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计算机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2 17:37:11

认识计算机教案

认识计算机教案篇1

关键词:案例导向 计算机导论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66-01

《计算机导论》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新生的首门必修专业课,也是学生学习其它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先导课。该课程担负着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1]。通过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所学内容有了全局的、概貌性的认识,为以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同时,该课程也是对新生的一次具体而详尽的专业思想教育[3]。目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非常必要。

1 教学目标与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理解学习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前景与职业要求,力求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导论》是将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其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虽然其课程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描绘体系框架,奠定知识基础,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具体来说,该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数据表示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导论》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大部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内容,教学中容易使学生感觉学习的内容抽象,过程枯燥,进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以至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缺乏创新。当前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教学中没有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同时也缺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不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也会对今后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没有结合学生的不同起点进行教学。《计算机导论》课程教授的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由于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教育环境不一样,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当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采用,通过对图文声像的综合展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多媒体课件采用PPT模版制作,内容设计流于形式,交互性不佳,无法实现师生双向的沟通,从而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实验与理论教学脱节。某些地方将《计算机导论》实验课与《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实验归为一类,只练习基本的Windows和Office软件操作,这和《计算机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存在严重脱节,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操作实践。

3 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导论》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先提出概念,然后再对其进行解释说明,无法对每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把握,容易使计算机知识的介绍成为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内容。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选择采用案例导向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操作实践,指导学生综合各方面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计算机导论》的课程中采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培养学生采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案例,例如通过组装学生个人电脑的案例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的讨论分析不是要得到一个标准答案,恰恰相反,这里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全面而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培养学生对所学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整体认识度。通过将计算机领域的多种知识融合入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进入相关专业课学习之前对整个教学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作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并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3)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项师生共同参与交互的有趣活动。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自主的学习与探究。在交互式的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强烈兴趣能够使学生比在采用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上更加积极和认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语

《计算机导论》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当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的问题,采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兆豪,黄文艳.“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讨和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8(5):11-13.

[2] 薄树奎.“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82-184.

认识计算机教案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培养;教学方法

虽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历经几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已经掌握了常用的电脑操作技能,教学停留在操作技能层面,忽视了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有人认为计算机只是个工具,现在的应用软件已经“傻瓜”化,人机交互性很好,使用计算机并不难,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可开可不开,课程常被边缘化。要走出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困境,基于“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任务的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一、计算机思维的定义

什么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计算思维能力,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而且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最基础、最普遍、最适用的基本技能,就像阅读、写字、算数一样。基于“计算思维”为核心教学任务的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的能力,并能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研究与将来的工作中。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重点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围绕六大重点核心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1+X的课程设置方案”分成两个教学层面,“1”属第一层面,即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置通识课程;“X”属第二层面,是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几门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可根据各专业需求构造成不同的课程组,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来开设。以上这些都为新一轮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规划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初步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和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能力。根据培养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11章: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运算与编码基础、数据库基础、操作系统、常用软件、Internet应用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信息安全基础、信息检索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人类行为理解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各章节知识蕴含很多拓展学生计算机思维训练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机融入思考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掌握计算机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三、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为三种: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计算思维能力训练。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着力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为主线,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采用“四步骤”的教学方法。

1.引入案例,提出问题

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演示,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了解案例的应用背景。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师设计若干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Excel电子表格中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筛选、分类汇总、数据统计分析等,单讲理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需要围绕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案例。在教学中可以某单位工资发放的电子表格为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2.案例分析,透析问题

对教学案例进行演示分析,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如,讲解Excel数据管理知识模块时,以分析某单位工资发放情况.xls为案例(如下图),围绕着计算实发工资、计算工资的合计和平均值、按工资高低排序、对部门工资进行分类汇总等进行演示,该案例涵盖了公式、函数、排序、分类汇总等知识点。成功的案例教学,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案例的内容应涵盖主要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案例讲解过程,即是讲授各知识点的过程。

3.案例重现,解决问题

案例演示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对各知识点和操作要领进行归纳、总结。对刚才案例的实际应用意义、重点难点、易错的知识点等及时进行总结、引申和提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求解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4.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课后应及时布置相关的难度不一的课后作业,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如,讲授工资发放的案例之后,围绕着电子表格公式和函数使用、排序、分类汇总等知识点,布置学生课外完成期末成绩.xls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总成绩、平均分、排名、按课程分类汇总等的操作。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面向典型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九校联盟.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0(9):4,9.

