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30 11:17:29

计算机技能教育

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第1篇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技能竞赛日渐成为一种我国大中专、技术学校从内部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由于当今许多工作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提高,尤其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已培养不了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而且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都是从技能比赛中走出来的,因而职业技能竞赛又被重新重视起来。国家教育部把它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将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在全国推广开来,在对职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前,大赛进行了很多尝试与探索,颇有成效,因而受到了社会及学校的认可,并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从而将技能大赛覆盖到了所有的学校和专业,实现了“高考促进普通教育,大赛促进职业教育”的目标。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大赛也能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认真的工作态度,更能以此检验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效,即是否培养出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又不缺乏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技能大赛对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意义

1.依托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

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是以突出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性和引导就业方向为目的的。这就需要选手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灵活的综合应用技术的能力,以便更加符合未来的职业要求。各学校在制定各自专业的实训内容时,可以以技能大赛的要求为据,将各行业对职位的要求融合进专业课程的培训中,使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及素质提高高度地统一起来,融入对人才的培养中。事实上,大赛推动了各学校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改革,并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学校要想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就应该安排相关的部门定期地对课程进度以及质量进行监督与检查。有很多的途径是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安排的建议和意见,譬如采用听课、抽查或者是问卷调查的形式等,快速地了解情况并及时地反映给任课老师,监督任课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每个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仔细负责地制定相关授课计划,并按照授课计划制定教学进度表,并交教务处备查。而对于考试内容,除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这样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2.通过技能大赛实现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

技能大赛的举办,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老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课程建构的合理度。并且通过将举办技能比赛、建设学科实习实训基地和获取职业资格证相互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促使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体现了职教的根本特性,最终引导职业教育向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教育模式转变的重点———强化基础的实验指导、提高实践的技能。上机实践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基本技能方面受到准确而又严格的训练,其中包括编程、上机操作以及程序调试和正确性验证等方面。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提高了,强化课程设计,进而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也会提升。我们可以对数据的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的设计等课程制作出一套完整的大纲,方便为学生的课程提供更好的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需要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方面组织相关的文档,规定学生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譬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以及模块独立等方面来操作程序。可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或者是五人一组,选择简单而又实际的问题作为课程的操作任务,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亲自实践并完成课程设计项目。在问题分析的阶段以及模块设计的阶段让学生分工合作并集体探讨问题,但是最后是需要学生自己独立编写编码的。每个学生都要提交课程的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答辩中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思路必须能够清楚地进行介绍,对于主要技术手段能够清晰表述,与题目相关的问题能够流利回答。

3.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也不断督促着教师提高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例如:全国职业学校举办的计算机比赛,在检验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把握、理解及应用的同时,也在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因而,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应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努力做一个传授新知识、实践新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4.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用来选拔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还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中职学校将技能大赛分层次、分项目设置,举办各个等级的比赛,这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实施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导入一些项目和任务,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并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技能大赛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习,模拟职场环境让学生在职场环境中测试,早一些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技能大赛可由学校教师及大赛的管理人员在大赛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因为技能大赛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工作和实训环境,这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在模拟环境里进行成为可能,通过这样的职业能力考核可以测试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目标,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行业所需。比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可以模拟影视公司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行现场拍摄、布置灯光、后期制作等;对于学习Photoshop的同学,可以模拟摄影楼的工作环境,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这样对学生复习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很有帮助,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对学生以后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而且必要的条件。

5.围绕技能大赛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计算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大赛的指导思想,对课程模块的设置进行调整,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其综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课程设计方面,可以创新其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学手段,使课程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在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其获得相应的职业证书,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并可以使学生更为贴近社会,从而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大赛考核的内容,以培养职业技能为重点,可以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供参考,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当代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和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办好技能大赛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做好大赛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赛事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其次,做好不同级别赛事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将校级初级竞赛参赛的要求及评分标准与省级以及全国大赛保持一致,使得参赛学生有层层胜出的成就感,对其他学生也有良好的感召与激发效应,为高级别的大赛作好充分准备。最后,大赛指导教师的配备要多元化,不同的指导教师其解决问题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从理论到实践不同的培训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素养 计算机技能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09-02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与技能。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技能指人们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认识、获取、评价以及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应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提高计算机技能,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准确查找到自己所需要资源信息的能力和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完成信息处理的能力。完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技能,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的需求。

一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计算机基础是大学开设的一门信息类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在于向大学生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根据学科划分,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采用文科类和理工科类两种教学体系。为了准确掌握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能的状况,针对文理工科不同的专业进行相关的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吉首大学2011级中文专业、2011级物理专业、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2011级会计专业的学生,这批学生于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修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参与调查的人数为217人,收回有效数据205份。

第一,信息意识。根据调查显示,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但是利用信息和收集信息的目标不明确,主动性不够强。对学生信息意识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第二,信息能力与计算机技能。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欠缺,表现在使用的信息收集手段有限,大部分学生运用单一工具或方法进行检索或搜集信息资源;此外,计算机技能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只掌握了一种信息处理软件,并且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不能运用信息资源和计算机技能为专业学习服务,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欠缺。对学生信息能力与计算机技能的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JSUJGB14);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通信专业(编号:教通2012〔42〕号)

