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体现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5:59

城市文化的体现

城市文化的体现篇1

关键词:生态;休闲;城市公园;景观主题

宝坻是天津市辖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濒临渤海湾,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千百年来,物阜民丰的宝坻有着“畿东大邑”、“京东第一集”的美誉;文化上人杰地灵,素有“文宝坻”之称,凝聚传承的包容与创新的文化品格,成为这片厚重灵秀土地的“文脉”。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宝坻撤县建区,开启了古邑宝坻新的篇章。

1.概况:

钰华街公园东面毗邻钰华街,北以环城南路为界,西、南两侧为规划建设中的龙熙帝景居住区,公园规划面积2.68公顷,钰华街是津围公路宝坻城区段,为贯穿宝坻的省级公路,环城南路是城区主干路,北侧为华苑住宅区。公园与城区各区块交通联系便利,公园建设将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空间,方便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中心,映射宝坻文化内涵的景观节点。

2.规划目标及设计理念:

公园设计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满足市民需要为核心,注重文化意蕴的表达,建成特色明显的具有休闲、交流、文娱活动功能的绿色城市空间。以文化主题和传统审美意境为设计创意,构建富有诗情画意城市自然景观,让游人在阳光、草坪、林木 、流水环境中,亲近自然,感受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

2.1.休闲功能人性化的理念。充分考虑人们活动需求,景观空间与使用功能结合,设置适度多样的空间场所,亲切合理的空间尺度,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景观内容。空间注重主次关系和周围环境特点,讲究局部与整体统一,动态与静态结合,强调空间的互动感和随意性。

2.2.生态环境自然化的理念。通过地形地貌、道路、水体、树木花草、建筑小品的巧妙设置,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景观,强调空间的开阔性与围合感的结合,营造个性化的空间。多样化的植物品种和多种形式的种植结构,实现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的诗意与优化,人们徜徉其中,感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心旷神怡。

2.3.景观主题人文化的理念。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将地方文脉、历史沿革、社会时尚提炼成景观主题,作为立意规划景观,景观要素的组织与安排着力于意境的表达,成为景区的点睛之笔。景观赋予灵气和内涵,让人们感受文化存在,产生归宿感和安全感,滋生愉悦和浪漫情感。

3.规划布局及景观构成:

公园设计注重与城市大环境和谐统一,各景区功能和特色明显,格调上形成动与静、开与合、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衬托与补充。整体上强调自然、生态和文化,景观构成以营造自然的植物群落及景观为主,突出中国传统自然山水文化。功能上分为“潮河飞练”主景区、“翠竹小溪”景观游览区、“古邑传馨”文化休闲区、“盛世和音”娱乐活动区、“阳光天使”儿童活动区。

3.2 潮河飞练景区:

主题来源于古代宝坻景观。《宝坻县志》记载,县内鲍丘河通海,每于早潮晚汐之时,“水流湍急,其声如潮,浪花激荡,犹如匹练横飞”,明清时被列为宝坻八景之一,有“匹练卷舒随开阖,百川盈缩在喷含”的诗句,描绘潮河潮汐胜景。该景区靠近环城南路主入口,以潮河飞练景观塔和生态水池为中心形成公园主广场,通过秩序林荫大道游人进入园内,视觉轴线上布置六个系列景观灯柱,形成视线开放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轴线景观。标志景观造型简洁现代,为二层钢木结构景观长廊,轻盈的出挑和明亮的色调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成为景区的视觉中心,长廊一侧瀑布直下,注入水池,成为景区的底景。

3.2翠竹花溪景区:

位于公园东北区域,将潮河飞练景区的池水引入该景区,开挖成蜿蜒灵动的小溪,与三条流线形小路若即若离。岸边栽植碧桃、竹子,营造春花灿烂、小桥流水,翠竹掩映、曲径通幽的自然景观。溪水“随形就弯,依势就曲”,宽处拓成三个小池,卵石铺底,中间设置跌水,自然点缀盆栽睡莲。沿路小型空场上摆放石凳,遇溪水处设置木桥,可游、可坐、可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园路弯曲多变,增加了景观层次,采用借景、障景、围和、断开造园手法,丰富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的观景效果。景区借鉴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在较小的范围内,营造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般的意境,漫步其中,体会到回归自然的感受,怡然自乐。

3.3古邑传馨景区:

靠近钰华街西侧,主景为并列设置的花坛、树池、主题浮雕景墙围合成的林荫观景场地。景墙规则排列,浮雕主题为宝坻历史文化精粹和代表,镌刻内容依次为古宝坻疆域图、“如坻如京”地貌特征、榷盐院盐业生产盛况、辽金漕运繁荣景象、 “京东第一集”贸易繁荣情形,依历史发展脉络以浮雕图像和文字形式展现。场地采用直线型规则式布置,设置坐凳、休息平台,延钰华街一侧抬高地面形成缓坡,营造相对安静的空间环境。树荫围和的绿色空间满足人们休闲、观赏的需要,栽植白蜡、国槐等庭荫树,为人们休息、散步、锻炼等活动提供安静的绿色空间。场地空间通过绿地间隔,布置整形绿篱,或栽植草本花卉,形成秩序林荫路场地。漫步林荫广场上的文化长廊,感受阳光温馨,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给人们增添乐趣和享受。

