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2 17:37:10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

学校档案是展示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为更好的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使档案室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开发和传递给利用者,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活化和共享,档案工作要争取计算机技术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校档案室的功能建设,努力与德育教育各类活动相结合,把档案室建设成集宣传、教育、信息服务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文化机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1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及教学、教研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涉及面广,包括综合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毕业生工作、教学研究、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和声像载体。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历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既是一个中等职业学校长期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在今后工作中扬长避短继续前进的重要条件。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可以全面掌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延革和演变情况,更好地总结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得失、成 M时,中等职业学校档案汇集了中职学校现有的各种先进事迹,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总结,是中等职业学校成长和奋斗的沉淀和记录,能有效地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形象价值观的发展。

2计算机管理档案势在必行

计算机管理档案具有比较长的历史,自从微机在我国大面积使用推广后,计算机应用管理就已经开始在各行业试行,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也成为必然趋势。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二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案目录及其原件;三是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各种数据或情况进行登记与统计。

3当前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问题

3.1档案意识淡薄、档案材料不全

在普通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重教学、轻档案”的意识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档案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学校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由于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归案意识不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不高。中职学校档案应为学校的发生、发展生动的轨迹,应该客观完整记录下学校的各项工作。但目前在很多中职学校普通存在两种现:一是投有综合档案室,学校各科室按照传统惯有敝法,只负责把自己科室自认为有用的材料加以整理汇总,档案保管各自为政;二是学校各部与档案室协调工作严重脱节,档案工作人员没有深备科全面收集档案资料,各科室教职工贪图一时之便,也没有主动移交手中的档案资源。加之没有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档案的错放、随意归档、缺失散失现象相当严重。

3.2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硬件设施不达标

中职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是关键。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收集、整理与保管,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操作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工作上也只是依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电子信息化管理,使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室不仅是管理部门,更是一个信息供应中心。

3.3大力引进和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我们必须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必须拥既懂档案管理业务,又通计算机专业的“两栖人才”。目前,有不少中等职业学校把整个档案计算机的应用工作,从系统设计到系统实现、从数据输入到提供利用全都交给计算机研究部门去办,其结果很可能是档案与计算机衔接松弛,系统缺乏实用性。退一步说,即便系统是成功的,仍然有一个维护和使用的问题。档案人员如果自己不懂计算机,那么计算机的应用就永远是个零。因此,必须首先作好档案部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全体档案工作者都应积极掌握计算机技术。无论档案室还是具体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参加各种讲座、参加培训以及通过自学等多种形式,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学习能够胜任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档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炯.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9).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 多媒体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条件日益改善,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从古至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历史知识是枯燥无味的,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助益。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教”与“学”双方谈一下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教师

1.课前准备更为充分。传统教学使用的多是手写教案,不便修改,对上课学生所出现的情况预计不足,而且多好是一家之言,很少有何其他历史教师的资源共享。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备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要输入文字、制作动画等则需花两三天才能备好一节课。而且不是每个教师都懂得制作电脑动画的。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备好一节含有多媒体的课就容易很多了,不会制作动画可以到网上找,资源共享,结合其他老师的优秀资源,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修改,这样变成自己的课件,可大大加快备课速度和质量。

2.教学过程丰富多彩。传统的教学是“一支粉笔打天下”,相对学生来说非常的鼓噪无味。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讲授新课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

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落实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教师通过剪辑了的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的质量。例如,讲述“红军长征”时,将长征过程中的“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等史实用剪辑的电影片段来表现,并配合生动的讲解,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充分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视觉、听觉互动,在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

空白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正确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3.教学复习效果突出。复习是敦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复习课一般应将该章知识的内在关系、外在异同和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差别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些联系及差别。传统的复习课是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这样往往耽误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会打断学生的思路,不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将知识结构事先用软件输入到计算机中,复习时一边讲,一边逐步把知识结构显示出来。及时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知

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网络结构。例如:必修3文化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复习时,可打乱教材顺序,从背景、具体过程、影响三方面分析,把一节课的知识点制成网络结构,展示出来。

二、对学生

1.改变学习态度。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课堂敦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充当“导演”的角色,通过设计课件,设计学生每节课所需探索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

2.培养历史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传统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感官材料,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历史兴趣。特别是现在的课本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只用几句话或几个字一带而过,而这些历史事件又需要被学生了解的。此时若利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收集到的音像资料、教育软件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时,分析“巴黎和会”的性质时,通过出示一张当时德国报纸上的“五头怪吞食人”的漫画,让学生很生动地理解这是一场分赃会议,同时出示当时“欧洲的形势图”,使学生从动态的变化中知道这也是一场反苏的会议;又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课本中仅提到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军民的人数:30多万,此时,增加几张反映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和东史朗日记的摘录,更能激发学生仇恨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情感。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史 教学 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曲用心。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99-03

