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30 17:12:58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1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84-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逐向,由于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在流动人口中,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将会随着增加。这些流动人居无定所,管理难度较大。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现状及卫生保健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1 流动儿童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流动人口定义为:跨国家或地区以及国家或地区内部,由于各种原因,长期或短期迁徙他地的流动人群。这一概念与流动工人及其家庭,长期或短期移民,国际学生,国内迁居居民、难民、人口走私受害者,政治避难者等概念相互交叉。

对流动儿童,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对某一地区来说,流动儿童包括流入儿童和流出儿童,由于实行户籍人口政策,总体原则是以户籍(父母户籍或儿童户籍)界定其流动性,流入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小于7周岁的儿童为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因此常常不能得到及时的免疫接种,成为计划免疫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难点。

2 免疫接种现状

2.1 计划免疫

崇阳县疾控中心针对天城地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情况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存在二低现象,即建卡、建证率低;单苗合格率及五苗覆盖率低,如果人群免疫接种率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暴露人群数量的累积,将可能导致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暴发流行。为维护儿童健康,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极为重要。

2.2 免疫接种对策及实施方案

争取政府支持,增加经费投入,我疾控中心提供足够的经费在社区的协助下一对一对流动儿童上门进行登记、查证、验证,为流动儿童查漏补证,将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专人管理每一个社区,谁社区流动儿童谁负责,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带动社区卫生人员及预防接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摸底调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现适龄流动儿童,加强主动搜索,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除实行定时定点免疫接种服务外,要根据流动人口分布与落实情况定期开展入户接种。加强计划免疫专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培养一批有责任心;热爱计划免疫工作的专业队伍;广泛宣传;利用媒体、宣传画、标语在人口集中的场所大力宣传免疫接种知识的重要性,使计划免疫知识深入人心。

3 卫生保健状况

随着社会对流动儿童群体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另外诸多保护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政策,各级地方也根据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则。但是由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受很多因素影响,目前流动儿童保护政策还不够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根据卫生部《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管理方案》各地相继制订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政策,保证流动儿童同户籍儿童享有相同的预防接种服务。2011年崇阳县保健院为流动儿童办理了儿童系统保健卡,办卡后体检率为80%,同期同社区户籍儿童保健率为100%(资料来源于崇阳县保健院保健科)崇阳县各乡镇2011年保健科为流动儿童办卡体检率均为60%,未达到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要求。

4 结论及建议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2

【关键词】 基层;儿童;健康管理;缺陷分析;对策探讨

在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理念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及卫生部2009年12月《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相继出台,儿童保健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我院儿童保健实践工作已近20年,作者在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实践中发现了诸多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工作,如何组建系统管理的质量体系,怎样提升儿童健康管理水平的问题,如何制定监测——评估——指导——干预与治疗——信息平台为一体的操作流程,以达到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现本文对儿童健康管理的现状、缺陷及风险因素等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对策,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儿童健康管理的目的。

儿童健康管理包含了:儿童亚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操作。现在直接针对儿童健康管理的表述文献所见不多[1]。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的实践工作已有20多年,但理论研究发展较晚,2009年国家卫生部才正式出台《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本文作者通过20多年的保健工作讨论分析后综述如下。

1 基层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与现状

目前,基层儿童保健的管理模式多样化,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医院、社区乡镇等的管理模式各自为阵,其保健内容不尽相同,尤其是社区基层,基本是检查最基本的内容,过去常以单纯的“查病“、年度例行体检等为主的体检模式;保健内容简单,未能做到长期有序的监测及指导,0-6岁各年龄段的心理行为评估、营养促进、疾病筛查、意外伤害防范以及五官保健,高危儿、特殊儿专案管理等均不完善,现在单位之间相互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均以过去的常规操作持续进行工作,相当一部分仍沿用全纸质档案管理。

2 儿童保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保健工作者对儿童保健管理的理念认识不够,管理模式较为陈旧,思维拓展不够,对管理的内涵、操作流程、运行模式、技术指导、实施标准、风险干预、质量保证等均不完善。基本属于实践中探索管理经验,均缺乏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体系[2]。

2.2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属地内无统一规划要求,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例如:基层妇幼保健医院、医疗机构、社区与基层诊所等到底该如何划分职责、有序互动,怎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3];就竟该如何管理健康档案,而程序化、合理流程、各自的优势与潜力,无信息沟通平台,保健功能模糊致儿童保健漏检。

2.3 信息服务平台未建立,未建立网络平台共享,内容各自为政,流程各异,标准不统一,存在管理模式不规范,大多数由电脑由公司开发,缺乏专业人士参与设置流程及内容,一些基层仍然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明显落后。

2.4 一部份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及技术操作参差不齐,兼职人员比例大,因而不能真正有效保障健康保健质量,导致检查和评估欠规范,指导和干预不到位。

2.5 特殊儿童管理尚不规范,各基层医院、妇保院、医疗机构缺乏信息沟通,缺乏有效的转诊或双向转诊流程、无具体指导意见,导致区域内流动的婴幼儿保健脱管或未受随访。

3 探讨及对策

3.1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管理系统,优化儿童保健流程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注重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和2009年国家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标准,以0-3岁的婴幼儿体格发育正常、行为能力较好、社会适应力良好、有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情感、具有主动、高效的学习和博奕能力,发育商高达到或超过生理年龄等为目标,优化儿童保健流程,把好保健管理质量关。

3.2 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已有20多年,但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还不成熟,比较滞后,虽然现在的国家、卫生部、行业相关专家,提出了管理内涵、技术操作、运行模式、管理内容、保健指导、风险预防干预等,但目前仍未出台规范而完善的理论系统。所以需进一步加大其管理理论的研究。

3.3 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其培训学习 从事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应尽快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对未经专业培训学习的人员进行儿童健康管理的理论学习机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并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4 加大地方经费投入,配置相应的基础设备 希望政府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重视基层保健管理,特别是市级以下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落后[4],应予重点投入,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配置基础设备,确保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二0一二年十月十六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3.