3.4.盛世和音景区:

主体景观为花架围合成的观、演互动广场,成为人们开展戏曲演出、广场舞、晨练等活动场所。宝坻是曲艺之乡,又是评剧和京东大鼓的发源地,戏曲活动为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场北侧边沿设置弧形花架构成舞台背景,又可满足人们休息活动需要。花架外侧绿地密植竹子,形成绿色屏障,使广场空间相对安静,减少环境干扰,便于人们聚会、歌舞观演。保留原有的大杨树,树下设置环形座椅,形成庭荫环境。广场南侧通过木栈道与绿地间隔,,绿地内弧形弯道以卵石铺就,成为健身小径,沿花架弧线等距设置柱形景观灯,营造轻松惬意、亲和舒适的休闲场所和运动空间。

3.5.阳光天使景区:

为儿童活动区,营造简洁、生态、有趣的绿色空间,满足儿童游戏和娱乐活动。场地布置沙坑、造型奇特的滑梯、儿童游戏隧道等嬉戏活动设施,周围绿地为缓坡形,曲线自然变化。栽植玉兰、樱花、柿树、火炬树等春花、秋色叶树种,形成明亮愉快的植物色调,突出的四季变化,使孩子通过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萌发热爱自然的情感。设施布局与景观营造结合,遮阴与光照结合,草坪上布置绿篱、大树,营造围和的林荫空间,布置坐凳和休息平台,为儿童和成人提供可供选择的游戏与休息空间。

4.植物规划:

公园以乡土树种为基调,以乔木为主体,适当结合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多层次植物景观。通过植物季相变化、色彩搭配及层次变化,创造公园多姿多彩的植物空间景观。植物搭配注重生态群落布局,以大绿量植物强调景观秩序,与城市的整体环境融为一体。

4.1品种的多样性。以柳树、国槐、白蜡等乡土植物为基础,便于保持稳定的绿化效果,形成景观的地方风格。引进玉兰、元宝枫、法桐等外来树种为补充,形成多姿多彩植物景观。

4.2空间的合理性。乔木为主体要素,形成大绿效果,便于营造树荫围合的感受空间。靠近居住区采用乔木、灌木和绿篱的复层栽植,起到理想的间隔作用,使公园环境保持安静氛围。钰华街一侧乔木和树下草本花卉的组合,便于保持空间视觉的通透性。

4.3景观的艺术性。利用欣赏价值较高、特色明显的植物营造季相特色鲜明的景观空间,人们身处其间,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增加景观效果。借鉴诗词意境,营造诗画意境景观,让人们从中感悟、欣赏自然和艺术的美好,尽显园林之美。

5.竖向、道路规划:

公园在现有地形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改造缓坡地形处理方式,在园内形成相对标高1-1.5米不等的高低错落、绵延起伏的缓坡地形,用以分割空间,创造多样化的地形架构,丰富园林空间层次和变化,形成符合植物生长的小气候道路系统根据景观需要。以自然式道路结合规则式布局为主,联系交通出入口和各景区,方便人们快捷到达景点。曲线型道路与小品有机组合,让游人休闲漫步更加有趣。道路的转弯处或交叉口运用姿态优美的植物,色彩鲜艳的花带或小品点缀,强化道路的导向性。道路铺装材料和铺砌形式根据环境和景观需要,做到协调统一。为增强道路景观效果,在主干道采用发光地砖、灯带结合铺装形成独特效果。全园道路分为两个等级,即主干道为一级道路,宽3米,为连接各景点的通道及纽带;二级道路宽1.5―2米,为各景区内的游览步行路。

6.结束语:

公园设计中文化意蕴的表达,对设计者在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修养和把握上提出更高要求。钰华街公园将公园营造为城市、自然、人之间相遇的舞台,强调自然性和原生性,以可持续发展的格局构成合理的整体形态。以营造自然的植物群落及景观为主,突出中国的自然山水文化。注重将文化提炼成景观主题,形成特色景观。在满足公园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强调与城市生活环境的差异,力图从自然与文化结合上创造一个有别于现代都市文明的环境,成为都市人暂时远离城市生活的世外桃源。

钰华街公园效果图

潮河飞练景区图

古邑传馨景区图

城市文化的体现篇2

关键词:高新科技园区;形象塑造;城市文化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国创造”正逐渐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热点词汇。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中国创造”所包含的内容中最惹人眼球的部分是伴随着创新而来的高附加值,而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经济方面的回报,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潜力的释放。一大批怀揣梦想,充满活力的中国人在这条道路上前行,但不管怎样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市场价值是他们的核心内容。这种现实的要求让政府、企业、开发人员等各方要素聚集在了一种平台上――高新科技园区,这种结合的有效性已经被国内外的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美国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的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都是这类奇迹诞生的地方。虽然各个高新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多样,命名方式不同,但这些高新科技园区的共同特点却显而易见:聚集着大量的社会精英,朝气蓬勃,具有冒险精神,富有创造力,引领科技发展。