[3]何钦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4]朱鸣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3):33-35.

[5]陈国良.计算机思维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认识计算机教案篇3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

自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201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后,计算思维得到了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既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又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那么,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大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培养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思维的内容

计算思维古已有之,而且无所不在。从古代的算筹、算盘到近代的加法器、计算器以及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直到目前风靡全球的互联网和云计算,计算思维的内容不断拓展,推动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计算思维“深藏闺中无人识”,或者不受重视。直到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进行了清晰系统的阐述,这一概念才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一定义高度概括和抽象,难以理解,为此周以真教授将计算思维进一步阐述成七大类方法。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无论是定义还是进一步阐述,仍然显得晦涩难懂,对教学基本几乎没有可操作性,需要探索研究,力图重新阐述成可以开展教学的问题。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周以真教授的定义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

1.计算思维意识

计算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思维。计算思维并不是一种新的发明,而是早已存在的思维活动,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技能。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案例也是处处存在。问题是人们的计算思维活动是无意识的,关键是要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变成有意识的计算思维,主动地用计算思维去解决问题,应用在各自的专业中。

2.计算思维方法

计算思维方法是计算思维的核心。计算思维方法很多,周以真教授将计算思维阐述成具体的七大类方法。总的来说,计算机思维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来自数学和工程的方法,另一类是计算机科学独有的方法。例如,对于计算积分,学习数学的人通过函数变换求解积分,而计算机是通过对积分区间进行N等分然后累加各小区间的面积来实现。学习数学的人不会采用后一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只有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采用,但是仍然来自数学。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几乎每一个概念对应一种计算思维方法。例如,Cache是预置和缓存方法,多核处理器是并行外理方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各种常用算法以及各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如迭代法、递归法等,都是没有争议的计算思维方法;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都是多种计算思维方法的集合。

3.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即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来说,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机的应用问题。例如,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创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制造一个机器人等都是计算机应用问题,是计算思维的目的所在。

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计算思维教学需要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作支撑和拓展,如数据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各种专业的问题。

二、计算思维教学现状

尽管计算思维研究不是很成熟,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计算机基础教学界一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有关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算思维,但是贯穿了计算思维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地说,是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方法处理问题,这是计算思维的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充满着大量的计算思维案例。例如,全面展示计算机的应用,实质上起了培养计算思维意识的作用;从算盘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计算思维内容不断拓展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是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和设计复杂的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是表示问题的方法;操作系统是用计算思维思想解决了计算机自身问题的案例;使用办公软件是一种基本的、低级的计算思维;网上检索、网上购物、网上开店是典型有别传统思维的计算思维活动;设计一个数据库就是抽象和分解的过程;设计一个动画,可以看成是一个建模和仿真的问题。

“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关于计算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典型的计算思维课程。它涉及大量的算法,像枚举、递归、回溯等都是毫无争议的典型的计算思维典型案例;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也都是计算思维。

各种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创作一个系统或一个作品,这也是计算思维的终极目标。

在现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教学存在着下列问题:

1.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由于计算思维受重视的时间不长,但是因为一方面计算机应用的本质是问题求解,与周以真教授的阐述相一致,另一方面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方法就是计算思维的方法,因而广大计算机教育者都在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实施计算思维教学。未来需要有意识地、系统性地开展计算思维教学。

2.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到计算思维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由于早前对计算思维重要性认识不足,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思维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之一,没有意识到这是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思维,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没有认识这关系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转型,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将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面貌。所以,应从战略高度将计算思维从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提升出来,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技能来教学。

3.注重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忽视了“思想的教学”。这也是我校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向我们提出的意见。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最终成果是一个软件或系统,因而人们重视技术和应用的教学,注重软件和系统开发的过程和细节,忽视了引领计算机应用的思维。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将课程提升到思想教学的高度。