能与各相关专业融合,没有实现为专业学习服务的目的;(4)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实现与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对接,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二 构建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培养应用能力的机制。目前,我国高校虽然已经普及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但这些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明确,这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为此,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研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能在不同行业领域从事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与管理工作。对非计算机专业而言,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有效处理信息的能力,明确“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根据专业应用领域不同,目标要求不同,侧重内容各异,精选传统内容,紧跟最新前沿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

三 新模式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1.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入新科技知识,增加实用应用软件的教学;完善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Web网络

学习资源,建立系统性、多元化、实时更新的教材资源库。优化课程设置: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应用软件、文献检索、信息搜集、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和课程,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

2.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设置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开展课件制作、程序设计、大学生研究型与创新型实验项目提供良好的环境;基于校园公共数字化平台搭建一种开放式Web网络学习资源信息化平台,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软件应用、项目制作、在线测试、等级考试等模块,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获取、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

3.强化计算机技能与专业的融合

计算机技能是培养学生在专业应用领域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文、理、工科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开展与专业结合的技能训练。文科类专业对文字处理和多媒体信息的要求较高,在技能培养方面文科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强化高级办公软件、文献检索与各种多媒体及其他实用软件的学习,弱化程序设计和算法的学习;理科类专业对数据分析与处理、计算知识和研究能力的要求比较高,理科专业设置相关课程,强化信息搜索与获取能力、专业文献查阅能力、计算方法分析能力的培养;工科专业对数据处理和工程设计的

要求比较高,工科专业设置相关课程,着重培养信息搜索与获取能力,培养工程设计、工程调试、工程任务分解的思想。

4.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分级教学。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为此,对学生进行测试,据此设立不同级别的教学班,各教学班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分级教学:第一级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开设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第二级要求运用常用软件处理文字或数据,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应用软件课程;第三级要求能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通过综合项目的设计和制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分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授方式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改革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调整,将操作技能部分课堂教学搬入机房,通过演示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验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和“情景式”教学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查阅有关的资料,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将经典算法和知识录制成“微课”视频,并在校园公共数字化平台共享,通过“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内采用讨论的方式展开案例教学或项目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改革考核和评价机制

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计算机基础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仍采用期末闭卷书面考试的形式,考核方式单一、粗略,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传统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抑制,使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被忽视。针对上述问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考核,承认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第一,推行课程考试改革,考教分离。以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为切入点,实现考教分离,以计算机等级考试更加直观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

第二,注重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查。通过项目设计、案例制作、技能竞赛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考核更加客观地检验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能的状况。

在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技能培养模式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施改革,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强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本教学改革以地方高校吉首大学为研究案例,以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数据显示,这些改革措施在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馨、张鹏.试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2):181~182

[2]沈来信、杨帆、方磊.公共计算机基础开放式网络教学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60~61

[3]陈萌、陶咏梅.公共计算机课程“卓越计划”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43~45

[4]钟玉峰.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7):7~8

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 中职计算机 融合

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是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现代化应用价值的基础型计算机应用人才,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很难得到大幅提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表现和解决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情况,而这些问题造成了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为了寻找全新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技能大赛有着突出的效果。一方面是技能大赛可以提升各所中职学校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这样,对于学生的管理也会更加严格。另一方面,通过技能大赛可以更好地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可以解决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顽疾,实现教育综合质量的提升。简而言之,分析中职计算机和技能大赛相融合的教学成效,对于教育教学的创新改进有积极意义。

1技能大赛的重要意义

就现下的情况来看,举办技能大赛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技能大赛的举办促进了各个中职学校之间的交流,打破了其相对封闭的基本格局。第二是技能大赛的举办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技能大赛的综合性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第三是技能大赛的举办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也为更好地把握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2.1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是目前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来看,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做”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理论教学而言还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计算机教学实践来讲则价值不高。简单来讲,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化价值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型人才,所以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应用能力。“老师教、学生做”这种模式会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日益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此种模式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

2.2教学方法和理念较为单一

教学方法和理念较为单一是目前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眭,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十分不利。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教学方法和理念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学生所学在未来会毫无用处,所以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入手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另外,就教学理念而言,要本着开放、多元及创新的基本原则,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学理念过于单一陈旧,这就与计算机的更新发展趋势相违背了。

2.3对于问题的总结和解决不够及时

对于问题的总结和解决不够及时,是目前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对于教学而言,问题发现要及时,解决更要及时,这样才能够使得教育教学得以稳步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各中职计算机院校存在着相对封闭的教学状况,所以对于自身教学问题的发现不够及时。另外,在相Ψ獗盏幕肪持校问题的解决也只能是小修小补,很难得到根本解决。正是因为计算机教育教学的问题发现较为滞后,且解决不够彻底,所以长期以来,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问题会日益严重,而且解决起来也困难重重。

