保证。

二、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架

(一)根据城市建设的原理,对我国城市规划中地铁车站的开发设计定性

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每一座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呈现出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在对地铁车站进行开发和设计时,将城市独有的魅力融入其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建设理念,对地铁车站的开发以及城市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正确把握地区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建设具有着城市特点的地铁车站,是当前地铁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在对城市的地铁车站进行定性时,一定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好具有着城市特色的地铁车站的规划设计,这是现代化地铁车站建设的必要前提。

(二)明确城市地铁车站建设的开发结构

对城市地铁车站的开发结构进行分析时,我们必须要将城市的机理作为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的出发点,并同时根据城市的定性,以及对城市的地理位置、文化发展背景以及存在的特色等等多个方面来对城市的地铁车站的设计风格以及设计的特色进行规划。

1、城市标志建筑的设计

每一座城市都应该具备代表着自身城市特点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具有着历史感的建筑、重要的雕塑建筑等等方面。所以,具有着标志性的地铁站的建设和开发在城市的规划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夜间,城市灯光效果不仅会使其表现出与白天不同的奇妙景象,突出表现了在城市的独特标志性地位,而且会使人们对于该城市的整体进行清晰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通常,在对这些标志物在设计时,采用各种对比与协调的手法,突出建筑物本身的特色,并且结合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其融入到城市特色当中来,并起到突出的标志性作用。

2、城市空间视觉框架设计

城市中,街景的规划设计同样对于城市地铁站开发规划起着或不可少的作用。各种不同的建筑物风格与空间协调性影响着人们对于该城市街景的空间视觉的效果,建筑灯光设计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建筑的特点,体现建筑物的风格和所要表现的理念,在道路方面,要利用光学原理,在满足安全照度的前提下,选用非截光型灯具、半截光型灯具,灯具的形态应与街景相协调;对于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老城街区建筑,要充分挖掘其历史人文积淀的特色,通过构图、用光、用色的规划设计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一个非凡的、特色的视觉空间效果,完美的勾画城市地铁站开发的美感。

(三)发掘和建设体现地域人文特色的城市地铁站开发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特色,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往往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同时也决定了每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差异。在进行城市地铁站开发规划设计时,要根据每个城市固有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比如北京的古都景观、哈尔滨的冰城景观特色、苏州的江南特色以及香港以高楼大厦为主的现代化城市景观等等,在其发展规划中都有各自显著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城市交通的建设承载着城市文明和特色的动态展示,而在城市地铁站开发的规划设计当中,应该把握这些城市特色并且加以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铁站开发城市景,体现人文气息,创新地铁站开发规划设计。

(四)营造宜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铁站开发环境

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规划,我们更多的是要树立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念,从地铁站开发的总体规划着手,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相协调,结合城市现在及未来的空间开局,从艺术形象整体美的角度制定城市地铁站开发未来的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进行城市地铁站开发的艺术的持续发展。同时,结合交通枢纽的点建设,创造符合人们生活发展的便捷交通环境。城市地铁站开发观的实施规划控制能为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地铁站开发提供整体,努力在城市各个功能分区等方面设计符合地铁站开发观整体性、创造地铁站开发与城市整体景观互相协调的重要规划设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的合理规划设计不仅总整体上定位了城市的发展性质和建设方向,也改变了城市规划的主导性力量。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发展建设的关键点,不仅在微观层面上指导了城市的发展性质和理念,在宏观层面上,也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构建和方向,而且指导了城市开发指导部门的开发行为。在未来城市发展的快速的发展趋势上,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地铁开发占据了主体地位,作为城市开发和形象的一部分,对城市的文化和发展性质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志杰.规划能否改变城市形态[N].北京现代商报,2010-6.

[2]李明杰.向任意改变城市规划说“煞车”[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4.