科学技术史是展示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窗口。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开展科学技术史教育。不仅可以影响国家现实的科学技术、教育和其他相关政策,而且特别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本文从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功能分析人手,提出了高校科学技术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科学技术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及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作为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大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笔者认为,开展科学技术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史记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可以使学生把科学技术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现成结论。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历史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概念、原理的演变过程,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批判、继承关系。分析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脉络及历史演变;可以帮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的生长点、突破,预测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有助于学生从社会的角度认识科学技术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它不是象牙塔中的知识,科学技术史不仅对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进行逻辑分析,而且对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科学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被法西斯用来杀人;人们在享受着科学技术带给人的丰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的种种威胁,这即是科学发展付出的代价,它的最终解决也必然依靠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性、人文性以及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对于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于未来的科学技术决策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面向21世纪的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即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科学技术史作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错的综合性科学,可以起到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作用,这是科学史特有的优势,因而科学史的教学对于文理渗透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简单地说,科学态度就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科学技术史教学,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项重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都与社会需要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其本身又有自身的规律。任何脱离社会、违背规律的发明创造不可能存在。如造纸术的发明就是适应了汉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发明后又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科学史就是科学精神形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决定因素,而且科学活动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正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构建因素。科学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至少可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而科学技术史正是科学精神的最集中的载体。通过科学史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些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修养对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期的大学生的世界观形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 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从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得出的必然结论。通过对科学技术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重担,努力掌握科学技术。为将来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作好知识准备。

5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在农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桥梁、矿冶、陶瓷、纺织和造纸等各技术领域都有博大精深的技术成就,在大学各有关专业里开出各种技术史课程,不仅有益于各专业的学习,更可以。细雨润无声地对大学生们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具体来说,船尾舵、指南针、水密舱壁和车轮舟,这是中国古代造船术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造船技术的进展。大学生们在学习和掌握中国造船史资料的同时,爱国主义的情怀持续不断地浸润他们的心田。对于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这也是―个极好的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对于后续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也是有益的。

二、科学技术史教学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

(一)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技术史属于历史范畴。但又是介于科学技术与史学问的边缘学科,是联系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科学技术内史要求了解和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原理、造就过程和内部规律性,科学技术外史又要求我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作出统一的研究和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得益于它的创始人对近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而今天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也理应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立统一的教育。

(二)中与西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说:“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他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许多西方学者,或由于对中国的无知,或出于种族偏见。或出自对科学技术定义想当然的解释,或采取了以已今日之长掩盖昔日之短的思想方法,始终无视、贬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甚至一些国内学者也自我贬低。因此,加强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本来面貌,就成了科学技术史义不容辞的任务。中西结合就是要注意横向比较。在古代部分,既应弘扬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指出西欧中世纪科学技术的落后,又应突出古希腊科学的开放和理性传统;在古代向近代的过渡部分,需明确指出,西欧中世纪少数科学。如物理

学与技术如水轮、钟表中长期积聚的潜能与对中国四大发明的研究和改造相结合,再辅以古希腊优秀科学传统的恢复和发扬,形成了西欧天文学、力学、机械学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近代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和第一次技术革命。而同时期的中国却发生了相反方向的转化。循此前进,一方面是西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几乎垄断了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源头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中国被远远地抛在后边,半殖民地中国的科学技术基本上已是西方的舶来品。

(三)古与今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因为,一方面,科学技术近现代史内容量的增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大。以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也只是到了当代才能提出;另一方面,距离当代愈近,科学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愈高。对受教育者的启示更直接、更亲切。因此,要古今结合,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既从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汲取经验和教训。也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汲取力量。

三、《科学技术史》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史是一个蕴含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巨大宝库,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大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

强调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和引导对科技史的理解和掌握,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生在科技史学习中实现掌握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量的特点,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艺术。讲究教学艺术,教师不但要向学生倾注感情。要有激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简洁,并配合教学内容适时的声情并茂,还要注意板书的工整、扼要,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结合知识点巧妙地设计一些小故事和生动的画面,创造出美好的情境。二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有效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技术史是一个静态的已经发生的历史,将其放在一个动感活泼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有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造这种情境的最佳工具。在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下,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教学效果较好。三是运用计算机充分及时出示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练习巩固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省去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四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科技史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科技问题。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me一h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开放、互动,强调大学生的高度参与。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保证科技史教学的顺利进行。

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收集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情境资料;(2)将所收集资料形成教学案例;(3)进行班级团体讨论或班级小组讨论;(4)讨论中,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者角色;(5)归纳各组或团体意见。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学习到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四)共同讨论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通过共同讨论,不但可以强化学习的效果,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方便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海龙,白全贵,陈雷,工科院校科学技术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2]侯二朋,中固古代科学技术史课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5)。

[3]夏劲,科学技术史教学的功能与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3)。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4