三、计算思维教学方案和实施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计算思维进行教学改革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目前各高校普遍根据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采用了“1+X”的课程体系,发达地区有的高校采用了“2+X”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规范化和科学化,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并不是颠覆原有的课程内容,而是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优化。原有课程本身在进行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只需将计算思维与原来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变无意识的为主动的、积极的、有意识的。

我们认为,开展计算思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门课程应该统筹考虑、联动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关键,“程序设计课程”是重点,“‘X’门应用课程”是目的。具体方案为:

1.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课程包含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使用技能和网络、数据库与多媒体三大核心模块使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学生程度不一。如何在该课程中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有难度但也是趋势,要探索和实践,具体所做工作如下。

(1)摸底测试,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实施方案。2011年9月开学,针对第一门课程对24个专业1030名新生进行入学摸底测试,内容、难度基本等同该课程的要求(除Flash制作外),每模块都是以100分为满分计分,分数统计结果见下图。对当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所了解,对指导该课程向计算思维提升有一定的依据。

(2)探索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原则上分类实施: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和人文艺术类。主要区别是前两者增加程序设计算法要求,后者增加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2011年秋我们选择4个理工类、综合类的专业进行试点。试点方案是弱化Office软件课堂讲解,强化实践和自主学习;保持原来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基本要求,精简了在后继课程中涉及的多媒体制作;腾出6周时间开展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算法教学。其中:

①利用1周(2学时)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专题教学。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思维: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

计算理论: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图灵机、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计算复杂性、P&NP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有别于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中,某些知识点就是一门课程,如可计算性理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要注意:对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等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P&NP问题等本身没有答案,仅仅是像公理一样的命题,只需要简单举例提出并说清楚即可,不需展开。

② 利用5周(10学时)讲授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训练算法基本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抽象、自动执行的道理,掌握基本编程的能力。更有利的是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利用假期可更深入地自主学习程序设计内容,拓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

(3)实施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讲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知识。例如:通过展示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思考计算科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什么事计算机比人做得好,什么事人比计算机做得好?计算机有没有智能?从而培养计算思维意识。讲授操作系统基础时首先提出“车辆追尾问题所在?正常情况下公交车不来,责任在谁”等问题,说明操作系统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又如Cache是一个预置和缓存问题,其思想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以前,可能仅仅讲解Cache起什么作用;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说,则需要讲解如何起作用。

2.程序设计课程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思维教学的重点。尽管计算思维不仅仅是程序设计,但是计算思维最终需要程序设计去实现。程序设计课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程序设计语言、算法和编程。程序设计语言和编程不属于计算思维的范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计算思维的内容。以往该课程由于学时少、内容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学习思考的时间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个体差异大,稍不留神有的学生就要跟不上步伐。现采用跨两个学期实施,有假期作为缓冲,在没有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实际使学生增加了学习、思考、自学、实践的时间。

我们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教学主要需要进行四方面的工作。

(1)将程序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前置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约5周(10学时),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结构化程序设计,算法的表示,简单算法的设计。

(2)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重组经典案例,将问题求解提升到计算思维的高度。

计算思维中问题求解的一般步骤为:

问题抽象化的描述,问题表示,即如何建立模型;

寻找解决方案,问题求解,即如何设计算法;

计算机实现过程、效率,即如何有效地求解、编码;

现实问题的延伸。

按照计算思维重组教学案例,让学生更能体会计算思维的本质,即抽象和自动化。

(3)引入应用程序开发。由于程序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前置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腾出了10学时,可以开发一定规模的应用程序,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习C/C++程序设计的理工类学生,要求完成一个应用性、综合性强的大作业,将数组、结构、链表、文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习VB或C#的综合类学生,要求学生结合经典算法、图形技术、生活趣味问题或专业问题设计应用程序。目标都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计算机素质。

(4)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比较计算思维与传统思维解决问题的区别,倡导算法的简化和优化,从而培养计算思维。

3.“X”门应用课程

“X”门应用课程是计算思维教学的高层次,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他们本专业中问题的能力,也是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要求落到实处的体现。可以说,任何一个应用程序或作品都是计算思维“物化”的结果。以计算学科基本问题为导向,以经典案例为基础,以项目开发为目的,以新技术新开发平台为载体,强化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一直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例如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基础”、“Web技术及应用”等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在2011年秋季学期中,我们选择了2个班4个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了计算思维教学探索。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很大,既没有弱化“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又引入了计算思维的教学和程序设计算法的训练,提升了该课程的内涵,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当然计算思维工作要全面推开以及在后继课程中分类分层联动实施,工作量很大,面临着挑战。计算思维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和优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