[2] 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溯源[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7,1(1):8-12.

[3] 张燕燕,儿童健康管理现状与展望[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5(5):424-426.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3

【关键词】 儿童; 癫痫; 家庭干预;自我概念;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认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行为起着明显的调节作用,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的重要保证[1]。资料表明:癫痫患儿存在严重的心理损伤及行为偏离,并有适应行为的低下,对癫痫患儿身心健康影响比发作本身更严重[2],患儿的自我概念较低[3]。癫痫患儿的家庭环境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矛盾冲突、亲密度低、社会适应性差等[4],这对患儿的康复和家长自身的身心健康都产生消极影响[5]。由于家庭、社会及学校对疾病存有消极认识及偏见,患儿在学习及交往中常常受到排斥和嘲笑,自尊心受到伤害 [4]。因此,除进行积极的生物医学干预外,还可以通过积极的健康促进以及对患儿和家庭的社会心理干预来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6]。鉴于此,笔者对56例癫痫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家庭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月来安康医院就诊的癫痫患儿112例,入选标准:(1)根据1989年癫痫协会的诊断依据[7],确诊为癫痫或癫痫综合征的4~18岁患儿;(2)病程≥1个月;(3)患儿及其父母均同意参加训练。排除标准: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科疾病;服用其他影响神经系统药物者;视力或听力障碍者;已进行过癫痫手术治疗者。112例中,男55例,女57例;年龄4~18岁,平均10.5±3.6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36.4±7.8个月;病因:脑发育异常42例,颅内感染33例,脑外伤7例,中毒6例,原因不明者24例;发作形式:部分发作35例,全身发作38例,未分类的发作39例;药物治疗: 112例患儿中,单药治疗101例(其中单服苯巴比妥者23例,单服卡马西平者34例,单服丙戊酸钠者44例),联合用药者11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发作形式及药物治疗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儿家长112名,男54名,女58名,年龄29~42岁,平均33.15±2.3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2名,中专23名,高中22名,初中23名,小学22名;职业:干部20名,教师22名,工人26名,军人22名,其他22名。两组患儿父母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未实施家庭干预,仅嘱患儿父母定期随访。研究组实施为期1年的家庭干预,具体如下。

1.2.1.1 家庭教育 (1)每月由专业人员对患儿父母进行60~90min的癫痫知识专题讲座,连续4个月。内容包括癫痫疾病知识、抗癫痫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维持治疗时间,擅自停药、换药和私自减量对机体的严重危害程度,定时复诊及时检查血药浓度对治疗的影响,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和谐的家庭环境对控制癫痫的作用,如何正确管理和使用药物,如何识别及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何识别病情复发的先兆症状或症状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措施。并赠给患儿父母《癫痫知识问答》一书,嘱其在家阅读。每次讲座后,组织父母讨论、相互交流,也可结合病情提问,由主讲人当场解答,主讲人也可提问,加深患儿父母的印象。(2)在门诊癫痫教育中心设立癫痫热线咨询电话(开通时间为每周六8:30~11:30),由安康医院癫痫研究所教授负责回答、解释,患儿父母均可通过电话询问有关癫痫的基本知识。

1.2.1.2 家庭访视 每位专科护士负责 8~10 例患儿,每月上门实施家庭访视1次。内容主要包括:(1)调整家庭交流方式:了解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加强情感交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正确对待孩子学习的成败;培养自控能力,采用“角色互换”等。(2)训练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复发先兆症状及相应处理方式,提高解决问题技巧;(3)耐心解答家长的提问,对患儿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提供针对性的指导;(4)遇重大应激事件如水灾、亲人伤亡或有复发征兆随时进行家庭访视干预;(5)干预期间安排两次以上家庭集会(包过患儿在内),鼓励家长积极讨论各自成功的照顾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建立相互支持网络。出院后嘱两组父母对患儿每日的健康行为进行记录,专职护士每2周进行电话随访1次,随访1年。

1.2.2 评价量表和方法 (1)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8]。该量表1994年由湖南医科大学苏林雁等人修订,适用范围8~16岁。该量表含80项是非选择项目,分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6个分量表,总分≥46分为自我概念水平较高,总分0.85。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或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FIS及SES评分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自我概念评分比较 见表2。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FIS及SES评分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自我概念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开展家庭干预的目的和意义 学龄儿童是人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8~12岁的孩子,不但可以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在各方面的竞争力,而且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作为人的自我价值观,他们对于社会压力非常敏感,学会了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10]。癫痫对于学龄期儿童的影响就显得更为突出。由于疾病本身或长期服药可使患儿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有所下降,造成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佳使患儿受到的歧视更多,成就感和自尊心均受到伤害[11]。发作频率高的患儿担心在公众场合发作会遭到别人的嘲笑,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父母担心患儿突然发作造成意外伤害,限制患儿的活动,这样导致患儿的身体状况和社交能力双重退步[12]。患儿在学校的失败经验以及同伴的歧视和不理解等,缺少肯定评价和成功经验,容易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易激惹、负罪感、自卑感、孤僻不合群和退缩等[11]。

子女患病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较大的应激事件,由于对子女患病的内疚感、担心患儿癫痫发作及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担心癫痫对患儿智力的影响及对目前学习和将来就业的影响等而容易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中,对患儿的期望值降低,过分保护患儿,造成患儿依赖性增强[13]。因此,医护人员有责任对癫痫患儿家长进行有效家庭支持教育,帮助家长尽快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及早对患儿进行正规治疗,帮助家长尽快调整心态,提高家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自信心[14],改变他们对癫痫患儿的态度,使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儿,学会如何对待患儿的病态行为。为其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全面提高患儿的家庭支持力度。