关键词:大数据;近代史学;计算机史学

中图分类号:TP311.13;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42-02

一、大数据与近代史学的交集

在过去,分析问题的主要方式主要依靠抽样数据、局部数据和片面数据,甚至于依赖经验和假设,这难免失之肤浅、表面化和简单化,而依靠大数据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使用更加全面、完整和系统化的数据就能够深入了解现实世界的本质,使得主观认识更加具真实合理性。Viktor Mayer-Schonberger与Kenneth Crukier所著的《Big Date》中文版介绍了大数据的应用范畴;可以应用于各个类别的学科,“使人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对因果关系的追求中解脱出来,转而将注意力放在相关关系的发现和使用上”[1],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也应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研究问题的主线一般集中在如何将二者清晰地区分,这是为了纠正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模式。但现在的研究侧重点不同,研究方式也不同,合理引进大数据对近代史学信息分析以及近代史学研究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依靠大数据的支撑,不仅可以研究近代历史事件,还能够搭起学术交流的平台。以鸦片战争为例,鸦片战争的核心问题是民族问题,即反对外国殖民统治,反对清王朝的压迫,以达到民主共和,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但当大数据植入后,这段信息的量会大范围的拓展以及交织开来,当录入数据后便能直观地看出问题,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是信息对接、碰撞的结果。鸦片战争前期的预兆是什么,鸦片战争的高潮在哪里,鸦片战争又将带来怎样的结果?这些问题早有定论。但是如果借助大数据系统就能更清晰地或者说是直观地看到以往不曾涉足的问题。比如,研究鸦片战争就不能不涉及林则徐,那么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及评价是什么?他对敌情判断是准确?他的制敌方略是否行之有效[2]?《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可作为分析这些的资料,但其他如林则徐日记、林则徐奏章是否也要纳入其中呢?这是毋庸讳言的,只有把近代的史料叠加才能看清一个更完整的昨天。大数据的运用意味着是对传统数据的一种整合,尤其是对近代史学科目的数据的整合,这与单纯依赖于史学家的主观判断相比,往往更能直观地反映真实具体的史实,这才是引入大数据的意义所在。史学最注重精确性和准确性,而大数据恰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这样的要求。大数据的引入强化了对近代史学发展的支撑作用,这体现在对近代史学的呈现方式上,这是之前任何技术都不能满足的。

二、大数据对于近代史学理论推动作用

大数据能够支撑近代史学的研究,当然也就具有了对近代史学的推动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近代史学家都通过档案的解禁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比如美国水门事件。在我国,以档案研究近代史的比较知名的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教授。沈教授以档案之多闻名于学术界,他用这些档案把一个客观真实的冷战历史呈现在世人面前。档案研究是近代史学家的研究重点,许多史学家就是利用这些档案破解近代史难提、还原历史真实的。如果将这些资料与大数据融合,更能好地推进近现代历史研究。对上古历史的研究因没有详实的资料,更多的要依靠判断和推导,因此很难有大的突破。而近现代史是有着成熟的资料与档案数据的,这能够为当下的近代史研究提供帮助。大数据与这些史料融合,在庞大的数据面前,人们可以通过档案这条线索,理顺各种历史关系,进而弄清历史事实。当大数据把人物所处环境下的各种思潮呈现在学者面前时,无疑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关的近代史学资料与大数据的结合,必然催生全新的史学研究范式,进而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古代史学因其相关信息的不可预见性,很难推测一个特定时期历史真像。而近代史学有着大量的史料档案,这些史料档案都是当今学界研究过去几百年历史的有力佐证,借助大数据,近代学科领域将不断有新发现、新突破。诚如清代研究灾害史文章所言:“这里拟从灾害史学界正在兴起的生态史研究范式出发,借鉴当前广为流行的大数据思维,对历史时期特别是建国以来中国灾害史料的文献整理与数据化建设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分析,进而以清代为例,就中国灾害历史数据库建设提出某些新的构想。”[3]大数据是一个包括自然变动与社会响应等各方面信息在内的综合性的大型灾害信息集成系统,所以要研究自然灾害史,我们需进一步扩大资料范围,细化数据指标,尽可能地涵括档案、方志、文集、报刊、官书、正史以及其他各类相关文献中的灾害信息。多方面的收集灾害信息并给予这些灾害信息以分析考证,不单一地细化某一类别的自然灾害,而是全面陈列出各类别灾害问题所在,才能方便研究与推导,其目的在于突破以往以单一灾害、单一灾种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汇编形式,力求将历年各省区各类自然灾害包容其中,便于揭示各灾种之间的关联,从整体上反映灾害演变大势。笔者借鉴目前流行的大数据思维,对历史时期尤其是建国以来国内灾害史学者业已进行的大规模史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展开批判性分析,全方位论证了大数据视阈下灾害史研究的贡献与存在的不足。清代充足的史料也给予了大数据以充分的史料支持。而随之提出的最新构想也给予了灾害史研究者一个可以扩展的空间,这样就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构建起了近代史研究一个全新的平台。

三、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史学”