[2] 李廉. 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

认识计算机教案篇4

关键词 中职 实践教学 学案 计算机网络

受生源质量制约,中职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而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依葫芦画瓢”,独立思维能力被逐渐弱化,教学质量也每况愈下,明显与新课改要求不符。本文分析了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引导师生共同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

1优化“教案”与“学案”

传统的教案是以教师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认识,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激情。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教案为教师机械性地讲授示范性操作,学生再模拟完成这些行为,这对于本身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中职学生来说基本是无用功。学案是教师为了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而准备的道具,它以学生和知识点为中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充分理解有兴趣的参加,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在学案的指引下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这正好适应了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培养高技术蓝领的需要,为企业输送有用的人才。当然,如何优化学案,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花大力气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巧妙问答,让学生掌握知识起到“点拨”作用。计算机行业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其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模拟,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企业用人单位,对实践教学的期望值都相当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案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各方需求,只有合理优化学案才能培育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2 设计合理的学案方法

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学案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学案一定要紧扣计算机课程标准,与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学案交流切忌长篇大论,语言短小精悍,点拨关键,直击结论,三言两语话问题。

一是要有强烈“刺激“的设计。在教学中,对某类知识进行简单的理论介绍之后,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来刺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案中应尽可能涵盖对各个知识点的应用,但不要直接给出结论,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结果,并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结果。

二是要强化共研的设计。学生在对某知识点只有感性认识时,很难对其有深刻的理解,而这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强化。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学案中要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出现,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彻底明白问题所在。另外,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困难面前比较畏缩,不善于动脑筋 ,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切合实际,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微思考“就能达到目标,同时给“微聪明“的学生提高练习的机会,力争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分层教学“。

3 计算机网络课程学案设计

学案设计必须是具体的、确切的、周全的、严谨的、妥当的且规范的。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设计了卡片填空式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进行上机实践,逐步完成学案空缺内容的填写,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抛砖引入,结合练习,教师再给予分析总结,可以说学案是学生平时练习和今后工作的有力助手。本文以“优化计算机”为内容进行学案设计说明。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前预习,由学生在学案引导下自行练习,出现问题互相讨论,引发思考。教师巡视过程中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阶段性针对共性问题分析其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解决方案,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难题后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最后由教师总结,提升了学生理解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的灵活程度。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很充实,有无限的动力,加深了理解,巩固了相关知识。经过多个教学周期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基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整套学案,在实践教学中检测学生基本应用能力。

4结束语

总之,优秀的学案既是锻炼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助手,又是今后练习和工作中的有用资料,但一份好的学案往往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设计,教师不但要注重自己的教法,更应研究学生的学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尽管学案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分层教学的效果似乎仍然不太理想,还需要在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袁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2(10).

[2] 徐念祖,等.Java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5).

[3] 王鹏.浅谈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2(2).

认识计算机教案篇5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驱动教学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2008年,教育部高教司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提出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以及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专业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使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刻、有效,学生通过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计算机多媒体音乐学习作准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消除学生的基础差异、服务于本专业、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音乐专业该课程改革的重点。笔者结合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来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1 音乐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基础义务教育中信息化技术课程的普及,新入学的大学生基本都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有较大差异。有些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和应用系统,甚至懂得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有些学生只会访问网络、打字、使用常见的工具等;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客观条件不允许,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2)对计算机认识有差别。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来自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个人兴趣。一些学生认识到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重要性,如希望掌握文档编辑工具和音乐创作软件等,他们会主动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其他专业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另一些学生则认为计算机只是一个娱乐工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枯燥无味的。