2.4计算机教育教学的专业性相对不足

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最后一个突出不足就是专业性相对不足。专业性相对不足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目前的各个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机构相对比较封闭。其实,计算机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计算机教育人员需要不断地与外界加强沟通和交流,这样,他们自身的专业性才能够得以维持,但是目前这种交流相对缺乏,所以专业性不足。第二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们对专业的认知力不强,所以对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助力不大。

3技能大赛和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成效

3.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

技能大赛和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相融合的突出成效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就参加中职计算机学习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一个显著心理特征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技能大赛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供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因为有了技能大赛的支持,学生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会普遍高涨,所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投入度和专注度都会有明显提升。简而言之,就是有了技能大赛的助力,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开展会更加顺利。换言之,在技能大赛和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情况下,这种激励机制激发了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活力。

3.2教学模式创新性明显增强

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明显增强,也是技能大赛和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相融合的一个显著成效。在过去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们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做”。这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其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在技能大赛的影响下,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突破。技能大赛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这一要求下,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越来越高,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造力也有所提升。换言之就是在技能大赛的影响下,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而这种自主创新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所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3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多样化趋势明显

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多样化趋势愈加明显,也是技能大赛和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显著成效。在教学模式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原有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越来越弱,这就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教学理念也开始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就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来看,基于技能大赛的探究教学法、创新教学法、合作研究教学法等有了明显的进步,其应用效果也在不断提升。不仅如此,计算机中职教育教学的开放、研究、创新、实用等教学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整体教育教学的活力更甚从前,综合教育效果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3.4教学问题得以切实解决

教学问题的暴露和解决更加彻底,是技能大赛和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相融合的又一显著成效。在过去的教学中,因为没有技能大赛,所以学生的问题都是在小范围内暴露,对于其解决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但是在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技能大赛相融合的过程中,各个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不同方式都会体现出来,而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弊端在技能大赛上会有所凸显,这样教学中的问题会更加集中和突出地暴露出来。因为参加技能大赛的大都是各个中职院校相对优秀的学生,而负责大赛评审的也会是具有一定地位的领域精英,在学生实践和评审的评判中,问题得以进一步的总结,而通过优秀人员的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会更加彻底,这样,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综合质量会得以明显提升。

3.5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得以凸显

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有了明显提升是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技能大赛相融合的最后一个突出成效。因为在技能大赛开展过程中,专业的评审以及团体对学生的实践会做出更加客观和专业的评价,这样,学生也会了解自身的缺陷,而负责带队的老师更会将专业性不足的情况进行反馈。在问题反馈的基础上,中职院校对计算机教育教学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其理论专业性和技能专业性都会得到明显提升。教学队伍的专业性得到强化,并优化课堂教学,学生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明显提升,综合教育则会在更加专业的道路上持续发展。

4结束语

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校教育计算机教学技能培养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早已脱去其神秘的外衣和高科技的头衔,成为人们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化、社会化、网络化、功能化,如今社会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正因为如此,各个学校都相继地开设了计算机的专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同样也不例外。

中等职业学校,既不同于普通高中,也不同于高等职业院校,当然更不同于本科院校,其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教学既不能与高职院校相同,更无法与本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抗衡。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明确地定位目标,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培养质量。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衡量一个中职学校其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检验学生的计算机技能。采用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的技能的有效手段。实践性教学要求实践既要落实到教学中,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二、合理的专业设计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技能的根本

好的专业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范围内很好地定位自己的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和方向。而要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该专业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课程的设置必然需要有专业之间的交叉,这就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必须要明白主次。

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案例演示等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和尝试欲。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坚持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计算机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技能模块”,主要是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二是“专业技能模块”,即根据专业分类、岗位就业目标确定的各类具体学习模块。学校可以从计算机这个大专业中再细分出多个具体的小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选择不同的小专业,也可以组合多个模块进行学习。两个模块的具体的内容和分类如下:

1、基础技能模块。该模块面向各类专业学生开设, 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主要分为两个小模块:(1)计算机基础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等。(2)办公自动化模块:中心课程为Office 办公软件、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

2、专业技能模块。在第二、三学年可以根据学生爱好及市场需求,开设多个小专业。主要可以分为:(1)电脑组装和维护模块:中心课程为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计算机的销售与服务;(2)网络技术模块:中心课程为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3)广告设计模块:中心课程为平面设计、Photoshop;(4)动画设计制作模块:中心课程为FLASH、3DMAX;(5)影视制作模块:中心课程为Adobe Premiere、Maya;(6)程序设计模块:中心课程为VB 程序设计、ASP 程序设计等。

三、选用合适教材,优化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技能的途径

计算机教材的选用, 直接决定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在选用计算机教材时,要尽量选用注重实践、有较多实例的教材,老师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编写符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

计算机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创新能力,因此老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几年的计算机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模式:

1、演示过程,讲练结合。这是计算机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入门阶段使用此方法。多数学校机房都配置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这样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锁定学生机,演示操作过程,学生练习时可以开放学生机。但是这种方法用多了,学生会觉得枯燥,也不易培养学生创造力。