1930年,现代著名史家陈寅恪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所写的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他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时代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4]陈寅恪先生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史学研究态度。抓住潮流与学术发展趋向是推动研究史学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闭门造车,不去关注史学的时代脚步是不会取得学术成就的。在当今浩如烟海的史料面前,不与计算机大数据结合就不能更加准确把握史学走势,同样,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资料档案的潜在价值,最终使史学研究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早已习惯运用计算机去研究各种事物,使研究成果更加贴近生活,从而达到服务社会、改善民生的目的。计算机史学无疑是对传统史学的巨大补充。计算机史学可能成为大数据时代史学发展的新趋向,社会学代表人物罗玮?罗的《新计算社会学: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学研究》一文中提出新计算社会学(newcomputational sociology)这一概念,并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为这大大拓展了社会学研究空间。“新计算社会学是当代社会学界借助计算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大数据、新方法来获取数据与分析数据从而研究与解释社会的一种新的范式或思维方式”。“计算历史学”与“新计算社会学”有着方法论上的一致性,可能成为超越“计量史学”的大数据时代下的史学发展新趋向[5]。计算历史学能够增强史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史学研究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笔者对近代史学有一种设想,近代史学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史料的相对真实完整性,并且离今天的生活并不远。无论是清史还是费正清撰写的《中国史》或是蒋廷黼徐中约的《中国近现代史》,其中的史学资料都是清晰的,而越往近代推进,就更能真实反映那段历史。计算机史学能够以计算机打破人脑在分析史学时候的瓶颈与局限,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数据的挖掘更彻底,能够从层层数据背后去寻找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背后的某些关联。计算机史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大数据的产生更强化了计算机史学的地位。对于史学家来说,采用数据库这样的新方法可能并不容易但又似乎是必须采用的。巴勒克拉夫认为历史学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对新方法的使用不那么容易接受,但他同时也警告历史学者们,如果历史学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不能不断更新,历史研究如果仅能生产一些“老牌传统产品”,那么学科的前途就很堪忧[6]。笔者很认同这种看法,只有综合利用社会统计学、跨时段历史分析等多种方法,才能将数量庞大、内容繁杂、信息零碎、看似无从下手的材料变成难得的宝贵的可研究对象,从而发掘出大量的“新历史”[7]。这类整合能够帮助史学界对相应的信息加以判别,运用计算机以及当今各种载体,综合这些媒介的优势,形成叠加效应,能够全面促进相关问题的研究。任何时代的学术,都离不开新的发现,而新发现是以新材料为依托、以新方法为手段的。

总之,大数据为史学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史学界就能够以全新的研究方法展开史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4.

〔3〕夏明方.大数据与生态史:中国灾害史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J].清史研究,2015,(02):67-82.

〔4〕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A].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03―504.

〔5〕马建强.计算历史学: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J].学术论坛,2015,(12):24-26.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5

关键词:病案管理 挑战 趋势

1992年5月,“中华病案管理学会”加入了“国际病案管理联合会”,说明我国的病案管理工作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认和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给病案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机遇和挑战。

1 病案管理面临的挑战

1.1 医疗改革和医疗保险市场的发展对医院的病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人们对病案的利用存在着偏差,强调为医务人员服务而忽略对病人本身及社会的效益,就病案管理本身而言,也存在“重管轻用”的倾向。我国的医疗改革,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无疑推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提高了病案信息使用的社会效益。我国医疗保险市场迅速发展,投保人员住院期间的医疗记录文件,是投保人健康状况的有力证明,也是保险机构对投保人是否承保、理赔的主要依据。病案已不仅为院内服务,而是越来越广泛地被社会重视、利用。病案的使用社会化已是大势所趋,这也对病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

1.2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病案管理改善服务职能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多元化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观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健康状态,有权详细了解相关的病案内容。为此病案管理服务职能也应有相应的改变,从单纯的病情记录变成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综合记录,从单一的为院内管理提供信息资源,转变为更多地作为全社会共享的健康信息资源。

1.3 医院的现代化管理进程要求病案管理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今天的医院管理已经从过去的经验管理逐步过渡到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医院管理层的决策必须依赖于大量的信息数据以保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而病案作为医院最基础原始的数据信息,其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重视信息、利用信息是一个领导者管理水平的体现。例如:病种费用的分析可以了解哪些病种是医院技术力量较强、治愈率较高,可以多投入科研费用到治疗这些病种的相关科室,哪些病种消耗成本较大,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不懂得利用病案信息的医院管理者将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传统的病案管理方式简单机械,局限于病案的收集、装订、编目、登记和保管,忽视了病案质量的优劣,以及病案利用率的高低,病案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储存空间不够以及病案存放环境差,使得很多有价值的病案资料流失,病案的信息价值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因此,为适应医院发展,病案管理应顺应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2 病案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2.1 未来病案信息管理为医、教、研、特别是医院管理提供服务

病案管理学是一门与医院临床、教学、科研有着广泛联系的一门综合学科,能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数据,又是医学历史经验和总体水平的体现。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作为医院管理者,今后将更多依赖于病案信息进行医院管理,医院诊疗、护理、技术等医疗指标的信息80%来源于病案;近几年来全国普遍推行的医院分级管理,通过抓基础质量、环节医疗质量和进行回顾性的病历终末质量检查,对病案内在质量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用病案内在质量衡量医院的管理已成为常规性的工作,这是确保医院管理的有效措施。病案还蕴含着丰富的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经济效益等医院管理的重要信息,是医院管理中最集中、最重要的信息源,直接反映出医院管理的水平。病案数据库是医院发展最主要的数据源,病案资料信息既可以准确统计分析各科在一定时间全院就诊人次的情况,也可以统计分析各科室就诊情况;病案资料还能准确地统计分析出各类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转归情况、医院总体经济效益和各科室的收费以及各单病种的收费情况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在不断的尝试中,医院成本在逐年递增,医疗费用的增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和获得合理利润已成为医院管理层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病案信息资料为医院合理提高医疗收入和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提供科学依据。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行政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作用,是为医院管理提供全院人力资源动态分析研究的依据。通过对病案数据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医院医疗的总体水平,可以了解各科室的医疗水平,甚至可以了解各科对疾病的治疗水平,因而为医院的现有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的评估和未来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通过病案数据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各科室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基本的工作量,为医院管理评估各科室和各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提供依据。