“截止2012 年底,我国已经形成105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个分别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就有目共睹。同时我们也看到,从北到南三个园区因不同的城市文化孕育出的独特个性,让他们成了所在城市一张张响亮的“名片”。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高新科技园区形象塑造同城市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推进我国其他地区高新科技园区的形象塑造提供理论依据。

1高新科技园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曾珊, 2005年本科、2010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讲师,曾任职于深圳多家广告设计公司。2013年,指导的学生作品“Gift”获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平面广告类金奖。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

不同的人在各自角度对同一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要问从哪些角度来评价高新科技园区的形象好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归类后大概有以下几种:(1)政府角度:区域开发、城市竞争力、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角度较宏观。(2)企业角度:重点在经济范畴,看重其发展的实力和潜力,而非文化或美学角度。(3)学者角度: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看重起形象与文化的关联性。(4)媒体角度:政府管理、行业活动、市民行为等,注重其风貌和个性。(5)员工角度:就业机会、发展空间、工作氛围等,与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6)市民角度;园区环境、建筑风格、节庆活动等,是孕育城市文化和园区风格的深厚基础。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知,越复杂的综合体越难以用文字语言来全面描述。人们对这些高新科技园区形象可以说还比较模糊,需要辅以有效的视觉语言来更好地展现这些高新科技园区的形象,这些梳理和引导过程就是园区形象塑造的一部分。塑造良好的园区形象,对内能增强认同感,对外能提吸引力,进而对园区竞争力的提高起到积极影响。因此,高科技园区的形象塑造很有必要。

2高新科技园区形象塑造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性

不管是文字语言还是视觉语言,对某件事描述得再多都难以尽善尽美,反而容易把人弄糊涂。从传播的角度来说,简洁的内容更容易在传播的过程中保持准确度,不断重复这种相对简洁而准确的信号,就可以达到较高的强度,这个信号因此变得清晰有力。按照这个想法,对高科技园区的形象塑造,就需要找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以点带面,更容易在人们心中建立起清晰有力的形象。那么高科技园区在形象塑造中树立个性是问题的关键。

因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各地已经建立起数量众多的高新科技园区,地区间竞争激烈。为了争取到更多优质资源,树立良好的园区形象,各地不仅在包括硬件设施在内的“硬环境”上狠下功夫,更对文化生态所孕育出的“软环境”投入了大量关注。这些不约而同的选择表明,高科技园区的形象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高新科技园区属于城市的一部分,当然与城市的形象密不可分,城市形象建设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城市文化,这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与硬件设施堆砌出来的“硬环境”不同,“软环境”中的很大一部分不是在短期内能够靠“赶工”完成的。在同质化情况严重的今天,能够更多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追求的高科技园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人才是保持园区活力常在、健康发展的能量。人气集聚的地方往往能够带来更多财富,实现更大梦想。高新科技园区的建设,除了加大硬环境建设的投入,还需要注重其文化软实力的释放。用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为高新科技园区的形象塑造注入个性。

3高科技园区形象塑造中对城市文化的体现

高新科技园区形象的塑造并不等同于形象设计,他是将园区发展战略、资源配置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文化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协调好政府、企业、人员等多方面关系,涉及的层面更广,问题更多,所以他的这种特殊性与我们常见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建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不同。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CIS是从策划的角度进行理论探索并推动实践,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MI)、视觉识别(VI)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各个模块的目标明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这种方式有可借鉴之处,但直接搬过来显然行不通。

城市文化的体现篇3

(续上期)