2、案例引导,任务分解。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实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WORD 图文混排时,以简报为实例安排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将每节课的内容设置成多个任务,循序渐进的学习,适合步骤较多、较复杂的内容。我在讲解FLASH 遮罩动画时,以制作“旋转的地球”动画为案例,把该动画分解成制作背景、制作地球、制作移动的地图、制作地球的旋转效果、添加音乐这五个任务,让学生逐个完成,使得原本对学生来说很复杂不知道从何下手的问题,变得简单,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疑自学,设错分析。直接经验的学习,其经历往往是不可以代替的。计算机学习中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常需要让学生先进行自学摸索,待出现问题后,再引导解决,获得真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敢于放手,设置疑问,让学生自学。老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使用程序中的帮助、利用网络自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有些内容,教师可以先不讲,让学生在原先的基础上练习,待练习中学生出现问题,发生错误,提出疑问时,老师才引导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或学习新的内容。例如在学习C 语言程序设计时,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编写程序,且上机测试程序,发现问题再进行修改,这样要比老师直接修改学生的程序效果要好,学生更能加深印象。

四、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技能的必然

要想会使用某一工具,你就必须去使用它。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的上机实践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技巧。就课程授课时间上来说,中职学校与本科学校必须要有显著的不同:中职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其技能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

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实践的环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注意过程演示。

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其中,基础实践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相同的实践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使用,比如键盘鼠标的使用、打字以及各种常用的工具(如Office)的使用。从最基本的必须的技能技巧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足够的训练。比如,从最开始的打字训练开始,就一定要确保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要过关,要求他们训练出标准正确的动作和指法,在保证盲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要求其打字速度。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实系统地了解到解决一个案例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方式则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这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能够推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专业技能训练的上机实践环节应该多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设计是一种最有效的“案例引导,任务分解”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以任务方式来进行设置,每3-4 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任务的完成以小组的团队方式来实施。任务由简到难,并且,任务不应该只与某一门单独的课程相关,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统筹合理地设计任务的内容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每一个设计都针对本专业的某一实用的完整的实例来设置其内容,将需要掌握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一个具体的任务当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能产生新的任务。这种阶段性的成就感能够让学生像沉迷于游戏过关一样沉迷于学习的整个过程。而走出课程的局限,以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将多门相关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和设置。学生面对课程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必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任务。使得学生在完成某一特定应用任务的同时,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训练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就需要围绕问题去展开各项工作:分析问题、收集查阅资料、进行各种试探尝试……;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技能的手段

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学评价, 对学生能否做出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目前计算机考核评价主要是笔试和上机测试两种方式,这种评价方式的缺点就是学生会为了应付考试而学, 并且会学完就忘、考完就忘,没有真正的形成技能,所以在进行考核评价时,要采取多种方法,每节课对学生的学习及时测评,多组织技能比赛、实践操作展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成绩汇报活动,提高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不仅激励学生学习技能,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六、总结

目前, 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 计算机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胜任职位需要, 能够就业”更是激励着我们想方设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培训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佳敏:“浅谈当前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青海师专学 报》,2007

[2]潘怀.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信息与电脑》,2009

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笔者曾连续两年辅导学生参加广州市技工院校技能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现根据我系参加技能竞赛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就技能竞赛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课程内容改革和师生“教”与“学”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一、技能竞赛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1.依据竞赛比赛项目和内容,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

技能竞赛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岗位规范命题,体现了技能竞赛的规范性和前沿性,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指明了方向。

从竞赛项目来看,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计算机技能比赛中,除了原设的“企业网搭建及应用”“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和“动画片制作“三个项目外,还新增设了“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竞赛项目。综合布线工程技术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和专业技术领域,每年的增长速度大约为20%,对专业技能人才非常渴求,此次竞赛项目的调整,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从竞赛内容来看,2009年大赛在网络组建方面加入了网络安全相关内容,2010年的“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竞赛加入了故障检测、光纤、六类双绞线和屏蔽双绞线等相关内容,同时信息点的施工也从2009年的24个增加到57个,使布线的工作量大大加强了,提高了对选手布线熟悉程度的要求。从这些竞赛内容的细微变化,可以反映出市场和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根据上述导向,我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技能竞赛的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达到培养适应时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适时开设“综合布线与网络设置”“网络调试”“网络安全与管理”等课程,并优化配置原有的课程内容,突出实训技能的培养,达到“按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依据竞赛考核内容,开展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项目式实训教学

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技能竞赛的整个过程就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题目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就引导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以“工作过程为核心”来进行组织项目教学。

以2011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企业网搭建与应用”比赛项目为例,通过分析这个项目的考核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该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搭建企业网络的工作过程,实现网络设备、无线设备、与服务器的连接,对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和调试;在路由器、交换机、无线交换机、无线AP、防火墙、服务器上配置各种协议,实现网络的运行,根据网络业务需求配置各种策略,并根据国家标准提交无线环境测试结果及分析报告,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技能大赛的题目和要求充分说明,我们在组织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时就应当以“工作过程”为核心来组织知识,“以项目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开展项目式实训教学,打破以往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代替“学科完整性”,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相一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