2.2 完善病案管理教育,纳入医学院校正规教育

提高病案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培养病案管理人才,这已形成国际病案管理的共识。病案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医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信息学及社会科学等学科,因此对从事病案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西方国家一方面重视病案管理的高等教育(高校毕业生从事病案管理工作前必须进行上岗培训,取得合格证),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形成了一支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较高的学术水平、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能适应时展需要的病案管理队伍。我国在这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较大,目前还没有病案管理的高等教育,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普遍不高。可喜的是这种情况正在改观,病案管理大专教育正在筹划之中,各类在职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3 病案的计算机化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来就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病案管理学的发展同样也满足这一规律。高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病案管理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病案首页的计算机管理

病案首页是病人基本情况和诊疗过程的概括和总结,是病案的精华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检索和统计价值。病案首页的计算机管理是病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最早的项目,在我国也有十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计算机在医院管理应用中最成功的项目之一,为医学科研及医院统计工作的开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目前病案管理软件仍在不断改进之中,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2)病案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

病案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病案回收登记、整理装订、编码分类、质控检查、归档上架、借阅供应、随访、统计分析等,除个别环节只能用手工外,其余均可借助于计算机。病案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运用是当今病案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3)计算机化病案示踪系统

门诊病案的管理已经提到当今病案管理最重要的位置上来,在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尤其如此,如北医大附院、中日友好医院已有较长时间的门诊病案管理经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病案数量成倍增加,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病案供应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化病案示踪系统便应运而生。此系统应用了先进的条型码技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如北医大附院已开始使用这种技术。

(4)病案存储

病案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它的时间效应,历史越久的病案也许使用的价值越高。因此,病案的存储和使用是当今病案管理的两大主题。传统的纸张病案存储既占地方使用又不方便,不少大医院均为病案的存储空间发愁。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整份病案的计算机存储正成为一种潮流。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将整份病案用扫描仪通过计算机系统压缩存储在光盘上,使用时再从光盘塔中通过计算机系统还原于计算机屏幕上以满足各类检索查询要求。电子病案存储有如下优点:节省费用、节省存储空间;光盘保存时间长,数据资料不会丢失;使用方便灵活,通过网络、使用多媒体技术,医生可直接在病房终端查阅病案。不足的是法律目前还没有规定光盘资料具有法律效力,因此病案原件尚须保存。另一种存储方式是缩微技术的应用,即通过影像技术,把需要保存的病案拍摄上较小的胶片上,以便保存。其优势是根据我国的《档案法》,缩微片及其复印件与原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5)计算机化病案

计算机化病案与电子病案存储并非完全一样的概念。前者指的是将原始病案通过扫描进入计算机,而后者是取消传统纸张病案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病案(即无纸化病案),它是病案管理的最高发展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预料未来的世纪将实现这一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如:标准化问题,医生和护士操作计算机的能力,病人的合作,法律问题等等。

2.4 开发利用病案信息资源是病案管理的最终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只自身的价值越来越关注。病人对自身的病案越来越重视,病案的利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使用对象不再单纯的是医院的医护人员,而是扩大到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公检法等各个部门。由于病案在法律程序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医疗事故鉴定和责任认定的有力依据,病案已被各行各业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利用,它所拥有的巨大价值使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将是无限美好的,所以说开发利用病案信息资源是病案管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茜.医院病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71-172.

[2] 韦丽群.病案信息管理发展趋势,《中国病案》,2007,(9):14.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6

Key words: practice;OS;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16-02

0 引言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必修课程,将学生在一、二年级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并予以提升,帮助学生完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结构进行系统、完整、深入的思考。该课程在教育部历次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调整中都不断得到加强。

任何一门课程,要对其有比较深刻的内涵理解的前提是对其内容的精确提炼,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章节形式进行的罗列和叠加。笔者在多年从事该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对操作系统的一些教学方法方面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看法,特提出以供大家商榷。

1 操作系统课程的精髓教学框架

对本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所提炼并加以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精髓教学框架:

1.1 系统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当前技术发展潮流追踪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讲解操作系统课程时,往往局限于介绍具体方法和技术细节,忽略对技术发展历史和当前技术潮流的诠释。既不能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又无法对专业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本门课程争取使用3-4学时的时间详细讲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著名人物、分类体系和技术发展趋势。这样的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使命感,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1.2 作系统基本设计原理与核心技术方法的分析讲解 本门课程注重对基础专业理论的讲解,从五个方面详细剖析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对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接口等基本的设计原理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操作系统的各种基本设计原理中包含了大量的算法设计与技术实现优化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剖析算法设计思想和优化方法的差别,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不是僵化的向学生灌输思想。