3.2 家庭干预能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具有消除自卑,提高自尊及自我概念水平 实施为期1年的家庭干预后,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与干预前后自身及与对照组比较,SES及FIS评分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6个分量表及总分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研究组患儿干预后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6个分量表及总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癫痫患儿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在外癫痫发作,受到别人的耻笑和伤害,往往限制患儿的行动,也使患儿的社会活动减少。患儿由于对发作的恐惧和受患病的羞辱感的影响,也把大量的时间消磨在家中。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患儿的社交、娱乐和户外活动,造成患儿社会交往困难,甚至社交孤立[12]。家庭气氛紧张和社交及娱乐活动减少是多数癫痫患儿家庭的主要变化[15]。对患儿家庭进行干预,消除了家长的消极心理,减少对患儿的过分保护及限制,避免责骂和批评,有利于患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促使患儿家长发挥家庭照顾的良好职能作用,对于患儿的照顾更加周到、有效。积极创造与患儿的年龄发展相适宜的环境,培养患儿自强自立精神,充分发挥患儿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扩大与人交往范围,克服消极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习惯,用健康的心理及思维去适应社会,避免异常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自我概念水平,也更加强了自信,提高了自尊,减轻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钞秋玲,郭祖仪.中学生自我概念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147.

2 刘智胜,杨立志,王芳琳,等.癫痫患儿视感知功能和个性及适应行为评估.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9):537-539.

3 王小琴,刘明.对学龄期癫痫患儿自我概念水平的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183-184.

4 刘殿勋,何任,朱友德,等. 精神运动性癫痫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298-299.

5 朱友德,韩群英,何任.良性癫痫儿童的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问题的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2001,10(1):21-23.

6 王惠梅,何淑贞,李庆,等.急慢性躯体疾病患儿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8):545-547.

7 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451-454.

8 苏林雁,万国斌,杨志伟,等.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4-18.

9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订版),12:318-322.

10 Dumas D, Pelletier L.Self-perception in hyperactive children. Maternal and Child Nursing,1999,24(1):12-14.

11 李尔珍,许克铭,王立文,等.良性癫痫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干预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5):305-307 .

12 陈华,洪黛玲,陈建军.癫痫患儿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598-560.

13 朱友德.良性癫痫儿童及其家长的个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3):191-192.

14 周雪梅,韦琴,王琳琳,等.开展家长健康教育提高癫痫患儿遵医行为研究.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5,20(3):49-51.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4

妇幼保健工作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与幸福,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妇幼卫生年报是妇幼卫生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妇女和儿童的生存、疾病及保健服务情况,而且客观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妇幼卫生工作状况,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知道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妇幼卫生信息是妇幼卫生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全市各镇(街道)、社区妇女儿童健康指标和妇幼卫生服务指标等内容,为准确掌握妇幼卫生信息,我们对2010―2012年妇幼卫生信息资料进行了了解,为制定妇幼卫生发展规划、促进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按照妇幼监测和年报质量控制工作要求,现将2010――2012年妇幼卫生年报主要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2012年曲阜市妇幼卫生年报报表。

1.2 对象 曲阜市所辖12个镇(街)内的所有孕产妇及0-6岁儿童。

1.3 方法 对照“两纲”目标与历年同期指标值,运用对比分析法和比例分析法,对曲阜市2010――2012年妇幼卫生服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孕产妇保健和健康状况

2.1 妇幼儿童健康状况 2012年住院分娩率100%,与2010年住院分娩率99.84%,2011年住院分娩率100%相比,保持稳定水平。剖宫产率60.93%。高危产妇944人,占产妇总人数的12.48%,与2011年的22.98%,同期相比下降了10.5%。高危产妇管理率100%,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100%,说明我市的高危孕产妇管理良好,进一步避免了孕产妇死亡发生,全年无一例孕产妇死亡发生。

2012年活产数7607人,围产儿数7629人,死胎死产22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0例,围产儿死亡率5.51%,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43%。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

新生儿死亡率3.15%,婴儿死亡率3.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47%,虽与2011年同期相比由较小的波动,明显低于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婴儿死亡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的目标。在统计2012年年报时,对照各助产机构上报死亡报告表、卡、簿与各乡镇上报儿童死亡登记表,死亡报告卡、簿仔细核实,均能相符,随机抽取两个乡镇,深入乡镇,重点抽查全年出生数和两个死亡漏报,孕产妇和儿童死亡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调查人员先到村、组找该村文书、村主任及妇幼专职主任了解该村的基本情况,然后对调查对象进行详细询问,并作好调查记录,最后将现场调查结果与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乡镇政府、计生办、公安局户籍等资料进行逐项核对,均无漏报发生,见表1。

新生儿死亡率3.15%,婴儿死亡率3.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47%,虽与2011年同期相比由较小的波动,明显低于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婴儿死亡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的目标。在统计2012年年报时,对照各助产机构上报死亡报告表、卡、簿与各乡镇上报儿童死亡登记表、死亡报告卡、簿仔细核实,均能相符,随机抽取两个乡镇,深入乡镇,重点抽查全年出生数和两个死亡漏报,孕产妇和儿童死亡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调查人员先到村、组找该村文书、村主任及妇幼专职主任了解该村的基本情况,然后对调查对象进行详细询问,并作好调查记录,最后将现场调查结果与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乡镇政府、计生办、公安局户籍等资料进行逐项核对,均无漏报发生,见表2。