为此,我们可以参照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开设职业岗位项目式实训课程,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把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例如将“企业网搭建与运用”作为其中一个职业模块来开展实训教学,在实训室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技能,促使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对接。

二、技能竞赛对师生“教”与“学”的促进作用

1.以技能竞赛为“窗口”发现问题,以赛促教,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技能竞赛不仅仅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窗口”。技能竞赛不但要求参赛选手要有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教师通过能竞赛发现问题和找出差距,在多渠道的实践中学习并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以赛促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绝佳机会。

目前,我系教师团队对技能竞赛对教研工作和自身成长的促进作用已普遍形成共识,我们在以赛促教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将每次竞赛的技术文件作为研发课题,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组建教练团队,制订训练方案,集思广益,分工协作,教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均得到发展。

(2)通过购买竞赛指定的设备设施,请企业专家到校对教师开展新设备的使用培训,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请企业专家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讲座和培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3)形成以赛促教的长效机制,派遣优秀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学历和学位的进修,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为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奠定了基础,最终达到以赛促教、教赛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以赛促学,全面营造“爱学、乐学”的良好氛围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技能竞赛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进入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经历过普通教育的学习挫折,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学习目的普遍不明确。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获奖,能充分证明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他们重获自信,找到人生意义。技能竞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营造优良学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在各专业班层层选拔参赛选手的赛制,全面营造积极向上的“乐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专业、钻研技术的热情,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达到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

(2)培养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现今的竞赛项目多以2~3人团体赛的方式开展,成败的关键很大部分取决于竞赛团队能否同心协力、分工合作。通过技能竞赛集训、模拟赛、竞赛等多个环节的锻炼,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优良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树立榜样作用,以点促面。通过学校网页、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宣传技能竞赛得奖学生的荣誉和作品,对低年级的学生产生带动和激励的作用,有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已经毕业的获奖学生在企业中的继续成长对在校学生仍有指导作用,可邀请获奖学生回校为学弟学妹作报告或开座谈会,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总书记曾经说过:“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技能型人才。技能竞赛为发现和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引导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技能竞赛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下一步我们要围绕技能竞赛开展长效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和完善技能竞赛的“风向标”作用,把比赛必须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把技能比赛当作阶段甚至学段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手段,有效保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相长”的长效运行,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促使职业教育回归“职业”本质,引导技工院校职业教育继续深入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范祖贤.全国高职学生技能大赛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6-7.

[2]孟清,吴振峰,文林彬.技能大赛对中职网络专业建设的影响[J].职业教育研究,2011,13(7):133-134.

[3]崔仁泉,黄远飞.广州模式: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探索.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09-01.

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专业;素质

1 计算机专业在职业化教育道路中的发展历程

1.1计算机专业的起步教育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随着个人计算机在我国的传入、普及,计算机专业在高校中也掀起了一阵阵热潮。但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并没有特色,只是单纯的注重理论教育,使得应用操作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而且高校由于定位不准确,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较少的高校能够进行应用操作的着重培养,从而成就了当时的银行、证券等金融系统的操作人员。所以在专业技能的素质教育培养基本上是空白的,处于起步阶段。

1.2计算机专业的提高阶段

在90年代的中后期,互联网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而社会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迅速增长,这使得众多的高校以此为契机,紧抓机遇,发展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并且这一阶段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具有基本计算机应用操作的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计算机专业定位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为了培养更优质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也不再进行扩招。在这一阶段,社会对计算机毕业的学生也更为注重专业素质,对计算机在范畴内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也是考察的一个方面。在提高阶段对专业素质教育的培养,是进行核心专业课程的设置,如计算机维护、网络交换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安全与维护、数据管理与恢复等。如表1为计算机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能力培养。

1.3特色的持续发展阶段

在06年之后,我国又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化的开展,并将地方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来让高校的各个专业依托行业进行发展。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其会更多的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社会实践操作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 计算机专业技能素质教育发展方向

2.1培养学生在专业的课本中挖掘素质教育精神

由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计算机的专业教学中素质教育也都蕴含在课本中,在教学内容中,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地深化着学生的内心。教师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避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通过引导来让学生自己体会所内涵的专业素养。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专业课学习中,要将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在计算机理论中的探索及精神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专业素质的认知和学习。

2.2让学生拥有计算机专业辨证与全面的思维方式

对理科男来说,在思维方式上总是存在片面性,过于强调事物的对错,而无法用辨证、全面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专业问题。由于学生的设计想法不同,就会使得学生的方案在分析和设计上都有所不同,这便是一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样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2.3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当前的大学生大多都是没有经历过一些影响较大的挫折和失败,心理素质较差,而在计算机的实验课中,往往学生要不断地反复调试每一个实验,这个过程也是在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毅力,如果坚持和认真下去,自然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对程序设计类实验的上机操作中,学生可能花了很久的时间来编写程序,却在运行中出现了各种错误提示及与实际不符的现象。为此实验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有耐性的对待问题,并要锻炼学生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顽强的毅力。学校要建立结构层次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基地,从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企业职能培养、创新课程教学与项目驱动实践作为三维,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2.4在课程设计等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意识