(二)推进城市民族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民族化是指城市特色民族化。没有民族特色,缺乏文化底蕴,是导致城市没有个性特征,千城一面的主要因素。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就是城市的品牌,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重要标识。实践证明,城市间的竞争,除了是经济硬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因此,推进城市民族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既是提高城市品位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许多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扩大城市规模和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在城市人文形象的塑造上做得不够,不重视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导致城市形象缺乏特色,城市“方盒子”建筑随处可见,建筑风格缺乏魅力,城市的人文氛围不浓。一个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设施的外观风貌、社会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氛围所形成的。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可以说,城市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和风景名胜,是构成城市地域文化的特色要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外来文化可以借鉴,但本土文化最具生命力,民族文化最灿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发掘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要素,把这些要素与时俱进地融入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推进城市民族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只有这样,城市才会独具魅力,永葆青春,走向世界。具体来说,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确立城市文化定位。要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自然和地理资源,准确地确定城市应当突出的文化内容和其他城市不能替代的文化品位,提出无形文化如何物化为有形文化,如何在城市发展规划和具体建设中体现文化定位。利用研究成果,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建筑景观塑造以及城市文化发展等工作进行指导,改变过去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走内涵式发展路子,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城市文化定位一旦固定下来,应同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并在历届城市领导的具体主持和领导下,坚持不懈地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加以贯彻,以形成理想的文化品位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二是突出城市建筑景观特色。城市建筑景观是一个城市形象的最直接体现,建筑景观缺乏特色是导致城市形象缺乏个性的最直接的原因。城市建筑景观不应死搬硬套欧美城市和发达地区城市的特色,每个城市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城市景观应在城市文化定位所确立的基调上,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起来,体现时代精神,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城市建筑景观。在具体实施上,应根据各片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旧城区建筑景观塑造上,重点美化重点街道和城市“大门”两侧建筑景观,不搞大拆大建,在设计各条街道的景观的基础上,按设计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改变外立面墙体材料、颜色和增设部分建筑造型,以提高建筑物品位,塑造特色景观。在改造中,可由政府提供建筑外立面设计样图,有计划有步骤逐条街道进行改造。新城开发上,城市建设除了要制定详细规划外,还要进行景观设计,严格按景观设计实施建设。在今后的城市建筑规划审批上,除了对施工图进行审批外,还要按景观规划对建筑外立面进行审批。另外,要注重保护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在改造中,要给予保留,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护,以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三是完善城市文化设施。一个具有良好人文形象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具有完善文化设施的城市。建设起完善的文化设施,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还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不断加大投入,搞好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体育场、歌剧院、文化宫、青少年宫和老人活动中心等社会公用文化设施的建设。这些社会公用设施,每一项目都应该是代表城市形象标志性建筑,都应该体现出城市特有的文化意蕴和城市鲜明的个性,使之成为反映不同年代的城市文化品位的历史遗产。特别是要规划建设好城市雕塑。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民族化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大型的城市雕塑,更是城市之魂,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因此,在规划建设城雕时,要反映城市自身的文化沉淀,展现城市的民族特色,体现城市的主导精神,追求雕塑主体与环境背景的有机融合,构建雕塑、建筑、绿化的三位一体效应,使之真正成为艺术精品、城市核心景观。

四是发展城市文化。推进城市民族化,需要对城市硬环境进行改造,推进城市外观的民族化,更需要发展城市文化,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打造和谐、有序、向上的城市软环境。发展城市文化,首先要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人是城市的主体,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是发展城市文化的关键。要积极探索市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通过长期培育和引导,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节庆文化活动,积极培育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奇石文化等群众文化,通过群众文化的发展,增强市民的文化意识,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另外,要培育特色文化。特色是文化的生命,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根基。如兴义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是布依族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布依文化,要挖掘、提升布依文化资源,创新思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利用现代营销、传媒等手段,走市场化、产业化路子,发展壮大与布依文化相关的文艺表演、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产业,通过繁荣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宏扬民族文化。特别要把被誉为“声音活化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八音坐唱”这块品牌叫响叫亮,使之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发挥品牌效应,从而提升兴义市的城市文化形象。

(三)推进城市现代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设施现代化。推进城市现代化就是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建设城市市政设施,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现城市对外交通现代化。城市的可进入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实现了对外交通的现代化,才可能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实现城市对外交通现代化,就是要完善对外交通的航空、铁路、水运、管运、高速公路等现代化立体交通设施,构建起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对外交通网络体系,以便捷、高效的交通优势,形成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强大聚集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要坚持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的原则,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建好城市主次干道,构建起现代化城市的路网骨架;要完善城市给排水、供电、路灯、消防、燃气、公厕、排污、排洪、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完善垃圾收集、清运和污水收集系统,提高城市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要完善城市公交车停靠站、点的设置,结合人防设施的建设,修建地下停车场,在商贸区、住宅区等人流集中的部位同步设置停车场,多管齐下解决停车难问题,避免出现交通拥堵的城市通病;要着力建设高性能的网络传输平台,发展具有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接入网,实现光纤到楼、到户,促进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达到功能融合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同样是城市功能的重要部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为城市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从而有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重点是完善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园、市场(特别是现代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加强城区内行政、交通、金融、商贸、信息和旅游服务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完善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购物、休闲、娱乐等服务,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城市文化的体现篇4

关键词:古民居;形态;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J2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7-0213-02

江南文化以中国文人文化为主要特征,它典雅而高贵,将人本文化转化为生存环境,江南古民居建筑是在这一理念引导下的生成物,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民居建筑形态特征和人性文化的居住环境特色。江南居民师法自然,形成依水而建的水乡民居建筑形态;追求“天人合一”,形成以人而建的木质结构民居建筑形态;崇尚文化品位,形成以群体而建的园林景观式的民居建筑形态;讲究人性品质,形成以形式美而建的民居构造形态。

古民居建筑形态是现代城市精华,是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规划的必然要素,古民居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民族文化沉淀的结果,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所留下的居住环境痕迹。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人与物的和谐,物与物的和谐,是在追求现代化的前提下,不失去古建筑风貌的城市古民居建筑保护与规划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人居环境的和谐,是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历史性的和谐,是城市形态在现代化城市规划中的审美文化的和谐,也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形态学来讲,城市空间形态分为实空间和副空间,实空间包括房屋建筑、市政设施、广场、街道、历史遗迹以及江河湖水,它们是城市构成的基本骨架和主要空间实体形态。副空间是自然空间与人为空间的物与物之间的空间,是城市规划中构成视觉深度和广度空间之形式美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从形态结构来看,形与态是两个概念,形是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所呈现的形状,这个形状是有机体的结合物,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态是形状所呈现的一种品质,一种视觉审美的心理结果,是物化了的形状态势。形态有自然构成和人为构成两种,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上是人为构成形态,即使城中有山、水、河、湖,也是按人的生活活动空间、文化审美空间等去构建和构造完成的。所以城市空间形态是人性化了的空间,是建造者的生存意志、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对古建筑形态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研究,不仅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去研究,还要从古建筑形态学的角度和古建筑的实用价值去研究,对古民居建筑形态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规划中的美学理论进行探讨。