3)和专业课程联系紧密。

音乐类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主要体现在器乐演奏、作词作曲软件和指挥配器等,音乐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计算机技术和音乐创作表演相结合的知识。通过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创作的灵感,提高计算机基础训练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2 案例驱动课程改革思路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音乐基本素养,具备演奏、表演和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能在各级专业文艺团体从事表演、指导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针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状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要制定具有时代气息和专业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提倡用课程案例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素材,提出综合性的案例供学生完成;学生则要自主获得相关的课程信息和知识技能,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完成个人知识体系构建。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完整性、开放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被动受教转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见图1)中,教师是任务的引导者、问题的指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监督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环境,辅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学生在课程案例的驱动下,通过分析和讨论,梳理知识脉络,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

在高校音乐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是学生、案例和老师,具体表现如下:

1)消除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案例驱动教学大多采用分组的形式,在课程初期可以按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划分等级,然后按等级混合搭配分组。在混合团队中,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辅导基础薄弱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师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完成案例。整个团队分工明确,充分调动了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2)突出案例的音乐专业特色。

案例是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案例选择则可以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任务除了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把课程内容和其他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可以安排与音乐专业相关的案例,如在个人作品展示案例中,学生可用计算机音乐软件进行个人作曲,这样学生对电子音乐、乐器工艺、管弦和声等会有更深的了解,能够体会到计算机知识与音乐的融合。

3)提高老师的综合素养。

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专业的特色来安排课程和制定案例,组织形式要灵活有序,教学方法要新颖有效。这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学术创新意识,要明确最新科技的发展动向,可以说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校音乐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3 案例驱动课程改革实例

音乐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在充分调研行业特色和学院学生背景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能够涵盖教学内容、培养专业综合素质的课程案例,如表1所示。

表1展示了一个音乐大赛案例,从中可以看出,课程知识点安排要循序渐进,案例安排要涵盖课程知识并形成一个系统。音乐大赛案例从赛事组织、个人报名和参赛等角度展开,难度适中,逐步深入。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独自或分组完成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工具的使用技巧。

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尽快转换观念,充当引导和协助学生的角色,在完成课上授课后,让学生自我建构完成案例。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计算机远程通信工具来指导学生和答疑解惑,学生则要把案例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定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向教师汇报。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案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案例作品展示和评价,具体形式是队内自评和团队间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并计成绩。队内自评可以准确地评价团队内单一成员的参与程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主要考察点是参与程度、参与角色、合作能力和工作量。团队互评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针对案例的设计和实现成果来评价团队的完成情况。队内自评和团队互评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会参与和指示,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教师根据团队作品和成员构成,针对某个案例的创意设计、技术难度、完成效果以及创新程度等量化标准进行最后点评,为每个学生打分,这个分数体现了团队的优秀程度和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

4 结语

认识计算机教案篇6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设计;目标任务;情境创设;活动组织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被人们所理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目前这类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分析、构造自主学习策略方面。因此,被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当前,多媒体教室在高校已经普及,教师在基于多媒体环境下怎么样来开展教学,尤其以突出培养动手能力为特点的高职院校,又该怎样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基础课程教学,突显高职本色的多媒体环境教学,成为了众多教师探讨的话题。本文依据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要求,系统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清晰勾勒出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它包括:

1、学习目标描述

认知目标:认识计算机组成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亲自动手组装计算机;能够按照要求,通过邮箱提交DIY计算机的配置方案,并能简单说明配置理由。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原理掌握能力与组装计算机的实践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组装计算机与评价所装计算机的整机性能的能力;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借助媒体、网络资源辅助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部分的分析评价能力。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书,是由学院自编并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针对职教院校学生使用,学院建有“组装与维护实验室”,提供各类计算机配件,供学生动手组装并通电检测结果。本设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在本设计中,学生通过观看教学演示、小组讨论、动手组装电脑以及对配置的计算机方案的填写和评价,运用已有知识和硬件网站资源对计算机配置方案进行分析,得出有关计算机性能的评价方案。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五年制高职以及三年制高职学生,经过以往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和长期媒体、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对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已有初步的认识,能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计算机硬件,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生的年龄在16-20岁之间,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的选择探究能力。学生对于网上收集资源,动手操作,分析自己的劳动成果非常感兴趣。

三、学习情境创设

学习情境设计一是通过多媒体教室环境,演示该多媒体教学光盘、计算机操作基础课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引出并讲解新课内容。二是教师当面拆开一台电脑的主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对所讲理论知识进行演示、验证。三是在展示并介绍电脑的各个组成部分时,引出本课实践性教学任务。四是学生分组动手装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电验证安装成功,以增强信心。五是采用分组协同学习方式,由小组间进行评价辩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六是分组完成装机方案的设计,并准备好采用该方案的理由。