学生在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中,不只是具有较高的个体素质就可以攻破难题。还需要有将强的合作协调能力。让学生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不仅个体能力得到培养,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利用不同的单位、学科甚至是行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来完成科技活动。

2.5专业教师也要加强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教师其专业知识水平及人文素质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并增强教师在教学技能与经验上的积累,从而教师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利用各种形式来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在拓展教师知识视野的同时,还要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并将这种素养渗透人教学中,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技能素质培养。

3 总结

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发展中,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自己专业的优势,及学校特色化的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项目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1)

[2]赵雪.浅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6)

[3]殷秀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探讨[J].商.2012(15)

[4]王巧玲,沈慧娟.应用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5]杨子瑕.浅谈高职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J]. 网友世界.2014(05)

[6]王东晓,秦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J]. 信息通信.2014(04)

作者简介:

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建设;实践技能;“三贴近”;医学职业院校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兴起,医疗服务行业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职业院校应综合分析学生和专业特点,了解行业需求,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着手,以实践技能为导向,从侧重理论的传授向面向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变,使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

一、当前医学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一)计算机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新速度很快,而教材的编制需要时间的积累,客观上导致教材内容陈旧;另一方面,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更为多元和快捷,主观上认为教材内容陈旧。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脱节

虽然医学职业院校使用的医学类教材,但内容基本都属于计算机知识的“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很少,不能很好地体现计算机在医学职业应用中的专业性。

(三)知识遗忘

计算机课程一般在一年级阶段开设,此后再无其他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而学生运用到工作实际至少需要等两年,时间跨度大,而计算机技术又需要基于操作来掌握和熟悉,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缺乏有效的强化,学生习得的操作技能在两年后已经所剩无几了,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存在差距。

(四)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很多学校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时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少,其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体现,光说不练假把式,学习效果不理想。

(五)教师队伍年轻,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大学扩招导致教师资源不足,学校在教师的引进上重视数量的补充,忽视了教师质量的把控。很多教师甚至为接受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堪忧。

(六)学生素质较差

受国家选拔体制约束,医学职业院校无法录取到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差”主要体现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

二、医学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医学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医疗卫生单位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的一种教育形式,重视对教育对象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又必须建立在对培养定位、用人单位需求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医学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建设应牢牢把握“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这个“三贴近”原则,否则,学生的培养将是闭门造车。

(一)贴近基层,找准定位和方向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侧重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主要为县及县以下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贴近基层”的原则,就是要求医学职业院校对自身地位应有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学校教育的培养定位和方向,解决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

对计算机课程建设进行改革,需要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以及基层对医疗信息化的需求。以此为据,有针对性地实施计算机课程建设,使计算机课程建设源于基层,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不仅可以适应基层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还可促进基层信息化进程。

医学职业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有大量临床实习、实践合作单位的优势,开展基础调研工作,以形成对本校计算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使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建设针对性更强,与基层联系更为紧密。

(二)贴近临床,把握核心和重点

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所学和所用的问题,只有将临床实践中需要用到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授给学生,才能彻底解决学生学与用的问题,以实现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无缝对接”。

1.及时更新教材,调整教学内容,让教材“活”起来

计算机技术时代性非常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尽量选择新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选择性讲授,同时补充部分新的知识和实用技术;并鼓励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临床需要开发专业操作技能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2.与专业特点结合,合理安排课程

就目前而言,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比较严重,既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与临床实践操作的差距也较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信息化技术与医学知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学生医学计算机应用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包含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图像计算机专业课程在内的医学计算机教育体系,并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开设计算机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可以应用到实践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职业教育由于其专业适用范围的特殊性,特别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课程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通过上机操作,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强化技能。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情况,采用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为不同组别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同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在练习的安排上,教师可根据学习情况安排难度各异的练习,并按照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教学效果评价,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级别的练习,获取相应的效果评价,如分数等,利用“共生效应”激励学生为获得更高的评价努力,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同一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2)任务驱动,以练促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避免学生因无法完成任务丧失信心,还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分析操作的过程,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还应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教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帮助学生知识迁移和积累,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贴近资质考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资质、资格证书不仅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就业质量的保障。学校应积极与相关资质认证机构进行对接,方便学生考证;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认证考试的内容纳入教学环节,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资质考试培训项目,帮助学生考取证书。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基层和临床的需求,开设新的培训项目。

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建设应牢牢把握医学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实践技能为导向,贴近基层需求、贴近临床需要开设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从学校走向医疗服务的工作岗位后,能够更熟练运用信息化技能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玉峰.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思考[J].管理教育,2008(08):92-93.

[2]毛丽娟.论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2008(01).

[3]张凤.卫生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校园,上旬刊,2012(10):74-98.