1.3 真实操作系统案例的组成结构与实现特色剖析对比 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体系严密,各种技术方法错综复杂。要注重选用真实操作系统作为学习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1.4 操作系统原理与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关联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和知识的结合。要专门讲解“操作系统硬件基础知识”以融合《计算机原理》课程知识;重点分析“应用程序编译链接过程”以融合《编译原理》课程知识;在“进程同步互斥、I/O设备同步阻塞-异步传输”的内容中有机融合《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关联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贯通,有效的促进了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2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的系列化分类,在选用优秀计算机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教学方式的科学与合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2.1 定位于专业基础必修课,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计算机领域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建立扎实完整的软件基础理论体系。《操作系统原理》是讲述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应用程序运行控制、人机交互接口实现等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不断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投入,积极完善师资队伍、改进教学计划、建立完整实践环境、主动追踪技术发展潮流,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2 面向应用、软件等各专业学生授课,实现“承上启下”的总体教学目标 《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基础课,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软件方向主干课。在教学计划中,本门课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对低年级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3 原理、实践、现实应用相结合,为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服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综合了基础理论讲授、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最新技术发展潮流追踪等多项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建设存在教学工作量大、上机实践环节重要、学生学习任务重等特点,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原理讲授与上机实践脱节、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剥离的情况,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采用“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为此,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建设中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内外经典操作系统教材,努力搭建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的上机实践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督导力度,加强对技术发展潮流的追踪。

2.4 “启发式、关联式”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对基础性的操作系统原理进行讲解时,要注重讲授与讨论的结合,教案的内容组织并不完全遵循各类教材的内容安排,在讲解顺序、思路整理方面均体现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把握和指导。在详细讲解各类原理之前,安排小规模“课堂讨论”分析猜测设计思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思考能力;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不断的问“为什么”,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在原理讲解完成后,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展望,指导学生建立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为激发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对讨论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小额加分”的激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观点。

2.5 “案例剖析式“的技术实现分析与工程规范培养相结合 脱离了上机动手实践的操作系统教学将陷入枯燥和单调的误区,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专门安排了技术实现细节分析和软件工程规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基本利用上机实践课时,由上机指导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共同向学生讲解具体算法、实现过程、工程规范的内容,指导学生建立扎实的动手实践习惯。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7

【关键词】乡土特色文化 景观设计表现 松溉古镇 重庆永川

一、课程教改背景

重庆市永川区松溉古镇是一个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聚落群,独具特色的街景、院落、寺观、祠堂一应俱全,为古镇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乡土文化特色资源。松溉镇政府为了重点发展古镇特色旅游,让外来游客体验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对古镇做了一个3至5年的详细策划,以古镇景观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引领松溉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古镇乡土文化特色的振兴。

二、课程教改目的与意义

1.课程教改目的

将松溉古镇的整体建设纳入到景观设计表现课程之中,是一个全面而实际的项目课题,一方面能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名镇的地域性认知,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文化名镇的数字化水平。通过手绘表现技法进行巴渝建筑创作,运用中国画、油画、素描、马克笔、彩铅、水彩等综合技法,建立课外写生基地,使学生对传统民居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有所了解,有利于特色乡土文化景观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表现制作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空间展示系统,创建古镇数字互动网页平台和数字展览馆,将现代科技运用到古镇的表现之中,使游客参与体验古镇的文化特色。

2.课程教改意义

建立在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成果转化的市场运作方式,以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性建设为主导,提升古镇经济软实力,实现古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目标。

三、课程教改内容

1.松溉古镇乡土特色文化

(1)松溉古镇所处区位

“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万里长江”,这是历史给予松溉古镇的真实写照。松溉古镇濒临长江,距离重庆永川城区约40公里,顺江而下到重庆市区143公里,溯江而上到四川宜宾229公里,因境内有松子山和既水而得名。

(2)松溉古镇人文历史

松既为千年古镇,其始建时间现无法考证,但根据清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南宋陈鹏飞(子少南,与坡、张子昭被誉为当世注经“三杰”),因为秦桧诬陷遭贬,偕妻在松既设馆教学,死后葬于松既,可知当时此地已有场镇。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设县治于松既。古镇原名为松溉,却被古镇人称之为“松既”。2005年,重庆市政府正式同意将永川市松既镇更名为松溉镇,更名后,其管辖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3)松溉古镇景观构成

松溉古镇的“三清”景观:清幽的环境、清洁的石板路、清新的江风。松溉古镇的“七绝”景观:一是明清建筑,主要是吊脚楼、四合院、穿斗屋;二是祠堂和庙宇,以罗家祠堂、陈家祠堂和清洁寺为代表;三是石板路,蜿蜒曲折近5公里;四是夫子坟,即注经大师陈鹏飞之墓;五是古县衙,又称老官庙;六是陈公堰,系明代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优美的自然景观,故称飞龙洞;七是长江温中坝,是重庆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中坝。松溉现在的新街子、半边街、观音阁、黄桷树、核桃街以及大阳沟、正街、临江街等老街的石板路和民居大部分还原样地保存下来。2001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松溉镇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2.松溉古镇整体建设中的景观设计表现课程实施