城市设计发展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1.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2.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3.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 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 义,明确二者的区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可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工作环境。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3.1确定性不同。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 设计师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 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 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 而城市规划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 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同时,城市规划还是一个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 对这种“短期行为”的控制则需要用到“规划年限” ,所以“规划年限”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依据。

3.2设计的复杂性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 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 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3任务的综合性。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 而城市规划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工作有“模”可套、有“法”可推。

3.4目标的超前性。一般情况下,每幢建筑物设计前其性质和功能都规划确定,建筑设计基本上是一次终极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却没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其规划的整个工程都是对未来目标的探讨,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进行修改调整,它是一种动态设计。

4.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4.1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中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需要,基于现状,对场地中的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等进行后来规划,使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看,场地设计是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4.2城市规划的误区

由于种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许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直难以区分。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4.2.1结合环境。从城市规划出发,建筑的整体轮廓上应与周围现有的接见住相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想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通过人的心理和身体感受塑造空间。

4.2.2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体现变化。

4.2.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用历史的痕迹。

5.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及存在问题

建筑环境指由城市中的非自然因素而形成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都与建筑环境有关,因为当前城市中的全自然环境少之又少,但这也是时代的特点。城市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在复杂万千的环境中一切感受。在我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的划分,而每个区有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从而形成了整体不均质、粗犷的特点。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如雨后春笋处处都在拔地而起,同时随着建筑高层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从而使高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春秋,使得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更加多样、丰富,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城市建设加速,开发商与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等种种失控现象的出现给高层设计、城市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目前如何消除弊端使建筑设计融入城市空间是设计者们当前的一大难题。

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相融,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是否和谐,人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因素。所以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而不能跟着开发商的利润转,这同时也是对一个设计者的设计能力、职业水平高低的检验,同时规划部门对建筑的规范还有很大的强制性的作用。

6.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产生于建筑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凸现。只有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2002.

[2]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决策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设计发展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际上城市化发展的经验,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发展高速期。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应对人口、污染、交通、城市资源、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三农问题等各种压力。

首先就是人口膨胀问题。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结构失去了平衡,这就使得城市资源的供应发生了困难,从而影响到城市运行的效率。特别是非农化人口流动和城市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据有关预测,到2020年,城市化率到达50%左右的时候,我国的城市人口将会增到2.6~3亿,也就是年增人口高达1300万。若是以城市人均用地100m2来计算,那么年增用地就达1300km2。若是土地供应不足,那么是很难实现城市化目标的。同时,人口膨胀还会滞后城市的基础建设,拖城市的供电、供水、供能等出现问题,那么城市工业是难以满负荷运行的。

其次,路网交通建设问题。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带动了城市经济与社会规模的发展,人们对交通也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城市交通问题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公共交通更是城市发展的血脉与生命线。可是目前在大多数特大城市里,交通效率低下、交通堵塞的问题特别普遍。

第三,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居民物质环境也有了相应改观后,那么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了。随着人口增多、工业迅速发展、汽车的增多等,城市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越来越糟。很多城市因为机动车的大量增加,煤耗量增加,导致市区中空气中的SO2、悬浮物、氮氧化物等不断增长,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市民的生活与健康。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们日益意识到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我们必须全面优化人类生存的质量以及自然人文环境。我们讲发展,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享受,还要考虑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大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平衡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之路。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自然界的载体,如水、土壤、空气以及气候等,还有自然界的生物,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人类在进行建设时就会干扰到自然界的发展,破坏生态环境。当前,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严重的就是人类的过度建设。每一次建设都势必会影响到生态发展的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原则要求对规划设计的区域要充分地进行考虑,对各个城市的生态要素要进行充分考虑,并检查规划设计中影响自然界的因素,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如果难以避免的话,则需要运用平衡手段来降低影响。要尽可能地采用或者优先采用对城市生态有利的技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设计方法