四、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及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

各类课件:指自行开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多媒体教学光盘、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课件等。

计算机配件及工具:计算机组装实验室提供的计算机配件、工具,专业网站:中关村在线:(zj.zol.com.cn/),太平洋电脑网:(pconline.com.cn)。提供电脑各配件的性能测试及计算机配置方案评价,它的自助装机板块非常有利于学生填写计算机配置方案。多媒体资源库:包括光盘、计算机各种配件的图解,详细参数等。网络课程:开发网络课程以利于学生在线上传作业,发表学习心得及评论。

五、学习活动组织

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不同的设计。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即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六、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个体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三个方面进行。应尽可能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1、测试形式与工具;2、测试内容:动手组装电脑的速度与装机心得体会;按要求完成装机配置方案;各小组的代表陈述的装机配置方案理由。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利用节假日到电脑市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有条件者可以自己配置购买组装一台电脑,以验证课堂所学知识与市场的差别,加强理解。

认识计算机教案篇7

1)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不少高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设置,大一新生一进校,第一学期就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或者C++程序设计,其理由是认为学生在中学阶段进行过信息技术教育和简单的程序设计基础训练。而结果呢,由于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得不到重视,或者没有全面的开展实施,学生刚入大学时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就进入了C语言或者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其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学生对后续课程如《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也将受到很大影响,显得很吃力,而且学习效果也比较差。

2)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够恰当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如C语言程序设计或者C++程序设计,很多教师注重基本概念和语言的语法规则的教学,在相应的课程实验中也只是对基本语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想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学生在学完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后,往往感觉到能阅读程序,能读懂程序,能理解别人写的程序,可让自己动手来编写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程序,却显得很茫然,无从下手。

3)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不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很大一部分同学是:翻开教材,课本中的程序个个都会,能看明白;闭上书,自己来重写一下这些程序,错误百出。其原因还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课程知识理解不够牢固[2-3]。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指针这一部分知识是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靠后章节讲授,学时短,应用少,但指针却是这门课程的重点,后续课程中的应用很多,学生对这一知识掌握不好,势必影响后续《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习效果。

4)教材建设缺乏针对性,系统性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都还没有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使用高校计算机专业规划系列教材,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材很多,每本教材都有作者自己的内容安排和章节设计方案,而且教材的选用也不固定,不同的授课教师常会选用不同的教材,这样往往会有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群的教材使用中,出现知识点和讲授内容的重复、教材的难度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符等问题,教材建设针对性和系统性差。

2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及措施

1)调整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

针对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学生由于C语言或者C++程序设计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导致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应将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导论》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并掌握如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与表示、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通信与网络基础等方面的知识。[4]在此基础之上,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讲授内容可以是C语言程序设计或C++程序设计,目的是进行程序逻辑训练,让学生掌握程序的基本结构和程序调试基本技能。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程序设计基础之后,再开设《高级程序设计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方法和思想,其教学内容是程序设计中的一些高级处理技术,如数据类型、指针的高级应用,文件的操作,图形界面与动画设计,键盘与鼠标操作,以及一些典型算法应用。在学生掌握了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设计思想方法基础上,再先后开设《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数据结构》课程是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有效地组织、存储、处理数据的能力;《Java程序设计》贯穿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新理念,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和技术。在高年级,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还可开设VC++、C#、LINX等程序设计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编程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软件人才的不同需求。这样,就形成了“基础训练+方法培养+提高能力+拓展层面+实践应用”的程序设计教学新模式和程序设计类课程新体系。

2)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将一个较复杂的项目分解到各章节去讲授介绍。如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程序项目案例,在讲授数组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将这个案例引入进来,介绍为什么要使用数组来存储多个学生的成绩,要对学生成绩排序应该怎么办;当课程进行到函数这一章时,引入了案例中的模块设计思路,介绍为什么要将项目分解为成绩录入、成绩排序、成绩查找、成绩统计等多个模块,模块之间如何去调用;当课程继续进行到结构体这一章时,让学生分析理解案例中,学生的信息不仅包含成绩,还包含姓名、学号时应该怎样处理;讲授到文件这一章时,让学生理解要将案例中的学生成绩等信息存储到一个文件中去,怎样去实现。这样,通过这一个完整的案例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基本知识,也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一个复杂项目的设计过程。