松溉镇政府通过文化旅游宣传、文化娱乐活动、旅游设施完善、旅游服务提升、环境综合整治5种方式,来实现松溉古镇旅游业的振兴。结合景观设计表现课程,文化旅游宣传可以分解为平面媒体设计表现和立体媒体设计表现,其中,平面媒体设计表现主要可包括松溉古镇的画册、书籍、宣传册和展板,主要应用手绘表现技法;立体媒体设计表现主要包括松溉古镇的旅游官方网页开发、数字化展览馆和电子书籍,主要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表现技法。当然,可以依据松溉古镇自身特色的实际,将手绘表现技法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表现技法相互综合应用,达成艺术美感、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的共鸣,给观赏者清新别致的身心感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据景观设计专业方向,鼓励学生进行专业创作,给镇政府提供可行的方案,进而得以实际实施,必要时可以展开与平面设计、动画设计专业的合作,更加丰富景观设计表现的内涵。

(1)松溉古镇民居建筑

松溉古镇为千年古镇,现存历史建筑面积规模大,原貌保存完好,古街巷众多且形态完整、连续;建筑群落依山傍水,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建筑形态多样、特色鲜明,民居建筑极具川东民居特点。松溉古镇有保留完好的特色民居院落、祠堂、传统街区、宫庙等。绵延起伏的青瓦屋顶、依山傍水的民居院落、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古朴厚重的石板街,营造出亲切自然又具震撼力的建筑环境。

(2)松溉古镇民居院落

松溉古镇具有大量古朴的建筑群体,10多条古街道保存完好,6000米长的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典雅的明清四合院建筑20多处,雄伟的雕楼,以及权力象征的古县衙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原住民居悠闲的生活状态更是古镇最大的亮点。松溉古镇的民居院落主要包括陈家大院、团结院、五福朝门。

3.建筑与院落景观设计表现

在景观设计表现中,可以运用中国画水墨技法营造古朴自然的山水民居韵味,展现出历史人文风貌;也可以采用水彩画、马克笔等手绘表现综合技法完成景观作品,突出原真性,让人感受到古镇诗意的游憩氛围;可以通过电脑辅助设计进行数字化建模,采用多媒体空间表现形式来营造,构成人与环境的互动;可以建立古镇风景摄影写生基地,举办摄影大赛,在满足广大摄影爱好者古镇旅游的同时,也为学生户外风景摄影写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四、松溉古镇项目建设中的景观设计表现

1.总体建设

松溉镇政府在《松溉古镇保护与发展旅游工作情况汇报》中,从4个方面对古镇的现状完善做了建设部署:(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氛围;(2)打造古镇旅游新景点,丰富古镇文化内涵;(3)加大旅游产品宣传,提高古镇知名度;(4)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汇报以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点为目标,深挖自身特色资源,坚持“进一步加强古镇宣传推荐力度、进一步加快景区景点建设、进一步加强景区管理服务、进一步落实古镇保护措施”四项方针,合理布局、精心打造,提升古镇建设上档升级。古镇总体环境规划设计、建设为校地长期合作,深化推进景观设计表现课程教改夯实了基础。

2.项目建设景观设计表现

目前,松溉古镇正在对一批古建筑进行抢救、修复,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对建筑构件进行精细化修复,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其历史原貌。随着一批重点文物保护遗址修复工程的完成,松溉古镇正逐渐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魅力。现已经基本竣工的项目有祠堂博物馆、古县衙、陈少南故居陈列馆和新运纺织厂陈列馆。待建项目包括龙舟广场、鹏飞广场等景区景点,不断完善古镇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从而为古镇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旅游景区设施景点系统,给游客创造良好的游憩环境,使景区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古镇景区建设项目为实际的景观设计项目,为景观设计表现课程的重要实践内容,在构思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运用手绘或计算机辅助设计来进行综合技能表现。

五、景观设计表现在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景观素描与色彩设计表现

在设计素描与色彩教学课程中,可以结合松溉古镇的特色风景环境进行写生创作,训练学生的实际构图与相关技法的实际应用,也是作为校外考察实训课对课堂理论学习的一种有效检测形式。

2.景观三大构成设计表现

在三大构成教学课程中,利用古镇丰富的点、线、面、体、色彩、雕刻、材质等肌理进行创新,既突出作品造型的新颖性,又传承古镇文化的独特韵味,在空间与肌理表现方面达成有效统一,赋予作品的实际应用性。

3.景观手绘效果图设计技法表现

在手绘效果图技法教学课程中,结合古镇的传统特色空间与色彩,鼓励学生进行手绘效果图创作,培养学生对渝西建筑风格与结构的表现力,并对山地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尺度感,利用观察与绘图的共同训练,形成对中国传统古镇的环境感知。