(一)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

在设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中,第一就需要检测自然环境的承受力。亦即对人类的规划、措施以及行为影响自然元素和网络体系的检测。若是影响并不显著,那么这一规划就是能够承受的:反之,则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来找到降低影响的方法与措施。例如,德国的“对城市规划方案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第一个步骤就是要对规划建设的方案对自然界以及自然景观的破坏进行检查,若是有明显的破坏则记录到“自然环境承受力”的检查报告里,在报告中包含着调查、描写以及规划设计中涉及到的一切对象。第二个步骤就是要通过检测来找出避免破换或者降低破坏的方案。若是破坏难以避免,则要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若是规划设计影响到自然界的力度非常大,且不可避免也无法降低,或者对补偿方式拒绝,那么这样的计划是不能通过审批官员的审批的。

(二)在规划中尽量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

在新规划设计开始实施时,要想尽量避免严重影响自然环境,就需要先研究环境影响,并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把研究的结果考虑进去。科研工作人员要根据植被调查、地面打孔以及环境研究,如空气、气候、水文等等,研究出生态方面的数据资料,并且还要做出规划设计的条件。比如说在气候方面,就可以根据季节以及通风的情况来对建筑的形状进行约束,楼层高度要适宜,并且要保持通风良好。在规划建设时要保护自然生态、物种以及的区域建设等。生态要求明确了,那么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发展城市周边自然景观

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在核心城市的周围建设的新居住区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大量的绿地景观区遭到了破坏,其原有生态自然系统被侵扰,社区之间出现了很多的“真空地带”,再加上有的工厂搬迁造成了许多弃置地,导致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生物多样化也被破坏,大大减少甚至丧失,土壤维持养分的能力和生态循环的效率等都造破坏。

对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若能够很好地解决,那么城市里的动植物物种就能够逐渐丰富,区域小气候也可以得以改善,城市景观建设也可得优化,这些对于城市市民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发展城市周边的自然景观必须坚持生态化这一原则,而很好地利用自然过程和自然演替方法,如采用乡土物种,对植被群落进行恢复、改善土壤的质量以及恢复水源等等,都可以使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得到提高。

(四)减少能源需求

要发展现代化社会,必要减少能源浪费。据相关预测现实,到2050年,人们的能源需求与现在相比,将会翻两三倍。因此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计划,就必须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对可再生资源要充分地加以利用。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建筑的节能性与可再生性开放。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把减少能源需求放在首位,同时结合整体的生态规划建设。

(五)加强雨水利用

在城市生态中,雨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来是很多地区在淡水供应方面比较紧张,城市供水需要较长的输水管道;一来是还有一些地区在雨季就会形成洪灾,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果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土地表层的硬化就使得降水无法快速下渗与蒸发,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进入河道,而一旦遇到暴雨或者多雨季节,那么河道的泄洪能力就难以满足排洪的需求。而使用长距离管道输送城市用水,污水会再次排入河道。综合以上因素,都会对天然水系的循环造成破坏,增加洪水量。所以,我们在搞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尽量使天然水体的循环系统能够保持或者恢复。

结语

在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坚持生态设计原则。政府要对这项工作进行推动,并通过宣传手段让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并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标准。聘用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工程师、建筑师以及规划师等,综合考虑各种生态因素,制定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比较大,各地区生态因素也不一样,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技术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刘一流,邱晨.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探讨[J].才智,2010,(07).

[2]范先明.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5).

[3]李琦,张春艳.浅谈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0,(06).

[4]朱介鸣.城市规划在可持续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城市规划学刊,2010,(02).