一、以“锅”形形式布局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地位

城市中的古民居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征,是人们社会活动所留下的居住痕迹,一座城市正是沿着这些居住痕迹的历史发展而发展。它是古代建筑艺术遗产的展示,体现了民族的智慧、民族的文明、民族的精神、民族生存的历史轨迹。现代城市离不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轨迹,离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痕迹的城市是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古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在现代城市的存在,起决于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以及对民族文化存在形式的认识,突出城市文化的历史地位。

以古建筑为中心地位的现代城市规划,应该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加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应以古建筑为中心,以放射式向四周扩散,以年轮形式体现城市不同时展的历史,这种构建形式,在建筑形态学上叫做“锅”形形式的城市布局。

古民居建筑形态多以低层建筑群为主体,作为城市中心来规划,形成中心低,四边高的城市格局,以古建筑作为城市中心布局,周围留存不同时展的文化痕迹和时代特征,留下现代文明的高楼大厦的建筑形态,体现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这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理想布局,体现了古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话,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所以,以“锅”形形式规划城市,是理想的现代城市的规划之一。

二、以线性“带”状形式布局 构建水文化民居建筑形态

水是自然规律的产物,河道也是水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形态,水的流动形成了河道的独有的线性特征而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水是本源,是人类生存之源。人类利用水,形成了水文化,由于大自然的作用,河流成了江南城市的水系文化特色,也是江南城市特色,河流以线性“带”状形式影响了江南城市布局。自古以来,人们师法自然,依水而建的古民居建筑群更是江南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以线性“带”状形态而影响城市的布局,因为河流贯穿交错于江南城市之中,这种线性“带”状形态构成了江南城市的骨架。河道两岸低层的古民居建筑群与现代城市高楼大厦、绿地、街道及广场,呈现鲜明的对比,主题突出,使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变相辉映,形成江南城市独具一格的美丽风景线。科学的、合理的、人性化的江南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充分体现了江南城市水乡特色,也是现代化城市与水资源、水文化的对话,也是古代文明上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三、以空间形态的形式美

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和谐的节奏美

城市空间形态中人为构成形态,城市中的山、水、河、湖,也是按人的生活活动空间、文化审美空间去构造完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是人性化了的空间,是建造者的生存意志、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是人为所致,它必须依据人们的审美要求而布局。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包括房屋建筑、市政设施、广场、街道和河流,这些是构成城市的基本骨架和主要空间实体形态。一个城市的品质体现,关键是起决于设计与建造者的文化审美素质,起决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理念,起决定于对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形式美因素的把握,尤其是对古民居建筑形态在现代城市构建中的作用的理解与认同。对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规划,必须以建筑美学和形式美的审美要求,构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和谐的节奏美。

城市文化的体现篇5

关键词:文化馆;城市文化建设;主动性;历史资源;现代素质市民

一、文化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馆,实质上就是综合性文化中心,是供群众便捷参与文化活动的事业单位。比如现在大肆宣传建造的孔子学院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观。文化馆的类型多样,职能繁多,诸如举办展览、培训文艺骨干、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交流等等。因文化馆的管理员、馆员等的甄别严格,业务培训技能突出,因此,其对群众文化组织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个性、城市灵魂、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城市文化囊括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既包含意识形态方面的部分,也包含生活方式、教育等非意识形态的事物。鉴于当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城市文化建设亟需健全完善。

二、文化馆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一)提高文化建设主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娱活动更多存在于新媒体技术、多媒体终端中,而众所周知,网络活动在室内、个人家庭之中就可以完成。因此,也就造成了现在人们文化需求膨胀但又懒于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的现状。城市文化馆的建设,使得这一不平衡问题得以缓解,有效提高了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性。一方面,城市文化馆在各大社区的建设,其馆区规模、地理位置、形式特点等的建设,有效拉近了人们的参与距离,不同类型文化馆的建设,也丰富了文娱活动类型,可供群众依据自身的兴趣点参与不同文体活动,从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文化建设的参与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文化馆的建设完善,也有利于丰富城市的文化氛围。新时期下,城市竞争与城市发展,更多注重政策体系的规范、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略了文化建设。文化馆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广泛平台,无论是文化馆团队有目的性组织还是民众自发的文娱活动,都使民众大规模参与到其中。