2.2 孕产期保健服务情况 2012年全市孕产妇早孕检查率为97.91%,产前检查率98.78%,产后访视率98.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7.36%,较2011年早孕检查率96.25%,产前检查率98.09%,产后访视率97.9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3.46%,2010年早孕检查率95.85%,产前检查率97.20%,产后访视率97.2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13%,均有所提高。从全市情况看,大部分镇(街)的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在97%以上,孕产妇产后访视率在98%以上,即全市98%的孕产妇产前享受到保健服务,97%的孕产妇享受到系统保健服务,近99%的产妇享受到产后访视,说明我市能良好运用省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平台,将辖区孕产妇纳入系统化管理,见表3。

2.3 儿童保健和健康管理

2.3.1 儿童保健服务情况 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2.2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94.22%,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在90%以上,说明我市积极运用省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平台良好,基本能将辖区内0-3岁儿童纳入系统化管理。新生儿访视率99.96%,均能利用省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做好新生儿访视,收集各助产机构新生儿疾病筛查数据,新生儿四病筛查率100%,听力筛查率100%。

2.3.2 儿童母乳喂养情况 2012年全市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喂养情况调查人数13463人,母乳喂养率达97.84%,纯母乳喂养率达91.06%,明显高于山东省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0%以上的目标,见表4。

3 妇女病患病及治疗情况

2012年全年我市对46929名妇女进行了妇女常见病检查,检查率为27.23%,妇女病检出率30.54%,在各种妇女病中宫颈炎占第一位,全市宫颈炎患病率15.83%;其次为阴道炎,全市阴道炎患病率13.35%;第三位是乳腺癌,全市乳腺癌患病率19.1779/10万;第四位是宫颈癌,全市宫颈癌患病率12.1309/10万。检出的乳腺癌及宫颈癌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宫颈癌、乳腺癌表现出较高的检出率,与今年我市开展免费农村适龄妇女专项健康查体工作有关。

4 婚前医学检查

2012年我市对10549名新婚当事人进行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率100%,保持2011年婚前医学检查100%的成绩。检出疾病3391人,检出疾病率32.15%,指定传染病检出率17.02%,均进行婚前卫生指导及给予了医学意见,对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我市的出生人口素质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5 分析总结

5.1 及时性 全市12个乡镇,均能按时完成年终资料报表的收集、整理及上报任务。从质控报表中上报的漏报情况分析,各乡镇都做了认真、细致的质控漏报调查工作。

5.2 准确性 从报表情况看,表中逻辑错误较前显著减少,极少部分乡镇在孕妇保健调查表中有逻辑错误及概念模糊的情况。各乡镇及时对年终报表数据做了查缺补漏工作,及时对报表做了更正补充,所以年终报表中各镇不存在漏报。

5.3 完整性 全市没有一个乡镇缺报儿童死亡个案登记卡,也没有一个乡镇未报围产儿报表,其他年终报表均不存在缺项和空项问题。报表完整率达 100%,报表填写项目错误率小于1%。

5.4 妇幼卫生年报质量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年报数据质量,加强基层建设,稳定队伍,加强培训,完善、规范妇幼年报数据相关的原始登记,以便更好地为政府制定妇幼卫生发展规划、促进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邱萍.2003――2010年柳州市妇幼卫生年报结果分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6.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概念;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用疾病或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从此规定中可以发现,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增强幼儿健康可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也有益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是幼儿的幸福之源。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其它各领域教育的基础,健康教育既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也是幼儿顺利参与学习、游戏的重要保证。但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重智力轻健康教育等,具体情况如下:

1.对健康概念认识模糊不清

目前教师对健康概念和健康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不够明确,对健康的多元化认识不清晰,仍局限在生理健康上,停留在个人化的健康概念上。对现在社会的健康观的多元性与整体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教师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很多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仅在保健和体育中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忽视了对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2.心理健康不被重视

有的幼儿由于家庭缘故、教育缺陷或者心理发展滞后等原因,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如自私、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但幼儿园现行健康教育大多采用单一的生理保健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不被重视,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及家长功利化的影响,教师更多强调幼儿智力开发,忽视幼儿的人格培养和愉快体验。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十分不利。从一些统计数据可发现,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须引起家长、教师及全社会的足够关注。

3.家园健康教育相互脱离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至关重要,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目前现状幼儿园和家庭中却相互脱离,教师认为只要对幼儿在园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幼儿回到家庭是否还能持续在园的健康态度和行为与其无关;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万事大吉,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此状对幼儿教育不利,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笔者具有多年幼儿教育工作经验,下面就结合自身教育体验来谈下健康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卫生教育

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能力,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幼儿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如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保持环境整洁的教育及预防保健的教育等。

2.安全教育

主要是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幼儿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如生活活动的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教育,自救自护的教育等。

3.身体锻炼

利用体育器械或自然物(阳光、水、空气)进行身体锻炼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心理健康教育

即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包括:情绪情感的教育,良好个性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性教育等几方面。

三、结论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行为。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行为改变的较为成熟的模式。知(知识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健康知识的学习是终身的,在不同时期儿童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尽相同,途径也是非常广泛的,幼儿园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有目的是主要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健康意识是搞好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保障。

另外,家庭成员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会时时刻刻影响孩子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有赖于家庭成员的知识背景和习惯。再次是社会的影响,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标语、互联网等媒体,及专家面向大众的讲座、报告、咨询和社会针对促进大众健康制定的法律法规。人们接受了这些知识通过思考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和对他人的责任,形成信念,坚信健康的行为会对健康人生的价值,逐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为了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来为生活环境卫生的改变,消除可能危害人们健康的隐患而努力工作,儿童的健康就有了保障。经过教育机构、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 陈西玲 儿歌在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运动状况及策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第2期

[2] 沈琳 幼儿园健康教育初探.幼教天地[J]第7期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6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儿童早期保健;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136-02