城市设计发展篇8

关键词:广场设计;街角广场;城市空间;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10-01

扬・盖尔(丹麦)的《交往与空间》中也表述了在现代城市设计中从人的活动空间对环境的要求,并围绕这样的诉求分析了城市与居住空间的质量,从我们的住宅到我们城市的发展,详尽的介绍了人们在公共空间中休憩、游玩、散步等交往式的方法,为街角广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一、关于城市广场设计的文献综述

城市空间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这些特点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其中城市设计中的街角广场的发展也被很多城市理论家和设计家所谈及。[日本]芦原义信著的《街道的美学》中就城市的平面布局出发,在城市的街道设计上运用当地的环境和自然特征,挖掘城市设计中的街道美学,进而把街道美学与城市街角广场美学联系起来,正如“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成为市民使用率最高的城市空间之一,在我们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运动后,我们的城市广场面临着诸多问题,以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实践为主题,力图从中找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的得失成败。

二、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问题

(一)景观广场设计引起城市空间的分离

城市景观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空间中来,但是,现在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多超大型的广场和景观大道,如前面所说的大连星海湾广场,面积巨大,想要看到广场的景观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没有达到休闲娱乐的功能。好像是为城市设计的广场,不是让人参与的广场。引起城市空间的分离。而国外的广场可能设在街道的拐角,让更多的人在下班后,在回家的路上歇脚。广场中自发性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在此驻步,完善的公共设施让人愿意在此停留玩耍。

(二)缺乏多变适宜的活动空间

柯布西耶为代表的设计师们反对建筑围合空间的城市建设传统,寻找人工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为了获得阳光和绿地,他们采用超大尺度的开放空间,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场所感消失,传统的街角空间也不复存在了。生活在周围的人们也不能找到适合他们生活的休闲地。所以我们在设计休闲娱乐性的广场空间时,我们要让广大的的市民能够看的真切,用自己的感官能够迅速的扑捉到。我们除了设计一个较大的集会空间外,在其余场地的景观处理上应更多地采用宜人的尺度、巧妙的设计手法、参与性的游览路径。能够让市民休憩、游玩、户外健身等活动集中起来,通过丰富多变的手法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层次感。

(三)完善停留空间

停留是产生空间互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发交流的有效方法。在处理亭、台、阁、廊等具有停留作用的空间时,应采用合理的尺度、以及座椅数量、提供遮阳避雨产所,以获得更好的空间互动性。小品是景观设计中不可避免的设计要素,但相比于静止的小品,互动性小品更能引发人们的参与。然而非常规的趣味设计,则可拉长游览动线,带来新鲜的空间体验,增加人们参与到场地中的机会。

三、探析城市街角广场的退化

(一)城市街角广场的退化

正如社会的发展,街角空间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以波士顿城市街道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它在一百年间街道的数量发生了锐减,这种现象也是有意而为之的,也是人们在特定的背景下人们所期望的. 问题在我们身边不断的产生,城市中减少街区的数量,增加高速路的数量,把我们原有的城市中的复杂性消耗殆尽,一些小的街区归到了一些大的街区。

(二)街角广场退化的原因

1.交通工具导致城市功能的转变,街道产生以来,适应了步行到小型运输工具的产生,在经历了马车、机车的发展,街道也变得宽阔,直到现在,汽车完全占有了街道,人们被迫走在了人行道上,这犹如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所提到的,“汽车原本并非就是破坏者,……与我们城市建设的无能相比,汽车的破坏是一个小的多的原因”,对城市的规划者来说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规划一个实际可运行的,有活力的城市。

2.主流思想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中,中世纪时期,宗教主义是整个大环境的一个主旋律,教会拥有大面积的土地,中世纪的大道往往是延伸到教堂面前才扩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景观大道或广场成为众多统治者们表达他们意愿的一种方式,到了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他们把一些大道联通起来,提高城市运作的效率。近现代以来影响城市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现代主义了,他以勒・柯布西耶的点、线、面为构图要素,打破了古典美学的一切法则,形成了极具流动性和自由空间的现代城市空间,让人们不知道如何去选择。

四、回归传统街道的声音

简・雅各布斯是一位著名的城市设计理论家,他认为城市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街道,街道对整个社区的安全、居民之间的交往、儿童玩耍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丹麦).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学心理学的好处范文 下一篇: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理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