(二)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历史资源

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发展更集中于经济建设中。经济建设又离不开建筑群体的开发,但在当前城市规划“千城一面”的现状下,城市自身个性被磨灭,城市文化建设缺乏代表性与特色性。此外,城市建设中,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得新建筑群不断涌现,导致部分人文信息历史区域被夷平,久而往之,独特隶属于城市的记忆消失,使城市文化建设失去了传统的根基。因此,当前文化馆的建设,使得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有效途径。文化馆的部分职能中,包含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社区特色文化活动资料的收藏、对文艺精品作品的保护等,有利于更好的继承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促进城市对自身精准定位,并以此确定自身的发展规划。这种以文化馆个体带动城市整体文化建设的方式,也有利于巩固城市地位,推动城市深远发展。

(三)培养具备现代素质的市民

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与服务对象都是社会民众,社会民众也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文化馆的职能发挥与文体活动的组织,有利于培养现代素质市民。健康的、积极的文体活动对塑造人文性格,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文化馆组织与推行的各项活动项目,诸如剪纸展览、皮影艺术表演、城市历史建筑风格学习等等,都代表着城市的主观形象,代表城市灵魂面貌,而这些美好城市形象有利于唤起市民责任感与归属感,增加民众对城市精神的理解度,使社会民众认识到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城市面貌、城市形象的维护,从细节着手,维护城市管理,从文化意识形态改善城市建设。

三、小结

城市化进城的逐渐加快,文化馆建设也日趋完善。本文就文化馆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探讨。文化馆建设,对提高文化建设主动性、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历史资源、培养现代素质市民等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文化建设是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需要文化馆的积极建设,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城市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曹甄婧.我国城市文化中心设计中的地域特色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

[2]韩振宇.新形势下县级文化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究[J].大众文艺,2016(12):28.

[3]戴德鹏.新时期文化馆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26):146-147.

[4]郑洋.浅析省一级文化馆的作用及发展方向[J].改革与开放,2012(12):196.

城市文化的体现篇6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雕塑创作

现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元素,被各大城市广泛采用,各大城市纷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但是作品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很多雕塑作品做工低劣,毫无艺术价值可言,无法成为一座城市的代表符号,为此,在城市雕塑创作中应该立足于城市的地域文化背景,结合当地现有的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城市雕塑创作,以确保城市雕塑作品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向当地以及外来人展示本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背景,促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长期可持续发展。

1当代城市雕塑作品创作的特征分析

城市中雕塑作品主要是放在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一定社会功能、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作品,可以作为一座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在城市雕塑的建设过程中,创作者必须立足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后的雕塑作品符合当地人民大众的审美习惯和思想,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现阶段在城市的雕塑作品创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首先,当代的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是“五月的风”式的纪念式雕塑作品,而是强调雕塑作品的参与性,比如,公共性的园林雕塑、雕塑主题公园等等在全国的很多城市中被建立,其中也不乏有诸如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等设计较为成功的雕塑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需要,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

其次,雕塑设计者更加注重面向全体社会大众进行雕塑创作,不管是在雕塑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尽量采用更加直观性的形象以及环保性的新材料,这也使得城市中雕塑作品种类更加多种多样。比如,在表现的主题上,不再以英雄和模范人物为主,而是更多的重视生活化的娱乐性题材;在雕塑作品的材料选择上,创作者往往会首先选择不锈钢、铁、陶而不是水泥和石材等传统的雕塑材料。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雕塑作品的中渗透越来越多,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利用中国人的民族情结,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体现雕塑作品的民族性。但是,与此相对应依然有很多城市雕塑建设中照搬复制现状严重,为此城市管理者在看到城市雕塑建设中的不足,注重将本地的地域文化与城市雕塑创作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城市雕塑作品的社会功能。

2地域文化与城市雕塑的关系分析

首先,城市雕塑是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雕塑设计一直都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展示,体现了由古至今当地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和信仰,城市雕塑自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和历史特征也决定了他具有传承当地地域文化的责任。比如,在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作为一座象征性的雕塑设计作品,它已经成为了美国的标志,体现了人类对未来文明的开拓,体现着美国地域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体现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的选择上,除了城市雕塑作品之外,还有建筑景观、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等,但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公众性、艺术性和影响力的就只有城市雕塑了,城市雕塑自创作之初便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而且往往被放在城市人口最聚集的地方,受众的接触面更广,更容易被人们所关注。所以,城市雕塑在传承地域文化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次,地域文化是城市雕塑创作的灵感来源。城市雕塑在宣传和传播地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地域文化反过来也对城市雕塑的创作提供了文化基础,可以使城市雕塑作品更加吸引人,更加受当地人喜欢。所谓地域文化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范围长时间的生活和工作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所提及的地域文化往往都是存在于当地的实物或者是在人们头脑中的既有形象,对于雕塑设计者而言,他需要做的是去理解和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并用雕塑作品加以体现。但是在汲取地域文化精髓进行创作时,有些文化形式是具体形象的,艺术设计者可以直接采用某些艺术形象,但是,还有很多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创作者要利用雕塑作品将其具象的表达出来就增加了难度。但是,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往往需要创作者从丰富多彩的或抽象或具体的地域文化中,汲取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加以创新变化,一方面尊重并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迎合人们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热爱心理;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发展了地域文化,促使地域文化与时俱进,满足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心理上的变化。