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

高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可是从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从事计算机的应用人才需求扩大,一方面企业高薪聘请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不高,这说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有效调动,造成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及配合构成课程体系。它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从而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所以,为了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必须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方向出发,分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1 本科学历教育+计算机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本科学历教育 + 计算机技能培养”的基本思想指导下,以有利于高校培养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就业、创新竞争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理念,探索构建适应“本科学历教育 + 计算机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其涵盖学科及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品质保障体系等方面内容。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本科学历教育+计算机技能培养"教学的内容"本科学历教育+计算机技能培养"教学内容的核心:

2.1 注重创新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要注重挖掘学生创新意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院实际,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专业注重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软 /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在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良好外语运用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2 通过实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其合作能力,。

实训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企业满意用人、学生满意就业的目的。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实训教育。高校可以以此来培养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3 提高自身能力,加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一方面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帮助老师开展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另一方面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自我开发应用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构建"本科学历教育+计算机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化教学改革

3.1 注重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的实用性。

整合现有课程设置,修订课程教学计划,制定新的主干课程教学大纲,把相关学科进行裁剪、重构、排序,制定适合学生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依据课程设置原则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设计为由一个中心与多个模块组成的动态化组合式的课程体系。一个中心是指精选一些本专业有代表性的主干课程,作为必修课,组建基本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及专业拓展模块并将它们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3.2 教材体系建设。

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科学地进行教材建设定位。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新型教材,实行立体化教材建设。把教学改革实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信息化与网络化。

3.3 "本科学历教育+计算机技能培养"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培养和引进“名师”级教学型学术带头人 ,带领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方向。用以课程群组为单位的教学团队,替代传统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中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团队每个成员能够围绕课程群组的教学建设工作发挥它们的优势,并在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中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有利于顺利开展教学建设工作。

4 "本科学历教育+计算机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校企合作办实训的模。

4.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为了进一步拓宽和完善教学实践环节的内容及形式,一方面要加大对实习基地和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企业都要全程参与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满足不同层次与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数量充足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在用人上能够“招之即来,来之即战” , 使很多学生不等毕业就能就业。

4.2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职业岗位环境模拟,实现了专业学习与岗位适应的无缝对接,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既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减少了他们的工作适应期,从而使高校学生迅速就业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与支撑。这种依托实训基地培养起来的职业素养,不但使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获取和保有能力,而且具备相对于同行而言的职业竞争优势。

4.3 开展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师与企业专家围绕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一起拟定技能竞赛试题,如办公软件应用技能竞赛、网站设计技能竞赛等项目。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举办的竞赛,使学生对企业所需的技能增强了解,且在竞赛中从企业员工处学到课堂以外的很多知识。技能竞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机会,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给了学生施展才华、体验成功的机会,进而促进学生由不愿学习到乐于学习的转变。此外通过技能竞赛开展评比活动,还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与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计算机技能。

5 建立形式多样的考核制度。

对采取项目学习法教学的课程,依据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分。对实践性强的基础课与专业课,采用笔试、口试及技术竞赛等多种考核方式来确定学生成绩。

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训内容,并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结合,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取得一个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既检验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又能与社会相结合,将开放式教学提上日程, 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①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082

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第9篇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技能竞赛日渐成为一种我国大中专、技术学校从内部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由于当今许多工作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提高,尤其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已培养不了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而且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都是从技能比赛中走出来的,因而职业技能竞赛又被重新重视起来。国家教育部把它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将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在全国推广开来,在对职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前,大赛进行了很多尝试与探索,颇有成效,因而受到了社会及学校的认可,并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从而将技能大赛覆盖到了所有的学校和专业,实现了“高考促进普通教育,大赛促进职业教育”的目标。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大赛也能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认真的工作态度,更能以此检验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效,即是否培养出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又不缺乏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技能大赛对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意义

1依托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

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是以突出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性和引导就业方向为目的的。这就需要选手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灵活的综合应用技术的能力,以便更加符合未来的职业要求。各学校在制定各自专业的实训内容时,可以以技能大赛的要求为据,将各行业对职位的要求融合进专业课程的培训中,使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及素质提高高度地统一起来,融入对人才的培养中。事实上,大赛推动了各学校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改革,并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学校要想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就应该安排相关的部门定期地对课程进度以及质量进行监督与检查。有很多的途径是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安排的建议和意见,譬如采用听课、抽查或者是问卷调查的形式等,快速地了解情况并及时地反映给任课老师,监督任课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每个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仔细负责地制定相关授课计划,并按照授课计划制定教学进度表,并交教务处备查。而对于考试内容,除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这样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2通过技能大赛实现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

技能大赛的举办,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老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课程建构的合理度。并且通过将举办技能比赛、建设学科实习实训基地和获取职业资格证相互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促使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体现了职教的根本特性,最终引导职业教育向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教育模式转变的重点――强化基础的实验指导、提高实践的技能。上机实践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基本技能方面受到准确而又严格的训练,其中包括编程、上机操作以及程序调试和正确性验证等方面。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提高了,强化课程设计,进而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也会提升。我们可以对数据的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的设计等课程制作出一套完整的大纲,方便为学生的课程提供更好的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需要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方面组织相关的文档,规定学生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譬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以及模块独立等方面来操作程序。可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或者是五人一组,选择简单而又实际的问题作为课程的操作任务,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亲自实践并完成课程设计项目。在问题分析的阶段以及模块设计的阶段让学生分工合作并集体探讨问题,但是最后是需要学生自己独立编写编码的。每个学生都要提交课程的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答辩中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思路必须能够清楚地进行介绍,对于主要技术手段能够清晰表述,与题目相关的问题能够流利回答。