社区健康服务,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主体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全体医师与护士是骨干,合理利用对社区资源,解决社区群众的健康问题,以满足社区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1]。虽然目前我国加强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但是在社区健康服务方面发展的还是比较欠缺的,尤其是在儿童早期的保健教育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被纳为社区公共服务的范畴之内。为了探讨社区健康服务对儿童早期保健的影响,该研究通过选取该市2009年7月―2011年8月登记的2 762名婴幼儿进行调查,发现社区健康服务对儿童早期保健有重大的作用,可以促进儿童的早期健康发展,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即选取该市登记的2762名0~3岁婴幼儿的资料,其中男1 260例,女1 502例,进行为期1年的社区儿童保健干预计划,告知所有参与研究的幼儿父母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2 方法

为所有参与研究的婴幼儿建立健康档案,记录1年内的健康情况。编制0~3岁婴幼儿的健康管理方案,规定其每天进行健康管理的内容、时间以及过程。管理按照评估、分类、指导以及预防接种四个部分进行。首先,对幼儿进行健康评估,根据健康检查情况,把他们分为发育正常、生理存在问题、精神发育迟滞三类。接着根据不同分类,进行不同的健康管理方法。对于健康存在问题的儿童,建议父母带其到医院进行诊治或者是采用相应的育儿手段。最后,按照规定制定免疫计划,并把预防接种的时间与健康体检的时间相结合。健康体检一般包括常规的生理及心理发育检查。若发现问题,建议转诊到上一级的医院。

在进行健康服务管理的过程中,自制调查表,对所有参与研究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访问,以了解幼儿父母的育儿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社区提供的儿童健康服务认知度。其中,父母的基本育儿知识掌握情况以百分制计算,而对社区提供的儿童健康服务满意度按10分制计算,>7分为满意。另外,在研究前后,对参与儿童早期保健的社区医师进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测试,测试结果以百分制计算。

1.3 社区健康服务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监测社区健康服务的内容、健康服务的目标实施、健康服务的进度等。质量控制的方法有现场参与或考察,记录和报告,调查和审计,若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研究开始前对调查人员和社区医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在实施过程中,有专门人员整理资料,所有资料双人录入。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幼儿父母的育儿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社区健康服务的满意度

根据调查显示,在进行儿童社区健康干预保健计划之前,仅有15.0%的幼儿父母对基础育儿知识基本掌握,而对儿童社区健康服务满意度为62.8%。而在计划实施之后,有46%的父母掌握了基本的育儿知识,对社区的满意度也上升到了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社区医师的儿童早期保健知识和技能考核情况

在儿童早期社区健康干预保健计划实施的前后,对50名社区医师进行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考试结果显示,在项目实施之前,其专业知识平均成绩是(71.2±8.9)分,其中合格人数41例,占82%;专业技能考试,平均成绩是(73.4±6.5),其中合格人数43例,占86%。而经过培训以及项目的工作锻炼之后,50名医师考试均合格,合格率100%,专业知识平均成绩是(86.5±8.4)分,专业技能考试平均成绩是(88.6±7.5)分。可见,社区儿童早期健康干预保健计划,可以提高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见表2。

3 讨论

任何一个社会人的成长,都会受到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社区与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潜能开发有重要的影响[3]。尤其是儿童在0~3岁的时候,是大脑发育最快速的时期,其可塑性也是最强的,所以这段时间是儿童早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包括孕妇产前与产后的保健,儿童的营养、卫生保健与智力开发,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关爱,父母的科学育儿知识等内容,因此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每一个内容都会对孩子的早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儿童的早期发展主要面临的疾病是发育及行为障碍[4]。根据相关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对高危的发育偏离儿童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其症状,促进能力的发育,尤其是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以及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采取早期保健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社区的儿童健康服务非常重要。社区儿童健康服务不仅包括简单的体格检查、生长测量等,还要包括母乳喂养、初级心理咨询、育儿指导、营养指导、慢性病管理等内容,发现异常病症应建议其父母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治疗[5]。同时,采取社区-医院双向转诊服务,优化城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的医疗卫生资源。

根据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儿童早期健康干预保健计划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他们熟练掌握心理咨询、保健指导以及转诊制度。另外,社区的儿童健康服务也可以提高父母的基础育儿知识掌握程度,并提高对健康服务的认知程度。通过评估-训练-发展-再评估的模式,对儿童成长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测,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所以,社区健康服务对儿童早期保健具有重大的影响,应在广大社区中推行,并予以重视,这样才能促进祖国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水英.健康服务对儿童早期保健的影响[J].医学前沿,2012,2(4):77-78.

[2] 周指明,李瑞莉,邱德星,等.社区健康服务对儿童早期保健的影响[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4):229-230.

[3] 汪维.社区健康服务加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J].健康必读,2010(9):210.

[4] 郝波,赵更力.社区健康干预对儿童保健服务及母亲养育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8):994-996.

[5] 金春华,童奔,聂美,等.城市儿童保健组织结构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156-157.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7

【关键词】 虐待;行为;意识;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 17(2007)10-0880-03

Survey on the Behavioral Problems of Abused Pupils in Xuzhou/ ZH U Xiang-hua, LI Jiao, TAO Min, et al. Psychological Heath Institute of Xuzhou D ongfang People's Hospital, Xuzhou(221004),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features of the behavior al problems of abused children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ldhood abuseand self-concept,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intervention of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hildren. MethodsBy using Persona l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 and Children'sSelf-concept Scale(PHCSS), 179 abused pupil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no abused pupils,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behavioral pr oblem of the abused pupi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male:42.9% vs 20.7%, χ 2=4.11,P<0.05; female:44.3% vs 18.2%,χ2=6.39,P<0.05).Excep t sexual prolem and truculence of female, all factors of CBCL were significantlycorrelated with self-concept(r ranged from -0.236 to -0.490,P<0 .05 or P<0.01) and childhood abuse(r ranged from 0.217 to 0.513, P <0.05 or P<0.01).Self-concept had passive predictable functions on beh avioral problem(B eta ranged from -0.221 to -0.517, t ranged from -2.071 to -5.994, P<0 .05or P<0.001). Childhood abuse had remarkable positive predictable functionson behavioral problem(Beta ranged from 0.186 to 0.426, t ranged from 2.0 03 to 4.169, P<0.05 or P<0.001). C onclusionChildhood abuse can severely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pupil s' behavioral problem. The pupils' behavioral problem is predicted by childhoodabuse and sef-concept.