3地域文化背景下城市雕塑创作注意的问题

为了提高城市雕塑作品的价值,在地域文化背景下进行城市雕塑创作时,创作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城市雕塑创作要与当地的城市历史发展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现阶段已存的城市雕塑作品大都与城市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关联,所以利用城市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事迹作为雕塑创作的内容,不仅可以起到记录城市历史发展功能,为历史研究提供直观的参考价值,而且可以帮助人们缅怀和追忆历史,了解城市的发展。所以,雕塑创作者要理解不同城市的因为其历史发展历程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风格的城市雕塑。比如,在山东省青岛市的著名城市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以及鲜红的颜色,纪念在“”中那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青年。此外,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被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所以城市雕塑作品在体现创作独特性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通过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精神,体现城市雕塑的生命力。

其次,城市雕塑设计需要立足于当地的城市空间环境,确保城市雕塑设计与当地的景观建筑群形成和谐的空间氛围,使整座城市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和韵律性。在城市中建设城市雕塑目的在于起到点缀美化城市的作用,所以雕塑的设计必须依存于城市的空间环境。相反,一件与整个城市空间环境不相适应的城市雕塑,是无法起到提升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的。所以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创作者要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去烘托作品中所含的艺术魅力,让雕塑在成为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4结语

现阶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雕塑建设不断增多,优秀的城市对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城市中雕塑设计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地域文化作为城市雕塑设计的文化资源,对于提高城市雕塑设计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城市雕塑设计者应该注意立足于城市的地域文化背景,不断提高城市雕塑的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村.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J].雕塑,1998(01).

城市文化的体现篇7

关键词:文化城市文化公共设计艺术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崛起,东方古老的文化已越来越多地与更多西方的文化相融合,中国式的城镇也渐渐被西方的城市所影响。着眼于现代,摩天大楼、立交桥、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被竞相复制,传统建筑文化也仅仅只象征性地被简化成建筑的拼贴符号,作为城市和建筑灵魂的城市个性在大拆大建的灰尘中被淹没。越来越多的城市已逐渐克隆性地发展,没有性格、没有特色,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的文化将在历史发展中渐渐被摒弃。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个性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趋同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城市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艺术设计以其宽广的设计形式和艺术载体,可以在城市的发展中为保护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正所谓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一、城市文化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记忆。不论城市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老城区的历史街道、文物古迹、老居民区,亦或是这城市传统的技能、习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都是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而这些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历史脉络和文化脉络作为城市的独有标签应该被世人所重视。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一座城市中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综合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广场、设施都可以在世界城市的发展中被横向或者纵向地复制与模仿,但一座城市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复制与模仿的。居住在这座城市当中的市民所具有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凝结了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情与风貌,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结晶。

城市文化是一种付诸于城市的文化形态。比如我国的潍坊风筝文化、成都巴蜀文化、南京金陵文化、郑州殷商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同时,也优化了城市的经济投资环境与文化传承环境,在各方面均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文化的提取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建设城市时,应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保护的同时加以提炼,而对城市文化的提取包含了提取城市文化中的视觉形象,以视觉的表象对城市进行标签式定位,使其具有自身的个性。从世界各地已形成的个性城市看,特色的城市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城市、经济性城市、文化性城市、宗教性城市、旅游性城市。这些城市对城市文化的提取,都浓缩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对城市的物质、精神遗产进行了文化提炼,并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灵魂,这也是这些城市独具特色的优势及其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那么,如何去提取一座城市的特有文化呢?

1.提取自然形象。自然形象是每座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的自我优势,包括城市所在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特产等自然资源。

2.提取景观形象。城市景观可以给人留下对于该城市的第一印象。景观中的城市的平面布局、城市色彩、城市绿地等,甚至城市的商业街、市政广场等都可以被提取为城市的独有特征。

3.提取标志形象。城市标志性的形象是浓缩的表现形式和抽象化了的城市形象。有直观的标志形象和无形的标志形象,市徽、市花、标志性雕塑及建筑,或是城市的名称都代表了一定的城市标志性形象。

4.对视觉形象进行共性提取。将城市文化提取为有共性的视觉形象为市民创造和谐、舒适、美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会使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增强,生活幸福感增加,同时也会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

三、城市公共设计中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城市文化越来越稀少的今天,可以考虑以公共艺术设计的形式来将城市文化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个性符号。让雕塑与绘画、建筑或其他门类找到完美契合点,这也就形成了当代的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尤其是文化建筑,应该注重文化门类本身和地方文化的结合。城市不应是放置艺术的容器。城市本身应是艺术品,因为艺术不应仅仅是装饰都市生活的奢侈品,艺术应改善都市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为了塑造城市形象和环境,在城市形象策划的基础上,应将形象工程落实到空间载体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公共环境艺术建设进行统一的、系统的规划,塑造城市特色必须要突出地方精神。

在城市的公共设施造型方面,应从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历史遗迹和器物中发掘灵感,如城市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绘画、雕塑、古迹、文物、文献、传说、音乐及民谣等均可融入城市的公共设施中。并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使用这些符号元素,唤起现代人对过去的探究、回忆与醒思。