3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也不断督促着教师提高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例如:全国职业学校举办的计算机比赛,在检验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把握、理解及应用的同时,也在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因而,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应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努力做一个传授新知识、实践新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4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用来选拔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还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中职学校将技能大赛分层次、分项目设置,举办各个等级的比赛,这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实施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导入一些项目和任务,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并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技能大赛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习,模拟职场环境让学生在职场环境中测试,早一些了解和熟悉他们将从事的工作,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技能大赛可由学校教师及大赛的管理人员在大赛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因为技能大赛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工作和实训环境,这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在模拟环境里进行成为可能,通过这样的职业能力考核可以测试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目标,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行业所需。比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可以模拟影视公司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行现场拍摄、布置灯光、后期制作等;对于学习Photoshop的同学,可以模拟摄影楼的工作环境,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的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这样对学生复习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很有帮助,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对学生以后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而且必要的条件。

5围绕技能大赛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计算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大赛的指导思想,对课程模块的设置进行调整,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其综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课程设计方面,可以创新其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学手段,使课程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在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其获得相应的职业证书,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并可以使学生更为贴近社会,从而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大赛考核的内容,以培养职业技能为重点,可以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供参考,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当代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和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办好技能大赛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做好大赛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赛事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其次,做好不同级别赛事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将校级初级竞赛参赛的要求及评分标准与省级以及全国大赛保持一致,使得参赛学生有层层胜出的成就感,对其他学生也有良好的感召与激发效应,为高级别的大赛作好充分准备。最后,大赛指导教师的配备要多元化,不同的指导教师其解决问题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从理论到实践不同的培训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计算机技能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作用分析;

TP301.6-4

职业技能竞赛不但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创新职业教育制度和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而且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职业竞赛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与企业需求相符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各大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技能竞赛改革了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技能需求反映出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赛项符合市场专业领域需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中,必须要深入调查研究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并了解企业最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将这些技术要求归入教育教学内容中。同时,职业技能竞赛以考核学生技能为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设置实践实训课程,重视课程逻辑结构与层次的连接,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研究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上,从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建立起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培养出高素养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二、业技能竞赛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1.在技能竞赛中发现问题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技能竞赛不但体现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彰显出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职业技能竞赛对参赛者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他们具有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在技能竞赛中,教师可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过程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可见,技能竞赛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是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绝佳机会,因此必须要掌握好每一次机会。

当前,各大职业院校教师团队都已经深刻意识到技能竞赛对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在以赛促教中做了一些基本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重视每一次竞赛,将每次竞赛技术文件视为研发的重大课题,充分发挥教研组所有人员的智慧,建立起一支教练团队,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训练方案,广开言路、博采众长,深度开展教研工作。

(2)在购买专门用于竞赛的设施设备后,聘请相关专家到企业内部对教师使用新设备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培训,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

(3)构成以赛促教的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派遣一些优秀的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实习,大力鼓励教学者进修学历和学位,支持教学者经常参加技能技术培训,为高职院校打造出“双师型”的教学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大多数都是经历了高考的失败,而选择了职业技校,希望有一技之长。很多上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会产生自卑感,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后,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如果还能够在技能竞赛中获得奖项,那么对于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学习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也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技能竞赛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营造良好的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上:

(1)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在各个班级上通过层层选拨制,选拨出班级中最优秀的学生负责参加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全班都会创设出乐学、爱学的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钻研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最终达到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目的。

(2)提高团队的合作精神。很多竞赛项目都是以3人左右为团体赛的方式进行,竞赛团队是否齐心协力关系着竞赛的成败。在技能竞赛集训、竞赛等一系列环节训练下,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养。

(3)发挥榜样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宣传栏、官网网页、教室走廊等各种渠道宣传技能竞赛得奖学生的姓名和作品,这样有利于激励低年级的学生,有利于形成向上的、优良的学风。获奖的学生在毕业后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学校应邀请他们展开讲座,为学弟学妹们讲解自身在技能竞赛中的收获,树立起榜样的作用,让更多的高职学生意识和了解到竞赛对于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性。

技能竞赛的展开为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现实的作用。同时在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技能竞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高职院校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技能竞赛建设起长效机制,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风向标”的作用,引导更多的教学者和学习者意识到技能竞赛的关键性,并将其视为与日常教学工作一样重要,将技能竞赛作为评价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手段,进而确保“以赛促教、教赛相长”的机制有效运行,转变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高素养的人才,从而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总之,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中,秉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针,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产业转型的升级和配套,强化行业指导、行业服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确保企业积极的、主动的参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德勇.职业技能竞赛及其对教学改革的意义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上一篇:企业文化研究范文 下一篇:畜牧兽医研究范文