【Key words】 Torture;Behavior;Consciousness;Factor analysis,st atistical;Students

儿童期虐待可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儿童情绪调节、认知功能和 行为自我调节的长期损害,出现更多的人际问题和学校适应障碍,到成年以后易发生人格障 碍、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生理障碍[1-3]。研究受虐待儿童早期的行为问题,有助 于了解受虐待儿童心理学发展特点,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干预提供依据。为此,笔者 于2006年6月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徐州市小学中随机整群抽取4个四年级班179名学生,其中男生 85名,女生94名;年龄9~12岁,平均年龄(10.5±0.7)岁,均为城市户口。均具备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无言语、听力和表达障碍;(2)没有家族精神病史;(3)没有重大躯 体疾病;(4)双亲家庭。

1.2 方法

1.2.1 测查前培训 调查前由2名主任医师对参与研究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统一指导语,以提高调查的一致性。

1.2.2 调查工具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hil dhood Abuse,PRCA):根据WHO的儿童虐待定义编制[4],分为躯体虐待、情感虐 待、待和忽视4个分量表,共有19个条目,其中情感虐待7个条目,其余分量表各4个条 目。采用Likert“1~5”分5级评分法。每个条目均进行频度评定和伤害程度的评估,要求 被试根据虐待行为造成的后果和当时内心感受来评分。该量表各因子和总分的第4周重测信 度为0.46~0.70, Cronbach α系数为0.73~0.99,具有良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 效度也较好[5]。

受虐待儿童的确定: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的19个条目中,至少有1个条目的受伤害频度 和程度同时在2分及以上者,就可以确定为受虐待者;否则,评定为未受虐待者。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6]。由儿童的父母 填写,分为社会能力、行 为问题两部分。行为问题共113个条目,男女均包括9个分量表,分数越高,行为问题越严重 。各 行为问题因子中有1个或以上的分数超过6~11岁中国儿童行为因子常模分标准[7] , 即可定为有行为问题。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8]:经苏 林雁等翻译修订,共有80个条目,分为6个因子,分别为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躯体外 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该量表信度和效度均良好。

1.2.3 现场调查 向各班班主任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由班主任召集学生 家长,以考试形式发放问卷,按指导语填写,不明白的问题由专业人员现场解释,为保证调 查的真实性、可靠性,均不填写姓名,根据学生的学号进行问卷编号。发放问卷186份,收 回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为96.2%。

1.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 117名受虐待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 3. 6%(51/117),高于全国4~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12.97%(u=95.80,P <0.001);其中,42.9%(24/56)的男生有行为问题,44.3%(27/61)的女生有行为 问题 ,分别高于全国4~16岁男、女儿童青少年检出率(13.44%,u=41.09,P<0.0 01; 12.52%,u=55.25,P<0.001)。受虐待男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42.9%,明显高于未 受虐待男生20.7%(6/29)(χ2=4.11,P<0.05);受虐待女生的行为问题 检出率44.3%,明显高于未受虐待女生18.2%(6/33)(χ2=6.39,P<0.05 )。

2.2 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各因子检出率 受虐待男生行为问题的9个因子 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2,P<0.001),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 为违纪、分裂样、交往不良、社交退缩、体诉、攻击性、抑郁、多动和强迫行为。受虐待女 生 的9个因子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3,P<0.001),检出率由高到低 依次为性问题、分裂强迫、违纪、社交退缩、残忍、抑郁、多动、体诉和攻击性。受虐待女 生分裂强迫、性问题和违纪行为检出率高于未受虐待女生,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受虐待男生分裂样、交往不良和违纪行为检出率高于未受虐待男生,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儿童虐待的关系 将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分与儿 童虐待总分和自我意识总分作相关分析发现,男生各行为问题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与自我 意识呈负相关;女生各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呈负相关,除性问题和残忍因子外的其余行为问 题因子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见表2。

2.4 儿童虐待、自我意识对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 见表3,4。以行为问题各 因子和总分作为因变量,以年龄、儿童虐待各因子和自我意识各因子作为自变量,分别对男 女生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α=0.05水平上,男生有幸福与满足、智力与学 校表现、躯体外貌与属性和行为4个自我意识因子,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待和忽视4种 虐待形式进入回归方程式,自我意识对行为问题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虐待对行为问题具有正 向预测作用。

在α=0.05水平上,女生有行为、合群和焦虑3个自我意识因子,忽视1种虐待形式进入回归 方程式,自我意识对行为问题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忽视对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3 讨论

儿童虐待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作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 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伤害的行为,包括各种躯体和/或情感虐待、待、忽视及经 济剥削[4]。受虐待儿童容易出现多种行为问题。Lansford等[9]研究发现 ,儿童早期受虐待者攻击行为、焦虑、抑郁、社交问题和社会退缩高于无受虐待史者。Port egijs[10]认为,12岁前的虐待经历对身心发育有更重要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8 6.4%的儿童虐待行为始发于12岁之前[3]。