在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方面,必然要借助和依附于造型,而色彩本身一经与具体的形象结合,便具有极强的感情意味和表象特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因此城市的主色调应在大方向上统一,需结合周边的建筑和自然环境进行调整。设计师需根据城市和城市文化本身的不同,设计不同风格的城市公共设施,做到“天人合一”。

结语

城市文化的体现篇8

城市文化可以做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特指社会成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后者是指城市在历史变迁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追求和制度规范等。从纵深维度来看,城市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其一,以实体性建筑设施为代表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物质实体文化;其二,以制度规范、法律体系为代表的、约束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制度文化;其三,以价值观念、信仰体系为核心的观念文化。城市自身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而文化又是城市品牌与城市个性的生命,文化与城市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城市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而言,城市文化与城市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核心竞争力与城市文化相互作用城市文化与城市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部分,它凝聚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能够作为一种黏合剂将城市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其他要素整合起来,为区域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另一方面,城市核心竞争力蕴含于城市文化系统之中,构成城市文化竞争力,表现为城市的建筑风格、建设模式、发展战略和居民观念等,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符号。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很多城市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比如上海提出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文化,大连提出的“团结向上、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的城市文化,深圳倡导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城市精神,以及南京营造的“开明开放、博爱博雅、诚朴诚信、创业创新”的城市文化,使得这些城市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僵化走向包容、从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可以说,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文化氛围的营造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二)城市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并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影响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根本因素,城市文化承载着扩大城市经济吸引力与辐射力的责任,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它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又反作用于经济活动,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首先能够使生活在城市中的社会群体产生信赖感、稳定感,能够扎根于一个城市成家、创业,保证城市基本的人才储备和资本储备。其次,良好的城市文化能够激发社会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城市向开放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转变。最后,良好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魅力之源,能够增强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的自豪感、优越感和责任感,提高城市自身的软实力。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培育城市文化的保障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在于“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增强城市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以及创造价值、提供福利的能力”[3],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条件。首先,城市文化的繁荣程度受制于城市竞争力的状况,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经济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等的提高,是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坚强后盾[4];其次,城市核心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会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催生更大的创业动力、提升良好道德操守,进而影响城市的资源配置,吸引更多的资本,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最后,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培育提供了上升的空间和要求。

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化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紧密相关、相得益彰,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城市管理者重经济建设忽略文化建设,重模仿复制轻创新发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城市文化建设弱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唯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味追求地方GDP的增长速度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对继承、弘扬和建设城市特色文化的意义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忽略城市文化的维护、经营和管理,导致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比严重弱化。具体表现为:其一,缺乏对城市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挖掘,没有继承和发扬城市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基本精神,也没有形成对古迹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导致很多有特点的城市文化被市场经济浪潮所侵蚀,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如北京城原古城墙、大前门等数百年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被全面拆除,使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蒙受灾难。其二,缺乏科学的城市建设理念,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粗放型扩大,轻视城市的内涵式、质量型发展,大幅度扩充城市用地和扩大建设用地,进行所谓的“造城运动”和“圈地运动”,完全忽视城市特色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高潮在各个地区形成并蓬勃发展,现代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挤占了历史悠久的街区、胡同、建筑物的生存空间,发展城市文化的长期目标被迫让位于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其三,缺乏城市文化保护的力度。比如,我国出台的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很多,有《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等,但是很多地区在面临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两难选择时,往往弃这些法律法规于不顾,保护文化成为了一纸空谈。(二)城市文化同质化城市文化建设趋同,缺乏文化的创造性和个性。具体表现在:其一,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很多城市管理者滋生盲目攀比和浮躁心理,纷纷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上大项目、大工程,鼓吹大思路、大手笔,建设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等,只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忽视应有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导致城市建设外观单一、雷同、同质化,千城一面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二,很多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在炒卖地皮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推动下,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能拥有更多“大、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提升和转变城市形象,完全忽略了城市自身的地理特征、文化底蕴和时展需求,使城市景观变得生硬、浅薄、单调和乏味。(三)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好的城市环境不但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然而,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是以增加资源投入、扩大厂房、增加劳动力等为特征的。这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温饱和就业问题,但是在以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观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压缩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和以增加开发、炒卖土地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对国家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强大的胁迫效应,“造成了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冲突和失调”[4]。目前,“城市病”在很多城市出现,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噪音、土壤、垃圾污染等;资源短缺和浪费,如交通堵塞加剧、公共绿地锐减、绿色空间减少等;生态破坏,如森林、草地面积减少等。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成为很多城市难以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四)城市文化管理滞后化中国城市文化的管理是政府推动型的,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繁荣,缺乏城市社区、企业、家庭和居民的参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弊端:首先,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不尊重城市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规律,片面依靠行政刚性力量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导致“一管就死、一放就散”的局面出现。其次,缺乏有效的文化建设激励和保障机制,政策和法规不完备、不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导致文化建设既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没有政策措施的激励,缺少规范、程序和动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最后,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资金难以为继。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上一篇: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教学案例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