4.景观计算机效果图辅助设计表现

在计算机效果图辅助设计课程中,利用综合软件对古镇进行创作建模,构成一个完整的古镇景区三维模拟效果图和多种特色单体景观建筑,可以静态展示,也可以动态演示,以丰富的视觉导示和环境体验效果,呈现古镇整体特色景观。学生可以参与到这个三维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整体与局部的操作技法训练,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形成对传统古镇景观院落的综合认知,进而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

5.景观古建筑测绘设计表现

在古建筑测绘设计课程中,鼓励学生对古镇建筑与院落尺度进行综合测绘,进而画出建筑与院落的平面、立面、剖面和实测效果图,通过等比例缩放的形式,表现出建筑与院落的空间结构关系,绘制规范、严谨是该图的实用性特征,进而为学生进行实际古建筑创作提供相应的尺度数字依据。

6.景观方案设计表现

在景观方案设计表现课程中,可以将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法表现进行综合运用,在功能合理、方案可行的基础上,形成较好的艺术审美效果,尽可能地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并使设计表现方案得以实际应用,达成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结语

景观设计表现课程教改是针对景观课程教学开展的,通过乡土特色文化实践项目来推动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专业实操历练。它旨在让教学紧跟社会实际需求,助推教师项目运作技能与景观设计专业前沿接轨,以乡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为前提,助推教师项目运作技能与景观设计专业前沿接轨,指导学生完成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在此基础上,让教学紧跟社会实际需求,为学生在景观设计专业实践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奠定更多的就业发展空间。

(注:作为校企合作教改课题,本文得到重庆市永川区松溉镇人民政府相关文字资料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单位:张越,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8

【关键词】学校;档案管理;创新

学校档案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见证,是反映学校历史的真实资料。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认真收集保存好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做好详实的历史记录,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一、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档案工作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模式落后、管理科学化水平低下、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不强、档案管理资金短缺、硬件设备和技术落后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日显紧迫,信息化、人性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对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上区别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突破人工整理档案的局限,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

学校档案形成于各个时期、各个方面,是反映学校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实践证明,学校档案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管理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提高工作效率、维护学校权益、展示学校辉煌业绩等具有重要作用。档案管理工作是办好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建设的整体风貌。然而,目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学校仍占主导地位,各学校的档案利用率仍很低,多数珍贵的档案资料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

学校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实体,它的作用发挥并不是主动的,而是潜在的,需要通过人的劳动,通过一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来管理、开发。为此,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以新时期高度发展的电子科技为依托,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从社会需要、学校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学校内外的利用者为服务对象,以库藏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以多种服务方式为手段,为档案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实现学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途径

(一)思想观念创新。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由于长期受档案神秘的影响,大家对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不同程度存在顾虑,重存、重保、轻用,从而制约了学校档案服务功能有效发挥。学校有关方面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这方面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认识新形势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档案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主动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服务功能,努力为学校科学决策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

(二)服务手段创新。学校档案管理要不断地完善服务手段,用创新服务来满足档案管理的需要。现有的服务手段,即不能完全的脱离老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又要逐渐的引导档案管理者正确的树立新观念,充分的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在学习产业化的年代,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使的档案管理信息得到充分的物畅其流,通过档案管理的服务化,多样化,现代化,来满足档案管理工作全方位的需求。

(三)编研工作创新。学校档案管理要加强信息汇总编研工作,改变过去那种看摊守业现状,拓宽服务渠道,改善服务功能,用前瞻的眼光研究利用者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信息服务。在充分了解室藏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纵向横向分析比较、专题跟踪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档案编研工作,从而更好地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学校档案管理创新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是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求档案员,真正树立“业务精通,爱档如珍,维护历史,兢兢业业,服务现实”的理念。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业务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档案业务培训,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建立档案工作网络,着力选拔年纪轻、懂电脑且热爱档案事业、默默奉献的人担任学校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运用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跟上办公自动化步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服务。

(二)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现在的信息产业中,可以系统的完成文件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通过检索、打印、登记来汇集统计工作,使文件自然生成,运行、转换等所有环节实现办公自动化。实现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配备档案管理所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这些设备来缩微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科学化处理及保存。

(三)加强安全质量监控。加强对档案文件的安全质量监控要做到双轨制。双轨制要求档案主要为两种载体: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一般情况下,纸质文件的受损一般数量和影响较小,即使发生火灾、水灾,还可以及时抢救。但是电子档案因其不稳定的特质,易受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或因操作不当、管理不善及技术原因,造成文件的破坏、失真、泄密。而电子文件的受损往往是批量化、瞬间性、毁灭性,其后果极其严重。为确保文件的安全,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密切配合,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包括用户权限控制、密码设置和管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和杀灭,以及计算机软件和数据的经常性维护等。为了确保电子文件的完整、真实、有效,还需要从电子文件形成起直至整个生命周期内,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与检查。

总之,学校档案管理应开展创新实践的理念,对档案管理的现状特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端正思想,以积极的态度去创新、去摸索,做到稳中有升,稳步前进,积累工作经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在这条道路上取得更优秀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徐倩,关于档案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1).

[2]罗梓元.关于医院档案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10(18).

上一篇:服务业的特点范文 下一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