笔者研究发现,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未受虐待学生和全国儿童常模,说 明 儿童虐待会影响儿童行为调节能力的正常发展,受虐待小学生容易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这 与国外的研究结果[9]相似。研究还发现,受虐待女生分裂强迫、性问题和违纪行 为检出率高于无受虐待女生,受虐待男生分裂样、交往不良和违纪行为检出率高于未受虐待 男生。陶芳标等[11]研究也显示,受责打初中男生的抑郁和思维问题高于对照组。

将各行为因子与儿童虐待、儿童自我意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男生各行为问题与儿童虐待呈 正相关,与自我意识呈负相关;女生各行为问题与自我意识呈负相关,除性问题和残忍因子 外的其余行为问题因子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说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受虐待经历和自我 概 念有关,受虐待程度越重,行为问题越重,自我概念发展得越差,自我意识水平越低,行为 问题亦越重。已有研究表明,虐待会造成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意识对个人的心理 活动 和行为起着调节和定向的作用,自我意识发展不良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 不良影响[8,12-14]。

以儿童各行为因子为因变量,以年龄、儿童虐待各因子和自我意识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生有幸福满足、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行为和4种 虐待形 式全部进入回归方程,女生有行为、合群、焦虑和忽视进入回归方程式,且自我意识对行 为问题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虐待对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研究表明,儿童虐待会扰乱 儿童的依恋过程,造成安全感缺乏,认知和社会发展滞后,难以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感,破 坏个人力量感和自我效能感,易产生自卑感、无助感、羞耻感,从而形成不健康的自我概念 ,影响行为和社会能力的正常发展[1-2,8,12-14]。虐待对男、女生行 为的不同影响,可能与文化、教育、心理发展有关,女生早熟懂事,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高, 性情温顺,易驯化,受虐待程度较男生轻,因此,与男生相比,女生的行为较少受虐待的影 响[5,15]。

研究结果表明,虐待不利于儿童健康行为的发展,虐待经历和自我意识水平是儿童行为 问题的预测因素。另外,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取样范围窄,仅限于学生,样本量偏小, 结果有待于在样本量更大的各类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MASH EJ,WOLFE DA,著.孟宪璋,冼漪涟,罗文文,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61-604.

[2] 朱相华,魏贤玉,王成东,等.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交功能的 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407-408.

[3] 朱相华,李娇,梁光利,等.儿童期受虐待中专学生的身心症状与述情障碍.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06,20(10):643-645.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 on child abusepreventin.Geneva,1999:29-31.

[5] 朱相华,李娇,杨永杰,等.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中国行为医 学科学,2006,15(11):1 045-1 047.

[6] 徐韬园.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 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45-52.

[7] 忻仁娥,唐慧琴,张志雄,等.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 问题调查.上海精神医学,1992,新4(1):47-55.

[8] 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 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6-310.

[9] LANSFORD JE, KENNETH AD, PETTIT GS, et al. A 12-year prospective study o f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child physical maltreatment on psychological, b ehavioral and academic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Archive Pediatr Adolesc Med, 200 2 , 156(8):824-830.

[10]PORTEGIJS PJ, JEUKEN FM, Van-der-HORST FG, et al. A troubled youth :Relations with somaticzati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adulthood. Fam Pract,1996, 13(1):1-11.

[11]陶芳标,凤尔翠,苏普玉,等.既往受责打与初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2004,15(7):1 057-1 059.

[12]DAVID RS,著.邹泓,译.发展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436-469.

[13]朱相华,杨永杰,李娇,等.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虐待 经历的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62-64.

[14]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3-80.

[15]向小平,张春妹,邹泓.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94-296.

(收稿日期:2006-12-20;修回日期:2007-03-28)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概念篇8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对比观察

中图分类号:B844.1,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11-0819-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014

Effect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 on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Left behindin Rural Areas

LAN Yan-Ling1@,YOU Hui-Xiang2,CAIJing-Zhi2, LI Yan1,TANG Xiu-Juan3,

ZHOU-Yun4,QIN Yie-Ning1,ZHANG Yan-Yan1

1Nanning No.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Methods:Totally 222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cepted 8 tim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service.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Rutter 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 forcompletion by teacher,Piers-Harris Children `s Self-conceptScale(PHCSS)were used in both group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at baseline,the end of the 7th intervention,and 6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the intervention group got lower scores than control group in EPQ-N [(8.2±5.8)vs.(10.2±6.1),P

【Key words】 grouppsychologicalservice;children left behindinrural areas;mentality;comparativeobservation

农村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已有研究显示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人格发展偏差、孤独、抑郁等方面[2-3],但有关其心理干预的报道少见。刘中华报道采用绘画艺术治疗能促进留守儿童社交功能的好转,提高其自尊和自我概念,促进其人格的构建[4]。团体心理干预由于充分重视和利用人类的乐群性本质及其经济有效的特点[5],越来越多应用于青少年儿童心理卫生领域,如广泛性发育障碍、青少年幻听、适应障碍、行为问题[6-9]等,而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未见报道。本文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7年10月,在广西马山县城北小学和合作初中开展问卷调查,选取小学一年级至初三,每个年级方便抽取2个班学生参加,共发出家庭情况调查表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9份(98.2%)。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超过半年以上定为留守儿童,共270人。按机械随机抽样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单数班级为干预组,双数班级为对照组,结果干预组141人,对照组129人。研究期间儿童的家庭状况改变、父母回乡或转学者、资料不完整者剔出研究。干预组出组7人,余134人。对照组出组41人(多为资料不完整),余88人。干预组中男69人,女65人,初中生32人,小学生102人;对照组男50人,女38人,初中生34人,小学生54人。两组在年龄、性别、家庭情况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干预组按自然班划分小组,每个小组15~20人,由2位课题组成员领导,共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每周1次,每次2 h。两组学生分别在干预前、第7次干预结束(第1次复查)及干预结束后半年(第2次复查)进行心理测验,3次测验的测验时间均为1.5 h~2 h,在心理辅导室进行,由班主任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低年级学生由班主任念题,课题组成员负责解答。3次测验时间、地点、组织人员一致,并与各班班主任进行开放性访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由三甲医院心理咨询科医生及国家心理咨询师组成,均接受过团体心理干预的相关培训。对照组接受心理卫生知识讲座1次。