3)改善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重新组织。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指针这一部分知识分散到各个章节去讲授,在讲到变量定义时,就引入地址和指针的概念,讲到数组和函数部分时,将指针的应用也同时在案例中进行讲授,这样,同学们也很容易接受和消化理解。在《高级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教学中,不讲授语言的基本知识,只讲授指针、文件、图形界面、动画、键盘、鼠标等的高级应用操作和设计。《数据结构》课程中,讲授各种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及相应的算法设计。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和编程技术,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如常量、变量、数据类型、数组等进行略讲或不讲,只是在应用中进行简单介绍该注意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将更多地学时放在对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培养上。

4)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群教材建设方面,应该有区别的选取具有系统性的、适合自己学生水平的高质量教材,或者课程群相关教师合作编写出版教材或讲义,这不仅使课程群中的课程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也适合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授课教师也能熟练驾驭教材和授课内容。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群教师编写出版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教材和相配套的习题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3结束语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应该合理,课程群间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应该相互协调、补充,教学方式应多以项目式案例教学为主,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会程序设计思想和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应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以保障知识讲授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计算机教案篇8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理论;基础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教学方法更适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真正作为教学方法被使用,是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强调实际操作性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走向将来的工作岗位,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教师分析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了解案例教学应用的一般过程,并以实践研究为主,能够弥补传统计算机教学的不足,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1关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形成是有理论基础的,在认识案例教学之前,作为一名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案例”一词含义丰富,源远流长,从英文含义和教学方面来说,是用己经发生或被记载的事情,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或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文件,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道理,具有一定代表性,是一种描写性的东西,并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分析案例教学的含义,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事件分析,可以看到它包含了能力、实践、参与原则。从案例教学的产生到现在的不断完善,它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出发,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将实实在在的事件摆在学生面前,教师必须要根据计算机基础特点,因而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必须确保两方面: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够保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要参考和借鉴的比较好的先进的案例,保证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掌握。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要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必须要强调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让他们主动去建构一种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整个过程都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完成的,教师就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者主要运用直觉思维来进行思考,从案例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所在,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主动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案例进行分析、加工,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产品。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2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己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目标,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遵循案例教学一般流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上课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必须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讨论提供方向,;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精心设计案例,确定案例的来源,教师应该在课前选择好所要使用的案例的类型,在搜集案例时,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案例的类型根据课程的不同,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即应注意选择适合该环节的案例类型。精心设计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确定关键问题。案例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要认真理解案例,.组建小组,积极讨论,所以学生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使案例教学达到高层次的教学效果,必要时还要组建小组讨论。组建合作小组,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小组的人数以3一4人为最合适。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每个成员都有了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课堂的实施也会事半功倍。教师还应定期让学生交换角色,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案例的特点,周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案例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设置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在学习WORD的表格操作时,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这个大主题展开,引入学生毕业后求职时设计求职简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因为毕业后学生要走向工作岗位,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学生讨论之前,观察学生是否已经进入状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实时引导,这样在讨论的时候才有话可说,并且不会让学生放任自流。最后要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听取学生的意见,要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通过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的概括总结,应对学生的的讨论多做鼓励性的评价,如果在某个知识点上的操作方法不同,,要指出他们在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实践练习,课后巩固,在每次案例授课完成之后,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都要布置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完成,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可以再布置一些难度稍微大的任务,让学生总结自己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不可或缺,其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合理的评价可以准确地反馈学生状态。具体要看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检查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否得到提高,是否明确了该操作的实际适用情况,教师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3结语

结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在学生具备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使用案例教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领域的技能,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案例,使整个教学更加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给予学生足够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7(ll).

[2]高熏芳.师资培育:案例教学的发展与应用策略[J].台湾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11):11.

[3]傅连仲,武马群.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模块(WindowSxP+oFFICE2003)[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计算机发展史教案范文 下一篇:对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