1.3工具

1.3.1 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10]

根据量表手册计算出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L)量表分。内外向(E)分数越高提示个性越外向,通常标准分61.5表示典型外向,38.5表示典型内向。精神质(P)标准分61.5表示典型精神质。神经质(N)标准分61.5表示典型神经质。

1.3.2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 `s Self-conceptScale ,PHCSS)[11]

共80题目,分为6个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粗分低于46分为自我意识水平偏低,总分或某一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意识越强或在某方面的自我意识越强。

1.3.3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CES-DC)[12]

共20题目,主要评价当前抑郁症状,分数越高提示抑郁出现频度越高,CES-DC≥20分表示肯定有抑郁症状[13]。

1.3.4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Rutter Children'sBehaviorquestionnaire forcompletion by teacher)[14]

共26题目,分为N行为(神经症行为)和A行为(违纪行为)两大类。问卷由儿童所在班级班主任根据儿童半年的情况填写,总分超过9分被认为有行为问题。班主任需担任3个月以上。

1.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团体目标: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从团体吸取温暖和力量,促进人格构建。

团体方案:①开始阶段(第1~2单元):建立团体,制定团体协议与规则。学习认识情绪、表达情感。②工作阶段(第3~6单元):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处理与父母的情感联结。③巩固与终结阶段(第7~8单元):学习的技能与方法,处理分离情绪(表1)。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和自身对照t检验 、非参数u检验。

2 结 果

2.1 3个时段2组间及干预组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理测验结果无显著差异。第1次复查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得分低于对照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得分高于对照组。第2次复查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智力与学校、幸福与满足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得分低于对照组(表2)。

干预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显示: CES-DS第1次复查得分高于干预前(t=1.99 ,P0.05),第2次复查得分低于干预前(t=2.80,P0.01)。干预前后EPQ各分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留守初中生、小学生复查结果比较

第1次复查,初中生干预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焦虑分、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分、Rutter儿童行为问卷N、A行为分均高于对照组;小学生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分低于对照组。第2次复查初中生干预组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分低于对照组,儿童行为量表N行为分高于对照组;小学生干预组艾森克个性问卷精神质得分低于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的智力与学校、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总分及N行为分低于对照组(表3)。

2.3访谈结果

团体辅导后,85%班主任认为留守儿童较前好管理,情绪较前开朗,小学教师反应较强烈。例如有一位四年级学生以前常与老师对立,违反纪律,经心理辅导后行为明显改变。课题组就此与班主任展开讨论,一致认为提高其自信自尊水平是改善其行为的有效方法。

3 讨 论

国外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抑郁症是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15],本文显示对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亦有良好效果,辅导后留守组儿童的抑郁水平明显下降,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对于抑郁的个体来说,团体是一个具有支持功能的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启迪儿童从同伴交往中吸取温暖,摆脱消极情绪。但在第7个单元儿童得知活动很快就要结束时,对课题组成员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时复查抑郁量表分数较高,经处理分离和以后的保持联系,半年后复查情况好转,提示对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如何把握干预结束的时机,处理好分离情绪,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本组儿童的生活环境无大的变动,心理干预后其神经质分曾出现下降,提示心理辅导对留守儿童的个性重塑可能有一定作用,半年后神经质分有升高趋势,显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艰巨性。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长期的社会化中形成的,正常家庭环境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个性的重要原因,团体心理辅导在某种程度上使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修复其过于敏感焦虑的个性特征应有一定功效。显然,相对于长期的亲子分离来说,两个月的干预时间是不足的,究竟需要多长的时间?其远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以往资料报道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自我概念[16]有良好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或小学留守儿童,总体上提高自我意识的效果不甚明显,在焦虑水平,智力和学校生活、幸福与满足感方面则有所改善,尤其小学生较突出,可能与和父母分开的时间不如初中生长、年龄较小自卑心理相对易矫正有关。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多由隔辈的直系亲属照看,或托付在亲戚家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的自卑心理较一般儿童更难纠正。在本研究中,小学生干预后神经症有所改善,中学生的改变不尽如人意,提示接受心理干预的年龄越小越好,也反映了青春期少年的反叛特征对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短,未能对留守儿童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案,今后应进一步开展目标性不同的心理辅导,在农村学校及监护人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2]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卫生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 2008,24(8):917-919.

[3]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33-634.

[4]刘中华 .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2008,21(1):135-140.

[5]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8-9.

[6]Tvminski RF,Moore PJ.The impact of group psychotherapy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J].Int J Group Psychother,2008,58(3):363-379.

[7]Newton E,Larkin M,Melhuish R,et al.More than just a place to talk:young people's experiences of group psychological therapy as a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auditory hallucinations[J].Psychol Psychother,2007,80(Pt 1):127-149.

[8]Kim S,Kverno K,Lee EM,et al.Development of a music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in Korean adolescent girls[J].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2006,19(3):103-111.

[9]王秀珍,郑直,陈国锋,等.10-11岁儿童行为问题集体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7,6(6):538-540.

[10]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4-44.

[11]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06-307.

[12]刘平.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00-202.

[13]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27-31.

[14]王玉凤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56-59.

[15]Siskind D, Baingana F,Kim J.Cost-effectivenessof group psychotherapyfor depressionin Uganda[J].J Ment Health Policy Econ,2008,11(3):127-133

[16]刘春燕,詹仁碧,乔梁 .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初中生自我概念水平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56-58.

上一篇:保密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下一篇:航空电工电子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